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中视觉场景实时互操作支撑平台的构建

DIS中视觉场景实时互操作支撑平台的构建

一、DIS中视景实时互操作支撑平台的构筑(论文文献综述)

段兴锋[1](2019)在《航海场景中基于物理的海浪建模与绘制》文中研究说明海浪模拟是流体模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真实感、快速性和交互性等直接影响了航海场景逼真的程度。传统的海浪模拟方法存在诸如不能模拟逼真的船首浪、海面浪花飞溅、流固交互现象等不足。借鉴计算流体力学的物理模拟方法成为提高真实感效果的主要手段。光滑流体粒子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适于处理自由表面、捕捉浪花飞溅和泡沫等优点。针对SPH方法的GPU加速、流固耦合、水的不可压缩性、流体的表面提取、泡沫和浪花等五个关键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考虑海浪、浪花、泡沫、船舶与海浪的交互的真实感绘制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PH的海浪建模和绘制方法。针对SPH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提出了 SPH流体计算的CPU-GPU混合架构计算方法,整个物理模拟过程全部在GPU上实现,特别是GPU并行的邻域粒子搜索算法。通过典型场景溃坝的模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针对航海场景中海浪的物理建模所采用的GPU算法可大大提高了整体的模拟效率。针对航海场景中流固耦合现象存在的复杂边界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排斥力法的固壁边界施加模型。采用统一粒子模型,将固体表面采样成边界粒子,让边界粒子参与物理计算,对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进行改进,并应用于航海场景中流固交互现象的模拟。通过海浪与灯塔、救生圈、集装箱船的交互等航海场景的模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流固交互算法能处理复杂边界问题,保证了动量守恒和不可穿透条件,真实地模拟了流体与固壁边界和刚体之间的交互。针对航海场景中不可压缩性流体实现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松弛密度不变的不可压缩流体模拟方法。通过设计预测校正迭代法,可直接求解压强与密度平方的比值,并对边界位置处的流体粒子进行密度修正,并采用松弛法和优化初值选取加速收敛。在满足稳定性的条件下,不需要频繁的执行费时的邻域粒子搜索,本文的方法获得了比PCISPH方法更佳的性能,增大了时间步长,提高了执行效率。仅执行密度不变条件不能满足质量守恒条件,还需要满足速度场的无散性质,因而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速度无散的不可压缩流体模拟方法。联合了密度不变和速度无散两个压强解算器,并将其融入流体模拟方法,并采用松弛法对算法进行了加速收敛,与PBF方法相比,本文的方法可以保持速度场的无散性质,提高了计算精度,能在较大的时间步长下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典型实验的模拟结果、收敛性分析和性能测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不可压缩流模拟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泡沫和浪花是航海场景中海浪动态翻卷最典型的视觉特征,本文提出了统一粒子模型的泡沫和浪花的建模方法,泡沫和浪花粒子统称为扩散粒子,根据流体粒子的几何特征、动能和相对速度等判断生成扩散粒子的可能性,并实现泡沫与浪花的平流和消散的模拟。针对流体的表面提取存在凹凸不平的问题,优化了屏幕空间的渲染方法。实验表明本文的方法增加了类表面张力、泡沫和浪花等细节尺度的效果,实现了小尺度航海场景的模拟。

尹堂文[2](2018)在《基于飞行安全调和测度及科学计算的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飞行安全性是衡量航空系统先进程度的最重要标准,也是人为因素设计及其适航符合性验证的主要目标。人因意外是导致飞行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人因意外无法从根源上加以杜绝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人机工效状态空间的认识不够充分;人机与环境系统及飞行任务诸多方面的不确定性使人机工效状态空间极其庞大、复杂;因此,为了完成在飞行安全、飞机性能、机组绩效等方面的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为了可持续地促进飞行系统的自动化扩展及安全性增强,需要探索一整套科学的解决方案,以获取足够的人机工效状态空间研究数据样本,推进基于人机工效状态空间的人为因素研究,促进计算人因与工效学的发展并推广其应用。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问题可以通过面向科学计算的人机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转化为人机工效状态空间的事实与逻辑问题。对人机与环境复杂系统演变发展的模拟与仿真旨在再现飞行机组、飞机系统、飞行环境、飞行任务等方面的飞行条件、飞行状态、飞行性能的动态演进;演进的结果为人机工效状态空间中的一条高维曲线,也是人机工效状态空间的一个数据研究样本。人机工效状态空间包含交互与评估两个维度的基础信息数据;第一个维度标记飞行系统各层次的构型配置及各动态过程的交互事件;第二个维度标识飞行安全、飞机性能、机组绩效及飞行系统广义评价指标的量化测度。基于人机工效状态空间的人为因素研究包括四个层次的信息算法;第一个层次为基于人机工效大数据的统计建模;第二个层次为基于数据统计模型的因果推断;第三个层次为基于数据统计模型的人因反演;第四个层次为基于数据统计模型的正交实验设计。具有前瞻性的航空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能为飞行系统控制及航空系统工程中的协调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就上述主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理论与计算研究,具体的工作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基于飞行安全调和测度的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解决方案,从方法体系、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工具体系四个方面阐述面向科学计算的人机环智能系统建模与仿真及其在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中的作用。在明确了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这一科学问题之后,我们探究了飞行系统及人因交互的异构性,探究了科学计算及虚拟工程的适用性,探究了以人为中心的样机设计与制造,探究了多粒度合成飞行域模型、多层次异构域交互、多目标评估的统一表示,探究了人因与工效学问题的研究广度、深度、跨度,并据此提出了通过面向科学计算的人机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将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问题转化为人机工效状态空间的事实与逻辑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然后,我们从大数据获取的角度探讨基于人机环智能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人机工效状态空间研究样本生成方法,从基于任务的人机耦合策略模型、飞行动力学的不变张量模型及基于有限体积法的计算空气动力学、面向飞行任务描述及飞行测试规划的飞行场景、飞行安全的内禀因素及调和测度、飞机性能的无量纲约简、飞行品质及机组绩效的客观评价、航空广义评价指标的变换域测度、全数字快速计算平台的分布式部署八个方面阐述人机环智能系统的复杂人机交互及其再现。在完成任务时,人类通常会期待最好的结果,做好最坏的准备、保证正常的绩效。基于任务的人机耦合策略模型以多特征模式及其结构化实现为独特视角,以解决问题计算序列及其逻辑与算术深度为主要原则,以最优控制、鲁棒控制、自适应决策为主要方法,从复杂性、自适应性、不确定性各层面模拟人类的能力及特征。飞机模型是人机耦合策略模型的操控对象,飞行动力学的不变张量建模及矩阵编码便于飞机模型的计算机仿真,也便于人机与环境复杂系统仿真度与可信度的提高。飞行场景以参数形式表征飞行任务及飞行条件的构型配置;其中,飞行任务的航段组成及衔接描述信息主要面向人机耦合策略模型,飞行条件的数据窗口及数据项规划信息主要面向适航符合性验证。及时察觉并准确评估正在迫近的危害是安全防范的根本。飞行安全性的检测涉及各类飞行事件及评价准则,且难以客观定量分析,检测结果也难以有效利用。我们将安全要素归结为三个内秉因素,并将其集成于统一的调和测度机制,使飞行安全性可借助于概率测度客观定量地加以测评,甚至预测。飞行性能的无量纲约简有助于将各种复杂飞行情况转化为内秉安全因素。通过性能参数的标准化及合理分组,无量纲飞行性能既便于在客观的环境中施加检测,又能准确地反映不同飞行环境及状态下的实际飞行性能。我们尝试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对人-机系统的主观评价,并将其作为飞行品质及机组绩效的客观评价。鉴于飞行品质及机组绩效的评判是一个协同验证、多重决策与反馈控制的过程,我们从协同学习与预测控制的角度,在集成认知框架下的人机耦合策略模型中内嵌评价飞行品质及评估机组绩效的内省能力。人为因素研究涉及诸多抽象概念属性的主观评价。通过类比流体力学中的传输现象及传输属性,我们尝试将广义评价指标的相对概率测度及定量分析推而广之。基于面向服务构架的分布式计算平台在计算复杂性、分布性、并行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全面支持了人机与环境智能系统建模与仿真,是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的科学计算及研究平台。接下来,我们从大数据计算的角度探讨基于人机工效状态空间的前瞻性航空人为因素研究方法,从人机工效大数据分层布局、人机工效大数据统计模型、人机工效大数据因果推断、人机工效大数据人因反演、人机工效正交实验设计五个方面阐述数据驱动及面向问题的人机工效大数据研究方法。混合效应及因果协变模型、Bootstrap参数随机化估计算法、拟合优度框架下的因果关系存在性判断算法、潜在结果框架下的因果效应显着性评估算法、人因反演响应核的最佳统计估计算法、人机工效状态子空间的渐进逼近算法等成果全面推进了基于人机工效状态空间的航空人为因素研究。最后,我们从系统控制与系统工程的角度探讨基于科学计算的航空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方法在飞行系统的自动化扩展及安全性增强方面的应用前景,并特别关注飞行安全调和测度在飞行器系统控制中的反馈作用、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在航空系统工程中的前馈作用。

何江华[3](2017)在《基于洱海电子海图的三维地形建模及船舶运动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海图是航运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数字化航道的核心,在长江和珠江干线以及远洋运输上逐渐普及,成为航行安全决策系统的重要平台。而在云南内河运输中,基于电子海图的船舶驾驶及导航仍旧是一片空白。云南内河尤其是洱海地区船舶驾驶员在航行时仍然依赖驾驶员经验来保证航行安全,船舶驾驶技术含量较低,水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洱海流域电子海图开发和建立船舶运动的额仿真,提高云南内河尤其是洱海地区船舶驾驶的科技含量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论文对如何实现洱海电子海图三维地形建模和船舶运动的计算机仿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了电子航道软件的相关技术,分析了船舶运动的计算机仿真,为实现洱海船舶操纵模拟系统进行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设计与实现,确认了基于电子海图三维地形建模和船舶运动仿真的操纵模拟系统的可用性。本文在分析与研究船舶运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洱海电子海图软件的基础上,将船舶运动的数学模型和洱海电子海图的软件开发融入一起,建立了基于洱海电子海图的实训与模拟系统。该模拟实训系统是以内河典型船舶的驾驶台为原型,配置模拟综合操纵系统、电子航道图显示和信息系统(ECDIS)、全球定位系统(GPS)、ARPA雷达、自动跟踪导航系统以及语音通讯系统等软硬件平台,采用多通道大屏幕宽视角投影系统和无缝拼接技术,逼真动态显示洱海航道的三维视景、交通态势和船舶操纵特性的综合应用系统。以期使航运受训人员经过模拟系统训练,能够逼近或达到实际船舶训练的效果。系统具备模拟船舶操控训练、应急反应训练和通航安全实训等相关应用的功能,为船舶驾驶学员在该系统上实现对洱海船舶模拟操纵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嘉[4](2016)在《基于HLA深水水下应急维修分布式动力学仿真》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虚拟现实是受关注最多的高新技术之一,而分布式仿真一直是虚拟现实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虚拟现实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和逼真度要求逐步提高,将分布式仿真技术、视景仿真技术和动力学仿真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基于视景的分布式结构普遍采用集中式动力学计算,导致系统负载不均衡、集成难度大等问题。针对传统分布式结构的不足,提出一种动力学仿真节点和视景仿真节点相结合的分布式动力学框架,并将此架构应用到深水水下应急维修仿真系统中。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集中式动力学仿真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分布式动力学框架,将物理计算进一步分离,降低了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性。2、根据所提出的分布式动力学框架,对应急维修仿真系统现有架构进行改进,给出基于HLA的分布式动力学仿真系统设计,将较为独立的动力学计算分布到不同节点,通过HLA发布订阅机制进行数据交换实现节点之间的互操作。3、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给出不同类型仿真节点之间交互设计,主要实现在分布式动力学解算结构下ROV仿真对象的同步。4、针对系统出现“时空耦合”不一致,采用基于仿真步长的保守时间推进机制,协调成员间的仿真周期,解决了ROV实体在不同节点空间错位的问题。实验成果验证了分布式动力学仿真能够在应急维修仿真系统中得以应用,有效解决了物理计算过于集中的问题,最终实现在时空一致的作业环境中多人协同操作。

张婷[5](2015)在《基于HLA的无人机飞行姿态航迹仿真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无人机飞行仿真系统被广泛用于无人机的研发、性能分析以及飞行演练,不仅可以大大缩短研发时间和降低成本,还可以验证无人机决策的可行性,在军事以及航空范围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选用高层体系结构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仿真技术作为无人机飞行仿真系统的平台。HLA作为新一代仿真体系结构,使得复杂系统仿真以及建模具有一个通用的技术支撑框架,可以有效地解决仿真系统的重用性和互操作性。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将HLA体系结构与仿真技术联合起来,设计飞行仿真系统的框架。将整个系统的功能模块化,分为HLA底层框架系统和三维视景模块,为仿真平台提高了一定的重用性。本文首先讨论了HLA高层体系结构技术的组成以及HLA运行支撑环境RTI(Run-Time Infrastructure)技术的结构,提出了基于HLA的无人机飞行姿态航迹仿真系统的设计方案。根据分析联邦开发和执行过程模型,对仿真系统进行仿真邦员设计,将整个系统分为飞行仿真邦员、管理者邦员、数据管理邦员、飞行回放邦员及三维视景系统,并详细概述了各个仿真邦员负责的功能及之间的关系。由RTI负责执行各个模块间的信息交互,其间的数据通信由对应的邦员来完成。本文对无人机飞行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利用获取无人机运动的基本参数指标构造其对应的数学模型,详细介绍了无人机转弯飞行的实现方法。为了完善无人机的飞行效果,采用线性插值算法实现对飞行航点的平滑处理。在本系统中,视景显示模块选择在Multigen Creator建模工具、Vega Prime驱动软件和Visual Studio2003环境下开发,通过网络控制,使无人机能够按照指定的航迹飞行。

张向荣[6](2015)在《空防红蓝对抗分布式仿真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空袭作战和防空作战是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提高防空兵部队和航空兵部队战斗力是打赢未来战争的前提。和平时期,逼真的对抗演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最有力的手段。但是由于空防对抗演练中的随机性较高,危险系数较大,在实际的军事对抗演练中难以采取实兵实装的方式进行,从而严重限制了训练效果。为了模拟防空兵部队和航空兵部队的对抗过程,实现对武器装备的交互式操作,从而验证防空兵器和航空兵器的作战效能,验证防空战法和航空兵战法的效果,检验防空兵和航空兵的联合作战能力,本文设计了空防红蓝对抗分布式仿真训练系统。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完成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分布式仿真平台的搭建。分布式仿真是一种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和实现不同仿真功能的仿真单元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仿真系统的技术,其中HLA是分布式仿真技术的一个最成熟的代表。本仿真系统基于HLA技术搭建了分布式仿真软件框架。该框架负责对抗双方和导演部组成的整个系统的数据通信和时间同步;二是空防对抗的实现。空防对抗是空防双方操作各自兵器进行的对抗,实现的关键在于双方兵器的虚拟化。本系统选取了空防双方主战兵器战机和防空导弹单元进行虚拟化,虚拟装备由人员交互式操作,并且通过HLA接口共同构成虚拟战场,在虚拟战场中实现空防对抗。三是虚拟战场的三维可视化。系统基于OSG和osgEarth将虚拟装备和虚拟战场环境三维可视化,打造了沉浸式三维交互操作界面。系统开创性的完成了对抗全过程的三维可视化和可操作化。由三维视景技术开发的虚拟装备和虚拟战场环境让整个虚拟战场更加逼真。可交互式操作的虚拟装备让对抗双方全程参与,让对抗过程更贴近实战。本文设计的空防红蓝对抗分布式仿真训练系统为空防双方提供了一个对抗的平台,该平台具有配置简单,可重复性高等优点,避免了实际对抗训练中协调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物质消耗多等多种问题。空防双方可通过该平台进行对抗训练,检验各自战法。

朱建广[7](2015)在《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文中认为电子政府(务),就是将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济中运行)转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是:提高政府机关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升政府机关的科学决策水平。作为一类特殊的政务信息资源,政务地理信息资源承担着政务信息资源空间位置框架职能,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地理空间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尤其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已成为基础性支撑系统。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按照资源共享理念,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安全集约共享使用地理数据为目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核心,通过适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完备的体制机制及标准体系保障,实现政务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避免政务地理信息资源的无序开发、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相关数据无法共享等问题。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基础平台,它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以海量数据集成方式来对政务活动进行数字化描述、存储和利用,为电子政务应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数据框架,突破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孤立,按照规则实现有序的信息共享。本文着重研究了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总体结构、相关的标准规范体系、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体系、地理信息应用系统体系等,并以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作为实际系统的开发原型。论文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及产业开发园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规划建设所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提出了“平台”的总体架构、“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总体技术路线、标准规范体系、管理制度、数据结构体系和“平台”运维及基于该平台的应用开发设计原则。基于上述原则设计开发了青岛高新区政务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标准规范及规定,结合青岛高新区实际编制并出台了一套可行的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定,以保证平台建设及运行维护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从“平台”投入运行后的实际效果来看,目前系统已实现青岛国家高新区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在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的有效共享,为青岛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统一标准、分部采集、定时更新、集中发布”的构建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总体设计思路;(2)制定了“联合共建、分工合作、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政务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共享交换中心建设原则,将基础性、共享需求普遍、使用频度较高的政务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按照物理集中的方式统一管理和服务,构建成面向整个区域服务的政务基础共享地理信息数据库;而对于专业性较强、使用范围较窄的专题数据资源,明确主责部门牵头管理和服务:(3)根据现代物联网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大吞吐量需求,利用云计算技术、多副本技术和主从拓扑结构,设计了地理空间信息云平台负载调度算法,算法使用哈希函数将请求均衡化,根据预测将访问请求分为可预测高峰请求,随机高峰请求和系统响应请求,并通过主服务器实现统一调度,大幅减少了访问高峰期用户平均响应时间。总之,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地方政府安全、高效、规范地管理地理信息资源进行了积极探索、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园区类地方政务管理决策水平,推进电子政务信息的可视化,更好地满足园区政府、创新创业以及社会公众等方面对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体制机制创新,尚需将部分政府垂直业务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纳入平台中,并需继续探索更加安全便捷的数据共享方式。

姚强[8](2015)在《基于HLA的海洋工程作业安全模拟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海洋工程作业安全模拟系统是国内首套针对海洋工程领域相关的设计、建造、安装、水下作业及应急维修等作业板块构建的大型复杂作业仿真系统,用于作业方案预演评估和作业人员陆基技能培训,铺管船驾驶模拟系统为其中一个子系统。本文主要基于HLA(高层体系结构)研究了大型复杂分布式仿真系统的开发与实现。从HLA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入手,对高层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通过FEDEP模型展开了仿真系统联邦开发过程研究,同时针对大规模系统面临的时空一致性问题,进行了时间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研究,并提出了基于HLA/RTI(运行支撑系统)的时空一致性控制模型。基于HLA技术框架进行了海洋工程作业安全模拟系统联邦设计,由系统需求出发,明确了系统功能及组成,划分并确定了联邦成员及其功能,设计了系统作业仿真的HLA体系结构和基于RTI的系统网络结构。最后以铺管船驾驶模拟系统为例,进行联邦设计与开发,根据联邦成员间的数据流确定联邦成员公布/订购协议,进行FOM/SOM(联邦对象模型/成员对象模型)建模开发得到FED(联邦执行文件)文件,完成基于HLA/RTI的时空一致性控制接口封装及SOM程序设计,使得基于HLA的铺管船驾驶模拟系统得以实现。

熊欣[9](2015)在《基于航海模拟器的船舶交通仿真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及世界进出口贸易量的增加,船舶性能日益增强,海上船舶密度日益增大,导致船舶交通流分布发生变化、航道拥堵、海上交通事故频发。这些变化对船舶交通主管机关、船员、港口建设集团提出了更高的管理、安全、效益上的要求。构建船舶交通综合仿真系统可对船舶交通业务流程进行仿真、培训海事相关人员、模拟海上交通实验环境并进行科学论证。本文以大连海事大学自主开发的航海模拟器为基础,设计基于航海模拟器的船舶交通仿真系统,以期满足海上船舶交通领域的仿真需求。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对船舶交通仿真系统所涵盖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以及实地调研分析该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归纳总结出船舶交通管理仿真、人员培训、科研论证为该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根据系统的仿真需求对各组成部分的实际业务流程及仿真功能进行详细分析。2、对船舶交通仿真系统及其组成模块进行详细设计。以航海模拟器平台为基础,基于DIS和HLA的设计思想,构建船舶交通仿真系统框架。将该系统分为系统控制中心、数据库管理系统、仿真实验中心、船舶交通服务人员培训模块、基于航海模拟器的主本船分系统、基于ECDIS的副本船分系统六部分,各部分的不同组合可满足不同的仿真需求。对船舶交通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3、初步实现船舶交通仿真系统的人员培训功能。根据IALA对VTS人员培训的建议,结合天津港、威海港以及大连港等港口的VTS中心人员培训实际要求,以VS2010为开发平台,利用Codejoke公司的Xtreme ToolKit界面库进行设计开发,初步实现了基于船舶交通仿真系统的船舶交通管理人员培训,主要包括对信息服务、助航服务、交通组织服务、应急服务等5个场景的仿真。

王鹏[10](2014)在《对地装备仿真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JMASE(Joint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Environment)联合建模仿真环境采用基于组件的建模方式,具有高效、容错、灵活、可移植的特点。JMASE还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服务用于开发模型和仿真,可重用部分包括系列工具、服务、公共模型演员(射频环境,光电/红外环境,地球,大气,演员类如飞机类、电子战类)和公共模型组件(如天线、信号处理组件,导弹组件等),这使得JMASE在支持工程级和交战级建模与仿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了进行具有高逼真度的对地装备仿真,一方面要求能够在多维特征动态条件下建立对地装备、战场环境、目标和干扰的体系化、标准化、可组合、可替换的组件模型,另一方面要求具有灵活的试验配置和试验管理功能,这对多维特征动态条件下对地装备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挑战,本文将围绕构建基于JMASE的对地装备仿真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探索。首先,论文研究了建立集成红外、电磁等真实战场环境模型以及对地装备武器系统的工程级和交战级JMASE仿真模型的对地装备仿真系统的实现方法。实现了总控加代理的分布式仿真系统管理和控制技术来支持对地装备从规划、装订、发射、飞行、操控直至命中毁伤的作战使用全流程仿真。其次,论文研究了如何建立JMASE通用电子战模型,来完善JMASE的贴近真实的战场电磁环境模型。通过JMASE联合建模仿真环境对武器装备作战使用过程进行全流程模拟,评估对地装备在复杂战场电磁环境下打击典型目标的作战性能和电子抗干扰能力。最后,本文以空地制导弹药仿真系统为背景,研究了如何在复杂分布式仿真系统中使用JMASE仿真平台进行对地装备的建模与仿真,验证了前面所提的对地装备仿真系统管理控制技术的可行性。同时通过使用JMASE通用电子战模型和射频仿真环境对炮弹引信的抗干扰性能进行建模与仿真,验证JMASE在装备作战效能和抗干扰效能评估方面的可行性。

二、DIS中视景实时互操作支撑平台的构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IS中视景实时互操作支撑平台的构筑(论文提纲范文)

(1)航海场景中基于物理的海浪建模与绘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海浪建模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基于构造的方法
        1.2.2 基于物理的方法
    1.3 SPH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流体的不可压缩性
        1.3.2 流固耦合
        1.3.3 流体的细节增强
        1.3.4 流体绘制
    1.4 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章节安排
2 基于SPH的海浪建模及其数值解算
    2.1 SPH方法的基本原理
        2.1.1 核函数插值
        2.1.2 粒子近似法
        2.1.3 控制方程
    2.2 基于状态方程的SPH模型
        2.2.1 动量方程的离散化
        2.2.2 流体的弱可压缩性
        2.2.3 邻域粒子搜索算法
        2.2.4 时间步长和积分
    2.3 GPU加速算法
        2.3.1 GPU并行计算框架
        2.3.2 GPU并行邻域粒子搜索算法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边界处理与流固交互的模拟
    3.1 边界缺陷
    3.2 边界处理
        3.2.1 密度修正
        3.2.2 控制方程的修正
    3.3 刚体的运动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海浪与灯塔的交互
        3.4.2 海浪与救生圈的交互
        3.4.3 海浪与船舶的交互
    3.5 本章小结
4 不可压缩性流体的模拟
    4.1 流体的不可压缩性
    4.2 压强投影方法
        4.2.1 压强投影方法
        4.2.2 压强泊松方程
    4.3 基于松弛密度不变条件的不可压缩流体模拟
        4.3.1 PCISPH方法
        4.3.2 修正的PCISPH方法
        4.3.3 边界处理
        4.3.4 实验结果和分析
    4.4 基于速度无散条件的不可压缩流体模拟
        4.4.1 PBF方法
        4.4.2 速度无散的PBF方法
        4.4.3 边界处理
        4.4.4 实验结果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流体的细节增强与渲染
    5.1 张力不稳定
    5.2 涡流的模拟
    5.3 泡沫的模拟
        5.3.1 扩散粒子的生成
        5.3.2 浪花和泡沫粒子的平流
        5.3.3 浪花和泡沫粒子的消散
    5.4 流体的表面提取与渲染
        5.4.1 Marching Cubes算法
        5.4.2 基于屏幕空间的绘制
        5.4.3 渲染流程
        5.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飞行安全调和测度及科学计算的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科学问题及解决方案
        1.1.1 科学问题: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
        1.1.2 解决方案:人机工效状态空间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1.3 原始性创新及内容安排
        1.3.1 原始性创新
        1.3.2 内容安排
第二章 面向科学计算的人机环智能系统建模与仿真
    2.1 引言
    2.2 科学计算及虚拟工程
        2.2.1 传统的样机设计与制造
        2.2.2 以人为中心的样机设计与制造
        2.2.3 基于科学计算的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方法
    2.3 计算人因与工效学及异构域交互分析
        2.3.1 科学计算及交互与评估范式
        2.3.2 离散事件系统规范与流固耦合分析
        2.3.3 合成飞行域模型与多目标评估
    2.4 基于合成飞行域建模及多目标评估的全数字计算平台
        2.4.1 飞行动力学的不变张量建模及矩阵编码
        2.4.2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计算空气动力学
    2.5 研究内容及研究层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飞行任务描述及飞行测试规划的飞行场景
    3.1 引言
    3.2 面向人机耦合策略模型的飞行任务场景
    3.3 面向适航符合性验证的飞行测试场景
    3.4 飞行场景的形式与内容
        3.4.1 飞行场景与最小飞行机组及机组工作量测量
        3.4.2 飞行场景的涵盖范围及应用环境
    3.5 飞行场景的开发
        3.5.1 飞行场景的开发流程
        3.5.2 基于方法指南的飞行场景开发方法
        3.5.3 飞行机组与飞机及环境的动态关系
        3.5.4 基于强化学习的机组操纵序列
        3.5.5 机组任务与最小飞行机组准则映射关系
        3.5.6 窗口事件及数据项
    3.6 飞行场景的应用
        3.6.1 飞行场景的应用环境
        3.6.2 飞行场景的组合应用
    3.7 飞行场景的验证
        3.7.1 对飞行场景进行验证的四重含义
        3.7.2 飞行场景单项因素的覆盖性验证方法
        3.7.3 飞行场景综合因素对飞行机组工作量的有效性验证方法
        3.7.4 飞行场景综合因素对飞行机组工作量的充分性验证方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任务的人机耦合策略模型
    4.1 引言
    4.2 人机耦合策略模型的结构化实现
        4.2.1 基于规则系统的复杂系统建模方法
        4.2.2 人模型的建模方法概述
        4.2.3 人机耦合策略模型建模
    4.3 人机耦合策略模型的自适应决策与鲁棒控制
        4.3.1 飞行系统的交互、信息、决策与控制
        4.3.2 人机耦合策略模型的最优控制
        4.3.3 人机耦合策略模型的鲁棒控制
        4.3.4 人机耦合策略模型的自适应决策
        4.3.5 人机耦合策略模型的并行优先级
        4.3.6 人机耦合策略模型的智能决策与控制
    4.4 实验及结果
        4.4.1 实验任务:进近及着陆
        4.4.2 实验任务:进近、拉飘及着陆
        4.4.3 基于进近及着陆任务的人机耦合策略模型实例化
        4.4.4 基于进近、拉飘及着陆任务的人机耦合策略模型实例化
        4.4.5 实验设置
        4.4.6 实验结果
        4.4.7 实验分析
    4.5 人机耦合策略模型的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行安全的内禀因素及调和测度
    5.1 引言
    5.2 内禀安全因素
        5.2.1 动态演进的飞行安全趋势
        5.2.2 内秉安全因素的统一机制
    5.3 调和测度理论
        5.3.1 调和函数及其属性
        5.3.2 调和测度的构建
        5.3.3 边界测度的表示
        5.3.4 一般域上的调和测度
        5.3.5 调和测度与极限距离
    5.4 飞行安全的概率测度
        5.4.1 安全性趋势量化的通用形式
        5.4.2 燃油安全的概率测度
        5.4.3 空间安全的概率测度
    5.5 飞行安全的张量表示
    5.6 张量沿系统轨迹的平移
    5.7 飞行安全的一致性评估
    5.8 航空广义评价指标的变换域概率测度
        5.8.1 广义概念属性的概率测度
        5.8.2 传输属性流
    5.9 基于多层抽象任务特征的表示发现
        5.9.1 流形上的抽象调和分析
        5.9.2 基于微分形式属性密度流的积分内核
        5.9.3 基于时变演进前向可达集的积分域
        5.9.4 基于动态流通边界相交测试的积分曲面
    5.10 沿系统演进曲线的积分泛函
    5.11 实验及结果
        5.11.1 实验设置
        5.11.2 实验结果
        5.11.3 实验分析
    5.1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飞机性能、飞行品质、机组绩效的客观评价
    6.1 引言
    6.2 性能参数的无量纲约简
        6.2.1 性能表征
        6.2.2 量纲分析
        6.2.3 过程性能参数
    6.3 基于预测控制的协同人因与工效评估模型
        6.3.1 飞行品质主观等级评定
        6.3.2 飞行机组工作状态
        6.3.3 飞行品质与机组绩效的协同验证
        6.3.4 机组工作状态及其约束的协同观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数字快速计算平台的分布式部署
    7.1 引言
    7.2 基于快速原型构架的计算平台
    7.3 基于面向服务构架的分布式计算平台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人机工效状态空间的人为因素研究
    8.1 引言
    8.2 人机工效大数据研究样本的产生及布局
        8.2.1 人机工效状态空间数据样本的产生
        8.2.2 人机工效状态空间数据样本的布局
    8.3 人机工效大数据研究样本的处理及分析
        8.3.1 数据驱动及面向问题的人机工效大数据研究方法
        8.3.2 人机工效状态空间数据样本的可视化
        8.3.3 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统计推断问题的具体化
        8.3.4 分层多元纵向数据可变分位混合效应及因果协变模型
        8.3.5 基于数据统计模型的统计量设计及估计
    8.4 基于可变分位混合效应及因果协变模型的因果推断
        8.4.1 因果推断及其上下文
        8.4.2 因果关系的存在性判断
        8.4.3 因果效应的显着性评估
    8.5 基于可变分位混合效应及因果协变模型的人因反演
        8.5.1 飞行状况的整体变迁及其人因研究
        8.5.2 人因反演响应核及其人因干预效果表达
    8.6 基于可变分位混合效应及因果协变模型的人机工效正交实验设计
        8.6.1 混合水平正交实验设计
        8.6.2 人机工效状态子空间的渐进逼近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飞行系统的自动化扩展及安全性增强
    9.1 引言
    9.2 基于协变参数的飞行器系统控制与航空系统工程
    9.3 基于知识前馈发现及信息反馈融合的自动化扩展与安全性增强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全文总结
    10.1 工作总结及主要贡献
    10.2 前景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授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计算机软件着作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3)基于洱海电子海图的三维地形建模及船舶运动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子海图的发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内河电子海图(IENCS)的发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云南内河航运教育发展研究现状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船舶运动数学模型
    2.1 坐标系的建立
        2.1.1 固定坐标系
        2.1.2 运动坐标系
    2.2 两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2.3 船舶运动的描述
    2.4 船舶六自由度方程
        2.4.1 平移方程
        2.4.2 转动方程
第三章 三维场景建模
    3.1 内河场景建模及管理
        3.1.1 内河场景建模
        3.1.2 内河场景管理
    3.2 内河视景建模及视景数据库优化
        3.2.1 内河视景建模
        3.2.2 视景数据库结构设计及优化
    3.3 地貌生成方法
    3.4 内河船闸的模拟
    3.5 水体模拟
    3.6 视景投影系统几何校正及边缘融合
        3.6.1 多投影机无缝拼接非线性几何校正
        3.6.2 多投影机无缝拼接边缘融合
    3.7 构建的内河场景及大理洱海场景数据库
    3.8 构建的内河船舶模型三维数据库
第四章 电子海图
    4.1 电子航道图中的坐标系及各坐标系间的转换
    4.2 电子航道图的生成与显示
        4.2.1 电子航道图的概念模型
        4.2.2 电子航道图的数据模型
        4.2.3 航道图的数据结构及其实现方法
第五章 系统集成与仿真
    5.1 系统集成与实现
    5.2 船舶运动数学模型解算
    5.3 计算机仿真
    5.4 船舶模型测试
    5.5 系统功能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
    6.3 意义
    6.4 展望
参考文献

(4)基于HLA深水水下应急维修分布式动力学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分布式仿真技术发展及现状
        1.2.1 分布式视景仿真的技术起源与发展脉络
    1.3 高层体系结构(HLA)发展和研究现状
        1.3.1 高层体系结构(HLA)发展历程
        1.3.2 国内外对HLA的研究现状
        1.3.3 基于视景的分布式仿真技术的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分布式仿真关键技术
    2.1 高层体系结构(HLA)
        2.1.1 HLA的基本思想
        2.1.2 HLA的组成
        2.1.3 运行支撑环境RTI
    2.2 三维视景仿真技术
        2.2.1 三维虚拟现实建模
        2.2.2 三维视景仿真平台
    2.3 动力学仿真技术
        2.3.1 Vortex动力学仿真引擎
    2.4 分布式仿真与视景仿真、动力学仿真的结合
        2.4.1 仿真技术的层次关系
        2.4.2 仿真技术的集成
第3章 深水水下应急维修动力学仿真分析
    3.1 深水水下应急维修仿真系统
        3.1.1 深水水下应急维修仿真系统总体架构
        3.1.2 深水水下应急维修仿真系统的工作过程
    3.2 深水水下应急维修动力学仿真分析
        3.2.1 深水水下应急维修动力学仿真
        3.2.2 多体耦合动力学仿真
    3.3 深水水下应急维修仿真系统分布式架构
    3.4 分布式动力学框架设计
第4章 基于HLA的分布式动力学仿真系统设计
    4.1 基于HLA的分布式动力学仿真系统架构设计
        4.1.1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4.1.2 分布式仿真系统模块设计
    4.2 分布式动力学仿真交互设计
        4.2.1 动力学仿真节点之间的交互设计
        4.2.2 动力学仿真节点与视景仿真节点的交互设计
    4.3 分布式动力学仿真时空一致性
        4.3.1 分布式系统空间一致性
        4.3.2 分布式系统“时空耦合”一致性
    4.4 仿真案例统一控制
        4.4.1 基于XML的分布式脚本库设计
        4.4.2 联邦成员加载模式设计
第5章 分布式动力学仿真系统实现
    5.1 仿真系统软件环境
    5.2 系统实现
        5.2.1 ROV同步实现
        5.2.2 作业视景同步实现
        5.2.3 绳索同步实现
        5.2.4 仿真案例统一控制实现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分布式动力学仿真总结
    6.2 分布式动力学仿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HLA的无人机飞行姿态航迹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组织与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无人机飞行姿态航迹仿真系统框架
    2.1 基于HLA仿真系统的基本结构
    2.2 HLA的概述
    2.3 HLA组成
        2.3.1 HLA规则
        2.3.2 HLA对象模型模板
        2.3.3 HLA接.规范
    2.4 运行支撑环境RTI
        2.4.1 RTI概述
        2.4.2 RTI组成
        2.4.3 RTI配置文件
    2.5 基于HLA无人机飞行姿态航迹仿真设计方案
        2.5.1 系统软硬件平台
        2.5.1.1 硬件平台
        2.5.1.2 软件平台
        2.5.1.3 三维显示技术
        2.5.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5.3 系统总体结构
        2.5.4 设置标准数据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HLA的底层框架设计与实现
    3.1 飞行仿真系统用例设计
        3.1.1 用例概念
        3.1.2 软件开发流程
        3.1.3 仿真管理用例
        3.1.4 系统联邦成员用例图
    3.2 联邦开发和成员设计
        3.2.1 联邦开发过程
        3.2.2 系统模型模板设计
        3.2.3 FED文件设计
        3.2.4 系统的程序流程
    3.3 数据分发管理
        3.3.1 数据过滤机制
        3.3.2 动态网格法
    3.4 飞行仿真系统平台的实现
        3.4.1 管理者模块
        3.4.2 飞行仿真模块
        3.4.3 回放飞行模块
        3.4.4 数据管理模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人机的飞行动力学分析
    4.1 飞行动力学介绍
    4.2 飞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4.2.1 坐标系的定义
        4.2.2 坐标系间的变换
    4.3 无人机的控制量与被控制量
    4.4 无人机动力学仿真模型
        4.4.1 动力学方程组
        4.4.2 气动力系统模型
        4.4.3 无人机飞行姿态控制
        4.4.4 航迹仿真中插值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Vega Prime的三维视景显示仿真系统
    5.1 三维视景仿真开发工具介绍
        5.1.1 Vega Prime视景仿真软件
        5.1.2 Multigen Creator仿真建模软件
        5.1.3 仿真开发软件对比
    5.2 三维视景仿真的框架设计
        5.2.1 三维视景仿真的总体结构
        5.2.2 三维视景系统的驱动流程
    5.3 三维视景仿真系统的具体实现
        5.3.1 三维视景系统的功能模块
        5.3.2 三维视景系统的运行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空防红蓝对抗分布式仿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分布式仿真系统平台设计
    2.1 HLA技术
        2.1.1 HLA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
        2.1.2 HLA涉及到的基本概念
        2.1.3 HLA的组成
    2.2 总体框架与设计
        2.2.1 设计思路
        2.2.2 系统结构
        2.2.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2.2.4 系统工作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LA接口设计
    3.1 对象类与数据报
        3.1.1 对象类
        3.1.2 数据报
    3.2 导演部接口
    3.3 对抗双方接口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视景系统设计
    4.1 OSG基础理论
        4.1.1 OSG的体系结构
        4.1.2 OSG的场景图形理论
    4.2 osgEarth基本概念和earth文件
        4.2.1 osgEarth概念和特点
        4.2.2 earth文件
    4.3 导演部视景设计
        4.3.1 导演部视景系统流程
        4.3.2 场景图形结构
        4.3.3 兵力实体集和实例集
        4.3.4 重点功能及实现方法
    4.4 战机视景设计
        4.4.1 战机视景系统流程
        4.4.2 场景图形结构
        4.4.3 兵力实例集
        4.4.4 重点功能及实现方法
    4.5 防空导弹视景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地理信息基础资源共享现状
    1.2 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组织与结构
2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架构研究
    2.1 政务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概念
    2.2 政务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总体框架
    2.3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定义
    2.4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总体设计原则
    2.5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技术架构
    2.6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总体技术路线
    2.7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步骤
3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的管理
    3.1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的规划
    3.2 政务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数据的获取与更新
    3.3 政务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
    3.4 政务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4 关键技术研究
    4.1 海量数据存储压缩技术
    4.2 海量地理空间信息的查询检索技术
    4.3 地理编码技术
    4.4 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技术
    4.5 矢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
    4.6 不同精度影像数据融合技术
    4.7 负载均衡调度算法设计
    4.8 仿真验证
5 标准体系研究
    5.1 数据标准
    5.2 技术规程
    5.3 服务标准
    5.4 安全标准
6 数据库体系研究
    6.1 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6.2 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库
    6.3 公共专题数据库
    6.4 社会专题数据库
    6.5 统计数据库
    6.6 地理编码数据库
    6.7 元数据库
    6.8 空间基础数据库发展趋势
    6.9 数据库产品选择原则
7 平台运雏管理及应用系统设计研究
    7.1 平台数据管理系统
    7.2 平台运维支撑系统
    7.3 应用接口
    7.4 空间基础信息发布系统
    7.5 三维展示系统
    7.6 在线地理编码服务系统
    7.7 共享工具软件
    7.8 平台门户网站系统
8 青岛高新区政务地理信息资漂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8.1 建设目标
    8.2 青岛高新区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标准规范设计
    8.3 青岛高新区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数据库设计
    8.4 青岛高新区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管理系统研究
    8.5 青岛市高新区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政府应用系统研究
    8.6 社会与经济效益分析
9 结论与展望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2010.9-2014)主要研究成果
13 附件
    13.1 附件1 青岛高新区空间地理信息共享机制
    13.2 附件2 青岛高新区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更新管理办法
    13.3 附件3 青岛高新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用管理办法
    13.4 附件4 青岛高新区地理编码标准
    13.5 附件5 青岛高新区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分类编码标准
    13.6 附件6 青岛高新区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元数据标准
    13.7 附件7 青岛高新区政务专题图层建设技术规范
    13.8 附件8 青岛高新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用技术规范
    13.9 附件9 青岛高新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用户证明

(8)基于HLA的海洋工程作业安全模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2章 高层体系结构(HLA)理论
    2.1 HLA的发展背景
    2.2 HLA的仿真原理
        2.2.1HLA的层次和逻辑结构
        2.2.2HLA的优势
    2.3 HLA仿真规范
        2.3.1 HLA规则
        2.3.2 HLA对象模型模板
        2.3.3 RTI接口规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联邦开发和执行过程模型研究
    3.1 FEDEP模型概述
    3.2 FEDEP模型简化
        3.2.1 设计联邦
        3.2.2 开发联邦
        3.2.3 HLA/RTI运行支持环境
        3.2.4 集成、测试与运行
    3.3 HLA仿真执行过程
        3.3.1 仿真执行初始化
        3.3.2 仿真执行过程中的数据交换
        3.3.3 仿真时间的推进
        3.3.4 联邦成员的退出与联邦的撤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洋工程作业安全模拟系统中的时空一致性
    4.1 时空一致性概念
    4.2 系统中的时间一致性分析与控制
        4.2.1 时间一致性问题分析
        4.2.2 基于交互事件的因果一致性控制模型
    4.3 系统中的空间一致性分析与控制
        4.3.1 空间一致性问题分析
        4.3.2 系统中的坐标系
        4.3.3 空间一致性控制模型
    4.4 基于HLA/RTI的时空一致性控制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洋工程作业安全模拟系统联邦设计与开发
    5.1 系统仿真功能需求
    5.2 基于HLA的系统联邦体系结构
        5.2.1 系统总体架构
        5.2.2 系统联邦及联邦成员划分
        5.2.3 协同作业模拟系统体系结构
        5.2.4 独立作业模拟系统体系结构
        5.2.5 系统网络结构
    5.3 基于HLA的铺管船驾驶模拟系统联邦开发
        5.3.1 驾驶模拟系统组成
        5.3.2 驾驶模拟系统联邦剧情想定
        5.3.3 驾驶模拟系统联邦成员组成及功能确定
        5.3.4 驾驶模拟系统FOM/SOM的建模
        5.3.5 联邦中SOM公布/订购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HLA的铺管船驾驶模拟系统的实现
    6.1FED(Federation Execution Data)文件设计
    6.2 基于HLA/RTI的时空一致性控制模型及SOM程序的实现
        6.2.1 时空一致性控制模型封装
        6.2.2 SOM程序设计
    6.3 铺管船驾驶模拟系统联邦测试
        6.3.1 系统测试步骤
        6.3.2 系统实现效果图
        6.3.3 系统综合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航海模拟器的船舶交通仿真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船舶交通仿真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主要结构
第2章 船舶交通仿真系统的分析
    2.1 船舶交通仿真系统概述
    2.2 船舶交通仿真系统的分析
        2.2.1 船舶交通管理仿真的分析
        2.2.2 人员培训的分析
        2.2.3 船舶交通科研论证的分析
    2.3 船舶交通仿真系统的仿真需求
        2.3.1 船舶交通管理仿真的仿真需求
        2.3.2 人员培训的仿真需求
        2.3.3 船舶交通科研论证的仿真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舶交通仿真系统的设计
    3.1 船舶交通仿真系统的组成
    3.2 船舶交通仿真系统设计方案
        3.2.1 设计思想
        3.2.2 设计方案
    3.3 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3.3.1 数据库设计
        3.3.2 多源模拟数据的生成与融合
        3.3.3 各组成之间的通信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舶交通仿真系统的初步实现
    4.1 实现的内容及方案
    4.2 船舶交通服务人员培训模块客户端简介
        4.2.1 客户端界面的实现
        4.2.2 客户端主要功能
    4.3 场景演练
        4.3.1 报告区场景1—恶劣天气
        4.3.2 报告区场景2—突发故障
        4.3.3 航道场景1—进港申请
        4.3.4 航道场景2—超速越界
        4.3.5 港区场景—泊位断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10)对地装备仿真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布式异构系统仿真
        1.2.2 武器装备作战效能仿真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对地装备仿真系统概述
    2.1 对地装备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
    2.2 对地装备仿真系统的工作流程
第三章 构建对地装备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
    3.1“总控台+代理软件”的仿真管理控制技术
        3.1.1 总控台的设计与实现
        3.1.2 代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2 基于DDS的数据分发方法
        3.2.1 分布式仿真系统中常见通信模式对比
        3.2.2 基于类的网络通信功能实现
        3.2.3 基于网络带宽的自适应数据分发算法
    3.3 基于GPS的层次化时间管理策略
        3.3.1 基于GPS的层次化时间管理的基本思想
        3.3.2 代理软件的时间同步模块设计
    3.4 基于JMASE的对地装备建模与仿真
        3.4.1 联合建模仿真环境(JMASE)简介
        3.4.2 通用电子战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第四章 仿真系统和模型测试及结果分析
    4.1 炮弹引信电子抗干扰仿真
        4.1.1 炮弹引信的理论模型
        4.1.2 基于JMASE的炮弹引信仿真模型设计
        4.1.3 炮弹的运动模型
        4.1.4 仿真测试及结果分析
    4.2 空地导弹作战效能仿真
        4.2.1 空地导弹运动方程组的建立
        4.2.2 JMASE中导弹仿真模型的建立
        4.2.3 仿真测试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加的科研工作

四、DIS中视景实时互操作支撑平台的构筑(论文参考文献)

  • [1]航海场景中基于物理的海浪建模与绘制[D]. 段兴锋.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2]基于飞行安全调和测度及科学计算的人为因素设计与验证[D]. 尹堂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3]基于洱海电子海图的三维地形建模及船舶运动仿真[D]. 何江华.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4]基于HLA深水水下应急维修分布式动力学仿真[D]. 刘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5]基于HLA的无人机飞行姿态航迹仿真系统研究[D]. 张婷. 南昌航空大学, 2015(03)
  • [6]空防红蓝对抗分布式仿真系统设计[D]. 张向荣.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1)
  • [7]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D]. 朱建广.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 [8]基于HLA的海洋工程作业安全模拟系统研究[D]. 姚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9]基于航海模拟器的船舶交通仿真系统的研究[D]. 熊欣.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2)
  • [10]对地装备仿真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王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DIS中视觉场景实时互操作支撑平台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