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大动脉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一、大动脉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史张[1](2021)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第一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较高。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VW-MRI)技术预测复发性脑卒中。本研究旨在评估hr-VW-MRI在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复发性脑血管缺血事件风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首次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58例(平均年龄57.7±11.5岁;男性45例)。所有患者分别在初次入院前及临床规范治疗大于三个月后行hr-VW-MRI检查,并对每个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直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再次发生,随访时间不超过48个月。通过hr-VW-MRI评估并记录责任动脉最狭窄层面的狭窄率、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inal area,MLA)、斑块强化率及各种指标前后变化的百分比。PB的定义为(1-MLA/最狭窄层面的管壁面积)×100%。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并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基线和随访两次hr-VW-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2±4.1个月,其中12例患者(占总人数的20.7%)在10.9±9.2个月内发生了同侧责任血管的复发性TIA或缺血性脑卒中。单因素分析表明基线的甘油三酯、PB变化百分比和PB进展与卒中复发显着相关(所有P<0.05)。多因素Cox回归发现PB进展(HR,6.293;95%CI,1.620-24.444;P=0.001)是复发性缺血事件预测的独立影像学特征。结论:PB进展与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独立相关,hr-VW-MRI有助于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预测和风险分层。第二章: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目的:前期研究认为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有助于预测(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引起的复发性脑卒中,但采用二维非全脑成像技术和缺乏规范临床随访及预后评估是其主要缺陷。本章研究旨在基于三维hr-VW-MRI通过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两个时间维度,探讨经强化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和影像特征的变化规律,并评估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和神经功能残障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分析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行三维头颈联合hr-VW-MRI检查,并要求患者在强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指标(包括体育运动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临床症状和血液指标)和hr-VW-MRI影像特征的复查评估。随后在2021年3月1日前以电话采访形式进行患者症状和残障评估。通过改良兰金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来确定预后不佳和神经功能残障。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预后情况,并计算风险比(HR)、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I)。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为80人(平均年龄:59.64±12.03),两次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92.4±15.9天,长期随访的平均天数为583.4±130.8天。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活性减弱(强化率减低,P<0.001;直方图均数值升高,P=0.012)。在复发性卒中的高危因素研究中,凸月形斑块与短期卒中复发显着相关(HR=7.137;95%CI,1.531-33.277;P=0.047),而在长期随访中体育运动与否则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0.104;95%CI,0.018-0.591;P=0.010)。在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中,短期治疗后的预后优劣与患者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4.544;95%CI,1.238-24.761;P=0.045)、总运动代谢当量(OR=0.678;95%CI,0.465-0.990;P=0.044)和熵(OR=0.073;95%CI,0.011-0.473;P=0.006)显着相关,而斑块位于第二象限(OR=9.617;95%,2.0159-44.911;P=0.004)、服药依从性(OR=0.135;95%,0.030-0.610;P=0.009)和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6.234;95%,1.723-22.553;P=0.005)则与其长期治疗后神经功能残障有关。结论:hr-VW-MRI可评估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变化情况,并有助于ICAD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预测和功能残障评估。第二部分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目的: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而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的极化可能会使斑块的不稳定性转为稳定。我们设想构建一种共载125碘-氧化铁纳米粒(125I-ION)和姜黄素(Cur)的纳米粒脂质体(9-CCN(125I-ION/Cur)-LNPs),通过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的多模态成像手段,将姜黄素靶向输送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诊治一体化目的。材料与方法:首先,制备9-CCN(125I-ION/Cur)-LNPs,并检测铁和姜黄素的包封率、载药率以及该纳米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放射化学稳定性和弛豫时间。其次,对该纳米脂质体进行体外评估,检测分析9-CCN(125I-ION/Cur)-LNPs在巨噬细胞中的摄取情况,并分离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进而,建立新西兰大白兔的动脉粥硬化动物模型,在注射前及每10天注射靶向纳米粒脂质体后,分别在注射后6h及36h进行体内SPECT和MRI扫描,评估斑块情况。最后,离体兔主动脉,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分析斑块的病理学特征。结果:透射电镜显示9-CCN(125I-ION/Cur)-LNPs粒度均一、超顺磁性好、放射化学纯度为97.2%,且在体内循环中较为稳定。体外摄取研究发现,姜黄素和核素放射性均在RAW264.7细胞中摄取较高,而MRI图中ION的摄取在两种细胞中几乎相同,并且体外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和姜黄素可促进巨噬细胞极化为M2表型。此外,体内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可以特异性地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促炎M1型巨噬细胞结合,并将125I-ION和姜黄素传递到巨噬细胞中。由于M1向M2极化,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稳定,导致纳米粒脂质体的吸收显着减少,SPECT/CT核素摄取显着下降。结论:9-CCN(125I-ION/Cur)-LNPs实现了同时检测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核医学和磁共振联合成像的方式可精准检测斑块并评估疗效,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治一体化。

陈腾飞[2](2020)在《累及穿支血管非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介入治疗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累及穿支血管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之一。尽管针对累及穿支血管非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技术不断完善,但正规药物治疗失败后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大血管闭塞,特别是穿支血管丰富的基底动脉(BA)与大脑中动脉(MCA)完全闭塞是否选择血管内治疗尚不明确。我们的研究目的是评估这些患者的血管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后中期随访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住院治疗的41例采用机械开通治疗的累及穿支血管的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大血管闭塞病人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确诊为脑梗塞或TIA,闭塞血管为入院主诉症状责任血管。轻型脑卒中发病时间>2周、重型脑卒中发病时间≥1月的为非急性期。本研究根据术后6个月患者的mRS评分为标准,将0-2分病人纳入预后较好组,将3-6分患者纳入预后较差组,进行两组间统计学分析。入选标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症状性MCA、BA闭塞患者的资料,且均为尽管接受最佳药物治疗失败后行血管再通术。具体标准如下:(1)脑卒中均为动脉硬化引起;(2)累及穿支血管的颅内大动脉指的是大脑中动脉M1段(MCA M1)、基底动脉(BA),MCA、BA供血区域经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如:PWI、CTP等)证实有效灌注不足;(3)所有入选患者均为经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与积极的药物治疗(Stenting versus aggressive medical therapy for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SAMMPRIS)研究中采用的最佳药物治疗方案(BMT指全疗程的使用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降脂稳定斑块作用的他汀类药物,降压药物、血糖控制药物对症治疗,及戒烟酒等改善生活方式的治疗方案)治疗失败的患者,其失败标准为MCA、BA未能成功再通、供血区再发TIA或脑卒中、神经功能持续恶化、症状改善不满意;(4)年龄大于18岁、预期寿命大于10年;(5)上次缺血事件大于2周者。排除标准:(1)术前中重度残疾mRS评分大于3分(不包含3分);(2)并发有严重的内科疾病的患者,不能够耐受手术者;(3)排除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如动脉炎、动脉夹层、烟雾综合征的患者;(4)药物治疗后无缺血事件发作;(5)大脑前动脉、后动脉及脑膜支侧枝循环良好,影像学检查提示灌注充足;(6)闭塞段成环形强化或闭塞段血管成角操作路径复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例血管内治疗的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大动脉穿支段闭塞的患者。男性24(58.5%)例,女性17(41.5%)例。预后良好组36例(87.8%),预后不良组5例(12.2%)。术前NIHSS评分中位数3。责任血管分布BA段22(53.7%)例,MCA M1段19(46.3%)例,其中预后良好组里BA段17(41.5%)例,M1段19(46.3)例;预后不良组中BA段5(12.2%)例,M1段0例;10例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开通术,26例采用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置入术;其中1例术后3天内颅内出血,考虑脑梗塞出血转化,经对症治疗后病情平稳,6个月后mRS评分2分;1例术中夹层形成,无临床症状;1例基底动脉闭塞再通术后4天出现供血区新发脑干梗死,考虑穿支闭塞,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6个月随访mRS评分5分;术后随访中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支架内再闭塞4例,支架内再狭窄4例,其中4例闭塞病人中,只有1例再闭塞病人出现右侧肢体力弱症状,经支架内球囊扩张术及强化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6个月mRS评分1分;余3例无症状闭塞患者1例药物保守治疗,6个月mRS评分1分;余2例均给予支架球囊扩张再通,6个月mRS评分均为0分;4例狭窄均为出现症状,随访狭窄率分别为20.7%、20%、10.8%、5.4%,未超过50%,继续口服药物,余未做特殊干预。其中17例患者行DSA/CTA复查,30例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36例患者手术有良好的效果,参考标准为术后6个月时随访的mRS评分<3分,18例患者的术后六个月时mRS评分为1分、13例患者的术后六个月时mRS评分为0分、4例患者的术后六个月时mRS评分2分;9例患者手术疗效较差(出院时mRS评分≥3分),其中4例患者3分,1例患者4分,2例的术后六个月时mRS评分为5分,无评估为6分的患者;侧枝代偿差的患者数量为19例(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为0-2级),侧枝代偿良好的患者数量为22例(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为3-4级)。34例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理想(2b-3级),7例患者术后血管再通不理想(TICI分级2a级)。从两组对比单因素方差的分析结果可见,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的患者在入院时NIHSS评分、侧枝代偿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后6个月预后明显相关;入院时NIHSS评分P值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均<0.05,提示入院时NIHSS评分是手术后6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1.累及穿支血管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介入治疗患者预后与术前NIHSS评分水平显着相关,提示术前NIHSS评分临界分值为4分,术前NIHSS评分达到或超过8分提示预后不良。2.脑侧支代偿差是6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但仍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量分析研究。

刘畅[3](2020)在《CTP联合多时相CTA在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目前颅内大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群最常见脑梗死病因,良好侧支循环能改善预后。近年来功能学成像与结构成像联合评估侧支循环成为研究热点,多模式CT作为无创快捷、可重复检查方法,在ICAS评估中有着重要价值。本研究分析症状性ICAS患者危险因素,并通过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联合多时相CTA(multiphase CTA,m CTA)分析侧支循环与灌注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ICA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入组120例前循环ICAS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责任血管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与非症状组,其中34例完成CTP联合m CTA检查,应用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评估侧支水平,获得患侧和健侧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通过“患侧/健侧”计算r CBV、rCBF、r MTT、r Tmax,对比症状组与非症状组临床危险因素、侧支循环评分及灌注参数差别,并分析不同侧支水平对颅内灌注的影响。结果:1.临床分组:入组120例ICAS患者,平均年龄(67.55±11.60)岁,症状组66例,非症状组54例;其中34例(症状组18例,非症状组16例)完成CTP联合m CTA检查。2.一般资料:症状组与非症状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吸烟及饮酒史方面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3.化验指标:症状组和非症状组患者凝血、生化指标进行对比。经多因素分析,症状组D-二聚体(OR=2.533,95%CI 1.063-6.032,P=0.036)、apo B/AI(OR=3.129,95%CI 1.250-7.835,P=0.015)高于非症状组,有统计学意义。4.CTP参数:症状组(18例)灌注参数:rCBF 0.52(0.48),r CBV1.10(0.25),r Tmax 2.22(1.25),r MTT(2.13±0.89);非症状组(16例)灌注参数:rCBF 0.76(0.59),r CBV 1.16(0.73),r Tmax 2.18(1.38),r MTT(1.69±0.66)。症状组rCBF低于非症状组,有统计学意义(P=0.034)。5.侧支循环水平及对灌注影响:症状组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3(1)分,低于非症状组侧支评分4(1.5)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8)。对侧支循环良好组(19例)与不良组(15例)灌注参数(rCBF,r CBV,r Tmax,r MTT)进行比较,其中侧支循环不良组rCBF 0.46(0.38),r CBV1.04(0.18)低于良好组rCBF 0.79(0.33),r CBV 1.21(0.67),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25)。结论:1.CTP联合m CTA检查有助于早期识别ICAS患者脑梗死复发风险,指导临床二级预防策略。2.D-二聚体、载脂蛋白B/AI增高可能是症状性ICA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3.rCBF降低提示ICAS患者颅内灌注失代偿;r CBV、rCBF降低提示侧支循环不良,预示急性缺血事件发生。4.良好的侧支循环能有效改善颅内灌注,减少ICAS患者急性缺血事件发生。

何晓璐[4](2020)在《MRA/DWI-ASPECTS不匹配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探讨MRA/DWI-ASPECTS不匹配对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早期预测价值,进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且因多种原因未接受再灌注治疗,并在发病24小时内经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确诊的大血管病变。入院收集其人口统计学信息(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基线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实验室检查结果(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血管狭窄程度、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异常高信号区域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MRA/DWI-ASPECTS不匹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测入院时NIHSS和住院72小时NIHSS,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定义为住院72小时NIHSS较入院时NIHSS≥2分,根据有无END分为END组及非END组。单因素分析比较END组和非END组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DWI-ASPECTS评分、MRA/DWI-ASPECTS不匹配有无差异。将单因素分析P<0.2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分析MRA/DWI-ASPECTS不匹配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P<0.05)。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3例。其中男性56例(54.37%),女性47例(45.63%);年龄35~86岁,平均年龄67.01±11.06岁。END组17例(16.51%),其中10例(58.82%)存在MRA/DWI-ASPECTS不匹配;非END组86例(83.49%),其中24例(27.91%)存在MRA/DWI-ASPECTS不匹配。2.在单因素基线资料研究中,END组与非END组在高血压病[11(64.71%)vs33(38.37%),P=0.045]、糖尿病[10(58.82%)vs28(32.56%),P=0.040]、DWI-ASPECTS[8.00(6.00,8.00)vs6.00(7.00.8.00),P=0.010]、MRA/DWI-ASPECTS不匹配[10(58.82%)vs24(27.91%),P=0.013]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END组DWI-ASPECTS评分显着低于非END组,END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和MRA/DWI-ASPECTS不匹配显着高于非END组。3.将单变量分析中P<0.2的变量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基线NIHSS评分、DWI-ASPECTS评分、MRA/DWI-ASPECTS不匹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结果仍提示DWI-ASPECTS(优势比=2.377,95%可信区间1.455~3.884;P=0.001)和MRA/DWI-ASPECTS不匹配(优势比=16.03,95%可信区间2.75~93.62;P=0.002)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独立相关,是其独立预测因子。结论1.临床基线材料中高血压病、糖尿病、DWI-ASPECTS、MRA/DWI-ASPECTS不匹配是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2.MRA/DWI-ASPECTS不匹配是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独立预测因素。

NationalHealthCommissionStrokePreventionExpertCommissionNeuroimagingCommittee;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RadiologySocietyNeuroimagingGroup[5](2019)在《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血管病是目前我国致死率排名第一的疾病,急性脑血管病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影像学在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彰显,但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影像检查及解读仍然缺乏规范。《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以我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基础,充分考虑我国脑血管病临床诊治需求,同时紧密结合国内外脑血管病诊治的最新指南和最新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书写,内容涵盖了技术规范化、路径规范化、扫描规范化和诊断规范化4个部分,用于规范我国脑血管病影像流程,明确各级卒中防治单位职责,指导实际工作,从而加强脑血管病影像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提高行业对脑血管病影像的认识。

闫丽[6](2019)在《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背景:脑缺血具有很高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建立与临床特征最相符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对其病理改变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脑缺血模型的研究主要建立于啮齿类动物、兔子及狗上。猴子与人类接近,但由于购买程序复杂、成本高,介人手术及配套检查要求高、药品及设备使用费用高,因此建模中使用较少。临床上,脑缺血发病主要由血栓栓塞引起,且约85%的脑缺血都是由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引起。因此,建立一种理想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反映人体临床特征是至关重要和必要的。目的:构建恒河猴局部急性脑缺血的模型,为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治疗与评价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及研究方法。方法:选择8只健康恒河猴,术前行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并对血管及其走形进行评估;在DSA引导和监测下,经股动脉将微导管插入至MCA M1分支,再将自体白色血栓导入,阻断血流。栓塞完成后及栓塞后24h,用DSA、MRI成像进行评估。栓塞24h后,处死2只猴子,进行灌注、固定。两周后,开颅取脑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例在插管过程中死亡,7例恒河猴脑缺血模型成功构建。建模成功后,自体白色血栓被导入至MCA M1段,血流阻断,相应部位脑缺血形成。栓塞即刻及栓塞后24h,DSA、MRA提示MCA闭塞,MRI多序列成像显示急性局部脑缺血病灶。病理大体标本及HE染色显示深部脑组织梗死病灶形成,MCA分支内可见血栓,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结论:用自体血栓介入法可建立理想有效的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对脑缺血疾病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MRI、DSA可对建模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建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超声在猴急性脑缺血模型中的评价作用背景:超声医学发展飞速,超声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新型的颅脑声学造影、颅脑三维成像、能量多普勒显像以及二维多普勒显像等,使得脑血管病变研究技术实现了较大创新。临床多年以来,颅脑血管病变的判断以DSA、CT、MRI检查居多。DSA虽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其有创伤且多配合介入治疗;常规的MRI不能早期发现小的梗死灶,尤其是在发病6h内的病灶,同时不方便便携,往往不能配合床边诊治。因此,我们采用超声对脑栓塞动物模型进行诊断,探讨其在脑栓塞动物模型中检测与评估作用。由于恒河猴与人类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如体积小、颅内血管细以及颞骨厚小等,且考虑到声学骨窗不足(inadequate acoustic bone windows,IABW)等特点,此章节中,我们选取经颅彩色超声检查(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TCCS)和经颅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sonography,CE-TS)进行建模前、后评价,探讨超声在急性脑缺血模型中的的成像特点及评价作用。目的:探讨超声在恒河猴局部脑缺血模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8只健康恒河猴,术前行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并对血管及其走形进行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同实验一部分。猴子取侧卧位,选取颞窗为透声窗,采用TCCS及CE-TS对猴子建模前、后的颅内血管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栓塞前,TCCS清晰显示MCA,其血流充盈佳,并可录得正常低阻MCA频谱;CE-TS示:造影剂充盈良好,不仅显示MCA,还可显示清晰完整的大脑动脉环结构。栓塞后,TCCS显示MCA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通过,且录不到正常动脉频谱;CE-TS显示,大脑中动脉局部造影剂充盈缺损。病理大体标本及HE染色显示深部脑组织梗死病灶形成,大脑中动脉分支内可见血栓,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结论:TCCS和CE-TS可实时、动态评价颅内大动脉。在脑栓塞时,又可给予快速、便捷的诊断及评价,在脑缺血疾病的研究中有着切实的临床价值。第三部分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猴脑血管的应用初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课题的共同研究成果)背景:从我们第二部分的研究发现,超声仅对颅内的大血管等显示较理想,对于颅内的微小血管及末端血管显示不佳,即使借助了造影剂的增强显示作用,成像依旧不理想。近年来,超分辨成像技术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进展。目前国际上最新常用的超快平面波超声多普勒脑功能成像[1]和基于超声造影微泡的超分辨成像技术[2]已推进到能对小鼠等小动物脑小血管及血流进行成像,但还未对猴与更大的活体动物脑微小血管成像。在国内,超分辨成像技术取得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其在大动物的基础实验和临床实验甚少。近年来,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进行联合研究,尝试探索这项新技术在大型动物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与性能评价。目的:用超分辨微泡成像技术对恒河猴颅内血管进行成像,探索其成像特点及较传统经颅超声的成像优势。方法:首先,通过模体仿真验证超分辨成像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离体实验基础上,对该成像参数进行相应调整。最后,采用2只恒河猴进行活体脑微小血管成像实验。结果:离体实验表明,相对于传统的特征空间自适应波束所合成的超快速主动空化成像,超分辨成像的计算复杂度明显降低,且轴向分辨率增益提高3倍,空化组织比提高2d B;相对于常规平面波成像,超分辨成像对脑微小血管的辨识内径可达到1mm,甚至0.7 mm,且能提取到其血流信息。与此同时,造影噪声比提高了5.625d B,分辨率提高了约30倍。恒河猴实验的结果表明,超分辨微泡成像对脑微小血管成像的最佳分辨率可达到微米级别,且成像深度超过35mm。结论:超分辨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对组织损毁过程中微泡的高分辨率、快速计算的监控成像。该高空时分辨成像方法也将成为本文后续微泡成像研究的基础,也为非侵入性的经颅超声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王勇胜[7](2019)在《HR-MRI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脑梗死已成为导致60岁以上人群肢体残疾的第一大原因,也是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就世界范围内来说,动脉粥样硬化很有可能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发生在任何血管,尤其在亚洲人群中,主要发生于颅内动脉。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当前研究热点是:如何利用影像技术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准确测量主要责任血管狭窄程度,以达到早诊断、早防治的目的。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黑血技术(包括双反转、三反转序列)已广泛应用于颈内动脉和颅内动脉(主要是基底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管壁成像的研究,对于动脉狭窄率的测量有华法林-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实验法[1](the Warfarin—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 trial,WASID法)和面积测算法[2]两种方法,那么,这两种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和诊断效力如何?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包括两方面内容,用高分辨率MR成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进行管腔和管壁成像,旨在评价两种狭窄率测算方法的准确性以及诊断效力。第一部分HR-MRI测量大脑中动脉狭窄率的准确性评价目的评价 3.0T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技术测量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对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4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症状性 MCA M1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HR-MRI序列(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加权像)扫描,分别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实验法(the Warfarin—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 trial,WASID 法)、面积测算法在HR-MR图像上测量MCA狭窄率(定量测量),并依据狭窄率判定狭窄程度(半定量测量),以DSA为金标准评价两种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结果符合测量要求的30例患者的HR-MRI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结构,血管内缘清晰可辨、光滑,表现为偏心性狭窄。DSA、WASID法、面积测算法测得的MCA狭窄率分别为(82±17)%、(70±12)%、(81±16)%,面积测算法测得的MCA狭窄率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与DSA的相关性较好(r=0.893);面积测算法测得的狭窄程度符合率较高(符合率为 90%)。结论高分辨MR成像技术能够显示管壁情况,面积测算法在测量MCA狭窄方面准确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HR-MRI与TCD、3D-TOF MRA、CTA在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高分辨MR成像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多模态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我院130例行常规MR确诊且接受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的症状性脑缺血患者,临床诊断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ICASS),之后不同程度地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3D-CT血管造影术(3D-CTA)等检查。以3D-DSA诊断为金标准,比较TCD、3D-TOF MRA、HR-MRI、3D-CTA诊断的符合率、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HR-MRI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各项指标均为最佳,符合率为77.3%,准确性为80.0%,灵敏度为89.7%,特异度为92.9%。3D-CT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符合率为76.4%,准确性为79.6%,灵敏度为88.4%,特异度为90.6%,3D-CTA的各项指标与HR-MRI相比除准确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能较准确提供颅内狭窄血管的血流动力学信息。3D-TOF MR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符合率为72.1%,准确性为77.3%,灵敏度为74.8%,特异度为78.0%,各项指标均为最差。结论高分辨MR成像技术在多模态血管成像中诊断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高,并且能够显示管壁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史飞娜[8](2019)在《基于CT灌注相关影像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血栓形态测定及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旨在探究基于CT灌注重建的动态CTA上多段血栓征(同侧血管多处闭塞)预测急性大动脉闭塞患者病因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与再灌注治疗后再通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8年7月前在本中心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基线CT灌注影像重建得到26个时相的动态CTA。纳入治疗前动态CTA提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或近端M2段闭塞患者。多段血栓征定义为在动态CTA上呈现同侧血管多处闭塞。根据TOAST分型确定病因。90天改良Rankin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段血栓征与病因和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431例患者纳入分析,共221(51%)例患者动态CTA上观察到多段血栓征。根据TOAST分型,238(55.2%)例患者为心源性栓塞,89(20.6%)例患者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03(23.9%)例为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以及1例(0.2%)为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其中,多因素分析发现,多段血栓征在心源性栓塞患者中出现率显着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67.2%vs 20.2%;OR=7.501;95%CI:3.769-14.927;p<0.001)。在病因明确的患者中(仅包括心源性栓塞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多段血栓征预测心源性栓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1%、78.9%、89.3%和47.7%。此外,多因素分析发现,多段血栓征与再灌注治疗后再通率高(OR=2.068;95%CI:1.274-3.357;p=0.003)和功能预后良好(OR=2.326;95%CI:1.376-3.933;p=0.002)独立相关。研究结论:对于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动态CTA上出现多段血栓征提示其病因类型可能为心源性栓塞,并预示着再灌注治疗后再通率高,功能预后良好。第二部分 血栓通透性测定及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旨在探究基于CT灌注重建的动态CTA是否较传统单时相CTA更能提高血栓通透性测定的准确性,并明确动态CTA上血栓通透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因以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8年7月在本中心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治疗前CT灌注重建的动态CTA提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在重建得到26个时相的动态CTA上,将第2-26期时相上测得的血栓密度值分别减去第1期的血栓密度值,得到每一期的血栓密度增加量(thrombus attenuation increase,TAI),用于表征每一期的血栓通透性。以所有时相中血栓通透性最大值(TAImax)和动脉高峰期血栓通透性(TAIpeak)作为动态CTA评估血栓通透性的指标,第13期(中期)的血栓通透性作为传统CTA对照(TAIcon)。根据TOAST分型确定病因。90天改良Rankin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态CTA上血栓通透性与病因和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共132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纳入分析,53(40.2%)例患者预后良好。根据TOAST分型,77(58.3%)例为心源性栓塞,23(17.4%)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31(23.5%)例为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1例(0.8%)为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TAImax、TAIpeak和TAUn中位数分别为29.0(14.7-49.7)HU、10.1(-2.1-28.6)HU 和 7.2(4.2-23.7)HU。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TAImax、TAIpeak和TAIcon与病因无显着相关性(均p>0.05);高TAImax与预后良好独立相关(OR=1.020;95%CI:1.003-1.036;p=0.021)。研究结论:动态CTA较传统单时相CTA可更好地评估血栓通透性。动态CTA上血栓通透性与缺血性卒中病因无明显相关,但可独立预测急性大动脉闭塞患者的预后。第三部分 侧枝的定量评估及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旨在建立一种基于CT灌注定量测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枝的方法,并进一步探究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8年7月在本中心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治疗前CT灌注重建的动态CTA提示大脑中动脉M1段伴有或不伴有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通过CT灌注影像重建得到脑血流图(cerebral blood flow,CBF),计算每一位患者外侧裂侧枝血管CBF的最大值(cCBFmax)。根据TOAST分型确定病因。90天改良Rankin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 cCBFmax 和其他三种定性侧枝评估方法预测预后的能力。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CBFmax与病因和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纳入分析296例患者,其中女性122(41.2%)人,年龄中位数为73(62-80)岁。所有患者的中位cCBFmax值为67(47-91)ml/100g/min。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相比,低cCBFmax与心源性栓塞独立相关(OR=0.983;95%CI:0.972-0.995;p=0.004)。此外,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高 cCBFmax 与再灌注治疗后的出血转化率低独立相关(OR,0.990;95%CI:0.981-0.998;p=0.012),也和临床预后良好相关(OR,1.015;95%CI:1.007-1.024;p<0.001)。ROC 分析显示,cCBFmax(AUC=0.739)比其他三种定性侧枝评估方法,包括改良Tan评分(AUC=0.619;p<0.001)、Miteff 评分(AUC=0.606;p<0.001)和 rLMC 评分(AUC=0.648;p=0.006),能更好地预测临床功能预后。研究结论:我们提出的基于CT灌注的定量侧枝评估方法简单可靠,其测定的cCBFmax与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病因相关,并可独立预测再灌注治疗后的出血风险和功能预后。

贾琳[9](2018)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脑卒中致死率目前在我国排名第一,而且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性、高复发性的特点,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卒中的发生以及促进卒中患者预后良好转归,是目前卒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卒中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影响预后,本研究以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作为关键研究方法,从头颈大动脉到脑穿支小动脉进行可视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旨在识别与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密切相关的影像学指标,为临床病因学诊断提供新方法。方法:本研究基于前期项目组开发的三维头颈联合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前瞻性纳入了55例确诊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对其进行了头颈部血管管壁成像,根据头颈血管节段管壁显示的清晰程度,进行了半定量的评价;同时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神经影像学专家共同对患者图像进行阅片,识别征象,对大动脉源性的缺血性卒中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血管炎及烟雾病)进行了诊断;对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识别了个体的斑块数量,头颈血管多发病变的占比,并根据强化特点进行易损性分层;本研究在对大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小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进行了研究;研究组在两个中心纳入了确诊为单侧基底节区豆纹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患者35例,根据梗死大小特点,分为纹状体内囊梗死和单穿支梗死(腔隙性梗死)两种类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三维全脑高分辨管壁成像采集,通过最小密度投影技术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所有患者基底节区豆纹动脉进行了显示,对患者豆纹动脉的数量及到达深度进行了记录,以正常侧为对照,比较了纹状体内囊梗死和单穿支梗死患者中豆纹动脉数量的变化以及到达深度;同时,根据患者梗死模式的不同,判断了患者豆纹动脉内、外侧组受累情况,比较不同受累情况下豆纹动脉数量的变化以及到达深度的变化。结果:项目组开发的三维头颈联合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在约8分钟的时间,能够实现覆盖头颅及颈部血管管壁的成像需求,空间分辨率为0.55mm3;在图像质量上,颅内、颅外,前循环、后循环各支血管均可以清晰成像,而且增强前与增强后图像清晰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无对比剂的条件下,成像同样清晰;病因学诊断能力上,分别确诊了大动脉粥样硬化43人,动脉夹层3人,烟雾病2人,血管炎2人,余5人为其他原因。在43名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共发现了150个斑块,其中36人(84%)存在多发斑块;122个(81%)斑块和28(19%)个斑块分别位于颅内动脉与颅外动脉,43名患者中均发现和识别了责任斑块,其中颅内动脉斑块63个和颈动脉斑块22个,在这63个颅内动脉斑块中,100%出现了强化,在这22个颈动脉斑块中,79%出现了强化。在对小动脉的研究中,发现纹状体内囊梗死与单穿支梗死(腔隙性梗死),豆纹动脉数量变化及到达深度均存在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纹状体内囊梗死中,豆纹动脉不仅表现了减少、对称,还出现了数量增多的现象,而在单穿支病变中,主要表现为豆纹动脉数量对称,未出现数量增多的现象;而在内侧组豆纹动脉受累,外侧组豆纹动脉受累及内、外侧组豆纹动脉同时受累的比较中,豆纹动脉数量变化以及到达深度,组间均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在基于三维高分辨全脑管壁成像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深化了其临床应用,针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学诊断的难点,分别从大动脉到小动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其具有以下几个创新性:1)使用头颈联合三维高分辨管壁成像技术进行缺血性卒中患者头颈动脉病变一站式成像及一体化评估;2)本研究对纹状体内囊梗死及单穿支梗死的病变中的豆纹动脉直接进行了可视化及对比研究;3)本研究针对纹状体内囊梗死及单穿支病变梗死两种主要的梗死类型,不仅关注了豆纹动脉的绝对数量,而且提出并发现了梗死后豆纹动脉的变化模式。

任海兵[10](2018)在《直接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卒中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直接机械取栓治疗和桥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索术后出血转化、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术后90天病死率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医院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卒中患者70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卒中患者46例,共计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直接机械取栓(MT)治疗63例(直接机械取栓治疗组),接受桥接治疗(IVT+MT)53例(桥接治疗组)。应用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评估术后血管再通程度,并比较两组术后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术前ASPECT评分、术前GCS评分、术前及术后2周NIHSS评分、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术后90天病死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术后出血转化、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术后90天病死率的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直接机械取栓治疗组和桥接治疗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房颤)、TOAST分型、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术前NIHSS评分、就诊至穿刺的时间、发病至再通的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直接机械取栓治疗组的术前ASPECT评分和GCS评分显着低于桥接治疗组(P<0.05),发病至就诊时间显着大于桥接治疗组(P<0.05)。直接机械取栓组与桥接治疗组的术后出血转化发生率(34.9%vs 17.0%)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但是两组的血管有效再通率(69.8%vs 79.3%)、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5.9%vs 7.6%)、术后90d预后良好率(28.6%vs 35.9%)以及术后90天病死率(22.2%vs 17.0%)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直接机械取栓治疗和桥接治疗对于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有待于进一步开展两种治疗方法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验证。术前ASPECT评分(≤7分)是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甘油三酯、术前ASPECT评分(≤7分)、TICI、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是术后90天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大动脉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动脉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章 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功能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累及穿支血管非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介入治疗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影像分析
    2.3 手术操作步骤
    2.4 围手术期管理
        2.4.1 术前管理
        2.4.2 术后管理
    2.5 随访方案
    2.6 研究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手术疗效
    3.2 典型病例
    3.3 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综述 累及穿支段非急性期颅内大血管穿支段闭塞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背景
    6.1 病因
    6.2 危险因素
    6.3 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解剖特点
    6.4 影像学检查
    6.5 症状性大动脉闭塞治疗现状
        6.5.1 药物治疗方案
        6.5.2 外科搭桥手术方案
        6.5.3 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案
        6.5.4 国内外报道
    6.6 血管内治疗并发症
        6.6.1 再灌注综合征
        6.6.2 支架置入后的支架内再狭窄
    6.7 颅内大血管闭塞的预后
    6.8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CTP联合多时相CTA在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TP联合mCTA在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MRA/DWI-ASPECTS不匹配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6)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
    导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模型建立情况
        2.2 影像学表现
        2.3 病理学观察
    3 讨论
第二部分 超声在脑栓塞动物模型中的评价作用
    导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模型建立情况
        2.2 影像学表现
        2.3 病理学观察
    3 讨论
第三部分 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猴脑血管的应用初探
    导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HR-MRI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第一部分 HR-MI测量大脑中动脉狭窄率的准确性价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HR-MRI与TCD、3D-TOF MRA、CTA在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HR-MRI在颅颈大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CT灌注相关影像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血栓形态测定及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的相关性
    1 引言
    2 方法
        2.1 伦理声明
        2.2 研究对象
        2.3 临床信息
        2.4 基线影像学参数
        2.5 影像分析
        2.6 多段血栓征的评估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与多段血栓征有关的影响因素
        3.3 多段血栓征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的关系
        3.4 多段血栓征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血栓通透性测定及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的相关性
    1 引言
    2 方法
        2.1 伦理声明
        2.2 研究对象
        2.3 临床信息
        2.4 基线影像学参数
        2.5 影像分析
        2.6 血栓通透性的评估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血栓通透性与基线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3.3 血栓通透性与病因的关系
        3.4 血栓通透性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侧枝的定量评估及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的相关性
    1 引言
    2 方法
        2.1 伦理声明
        2.2 研究对象
        2.3 基线影像学参数
        2.4 影像分析
        2.5 定性侧枝评分方法
        2.6 定量侧枝评估方法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病例特点
        3.2 与定量侧枝指标(cCBF_(max))相关的影响因素
        3.3 定量侧枝指标(cCBF_(max))与定性侧枝评估方法的关系
        3.4 定量侧枝指标(cCBF_(max))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的相关性
        3.5 定量侧枝指标(cCBF_(max))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学现状
        1.2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1.3 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研究
        1.4 前、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差异
        1.5 病因学研究的临床意义
        1.6 缺血性卒中病因学诊断研究进展
        1.7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在斑块成像中的应用
    2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2.2 本研究学术特色及理论依据
        2.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磁共振病因学识别技术
    1 总论
    2 颅脑血管成像技术
        2.1 超声血管成像
        2.2 磁共振、CT及 DSA血管成像
    3 管壁成像技术
        3.1 CT成像技术(可关注钙化)
        3.2 磁共振黑血管壁成像技术应用及进展
    4 技术对比,总结
第三章 三维高分辨头颈联合管壁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研究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磁共振扫描
        2.2 图像评估
        2.3 图像后处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脑穿支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的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患者
        2.2 MR扫描
        2.3 图像后处理
        2.4 图像质量判断
        2.5 高分辨管壁成像图像评估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创新性
    6 局限性
    7 结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直接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卒中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1.患者选择
    2.术前数据采集
    3.治疗方法
    4.临床结局评估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两组诊治情况的比较
    3.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指标比较
    4.术后出血转化的预测因素
    5.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因素
    6.术后90天病死率的预测因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大动脉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史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累及穿支血管非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介入治疗预后分析[D]. 陈腾飞. 河南大学, 2020(03)
  • [3]CTP联合多时相CTA在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D]. 刘畅.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MRA/DWI-ASPECTS不匹配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D]. 何晓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J]. NationalHealthCommissionStrokePreventionExpertCommissionNeuroimagingCommittee;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RadiologySocietyNeuroimagingGroup.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9(11)
  • [6]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D]. 闫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7]HR-MRI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应用研究[D]. 王勇胜.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8]基于CT灌注相关影像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研究[D]. 史飞娜. 浙江大学, 2019(03)
  • [9]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D]. 贾琳.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7)
  • [10]直接机械取栓和桥接治疗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卒中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D]. 任海兵. 苏州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大动脉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