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曲马多针在颌面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盐酸曲马多针在颌面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一、盐酸曲马多针在颌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霞[1](2021)在《加速康复外科在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围麻醉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对比不同麻醉方案下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后的康复情况,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围麻醉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需行唇腭裂修复术的患儿200例,年龄6个月~3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传统方法(conservative treatment surgery,CTS)组,术前优化处理(preoperative optimization treatment,Pre OT)组(Pre OT组),术中优化处理(intraoperative optimization treatment,IOT)组(IOT组),术后优化处理(postoperative optimization treatment,Post OT)组(Post OT组),ERAS组,每组40例。CTS组围麻醉期实施常规处理,Pre OT组术前处理采用优化的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措施,IOT组术中处理采用优化的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措施,Post OT组术后处理采用优化的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措施,ERAS组术前处理、术中处理及术后处理均采用优化的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措施。观察记录五组患者苏醒即刻、术后2h、8h、16h、24h时血流动力学变化、躁动评分(五点躁动分级法)、镇痛评分(FLACC评分)、24h内是否需要进行补救镇痛、24小时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术后伤口渗血的严重程度、住院天数。结果1、五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五组患儿在术后各时点生命体征HR、MAP、RR、Sp 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五组患儿在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ERAS组比较,CTS组、Pre OT组、IOT组、Post OT组在术后各时点的躁动评分较高、伤口渗血严重程度较严重、住院天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S组比较,Pre OT组、IOT组、Post OT组在术后各时点的躁动评分较低、伤口渗血严重程度较轻、住院天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e OT组、IOT组、Post OT组在术后各时点的躁动评分、伤口渗血严重程度、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ERAS组比较,CTS组、Pre OT组、IOT组、Post OT组在术后各时点的FLACC评分和术后补救镇痛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OT组和Post OT组比较,CTS组和Pre OT组在术后各时点的FLACC评分和术后补救镇痛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T组和Post OT组在术后各时点的FLACC评分和术后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S组和Pre OT组在术后各时点的FLACC评分和术后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能够降低唇腭裂患儿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和伤口渗血的严重程度,减轻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儿术后快速康复。

王路[2](2021)在《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传统的固定桥和活动义齿修复缺失牙的方式相比,种植修复具有不损伤邻牙,咀嚼效率高,患者使用舒适度更高等优点。目前,种植修复技术已被证为一种有效且成功率很高的治疗方法。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发展,种植修复逐渐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缺牙的修复中。对于慢性牙周炎患者修复缺失牙,传统种植术需要在拔牙窝愈合后植入种植体,虽然大多临床病例术后效果较理想,但随之也存在随着拔牙创愈合所产生的软硬组织缺损等风险,而即刻种植术能减少手术次数、缩短修复治疗时间及一定程度上保留软硬组织。而磨牙区承担主要的咀嚼功能,即刻种植术能尽早修复缺失牙,恢复咀嚼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过往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患者出现种植体周围组织感染的情况、生物并发症的概率和其边缘骨吸收量高于牙周健康者,且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生率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得出结论为牙周炎患者的种植体修复失败率高于牙周健康患者。但目前有一些学者研究结果显示,牙周炎患者经过早期或同期完整牙周治疗后即刻植入种植体,与牙周健康患者比较,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修复体短期临床疗效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基于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提示了牙周炎患者即刻种植修复方法的可行性。因此本研究提出设想,探讨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的可行性及其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目的本文将通过对慢性牙周炎者磨牙区即刻种植病例和牙周健康者磨牙区即刻种植病例的观察研究,比较慢性牙周炎患者磨牙区即刻种植与牙周健康者磨牙区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为慢性牙周炎患者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选取从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进行磨牙区单颗即刻种植修复的受试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仅纳入无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慢性牙周炎患者,另一组为对照组,牙周健康患者。术前一周,实验组患者进行牙周系统性治疗,种植手术中两组患者进行磨牙区单颗患牙拔除后立即植入一颗种植体,并在手术3个月后修复。使用影像学检查测量两组患者种植体植入3个月和冠修复3个月时边缘骨吸收量,同时收集冠修复3个月后牙龈指数、改良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探诊出血百分比,用SPSS 25.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代表有统计学意义,若P<0.01则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结果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拔牙后即刻植入种植体共50颗,实验组共植入种植体35颗,其中男性患者植入22颗种植体,女性患者13颗种植体,平均年龄(45±2.4)岁,种植体成功率为100%;对照组共植入种植体15颗,其中男性患者植入8颗种植体,女性患者7颗种植体,平均年龄(42±1.8)岁,种植体成功率为100%。边缘骨吸收量(Marginal bone resorption,MBR):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边缘骨吸收量平均为(0.49±0.12)mm,冠修复3个月后实验组MBR平均为(0.69±0.11)mm,对照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时MBR平均为(0.44±0.11)mm,冠修复3个月后对照组MBR平均为(0.68±0.12)mm。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及冠修复3个月后的平均MBR,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两组患者冠修复后3个月复诊,实验组牙龈指数均值为0.32±0.61,对照组牙龈指数均值为0.36±0.68。P=0.814(P>0.05),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均值:实验组冠修复3个月后平均为(2.54±0.43)mm;对照组冠修复3个月后平均为(2.45±0.28)mm,P=0.38(P>0.05),无统计学差异。牙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实验组冠修复3月时平均为0.71±0.70,对照组冠修复3个月时平均0.76±0.68,P=0.16(P>0.05),无统计学差异。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位点百分比:冠修复3个月时实验组BOP(+)3例,BOP百分比为8.6%,冠修复3个月时对照组BOP(+)1例,BOP百分比为6.7%,P=0.26(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本研究的限制范围内,在牙周炎情况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慢性牙周炎患者拔除磨牙区患牙后立即将种植体植入拔牙槽内,短期观察并不会增加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而且也会产生同样有利的组织整合类型。

张亚倩[3](2020)在《耳穴贴压治疗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运用耳穴贴压疗法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静息时VAS评分、BCS评分、PGIC评分及术后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探讨耳穴贴压治疗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术后常规治疗,试验组则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耳穴贴压治疗,选取交感、皮质下、神门、手术部位相应耳穴,每日按压4次(三餐后及睡前),每次每穴反复按压20次,若手术局部疼痛加重发作时临时增加耳穴按压次数,疗程为3天。分别记录术前、术后4h、12h、24h、48h、72h静息时VAS评分,术后12h、24h、48h、72h BCS评分,术后24h、48h、72h PGIC评分,患者满意度,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VAS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随术后时间增加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h、24h、48h、72h与术后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48h、72h与术后12h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的意义(P<0.01);术后48h、72h与术后24h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的意义(P<0.01);术后72h与术后4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常规镇痛和联合耳穴贴压镇痛均可能有改善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效果,术后72h镇痛效果与术后48h效果相当。(2)组间同期比较:两组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两组术后4h、12h、2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AS评分下降更多,两组术后48h、7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耳穴贴压联合治疗能有效增强下肢骨折术后患者24h内的镇痛效果,尤其在术后4h,对照组评分在4分以上,疼痛明显影响到患者正常睡眠,而试验组评分在3分左右,显示疼痛可以忍受,没有影响正常睡眠。2.BCS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BCS评分随术后时间增加均呈上升趋势,术后24h、48h、72h与术后12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72h与术后2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与术后4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常规镇痛和联合耳穴贴压镇痛均可能有缓解下肢骨折疼痛的效果,术后72h镇痛效果与术后48h效果相当。(2)组间同期比较:两组术后12h、2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CS评分上升更多,两组术后48h、7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耳穴贴压联合治疗能够增强下肢骨折术后患者24h内止痛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3.PGIC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术后各时点PGIC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术后48h、72h与术后24h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术后72h与术后4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常规镇痛、联合耳穴贴压镇痛均能缓解患者疼痛感觉,术后72h止痛效果与48h效果相当。(2)组间同期比较:两组术后24h、48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试验组PGIC评分下降更多;两组术后7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的缓解程度在术后2天内优于对照组。4.患者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满意率均在80%以上,其中试验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疗法能辅助减轻患者下肢骨折术后的急性疼痛,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整体治疗状态并无特殊不适症状。

焦妮妮,李言民,张亚伟,胡蕊[4](2020)在《髂筋膜平面阻滞联合腕踝针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髂筋膜平面阻滞复合腕踝针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硬膜外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在硬膜外麻醉前行超声引导下患侧髂筋膜阻滞,试验组患者术后行腕踝针阻滞,并对2组中术后疼痛评分超过4分者给予曲马多注射液。记录2组患者术后1、6、12、24、36、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2组术后镇痛药使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1、36、48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曲马多注射液用量显着少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髂筋膜阻滞联合腕踝针针刺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庞韩星[5](2020)在《“腕踝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腕踝毫火针”与西药加巴喷丁胶囊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治疗PHN提供一种新的可能,同时也为临床应用腕踝针疗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PHN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腕踝毫火针”联合加巴喷丁胶囊,对照组仅口服加巴喷丁胶囊,疗程均为20天,其中“腕踝毫火针”为4天1次。本研究关于疼痛情况评估采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of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该量表分别在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第3次治疗后、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评价;另外在治疗前后对受试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睡眠及情绪状况评估。最后收集的数据选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通过IBM 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构成、病程长短、SF-MPQ、PSQI、SAS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1.SF-MPQ:两组治疗前及不同治疗时间点与同组比较,评分逐渐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进行比较,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SQI:两组治疗后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SAS:两组治疗后评分皆较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综合疗效: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9%;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两组各自随访期SF-MPQ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和各自治疗后SF-MPQ比较均较前降低,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就综合疗效而言,两组疗法均有效,且治疗组疗效更为显着。2.两组均能降低PHN患者的疼痛评分,改善患者睡眠及焦虑状况,且治疗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疼痛及睡眠情况。

段炳帆[6](2020)在《腕踝针不同留置时间对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腕踝针与口服氨酚曲马多片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腕踝针疗法的有效性。2.观察腕踝针不同留置时间对混合痔术后患者疼痛的临床疗效,探索腕踝针不同留置时间是否对混合痔术后疼痛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都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已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意见号:YF2019-001-01)。第一部分选取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混合痔术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配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将其随机分配至实验组(留置腕踝针30min)和对照组(口服氨酚曲马多标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aces Pain Scale FPS)测量两组的疼痛分数缓释片)。主要结局指标采用简易版的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和次要结局指标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测量两组的疼痛分数,并记录止痛起效时间及止痛持续时间和睡眠质量。第二部分选取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混合痔术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配至实验组(留置腕踝针30min)和对照组(留置腕踝针3h)。主要结局指标采用简易版的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和次要结局指标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测量两组的疼痛分数,并记录止痛起效时间及止痛持续时间和睡眠质量。所得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一部分 腕踝针和口服氨酚曲马多缓释片组的止痛效果观察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两组的性别、身高、体重、婚姻状况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简易版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1)VAS评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发生变化,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RI评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PR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PRI评分发生变化,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PI评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P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PPI评分发生变化,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Wong-Baker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aces Pain Scale FPS)两组FPS评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F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PS评分有明显差异,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止痛起效时间和止痛持续时间干预后,两组患者止痛起效发生变化,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止痛持续时间,两组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ROSQ睡眠质量表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有明显差异,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 腕踝针不同留置时间的止痛效果观察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婚姻状况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简易版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1)VAS评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发生了微小的变化,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PRI评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PR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PRI评分没有明显差异,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PPI评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P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PPI评分差异不明显,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Wong-Baker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aces Pain Scale FPS)。两组FPS评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F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PS评分没有明显差异,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止痛起效时间和止痛持续时间干预后,两组患者止痛起效发生时间和止痛持续时间,两组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ROSQ睡眠质量表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也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腕踝针和口服氨酚曲马多缓释片均对混合痔术后疼痛有缓解作用,腕踝针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氨酚曲马多缓释片。2.在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的治疗中,腕踝针留置30min和腕踝针留置3h,镇痛效果并没有明显差异。

单越涛[7](2019)在《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对既往已发表文献的Meta分析,探索针灸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循证医学证据。2.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用NPQ、软组织位移、MPQ、SF-36等指标,通过针刺联合精灸、针刺假灸、假针精灸和假针假灸的对比,评价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文献评价检索系统为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CBM数据库、中国维普网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检索近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起始时间为2014年1月1日,结束时间为2019年1月1日。用NoteExPress3.2软件进行文献合并和筛选,筛选后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1)检索策略中文检索式为(颈椎病or颈痛or项痹)and(针刺or针or毫针)and(灸or麦粒灸or艾炷灸or温针灸or温和灸or灸疗or灸法or悬灸)英文检索式为(Cervical sPondylosis or Neck Pain or Cervical sPondyloPathy)and(AcuPuncture 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2)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所定制“偏倚风险评估”工作表进行评估,分为6个方面:①报告随机分配的方法;②分配方案是否隐藏;③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及实施者是否采用盲法;④研究结果测量者是否采用盲法;⑤结果数据是否完整;⑥是否存在选择性报道结果。每项纳入文献均针对各项进行“LOW”、“HIGH”、“UNCLEAR”的判断。评价者由(周俊合、赵琳)独立平行进行,在意见分歧出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意见不统一时由第三位评价者(XXX)评价。(3)统计分析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变量资料使用均数差值(MD)表达,当研究之间不存在异质性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当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时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或找出其异质性来源。在结果计算中,使用95%可信区间表示。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质性检验中,当I2<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运用SPSS20.0软件制作随机数字,按照1:1:1:1将纳入病人分成4组,分别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4组有效病例数分别为46例、46例、48例、47例。取穴:针刺取穴:颈椎阳性反应平面双侧夹脊穴(共取两对),双侧肩中俞,大椎,双侧中渚。精灸取穴(考虑到精灸的灼伤性,去两组穴位交替使用)①百劳、肩中俞、肩井、心俞、胆俞、肾俞;②新设、肩外俞、大杼、天宗、厥阴俞、三焦俞;取穴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操作:1、针灸组针刺操作:采用直径0.30mm的一次性针灸针,颈背部穴位采用长度为40mm的针灸针,中渚穴采用长度为25mm的针灸针。针刺操作时直刺入穴位,深度依穴位部位、体型胖瘦定为10-20mm,每个穴位均运针至得气为度,每次留针20分钟。精灸操作:治疗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及防烫伤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 X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柱,随后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灸至艾柱剩余1/4时,受试者自觉疼痛难忍时取下,每穴共灸2壮,两组穴位交替使用。2、针刺假灸组针刺取穴及操作与针灸组相同,采用假灸的方法,其选穴与疗程均与针灸组相同,操作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的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 X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轻放置于艾柱周围,不点燃艾柱,只做出点燃的操作,随后拿走线香,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待5-7s后,拿走艾柱,每穴共假灸2壮。3、假针精灸组只采用精灸治疗,同时配合安慰针治疗,其选穴与操作、疗程均同针灸组精灸操作部分。同时采用1寸套叠式钝头针直刺入固定垫,到达皮肤表面,但不刺破皮肤,操作手法、留针时间和留针过程中的操作同针灸组,整个过程中针尖在固定垫以上,没有刺入皮肤。4、假针假灸组采用假灸加安慰针进行治疗,其选穴与疗程均同针灸组,操作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轻放置于艾柱周围,不点燃艾柱,只做出点燃的操作,随后拿走线香,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待5-7s后,拿走艾柱,每穴共假灸2壮。同时采用1寸套叠式钝头针直刺入固定垫,到达皮肤表面,但不刺破皮肤,操作手法、留针时间和留针过程中的操作同治疗组,整个过程中针尖在固定垫以上,没有刺入皮肤。疗程疗程共为30天,每3天进行一次治疗,每周进行2次治疗,精灸及假灸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共需完成10次治疗,完成8次治疗即可视为有效病例。评价时点及指标在治疗前、结束时、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时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为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简式McGill疼痛量表(MPQ)、SF-36生活质量量表、软组织位移,所有分组均评价组间及组内疗效差异。统计临床试验数据性质(计量、分类资料和等级资料),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要求者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未满足的样本均数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Wilcoxon。等级资料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检验。多个观察时点的定量主要结局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双侧检验,基线比较检验水平α=0.10,疗效组间比较检验水平α=0.05,两两组间比较α=0.0167。结果1.本次文献研究结果:根据实验方案和检索方案,本次文献研究共检索到文献1931篇,最终纳入18篇文献,其中17篇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相关结局指标荟萃分析结果如下:1.1总有效率分析:在纳入的18篇文献中,有15篇文章中采用了总有效率评价。将15篇文章荟萃森林图如下,通过异质性检验得出片0.52>0.1,I2=0%,检验结果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经荟萃分析得出[OR=3.24,95%CI(2.29,4.58)]。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艾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1.2神经根型颈椎病与颈椎病(多种分型)亚组有效率分析:在纳入研究的18篇文献中,有7篇研究对象为神经根型颈椎病,7篇研究对象为颈椎病(多种分型),按照不同研究对象设立两个不同的亚组进行荟萃分析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55>0.1,I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分别为[OR=3.91,95%CI(2.41,6.36)],[OR=2.34,95%CI(1.38,3.96)],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灸法在治疗各型颈椎病方面均优于单纯针刺疗法。1.3温针灸与麦粒灸亚组有效率分析:在研究方法干预方面,所纳入18篇文献,按实验组干预方法分型又可分为温针灸疗法、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两种方式。将以上两种分型预设亚组,分别进行有效率分析。在温针灸方面,共有8篇文献纳入,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69>0.1,1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为[OR=4.51,95%CI(2.82,7.19)],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温针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在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方面,共有4篇文献纳入,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20>0.1,I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为[OR=0.03,95%CI(-0.04,0.10)],经检验P=0.3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表明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与单纯针刺疗法疗效相当。1.4症状体积得分、PRI得分、McGill、VAS、NPQ量方面,经meta分析后结果均提示:各项量表评分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证明针刺联合艾灸疗法在各量表减分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2.临床试验结果(1)基线人口学资料方面,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4组,分别在性别(P=0.213)、年龄分段(P=0.458)、学历(P=0.095)、病程(P=0.703)、中西医诊断分型(P=0.132、P=0.052)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局指标方面,治疗前4组受试者分别在NPQ量表(P=0.978)、MPQ量表(P=0.863)、SF-36量表(P=0.974)以及软组织位移(P=0.188)方面统计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NPQ量表得分四组组内治疗前后NPQ得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对颈椎病颈痛有疗效。对四组受试者NPQ得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将四组NPQ得分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针灸组与其他三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55),且两者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NPQ得分折线图及得分均值,治疗后四组受试者NPQ得分均为下降的趋势,其中针灸组下降最明显,假针精灸组、针刺假灸组次之,假针假灸组最差。四组得出进行差值运算得出,治疗组三组在三个评价时点的NPQ减分率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在随访1个月时,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5);在随访3个月时,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P=0.044)。结果显示,四种疗法均对颈椎病颈痛有疗效,针灸组对比其他三个疗法在短期和远期疗效都更优,而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之间疗效相当。(3)软组织张力位移(D0.2kg)四组治疗前后D0.2kg位移值组内比较得出,四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缓解颈椎病颈痛患者颈部僵硬程度。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其他三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20),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分析D0.2kg位移值得分折线图及位移均值得出,四组位移值至治疗结束时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在随访两期,四组均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差值比较得出,治疗结束及随访期间,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而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疗效优于假针假灸组,且针灸组对比针刺假灸组及假针精灸组疗效更好,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在缓解颈部软组织僵硬程度上,其近期疗效尚可,但不能持久维持。(4)McGill疼痛评价量表(MPQ)通过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得出,四组组内治疗前后MPQ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缓解颈椎病颈痛的疼痛程度。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38),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MPQ得分折线图及均值,治疗后四组MPQ得分均呈现为下降趋势,其中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得分下降程度相当且均优于假针精灸组。通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得出,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随访1、3个月时,治疗组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显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在缓解颈椎病颈痛程度上疗效相当,且疗效均优于假针假灸组。(4)SF-36生活质量量表通过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SF-36得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假灸组无统计学意义(P=0.182),说明针灸疗法、针刺假灸疗法、假针精灸疗法均能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假针假灸对改善生活质量则无明显影响。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组之间疗效存在差异,通过两两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SF-36得分折线图及均值,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及假针精灸组受试者得分均为上升的趋势,且上升趋势大致相同,假针假灸组在随访1个月前呈现为轻度上升趋势,至随访3个月时下降至基线水平。通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得出,在治疗结束时,三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09)。在随访1、3个月时,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3、P<0.001),两两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SF-36量表9个维度中,精力(VT)、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存在组间差异。在精力(VT)方面,治疗结束时,四组之间存在有统计学差异(P=0.022),治疗结束时,针灸组和假针假灸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随访期间,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躯体疼痛(BP)方面,在治疗结束时,针灸组与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4、P<0.01),随访期间,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在生理职能(RP)方面,治疗结束时,针灸组、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P=0,033、P=0.015),随访1个月时,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3),随访3个月时,则四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647)。以上结果提示,四组均具有提升生活质量的作用,针灸组在改善精力、生理职能上要更优于其他组,躯体疼痛方面则与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疗效相当。(5)有效率方面有效率方面,四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89.1%、87.5%、55.3%。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针灸、针刺假灸、假针精灸、假针假灸在疗效上不完全相同。结论:1.Meta分析得出,针刺结合灸法治疗颈椎病在中医症状体积得分、PRI得分、McGill、VAS、NPQ量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2.四组在颈椎病颈痛方面均有效;NPQ得分有效率分别为91.3%、89.1%、87.5%、55.3%。3.针刺联合精灸在改善颈椎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方面更具有优势,局部软组织改善方面与单纯针刺效果相当。针刺联合精灸在随访期疗效优势明显。4.在SF-36的躯体疼痛、精力、生理职能方面,针刺联合精灸与单纯针刺、精灸疗效相当。

张峰,刘俭涛,王瑞,卢腾,牛斌斌,秦杰,蔡璇,张廷,欧阳鹏荣,贺西京[8](2018)在《3D打印技术建立山羊腰椎融合模型及实验围手术期管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个体化3D打印技术建立山羊腰椎融合模型的可行性及围手术期管理的注意事项。方法 :根据10只雄性12岁、体重3545 kg波尔山羊腰椎术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数据,术前确定理论撑开高度,再根据理论进钉点确定钢板长度、弧度、放置位置及上下位螺钉长度等参考值,设计并进行3D打印腰椎侧前路接骨板。全麻下切除山羊腰椎椎体及相邻椎间盘,将植骨后的钛笼植入山羊体内,使用3D打印侧路接骨板进行固定。术后进行饲养、补液、抗感染及术后并发症处理、呼吸消化围手术期管理等。结果:成功建模,10只山羊术后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显示钛笼及接骨板位置较好,固定可靠。术后3个月山羊行腰椎CT三维重建及显微CT,观察脊柱融合情况。影像学检查显示,侧路接骨板固定钛笼植骨融合均在钛笼两端与椎体间形成致密的骨小梁。结论:该3D打印技术建立山羊腰椎融合模型,是一种有效,成功率高,融合可靠稳定的方法,围手术期管理其方法科学、实用,且更加人性化,对确保腰椎侧前方钉板内固定系统成功置入,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张忆[9](2018)在《种植牙术后颌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颌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orofacial pain,NOP)[1]是神经系统由于原发性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神经性疼痛,NOP曾也被称为非典型性牙痛、牙幻觉性痛,持续性特发性面痛或非典型面部疼痛。NOP可通过常见的口腔治疗引起,如:拔牙术、根管治疗术、牙种植术等[2]。NOP患者临床表现出严重的颌面部疼痛和感觉异常,而在临床和影像学检查上却不能发现局部的解剖和组织病变,这给NOP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3]。目前NOP具体病因和机制还未完全明了,同时由于临床上还没有形成对NOP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NOP患者常常不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4]。基于以上观点,本文通过对一例NOP病例的报道和文献回顾学习,总结了NOP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案,以提高口腔临床医师对NOP的认识。研究目的通过一例种植牙术后引发的颌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NOP)病例的报告,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NOP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案,以提高口腔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我院诊治的一例NOP病例,并通过PubMed、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上检索近年关于种植牙术后引发的颌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NOP)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临床总结。结果本文报道的一例NOP病例,34岁女性,因种植术中不慎导致神经损伤,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达半年之久。术中即刻调整种植体到安全区,术后积极对症治疗,回访一年,NOP相关的局部疼痛和麻木症状已基本控制。回顾文献知,NOP在临床罕见,但却是一种严重的种植术后并发症,病因可能是局部损伤导致神经病理性改变而异常放电引起疼痛;临床有多种药物及手术方式如:卡马西平、种植体拔除术、种植体根尖切除术等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通过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减少种植术后NOP的发生。结论种植牙术后发生NOP在临床罕见,但却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并发症,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预后,但由于该病无可观察到的影像学异常,给诊治带来困难。该病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临床上多种药物及手术方式均可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并可通过完善的术前检查来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

王宇,朱云章,刘刚[10](2016)在《右美托咪定复合曲马多超前镇痛对骨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麻醉药物使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右美托嘧定(DEX)复合盐酸曲马多超前镇痛对骨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麻醉药物使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100例行TKA或TH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麻醉诱导前对照组静注100mg盐酸曲马多注射液,观察组静注100mg曲马多注射液复合0.5μg/kg DEX注射液,术后患者使用自控镇痛泵,记录术后24h内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指氧饱和度(SPO2)、镇痛泵按压次数、曲马多使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h内,观察组术后4h(5.57±1.10 vs.6.29±1.21)、8h(5.67±1.11 vs.6.28±1.25)、12h(4.37±0.95 vs.4.79±1.08)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MAP、SPO2术后均呈现先下降而后略微升高趋势,观察组术后4h MAP(108.3±7.5 vs.112.4±8.8)mm Hg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观察时点两组MAP、SPO2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泵按压次数(4.08±0.94 vs.5.87±1.28)次与曲马多注射剂量(70.4±11.5 vs.84.2±16.1)mg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关节置换术前采用0.5μg/kg DEX复合盐酸曲马多超前镇痛,能明显改善术后24h镇痛水平,减少术后曲马多使用量,一定程度上减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二、盐酸曲马多针在颌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酸曲马多针在颌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加速康复外科在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围麻醉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1.五组患儿一般情况的比较
    2.五组患儿术后各时点生命体征的比较
    3.五组患儿术后康复指标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麻醉管理在加速康复外科策略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成果

(2)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牙周炎即刻种植修复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耳穴贴压治疗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样本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3.2 两组患者静息时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BCS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PGIC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3.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第二部分
    1 祖国医学对术后疼痛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术后疼痛的认识
    3 术后疼痛的治疗
        3.1 西医治疗
        3.1.1 镇痛药物
        3.1.2 自控镇痛
        3.1.3 多模式镇痛
        3.1.4 超前镇痛
        3.2 中医治疗
        3.2.1 中药口服
        3.2.2 中药熏洗
        3.2.3 软膏外用
        3.2.4 针刺疗法
        3.2.5 耳穴贴压疗法
    4 耳穴贴压治疗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选穴依据
    5 小结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附录 C 舒适度评分表(BCS)
附表D 疼痛缓解标准评分表(PGIC)
综述 耳穴贴压在术后镇痛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攻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4)髂筋膜平面阻滞联合腕踝针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比较
    2.2 术后盐酸曲马多总注射液用量比较
    2.3 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5)“腕踝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U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样本量估计
        2.3 随机方法
        2.4 盲法
        2.5 对照
        2.6 试验器材及药物准备
        2.7 干预措施
        2.8 观察指标及评价
        2.9 治疗周期及观察时点
        2.10 伦理学原则
        2.11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12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课题完成情况
        3.2 研究基线资料分析
        3.3 疗效分析
        3.4 随访情况分析
        3.5 不良反应及其安全性分析
        3.6 脱落率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易患危险因素研究
        1.3 发病机制
        1.4 治疗方法概述
    2 祖国医学对PHN的认识
        2.1 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临床论治概述
    3 本研究试验设计
        3.1 对照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3.2 治疗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4 本试验结果分析
        4.1 基线比较结果分析
        4.2 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4.3 疼痛情况结果分析
        4.4 睡眠与焦虑情况结果分析
        4.5 随访情况分析
        4.6 安全性评价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近五年腕踝针疗法用于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2: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F-MPQ)
附件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附件4: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件5:操作图片展示
附件6: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腕踝针不同留置时间对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认识与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混合痔的认识及其病因病机探讨
        二、西医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认识及其病因病机探讨
        三、现代医学的镇痛方法
    第二节 中医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认识与研究
        一、中医对混合痔的认识及其病因病机探讨
        二、中医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认识及其病因病机探讨
        三、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中医治疗和护理
    第三节 腕踝针理论及腕踝针镇痛的认识与研究
        一、腕踝针疗法的概述
        二、腕踝针疗法的镇痛机理
        三、腕踝针镇痛的效果研究
        四、腕踝针不同留置时间对疼痛的效果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腕踝针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结果的分析
        五、讨论
    第二节 腕踝针不同留置时间的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结果的分析
        五、讨论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性
    三、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临床病例观察表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1.1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1.2 颈椎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1.1.3 各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1.4 影像学及其他检查技术
        1.1.5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1.6 颈椎病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1.2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1.2.1 病名认识
        1.2.2 病因病机学
        1.2.3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
    1.3 针刺镇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1.3.1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
        1.3.2 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
        1.3.3 研究的不足
    1.4 灸法治疗痛症的研究
        1.4.1 艾叶的作用与机理
        1.4.2 灸法镇痛的机制
        1.4.3 灸法镇痛的优势病种
        1.4.4 研究的不足
    1.5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1.5.1 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治疗颈椎病
        1.5.2 针刺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
        1.5.3 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颈椎病
第二章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纳入标准
        2.1.2 干预措施
        2.1.3 研究对象
        2.1.4 结局指标
        2.1.5 排除标准
        2.1.6 文献检索策略
        2.1.7 数据提取
        2.1.8 文献质量评价
        2.1.9 操作方法
        2.1.10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纳入文献研究特性
        2.2.3 方法学质量评估
        2.2.4 有效率方面
        2.2.5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
        2.2.6 VAS量表得分方面
        2.2.7 McGill量表(MPQ)评分方面
        2.2.8 PRI得分
        2.2.9 症状体征评分
    2.3 讨论
        2.3.1 疗效分析
        2.3.2 该项meta分析的局限性
        2.3.3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病例选择
        3.1.2 资金来源
        3.1.3 诊断标准
        3.1.4 纳入标准
        3.1.5 排除标准
        3.1.6 中止标准及对应处理
        3.1.7 治疗分组设置
        3.1.8 随机方法
        3.1.9 样本量
        3.1.10 治疗方案
        3.1.11 评价指标
        3.1.12 统计分析
        3.1.13 针灸不良事件处理
        3.1.14 质量监控及数据管理
        3.1.15 临床试验路线图
    3.2 研究统计结果及分析
        3.2.1 一般资料分析
        3.2.2 疗效指标分析
        3.2.3 有效率比较
    3.3 讨论
        3.3.1 理论依据
        3.3.2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的选择依据
        3.3.3 艾灸的选择依据
        3.3.4 假针假灸组的选择
        3.3.5 穴位选择依据
        3.3.6 结局指标选择
        3.3.7 结果分析
        3.3.8 针灸起效机制
        3.3.9 精灸的临床应用
    3.4 创新点
    3.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3D打印技术建立山羊腰椎融合模型及实验围手术期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准备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1.3 主要应用药物
        1.1.4 接骨板设计制作与实验准备
    1.2 麻醉方式
    1.3 动物体位及手术方式
    1.4 术后处理
    1.5 观察项目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3D技术个体化山羊腰椎融合模型的建立
    3.2 围手术期管理
        3.2.1 术前实验山羊的管理
        3.2.2 分泌物的管理
        3.2.3 补液管理及注射技术的注意事项
        3.2.4 围手术期山羊呼吸系统的管理
        3.2.5 围手术期消化系统的管理
        3.2.6 术后拔管时机及术后镇痛管理
        3.2.7 术后椎体融合评估

(9)种植牙术后颌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右美托咪定复合曲马多超前镇痛对骨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麻醉药物使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1.2临床资料
    1.3围手术期麻醉与镇痛方法
    1.4观察指标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围手术期镇痛效果、平均动脉压、指氧饱和度比较
    2.2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与麻醉药使用剂量
    2.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四、盐酸曲马多针在颌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加速康复外科在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围麻醉期的应用研究[D]. 郑晓霞. 汕头大学, 2021(02)
  • [2]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临床疗效分析[D]. 王路.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耳穴贴压治疗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D]. 张亚倩.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髂筋膜平面阻滞联合腕踝针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J]. 焦妮妮,李言民,张亚伟,胡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07)
  • [5]“腕踝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庞韩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腕踝针不同留置时间对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D]. 段炳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D]. 单越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3D打印技术建立山羊腰椎融合模型及实验围手术期管理[J]. 张峰,刘俭涛,王瑞,卢腾,牛斌斌,秦杰,蔡璇,张廷,欧阳鹏荣,贺西京. 中国骨伤, 2018(05)
  • [9]种植牙术后颌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D]. 张忆.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10]右美托咪定复合曲马多超前镇痛对骨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麻醉药物使用量的影响[J]. 王宇,朱云章,刘刚. 河北医学, 2016(03)
盐酸曲马多针在颌面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