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容忍原则

制定容忍原则

一、公差原则的公式化表述(论文文献综述)

马宁[1](2021)在《基于功能和结构关联分析的几何公差自顶向下传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械系统装配精度的保障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零件公差设计,随着高精密机械装备的不断发展,几何公差设计已经成为产品设计阶段必须着重考虑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公差设计中,几何公差项目和数值的选取往往依赖于设计人员的自身经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零件的配合、使用寿命等质量特性。因此,根据设计要求对产品本身的功能特性及结构属性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数字化分析方法,为几何公差设计提供直接依据,实现计算机支持下的几何公差项目和数值自顶向下传递与生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几何公差设计方法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学习与分析。本文从几何公差建模、几何公差项目生成与传递和几何公差数值优化分配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以实现与产品设计过程同步的几何公差自顶向下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建立了与产品设计过程同步展开的几何公差设计过程模型。解析了几何公差自顶向下设计过程中的一些相关基本概念,构建了与产品设计过程同步展开的几何公差设计过程模型——以功能要求为起点,将初始设计要求逐步分解到装配体层、零件层及至几何要素层;基于上述路径,实现几何公差项目传递、转化与几何公差数值的优化分配。建立了基于功能和结构关联的几何公差表示模型。首先,对产品层、零件层、几何要素层和公差层进行功能要求和结构关联分析,构建了功能、结构和几何公差间的产品数据关联模型,宏观上定义了三者之间的关联约束;然后,基于功能和结构间的关联约束,构建了功能要求的结构化转化模型,将功能要求转化为功能要素间的结构约束,实现了几何公差信息的统一表达;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几何特征表面的功能要求、结构关联与几何公差项目的映射关系,提出了基于功能要求和结构约束的几何公差项目生成规范,为几何公差项目的传递奠定基础;最后,根据配合公差、互参照公差和自参照公差之间的关联约束,构建了基于配合约束的公差关联模型,为几何公差的数值分配提供了基础模型。提出了基于装配接点的几何公差项目传递方法。首先,以初始设计要求作用的零件为起点,基于零件间的功能要求和结构关联构建了零件级几何公差项目传递路径;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零件间装配接点的组成、约束类型以及零件内一般结构表面的约束关系,建立了几何特征表面级几何公差项目传递路径;最后,建立了基准的转移规范、几何公差项目复制与转化的规范和基于功能要求的典型零件几何公差项目生成规范,并基于上述规范实现了产品设计过程中几何公差项目的同步传递与分析,为实现几何公差项目的自顶向下设计提供了有效地分析工具。提出了基于配合约束的几何公差数值优化分配方法。首先,基于配合约束的公差关联模型,将装配体层次上的初始配合要求分解为零件层和几何要素层的几何公差要求;然后,将装配接点作为配合公差传递的基本载体,根据装配接点的顺序和表面类型,提出了相关配合表面旋量矩阵的分析方法,并基于旋量矩阵生成相关表面的几何公差约束;最后,以基于旋量矩阵的公差约束、加工精度约束和互参照公差对自参照公差的约束为约束条件,以最小总公差成本为目标函数,选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得到了最小总公差成本及对应的几何公差数值。开发了基于功能和结构关联的几何公差自顶向下设计系统。该系统以SOLIDWO-RKS为运行平台,Visual Studio为开发工具,C#为开发语言,Access为后台数据库,以Matlab为几何公差数值分析和计算工具,主要包含基于功能和结构关联的几何公差项目传递路径生成模块、基于功能和结构关联的几何公差项目生成模块、基于配合约束的几何公差数值优化分配模块等模块。

察应坤[2](2020)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治派”对农村危机的思考与拯救》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山东实力派人物王鸿一联合了一批志趣相同者在北京创办了《村治月刊》,旨在全国推行以河北定县翟城村、山西村政为基本模式的“村本政治”。时人对此知识人群体以“村治派”称之。在王鸿一整合下,村治派不仅在学理上有吕振羽、梁漱溟、茹春浦等理论派人物鼎力加持,也获得了米迪刚、梁仲华、彭禹廷等地方自治力行者的实践响应,遂使村治思潮在全国渐成蓬勃之势。后在梁仲华、梁漱溟、孙则让苦心经营之下,村治派与其他团体相呼应,全国各地乡村建设运动纷纷兴起。以往的研究中,常常把“村治派”作为“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附庸来展开,未曾追溯村治派的起源,也没有考察它的发展历程,对于村治派的理论实践及其对于近代中国乡村社会转型发挥的作用也没有专题的研究。本文将村治派从起源到巅峰再到沉寂的过程作一事实的梳理,以弥补、校正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及成见;同时将村治派置于近代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长时段历史进程中,清理出它的学理主线,并与政党介入、宗教介入的社会改革相对比,以探求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由主义三种思想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改革所呈现的不同面貌,进而观察国家力量渗透和基层社会改革张力下的近代中国乡村问题解决之道。村治思潮产生于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危机的大背景之下。20世纪初叶中国农村的衰败,本质上是中国传统社会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造成的,这也是任何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晚清民国政府为应对国际国内新局面,出台了若干地方自治政策,试图缓解社会危机,由此催生了三个区域的早期村治实验:河北翟城村治、山西村政和曹州府善后局设立。正是这种社会生态,促成了“村治派”的产生及其对中国农村出路的不懈探索。1929年,王鸿一联合米迪刚等人创办《村治月刊》,标志着村治派的正式形成。早在1922年王鸿一和米迪刚在推动实行西北垦殖时相识相知,并在“村落自治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这一认识上达成一致。米迪刚亲身参与并主导的翟城村治为王鸿一“恢复民族自信力”的思想体系提供了样本参考和理论借鉴。1924年,两人在北京创办《中华日报》,呼吁以村落为单位进行乡村改革,并提出了一套以村治实践为基础的建国方案,但在时局动荡之下,影响极为薄弱。1929年3月,在阎锡山、冯玉祥支持下,王鸿一集合米迪刚、吕振羽等一批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号召“实现革命主义、恢复民族精神”,创办了《村治月刊》,并以此为大本营研究村治学理、推行村治实践。众多学校、媒体、社团纷纷响应,一时间研究与推广村治成为全国潮流。民主政治的激进化是村治派主张的歧出。吕振羽由“改良”转向“革命”和彭禹廷由“民主”转向“封闭”是民主政治激进化的两个方向。“民主政治之如何确立”,是《村治月刊社宣言》里的重要内容,作为《村治月刊》的主编和主要理论旗手,吕振羽最初将“民主政治”定位为“三民主义的村治”,主张“非暴力的革命建设”,这与王鸿一“全民政治”和米迪刚“民主传贤”的主张是一致的。随着社会情境和个人际遇的变化,吕振羽开始由“改良”转向“革命”,认为发动农民斗争、革命夺取政权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正确路径。彭禹廷提倡以“缩小的三民主义”在宛西实施地方自治,后在多重重压之下,转向了一种封闭的权威性地方自治,最后以失败告终。与彭禹廷将地方自治缩小在局部的、封闭的、独立的空间范围不同,吕振羽更强调在一种更广阔的社会整体解决方案中来解决农村问题。两者之于村治派的歧出,恰恰是两种相反方向民主政治主张的激进化,由此得出的行动逻辑和实践行为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后果。梁仲华和梁漱溟的倾力合作推动村治事业走向巅峰。在韩复榘的支持下,梁仲华和梁漱溟接续王鸿一开创的“村治”事业,先有河南村治学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相继设立,再有邹平、菏泽、济宁等实验县开办,乡村建设运动浪潮持续高涨。梁仲华负责乡建工作的组织与具体的行政事务,梁漱溟从社会与人心问题的逻辑出发,对“研究”“训练”“实验”等各项乡建具体内容进行理论建构和路径设计。村治派的理论主张有了广阔的实践区域,并把社会影响力扩散到了全国政商学各界,国民政府内政部以村治派的社会改革实践为参考,进行了全国县政改革设计和区域实验。在这种政治力量收纳、社会力量欢迎的态势下,乡村建设浪潮在全国兴起。三次全国乡村讨论会的举办标志着乡村运动的大发展和高涨,村治派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声望日隆。但在这种蓬勃壮阔的表象下,现实行政力量与社会改革运动的纠葛也在其中暗流涌动并日益激化。在政权对乡村社会的强力渗透和控制下,村治派的社会改革最终归于沉寂。菏泽成为第二实验县后,孙则让主导的以“乡农学校”组织民众自卫训练带动社会改革卓有成效,这一模式很快被韩复榘在全省区域推广以实现对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控制。村治派所秉持的乡村改革的独立性全面消解。1932年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确立设置县政改革实验区,山东省政府在原来邹平实验县基础上加设菏泽为乡村建设实验县,并由王鸿一的学生兼同乡、时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的孙则让亲往家乡主持实验工作。孙不负众望,在应对黄河水灾的同时,以“乡农学校”组织民众自卫训练,很快在地方治安、农村经济、乡村教育、地方自治等诸多方面取得显着成效。韩复榘从这一改革模式中看到了社会控制的极佳效果,遂令设立乡村自卫训练试办区,其后在抗战形势下,又根据梁漱溟等制定的三年计划,于全省逐次设立行政专员公署。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施政区域和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基层中间组织的设立,有效抑制了土豪劣绅、奉官为匪等恶劣势力在乡村社会的蔓延趋势。但此区域的扩大,更多体现了韩复榘主导的政府控制体系对基层社会的强力渗透。韩复榘被罢免后,新任政府主席沈鸿烈撤销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村治派成员各分西东,从此沉寂。作为村治派改革成效的参照,考察国民党政权控制下以纯行政力量推动或是宗教合作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改革,考察中共农村道路的探索,包括没有获得政权的早期海丰农民运动和获得局部行政权力的陕甘宁边区改革,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近代乡村改革无论是在何种意识形态指导下,乡村改革最初阶段的成效与尊重当地民众伦理情感认同的程度呈正向关联关系;乡村改革中政治权力介入呈现加强态势,行政力量与社会运动的追求目标或是共存,或是后者让位于前者。乡村建设运动激起了巨大的理论波澜。针对村治派的理论与实践,诸多批评纷至沓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很多受到王鸿一的启发和影响,特别是“反对欧化俄化,恢复民族精神”这一主张,是对王鸿一“恢复民族自信力”思想的承继和发扬。村治派对于“村治为国家政治根本和社会组织基础”的看法有着高度的认识一致性。当时的着名评论家孙伏园观察认为“乡村建设为时代大势和国家命脉延续所需”,并把乡村建设运动与近代挽救国运衰败的五次大运动作为相互承接的脉络加以叙述。批评的声音主要来自于三个思想流派:东方文化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左派经济学家。梁漱溟在与这三大派别的论辩中仍然坚持认为中国问题必须走理性解决之路即乡村建设道路,即坚持文化改造下的乡村建设路径,从正面培养公众意识,健全乡村团体组织,以新道德建设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梁漱溟在这些论辩中所展现出的变革、理性、独立的理论品质,正对应了村治派一贯对于道德原则的坚持和扞卫。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治派对农村危机的思考和拯救最终归于沉寂,但他们对农村社会的发现,是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一种有益尝试。村治派在“恢复民族精神,保持固有道德之乡村自治”这个大方向下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在长时间轴和多空间维度上呈现了近代知识人对于民族国家塑造的努力和创造中国本土现代性的冲动。虽然这种努力和冲动未曾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调,但反思这一历史过程,可以更为理性地看到中国乡村社会发展改革的关键性法则。其一,尊重民众伦理情感认同为乡村社会改革的基本原则;其二,渐进实施社会调控,保持社会资源总量对新体制实施的有效支撑;其三,适度区分有效衔接,实现行政力量与社会运动的良性互动,促进国家权力渗入与村落自主性之间的良性平衡。村治派对儒家伦理的坚守,在今天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中仍有其现实意义。如韦伯所言,革命的真正起因在于一种新精神的作用,“村治派”的主张在当时乡村社会边缘化的状态下提出,并抛开各种龃龉与桎梏而付诸实施,这是一种理性审视后逆流而上的奋勇行动。发现农民,认清乡土社会,这是王鸿一、米迪刚、梁漱溟等村治派知识人对近代中国现代转型的最大启蒙。

朱健[3](2020)在《基于遗传算法的飞机钣金CAD/CAPP集成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要求我国制造业向创新型、智能化、高端化、网络化方向改革。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创新尤其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飞机制造业作为高精尖制造行业代表,随着飞机制造技术不断发展飞机零件复杂化程度日益提升尤以飞机钣金零件最为突出,而当前国内各大飞机制造厂商对飞机钣金零件的描述规则、设计制造生产模式以及工艺方案制定策略所采用的方法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供需发生严重冲突,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飞机制造业进行产业创新改革、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活力瓶颈之一。作为飞机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据统计,钣金零件占飞机零件总量的30%~50%,其制造生产所需时间占全机制造总时间的20%。目前市面上零件产品三维设计软件多为通用类软件,针对飞机钣金专用的设计软件相对较少且大多基于国外钣金制造标准不符合国内企业要求,而致力于钣金件工艺方案智能决策的CAPP系统更是屈指可数。因此,本文以构建现代飞机钣金零件CAD/CAPP集成开发系统为主要研究目的,解决目前国内对定制化、本地化飞机钣金零件设计平台的迫切需求,主要研究方法为:(1)以典型飞机框、肋钣金零件为研究对象,广泛收集框肋零件制造知识,在CAD建模方面,以MBD模型定义技术为根本、以特征参数化设计方法为手段设计零件MBD模型,并采用二次开发技术对Solid Works进行定制实现MBD模型的快速生成。(2)在MBD模型基础上,对零件特征进行识别与提取并存储于知识库中。(3)在CAPP方面,结合计算机领域复杂网络理论相关知识,将网络方法与研究手段应用于机械零件,深入挖掘零件机械结构与其加工工艺间内在联系,将网络模体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实现零件工艺方案的智能决策与排序优化。(4)此外,对框肋件孔群加工路线优化展开研究,提出采用蚁群-粒子群结合的混合算法求解最优加工路径。最终,对CAD/CAPP模块进行整合,设计人机交互GUI界面,完成一体化系统设计。

陈嘉颖[4](2019)在《主题单元式教学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传统的数学课教学主要是以单一的教学内容方式,在内容的整体性、连贯性、结构性上以及内容对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方面考虑得还不多,碎片化教学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共鸣。随着2018年1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正式推出,课程内容结构也得以更新,采用的是“主线-主题-核心内容”的结构,更希望教师能从一节一节课跳出来,因此,进行主题单元式教学设计和实施迫在眉睫。本研究是基于系统化、结构化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站在整体的层面设计主题单元式教学活动。以发展人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为核心,通过三个阶段:以根蕴本——明确预期学习结果;以干定标——确定恰当的评价方法;以枝长知——规划相关教学过程,围绕单元情境线、单元问题线、单元活动线构建“1-3-3数学树”模型设计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聚焦主题,直指数学的灵魂,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知识,还能帮助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发挥数学育人的内在力量。本研究采用理论思辨和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对主题单元式教学和数学理解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析,而后对国内外的应用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促进理解的主题单元式教学设计奠定理论和应用基础。接着进一步分析研究的开展所基于的理论基础,分别是教学视角理论、逆向设计理论、SOLO评价理论以及学生发展理论,以及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的基本原则:整体性、顺序性、相关性,并提出了教学设计的“1-3-3数学树”模型,即“一个核心,三个阶段,三个策略”,并基于这个模型,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数列”这一主题单元进行了教学设计以及案例分析。最后,根据构建的模型及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整理分析实践数据,并借助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促进理解的主题单元式教学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2)促进理解的主题单元式教学能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水平;(3)促进理解的主题单元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的数学观、数学学习观的形成。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是:在理论上创新了高中数学主题单元式教学对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的尝试,在实践中重点关注在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以及高中生数学理解的路径,为帮助教师完成更有效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

赵齐戬[5](2019)在《面向几何要素的公差规范设计方法》文中提出在分析国内外公差规范设计发展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数论的复杂装配体公差分析理论与方法”(51575484)和“基于功能-结构并行分解的公差设计理论与方法”(51275464),对公差规范设计中的基准参考系的建立、几何公差的规范设计以及几何公差的优选等技术开展了研究,提出了一种面向几何要素的公差规范设计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新一代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框架下对于公差规范设计的相关要求,基于要素及其所在零件的几何形状、位置关系、配合关系等因素,研究了面向几何要素的公差规范设计方法框架;基于零件的几何特征,研究了回转体零件的基准参考系建立方法;根据要素的几何特征与定位特征,构建了基于排除法的几何公差选择规则;根据成本与装配要求,建立了公差原则选择规则。2)针对零件的基准系建立问题,建立了基于统计学习方法的基准要素分类模型,研究了基准系建立的框架,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学习的基准参考系建立方法;针对分类模型中的分类特征与训练集,构建了要素特征的向量模型,基于要素向量建立已规范零件的数据库;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3)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公理设计的几何公差规范设计方法。根据要素变动的分解,构建了几何公差规范设计模型;建立了基于独立公理和信息公理的几何公差规范设计规则,对设计模型进行求解;结合独立规则、信息规则和经验规则,给出了几何公差的规范设计流程,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4)将多属性决策方法与公理设计相结合,研究了一种基于多属性决策的几何公差优选方法。先建立了要素分解方案的备选方案集,再构建成本、适用度等为属性函数,采用基于熵增的多属性决策方法,计算得到优化后的要素分解方案,进而实现几何公差的优选,通过实例验证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5)利用C#和Solidworks API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可集成于Solidworks的公差规范设计系统。以RV减速器为例,验证了方法和系统的有效性。

郑湘云[6](2019)在《钙质砂-黏土混合物渗透固结特性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沿海港口建设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吹填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依据吹填土源、吹填工艺的不同,这种人工吹填土可能是较为单一的淤泥或砂,也可能是砂和黏土混合形成的砂-黏土混合物。根据混合物中砂的种类和来源不同,吹填土又可分为陆源吹填土和海源吹填土。目前,砂-黏土混合物渗透固结特性的研究多聚焦于陆源吹填土,针对海源吹填土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因此,为了满足南海岛礁建设的需求,迫切需要对海源吹填土的渗透固结特性开展深入研究。本文采用钙质砂-黏土混合物来模拟海源吹填土,对常规固结仪进行改造,进而对具有不同黏土含量、不同初始孔隙比的钙质砂-黏土混合物试样开展渗透固结试验,深入研究其渗透固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改造后的渗透固结仪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可以在持荷时进行渗透试验。在进行单向固结试验的同时,利用孔压自动采集模块,可以自动测量并记录孔隙水压力值。通过止水夹控制试验排水条件,可以进行双向排水固结试验。(2)在逐级压力作用下,钙质砂-黏土混合物试样的变形-时间曲线呈阶梯状,压缩量变化幅度逐级变小。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变形-时间曲线为“S”型曲线。压缩曲线变化趋势受初始孔隙比影响明显,且影响程度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减弱。压缩性指标随黏土含量、初始孔隙比的增大而增大。固结系数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最终趋于稳定。采用新三点法计算固结系数在本文中是适用的。(3)固结试验中钙质砂-黏土混合物试样的孔压消散规律为:当固结压力低于100 kPa时,孔压消散存在“滞消现象”;当固结压力超过100 kPa时,加压瞬间,底部孔压响应存在“滞后效应”,且底部孔压峰值远远低于固结压力。(4)钙质砂-黏土混合物试样的渗透系数随着固结压力、固结变形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降低速率逐渐变小。渗透系数随压缩性指标的减小而逐渐减小,随固结系数的减小而逐渐增大。此外,随着黏土含量、初始孔隙比逐渐增大,渗透系数逐渐减小,且渗透性受黏土含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初始孔隙比。(5)钙质砂-黏土混合物固结系数、固结压力的对数值之间,存在较为显着的二次函数关系。渗透系数的对数值与孔隙比之间,存在较为显着的线性关系;本文研究成果可进一步完善常规渗透固结装置,并促进对钙质砂-黏土混合物渗透固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认识。

王路[7](2018)在《悬索桥主缆与索鞍间滑移机理理论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缆是悬索桥的主要承重结构,主缆与索鞍间稳定的相对位置关系是保证全桥结构安全的必要条件。在传统两塔悬索桥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多塔悬索桥,具备超强的跨越能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被认为是跨越海湾、海峡等宽阔水域的理想桥型。对于该桥型而言,主缆与中主索鞍间的抗滑问题是制约中塔选型乃至结构成立的核心因素,围绕该抗滑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极为必要。基于此,本文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在抗滑摩擦准确计算、滑移机理明确把握、抗滑方案深化设计、抗滑性能合理评估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较为系统地解决了主缆抗滑问题,可为相关理论修正及创新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针对主缆侧面抗滑摩擦难以准确计算及充分利用的问题,开展了主缆侧向力方面的理论及试验研究:探明了既有计算公式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局限性;基于离散体接触关系,提出了鞍槽内丝股相互作用力的计算模型,构建了侧向力理论计算方法;基于最小二乘准则进行分区间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提炼了便于工程应用的实用计算公式;探讨了参数影响规律,并对比了既有公式、理论方法及实用公式的计算结果;最后利用实用公式,对主缆抗滑摩擦力进行了计算示例。另一方面,通过在模型设计、加载方式及测试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形成了有效的侧向力试验方案;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明确了侧向力的分布模式及变化规律,并验证了理论研究成果的准确性。为明确主缆与索鞍间的滑移机理,给理论模型的构建提供必要基础,开展了以索股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大规模试验研究:制定了以两端张拉索股模拟平衡状态、以单侧顶推索鞍模拟偏载状态的加载方案,并设计了相应的试验模型及测试方法;综合考虑侧面摩擦、索股数目及索鞍构造等因素,开展了共15种工况的试验测试;利用实测数据,深入研究了索力发展特征、索股滑移行为、滑移时变效应、名义摩擦系数等机理问题;最后,就主缆与索鞍间摩擦系数合理设计取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地,针对多塔悬索桥中塔索鞍抗滑不足的问题,研究了竖向摩擦板式及水平摩擦板式抗滑方案的总体思路;抽离单束索股作为基本单元形成索元概念,提出了索元物理模型及规格化力学模型,开发了便于主缆滑移模型嵌入与调用的索元分析模块;在此基础上,结合设有竖向或水平摩擦板时的索鞍构造特征及索股分布特点,考虑分层滑移特性及侧面摩阻效应,通过理论推导,构建了竖向摩擦板或水平摩擦板协同作用时的主缆分层滑移分析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证实了分析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在明确了现行抗滑模式不适宜性的基础上,联合采用抗滑安全系数、索力不均匀率、索股滑移率等三项指标,构建了面向滑移过程的主缆抗滑性能评估准则;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作为典型工程实例,基于所提出的主缆分层滑移分析模型及抗滑性能评估准则,分别对增设竖向摩擦板和增设水平摩擦板两种抗滑思路下的多种抗滑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参数分析,明确了各方案所对应的索股滑移、评估指标、各向受力、摩阻组成、抗滑效力等规律性特征,推选了列间全置竖向摩擦板及层间布置2块水平摩擦板(分别置于约1/4及1/2高度处)作为两类相对最优的抗滑方案,并就此阐明了两类方案的构造可实现性。综合上述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主缆抗滑性能分析的理论方法体系,为实际主缆抗滑方案的构思、设计及实施提供有益参照。

俞灵灵[8](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研究指明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徐旭松,吉庭婷,范真[9](2016)在《运用GPS通用概念解释几何公差语义实例探讨》文中提出GPS通用概念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13统一制定,是用来阐述产品几何要素定义、功能要求设定、规范设计、检验认证等操作的术语规范。针对传统公差采用文字和图示解释公差语义,从图样标注所获取的公差信息存在歧义性、模糊性及不一致性等问题,采用GPS公式化的语言对标注有平行度公差、同轴度和位置度公差并使用相关要求的图例进行了解释说明,清晰的表达了零件表面模型中理想要素与非理想要素的本质特征和方位特征以及对其进行要素操作和评估操作的要求。解释结果不但用于指导加工制造,也用于后续的计量评定,具有无歧义、一致性等特点。

白勇华[10](2016)在《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 ——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文中指出在中国的现代性追求过程中,十七年“戏改”无疑是影响面极大,改革极为深入的一次文化实践。本论文将十七年“戏改”的焦点放在民间与国家的关系上面,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力图把研究拓展到“戏改”中的人、剧团组织形式乃至戏曲的地方市场建设等方面。通过研究十七年“戏改”过程中各种话语资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试图从中剖析革命国家在介入传统戏曲过程的种种犹豫徘徊、前后冲突甚至走向彻底激进化的原因。国家话语进入民间,完成人民性对民间性的置换,但在历史戏、家庭戏和“鬼戏”的整理改编中展现出国家话语的裂痕,革命话语、启蒙个人话语、民间话语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在十七年“戏改”期间,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革命文艺理论不只是把传统的戏曲现代化、革命化,同时还应看作是把它独立化,变成一个现代的独立的艺术门类——戏剧艺术,从前者到后者,不只是在传统戏曲里面加入某些现代元素问题,而是艺术理念、艺术文本、艺术中人与人的关系都进行了结构性重组。而且,十七年“戏改”作为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分合博弈的过程,也不能看作国家话语力量对民间元素的单向规训,其中本土民间的要素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寻求到自身的存在形态,福建地方戏剧种的复杂多样导致传统戏曲中的民间社会文化元素的强力自我维护动能显得尤为突出。十七年“戏改”中“人的改造”是系统工程,并总是在国家与民间之间不断地左右摇摆,民间的因素或代表国家意志的因素在其中不断磨合,而逐步找到自己的位置,革命国家与民间力量的博弈存在诸多妥协,民间力量作为隐性的在场一直影响着戏曲的机构和生态。革命意识形态在重建戏曲市场与戏曲市场主体的过程中遭遇诸多困难,为了确保自身社会和文化理想能够有机地贯彻到戏曲当中去,强力的行政手段和革命样板戏的出现其实是改造精英话语如何在民间社会当中成功立足的一次逻辑延伸,是追求现代的民族国家大叙事合乎逻辑的产物,不能仅仅看作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的特例。

二、公差原则的公式化表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差原则的公式化表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功能和结构关联分析的几何公差自顶向下传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几何公差建模
        1.2.2 几何公差项目生成与传递
        1.2.3 几何公差数值优化与分配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几何公差自顶向下设计过程建模
    2.1 引言
    2.2 几何公差自顶向下设计中的基本概念
        2.2.1 几何要素
        2.2.2 公差项目类型
        2.2.3 公差原则
        2.2.4 几何公差带
    2.3 几何公差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协同关联模型
    2.4 几何公差自顶向下设计过程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功能和结构关联的几何公差模型
    3.1 引言
    3.2 功能、结构和几何公差间的关联分析
        3.2.1 功能、结构和几何公差间的关联模型
        3.2.2 功能要求的结构化转化模型
        3.2.3 基于结构约束的几何公差项目生成规范
    3.3 基于配合约束的公差关联模型
        3.3.1 配合公差对互参照公差的约束与转化作用
        3.3.2 配合公差对自参照公差的约束与转化作用
        3.3.3 互公差对自参照公差的约束与替代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装配接点的几何公差项目传递
    4.1 引言
    4.2 基于功能和结构关联的几何公差项目传递路径
        4.2.1 零件级几何公差项目传递路径
        4.2.2 几何特征表面级几何公差项目传递路径
        4.2.3 装配接点的优先级排序
        4.2.4 几何公差项目传递路径的优先级排序
    4.3 基于装配接点属性的几何公差项目生成
    4.4 基于功能和结构关联的几何公差项目复制与转化
        4.4.1 基于装配接点的基准转移
        4.4.2 基于传递路径的几何公差项目复制与转化
    4.5 基于功能要求的典型零件几何公差项目生成
        4.5.1 轴套类零件的功能要求和几何公差项目生成规范
        4.5.2 盘盖类零件的功能要求和几何公差项目生成规范
        4.5.3 叉架类零件的功能要求和几何公差项目生成规范
        4.5.4 箱体类零件的功能要求和几何公差项目生成规范
    4.6 实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配合约束的几何公差数值优化分配
    5.1 引言
    5.2 基于配合约束的旋量矩阵分析与旋量堆叠
        5.2.1 装配接点的旋量矩阵
        5.2.2 旋量堆叠
    5.3 基于配合约束的几何公差数值优化
        5.3.1 目标函数的建立
        5.3.2 约束条件的建立
        5.3.3 基于遗传优化算法的几何公差数值优化求解
    5.4 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功能和结构关联的几何公差自顶向下传递系统构建
    6.1 引言
    6.2 系统构建平台与工具
        6.2.1 开发工具
        6.2.2 硬件环境
        6.2.3 软件运行平台
    6.3 系统构建
        6.3.1 基于功能和结构关联的几何公差项目传递模块
        6.3.2 基于功能和结构关联的几何公差项目生成模块
        6.3.3 基于配合约束的几何公差数值优化分配模块
    6.4 实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治派”对农村危机的思考与拯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一、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村治思潮的时代背景及起源
    第一节 20世纪初农村危机与地方自治政策推出
        一、农村衰败无序:近代“中国问题灼点”
        二、晚清民初地方自治规约颁布:一剂良药还是虚幻泡影?
    第二节 村治实验的萌芽
        一、早期翟城村自治
        二、山西村政
        三、曹州府善后局的设立
第二章 村治派的形成
    第一节 米迪刚对翟城村治的主导及其实践理论的总结
        一、翟城新政:旧文化网络和新法团主义的较量
        二、村为起点“民主传贤”:中国社会修缮良法
        三、“井”字结构新村布局:社会公共空间营造
    第二节 王鸿一的“恢复民族自信力”思想主张与实践
        一、“民族自信力”:民族自救运动的发动机
        二、儒家伦理:揭橥民族文化重心
        三、“村本政治”:中国民族出路
    第三节 王鸿一与米迪刚的合作及村治派大本营的设立
        一、实行西北垦殖: 纾困内地边疆农村民生
        二、创办《中华日报》:呼吁乡村改革共和建国
        三、出版《村治月刊》:研究学理推行村政
第三章 村治派的歧出:民主政治的激进化
    第一节 由“改良”到“革命”: 吕振羽村治思想转向
        一、三民主义的村治:非暴力的革命建设
        二、村治理想的破灭:转向国家视角
        三、革命夺取政权:发动农民斗争
    第二节 从“民主”到“封闭”:彭禹廷领导下的宛西自治
        一、自卫、自治、自富:民众自治共同体的内聚
        二、不顾官厅、不顾法律、不顾手续:地方自治的封闭
        三、“再造权威性自治”:局部地方专制的失败
第四章 走向巅峰:乡村建设浪潮的兴起与高涨
    第一节 梁仲华主持下的村治派大集结
        一、“思想阐发”与“人才储育”: 河南村治学院
        二、“研究”“训练”“实验”: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三、组织与行政:梁仲华乡建工作的事功
    第二节 梁漱溟领导下的“乡村建设运动
        一、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梁漱溟思想的逻辑出发点
        二、乡村开出新组织:邹平实验县的改革设计
        三、“政”“教”“富”“卫”合一:邹平实验实施及七大成效
        四、玄学的理论与妥协的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纠葛
    第三节 全国乡村运动大联合
        一、成立联合组织为各地乡村工作人员一致诉求
        二、三次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举行
        三、有限度的联合与有限度的影响
第五章 政治权力强力渗透下村治派的沉寂
    第一节 村治派主导社会改革独立性的消解
        一、民众自卫训练:菏泽实验模式社会改革的有效性
        二、从社会改革到社会控制:韩复榘设立山东乡村自卫训练试办区
        三、全域推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逐次分区设置
    第二节 国民党政权下的乡村社会改革实验
        一、纯以行政力量促进农村建设:江宁和兰溪实验
        二、基督教和国民党行政的乡村建设合作:黎川实验
    第三节 中共农村道路的探索
        一、适应性动员:前期海丰农民运动政治策略
        二、“三三制”:陕甘宁边区改革资源总量控制框架
第六章 批评与回应:围绕村治派理论的争议
    第一节 批评箭靶:村治为解决中国问题唯一办法
        一、一脉相承之认识:村治为国家政治根本
        二、进入主流视野:乡村建设是时代大势所需
    第二节 东西之间:梁漱溟与其他派别的论战
        一、融合东西方还是中国文化坚守:与东方文化派的辩论
        二、农业工业孰先孰后:与自由主义西化派的交锋
        三、阶级的融合还是斗争:与左派经济学家的论争
结语
    一、民众伦理情感认同:乡村社会改革的基本原则
    二、渐进实施社会调控:保持社会资源对新体制实施的有效支撑
    三、适度区分有效衔接:行政力量与社会运动的良性互动
    四、儒家伦理固本开新:村治派中国乡村现代性出路的理论建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遗传算法的飞机钣金CAD/CAPP集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三维数字化MBD技术
        1.2.2 FBD参数化设计技术
        1.2.3 KBE知识工程
        1.2.4 复杂网络理论
        1.2.5 CAPP工艺决策与智能优化算法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特征的框肋零件MBD模型参数化设计
    2.1 飞机发展史
        2.1.1 飞机钣金零件
        2.1.2 飞机框、肋类钣金零件
    2.2 框肋件MBD模型设计与二次开发
        2.2.1 零件几何结构与特征分析
        2.2.2 全三维MBD模型搭建
        2.2.3 MBD模型特征参数化设计
    2.3 框肋件特征识别与提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蚁群算法的孔群加工路线优化
    3.1 飞机制孔技术
        3.1.1 现代飞机连接技术
        3.1.2 自动制孔技术
    3.2 飞机框肋件孔群加工路线优化
        3.2.1 研究背景
        3.2.2 问题描述
        3.2.3 算法模型及改进策略
        3.2.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复杂网络的框肋件加工工艺排序优化
    4.1 飞机钣金零件智能工艺决策
        4.1.1 飞机零件加工研究现状
        4.1.2 飞机框肋件加工工艺
    4.2 复杂网络理论
        4.2.1 理论介绍
        4.2.2 框肋件网络模型
    4.3 基于复杂网络的飞机框肋件工艺路线优化
        4.3.1 遗传算法概述
        4.3.2 模型构建与改进策略
        4.3.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机框肋钣金零件CAD/CAPP设计开发平台
    5.1 软件平台简介
    5.2 系统需求分析
    5.3 平台开发实例
        5.3.1 系统功能介绍
        5.3.2 平台开发应用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成果总结
    6.2 创新与价值
    6.3 工作展望与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主题单元式教学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一)基于教育本质的回归要求
        (二)基于新课程改革的专业追求
        (三)基于教师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研究的内容
        (一)促进理解的高中数学主题单元式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促进理解的高中数学主题单元式教学设计的创设构建
        (三)主题单元式教学对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的实践探索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路径图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主题单元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二)数学理解的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概述
        (一)有关主题单元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有关数学理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第3章 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的主题单元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的主题单元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视角理论
        (二)逆向设计理论
        (三)SOLO评价理论
        (四)学生发展理论
    二、促进理解的主题单元式教学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原则
        (一)促进理解的主题单元式教学的整体性原则
        (二)促进理解的主题单元式教学的顺序性原则
        (三)促进理解的主题单元式教学的相关性原则
    三、促进理解的高中数学主题单元式教学设计模型——数学“树”设计
        (一)突出一个核心
        (二)实施三个阶段
        (三)围绕三个策略
        (四)与其它主题单元式教学设计模型的对比
第4章 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的主题单元式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一、宏观设计
        (一)剖析主题单元的核心问题
        (二)构建“三阶段”数列教学设计
        (三)促进理解的主题单元式教学数列单元设计构想
    二、微观设计
        (一)《数列起始课》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二)《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三)《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四)《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第5章 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的主题单元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和假设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假设
    二、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和主教
        (二)实验变量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材料
    三、实验过程
        (一)实验准备阶段
        (二)数学理解测试卷及调查问卷的编制
        (三)实验进行阶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成绩前后测的结果和分析
        (二)教学实验过程观察和调整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一、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的主题单元式教学的一些研究价值
        (一)对数学理解及数学成绩的影响
        (二)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
        (三)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
    二、研究反思及研究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学生对数学及数学学习的观念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实验中后期的学生数学观及数学学习观的简单调查
附录3 :学生数学学习理解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数列理解水平测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面向几何要素的公差规范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新一代GPS标准体系
    1.3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研究现状
        1.3.1 公差建模与表示
        1.3.2 公差分配
        1.3.3 公差分析
    1.4 公差规范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4.1 公差规范设计方法
        1.4.2 公差规范设计关键技术
        1.4.3 现有公差规范设计方法对比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1.5.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2 论文的框架
    1.6 小结
2 面向几何要素的公差规范设计方法框架与设计规则
    2.1 引言
    2.2 新一代GPS标准体系下的公差规范设计要求
    2.3 面向几何要素的公差规范设计方法框架
    2.4 面向几何要素的公差规范设计规则
        2.4.1 基准参考系的建立
        2.4.2 基于排除法的几何公差选择规则
        2.4.3 公差原则的选用规则
    2.5 小结
3 基于统计学习的基准参考系建立方法
    3.1 引言
    3.2 统计学习方法概述
        3.2.1 统计学习方法
        3.2.2 有监督学习问题的基本形式
    3.3 基准参考系建立方法
        3.3.1 基准要素选择的建模与求解
        3.3.2 要素向量与特征的构建
    3.4 实例分析
        3.4.1 叉架类零件基准参考系的建立
        3.4.2 学习算法选择对基准选择的影响分析
        3.4.3 与其他DRF建立方法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公理设计的几何公差规范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公理设计理论概述
    4.3 几何公差规范设计方法
        4.3.1 几何公差规范设计问题的建模
        4.3.2 基于公理设计的几何公差规范设计方法框架
        4.3.3 基于公理设计的几何公差规范设计规则
    4.4 实例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几何公差优选方法
    5.1 引言
    5.2 多属性决策方法概述
        5.2.1 多属性决策问题
        5.2.2 多属性决策问题求解方法
    5.3 几何公差优选方法
        5.3.1 备选方案集
        5.3.2 不确定因素与属性
        5.3.3 基于熵增的分解方案优选算法
    5.4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原型系统开发与实例分析
    6.1 引言
    6.2 原型系统开发
        6.2.1 系统开发环境
        6.2.2 系统框架
        6.2.3 功能模块设计
    6.3 RV减速器公差规范设计
        6.3.1 RV减速器结构分析
        6.3.2 RV减速器公差规范设计
        6.3.3 公差规范设计结果分析
    6.4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钙质砂-黏土混合物渗透固结特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砂-黏土混合物的渗透固结特性
        1.2.2 土的渗透固结试验
        1.2.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膨润土与高岭土
        2.1.2 钙质砂
        2.1.3 钙质砂-黏土混合物
    2.2 试验仪器
        2.2.1 试验仪器的组成
        2.2.2 试验仪器改造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2.2.3 试验仪器的组装
    2.3 试验仪器的检定
        2.3.1 试验流程
        2.3.2 试验结果的比较
    2.4 试验方法
        2.4.1 试样制备
        2.4.2 试验方法
        2.4.3 数据整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固结试验研究
    3.1 固结变形与固结时间的关系
    3.2 压缩曲线
        3.2.1 孔隙比与固结压力的关系
        3.2.2 黏土含量对压缩曲线的影响
        3.2.3 初始孔隙比对压缩曲线的影响
    3.3 压缩性指标
        3.3.1 压缩系数
        3.3.2 压缩指数
        3.3.3 体积压缩系数
    3.4 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
        3.4.1 孔隙水压力与时间的关系
        3.4.2 孔压消散与初期变形的关系
        3.4.3 黏土含量对孔压消散的影响
        3.4.4 初始孔隙比对孔压消散的影响
    3.5 固结系数分析
        3.5.1 试验结果及规律分析
        3.5.2 计算方法适用性分析
        3.5.3 固结系数的经验表达式
    3.6 固结试验误差分析
        3.6.1 装置仪器的影响
        3.6.2 试验方法和操作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渗透试验研究
    4.1 渗透系数与固结压力的关系
    4.2 渗透系数与固结变形的关系
    4.3 渗透系数与孔隙比的关系
        4.3.1 关系曲线分析
        4.3.2 渗透系数的经验表达式
    4.4 渗透系数与压缩指标的关系
        4.4.1 渗透系数与压缩系数
        4.4.2 渗透系数与压缩指数
        4.4.3 渗透系数与体积压缩系数
    4.5 渗透系数与固结系数的关系
    4.6 黏土含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7 初始孔隙比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8 试验误差分析
        4.8.1 试验仪器的影响
        4.8.2 试验材料的影响
        4.8.3 试验方法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7)悬索桥主缆与索鞍间滑移机理理论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回顾与分析
        1.2.1 适宜结构体系研究
        1.2.2 最不利加载模式研究
        1.2.3 摩擦试验及抗滑措施研究
        1.2.4 滑移模式及仿真研究
        1.2.5 主缆侧向力及抗滑模式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主缆侧向力理论计算方法及实用公式研究
    2.1 既有公式理论基础探究
    2.2 理论计算模型及方法
        2.2.1 计算模型及计算假定
        2.2.2 侧向力的计算
        2.2.3 侧向压力的计算
        2.2.4 侧向合力的计算
    2.3 误差影响分析
        2.3.1 泊松效应
        2.3.2 鞍槽宽度偏差
    2.4 实用计算公式
    2.5 参数分析及结果对比
        2.5.1 钢丝层数一定时的列数影响
        2.5.2 钢丝总数一定时的排列影响
        2.5.3 摩擦系数影响分析
    2.6 实例计算与分析
        2.6.1 抗滑摩擦力计算及组成机理分析
        2.6.2 抗滑安全性评估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缆侧向力分布模式的模型试验研究
    3.1 模型试验研究
        3.1.1 模型制作
        3.1.2 测试方法
        3.1.3 工况设置
        3.1.4 试验过程
    3.2 主要试验结果
        3.2.1 各侧向力测点结果
        3.2.2 工况间结果对比
    3.3 理论计算方法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缆与索鞍间滑移行为及力学特征试验研究
    4.1 理论基础及既有研究结果分析
    4.2 试验模型及测试方案
        4.2.1 模型设计
        4.2.2 测试方法
        4.2.3 工况设置
        4.2.4 试验过程
    4.3 主要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索力发展特征分析
        4.3.2 索股滑移行为分析
        4.3.3 滑移时变效应分析
        4.3.4 名义摩擦系数及关键因素影响分析
        4.3.5 工况间结果对比
    4.4 关于摩擦系数合理设计取值的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摩擦板协同作用时的主缆分层滑移分析模型
    5.1 摩擦板式抗滑思路
        5.1.1 竖向摩擦板式
        5.1.2 水平摩擦板式
    5.2 索元模型的开发
        5.2.1 物理模型
        5.2.2 力学模型
        5.2.3 编程实现
    5.3 主缆分层滑移分析模型
        5.3.1 理论基础
        5.3.2 设竖向摩擦板时的滑移分析模型
        5.3.3 设水平摩擦板时的滑移分析模型
    5.4 模型验证
        5.4.1 MCLSAM_VFP模型
        5.4.2 MCLSAM_HFP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缆抗滑性能分析方法及实例应用研究
    6.1 抗滑性能评估准则
        6.1.1 现行抗滑模式探析
        6.1.2 多元联合评估准则
    6.2 实例工程概述及参数准备
        6.2.1 工程概述
        6.2.2 力学参数
    6.3 竖向摩擦板式抗滑方案研究
        6.3.1 列间全置竖向摩擦板方案
        6.3.2 中空设置竖向摩擦板方案
        6.3.3 间隔设置竖向摩擦板方案
        6.3.4 竖向摩擦板式方案对比
        6.3.5 构造实现研究
    6.4 水平摩擦板式抗滑方案研究
        6.4.1 设置1 层水平摩擦板
        6.4.2 设置2 层水平摩擦板
        6.4.3 关键状态索股受力分析
        6.4.4 构造实现研究
    6.5 关于两类抗滑推荐方案的综合对比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8)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缘起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2.1.1 不再囿于时空
        2.1.2 集个性化数据
        2.1.3 具有聚合效应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2.2.1 表现形式迥异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3.1.2 以案由为参数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4.2.1 是否为前提
        4.2.2 标准之厘定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5.1.1 填补一般条款
        5.1.2 明晰认定标准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5.2.1 严格适用程序
        5.2.2 加强说理论证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5.3.1 提升审判级别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5.3.3 建立案例族谱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目次
作者简介

(9)运用GPS通用概念解释几何公差语义实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面对线平行度公差的GPS解释实例
    1.1 面对线平行度公差的说明和解释
    1.2 面对线平行度公差的GPS解释
        1)几何要素(Geometric features)
        2)指定特征(Specified characteristic)
        3)条件(Condition)
2 轴线同轴度公差的GPS解释实例
    2.1 轴线同轴度公差的说明和解释
    2.2 轴线同轴度公差的GPS解释
        1)几何要素(Geometric features)
        2)指定特征(Specified characteristics)
        3)条件(Condition)
3 位置度公差的语义解释实例
    3.1 位置度公差的说明和解释
    3.2 位置度公差的GPS语义解释
        1)几何要素(Geometric features)
        2)指定特征(Specified characteristics)
        3)条件(Condition)
4 结束语

(10)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 ——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当代“戏改”进程中的十七年“戏改”
    第一节 中国当代“戏改”的阶段划分
    第二节 十七年“戏改”与延安“戏改”
    第三节 十七年“戏改”的过程描述
    第四节 文革“戏改”再审视
    第五节 新时期以来“戏改”的状态及其趋向
第二章 国家话语的裂痕——十七年“戏改”的“剧本改编”
    第一节 人民性与民间性的置换
    第二节 阶级、民族与个人:历史戏的选定与改编
    第三节 反封建、个性解放与阶级对抗:家庭戏的择取与改编
    第四节 革命国家角色的徘徊:“鬼戏”的审定与改写
    附件
第三章 从“戏曲”到“戏剧艺术”——十七年“戏改”的形式改造与观念再造
    第一节 从戏班到剧团:“新组织”决定“新形式”
    第二节 空间再造与戏曲表演决裂:舞台美术强化助推形式改造
    第三节 戏曲的重造:“演戏”到“演人物”的转向
第四章 十七年“戏改”与福建地方戏剧种塑造
    第一节 革命国家大叙事规训余绪——福建地方戏剧种改革
    第二节 “新生活”与“新戏曲”:福建地方戏现代戏创作路径
    第三节 梨园戏的抢救:新文艺的介入和旧传统的新生
    第四节 革命与民间:“丑行”与“丑旦戏”改造及高甲戏剧种重塑
    第五节 革命话语召唤下的底层艺术:闽南木偶戏题材限定与艺术转向
第五章 “新宠”岂是旧时“角”——十七年“戏改”中“人的改造”
    第一节 “身份认同”与“国家承诺”助推思想改造
    第二节 教育与合作:新文艺工作者与旧艺人的相互学习
    第三节 革命意识形态无法清除的残余:“团带班”与“戏校教育”
第六章 政治的“召唤”:十七年“戏改”中福建城乡戏曲市场变迁
    第一节 革命意识形态下的戏曲市场主体:新剧团与新的利益格局
    第二节 市场与民间的活力:思想要求、艺术规约的推行与消解
    第三节 政治需求取代社会功能:古装戏的“消沉”与现代戏的“繁荣”
    附件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公差原则的公式化表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功能和结构关联分析的几何公差自顶向下传递方法研究[D]. 马宁. 济南大学, 2021
  • [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治派”对农村危机的思考与拯救[D]. 察应坤. 山东大学, 2020(08)
  • [3]基于遗传算法的飞机钣金CAD/CAPP集成系统研究[D]. 朱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4]主题单元式教学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的实践研究[D]. 陈嘉颖.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4)
  • [5]面向几何要素的公差规范设计方法[D]. 赵齐戬. 浙江大学, 2019(08)
  • [6]钙质砂-黏土混合物渗透固结特性的试验研究[D]. 郑湘云.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7]悬索桥主缆与索鞍间滑移机理理论及试验研究[D]. 王路.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8]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9]运用GPS通用概念解释几何公差语义实例探讨[J]. 徐旭松,吉庭婷,范真. 制造业自动化, 2016(10)
  • [10]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 ——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D]. 白勇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制定容忍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