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用户现场可编程ASIC技术

开发用户现场可编程ASIC技术

一、用户现场可编程的ASIC技术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俊杰,赵伟,黄松岭[1](2012)在《网络化仪器和测量技术的进步历程及发展趋势》文中指出依托于计算机、微电子和网络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化仪器经历了从概念提出、快速进步到基本成熟的发展历程。本文试对网络化仪器及测量技术十多年的进步历程做简要归纳,并预测和展望其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

董红玉[2](2011)在《基于ASIC电路仿真技术的研究 ——AVS熵编码器的FPGA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集成电路行业,特别是ASIC和FPGA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视频质量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由以前的标清,到高清,再到超高清,这对视频编码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利用FPGA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来实现视频编码器显得尤为重要。AVS是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标准。在同等压缩性能的条件下,AVS的计算复杂度明显低于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视频标准H.264,这是AVS视频标准的显着优势。研究基于AVS的视频编码器有力的支持了我国自己的视频标准。同时,由于视频编解码标准具有相似性的特点,对AVS标准稍加改动后就能够应用在其他视频标准中。故而,AVS视频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在深入了解ASIC技术和FPGA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编码器的核心算法,在FPGA上来设计AVS熵编码器的硬件电路,同时在MODELSIM中进行软件仿真,最后进行板级验证。论文用FPGA来实现AVS视频编码,主要原因在于FPGA自身具有很多优势:它克服了定制电路的缺陷,具有强大的在线修改能力,设计者可以随时修改设计而不需要改动硬件电路,这有效地提高了设计的灵活性;此外,FPGA还具有设计周期短、成本低、可靠性高等特点。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研究了ASIC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ASIC技术的发展,特别是FPGA技术的作用和发展;了解了EDA技术的相关知识,并对电路仿真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对视频压缩技术做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并详细介绍了熵编码技术;对AVS编码器的整体编码框架和其中核心编码部分——熵编码技术作了详细讨论;设计了熵编码器的系统框架,给出了各个子部分的硬件电路结构,并在MODELSIM中通过功能仿真验证,同时在Xilinx公司平台上进行了设计分析和硬件验证。

傅鹏程,段俊斌,李执力[3](2006)在《武器装备自动检测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向》文中认为自动检测设备(ATE)是武器装备电子装备、现代化指挥系统安全运行和准确操作所必需的重要支撑设备。该文根据武器装备系统对技术保障的要求和自动检测技术的发展,论述了自动检测设备(ATE-AutomaticTestEquipment)的概念。简要介绍了武器装备自动检测设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紧密跟踪国际检测技术领域的新潮流,具体从DSP并行处理技术、可编程ASIC及ISP技术、基于VXI总线的虚拟仪器技术、MC3一体化技术、新型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检测数据的无线接入技术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其发展趋向和最新技术应用。

杨小豹[4](2006)在《基于FPGA的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如今电力电子电路的控制旨在实现高频开关的计算机控制,并向着更高频率、更低损耗和全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器件(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一类新型集成电路,它具有简洁、经济、高速度、低功耗等优势,又具有全集成化、适用性强,便于开发和维护(升级)等显着优点。与单片机和DSP相比,FPGA的频率更高、速度更快,这些特点顺应了电力电子电路的日趋高频化和复杂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FPGA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器件实现数字化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能产生三相六路正弦脉宽调制(SPWM)波形;调制频率范围为0~4KHZ,分7级控制;16位的速度控制分辨率;载波频率分8级控制,最高可达24KHZ;系统接口兼容Intel系列和Motorola系列单片机;该系统控制简单、精确,易修改,可现场编程;同时具有脉冲延时小、最小脉冲删除、过压和过流保护功能等特点,可应用于PWM变频调速系统的全数字化控制。文中对方案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主要包括系统设计的理论分析,系统结构设计及在FPGA硬件上的实现,最终验证了该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数字化设计是本系统的特点,系统最终生成的三相SPWM脉冲是基于三相正弦调制波和三角载波比较得到的。设计时,充分结合FPGA器

李锋[5](2006)在《电脑横机控制器的硬件设计》文中认为电脑针织横机是一种由电脑控制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横编针织机械,主要用于针织服装和工艺品的编织制造,主要用户为羊毛/绒衫(裤)及手套生产厂家,尤其是高档产品--羊绒制品的生产厂家。电脑针织横机除了用于传统的棉、毛针织外,还可用于山羊绒、天然丝、麻、兔毛以及晴纶、锦纶等人造纤维和混纺纱线的针织。 本论文在对电脑横机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ARM微处理器和FPGA器件为中心构建硬件平台、基于Linux的嵌入式横机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横机控制器可以根据编织要求输入的信号和来自机器的同步信号,及时发出各个控制指令,以实现编织所需的各个特定动作,自动完成编织。它主要由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部分组成。硬件平台主要包括基于三星公司的2410的CPU核心电路、基于FPGA的协处理器设计用以完成外围电磁铁和同步信号等的辅助管理、电磁铁以及电机等的功率驱动这几部分。软件平台主要包括Linux操作系统、设备驱动程序和协处理器的逻辑程序。 与传统的基于MCU或工控机的电脑横机控制系统相比,本横机系统设计合理,系统集成度高,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初步估算价格为同类进口产品的1/2,性能优越,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系统可设计和读取市面上流行的多种花型文件,具备很强的通用性。

徐义翔[6](2005)在《基于PCI总线的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温度控制系统在工业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机械、冶金、电力、化工、纺织、食品、陶瓷等行业。而基于PCI总线的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由于其接口设计复杂,采集传输速率高而成为当前工业控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 本系统基于计算机PCI总线结构,通过采集来自温度控制现场工作温度模拟量,经过AD转换,传至工控计算机上的自适应温度控制软件系统,运用基于Popov超稳定性理论推导出的MRAC算法计算出控制量,主回路采用PWM控制方案。 本文主要内容分两大块,一块是基于可编程器件CPLD的PCI总线接口以及断偶检测、冷端补偿、采样放大电路设计、A/D转换,一块是针对PCI接口的驱动软件和基于MRAC控制算法的温度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文中首先对PCI规范作了一个简要说明,分析了PCI目标模块和后台控制模块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并阐述了XC95288系列CPLD的性能、特性、使用方法,提出了采用Xilinx公司生产的6400门的CPLD,XC95288XL-7TQ144C器件,用目前流行的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作为开发手段,设计出PCI总线目标模块和后台控制模块,并将CPLD芯片运用到12路温度控制系统的PCI接口部分,同时设计了断偶检测、冷端补偿、A/D转换、采样放大电路。开发了基于PCI接口的驱动软件,实现了I/O读写功能。开发了工控计算机上的温度控制系统软件,使用了MRAC控制律作为核心控制算法。最后整个系统通过了实际工作状态的验证。为今后在PCI总线上开发大规模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刘涛[7](2004)在《基于ASIC的变电所控制系统组态软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目前的变电所控制系统中,主要应用的是具有并行操作优点的以各种功能继电器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和具有组态灵活性的以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的控制系统,而可编程ASIC的出现为结合两者的优点提供了可能,然而,可编程ASIC应用于变电所控制系统目前存在缺少适用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工具。本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如何开发出一个基于ASIC的变电所控制系统图形组态软件进行了研究。 本文分析了现有的变电所控制系统的主要控制逻辑,得出了在变电所控制系统组态软件中要应用到的基础器件。就可编程ASIC应用于变电所控制系统如何选择器件以及组态软件输出的选择、VHDL描述风格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开发了一套基于ASIC的变电所控制系统图形组态软件,并在本文中对图形组态软件中的图形编辑实现和VHDL文件的生成进行了说明。为了验证图形组态软件的功能,对变电所控制系统中的断路器控制回路和中央故障信号回路进行了组态,并对组态结果进行了仿真验证。 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组态软件可以正确地按照组态图形所表示的逻辑关系生成VHDL代码,同时应用本组态软件进行变电所控制系统的组态,可以简化操作人员的工作,本组态软件是实用、有效的。

孙媛媛[8](2004)在《FPGA的边界扫描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是一种新型器件,它将门阵列的通用结构与现场可编程的特性结合于一体。如今,FPGA 系列器件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器件之一。随着FPGA器件的广泛应用,它在数字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变得重要,它所要求的准确性也变得更高。因此,对FPGA器件的故障测试和故障诊断方法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集成电路规模的迅速膨胀,电路结构变得复杂,使大量的故障不可测。所以,人们把视线转向了可测性设计(DFT)问题。可测性设计的提出为解决测试问题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而边界扫描测试方法(BST)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 本文阐述了FPGA系列器件的结构特点,边界扫描测试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给出利用布尔矩阵理论建立的边界扫描测试过程的数学描述和数学模型。论文中主要讨论了边界扫描测试中的测试优化问题,给出解决两类优化问题的现有算法,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并且提出对两种现有算法的改进,比较了改进前后优化算法的性能。最后总结了利用边界扫描测试FPGA的具体过程。

魏光涛[9](2004)在《远端站电力远动通道监控装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电力远动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电力调度的自动化程度。远动系统能否稳定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远动通道是否正常工作,这就需要对远动通道进行监控。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先进的远端站电力远动通道监控装置,完成了对远动信号参数的测量,实现了信号波形的显示,克服了目前采用的监控装置的缺点。在实现过程中,应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CPLD芯片,保证了装置的先进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还对数字通道的一些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马耀名[10](2004)在《一类模糊PD控制算法及控制芯片的EDA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工业上的广泛使用的温控仪的工作特点,研究了模糊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1.在分析总结模糊控制本质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变权控制规则自调整的模糊控制器,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器的简单,有效性。2.将该控制算法用于MWK型模糊温控仪的设计制造。实验表明,温控仪工作性能良好,成本低,可以投入生产。3.回顾了EDA技术发展的历史,介绍了ASIC芯片的发展趋势,并利用EDA技术进行了该控制算法硬件电路的设计工作。

二、用户现场可编程的ASIC技术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户现场可编程的ASIC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化仪器和测量技术的进步历程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网络化仪器和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
    1.1 提出概念, 初见端倪 (2000年~2002年)
    1.2 蓬勃发展, 快速进步 (2003年~2007年)
    1.3 基本成熟, 广泛应用 (2008年至今)
2 网络化仪器和测量技术的进步特征
    2.1 网络化仪器标准向计算机标准、网络规范靠拢
    2.2 以软件为核心、用户自定义的仪器系统成为主流
    2.3 大规模网络互联解决了在线监测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
    2.4 网络化测量与嵌入式、虚拟仪器等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
3 网络化仪器和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可编程ASIC芯片的广泛使用将实现“硬件的软件化”
    3.2 无缝隙的连通性和良好的互操作性必不可少
    3.3 异质计算架构将为网络化测量技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 结论

(2)基于ASIC电路仿真技术的研究 ——AVS熵编码器的FPGA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ASIC 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课题研究的背景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论文成果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ASIC 电路仿真技术
    2.1 EDA 技术
    2.2 常用的电路仿真软件
    2.3 FPGA 电路仿真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视频通信中的熵编码技术
    3.1 图像压缩技术
        3.1.1 图像压缩的目的
        3.1.2 图像压缩的应用
        3.1.3 图像压缩的系统模型
    3.2 图像压缩编码
        3.2.1 图像压缩编码的必要性
        3.2.2 图像压缩编码的可能性
        3.2.3 图像压缩编码的分类
    3.3 视频编码中的熵编码技术
        3.3.1 熵的基本概念
        3.3.2 熵编码技术
    3.4 图像编码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PGA 熵编码的实现与仿真
    4.1 FPGA 概述
        4.1.1 FPGA 的工作原理
        4.1.2 FPGA 的基本结构
        4.1.3 FPGA 的设计流程
    4.2 AVS 视频编码器结构
        4.2.1 AVS 视频编码的基本框架
        4.2.2 AVS 视频编码的关键技术
    4.3 AVS 熵编码技术
        4.3.1 指数哥伦布码
        4.3.2 AVS 熵编码过程
    4.4 AVS 熵编码器的FPGA 实现
        4.4.1 设计流程
        4.4.2 总体设计
        4.4.3 顶层控制模块
        4.4.4 码表存储结构和码字索引单元
        4.4.5 搜索模块设计
        4.4.6 指数哥伦布码编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熵编码器的FPGA 硬件实现
    5.1 硬件平台
    5.2 设计功耗分析
    5.3 设计中的资源率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FPGA的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技术背景
        1.1.1 电力电子电路的数字化控制技术
        1.1.2 可编程器件在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应用中的特点
        1.1.3 可编程器件以及EDA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1.3.1 可编程器件的发展与应用
        1.1.3.2 EDA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FPGA 数字系统的设计
    2.1 数字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
    2.2 FPGA 的设计流程
    2.3 开发工具简介
    2.4 Verilog HDL 语言
        2.4.1 概述
        2.4.2 硬件描述语言编码风格
        2.4.2.1 if 与case 语句
        2.4.2.2 有限状态机
        2.4.2.3 同步与异步
第3章 系统设计原理
    3.1 正弦脉宽调制控制技术
        3.1.1 SPWM 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
        3.1.2 SPWM 的调制方式
        3.1.3 SPWM 波形实现方法
    3.2 数字控制振荡器
        3.2.1 DDS 方法实现NCO 的原理
        3.2.2 利用改进的数字控制振荡器生成离散正弦波样本
    3.3 系统总体结构及功能要求
        3.3.1 系统设计要求
        3.3.2 系统结构框图及模块划分
    3.4 在 FPGA 中控制系统的引脚顶层定义
第4章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4.1 控制系统的寄存器功能
        4.1.1 初始化寄存器
        4.1.2 控制寄存器
    4.2 系统时钟分频模块的设计
        4.2.1 分频模块的实现
        4.2.2 分频模块仿真
    4.3 正弦调制波模块的设计及仿真
        4.3.1 同步地址触发脉冲生成模块
        4.3.2 同步触发信号的仿真波形
        4.3.3 分时运算电路的设计
        4.3.3.1 分时复用原理及其应用
        4.3.3.2 分时运算电路的实现
        4.3.3.3 所设计系统的仿真及分析
        4.3.4 正弦查找表ROM 的设计
        4.3.5 幅值调整模块的设计及仿真
        4.3.6 三相正弦波调制波的仿真结果
    4.4 三角载波模块的设计来
        4.4.1 三角载波模块的实现
        4.4.2 三角载波生成模块仿真及结果分析
    4.5 比较器模块的设计
    4.6 脉冲删除模块的设计及仿真
        4.6.1 脉冲删除原理及模块设计
        4.6.2 脉冲删除电路的仿真波形
    4.7 死区时间延时模块的设计及仿真分析
        4.7.1 死区时间延时原理及模块设计
        4.7.2 死区延时模块功能仿真及分析
    4.8 触发封锁模块的设计
        4.8.1 触发封锁模块的设计原理
        4.8.2 触发封锁模块的功能仿真
    4.9 总线接口电路的设计
        4.9.1 复用和非复用接口模式原理
        4.9.1.1 复用和非复用模式下的写操作
        4.9.1.2 复用和非复用模式下的读操作
        4.9.2 接口电路的实现
        4.9.3 接口电路的仿真分析
    4.10 寄存器的部分控制信号功能实现
    4.11 整个系统模块的仿真
第5章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
    5.1 系统验证方法
    5.2 逻辑器件选择
    5.3 实现过程和结果分析
        5.3.1 实验系统设计
        5.3.2 器件配置验证及实验结果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电脑横机控制器的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第一章 序论
    1.1 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现状
        1.1.1 引言
        1.1.2 电脑横机的发展过程
        1.1.3 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1.2.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2.2 课题的关键技术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1.3.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2 课题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
    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2.1.1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历程
        2.1.2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2.1.3 嵌入式系统的特征
        2.1.4 嵌入式系统的划分
    2.2 嵌入式系统应用
        2.2.1 基本概念
        2.2.2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
    2.3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平台
        2.3.1 硬件平台的选择
        2.3.2 常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2.3.3 基于LINUX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第三章 系统的结构
    3.1 横机系统的需求分析
        3.1.1 横机需求总结
        3.1.2 横机控制器的总体设计方案
    3.2 微控制器的选择
        3.2.1 ARM处理器的选型
        3.2.2 S3C2410A介绍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ARM核心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4.1.1 程序存储器FLASH电路
        4.1.2 动态存储器SDRAM电路
        4.1.3 JTAG调试接口
    4.2 协处理器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4.2.1 可编程ASIC及其特点
        4.2.2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4.2.3 FPGA的分类
        4.2.4 FPGA的结构特点
        4.2.5 协处理器的选型
        4.2.6 FPGA子系统的硬件设计
        4.2.7 驱动增强电路
        4.2.8 同步与故障信号输入接口
        4.2.9 电机驱动接口电路
        4.2.10 系统的电源输入
第五章 系统的电路制作与抗干扰措施
    5.1 系统的抗干扰技术与PCB的设计
        5.1.1 电磁兼容的基础知识
        5.1.2 信号完整性的提出
        5.1.3 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5.2 系统原理图和PCB图的设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成果总结
    6.2 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PCI总线的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1.2 本课题方案及任务
第二章 PCI总线概述
    2.1 PCI总线
        2.1.1 总线的基本概念
        2.1.2 PCI总线的特点
    2.2 PCI总线信号定义
    2.3 PCI的配置空间
    2.4 PCI总线操作
第三章 PCI接口及其系统硬件实现
    3.1 可编程ASIC及其设计流程
        3.1.1 可编程ASIC简介
        3.1.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主要特点
        3.1.3 Xilinx XC9500系列CPLD器件
        3.1.4 FPGA/CPLD设计流程
    3.2 基于CPLD的PCI接口芯片设计
        3.2.1 接口设计中关键问题
        3.2.2 PCI总线中的复用信号与寄存器、组合
        3.2.3 即插即用与其配置
        3.2.4 PCI接口模块设计
        3.2.5 PCI接口模块ModelSIM仿真
        3.2.6 采集功能控制模块设计
        3.2.7 CPLD最顶层模块ModelSIM仿真
        3.2.8 CPLD最顶层模块结构
        3.2.9 CPLD下载编译宏单元利用率报告
    3.3 PCI温度采集控制系统硬件实现
        3.3.1 PCI接口外围电路简介
        3.3.2 温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及功能示意图
        3.3.3 温度控制系统原理图
        3.3.4 温度控制系统板卡PCB图
第四章 温控系统软件实现
    4.1 硬件设备驱动软件设计
        4.1.1 硬件设备驱动
        4.1.2 WDM驱动程序模型
        4.1.3 即插即用
        4.1.4 驱动程序实现中的问题
        4.1.5 KIoRange类
        4.1.6 核心驱动程序实现
        4.1.7 控制驱动程序通信 DLL程序的实现
    4.2 温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MRAC控制算法研究
        4.2.2 MRAC自适应律的设计
        4.2.3 MRAC自适应算法软件实现
        4.2.4 温度控制系统软件初始化流程
第五章 温度控制系统试验结果
    5.1 PCI接口以及驱动软件测试
    5.2 温度控制系统试验结果
        5.2.1 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软件运行主界面
        5.2.2 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试验曲线
结束语与设计心得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ASIC的变电所控制系统组态软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变电所控制系统分析
    2.1 变电所常见控制回路
        2.1.1 断路器的控制回路
        2.1.2 隔离开关的控制与安全操作闭锁
        2.1.3 中央信号装置回路
    2.2 变电所控制系统中的基础器件
        2.2.1 逻辑处理器件
        2.2.2 输入、输出器件
    2.3 小结
第3章 可编程ASIC
    3.1 可编程ASIC
        3.1.1 简单可编程ASIC
        3.1.2 复杂可编程ASIC
        3.1.3 现场可编程ASIC
        3.1.4 在系统可编程技术(ISP)
        3.1.5 变电所控制系统中器件的选择
    3.2 硬件描述语言
        3.2.1 组态软件输出的选择
        3.2.2 VHDL语言设计的基本单元
        3.2.3 VHDL语言描述风格的选择
    3.3 小结
第4章 图形组态软件的实现
    4.1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4.2 图形编辑的实现
        4.2.1 组态软件中的类继承与组合关系
        4.2.2 CBaseComponent基类的设计
        4.2.3 CPin类的设计
        4.2.4 基础器件类的设计
        4.2.5 基础器件类的参数设置
    4.3 组态软件的图形保存与读入
    4.4 VHDL文件的输出
        4.4.1 组态图形的查错
        4.4.2 VHDL文件的生成
    4.5 小结
第5章 基础器件与软件输出的验证
    5.1 基础器件的仿真验证
        5.1.1 RS触发器的仿真验证
        5.1.2 延时启动定时器的仿真验证
        5.1.3 延时返回定时器的仿真验证
    5.2 软件输出的仿真验证
        5.2.1 断路器控制回路的仿真验证
        5.2.2 中央事故音响控制回路的仿真验证
    5.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FPGA的边界扫描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可编程ASIC及其特点
        1.1.2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1.2 数字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动态
    1.3 FPGA器件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课题的提出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1.4.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4.2 本文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FPBA结构特点及典型的故障模型
    2.1 FPGA的结构及特点
        2.1.1 FPGA的结构特点
        2.1.2 FPGA发展趋势
    2.2 FPGA中典型的故障模型
        2.2.1 固定型故障
        2.2.2 桥接故障
        2.2.3 暂态故障
        2.2.4 时滞故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边界扫描测试基本理论与方法
    3.1 边界扫描技术概述
        3.1.1 边界扫描技术简介
        3.1.2 边界扫描测试技术的应用现状
        3.1.3 边界扫描测试技术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3.2 边界扫描测试相关理论
        3.2.1 相关技术概念
        3.2.2 边界扫描板级测试过程数学描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边界扫描测试优化生成算法
    4.1 测试优化问题概述
        4.1.1 故障检测与紧凑性问题
        4.1.2 故障诊断的完备性问题
        4.1.3 测试向量集的构成策略
    4.2 抗误判优化算法
        4.2.1 现有算法性能分析
        4.2.2 抗误判定理
        4.2.3 抗误判算法的改进
    4.3 极小权值优化算法
        4.3.1 极小权值算法主要思想
        4.3.2 极小权值算法性能分析
        4.3.3 极小权值算法的改进
        4.3.4 改进前后算法的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边界扫描测试结构实现FPGA测试
    5.1 被测电路的BIST插入
        5.1.1 BIST结构
        5.1.2 VHDL描述及仿真
    5.2 FPGA中边界扫描的应用
        5.2.1 边界扫描逻辑
        5.2.2 BIST内核下边界扫描逻辑的使用
        5.2.3 边界扫描与BIST内核的连接
    5.3 FPGA测试的实现
    5.4 边界扫描测试的运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远端站电力远动通道监控装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1 电力远动监控系统的现状
        1.2.2 目前电力远动监控装置存在的不足
    1.3 本课题的任务
第二章 电力远动技术
    2.1 远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2.2 电力远动系统的基本结构
    2.3 电力远动中的通信系统
        2.3.1 电力远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2.3.2 电力通信远动通道的特点
        2.3.2 远动通信规约
第三章 远动通道信号参数的测定方案
    3.1 远动信号的构成
    3.2 远动信号的特性分析
        3.2.1 远动信号的时域特性
        3.2.2 远动信号的频域特性
    3.3 FSK信号电平的测量方法
    3.4 FSK信号频率的测定方法
        3.4.1 过零点周期检测法
        3.4.2 时域拼接法
    3.5 FSK信号信噪比的估测方法
        3.5.1 远动通道模型的构造
        3.5.2 带通模型截至频率的确定
        3.5.3 FSK信号的信噪比估测
第四章 远动通道监控装置硬件设计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4.1 所需芯片的性能及选择
        4.1.1 单片机芯片的选择
        4.1.2 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选择
        4.1.3 其它器件的选择
    4.2 硬件设计方案的确定
    4.3 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案及功能描述
        4.3.1 信号预处理电路
        4.3.2 多路选择电路
        4.3.3 80C196KC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
        4.3.4 由CPLD构成的频率测量电路
        4.3.5 主备用通道切换控制电路
        4.3.6 通信接口电路
第五章 远动通道监控装置软件设计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5.1 80C196KC软件开发系统
    5.2 装置软件设计方案的研究与确定
        5.2.1 A/D转换
        5.2.2 信号电平的计算
        5.2.3 信号频率的测量
        5.2.4 信噪比的估测
        5.2.5 智能化综合判断模块
        5.2.6 与外部设备的通信
    5.3 通道误码率与远动通道可靠性关系的研究
        5.3.1 通道误码对远动信息传输的影响
        5.3.2 提高远动信息传输可靠性的方法
        5.3.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
    6.1 本课题所做的工作
    6.2 此监控装置实现的功能
    6.3 可以继续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 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一类模糊PD控制算法及控制芯片的EDA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局限性
    1.2 模糊控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3 工业用温控仪的发展概况
    1.4 EDA技术和模糊通用芯片的设计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2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2.1 模糊理论的基础
        2.1.1 Fuzzy集合的定义
        2.1.2 Fuzzy集合的运算
        2.1.3 Fuzzy关系
        2.1.4 Fuzzy逻辑推理
    2.2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2.2.1 基于模糊控制的控制器
        2.2.2 规则可调整的控制器
        2.2.3 模糊控制的其他方法
3 一种变权非线性模糊控制器的研究
    3.1 变权非线性模糊控制的基本方法
    3.2 控制器参数的作用与算法分析
    3.3 变权非线性模糊控制器的实际应用
        3.3.1 MWK型模糊控制仪的控制原理
        3.3.2 试验
    3.4 变权非线性控制器性能的仿真研究
        3.4.1 α0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2 比例因子K对控制性能的影响
        3.4.3 模型参数变化对控制性能的影响
        3.4.4 模型结构对控制性能的影响
        3.4.5 结论
4 EDA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4.1 EDA技术的含义
    4.2 EDA技术的发展历程34.
        4.2.1 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4.2.2 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CAE阶段
        4.2.3 20世纪90年代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EDA阶段
    4.3 EDA技术中ASIC的特点
    4.4 可编程ASIC的发展趋势
    4.5 可编程模拟器件的价值与作用
    4.6 模糊控制通用芯片发展概况
    4.7 PAC-Designer软件介绍
    4.8 PAC-Designer基本界面的介绍
5 变权非线性控制规则的硬件实现
    5.1(?t)的实现
    5.2(?t)的实现
    5.3 |?(t)|的实现
    5.4 u(t)的实现
    5.5 设计仿真
    5.6 用EDA技术实现的电动模糊硬件PD控制器的优点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用户现场可编程的ASIC技术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化仪器和测量技术的进步历程及发展趋势[J]. 陈俊杰,赵伟,黄松岭. 电测与仪表, 2012(03)
  • [2]基于ASIC电路仿真技术的研究 ——AVS熵编码器的FPGA设计与验证[D]. 董红玉.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3]武器装备自动检测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向[J]. 傅鹏程,段俊斌,李执力. 国防技术基础, 2006(11)
  • [4]基于FPGA的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小豹. 华侨大学, 2006(12)
  • [5]电脑横机控制器的硬件设计[D]. 李锋. 浙江大学, 2006(08)
  • [6]基于PCI总线的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徐义翔. 江苏大学, 2005(08)
  • [7]基于ASIC的变电所控制系统组态软件的研究[D]. 刘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04(04)
  • [8]FPGA的边界扫描测试方法研究[D]. 孙媛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01)
  • [9]远端站电力远动通道监控装置的研究与实现[D]. 魏光涛.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4(01)
  • [10]一类模糊PD控制算法及控制芯片的EDA设计研究[D]. 马耀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开发用户现场可编程ASIC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