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以江西小城镇规划为例

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以江西小城镇规划为例

一、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以江西小城镇规划工作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邱连峰,施人钶,郑蕊[1](2021)在《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转型发展规划探索——以揭阳市磐东街道阳美片区发展建设规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省小城镇发展一直是我国学界关注的热点,但省域内各地区发展差距悬殊。其中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由于其外部环境和内生动力的原因,虽然得到了省内倾向性政策对外部环境改善的支持,但其产业发展受困、创税经济不振、城建滞后、人才流失等问题依然严重,从而发展后劲不足,亟待转型。在广东省强调集约化、存量化发展以及居民对宜业宜居环境诉求日趋强烈的背景下,本文以粤东的揭阳市磐东街道阳美片区发展建设规划为例,系统分析其具体困境与机遇,提出产业特色化、服务均等化、资源集约化以及更新精准化策略,从城镇产业提升、环境优化、行动保障三个方面探索其转型发展的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周晓媛[2](2021)在《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城市越来越多城市问题的出现,发展小城镇,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就地城镇化,从而缓解大中城市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集中集约经营,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的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并通过非农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通过非农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实现城镇发展。陕西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落后,城镇经济基础薄弱,推进小城镇发展,必须发掘特色资源,选择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特色产业,并通过科学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实施路径,才能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小城镇特色发展与就地城镇化格局。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为研究主题,从小城镇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关系解析入手,通过分析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非农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市场环境,研究并确定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借鉴“集群创导”经验,构建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模式。最后,以咸阳市旬邑县太村镇为例,进行了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小城镇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并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产业要生存必须有特色优势。另外,关中地区大中城市仍处于聚集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向小城镇扩散转移的产业发展态势,因此在吸引产业聚集方面小城镇也面临大中城市的竞争挤兑。有鉴于此,小城镇发展只有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并依据特色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双重竞争压力下求得生存和发展。(2)小城镇产业选择必须因地制宜的选择与自身资源环境和要素条件相匹配的产业类型。关中地区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条件、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比,产业发展只有依靠自身特色资源,选择其他小城镇不可复制或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又达不到大中城市规模或效益门槛的产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关中地区小城镇多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评价资源、研判市场、选择产业特色化发展方向,是因地制宜引导小城镇发展的基础。(3)集群创导是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的重要途径。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有限,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发力,通过园区化集中布局和聚集发展,以较低的建设成本改善产业发展软硬件条件,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才能有效培育产业并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在分析集群创导的基本要件、内在关系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经验,本文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4)小城镇产业培育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小城镇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特色资源与农民、农业存在天然的联系,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不但可以通过就近加工农村特色资源(主要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带动农业生产,实现农特资源增值,还可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途径。因此,培育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将产业链主体留在小城镇,有利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的思路和方法。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产业选择、小城镇产业选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展。目前已有研究中,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将利用自身资源和合理配置要素,深入到小城镇产业选择方法理论研究中。小城镇产业基础条件差,存在要素劣势、设施劣势;同时,小城镇面临与大城市竞争的影响,产业选择与大城市、区域不同;此外,小城镇作为乡村之首,城市之尾,能够就近吸引农村劳动力,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文根据小城镇和大城市不同的发展特征,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特征,探讨独特资源利用、产业存活发展的科学问题。通过分析小城镇在产业发展条件不及大城市的情况下,以独特资源利用为发展路径,从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特征出发,通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市场条件分析、资源分析,选择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理论研究。(2)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借助“集群创导”,为小城镇产业培育提供思路。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构建集群创导模型,形成在政府支持下产业园区的聚集,降低发展成本,有力促进小城镇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分散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通过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案例的集群创导经验,形成基于集群创导的不同产业集群阶段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分阶段实施的培育思路。在产业集群未萌芽阶段主要寻找“种子企业”,在产业集群萌芽阶段主要完善集群创导基本构成,在产业集群成长期注重科技创新,在产业集群稳健期以解决集群创导问题为主;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协调产城空间、发展关系,形成产城融合发展;通过小城镇产业集群质量化提升和品牌效应推动区域发展。

林玲[3](2021)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桂北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因此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如何在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加强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在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的总结,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和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发现,桂北地区旅游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对于区域发展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同时发现当前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支撑不足、产城协调发展不足、生态保护任务重、民族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彰显,以及融资问题难以解决,城镇设施薄弱的发展问题。如何应对上述问题,已成为推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依据桂北民族地区实际,按照“现状评价—问题分析—政策模拟—对策提出”的思路,结合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系统协调发展、系统障碍因子诊断、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特点和思想,构建了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发展度模型—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四位一体”的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同时构建相适应的“质量-协调-障碍-仿真-对策”路径,“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方法体系。最终形成了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的范式。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考虑常规的经济、社会、环境、旅游产业规模、接待能力的维度之外,还根据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的独特性,重点突出了少数民族文化原真性保护维度,为评价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探索因子。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案例地—龙脊镇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客观数据来源于案例地的统计年鉴,主观数据来源于对案例地居民和管理者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原真性保护程度的深入式问卷访谈。指标数据的分类量化获取,使得评价结果更接近客观实际,真实的反映旅游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且,文章通过考虑系统的动态复杂性,建立了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可持续发展障碍因子,进行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仿真分析,模拟不同政策对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干预效果,形成促进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几点成果:第一,通过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发现:我国旅游小城镇的空间分布和社会发展现状存在显着的地域差异。同时,样本中的大部分区域的旅游小城镇产城协调发展不足和产业支撑不足。广西旅游小城镇“桂北集聚”的分布特征,以及桂北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城协调发展不足的社会发展现状,表明桂北地区旅游小城镇的发展优势和劣势明显,不管对于我国旅游小城镇还是广西旅游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典型性。第二,通过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的特性、发展机遇、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支撑不足、产城协调发展不足、生态保护任务重、民族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彰显,以及融资问题难以解决,城镇设施薄弱的发展问题。但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拥有明显的资源和区位发展优势,如何应对以上发展现状,是文章旨在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三,可持续发展是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本质。基于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内涵和目标、作用机理,以及耦合机理分析,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体系。途径模型是三个部分的有机整体: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协调度、障碍度、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彼此衔接。协调度模型是综合评价模型。协调度在可持续发展度的研究基础上,从系统协调的角度,加入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协调性的考核。从系统内部的耦合程度和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两个角度,科学评价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水平。障碍度模型是建立在综合评价基础上的数学统计模型。运用障碍度模型对指标进行障碍量化,有利于找出影响研究目标发展的关键因素。运用障碍度模型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障碍度量化,找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来调整管理政策。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政策仿真模型,通过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描述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演化的内在机制,模拟计算统计指标值得分。在此基础上,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政策的有效性和干预效果进行模拟分析,并以此作为提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的重要依据。第四,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和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的基础上,基于“质量-协调-障碍-仿真-对策”路径,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体系。首先,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研究;紧接着,基于评价结果查明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状态;第三,厘清制约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最后,基于以上结果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政策仿真模拟。该方法体系能够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开展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可以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路径。第五,以桂北龙脊镇为例,依托上文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和方法体系,对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对性的对策。1)近年来龙脊镇旅游小城的可持续发展质量指数增长明显,政府对龙脊镇的旅游小城镇发展调控的成效逐渐显现。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正在愈发加强,协调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业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引导作用存在较大波动,作用不够显着等问题。2)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级障碍因子诊断结构表明:研究期间,龙脊镇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不断的调整,但并未寻求到最佳的调控策略。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二级指标障碍度因子诊断:在整个研究期间二级指标的平均障碍度中,龙脊镇的旅游产业规模和接待能力,以及龙脊镇的资源环境是二级指标的主要障碍因子。二级指标历年的障碍因子障碍度也发生变化。从2013年,障碍度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接待能力、产业规模、经济要素、社会要素、资源环境。2018年该排名发生了较大变化,从高到低依次是产业规模、资源环境、社会要素、接待能力、经济要素。三级指标障碍度因子。旅游饭店数、旅游接待总人次增长率、网络搜索指数、经济收入多样化指数、旅游从业人员数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旅行社数、出行便捷率是历年出现频率最高的障碍度因子。3)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政策模拟仿真实验,仿真步长为1年,仿真时间为2013-2033年,共20年。根据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度因子,以及系统动力模型指标,确定民族文化保护程度、游客数量、收入多样性指数、旅游产业系数、社会服务建设系数作为输出变量,反映龙脊镇发展的调控效果。通过改变模型参数:政府监管系数、旅游节庆拉动系数、旅游宣传系数、旅游产品开发系数,分析模型参数的变动,分析这些变量对输出变量的影响。通过不断模拟、讨论、优化,最后形成促进龙脊镇可持续发展质量和系统间协调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增强监管投入和市场推广投入,控制旅游产品开发广度,深挖旅游产品开发深度,能够有效推进龙脊镇可持续发展质量的提升,推进龙脊镇旅游小城镇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以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六,推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根据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案例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推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包括:规划引领和顶层设计;创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创新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强化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支撑工作的建;构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以及完善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韩伊迪[4](2020)在《商洛市小城镇分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快速的要素流动使我国“城-镇-村”的三元城乡结构出现变动,小城镇发展方向和程度产生差异,开始出现分化与重组。这种分化主要是指由于城乡间资源要素长期非均衡得集聚和流动所导致小城镇规模、发展水平、人口吸纳能力和空间格局等方面差距日益明显的现象。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小城镇分化特征存在差异,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此差异和内在形成动因进行深入分析,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和路径对不同分化状态小城镇未来发展进行引导。商洛市处于陕南欠发达山区,其小城镇发展具有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产业类型单一且较为初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服务功能辐射不强等现状问题,因此对其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更为迫切。第一部分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进行阐述,并且界定了研究相关概念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遴选。其次对国内外小城镇发展历程、小城镇分化发展、不同类型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及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基于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了论文的框架和方法。第二部分构建了小城镇分化发展的分析框架。首先对小城镇分化特征表现进行分析,并且区别了欠发达山区小城镇与一般小城镇在分化特征表现上的不同。其次将影响小城镇分化的因素分为内生因素和外部因素。最后通过内生动力互相作用和外部动力分别作用两种形式解释了小城镇分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从人口演变、用地演变和人口与用地规模匹配度三个维度对商洛市小城镇的分化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每个维度提出分类依据并且分析现状分类情况。之后将单一维度的分类结果作为归纳基础,根据叠加组合的分类方法,可归纳出商洛市小城镇人口用地变化类型共九种,依据其人地关系与发展状态进一步整合为五种分化类型,即集约增长型、匹配稳定型、粗放增长型、负向增长型和负向稳定型,并总结出不同类型的特征及所包含的人口用地变化模式。第四部分对不同类型典型城镇代表的实地调研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小城镇在人口来源与外出、用地变化动因以及人口用地匹配问题上的特征差异。其中人口来源主要体现为村民就地城镇化与劳动力返乡,人口外出主要体现为外出务工和外出迁居,用地变化主要体现为潜在用地约束、移民社区建设引起的居住、教育、医疗设施用地集中式增长以及产业发展引起的二、三类工业用地散布增长,为探究影响小城镇分化的复杂因素构成提供依据。第五部分主要提出了商洛市小城镇分化的作用机制,整体形成影响层-作用层-结果层三级层次。影响层包括自然因素、政策因素、产业发展因素和公共服务基础因素。结果层分为人口和用地变化两方面。影响层通过双向作用分别在人口、用地上形成结果。影响层不同因素对人口变化的作用分别包括移民迁入、就业机会、资源承载与人居环境以及公共服务受众迁入等方面;对用地变化的作用分别包括移民社区、产业用地、地形条件与河流林地以及设施用地等方面。第六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商洛市不同分化类型小城镇提出适宜其未来发展的建议和策略,为类似地区小城镇发展提供借鉴。

沈丹阳[5](2020)在《城固·桔园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迈入新阶段,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资源、生态、劳动力等因素的相互制约之下,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显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下的效用型增长已经开始促使我国小城镇转型发展,特色小镇的发展对于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城乡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地处西部地区拥有独特地域资源的小城镇来说,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是实现其区域价值及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桔园镇地处秦岭南麓浅山丘陵地带,是陕西省重点发展镇,镇域特色旅游资源、柑桔农业资源富集,然而审视其发展现状,存在产业发展模式滞后、旅游资源分散、形象特色缺失等问题。通过对现状问题的梳理,整合开发思路,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提出桔园特色小镇开发规划策略,从而推动桔园镇特色化转型发展,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类似的小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本文进行了基本概念解析、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梳理,结合案例总结了特色小镇典型发展模式。在现状分析过程中,对桔园镇外部发展条件进行了分析阐述,论述了桔园镇发展条件与发展现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依据现状主要问题,在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指导下,构建桔园镇特色资源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量化分析,同时结合GIS在空间层面对桔园镇特色资源进行多维度评价及可视化分析,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指引提供了依据。其次,针对桔园镇发展核心问题,确立了桔园特色小镇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及阶段性发展目标,确立了桔园镇“产业体系网络化、生态景观一体化、空间布局协同化、运营管理体制化的总体发展框架”。最后,基于总体策略引领,桔园镇立足生态、产业、旅游、空间、运营等多重维度,在特色资源评价与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生态景观发展结构、产业体系构建策略、旅游功能开发模式、空间布局形态结构及开发运营体制机制等五方面的策略,用于指导桔园特色小镇的发展转型。

李静华[6](2020)在《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以翟王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出现了。这一新的经济模式,有助于解决许多问题,比如有效供给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等。这一模式在全国迅速蔓延。2016年,国家提出要建设一千个形式多样、特色不同的小镇。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了许多特色小镇,有以高端产业为特色的的科技小镇,有以传统产业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小镇。特色小镇作为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式,正在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主力。本文研究内容主要由六部分组成:一是绪论,具体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等;二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概述与理论基础;三是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优势和特点、政策措施,以及翟王镇特色小镇建设研究;四是分析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五是选取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典型案例,并归纳梳理出其中的特点和相关的建设启示。六是推进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几个典型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包括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德国蒙绍市科技创新小镇、浙江省云栖小镇、贵州旧州古镇等,选择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为研究对象,并以翟王镇为案例,对滨州市及翟王镇特色小镇建设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当前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推进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贡献力量。通过研究,发现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特色小镇建设产业定位不准;产业缺乏支撑,后劲不足;特色小镇建设认识不足;特色小镇发展方式粗放;旅游资源整合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特色小镇建设体制拘囿;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不够科学;人才、资金匮乏;特色小镇建设文化功能叠加不足。通过分析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推进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依照科学规划引领特色小镇建设,完善建设规划,加强保护配套设施建设,将区域经济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突出资源优势推进项目建设,优化旅游开发结构,利用资源优势进行转型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建设合力;围绕体制建设保障长效发展,加强体制建设,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发挥人才优势带动作用。

安耀文[7](2020)在《基于产业分类的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不断加快,协调城乡发展要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小城镇作为农业转移人口的“蓄水池”,成为加强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对象。面对当前各地区城镇化进程和水平各不相同的情况,本文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理州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小城镇的发展策略,以期提高大理州小城镇的城镇化质量,为大理州小城镇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和路径。本文基于国内外小城镇的文献研究,发现了以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四个方面分析小城镇发展的多元视角,总结了美、韩、德、瑞士等国的小城镇发展经验。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人口迁移理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大理州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汇编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大理州小城镇的发展历程、特征及发展中的问题。建立了大理州小城镇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TOPSIS法、协调模型分析等方法对其城镇化发展度和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在探讨了大理州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后,提出了核心发展策略和一般发展策略。同时,基于主导产业将小城镇分为农业服务型、文化旅游型、工贸带动型、综合发展型四种类型。而后,选取各类中的典型小城镇进行了微观层面的研究,着眼于产业、人口、空间三个方面,提出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的具体路径。研究分析了大理州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人口外迁,缺少人力资源;交通条件差,相互联系薄弱;人多地少,空间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产业同质化,粗犷式发展较多。提出了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为思路,小城镇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为基础,州域形成“一核、两翼、三轴”的城镇空间结构,科学划分城镇规模等级;引导城镇职能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化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空间——人协调发展;加强城镇规划与管控;完善发展体制机制等五条建议。以及挖掘优势产业,根据人口发展动态和城镇建设可承载的空间测算人口发展数量,预判城镇空间发展方向的具体发展路径。

张江峰[8](2020)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文中认为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引领驱动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城镇战略实施,给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政策动能,为该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特殊性、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资料可得性、类型代表性等标准选择了松潘县川主寺镇、汶川县水磨镇、理县古尔沟镇三个田野调查点,通过对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比较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异同及所面临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制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期望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问题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相关研究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对本文相关指导理论做了梳理和述评。第二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第三章主要梳理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及旅游城镇化历程,并具体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国家区划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体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依靠旅游业驱动旅游小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特殊意义。第四章分别对三个田野调查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比较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各自发展特点、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发现异同之处,最后给出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操作性建议。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选择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研究了该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推拉动力以及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的互补性,提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结语部分陈述了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地与大城市群实现产品互补互通,实现二者相互动态优化。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与时俱进及不断完善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产业保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环境支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持续创新发展的持续文化源动力,也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所在,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彰显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源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社会治理成效是该地区旅游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

华雪莹[9](2019)在《全域旅游导向下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以雷山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016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行的“全域旅游”,作为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成为推进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机遇。旅游型小城镇是指镇域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业在城镇产业结构中处于支柱性地位或可以作为城镇主导产业来培育的,城镇建设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小城镇。旅游型小城镇是当今中国特色小城镇中的重要类型,因适应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旅游升级而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如何让旅游型小城镇抓住全域旅游的机遇,适应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实现旅游型小城镇的城乡统筹发展和绿色发展成为本研究的课题。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位于我国西部的黔东南地区虽然经济起步较晚,小城镇规模均不大,“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条件对传统工业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但是由于地域内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异,近年来获得一定的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度。在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浪潮中,黔东南地区迎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良机。因此,将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既有资源禀赋的典型性、针对性,也有城镇社会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研究首先对全域旅游、旅游型小城镇等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其次,通过全域旅游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城乡规划学视角下全域旅游内涵的解读,并基于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提出发展要求。再次,以研究对象在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生态以及城镇建设和规划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为基础,归纳其发展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又次,提出全域旅游导向下研究对象的两个发展目标:一方面建成全域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实现城镇的整体全面发展。然后进一步区分了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基本类型、发展重点和发展框架,提出了“资源开放全域化、空间结构全域化、旅游扶贫全域化、产业融合全域化、产品体系全域化、业态丰富全域化、服务设施全域化、生态保障全域化、景观风貌全域化”九个全域化发展策略。最后,以雷山县为实例,基于现状反思的研究,提出“空间重构、系统支撑、产城一体、城景融合、乡村扶贫”五大重点发展策略并在空间层面落实,检验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探析全域旅游导向下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其他西部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提供有益的启发。

黄洋[10](2019)在《欠发达地区城镇群的城镇化协调发展及政策优化研究 ——以右江河谷城镇带为例》文中认为城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农业生产活动向非农生产、非城镇型生活向城镇型生活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人口和土地等要素向城镇形态的转化。近年来,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有所提升,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群。然而,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体系不完善,土地城镇化增速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增速,城镇人口增长动力不足,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镇化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阻碍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城市、城镇抱团推进“城镇群”协调发展,需要对人口、土地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对政策、制度进行优化。本文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角度出发,选取广西百色市右江河谷城镇带为实例,对欠发达地区城镇群的城镇化协调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首先,构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标体系,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测算二者综合发展水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人口、土地的城镇化的综合水平,了解到右江河谷城镇带城镇化发展基础差,水平较低,呈现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状态,并且按照目前口、土地的城镇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回归分析预测未来右江河谷城镇带的土地城镇化将全面领先人口城镇化,并会拉大差距。其次,借助协调发展度函数测算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运用权重的方法测算探究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因素及其机理,得知该城镇带在时间序列上由不协调发展或低层次协调发展向良好协调或中高级协调渐进发展,但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间存在明显正相关,而二者的协调发展度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影响。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根据国家政策,结合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等理论工具,提出欠发达地区城镇群以发挥好后发优势为关键的等发展路径设想和人口、土地、行政等多方面政策制度优化建议。

二、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以江西小城镇规划工作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以江西小城镇规划工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转型发展规划探索——以揭阳市磐东街道阳美片区发展建设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亟待转型
2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转型发展的挑战与策略
    2.1 集约产业空间,提高存量土地效能的压力日益增加
    2.2 突破融资瓶颈,改善宜业宜居城镇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
    2.3 借助政策条件,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转型发展策略仍需务实细化
3 揭阳磐东街道阳美片区发展建设规划案例
    3.1 阳美片区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3.2 阳美片区产业提升规划——延链条、扩集群、增特色,走向“创税致富型经济”
        3.2.1 延长产业链条
        3.2.2 拓宽产业集群
        3.2.3 增厚人文体验
    3.3 阳美片区环境优化规划——疏交通、优公服、强特色,打造宜居“十五分钟生活圈”
        3.3.1 疏导交通
        3.3.2 优化公服设施
        3.3.3 塑造特色风貌
    3.4 阳美片区行动保障规划——评估挖潜、盘活存量、创新用地,集约高效城镇更新
        3.4.1 评估挖潜,盘活存量
        3.4.2 城镇更新,创新用地
4 结论与建议

(2)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是就地城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1.1.2 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1.1.3 产业培育是推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1.1.4 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具有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区域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区域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研究动态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与问题
    2.1 小城镇发展现状
    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2.2.1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
        2.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
        2.2.3 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研究
    3.1 产业选择相关分析
    3.2 产业选择思路
    3.3 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3.3.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2 现状基础分析
        3.3.3 资源分析
        3.3.4 市场条件分析
        3.3.5 影响城镇产业发展的区域综合分析
        3.3.6 基于区域成本收益的产业发展分析
    3.4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
        3.4.1 选择依据和基准
        3.4.2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思路
        3.4.3 指标体系建构
        3.4.4 权重确定
        3.4.5 产业选择验证
    3.5 产业发展定性综合评价及产业选择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研究
    4.1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1.1 培育产业集群化发展
        4.1.2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2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
        4.2.1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与动力机制
        4.2.2 基于集群创导演化中的产业培育
    4.3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实践总结分析
        4.3.1 优势产业传承——眉县首善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2 市场需求导向——鄠邑区渭丰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3 多产融合——三原县大程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4 园区培育——蓝田县华胥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5 基于集群创导的产业培育对比总结
    4.4 产业培育思路与培育模式
        4.4.1 小城镇产业培育思路
        4.4.2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
    5.1 城镇概况
    5.2 太村镇产业选择
        5.2.1 旬邑县太村镇产业发展条件
        5.2.2 太村镇产业选择验证
        5.2.3 综合定性分析与产业选择
    5.3 太村镇产业培育
        5.3.1 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
        5.3.2 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目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3 以产城融合为理想状态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4 以太村镇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形成驱动效应培育
    5.4 太村镇产业选择与培育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旅游城镇化研究
        1.3.2 旅游小城镇研究
        1.3.3 桂北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1.3.4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1.3.5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
        1.3.6 总体评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桂北民族地区
        2.1.2 民族旅游
        2.1.3 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2.1.4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新型城镇化理念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协调发展理论
        2.2.5 旅游真实性理论
        2.2.6 系统动力学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旅游小城镇分布特征
        3.1.1 数据资料情况
        3.1.2 我国旅游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
        3.1.3 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分布特征
    3.2 我国旅游小城镇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3.2.1 数据资料情况
        3.2.2 我国旅游小城镇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3.3 广西旅游小城镇分布特征和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3.3.1 广西旅游小城镇分布特征
        3.3.2 广西旅游小城镇社会发展现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4.1 桂北民族地区小城镇特性
        4.1.1 桂北民族地区区位和民族聚落分布特点
        4.1.2 桂北民族地区地理环境
        4.1.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
    4.2 桂北民族地区发展的机遇分析
        4.2.1 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
        4.2.2 旅游业发展宏观背景
        4.2.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基础良好
    4.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
        4.3.1 桂北民族地区当代小城镇主要类型和数量
        4.3.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4.3.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业综合效益分析
    4.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问题
        4.4.1 小城镇空间组织的离散性
        4.4.2 产业支撑不足
        4.4.3 产城协调发展不足
        4.4.4 生态保护任务重
        4.4.5 民族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彰显
        4.4.6 融资问题难以解决,城镇设施薄弱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5.1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描述
    5.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
        5.2.1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5.2.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
    5.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作用机理
        5.3.1 小城镇建设对民族旅游发展的作用机理
        5.3.2 民族旅游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作用机理
    5.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机理
        5.4.1 经济耦合协调
        5.4.2 社会耦合协调
        5.4.3 资源环境协调
    5.5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构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体系构建
    6.1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研究
        6.1.1 桂北面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内涵辨析
        6.1.3 指标权重赋值
        6.1.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方法
    6.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
    6.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障碍因子诊断与识别
        6.3.1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层级构建
        6.3.2 障碍度诊断模型构建
    6.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模
        6.4.1 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的原理和步骤
        6.4.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系统反馈结构分析
        6.4.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6.4.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参数、检验和策略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以龙脊镇为例
    7.1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数据来源和处理
    7.2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障碍因子诊断和识别
        7.2.1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结果
        7.2.2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发展质量分析
        7.2.3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分析
        7.2.4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障碍因子识别和诊断
    7.3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验证与仿真分析
        7.3.1 模型参数选取
        7.3.2 模型的仿真分析
        7.3.3 模型的策略分析
        7.3.4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推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8.1 规划引领,顶层设计
    8.2 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
    8.3 创新升级旅游产品
    8.4 强化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工作
    8.5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8.6 完善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商洛市小城镇分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小城镇战略地位及发展要求
        1.1.2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在分化发展过程中受到较大冲击
        1.1.3 陕南欠发达山区条件下商洛市小城镇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遴选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遴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小城镇发展历程的研究
        1.4.2 小城镇分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1.4.3 不同类型小城镇发展的相关研究
        1.4.4 对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小结
2 小城镇分化发展的分析框架建构
    2.1 小城镇分化的特征表现
        2.1.1 一般小城镇分化的特征表现
        2.1.2 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分化的特征表现
    2.2 小城镇分化的影响因素
        2.2.1 小城镇分化的内生因素
        2.2.2 小城镇分化的外部因素
    2.3 小城镇分化发展动力与作用机制
        2.3.1 内生动力互相作用对小城镇分化影响
        2.3.2 外部动力分别作用对小城镇分化影响
    2.4 小结
3 商洛市小城镇发展特征
    3.1 小城镇发展背景
        3.1.1 地理区划与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城镇建设与特色发展
        3.1.4 地域政策
    3.2 小城镇人口演变特征
        3.2.1 城镇人口规模演变
        3.2.2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
    3.3 小城镇用地演变特征
        3.3.1 用地规模演变
        3.3.2 用地结构演变
        3.3.3 用地扩张类型
    3.4 人口与用地规模匹配度特征
        3.4.1 测度模型
        3.4.2 人口与用地匹配度测算结果
    3.5 商洛市小城镇分化类型归纳
        3.5.1 归纳基础
        3.5.2 归纳依据及方法
        3.5.3 分化类型归纳结果
    3.6 小结
4 商洛市小城镇分化类型差异
    4.1 不同类型案例小城镇调研
        4.1.1 案例选择
        4.1.2 集约增长型小城镇——板桥镇
        4.1.3 匹配稳定型小城镇——营盘镇
        4.1.4 粗放增长型小城镇——漫川关镇
        4.1.5 负向增长型小城镇——保安镇、寺耳镇
        4.1.6 负向稳定型小城镇——色河铺镇
    4.2 不同类型小城镇人口流动差异
        4.2.1 人口基本特征差异
        4.2.2 人口流入差异
        4.2.3 人口流出差异
    4.3 不同类型小城镇用地变化差异
        4.3.1 潜在用地约束差异
        4.3.2 用地扩张差异
    4.4 小结
5 商洛市小城镇分化发展作用机制
    5.1 分化发展影响因素
        5.1.1 自然因素
        5.1.2 产业发展因素
        5.1.3 政策因素
        5.1.4 公共服务基础因素
    5.2 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
        5.2.1 自然因素作用结果
        5.2.2 产业发展作用结果
        5.2.3 政策因素作用结果
        5.2.4 公共服务基础作用效果
    5.3 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
    5.4 小结
6 基于分化的商洛市小城镇发展策略
    6.1 集约增长型小城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扶持居民就业
        6.1.1 产业提升促进经济要素集聚
        6.1.2 扶持就业吸引人口要素集聚
    6.2 匹配稳定型小城镇:重点提升公共服务,打造人性化宜居城镇
        6.2.1 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6.2.2 营造城镇宜居环境
    6.3 粗放增长型小城镇:增强空间边界管控,优化城镇用地结构
        6.3.1 增长边界划定
        6.3.2 城镇用地结构调整
    6.4 负向发展型小城镇:引导城镇精明收缩,重新定位发展方向
        6.4.1 优化潜力城镇用地结构
        6.4.2 引导小型城镇整合归并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5)城固·桔园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实践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镇
        2.1.2 规划策略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新型城镇化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4 典型发展模式剖析
        2.4.1 产业发展模式
        2.4.2 空间组织模式
        2.4.3 运营管理模式
3 桔园镇发展现状与特色评价
    3.1 桔园镇发展现状
        3.1.1 发展条件
        3.1.2 现状基础
        3.1.3 现状问题总结
    3.2 桔园镇特色资源整合
        3.2.1 特色资源构成
        3.2.2 特色资源属性
    3.3 桔园镇特色资源评价
        3.3.1 确定评价对象
        3.3.2 确立评价指标
        3.3.3 设置评价语集
        3.3.4 多维要素评价
        3.3.5 空间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桔园镇特色小镇发展的思路及框架
    4.1 总体思路
        4.1.1 发展理念
        4.1.2 战略定位
        4.1.3 发展目标
        4.1.4 发展重点
    4.2 发展框架
        4.2.1 生态景观构建
        4.2.2 产业转型发展
        4.2.3 空间融合布局
5 桔园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规划策略
    5.1 生态格局规划
        5.1.1 发展思路
        5.1.2 生态格局构建
        5.1.3 分类引导策略
    5.2 产业网络构建
        5.2.1 构建思路
        5.2.2 产业转型策略
        5.2.3 产业体系构建
    5.3 旅游功能开发
        5.3.1 开发思路
        5.3.2 功能开发路径
        5.3.3 旅游产品谱系构建
        5.3.4 旅游空间布局
    5.4 空间布局规划
        5.4.1 布局思路
        5.4.2 空间布局策略
        5.4.3 空间结构布局
    5.5 开发运营策略
        5.5.1 权责化主体分工协作
        5.5.2 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
        5.5.3 可持续运营收益来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致谢

(6)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以翟王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特色小镇建设概述与理论基础
    2.1 特色小镇建设概述
        2.1.1 特色小镇与特色小镇建设
        2.1.2 特色小镇建设的作用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第3章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状况
    3.1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
        3.1.1 滨州市概况
        3.1.2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3.2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优势和特点
        3.2.1 资源禀赋丰富
        3.2.2 产业结构合理,具有发展潜力
        3.2.3 金融创新支持力度大
    3.3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措施
    3.4 滨州市翟王镇特色小镇建设
        3.4.1 翟王镇特色小镇建设定位
        3.4.2 翟王镇建设特色小镇的优势
        3.4.3 翟王镇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举措
        3.4.4 翟王镇特色小镇建设状况调查
第4章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特色小镇建设产业定位不准
        4.1.2 产业缺乏支撑,后劲不足
        4.1.3 特色小镇建设认识不足
        4.1.4 特色小镇发展方式粗放
        4.1.5 旅游资源整合不足
    4.2 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特色小镇建设体制拘囿
        4.2.2 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不够科学
        4.2.3 人才、资金匮乏
        4.2.4 特色小镇建设文化功能叠加不足
第5章 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启示
    5.1 国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5.1.1 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
        5.1.2 德国科技创新小镇蒙绍市
    5.2 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5.2.1 浙江省云栖小镇
        5.2.2 贵州旧州古镇
    5.3 对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5.3.1 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科学规划
        5.3.2 加强产城融合,突出产业培育
        5.3.3 加强生态保护,塑造特色风格
        5.3.4 加强基础服务,提升满意水平
第6章 推进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依照科学规划引领特色小镇建设
        6.1.1 完善建设规划
        6.1.2 加强保护配套设施建设
        6.1.3 将区域经济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
    6.2 突出资源优势推进项目建设
        6.2.1 优化旅游开发结构
        6.2.2 利用资源优势进行转型发展
        6.2.3 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建设合力
    6.3 围绕体制建设保障长效发展
        6.3.1 加强体制建设
        6.3.2 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6.3.3 发挥人才优势带动作用
结束语
引文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7)基于产业分类的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
        1.1.2 乡村振兴战略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小城镇
        2.1.2 城镇化
    2.2 基础理论
        2.2.1 人口迁移理论
        2.2.2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理论
        2.2.3 非均衡发展理论
    2.3 国内小城镇研究情况概述
        2.3.1 基于小城镇发展策略与路径的研究
        2.3.2 基于发展模式的小城镇发展探索
        2.3.3 基于“特色小镇”语境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
        2.3.4 基于小城镇发展的评价研究
        2.3.5 基于人口流动的小城镇发展研究
    2.4 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概述
        2.4.1 基于国外小城镇发展经验探析的研究
        2.4.2 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发展经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理州小城镇发展分析
    3.1 大理州新型城镇化情况
        3.1.1 人口城镇化
        3.1.2 经济城镇化
        3.1.3 空间城镇化
        3.1.4 社会城镇化
    3.2 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特征分析
        3.2.1 发展历程
        3.2.2 发展特征
    3.3 小城镇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3.3.1 人口外迁,缺少人力资源
        3.3.2 交通条件差,相互联系薄弱
        3.3.3 人多地少,空间协调发展面临挑战
        3.3.4 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粗犷式发展较多
    3.4 大理州小城镇发展水平评价及协调度分析
        3.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2 评价方法
        3.4.3 评价过程及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理州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
    4.1 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4.1.1 资源条件因素
        4.1.2 政策制度因素
        4.1.3 规划编制与管理因素
    4.2 小城镇核心发展策略
        4.2.1 合理划定城镇空间结构
        4.2.2 引导城镇职能差异化发展
        4.2.3 推动产业——空间——人协调发展
    4.3 小城镇一般发展策略
        4.3.1 加强城镇规划与管控
        4.3.2 建全和完善发展体制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1 湾桥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1.1 产业经济分析
        5.1.2 城镇空间分析
        5.1.3 人口发展分析
        5.1.4 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2 喜洲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2.1 产业经济分析
        5.2.2 城镇空间分析
        5.2.3 人口发展分析
        5.2.4 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3 凤仪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3.1 产业经济分析
        5.3.2 城镇空间分析
        5.3.3 人口发展分析
        5.3.4 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4 金华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4.1 产业经济分析
        5.4.2 城镇空间分析
        5.4.3 人口发展分析
        5.4.4 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5 典型小城镇发展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附图

(8)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现实背景
        (二)选题理论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
        (二)旅游小城镇研究
        (三)旅游城镇(市)可持续发展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一、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二、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社区参与理论
        四、差异化理论
        五、体验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
    第一节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阶段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研究
        一、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城镇化相关性机理分析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城镇建设的助推效应
        三、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提升效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机遇和动力机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特殊意义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划沿革和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当代城镇主要类型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四、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旅游业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专业经营人才匮乏
        三、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彰显
        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能力相对落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第二节 重建转型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
        一、水磨镇概况
        二、水磨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水磨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水磨镇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第三节 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松潘县川主寺镇为例
        一、川主寺镇概况
        二、川主寺镇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川主寺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主寺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四节 自然资源依托型度假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理县古尔沟镇为例
        一、古尔沟镇概况
        二、古尔沟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古尔沟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古尔沟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五节 三种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子比较研究
        一、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异同比较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三个旅游小城镇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品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概述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夯实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保护修复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四、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双赢
        五、构建共享式社会治理机制,为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中各章节图表目录
    附录2 :旅游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纪要
    附录4 :田野访谈照片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9)全域旅游导向下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以雷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1.1.2 国家政策推动旅游产业和全域旅游的发展
        1.1.3 黔东南旅游型小城镇处于战略机遇期
    1.2 研究对象与切入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切入点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研究法
        1.4.2.2 案例研究法
        1.4.2.3 实地调研法
        1.4.2.4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研究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全域旅游
        2.1.2 旅游型小城镇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4 比较优势理论
        2.2.5 增长极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全域旅游
        2.3.1.1 全域旅游的概念和理论研究
        2.3.1.2 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2.3.2 旅游型小城镇
        2.3.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3.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3 小结
第三章 全域旅游和旅游型小城镇
    3.1 全域旅游理念的发展历程
        3.1.1 理念初创时期——以“全”为主
        3.1.1.1 “四新八全”理念架构
        3.1.1.2 “四全”模式
        3.1.1.3 “十全”理念
        3.1.2 发展成熟时期——从“全”到“域”
        3.1.2.1 “四域”理念架构
        3.1.2.2 “六全六域”核心要义
        3.1.2.3 “九大转变”理念
        3.1.3 发展历程小结
    3.2 全域旅游理念的内涵
        3.2.1 资源整合、全域协同
        3.2.2 旅游引领、产业融合
        3.2.3 统筹发展、共建共享
    3.3 全域旅游导向下的小城镇实践案例
        3.3.1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
        3.3.2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3.3.3 广西省桂林市阳朔县
    3.4 全域旅游对黔东南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要求
        3.4.1 空间域:协同性
        3.4.2 产业域:独特性
        3.4.3 要素域:共享性
第四章 黔东南旅游型小城镇的现状和问题
    4.1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现状
        4.1.1 旅游资源的基础现状
        4.1.1.1 旅游资源的分类
        4.1.1.2 旅游资源的特征
        4.1.2 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现状
        4.1.2.1 经济发展层面
        4.1.2.2 社会文化层面
        4.1.2.3 自然生态层面
        4.1.3 城镇建设和相关规划的现状
        4.1.3.1 城镇建设层面
        4.1.3.2 相关规划层面
    4.2 城镇发展的问题总结
        4.2.1 城乡协同性亟待改善
        4.2.2 品牌独特性仍需加强
        4.2.3 全域共享性有待提升
    4.3 城镇发展问题的原因解析
        4.3.1 空间域
        4.3.1.1 旅游资源开发较落后
        4.3.1.2 空间结构发展不充分
        4.3.1.3 乡村地区脱贫任务重
        4.3.2 产业域
        4.3.2.1 旅游产品供给不足
        4.3.2.2 产业体系较为薄弱
        4.3.2.3 业态同质化倾向重
        4.3.3 要素域
        4.3.3.1 服务设施功能缺口
        4.3.3.2 生态环境部分恶化
        4.3.3.3 景观风貌单调平庸
第五章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策略
    5.1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及原则
        5.1.1 发展目标
        5.1.1.1 实现小城镇产业发展和空间结构加速优化
        5.1.1.2 实现小城镇产品供给和服务设施全面覆盖
        5.1.1.3 满足小城镇居民和游客的美好生活需求
        5.1.2 发展原则
        5.1.2.1 统筹发展原则
        5.1.2.2 差异发展原则
        5.1.2.3 渐进发展原则
        5.1.2.4 绿色发展原则
    5.2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类型
        5.2.1 资源主导型
        5.2.1.1 类型特点
        5.2.1.2 发展重点
        5.2.2 区位主导型
        5.2.2.1 类型特点
        5.2.2.2 发展重点
        5.2.3 综合型
        5.2.3.1 类型特点
        5.2.3.2 发展重点
    5.3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框架
    5.4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策略
        5.4.1 空间整合层面——全域协同,城乡融合
        5.4.1.1 全域协同,资源开放全域化
        5.4.1.2 城乡融合,空间结构全域化
        5.4.1.3 三农改革,旅游扶贫全域化
        5.4.2 产业发展层面——旅游引领,产业融合
        5.4.2.1 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全域化
        5.4.2.2 旅游引领,产品体系全域化
        5.4.2.3 业态创新,业态丰富全域化
        5.4.3 要素共享层面——全域覆盖,福利共享
        5.4.3.1 系统支撑,服务设施全域化
        5.4.3.2 生态文明,生态保障全域化
        5.4.3.3 特色塑造,景观风貌全域化
第六章 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策略的雷山实证
    6.1 雷山概况、优势与旅游发展现状
        6.1.1 历史溯源
        6.1.2 区位交通
        6.1.3 资源禀赋
        6.1.4 城镇发展
    6.2 全域旅游导向下雷山发展须实现四大转变
        6.2.1 功能定位
        6.2.2 空间演变
        6.2.3 产业发展
        6.2.4 人的城镇化
    6.3 全域旅游导向下雷山城镇发展的重点策略和空间布局
        6.3.1 空间重构:全域旅游规划引导,资源开放全域化
        6.3.1.1 全域空间分工联动
        6.3.1.2 menu绿道游线串联
        6.3.2 系统支撑:城镇总体规划引导,服务设施全域化
        6.3.2.1 全域城镇体系优化
        6.3.2.2 全域服务设施优化
        6.3.3 产城一体:创新园区策划引导,产业融合全域化
        6.3.3.1 创新旅游产业园区
        6.3.3.2 产业融合重点项目
        6.3.4 城景融合:特色城市设计引导,景观风貌全域化
        6.3.4.1 城关镇的新区发展
        6.3.4.2 城关镇的旧城改造
        6.3.5 乡村扶贫: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旅游扶贫全域化
        6.3.5.1 新农村建设为基础
        6.3.5.2 推动乡村旅游扶贫
        6.3.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欠发达地区城镇群的城镇化协调发展及政策优化研究 ——以右江河谷城镇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欠发达地区的概念
        2.1.2 城镇群的概念
        2.1.3 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镇化理论
        2.2.2 后发优势理论
        2.2.3 区域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右江河谷城镇带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
    3.1 右江河谷城镇带城镇化的概况
        3.1.1 研究实例范围的界定
        3.1.2 右江河谷城镇带的基本情况
        3.1.3 右江河谷城镇带城镇化现状的初步认识
    3.2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3.2.1 综合指标体系
        3.2.2 数据来源和分析
    3.3 右江河谷城镇带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
        3.3.1 人口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情况分析
        3.3.2 土地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情况分析
        3.3.3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3.4 各县区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
        3.4.1 四县区的人口城镇化综合发展情况分析
        3.4.2 四县区土地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情况分析
        3.4.3 四县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3.5 右江河谷城镇带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研究
    4.1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评价体系
        4.1.1 耦合度
        4.1.2 发展度
        4.1.3 协调发展度
        4.1.4 协调发展度分级分类标准
    4.2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分析
        4.2.1 右江河谷城镇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分析
        4.2.2 四县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的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分析
        4.2.3 四县区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4.3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4.3.1 右江河谷城镇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联系分析
        4.3.2 四县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联系分析
    4.4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
        4.4.1 协调发展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4.2 影响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欠发达地区城镇群城镇化人地协调发展的优化建议
    5.1 欠发达地区城镇群人口、土地的城镇化现行政策缺陷
        5.1.1 问题归纳
        5.1.2 现行政策的缺陷和不足
    5.2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优化路径
        5.2.1 发挥后发优势
        5.2.2 非均衡发展
        5.2.3 城乡统筹发展
        5.2.4 就地、就近城镇化
        5.2.5 优化产业结构
    5.3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政策和制度的优化建议
        5.3.1 人口政策优化
        5.3.2 土地政策优化
        5.3.3 行政制度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存在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人口城镇化指标
    附表二 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土地城镇化指标
    附表三 右江河谷四县区部分社会经济主要指标(2016年)
致谢

四、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以江西小城镇规划工作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转型发展规划探索——以揭阳市磐东街道阳美片区发展建设规划为例[A]. 邱连峰,施人钶,郑蕊.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小城镇规划), 2021
  • [2]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 周晓媛. 西北大学, 2021
  • [3]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D]. 林玲.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4]商洛市小城镇分化发展研究[D]. 韩伊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城固·桔园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沈丹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滨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以翟王镇为例[D]. 李静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基于产业分类的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D]. 安耀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 张江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9]全域旅游导向下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以雷山县为例[D]. 华雪莹.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10]欠发达地区城镇群的城镇化协调发展及政策优化研究 ——以右江河谷城镇带为例[D]. 黄洋. 广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以江西小城镇规划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