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对钒铌钛微合金钢淬透性和回火稳定性的影响

硼对钒铌钛微合金钢淬透性和回火稳定性的影响

一、硼对钒铌钛微合金钢淬透性及回火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吕勇[1](2019)在《稀土铈对钢中含钛夹杂物析出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中析出的TiC、TiN、Ti4C2S2可以起到晶粒细化、析出强化、改善钢材韧性的各向异性、提高钢材抗腐蚀性能以及消除回火脆性等作用。稀土在钢中可以起到净化钢液、微合金化、变质夹杂物形貌、尺寸和成分的作用。因为钢中存在的Ti(C,N)夹杂具有尖利的棱角,不易变形,经轧制与热处理也不会消失,这对钢材的疲劳性能和韧性都是不利的。所以向钢中加入稀土铈研究稀土对含钛夹杂物形貌、成分的影响。首先,通过热力学平衡计算研究稀土对钢中含钛夹杂物析出情况的影响,在8001600℃下进行热力学平衡计算。未加入稀土铈时,含钛夹杂物以FCC#2(Ti(C,N))、Ti4C2S2、Ti3O5形式析出,加入稀土后含钛夹杂物以FCC#2、Ti2O3(稀土加入量为100ppm时才开始出现)Ti3O5、Ti4C2S2形式析出。随着稀土添加量的增加,Ti3O5、Ti4C2S2、Ti2O3析出数量逐渐减少,FCC#2析出数量逐渐增多。钢中稀土夹杂物的析出形式没有变化,均为稀土氧化物和稀土硫氧化物。铸态钢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可得钢中不添加稀土元素时,含钛夹杂物具有坚硬性的棱角和规则性的形状,且尺寸较大。加入50ppm稀土Ce,观察到含钛夹杂物的平均尺寸有所减小,但是形貌仍为规则方形。加入100ppm稀土Ce,含钛夹杂物的形貌发生改变,开始出现较为光滑的曲面。加入150ppm稀土Ce,含钛夹杂物的形貌上也出现光滑曲面,中间光亮部分为含稀土夹杂物,外层包覆含钛夹杂物。加入200ppm稀土Ce,夹杂物为TiC-CeAlO3复合夹杂,并且测得的复合夹杂物尺寸相对较小,规则立方形状的尖锐性棱角转变为光滑椭圆形状。对铸态钢中含钛夹杂物的数量、大小等进行统计分析,钢中含钛夹杂物析出数量随稀土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多,并且含钛夹杂物的平均尺寸逐渐减小,小尺寸的含钛夹杂物数量也是递增的。铸态钢经过电解后得到完整含钛夹杂物,当添加稀土铈为0ppm时含钛夹杂物为典型的立方体形貌,尺寸较大。向钢中添加50ppm稀土铈Ce,含钛夹杂物仍然为立方体形态但是尺寸相对于不加入稀土的含钛夹杂物是有所减小。当添加100ppm稀土铈时,含钛夹杂物部分棱角开始消失,形貌也向椭圆形转变。当稀土铈添加量为150ppm时,其含钛夹杂物转变为类球形,坚硬性棱角基本消除,尺寸减小。当稀土添加量为200ppm时,含钛夹杂物转变为球形夹杂物,并且尺寸小,铝酸铈作为其形核核心外层包覆含钛夹杂物。

张宏博,马涛,曹玉鹏,李欣,李孟星,李运刚[2](2018)在《含钒钛钢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钒、钛作为非常重要的合金元素,在钢中可以充分发挥细化晶粒和沉淀强化的作用,其加入钢中可以改善钢材料的性能。目前含钒钢和含钛钢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结合含钒钢、含钛钢、以及钒钛微合金化钢的特点与研究现状,指出制备含钒钛复合钢是未来发展的研究方向。

金光秀(KIM KWANG SU)[3](2015)在《V-B微合金钢控轧控冷过程组织演变机理及力学性能》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用钢在钢铁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对汽车用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人们对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以及安全性的要求,迫切要求提高汽车用钢的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钢铁材料的生产成本。采用低成本微合金系并结合控轧控冷工艺而实现钢铁材料的高强度化,是节能、节约资源、环保和汽车减量化的主要线路,也是新一代汽车用钢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科研项目为背景,以采用V微合金化并添加微量的B同时结合控轧控冷工艺开发低成本高性能汽车用钢为目的,对V-B微合金化钢热加工过程组织变化规律和控轧控冷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室热模拟实验,研究了 V-B微合金化钢奥氏体高温热变形行为、轧后冷却过程贝氏体相变行为及钒碳氮化物在贝氏体铁素体区的等温析出行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验室热轧实验,确定了轧制工艺和冷却工艺对V-B微合金化高强汽车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利用热模拟实验技术,采用膨胀法并结合金相组织观察研究了实验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分析了硼与钒对相变影响的互相关系,绘制了实验钢在连续冷却条件下的静态CCT及动态CCT曲线。硼对贝氏体转变的影响与实验钢中的钒含量有关,钢中加入适量的钒(≤0.086%)时,硼对贝氏体转变的促进作用很明显,实验钢在0.5℃/s的缓冷速下也形成大量的贝氏体;而钢中加入过量的钒(0.175%)时,硼对铁素体转变的抑制作用消失,组织内形成大量的铁素体。实验钢中加入钒含量为0.086%以下时,钒含量的变化没有对贝氏体转变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在2℃/s的缓冷速下都转变为全贝氏体组织;而加入钒含量为0.175%时,由于较粗大的钒析出物在奥氏体区的早期析出及其作为附加的铁素体形核位置,促进铁素体转变,不利于获得贝氏体组织。变形及未变形条件下,相变后含硼钒微合金钢的硬度都高于不含硼的钒微合金钢硬度。(2)利用热模拟实验技术,通过单道次及双道次压缩实验研究了实验钢奥氏体高温变形行为,分析了硼和钒及变形工艺参数对奥氏体动态再结晶行为的影响规律,计算出了实验钢的动态及静态再结晶激活能,并回归出实验钢的变形抗力模型的系数。分析认为,由固溶硼和硼化物对动态再结晶行为的相反影响,钢中加入微量硼使实验钢动态再结晶激活能和峰值应力稍微降低,从而对实验钢的动态再结晶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随着钒含量的增加,实验钢动态再结晶激活能和峰值应力增加,动态再结晶有所抑制。(3)通过奥氏体中硼氮化物形成规律的热力学分析,提出了钒微合金钢中硼元素对贝氏体转变的效果提高方案。B对奥氏体稳定性提高的影响与钢中B的固溶量有关,为提高含硼钢中的固溶B含量,应加入比B与N的结合力强的Ti;钢中V含量几乎不会影响固溶B含量,只与钢中加入Ti含量有关,其含量为钢中N含量的3.4~3.8倍。(4)通过奥氏体冷却转变过程中碳氮化物析出的热力学分析及等温析出热模拟实验,研究了钒碳氮化物在贝氏体铁素体区的析出规律。在350~700℃范围内,V(C,N)在位错线上的形核为主要形核机制;形核率随温度的变化均呈现反C曲线形态;最大形核率温度大致在550~600℃之间;相对析出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随温度的变化呈现C曲线的形态,实验钢的最快沉淀析出温度大致在600~675℃之间。实验钢在500~600℃等温得到的组织为贝氏体或贝氏体+铁素体;统计出各试验温度和保温时间内析出的体积分数,在相同保温时间条件下,600℃时析出量最大;随着钒含量的增加,V(C,N)析出的体积分数增大。(5)利用热模拟实验技术,研究了热轧工艺参数及实验钢中钒含量对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试轧实验制定了合理的控轧控冷工艺制度。随着卷取温度的降低,贝氏体含量增大而相变强化也增强,而钒析出物量减少不利于发挥V元素沉淀强化的效果;最佳卷取温度随钒含量的不同而不同;相比于卷取温度,终轧温度和冷却速率对实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不大。钢中钒含量为0.086%时,综合利用相变强化和析出强化,获得了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延伸率分别为605MPa、723MPa、18.5%,此时最佳控轧控冷工艺:终轧温度840~860℃、卷取温度540~560℃、冷却速度25~39℃/s。(6)通过实验钢冷弯性能及低温冲击性能实验确定了含硼钒微合金钢具有优良的冷弯性能和良好的冲击性能。

刘建树,李高良,刘耀辉,张瑞忠,郑杰,王利波[4](2013)在《薄板坯中钢微合金化对其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从理论分析结果来看,钒、钛、铌、硼等微合金元素都能够满足在薄板坯连铸连轧上的生产,但其作用机理及强化强度受到其本身特性及工艺条件的影响而不同;钒、铌、钛可以通过细化晶粒和沉淀强化来提高强度,对抑制再结晶能力,表现为铌>钛>钒,而硼主要表现能显着提高钢的淬透性,硼微合金钢深加工方面性能显着。

张凯[5](2011)在《超高强度管线钢组织性能控制与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管道工程的快速发展,高强、高韧、高塑性管线钢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重视。目前,X100和X120作为超高强度管线钢由于具有高强韧性、抗氢致裂纹(HIC)性能、抗硫化氢应力腐蚀开裂(SSCC)性能以及抗应力腐蚀开裂(SCC)性能,可以保证管线安全、降低输送成本等优点,被预测为未来最有可能全面应用的超高性能管线钢。目前通过调整控轧控冷工艺(TMCP),利用低温大压下和微合金化途径生产高钢级管线钢存在着设备要求苛刻、微合金化成本过高、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通过热模拟技术、控轧控冷工艺手段、力学性能测试及显微分析方法,对X100管线钢成分设计、轧制、冷却工艺及其组织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对X120管线钢提出了“控轧+弛豫+快速冷却”、“控轧+间歇式快速冷却”以及热处理工艺路线,对其强韧性和组织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在MMS-200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Mn-Nb-Mo-Ti系X100和Mn-Nb-Mo-B-Ti系X120实验钢高温奥氏体热变形行为及等温过程中静态再结晶,分别计算出实验钢的动态再结晶激活能和静态再结晶激活能,并确定了动态再结晶特征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变形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提高,实验钢动态再结晶与静态再结晶均难以发生;随变形量的增加,形变存储能增加,静态再结晶速率加快。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X120管线钢的动态、静态再结晶激活能均高于X100。含B的X120无论是峰值应力、应变还是临界应力、应变也都比X100要高,对于没有明显峰值点的应力-应变曲线,也有可能发生动态再结晶,需通过应变硬化率和应力的关系来确定是否有极小值点,从而确定是否发生动态再结晶。(2)通过对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的研究,测定了不同变形条件下X100和X120实验钢的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动力学曲线(CCT曲线)。结果表明,变形量的增加与变形温度的降低均显着加速了相变,使针状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开始相变温度显着提高;合金元素B的添加,抑制先共析铁素体和中温转变组织的形核,促进下贝氏体相变,扩大下贝氏体相变区域,使CCT曲线变得更加扁平;B元素的添加还抑制下贝氏体板条束长大,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3)通过轧制工艺热模拟试验,研究加热温度、轧制和冷却工艺参数对组织及细化作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奥氏体、M/A组元和析出相等显微组织采用热加上过程的全过程控制的方法,即精确控制加热温度、粗轧、精轧和冷却速度等工艺参数,能获得最佳的组织细化效果。(4)在实验轧机上对Mn-Nb-Mo-Ti系及高Nb系X100实验钢进行了控轧控冷实验,通过TMCP工艺与HTP工艺的钢板的组织、性能比较。结果表明,与TMCP工艺相比,通过HTP工艺实验钢组织基体内部晶粒度小于TMCP工艺,强度、低温冲击韧性和延伸率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HTP工艺较显着地改善其屈强比。其中,Mn-Nb-Mo-Ti系X100实验钢最优工艺参数为:精轧开轧温度780℃~800℃,终轧温度760℃~780℃,终冷温度440℃~460℃,冷却速度30℃/s左右。此工艺钢板屈服强度达到751MPa,抗拉强度为894MPa,延伸率为20.6%,-20℃夏比冲击功达到247J,韧脆转变温度为-62℃。根据热变形工艺回归公式推算,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769MPa,907MPa,19.7%,与实际值相吻合。(5)通过对X120超高强度管线钢弛豫阶段中温转变组织超细化原理分析,提出“控轧+弛豫+快速冷却”新型工艺路线。通过调整水冷开冷温度来控制软相针状铁素体的数量,在弛豫过程中,晶内通过变形位错重新排列,形成了位错胞状结构和亚晶,并通过随后的快速冷却将弛豫过程形成的亚晶界快速形核,生成硬相组织(接近马氏体组织的下贝氏体),这种针状铁素体+下贝氏体的复相组织不仅具有很高的强度,还具有良好的塑韧性,软相组织的加入优化屈强比和抗大变形性能。理想的工艺参数为:终轧温度800℃左右,弛豫至650℃附近,冷却速度稍高于50℃/s,终冷温度400℃附近。(6)采用“控轧+间歇式冷却”工艺,研究了轧制、冷却参数对X120超高强度管线钢组织性能的影响。通过降低终轧温度,使在较低温度下充分变形的奥氏体中产生高畸变积累,在高冷却速度下,迅速在奥氏体向铁素体相变的动态相变区前终止冷却,进入到弛豫阶段,得到针状铁素体或粒状贝氏体等中温转变组织,并通过随后的快速冷却至Ms以下,得到低温下贝氏体/马氏体组织。最优的工艺参数为:终轧温度850℃左右,冷却速度均为50℃/s以上冷却至560℃弛豫区间,弛豫时间为10s。这种硬化奥氏体不仅提供了弛豫过程中软相针状铁素体相变所需的能量,而且在其基体中形成大量的形变带,为最终相变组织提供足够的形核位置,该工艺板材力学性能优良。(7)对比研究了不同在线热处理工艺对X120级管线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50℃保温40min的回火工艺下,采用直接淬火工艺实验钢回火后组织中大角度晶界百分含量略大于两段式淬火上艺。但采用两段式淬火工艺实验钢综合力学性能均优于直接淬火工艺,且在450℃~500℃回火后,各项指标均达到X120管线钢性能标准。从节能减排环保角度出发,采用轧后直接两段式淬火+回火工艺开发一种既有高强韧性,又有高稳定性的热处理钢板,可作为X120超高强度管线钢热处理工艺储备。

李玲霞,孙曼丽,马翔[6](2008)在《硼钛微合金化结构钢的物理化学相分析》文中指出研究了硼钛微合金化结构钢析出相的电解萃取方法;通过测定电解残渣的溶解曲线,确定了碳硼化物与氮化硼相定量分离的条件;测定了不同试验钢中各析出相的结构和含量,以及含硼结构钢中的固溶体、碳硼化物和氮化硼中的硼含量。结果表明:文献中所推荐的用氯化钾和柠檬酸水溶液作电解液的电解条件并不适合本合金,确定了以四甲基氯化铵和乙酰丙酮的甲醇溶液为电解液的新的电解条件,在此条件下可以将碳硼化物和氮化硼相定量分离;不同样品的碳硼化物的溶解时间不同,可以通过电解残渣的溶解曲线来确定。本文所确定的电解萃取方法已用于硼钛微合金化结构钢的相分析。

孙振岩,吕荣,谢鹏飞[7](2002)在《硼对钒铌钛微合金钢淬透性及回火稳定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了 3种试验钢的淬透性与回火稳定性 .结果表明 ,硼在钒铌钛微合金钢中更能充分发挥提高淬透性的作用 ,在所有实验温度下试钢A的淬透性均优于试钢B与试钢C .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下硼的淬透因子测定表明 ,在 90 0~ 95 0℃淬火时 ,含硼钒铌钛钢可获得最佳淬透性 .试钢A经 92 0℃淬火 ,在 5 5 0~ 6 6 0℃温度范围回火 ,其硬度不发生明显变化 ,显示出含硼钒铌钛微合金钢具有良好的回火稳定性 .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认定 ,采用含硼钒铌钛微合金钢取代HQ5 90钢是可能的 .

二、硼对钒铌钛微合金钢淬透性及回火稳定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硼对钒铌钛微合金钢淬透性及回火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铈对钢中含钛夹杂物析出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钛在钢中的作用
        1.1.1 钛对钢材晶粒细化的作用
        1.1.2 钛对钢材的强化作用
        1.1.3 钛对钢材韧性各向异性的改善
        1.1.4 加钛对提高钢的耐腐蚀性和回火脆性的影响
    1.2 钛化物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1.3 钛化物析出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
    1.4 稀土在钢中的作用
        1.4.1 稀土在钢中的净化作用
        1.4.2 稀土对夹杂物的改性作用
        1.4.3 稀土在钢中的微合金化作用
        1.4.4 稀土元素对钢组织的影响
        1.4.5 稀土元素对铁素体、珠光体的影响
        1.4.6 稀土元素对奥氏体的影响
        1.4.7 稀土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1.4.8 稀土元素对钢强韧性的影响
        1.4.9 稀土元素对钢冲击韧性的影响
        1.4.10 稀土元素对钢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1.5 论文选题背景、意义和内容
        1.5.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过程及其方法
    2.1 实验钢的成分设计
    2.2 实验过程
    2.3 实验设备
3 稀土铈对钢中含钛夹杂物的热力学计算
    3.1 含钛夹杂物在钢中的析出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铸态钢含钛夹杂物的析出
    4.1 实验钢成分检测
    4.2 实验钢含钛夹杂物分析
    4.3 对析出的含钛夹杂物进行统计
    4.5 本章小结
5 电解实验
    5.1 电解装置及其抽滤装置
    5.2 电解液的选择
    5.3 电解过程
    5.4 电解后含钛夹杂物的形貌分析
        5.4.1 析出物的形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含钒钛钢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含钛钢
2 含钒钢
3 钒钛微合金钢
4 V-Ti合金/钢铁复合材料研究展望

(3)V-B微合金钢控轧控冷过程组织演变机理及力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汽车用钢的国内外研究及现状
        1.2.1 汽车用钢的发展
        1.2.2 汽车用钢的应用
        1.2.3 高强汽车用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微合金钢汽车用钢
        1.3.1 微合金汽车用钢的强化机制
        1.3.2 微合金元素的作用
        1.3.3 汽车用微合金贝氏体钢
    1.4 低碳贝氏体钢研究现状和汽车用微合金贝氏体钢
        1.4.1 低碳贝氏体钢研究现状
        1.4.2 微合金贝氏体钢在汽车用钢的应用
    1.5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5.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V-B微合金钢连续冷却过程相变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连续冷却过程相变的实验方法
        2.1.1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设计思路
        2.1.2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确定
        2.1.3 实验方法与设备
    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2.1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2.2.2 连续冷却转变的显微组织
        2.2.2.1 未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显微组织
        2.2.2.2 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显微组织
    2.3 讨论
        2.3.1 变形和冷却速率对相变的影响
        2.3.2 钒和硼对相变的影响
        2.3.2.1 钒对相变的影响
        2.3.2.2 硼对相变的影响
        2.3.3 连续冷却转变后硬度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V-B微合金钢的高温热变形行为
    3.1 实验材料及方案
        3.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2 实验方案
        3.1.2.1 单道次实验方案
        3.1.2.2 双道次实验方案
    3.2 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变形抗力分析
        3.2.1 动态再结晶行为分析
        3.2.1.1 应力-应变曲线
        3.2.1.2 V、B对动态再结晶的影响
        3.2.1.3 动态再结晶本构关系的模型建立
        3.2.2 变形抗力分析
        3.2.2.1 变形温度对变形抗力的影响
        3.2.2.2 应变速率对变形抗力的影响
        3.2.2.3 变形程度对变形抗力的影响
        3.2.2.4 变形抗力数学模型
    3.3 静态软化行为分析
        3.3.1 软化率的计算方法
        3.3.2 双道次应力-应变曲线
        3.3.3 静态软化率曲线
        3.3.4 静态再结晶的影响因素
        3.3.5 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
    3.4 小结
第4章 V-B微合金钢等温析出行为研究
    4.1 硼氮化物在奥氏体区形成的热力学分析
        4.1.1 多元微合金系的析出热力学
        4.1.2 计算结果和分析
        4.1.2.1 合金元素的氮化物析出
        4.1.2.2 含硼铝镇静钢中硼氮化物的析出
        4.1.2.3 Ti-B系钢中硼氮化物的析出
        4.1.2.4 Ti-Nb-V-B系钢中硼氮化物的析出
    4.2 钒碳氮化物在贝氏体区析出动力学理论计算
        4.2.1 V(C,N)在贝氏体区析出自由能
        4.2.2 V(C,N)的主要形核机制
        4.2.3 V(C,N)的析出动力学
    4.3 V(C,N)在贝氏体区等温析出行为热模拟研究
        4.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3.2 等温析出工艺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4.3.3 等温析出工艺对析出的影响
        4.3.3.1 V(C,N)的等温析出行为
        4.3.3.2 析出物的统计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V-B微合金钢的控轧控冷工艺研究
    5.1 V-B微合金钢的控轧控冷模拟
        5.1.1 模拟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2 实验方案
        5.1.2 实验结果分析
        5.1.2.1 变形温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5.1.2.2 冷却工艺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5.2 V-B微合金钢的试轧实验
        5.2.1 实验方法
        5.2.1.1 实验材料与试轧设备
        5.2.1.2 实验方案
        5.2.1.3 实验钢的性能测试与组织分析方法
        5.2.2 热轧实验结果和分析
        5.2.2.1 终轧温度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5.2.2.2 卷取温度和冷却速率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5.2.2.3 钒含量对组织组织的影响
        5.2.3 冲击性能分析
        5.2.3.1 不同温度下的冲击吸收功
        5.2.3.2 冲击断口形貌
        5.2.3.3 分析和讨论
        5.2.4 冷弯性能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薄板坯中钢微合金化对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微合金化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2.1 钒
        2.1.1 钒微合金化理论基础
        2.1.2 钒微合金技术的应用
    2.2 钛
        2.2.1 钛微合金化理论基础
        2.2.2 钛微合金技术的应用
    2.3 铌
        2.3.1 铌微合金化理论基础
        2.3.2 铌微合金技术的应用
    2.4 硼
        2.4.1 硼微合金化理论基础
        2.4.2 硼微合金技术的应用
3 结语

(5)超高强度管线钢组织性能控制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管线钢的发展及研究方向
        1.2.1 油气管道和管线钢的发展历史
        1.2.2 管线钢今后研究方向
    1.3 高钢级管线钢的合金化原理及组织设计
        1.3.1 管道发展趋势及合金设计特点
        1.3.2 管线钢合金设计基本思想
        1.3.3 管线钢合金成分与组织状态关系
    1.4 机械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原理
        1.4.1 机械热处理技术(TMCP)的发展
        1.4.2 新一代超快速冷却技术工艺特点及原理
    1.5 弛豫快速冷却技术的背景及原理
        1.5.1 弛豫快速冷却技术的研究背景
        1.5.2 弛豫细化技术的原理
    1.6 超高强度管线钢热处理的目的与工艺
        1.6.1 超高强度管线钢热处理的目的
        1.6.2 超高强度管线钢热处理工艺
    1.7 本文工作背景及研究内容
        1.7.1 工作背景
        1.7.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超高强度管线钢的热变形行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2.3 实验方案
        2.3.1 单道次压缩实验
        2.3.2 等温间歇压缩实验
    2.4 高温变形过程的动态行为
        2.4.1 应力-应变曲线及影响因素
        2.4.2 实验钢变形抗力模型建立
        2.4.3 实验钢变形抗力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
        2.4.4 实验钢动态再结晶特征参量的确定
    2.5 高温变形过程的静态行为
        2.5.1 静态软化率
        2.5.2 静态再结晶动力学
    2.6 讨论
        2.6.1 热变形工艺对再结晶的影响
        2.6.2 动态再结晶激活能的确定及热变形过程基本关系
        2.6.3 静态再结晶激活能的确定及影响规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高强度管线钢连续冷却过程相变行为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3 实验方案
        3.3.1 高温淬火实验
        3.3.2 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实验
        3.3.3 TMCP工艺模拟实验
    3.4 高温淬火工艺实验结果
        3.4.1 加热制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3.4.2 加热温度对第二相的影响
        3.4.3 加热温度对硬度的影响
    3.5 实验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实验结果
        3.5.1 不同热变形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3.5.2 热变形工艺对实验钢CCT曲线的影响
        3.5.3 不同热变形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组织
        3.5.4 热变形工艺对组织的影响
    3.6 TMCP工艺模拟实验结果
        3.6.1 再结晶区轧制工艺实验
        3.6.2 未再结晶区轧制工艺实验
        3.6.3 控冷工艺模拟实验
    3.7 讨论
        3.7.1 硼对奥氏体晶粒尺寸及连续冷却转变的影响
        3.7.2 连续冷却相变热力学与动力学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X100钢级管线钢组织细化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案
        4.2.3 组织观察与力学性能检测
    4.3 TMCP工艺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力学性能结果与分析
        4.3.2 终轧温度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4.3.3 冷却速度和终冷温度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4.3.4 轧制道次压下率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4.4 HTP工艺与TMCPS工艺组织性能比较
        4.4.1 HTP与TMCP工艺组织比较
        4.4.2 HTP与TMCP工艺性能比较
    4.5 讨论
        4.5.1 控轧控冷工艺对强韧性机制的影响
        4.5.2 控轧控冷工艺对组织转变的影响
        4.5.3 控轧控冷工艺对析出相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X120超高强度管线钢软硬相组织控制与细化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5.2.2 实验方案
        5.2.3 组织观察与力学性能检测
    5.3 连续冷却+淬火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冷却速度下中温转变组织演变规律
        5.3.2 变形温度、变形量对组织演变的影响
    5.4 控轧控冷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测工艺参数与力学性能
        5.4.2 控轧+弛豫+快速冷却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5.4.3 控轧+间歇式快速冷却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5.5 讨论
        5.5.1 硼对显微组织性能的影响
        5.5.2 软硬相组织调控思想及协调变形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X120超高强度管线钢热处理工艺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3 离线热处理实验
        6.3.1 实验方案
        6.3.2 淬火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6.3.3 回火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6.4 在线热处理实验
        6.4.1 实验方案
        6.4.2 不同淬火模式下实验钢组织性能比较
        6.4.3 在线淬火实验钢回火过程组织性能变化规律及断口分离分析
    6.5 分析与讨论
        6.5.1 三种热处理工艺组织性能比较
        6.5.2 三种热处理工艺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6.5.3 不同热加工工艺组织状态EBSD晶粒取向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硼对钒铌钛微合金钢淬透性及回火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用材料
    1.2 实验方案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硼对钒铌钛微合金钢淬透性的影响
    2.2 硼对钒铌钛微合金钢回火稳定性的影响
3 结 论

四、硼对钒铌钛微合金钢淬透性及回火稳定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铈对钢中含钛夹杂物析出行为的研究[D]. 吕勇.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4)
  • [2]含钒钛钢研究现状及展望[J]. 张宏博,马涛,曹玉鹏,李欣,李孟星,李运刚. 铸造技术, 2018(06)
  • [3]V-B微合金钢控轧控冷过程组织演变机理及力学性能[D]. 金光秀(KIM KWANG SU). 东北大学, 2015(07)
  • [4]薄板坯中钢微合金化对其性能的影响[J]. 刘建树,李高良,刘耀辉,张瑞忠,郑杰,王利波. 甘肃冶金, 2013(01)
  • [5]超高强度管线钢组织性能控制与工艺研究[D]. 张凯. 东北大学, 2011(07)
  • [6]硼钛微合金化结构钢的物理化学相分析[J]. 李玲霞,孙曼丽,马翔. 冶金分析, 2008(05)
  • [7]硼对钒铌钛微合金钢淬透性及回火稳定性的影响[J]. 孙振岩,吕荣,谢鹏飞.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S1)

标签:;  ;  ;  ;  ;  

硼对钒铌钛微合金钢淬透性和回火稳定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