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发酵红曲色素在两种载体上的固定化研究

红曲发酵红曲色素在两种载体上的固定化研究

一、双载体固定化红曲发酵红曲色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会[1](2021)在《液态发酵生产红曲黄色素过程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红曲色素是红曲霉所产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作为天然无害的食品着色剂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红曲黄色素因其经济效益高、应用范围广,而成为红曲色素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文主要从高产黄色素红曲菌选育、液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固定化连续发酵及萃取发酵提高黄色素的产率及产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如下:1.高产红曲黄色素菌株的选育。利用重离子诱变和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复合育种,筛选获得一株产黄色素菌株H14,其产量为21.41 U/mL,胞外黄色素为18.98 U/mL,胞外黄色素占比为88.65%。与出发菌株H1相比,胞外黄色素和黄色素分别提高了 437.67%,247.00%。后用乙酸乙酯对色素进行性质鉴定,确定突变菌株H14生产的色素为水溶性色素。2.响应面优化提高液态发酵中红曲黄色素的生产水平。进行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液态发酵培养基。结果显示:当pH为4.8、葡萄糖为20 g/L、维生素B5浓度为0.4 g/L时,红曲霉黄色素产量达到最大值。利用麦芽提取物作为氮源时,黄色素提高了 61.80 U/mL,添加Zn2+、Mn2+两种金属离子时,黄色素分别提高了 51.23 U/mL、41.16 U/mL。根据单因素优化结果,最终选取ZnSO4.7H2O、MnSO4.H2O、麦芽提取物及维生素B5四个因素,使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进行Box-Behnken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进行发酵条件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为:25 g/L KH2PO4、0.4 g/L 维生素 B5、pH=4.8、12.29 g/L 麦芽提取物、1.5 g/L FeSO4.7H2O、1.5 g/L CaCl2、15 g/L 蛋白胨、0.2 g/L MgSO4.7H2O、5 g/L 硝酸钠、0.32 g/L ZnSO4.7H2O、0.1 g/L MnSO4.H2O、20 g/L葡萄糖。在最佳条件下,黄色素为104.67 U/mL,为预测值的98.26%。与对照组相比,突变菌株H14胞外黄色素提高了 65.66 U/mL,黄色素提高了 71.32 U/mL,胞外黄色素占比从68.04%增加至84.39%。3.固定化细胞发酵与萃取发酵耦联技术提高黄色素生产率。结果显示,当海藻酸钠:聚乙烯醇浓度配比为(2.5%:0.5%)时,固定化细胞效果最佳,红曲菌株H14连续发酵的胞外黄色素达到最大值。利用分批游离发酵和固定化发酵,红曲菌株H14的红曲黄色素分别为120.58 U/mL、139.75 U/mL。红曲霉菌H14多批次固定化发酵与多批次固定化萃取发酵结果显示,黄色素平均生产率分别为6.13 AU370nm/day、9.75 AU370nm/day,黄色素分别为42.31 U/mL,57.89 U/mL。

陈功[2](2017)在《红曲霉高密度萃取发酵色素代谢与跨膜运输行为》文中研究指明红曲色素是由丝状真菌红曲霉(Monascus spp.)代谢的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有红、橙、黄三种组分,作为天然、营养、安全、颜色多样的食用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本课题针对红曲菌常规液态培养模式难以实现高产率的关键问题,探索高密度发酵、渗透萃取发酵、连续发酵等新型技术,对红曲霉Monascus anka GIM3.592高密度萃取发酵色素代谢及萃取跨膜运输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了高细胞密度发酵色素产量与特性的变化规律,探索了萃取发酵机理及胞内外色素的分配规律,考察了高密度萃取发酵和连续萃取发酵提高色素产量情况;同时分析了萃取发酵过程中细胞形态和色素代谢的关系,考察了色素的胞内存储定位,探索了渗透萃取发酵胞内色素的跨膜运输行为及胞外转化机制;另外研究了萃取发酵红曲色素的代谢调控机制,考察了萃取发酵下游色素的分离特性及萃取剂的重复利用性能;主要结果如下:(1)实现高细胞密度、高比例黄色素、无桔霉素代谢调控。通过高糖浓度一步法发酵,菌体密度可达30 g/L,但高糖浓度环境限制了色素代谢;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可以解除高浓度底物限制,细胞密度最终达到39.77 g/L,但发酵后期色素产率与菌体生长呈现非偶联性。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过程中,流加碳源和氮源有利于细胞生长,但对色素代谢没有影响;而流加金属元素能促进细胞生长,同时调控色素代谢。分批补料发酵后期,黄色素成分不断积累,导致胞内色素特征性吸收峰从470 nm转向430nm;同时没有桔霉素代谢,保证产品的安全性。(2)构建萃取发酵体系,避免代谢反馈抑制,阐明色素萃取机理。红曲霉高产色素菌株萃取发酵过程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萃取性能;在细胞生长对数期添加适当浓度(40 g/L)的萃取剂可以维持细胞生长和促进色素代谢。Triton X-100具有萃取饱和性,并导致胞内外色素光谱特性发生变化;HPLC检测发现胞外存在新的黄色素,SDS-PAGE显示胞内蛋白被萃取至胞外;说明萃取跨膜运输过程中,橙、黄色素在胞内酶的作用下相互转化。(3)进一步调控高密度萃取和连续萃取发酵,实现高菌体、高色素产量代谢。分批补料高密度萃取发酵菌体量最终达到20 g/L,色素总量相比常规发酵提高17%,胞外色素增加162 AU。优化发现,合适的萃取启动时间点(第5天)和流加培养基(发酵培养基)更有利于高密度萃取发酵后期菌体生长和色素代谢。摇瓶半连续萃取发酵菌体量达到35 g/L,胞外色素稳定在100 AU410左右;生物反应器连续萃取发酵30天,总色素产率达到74.9 AU/day,相比常规发酵和高密度萃取发酵分别提高了32.6%和296.3%;胞外色素比例(占总色素产量)从2.7%增加到71.3%。(4)基于萃取发酵机理和萃取特性,建立细胞形态评估色素代谢的方法。萃取发酵过程中,菌丝直径和菌球大小与色素产量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尤其是胞外色素含量(r>0.85,p<0.05)。不同萃取剂对菌丝直径和菌球大小影响不同,进而导致色素代谢差异;其中Span-20最强,Triton X-100次之,最后Tween-80。二阶段萃取发酵,菌丝直径和菌球大小几乎不变,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不受影响。连续萃取发酵过程中,菌丝形态呈周期性变化,说明细胞可自我调节以适应萃取剂环境;色素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总色素产率最终达到72.3 AU/day。(5)根据色素代谢和菌丝形态的关系,定位胞内色素储存场所,示踪色素萃取转运过程。LSCM显示菌丝体内色素荧光随机分布,荧光强度随发酵时间逐渐增强,并与胞内色素含量高度相关(r>0.90,p<0.05)。TEM显示细胞质内液泡体积随发酵时间逐渐变大,分布也呈现不规律性;其体积大小与胞内荧光强度有很大的相关性(r>0.85,p<0.05);因此,细胞质液泡是胞内色素储存场所。Triton X-100萃取发酵可促进胞内代谢通道从油脂转向色素,实现高色素产量。LSCM显示,萃取发酵色素跨膜运输是一个快速平衡的过程,胞内荧光色素的释放与萃取时间无关,与Triton X-100浓度有关。(6)进一步解析色素萃取跨膜运输途径,阐明胞外转化机制。TEM显示,萃取发酵菌丝细胞壁结构受到破坏,导致细胞膜脂肪酸USFA/SFA和IUFA下降,膜脂流动性降低;膜蛋白构象改变,膜生理特性包括完整性、渗透性、膜电位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结合胞内Triton X-100浓度检测结果,表明Triton X-100进到菌丝体内破坏液泡结构,包埋色素;通过细胞膜离子通道快速跨膜运输到胞外,形成色素-表面活性剂混合胶束(直径21 nm),随机分布。另外,萃取发酵胞外液中G6PDH活性显着提高200倍,菌丝体内NAD+/NADH下降3倍,进一步说明萃取发酵过程中橙色素通过还原反应转化生成新的黄色素。(7)评估萃取发酵细胞活性,深入解析色素代谢调控机制。萃取发酵的细胞进行静息培养,生长受到抑制,但保持较强的色素代谢活性,表现出生长部分偶联性。萃取细胞只有在Triton X-100的存在下发酵,疏水性胞内色素才能进行跨膜运输和转化。与静息细胞CC2体系相比,TC2、EC2体系具有较高的胞内橙黄色素比例(O/Y)和胞外氧化还原电位(ORP);并且MpFas A2、MpFasB2、mppC、mppD、mpp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而mppE、MpPKS5、mpp R1、mppR2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表明萃取发酵改变了胞内色素的代谢合成方向,有利于橙色素合成积累。(8)进一步实现萃取发酵下游色素分离和表面活性剂回收利用,促进萃取发酵应用。采用THMS-Resin法能够很好的分离表面活性剂,获得的红曲色素中含有大量的新黄色素成分,同时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活性。THMS-Resin法回收的Triton X-100重复萃取发酵,具有较好的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性能,优于[BMIm]PF6和[BMIm]BF4法。回收的Triton X-100与未使用过的Triton X-100协同萃取发酵能促进色素代谢,其比例在4:1时总色素产量提高35%。Triton X-100经过5次回收重复萃取发酵,各批次Triton X-100回收率均达到80%,胞外黄色素萃取效率达到100%,胞内黄色素代谢能力达到60%以上。本论文探索出一条红曲色素在两相分配系统中高细胞密度萃取发酵新途径,填补了小分子物质在浊点系统中萃取发酵的空白,并为红曲色素以及其它微生物非水溶性产物的发酵生产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汪梅花[3](2017)在《高产水溶性黄色素的红曲菌株选育及发酵调控与分离纯化》文中研究表明红曲色素是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天然色素,近年来随着红曲色素研究的深入,水溶性红曲色素和红曲黄色素的优势日益凸显,所以对水溶性黄色素的开发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从高产水溶性黄色素红曲菌选育、高产菌发酵条件的优化以及发酵液色素的分离纯化和特性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为今后水溶性黄色素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开发提供依据。本文针对红曲色素生产过程的关键问题,从红曲优势菌株选育出发,紫外诱变筛选出一种高产水溶性黄色素而不产桔霉素的优质菌Monascus ruber CGMCC 10910,其产水溶性黄色素能力比原始菌提高了72.37%。通过红曲发酵培养基组分(碳源、氮源)和高密度培养方式,研究高细胞密度发酵对红曲代谢(产水溶性黄色素低产或不产桔霉素)的影响及其代谢调控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红曲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氮源能够影响菌体生长以及胞内外色素组成,其中无机氨基氮与葡萄糖的组合更有利于红曲水溶性黄色素的合成。水溶性红曲黄色素在高葡萄糖浓度和低氧化还原电(ORP)值下能大量积累,然而在补料发酵后期高葡萄糖浓度会反而导致黄色素的转化或降解,推测该现象可能与发酵液中氧化还原水平和高糖应激反应有关。本文考察不同极性大孔树脂、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炭和硅胶等吸附介质对高糖发酵液中的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的吸附分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DA201-C对发酵液中水溶性红曲黄色素有很好的吸附解吸性能,经该树脂动态吸附与解吸后,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的回收率可达96.99%,脱盐率可达99.44%,脱糖率可达92.52%。树脂初步分离得到的水溶性红曲黄色素再经过柱层析、薄层层析和制备液相等一系列精制分离,可得到成分较单一的水溶性黄色素C(纯度98%以上,色价18996.96AU387/g)。理化性质分析发现水溶性黄色素C在低pH(2.0)条件下很稳定,同时在太阳光和日光灯下也有较好的稳定性,但是应避免长期在紫外或高温环境中保存;生物活性分析发现该色素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和降血糖作用,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的IC50大约为2.15AU387/mL;同时在食品添加剂稳定性实验中发现柠檬酸和维生素C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该色素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而其它几种添加剂对色素的稳定性也无明显影响。

刘志强,赵军子,李珺,王克明[4](2014)在《双菌共固定化耦合催化发酵生产红色染色剂的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微生物的协同作用理论,采用酿酒酵母与红曲双菌共固定化耦合发酵生产红曲色素。实验结果表明:红曲霉菌与酿酒酵母菌体量配比为4:1时,固定化细胞双菌耦合发酵产红曲色素是红曲霉菌单菌固定化发酵产色素量的约1.6倍。

侯敏,周端顼,王艳新,唐帅,金海如[5](2014)在《红曲霉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红曲霉是我国重要的微生物资源,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及药品等方面。对红曲霉的营养成分开发利用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红曲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李滔滔[6](2013)在《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诱变育种及其在酱油废水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自从发现红色红曲霉菌(M.ruber)产生强降胆固醇物质洛伐他汀之后,国内外学者掀起了降脂红曲霉菌的研究热潮。目前洛伐他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洛伐他汀的合成基因、发酵工艺的优化以及高产菌种选育等方面。很少涉及有关发酵基质替代方面的研究,酱油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源,能被微生物充分利用。因此,利用酱油废水生产洛伐他汀具有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意义。本研究主要通过氯化锂诱变筛选高产洛伐他汀的红曲霉菌株;研究此菌株高产洛伐他汀的发酵条件及其工艺参数;通过驯化此菌株研究其利用酱油废水生产洛伐他汀的影响因素。其结果如下:对实验室保存的红曲霉菌株进行氯化锂诱变,最终筛选出六株有较好正突变的菌株。其中三株正突变株的产洛伐他汀能力大大提高,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214%(HW3)、239%(HW5)、169%(HW6)。菌株HW2、HW3和HW5的遗传稳定性相对较好。在驯化实验中发现,菌株HW2在酱油废水中表现较强适应能力,且生产洛伐他汀的性能较好。目前洛伐他汀含量检测的方法主要为HLPC,其检测过程复杂、耗时,不能直观的检测到高产红曲霉菌株。而红曲霉菌发酵生产洛伐他汀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红曲色素的生产。因此,研究红曲色素和洛伐他汀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能简便筛选出高产洛伐他汀的红曲霉菌。本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无论是碳源还是氮源,其色价与洛伐他汀产量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均达到0.91以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价实验获得了HW2摇瓶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转速180r/min、6%蔗糖、4%大豆粉、0.5%乙酸钠、温度28℃,最优发酵条件下洛伐他汀的产量为71.48mg/L,较初始含量(24.84mg/L)提高了288%。研究了菌株HW2以酱油废水替代基本培养基中的氮源,生产洛伐他汀的发酵因素的影响。以添加质量分数为6%蔗糖的碳源,生产洛伐他汀的量较高;酱油废水的保存方式和时间对洛伐他汀的合成也有较大影响,以4℃中,时间不超过1.5月的酱油废水生产洛伐他汀的量最好。

张建玲[7](2012)在《混菌发酵对红曲霉产色素及桔霉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混菌发酵途径提高红曲色素色价降低桔霉素含量。研究采用麦芽粉作为主要发酵原料,选择红曲霉菌株M2作为主发酵菌株,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Lacti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辅助发酵菌株。从不同产地红曲样品中分离得到红曲霉菌株F1、F2、F3、M1、M2、M3,与实验室保藏菌株B1、B2,经过筛选,M2固态发酵时色价1832u/g,桔霉素含量15mg/kg,液态发酵时色价40u/mL,桔霉素含量26mg/L,作为进一步实验菌株。以M2为主发酵菌株,与酵母菌共培养的实验结果表明,酵母菌与M2共培养能够有效促进红曲色素的产生,固态发酵时,酵母菌在M2发酵96h后按照1.6%接种量接入,使醇溶性红色素色价达到916u/g;液态发酵时,酵母菌在M2发酵24h后按照1.6%接种量接入,使胞内醇溶性红色素色价达到3855u/g。初步研究了在液态发酵时接入酵母菌对M2产色素及桔霉素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酵母菌代谢产物中的胞外耐热性物质对色素产生起主要促进作用,菌体生长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色素产生。酵母不同处理对桔霉素产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以M2为主发酵菌株,与乳酸菌共培养的实验结果表明,乳酸菌与M2共培养能够有效促进红曲色素的产生,固态发酵时,乳酸菌按照0.8%接种量与M2同时接入,使醇溶性红色素色价达到986u/g;液态发酵时,乳酸菌在M2发酵24h后按照0.8%接种量接入,使胞内醇溶性红色素色价达到4051u/g。初步研究了在液态发酵时接入乳酸菌对M2产色素及桔霉素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乳酸菌代谢产物中的胞外耐热性物质对色素产生起主要促进作用。菌体生长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色素产生。乳酸菌不同处理基本都对桔霉素产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最后研究了M2、酵母菌、乳酸菌3种菌混合发酵产不同类型色素条件并验证最优条件下色素及桔霉素含量。

王富科[8](2011)在《马铃薯粉丝加工废液制备红色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利用马铃薯粉丝废液发酵生产天然红色素的工艺技术。[方法]由市场销售的优质红曲米中分离出产红色素的红曲霉菌株,经过液体扩大培养后,以马铃薯粉丝生产废液为主要培养基,适当补加营养盐,采用摇瓶振荡发酵培养生产红曲色素。[结果]以马铃薯粉丝废液适当补加营养盐配制发酵培养基,调整其pH为5.8,培养温度控制在30℃,振荡培养5 d生产红色素是完全可行的。发酵液pH值为5.8时,最适宜红曲霉的生长。红曲霉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3,0℃时其红色素产量最高。适宜红曲霉发酵培养的振荡器转速为160~200 r/min。红曲色素产量在发酵开始后的第5天达高峰。[结论]马铃薯粉丝废液无需再经过特殊处理即可直接用于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简化生产工艺和缩短生产周期,大大降低了天然红色素的生产费。

尹亚辉,赵长新[9](2011)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微生物发酵法制备食用天然色素在发酵工艺、菌种选育以及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实现微生物发酵法制备食用天然色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导。

李志强[10](2011)在《一株红曲霉的三类聚酮体代谢产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曲霉在我国的利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红曲霉代谢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多种酶类、有机酸等初级代谢产物,还会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红曲色素、洛伐他汀(lovastatin)和桔霉素。红曲色素主要被用于食品着色和防腐,洛伐他汀具有降血脂等多种生理活性,而桔霉素对脊椎动物包括人体有肾毒性。因此如何在提高红曲色素和洛伐他汀产量的同时,降低桔霉素的含量成为红曲霉发酵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红曲霉AS3.531在不同发酵方式和培养条件下,红曲色素、洛伐他汀和桔霉素的产出规律,以及三者的代谢关系,以实现提高红曲色素和洛伐他汀的产出,降低桔霉素的含量,提高该菌株的使用价值。实验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建立了以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曲霉发酵产物中洛伐他汀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稀释提取液后测定吸光值的方法,稀释倍数对加标回收率有显着影响,但稀释倍数大于一定值后,红曲色素对洛伐他汀测定结果的影响减小。使用100-200目中性氧化铝先对提取液进行脱色,提取液的上样量为1mL,以75%的乙醇溶液进行洗脱,收集第3-8mL洗脱液,测246nm和254nm波长下的吸光值,进而得出洛伐他汀的含量。该方法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8%,变异系数为1.62%。第二部分,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桔霉素含量的方法。采用SHIMADZU Shim-pack VP-ODS C18色谱柱,在荧光检测波长为λex=331nm和λem=500nm,柱温28℃,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pH2.5)=70:10:20,流速为1mL/min,自动进样20μL条件下,桔霉素得以有效分离。桔霉素在0.05-5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0.9996),平均保留时间为18.482min,最低检测限为5μg/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17%,RSD=1.8%。第三部分,对红曲霉AS3.531固态发酵产洛伐他汀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佳培养条件是:温度28℃,PH5.0,含水量60%,此时洛伐他汀的最大含量为9.033×10-6g/g。第四部分,对红曲霉AS3.531液态发酵红曲色素与桔霉素的培养条件及培养基成分进行了优化。单因素实验的结果表明红曲色素的合成与桔霉素的合成有相同的趋势,即在色素色价高时,桔霉素的含量也较高。而响应面实验的结果却与单因素实验的结果有差异。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2℃、初始pH为自然pH(5.7)、摇床转速150rpm,在此条件下,红曲色素的色价为65.59U/mL,桔霉素为14.54μg/mL。培养基的成分和比例对红曲色素和桔霉素合成的影响很大,其中一定量的甘油和蛋白胨利于红曲色素的产出,而蔗糖和硫酸铵则更利于桔霉素的合成。通过对碳源和氮源的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佳碳源与氮源的配比为甘油3%、蛋白胨1%、硝酸钠1%,此时色素色价为95.94U/mL,没有检出桔霉素。第五部分,对红曲霉AS3.531固态发酵产红曲色素和桔霉素的条件进行了优化。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固态发酵时影响色素色价的培养条件中,培养基初始含水量>培养温度>pH>装料量,而对于桔霉素的合成却是pH>培养基初始含水量>装料量>培养温度。其中培养基含水量大于50%后,黄色素色价会超过红色素色价。在装料量为60g,培养温度为37℃、pH为5.5、培养基初始含水量为60%的条件下,色素色价最高,为297.0U/g,此时的桔霉素含量为0.1465ug/g。而在装料量40g、培养温度32℃、pH5.0、培养基初始含水量60%的条件下,桔霉素的含量最少,为0.0377μg/g,此时色素的色价为135.8U/g。

二、双载体固定化红曲发酵红曲色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载体固定化红曲发酵红曲色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液态发酵生产红曲黄色素过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曲霉
    1.2 红曲色素
        1.2.1 红曲色素的形成机制
        1.2.2 红曲色素理化性质
        1.2.3 红曲色素的应用
    1.3 提高红曲色素产量的途径
        1.3.1 菌株诱变
        1.3.2 培养基优化
        1.3.3 固定化发酵
        1.3.4 萃取发酵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2 高产红曲黄色素菌株的选育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
        2.2.2 实验培养基
        2.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株的保存与活化
        2.3.2 红曲霉的重离子辐照诱变
        2.3.3 红曲霉的ARTP诱变
    2.4 分析方法
        2.4.1 全波段扫描
        2.4.2 红曲胞外黄色素的测定
        2.4.3 红曲胞内黄色素的测定
        2.4.4 红曲黄色素的测定
        2.4.5 红曲黄色素水溶性鉴定
    2.5 结果与分析
        2.5.1 重离子束诱变的最佳处理时间
        2.5.2 菌株的筛选
        2.5.3 红曲菌株ARTP的最佳诱变时间
        2.5.4 高产胞外黄色素菌株的选育
        2.5.5 水溶性黄色素菌株的鉴定
    2.6 本章小结
3 响应面优化提高液态发酵中红曲黄色素的生产水平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
        3.2.2 实验培养基
        3.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菌株培养
        3.3.2 培养基单因素优化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初始pH对突变菌株H14产黄色素的影响
        3.4.2 初始葡萄糖对突变菌株H14产黄色素的影响
        3.4.3 不同维生素对突变菌株H14产黄色素的影响
        3.4.4 不同氮源对突变菌株H14产黄色素的影响
        3.4.5 不同金属离子对突变菌株H14产黄色素的影响
        3.4.6 发酵条件正交实验
        3.4.7 模型方程的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3.4.8 突变菌株H14液态发酵生产红曲黄色素的响应面分析
        3.4.9 最佳发酵条件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固定化细胞发酵与萃取发酵耦联技术提高黄色素生产率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
        4.2.2 实验培养基
        4.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红曲H14菌株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3.2 固定化发酵
        4.3.3 游离发酵动力学
        4.3.4 固定化发酵动力学
        4.3.5 反复分批固定化发酵
        4.3.6 反复分批萃取固定化发酵
    4.4 分析方法
        4.4.1 葡萄糖浓度测定
        4.4.2 生物量的测定
        4.4.3 红曲胞外黄色素的测定
        4.4.4 红曲胞内黄色素的测定
        4.4.5 红曲黄色素的测定
    4.5 结果与分析
        4.5.1 葡萄糖标准曲线
        4.5.2 固定化发酵技术
        4.5.3 游离发酵动力学结果
        4.5.4 固定发酵动力学结果
        4.5.5 反复分批固定化细胞发酵
        4.5.6 反复分批固定化细胞萃取发酵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红曲霉高密度萃取发酵色素代谢与跨膜运输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红曲菌及红曲色素简介
        1.2.1 红曲历史
        1.2.2 红曲色素种类
        1.2.3 红曲色素理化性质
        1.2.4 红曲色素生物活性
    1.3 红曲色素合成途径
    1.4 红曲色素发酵生产及代谢调控进展
        1.4.1 传统固态发酵红曲色素
        1.4.2 传统液态发酵红曲色素
        1.4.3 高密度发酵红曲色素
        1.4.4 固定化发酵红曲色素
        1.4.5 萃取发酵红曲色素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红曲霉高细胞密度发酵色素代谢特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
        2.2.2 培养基
        2.2.3 试剂及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高浓度营养底物下高密度发酵对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的影响
        2.3.2 分批补料工艺下高密度发酵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2.3.3 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细胞产量和色素产率的非偶联关系
        2.3.4 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对色素代谢特性转移的影响
        2.3.5 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对桔霉素代谢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曲霉萃取发酵体系构建及色素萃取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
        3.2.2 培养基
        3.2.3 试剂及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面活性剂成分对萃取发酵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的影响
        3.3.2 TritonX-100添加时间点对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的影响
        3.3.3 TritonX-100浓度对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的影响
        3.3.4 TritonX-100萃取常规发酵液色素光谱特性的变化
        3.3.5 TritonX-100萃取常规发酵成熟细胞色素光谱特性的变化
        3.3.6 TritonX-100重复萃取常规发酵成熟细胞色素光谱特性的变化
        3.3.7 TritonX-100萃取常规发酵色素干粉的增容性和稳定性变化
        3.3.8 TritonX-100萃取常规发酵色素组分的变化及跨膜转化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曲霉高密度萃取发酵体系构建及连续萃取发酵色素代谢调控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
        4.2.2 培养基
        4.2.3 试剂及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高密度萃取发酵体系构建及色素代谢运输规律
        4.3.2 高密度萃取发酵启动萃取时间对色素代谢和运输的影响
        4.3.3 高密度萃取发酵流加营养成分对色素代谢和运输的影响
        4.3.4 摇瓶半连续萃取发酵色素代谢和跨膜运输特性
        4.3.5 反应器连续萃取发酵色素代谢及跨膜运输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萃取发酵红曲霉菌丝形态与色素代谢关系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
        5.2.2 培养基
        5.2.3 试剂及仪器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常规发酵和萃取发酵菌丝形态与色素代谢变化关系
        5.3.2 不同表面活性剂萃取发酵下细胞形态与色素代谢变化关系
        5.3.3 二阶段萃取发酵细胞形态与色素代谢变化关系
        5.3.4 连续萃取发酵细胞形态与色素代谢变化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曲色素的胞内储存定位及萃取转运行为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菌株
        6.2.2 培养基
        6.2.3 试剂及仪器
        6.2.4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常规发酵细胞生长过程中色素与脂类代谢关联
        6.3.2 常规发酵LSCM示踪胞内色素代谢
        6.3.3 常规发酵TEM透析胞内结构变化及色素储存定位
        6.3.4 TritonX-100诱导的色素跨膜转运过程
        6.3.5 萃取培养时间对胞内色素跨膜转运特性的影响
        6.3.6 萃取培养细胞质泄露引起的色素跨膜转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萃取发酵红曲色素跨膜运输途径及胞外转化机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菌株
        7.2.2 培养基
        7.2.3 试剂及仪器
        7.2.4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萃取发酵色素和油脂代谢转运调控
        7.3.2 显微影像萃取发酵细胞形态及内部结构变化
        7.3.3 萃取发酵细胞膜特性改变诱导色素跨膜运输
        7.3.4 萃取发酵胞外色素分布及酶学转化机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红曲霉萃取发酵细胞活性及色素代谢调控机制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菌株
        8.2.2 培养基
        8.2.3 试剂及仪器
        8.2.4 实验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3.1 静息细胞培养下菌丝形态及生物活性变化
        8.3.2 静息细胞培养下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关系
        8.3.3 静息细胞培养下胞内外色素特性变化规律
        8.3.4 静息细胞发酵培养下色素合成代谢调控转移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萃取发酵红曲色素分离及表面活性剂重复利用
    9.1 引言
    9.2 材料与方法
        9.2.1 菌株
        9.2.2 培养基
        9.2.3 试剂及仪器
        9.2.4 实验方法
    9.3 结果与分析
        9.3.1 萃取发酵红曲色素的有机溶剂-树脂吸附分离特性
        9.3.2 表面活性剂回收重复萃取发酵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
        9.3.3 回收表面活性剂共萃取发酵细胞生长和色素代谢
        9.3.4 表面活性剂多批次回收重复萃取发酵色素代谢特性
    9.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高产水溶性黄色素的红曲菌株选育及发酵调控与分离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红曲黄色素的概况
        1.1.1 红曲黄色素的结构与种类
        1.1.2 红曲黄色素的特性与功能
        1.1.2.1 红曲黄色素特性
        1.1.2.2 红曲黄色素的生物活性功能
        1.1.3 红曲黄色素生产与研究现状
        1.1.3.1 生物法发酵产红曲黄色素
        1.1.3.2 化学合成法产红曲黄色素
        1.1.4 红曲黄色素的分离纯化
        1.1.4.1 溶剂萃取法
        1.1.4.2 柱层析法
        1.1.4.3 薄层层析法
        1.1.4.4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2.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产水溶性黄色素的红曲菌株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体来源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3.1 主要试剂
        2.2.3.2 主要仪器设备
    2.3 方法
        2.3.1 菌株诱变
        2.3.1.1 孢子悬浮液制备
        2.3.1.2 紫外诱变
        2.3.1.3 平板分离筛选
        2.3.2 红曲菌的形态学观察
        2.3.3 水溶性黄色素高产红曲菌株的培养检验
        2.3.3.1 发酵培养
        2.3.3.2 红曲色素色价的测定
        2.3.3.3 菌丝干重测定
        2.3.3.4 还原糖的测定
        2.3.3.5 桔霉素的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菌株诱变
        2.4.2 红曲菌的形态学观察
        2.4.3 发酵生理学筛选
        2.4.3.1 菌株生长曲线
        2.4.3.2 突变菌株代谢产色素情况
        2.4.3.3 突变菌株代谢产桔霉素情况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溶性红曲黄色素发酵的碳氮源调控代谢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体来源
        3.2.2 培养基
        3.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3.1 主要试剂
        3.2.3.2 主要仪器
    3.3 方法
        3.3.1 菌株培养
        3.3.2 碳氮源优化
        3.3.2.1 碳源类型
        3.3.2.2 氮源类型
        3.3.3 碳源浓度优化
        3.3.4 补料分批发酵
        3.3.5 检测分析方法
        3.3.5.1 红曲色素色价的测定
        3.3.5.2 菌丝干重测定
        3.3.5.3 发酵液中还原糖的测定
        3.3.5.4 氧还原电势(ORP)测定
        3.3.5.5 薄层色谱(TLC)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碳氮源对红曲菌产水溶性黄色素的影响
        3.4.1.1 碳源类型对红曲菌产水溶性黄色素的影响
        3.4.1.2 氮源类型对红曲菌产水溶性黄色素的影响
        3.4.2 碳源浓度对红曲菌产水溶性黄色素的影响
        3.4.3 补料方式对高碳源分批发酵红曲菌产水溶性黄色素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的树脂吸附分离动力学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设备
    4.3 方法
        4.3.1 树脂预处理
        4.3.2 静态吸附解吸试验
        4.3.2.1 吸附介质筛选
        4.3.2.2 吸附影响因素实验
        4.3.2.3 解吸影响因素实验
        4.3.3 等温吸附实验与吸附动力学实验
        4.3.3.1 等温吸附实验
        4.3.3.2 吸附动力学实验
        4.3.4 动态解吸实验
        4.3.5 分析方法
        4.3.5.1 盐度的测定
        4.3.5.2 残糖浓度测定
        4.3.5.3 色素浓度的测定
    4.4 结果
        4.4.1 水溶性黄色素吸附介质的筛选
        4.4.2 非极性大孔树脂静态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
        4.4.2.1 料液比对静态吸附的影响
        4.4.2.2 温度对静态吸附的影响
        4.4.3 吸附性能等温线
        4.4.4 吸附动力学模型
        4.4.5 解吸分离性能
        4.4.5.1 静态解吸
        4.4.5.2 动态解吸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的荧光组分纯化与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主要试剂材料
        5.2.2 主要设备
    5.3 方法
        5.3.1 硅胶柱层析分离
        5.3.2 薄层层析组分分离
        5.3.3 制备HPLC组分纯化
        5.3.4 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的特性测定
        5.3.4.1 pH稳定性
        5.3.4.2 热稳定性
        5.3.4.3 光稳定性
        5.3.4.4 水溶性黄色素的应用稳定性测试
        5.3.4.5 抗氧化性分析
        5.3.4.6 降血糖活性分析
    5.4 结果
        5.4.1 硅胶柱层析分离水溶性红曲色素
        5.4.2 浓缩荧光色素的薄层层析分离
        5.4.3 荧光黄色素的制备HPLC组分纯化
        5.4.4 纯化色素组分的性能
        5.4.4.1 pH稳定性
        5.4.4.2 热稳定性研究
        5.4.4.3 光稳定性
        5.4.4.4 色素C的应用稳定性
        5.4.4.5 抗氧化性
        5.4.4.6 降血糖作用研究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4)双菌共固定化耦合催化发酵生产红色染色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1.2 菌株和培养基
        1.2.1 菌种
        1.2.2 斜面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3 实验方法
        1.3.1 固定化细胞粒子的制备
        1.3.2 固定化细胞粒子的培养
        1.3.3 分析检测定方法[8, 12]
2 结果与讨论
    2.1 红曲霉菌固定化细胞的发酵条件研究
        2.1.1 红曲霉菌固定化细胞的发酵最适p H值的确定
        2.1.2 红曲霉菌固定化细胞发酵适宜温度的确定
        2.1.3 红曲霉固定化细胞发酵适宜通气量的确定
        2.1.4 红曲霉固定化细胞发酵适宜细胞接入量的确定
        2.2.1 红曲霉菌与酵母菌共固定化细胞的发酵培养
        2.2.2 红曲霉菌与酵母菌混合固定化细胞粒子的重复发酵
3 讨论

(5)红曲霉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红曲霉及其相关产品的应用
    1.1红曲霉及红曲色素
    1.2红曲霉及桔霉素
    1.3红曲霉及洛伐他汀
    1.4红曲霉及酶类物质
2 红曲霉的利用
    2.1食品领域
    2.2医药领域
3 红曲霉研究与生产状况及存在问题
4 展望

(6)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诱变育种及其在酱油废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红曲霉菌概述
        1.1.1 红曲和红曲霉菌
        1.1.2 红曲中主要的活性物质
        1.1.3 桔霉素
        1.1.4 其他代谢产物
    1.2 洛伐他汀的高产策略
        1.2.1 优化红曲霉菌种
        1.2.2 发酵基质优化
    1.3 洛伐他汀检测方法
    1.4 酱油废水及其处理现状
        1.4.1 酱油废水概况
        1.4.2 酱油废水中废物的回收与利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株诱变选育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菌种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红曲霉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2.2.2 红曲霉菌氯化锂化学诱变
        2.2.3 诱变菌株的初选
        2.2.4 初选诱变菌株的发酵培养
        2.2.5 红曲色素色价的测定
        2.2.6 洛伐他汀检测与诱变菌株的确立
        2.2.7 诱变菌株的形态观察与遗传稳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洛伐他汀检测方法的建立
        2.3.2 氯化锂诱变致死率确定
        2.3.3 诱变正突变菌株的筛选
        2.3.4 诱变菌株的形态观察
        2.3.5 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2.3.6 红曲霉菌株在酱油废水中的驯化
    2.4 小结
第三章 红曲中洛伐他汀与红曲色素代谢相关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
        3.1.2 仪器
        3.1.3 培养基
        3.1.4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碳源对相关性的影响
        3.2.2 葡萄糖含量对相关性的影响
        3.2.3 氮源对相关性的影响
        3.2.4 大豆含量对相关性的影响
        3.2.5 不同发酵时间对相关性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红曲霉菌株 HW2 发酵条件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试剂
        4.1.3 仪器
        4.1.4 培养基
    4.2 方法
        4.2.1 HW2 菌株培养
        4.2.2 摇瓶液态发酵条件的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碳源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4.3.2 蔗糖初始质量分数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4.3.3 氮源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4.3.4 大豆初始质量分数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4.3.5 转速对洛伐他汀的影响的初步研究
        4.3.6 磷酸盐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4.3.7 前体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4.3.8 正交实验
        4.3.9 在正交实验结果上考虑乙酸钠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酱油废水发酵生产洛伐他汀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菌种
        5.1.2 试剂
        5.1.3 仪器
        5.1.4 培养基
    5.2 方法
        5.2.1 酱油废水中主要成分的分析方法
        5.2.2 菌丝量的测定方法
        5.2.3 菌株培养
        5.2.4 外加碳源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5.2.5 接种量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5.2.6 酱油废水保存方法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5.2.7 酱油废水保存时间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5.2.8 发酵时间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酱油废水中主要成分
        5.3.2 外加碳源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5.3.3 接种量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5.3.4 酱油废水保存方法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5.3.5 酱油废水保存时间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5.3.6 发酵时间对洛伐他汀的影响
        5.3.7 酱油废水发酵生产洛伐他汀的原料成本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1.1 红曲霉的诱变育种
        6.1.2 色价和洛伐他汀之间具有相关性
        6.1.3 诱变菌株 HW2 发酵条件的优化
        6.1.4 诱变菌株 HW2 利用酱油废水生产洛伐他汀的条件优化
    6.2 展望
        6.2.1 利用富含糖分的废料作为外加碳源
        6.2.2 提高诱变菌株在酱油废水中的遗传稳定性
        6.2.3 多菌种混合发酵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混菌发酵对红曲霉产色素及桔霉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红曲霉
        1.1.1 红曲霉属命名
        1.1.2 红曲霉属在真菌界分类地位
        1.1.3 红曲霉分种现状
    1.2 红曲色素
        1.2.1 红曲色素种类
        1.2.2 红曲色素生成机制
        1.2.3 红曲色素性质
        1.2.4 红曲色素应用
        1.2.5 红曲色素生产现状
        1.2.6 提高色价途径
        1.2.7 红曲色素的安全性
    1.3 微生物混合发酵
        1.3.1 微生物混合发酵类型
        1.3.2 微生物混合发酵的应用
    1.4 酵母菌和乳酸菌特性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与保藏条件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主要溶液
        2.1.5 培养基
    2.2 方法
        2.2.1 红曲霉菌种分离及鉴定方法
        2.2.2 红曲霉发酵培养方法
        2.2.3 酵母菌生长曲线绘制
        2.2.4 酵母菌培养及处理方法
        2.2.5 乳酸菌生长曲线绘制
        2.2.6 乳酸菌培养及处理方法
        2.2.7 发酵液最终pH测定
        2.2.8 共同培养方法
        2.2.9 发酵产生生物量测定
        2.2.10 红曲色价检测方法
        2.2.11 红曲中桔霉素检测方法
        2.2.12 促进率计算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红曲霉菌种分离与选用
        3.1.1 红曲霉菌种分离
        3.1.2 实验菌株的确定
    3.2 酵母菌对红曲霉发酵产色素影响
        3.2.1 酵母菌对红曲霉固态发酵产色素影响
        3.2.2 酵母菌对红曲霉液态发酵产色素影响
        3.2.3 液态培养条件下酵母菌影响红曲产色素机理初步探讨
    3.3 酵母菌不同处理方式对红曲霉液态发酵产桔霉素影响
    3.4 乳酸菌对红曲霉发酵产色素影响
        3.4.1 乳酸菌对红曲霉固态发酵产色素影响
        3.4.2 乳酸菌对红曲霉液态发酵产色素影响
        3.4.3 液态培养条件下乳酸菌影响红曲产色素机理初步探讨
    3.5 乳酸菌不同处理方式对红曲霉液态发酵产桔霉素影响
    3.6 酵母菌、乳酸菌和红曲霉混合发酵
        3.6.1 混菌发酵产色素最佳条件确定
        3.6.2 最佳条件验证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8)马铃薯粉丝加工废液制备红色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
        1.1.2 培养基。
        1.1.3 染色剂。
        1.1.4 仪器和设备。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液中色素色价及提取率
    2.2 染色液的影响[13]
    2.3 培养基成分的作用和影响
    2.4 pH对培养基的影响
    2.5 温度对培养基的影响
    2.6 通气搅拌对色素生成的影响[17]
    2.7 发酵时间对红曲色素产量的影响
3 结论

(9)微生物发酵法制备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酵法制备红色系食用色素研究进展
2 发酵法制备黄色系食用色素研究进展
    2.1 发酵制备番茄红素研究进展
    2.2 发酵制备β-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2.3 发酵制备黄色素研究进展
3 发酵法制备蓝色系食用色素研究进展
4 发酵法制备其它天然食用色素研究进展
5 展望

(10)一株红曲霉的三类聚酮体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曲色素
        1.1.1 红曲色素的种类和提取
        1.1.2 红曲色素的稳定性
        1.1.3 红曲色素产量提高的方法
        1.1.4 小结
    1.2 洛伐他汀
        1.2.1 洛伐他汀的理化性质
        1.2.2 洛伐他汀的生理活性
        1.2.3 洛伐他汀的生物合成
        1.2.4 提高洛伐他汀产率的途径
        1.2.5 小结
    1.3 桔霉素
        1.3.1 桔霉素的性质
        1.3.2 桔霉素的毒性
        1.3.3 桔霉素的生物合成
        1.3.4 控制桔霉素合成的方法
        1.3.5 小结
    1.4 展望
2 洛伐他汀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洛伐他汀标准品的紫外扫描结果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红曲色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2.4 柱层析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2.5 方法回收率测定
    2.3 结论
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桔霉素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主要仪器
        3.1.2 菌株与培养基
        3.1.3 红曲霉的液态培养
        3.1.4 样品前处理
        3.1.5 液相色谱条件的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色谱柱的选择
        3.2.2 流动相及其比例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3.2.3 桔霉素标准曲线的测定
        3.2.4 桔霉素最低检出限
        3.2.5 重现性实验
        3.2.6 加标回收率试验
    3.3 结论
4 洛伐他汀的发酵工艺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材料和主要仪器
        4.1.2 菌株与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料层厚度对洛伐他汀产率的影响
        4.2.2 温度对洛伐他汀产率的影响
        4.2.3 培养周期对洛伐他汀产率的影响
        4.2.4 初始pH 对洛伐他汀产率的影响
        4.2.5 初始含水量对洛伐他汀产率的影响
        4.2.6 培养条件对洛伐他汀产率影响的正交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料层厚度对洛伐他汀产率的影响结果
        4.3.2 温度对洛伐他汀产率的影响结果
        4.3.3 培养周期对洛伐他汀产率的影响结果
        4.3.4 初始pH 对洛伐他汀产率的影响结果
        4.3.5 培养基初始含水量对洛伐他汀产率的影响
        4.3.6 正交实验优化培养条件结果
    4.4 结论与讨论
5 液态发酵过程中红曲色素与桔霉素的变化
    5.1 材料和仪器
        5.1.1 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1.3 菌株和培养基
    5.2 实验方法
        5.2.1 培养方法
        5.2.2 样品处理
        5.2.3 红曲色素色价的测定
        5.2.4 桔霉素含量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培养温度对红曲色素与桔霉素合成的影响
        5.3.2 培养基初始pH 对红曲色素及桔霉素合成的影响
        5.3.3 摇床转速对红曲色素及桔霉素合成的影响
        5.3.4 红曲霉产色素与桔霉素培养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5.3.5 不同碳源对红曲色素和桔霉素合成的影响
        5.3.6 不同氮源对红曲色素和桔霉素合成的影响
        5.3.7 碳源与氮源的正交试验
    5.4 结论
6 固态发酵条件对红曲色素与桔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6.1 材料和仪器
        6.1.1 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菌株和培养基
    6.2 实验方法
        6.2.1 样品处理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培养温度对色素色价和桔霉素的影响
        6.3.2 培养基的pH 对色素色价和桔霉素的影响
        6.3.3 培养基初始含水量对色素色价和桔霉素的影响
        6.3.4 料层厚度对色素色价和桔霉素的影响
        6.3.5 培养条件的正交试验
    6.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双载体固定化红曲发酵红曲色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液态发酵生产红曲黄色素过程优化研究[D]. 赵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2]红曲霉高密度萃取发酵色素代谢与跨膜运输行为[D]. 陈功.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1)
  • [3]高产水溶性黄色素的红曲菌株选育及发酵调控与分离纯化[D]. 汪梅花.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4]双菌共固定化耦合催化发酵生产红色染色剂的研究[J]. 刘志强,赵军子,李珺,王克明. 发酵科技通讯, 2014(03)
  • [5]红曲霉的研究进展[J]. 侯敏,周端顼,王艳新,唐帅,金海如. 安徽农业科学, 2014(11)
  • [6]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诱变育种及其在酱油废水中的应用[D]. 李滔滔. 湖南工业大学, 2013(04)
  • [7]混菌发酵对红曲霉产色素及桔霉素的影响[D]. 张建玲.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
  • [8]马铃薯粉丝加工废液制备红色素的研究[J]. 王富科.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5)
  • [9]微生物发酵法制备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J]. 尹亚辉,赵长新. 西部皮革, 2011(22)
  • [10]一株红曲霉的三类聚酮体代谢产物研究[D]. 李志强. 西华大学, 2011(09)

标签:;  ;  ;  ;  

红曲发酵红曲色素在两种载体上的固定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