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心得体会

《飞行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心得体会

一、《飞行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统计与分析》软件的应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1](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及正常人心肺耐力、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证明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后续研究提供文献支撑;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的影响,为经皮穴位电刺激调节病理状态下心功能提供试验依据;观察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正常人心肺耐力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为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在生理状态下提高心肺耐力,增强心肺储备功能提供试验依据,为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装置应用于航天医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一: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3个英文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资料,收集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提取内容包括文献发表年份、患者基线资料、样本量大小、心律失常类型、干预措施、取穴方案、疗程、观察指标等信息,利用Rev Man5.3软件对针刺治疗效应进行Meta分析。研究二:以心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符合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16名患者进行病例观察试验,对其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刺激频率为2/10Hz,刺激时间为30min/次,每日1次,治疗次数根据患者住院周期而定。在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的疗效和中医症状积分,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的疗效,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航天员进入太空后出现的心血管问题提供试验依据。研究三: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4例正常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两组受试者均使用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装置连续干预14天。试验Ⅰ组每日干预1次,试验Ⅱ组每日干预2次。评价受试者的心肺耐力和心率变异性。探索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受试者心肺耐力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及有效干预次数,为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提高航天员心肺储备功能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结果:1研究一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显示,针刺组与中药组(P>0.05)和西药组(P>0.05)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与安慰针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在调节平均心率方面:针刺与安慰针、中药组、西药组和空白对照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显示,针刺治疗前后缓慢型心律失常(P<0.01)和快速型心律失常(P<0.01)心率有显着性差异。(3)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方面:针刺组与安慰针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治疗心律失常中医症状方面:针刺组与安慰针存在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与中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室性早搏次数方面:针刺组与安慰针组在早搏次数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6)在改善房颤房扑复发率方面:针刺组与安慰针组和空白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在调节心电生理功能方面:针刺组与中药组心电生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显示窦房传导时间(P<0.01)和窦房结恢复时间(P<0.01)均有显着性差异。(8)在不良反应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研究二结果:(1)在疗效方面: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后,疗效积分显着增加(P<0.01)。(2)在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显着降低(P<0.01)。(3)在安全性方面:治疗前后,设备评分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三结果:3.1主要观察指标(1)在最大摄氧量方面:两组受试者最大摄氧量均增加,试验Ⅰ组干预前、后最大摄氧量增加并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Ⅱ组干预前、后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受试者最大摄氧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Ⅰ组最大摄氧量变化幅度高于试验Ⅱ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心率变异性LF方面:干预前、后组内LF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间LF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在心率变异性LF/HF指标方面:干预前、后组内LF/HF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LF/HF比值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3.2次要观察指标(1)在最大公斤摄氧量方面:干预前、后组内最大公斤摄氧量均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试验Ⅰ组<0.01,P试验Ⅱ组<0.05),干预后两组间最大公斤摄氧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Ⅰ组最大公斤摄氧量的变化幅度大于试验Ⅱ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无氧阈方面:干预前、后组内无氧阈无变化(P>0.05),干预后组间无氧阈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试验Ⅰ组变化幅度高于试验Ⅱ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肺通气量方面:干预前、后组内肺通气量水平均上升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组间肺通气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Ⅰ组受试者肺通气量变化幅度略高于试验Ⅱ组但是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4)在运动时长方面:干预前、后运动时长均延长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运动时长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Ⅱ组的变化幅度略高于试验Ⅰ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代谢当量方面: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代谢当量均上升且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组间代谢当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Ⅰ组代谢当量变化幅度高于试验Ⅱ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最大运动心率方面:两组受试者最大运行心率都呈下降趋势,试验Ⅰ组干预前、后最大运动心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Ⅱ组干预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组间最大运动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最大运动心率变化幅度差异也无明显差异(P>0.05)。(7)在NRS评分方面: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装置干预期间,两组受试者上、下肢NRS评分均在3-4分之间,受试者上肢与下肢之间NRS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刺激频率时上肢NRS评分和下肢N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在安全性方面:试验Ⅰ组1级评分为66.7%,2级评分为33.3%,试验Ⅱ组1级评分为58.3%,2级评分为41.7%。两组受试者安全性分级分数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不良反应。结论:1针刺治疗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可以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补充疗法。2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有效治疗心悸,显着减轻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患者对该种治疗方法接受程度高,安全可行。3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正常人的心肺储备功能且每日1次,连续14天刺激效果更好;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装置安全有效,具有可实施性。

孙玉洁[2](2021)在《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属于设计艺术学研究范畴,是设计艺术学与积极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学科结合的综合性交叉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是一种以积极心理学心流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数字媒体为主要技术和工具,营建某种场景,通过刺激体验者的感觉和知觉,令其达到沉浸其间、忘却他物的状态的艺术设计类型。它是沉浸式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数字媒体艺术为研究范围,沉浸式(设计)为设计方式,场景设计为具体设计手段。其中,“场景”一词源于交互设计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约翰·卡罗尔提出的“基于场景”的人机交互方式,将“场景”这一戏剧表演要素用于分析、描绘一个应用被使用时用户最可能所处的情境。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对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相关定义以及历史、类型、特性等内容进行阐释,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认知误区,对沉浸式设计进行美学溯源,指出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二章分别从主题、时空、技术以及主体此四大因素解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之“场景”。第三章将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进行观照,分别从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与境偕”三个层次进行阐释,意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中的应用可能性。第四章透过各产业领域争相应用、信息时代典型社交媒体等“热闹”表象,冷静思考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在审美距离,艺术接受,策展、收藏等学术层面引发的新课题及给体验者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五章对当下及未来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在文旅发展、艺术治疗、生态设计等多个场景应用进行分析;从设计师、体验者、产业者三个视角,对如何促进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向纵深发展给出建议。本论文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它是体验经济呼唤新型设计方式的结果。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曾先后出台《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部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若干政策予以扶持,以促进稳健推动、鼓励包括数字媒体沉浸式场景设计在内的高科技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但在相关产业“万物沉浸”的蓬勃表象下,有一些问题需要被关注和研究,主要表现为产业亟待成熟、认知亟需深入,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都可说明本论文题目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周慧[3](2021)在《基于交互式系统设计的高楼消防无人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愈发繁华,一栋栋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高层建筑数量激增的同时,火灾隐患也随之增加,各地高楼火灾频发。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高层建筑火灾占总火灾发生数量的40%以上,城市拥挤的道路和小区复杂的环境直接影响消防车到达的速度,而高层建筑的高度直接影响火灾中受困者逃生的机率和消防员救援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无人机能无阻碍的进入火灾现场进行灭火救援,因此结合消防灭火工作中辅助救援的需求,设计一款高楼用消防无人机,实现能够辅助火灾、指引逃生、智能避障等功能。本文以高楼消防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分析火灾中需要紧急逃生的受困者和进行灭火救援的消防员对消防无人机的设计需求。首先对消防救援工作要求和国内外现有产品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了解消防产品设计要点和不足之处。再结合交互系统设计原则对消防无人机的设计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交互式系统设计的PACT框架。应用框架中人的因素进行用户问卷调查,得到用户对消防辅助救援无人机的主要功能、次要功能、交互方式、造型与结构、CMF的期望。研究火灾中温度和烟雾浓度对人体影响,进行火灾中人逃生方式的实验分析,总结逃生姿势对人观察无人机飞行状态的影响。结合PACT因素设计在高层火灾中安全引导受困者逃生的无人机,其功能满足实时环境检测与反馈,图像信息传输,交互系统引导逃生人员安全疏散,为消防灭火工作提供救援物资和灭火工具,辅助消防员完成灭火救援工作。文中的高楼消防无人机设计研究过程结合交互式系统设计理论,应用人机交互、心理学、CMF等学科,从交互式系统设计中的PACT框架(用户、环境、活动、技术等要素)出发,研究无人机在辅助消防员救援火灾受困者活动中,人、环境和无人机之间的交互行为。对消防无人机进行救援功能研究,分析逃生过程中指引、检测、灭火、互动等功能,分析无人机结构,应用双目视觉系统和图像提取技术,对消防无人机进行创新设计实践。

朱思南[4](2020)在《羽毛球慕课制作以及在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苏州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也不断推动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文件中就将全体学校建设覆盖成数字校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等作为发展目标,在此环境下,探究羽毛球运动制成慕课的流程与方法和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联通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程序教学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基础结合羽毛球运动的自身的特点研究羽毛球慕课的设计开发。运用文献资料法给慕课制作摄取一些指导方法和理论支撑。对苏州大学公共选项课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通过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收集研究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法分析实验数据,比较慕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慕课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产物,课程时间短小,但是每节课程都包含了完整的知识点。慕课依托于网络平台,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快捷的获取到知识。羽毛球慕课的制作需要精心准备,每个制作环节都要充足的准备。制作时要结合羽毛球运动的特点,提前规划好每个步骤,写好分镜头脚本,可以大大提高制作的效率。(2)传统课堂教学和慕课应用教学都能提高学生学习羽毛球的兴趣和羽毛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但是没有显着的差异。(3)羽毛球慕课应用于教学中,技巧类动作的学习有着明显的优势,而长时间积累的技能的学习,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因此我们可以发挥慕课的优势,让慕课在动作技能的教学中发挥长处,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李卫卿[5](2020)在《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干预的研究 ——以K基地新兵跳伞为例》文中认为在军事训练的管理教育中,军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已被纳入《空降兵新兵训练大纲》的必训课目,是部队战斗力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空降兵作为机动作战部队,以伞降方式执行作战任务是其基本的空降方式,跳伞是空降兵部队官兵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但跳伞训练带有较高的危险性,风险高、强度大,官兵在心理上都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或多或少的会表现出心理障碍:如厌倦、恐惧、焦虑等。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跳伞伤的发生率很难控制。本研究以空降兵某基地2019年9月入伍的300名新兵为例,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结合跳伞实践,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构建跳伞训练中心理障碍干预策略的基本框架,探讨心理障碍的现象和发生的原因,分析心理障碍与人格特点的关系,进而对心理障碍的干预提出指导性建议。本研究中主要以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作为主要研究工具,其它量表作为辅助。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和测验法,采集四个时间点(开始训练的第一阶段结束、进行心理干预措施后、第一次跳伞前两天、最一次跳伞后)分别对300名新兵作全面测量,对比观察整体跳伞员的心理状态。研究观察发现:1.首次心理干预的效果明显。在第一阶段训练完后,经过测试表现出心理障碍的新兵有209人,我们通过心理干预训练,在第二次测试中有130人,人数有大幅度的下降,新兵的训练积极性和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我们的干预训练是有效的。2.干预效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第三次测试中(跳伞前2天)新兵的不良心理反映整体上又有所提升,这说明我们的心理干预措施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有一个保质期,在外界新的应激源或真正“临战”时,个别同志的心理状态就会反弹。这个现象就要求我们的班长骨干及伞训教员掌握这个规律,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到有备无患。3.跳伞员跳伞结束后的心理健康同样要引起重视。虽然测量结果中,新兵的总体心理状态趋势良好,但通过观察,个别新兵的心理状态还不能很好的调整过来,尤其是发生过跳伞特殊情况的跳伞员,需要我们采取多种应对方式,指导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健康。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对心理障碍的干预策略提出如下建议:1.政府征兵层面,空降新兵征召时注重心理素质的测试;2.军校教育管理层面,对空降新兵的心理训练策略要体系化、具体化、细化;3.军校教官的层面,要拓展心理学知识,提升心理障碍干预的技能;4.新兵的自我教育层面,要加强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缓解心理障碍;5.基础教育层面,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6.官兵人际关系教育层面,要营造平等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友爱的人际氛围”控制不良心理。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远辉[7](2020)在《民国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研究与启示》文中指出金兆均作为我国近现代体育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金兆均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体育理论家,一生奋笔不息,编撰出版体育理论着作,在实际的教学与实践中他更是一位教育家和身体力行的实干派;在其从事体育事业生涯的60多年中,他兢兢业业对待教学工作,积极创办学校和体育理论期刊,身体力行的体育实践行为和言行举止获得了我国广大体育事业工作者的一致认可和敬重。同时因为金兆均先生长期从事大学与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且有赴美留学的经历,高深的学术造诣,更是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理论着作和经验,虽时过境迁,然其思想中的精髓却意义深远、经久不衰,具有重要的体育史学价值与现代启示意义。本研究以金兆均体育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朋辈评议法、专家评价法等研究方法对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对我国当代及未来体育发展的启示、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基于资料收集与文献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五个方面的核心观点:(1)“体育救国”论;(2)“五育并重”观;(3)“学生发展中心”论;(4)“民众体育普及”观;(5)“体卫健康结合”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历史贡献:(1)促进了中西方体育的融合发展;(2)增进了国民体质的健康意识;(3)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4)率先对我国体育管理进行了研究。根据金兆均体育思想的主要核心观点,结合当前中国体育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金兆均体育思想对当代体育发展与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1)当代体育发展的启示:有助于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有助于推进“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计划;有助于构建国民体质健康教育体系。(2)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助于提升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助于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实践。

张冀[8](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张慧[9](2020)在《基于管制员个体特征的中国民航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空中交通管制Air Traffic Control(以下简称空管)具有高度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其核心是“安全(Safety)”,空管的安全风险管理是空管管理的主要内容。空中交通管制员Air Traffic Controller(以下简称管制员)是空管的实施主体,空管安全管理需要考虑管制员的个人特征。本文在梳理了安全风险管理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围绕中国空管安全风险的特点及研究现状,从人、机、环、管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空管安全风险可能发生的原因。结合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在SHEL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融入组织管理(Organization)与激励(Inspiration)因素,创建SHELIO模型,以此分析组织管理因素和激励手段对管制员空管安全风险的影响。首次尝试将HFACS(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与SHELIO模型相结合,构建了可用于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的HFACS—SHELIO模型,对空管系统安全风险因素中管制员个体特征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本文以建立的理论模型为基础,以上海地区塔台、进近及区域空中交通管制员为访问对象,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了管制员空管安全风险情况及影响因素。建立了二元选择模型(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分析管制员的个人特征与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管制员个体特征对空管安全影响显着——在同等条件下,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在管制员的年龄、性别、政治面貌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管制员工作责任心强,在指挥过程中注意力分配得当等,有助于降低空管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其次,安全管理中的组织和管理因素对空管安全风险有着显着的影响——管制员感知到的安全绩效奖惩公平合理,充分的安全教育与业务培训和管制部门间良好的沟通协调,也有利于降低空管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再次,激励因素也对空管安全风险产生显着影响——提高管制员薪酬福利满意度,也有利于降低空管安全风险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诸多影响安全风险的因素中,首先要重视管制员个体因素,例如在招聘过程中优先选择具有责任心强、心理素质高和反应快速等特质的人员,平时工作中要多加强对管制员安全意识、工作责任心的培养等;其次,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安全监控,制定科学的安全决策,理顺管制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立公平合理的安全奖惩机制和绩效管理办法,加强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管制人员安全素养;最后,要善用对管制员的有效激励,提高工作满意度,让员工形成为安全目标而努力的内在动力。此外,在充分重视人的因素之外,还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施设备来增加安全冗余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SMS,提高空管安全和运行效率。希望研究对提高我国民航空管安全管理效能,提升民航空管安全率和运行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石晓桐[10](2020)在《《你我携手共创的AI时代》日汉翻译实践报告 ——浅析百度翻译与人工翻译之差异》文中提出随着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在世界的舞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全球一体化进程加深,一带一路合作与交流不断推进,人们对翻译的质量和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传统的翻译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人们进而将目光转向了机器翻译领域。机器翻译作为一种新兴翻译手段,相比于人工翻译,具有成本低、速度快、操作简洁等特点,但机器翻译的质量也存在诸多争议。因此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将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进行对比,寻找目前机器翻译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今后机器翻译的改良和完善提供一些帮助。从机器翻译系统的完善性以及使用人数等方面综合进行考量,笔者选择以百度翻译软件为本次实践的翻译工具,同时笔者还选取了科普类文本《你我携手共创的AI时代》为语料进行对比分析。该文本内容新颖,紧跟社会科技发展大势,对提高人们的科技素养和普及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贡献。通过将百度翻译与人工翻译进行对比,笔者将百度出现的问题归为词汇和句子两大类。词汇具体分为名词和指示代词,句子主要以比喻句的翻译为分析的重点。从词汇方面来看,百度在翻译名词时出现的问题最多,表现为翻译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不准确,多义词用词不当等。在翻译指示代词时,百度主要出现了指示代词指代不明的问题。从句子方面来看,对于原文中有明显标记的比喻句,百度翻译质量较高,而对于原文中没有标记的比喻句,百度翻译质量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百度术语库的储备量不足、无法深层次把握语境对词义造成的影响、翻译方法单一等。综上所述,当下百度翻译依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百度所使用的语料库以及翻译方法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本次翻译实践通过将百度翻译和人工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当下百度翻译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日后百度翻译的改良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飞行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统计与分析》软件的应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行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统计与分析》软件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及正常人心肺耐力、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针刺治疗心律失常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影响的初步观察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研究三 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正常人心肺耐力和心率变异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调节内稳态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航天医学中应用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必要性
        一、沉浸式设计疾速发展的时代性
        二、提升个人幸福、构建人际和谐
        三、中国沉浸式产业的问题与差距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综述
        一、本文相关范畴研究现状
        二、本文特色、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前世今?
    第一节 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前体与回身
        ?、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幻觉本质
    第二节 基于心流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
        一、沉浸隐含其间的数字媒体艺术流变历程
        ?、多且杂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
        三、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交互为重
第?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协同要素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主题
        一、一般主题
        二、根本主题
    第?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时空
        一、时间再造
        二、空间构建
    第三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技术
        一、VR引领
        二、裸眼沉浸
    第四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主体
        一、主体交互
        二、联觉感知
第三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多重意境
    第?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情景交融
        一、仰俯自得,化景为情
        二、景真情切,是为境界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虚实相?
        一、写境为主的实景与造境为主的虚景
        二、意境美学的虚实与技术美学的虚实
    第三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意与境偕
        一、有我之境
        二、无我之境
第四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双生效应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热”表象
        一、相关产业的“万物沉浸”
        二、信息时代的典型社交媒体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冷”思考
        ?、 极致消减审美距离
        二、 “成瘾”负面效应
        三、传播及展藏难题
第五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立体走向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多元化
        一、为文旅发展贡献新思路
        二、为艺术治疗提供新方法
        三、为生态设计增添新内容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纵深化
        一、设计师:适度设计、分层设计
        二、体验者:精心品味、深度学习
        三、产业方:打造IP、构建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交互式系统设计的高楼消防无人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国内外现状
        1.3.1 消防灭火工具的研究现状
        1.3.2 无人机研究现状
        1.3.3 消防无人机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课题研究框架
第2章 交互式系统设计研究
    2.1 交互式系统设计概念
    2.2 交互式系统设计要素
        2.2.1 人的因素(People)
        2.2.2 活动的因素(Activities)
        2.2.3 环境的因素(Contexts)
        2.2.4 技术的因素(Technologies)
    2.3 交互式系统设计内容
        2.3.1 设计过程
        2.3.2 开发角色和脚本
    2.4 交互式系统设计可用性与评估
        2.4.1 交互式系统的可用性
        2.4.2 交互式系统设计的评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交互式系统设计的消防无人机研究
    3.1 用户研究
        3.1.1 人的因素分析
        3.1.2 消防救援中的角色和脚本
    3.2 用户问卷调查
        3.2.1 高楼用户问卷调查
        3.2.2 消防员问卷调查
        3.2.3 问卷调查总结
    3.3 活动要素分析
        3.3.1 逃生信息接收
        3.3.2 逃生姿态
    3.4 环境分析
        3.4.1 火势与温度
        3.4.2 有毒气体分析
    3.5 技术因素分析
        3.5.1 软件技术
        3.5.2 硬件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交互式系统设计的消防救援无人机设计
    4.1 消防无人机现存问题
    4.2 消防无人机交互设计
        4.2.1 与受困者人机交互
        4.2.2 与消防员人机交互
    4.3 技术原理
        4.3.1 基于双目视觉系统识别的避障技术
        4.3.2 图像识别
        4.3.3 室内定位
    4.4 消防无人机的CMF设计
        4.4.1 色彩设计
        4.4.2 材料设计
        4.4.3 表面处理工艺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楼消防无人机设计实践
    5.1 产品设计定位
    5.2 设计方案
        5.2.1 草图方案设计
        5.2.2 设计方案可用性测试
        5.2.3 最终效果
    5.3 功能展示
        5.3.1 环境检测
        5.3.2 交互指示
        5.3.3 局部灭火
        5.3.4 辅助逃生
    5.4 消防无人机设计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楼用户问卷调查
附录2 消防员问卷调查
附录3 消防无人机功能可用性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羽毛球慕课制作以及在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苏州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慕课
        2.1.2 微课
    2.2 慕课与微课的异同
    2.3 制作慕课的必要性
        2.3.1 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2.3.2 社会的需要
    2.4 国内慕课研究现状
        2.4.1 慕课在不同领域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2.4.2 体育技术类慕课现状
        2.4.3 慕课应用于羽毛球运动的发展现状
    2.5 国外慕课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羽毛球慕课的设计
    4.1 设计的理论基础
        4.1.1 联通主义理论
        4.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1.3 程序教学理论
        4.1.4 认知负荷理论
    4.2 设计原则
        4.2.1 视频课程时长精简
        4.2.2 水平相适应
        4.2.3 根据羽毛球运动的特点
        4.2.4 参照体育教学大纲
    4.3 设计环节
        4.3.1 课程选题
        4.3.2 课程规划
        4.3.3 课程设计
        4.3.4 课程拍摄
        4.3.5 录制剪辑
        4.3.6 课程上线
        4.3.7 论坛答疑
        4.3.8 作业批改
        4.3.9 证书颁发
    4.4 制作内容
5 实验设计方案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前的预测
    5.3 实验的对象、分组、时间和地点
    5.4 实验的变量和控制
        5.4.1 实验前后的测试内容
    5.5 实验步骤
        5.5.1 对照组的教学流程
        5.5.2 实验组的教学流程
6 实验的分析与结果
    6.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调查问卷分析
    6.2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五项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6.3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调查问卷分析
    6.4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五项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6.4.1 一分钟颠球的数据分析
        6.4.2 羽毛球掷远的数据分析
        6.4.3 两侧移动跑的数据分析
        6.4.4 5×10往返跑的数据分析
        6.4.5 正手发高远球的数据分析
    6.5 实验结果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干预的研究 ——以K基地新兵跳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内容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空降兵
        2.跳伞训练
        3.心理障碍
        4.军事素质
        5.心理素质
        6.个性心理特征
    (二)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干预的理论基础
        1.心理防护理论
        2.心理干预理论
        3.心理应激理论
三、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基本情况调查表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3.辅助量表
    (三)跳伞训练中新兵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表现
        1.恐高心理
        2.厌倦心理
        3.焦虑心理
        4.怀疑心理
        5.自卑心理
        6.过度紧张心理
        7.余悸心理
    (四)跳伞训练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高空跳伞环境因素
        2.长时间跳伞因素
        3.跳伞环境体验不真实因素
        4.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因素
        5.外部环境因素
四、心理障碍干预的实施过程
    (一)计划
    (二)行动
        1.入伍评估
        2.建立心理档案
        3.对照筛选
        4.“对症下药”——干预策略的实施
    (三)观察
        1.首次心理干预的效果明显
        2.发生跳伞心理障碍与不同气质特征的关系
        3.缺乏空中尤其是高空行为体验是导致跳伞过程中心理反应强烈的主要原因
        4.集体效应在实际跳伞过程中对新兵心理的支持作用巨大
    (四)反思
        1.心理干预的效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2.在某些特殊时期新兵的心理状态无法掌控
        3.注重培养新兵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
五、心理障碍干预策略的优化及管理建议
    (一)政府征兵层面,空降新兵征召时要注重心理素质的测试
    (二)军校教育管理层面,对空降新兵的心理训练策略要体系化、具体化、细化
        1.跳伞地面训练阶段
        2.跳伞实施阶段
        3.跳伞结束阶段
    (三)军校教官的层面,要拓展心理学知识,提升心理障碍干预的技能
    (四)空降新兵自我教育层面,要加强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缓解心理障碍
        1.放松入静法
        2.调整呼吸法
        3.暗示训练法
    (五)基础教育层面,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官兵人际关系教育层面,要营造平等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友爱的人际氛围”控制不良心理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常用心理测量量表
附录2 :跳伞观测手记
致谢

(7)民国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研究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民国时期
        2.体育家
        3.体育思想
    (二)金兆均的人生经历与学术成果
        1.金兆均的生平经历
        2.金兆均的学术成就
    (三)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前人研究综述
    (四)金兆均体育思想前人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历史分析法
        3.文本分析法
        4.质性研究信效度检验方法
        (1)朋辈评议
        (2)专家评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1.金兆均体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金兆均体育思想形成的教育背景
        3.金兆均体育思想形成的实践背景
        4.小结
    (二)金兆均体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1.“体育救国”论
        (1)倡导体育,尚武救国
        (2)振兴体育,强民强国
        2.“五育并重”观
        (1)强调五育并重之重大意义
        (2)重视学校体育之重要地位
        3.“学生发展中心”论
        (1)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
        (2)重视青年体育的发展
        4.“民众体育普及”观
        (1)重视民众体育的普及
        (2)重视学校课余体育的普及
        5.“体卫健康结合”论
        (1)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研究
        (2)重视学校运动卫生和卫生防疫
    (三)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1.促进了中西方体育的融合发展
        2.增进了国民体质的健康意识
        3.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
        4.率先对我国体育管理进行了研究
    (四)金兆均体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1.金兆均体育思想对未来体育的启示
        (1)有助于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2)有助于推进“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计划
        (3)有助于构建国民体质健康教育体系
        2.金兆均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启示
        (1)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
        (2)有助于提升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3)有助于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实践
五、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金兆均大事件年表
    附录 B:金兆均作品一览表
    附录 C:金兆均代表作《体育行政》
    附录 D:金兆均体育思想研究专家评议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基于管制员个体特征的中国民航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文章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模型综述
    2.1 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综述
        2.1.1 事故致因理论
        2.1.2 系统安全理论
        2.1.3 国内研究综述
    2.2 安全风险人为因素分析模型
        2.2.1 SHEL模型
        2.2.2 Reason模型
        2.2.3 HFACS模型
第三章 中国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3.1 空管安全风险的定义及等级划分
    3.2 空管安全风险的常见原因
        3.2.1 空管安全风险的常见原因
        3.2.2 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3.3 我国民航空管系统人为因素研究
        3.3.1 空管安全风险SHELIO模型
        3.3.2 空管安全风险HFACS—SHELIO模型
第四章 空管系统安全风险因素调研
    4.1 管制员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4.1.1 管制员不安全行为
        4.1.2 管制员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4.2 调研问卷的设计
    4.3 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4.3.2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第五章 空管安全风险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 实证分析
        5.2.1 模型选择
        5.2.2 实证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空管安全风险影响因素调查
致谢

(10)《你我携手共创的AI时代》日汉翻译实践报告 ——浅析百度翻译与人工翻译之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翻译实践的背景
    1.2 翻译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2.1 翻译实践内容简介
    2.2 翻译过程简介
第3章 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
    3.1 文本分析
        3.1.1 文本类型
        3.1.2 翻译策略
    3.2 译前准备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词汇的翻译
        4.1.1 名词的翻译
        4.1.1.1 专业术语
        4.1.1.2 专有名词
        4.1.1.3 多义词
        4.1.2 指示代词的翻译
    4.2 比喻句的翻译
        4.2.1 有标比喻句
        4.2.2 无标比喻句
第5章 结语
    5.1 百度翻译的测评
    5.2 机器翻译的现状
    5.3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四、《飞行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统计与分析》软件的应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及正常人心肺耐力、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D]. 李颖.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D]. 孙玉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基于交互式系统设计的高楼消防无人机研究[D]. 周慧.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4]羽毛球慕课制作以及在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苏州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为例[D]. 朱思南. 苏州大学, 2020(03)
  • [5]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干预的研究 ——以K基地新兵跳伞为例[D]. 李卫卿.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民国体育家金兆均体育思想研究与启示[D]. 李远辉.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基于管制员个体特征的中国民航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张慧.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10]《你我携手共创的AI时代》日汉翻译实践报告 ——浅析百度翻译与人工翻译之差异[D]. 石晓桐.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标签:;  ;  ;  

《飞行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心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