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合作网络团队不断壮大

农企合作网络团队不断壮大

一、农企协作网队伍在不断壮大(论文文献综述)

郑锦志[1](2017)在《东莞市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研究》文中提出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独秀一枝的农业专业镇经济模块,具备完善的产供销的纵向产业链,科工贸协同发展,营销网络覆盖面较广、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集群经济发展特点。东莞市农业专业镇由于开展较早,发展至今取得较大的成绩,成为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调整经济结构,由原先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专业镇经济结构升级,因此也要求农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转变。本文主要针对东莞市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产业集群转型理论与农业产业链优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利用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概念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东莞市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案例,分析和比较东莞市专业镇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东莞市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建议:一是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二是提高农业产业链的层次,三是完善政府相关配套政策,四是农业专业镇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五是完善农业专业镇服务平台建设。本文着重从东莞市经济发展中的外部性和经济规律,尝试结合东莞市农业专业镇发展中如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薄弱、产业链层次不高、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中小型企业存在融资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等现状与问题等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促进东莞市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陈鑫洋[2](2016)在《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新媒体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农村公共气象服务随着“三农”产业的持续发展,其服务农民的幅度和力度不断提升,向农民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平台也日渐呈现多样化。仅就传播媒体而言,原有凭借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已经开始转为“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随着中国农村网民和手机使用用户迅速提升,新媒体将更加便于农民对气象服务信息的使用。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四川省德阳地区的农民发现,在现实应用中该区域农民因指导农业生产而对气象信息有重要需求,在与传统媒体比较的情况下,对新媒体的使用有期望并存在使用基础。但由于农村公共气象媒体服务存在服务内容单一、农业指导性不强、对宣传和推广的重视度不足等问题而导致“农村气象服务+新媒体”模式在德阳农村没有得到健康有序的推进。然而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模式,在今天已经是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其外部环境基本形成,受众(农民)成为新媒体应用于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选择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使用现状作为分析对象,以使用与满足理论、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从受众(农民)对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需求出发,重点分析新媒体在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现阶段应用情况,推论出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媒体选择中农户的自主性,继而论证德阳市当前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是否可以以新媒体为传播介质大力推行,并提出了现阶段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应用的推广设想及意见。本课题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含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及方式等;第二部分为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应用要素,包含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传播背景、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传播者、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传播受众、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传播者媒体平台、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受众媒体设备;第三部分为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权衡需求分析,包含受众对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需求、德阳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认知及应用对比;第四部分为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使用与满足分析,包含受众对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媒体期待、受众对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媒体接触、受众对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模式的满意度;第五部分为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创新扩散分析,包含途径获知可行性、+新媒体优势认知、+新媒体整合基础、+新媒体整合尝试、普及“+新媒体”模式;第六部分为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模式的设想及措施,包含“+新媒体”模式之应用实施措施、“+新媒体”模式之平台机构建设、“+新媒体”模式之政府支撑;第七部分为结论与展望。

寻广鹏[3](2015)在《岫岩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用菌以其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逐渐被大众熟悉并接受,食用菌市场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岫岩县因其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和发展历史,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对改善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食用菌产业在岫岩有着一定的产业基础,并且县政府也在规划布局、政策制定以及风险保障等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乃至世界接轨的进程加快,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为了促进岫岩县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论文基于对岫岩县自然环境及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的实地调研,结合特色产业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聚集理论,系统地对制约岫岩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问题及成因加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当前,岫岩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方式落后,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化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薄弱,资金来源和销售渠道单一,品牌建设滞后,菌林矛盾突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可实施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大科研机构建设力度、密切产研联系,加快引进和培养农业人才,建立多元化农业资金投资源体制,拓展流通渠道,调整种植方式和结构,促进产品升级,完善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招商引资等政策措施。

屠定敏[4](2014)在《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农业园区正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媒介与农村发展的抓手,更是农民收入提高、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与维系城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现代农业园区逐渐成为政府与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现代农业园区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建设,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却不多,究其原因,现代农业园区多数只是单纯的从生产向产前、加工、流通、消费等纵向延伸,而对生产的横向延伸不足,即现代农业的理念根植性不强,缺乏内生发展动力。论文主体内容主要有:介绍国内外农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在对农业园区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国外农业园区发展主要经验和模式,指出园区“内生化”发展的特征和需求。在简要概述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从空间格局特征、产业发展特征和运营组织特征等三个维度,对研究对象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进行现状特征分析,同时通过SWOT评估,指出其空间上村庄呈散点分布、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产业发展方面主要有产业类型单一,抗风险能力较低,产业链不健全,产业集群度不够,品牌缺乏整合,产品外向度不高;运营组织方面则呈现初级阶段的松散状态等特征。找出园区发展现状中的主要症结,为园区内生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找准着力点。在解析“内生式”发展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内生式”发展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结合园区发展现状,提出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发展主要包含产业发展、人口集聚、资源集聚和政策保障等四个动力要素。最后,基于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主导发展动力提出“在连贯的政策制度保障下,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推进人口的梯次转移、保育园区的生态环境”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在针对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要素分析、模式构架的基础上,指出园区通过产业链构建和延展、园区组织平台化、产业功能落地化等策略的实施,实现园区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应用实践。

林梅[5](2010)在《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绩效评估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适应新形势下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科技兴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论文在对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现状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并对福建现有几种科技兴农模式进行定量绩效评价,从而提出优化和完善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的对策,这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能力,促进福建科技兴农的发展。论文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福建现有的科技兴农模式的现状,分析影响科技兴农的制约因素。同时,从科技兴农模式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科技成果引进和推广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考考虑,坚持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取专家咨询法,设定了指标的权重和标准值。探讨建立了科技兴农模式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绩效评价方法。并结合福建现有几种科技兴农模式星火计划、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农集团承包、科技特派员的有关项目进行定量绩效评价。结果表明:在科技兴农实践中,科技特派员模式关键在“重心下移,高位嫁接”的机制显示了生命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集团承包模式,其成功在于综合配套的推广,有利于在大面积大范围组织综合性配套技术推广,提高科技规模效益。星火计划项目大力培育农村特色和优势产业,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利用指标体系对福建现有的星火计划、集团承包、科技特派员等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探讨提出新时期优化和完善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的对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和民间力量为辅的多元化科技推广组织体系;实行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以无偿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的科技推广机制;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星火计划等项目带动作用,从而形成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创新模式。

米娜[6](2008)在《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水土保持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然后在实地调研、考察并搜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现状,阐明了延河流域产业化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评价该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数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对策。本文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论述了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内涵、理论基础、实现途径,总结了各地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为提出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对策奠定基础。2运用搜集的大量一手资料对延河流域产业化的现状,包括:治理进度、所取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保水保土能力和存在问题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3建立水土保持产业化水平评价数学模型,并对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现状进行了评价。4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评价结果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推进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对策。

刘战平[7](2007)在《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机制与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桥梁。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客观上提出了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的现实要求。农业科技园区的出现,为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紧密结合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农经界对这种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模式研究很少,实践上,这种农业技术推广本身还在探索阶段,有一些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本文以园区专家大院为重点,在理论上探索这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在实践上归纳和总结其成功的运行模式,并对其绩效进行评价,最后找出其运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基于上述思路,进行如下研究:一是对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进行经济学分析。认为农业技术属于准公共产品,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分类——公益型、市场型和两者混合型。指出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属于公益与市场混合型的农业技术推广,并且分析了它的内涵与特征,为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对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园区专家大院是农业科技园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它是园区农业科研成果实验、示范、推广、产业有机结合的平台,它具有中介服务、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市场对接、产业带动等功能。二是对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机制就是保证园区技术推广运行需要的各种功能的有机组合。主要从园区技术推广的技术支撑机制、融资机制、农户技术采用机制、技术对接机制、风险保障机制五个主要机制展开分析,认为每个机制健康运行是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发展的必要条件。四是对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运行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园区专家大院实现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创新,并且总结了六种模式。这六种模式既有共同之处,是所有对接主体都是通过市场进行技术对接;也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是每种模式对接主体有所不同。五是对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进行效益评价。首先,建立了一套适合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评价的指标体系;其次,利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判别的方法对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每个指标的权重;最后,对河南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该套指标体对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工作评价比较客观,具有现实意义。六是分析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政策建议。从技术支撑、融资、农户技术采用、与农户技术对接、风险保障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十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黄天柱[8](2007)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6.9%,但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5.2%。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新台阶,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出现了局部农村繁荣,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科技进步。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30-40%,多一半的科技成果不能为经济建设作贡献。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三科(科研与推广单位、农业教育机构以及国外的科技成果)与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桥梁工程”高标准地建好。“桥梁工程”指的就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推广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现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其优点是具备一定的推广条件,能较好地执行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计划。但是,目前我国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存在着科技推广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推广、生产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差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势在必行。基于以上思路,本文采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别阐述了:1.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关的推广理论。包括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农业科技推广的路径依赖,农业推广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以及需求理论、农民行为改变理论、教育理论、新技术扩散理论、农业踏板原理和内源发展理论,阐述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的关系。2.分析了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农民科技需求变化给我国农业科技供给提出的在推广方式、方法、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和变革需求,进行了供求主体之间的协同分析。3.总结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供给状况和弊端,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思路、创建原则、重点内容、主要措施和实施步骤。分析了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特征,重点介绍了美国、日本推广体系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4.经过对农业科技推广供求状况的分析和总结,探索和创建了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为主导,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供给主体,农业生产与推广、教育紧密结合,上下连贯、主体协同、功能齐全、运行有序、结构开放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下简称“创新体系”),介绍了该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运行机制、保障措施和科技培训、网络、成果转化“三大平台”建设。5.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与对策。重点介绍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定量测评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方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办法,对农业教育机构科技管理将起到借鉴作用。同时将软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纳入体系创新之中。6.介绍了中国农科院机构改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校企联合办学实践和部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过多次改革,现行推广体系在发展理念、组织体系以及推广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与拓展,但是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行政化的组织架构,公共科技推广的基本地位并没有得到解决。建立的“创新体系”将对优化、完善我国现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蔡东宏[9](2005)在《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 ——以海南为例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过“信息化”促进“三农”工作,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我国地大物博,农业生产环境千差万别,区域特色鲜明。热带区域面积占华南地区8省区的267个县(市),共4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9486万亩,宜种植热带作物的土地面积达3亿多亩,其中农业人口达1.16亿人。我国已成为世界热带农产品生产贸易大国。 加入WTO、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泛珠三角合作全面启动,在为我国热带区域农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由于国外热带作物优质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且受绿色壁垒限制和国外严格的技术标准、复杂的质量认证以及名目繁多的包装、标识、卫生及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我国热带农产品生产、出口受到严重威胁,热带农业面临考验,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和策略的研究迫在眉睫。 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端,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是热带区域农业典型代表。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能较好地体现热区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应有的特色。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信息农业”和“绿色农业”。近年来,通过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与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在热带农产品新优品种选用、田间耕作、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对农民进行指导,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通过以海南为例的分析来研究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问题,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理论与经验,并结合海南省省情,努力探索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的新途径新方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更新换代,促进农业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农业生活质量与劳作环境,为21世纪热带区域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信息化的理论建设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为海南省政府的农业信息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宋玉兰[10](2005)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新疆棉花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农业产业集群是大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具有优势农业资源的区域经济实现飞跃发展的一条新捷径,这一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将在我国农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下,显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首先,本文以农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根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情况,较为科学地诠释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特点,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并从区位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三个层次对影响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进行了研究。其次,为了更充分地说明和评价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本文借鉴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框架模式,构建了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SCP框架分析模型,分析研究了农业产业集群的结构竞争优势、行为竞争优势以及绩效竞争优势,并确立了各自的经济指标。最后,综合运用本文所建立的农业产业集群理论,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新疆的棉花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现阶段新疆棉花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条件。采用本论文设立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SCP框架分析方法,对新疆棉花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优势、行为竞争优势以及绩效优势进行了评价。在这些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新疆棉花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农企协作网队伍在不断壮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企协作网队伍在不断壮大(论文提纲范文)

(1)东莞市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专业镇
        2.1.2 转型升级
    2.2 基本理论
        2.2.1 农业产业链及其优化理论
        2.2.2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理论
第三章 东莞市农业专业镇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东莞市农业专业镇发展的现状
    3.2 东莞市农业专业镇已采取的做法和成效
        3.2.1 建立高新农业园区
        3.2.2 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3.2.3 突出服务指导解决企业难题
        3.2.4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品牌建设
        3.2.5 建设市外基地推动外延发展
    3.3 东莞市农业专业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薄弱及原因
        3.3.2 产业链层次不高及原因
        3.3.3 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及原因
        3.3.4 中小型农业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及原因
        3.3.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及原因
第四章 国内外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4.1 国内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4.1.1 广东顺德陈村花卉专业镇的经验
        4.1.2 翁源县江尾镇兰花专业镇转型的经验
    4.2 国外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经验
        4.2.1 荷兰的花卉苗木产业
        4.2.2 日本农业区域专业化经验借鉴
    4.3 对东莞市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启示
        4.3.1 科学统筹规划,充分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
        4.3.2 政府适度干预,完善农业专业镇配套设施
        4.3.3 科技创新推动,为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4.3.4 加强农民培训,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第五章 东莞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案例分析
    5.1 麻涌镇农业专业镇发展现状
    5.2 麻涌粮油专业镇的转型升级的现状
    5.3 麻涌粮油专业镇的转型升级的发展前景及有利条件
        5.3.1 物流便利+市场广阔
        5.3.2 从仓储到深加工促进麻涌粮油企业加速转型
2,提高麻涌粮油产业链效益'>5.3.3 1+1>2,提高麻涌粮油产业链效益
        5.3.4 搭建粮油产业交流平台
        5.3.5“互联网+物流”模式的带动
第六章 促进东莞市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对策
    6.1 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
        6.1.1 以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动力
        6.1.2 借助“互联网+”建立信息交流渠道
        6.1.3 制定培养或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机制
    6.2 提高农业产业链的层次
        6.2.1 延伸农业产业链长度
        6.2.2 拓展农业产业链宽度
        6.2.3 整合农业产业链
        6.2.4 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
    6.3 完善政府配套政策
        6.3.1 进一步加强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
        6.3.2 转换和创新发展模式
        6.3.3 正确引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6.3.4 加强组织建设
    6.4 农业专业镇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6.4.1 建立融资平台
        6.4.2 拓宽融资的渠道
        6.4.3 个性定制金融服务
        6.4.4 鼓励企业风险投资
        6.4.5 资金导向与杠杆作用
    6.5 完善农业专业镇服务平台建设
        6.5.1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创新
        6.5.2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平台服务功能
        6.5.3 健全协同发展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2)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新媒体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新媒体研究现状
        1.3.2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现状
        1.3.3 气象领域中新媒体的应用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新媒体理论
        1.4.2 公共气象服务理论
        1.4.3 传播学理论
        1.4.4 使用与满足理论
        1.4.5 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
        1.4.6 创新扩散理论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应用要素分析
    2.1 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传播背景
        2.1.1 气候
        2.1.2 土地资源
        2.1.3 传播政策
    2.2 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传播者
    2.3 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传播受众
        2.3.1 传统农民
        2.3.2 新一代农民
    2.4 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传播者媒体平台
        2.4.1 传统媒体发展现状
        2.4.2 新媒体发展现状
    2.5 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受众媒体设备
    2.6 小结
第三章 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权衡需求分析
    3.1 受众对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需求
    3.2 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认知及应用对比
    3.3 小结
第四章 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使用与满足分析
    4.1 受众对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媒体期待
    4.2 受众对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媒体接触
    4.3 受众对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模式的满意度
    4.4 小结
第五章 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创新扩散分析
    5.1 途径获知可行性
    5.2 “+新媒体”优势认知
    5.3 “+新媒体”整合基础
    5.4 “+新媒体”整合尝试
    5.5 普及“+新媒体”整合模式
第六章 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模式的设想及措施
    6.1 “+新媒体”整合模式之应用实施措施
    6.2 “+新媒体”整合模式之平台机制建设
        6.2.1 构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6.2.2 面向应急服务,打造气象农情服务平台
    6.3 “+新媒体”整合模式之政府政策支撑
        6.3.1 争取政府支持,辅助农民提升新媒体气象服务应用能力
        6.3.2 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政策资金对新媒体气象服务的投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3)岫岩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简要评论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
    2.1 食用菌内涵
    2.2 食用菌价值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特色产业理论
        2.3.2 比较优势理论
        2.3.3 产业集聚理论
    2.4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4.1 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2.4.2 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第3章 岫岩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3.1 岫岩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3.2 岫岩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
        3.2.1 政策优势
        3.2.2 资源环境优势
        3.2.3 产业基础优势
第4章 岫岩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生产规模较小,经营方式落后
    4.2 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4.3 产业化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薄弱
    4.4 销售渠道单一,品牌建设滞后
    4.5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入不足
    4.6 菌林矛盾日益突出
第5章 促进岫岩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5.2 加大科研机构建设力度,密切产研联系
    5.3 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5.4 拓展流通渠道,提高产业效益
    5.5 建立多元化农业资金来源机制
    5.6 调整种植方式和结构,促进产品升级
    5.7 完善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招商引资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及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1.2.1 现代农业
        1.2.2 现代农业园区
        1.2.3 内生式发展模式
        1.2.4 台湾农民创业园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农业园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农业园区实践
        2.2.1 国外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2.2.2 国内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2.2.3 国内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现状
    2.3 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2.3.1 国外农业园区三个发展阶段
        2.3.2 国外农业园区三个经典模式
        2.3.3 国外农业发展与工业化互动模式
        2.3.4 经验总结
    2.4 小结
3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现状与评估
    3.1 基本概况
        3.1.1 历史回顾
        3.1.2 区位交通
        3.1.3 自然条件
        3.1.4 社会概况
    3.2 现状特征
        3.2.1 空间格局特征
        3.2.2 产业发展特征
        3.2.3 运营组织特征
    3.3 SWOT 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遇
        3.3.4 威胁
    3.4 存在的问题
        3.4.1 尚未形成合理的城乡聚落体系
        3.4.2 尚未构建完善持续的产业链条
        3.4.3 尚未架构服务园区的发展平台
        3.4.4 尚未普及运营园区的科学机制
        3.4.5 尚未统筹因地制宜的规划思路
    3.5 小结
4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构建
    4.1 “内生式”发展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4.1.1 “内生式”发展模式内涵
        4.1.2 “内生式”发展模式与现代农业的结合
        4.1.3 现代农业园区的“内生式”发展的现实意义
    4.2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要素
        4.2.1 产业引领
        4.2.2 人口集聚
        4.2.3 资源助推
        4.2.4 政策保障
    4.3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内容
        4.3.1 “内生式”发展模式界定
        4.3.2 产业链构建与延展
        4.3.3 人口梯次转移集聚
        4.3.4 资源的保育与维系
        4.3.5 政策的连贯与保障
    4.4 小结
5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应用
    5.1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基础
        5.1.1 优越的农业发展腹地
        5.1.2 明确的相关规划指引
    5.2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的定位与目标
    5.3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应用实践
        5.3.1 产业需求落实到发展链条
        5.3.2 产业功能落实到空间布局
        5.3.3 组织理念落实到园区平台
    5.4 小结
6 结论与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贡献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绩效评估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科技兴农模式
        1.2.2 我国科技兴农模式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现状
    2.1 科技兴农的概念和特征
        2.1.1 概念
        2.1.2 特征
    2.2 福建科技兴农主要模式和成效
        2.2.1 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效和特点
        2.2.2 星火计划
        2.2.3 科技兴农集团承包
        2.2.4 科技特派员制度
        2.2.5 其它科技兴农模式
    2.3 福建科技兴农模式制约因素
        2.3.1 农村科技力量薄弱
        2.3.2 科技兴农与农业推广、生产未能紧密结合
        2.3.3 运行机制缺乏活力,政府管理职能急需转变
        2.3.4 科技兴农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风险投入保障
        2.3.5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不强
        2.3.6 农村科技服务手段滞后
第三章 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证分析
    3.1 科技兴农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 科技兴农模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3.2.1 科技兴农模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权重与标准值的测算方法与步骤
    3.3 科技兴农模式的绩效评价方法
        3.3.1 科技兴农模式评价模型与计算方法
        3.3.2 评价指标测算实证与分析
第四章 完善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的对策措施
    4.1 以农村推广组织为核心,健全多元化农村科技推广组织体系
        4.1.1 推进推广组织多元化
        4.1.2 整合推广机构,优化推广队伍
    4.2 以科特派制度为重点,增强科技兴农模式的适应性
        4.2.1 继续拓宽和优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运行模式
        4.2.2 鼓励科技特派员制度向多模式利益共同体运行发展
        4.2.3 营造科技服务农村的良好政策环境
    4.3 以产业链为主线,提高科技兴农模式的技术集成
        4.3.1 农业科教单位农业技术集成推广活动
        4.3.2 引导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4.3.3 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
    4.4 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4.1 星火计划
        4.4.2 其他项目
    4.5 建立科技兴农的保障体系
        4.5.1 制度保障
        4.5.2 经费保障
        4.5.3 政策保障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水土保持产业化理论与实践
    2.1 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提出
    2.2 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内涵
    2.3 水土保持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2.3.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3.3 利益驱动理论
        2.3.4 分工协作理论
    2.4 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2.4.1 获取信息
        2.4.2 主导产业(产品)的确定
        2.4.3 综合治理,建立水土保持产业化基地
        2.4.4 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变
        2.4.5 实现产品优势向商品和经济优势转变
    2.5 实践经验
        2.5.1 立足当地资源,发挥行业优势
        2.5.2 注重投入产出,眼光瞄准市场
        2.5.3 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
        2.5.4 新型生产关系
        2.5.5 突出三个效益,加大科技含量
        2.5.6 产权到户是基础
3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3.1 延河项目由来
    3.2 项目区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降雨
        3.2.3 土壤
        3.2.4 植被
    3.3 项目资金来源状况
    3.4 治理进度及分析
    3.5 项目区经济效益
        3.5.1 项目区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3.5.2 项目区典型农户实例
        3.5.3 项目区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3.6 项目区社会效益
        3.6.1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
        3.6.2 项目区耕地面积组成变化情况
        3.6.3 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3.6.4 项目区社会进步变化情况
    3.7 项目区生态效益
        3.7.1 项目区典型地块土壤性质变化情况
        3.7.2 项目区典型地块植被状况变化情况
        3.7.3 项目区宏观植被状况变化情况
        3.7.4 项目区气候变化情况
        3.7.5 项目区保水保土变化情况
    3.8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现状小结
4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评价
    4.1 建立水土保持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4.1.1 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
        4.1.2 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
    4.2 水土保持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4.2.1 指标划分
        4.2.2 综合分析
        4.2.3 重点指标意义及计算
    4.3 建立评价模型
        4.3.1 评价模型指标阈值确定
        4.3.2 评价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4.4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现状评价
5 推进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对策
    5.1 退耕还林工作建议
    5.2 做大做强苹果产业
    5.3 大力提升畜牧专业化生产水平
    5.4 拓展蔬菜生产规模与质量
    5.5 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
    5.6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商贸旅游业
    5.7 提高水土保持产业科技水平
    5.8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机制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关于农业科技园的研究现状
        1.3.2 农业技术推广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本论文结构内容
        1.4.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与途径
    1.5 研究特色与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理论基础
        2.1.1 农业技术推广的理论
        2.1.2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1.3 农户行为理论
        2.1.4 公共产品理论
        2.1.5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1.6 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的"农业发展的诱致技术变迁理论"
    2.2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属性分析
        2.2.1 农业技术的准公共产品特征分析
        2.2.2 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上的农业技术推广分类
        2.2.3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属性分析
    2.3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内涵与特征
        2.3.1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内涵
        2.3.2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特征
    2.4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比较分析
        2.4.1 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
        2.4.2 科教单位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
        2.4.3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模式
    2.5 小结
第三章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组织形式分析
    3.1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定义与特征
    3.2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内涵
    3.3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功能
    3.4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类型
        3.4.1 按专家大院的技术类型分
        3.4.2 按照专家大院的推广模式分
        3.4.3 按农业专家大院的功能来分
        3.4.4 以专家大院的组织管理类型来分
    3.5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组织结构
    3.6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与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比较分析
        3.6.1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与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区别
        3.6.2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与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联系
    3.7 小结
第四章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机制分析
    4.1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技术支撑机制
        4.1.1 园区新技术选择引进机制
        4.1.2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
        4.1.3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4.2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融资机制
        4.2.1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融资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4.2.3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融资机制
    4.3 农业科技园区农户技术采用机制
        4.3.1 农业科技园区农户决策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4.3.2 园区农户技术采用的过程分析。
        4.3.3 园区农户技术采用的动力与阻力互动模型。
    4.4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技术对接机制
        4.4.1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技术对接机制的形成机理分析
        4.4.2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技术对接机制
    4.5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风险保障机制
        4.5.1 农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特点呼唤技术推广的风险保障机制的建立
        4.5.2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风险保障机制
第五章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模式分析
    5.1 "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技术对接的模式分析
    5.2 "专家+龙头企业+农户"技术对接的模式分析
    5.3 "专家+经纪人+农民"技术对接机制的模式分析
    5.4 "专家+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技术对接的模式分析
    5.5 "专家+龙头企业+农业中介组织+农户"技术对接模式分析
    5.6 "专家+龙头企业+经纪人+农户"技术对接模式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效益评价
    6.1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的原则
        6.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6.1.4 主要评价指标的含义与计算
    6.2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评价指标方法与应用
        6.2.1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评价方法
        6.2.2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应用
    6.3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指标体系的评价结论
        6.3.1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评价权重结果分析
        6.3.2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其他的应用评价结果分析
第七章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分析
    7.1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技术支撑机制存在的问题
        7.1.1 新技术选择引进过份追求高标准,对经济效益关注不够
        7.1.2 新技术选择引进重引进轻开发
        7.1.3 在人才上,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缺乏造成了园区科技贡献率较低
        7.1.4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7.1.5 专家大院的技术集聚和创新能力不强
    7.2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融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7.2.1 在资金上,园区建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7.2.2 在资金使用上,项目资金使用分散
    7.3 农业科技园区农户技术采用机制存在的问题
        7.3.1一些园区技术推广部门重视表面的展示形式,忽略先进实用技术农户的实际采用
        7.3.2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对园区技术采用的限制
    7.4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存在的问题
        7.4.1 由于园区专家大院对接机制定位不准,造成园区缺乏科技型龙头企业
        7.4.2 龙头企业发展目标与农民经营目标分离
        7.4.3 技术对接各方的职能和经营主体不明确
    7.5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风险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7.5.1 技术推广的市场风险分析不足
        7.5.2 园区技术推广项目用地受到制约较大,发展受到了限制
        7.5.3 创新风险保障的缺乏使园区经济效益提高缓慢
        7.5.4 技术推广项目实施过程中和建成后缺乏监测、监督
第八章 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政策建议
        8.2.1 加强宏观管理,统筹规划
        8.2.2 制定和完善专家大院的管理和优惠政策
        8.2.3 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进行管理体制创新
        8.2.4 建设园区农业技术推广的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8.2.5 积极扶持园区的龙头企业
        8.2.6 专家大院技术推广与农民对接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8.2.7 加强技术力量的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8.2.8 进行投资体制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
        8.2.9 加大专家大院技术推广与农民对接机制的制度建设
        8.2.10 面向市场,选择高效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进行技术对接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历

(8)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 本文研究范围
        1.3.1 农业推广学的学科性质
        1.3.2 农业推广学科的研究内容
        1.3.3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理论
    2.1 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关的基本概念
        2.1.1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
        2.1.2 农业科技成果
        2.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4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2.1.5 农业专业技术协会
        2.1.6 产学研结合办学思路
        2.1.7 软科学研究成果
    2.2 制度创新的基本原理
        2.2.1 制度转型
        2.2.2 诱致性创新原理
        2.2.3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2.2.4 路径依赖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
        2.2.5 路径依赖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变迁
    2.3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理论
        2.3.1 农业科技成果供求理论
        2.3.2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2.3.3 教育理论
        2.3.4 新技术扩散理论
        2.3.5 农业踏板理论
        2.3.6 内源发展理论(Endogenous Development)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需求分析
    3.1 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科技推广的需求
        3.1.1 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3.1.2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科技新的需求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
        3.2.1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3.2.2 新农村建设对推广体系的需求
    3.3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科技推广的需求分析
        3.3.1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经营的特点
        3.3.2 农民对科技需求的新变化
    3.4 新阶段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理念、制度、方式与方法变革的要求
        3.4.1 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明确职能,科学定位
        3.4.2 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面向市场和农民,自下而上开展推广工作
        3.4.3 要求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创新
        3.4.4 要求用世界的眼光来认识和改革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
第四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供给分析
    4.1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制度变迁
        4.1.1 上世纪5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为形成期
        4.1.2 上世纪60 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为低谷期
        4.1.3 上世纪80 年代初到90 年代中期为恢复发展期
        4.1.4 上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为调整重构期
    4.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4.2.1 推广体系结构状况
        4.2.2 推广主体和职能划分
        4.2.3 经费状况
        4.2.4 供给主体职能发挥情况
        4.2.5 农业推广专业体系划分
    4.3 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特点和供给状况
        4.3.1 主要特点
        4.3.2 供给状况
    4.4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弊端分析
    4.5 软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现状和问题
        4.5.1 软硬科学发展失衡
        4.5.2 软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验与借鉴
    5.1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类型
    5.2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趋势
    5.3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的特点
    5.4 美国政府和农学院的农业合作推广体系
        5.4.1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概况
        5.4.2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5.5 日本农业科技推广改革的新动向
    5.6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对我们的启示
第六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供求耦合: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
    6.1 农业科技推广供求主体间的协同分析
    6.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的路径选择
    6.3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公共品属性与政府财政支持
    6.4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向未来的改革与发展
    6.5 建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
        6.5.1 指导思想
        6.5.2 创新原则
        6.5.3 创新内容
        6.5.4 重点领域选择
    6.6 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6.6.1 机构改革与设置
        6.6.2 人员配置和用人机制
        6.6.3 经费收支制度和管理体制变革
        6.6.4 非政府机构的参与
    6.7 创新体系的阶段目标和实施步骤
第七章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创建与运行
    7.1 农业科技推广供给主体间的博弈
    7.2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三大平台”建设
        7.2.1 创建的内容
        7.2.2 基本框架
        7.2.3 依托涉农企业创建科技示范E 平台
        7.2.4 依托农业高校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平台
        7.2.5 依托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7.3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7.4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八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创建的政策建议与对策
    8.1 政策建议
    8.2 对策之一: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分类管理体系
        8.2.1 把握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特点
        8.2.2 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管理
    8.3 对策之二: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规律建立评价体系
        8.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8.3.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
        8.3.3 建立农业教育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体系
    8.4 对策之三:建立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第九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案例
    9.1 科技推广供体改革案例——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
    9.2 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办学促进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9.3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
第十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 ——以海南为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研究概况
    1.4 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农业信息化内涵与理论依据
    2.1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作用
    2.2 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2.3 经济理论依据
3 国内外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3.1 信息技术带动了世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2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3.3 热带区域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3.4 我国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4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4.1 海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4.2 信息智能岛的建设为海南农业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4.3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4.4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成绩
    4.5 海南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5 海南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接受的障碍因素分析及相关对策
    5.1 海南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接受心理类型
    5.2 影响海南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接受的主要原因
    5.3 提高海南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接受的相关对策
6 推进海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6.1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战略目标与战略选择
    6.2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选择
    6.3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10)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新疆棉花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产业集群及其组成结构
    2.1 农业产业集群的定义
    2.2 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2.3 农业产业集群的组成结构
第三章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及其支撑体系
    3.1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3.2 影响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环境因素体系
第四章 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SCP框架分析
    4.1 SCP框架分析及借鉴意义
    4.2 构建农业产业集群的SCP分析框架
    4.3 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SCP剖析
    4.4 评价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指标
第五章 新疆棉花产业集群的现状及支撑体系
    5.1 棉花产业集群的组成和分工体系
    5.2 新疆棉花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5.3 新疆棉花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5.4 新疆棉花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分析
    5.5 优化新疆棉花产业集群支撑环境的具体措施
第六章 新疆棉花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SCP分析
    6.1 市场结构分析
    6.2 市场行为分析
    6.3 直接经济绩效分析
    6.4 新疆棉花产业集群的SCP之间相互关系
第七章 促进新疆棉花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对策
    7.1 切实加强新疆“十五”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顺利进行,为新疆棉花产业形成集群发展奠定坚实屏障
    7.2 根据区域比较优势,重新审视各地区棉花产业的产品定位,突破地州行政区划限制,在全疆形成布局合理、分工专业、联系紧密的棉花产业集群格局
    7.3 发挥新疆棉花优势,形成区域品牌
    7.4 建立并完善区域合作网络,促进形成适度集中的寡头主导型市场结构
    7.5 坚持集约型耕作制度,加大棉花生产科技投入比例,努力提高棉花品质和生产
    7.6 加快棉纺工业振兴和发展,扩大生产能力,建立全国优质纱、布生产产业集群地
    7.7 加快新疆棉副产品开发力度,拓展新疆棉花产业集群体规模
    7.8 外联内合,跨地区跨国界作业,延伸新疆棉花产业链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农企协作网队伍在不断壮大(论文参考文献)

  • [1]东莞市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研究[D]. 郑锦志.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4)
  • [2]德阳市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新媒体应用研究[D]. 陈鑫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6(04)
  • [3]岫岩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寻广鹏. 吉林大学, 2015(06)
  • [4]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模式研究[D]. 屠定敏. 南京工业大学, 2014(04)
  • [5]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绩效评估与分析[D]. 林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6)
  • [6]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对策研究[D]. 米娜. 西安理工大学, 2008(12)
  • [7]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机制与模式研究[D]. 刘战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6)
  • [8]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 黄天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9]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 ——以海南为例的分析[D]. 蔡东宏. 武汉大学, 2005(05)
  • [10]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新疆棉花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D]. 宋玉兰. 新疆农业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农企合作网络团队不断壮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