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精选中文期刊(英文)

ISI精选中文期刊(英文)

一、ISI选用的中国期刊(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骆璐[1](2021)在《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文中认为目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现象严重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针对规模化种植药用植物的污染状况,本研究旨在建立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系统的检测方法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有害残留物标准及质量管控体系,提出保障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方法1.药用植物农残的检测收集了 1771批次共182种大规模种植的药用植物样本,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了药用植物中常检出的、禁用的、以及高毒的共136个农药残留,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对136种具有高毒和高检出率的农药进行检测,建立了药用植物的多残留农药检测体系。通过欧盟药典公式,计算出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计算其检出率及超标率。2.药用植物重金属的检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1773批次共86种药用植物中五种重金属镉(Cd)、铅(Pb)、砷(As)、汞(Hg)和铜(Cu)进行检测。根据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7个国际组织颁布的五种重金属的现有标准,分别计算重金属的检出率及超标率。3.药用植物农残的风险评估对于农残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区分由于农残暴露量升高而对健康构成的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应用危害商(HQ)和危害指数(HI)来量化急性、慢性以及药用植物农残的累积暴露风险;采用风险安全序数,通过风险等级评分对农药和药材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排序。通过将农药毒性、农药摄入量和可检测残留水平的相应分值进行计算,得到农药的风险等级得分(S)和药材的风险指数(RI)。此外,首次建立了针对药用植物农残的健康影响评估体系,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与疾病发病率相关联。对药用植物农药残留引起的患者摄入量以及相关癌症和非癌症聚集效应进行量化,并将两者合并成患者健康影响得分(IS),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表示。4.药用植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对于重金属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非癌症风险评估和癌症风险评估探讨药用植物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膳食风险评估计算出每日预估重金属摄入量(EDI)与各金属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PTDI)比较;非癌症风险分别计算了每种药材中各金属的非癌症危害商(HQ)及每种药材的总非致癌危害指数(HI);同时计算了每种药材中三种明确癌症风险金属的癌症风险值(CR),与癌症强度因子(CSF)比较,并计算了每种药材的总癌症风险值。结果1.药用植物农残检出及超标情况农残的总检出率为88.03%(1559批次),超标率为59.01%(1045批次)。根据欧盟(EU)、美国(US)和中国的相关规定,共检出35种禁用农药。在至少42.97%的样品(761批次)中检测到35种禁用农药,其中速灭磷和总DDT分别的检出率分别为 24.20%(LC/MS-MS,242/1000)和 13.10%(GC/MS-MS,101/771)。此外,8种禁用农药的浓度水平比欧盟标准高出500倍以上。菊花中检出农药37种(超标8种,禁用7种),其次是山楂(29种)和益智(27种)。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48.62%,n=1559),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5.77%,n=1559)。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杀虫剂(45.42%,n=6387)和杀菌剂(33.69%,n=6387)检出率最高。2.药用植物农残风险评估根据农残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10种药材的急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a>1),包括山楂(HIa=12.09),花椒(HIa=11.54),枸杞子(HIa=1.86),和苦地丁(HIa=1.48)等。23种药用植物的慢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c>1),包括山楂(HIc=6.62),肉豆蔻(HIc=3.51),和花椒(HIc=3.38)等。山楂和花椒的急慢性风险(HQa和HQc)及急慢性累积风险(HIa和HIc)最高,而禁用农药呋喃丹和速灭磷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中危害商最高。此外,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显示出最高的膳食暴露风险。在风险安全序数评估中,山楂、枸杞子、金银花和蒲公英中检测到的3-羟基呋喃丹和对溴磷的风险等级得分(S=140)最高。而药用植物山楂的危害指数最高(RI=1925),其次是石斛(RI=1315)和防风(RI=1144)。此外,根据Spearman相关系数,农药残留(p=0.783)对风险排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农药毒性(p=0.691),草药摄入量(p=0.370)最小。根据健康影响评估结果,药材薏苡仁(min ISh=3945.40 μDALY·person-1,mean ISh=972.07 μDALY.person-1)和川明参(ISh=4287.78μDALY·person-1)调整伤残年数最高,而薏苡仁o,p’-DDT(ISi,h=2729.58 μDALY·person-1),及川明参中的 o,p’-DDT(mean ISi,h=2837.91 μDALY·person-1,max ISi,h=3682.78μDALY·person-1)风险最高。综合三种风险评估方法,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其除具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外,还具有致癌、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且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问题需要特别关注。3.药用植物重金属检出及超标情况所有样品均检测到了重金属,总计30.51%(541)的样品中至少有一种重金属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433个样品检测出一种超标金属,75个样品检测出两种超标金属,24个样品检测出种3超标金属,9个样品检测出4种超限金属。五种重金属的超标率依次为Pb(102,5.75%)>Cd(88,4.96%)>As(74,4.17%)>Hg(67,3.78%)>Cu(31,1.75%)。Hg在菊花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66.17倍,Pb在桔梗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9.02倍。叶及皮类药用植物的超标率为9.68%,果实及种子类的超标率为16.13%,全草及其它类的超标率为41.94%,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超标率为19.35%。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重金属Pb的超标率最高,其次是Cd 和 As。4.药用植物重金属风险评估根据重金属的膳食风险评估,共有25种(29.07%)草药(n=86)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其中9种以果实及种子入药,5种为花类,3种为根茎类,2种为叶及皮质类。7种草药中Pb、5种草药中的Cd、4种草药中的Hg和3种草药中As的最大估计日摄入量(EDI)超过了相应的暂定允许日摄入量(PTDI)。车前草的非癌症风险最高(HI=11.47),而穿心莲的癌症风险最高(CR=5.27E-09)。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HQ=9.95)和癌症风险(CR=4.48E-09)。结论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以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风险最高。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和癌症风险。本研究是时空尺度大规模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检测及风险评估,为标准制定、药用植物规模化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质量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及依据。

邓爱平[2](2021)在《中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T2DM-I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公开发表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 Library、Peb Med数据库上关于中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IR的随机对照试验类文献,其中治疗组干预措施为中药汤剂联合二甲双胍,对照组则予单纯二甲双胍进行干预,检索时间自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2月。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获得最终纳入的文献,提取文献的基本信息及数据资料,应用Revmen5.4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统计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14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中学位论文5篇,期刊论文9篇。共计纳入1109名T2DM-IR患者,其中治疗组579人,对照组530人。2.疗效性分析:(1)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纳入的14篇文献均对总有效率进行了报道,分析结果显示RR=1.32,95%CI[1.24,1.41],Z=8.3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有8篇文献对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或IRI)进行了报道,分析结果显示SMD=-1.35,95%CI[-1.71,-0.98],Z=7.2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患者HOMA-IR的降低优于对照组。有11篇文献对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或IAI)进行了报道,分析结果显示SMD=1.40,95%CI[0.87,1.92],Z=5.2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患者ISI的增加优于对照组。有3篇文献对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进行了报道,分析结果显示SMD=-0.05,95%CI为[-1.64,1.54],Z=0.06,P=0.9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降低胰岛素水平方面:纳入的14篇文献均对空腹胰岛素(FINS)进行了报道,分析结果显示SMD=-0.62,95%CI[-0.89,-0.36],Z=4.6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患者FINS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有2篇文献对餐后2小时胰岛素(2h INS)进行了报道,分析结果显示SMD=-0.98,95%CI[-3.42,1.46],Z=0.79,P=0.4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降低血糖方面:纳入的14篇文献均对空腹血糖(FPG)进行了报道,分析结果显示MD=-1.09,95%CI[-1.34,-0.84],Z=8.5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患者FPG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有13篇文献对餐后2小时血糖(2h PG)进行了报道,分析结果显示MD=-1.14,95%CI[-1.50,-0.77],Z=6.0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患者2h PG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有8篇文献对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进行了报道,分析结果显示MD=-0.75,95%CI[-1.22,-0.28],Z=3.12,P=0.002<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患者Hb A1c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5)在调节血脂方面:有10篇文献对甘油三酯(TG)进行了报道,分析结果显示MD=-0.37,95%CI[-0.45,-0.28],Z=8.0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患者TG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有10篇文献对总胆固醇(TC)进行了报道,分析结果显示MD=-0.57,95%CI[-0.80,-0.34],Z=4.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患者TC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有8篇文献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了报道,分析结果显示MD=-0.51,95%CI[-0.75,-0.27],Z=4.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患者LDL-C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有9篇文献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了报道,分析结果显示MD=0.21,95%CI[0.10,0.33],Z=3.67,P=0.0002<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患者HDL-C水平的增高优于对照组。(6)在降低体重指数(BMI)方面:有4篇文献对BMI进行了报道,分析结果显示MD=-0.92,95%CI[-1.53,-0.30],Z=2.90,P=0.004<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安全性分析:有8篇文献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其中有2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其余6篇未出现不良反应。分析结果显示RR=0.26,95%CI[0.07,1.00],Z=1.9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1.中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IR在提高总有效率、ISI、HDL-C及降低HOMA-IR、FINS、FPG、2h PG、Hb A1c、TG、TC、LDL-C、BMI方面疗效较单纯应用二甲双胍有明显优势,但在提高HOMA-β、降低2h INS方面无明显差异。2.中药联合二甲双胍与单纯使用二甲双胍治疗T2DM-IR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无明显差异。

骆金文[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改善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与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IR均会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并与冠心病不良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IR通过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分化、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VSMCs)凋亡、降低纤溶活性等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改善IR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医药在改善冠心病患者IR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中药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十分明确,限制了中药在冠心病IR领域的应用。研究一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中药关联性分析目的:对文献报道具有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中药处方进行分析,总结药物配伍规律,寻找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中药。方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PubMed等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文献,获得中药处方数据集。对中药的使用频次、药性药味及功效进行统计分析。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发现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中药。结果:纳入39篇文献,涉及39个处方,包含98味中药,其中活血化瘀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31.1%),其次为补气药(12.6%)、清热药(9.9%)和化痰药(7.2%)。中药频次统计结果显示,丹参、黄芪、川芎、瓜蒌、麦冬、三七、赤芍、水蛭、红花等是常用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丹参-黄芪、丹参-瓜蒌、丹参-川芎是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药对。结论: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患者IR时,多选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化痰药等。丹参-黄芪、丹参-川芎、丹参-瓜蒌关联性最强,是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核心药物。研究二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患者IR影响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PubMed等国内外数据库,筛选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截止到2020年10月。两名研究者按照拟定的检索策略与纳排标准独立进行文献检索与筛选。主要结局指标:稳态模型评估IR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R,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次要结局指标:空腹血清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空腹血糖(fast blood glucose,FBG)、餐后 2h 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脂代谢相关指标等。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定量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包含944例冠心病患者,益气活血化痰组479例,对照组4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益气活血化痰组HOMA-IR[MD=-0.57,95%CI(-0.75,-0.39),P<0.01]和 ISI[MD=-0.45,95%CI(-0.57,-0.32),P<0.01]均显着改善。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FIN浓度[SMD=-0.85,95%CI(-1.16,-0.54),P<0.01]、FBG 浓度[MD=-0.34,95%CI(-0.61,-0.07),P=0.01]、2hPG浓度[MD=-0.93,95%CI(-1.50,-0.35),P<0.01]、HbA1c 水平[MD=-0.65,95%CI(-0.96,-0.33),P<0.01]、LDL-C 浓度[MD=-0.95,95%CI(-1.51,0.39),P<0.01]以及TC 浓度[MD=-0.91,95%CI(-1.70,-0.12),P-0.02],增加 HDL-C 浓度[MD=0.40,95%CI(0.24,0.56),P<0.01]。结论:益气活血化痰中药联合常规西药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并且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和脂代谢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研究三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芪、丹参、川芎、瓜蒌改善冠心病患者IR的作用机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初步探讨黄芪、丹参、川芎、瓜蒌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和TCMID数据库获取黄芪、丹参、川芎、瓜蒌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检索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收集冠心病IR的治疗靶点。利用R4.0.3语言中“VennDiagram”安装包,获得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并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绘制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利用 R 4.0.3 软件“BiocManager”、“clusterProfiler”、“pathview”、“DOSE”等安装包,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丹参化合物65种、黄芪化合物20种、瓜蒌化合物14种、川芎化合物7种。获得丹参作用靶点135个,黄芪作用靶点209个,川芎作用靶点25个,瓜蒌作用靶点14个。经筛选获得冠心病IR靶点754个。将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获得86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丹参、川芎、黄芪、瓜蒌通过调节脂质转运、脂质代谢、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和葡萄糖跨膜转运等生物学过程改善冠心病患者IR。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丹参、川芎、黄芪、瓜蒌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等,改善冠心病患者IR。结论:丹参、川芎、黄芪、瓜蒌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可通过多个靶点,参与多个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改善IR,从而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张姣[4](2021)在《单纯针刺对比西药治疗原发性失眠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针刺治疗与西药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差异,为将针刺治疗作为西药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替代疗法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医学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以查找发表于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12月31日采用单纯针刺对比西药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三轮筛选后共纳入44篇文献,提取出文献数据资料,对所有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观察组针刺选穴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并使用Review Manager5.4软件和Stata/SE 15.1软件对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1.文献基本信息:本研究共纳入文献44篇,发表于2015年及以前的文献有20篇,发表于2015年以后的文献有24篇,涉及患者3663名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1856名,均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患者1763名,均采用西药治疗;有35篇文献将有效率作为疗效观察指标,35篇文献将PSQI评分作为疗效观察指标。2.质量评价结果:根据改良Jadad量表评分标准,高质量文献有15篇,低质量文献29篇文献;根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标准,44篇文献均为未知偏倚风险文献,研究整体偏倚风险亦为未知偏倚风险。3.观察组针刺选穴情况:观察组针刺穴位使用频次数≥5的穴位共有14个,其中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穴位有5个,从多到少依次为神门穴、百会穴、四神聪穴、三阴交穴、安眠穴。4.Meta分析结果:(1)以有效率作为结局指标,根据失眠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失眠的临床疗效标准合并PSQI总分减分率标准进行分析,发现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有效率优于西药治疗;根据PSQI总分减分率、睡眠效率值标准进行分析,发现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有效率与西药治疗不存在差异。(2)以PSQI总分作为结局指标进行分析,发现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PSQI总分优于西药治疗,但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大。(3)以SAS评分、ISI评分和HAMD评分作为结局指标进行分析,均发现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4)通过对有效率和PSQI总分进行药物种类亚组分析,发现相比阿普唑仑治疗,针刺对比艾司唑仑治疗的优势更大。结论单纯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在有效率和PSQI总分方面,相比阿普唑仑治疗,针刺对比艾司唑仑治疗的优势更大。将针刺治疗作为西药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替代疗法是可行的,但仍需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进一步验证。

奎瑜[5](2019)在《针灸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平衡针时效规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一目的:通过对失眠的现代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为开展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时效性规律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8月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核心库。检索针灸为干预措施对照西药治疗失眠症的相关文献,应用Endnote对获得的文献进行去重初筛;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文献(RCT)。参照Cochrane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资料分析,对不同的针灸干预措施及时间进行分组,采用Review Manager 5.3 software和Stata14.0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61项研究,共纳入5128例病人,其中试验组2613例,对照组2515例。61项研究均提及随机序列产生的方法,包括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区组法等。29篇文献采用分配隐藏方法;只有1篇文献提及盲参与者,6篇研究提及盲评估者,剩余文献均未提及是否采用盲法。2篇评价了安全性。其中40项研究的干预方式为针刺,9项研究运用艾灸疗法,4项研究涉及耳穴疗法,4项研究包含穴位敷贴和4项研究采用穴位埋线作为干预方式,对照组主要为西医药物。61项研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作为结局指标,其中4项研究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抑郁量表)评估失眠抑郁症状,2项研究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失眠焦虑情况。Meta分析结果:1.针灸对照西药对PSQI评分影响61项研究采用PSQI作为评估睡眠质量的测量指标。对于治疗后的PSQI评分进行meta分析,由于纳入的各研究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对照组相比能降低PSQI评分,结果显示针灸治疗与对照相比能更好的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然而,合并结果存在较大的临床异质性,需要进行亚组分析异质性来源。按照不同针灸类型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灸法、穴位敷贴能降低PSQI评分,耳穴、穴位埋线法治疗不能能显着降低PSQI评分。根据不同的干预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照不同干预时间分为2周,3周,4周三个亚组,结果分析显示亚组之间无统计差异。不同的针灸干预疗程结果显示,针灸与对照组比较均能降低PSQI评分。2.发表偏倚根据不同结局指标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显示,PSQI结局指标中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针灸治疗失眠有效,但是临床试验方法存在质量欠佳,审慎对待该结论。研究二目的:科学评价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时效性,并探讨疗效和粗细针具选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平行、开放性临床试验方法。将经过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筛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4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治疗组粗针、治疗组细针)和对照组(对照组粗针、对照组细针)四个亚组,治疗组粗针和治疗组细针给予平衡针治疗,对照组粗针和对照组细针给予非穴位针刺。治疗组粗针和对照组粗针使用0.35×25mm毫针针刺,治疗组细针和对照组细针使用0.20×25mm毫针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天,总疗程4周。在治疗前、治疗1周、2周、4周四个时点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测。并做好安全性指标的观测记录。结果:治疗结束,共2名病例脱落,治疗组细针和对照组细针各1例,最终72例进入意向性处理分析(ITT)。1.一般资料和基线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疾病的基线情况(病程、中医症候、舌脉的分布),各组疗效指标ISI、PSQI以及构成PSQI的睡眠成分因子,经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5例(13.88%),显效15例(41.67),有效13例(36.11%),无效3例(8.33%),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0例(0%),显效2例(5.56%),有效8例(22.22%),无效26例(72.22%),总有效率2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个亚组分析中,治疗组粗针有效率优于治疗组细针、对照组粗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细针与对照组粗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SI总分比较ISI总分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2周、4周各观察时点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后1周、2周和4周各观察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ISI得分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趋势要显着明显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粗针组的下降趋势最大,与治疗组细针、对照组粗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粗针与对照组细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SI分层比较中,结果相同。4.PSQI总分比较治疗后第4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意义。治疗后第4周,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PSQI成分因子比较第4周时成分因子V,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其余成分因子比较时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细针、治疗组粗针、对照组细针和对照组粗针的PSQI得分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趋势要显着明显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粗针组的下降趋势最大,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比较对照组发生一例轻度的针刺后血肿,且消退较快,不良事件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有效,且在第1周开始起效,4周治疗期间疗效呈持续性升高;2.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粗针针刺效果优于细针针刺。

张业安,冉强辉,吴坚[6](2012)在《基于选刊标准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可行性与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在阐释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基于SCI的选刊标准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该系统的可行性。认为封闭内向的办刊理念、陈旧滞后的运行机制、语言文字水平的限制是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路径:在办刊定位上,集中优势"兵力"、突出刊物特色;在办刊内容上,以国际创新成果、国际编排惯例为标准;在办刊工具上,基于英文"质"、"量"的提升,加强网络化建设;在办刊理念上,至上而下立体式实施"主动出击"战略;在入选方法上,组建国际性编委会及审稿专家库。

常洪亮[7](2012)在《中国管理类期刊国际化路径和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术期刊是科研成果最直接的发表渠道,有着传播学术成果,从而引领学术发展的作用。当前,以《管理科学学报》为代表的一批管理类期刊已经获得了管理学界的认同。但是,其学术影响限于国内,在国际上影响相当有限。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管理类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实现国际化是必不可少的。而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就是被SCI等权威检索工具收录。本文通过分析国际顶级的管理科学期刊的学术定位、学术成果特点、发文文种、载文量、主办单位、编委情况、期刊运作方式等信息总结出《管理科学学报》被SCI检索的路径,从而为以《管理科学学报》为代表的中国管理类期刊的国际化探寻必要的路径。论文首先对管理学科国际顶级期刊的现状和评价标准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国际国内顶级期刊的语种、出版周期、载文量、期刊定位和栏目设置等主要指标。选取了若干期刊进行了比较,并着重将《管理科学学报》与《Management Science》在期刊宗旨与定位、编委情况、审稿流程、出版周期、代表性文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对比。得出《管理科学学报》与国际顶级管理学期刊的差距,并结合研究成果提出了改进措施,从而勾画出了《管理科学学报》被SCI检索的路径,为中国管理类期刊国际化模式的探寻提供有益的尝试。

李爱群[8](2009)在《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观察,期刊评价就是通过对反映期刊内在价值的客观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期刊进行排序和评价。相对于对国家和省市的宏观层次评价,对大学和研究所的中观层次评价,期刊评价与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一样,属于微观层次的评价。但正是在微观层次上,出现的问题也较多。目前,国内期刊评价理论发展较完善,评价对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上各有侧重,评价实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仍有一些不足或欠缺之处。而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学术期刊的发展总体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SCI、SSCI、A&HCI及JCR等对来源期刊的选择和评价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虽然是美国的评价机构,但来源期刊来自世界各地,没有语种和地域的限制,并且其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代表了世界最权威的期刊评价水平,其期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标杆。因此,在回溯中、美期刊评价历史的基础上,了解中、美期刊评价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以取长补短,完善和规范期刊评价工作,促进我国期刊的良性竞争与健康发展。本文除“引言”和第7章“结论与展望”外,论文主体部分共5章,主要包含理论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为第1-4章,实证部分为5-6章。论文第1章回溯了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核心期刊(Core Joumal)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发达于70年代的美国。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定律、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成为核心期刊遴选的三大理论基础。最初的核心期刊是为了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那些刊登本学科较多论文的期刊就是核心期刊,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基于论文数量统计的评价。引文分析法的出现和引文索引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对核心期刊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核心期刊不再是最初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而是通过文献的被使用揭示其学术价值,核心期刊也由对论文数量的评价转变为对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论文第2章是美国与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基本概括。详细介绍了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评价体系进行了述评。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经历了中国遴选国外科技期刊、中国遴选国内科技期刊两个阶段,其中详细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6家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单位及其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现状。论文第3章是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重点从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学术期刊评价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学术期刊评价中两组概念等9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中、美两国在期刊评价中的异同之处,以及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第4章分析了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商业化经营为导向,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在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偏见。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利性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论文第5章是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在新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使仅有的印刷版期刊评价发展为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评价并存的格局,而开放存取期刊也将是今后期刊评价的重要对象。5年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等新兴的评价指标开始被应用到期刊评价实践,纳入到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去。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评价方法和手段发生改变,通过采用各种软件技术进行统计和测评,将人们从以往繁重的人工手动检索、统计和计算的评价过程中解放出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看,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据此也可以假设,在庞大的学术期刊群中也一定也存在着某些层级。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分级排序,能为学术期刊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科研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在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上继承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确定了期刊分等级评价的原则、评价标准,将学术期刊按照学科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论文第6章是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公布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以及本研究所属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专业,共12个分学科的排行榜和所有4种分高校学报类型的排行榜;分析了我国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地区分布等评价结果。本文系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赵培云[9](2008)在《ISI收录期刊原则与中国图书情报学期刊国际化策略》文中认为文章在探讨ISI(美国科技情报所)数据库选择收录期刊原则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了中国图书情报学期刊国际化现状,提出了中国图书情报学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董军浪[10](2008)在《三大检索系统及其收录的中国出版物》文中研究表明分析报道了《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的版本形式及收录原则,探索中国出版物进入国际权威检索系统的途径.三大检索系统均包括印刷版、光盘版及网络版等3种出版形式,对来源出版物的选择有各自严格、科学的评价体系,但从入选难易程度分析,SCI最难,EI次之,ISTP相对较容易.认为中国出版物进入三大检索系统,除了应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保证刊发论文的创新性外,还应重视论文的规范性,提供完整、准确的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及参考文献等文献编目信息.

二、ISI选用的中国期刊(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I选用的中国期刊(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情况
        1.1 农残及重金属超标问题普遍
        1.2 农残及重金属主要类型及危害
        1.3 农残及重金属产生途径
    2. 药用植物农残及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2.1 农残前处理方法
        2.2 农残检测方法
        2.3 重金属前处理方法
        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3. 农残及重金属的标准与风险评估
        3.1 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标准
        3.2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总则
        3.3 农残及重金属的暴露评估
    参考文献
前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药用植物的多农药残留检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前处理
        2.2 UPLC-MS/MS条件
        2.3 APGC-MS/MS条件
    3. 数据分析
        3.1 检出率的计算
        3.2 超标率的计算
        3.3 农残相关参数来源
    4. 结果与分析
        4.1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检出率
        4.2 药用植物中禁用农药检出率
        4.3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超标率
第三章 药用植物多残留农药的综合风险评估
    1. 数据分析方法
        1.1 膳食风险评估
        1.2 风险安全序数
        1.3 健康影响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膳食风险评估
        2.2 风险安全序数
        2.3 健康影响评估
    3. 讨论
第四章 药用植物的重金属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采集
        1.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1.3 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1.4 内标溶液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前处理
        2.2 仪器与试剂
        2.3 仪器条件
        2.4 方法学指标
    3. 数据分析
        3.1 重金属的检出率
        3.2 重金属的超标率
    4. 结果与分析
        4.1 重金属的检出率
        4.2 重金属的超标率
第五章 药用植物重金属的综合风险评估
    1. 数据分析
        1.1 膳食风险评估
        1.2 非癌症风险评估
        1.3 癌症风险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膳食风险评估
        2.2 非癌症风险评估
        2.3 癌症风险评估
    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性
    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期间成果
附录
    表S1 药用植物中常检出农残的国际标准
    表S2.1 LC-MS/MS检测的1000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表S2.2 GC-MS/MS检测的771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表S3.1 136种农残及其相关参数列表
    表S3.2 LC-MS/MS检测的98种标准曲线及R~2
    表S3.3 GC-MS/MS检测的44种标准曲线及R~2
    表S3.4 LC-MS/MS检测的98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表S3.5 GC-MS/MS检测的44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表S4 136种农残的检出率及超标率
    表S5 药用植物中检出农药个数、禁用农药个数及超标农药个数
    表S6 1773批次药用植物重金属检测清单及检测结果
    表S7.1 ICP-MS测定薄荷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 ICP-MS测定穿心莲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3 ICP-MS测定大青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4 ICP-MS测定枸杞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5 ICP-MS测定广金钱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6 ICP-MS测定红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7 ICP-MS测定金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8 ICP-MS测定菊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9 ICP-MS测定款冬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0 ICP-MS测定连翘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1 ICP-MS测定木瓜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2 ICP-MS测定女贞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3 ICP-MS测定蒲公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4 ICP-MS测定山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5 ICP-MS测定山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6 ICP-MS测定酸枣仁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7 ICP-MS测定吴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8 ICP-MS测定五味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9 ICP-MS测定鱼腥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0 ICP-MS测定栀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1 ICP-MS测定枳壳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2 ICP-MS测定紫苏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3 ICP-MS测定车前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图S1.1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图S1.2 32个产区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图S2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图S3 五种药用部分五种重金属的相似性分析(ANOSIM)
    图9、10、11的图注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2)中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探析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治则治法
    2 西医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现状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
    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与筛选
    4 文献资料提取
    5 文献质量评价
    6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3 文献质量评价
    4 观察指标
        4.1 主要指标
        4.2 次要指标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药物分析
    3 Meta分析结果
        3.1 疗效评价
        3.2 异质性分析
        3.3 安全性评价
    4 文献质量分析
    5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6 思考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改善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1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2 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
        3 胰岛素抵抗与纤溶系统
        4 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反应
        5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危险因素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有效成分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1 多糖类化合物
        2 黄酮类化合物
        3 皂苷类化合物
        4 生物碱类化合物
        5 其他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中药关联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规范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频次统计
        2.2 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3.1 对频次统计结果的讨论
        3.2 对关联规则结果的讨论
        3.3 核心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小结
第三部分 益气活血化痰中药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影响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与筛选
        1.4 数据提取与风险偏倚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风险偏倚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芪、丹参、川芎、瓜蒌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中药成分与作用靶点的筛选
        1.2 疾病相关靶点的筛选
        1.3 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构建
        1.4 基于STRING 11.0的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
        1.5 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核心中药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
        2.2 冠心病IR靶点与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的作用靶点
        2.3 核心中药-化学成分-疾病靶点复杂网络
        2.4 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作用靶点的PPI网络
        2.5 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作用靶点的GO功能富集分析
        2.6 核心中药治疗冠心病IR作用靶点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3.1 对中药化学成分的讨论
        3.2 对作用靶点的讨论
        3.3 对GO功能富集分析的讨论
        3.4 对KEGG通路富集分析的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4)单纯针刺对比西药治疗原发性失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 文献研究
    1 文献检索
        1.1 检索对象
        1.2 检索途径
        1.3 检索策略
    2 文献筛选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质量评价
    4 数据提取
    5 meta分析
二 研究结果
    1 检索与筛选结果
    2 文献基本信息
        2.1 文献发表年份
        2.2 文献研究对象
        2.3 文献研究资料
        2.4 观察组针刺选穴情况
    3 质量评价结果
        3.1 改良Jadad量表评价
        3.2 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
    4 meta分析结果
        4.1 有效率
        4.2 .PSQI总分
        4.3 SAS评分
        4.4 ISI评分
        4.5 HAMD评分
讨论
    1 中西医对原发性失眠的认识
        1.1 中医对原发性失眠的认识
        1.2 西医对原发性失眠的认识
    2 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选穴探讨
    3 PSQI评分结局指标选择依据
    4 meta分析结果讨论
        4.1 有效率
        4.2 PSQI总分
        4.3 其它结局指标
    5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5.1 局限性分析
        5.2 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针灸治疗不同证型不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针灸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平衡针时效规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西医对原发性失眠的认识
        一、源流和沿革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中医辨证分型
        四、西医对于原发性失眠的诊断治疗
    第二节 平衡针对失眠的治疗近况
        一、定义
        二、平衡针的特点
        三、平衡针对失眠的治疗现状
        四、小结
第二章 针灸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META分析)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检索策略
        二、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三、结局指标
        四、文献筛查和数据提取
        五、质量评价
        六、统计分析
    第二节 检索及结果评价
        一、文献检索结果
        二、纳入研究的特点
        三、文献的质量评估
    第三节 荟萃结果分析(META分析)
        一、主要结局
        二、次要结局
    第四节 讨论
        一、文献一般情况
        二、临床疗效
        三、安全性
        四、治疗失眠有效的针灸方法
        五、针灸治疗失眠的疗程
        六、失眠的相关因素
        七、本研究的局限性
        八、结论
        九、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选择
        三、临床研究
    第三节 结果
        一、人群筛选完成情况
        二、病例研究完成情况
        三、基线分析
        四、效应指标评价结果
        五、各测量指标中效应规律
        六、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概述
        二、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机制的分析
        三、失眠穴治病原理分析
        四、指标选择的依据
        五、非穴位针刺对照的选择依据
        六、针具的选择依据
        七、本研究结果讨论
        八、成果
        九、创新性
        十、问题与展望
        十一、研究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基于选刊标准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可行性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SCI简介
2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重要意义
    2.1 丰富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支撑内容
    2.2 加大体育信息传播力度、速度和广度, 促进国际体育信息交流
    2.3 拓宽国内外读者面, 提高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
    2.4 吸引国外作者群, 扩大国外优质稿源
    2.5 提升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编排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2.6 提升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7 为国内作者提供体育学术交流平台, 避免高质量体育科研成果的潜在外流
3 SCI的选刊标准审视
    3.1 期刊出版的基本标准
    3.2 定量评价
    3.3 专家评判
    3.4 选刊程序
4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可行性评估
    4.1 国外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先例
    4.2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面临的有利环境及自身的条件
        4.2.1 我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提供的有利环境与客观需求
        4.2.2 我国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初步具备了入选SCI的条件
5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阻碍因素
    5.1 封闭内向的办刊理念
    5.2 陈旧滞后的运行机制
    5.3 语言文字水平的限制
6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路径选择
    6.1 办刊定位选择:集中优势“兵力”、突出刊物特色
    6.2 办刊内容选择:以国际创新成果、国际编排惯例为标准
    6.3 办刊工具选择:基于英文“质”、“量”的提升, 加强网络化建设
    6.4 办刊理念选择:至上而下立体式实施“主动出击”战略
    6.5 入选方法选择:组建国际性编委会及审稿专家库

(7)中国管理类期刊国际化路径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SCI 及其选刊标准介绍
    2.1 什么是 SCI、SSCI、JCR
    2.2 管理学科国际顶级期刊的评价标准
第三章 中国管理类期刊入选SCI/SSCI 现状与评价
第四章《管理科学学报》与《Management science》对比分析
    4.1 期刊综合对比
        4.1.1 期刊宗旨与定位对比
        4.1.2 编委情况
        4.1.3 审稿流程
        4.1.4 刊文状况
    4.2 发表文章对比
第五章 管理学期刊国际化模式探讨
    5.1 管理科学学报进入 SCI 收录的路径分析
        5.1.1 学报自身建设方面
        5.1.2 英文子刊建设方面
        5.1.3 期刊国际化方面
    5.2 国内管理类期刊国际化的路径探讨
        5.2.1 期刊学术质量的国际化
        5.2.2 审稿人、编委的国际化
        5.2.3 期刊作者的国际化
        5.2.4 期刊读者与语种的国际化
        5.2.5 编辑、校样、装帧、印刷等方面的国际化
        5.2.6 期刊发行的国际化
    5.3 本文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附录 入围 SCI/SSCI 的管理类期刊及其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意义
    0.2 本文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0.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0.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 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
    1.1 期刊评价的起源
    1.2 学术期刊评价的三大理论基础
        1.2.1 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
        1.2.2 引文分布规律——加菲尔德定律
        1.2.3 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
    1.3 网络环境下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网络计量学
    1.4 核心期刊概念和本质的演变
2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现状
        2.1.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成
        2.1.2 对ISI Web of Knowledge学术资源体系的评价
    2.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2.1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发展阶段
        2.2.2 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
3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
    3.1 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的比较
        3.1.1 评价目的的比较
        3.1.2 评价功能的比较
    3.2 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比较
        3.2.1 评价主体的比较
        3.2.2 学术期刊评价对象的比较
    3.3 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比较
        3.3.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3.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4 评价过程的比较
        3.4.1 数据来源
        3.4.2 评价指标体系
        3.4.3 数据库统计源比较
    3.5 评价方法的比较
        3.5.1 定性评价——同行评议制度的比较
        3.5.2 文献计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3.6 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界定方法的比较
    3.7 社会价值与影响力的比较
        3.7.1 社会价值的比较
        3.7.2 社会影响力的比较
        3.7.3 中、美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
    3.8 影响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比较
        3.8.1 对研究项目的重视程度
        3.8.2 国家期刊管理体制
        3.8.3 学术评价制度的比较
    3.9 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两组概念比较
        3.9.1 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3.9.2 核心版与扩展版的区别
    3.10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4.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商业化导向
        4.1.2 收录期刊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
        4.1.3 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
        4.1.4 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偏见
    4.2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功利性的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之一
        4.2.2 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4.2.3 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
        4.2.4 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数据的准确性
        4.2.5 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
        4.2.6 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
        4.2.7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
5 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建构
    5.1 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 "技术变革"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1 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5.2.2 适应网络环境的新的评价指标的出现
        5.2.3 评价手段的改进
    5.3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5.3.1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可行性
        5.3.2 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6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实证研究
    6.1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具体做法
        6.1.1 学术期刊源的选择与分析
        6.1.2 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
        6.1.3 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
        6.1.4 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6.1.5 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6.1.6 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概念、特点与数量界定
        6.1.7 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
        6.1.8 评价结果的确定与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
    6.2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排行榜(部分学科)
    6.3 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的分析
        6.3.1 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
        6.3.2 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
        6.3.3 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普遍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6.3.4 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比较明显
        6.3.5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6.4 本次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主要特色
        6.4.1 将评价对象明确限定为"大陆出版的中文学术期刊"
        6.4.2 将期刊评价的目的确定为评价管理导向与信息服务导向相结合
        6.4.3 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
        6.4.4 采用得分排序和划分等级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国内外第一个中国学术期刊的分类分级排行榜
        6.4.5 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
        6.4.6 自主研发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学术期刊评价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分12个学科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Ⅱ 分高校学报4种类型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Ⅲ SCI、SCIE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94种)
    Ⅳ EI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244种)
    Ⅴ 中国大陆出版的其他英文学术期刊目录(共113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三大检索系统及其收录的中国出版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科学引文索引》 (SCI)
    1.1 SCI版本形式
    1.2 SCI收录的出版物
        (1) 引文数据
        (2) 国际化程度
        (3) 专家评审
        (4) 出版标准
    1.3 SCI收录的中国出版物
2 《工程索引》 (EI)
    2.1 EI的出版形式
    2.2 EI收录的出版物
3 《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 (ISTP)
    3.1 ISTP的版本形式
    3.2 ISTP收录的出版物
4 结束语

四、ISI选用的中国期刊(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D]. 骆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中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疗效的meta分析[D]. 邓爱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改善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D]. 骆金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单纯针刺对比西药治疗原发性失眠的meta分析[D]. 张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针灸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平衡针时效规律的临床研究[D]. 奎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基于选刊标准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SCI的可行性与路径[J]. 张业安,冉强辉,吴坚.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2(03)
  • [7]中国管理类期刊国际化路径和模式研究[D]. 常洪亮. 天津大学, 2012(07)
  • [8]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 李爱群. 武汉大学, 2009(09)
  • [9]ISI收录期刊原则与中国图书情报学期刊国际化策略[J]. 赵培云.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10)
  • [10]三大检索系统及其收录的中国出版物[J]. 董军浪.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08(02)

标签:;  ;  ;  ;  ;  

ISI精选中文期刊(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