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混凝土机组用水量的试验研究

降低混凝土机组用水量的试验研究

一、降低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峰[1](2021)在《复掺消泡剂-增稠剂模袋混凝土抗冻性及配比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袋混凝土衬砌渠道具有整体性好、适应冻胀能力强、便于机械化施工等优点,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得以快速推广应用。本文研究目标为提出满足各项性能指标要求的模袋混凝土最优配比参数方案,从而指导模袋混凝土衬砌渠道的实际施工,有助于模袋混凝土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渠道衬砌模袋混凝土的基本要求为:强度等级为C25,抗冻等级为F250,扩展度应在500 mm~600 mm的范围,而大流动性和高抗冻性对水胶比和单位用水量的要求存在矛盾,如何使模袋混凝土在大流动性下实现高抗冻性已成为生产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模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以下技术途径:低水胶比和低单位用水量、掺用矿物掺和料、掺用高效减水剂、增大含气量,但减水剂的大量使用和高含气量会给模袋混凝土带来含气量经时损失大、流动性经时损失大、有害大气泡多的问题,导致模袋混凝土的泵送性能降低,抗冻性不易达到设计要求。为了使模袋混凝土在大流动性下在实现高抗冻性,本文首先对减水剂、引气剂、消泡剂和增稠剂等混凝土外加剂开展了品种优选试验,随后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含气量和消泡剂、增稠剂对模袋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抗冻性的影响,分析了消泡剂和增稠剂复掺对抗冻性的影响机理;然后在最优外加剂品种及掺量的基础上,利用五元二次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单位用水量、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矿渣掺量、激发剂掺量等配比参数对模袋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抗冻性的影响,分析了粉煤灰和矿渣间的交互效应,以及气泡间距系数和相对动弹性模量的相关性,随后利用频数优化法获取了模袋混凝土配比参数合理区间,利用响应面优化法获取了模袋混凝土最优配比参数;最后在配比参数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开展了粗骨料体积分数对模袋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抗冻性的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试验减水剂应选用PCA-Q005聚羧酸减水剂,引气剂应选用K12引气剂,消泡剂应选用聚醚改性有机硅消泡剂,增稠剂应选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各试验因素对模袋混凝土气泡间距系数、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的作用程度均为:含气量>消泡剂掺量>增稠剂掺量,含气量和消泡剂掺量是显着因素,增稠剂掺量是非显着因素,随着含气量、消泡剂掺量和增稠剂掺量的增大,相对动弹性模量先增大后减小,分别在含气量为5.5%、消泡剂掺量为0.15%、增稠剂掺量为0.03%相对动弹性模量最大。当含气量为5.5%时,0.15%消泡剂和0.03%增稠剂复掺使模袋混凝土含气量损失率降低了64.28%,扩展度损失率降低了55.04%,有害大气泡数量降低81.38%,小气泡数量增大了14.89%,气泡间距系数降低了11.54%,相对动弹性模量提高了11.97%。(2)各试验因素对模袋混凝土气泡间距系数、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的作用程度均为: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单位用水量>矿渣掺量>激发剂掺量,单位用水量、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是显着因素,随着单位用水量和水胶比的增大,相对动弹性模量逐渐降低,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大,相对动弹性模量先增大后减小,表明低水胶比和低单位用水量有助于实现高抗冻性,粉煤灰掺量存在最优值;粉煤灰和矿渣间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当粉煤灰掺量为23%,矿渣掺量为17%时,相对动弹性模量最大。气泡间距系数和相对动弹性模量的相关性良好,抗冻等级为F250时模袋混凝土气泡间距系数临界值为338μm,抗冻等级为F300时为252μm。(3)同时满足扩展度达到500 mm~600 mm、强度等级为C25、抗冻等级达到F250的模袋混凝土配比参数合理区间为:单位用水量为152 kg/m3~160 kg/m3,水胶比为0.38~0.41,粉煤灰掺量为26%~35%,矿渣掺量为14%~19%,激发剂掺量为1.93%~2.61%。以相对动弹性模量最大为目标,以扩展度500 mm~600 mm、强度等级为C25为约束条件,得到的模袋混凝土最优配比参数为:单位用水量为153 kg/m3,水胶比为0.4,粉煤灰掺量为28%,矿渣掺量为15%,粗骨料体积分数为0.33,聚羧酸减水剂掺量为0.75%,含气量为5.5%,消泡剂掺量为0.15%,增稠剂掺量为0.03%,激发剂掺量为2.13%。(4)随着粗骨料体积分数的增大,模袋混凝土的湿堆积密实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先增大后减小,在粗骨料体积分数为0.33时湿堆积密实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最大,验证了最优配合比参数的合理性。湿堆积密实度和扩展度、相对动弹性模量的相关性良好,随着湿堆积密实度的增大,扩展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逐渐增大。

李童[2](2021)在《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结构墙热工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建筑的普及是我国传统建筑转型的必然趋势,使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作为我国村镇低矮建筑结构主要形式可以有效减少劳动力,节约能源资源,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其中,结构墙作为装配式多层建筑主要构件,除了要满足结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的要求,还应该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以提高居住舒适度。研究热工性能优良且强度满足使用性能要求的建筑材料用于制作预制结构墙板对于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再生砖骨料混凝土作为装配式多层建筑结构墙体的材料,结合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要求,开展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热工性能试验及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结构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试验,研究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材料和构件的热工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再生砖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得出再生砖骨料用于配制混凝土的建议,而后对强度等级为C25的再生砖骨料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试配的再生砖骨料混凝土28d立方体抗压强度达到26.4MPa,满足试验要求强度值。(2)拟定再生砖骨料混凝土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案,采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讨论净水胶比、体积砂率、单位体积用水量、再生砖骨料的体积取代率对各试验指标的影响显着程度,并探究试验指标之间的关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再生砖骨料混凝土导热系数随着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干密度每增加50kg/m3,再生砖骨料混凝土导热系数平均增大6.62%。(3)两片结构墙体传热系数试验值分别为2.667 W/(m2·K)和2.792 W/(m2·K),热阻值分别为0.225 m2·K/W和0.208 m2·K/W。在热工试验中钢筋等因素对墙体试件的传热系数影响较小。数值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基本吻合,试验测试得到的传热系数稍高于理论计算值和数值模拟值;在厚度相同的前提下,结构设计中使用再生砖骨料混凝土作为结构墙的材料时,相比普通混凝土结构墙传热系数计算值降低了38%。(4)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因素对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结构墙保温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结构墙的传热系数随墙体厚度的增大而呈线性降低;环境温度工况对于结构墙传热系数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添加XPS保温板作为结构墙外保温层后,墙体传热系数可减少至0.705 W/(m2·K),降低了69.2%,满足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物外墙传热系数的限值。这说明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结构墙可以应用于乡村低矮建筑结构的外墙。

王宇杰[3](2021)在《大掺量尾矿微粉中低强混凝土配制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无处不体现国家在新的形式下,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健康发展势在必行。水泥、矿物掺合料、机制砂等在生产过程中都会排放一些粉尘及有害气体等污染物,诸多相关企业逐步被取谛,天然资源也随之减少。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研制开发新的产品取代天然矿物掺合料,应对现有状况。“技术创新、变废为宝”的发展新理念,给我们指明一条新的技术路线,一些堆积如山的“废物”,如机制砂生产时的石粉、尾矿中的尾矿微粉等等,都是我们应该研制开发的新产品。此时,在冶金工业中大量金属尾矿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铁尾矿利用率较低,将铁尾矿用于建筑材料领域是铁尾矿高效回收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推动混凝土行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按照现有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标准要求设计(以下简称“规范法”),配制的中低强度(C15-C30)大流态混凝土大多存在水胶比大、胶凝材料过少,极易出现浆体包裹性差、泌水、板结等工作性不良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在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采用了低水胶比、低水泥用量和大掺量铁尾矿微粉的配制技术路线,利用了“基于原材料品质的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以下简称“新方法”),进行了大量试验验证:主要研究两种铁尾矿微粉在大掺量(30%~70%)时,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体积稳定性、耐久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验证了这种配制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正确性,同时为铁尾矿微粉在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通过大量试验验证,可得知:(1)铁尾矿微粉应用于混凝土中的掺量达到40%以上时,胶凝材料的用量不宜小于370kg/m3;对于中低强大流态混凝土,铁尾矿微粉掺量不应大于60%,且水胶比不宜小于0.38;(2)和易性方面:铁尾矿微粉掺量在30%~70%时,中低强大流态混凝土和易性明显改善和提升;(3)强度方面:铁尾矿微粉的最大掺量为40%时,可满足C25配合比设计要求;铁尾矿微粉的最大掺量为50%时,可满足C20配合比设计要求;铁尾矿微粉的最大掺量为60%时,可满足C15配合比设计要求;水胶比为0.43以下时,胶凝材料用量为370kg/m3,铁尾矿微粉的最大掺量为30%,可满足C30配合比设计要求;(4)耐久性能方面: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应用于C25、C30混凝土中,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数据得出:“基于原材料品质的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较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方法相比,前者优于后者;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应用于C25、C30混凝土中,其抗冻性能试验数据得出:掺量为30%的C25-A-1(达F200)、C25-B-1(达F200)较基准C25-J(达F150)混凝土抗冻性有所提高;掺量为30%的C30-A-1-T1(达F200)、C30-B-1-T1(达F200)较基准C30-J(达F2000)混凝土抗冻性能持平;(5)通过对中低强大流态混凝土中采用低水胶比、低水泥用量和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大量试验数据验证,“基于原材料品质的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张毅[4](2020)在《中试全再生细骨料对建筑砂浆和C35混凝土及构件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将建筑垃圾中的废弃混凝土制备成再生骨料,能够有效缓解建筑垃圾围城和混凝土砂石骨料短缺的难题。通常的废弃混凝土再生方法是将其制备为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但由于再生细骨料性能较差,通常只有再生粗骨料能重新用于混凝土中,这使得只有50%左右的废弃混凝土可以重新用于混凝土。为充分利用废弃混凝土,华南理工大学提出了全再生细骨料的思路——将废弃混凝土全部制备为5mm以下的再生细骨料。相比传统的再生细骨料,全再生细骨料具有表观密度高、吸水率低的特点,能够全取代河砂和机制砂制备砂浆和混凝土。华南理工大学前期进行了全再生细骨料中试制备试验,得到了优选的中试制备工艺,提出了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量大面广的建筑砂浆及C35混凝土,开展了中试全再生细骨料对建筑砂浆和C35混凝土及混凝土柱性能影响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其在建筑砂浆和混凝土中的应用方法,并从经济、环境、社会的角度对全再生细骨料进行效益分析。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设计了6种水泥用量下,用全再生细骨料全取代河砂制备常用建筑砂浆(包括砌筑、抹灰和地面砂浆)的配合比系列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调整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能够得到稠度与河砂砂浆相近的全再生细骨料砂浆。与河砂砂浆相比,全再生细骨料砂浆的保水性更好,2h稠度损失率更小,抗压强度相近;2)相同水泥用量和稠度范围下,全再生细骨料砂浆的用水量比河砂砂浆高,主要是因为全再生细骨料的高吸水性;3)用全再生细骨料砌筑砂浆砌筑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其力学性能与河砂砌筑砂浆砌筑的相近,砌体抗压强度和水平通缝抗剪强度均能满足标准要求,可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砌筑,可采用现有规范进行设计;4)由全再生细骨料全取代河砂制备的砌筑、抹灰和地面砂浆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均能满足《预拌砂浆》(GB/T25181-2010)中的要求,可采用全再生细骨料全取代河砂在建筑砂浆中的应用。(2)根据全再生细骨料全取代河砂制备常用建筑砂浆(包括砌筑、抹灰和地面砂浆)的配合比系列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全再生细骨料建筑砂浆配合比设计方法,步骤如下:1)计算砂浆试配强度;2)根据所试配砂浆种类,选用相应的砂浆强度与水泥用量的回归公式,通过砂浆强度计算水泥用量;3)砂的用量为全再生细骨料松散堆积密度;4)确定外加剂掺量;5)根据所试配砂浆种类,选用相应的水泥用量与用水量的回归公式,通过水泥用量计算用水量;6)根据实测表观密度,校核各材料用量,得到最终配合比。(3)设计了C35等级的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对其进行了力学性能、耐久性和体积稳定性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C35强度中:1)在28d抗压强度相当的情况下,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28d龄期以后的强度增长速度比河砂混凝土慢,导致其360d龄期时抗压强度比河砂混凝土略低,同时劈裂抗拉强度比河砂混凝土略高,而弹性模量与它相当;2)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的耐久性性能相近,其中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略优于河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性能略差;3)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7d自收缩变形比河砂混凝土小;早期(7d龄期前)干燥收缩比河砂混凝凝土小,360d时比河砂混凝土大;4)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与河砂混凝土相近,15d龄期时都没有开裂。(4)通过C35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轴压柱、大偏心受压柱承载力实验发现,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轴压柱和大偏心柱的受力破坏过程和破坏机理与河砂混凝土柱基本相同,其试验承载力值均大于规范计算值,可以参考现行规范中普通混凝土柱的计算方法,估算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柱的承载力。(5)由于全再生细骨料较河砂价格低50%以上,在同等强度的砂浆中,采用全再生细骨料可降低建筑砂浆材料成本32.6%~39.7%,C35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材料成本比河砂混凝土低18.6%,采用全再生细骨料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6)全再细骨料技术能够100%利用废弃混凝土,并可取代混凝土和砂浆中的全部细骨料,能够实现废弃混凝土的高效利用,且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和砂浆行业对天然骨料的消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着,是符合我国“无废城市”、绿色建材发展趋势的新技术。

许天增[5](2020)在《新拌混凝土泌水与早期开裂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混凝土因其自身优点已成为建设工程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材料,但其自身也有一定的缺点,新拌混凝土泌水与早期开裂现象尤为常见。因此本文通过对不同配比的混凝土进行坍落度、泌水、早期开裂及抗压强度试验,研究新拌混凝土的泌水规律、早期开裂规律、以及泌水对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并对影响泌水与早期开裂的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新拌混凝土泌水试验,测定各时刻的累积泌水量,得到各时刻的泌水率、泌水潜伏时间t0、与泌水相关的系数k值等参数。细化了泌水类型划分参数,即早快型(t0<8.5、k≥0.01)、早慢型(t0<8.5、k<0.01)、晚快型(t0≥8.5、k≥0.01)、晚慢型(t0≥8.5、k<0.01);发现240min泌水率随坍落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C20混凝土各个坍落度下的240min泌水率明显高于C30及C40混凝土;混凝土泌水潜伏时间随坍落度的增大逐渐变短,并拟合出了各个试验条件下泌水潜伏时间与坍落度的关系式。通过混凝土早期开裂试验,测定初裂时间、各时刻裂缝宽度及长度,得到单位面积总开裂面积等参数。混凝土单位面积总开裂面积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根据裂缝发展速度将早期开裂过程划分为快速增长期(初裂时间-8h)、平稳增长期(8h-20h)及缓慢增长期(20h-24h)三个阶段;混凝土第一条裂缝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5h-8h之间,混凝土初裂时间及单位面积总开裂面积随坍落度的增大逐渐变长或增大;混凝土初裂时间及单位面积总开裂面积随240min泌水率的增大逐渐变长或增大,四种泌水类型混凝土的单位面积总开裂面积平均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晚慢型、晚快型、早慢型、早快型,晚慢型泌水混凝土的抗裂效果最好,早快型泌水混凝土的抗裂效果最差。以不同水灰比、砂率、浆集比、粗集料粒径范围、减水剂掺量为控制变量,进行泌水与早期开裂试验,得出了混凝土泌水潜伏时间t0、与泌水相关的系数k值、240min泌水率、早期开裂初裂时间、单位面积总开裂面积随各个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泌水类型划分参数的细化以及对新拌混凝土泌水规律的研究使泌水变的可控,有助于降低混凝土泌水产生的危害。结合泌水试验对混凝土早期开裂规律的研究能够为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提供指导意义,以避免或减少早期裂缝的产生。泌水与早期开裂影响因素的研究能够为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泌水与早期开裂现象的控制提供建议措施。

赖韩[6](2020)在《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胶凝砂砾石(CSGR)是一种高水胶比、低胶凝材料用量的干硬性贫混凝土。CSGR坝具有就地取材、漫顶不溃和节省投资等优势,是一种以“宜材适构”和“宜构适材”为核心的更经济环保的新坝型,但CSGR材料筑坝的最大骨料粒径达150 mm,围堰可至300 mm,需通过大型施工机械振动碾压才能达到密实。因此,室内试验不可避免的受骨料级配和试件尺寸效应的影响,目前尚未有针对在多因素多水平协同作用下的CSGR材料特性研究,大量材料试验采用的是单因素轮换分析法,其研究成果与现实研究问题的差异较大,成果的转化率大大降低,使得材料试验研究往往滞后于工程实际。本文运用田口方法,克服了单因素轮换分析法的局限性,针对CSGR材料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配合比设计,围绕单位用水量(W)、单位水泥用量(C)、单位粉煤灰用量(F)和砂率(S)等四因素协同作用下的CSGR材料的工作性能、抗渗性能、力学性能等展开研究,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寻找数据随机性背后隐藏的统计规律,并定性的评价了抗渗性保护质量等级。结果表明:(1)W和F是影响VC值和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F对CSGR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改善作用显着;VC值与W、F、C和S均呈负相关的关系;抗压强度与W和S呈负相关的关系,而与F和C呈正相关的关系;二级配的CSGR材料的抗渗性较差,应采取表面防护措施。(2)影响VC值、60-d抗压强度和90-d抗压强度的稳定性及其大小的因素主次顺序一致,按影响程度从强到弱依次分别为W、F、C、S,F、W、C、S和W、F、C、S,并采用贡献率量化影响程度大小,S从24%增到30%对VC值和抗压强度的影响不显着,确定了影响VC值和抗压强度的稳定性及其大小的最优配合比组合。(3)建立了W、F、C、S等四因素协同作用下的VC值及抗压强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绘制了等值线图,对制备符合“宜材适构”和“宜构适材”的CSGR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田口方法研究CSGR材料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抗渗性能,丰富了多指标控制体系的配合比设计,为实际工程中的CSGR材料配合比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张瑜[7](2020)在《复合胶材体系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及配合比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机制砂混凝土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能有效解决河砂资源紧缺给基础建设带来的冲击。此外,机制砂混凝土中掺合料的使用很普遍,各种掺合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配合比因素对复合胶凝材料体系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缺乏系统性研究;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中没有考虑机制砂特性、外掺石粉掺量等因素对混凝土的影响,一种适用于现代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对实际工程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研究了水胶比、砂率、机制砂级配、石粉掺量、粉煤灰掺量和矿粉掺量等因素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复合胶凝材料体系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通过研究水胶比对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水胶比的增大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有利,但不利于混凝土抗压强度。综合考虑水胶比对工作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C30和C50机制砂混凝土推荐水胶比范围分别为0.40~0.42以及0.30~0.32。同时,为了在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更准确的计算水胶比,结合C30和C50机制砂混凝土的强度和水胶比试验结果,对传统Bolomy公式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石粉影响系数。(2)通过研究砂率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适宜的砂率范围,对C30和C50机制砂混凝土推荐选用的砂率分别为46%~48%和43%~45%。此外,为了改善机制砂“两头大、中间小”的级配特点,通过掺入不同比例0.30mm~2.36mm中间粒径机制砂(中砂)替代原有机制砂优化机制砂级配,得出中砂替代率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有利于混凝土的工作性,但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强度影响不大,宜选用的中砂替代率为66%。(3)研究了石粉、粉煤灰和矿粉复合胶凝材料体系胶凝材料单掺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石粉、粉煤灰、矿粉掺量在的增大,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均有所改善,但超过适宜范围,对混凝土性能不利;C30和C50机制砂混凝土宜选用的石粉掺量、粉煤灰掺量、矿粉掺量分别为:8%~16%、5%~10%、10%~20%。(4)考虑了石粉作为掺合料的特殊性,基于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提出了机制砂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修正公式;通过砂率对机制砂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规律研究,提出了机制砂混凝土的砂率修正公式;给出了一种复合胶凝材料体系的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胡志明[8](2020)在《轻骨料喷射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人造轻质骨料由于其材料本身的特殊性,具有比强度高、抗渗性能好、耐久性高等特点。由于轻骨料的自重小,还可以减少在喷射过程中引起的回弹。将轻骨料应用于喷射混凝土为充分发挥轻骨料特点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以贵州喀斯特地区都匀G210国道上年久失修、渗漏水严重的马尾坡隧道维修加固实际工程为背景,开展了轻质骨料在喷射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系统研究了轻骨料(页岩陶粒)喷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混凝土各组分对性能的影响规律;混凝土的渗透性能及喷射混凝土的回弹理论,为轻骨料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进一步解释和丰富了喷射混凝土的回弹理论,为喷射混凝土减少回弹提供了理论支撑。论文在轻骨料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采用了正交实验的设计方法,通过混凝土的强度试验,研究了单位用水量、水胶比、粉煤灰取代率和硅灰取代率对轻骨料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粘结强度的影响,分析了喷射混凝土中材料组份及取代率对轻骨料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影响权重,为轻骨料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理论基础。论文进行了轻骨料喷射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试验,研究了矿物掺和料单掺、复掺对渗透性能的影响,并采用了电化学工作站,建立了电化学参数与混凝土渗透性之间的联系。论文从运动学的角度解释了喷射混凝土回弹的一般性理论,得出了喷射混凝土回弹的影响因素。采用了自制的试验设备研究了不同骨料密度对接触应力的影响,计算了不同骨料密度的回弹影响因子,从理论上解释了轻骨料喷射混凝土回弹低于普通喷射混凝土的原理。试验结果表明:轻骨料喷射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可以达到同等级普通喷射混凝土的要求,且轻骨料的劈裂抗拉、粘结强度均略高于普通喷射混凝土。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小水胶比、添加矿物掺合料可以改善轻骨料喷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基于正交试验得出了各因素的影响权重及最佳配合比。轻骨料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比普通喷射混凝土高约40%。添加粉煤灰及硅灰均能改善轻骨料喷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且在一定范围内随取代率增加而改善作用越加明显,复掺效果最佳。电化学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与电通量、RCM结果一致,电化学阻抗谱中RS及Rct与氯离子渗透深度呈玻尔兹曼曲线,可以用电化学参数来表征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结合骨料运动学过程,得到了影响回弹的一般性理论。普通混凝土的回弹影响因子主要与静态及动态接触应力有关,不同密度的骨料回弹影响因子为动静态接触应力、密度、初始速度及弹性模量。通过测试两种不同密度的骨料静态接触应力及弹性模量,得出了轻骨料喷射和混凝土的回弹影响因子小于普通喷射混凝土,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一致,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李明轩[9](2020)在《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二级配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40mm)与一级配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20mm)相比,当强度相同时,二级配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绝热温升和干缩能明显降低,在水工建筑物中常有使用。但因混凝土自身特性,在抗裂防裂方面不能完全满足工程实际要求,向二级配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是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中由于粗骨料粒径较大和钢纤维较长等问题,已有关于最大粗骨料粒径为20mm的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够完全应用于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需要探究。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韧性和断裂性能研究(51679221),主要研究了C30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的拌合物的工作性能、流变性能和硬化成型后的力学性能,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100组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试验,研究了拌合物坍落度随砂率、单位用水量和钢纤维掺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拌合物的坍落度随砂率和单位用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坍落度随砂率和单位用水量变化的模型,并给出了基于工作性能的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拌合物随纤维掺量变化时的建议合理砂率和单位用水量。2、通过拌合物流变性能试验,研究了拌合物流变参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拌合物的屈服应力随砂率的增加而减小,随钢纤维掺量和单位用水量的同时增加,基本保持不变;塑性粘度随砂率的增加而增加,随单位用水量的增加而减小;试验范围内,拌合物的塑性粘度值越大,拌合物粘聚性越好。3、通过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钢纤维掺量和砂率对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抗压强度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加,掺量为1.25%时抗压强度增幅最大,可达28.7%;当砂率在30%~36%之间时,抗压强度随砂率的增加而增加,当砂率在36%~42%之间时,抗压强度变化不明显,即砂率大于36%时二级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可充分发挥;在试验基础上,基于损伤理论和数值拟合建立了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单轴受压破坏时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基于Weibull分布和直线分布建立了损伤演变模型。4、通过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劈拉强度试验,研究了钢纤维掺量和砂率对劈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劈拉强度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加,钢纤维掺量为1.25%时增幅最大,达80.9%;劈拉强度随砂率的增加无明显变化。依据规范计算出了钢纤维混凝土劈拉强度影响系数,结果表明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的影响系数小于一级配混凝土。5、根据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试验结果,给出实际工程中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合理配合比建议:建议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中钢纤维掺量为0.5%时,最小砂率为36%,最小单位用水量为200kg,在此基础上,钢纤维掺量每增加0.1%,相应的最小砂率增加1%、最小单位用水量增加3kg来保证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

吴珀宇[10](2020)在《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其透水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其中以砖混类垃圾为主。利用建筑砖混垃圾作为再生骨料,并进行再生透水混凝土的制备,一方面可有效解决城市建筑垃圾堆放污染、天然砂石骨料资源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亦可缓解由于人口活动密集致使的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内涝现象,并为建材行业发展带来了显着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因此,针对再生砖混骨料制备透水混凝土展开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阅读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与开展前期预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其基本性能展开研究,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以100%再生砖混骨料替代率的普通再生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探究骨料的水浮法处理方式与水泥骨料比对混凝土7d龄期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7d抗压与抗折强度与水泥骨料比呈正相关关系,且骨料经过水浮法处理后可对再生砖混混凝土抗压性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2)结合再生骨料的额外用水量与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指标需求,针对传统的体积法进行优化设计,提出基于部分或全部再生砖混骨料取代下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并针对具体案例进行试算。(3)以再生骨料取代率、水泥骨料比、水灰比以及砂率作为试验因素,并以力学性能与透水性能作为试验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得出各试验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强弱排序,并利用综合平衡法确定出满足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与透水性能的最优组合配合比为:再生骨料取代率40%,水泥骨料比0.20,水灰比0.26,砂率15%。基于此配比,最佳配合比试件的3d抗压强度可达到15.70MPa,7d抗压强度可达到19.65MPa,28d抗压强度可达到23.40MPa,孔隙率为8%,透水系数为0.104cm/s。同时,通过拟合分析方式确定各试验指标与指标之间、试验因素与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经验公式指导应用。最后,通过X-CT技术与SEM扫描电镜方式,对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结构与微观结构展开研究,分析其强度与透水性机理。(4)围绕混凝土成型方式调整以及掺入不同比例的粉煤灰两种途径对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的性能提升进行试验研究,得出:压力成型方式可提升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的宏观力学强度,而透水性能随之降低;同时,随着粉煤灰替代率的增大,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的宏观力学强度整体呈不断增强趋势,透水系数与有效孔隙率则逐渐减小。最后,通过SEM扫描电镜观测不同龄期不同试验组别的微观形貌与水化产物,结合EDS能谱分析手段进行元素种类与含量分析,对两种性能提升方式的改善机理进行分析。

二、降低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低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掺消泡剂-增稠剂模袋混凝土抗冻性及配比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模袋混凝土技术
        1.2.2 自密实混凝土抗冻性
        1.2.3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方法
        1.2.4 混凝土颗粒堆积模型
    1.3 模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特点
        1.3.1 基本要求
        1.3.2 技术途径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矿渣粉
        2.1.4 细骨料
        2.1.5 粗骨料
        2.1.6 减水剂
        2.1.7 引气剂
        2.1.8 消泡剂
        2.1.9 增稠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工作性测试
        2.2.2 力学性能测试
        2.2.3 抗冻性测试
        2.2.4 孔结构参数测试
    2.3 模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第三章 含气量-消泡剂-增稠剂复掺抗冻效应研究
    3.1 外加剂品种优选
        3.1.1 减水剂和引气剂
        3.1.2 消泡剂和增稠剂
    3.2 试验设计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扩展度
        3.3.2 扩展度损失率
        3.3.3 含气量损失率
        3.3.4 抗压强度
        3.3.5 气泡间距系数
        3.3.6 质量损失率
        3.3.7 相对动弹性模量
        3.3.8 抗冻性影响机理
    3.4 小结
第四章 配比参数对模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试验因子分析
        4.1.1 单位用水量
        4.1.2 水胶比
        4.1.3 矿物掺和料
        4.1.4 激发剂
    4.2 试验设计
        4.2.1 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原理
        4.2.2 试验因素水平与编码
        4.2.3 试验条件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扩展度
        4.3.2 扩展度损失率
        4.3.3 含气量损失率
        4.3.4 抗压强度
        4.3.5 气泡间距系数
        4.3.6 250 次冻融循环后的质量损失率
        4.3.7 300 次冻融循环后的质量损失率
        4.3.8 250 次冻融循环后的相对动弹性模量
        4.3.9 300 次冻融循环后的相对动弹性模量
        4.3.10 气泡间距系数和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关系
    4.4 配比参数合理区间的获取
        4.4.1 频数优化法原理
        4.4.2 配比参数合理区间
    4.5 配合比优化
        4.5.1 响应面优化原理
        4.5.2 配合比优化
    4.6 小结
第五章 粗骨料体积分数对模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湿堆积模型
    5.2 试验设计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工作性和力学性能
        5.3.2 抗冻性
        5.3.3 湿堆积密实度和扩展度、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结构墙热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研究进展
        1.2.2 混凝土热工性能研究进展
        1.2.3 节能材料墙体热工性能研究现状及建筑节能发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再生砖骨料物理性能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1 再生砖骨料生产工艺
    2.2 再生砖骨料基本性能试验研究
        2.2.1 再生砖骨料的外观
        2.2.2 再生砖骨料的颗粒级配
        2.2.3 再生砖骨料的压碎指标
        2.2.4 再生砖骨料的密度
        2.2.5 再生砖骨料的含水率和吸水率
    2.3 再生砖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1 试验材料
        2.3.2 配合比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材料基本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正交试验设计
        3.2.1 正交试验设计
        3.2.2 正交试验方案
        3.2.3 配合比设计
    3.3 试验试块的制作
        3.3.1 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拌和
        3.3.2 制备与养护
    3.4 试验指标测试方法原理及设备
        3.4.1 抗压强度
        3.4.2 干密度
        3.4.3 导热系数
    3.5 试验现象
    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1 试验结果
        3.6.2 试验因素对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3.6.3 试验因素对干密度的影响
        3.6.4 试验因素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3.6.5 试验指标之间关系与最佳配合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结构墙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结构墙试件
        4.2.1 材料
        4.2.2 试件设计
        4.2.3 试件制作
    4.3 试验方案
        4.3.1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方法
        4.3.2 试验设备
        4.3.3 试验测试内容及传感器布置
        4.3.4 试验过程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结构墙热工性能数值模拟分析
    5.1 引言
    5.2 热分析基本理论
        5.2.1 传热基本方式
        5.2.2 围护结构传热过程
        5.2.3 稳态热分析基本原理
    5.3 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结构墙理论计算
        5.3.1 传热系数计算方法
        5.3.2 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结构墙传热系数计算
    5.4 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结构墙热模拟分析
        5.4.1 稳态热传导的求解过程
        5.4.2 结构墙热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求解计算
        5.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5 传热系数实测值、理论值与模拟值对比分析
    5.6 不同参数对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结构墙保温隔热性能的影响
        5.6.1 墙体厚度对保温隔热性能的影响
        5.6.2 环境温度对保温隔热性能的影响
        5.6.3 保温层对保温隔热性能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参与的科研项目
    2 研究生期间对外交流与合作

(3)大掺量尾矿微粉中低强混凝土配制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4 课题技术路线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材料性能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性能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矿渣粉
        2.1.4 铁尾矿微粉
        2.1.5 粗、细骨料
        2.1.6 减水剂
        2.1.7 水
    2.2 试验方法
        2.2.1 原材料及混凝土性能相关试验方法
        2.2.2 混凝土微观形貌试验方法
        2.2.3 混凝土孔结构试验方法
第3章 两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对比分析
    3.1 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1 C30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2 C25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3 C20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4 C15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1 C3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2 C2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3 C2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4 C1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3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工作性及强度的影响
    4.1 基准混凝土工作性
    4.2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2.1 C3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2.2 C2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2.3 C2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2.4 C1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3 基准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1 C3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2 C2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3 C2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4 C1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5.1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5.2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5.3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
    5.4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5.5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大流态混凝土微观形貌和孔结构的影响
    6.1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微观形貌的影响
    6.2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中试全再生细骨料对建筑砂浆和C35混凝土及构件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再生细骨料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1.2.2 再生细骨料骨料性能研究进展
        1.2.3 再生细骨料砂浆研究进展
        1.2.3.1 工作性能
        1.2.3.2 力学性能
        1.2.4 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研究进展
        1.2.4.1 配合比设计方法
        1.2.4.2 工作性能
        1.2.4.3 力学性能
        1.2.4.4 耐久性能与体积稳定性
        1.2.4.5 基本构件性能
        1.2.5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河砂
        2.1.3 全再生细骨料
        2.1.4 粗骨料
        2.1.5 外加剂和水
    2.2 建筑砂浆试验方法
        2.2.1 制备与成型
        2.2.2 工作性能
        2.2.3 力学性能
    2.3 混凝土试验方法
        2.3.1 制备与成型
        2.3.2 工作性能
        2.3.3 立方体抗压强度
        2.3.4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
        2.3.5 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
        2.3.6 抗冻性能试验
        2.3.6.1 仪器设备
        2.3.6.2 试验步骤
        2.3.6.3 结果计算
        2.3.7 抗碳化性能试验
        2.3.7.1 试验步骤
        2.3.7.2 与结果计算
        2.3.8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
        2.3.9 收缩试验
        2.3.9.1 自收缩试验方法
        2.3.9.2 干缩试验方法
        2.3.10 抗裂性能试验
第三章 全再生细骨料对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3.1 全再生细骨料对砌筑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3.1.1 试验方案
        3.1.2 外加剂掺量研究
        3.1.3 砌筑砂浆性能实验研究
        3.1.3.1 单方用水量
        3.1.3.2 表观密度
        3.1.3.3 保水性和2h稠度损失
        3.1.3.4 立方体抗压强度
        3.1.4 全再生细骨料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方法
        3.1.5 砌体性能实验研究
        3.1.5.1 研究目的
        3.1.5.2 试件制备及试验方法
        3.1.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全再生细骨料对抹灰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3.2.1 试验方案
        3.2.2 外加剂掺量研究
        3.2.3 抹灰砂浆性能实验研究
        3.2.3.1 单方用水量
        3.2.3.2 表观密度
        3.2.3.3 保水性和2h稠度损失
        3.2.3.4 立方体抗压强度
        3.2.4 全再生细骨料抹灰砂浆配合比设计方法
    3.3 用全再生细骨料对地面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3.3.1 试验方案
        3.3.2 外加剂掺量研究
        3.3.3 地面砂浆性能实验研究
        3.3.3.1 单方用水量
        3.3.3.2 表观密度
        3.3.3.3 保水性和2h稠度损失
        3.3.3.4 立方体抗压强度
        3.3.4 全再生细骨料地面砂浆配合比设计方法
    3.4 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再生细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
    4.1 C35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4.1.1 用全再生细骨料制备C35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4.1.2 制备C35河砂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4.2 C35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4.3 C35混凝土耐久性能实验研究
        4.3.1 抗冻性能
        4.3.2 抗碳化性能
        4.3.3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4.4 C35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实验研究
        4.4.1 自收缩性能
        4.4.2 干燥收缩性能
        4.4.3 抗裂性能
    4.5 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35混凝土柱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设计与制作
        5.1.2 加载装置及测量内容
        5.1.3 材料力学性能
    5.2 实验现象描述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轴压柱实验结果分析
        5.3.1.1 荷载-竖向位移曲线
        5.3.1.2 荷载(N)-应变(ε)关系曲线
        5.3.1.3 承载力分析
        5.3.1.4 小结
        5.3.2 偏压柱实验结果分析
        5.3.2.1 侧向挠度曲线
        5.3.2.2 荷载-侧向挠度曲线
        5.3.2.3 荷载(N)-应变(ε)关系曲线
        5.3.2.4 承载力分析
        5.3.2.5 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再生细骨料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分析
    6.2 环境效益分析
    6.3 社会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新拌混凝土泌水与早期开裂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拌混凝土泌水分类参数及影响因素
        1.2.2 泌水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2.3 改善新拌混凝土泌水的方法
        1.2.4 混凝土早期开裂的影响因素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新拌混凝土泌水分类参数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集料
    2.2 试验方案及试验方法
        2.2.1 试验方案
        2.2.2 试验方法及试验过程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试验结果
        2.3.2 泌水分类参数及方法
        2.3.3 坍落度对泌水率、泌水类型的影响规律
        2.3.4 泌水类型与抗压强度关系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新拌混凝土泌水对早期开裂的影响
    3.1 试验方案及试验方法
        3.1.1 试验方案
        3.1.2 试验方法
    3.2 早期开裂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试验结果
        3.2.2 早期开裂随时间变化规律
        3.2.3 坍落度对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
        3.2.4 早期开裂参数之间的关系规律
    3.3 泌水对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
        3.3.1 泌水率对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
        3.3.2 泌水类型对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泌水与早期开裂的影响因素
    4.1 水灰比对泌水与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
        4.1.1 试验方案
        4.1.2 水灰比对泌水的影响规律
        4.1.3 水灰比对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
    4.2 砂率对泌水与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
        4.2.1 试验方案
        4.2.2 砂率对泌水的影响规律
        4.2.3 砂率对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
    4.3 粗集料粒径对泌水与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
        4.3.1 试验方案
        4.3.2 粗集料粒径对泌水的影响规律
        4.3.3 粗集料粒径对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
    4.4 浆集比对泌水与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
        4.4.1 试验方案
        4.4.2 浆集比对泌水的影响规律
        4.4.3 浆集比对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
    4.5 减水剂对泌水与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
        4.5.1 试验方案
        4.5.2 减水剂对泌水的影响规律
        4.5.3 减水剂对早期开裂的影响规律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凝砂砾石坝的发展及工程应用
        1.2.2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工作性能研究现状
        1.2.3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4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耐久性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配合比设计
    2.1 田口方法及其应用
        2.1.1 田口方法的介绍
        2.1.2 田口方法的数据分析
    2.2 田口方法在胶凝砂砾石配合比设计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分析
    2.3 胶凝砂砾石试验原材料及其物理性能
        2.3.1 胶凝材料
        2.3.2 天然骨料
        2.3.3 水
        2.3.4 外加剂
    2.4 胶凝砂砾石配合比设计
        2.4.1 配合比参数设计原则
        2.4.2 配合比设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工作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工作性能试验
        3.2.1 配合比设计方案
        3.2.2 原材料拌和方法及VC值试验方法
        3.2.3 VC值试验结果及影响机理分析
    3.3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VC值敏感性分析
        3.3.1 信噪比分析
        3.3.2 交互作用分析
        3.3.3 极差分析
        3.3.4 方差分析
        3.3.5 预测模型
        3.3.6 残差分析
        3.3.7 等值线图
    3.4 本章小结
4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抗渗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AUTOCLAM抗渗性试验
        4.2.1 配合比设计方案
        4.2.2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4.2.3 抗渗性试验方法及原理
    4.3 AUTOCLAM抗气渗性试验结果及影响机理分析
    4.4 AUTOCLAM抗水渗性试验结果及影响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抗压强度试验
        5.2.1 配合比设计方案
        5.2.2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5.2.3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影响机理分析
    5.3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抗压强度敏感性分析
        5.3.1 信噪比分析
        5.3.2 交互作用分析
        5.3.3 极差分析
        5.3.4 方差分析
        5.3.5 预测模型
        5.3.6 残差分析
        5.3.7 等值线图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复合胶材体系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及配合比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
        1.2.2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1.3 课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案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集料
        2.1.3 石粉
        2.1.4 矿物掺合料
        2.1.5 减水剂
        2.1.6 拌合用水
    2.2 配合比设计
        2.2.1 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2.2 C5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 试件制备及养护
        2.3.1 制作试件所需设备
        2.3.2 试件制备与养护
    2.4 试验方法
        2.4.1 机制砂物理性能参数测定试验
        2.4.2 混凝土坍落度和扩展度测定试验
        2.4.3 混凝土强度测定试验
        2.4.4 混凝土弹性模量测定试验
3 配合比因素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研究
    3.1 水胶比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1.1 水胶比对C30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1.2 水胶比对C50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2 砂率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2.1 砂率对C30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2.2 砂率对C50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3 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3.1 机制砂级配对C30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3.2 机制砂级配对C50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4 粉体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4.1 石粉掺量对C30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4.2 石粉掺量对C50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4.3 粉煤灰掺量对C30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4.4 粉煤灰掺量对C50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4.5 矿粉掺量对C50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配合比因素对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4.1 水胶比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1.1 水胶比对C30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1.2 水胶比对C50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 砂率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砂率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2 砂率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4.3 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3.2 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4.4 粉体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4.1 石粉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4.2 石粉掺量对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4.4.3 石粉掺量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4.4.4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4.5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4.4.6 矿粉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胶凝材料体系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5.1 石粉与掺合料影响系数的提出
        5.1.1 石粉影响系数
        5.1.2 粉煤灰影响系数
        5.1.3 矿粉影响系数
    5.2 配合比设计方法
        5.2.1 混凝土配制强度
        5.2.2 水胶比
        5.2.3 单位用水量
        5.2.4 胶凝材料用量、粉体用量和水泥用量
        5.2.5 砂率
        5.2.6 粗、细集料用量
        5.2.7 外加剂用量
    5.3 配合比设计方法验证
        5.3.1 配合比设计工程算例
        5.3.2 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轻骨料喷射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喷射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3 轻骨料喷射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页岩陶粒
        2.1.2 试验用水泥
        2.1.3 细骨料
        2.1.4 矿物掺合料
        2.1.5 外加剂
    2.2 试验设计及方法
        2.2.1 配合比设计
        2.2.2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主要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3.1.1 抗压强度
        3.1.2 劈裂抗拉强度及粘结强度
    3.2 力学性能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结果及分析
        3.2.2 力学性能结果及极差分析
    3.3 力学性能方差及层次分析
        3.3.1 方差分析
        3.3.2 层次分析
    3.4 配合比优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研究
    4.1 氯离子侵蚀机理
    4.2 试件制作
    4.3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4.3.1 电通量及氯离子迁移系数试验测试方法及结果
        4.3.2 电通量及氯离子迁移系数试验结果分析
    4.4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法试验及结果分析
        4.4.1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
        4.4.2 电化学试验方法
        4.4.3 电化学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电化学参数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表征
    4.6 微观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轻骨料喷射混凝土回弹模型
    5.1 喷射混凝土回弹理论
        5.1.1 喷射混凝土粗骨料的运动学过程
    5.2 骨料回弹的影响因素
        5.2.1 普通骨料回弹的影响因素
        5.2.2 不同骨料密度喷射混凝土骨料回弹影响因素
    5.3 不同密度骨料回弹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接触应力p
        5.3.2 动态接触应力p_d
        5.3.3 混凝土弹性模量
        5.3.4 初速度V_0
        5.3.5 两种骨料的影响因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9)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流变学基本原理
    1.3 钢纤维混凝土工作性能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钢纤维混凝土工作性能及配合比设计研究现状
        1.4.2 纤维混凝土流变学特性研究现状
        1.4.3 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4 纤维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试验研究
    2.1 试验概况
        2.1.1 试验设计
        2.1.3 配合比
        2.1.4 试件制作与养护
    2.2 试验内容
        2.2.1 拌合物坍落度试验
        2.2.2 流变性能试验
        2.2.3 抗压强度试验
        2.2.4 劈拉强度试验
    2.3 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3 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合理砂率及用水量试验研究
    3.1 试验结果
        3.1.1 试验现象
        3.1.2 单位用水量对坍落度的影响
        3.1.3 砂率对坍落度的影响
        3.1.4 钢纤维掺量对坍落度的影响
    3.2 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合理砂率和用水量
    3.3 本章小结
4 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流变性能试验研究
    4.1 拌合物工作性能试验结果
        4.1.1 坍落度结果分析
        4.1.2 坍落度试验结果灰色关联性分析
    4.2 流变性能结果分析
        4.2.1 动态屈服应力
        4.2.2 塑性粘度
    4.3 坍落度与流变参数关系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5.1 试验结果
        5.1.1 试件破坏形态
        5.1.2 砂率对抗压强度的影响与分析
        5.1.3 钢纤维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与分析
    5.2 试验结果灰色关联度分析
    5.3 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单轴受压损伤本构关系研究
        5.3.1 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特征
        5.3.2 损伤本构模型基本理论
        5.3.3 本文应力-应变本构模型
        5.3.4 本文损伤演变曲线
    5.4 本章小结
6 劈拉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6.1 试验结果
        6.1.1 试件破坏形态
        6.1.2 砂率对劈拉强度的影响与分析
        6.1.3 钢纤维掺量对劈拉强度的影响与分析
    6.2 试验结果灰色关联性分析
    6.3 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拉压比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其透水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建筑垃圾综合处理现状
        1.2.1 建筑垃圾的来源与组成
        1.2.2 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1.3 再生透水混凝土研究进展和应用
        1.3.1 普通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进展
        1.3.2 再生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进展
        1.3.3 透水混凝土与再生透水混凝土应用进展
    1.4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本文技术路线
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再生砖混骨料
        2.1.2 天然骨料
        2.1.3 砂
        2.1.4 水泥
        2.1.5 拌合水
        2.1.6 粉煤灰
        2.1.7 减水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试件的制备、成型与养护
        2.2.2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2.3 透水性能测试方法
        2.2.4 微观分析试验方法
    2.3 水泥骨料比与骨料改进对普通再生砖混混凝土强度影响研究
        2.3.1 试验方案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设计基本原则与思路
    3.3 配合比控制参数
        3.3.1 单位用水量
        3.3.2 目标孔隙率
        3.3.3 水灰比
        3.3.4 水泥掺量
        3.3.5 砂率
    3.4 配合比设计方法步骤
    3.5 配合比算例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正交法设计概述
        4.2.1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4.2.2 正交试验设计步骤
        4.2.3 正交表介绍
        4.2.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3 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调配的正交试验概况
    4.4 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性能分析
        4.4.1 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正交试验的力学性能分析
        4.4.2 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正交试验的透水性能分析
        4.4.3 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正交试验的孔隙率对比分析
        4.4.4 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正交试验的多指标综合分析
    4.5 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试验数据拟合与回归分析
        4.5.1 28d抗压强度与有效孔隙率之间的关系
        4.5.2 有效孔隙率与透水系数之间的关系
        4.5.3 7d抗压强度与28d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4.5.4 28d抗压强度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4.6 基于微观结构与孔隙结构表征下的强度与透水机理分析
        4.6.1 孔隙结构表征
        4.6.2 微观结构表征
    4.7 本章小结
5 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性能提升途径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性能提升途径
        5.2.1 成型方式对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5.2.2 粉煤灰替代率对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5.3 基于微观结构下的性能提升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降低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掺消泡剂-增稠剂模袋混凝土抗冻性及配比优化研究[D]. 于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结构墙热工性能研究[D]. 李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大掺量尾矿微粉中低强混凝土配制与性能研究[D]. 王宇杰.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中试全再生细骨料对建筑砂浆和C35混凝土及构件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新拌混凝土泌水与早期开裂规律研究[D]. 许天增. 河南大学, 2020(02)
  • [6]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特性研究[D]. 赖韩.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复合胶材体系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及配合比设计研究[D]. 张瑜.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8]轻骨料喷射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D]. 胡志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钢纤维二级配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D]. 李明轩.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再生砖混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其透水相关性研究[D]. 吴珀宇. 浙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降低混凝土机组用水量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