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静脉曲张出血紧急内镜套扎术

胃静脉曲张出血紧急内镜套扎术

一、急诊内镜下套扎治疗胃静脉曲张出血(论文文献综述)

姜珊珊[1](2021)在《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有效性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内镜下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 beeding,EGVB)患者的效果,分析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为二级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纳入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过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的319例患者,评价内镜下急诊止血成功率、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内镜治疗中位随访时间内的曲张静脉消除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及门脉血栓形成、排胶溃疡出血的发生情况等。内镜治疗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患者52例,非再出血患者13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首次内镜治疗时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Platelet,PLT)、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Na、K、肌酐(Creatinine,C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Dimer、Child-pugh分级,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分型及曲张程度,以及CT门静脉成像+三维重建等资料。应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建立回归预测模型,同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临床数据预测价值,探讨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319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2.7个月,在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共行内镜治疗573次,其中单纯套扎治疗114次,单纯组织黏合剂治疗102次,套扎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357次。2.行急诊内镜下止血62次,止血成功率100.00%,早期再出血率15.20%。3.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消除率12.30%、显效率20.32%、有效率62.03%、无效率5.35%,食管胃静脉曲张消除率与缓解率之和为94.65%,平均治疗次数为2.09±0.18次,无效患者平均治疗次数为3.76±0.23 次。4.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81%。5.组织黏合剂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排胶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为7.25%。6.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率为27.81%。7.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组和非再出血组患者中单因素统计结果显示AST、Cr、TBIL、ALB、PT、Child-pugh分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B、PT、AST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LB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为0.746,对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预测价值较高。结论:1.对于EGVB的患者,内镜下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注射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出血,急诊止血成功率高,早期和迟发性再出血率低,有门静脉血栓形成及排胶溃疡出血形成的风险,需引起重视。2.ALB、PT、AST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独立危险因素,ALB对于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为0.746。

袁曼[2](2021)在《胃静脉曲张套扎术二级预防GOV型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胃静脉曲张套扎术(gastric variceal ligation,GVL)二级预防胃食管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s,GOV)型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GOV型胃静脉曲张出血经药物控制后行二级预防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内镜下胃静脉曲张治疗方式分为GVL组和胃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gastric variceal obturation,GVO)组,比较两组在早期再出血率、晚期再出血率、治疗次数、胃静脉曲张消失率、胃静脉曲张复发率、术中出血率、危险性大出血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无差异,从而评价GVL二级预防GOV型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114例,GVL组53例,GVO组61例。在有效性方面,GVL组早期再出血率、胃静脉曲张消失率及胃静脉曲张复发率与GV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VL组晚期再出血率明显低于GVO组(1.9%vs 14.8%,c2=4.370,P=0.037),治疗次数明显少于GVO组[1(1,1)次vs 1(1,2)次,U=1893.000,P=0.020]。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术中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GVL组术中喷血出血率与GV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vs 13.1%,c2=4.626,P=0.041)。GVL组危险性大出血率及死亡率均低于GVO组(1.9%vs 11.9%,0 vs 4.9%),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两组胸腹痛发生率及发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VL组和GVO组胃溃疡发生率在术后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个月、6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vs 90.9%,c2=76.149,P<0.05;0 vs 52.5%,c2=38.653,P<0.05);且两组活动期胃溃疡发生率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为9.4%vs 85.2%、0 vs 80.0%、0 vs 3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选择地对GOV型胃静脉曲张出血行GVL二级预防治疗安全有效,并且采取积极的风险防控措施,GVL治疗在晚期再出血率低、危险性大出血率、溃疡持续时间、内镜治疗次数等方面优于GVO治疗。但由于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严娜[3](2021)在《对比内镜下套扎和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单纯套扎和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79例,依据内镜下曲张静脉治疗方式分为单纯套扎治疗组93例,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组86例,统计患者一般信息、内镜检查及治疗结果,记录内镜治疗前后肝细胞损伤标志物(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肝脏合成功能指标(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Child-Pugh分级等临床资料。对比两组内镜治疗效果及治疗前、疗程中和治疗后1个月肝细胞损伤标志物、胆红素代谢标志物、肝脏合成指标和Child-Pugh分级变化。结果:1.序贯组平均治疗次数4.0(3.0~5.0)次,平均疗程4.9(3.0~6.5)月,套扎组平均治疗次数2.0(2.0~3.0)次,平均疗程2.0(1.3~4.4)月,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临床显效率、1年内再出血率(86.0%,27.9%)明显优于套扎组(51.6%,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套扎次数、套扎环数、早期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变化不大(P>0.05),序贯组治疗后γ-谷氨酰转肽酶较套扎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变化不明显(P>0.05),序贯组治疗后总胆红素较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较前明显改善,而且序贯组治疗后前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较套扎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较前改善,且序贯组较套扎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内镜下套扎和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2.与单纯套扎治疗相比,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静脉曲张改善率更高,1年内再出血率更低,对肝功能改善更加显着。

王亮[4](2020)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与套扎术治疗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VB)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约有10%~20%门静脉高压患者会出现胃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al,GV),其出血率在15%~30%左右,死亡率高达16%,输血量及死亡率均高于单纯食管静脉曲张。根据Sarin分型[1],胃静脉曲张可以分为GOV1、GOV2、IGV1、IGV2四种类型。其中GOV1是胃静脉曲张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食管静脉曲张在胃小弯侧延伸2~5cm而形成,约占全部胃静脉曲张的74.6%。目前对于胃静脉曲张特别是GOV1的最佳治疗方案有一些争议。部分专家推荐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其可以快速控制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GVB),有良好的预防再出血的效果。但是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也存在感染、异位栓塞、溃疡形成、排胶反应、注射针孔出血等多种不良反应。近期有部分研究报道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治疗GOV1效果不亚于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该术式不存在异位栓塞、排胶反应等不良反应,并可降低患者负担。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且多为疗效观察,缺乏成分效益分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EVL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成本效益比之间的差异。目的对比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和内镜下套扎术(EVL)治疗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成本效益比之间的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72例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内镜下组织胶注射,42例)和B组(内镜下套扎,3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等。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血小板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谷丙转氨酶、胆红素、肌酐、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等。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术后不良反应、住院费用等。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并发症及成本效益比之间的差异。结果1.36名急性出血的GOV1患者在接受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后有1例在术后72小时内发生活动性出血事件,止血成功率97.2%(35/36)。22名急性出血的GOV1患者在接受内镜下套扎治疗后有2例在术后72小时内发生活动性出血事件,止血成功率为90.9%(20/22)。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接受组织胶注射治疗42名患者中出现了 1例早期再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再出血率7.1%(3/42)。接受内镜下套扎治疗的30名患者中出现了 1例早期再出血、3例迟发性出血,再出血率13.3%(4/30)。两组总体出血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复查内镜,组织胶注射组42名患者中有16例评价为显效,有21例评价为有效,总有效率为88.1%(37/42)。套扎治疗组30名患者中有8例评价为显效,有20例评价为有效,总有效率为93.3%(28/30)。两组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胶注射组术后有胸骨后疼痛患者6例,发热患者2例,肺部感染患者1例,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21.4%(9/42)。内镜下套扎治疗组有胸骨后疼痛患者2例,肺部感染患者1例,肝性脑病患者1例,溃疡形成患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5/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织胶注射组每提高1%总有效率所需的费用为(329.85±194.02)元,远高于内镜下套扎治疗组的(213.29±141.02)元,两组成本效益比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组织胶注射术相比,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套扎术可在不降低总体有效率、不增加副作用发生率的情况下明显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罗兴庭[5](2020)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再出血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食管静脉曲张(EV)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随着内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VL)已成为预防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首选治疗方式。本研究对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分析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套扎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准确识别、预测EVL术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以期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2月间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或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行EVL治疗、预防或控制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出血分成术后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对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Grade分级)、红色征等临床特征,并加入套扎总点数、患者内镜治疗依从性(顺应性)进行EVL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运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不符合者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计算每个独立危险因素的OR值和OR值的95%CI。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95例,其中24例发生术后出血,71例未发生术后出血。对收集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Child-Pugh分级和套扎总点数在术后出血组和未出血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结果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套扎总点数和红色征在EVL术后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红色征为EVL术后出血独立危险因素,增加套扎总点数(1-30点之间)为EVL术后的保护性因素。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增加,术后出血的可能性增大;而随着套扎点数的增加(1-30点内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减小;红色征阳性患者相对于红色征阴性患者术后出血的风险增加(OR=7.490,95%CI=1.730-32.425)。

王广川[6](2019)在《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严重并发症,随疾病进展,胃静脉曲张破裂致消化道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虽仅占所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10-20%,但其死亡率更高,预后常常比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差,是目前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治疗的难题。尤其是胃底静脉曲张,即Sarin分型中的GOV-2型和IGV-1型,目前指南和共识中对其治疗的推荐意见尚未统一。因此,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内容。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决定胃底静脉曲张疗效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对减少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再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有必要针对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基于此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报道,我们发现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包括:既往研究中未关注不同类型胃底静脉曲张之间血流动力学特点的差别;目前对于胃底静脉曲张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如何基于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寻找不同治疗方案的适宜人群,尤其是在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间如何选用适合的治疗方案尚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特殊类型的胃底静脉曲张(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方案尚不明确。本论文就以上问题,分三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收集70例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患者影像学及直接门静脉造影的资料,分析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第二部分,探讨基于胃底静脉曲张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初步疗效;第三部分,总结特殊类型胃底静脉曲张(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治疗经验。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应根据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个体化的选择PTVE,BRTO,TIPS,PSE等介入治疗方案的结论,进一步优化了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方案,为胃底静脉曲张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基于影像学的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住院的70例胃镜诊断为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患者的影像学及直接门静脉造影的资料。对比两组间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门静脉血栓发生率、静脉曲张直径等影像学特征,胃底静脉曲张常见供血血管检出率、主要供血来源、供血血管条数,常见引流血管检出率、主要引流血管分型、胃肾分流发生率,门静脉压力等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差别。结果1.70例患者中GOV-2型41例,IGV-1型29例。GOV-2患者门静脉平均宽度为 15.71±5.31 mm 大于 IGV-1 患者(13.00±2.60mm,P=0.013);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46.30%,高于 IGV-1 患者(17.20%,P=0.012)。2.供血血管特征: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胃后静脉和胃短静脉是参与胃底静脉曲张供血的主要血管。GOV-2型和IGV-1型中胃左静脉、胃后静脉、胃短静脉的检出率分别为 90.24%,31.71%,31.71%和 65.51%,48.28%,44.83%;由单支供血的比例分别占56.10%和44.83%。3.引流血管特征:胃肾分流、奇静脉系统引流为最常见的引流方式,其余包括左侧膈下静脉、心包膈静脉、右侧膈下静脉等,其在GOV-2型和IGV-1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 58.54%、80.49%、4.88%、2.44%、2.44%和 96.55%,3.45%、3.45%、3.45%、0%;胃肾分流单支引流的发生率分别为2.44%和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门静脉压力和肝静脉压力梯度分别为27.45±7.62 mmHg、18.71 ±6.54 mmHg 和 16.35±5.91 mmHg、12.00±3.58 mmH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2 及0.038)。结论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复杂,即使不同内镜分型的胃底静脉曲张(GOV-2和IGV-1)之间,供血、引流、门静脉压力等特征也有较大差距。因此,胃底曲张静脉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其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第二部分基于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个体化治疗研究一、球囊辅助下经皮经肝曲张静脉组织胶顺行栓塞术(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估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回顾性地纳入了 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之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BA-PTAE治疗的孤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30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的肝功能变化,观察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及食管静脉曲张加重情况,再出血率和生存率。结果1.30例患者均合并胃肾分流,均行BA-PTAE,技术成功率为100%(30/30)。除其中1例发生无症状的肺栓塞外,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2.患者的平均随访为30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4/30(13.33%),食管静脉曲张加重的发生率为4/30(13.33%),新发腹水或腹水加重的发生率为3/30(10.00%)。3.术后3个月的Child-Pugh评分(P=0.009)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P=0.004)较术前显着改善。4.术后1年,2年,3年及5年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96.30%,96.30%,79.90%和 79.90%。结论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是安全可行、疗效可靠的,是该类曲张静脉的有效方案。二、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估TIPS治疗伴有较大胃肾分流道的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之间于我院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共28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再出血率和存活率。结果2例患者TIPS治疗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2.86%。其中1例出现了支架闭塞,3天后再次出血;另外1例术后出现了肝动脉出血,虽经动脉栓塞成功止血,仍因肝功能衰竭死亡。TIPS术后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平均随访期为24.13±15.38个月。随访期间共有2名患者失访,7例(25.00%)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有1例发生早期再出血(3.57%),为术后3天发生支架闭塞,后接受TIPS支架再通。TIPS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累计无出血率分别为83.81%、73.78%和73.78%。TIPS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包括TIPS支架狭窄(5例)、胃溃疡(1例)及不明原因再出血(1例)。3例TIPS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亡,死亡率为10.71%。TIPS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92.31%、92.31%和92.31%。TIPS术后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53.57%)、感染(7.14%)、肝性脊髓病(3.57%)等。结论TIPS治疗GOV-2型胃底静脉曲张短期疗效肯定,但术后再出血及肝性脑病的发生偏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后续研究中应对其进行进一步评价及优化。三、BRTO治疗伴有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技术初探目的初步评估BRTO治疗伴有较大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间,因胃底静脉曲张和(或)复发性肝性脑病合并较大胃肾分流道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BRTO/改良的BRTO术的患者12例。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加重率、再出血率和存活率。结果 12例患者(8例经典BRTO/4例改良BRTO)均获成功,单纯BRTO技术成功率为75%(9/12),联合其他技术(PTVE 2例/EVO 1例)后技术成功率为100%(12/12)。临床成功率为91.67%(11/12)。术中发生胃肾分流道损伤1例(8.33%),经联合PTVE后好转;术后发生腹水加重2例(16.67%),其中1例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8.33%)。平均随访9.09±7.15月,观察到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1例(8.33%);食管静脉曲张加重1例(8.33%)给予序贯套扎2次好转;除1例前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外,未观察到其他病例死亡(死亡率8.33%),未观察到肝性脑病,1例术前合并复发性脑病的患者术后获好转。结论对于合并胃肾分流的胃底静脉曲张,BRTO/改良的BRTO是一项有前景的治疗方案,术后应注意规律复查。第三部分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回顾性研究目的分析内镜套扎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科住院,诊断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伴有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行内镜套扎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止血率、不良反应及再出血率。结果所有10例患者均成功止血,技术成功率100%。不良反应包括:栓塞后综合征(发热和腹痛)2例(20%),血小板升高(病因为骨髓增殖性肿瘤合并JAK-2基因突变)1例(10%),均经药物治疗后好转。随访过程中,胃镜下见静脉曲张套扎处呈现“海星样”瘢痕;平均随访35.90±26.05月,失访1例(术后6月,病因肺癌);再出血1例(10%,术后53个月,病因胰腺囊腺瘤)。结论对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EVL联合PS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尤其对于难以耐受外科手术或/手术不能一并切除原发灶的患者。

郭庆涛[7](2019)在《改良硬化治疗对Le,g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改良硬化治疗方案(联合硬化剂+组织胶治疗)与传统内镜治疗食管胃连通型静脉曲张(LDRF分型的Le,g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回顾性研究,选择近2年安徽医科第一附属医院、阜阳市第二人民院、太和县人民医院三家“三级”医院消化内科收治194例Le,g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病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食管曲张静脉套扎组(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组)、食管曲张静脉硬化组(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sis,EIS组)、改良硬化组(硬化剂+组织胶+硬化剂续贯注入曲张静脉),比较三组术后近期再出血率、曲张静脉缓解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94例患者中改良硬化组93例,EIS组56例,EVL组45例。改良硬化组术后3月内再出血率(6.5%、6例)低于EIS组(16.1%、9例)及EVL组(17.8%、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370和7.87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6月内再出血率(9.6%、9例)低于EIS组(25%、14例)及EVL组(22.2%、1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370和8.94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消失率(63.4%)与EIS组(71.4%)及EVL组(66.7%)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1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胃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s,GV)缓解率(84.9%)高于EIS组(44.6%)及EVL组(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430和7.030,P<0.05)。改良硬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8%、10例)明显高于EIS组(3.6%、2例)及EVL组(2.2%、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硬化治疗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脑栓塞、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等,其中以发热(8例)最为常见,未出现大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结论:食管胃连通型静脉曲张采用改良硬化治疗方法,能更快消除胃底曲张静脉,降低再出血率,但是其并发症同样应该重视。

张顺杰[8](2019)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前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的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主要有内镜下套扎术(EVL)、内镜下硬化剂注射(EIS)治疗、组织胶注射及联合治疗等,这些方法止血效果确切、并发症较少,具有各自的优缺点。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目的是尽可能提高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再出血率。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内镜治疗EGV患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提供参考。

梁人予[9](2019)在《EIS与TIPS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下硬化注射术(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EIS)与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和并发症主要危险因素的分析,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选择提供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02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就诊的患者111例,按照治疗方法,将111例患者分为内镜下聚桂醇硬化治疗(EIS组)57例,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早期(6周内)和1年再出血率、死亡率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在EIS组,按照术后1年内有无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25例和无再出血组3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得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硬化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危险因素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该因素的诊断价值。在TIPS组,按照术后1年内有无并发肝性脑病分为肝性脑病组12例和无肝性脑病组4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得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TIPS治疗后发生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危险因素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评估该因素的诊断价值。结果1.TIPS组术后6周内再出血率11.9%(1/54)低于EIS组12.3%(7/5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TIPS组术后1年内再出血率9.3%(5/54)低于EIS组43.9%(25/5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EIS组术后1年内肝性脑病发生率0.0%(0/57)低于TIPS组22.2%(12/5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EIS组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5.3%(3/57)低于TIPS组5.6%(3/57),无统计学差异(p=0.946);3.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出血史、红色征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硬化治疗后一年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出血史AUC为0.648(p=0.057),红色征AUC为0.694(p=0.012),两者AUC位于0.5~0.7之间,诊断价值较低。4.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TIPS术后一年内并发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UC为0.861(p=0.000),位于0.7~0.9之间,诊断价值中等。结论1.内镜下硬化治疗与TIPS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均有较好疗效,TIPS预防一年内再出血效果优于内镜下硬化治疗,但肝性脑病发生风险更高。2.既往出血史和红色征是内镜下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均可预测内镜下硬化治疗后再出血的风险,但诊断价值较低;3.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TIPS术后并发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预测TIPS术后并发肝性脑病风险,诊断价值中等。

于琳[10](2019)在《静脉复合麻醉和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复合麻醉在内镜下静脉曲张硬化及栓塞治疗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比较静脉复合麻醉和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复合麻醉在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栓塞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esophageal-gastro varices,EGV)中的安全性及经济性。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8月我院行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栓塞治疗的58例非活动性出血期的EGV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静脉复合麻醉组(非插管组)28例和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复合麻醉组(插管组)30例,同样进行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栓塞治疗。通过统计分析对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不良反应、麻醉时间及费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在手术过程中非插管组患者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较插管组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率(heart rate,HR)在术前、术中、术后及苏醒时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中不良反应比较中非插管组患者出现恶心10例(35.7%),呛咳8例(28.5%),体动11例(39.3%),呃逆5例(17.8%),打鼾2例(7.1%),呼吸抑制15例(53.6%)等反应,发生率均高于插管组,插管组仅2例(6.7%)患者出现体动,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术后不良反应中插管组出现发热6例(20%),胸痛者9例(30%),非插管组出现发热5例(17.8%),胸痛4例(14.3%),腹痛1例(3.6%);两组患者镜下止血率均为100%,术后72h未见活动性出血,手术成功率均为100%;非插管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总时间均短于插管组(P<0.01),内镜治疗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费用对比插管组明显高于非插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镜治疗费用、总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非活动性出血期EGV行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栓塞治疗的患者,静脉复合麻醉和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复合麻醉同样可提供良好的麻醉环境,且静脉复合麻醉诱导时间短,苏醒快,麻醉费用低,是一种安全、经济的麻醉方式。

二、急诊内镜下套扎治疗胃静脉曲张出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诊内镜下套扎治疗胃静脉曲张出血(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有效性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分型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策略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2)胃静脉曲张套扎术二级预防GOV型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GOV型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对比内镜下套扎和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与套扎术治疗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肝硬化门脉高压胃静脉曲张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再出血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基本资料
    2.2 EVL术后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2.3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
    2.4 影响患者 EVL 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套扎总点数与 EVL 术后出血关系
    3.2 红色征与 EVL 术后出血关系
    3.3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EVL术后再出血关系
    3.4 依从性与EVL术后再出血关系
    3.5 此次研究不足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镜下套扎术治疗或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影像学的胃底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第二部分 基于不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胃底静脉曲张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
    一、球囊辅助下经皮经肝曲张静脉组织胶顺行栓塞术(BA-PTAE)治疗孤立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二、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三、BRTO治疗伴有胃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技术初探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第三部分 内镜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回顾性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五) 附录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7)改良硬化治疗对Le,g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内镜治疗
    1.1 内镜下套扎术 (EVL)
    1.2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 (EIS) 治疗
    1.3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
2 内镜下联合治疗
3 超声内镜在EGV中的应用
4 内镜下精准断流术
5 透明帽的使用
6 结 语

(9)EIS与TIPS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收集
    二、治疗方法
    三、资料收集和评价标准
    四、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EIS组和TIPS组的两组疗效分析
    二、EIS术后1年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
    三、TIPS术后1年内并发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10)静脉复合麻醉和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复合麻醉在内镜下静脉曲张硬化及栓塞治疗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估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急诊内镜下套扎治疗胃静脉曲张出血(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有效性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D]. 姜珊珊.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胃静脉曲张套扎术二级预防GOV型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袁曼.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3]对比内镜下套扎和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D]. 严娜.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4]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与套扎术治疗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王亮. 郑州大学, 2020(02)
  • [5]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再出血相关因素分析[D]. 罗兴庭.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6]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个体化介入治疗研究[D]. 王广川. 山东大学, 2019(03)
  • [7]改良硬化治疗对Le,g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D]. 郭庆涛.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治疗的研究进展[J]. 张顺杰. 内科, 2019(04)
  • [9]EIS与TIPS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分析[D]. 梁人予. 苏州大学, 2019(04)
  • [10]静脉复合麻醉和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复合麻醉在内镜下静脉曲张硬化及栓塞治疗的对比分析[D]. 于琳. 石河子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胃静脉曲张出血紧急内镜套扎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