首届中国文化产业CEO论坛将举行

首届中国文化产业CEO论坛将举行

一、首届中国文化产业CEO论坛将办(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郝晨[2](2020)在《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当代民族凝聚力及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乃至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自党中央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将“文化产业”的概念首先提出并正式确立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边界便开始不断扩大。21世纪以来,迅猛的发展势头日益展现出对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推动经济步入发展新轨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体现了作为支柱性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将开创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指向光明的前进方向。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支持下,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各领域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但也应当看到,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强劲发展势头中的动力不足与政府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以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为研究主题,将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比较分析作为研究方法,进行综合运用,通过对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政府管理现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比对研究,列举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借鉴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政府管理建设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提出对策建议,为本地区“文化强市”发展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推动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健康蓬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七部分:一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意义进行阐明,以及研究的思路、方法、不足等内容;二是对文化、文化产业、政府管理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公共管理、文化管理为理论依据;三是对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政府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四是提出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管理存在的扶持政策失衡、投融资机制不完善、人力资本储备不足等主要问题,并指出产业改革不够深入、政府职能定位不明、投融资体系不畅等原因;五是就国内文化产业建设先进省市(北京、上海、河北)的发展模式及措施进行梳理与特征分析;六是从政府管理角度出发,结合本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促进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对策建议,包括从政府职能定位、投融资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七是总结概括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玉斌[4](2019)在《《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框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潍坊日报》是中共潍坊市委机关报,是潍坊市对外宣传的主渠道和核心平台,是世界了解潍坊、潍坊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潍坊日报》精心组织,报道亮点频现,精品层出,报道感染力和舆论引导力不断提高,公信力日益彰显。《潍坊日报》能够贴近实际聚焦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潍坊国际风筝节,深度挖掘国际风筝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际风筝节报道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本文试从《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研究入手,运用框架理论分析《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总结出潍坊国际风筝节报道的规律与经验,挖掘出《潍坊日报》如何通过报道打造国际风筝节这一文化品牌,为其他地方的节庆报道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分五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的意义价值、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概述《潍坊日报》和潍坊国际风筝节,理清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研究样本选取和分析做铺垫;第二章选取《潍坊日报》中2012年至2018年潍坊国际风筝节报道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做量化分析;第三章,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框架理论对《潍坊日报》风筝节报道的样本进行报道框架的归纳,总结出国际风筝节报道的三种框架类型,分别是经济助推框架、文化传承框架和城市塑形框架;第四章,根据质化分析出来的框架类型从政治、经济、媒介社会责任和城市发展等角度,分析《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框架的成因;第五章,根据研究,总结《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优化国际风筝节报道的建议。

苏王飞[5](2018)在《《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研究(1958-2017年)》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问题日益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武术的报道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武术报道的历时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报纸的武术报道现场表现力不如电视,速度快不过网络,但也拥有自身独特的报道优势和特色,报纸内容繁多丰富,选择性和针对性较强,能将武术报道做深、做全、做透,有利于受众深度了解武术事件本身。在众多大众媒体中,根据办报历史、综合全面、权威主流的筛查标准。《中国体育报》(原名为《体育报》)作为我国第一份专业体育类报纸,也是第一份体育类党报。它信息量大,权威性强,无论从体育界还是报纸业或是体育的大众传播领域,都是首屈一指的。更为重要的是,它见证了中国体育报纸发展的所有阶段,能够提供完整详实的文本资料,并具有代表性,而且其内容安排除了在竞技体育新闻报道上大做文章之外,更重视体育报纸的宣传功能,传统体育也被囊括其中,而武术报道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本文选择《中国体育报》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对武术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本文选定1958年至2017年作为研究时间区域。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体育报》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我国武术的发展情况,对《中国体育报》创刊60年武术报道的发展历程以及特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武术报道探索起步阶段(1958-1966年);武术报道恢复发展阶段(1973-1987年);武术报道繁荣发展阶段(1988-2007年);武术报道深化改革阶段(2008-2017年)。本论文还从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特征等几个方面分别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与归纳,以探讨《中国体育报》历年来武术报道的变化趋势、呈现出的特点及其报道的整体特征。《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在其6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其内容与形式可以说一直都在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还有来自体育事业和新闻事业本身的影响。从武术报道的规模上来看,《中国体育报》成立之初,其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武术报道一直是时而增加时而减少,并未形成稳定、成熟的报道模式。从恢复发展阶段到繁荣发展阶段,其武术报道量虽有所起伏,但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深化改革阶段,报道量更是大幅度上升;从武术报道的内容上来看,由最初的国内武术新闻报道逐渐拓展到国际武术新闻报道比重不断增大,成为该报的报道重点;从武术报道的体裁上来看,由起步阶段以数量较小字数较少的消息类为主发展到通讯类、评论类等各体裁相辅相成;从武术报道的手段来看,由最初单纯的黑白版面和文字类新闻到色彩和图片不断地运用到武术报道中,版面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武术报道在体裁上主要是消息和通讯,还有一部分单纯的图片报道和少量的评论。初期其稿件多来自本报记者和新华社,随着报道团队不断发展壮大,派出记者釆访各种国际武术赛事,逐渐形成了以本报作者自釆稿件为主。研究60年《中国体育报》的武术报道,不仅仅是为了描述和概括武术报道的特征和内容变化等,还是为了寻找《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对于当今武术新闻传播的现实意义。作为我国第一份专业体育类报纸,《中国体育报》的武术报道无论是报道理念还是报道业务,对于当今的武术报道、传播和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陈楠[6](2018)在《当代中国城市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外交是当代外交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从最初的国际姐妹城市到当下日益多元多形的城市国际交往,城市外交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中国城市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双重进程中,受到全球市场网络、政策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叠加影响,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与纽带。通过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加入城市国际组织,参与跨国多边机制开展国际性与区域性合作,举办国际活动,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外国公众和社会团体开展交往等方式,中国城市的国际舞台与对外交往渠道越来越丰富。城市外交成为了当代中国对外事务中的新现象,值得从理论上加以关注,丰富的城市外交实践也为理论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理解“城市外交”的起点是涵盖官方和非官方外交(包含半官方)的“大外交”理念,城市外交的兴起反映出全球化时代外交分层化、多元化的客观要求。作为当代外交转型背景下兴起的新的外交形态,城市外交概念在学界尚无形成统一的界定。本文认为,城市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其多元的参与主体和灵活的方式手段,成为国家外交的延伸与拓展。城市外交的行动逻辑受到一定时空条件的影响,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城市与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非国家体系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无论作为经济单元、政治行为体还是全球社会网络的节点,全球化城市都已经嵌入了当代国际体系的各个维度与层面。全球城市网络对城市拓展全球联系形成一种“牵引力”,国家权力一定程度上向城市集中产生内部“推动力”,内外动力形成合力,使城市在外交舞台上获取施展空间。城市外交的功能可以从国家、城市和全球三个层面来观察,不仅有助于国家外交力的提升,促进城市国际利益的实现,也有利于推进全球治理的制度创新与规范创建。基于对城市外交一般规律的学理分析,并通过案例观察国内外城市外交的实践,本文对当代中国的城市外交进行进一步理论探索,包括影响中国城市外交的内外因素,中国城市外交的模式、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改革开放后,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体系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背景。一系列递进式的开放战略,为中国城市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在各个领域对地方的分权成为中国城市参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内部推动力。可以发现,中国的城市外交不仅符合城市外交的行为本质,更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中国城市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包括对传统中央政府外交的服务,也包括在更宽泛领域中服务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的城市对外交往。第二,体现了官方外交与民间外交的辩证关系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理念。第三,是内政与外交的结合点,体现了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有效统筹。第四,呈现出差别化发展的特色。超大城市优势明显,其他城市由于地理区位、城市功能等差别,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中国是城市外交的后来者,中国城市外交发展不仅充满机遇,也面临一定的挑战,还存在参与全球治理程度不够、发展不够平衡以及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城市外交的关键意义在于发挥其在国家总体外交格局中的战略性作用。因此,本文将城市外交置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及战略框架中分析,以回答城市外交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关系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展望,本文认为,中国城市外交的目标应该是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为国家融入国际体系创造有利条件。思想层面,中国城市外交的基本原则要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倡导的合作观、义利观和民本观相契合,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层次建构路径。战略层面,从地方层面配合国别与地域外交,与大国城市、周边国家城市、发展中国家城市开展交流合作,夯实国家间关系的社会基础;从多元的维度拓宽领域外交,应对全球问题、创建领域规范、传播国家形象。机制层面,探索一个央地协同、部门统筹、政民互动的城市外交机制,使城市外交成为地方外事的升级版,从而提高城市外交的战略性,构建上下联动、立体化的国家总体外交格局。

贺晓丽[7](2018)在《当前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近年来,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给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成为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领域,并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文化产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文化产业提高到支柱产业的高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山西如何把握新的历史机遇,聚焦产业转型,着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新时期重塑美好形象、实现转型崛起的战略选择。文章通过分析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包括山西文化产业当前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得出适合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从而促进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具体来说,文章分四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及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首先对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简要阐述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其次阐释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首先从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文化传承、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和依托文博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其次,简要分析了山西文化产业在投融资体系、人才、规模和竞争力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了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观念意识、产业格局单一和体制机制不健全三方面。第四部分在分析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并阐述了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文章希望在分析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山西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为实现山西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陈成[8](2018)在《中国当代戏剧节的类型与特征研究(1949-2017)》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戏剧节曾长期由政府主导,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一系列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戏剧节也从早期的单一类型开始逐渐丰富起来。如今,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戏剧节已经多的不可胜数,它们在推动我国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戏剧节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背后带来的影响令人深思。本文从属性与定位两个维度,结合史料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对中国当代戏剧节进行考察,通过案例分析、文本分析、数据分析等方式对中国当代戏剧节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了更细致的探讨。本文主要包括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对选题来源、研究内容与意义、研究现状与方法、概念界定与创新性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和第三章结合属性与定位,将中国当代戏剧节分为“两类五种”。“两类”包括:官方戏剧节和民营戏剧节;“五种”包括:政府主导的戏剧节、艺术家主导的戏剧节、大学生戏剧节、民营机构主导的非营利性戏剧节、民营机构主导的营利性戏剧节。同时,梳理了官方戏剧节的延续与演进、重生与扩张、膨胀和精简等三个发展阶段,以及民营戏剧节的兴起历程,并结合经典案例回溯对这“两类五种”戏剧节中政治意识的宣教、艺术力量的展现、校园文化的培育、民间热情的聚合、商业模式的重构等五种特征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第四章结合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组织架构的差异化、版块设置的沿袭与创新、宣传方式的细分与更新四种特点对官方戏剧节和民营戏剧节的运作机制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面入手,对中国当代戏剧节在政治引导与舆论宣传、文化交流与美育普及、软实力增强与影响力拓展等三个方面的国家功能,以及文化空间构筑与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品牌铸造与文化输出、文化遗产利用与文化消费提升等三个方面的城市功能进行了总结,并作出了分析。第六章通过近年来的案例对中国当代戏剧节所面临的跟风与趋同、国际化程度不高、演出与反馈的不协调、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可持续性低五种困境进行总结分析,并基于这些困境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运作机制、科学整合资源等未来发展策略。

刘显世[9](2017)在《山东会展业发展研究(1990-2014年)》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中战略转型的实施,会展业成为城市通往世界的大舞台,同时也是参与世界竞争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因其具有增长快、效率高的特点,更能够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国际上诸多发达城市每年都会凭借其优良的软硬件条件举办众多大型国际性会展,借助会展经济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对当地经济的繁荣和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契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会展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当前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中国的会展业逐步发展并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10余年间,中国的会展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构建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国内学界关于会展业的相关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恰逢国内会展业快速发展期,并在最近十余年逐步形成研究热潮。基于作者多年从业经历和学术专注考虑,本文选择该时期(1990-2014年)的山东会展业作为研究对象。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加大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教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会展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业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山东省成功举办文博会、艺术节等各种大型综合展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省内会展场馆数量和质量,加强了与会展相关服务业的配套建设,提升了山东省承接、举办展会的能力,为今后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内容方面,本文从历史学学理逻辑出发,集合文化产业研究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文献学、社会学理论等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历史与现实,系统研究国内外及山东省会展业发展历程和趋势。通过比较借鉴国内外会展业的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有针对性地对山东省重要的节庆、展会的案例分析,提出推动山东省会展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具体而言,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四至九章,其中第四章综合评述了山东省会展经济的萌生、产业要素的培育,这一阶段的山东省会展活动对产业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五、六章主要评述山东省会展产业的形成期和成长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至本文的研究节点(2014年),在全国及山东省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形势下,处于形成期的山东省会展业在这一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形式及产生的影响,提出山东会展业对城市品牌的成就。进入21世纪后,在这一阶段的特定环境下山东省会展业迎来了产业成长阶段,作为社会文化产业的主力形态,会展业成为山东省社会经济的新兴产业,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会展业的主要形式、产业的鲜明特征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第七、八章分别通过对山东省重要的节庆活动(中国十艺节和各地区的特色节庆)、会展活动(历届山东省文博会)的梳理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山东省会展业发展的理解。通过以上分析,第九章提出了山东省会展业要不断加强优势、突破瓶颈,对会展业的发展有了更加科学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对策建议列举如下:1.进一步加强山东省会展业的发展优势,包括高效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强化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和进一步做靓会展产业的品牌;2.对山东省会展业的问题进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包括:(1)全面提升山东省会展业的市场化水平;(2)加大山东省会展业的品牌培育力度;(3)加快山东省会展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4)提高山东省会展业场馆建设与利用水平;(5)补强山东省会展业专业人才的短板;(6)提升山东省会展业配套服务功能;(7)健全山东省会展业相关政策法律体系。从目前已有的中外文献看,选取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主要对山东省会展经济从要素的培育、产业形成期、成长期的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和研究会展业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对山东省会展业的形成及成长、典型案例进行考察,分析了各阶段会展业的市场环境和演化成长特征,实现了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的多维度研究。为全面了解山东省会展业,其中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会展业发展经验,借鉴和探讨会展业的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王伟杰[10](2014)在《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冲突与选择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文化产业具备经济文化二重性。一方面是经济属性,追求利益最大化,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具有文化属性,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生存法则。因此文化产业存在着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重引导。在物质世界中,文化资源最终变为文化资本而形成经济价值导向功能;在相对应的精神世界中,文化产品的消费因其精神影响而形成文化价值引导功能。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追逐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相辅相成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我国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文化价值引导的形成机理研究,探讨如何优化和提升文化产业开发过程,在文化价值的冲突中选取合适的文化价值,生产能形成较为健康的文化价值引导的文化产品。全文由绪论、六个章节和结语共八个部分组成。绪论讨论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并对国内外文化资源开发中的文化价值引导功能进行了研究综述,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中文化价值引导现状进行了基本描述,指出了我国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区域的部分行业“偏经济价值轻文化价值”的个别问题的存在及危害。这些个别问题体现在:开发主体目标取向亟待统筹兼顾,开发客体核心内容有待统一管理,开发方式价值选取急需规约监督等三个层面,从而造成了文化价值引导功能的消极弱化。究其原因,文化产业发展中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偏离,文化产品流通过程中多方参与力量的分散以及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引导功能评估机制的缺乏,造成了我国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文化价值引导功能的弱化现象的存在。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引导的具体发生发展过程。由于文化资源本身就存在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并存、“精、正、雅”文化色彩与“土、旧、俗”文化元素并存等辩证性特征,文化产品也具有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由此文化产业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始终存在着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的二元纷争:即在物质世界形成经济导向作用,而在精神世界中形成文化导向作用。因此,开发良性文化产品能强化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引导功能并能获取一定的经济价值。第三章阐述了在多元文化价值冲突中如何选取并传扬良性的文化价值的方法和过程。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城市,城市文化中也包含着多样化的文化价值。借助民间文学中的箭垛式人物理论,选取和传扬城市的良性的文化价值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在文化集聚阶段中,城市的多元文化如同民间文学中的箭垛式人物形象一样发生集聚,但其良性文化却能脱颖而出并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在文化散播阶段,依靠“文化意见领袖”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良性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而使城市良性文化依靠文化产品得以传播并形成良性的文化价值引导。第四章主要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针对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获取而采取的“双赢”的政策措施,以利于我国汲取相关经验和教训。其中,美国版权产业通过财政扶持和税收减免,对国内文化市场实行“门罗主义”;而在国外文化市场却推行“门户开放”政策,传播和推销美国核心价值观和信仰。法国和加拿大是“文化例外”政策的坚决倡导者和拥护者,除对国内主流文化产业进行扶持之外,还对美国的娱乐文化产业进行疯狂抵制。另外,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都对本国文化产业进行保护和扶植,以形成以本国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文化价值引导功能。在汲取国内外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文化价值引导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第五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并形成良性价值引导的基本路径。在宏观的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性主体文化资源, “德艺双馨”的开发主体应秉承正确合理的开发目标,并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选择“多赢”的开发方式。在中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示范方面,应坚持“以文教化、以人为本”两者一体的初衷和目的,在城市良性文化的引领下开发以箭垛式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资源。在文化事业建设中“高唱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注重将城市核心文化精神注入到文化产品中去。在微层的文化产业链中,文化生产者应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的多重要求,文化传播者应成为鉴定识别文化产品和信息的有效中转流通枢纽,文化消费者应塑造“有自觉、不盲从”的文化消费结构,文化管理者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文化产业服务和文化事业建设并举的发展战略。最后,本章第四节构建了旨在评价我国良性文化产品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第六章结合城市核心文化定位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通过我国部分大中城市的城市文化定位及良性文化产品开发等实践案例以验证定位方法的合理性。以我国中小城市新乡和大城市武汉为例,其良性的核心文化分别为牧野文化和首义文化,相应地其良性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创造也应当围绕城市核心文化做文章。最后,文章列举了我国部分成功利用文化资源开发的良性文化产品,印证了文化产品在追求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可以攫取经济价值的可能性。结语部分则对良性文化价值引导下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律性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基本路径。

二、首届中国文化产业CEO论坛将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届中国文化产业CEO论坛将办(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中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二、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及政府管理现状
    (一)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政府管理现状
三、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二)原因分析
四、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政府管理经验与启示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政府管理实践模式
    (二)国内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政府管理经验启示
五、促进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对策建议
    (一)明晰政府文化产业管理职能
    (二)发挥产业政策引导扶持作用
    (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四)培养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五)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六)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业态
    (七)引导居民扩大文化消费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框架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节庆报道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文本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潍坊日报》与潍坊国际风筝节报道概述
    第一节 重要概念的阐述
        一、潍坊国际风筝节的内涵与外延
        二、潍坊国际风筝节报道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潍坊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对国际风筝节的关注
        一、潍坊风筝节报道成为《潍坊日报》年度重要议程
        二、潍坊风筝节报道注重城市经济发展
第二章 量化分析:《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量化解读
    第一节 《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数量分析
        一、年度报道数量呈上升趋势
        二、报道占比呈增加趋势
        三、不同时段的报道数量变化
    第二节 《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体裁分析
        一、报道体裁以通讯和消息居多
        二、报道体裁在节前、节中、节后变化明显
    第三节 《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报道方式分析
        一、报道方式以系列式和集中式为主
        二、节中以集中式报道为主,节后以系列式报道为主
    第四节 《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报道主题分析
        一、节前时段注重城乡建设,商贸活动次之
        二、节中时段注重节日活动
        三、节后时段注重商贸活动和城乡建设
第三章 质化分析:《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框架
    第一节 城市塑形框架:提高名城效应
        一、深化报道以推介城市
        二、借助节庆报道打造城市名片
    第二节 文化传承框架:挖掘文化因子
        一、对潍坊风筝文化传统的报道关注
        二、对潍坊风筝文化创新的报道挖掘
    第三节 经济助推框架:突显“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一、借助风筝文化报道引发经济发展的思考
        二、有意识报道风筝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等综合内容
第四章 《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框架成因
    第一节 媒体担负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
        一、媒体社会义务的必然性
        二、媒体新闻生产的必要性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因素
        一、文旅融合发展蕴含巨大经济潜力
        二、商贸活动和城乡建设是重点报道对象
    第三节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驱动因素
        一、中华文化“走出去”实施的驱动
        二、民间文化传承的驱动
第五章 《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启示
    第一节 《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优点
        一、形成专刊,版面优美
        二、注重效益,特色鲜明
    第二节 《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不足
        一、报道对风筝文化关注不够
        二、对公众参与国际风筝节的报道不够
    第三节 对《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建议
        一、优化报道策划
        二、加强“风筝文化”报道
        三、组建高效团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研究(1958-201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体育报道的相关研究
        1.2.2 有关武术报道的相关研究
        1.2.3 有关《中国体育报》的相关研究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资料法
        2.1.2 内容分析法
        2.1.3 数理统计法
        2.1.4 逻辑分析法
    2.2 研究对象
3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发展历程
    3.1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探索起步阶段
    3.2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恢复发展阶段
    3.3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繁荣发展阶段
    3.4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深化改革阶段
4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阶段分析
    4.1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探索起步阶段
        4.1.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4.1.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4.1.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4.2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恢复发展阶段
        4.2.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4.2.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4.2.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4.3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繁荣发展阶段
        4.3.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4.3.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4.3.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4.4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深化改革阶段
        4.4.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4.4.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4.4.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5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总体分析
    5.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5.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5.2.1 报道数量
        5.2.2 报道版面
        5.2.3 报道来源
        5.2.4 报道体裁
    5.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增多报道形式、加强深度报道
        6.2.2 采取独家报道
        6.2.3 推崇大众武术报道
        6.2.4 加强媒介融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1958-1966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附表2:1973-1987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附表3:1988-2007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附表4:2008-2017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致谢

(6)当代中国城市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四节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五节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城市外交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城市外交的历史演变
        一、城市与人类文明
        二、欧洲历史上的城市外交
        三、当代城市外交的兴起与发展
        四、中国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研究视角:非传统外交范式与主权国家框架下的大外交理念
        一、外交形态的历史演进与“大外交”概念的形成
        二、当代中国外交的转型
        三、非传统外交:当代外交理论的新维度
        四、主权国家框架下的大外交视角
    第三节 城市外交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辨析及基本属性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第四节 城市外交的形式
        一、城市外交中的双边形式
        二、城市外交中的多边形式
        三、多元多形的城市外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外交的行动逻辑
    第一节 影响城市外交要素的分析框架
        一、城市与国际体系互动的几种理论解释
        二、分析框架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影响城市外交的施动性因素
        一、城市的全球连通性
        二、城市的国际角色
        三、城市的国际化战略
    第三节 城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城市外交的结构性因素
        一、城市的国内资源
        二、城市的国际环境
    第四节 城市外交的动力机制
        一、全球城市网络的形成对城市外交提出需求
        二、国家权力向城市的集中使城市外交成为可能
        三、城市外交的动力法则
    第五节 城市外交的功能实现
        一、城市国际利益的实现
        二、国家外交力的提升
        三、全球治理的制度创新与规范创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中的城市外交:外国经验与中国城市案例
    第一节 全球金融中心城市:集聚金融优势构建城市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 国际组织“总部城市”:国际资源利用及与多层行为体互动
    第三节 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跻身全球城市网络
    第四节 上海:中国超大城市的对外交往
    第五节 南宁: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影响力
    第六节 扬州、义乌:特色城市的全球联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外交的模式与特点
    第一节 缔结友好城市:中外城市的双边交往
        一、中国对外缔结友好城市的管理模式
        二、中国友好城市的国内外分布特点
        三、影响友好城市缔结的因素
    第二节 开展国际性与区域性合作:中国城市参与国际多边机制
        一、加入全球性城市国际组织
        二、参与次区域国际合作机制
    第三节 拓展国际交往的舞台与渠道:多元多形的城市外交
        一、举办国际活动
        二、与国际组织交往
        三、与跨国公司交往
        四、与外国公众和社会团体的交往
    第四节 中国城市外交的特点
        一、中国的城市外交具有丰富内涵和不断拓展的外延
        二、中国的城市外交体现了官方和民间外交的辩证关系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是内政与外交的结合
        四、中国的城市外交呈现出差别化发展的特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外交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影响要素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一、中国城市国际化的基础与现状
        二、中国城市的国际化战略
    第二节 中国城市外交的国内制度与政策背景
        一、国家战略
        二、央地制度模式
    第三节 中国城市面临的国际环境
        一、中国城市与全球市场网络
        二、中国城市与全球政策网络
        三、中国城市与全球社会网络
    第四节 中国城市外交面临的挑战
        一、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还不够
        二、发展还不够平衡
        三、支撑城市外交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本章总结
第七章 城市外交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展望
    第一节 城市外交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外交思想的契合
        一、以互利共赢为基础
        二、旨在促进人类不同文明的交流
        三、体现“外交为民”的理念
        四、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层次建构路径
    第二节 城市外交与国家外交战略对接的路径选择
        一、从地方层面配合地域外交
        二、从多元的维度拓宽外交领域
        三、“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城市外交
    第三节 城市外交的机制创新
        一、实现地方外事的外交化
        二、建立多层多元的城市外交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论文
    三、中文官方文件和网络媒体资料
    四、英文着作
    五、英文论文、报告及网络资料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当前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本文研究方法
    0.4 本文创新之处
1 概念界定与理论简述
    1.1 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
        1.1.1 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
        1.1.2 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
        1.1.3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
    1.2 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1.2.1 繁荣、发展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2.2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1.3 促进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1.3.1 促进山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1.3.2 推动山西的可持续发展
        1.3.3 提升山西文明形象
2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2.1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2.1.1 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2.1.2 优秀文化得到了大力传承发展
        2.1.3 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形成了协同发展局面
        2.1.4 依托文博会提升了山西文化影响力
    2.2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系单一
        2.2.2 文化产业人才缺失
        2.2.3 文化产业规模较小
        2.2.4 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
    2.3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3.1 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和观念滞后
        2.3.2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2.3.3 长期单一的产业格局
3 推进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3.1 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意识
        3.1.1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3.1.2 树立正确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3.2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3.2.1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3.2.2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3.2.3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3.3 促成多元化文化产业融资格局
        3.3.1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3.3.2 吸引多元化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3.4 创新人才开发机制
        3.4.1 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3.4.2 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3.5 打造文化产业链条
        3.5.1 构建文化发展产业链
        3.5.2 加快做好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
    3.6 加强山西文化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
        3.6.1 实施特色文化产业传承发展战略
        3.6.2 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
    3.7 借鉴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3.7.1 世界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3.7.2 国内先进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中国当代戏剧节的类型与特征研究(1949-201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创新性
第二章 政治与艺术的博弈:官方戏剧节的类型与特征
    第一节 官方戏剧节的发展历程概述
        一、延续与演进:“庆祝演出”与“话剧观摩会”(1949-1966)
        二、重生与扩张:从文艺调演到戏剧节(1978-2000)
        三、膨胀与精简:21世纪后的官方戏剧节(2001-2017)
    第二节 政治意识的宣教:政府主导的戏剧节
        一、政治意识的全面呈现
        二、综合性与专门性兼顾
    第三节 艺术力量的展示:艺术家主导的戏剧节
        一、学术追求下的探索
        二、“空间”演变下的实践
    第四节 校园文化的培育:大学生戏剧节
        一、校园演剧的历史驱动
        二、主体限定下的非职业化
第三章 商业与艺术的碰撞:民营戏剧节的类型与特征
    第一节 民营戏剧节的发展历程概述
        一、兴起的动因
        二、迅速的崛起
    第二节 民间热情的聚合:民营机构主导的非营利性戏剧节
        一、艺术热情的感召
        二、“贫困”剧场的坚守
    第三节 商业模式的重构:民营机构主导的营利性戏剧节
        一、文创融合的先锋
        二、文化主题的演绎
第四章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运作机制
    第一节 资金渠道的多元化
        一、依靠政府全额拨款
        二、政府拨款、社会筹资与市场开发相结合
        三、资源利用与戏剧节衍生品开发相结合
        四、个人出资与网络众筹相结合
    第二节 差异化的组织架构
        一、政府机构型组织架构
        二、企业型组织架构
    第三节 版块设置的沿袭与创新
        一、主版块的设置特点
        二、辅助版块的设置特点
        三、其他活动版块的设置特点
    第四节 宣传方式的细分与更新
        一、宣传手段的更新
        二、票务营销方式的更新
第五章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功能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功能
        一、政治引导与舆论宣传
        二、文化交流与美育普及
        三、软实力增强与影响力拓展
    第二节 城市层面的功能
        一、文化空间构筑与文化服务体系完善
        二、文化品牌铸造与文化输出
        三、文化遗产利用与文化消费提升
第六章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困境与未来之路
    第一节 中国当代戏剧节面临的困境
        一、跟风与趋同
        二、国际化程度不高
        三、演出与反馈的不协调
        四、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五、可持续性低
    第二节 中国戏剧节的未来之路
        一、转变政府职能
        二、优化运作机制
        三、科学整合资源
结论
    一、本文的核心观点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9)山东会展业发展研究(1990-2014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观点创新
        一、研究框架
        二、观点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界定
    第一节 会展及会展业
        一、会展的涵义
        二、会展业的涵义
    第二节 会展业的相关内容
        一、会展业的特点
        二、会展业的属性
        三、会展业的功能
        四、会展业发展条件
    第三节 会展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二、会展产业生命周期概述
    第四节 山东省会展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会展业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国际会展业发展述评
        一、国际会展业发展脉络梳理
        二、当今国际会展业发展格局评价
        三、国际会展业发展趋势探析
        四、国际会展业典型案例—德国汉诺威博览会
        五、国际会展业发展经验借鉴
    第二节 中国会展业发展述评
        一、中国会展业发展脉络梳理
        二、中国会展业发展格局评价
        三、中国会展业发展趋势探析
        四、中国会展业典型案例—上海世博会
        五、中国会展业发展经验总结
第四章 山东会展经济萌生期(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产业要素的培育
    第一节 发展环境的评价与分析
        一、经济发展评析
        二、产业环境评析
        三、政策法规评析
        四、发展体系评析
    第二节 主要形式分析
        一、主体组织形式
        二、主要展示类型
    第三节 经济特征分析
        一、政治主体要素培育成熟
        二、市场主体要素程度加深
        三、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兴起
        四、知识资源要素储备积累
        五、组织体制要素不断提升
    第四节 主要影响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第五章 山东会展业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初—2000年):成就城市品牌
    第一节 发展环境分析
        一、涉外市场分析
        二、国内市场分析
    第二节 产业特征分析
        一、地域品牌化
        二、文化品牌化
        三、专业品牌化
        四、品牌格局差异化
    第三节 主要影响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第六章 山东会展业成长期(2000年—2014年):成为新兴产业
    第一节 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二、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三、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四、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第二节 产业特征分析
        一、基础保障扎实根基
        二、传统创新锋芒展露
        三、进军支柱创造新兴
    第三节 主要影响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第七章 案例分析(一):重要节庆活动
    第一节 山东省承办的重要节庆:中国艺术节
        一、中国艺术节概述
        二、十艺节的创新、影响与效益
        三、中国艺术节的优化发展
        四、问题与对策建议
    第二节 山东省地方节庆活动
        一、青岛国际啤酒节
        二、潍坊国际风筝节
        三、泰山国际登山节
        四、曲阜孔子文化节
第八章 案例分析(二):重要会展活动
    第一节 第一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一、确定主题
        二、商业运作
    第二节 第二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
        一、会场布局
        二、商业运作
    第三节 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一、创新主题
        二、商业运作
    第四节 第四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
        一、提升借鉴
        二、模式创新
    第五节 第五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
        一、组织形式
        二、商业运作
    第六节 山东文博会发展小结
第九章 未来展望:加强优势突破瓶颈
    第一节 强化山东会展业发展优势
        一、高效利用区位交通优势
        二、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三、大力巩固会展设施基础
        四、持续提升会展产业品牌
    第二节 突破山东会展业问题瓶颈
        一、探究山东会展业发展问题
        二、全面提高市场化水平
        三、加大品牌培育力度
        四、加快"引进、走出"步伐
        五、提高场馆利用水平
        六、补强专业人才短板
        七、提升会展配套服务
        八、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第三节 山东会展业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冲突与选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方面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重点术语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重点术语
    第四节 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重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中文化价值引导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文化资源开发中文化价值引导的概念体系
        一、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引导
        二、文化资源开发中文化价值引导的基本要素
        三、文化产业发展中形成良性文化价值引导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中文化价值引导的基本现状
        一、开发主体目标取向亟待统筹兼顾
        二、开发客体核心内容有待统一管理
        三、开发方式价值选取急需规约监督
    第三节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价值引导不明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利益至上的巨大诱惑
        二、开发与保护过程的偏离
        三、多方参与力量的分散
        四、文化资源开发评估机制亟待创新完善
    第四节 文化产业发展中价值引导失衡的负面影响
        一、文化资源开发主客体的双向危害
        二、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双输”的威胁
        三、文化建设中多项指标的达成将受冲击
第二章 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引导分析
    第一节 文化产业开发中文化资源的辩证性特征
        一、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化资源的多样性特征
        二、文化产业开发中文化资源的辩证性特征
        三、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性特征
    第二节 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文化经济二重性
        一、极具物质与精神二重性的文化
        二、身兼资源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文化资源
        三、拥有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文化产品
        四、追求双重价值目标的文化产业
    第三节 文化产业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重价值引导
        一、肩负双重世界价值引导的资源型文化产业
        二、文化产业开发在物质世界中的经济导向作用
        三、文化产业开发在精神世界中的文化导向作用
        四、从文化体验到文化性格的整体同化过程分析
        五、可能的对策思路: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第四节 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文化认同与经济感知关系分析
        一、物质化的商品也具备了文化属性
        二、由整体性文化商品价值转换至社会整体层面
        三、文化产品参与社会标准竞争的过程
第三章 良性文化价值的汇聚、选择及散播过程分析
    第一节 中国文化自身具备良性的优秀的文化内容
        一、“招魂与复兴”问题的提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争论
        二、激进派、折衷派与保守派的最终调和
        三、判定良性的核心文化与文化资源的标准
    第二节 文化产业开发亟待良性的城市核心文化定位
        一、城市:文化资源集聚的宝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
        二、城市文化资本的构建亟待城市核心文化定位
        三、困难与抉择:城市文化资本构建中的城市核心文化定位
    第三节 城市良性核心文化的选择及散播过程
        一、“箭垛式”理论的由来及积极效应
        二、“箭垛式”理论在城市核心文化定位应用中的可行性
        三、从“箭垛式人物”理论到“城市良性文化集散”理论
        四、城市良性文化的集聚阶段:集聚并抉择的过程
        五、城市良性文化的散播阶段:“文化意见领袖”主导的传播控制
        六、城市良性文化集散理论中城市核心文化定位的局限性
第四章 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在文化价值引导方面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文化贸易中的“门罗主义”与“门户开放”
        一、国内文化产业的财政扶持与税收减免
        二、国外文化市场中大力传播美国为主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法国:旨在维护法国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例外”政策
        一、欧盟内“文化例外”战争的最终胜利者
        二、法国文化保护主义的主要文化政策
    第三节 其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引导研究
        一、英国:民族文化积累和人才创意结合的成功
        二、日本:追求幸福指数的文化艺术创造与传承
        三、韩国:强力政策推动下的民族文化产业
        四、德国:扶持和宣扬本土文化为主
        五、澳大利亚:孤独的大陆,并不孤独的文化
    第四节 对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关文化产业保护政策的启示
        一、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关文化产业保护政策的初衷
        二、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引导功能的基本手段
        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保护政策的经验启示
第五章 城市良性文化集散理论下良性文化价值引导的可行性路径
    第一节 良性文化价值引导下宏观层面的文化资源开发
        一、良性主体文化资源的选取
        二、正确合理开发目标之上的“德艺双馨”的开发主体
        三、科学发展观下的多赢式开发方式
    第二节 以城市良性文化为核心的中观层面的行业发展示范
        一、文化建设“以文教化、以人为本”两者一体的初衷和目的
        二、城市核心文化引领下的文化行业定位及发展示范
        三、城市的良性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利用
    第三节 良性文化价值引导下微观层面的文化参与主体规约
        一、文化生产者: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二、文化传播者:鉴定文化产品和信息的有效中转枢纽
        三、文化消费者:“有自觉、不盲从”地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四、文化管理者: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并重
    第四节 良性文化价值引导下的良性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时代呼唤良性文化产品的评价体系
        二、我国目前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三、良性文化产品的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构成
        四、良性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的分指标体系构建与分解
第六章 城市良性文化集散理论的部分案例实践分析
    第一节 我国中小城市良性文化定位的思考:以新乡市为例
        一、多元化的新乡文化资源
        二、新乡各种文化资源及新乡的多元化文化
        三、多元文化对比及核心文化的提炼与萃取
        四、“牧野文化”核心定位的合理性
        五、“牧野文化”的重新诠释及内涵
    第二节 我国大城市的文化定位实践:以武汉市为例
        一、武汉市的多彩缤纷的文化资源
        二、武汉市的多样化的文化资源
        三、武汉市的城市核心文化定位
        四、“首义文化”核心定位的合理性
        五、“首义文化”的重新诠释及内涵
    第三节 良性文化价值引导观念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成功案例
        一、《保密局的枪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革命热情的宣扬
        二、《405谋杀案》:红色文化资源与“希区柯克”创意的完美结合
        三、《神秘的大佛》:文化遗产的内涵式开发与惩恶扬善精神的褒奖
        四、《喜盈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农村电影
        五、《少林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侠义精神”的赞美
        六、《周恩来》:名人文化资源的传扬与主旋律的绝美吟唱
结语
    一、文化资源的无形文化内涵——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价值获取的文化产业
    三、城市良性文化价值引导的基础:城市良性的核心文化精神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城市文化资源开发原则
    五、面向未来的良性文化价值引导下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成果及科研经历
后记

四、首届中国文化产业CEO论坛将办(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研究[D]. 郝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3)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潍坊日报》国际风筝节报道的框架研究[D]. 张玉斌.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5]《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研究(1958-2017年)[D]. 苏王飞.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6]当代中国城市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 陈楠.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7]当前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D]. 贺晓丽. 辽宁大学, 2018(04)
  • [8]中国当代戏剧节的类型与特征研究(1949-2017)[D]. 陈成. 上海戏剧学院, 2018(12)
  • [9]山东会展业发展研究(1990-2014年)[D]. 刘显世. 山东大学, 2017(08)
  • [10]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冲突与选择问题研究[D]. 王伟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首届中国文化产业CEO论坛将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