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辅导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自我概念辅导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一、自我概念辅导课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红萍[1](2021)在《中学生自尊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认为

朱莉雅[2](2021)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从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中,新生将面临整个环境全方位的改变。随着这一系列变化,新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不适症状,但同样地,这个特殊的适应过程也会为新生带来各方面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性。因此,小升初阶段的“入学适应”对新生未来中学生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的“入学适应”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而本研究试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编的角度出发,基于“入学适应”主题对Y中学初一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校本开发。在生命全程发展观和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观理论指导下,本研究借鉴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结构,在理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凯米斯行动研究经典模式,并运用协同式行动研究法对成都市Y中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入学适应”主题进行校本开发。研究包括两阶段性循环行动,具体从以下七个主要行动研究步骤展开对“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第四环节到第七环节为循环圈:情境分析;问题界定;总构想(总计划);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对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和概念界定以及方法与思路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即研究合作者们共同进行协同式行动研究的具体研究历程。该章包括行动前合作双方的知识准备、对Y中学初中“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情境分析、“入学适应”方案的编制与实践观察、期中后对上一阶段行动的反思与改进以及“入学适应”方案再实践等方面。第三章是研究结果,提炼“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中的研究结果,包括“入学适应”主题的四个开发内容和协同式行动研究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两个方面。第四章对研究进行反思,反思现阶段研究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并提供改进思路;分析Q老师在此次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分析研究合作双方“合作关系”;分别就协同式行动研究“计划”、“行动与观察”、“反思”三环节进行思考来进一步明晰后续研究方向,从而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本开发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李月[3](2021)在《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小学生积极情绪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他们会因遇到各种心理困扰而产生消极情绪状态,这会给他们今后的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本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介入一种能对人的情绪、情感产生直接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品质、且被小学生乐于接受又易于被实施的载体——音乐活动,并以某小学五年级学生为样本,探索研究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小学生积极情绪水平的影响。首先,本研究选用三种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及《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分别对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实施测量,并分析其积极情绪、幸福感指数和心理韧性水平现状;其次,根据现状调查结果设计出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选取两个同质化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继而,在实验班进行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对照班进行学校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实验前后的量表检验,分析出本研究课程对小学生积极情绪具有正向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小学生的积极情绪总体水平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特别是在积极情绪指标、幸福感指数、心理韧性及其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因子方面有着极其明显的提升效果;(2)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适合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3)基于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了积极心理学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并灵活运用多种相关理论,促进小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最后,围绕本研究的主题提出以下三项建议:(1)学校可鼓励教师将音乐活动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积极情绪培养给予充分关注;(3)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应得到重视。

高珊[4](2021)在《基于主题心理课的高中生学业延迟满足水平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不知从何时起,当学习者准备学习时,身边就会涌现出丰富多彩的诱惑事件。在面临是继续坚持学习,还是暂缓学习,及时享乐的选择时,很多时候学习者都难敌欲望的拉扯——放下学习选择握住此刻的快乐。本研究旨在分析当代高中生学业延迟满足水平现状,探究学业延迟满足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是否有差异;设计可以提高高中生学业延迟满足水平的主题心理课,并在校内心理课上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干预结果的评估,以检验设计方案的有效性,从而为提升高中生学业延迟满足水平提供简单的建议和意见。提升学生学业延迟满足水平,不是倡导学生压抑自己的欲望,而是教会学生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用以换取长远利益。本研究具体实施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整体水平分析;第二部分,干预方案设计;第三部分,干预方案的实施与评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高中生学业延迟满足水平总体较好,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在性别上女生的学业延迟满足水平显着高于男生,在是否班干部、家庭来源及是否独生问题上无显着差异。(2)基于学业延迟满足理论及相关研究,可以设计出以明确目标、注意分配、做出决策、时间管理、提高自我效能感,行为调节六个主题为核心的旨在提高高中生学业延迟满足水平的主题心理课。经过课程反馈及半结构访谈发现,实验班学生对此系列课程评价很好,满意度较高。(3)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在实施提高学业延迟满足水平的主题心理课干预方案后,其学业延迟满足水平得到显着提高。(4)经主题心理课干预下,实验班学生提高的学业延迟满足水平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由此可得出结论,本研究设计的主题心理课干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中生学业延迟满足水平,且干预结果具有一定持续性。该方案实践性、可操作性较好,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在高中心理课上推广。

张平凡[5](2021)在《基于主题心理课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研究》文中提出生命教育以生命本体为对象,又指向人的内在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漠视生命的过激行为屡屡出现,加强提升生命意义感的教育探索,帮助学生明确生命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当代学校教育中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心理课教育,能运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围绕特定的主题,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在关于生命意义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情绪调节能力与宽恕这两个因素对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影响突出,但目前基于主题心理课,围绕情绪调节能力与宽恕设计主题内容方案,进而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研究旨在围绕情绪调节能力与宽恕,设计主题心理课方案并实施,探究基于主题心理课来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作用。研究中首先使用情绪调节能力问卷、宽恕量表及生命意义感量表为工具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08份,回收到有效问卷494份,回收率为97.2%,通过数据对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宽恕及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水平进行测量,并探明了情绪调节能力与宽恕对生命意义感存在的影响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围绕情绪调节能力与宽恕心理设计此次主题心理课的教学方案,以教育准实验的研究方法,在西北民族大学选取实验班与对照班,对实验班学生实施课程并完成访谈,通过量化和质性两种评价方式分析结果,探讨基于主题心理课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效果。结合所有研究内容,总结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建议。最后,将本次研究中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宽恕与生命意义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情绪调节能力、宽恕与生命意义感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在情绪调节能力与生命意义感上有差异,大三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低于其他年级。2.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宽恕心理两者均能够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β=0.502,P<0.01;β=0.431,P<0.01)。基于情绪调节能力与宽恕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设计主题心理课方案。3.主题心理课方案包括觉察情绪、明确需要、情绪接纳、更换视角、合适表达、善用情绪、总结反馈七次主题内容。4.主题心理课的评价上,量化评价显示实验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后测得分显着高于前测得分(P<0.05),而对照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前后测得分无显着差异(P>0.05),并且实验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后测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班学生后测得分(P<0.05);质性评价资料表明大多数学生能更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生活心态,更加积极的面对自己的生活。综合评价可知该课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5.结合本研究中的内容与结果,从学校教育层面、教师教学层面及学生发展层面提出相关的提升生命意义感的建议。综合分析可知,本研究中围绕情绪调节能力与宽恕设计的主题心理课能显着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为之后学校进行提升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教育提供实证依据与实践支撑。

曾利梅[6](2020)在《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文中指出高一新生处在一个自身身心与外部环境交互的过渡阶段,教育中需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并不断发展的心理状态,这一概念为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与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两个问卷,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西省赣州市某中学1200名高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积极心理资本的测量,并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本研究第二部分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理论(PCI)”设计了“新起点计划”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了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总体上良好,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抑郁、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六个因子上状态良好,在强迫症状、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四个因子上存在轻度问题。心理健康在性别和自我评价上差异显着,表现为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更容易出现敌对、抑郁和焦虑症状;自我评价积极的高一新生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城乡、是否是独生子女变量上未发现显着性差异。2.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总水平相对较高。积极心理资本在性别、城乡与自我评价上差异显着,男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比女生更高,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韧性、乐观水平,来自城镇的高一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更高,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和希望水平,自我评价积极的高一新生在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及总均分上得分显着高于自我评价一般的高一新生。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在是否是独生子女变量上未发现显着性差异。3.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中韧性、希望、乐观因子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4.基于PCI设计的“新起点计划”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乐观、希望维度及其总体的提升具有显着效果,能缓解高一新生情绪不稳定及学习压力感。

沈亚波[7](2020)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正成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载体。网络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初中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不仅引发了一连串的心理、思想和行为问题,甚至引发了自杀、犯罪等社会问题。过度依赖网络游戏,会严重危害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家庭幸福,妨碍社会和谐。不仅如此,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沉迷网络游戏还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采取恰当的措施对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干预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广义概念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法对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走访盐城市区五所初级中学,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访谈和调查,较全面了解了当前初中对网络游戏成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并从初中升学率压力、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思政、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网络道德教育多角度探析目前工作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科思政的干预功能、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强化学校网络德育工作四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的干预策略。

赵金秀[8](2020)在《中学生快乐感的现状与干预研究》文中提出快乐感是个体认知,情绪及行为调节产生的一种比较容易获得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体验。快乐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有着及深厚的哲学渊源。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不仅可以对当前中学生快乐感研究做一些补充,而且为中学生快乐感的研究贡献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另外,了解中学生的快乐感水平,找到快乐感问题产生的多种根源,用数据来说话,根据数据提出有效的教育建议,探索适合各类型学校提升快乐感的模式及机制,实时开展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快乐感提升工作,对于提升中学生快乐水平,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参考了各种文献,首先就快乐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目前几种快乐感的测量工具以及对快乐感的相关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团体辅导干预研究,对师宗县几所中学的初一至高三各年级的295名中学生的快乐感做了问卷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中学生快乐感的总体特点,并揭示其在性别、年级、年龄、城乡、学习成绩、学习压力、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然后团体辅导的形式,通过快乐感是一种积极情绪体验的概念界定,对学生进行情绪调节,从而提升中学生快乐感,两项调查得出的结论如下:(1)从现状调查的数据可知,中学生的快乐感从整体来看处于中偏上水平。(2)中学生快乐感水平与性别和人际关系无相关性。家庭结构及家庭收入对中学生快乐感影响不大。(3)中学生快乐感与情绪调节及快乐行为维度有相关性。在问卷总体评价上,快乐感处于中偏上水平。(4)学业成绩好坏与中学生快乐感水平呈正相关,学习压力大小与中学生快乐水平呈负相关。(5)通过团体辅导主题活动对快乐感进行干预,认为情绪调节对快乐感有显着的提升作用。最后,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教育建议,并指出了今后快乐感的研究方向。

董汶源[9](2020)在《高中生情绪智力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独立生活与学习,与此同时出现了各种适应性问题,表现为人际关系不良、适应不良、逃避现实、抑郁、孤独、易怒等,这些问题不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不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因此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亟待增强。以往研究发现,情绪智力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程度较大。因此,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进行全面的考察,以分析两者的特点及情绪智力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通过对情绪智力进行干预从而有效改善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能性。研究者在云南省昆明市、贵州省黔南州选取了三所不同类型的高中(省级重点高中、市级普通高中、县级普通高中),采用信效度较高且适用于高中生群体的《情绪智力量表》及《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498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40名高中生进行了干预辅导。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高中生情绪智力的特点研究发现: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是否独生子女差异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情绪知觉及情绪智力总分上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自评性格差异研究表明,自评性格为外向的学生在情绪知觉及情绪智力总分上显着高于内向、混合型学生。父母文化程度的差异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情绪智力发展越好;户口所在地的差异研究表明,城市学生的情绪知觉与情绪智力显着高于县城、乡镇的学生;学校类型的差异研究表明,省级重点高中的学生情绪智力显着高于市级普通高中、县级普通高中的学生;是否学生干部的差异研究表明,学生干部在情绪知觉、他人情绪调控、情绪运用及情绪智力总分上显着高于非学生干部。而在性别、年级、科目分类、是否住校变量上均无显着差异。(2)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研究发现: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总体水平较差。性别的差异研究表明:男生在处理同伴关系技能、学习技能、服从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总分上显着高于女生。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自我管理技能、学习技能、表达意愿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总分上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自评性格的差异研究表明,外向型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着高于内向型及混合型学生;父母文化程度的差异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越好;户口所在地的差异研究表明,城市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学习技能、表达意愿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总分显着优于县城、乡镇学生;学校类型的差异研究表明,省级重点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显着高于市级、县级普通高中的学生;是否学生干部的差异研究表明,班干部在社会适应能力各维度及总分上显着高于非班干部。而在年级、科目分类、是否住校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3)高中生情绪智力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高中生的情绪智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呈显着的正相关,情绪智力能显着预测社会适应能力。在逐步回归分析中发现,情绪感知、自我情绪调控、情绪运用三个维度进入了预测社会适应能力的回归方程。(4)干预研究结果发现:经过情绪智力辅导课的干预,实验组的情绪智力得到了显着提高,说明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干预有效。并且,在高中生情绪智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其社会适应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且效果良好。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笔者对提升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建议,并从情绪智力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出发,探讨通过情绪智力的干预从而改善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性。

佟思恩[10](2020)在《中小学生自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团体辅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尊是个体自我认识的核心成分之一,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习是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学业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检验方式之一。经过查阅资料发现,虽然目前对于中小学生自尊水平和学业成绩相关性的研究有许多,但是研究结果却不尽相同,甚至存在对立的结果,有的研究者认为二者之间呈正相关,有的研究者认为二者之间无相关性,还有的研究者认为二者之间呈负相关。所以,有必要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研究。本文共包含两个研究:研究一,自尊与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元分析研究。该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是元分析方法,该方法以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中小学生,共101202人为被试对象,90篇原始文献进行分析。主要探讨自尊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究竟如何;自尊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受国籍、文章类型、测量工具、年级、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等变量的调节作用。研究二,自尊提升团体辅导研究。该研究主要探讨自尊提升团体辅导的策略是否能显着提高学生自尊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随自尊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该研究采用实验法,以锦州市某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共40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20人,对照组20人,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自尊水平,考察自尊水平的变化是否引起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自尊和学业成绩之间呈中等程度正相关。2.发表类型、测量工具、社会经济地位、自尊类型和出版年份显着调节自尊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未发现国内外、所属洲、被试群体、性别、城乡和成绩科目对自尊和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显着调节作用。3.本研究设计的自尊提升团体辅导方案可以显着提升学生的自尊水平。4.学生在自尊水平显着提升的同时其学业成绩也有显着提升。

二、自我概念辅导课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我概念辅导课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 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
    2.1 研究现场的进入——合作关系建立、行动时间规划
    2.2 前期调研与问题明确——Y中学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
        2.2.1 Y中学概况——城郊中学
        2.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2.2.3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现状调查
        2.2.4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明确
    2.3 行动前的知识准备——理论知识以及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2.3.1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取向的选择
        2.3.2 生命全程发展观中的“入学适应”
        2.3.3 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
        2.3.4 协同式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2.4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计划与实施——方案编制与实践
        2.4.1 “入学适应”主题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拟定
        2.4.2 “入学适应”子主题的选择与具体活动设计
        2.4.3 “入学适应”主题的活动实施方式确定
        2.4.4 “入学适应”主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选择
        2.4.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的实施
    2.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与改进——方案的调整
        2.5.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
        2.5.2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改进
    2.6 “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方案再实施——方案的再实践
        2.6.1 课前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2.6.2 课上实施——多种方法观察课堂“活动”
        2.6.3 课后总结——五人小组会议
        2.6.4 期末评价——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评价
3 研究结果
    3.1 “入学适应”主题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
    3.2 “入学适应”主题具体活动进行“螺旋式”设计
    3.3 “入学适应”主题实施“活动教学”
    3.4 “入学适应”主题以“发展性”评价取向为主
    3.5 协同式行动研究法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4 研究反思
    4.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未来改进
        4.1.1 增强“入学适应”主题的子主题和具体活动的可选择性
        4.1.2 “活动教学”课堂中需要纪律控制
        4.1.3 建构“入学适应”主题教育的评价体系
    4.2 Q老师在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
        4.2.1 教育理念的改变
        4.2.2 课程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知识的改变
        4.2.3 课程开发能力与反思能力的改变
        4.2.4 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改变
    4.3 协同式行动研究下课程校本开发的“合作关系”
        4.3.1 合作双方的角色定位
        4.3.2 开发中的“协同合作关系”
        4.3.3 开发中的“深度协同”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小学生积极情绪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积极情绪的研究综述
        2.1.1 核心概念界定
        2.1.2 积极情绪的相关理论
        2.1.3 积极情绪的测量
        2.1.4 积极情绪的研究现状
    2.2 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2.2.1 核心概念界定
        2.2.2 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2.3 音乐对积极情绪的影响研究
        2.3.1 情绪的诱发方式
        2.3.2 音乐影响情绪的机制
        2.3.3 音乐影响积极情绪的心理学与生理学基础
第3章 研究过程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工具
        3.3.1 量表工具
        3.3.2 课程活动评价问卷
    3.4 研究假设
    3.5 研究程序
        3.5.1 实验过程设计
        3.5.2 无关变量控制
    3.6 研究方案
        3.6.1 课程活动总目标
        3.6.2 课程活动设计依据
        3.6.3 课程活动设计方案
        3.6.4 课程活动实施方案
        3.6.5 课程活动样例节选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五年级小学生积极情绪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4.1.1 五年级小学生积极情绪指标总体现状
        4.1.2 相关人口学变量的积极情绪指标差异检验
    4.2 五年级小学生幸福感指数的描述性分析
        4.2.1 五年级小学生幸福感指数总体现状
        4.2.2 相关人口学变量的幸福感指数差异检验
    4.3 五年级小学生心理韧性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4.3.1 五年级小学生心理韧性指标总体现状
        4.3.2 相关人口学变量的心理韧性差异检验
    4.4 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效果检验
        4.4.1 积极情绪指标
        4.4.2 幸福感指数
        4.4.3 心理韧性指标
    4.5 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与反馈结果
        4.5.1 学生对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4.5.2 教师对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5.1 五年级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调查结果讨论
        5.1.1 五年级小学生积极情绪的总体现状讨论
        5.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小学五年级学生积极情绪的差异性分析
    5.2 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小学生积极情绪的影响分析
    5.3 音乐活动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与反馈结果讨论
        5.3.1 对学生评价结果的讨论
        5.3.2 对教师评价结果的讨论
    5.4 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小学生积极情绪正向影响的讨论
    5.5 启示与建议
    5.6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
附录 B 幸福感指数量表
附录 C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附录 D 基于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 E 基于音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评价问卷
附录 F 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主题心理课的高中生学业延迟满足水平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关于学业延迟满足
        1.1.1 延迟满足的相关概念
        1.1.2 学业延迟满足的相关概念
        1.1.3 学业延迟满足的相关理论
        1.1.4 学业延迟满足的测量工具
        1.1.5 学业延迟满足的相关研究
    1.2 心理课的相关研究
    1.3 关于主题心理课与学业延迟满足干预方式的关系研究
第2章 问题提出
    2.1 学业延迟满足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2.1.1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2.1.2 发展趋势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2.4 研究方案
    2.5 研究假设
第3章 研究内容
    3.1 研究一高中生学业延迟满足的现状研究
        3.1.1 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研究二基于主题心理课的提高高中生学业延迟满足水平方案设计、实施与评估
        3.2.1 方案设计
        3.2.2 方案的实施与评估
第4章 综合讨论与建议
    4.1 综合讨论
    4.2 建议
        4.2.1 家庭层面
        4.2.2 学校层面
第5章 创新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研究工具
    附录二 干预课程节选教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主题心理课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生命意义感
        (二)情绪调节能力
        (三)宽恕
        (四)主题心理课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工具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生命意义感的基本状况与影响因素
        (二)情绪调节能力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
        (三)宽恕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
        (四)生命意义感提升的途径与方法
        (五)主题心理课提升生命意义感的作用与现状
        (六)主题心理课设计的相关资料与启示
        (七)文献分析
    二、主题心理课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泰勒目标模式
第三章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情绪调节能力、宽恕的现状分析
        (一)总体水平分析
        (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三)结果讨论
    三、情绪调节能力、宽恕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分析
        (一)情绪调节能力、宽恕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二)结果讨论
    四、调查结果对主题心理课设计的启发
        (一)在教育中提升生命意义感的必要性
        (二)主题心理课设计主题的选取依据
        (三)主题心理课实施对象的选取依据
        (四)主题心理课内容设计的偏重方向
第四章 主题心理课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一、主题心理课的设计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主题心理课的设计方案
    二、主题心理课的实施
        (一)实施对象
        (二)实施程序
        (三)实施过程
        (四)实施反思
    三、主题心理课的效果评价
        (一)实施效果的量化评价
        (二)实施效果的质性评价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建议
    一、学校层面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主题教育模块
        (二)关注情绪与宽恕在提升生命意义感教育中的作用
        (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程度
    二、教师层面
        (一)合理设置与实施主题心理课
        (二)多维度提高主题心理课教育效果
        (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认知
    三、学生层面
        (一)实现自我发展,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加强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体验
        (三)宽恕他人与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部分主题心理课教案
    附录三:课程反馈表
    附录四:访谈提纲
    附录五: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
        2.1.1 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2.1.2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2.1.3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2 积极心理资本
        2.2.1 积极心理资本的由来
        2.2.2 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及结构
        2.2.3 积极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
        2.2.4 积极心理资本干预研究
    2.3 中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4 团体心理辅导
        2.4.1 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
        2.4.2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2.4.3 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的研究
3.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4.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假设
5.研究一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现状及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5.1 方法
        5.1.1 被试
        5.1.2 研究工具
        5.1.3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总体情况
        5.2.2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5.2.3 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差异性分析
        5.2.4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的相关性分析
        5.2.5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回归分析
    5.3 结果讨论
        5.3.1 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总体情况
        5.3.2 各研究变量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3.3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5.3.4 积极心理资本四个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6.研究二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方法
        6.3.1 被试
        6.3.2 研究工具
        6.3.3 实验设计
        6.3.4 数据统计分析
    6.4 研究材料与实施程序
        6.4.1 研究材料
        6.4.2 实施程序
    6.5 结果
    6.6 结果讨论
7.建议与对策
    7.1 立德树人,发挥德育对培育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导向作用
    7.2 创设情境,由外而内推进正能量
    7.3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调的及时系统的心理援助体系
    7.4 建立并完善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体系
    7.5 强化高一新生在积极心理资本培养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8.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附录B 《积极心理资本量表》
后记

(7)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问卷调查法
        3. 访谈法
        4. 跨学科研究法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概述
    (一) 核心概念界定
        1. 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2. 网络游戏成瘾的内涵
    (二)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干预的必要性
        2.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干预的可行性
    (三)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理论
        2.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干预工作的现状
    (一)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游戏成瘾学生干预工作现状调查
        1. 调查对象
        2. 调查内容
        3. 调查过程
        4. 调查结果
    (二)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游戏成瘾学生干预工作现状分析
        1.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干预的惯常方法
        2. 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三) 思想政治教育对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干预的个案研究
        1. 成功案例分析
        2. 失败案例分析
三、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干预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 应试教育下“唯升学率”现象严重
        1. 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2. 学生学业任务繁重
    (二)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手段单一
        1. 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学生能动性的发展
        2. 思政课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三) “课程思政”的实践困难重重
        1. 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意识淡薄
        2. 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匮乏
        3. 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
    (四)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足
        1.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足
        2. 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3. 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五) 学校缺少对学生的网络德育
        1. 网络德育制度不够完善
        2. 缺少专业的网络道德教育教师队伍
        3. 缺乏完善的网络德育评估体系
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干预的策略研究
    (一) 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1. 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 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式
        1. 渗透情感教育
        2. 发挥网络游戏的积极作用
        3.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 发挥课程思政的干预功能
        1. 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
        2. 增强学科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干预
        3. 课程思政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内容
    (四) 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 提高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2. 设立心理教育机构
        3.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4. 培养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
    (五) 强化学校网络德育工作
        1. 完善学校网络德育制度
        2. 打造通晓网络游戏知识的德育团队
        3. 营造积极和谐的网络德育氛围
        4. 建立初中网络德育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对网络游戏成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干预工作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二 初中对网络游戏成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干预工作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8)中学生快乐感的现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快乐感的概念
        1.1.1 快乐感即幸福感
        1.1.2 快乐感即生活满意度
        1.1.3 快乐感是一种积极情绪体验
    1.2 快乐感的测量工具
        1.2.1 纽芬兰纪念大学快乐感量表
        1.2.2 国民快乐感指数量表
        1.2.3 总体快乐感量表
        1.2.4 快乐感起伏量表(中文版修订)
    1.3 快乐感的相关理论
        1.3.1 人格理论
        1.3.2 目标理论
        1.3.3 判断理论
        1.3.4 跨文化理论
    1.4 快乐感的相关研究
        1.4.1 快乐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
        1.4.1.1 与学校因素的关系研究
        1.4.1.2 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
        1.4.1.3 与人格因素的关系研究
        1.4.1.4 与其它相关因素研究
        1.4.2 快乐感的干预研究-团体辅导
        1.4.2.1 团体辅导的概念
        1.4.2.2 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
        1.4.2.3 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
第2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现实意义
    2.3 研究结构
        2.3.1 研究方法,内容及对象
        2.3.2 文章构思
第3章 中学生快乐感的现状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3.2.2 研究工具
        3.2.3 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中学生快乐感的总体状况
        3.3.2 中学生快乐感的差异比较
        3.3.2.1 不同性别中学生快乐感的差异比较
        3.3.2.2 不同年龄中学生快乐感的差异比较
        3.3.2.3 不同年级中学生快乐感的差异比较
        3.3.2.4 城乡中学生快乐感的差异比较
        3.3.2.5 中学生快乐感的学业成绩差异比较
        3.3.2.6 不同学习压力中学生快乐感得分差异比较
        3.3.2.7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中学生快乐感的差异比较
        3.3.2.8 不同家庭结构中学生快乐感的差异比较
        3.3.2.9 不同人际关系中学生快乐感的差异比较
    3.4 讨论
        3.4.1 中学生快乐感在性别和人际关系上的差异分析
        3.4.2 学生快乐感在年龄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3.4.3 城乡中学生快乐感的差异分析
        3.4.4 中学生快乐感的学业成绩及学习压力差异分析
        3.4.5 中学生快乐感在家庭结构和家庭收入上的差异分析
    3.5 结果
第4章 中学生快乐感的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干预的理论基础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试
        4.3.2 研究工具
        4.3.3 实验设计和干预方案
        4.3.3.1 实验设计
        4.3.3.2 干预方案
    4.4 实施过程
    4.5 结果
        4.5.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快乐感前测分析
        4.5.2 干预前后对照组快乐感结果分析
        4.5.3 干预前后实验组快乐感研究结果
        4.5.4 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快乐感的分析
    4.6 讨论
        4.6.1 快乐感团体心理辅导效果
        4.6.2 团体心理辅导效果显着的原因分析
        4.6.3 干预完成后的反思
第5章 教育建议
第6章 总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
        6.2.1 选题的创新
        6.2.2 问卷调查与干预研究相辅相成
        6.2.3 自编的干预方案理论依据完善,实施效果显着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展望
        6.3.2.1 加强对快乐感的概念研究
        6.3.2.2 加强对快乐感内容和过程研究
        6.3.2.3 加强对快乐感调查方法研究
        6.3.2.4 加强对快乐感体系研究
        6.3.2.5 加强对快乐感中国本土化研究
        6.3.2.6 加强对快乐感多元文化研究
        6.3.2.7 加强对快乐感完整性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A 青年快乐感问卷
附录B 快乐感团体辅导方案实施过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结果
致谢

(9)高中生情绪智力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2.1.1 情绪智力的定义
        2.1.2 情绪智力的理论流派及测量
        2.1.3 情绪智力的实证研究
        2.1.4 情绪智力的干预研究
    2.2 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综述
        2.2.1 社会适应能力的定义
        2.2.2 社会适应能力的维度及测量
        2.2.3 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2.3 情绪智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综述
    2.4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2.4.1 已有研究的贡献
        2.4.2 已有研究的不足
        2.4.3 本研究的创新
第3章 高中生情绪智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及关系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数据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高中生情绪智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研究
        3.4.2 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研究
        3.4.3 高中生情绪智力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
    3.5 讨论
        3.5.1 高中生情绪智力特点的讨论
        3.5.2 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特点的讨论
        3.5.3 情绪智力对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情绪智力的干预对增强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方法
        4.3.3 实验研究程序
        4.3.4 数据处理
    4.4 干预研究的量化评估
        4.4.1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干预结果分析
        4.4.2 情绪智力干预对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结果分析
    4.5 干预研究的质性评估
        4.5.1 《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的评估
        4.5.2 实验组《心理辅导课课堂反馈问卷》的评估
    4.6 讨论
        4.6.1 高中生情绪智力干预的有效性分析
        4.6.2 情绪智力干预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性分析
第5章 结论及教育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教育对策建议
        5.2.1 提升高中生情绪智力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5.2.2 提升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5.2.3 提升情绪智力从而改善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生心理调查问卷
附录B “情绪智力辅导课”课前调查访谈问卷
附录C 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
附录D “情绪智力辅导课”课堂反馈问卷
附录E “情绪智力辅导课”活动方案
致谢

(10)中小学生自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团体辅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依据
        1.理论依据
        2.实践依据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自尊
        1.自尊的定义
        2.自尊的分类
        3.自尊的影响因素
        4.自尊的测量工具
        5.自尊的提升策略
    (二)学业成绩
        1.学业成绩概述
        2.学业成绩影响因素
    (三)自尊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概述
    (四)元分析概述
三、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法
    (一)问题提出
        1.已有研究不足
        2.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实验法
        3.元分析方法
四、自尊和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元分析研究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方法和选取标准
        2.文献编码
        3.统计量计算
    (二)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检验
        3.主效应检验
        4.调节效应检验
    (三)讨论
        1.自尊与学业成绩相关的主效应
        2.自尊与学业成绩相关的调节效应
    (四)小结
五、自尊提升团体辅导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实验法
    (五)研究工具
        1.Rosenberg自尊量表
        2.学业成绩
    (六)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
        1.设计原则
        2.理论基础
        3.主要形式
        4.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过程
        5.团体辅导方案的实施过程
        6.效果评估方法
    (七)结果
        1.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差异性检验
        2.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3.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4.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差异性检验
        5.实验组前后测差异与对照组前后测差异的差异性检验
        6.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成员的反馈分析
        7.团体心理辅导的延迟回访
    (八)讨论
        1.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差异性讨论
        2.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讨论
        3.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讨论
        4.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差异性讨论
        5.实验组前后测差异与对照组前后测差异的差异性讨论
        6.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与实施讨论
    (九)小结
六、总讨论与结论
    (一)总讨论
    (二)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三)结论
七、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自我概念辅导课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生自尊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 周红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D]. 朱莉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音乐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小学生积极情绪的影响研究[D]. 李月. 沈阳大学, 2021(09)
  • [4]基于主题心理课的高中生学业延迟满足水平的干预研究[D]. 高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主题心理课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研究[D]. 张平凡.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6]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D]. 曾利梅. 西南大学, 2020(06)
  • [7]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研究[D]. 沈亚波. 苏州大学, 2020(03)
  • [8]中学生快乐感的现状与干预研究[D]. 赵金秀.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9]高中生情绪智力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 董汶源.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中小学生自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团体辅导研究[D]. 佟思恩. 渤海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自我概念辅导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