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单的超滤法测量血管通路中的血流量

用简单的超滤法测量血管通路中的血流量

一、应用简易超滤法测量血管通路血流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月[1](2021)在《葛根与粉葛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学研究及代谢组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明确葛根与粉葛对发热,疼痛,炎症模型大鼠的药理作用,探讨葛根与粉葛在解热、镇痛、抗炎上的药效区别;结合LC-MS技术探讨葛根与粉葛干预炎症模型,对其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并且对可能影响代谢通路的相关靶点进行验证,以期对葛根与粉葛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葛根与粉葛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学研究解热实验实验正式开始前,连续5 d,测量大鼠直肠温两次,将两次直肠温波动超过0.5℃及单次体温大于38℃的大鼠剔除,不作正式实验大鼠使用。实验前1 h测2次直肠温度,取平均值作为基础温度。分别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20μg/kg)和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5m L/kg)复制发热模型,在两种发热模型上观察葛根与粉葛的解热效应。将大鼠随机分组,每组20只,分别为对照组、LPS/酵母组、对乙酰氨基酚组、葛根6.4g/kg组、葛根3.2g/kg组、葛根1.6g/kg组、粉葛6.4g/kg组、粉葛3.2g/kg组、粉葛1.6g/kg组。每隔半小时测量大鼠体温,发热达到高峰,立即对每组中10只大鼠进行腹主动脉取血、取下丘脑组织,另外10只继续测量体温至恢复正常。在LPS致热模型中,计算体温上升的最大值ΔTmax(体温最大值与基础体温之差);ELISA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LPS致热模型大鼠血浆中的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含量。在酵母致热模型中,计算体温上升的最大值ΔTmax(体温最大值与基础体温之差);ELISA法检测酵母菌致热模型大鼠血浆中的IL-1β,环加氧酶1(Cyclooxygenase-1,PTGS1),PGE2的水平。镇痛实验热辐射甩尾实验:本实验采用热辐射刺激大鼠尾部后三分之一处,通过测量大鼠甩尾的时间来检测大鼠用药前与用药后对于伤害性刺激的敏感度的变化,以考察葛根与粉葛的镇痛效果。取90只大鼠,称重、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葛根6.4g/kg组、葛根3.2g/kg组、葛根1.6g/kg组、粉葛6.4g/kg组、粉葛3.2g/kg组、粉葛1.6g/kg组,每组10只。在鼠尾光照测痛仪上测其基础痛阈,测量三次,若三次测得的基础痛阈值稳定,方可进入后续试验。观察甩尾潜伏期的变化,计算ΔT=甩尾潜伏期-基础痛阈;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实验:造模前5天,将大鼠置于步态仪中反复训练,使之形成条件反射。分别对90只大鼠称重并且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葛根6.4g/kg组、葛根3.2g/kg组、葛根1.6g/kg组、粉葛6.4g/kg组、粉葛3.2g/kg组、粉葛1.6g/kg组。每组10只;于每天上午灌胃给药,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10m L/kg),其他组灌胃相应剂量葛根与粉葛溶液,连续灌胃7天,正式造模当天,末次给药后30min,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大鼠均在右后肢足趾中部皮下注入0.1m L的角叉菜胶(1%),于3h后肿胀到达高峰,使用步态仪测量,得到停留时间、接触面积、平均接触压力等指标。抗炎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雄性昆明小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葛根7.8g/kg组、葛根3.9g/kg组、葛根1.95g/kg组、粉葛7.8g/kg组、粉葛3.9g/kg组、粉葛1.95g/kg组。于每天上午灌胃给药,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10 m L/kg),其他组灌胃相应剂量葛根与粉葛溶液,连续灌胃7天,正式造模当天,给药后1 h,于除对照组外其余小鼠的右耳内,外两侧各涂20μL的二甲苯,采用各自的左耳作对照,0.5 h后断椎处死小鼠,沿耳廓基线剪下左、右耳片,鼠耳打孔器在其耳廓的相同位置各打下一圆耳片,称左、右耳片质量。计算肿胀度与肿胀率;大鼠棉球肉芽肿法:雄性SD大鼠80只,每组1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阿司匹林组、葛根6.4g/kg组、葛根3.2g/kg组、葛根1.6g/kg组、粉葛6.4g/kg组、粉葛3.2g/kg组、粉葛1.6g/kg组。所有大鼠麻醉,背部植入相同质量的灭菌棉球,随即缝合皮肤。手术当天计作D0,连续灌胃给药7 d。于第9 d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浆。随后处死大鼠,将棉球连同周围包裹的结缔组织一起取出,剔除脂肪,烘干,称重。称量肉芽肿重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的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2.葛根与粉葛抗炎代谢组学分析代谢通路的筛选基于L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葛根与粉葛对棉球肉芽肿炎症模型大鼠的血浆的代谢轮廓的影响,分析葛根与粉葛对炎症模型大鼠血浆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调节,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从代谢物角度探讨葛根与粉葛对炎症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并且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 Pathway富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葛根与粉葛调节的差异代谢物的相关代谢通路,探讨葛根与粉葛对炎症相关的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代谢通路的验证对上一步得到的与葛根和粉葛调控炎症相关的代谢通路进行验证,明确葛根与粉葛对炎症模型的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是通过某一靶点来进行的。结果:1.葛根与粉葛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学研究解热药理作用结果:在LPS致热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大鼠体温明显升高,血浆中IL-1β、c AMP、PGE2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升高,表明大鼠发热模型造模成功。而葛根与粉葛干预后,葛根3.2g/kg组与粉葛6.4g/kg组在发热高峰(6h)时,ΔTmax对比LPS组均有所下降(P<0.05),并且葛根3.2g/kg组抑制体温升高效果强于粉葛3.2g/kg组(P<0.05);粉葛6.4g/kg、3.2g/kg组与LPS组相比,IL-1β含量显着下降(P<0.05),粉葛6.4g/kg、3.2g/kg组降低IL-1β含量强于葛根6.4g/kg、3.2g/kg组(P<0.05)。而葛根6.4g/kg、3.2g/kg组和粉葛的6.4g/kg、3.2g/kg、1.6g/kg组中c AMP含量对比LPS组则有所上升,且差异较大,对比葛根粉葛同剂量组,粉葛6.4g/kg、1.6g/kg组的c AMP高于葛根6.4g/kg、1.6g/kg组(P<0.05);对于血浆中PGE2含量来看,葛根6.4g/kg组与粉葛1.6g/kg组对比LPS组,PGE2水平下降明显(P<0.05)。葛根与粉葛对于LPS致热模型大鼠在发热高峰时间点(6h)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在酵母致热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酵母组大鼠的体温显着升高,血浆样本中的PTGS1、IL-1β和下丘脑组织匀浆中的PGE2明显升高(P<0.05),表明大鼠发热模型造模成功。葛根与粉葛干预之后,在发热高峰(7.5h)时,葛根6.4g/kg、3.2g/kg组和粉葛6.4g/kg组对发热大鼠具有较好的降温作用,ΔTmax对比酵母组均有所下降(P<0.05),并且葛根6.4g/kg组降温效果强于粉葛6.4g/kg组(P<0.05);葛根的6.4g/kg、3.2g/kg、1.6g/kg组和粉葛的6.4g/kg、3.2g/kg组与酵母组对比,PTGS1水平显着下降(P<0.05),并且葛根6.4g/kg组降低PTGS1水平强于粉葛6.4g/kg组(P<0.05);葛根6.4g/kg、3.2g/kg、1.6g/kg组,粉葛6.4g/kg、3.2g/kg、1.6g/kg组的IL-1β含量水平对比酵母组均有所下降(P<0.05);对于大鼠下丘脑组织匀浆测量PGE2水平,葛根3.2g/kg组与粉葛6.4g/kg、3.2g/kg组对比酵母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葛根3.2g/kg组相较于粉葛3.2g/kg组,下降趋势明显(P<0.05)。葛根与粉葛在发热高峰期具有一定的降温和抑制发热模型大鼠细胞因子表达。镇痛药理作用结果:在热辐射甩尾实验中,葛根与粉葛干预后,葛根6.4g/kg、3.2g/kg、1.6g/kg组,粉葛6.4g/kg、3.2g/kg、1.6g/kg组与模型组相比较,甩尾时间与基础痛域之间的差值(ΔT)均有所增加(P<0.05),其中除葛根1.6g/kg组效果比粉葛1.6g/kg组差,葛根6.4g/kg、3.2g/kg组与粉葛6.4g/kg、3.2g/kg组相比,ΔT显着增加(P<0.05),镇痛效果明显强于粉葛;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在步态仪上的平均接触压力显着降低(P<0.05),说明模型组大鼠足肿胀严重,疼痛明显,不敢下脚走动。葛根的6.4g/kg、3.2g/kg组与粉葛的6.4g/kg、3.2g/kg、1.6g/kg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平均接触压力均有所升高(P<0.05),将葛根与粉葛同剂量组对比,发现粉葛6.4g/kg、3.2g/kg、1.6g/kg组的平均接触压力显着上升(P<0.05),说明葛根与粉葛均具有一定的镇痛能力,粉葛镇痛效果强于葛根。抗炎药理作用结果: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耳廓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说明造模成功。给予葛根与粉葛干预后,葛根7.8g/kg组与粉葛的7.8g/kg、3.9g/kg、1.95g/kg组与模型组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粉葛7.8g/kg组抑制小鼠耳廓肿胀效果强于葛根7.8g/kg组(P<0.05),说明粉葛抗炎效果强于葛根;在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中,模型组的肉芽肿重量增加,血浆中IL-1β、TNF-α水平也明显升高,说明棉球肉芽肿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葛根6.4g/kg组和粉葛6.4g/kg、3.2g/kg、1.6g/kg组的肉芽肿重量显着降低(P<0.05),其中粉葛6.4g/kg、1.6g/kg组抑制肉芽肿增长效果强于葛根6.4g/kg、1.6g/kg组(P<0.05);对于大鼠血浆中的IL-1β含量,葛根6.4g/kg、3.2g/kg组,粉葛的6.4g/kg、3.2g/kg、1.6g/kg组与对模型组相比,IL-1β水平下降显着(P<0.05),并且粉葛的6.4g/kg、3.2g/kg、1.6g/kg组降低IL-1β含量效果强于葛根各剂量组(P<0.05);葛根与粉葛干预后,葛根6.4g/kg、3.2g/kg、1.6g/kg组,粉葛6.4g/kg、3.2g/kg、1.6g/kg组与模型组相比,均能减少血浆中的TNF-α的含量(P<0.05),并且粉葛3.2g/kg组降低TNF-α含量效果强于葛根3.2g/kg组(P<0.05)。与葛根相比,粉葛更能减轻肉芽肿重量,降低血浆中IL-1β,TNF-α的含量,由此可以说明,在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中,粉葛抗炎效果好于葛根。2.葛根与粉葛抗炎的代谢组学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与葛根粉葛各剂量组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离趋势,表明葛根与粉葛可以调控炎症大鼠的代谢轮廓。血浆代谢组学共鉴定出21个与葛根调控炎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其中葛根上调15个生物标志物的表达,下调6个生物标志物的表达。通过代谢通路富集出6条代谢通路,分别是: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途径,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嘌呤代谢途径,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组学共鉴定出17个与粉葛调控炎症相关的血浆生物标志物,其中粉葛上调10个生物标志物表达,下调7个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共富集筛选出3条代谢通路,包括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叶酸一碳库代谢途径,氨酰基-t RNA的生物合成途径。选出与炎症密切相关的两条代谢通路分别为: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和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对两条代谢通路进行相关靶点的验证。对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进行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两个靶点的验证: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中的COX-2的浓度,可以得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OX-2浓度升高,葛根与粉葛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COX-2水平降低,有下降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中5-LOX的浓度,从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5-LOX浓度显着升高(P<0.05),葛根与粉葛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葛根6.4g/kg组与粉葛的6.4g/kg、3.2g/kg、1.6g/kg组5-LOX水平降低(P<0.05),并且粉葛3.2g/kg、1.6g/kg组抑制5-LOX水平升高能力强于葛根3.2g/kg、1.6g/kg组(P<0.05),说明5-LOX可能是粉葛调控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的重要靶点。谷胱甘肽代谢途径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氧化型谷胱甘肽(L-Glutathione oxidized,GSSG)的含量变化,GSH/GSSG的比值变化,γ-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γ-Glutamate-cysteine ligase,γ-GCL)的活性验证。对血浆中GSH含量进行检测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GSH含量降低(P<0.05),葛根与粉葛干预可以升高模型中的GSH含量(P<0.05)。对GSSG含量检测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GSSG含量升高(P<0.05),葛根与粉葛可以有效降低炎症模型中GSSG的浓度(P<0.05)。对GSH与GSSG的比值进行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比值降低(P<0.05),葛根、粉葛干预后,能有效升高GSH/GSSG且粉葛3.2g/kg组GSH/GSSG比值显着高于葛根3.2g/kg组(P<0.05)。对血浆样本中的γ-GCL的活性进行检测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γ-GCL的活性降低(P<0.05),葛根、粉葛干预后,能有效增强γ-GCL的活性(P<0.05),并且粉葛3.2g/kg、1.6g/kg组γ-GCL活性均高于葛根3.2g/kg、1.6g/kg组(P<0.05)。葛根与粉葛均可以显着增加棉球肉芽肿模型大鼠血浆中的GSH的含量,降低GSSG的含量,显着升高GSH/GSSG的比值,增加γ-GCL的活性,粉葛对于GSH/GSSG比值和γ-GCL的活性的调控强于葛根,可以得到粉葛是通过调节γ-GCL限速酶的活性来调控GSH的合成来发挥其对谷胱甘肽代谢的调节作用。结论1.发热模型中,葛根解热和抑制体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效果强于粉葛;热辐射甩尾实验中,葛根镇痛作用强于粉葛;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实验中,粉葛镇痛效果强于葛根;炎症模型中,粉葛抗炎效果强于葛根。2.葛根富集出6条代谢通路,分别是: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途径,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嘌呤代谢途径,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粉葛共富集出3条代谢通路,包括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叶酸一碳库代谢途径,氨酰基-t RNA的生物合成途径;对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进行验证:粉葛调控5-LOX浓度能力强于葛根。说明粉葛可能通过5-LOX来调控花生四烯酸通路;对谷胱甘肽代谢通路进行验证,粉葛对于GSH/GSSG和γ-GCL活性的调控能力强于葛根。说明粉葛可能通过影响GSH的合成来进而调控谷胱甘肽代谢途径。

张震[2](2021)在《参麻益智方通过调节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改善突触可塑性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参麻益智方通过调节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改善突触可塑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本研究以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采用参麻益智方干预三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微血管密度,检测突触相关蛋白、VEGF/Flk-1/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初步探索参麻益智方通过调节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改善突触可塑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00只,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阻断剂组、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参麻益智方高剂量+阻断剂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阻断剂组,每组保证至少10只。阻断剂SU5416以25mg/kg进行腹腔注射,参麻益智方高剂量以16.5g/kg进行灌胃,参麻益智方低剂量以3.3g/kg进行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以及等量PBS、DMSO腹腔注射,给药3周。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标记谷氨酸囊泡转运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微血管计数。Western-Blot检测NMDAR1、PSD-95、VEGF、Flk-1、p38 MAPK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NMDAR1、PSD-95、VEGF、Flk-1、p38 MAPK mRNA 水平。研究结果1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定位航行试验中,各组的潜伏期总体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时间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3d、4d、5d,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第3d与模型组相比,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第4d与模型组相比,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第5d与模型组相比,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穿台次数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穿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与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高剂量+阻断剂组穿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低剂量+阻断剂组穿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平台所在象限路程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在平台所在象限路程明显增多(P<0.05)。与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高剂量+阻断剂组穿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低剂量+阻断剂组穿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2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切片CA1区锥体细胞的病理形态,可见神经细胞核呈现浅蓝色,细胞质呈现粉红色。假手术组锥体细胞排列紧密坚实,细胞核饱满清晰,整齐有序,有明显分界。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锥体细胞排列疏松,可见锥体细胞层的脱落变薄,残存锥体细胞胞核缩小,轴突散乱断裂,分界不清晰。与模型组相比,阻断剂组锥体细胞排列疏松,轴突散乱断裂。与模型组相比,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锥体细胞层总体上均排列规律整齐、轴突断裂较少。3参麻益智方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CD31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成棕黄色,假手术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完整、形态规则呈扁平状,大小适中。模型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可见染色加深,血管畸形开放,边缘轮廓不规则,直径大小不一,分布密集。与模型组相比,阻断剂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轮廓较为规则,血管闭合,边缘轮廓清晰,直径大小接近。微血管密度计数方面: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微血管密度计数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微血管密度计数明显减少(P<0.05)。与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高剂量+阻断剂组微血管密度计数明显减少(P<0.05);与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低剂量+阻断剂组微血管密度计数明显减少(P<0.05)。4参麻益智方对突触相关蛋白的影响谷氨酸囊泡转运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谷氨酸囊泡转运体阳性表达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阻断剂组、参麻益智高剂量+阻断剂组、参麻益智低剂量+阻断剂组VGLUT 阳性表达明显减少,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VGLUT 阳性表达明显增多。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蛋白1方面: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蛋白1蛋白和mRNA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蛋白1蛋白和mRNA表达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高剂量+阻断剂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蛋白1蛋白和mRNA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低剂量+阻断剂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蛋白1蛋白和mRNA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突触后致密物蛋白-95方面: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突触后致密物蛋白-95蛋白和mRNA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突触后致密物蛋白-95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mRNA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高剂量+阻断剂组突触后致密物蛋白-95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1)、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低剂量+阻断剂组突触后致密物蛋白-95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1)、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5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VEGF、FLK-1、P38 MAPK表达的影响VEGF方面: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VEGF蛋白和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VEGF蛋白表达和mRNA含量明显升高(P<0.05),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mRNA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高剂量+阻断剂组VEGF蛋白和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低剂量+阻断剂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FLK-1方面: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FLK-1蛋白和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FLK-1蛋白和mRNA含量明显升高(P<0.05),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FLK-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mRNA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高剂量+阻断剂组FLK-1蛋白和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低剂量+阻断剂组FLK-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P38 MAPK方面: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p38 MAPK蛋白和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p38 MAPK蛋白和mRNA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高剂量+阻断剂组p38 MAPK蛋白和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相比,参麻益智低剂量+阻断剂组p38 MAPK蛋白和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实验结论参麻益智方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保护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同时改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促进突触相关蛋白囊泡型谷氨酸转运体表达、促进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蛋白1及mRNA表达,促进突触后致密物95蛋白及mRNA表达,促进VEGF/FLK-1/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本研究初步表明参麻益智方可以通过改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激活VEGF/FLK-1/P38 MAPK信号通路,改善神经细胞突触可塑性,从而对V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参麻益智方的调控作用揭示了血管性痴呆新的治疗策略,为进一步研究神经元突触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奠定机制基础。同时印证了“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的中医理论内涵,开辟了从络脉调治五神的新思路。

杨欣宇[3](2021)在《稳心颗粒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防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效应机制》文中指出背景近年来,随着肿瘤诊疗水平突飞猛进的提高、抗肿瘤药的不断涌现以及精准疗法的应用,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然而,有研究显示,在带瘤生存者当中,约有1/3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肿瘤心脏病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依鲁替尼(ibrutinib)是一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用于临床治疗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套细胞淋巴瘤和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可作为单一疗法或部分疗法联合应用。在既往的临床试验中,与用奥法木单抗治疗的患者相比,依鲁替尼显着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尽管依鲁替尼相对于其他常规化疗显示出较小的毒性,但仍有证据表明,依鲁替尼可以增加出血风险以及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据报道,接受依鲁替尼治疗的患者房颤发生率高达11%。因此,临床应用依鲁替尼治疗的患者面临巨大挑战。稳心颗粒(WXKL)是我国第一个抗心律失常中成药,其主要成分包括党参、黄精、三七、甘松和琥珀。多项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对改善多种原因所致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稳心颗粒在改善p波离散度和维持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方面似乎更有效,且可以降低室性早搏综合征(VPCs)的发生率,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改善6分钟步行试验的结果。然而,其深层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索依鲁替尼增强小鼠房颤易感性的机制研究以及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氧化应激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食道Burst刺激,观察依鲁替尼诱发小鼠房颤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房功能的指标;病理组织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房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IonOptix系统检测细胞内Ca2+释放,观察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细胞钙火花、钙瞬变和线粒体活性氧簇生成的变化。2.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观察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心房肌蛋白表达情况,主要使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细胞的蛋白质进行高通量地分离和纯化,再用专业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然后通过质谱技术及相关数据信息处理,对凝胶上的蛋白质点进行分析与鉴定,进而观察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的蛋白质组变化。3.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验证,选取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X2、NOX4、XO和TGF-□作为对象,研究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影响。通过食道Burst刺激验证夹竹桃麻素通过减少心房肌细胞Ca2+释放以及抑制钙循环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氧化的钙调蛋白激酶Ⅱ(ox-CaMKⅡ)和磷酸化的钙调蛋白激酶Ⅱ(p-CaMKⅡ,Ser286)的表达,从而减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心房重构,进一步减少房颤的发生发展。4.采用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筛选出在稳心颗粒调控的房颤的相关通路和靶标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分析。利用AutoDock Tools对活性氧(ROS)进行去水、加氢、计算电荷,然后运用AutoDock Vina对其进行分子对接。5.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心房肌蛋白表达情况,观察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差异蛋白的变化。结合分子靶点预测,筛选出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共有靶标蛋白,然后对共有靶标进行富集分析。6.采用Western blot方法,选取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钙循环通路相关蛋白,NOX2、NOX4、p22-phox、XO、ox-CaMKⅡ、p-CaMKII(Thr-286)和p-RyR2(Ser2814)作为对象,验证稳心颗粒对房颤小鼠心房肌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1.食道Burst刺激心电图显示,模型组房颤的发生率较高,且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各项指标显示,模型组心房左右径较长,心房面积较大,E峰/A峰降低。光镜下模型组心肌细胞增大,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宽,可见少量胶原纤维。透射镜下观察到房颤引起心肌超微结构改变,肌小节和肌质网少、线粒体肿胀及糖原沉积,闰盘分离。使用电生理相关技术检测,模型组的钙瞬变幅度明显增加,衰减时间延长。模型组的心房肌细胞内钙火花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通过对线粒体ROS的检测,模型组心房肌细胞内线粒体ROS的产生是逐渐增加的,而DTT组的线粒体ROS产生的趋势减少。2.iTRAQ蛋白质组技术进行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后差异蛋白的鉴定及筛选。通过对差异蛋白的聚类分析、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可能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发现目前心律失常研究领域作为生物标记物的蛋白,如Xanthine dehydrogenase/oxidase,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 chain 1,Deoxyguanosine kinase,NADH dehydrogenase[ubiquinone]1 beta subcomplex subunit 1 Biliverdin reductase B(Flavin reductase(NADPH))等。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与ROS相关信号通路有关。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依鲁替尼治疗小鼠通过氧化应激增加ox-CaMK Ⅱ,p-CaMKⅡ(Ser286),p-RyR2(Ser2814)和TGF-β的表达而引起钙超载和心房纤维化。夹竹桃麻素是一种NOX抑制剂,能够抑制氧化应激相关蛋白ox-CaMK Ⅱ和p-CaMKⅡ(Ser286)的表达,减轻了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心房重构,进而减少房颤的发生发展。4.预测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靶点,对“活性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进行分析得到64个关键靶点,进行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结果表明,Cat、IL-6、MAPK14、Casp3等是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关键靶点。采用分子对接方法观察稳心颗粒的主要成分与关键靶点的最佳嵌合结构。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氧化应激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5.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差异蛋白,筛选出336关键靶点,然后通过聚类分析、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预测的分子靶点进行分析,筛选出25个共有关键靶点。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房颤的形成,明确关键靶点间的相互作用。6.Western blot进行验证,选择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深入研究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X2、NOX4、p22-phox、XO、ox-CaMK II、p-CaMKⅡ(Thr-286)和 p-RyR2(Ser2814)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明确稳心颗粒能够通过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相关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蛋白,而改善房颤的发生发展。结论1.依鲁替尼通过激活NOX以增加ROS,导致ox-CaMKⅡ中的蛋氨酸281/282氧化,从而增加RyR2上的丝氨酸2814,导致舒张期Ca2+泄漏增强,从而促进小鼠心房肌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夹竹桃麻素是一种NOX抑制剂,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相关蛋白ox-CaMKⅡ和p-CaMKⅡ(Ser286)的蛋白表达,减轻了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心房重构。2.分子预测结合蛋白质组学筛选出25个靶点蛋白,这些标志物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稳心颗粒能够通过调控这些通路相关的蛋白表达,而改善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从信号与物质、结构变化的内在关系阐明其分子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陈颖[4](2021)在《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创面愈合是一个连续性的生物学过程,受多种因素的调控,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可分为止血期、炎症期、增殖期及重塑期。这四个时期相互重叠、互相影响,其中任何阶段发生异常,都可能导致创面迁延不愈,甚至形成慢性难愈性创面。尽管近些年大量的医用生物材料被研发以用于创面治疗,但它们大多局限于单一功能,难以从多个时期多个方面促进创面愈合,缺乏综合性治疗策略。在众多的创面治疗方法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因在引流创面渗液、减轻创面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和诱导创面血管生成等方面作用显着,现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它的作用原理是以泡沫敷料填充创面,再覆盖生物半透膜封闭创面,通过导管将负压吸引装置和泡沫敷料相连接,然后再对创面施加一定的负压,以实现对创面渗液的持续吸引作用。NPWT虽然能为创面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当创面愈合进入增殖期后,需要足够的表皮细胞从创缘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以覆盖创面,完成再上皮化。而创面再上皮化过程包括表皮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尤其是表皮细胞的迁移过程,是再上皮化过程的限速步骤和关键环节,该功能受损将阻碍再上皮化进程,导致创面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发展成慢性难愈性创面。但NPWT虽然能通过促进肉芽增殖来为表皮细胞迁移提供良好的创基条件,但不能直接促进表皮细胞定向迁移。随着对创面愈合过程及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深入研究,发现创缘电场(electric fields,EFs)是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的最主要的生物学信号。创面一旦形成,损伤部位电势消失,立即产生创缘为正极,创面中心为负极的内源性创缘EFs,其强度约为42~200 mV/mm,由创缘向创面中心逐渐降低。在慢性难愈性创面中,创面内源性EFs发生异常或趋于衰竭是导致创面愈合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体外创面模型中,给予角质细胞一定强度范围内的直流EFs后,可诱导表皮细胞向负极定向迁移,迁移方面朝向创面中心,当逆转电场方向后细胞的迁移方向也随之发生逆转,远离创面中心;且表皮细胞迁移的速度会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以上研究表明,创缘内源性EFs对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若通过外源性EFs模拟或加强创缘内源性EFs,增加创面电信号来引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则有望促进创面再上皮化进程。但关于创缘电场对表皮细胞迁移作用的研究多局限于体外细胞实验,在体应用中,增强创面电场存在较大难度,而且仅依靠增强电场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十分有限。首先,控制创面感染和炎症反应是创面优良愈合的必要条件。其次,虽然增强电场可引导表皮细胞定向迁移,但是创面没有良好的愈合微环境和一定程度肉芽生长提供的创基条件,表皮细胞迁移仍不能有效进行。基于以上现状,我课题组设想在创面同时施加NPWT和与内源性电场方向一致的外源性EFs的方法或是解决上述难点的有效手段:NPWT能为创面愈合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在炎症期,NPWT可有效引流创面渗液、减轻创面炎症反应;在增殖期,NPWT可促进细胞增殖,肉芽增生和血管生成,外源性EFs可指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定向迁移,从而加快创面再上皮化进程。但在创缘施加外源性EFs存在较大实施难度,因为创面加电需要的皮肤电极,而目前尚无可用于在创面施加外源性EFs的电极材料:(1)电极缺乏柔韧性,接触皮肤时难以适应皮肤因躯体运动发生的形变;(2)电极不具备化学稳定性,易被创面渗液腐蚀而产生毒副降解产物;(3)电极缺乏良好的导电性,电传导不稳定,电阻过高产生电热反应影响创面愈合;(4)电极缺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身和其产生的少量降解副产物会引起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5)电极非多孔结构,影响NPWT的负压抽吸作用;(6)电极不能够长时间稳定固定于创缘和创面中心。制备具有电化学性能稳定的三维多孔结构创面柔性电极或是负压联合外源性EFs的关键技术手段:(1)柔性电极可适应皮肤较大形变;(2)三维多孔结构保留负压引流作用;(3)电化学稳定性可使施加的外源性电场强度稳定。制备柔性电极的关键是将导电组分和柔性聚合物基体进行有效结合,使最终制得的材料在一定应力的多次循环作用下,其电学性能不会出现疲劳和显着下降。在新型导电材料中,超长径比的银纳米线(silver nanowires,AgNWs)用于制备创面柔性电极优势明显:(1)AgNWs除具有银优良的导电性之外,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形成的导电渗流网络具有优良的柔韧性和耐曲绕性;(2)在拉伸形变下,长径比的AgNWs在复合材料中的间距比短纳米线增大慢,因而导电通路减少慢,所以具有更强的导电应变稳定性。综上,超长径比的AgNWs是制备创面柔性电极理想的导电组分。在柔性基体的选择方面,现有的NPWT中用于填充创面的聚氨酯(polyurethane,PU)泡沫海绵为疏水性材料,结构疏松、孔径较大,具有良好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支撑三维导电网络的骨架,是合适的柔性基底材料。此外,以PU为基材的改性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留NPWT原有引流作用不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我们设想以超长径比的AgNWs作为导电组分、多孔PU泡沫作为柔性基体,研发3D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基于此导电敷料构成负压联合外源性EFs的“一体化”治疗系统,用于创面治疗。研究目的基于慢性创面治疗的难点和研究现状,我们提出研发3D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以构建“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以期显着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研究内容与方法:1.构建柔性多孔导电敷料以直径为70 nm,长度为100~200 μm的超长径比AgNWs为导电组分,多孔聚氨酯(PU)泡沫作为支撑导电网络的柔性聚合物基体,制备具有导电引流双功能的创面柔性导电敷料;再用NaBH4处理,去除AgNWs表面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配体;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1H,1H,2H,2H-perfluorooctyltriethoxysilane,TPFS)对材料进行疏水涂层修饰以提高其电化学稳定性。最后,制得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2.材料表征扫描电镜(SEM)分析TPFS-AgNWs-PU表面形貌、尺寸及改性修饰后孔隙大小;测量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电阻大小与压缩体积的变化关系;测量TPFS疏水修饰前后TPFS-AgNWs-PU的水接触角;能量色散谱(EDS)分析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表面的元素分布;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中元素价态;万有力学测试仪测量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应力-应变曲线。3.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细胞毒性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检测TPFS-AgNWs-PU在PBS中Ag的释放量及释放形式;活/死细胞染色和CCK-8细胞实验检测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的生物相容性。4.构建NPWT联合外源性EFs的“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以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为导电部分,普通PU敷料为绝缘部分,根据创面形状大小组装后填充创面,以此施加的强度为+100 mV/mm外源性EFs(与创面内源性EFs方向相同,由创缘指向创面中心);同时连接负压引流装置,对创面施加75 mm Hg的负压。5.评估创面治疗效果以巴马香猪全层皮肤损伤创面为动物模型,以残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新生上皮长度为指标,评估NPWT联合外源EFs“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的促愈作用,并从表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作用方面研究该治疗系统可能的促愈机理。研究结果1.PU经过7次AgNWs喷涂后,电阻由1156 Ω降至24.5 Ω,且在体积压缩形变83.3%时,可获得3.8 Ω超低电阻值。2.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在PBS中7天Ag+释放量为5.2 μg/mL;活/死细胞染色结和CCK-8检测结果显示,导电泡沫敷料TPFS-AgNWs-PU浸提液的相对细胞增值率(RGR)80%,细胞毒性等级为1,安全等级。3.TPFS-AgNWs-PU/EF组(实验组)在施加强度为+100mV/mm的外源性EFs后,创缘EFs总强度值接近+200 mV/mm,且在连续7 d实验组的创缘EFs总强度均较TPFS-AgNWs-PU组(对照组)和空白组高80~100 mV/mm。4.创面形成第7d,实验组未愈创面率30.30±1.75%;对照组61.94±3.86%;空白对照组72.54±3.89%。在第14 d时,实验组未愈创面率3.07±1.23%,18.35±3.83%,空白对照组25.82±3.52%。5.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的新生上皮长度3.94±0.26 mm;对照组3.29±0.32 mm,空白对照组1.59±0.34 mm;第14 d时,实验组新生上皮长度10.23±1.01 mm,对照组 7.29±0.34 mm;空白对照组 6.68±0.41 mm。6.创面形成第7d,实验组的炎症细胞数为27±4个,对照组为61±6个,空白对照组为152±8个。7.在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组Ki67阳性表达率是对照组的1.23倍,空白对照组的2.03倍;第14 d时,实验组组Ki67阳性表达率是对照组的1.31倍,是空白对照组的2.42倍。8.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62.99%,较空白对照组低39.88%;在第14 d时,实验组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65.50%,比空白对照组低52.32%。9.第7 d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的创面组织中PI3K和Akt的表达保持稳定,pPI3Kp85和pAkt表达上调。10.创面形成第7 d时,实验组CD31+血管阳性染色率是对照组的2.43倍,空白对照组的4.06倍;第14 d时,实验组CD31+阳性血管染色率是对照组的2.34倍,空白对照组的3.21倍。研究结论:本研究采用超长径比AgNWs作为导电组分,多孔PU泡沫敷料作为柔性基体,研发了多孔导电柔性泡沫敷料(TPFS-AgNWs-PU)。通过TPFS-AgNWs-PU构建的“一体化”创面治疗系统,可对创面同时稳步施加负压和与创缘内源性EFs方向相同的外源性EFs。以巴马香猪全层皮肤损伤创面为动物模型研究“一体化”治疗系统的促愈效果及机理:“一体化”治疗系统能够显着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加速创面愈合;通过减轻创面炎症反应,刺激VEGF分泌诱导血管生成,激活PI3K/Akt信号促进表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是“一体化”治疗系统促进创面愈合的潜在机理。

徐丽丽[5](2021)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设计并实施一项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患者的步态及平衡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ed Trial,RCT),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疗效,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步态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VP步态及平衡障碍患者48例,并使用随机化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两组各24例。两组患者在常规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20min/次,2次/日,每周治疗6日,总共治疗2周,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治疗时间波动不能超过5min/日;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试验组予以作用于双侧初级运动皮质的10Hz rTMS,对照组予以作用于双侧运动皮质的10Hz rTMS伪刺激,治疗时间均为20min/次,2次/日,每周治疗6日,总共治疗2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满2周后均接受平衡及步态功能的康复评定,主要包括: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量表部分(UPDRSⅢ)、Tinetti量表(Tinetti Balancce and Gait Analysis)、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步频、步长、步长变异性。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左旋多巴服用剂量、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例数、吸烟例数、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脂、血清高密度胆固醇、血清低密度胆固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UPDRSⅢ评分、Tinetti评分、BBS评分、步频、步长、步长变异性评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经过康复治疗2周后,试验组组内UPDRSⅢ评分、Tinetti评分、BBS评分、步长、步长变异性评估均较前改善,组内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频较前改善不明显,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步长、步长变异性评估较前改善,组内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PDRSⅢ评分、Tinetti评分、BBS评分、步频较前改善不明显,组内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治疗前后平衡及步态功能的差值比较显示试验组d UPDRSⅢ、dTinetti、d BBS、d步长、d步长变异性改善的程度较对照组更优,改善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步频方面相比两组间改善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常规康复训练可部分改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步态功能;2.以双侧初级运动皮质为靶点的10Hz rT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步态及平衡功能,效果较常规康复训练显着。

童媛媛[6](2021)在《基于不同灌注方式的婴幼儿主动脉弓部手术脑保护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婴幼儿主动脉弓畸形合并心内病变的一期矫治是目前的首选手术方式,传统区域性脑灌注(Standard Regional Cerebral Perfusion,SRCP)或脑-心联合灌注(Cerebro-myocardial Perfusion,CMP)的体外循环灌注方式被选择性应用于这类矫治手术。研究目的在匹配良好的情况下,探讨脑-心联合灌注与传统区域性脑灌注的应用在一期复杂主动脉畸形矫治手术中,对患儿脑、心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综合评价两种策略对患儿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的差异。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5月实施一期复杂主动脉畸形矫治手术的284例患儿。全部患儿按照区域性脑灌注方式分为:传统区域性脑灌注(SRCP组,n=202)组和脑-心联合灌注组(CMP组,n=82)。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比较匹配后两组(以CMP组为基准进行PSM匹配后,共76对匹配成功)的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数据。研究结果全部人群中,术前早产率达9.2%(26/284),发育迟缓发生率可达11.6%(33/284),匹配前后两组之间早产及发育迟缓发生率均没有差异。匹配后,两组主动脉病变诊断、伴随心内畸形、术前心脏超声(LVEF、LVEDD值)及实验室心肌损伤有关检查(CK、CK-MB、LDH)均具有可比性。CMP组中,区域性灌注期间流量、最低鼻咽温较高(中位流量和鼻咽温度分别是45.3ml/kg/min vs.33.0ml/kg/min和30.6℃ vs.26.0℃,p<0.05);复温时间明显缩短(平均时间分别为42.3min vs.31.0min,p<0.05)。CMP组中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例报道,而SRCP中有两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2.6%(n=2),该并发症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苏醒时间两组具有可比性,苏醒延迟(苏醒时间>6hr)比例两组分别为4.7%(SRCP组,n=3)和8.6%(CMP组,.n=6),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50)。两组患儿心肌缺血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CMP及SRCP组中位缺血时间分别为29.0和58.0min,SRCP组中HTK停跳液使用率较高(68.4%,n=52,p<0.05)。两组患儿停机时心脏自动复跳率无显着性差异(93.4%vs.92.1%,p=1.00)。SRCP组中30名(39.5%)患儿发生术后早期心脏不良预后事件(CAPE),CMP组中为24名(31.6%),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40)。两组患儿术后机械辅助通气、ICU停留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早期并发症方面,两组院内死亡率、延迟关胸、延迟拔管(>24h)、二次入ICU、腹膜透析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在这个合并心内畸形的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矫治手术回顾性队列研究中,传统区域性脑灌注及脑-心联合灌注两种方法对机体器官的保护作用相近,对患者的整体预后影响没有显着差异。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儿病变特点和术者习惯,可相应选择不同方式的灌注策略。研究背景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后远期神经功能及学习能力损伤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既往研究表明,4-HNE(4-Hydroxynonenal,4-羟壬烯醛)是DHCA后常见产物,这类醛类物质的蓄积可能会导致突触结构损伤,突触可塑性参与了神经功能及学习能力的修复。激活ALDH2酶活性可以加速4-HNE的清除,可能是DHCA后脑保护的重要靶点。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模型,首先确定深低温停循环后大鼠神经元损伤,特别是证实存在突触结构损伤,其次论证ALDH2酶活性激活对神经元受损程度的保护,及其对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清洁级健康大鼠按照不同处理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6),深低温停循环组(DHCA组n=6),ALDH2特异性激活剂(Alda-1)预处理组(Alda-1组,n=6)。取脑海马组织检测ALDH2酶活性、蛋白及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4-HNE加合物产量、HE染色技术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学改变、TUNEL法检测各组凋亡神经元数量、透视电镜下观察各组细胞核,突触结构及线粒体损伤、检测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研究结果DHCA海马组织内线粒体乙醛脱氢酶酶2活性显着降低,Alda-1预处理后,酶活性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较DHCA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2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的表达在各组中均未见差异;脑海马神经组织中4-HNE加合物在深低温停循环组明显增加,Alda-1预处理后加合物显着降低(22.92± 9.36 ug/mg vs.131.69± 58.89 ug/mg vs.62.67± 28.02 ug/mg,Sham 组 vs.DHCA 组vs.Alda-1组,p<0.05)。TUNEL凋亡细胞染色可以发现,Alda-1预处理可明显减少DHCA后神经元凋亡数量。透视电镜结果提示DHCA组中海马神经元细胞核、突触结构受损;Alda-1预处理可减轻突触结构损伤程度。突触可塑性相关的蛋白检测结果提示,DHCA组及Alda-1组中突触有关修复蛋白Gap43明显增高,且Alda-1组中Gap43升高较DHCA组明显,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HCA及Alda-1预处理组中均存在p38的磷酸化激活,pp38/p38比例明显增高,与Sham组相比,DHCA组中pp38/p38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及Alda-1组相比,DHCA组中,Bax/Bcl-2比例显着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Alda-1预处理可在大鼠DHCA模型中发挥脑保护作用,可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突触结构损伤恢复,其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ALDH2活性,增加有毒醛类物质的清除,进而在一定程度降低DHCA导致的pp38-p38通路的激活,增加突触可塑性蛋白表达,增加突触结构修复,减少DHCA导致突触损伤;与此同时,减少DHCA促进的Bax易位至线粒体,减少Bax/Bcl-2的比例进而减少神经元损伤;Alda-1预处理可以通过。该研究可为临床工作中实现更好的神经系统保护提供了分子学依据,为降低DHCA后脑并发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李韬[7](2021)在《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脊髓损伤有着极高的致残率,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巨大的经济负担。尤其,继发于脊柱外科手术的医源性脊髓损伤是一个灾难性事件,医源性脊髓损伤的发生是一个可能改变患者及医生一生的重要事件。而脊髓血流灌注的变化在脊髓损伤的原发损伤和继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均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研究表明脊柱短缩可以降低脊柱矫形手术的神经并发症,同时脊柱短缩会影响正常脊髓组织的血流灌注。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犬动物模型,对脊柱成角前或脊柱成角后进行脊柱短缩,以模拟临床PVCR矫形操作中的脊柱位移,探讨脊柱短缩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及对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测定,以全景式地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再在临床应用PVCR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以探讨脊柱短缩对临床患者损伤脊髓的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 法]1.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后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43只实验犬共纳入本研究,其中3只为空白对照组为0组,仅行PVCR手术而不施加任何干预。其余40只按实验设计和实验目的分为A、B两个大组。A组共20只实验犬进行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再行脊柱成角40°。其中A1组:未行脊柱短缩,再成角40°;A2组:先行脊柱短缩达椎节高度1/4组,再成角40°;A3组:先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组,再成角40°;A4组:先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3/4组,再成角40°。B组共20只实验犬,进行脊柱成角造成脊髓损伤后采取不同干预治疗。其中B1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单纯脊柱复位;B2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单纯脊柱复位并甲强龙冲击治疗;B3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脊柱复位后再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B4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脊柱复位后再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并甲强龙冲击治疗;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各组中实验干预各时相的脊髓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分析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对脊柱成角下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及脊髓成角脊髓损伤后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2.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NO和ET-1表达的影响:取不同干预下的各组的脊髓组织标本,应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学;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脊髓组织总一氧化氮浓度(NO);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脊髓组织内皮素-1(ET-1)浓度。分析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对脊柱成角下脊髓组织、NO和ET-1的影响,及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脊髓组织、NO和ET-1的影响。3.脊柱短缩与不短缩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的脊髓差异蛋白质学研究:取A1组与A3组,及B1组与B3组脊髓组织标本,应用TMT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别检测两组间的蛋白数量,取差异倍数>1.3鉴定差异上调及下调蛋白。查阅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的功能、定位及信号通路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4.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中脊髓血流灌注研究:纳入在本单位接收PVCR并脊柱短缩和单纯减压的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信息、影像学资料和术前及术后1年神经功能AISA分级。同时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行PVCR并脊柱短缩组患者术中各时相脊髓血流灌注量,分析各时相脊髓血流灌注变化。[结 果]1.A组各亚组实验犬在进行不同程度短缩及成角后脊髓血流灌注较干预前均有下降,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A4组和A1组血流灌注较A3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A2组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A4组和A1组两组间血流灌注无统计学差异(p>0.05)。A3组脊髓血流灌注下降最少,仅下降10.6%。B组在给予4个亚组分别行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灌注较损伤前均有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0.05)。不同干预后脊髓血流灌注较损伤后均有明显回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间脊髓血流灌注回升存在差异,B3组和B4组回升最为明显,较B1组和B2组两两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B3组和B4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B1组和B2组两组间回升后的脊髓血流灌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无论在A组或B组实验动物,脊柱短缩2/4下组织学观察脊髓损伤程度最轻。0组NO值为29.3±3.3mmol/L。以0组为对照组,A组4各亚组N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A3组与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3组与0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A4组NO升高最为明显,为45.3±4.2 mmol/L;其次为A1组,NO为41.6±4.1 mmol/L,两组NO值较A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0组ET-1值为2.4±0.3 ug/g。与0组比较,除A3组ET-1下降外(2.3±0.2 ug/g),其他3组ET-1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A4组ET-1升高最为明显,为4.8±0.3 ug/g,其次为A1组,ET-1为3.9±0.2 ug/g。两组均较0照组明显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0组相比,B组各亚组NO均有不同程度升高。B1组NO升高最为明显,为41.4±4.8 mmol/L;其次为B2组NO,为38.7±4.1 mmol/L,两组NO值与0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以B3组和B4组NO升高较少,分别为为33.4±3.8 mmol/L和32.1±4.2 mmol/L,两组NO较0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0组相比,B组各亚组ET-1均升高,且较0组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B1组ET-1升高最为明显,为 4.5±0.6 ug/g;B4 组 ET-1 升高最少,为 3.2±0.4 ug/g。B1 组和 B2组ET-1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3组和B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3组ET-1较B1组ET-1有统计学差异(p<0.05);B4组较B1组及B2组ET-1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A1组与A3组比较,结果发现上调蛋白有99个,下调蛋白有48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纤维蛋白、糖蛋白、触珠蛋白等;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胶原蛋白、氨基酸转运蛋白、纤颤蛋白等。根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在未行脊柱短缩处理下激活比较明显的信号通路包括铁死亡、补体和凝血级联和血小板激活等信号通路。B1组与B3组比较,结果发现上调蛋白有72个,下调蛋白有175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蛋白聚糖连接蛋白、膜联蛋白、脂蛋白和组蛋白等;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乳转铁蛋白、膜联蛋白、载脂蛋白和髓磷脂碱性蛋白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在未行脊柱短缩处理下激活比较明显的信号通路包括铁死亡、紧密链接和补体和凝血级联等信号通路。4.PVCR并短缩组最后共纳入病例17例,单纯减压组最后共纳入病例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机制,损伤类型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前AISA分级等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单纯减压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及固定融合节段均较PVCR短缩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脊椎切除后脊髓血流灌注较基线水平平均上升约123%,之后每次短缩均会伴有脊髓血流灌注的上升,第一次短缩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40%,最后一次短缩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59%。当终末固定手术结束时脊髓血流灌注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49%。对比两组恢复率仍然可发现其差异有临床意义:PVCR短缩组平均恢复1.65级,而单纯减压组平均恢复1.25级。PVCR短缩组82%的患者至少1级恢复,而单纯减压组至少1级恢复的患者仅为75%。PVCR短缩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占比29.4%;单纯减压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仅占比18.8%。[结 论]1.适当的脊柱短缩可保护矫形过程中脊柱成角状态下的脊髓血流灌注;同时在发生脊柱成角导致的脊髓损伤时,除常规操作外可通过增加适当的脊柱短缩来改善脊髓血流灌注,以减轻脊髓缺血损伤。2.适当的脊柱短缩可以限制矫形中脊柱成角下脊髓局部NO和ET-1的过量释放,从而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的继发病理生理过程而减轻脊髓损伤的程度。3.未短缩脊柱与缩短相比在脊柱成角情况下脊髓有明显的差异蛋白表达,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铁死亡信号通路和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这提示我们适当的脊柱短缩有益于避免脊髓神经细胞发生铁死亡,从而对脊髓起到保护作用。4.PVCR并脊柱短缩有利于改善胸、腰椎骨折损伤脊髓术中的血流灌注,同时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杨俊[8](2021)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Type 2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T2DPN)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慢性病发症中呈现高发病率,虽然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不确切,但其危害却给T2DM患者带来极大的不利。其发展会导致糖尿病足的形成,最终导致截肢、甚至死亡的风险增加,因此初期发现、控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发生、发展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生理、心理损伤。最近几年研究提出高血糖、代谢异常、微血管病变是DPN发生的中心环节。因此分析影响DPN发生发展的临床指标,早期预防对DM患者十分有意义,通过临床常见指标分析T2DPN危险因素,为临床对T2DPN早期筛查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分析探讨T2DPN危险因素及危险因素对T2DPN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198例T2DM患者临床资料。以DPN诊断标准为依据将患者分为T2DM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和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非DPN组),应用统计学知识对两组间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肌酐胱抑素C比值(Creatinine Cystatin C Ratio,CC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UACR)、DR患病人数等临床指标的差异,了解导致T2DM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AUC面积,评估危险因素对T2DPN的预测价值。结果1.本例研究共纳入T2DM患者198例,与非DPN组(88人)比较,DPN组(110人)年龄(P=0.000)、病程(P=0.000)、UACR(P=0.00)、DR患病率高于非DPN组(P=0.004),DPN组肌酐胱抑素C比值(P=0.000)、BMI(P=0.007)低于非D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着病程增加、CCR指数下降、UACR增加、DR患病率增加使T2DM发生DPN的危险系数增加(P<0.05)。3.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当T2DM患者的病程>4.5年、UACR>17.665 mg/g易并发DPN,CCR指数<0.809时DPN易并发,病程预测T2DM发生DPN的AUC为0.71,CCR指数预测T2DM发生DPN的AUC为0.633,UACR预测T2DM患者发生DPN的AUC为0.690,上述单个危险因素预测DPN的价值稍低。结论病程、UACR、合并DR的增加及CCR下降是T2DM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当病程>4.5年、UACR>17.665 mg/g、CCR指数<0.809时对预测T2DM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风险增加。

孙亚东[9](2020)在《猫慢性肾病(CKD)临床治疗研究》文中认为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针对猫CKD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目前治疗方法单一、有效率不高等问题,本研究对猫CKD临床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研究、比较中药等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试图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猫CKD方法,为临床治疗猫CKD提供新思路。辽宁地区猫慢性肾病临床发病情况调查统计2009-2018年辽宁地区60家动物医院就诊病例24125例,CKD 1173例。统计各年CKD病例占就诊总病例数,发现CKD患病率逐年上升;统计品种分布,英国短毛猫、家猫和美国短毛猫发病率最高,分别占CKD患病数的30%(320/1173),18%(215/1173)和17%(200/1173);统计发病年龄,0-4年发病率8.8%(104/1173),大于14年发病率37%(441/1173),CKD发病率跟年龄联系紧密,年龄大发病率高;统计病因,肾后梗阻性和不明原因占比最高,分别达到26.4%(310/1173)和24.6%(289/1173);统计临床症状,其中体重下降及多尿两个症状比例高,分别是86.7%(1016/1173)和60.1%(706/1173)。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慢性肾病研究分析32例猫CKD证型与血肌酐等指标的关系,同时研究中药肾衰1号(CK1)对中早期CKD患猫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肾阳虚证Scr,P及收缩压上升水平最高,贫血程度最严重;肾气虚证Scr,P升高水平最低,贫血程度最轻,收缩压升高幅度最小。检测指标与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辨证分型的客观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可降低患猫血液指标,改善高血压、贫血状态及临床症状积分,提高生存质量。肾衰1号对肾气虚和脾肾气虚型有效率分别达到100%(11/11)和88.8%(7/9),效果好于其它证型。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84.3%。本研究证明肾衰1号能改善中期CKD肾脏功能和临床症状。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猫慢性肾病研究研究中药肾衰1号和针灸分别治疗CKD患猫30例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A组(中药组)Scr与肾小球滤过率治疗前比较极显着下降(P<0.01),HCT和UPC显着下降(P<0.05),中药组在改善肾功能及贫血方面作用明显;B组(针灸组)在治疗后Scr,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极显着(P<0.01),HCT显着升高(P<0.05)。B组在改善肾功能及贫血方面作用明显。A组治疗后的GFR值下降幅度极显着于B组(P<0.01)。两组治疗后的总积分都下降,A组治疗后的总积分改善程度显着优于B组(P<0.05)。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和73.3%,A组的治疗效果好于B组。结果证明A、B组均能改善早期CKD肾脏功能和临床症状。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研究筛选符合标准患猫20只,随机分成C、D两组。C组中药结合PD治疗,D组单纯PD治疗。研究腹膜透析方法、并发症及中药结合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的疗效。结果表明PD并发症主要包括水潴留20%(4/20),低蛋白血症35%(7/20)等;C、D两组治疗后肾功能指标、营养状况及贫血改善良好;C组治疗后的BUN浓度下降幅度显着优于D组(P<0.05),C组治疗后的GFR值,Alb,Hb浓度升高幅度显着大于D组(P<0.05);C、D组有效率分别为70%和50%。证明中药肾衰1号结合PD及PD均能改善中后期CKD肾脏功能和临床症状,中药肾衰1号对CKD后期的残存肾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调查发现猫CKD发病和多种因素有关,辽宁地区猫CKD发病率逐年升高;生化指标有利于CKD的中兽医辩证分型,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CKD具有降低生化指标,改善症状的明显功效;针灸治疗猫CKD具有一定的降低生化指标,改善症状的功效,中药肾衰1号结合治疗效果优于针灸治疗;腹膜透析治疗猫CKD具有较明显的降低生化指标,改善症状的功效,中药肾衰1号结合腹膜透析治疗效果优于腹膜透析。

郭传[10](2020)在《益肾缓衰方调控IS/AhR/NOX4通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atherosclerotic renal disease,ARD)是指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肾动脉狭窄和血流量减少,而导致的肾脏损伤,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随着肾灌注的不断减少,肾小管周围微血管内皮逐渐受损,呈现稀疏化,“微血管荒废—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病理链逐渐形成,这是ARD进展的关键病理环节。目前针对AR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血管重建术,以控制血压、血脂、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和保护肾功能,但是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疾病的肾脏终点并未得到改善。这也提示临床工作者在ARD的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寻找新的干预措施和治疗靶点,如选择决定ARD患者肾脏预后的小管间质纤维化作为切入点。研究发现,当小管间质微血管受到损伤时,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速度可以明显加快,因此从保护小管间质微血管内皮的角度,探寻延缓ARD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作为一种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由肠道微生物分解色氨酸并经肝脏转化而成,主要通过肾脏清除。当肾功能下降时,IS在体内明显蓄积,因为其易与蛋白质结合,而不易被透析清除。IS可通过活化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并进一步激活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酶氧化剂-4(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ase oxidase 4,NOX4),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引起微血管荒废,加速小管间质纤维化。因此,在IS刺激条件下,AhR/NOX4通路激活并介导的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可能是ARD进展中小管间质微血管损伤的主要机制,从而加重了小管间质纤维化。本课题组基于既往的证候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考虑ARD的基本病机以脾肾气虚为本,湿、浊、瘀、毒夹杂为标。知名肾病专家戴希文教授结合多年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益气活血、利湿降浊解毒的益肾缓衰方,与ARD的基本病机相吻合,在延缓ARD肾功能进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益肾缓衰方相关的基础研究提示,该方在保护血管内皮和改善小管间质纤维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鉴于IS与中医“浊毒”致病特点类似,且IS可通过活化AhR,激活NOX4,进而损伤血管内皮,因此可以考虑益肾缓衰方对小管间质微血管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该方抑制IS的毒性作用有关,并提出“益肾缓衰方可能通过调控IS介导下的AhR/NOX4通路,改善微血管荒废,减轻小管间质纤维化,从而延缓ARD进展”的假说。围绕此假说,本研究首先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使用高脂饮食喂养联合5/6肾切除构建ARD模型,观察益肾缓衰方对ARD小鼠血清IS水平、小管间质微血管损伤、小管间质纤维化以及AhR/NOX4通路相关分子表达水平和下游氧化应激、炎症分子变化的影响。其次,采用IS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构建毒素损伤细胞模型,观察益肾缓衰方含药血清对IS诱导下HUVECs活力、衰老和氧化应激以及AhR/NOX4通路的的影响,旨在从IS角度出发,阐述益肾缓衰方对ARD间质微血管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为该方延缓ARD小管间质纤维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目的1.观察益肾缓衰方对ARD小鼠血清IS水平的变化、小管间质纤维化以及小管周围微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以及该方对IS诱导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2.从IS激活AhR/NOX4通路,并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角度,揭示益肾缓衰方对ARD小管间质微血管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为该方延缓ARD小管间质纤维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体内实验:通过对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使用高脂饮食喂养联合5/6肾切除构建ARD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肾缓衰方低剂量组(16.76g/kg.d)、益肾缓衰方中剂量组(33.52g/kg.d)、益肾缓衰方高剂量组(67.04g/kg.d)、爱西特组(0.4g/kg.d),干预20周。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利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肾功能(Scr、BUN)和血脂水平变化(TC、TG、LDL-c),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血清IS水平、Elisa法测氧化应激指标(SOD、MDA)及小鼠血清内皮功能障碍指标(ADMA)水平、HE染色和VG染色判断肾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判断肾组织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间质胶原沉积,电镜观察肾脏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小鼠间质纤维化相关指标(Collagen Ⅳ、α-SMA、TGF-β1)、AhR蛋白及肾间质内微血管内皮保护指标(vWF)表达水平,real time PCR检测小鼠肾组织内AhR/NOX4通路相关分子(AhR、NOX4、MCP-1)以及间质纤维化相关指标(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采用500μmol/LIS刺激HUVECs 24h建立内皮损伤的毒素模型。首先,通过 CCK-8 法检测不同浓度 IS(0μmol/L、250μmol/L、500μmol/L、1000μmol/L)刺激后HUVECs活力变化及不同浓度益肾缓衰方含药血清(5%、10%、20%)对IS刺激下HUVECs活力的影响,同时确定IS的造模浓度和含药血清的干预浓度。其次,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含药血清对照组、毒素模型组和含药血清实验组,并通过SA-β半乳糖苷酶法检测各组细胞衰老程度、化学荧光微孔板法检测各组细胞ROS生成量。最后,增加AhR抑制剂组(CH223191)及AhR抑制剂+含药血清组,并进一步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活力、细胞衰老情况、ROS生成量,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AhR与NOX4的蛋白表达,real time PCR法检测AhR、NOX4及炎症因子MCP-1的mRNA表达。结果1.体内实验:(1)与对照组比,假手术组小鼠体重虽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SOD活性明显下降(P<0.05),但血清Scr、BUN、IS水平、MDA及ADMA含量升高均不明显(P>0.05);肾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肾小管扩张,肾小管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肾间质胶原纤维沉积不明显(P>0.05);肾间质内TGF-β1、Collagen Ⅳ、α-SMA、AhR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增加(P>0.05),肾间质内vWF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肾组织内AhR、TGF-β1及NOX4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MCP-1 mRNA表达水平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Scr、TC、TG、LDL-c和血清IS水平显着升高(P<0.05);血清SOD活性下降而MDA、ADMA含量增加(P<0.05);肾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空泡样变性、腔内微绒毛稀疏和缺失,且小管间质纤维化明显;肾间质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增加(P<0.05);肾间质vWF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而CollagenⅣ、α-SMA、TGF-β1及AhR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肾组织内AhR、NOX4、TGF-β1及MCP-1 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3)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平均水平较假手术组低,但仅在饮食干预8周时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Scr、IS、MDA及ADMA水平更高(P<0.05),而血脂水平及SOD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肾动脉内膜增厚及管腔狭窄程度更加明显,肾小球硬化更加明显,腔内微绒毛稀疏和缺失,肾间质胶原纤维沉积更加明显(P<0.05);肾间质 Collagen Ⅳ、α-SMA、TGF-β1、AhR及 vWF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肾组织内TGF-β1、AhR、NOX4及MCP-1 mRNA表达水平增加更加明显(P<0.05)。(4)与模型组比较,益肾缓衰方低剂量、中剂量组,对小鼠体重影响不明显(P>0.05),高剂量组和爱西特组在干预20周时,体重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益肾缓衰方低、中、高剂量组及爱西特组均可显着降低小鼠血清Scr和血清IS水平(P<0.05),但对BUN及血脂水平的改变均不明显(P>0.05);益肾缓衰方低剂量组可明显增加小鼠血清SOD活性、降低小鼠血清MDA和ADMA含量(P<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MDA(P<0.05),爱西特组可明显增加小鼠血清SOD活性并降低小鼠血清MDA含量(P<0.05);益肾缓衰方低、中、高剂量组均可在一定程度改善肾动脉内膜增厚情况、肾小管空泡样变性以及肾小管的超微结构,但仅低剂量组可明显减轻肾间质胶原纤维沉积(P<0.05);益肾缓衰方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均可明显减少肾间质Collagen Ⅳ、α-SMA、AhR蛋白表达,并增加肾间质vWF蛋白的表达(P<0.05);益肾缓衰方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均可明显减少肾组织AhR、NOX4、MCP-1 mRNA的表达水平(P<0.05),且益肾缓衰方低剂量组对于减少肾组织内TGF-β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益肾缓衰方高剂量组和爱西特组对肾组织Collagen Ⅳ、α-SMA、TGF-β1、AhR和vWF的蛋白表达及TGF-β1、AhR、NOX4及MCP-1的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2.体外实验:(1)与 0μmol/LIS 组比,500μmol/LIS 组与 1000μmol/LIS 组在干预24h、48h、72h后,均可以显着降低HUVECs活力(P<0.05),250μmol/L IS组在干预48h时可显着降低HUVECs活力(P<0.05),但1000μmol/LIS干预后细胞数目呈下降趋势。(2)与同等浓度的正常大鼠血清组比,在IS刺激条件下,10%和20%的含药血清可显着增加细胞活力(P<0.05);在无IS刺激条件下,5%和10%含药血清组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P>0.05),20%的含药血清可显着增加细胞活力(P<0.05)。(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含药血清对照组对细胞活力、细胞衰老、ROS生成及AhR和NOX4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无显着影响(P>0.05)。(4)与空白对照组比,毒素模型组的细胞活力下降、衰老细胞染色率增加及ROS相对生成量增加(P<0.05),细胞核内AhR蛋白及NOX4蛋白表达增加,AhR、NOX4及MCP-1的mRNA表达增加(P<0.05)。(5)与毒素模型组比较,含药血清实验组、AhR抑制剂组、AhR抑制剂+含药血清组均可明显增加细胞活力、降低衰老细胞染色率及ROS相对生成量(P<0.05),下调AhR蛋白及NOX4蛋白表达水平,下调AhR、NOX4及MCP-1的mRNA表达水平(P<0.05)。(6)与AhR抑制组比,AhR抑制剂+含药血清组在增加细胞活力、降低衰老细胞染色率及ROS相对生成量,以及下调AhR蛋白及NOX4蛋白表达水平和AhR、NOX4及MCP-1的mRNA表达水平方面效果更加显着(P<0.05)。结论1.益肾缓衰方可改善ARD小鼠肾功能以及肾动脉和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损伤,减轻小鼠肾间质纤维化,从而延缓ARD进展。2.益肾缓衰方可通过降低ARD小鼠血清IS水平并改善ARD模型小鼠体内IS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改善小管间质微血管荒废,进而减轻小管间质纤维化。3.益肾缓衰方能够改善ARD小鼠小管间质微血管荒废和I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可能与该方抑制IS诱导下AhR/NOX4通路的激活,进而改善下游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一定的关系。

二、应用简易超滤法测量血管通路血流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简易超滤法测量血管通路血流量(论文提纲范文)

(1)葛根与粉葛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学研究及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葛根与粉葛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葛根与粉葛对发热模型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引言
        1.材料与仪器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节 葛根与粉葛对疼痛模型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引言
        1.材料与仪器
        2.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三节 葛根与粉葛对炎症模型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引言
        1.材料与仪器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小结
第二章 葛根与粉葛抗炎代谢组学分析
    第一节 葛根与粉葛抗炎代谢通路筛选
        引言
        1.材料与仪器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节 葛根与粉葛的抗炎代谢通路验证
        引言
        1.材料与仪器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参麻益智方通过调节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改善突触可塑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从“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探讨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
    综述二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和神经元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药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2 方法
        2.1 建立VaD动物模型
        2.2 实验分组与给药
        2.3 行为学实验
        2.4 取材
        2.5 样本石蜡包埋及切片制备
        2.6 HE染色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YF对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3.2 SYF对VaD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的影响
        4 讨论
        4.1 行为学实验改变的意义
        4.2 海马CA1区病理形态改变的意义
        5 小结
    实验二 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微血管内皮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2.1 样本石蜡包埋及切片制备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2.3 MVD计数
        2.4 Western Blot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YF对BMEC的影响
        3.2 SYF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参麻益智方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Western Blot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YF对VEGF蛋白及mRNA的影响
        3.2 SYF对FLK-1蛋白及mRNA的影响
        3.3 SYF对p38 MAPK蛋白及mRNA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3)稳心颗粒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防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疗诱发心脏毒性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稳心颗粒及其主要成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前言
一、依鲁替尼增强小鼠房颤易感性的机制研究
    (一) 依鲁替尼通过肌浆网上异常的钙释放和心肌纤维化增强小鼠房颤易感性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二) 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三) 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组织的蛋白表达验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二、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分子机制研究
    (一) 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分子靶点预测
        1 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二) 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三) 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钙循环和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多孔柔性导电泡沫敷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材料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TPFS-AgNWs-PU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3.1 材料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一体化‖治疗系统的组成及其在体应用动物模型的建立
    4.1 材料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负压联合外源性电场对创面愈合的作用与机理研究
    5.1 材料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型医用生物敷料用于创面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来源与选择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脱落标准
        1.1.6 随机与分组
    1.2 研究方法
        1.2.1 仪器设备
        1.2.2 评定方法
        1.2.3 治疗方案
    1.3 统计学方法
        1.3.1 统计描述
        1.3.2 统计推断
        1.3.3 统计软件
第二章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2.1.1 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对比
        2.1.2 试验组与对照组初次平衡与步态功能对比
    2.2 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平衡和步态功能对比
    2.3 试验组组内治疗前后平衡和步态功能对比
    2.4 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平衡和步态功能差异性对比
第三章 讨论
    3.1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步态及平衡功能障碍
    3.2 常规康复训练对VP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3.3 rT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VP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3.4 rTMS治疗的优效性
    3.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随机数字分配表
    附录4 设备仪器
    附录5 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III)
    附录6 Tinetti量表
    附录7 BBS量表
综述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平衡与步态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不同灌注方式的婴幼儿主动脉弓部手术脑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总体思路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两种区域性脑灌注策略对婴幼儿复杂主动脉弓部手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
    研究讨论
    研究局限性
    研究结论
第二部分 深低温停循环中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及ALDH2活化的调节作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研究讨论
    研究局限性
    研究结论
综述 婴幼儿围体外循环期脑损伤及保护策略进展
    1. 背景
    2. 婴幼儿CPB相关脑保护策略
    3.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NO和ET-1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脊柱短缩与不短缩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的脊髓差异蛋白质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中脊髓血流灌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血流灌注与脊髓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猫慢性肾病(CKD)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猫慢性肾病研究概况
    1.2 肾脏解剖生理
        1.2.1 肾脏的解剖结构
        1.2.2 肾脏的生理功能
    1.3 慢性肾病病因和病理生理
        1.3.1 慢性肾病的风险因子及病因
        1.3.2 慢性肾病生理病理
    1.4 慢性肾病临床症状
    1.5 慢性肾病的诊断方法
        1.5.1 慢性肾病的常规诊断方法
        1.5.2 慢性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1.6 慢性肾病的治疗方法
        1.6.1 慢性肾病的西医治疗方法
        1.6.2 慢性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1.6.3 慢性肾病的腹膜透析治疗方法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材料
        2.1.1 病例信息
        2.1.2 仪器设备
        2.1.3 药品及试剂
    2.2 方法
        2.2.1 中药治疗方法
        2.2.2 血压测定方法
        2.2.3 肾小球滤过率测定方法
        2.2.4 慢性肾病穴位选择及治疗方法
        2.2.5 慢性肾病患猫腹膜透析治疗
    2.3 统计学方法
    2.4 病例诊断标准
        2.4.1 西医诊断标准
        2.4.2 中医诊断标准
        2.4.3 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2.4.4 慢性肾病的疗效判定标准
        2.4.5 慢性肾病的监测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辽宁地区猫慢性肾病临床调查结果
        3.1.1 慢性肾病发病率
        3.1.2 慢性肾病品种分布
        3.1.3 慢性肾病性别分布
        3.1.4 慢性肾病年龄分布
        3.1.5 慢性肾病病因
        3.1.6 慢性肾病临床症状
        3.1.7 慢性肾病分级系统
        3.1.8 慢性肾病的实验室指标
    3.2 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慢性肾病结果
        3.2.1 猫慢性肾病的中医证型
        3.2.2 猫慢性肾病各证型的观察指标
        3.2.3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的肾功能指标
        3.2.4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尿液分析结果
        3.2.5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血压值
        3.2.6 中药肾衰1号治疗后贫血改善情况
        3.2.7 中药肾衰1号治疗效果
    3.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
        3.3.1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肾功能指标
        3.3.2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尿液分析结果
        3.3.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肾小球滤过率
        3.3.4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后患猫贫血改善
        3.3.5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效果
    3.4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
        3.4.1 腹膜透析并发症
        3.4.2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肾功指标
        3.4.3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贫血改善
        3.4.4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血气和血细胞计数结果
        3.4.5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尿液分析结果
        3.4.6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患猫基础生理指标
        3.4.7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总积分及症状积分
        3.4.8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后总疗效及分级疗效
4 讨论
    4.1 辽宁地区猫慢性肾病临床调查结果分析
        4.1.1 慢性肾病的发病率
        4.1.2 慢性肾病的品种性别分布
        4.1.3 慢性肾病的临床症状
    4.2 中药肾衰1号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分析
        4.2.1 慢性肾病中医证型及疗效
        4.2.2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贫血影响
        4.2.3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肾功能影响
        4.2.4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血磷影响
        4.2.5 中药肾衰1号对慢性肾病血压影响
    4.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治疗猫慢性肾病治疗结果分析
        4.3.1 针灸穴位选择及针法
        4.3.2 中医证型选择
        4.3.3 中药肾衰1号与针灸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4.4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猫慢性肾病结果分析
        4.4.1 腹膜透析方法
        4.4.2 腹膜透析并发症
        4.4.3 中药肾衰1号与腹膜透析治疗效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益肾缓衰方调控IS/AhR/NOX4通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硫酸吲哚酚对多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蛋白结合毒素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益肾缓衰方对ARD小鼠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益肾缓衰方改善ARD小鼠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益肾缓衰方对IS刺激下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和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四、应用简易超滤法测量血管通路血流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葛根与粉葛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学研究及代谢组学分析[D]. 张明月.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参麻益智方通过调节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改善突触可塑性的机制研究[D]. 张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稳心颗粒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防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效应机制[D]. 杨欣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柔性多孔导电敷料的制备以联合负压和外源性电场用于创面治疗的研究[D]. 陈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徐丽丽.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不同灌注方式的婴幼儿主动脉弓部手术脑保护研究[D]. 童媛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7]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D]. 李韬.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8]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D]. 杨俊.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9]猫慢性肾病(CKD)临床治疗研究[D]. 孙亚东.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10]益肾缓衰方调控IS/AhR/NOX4通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的机制研究[D]. 郭传.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用简单的超滤法测量血管通路中的血流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