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房颤致病基因

首次发现:房颤致病基因

一、首次发现:房颤致病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付灵华[1](2021)在《CAV3基因W101C突变通过Atg3相关自噬促进心肌细胞肥大的分子遗传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心肌病是一类不能被心脏瓣膜病及冠状动脉病变解释的,以心肌机械和(或)心电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脏疾病。心肌病常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猝死(SCD)、血栓栓塞等症状。心肌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其中遗传变异是心肌病的一个重要病因。CAV3编码的小窝蛋白3(Cav-3),主要在心肌及骨骼肌表达,是肌营养不良蛋白复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往文献零星报道了CAV3基因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及扩张型心肌病相关。Cav-3蛋白通过调控离子通道参与心律失常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支持,然而截至至今,鲜有研究探索其参与心肌病的机制。我们前期进行生物信息预测发现CAV3 p.W101C突变具有高度致病可能,并且通过细胞功能分析发现该突变具有致心肌细胞肥大作用。心肌细胞肥大是心肌病的一个显着特征,其机制涉及蛋白质合成和蛋白质降解之间平衡的改变。自噬是心肌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过程,其在蛋白质的降解及受损细胞器的清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自噬在心肌细胞肥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此外,Cav-3的同源蛋白质,小窝蛋白1通过调节自噬参与肝癌、非酒精性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众多疾病。然而,Cav-3蛋白是否能通过调节自噬参与心肌细胞肥大尚无认知。研究目的:探索CAV3 p.W101C突变是否通过调节心脏自噬参与心肌细胞肥大,我们通过构建Mut-CAV3腺病毒和WT-CAV3腺病毒,并使用上述病毒转染乳鼠原代心肌细胞(NRCMs),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我们证实了上述猜想,并发现自噬相关蛋白3(Atg3)可能在CAV3 p.W101C突变引起心肌肥大的过程中发挥关键调节作用。研究方法:1.通过CAV3 p.W101C基因突变位点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功能。2.构建WT-CAV3腺病毒及Mut-CAV3腺病毒,使用上述腺病毒转染乳鼠NRCMs,通过Western-blot、定量RT-PCR及TRITC-鬼笔环肽等实验技术明确CAV3 p.W101C突变是否能引起乳鼠NRCMs肥大。3.通过串联-质谱筛查CAV3 p.W101C突变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潜在机制。4.采用Western-blot、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双荧光病毒观察CAV3 p.W101C突变对自噬流的影响。5.使用3-MA、氯喹干预Mut-CAV3腺病毒转染的NRCMs,明确自噬流增强的具体环节。6.使用免疫沉淀、免疫荧光分析及GST-Pull down等技术明确Cav-3蛋白及Atg3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7.下调Mut-CAV3组NRCMs中Atg3表达后,通过western-blot、TRITC-鬼笔环肽等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探究其对自噬流及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CAV3 p.W101C突变氨基酸残基所在位置在各物种间高度保守。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均预测了高致病性的可能。2.串联质谱分析显示,相对于WT-CAV3组,转染Mut-CAV3对扩张型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的信号通路均产生重大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及定量RT-PCR发现,与WT-CAV3组相比,Mut-CAV3组的心房钠尿肽(ANP)和脑利钠肽(BNP)在蛋白水平和m RNA水平均显着上升。此外,共聚焦显微镜结果也显示Mut-CAV3组心肌细胞表面积更大。上述结果提示CAV3 p.W101C基因突变致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WT-CAV3组相比,转染Mut-CAV3的NRCMs的LC3II/I蛋白比值明显上升,p62蛋白表达下降;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Mut-CAV3组自噬小体明显增加,并被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证实。上述结果提示CAV3 p.W101C基因突变通过促进自噬流增加NRCMs自噬水平。4.Mut-CAV3组与WT-CAV3组在PI3K classⅢ或磷酸化m TOR蛋白水平无显着差异。分别使用PI3K class III抑制剂3-MA及溶酶体酶抑制剂氯喹处理Mut-CAV3组心肌细胞,发现CAV3 p.W101C基因突变诱导增加的LC3II/I的比值能被3-MA抑制,但不是氯喹所抑制。综上,CAV3 p.W101C基因突变促进了自噬小体膜延伸过程。5.经3-MA处理的Mut-CAV3组心肌细胞后,Mut-CAV3组的ANP和BNP在蛋白水平和m RNA水平均明显下降,细胞表面积也明显减小。上述结果显示抑制自噬可以缓解CAV3 p.W101C突变所导致心肌细胞肥大。6.转染CAV3 p.W101C基因的NRCMs中,Atg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WT组。使用免疫共沉淀,在NRCMs中发现了Atg3蛋白与Cav-3蛋白存在相互作用。转染Mut-CAV3病毒后,Atg3与Cav-3蛋白的结合增强。共聚焦结果显示Cav-3和Atg3的荧光颜色有重叠,显示二者可以形成复合物。然而,GST-pull down未显示二者存在直接相互作用。上述结果显示Cav-3和Atg3之间存在间接的相互作用,CAV3 p.W101C基因突变增强了上述结合。7.下调Atg3表达,Mut-CAV3组NRCMs上调的LC3II/I比值、ANP和BNP均降低。下调Atg3表达后,经透射电镜透射检测到Mut-CAV3组的自噬小体明显减少,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细胞表面积也明显降低。上述结果显示Atg3蛋白通过促进自噬体的形成,在CAV3 p.W101C基因突变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中发挥关键作用。结论:1.生物预测工具预测CAV3 p.W101C突变具有高度致病可能。2.CAV3 p.W101C突变通过促进NRCMs肥大,并通过促进膜延伸过程增强自噬流。3.抑制自噬流后,CAV3 p.W101C突变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减轻。4.CAV3 p.W101C突变增强Cav-3与Atg3蛋白间接结合。5.Atg3蛋白通过促进自噬体的形成,在CAV3 p.W101C突变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中发挥重要作用。

刘俊,陈舒,应璇,叶晓霞,董扬,王文标[2](2020)在《高通量测序多基因检测对家族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KCNQ1、KCNE2、SCN5A等致病基因在家族性、非家族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及正常无房颤者中的检出率,并分析致病基因与家族性房颤(FAF)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于金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40例FAF患者作为FAF组,并选取20例同期非FAF患者纳入非FAF组,以及20例正常无房颤者作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致病基因KCNQ1、KCNE2、SCN5A、KCND3、CJA5、ACC9突变情况,经计算机分析系统进行碱基读取、DNA序列获得。比较三组患者致病基因突变检出率,并分析上述致病基因与FAF相关性及其对FAF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三组致病基因KCNQ1、KCNE2、SCN5A突变检出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致病基因KCNQ1(OR=36.013,P=0.003)、SCN5A(OR=42.175,P=0.002),KCNE2(OR=6.977,P=0.033)突变均为FAF的独立危险因素。KCNQ1(+)、KCNE2(+)、SCN5A(+)诊断FAF的灵敏度分别为70.0%、60.0%、62.5%,特异度分别为80.0%、85.0%、82.5%。不同致病基因单独检测的诊断效能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致病基因KCNQ1(+)、KCNE2(+)、SCN5A两两联合检测(灵敏度85.0%、85.0%、82.5%,特异度75.0%、67.5%、77.5%)与三者联合检测(灵敏度95.0%,特异度67.5%)的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高通量测序多基因检测技术可有效检测FAF患者致病基因突变情况,基因KCNQ1、KCNE2、SCN5A突变与FAF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变异情况的联合检测对FAF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曹菲[3](2019)在《维甲酸诱导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NVM)又称之为心室肌小梁过多、海绵状心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病,由薄而致密的心外膜下心肌层和增厚的非致密的心内膜下心肌层的双层心肌构成,且非致密化心内膜下心肌层表面可见多个显着突起的肌小梁和小梁间深凹的隐窝与心室腔相通并有血流进出。本文第一章对NVM的命名、流行病学、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综述。因NVM具有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无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高及预后差等特点,故通过建立NVM动物模型揭示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临床价值。本课题主要针对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诱导NVM小鼠模型并进行相关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1.探讨如何运用RA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小鼠模型;2.在成功建立NVM小鼠模型后,运用等重同位素多标签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tandem mass tag,TMT)检测NVM心脏组织差异蛋白;3.运用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技术对NVM差异蛋白进行验证和定量分析,进而发现潜在的与NVM发生相关蛋白,为后续蛋白功能验证、探索NVM相关发病机制以及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提供研究基础。第一部分:根据前期关于精确浓度RA与正常胚胎心肌致密化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了采用过量RA干扰孕鼠胚胎心肌致密化过程而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模型的假设。本研究在孕鼠怀孕第8.5天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70mg/kg诱导孕鼠胎儿NVM。组织病理学证实RA干预组孕鼠子代表现出典型的NVM病理学特征。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RA干预组孕鼠子代平均体重明显减低,显示统计学显着差异(P<0.0001)。给予ATRA10天后母鼠平均体重较给药前明显下降,表现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过量的ATRA可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幼鼠模型,并提示过量的ATRA可能参与母鼠及其子代能量代谢过程。该动物模型为下一步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建立基础。第二部分:在RA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幼鼠模型后,运用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RA诱导NVM的基础研究。在RA干预组(RA)与空白对照组(Control)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发现差异蛋白68个;在RA干预组(RA)与DMSO对照组(DMSO)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发现差异蛋白48个。经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RA与两个对照组的共同差异表达蛋白及其通路主要表现在能量代谢和凝血功能方面。结论:根据已有大量此类蛋白功能相关研究,初步推测RA诱导孕鼠子代NVM与能量代谢异常相关的可能性较大,而NVM心室内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的可能性较大,其具体致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在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和分析之后,运用PRM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验证和定量分析。分别对Control、DMSO以及RA三组中9例幼鼠心脏样品中6种差异蛋白激肽原1(kininogen-1,KNG1)、α1抗胰蛋白酶(alpha-1-antitrypsin,A1AT)、载脂蛋白 A1(apolipoproteinA-I,ApoAI)、β2 糖蛋白 1(beta-2-glycoprotein1,β2GP1)、微管蛋白β4a 链(tubulinbeta-4Achain,TUBB4A)、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 12条肽段进行PRM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这6种蛋白的表达与TMT检测的相对定量结果一致,存在显着差异。对这6种蛋白的结构、功能及所在相关通路以及与NVM可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总结,将为后续NVM相关蛋白功能验证,了解NVM相关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王龙飞[4](2019)在《nup155和gle1在斑马鱼心脏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心律失常是最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指心脏节律或是速率失调或者出现障碍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心房颤动是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是一种高致残性和致死性的疾病。目前通过对房颤家系以及病例的遗传学研究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应用,已发现多个房颤致病/易感基因。这些遗传学研究成果为了解房颤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对研究如何预防和治疗房颤提供了宝贵的思路。2008年,我们团队通过一个房颤家系研究,鉴定其致病基因突变为NUP155R391H。NUP155是首次发现的核孔复合物类房颤致病基因,这一发现为理解房颤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提供了更开阔的视角,但是NUP155诱发房颤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GLE1基因是一个保守的m RNA出核转运调控因子。另外,GLE1在转录的起始和终止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报道NUP155和GLE1二者在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它们在核孔复合体中共同作用发挥调控m RNA出核转运的任务。由此可见,GLE1基因是一个转录后调控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主要使用斑马鱼作为实验材料,研究nup155和gle1在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期解析它们在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分用注射MO(Morpholino Oligos)和m RNA敲低和过表达nup155和gle1,探索它们对斑马鱼发育过程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期望探索nup155和gle1的重要生理功能,研究对深入了解房颤的分子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表达谱分析表明nup155的m RNA信号在单细胞期就已经出现。这一结果表明nup155在卵子发生中就开始表达。从二细胞期开始,nup155呈现一个泛表达的情况。通过比对gle1在斑马鱼中的表达谱,发现nup155和gle1表达位置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在卵子中就开始表达,之后的各个时期均表现为泛表达。这些结果表明nup155和gle1的表达伴随着斑马鱼的胚胎发育过程,可能同nup155和gle11调控细胞m RNA的出核转运过程有关,同时这些实验结果还提示nup155和gle1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不同时期心脏单独分离出来,提取RNA,反转录后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nup155和gle1在24 hpf,48 hpf以及成鱼心脏中均有表达。实验结果发现nup155和gle1的表达下调会影响调控心脏发育的转录因子的表达。nkx2.5在nup155和gle1敲低之后表达下调。同时,敲低gle1还会使gata4的表达下调,而二者均不影响hand2的表达。在48 hpf,通过对心肌细胞的标记物cmlc2基因的表达检测,发现nup155基因敲低后心室的内径变小,形态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gle1基因敲低后,斑马鱼胚胎表现出左右不对称表型,心脏正常的环化受到影响。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左右不对称发生的调控因子spaw和pitx2以及胰脏标记物ins的表达也发生改变。这些结果表明nup155和gle1在心脏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之后进一步研究nup155和gle1对于斑马鱼心脏心率和动作电位的影响。通过记录和分析48 hpf斑马鱼的心率,发现敲低nup155和gle1的表达使斑马鱼心率升高。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调控斑马鱼心率的相关基因hcn4,cav1.3,kcnj2和scn5a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hcn4在nup155和gle1敲低后表达下降,这一结果说明nup155和gle1可能是通过hcn4影响斑马鱼的心率。在房颤的发生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之后对斑马鱼心脏的动作电位进行检测。发现在nup155敲低之后,斑马鱼的动作电位APD90发生显着下调,而实时定量PCR的结果表明nup155可能是通过调控kcnq1来影响动作电位的。但敲低gle1并未影响斑马鱼动作电位。这些结果表明nup155可能是通过调控离子通道基因hcn4和kcnq1影响斑马鱼心率与动作电位。通过原位杂交检测胚胎动脉血管的和静脉血管的标记物,结果发现敲低nup155和gle1后它们的表达均未发生变化,说明nup155和gle1可能只影响心脏的发育,而不影响血管发育。在以上实验中,使用nup155和gle1 m RNA能够将敲低nup155和gle1后的表型拯救到正常水平,说明nup155和gle1 MO作用具有靶向特异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nup155通过nkx2.5调控心脏在胚胎发育阶段的形态发生,通过调控hcn4和kcnq1影响胚胎心脏的心率和动作电位。这些基因与房颤的发生都密切相关。同时发现与nup155相互作用的gle1也有类似的生理功能,通过nkx2.5和gata4影响心脏在胚胎发育阶段的形态发生,通过调控hcn4影响胚胎心脏的心率。这些结果揭示了nup155和gle1新的生理功能,同时对进一步认识nup155诱导房颤发生的分子机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颜超[5](2019)在《克山病的预后及遗传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克山病全国和地方病情分析研究目的:本研究分析克山病全国和地方病情趋势和控制情况研究方法:选取了1999-2009年文献报道的全国克山病病情监测报告和2009年至今的7个重点克山病病区的病情监测分析,运用ARIMA模型填补缺失数据,t检验用来分析每5年克山病检出率和发病率是否有差异。研究结果:1999-2009年全国克山病病情得到基本控制,仅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的克山病和潜在型、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以及1995-1999年和2000-2004年的慢型克山病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2009年后克山病重点病区慢型克山病检出率均低于0.1%。研究结论:全国和地方克山病检出率和发病率均在较低水平。第二部分克山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本研究分析克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取了92例散发克山病患者进行随访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分析患者预后的生存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分析来分析患者的生存时间。统计分析用SPSS 21.0软件。研究结果:92例克山病患者中,平均随访时间58.9±23.0月。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诊断时NYHA心功能分级、房颤、左房内径大小和左室内径大小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左房内径大小是克山病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研究结论:克山病患者的左房内径大小是克山病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第三部分克山病的致病基因的筛选研究目的:筛选克山病的候选致病基因,期于发现克山病的致病基因或位点。研究方法:留取散发克山病患者血样的标本,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合格DNA血液样本进行检测,筛选克山病的候选致病基因。研究结果:发现1例患者在硒相关蛋白基因SEPHS2基因的疑似致病的移码突变;8例患者在HELZ基因、4例患者在PCDHA10基因和21例患者在PIEZO1基因上发现意义未明的错义突变。25例患者有不同硒相关蛋白基因的错义突变。研究结论:克山病的发病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

杜媛,王娅,韩秀,韩克,马爱群,王亭忠[6](2018)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房颤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致病基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房颤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致病基因。方法收集1个房颤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家系的临床资料,同时采集外周血进行高通量测序筛查致病基因,发现可疑致病基因后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突变的致病性。结果发现先证者及其1个女儿均携带心脏缓慢延迟整流钾通道编码基因KCNQ1 c. 407G> T(p. C136F)突变,而家系内其余成员均无该突变。c. 407G> T(p. C136F)突变位于KCNQ1通道的S1段,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突变位点是有害突变,可能通过影响通道蛋白功能而致病。结论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发现房颤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携带KCNQ1 c. 407G> T(p. C136F)突变,该突变可能通过影响通道蛋白功能而致病。

HeartFailureProfessionalCommiofChineseMedicalDocterAssociation;Eol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HeartFailureandCardiomyopathy[7](2017)在《中国肥厚型心肌病管理指南2017》文中研究说明

卢慧[8](2016)在《快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指标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快慢综合征是指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主要指阵发性房颤)终止后在恢复窦性心律前有一段长间歇。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黑朦甚至晕厥的症状。其发生的机制目前不很清楚。有关解释,如超速抑制、缺血、电重构等都无法完全解释阵发性房颤终止后的长间歇,部分快慢综合征患者的窦房结恢复时间检查为正常,房颤的持续时间与长间歇的严重程度并不总是相关。随着近几年心律失常相关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经发现许多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基因调节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发现的房颤致病和易感基因有30余种;此外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也发现了与房颤相关的10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一种基因突变可致不同的心律失常或其组合,而遗传异质性的存在又使相同的表型可能与多种基因的突变有关。基因与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为研究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目前基因检测只能在少数中心开展,且价格昂贵、周期漫长,因而不能广泛开展。心脏整体或局部电活动的状况,以及构成心电活动基础的离子流及其相关基因的改变都可以通过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反映。近来一些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与心电图指标相关的基因和SNP位点,从而证实心电图上种种的表现都有其分子生物学的基础,而找出这些电活动紊乱所对应心电图的变化与特异性基因位点的关系则显得尤其适用于临床。此外,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异常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也密切相关;并且自主神经张力变化会改变心电图各波段。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患者窦性心律时心电图指标的特征,探讨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诊断为阵发性房颤的患者170例,收集其房颤病史、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有无黑朦或晕厥、心脏超声学指标、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等指标。根据有无房颤发作终止后随之出现≥2s的RR长间歇,分为长RR间歇组(长间歇组)70例和无长RR间歇组(对照组)10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窦性心律时的心电图指标,包括24小时窦性平均心率、静息心率、II导联P波时限和振幅、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QTc间期、ST段形态、T波形态、有无传导异常、有无右束支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有无Brugada波和J波。比较长间歇组和对照组上述心电图指标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病史、基础疾病、心脏超声学指标、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均没有明显差异。长间歇组黑朦或晕厥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有明显差异(P<0.001)。2、长间歇组患者的窦性24小时平均心率低于对照组,且有显着差异(P<0.001);长间歇组窦性静息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PR间期大于对照组(P<0.001);QT间期和QTc间期大于对照组(P<0.05);II导联P波时限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I导联P波振幅长间歇组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T波和ST段形态以及右束支阻滞、二度窦房传导阻滞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记录到左束支阻滞、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Brugada波、J波的发生。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时心电图指标出现心率减慢、PR间期延长、QT间期和QTc间期延长的改变,提示该患者有出现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的可能。

祁玉璟,郭雪娅[9](2015)在《心房颤动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可发生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心律失常,在形态学和心电生理方面的改变相互促进其发生,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神经体液的激活等引起"心房重构",使得房颤更易于发生及维持。既往的研究显示许多生物学因子在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甚至死亡等方面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现将与房颤有关的生物学标记物从炎症因子、氧化应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内皮功能及附壁血栓形成、神经体液激素、遗传因素6个方面进行综述。

祁玉璟[10](2015)在《生物学标记物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与非心房颤动患者生物学标记物的差异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病例和对照进行1:1匹配。纳入符合原发性高血压入排标准的患者120例(均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心房颤动分为两组:合并心房颤动为病例组共63例(至少在入院前48小时内发生过心房颤动);不合并心房颤动为对照组共57例。统计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分级,心功能分级,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冠心病)和临床资料(常规生化指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比较两组的生物学标记物(C反应蛋白,白介素-6,同型半胱氨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的差异。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分级,心功能分级,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冠心病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61,P=0.141,P=0.275, P=0.152, P=0.263, P=0.342, P=0.074)。两组间的常规生化指标:肾功能指标(尿素,肌酐,尿酸)无统计学差异(P=0.102,P=0.391,P=0.256);电解质(钾,镁)无统计学差异(P=0.340,P=0.178);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甘油三脂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对数转换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124,P=0.177, P=0.513, P=0.224, P=0.432)。应用心电图Cornell方法计算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09)。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39,P=0.886),两组间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有统计学差异(P=0.008,P=0.043)。两组间C反应蛋白,白介素-6,同型半胱氨酸无统计学差异(P=0.053,P=0.214,P=0.421);血管紧张素Ⅰ、醛固酮、肾素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367,P=0.233,P=0.485),血管紧张素Ⅱ有统计学差异(P=0.026);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有统计学差异(P=0.00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645,P=0.944)。结论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在基线资料和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以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在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组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在心房颤动的发病过程中血管紧张素Ⅱ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二、首次发现:房颤致病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次发现:房颤致病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1)CAV3基因W101C突变通过Atg3相关自噬促进心肌细胞肥大的分子遗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心肌病概述
        致病基因
        小窝蛋白3
        心肌细胞肥大与自噬
    研究设想
第1部分 CAV3 p.W101C基因突变位点功能分析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和实验细胞系
        2 主要实验设备及实验仪器
        3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腺病毒载体的选择和构建
        2 SD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3 腺病毒转染乳鼠原代心肌细胞
        4 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的蛋白提取
        5 BCA蛋白浓度测定
        6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与转印
        7 蛋白质印记抗体标记与显色
        8 原代心肌细胞R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9 逆转录PCR合成cDNA
        10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11 TRITC-鬼笔环肽
        12 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1 CAV3 p.W101C基因突变分析
        2 CAV3 p.W101C基因突变位点的功能预测结果
        3 原代心肌细胞差异蛋白的串联质谱分析
        4 CAV3 p.W101C突变促进NRCMs细胞肥大
    四、讨论
    五、结论
第2部分 CAV3 p.W101C突变通过Atg3相关的自噬促进心肌细胞肥大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和实验细胞系
        2 主要实验设备及实验仪器
        3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检测自噬小体
        2 心肌细胞的免疫共沉淀反应
        3 质粒的扩增和纯化
        4 GST-Pull down实验
        5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6 腺病毒载体的选择和构建
        7 干扰片段的选择与构建
        8 细胞免疫荧光
        9 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培养
        10 腺病毒转染
        11 原代心肌细胞蛋白的提取
        12 BCA蛋白浓度的测定
        13 蛋白免疫印迹
        14 原代心肌细胞RNA提取及浓度测定
        15 逆转录PCR合成cDNA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17 TRITC-鬼笔环肽
        18 统计方法
    三、实验结果
        1 原代心肌细胞质谱分析
        2 CAV3 p.W101C突变增加心肌细胞自噬水平
        3 CAV3 p.W101C基因突变增加心肌细胞的自噬流
        4 CAV3 p.W101C突变通过调控自噬体膜延伸阶段上调自噬流
        5 抑制自噬可以减轻CAV3 p.W101C突变导致的心肌细胞肥大
        6 CAV3 p.W101C基因突变上调Atg3蛋白的表达
        7 Cav-3蛋白与Atg3蛋白存在相互结合
        8 干扰Atg3表达可以逆转CAV3 p.W101C突变导致的心肌细胞肥大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自噬与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肌病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2)高通量测序多基因检测对家族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2.2 目标基因测序
        1.2.3 生物学信息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三组致病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比较
    2.3 致病基因突变与FAF相关性比较
    2.4 致病基因KCNQ1(+)、KCNE2(+)、SCN5A(+)单独诊断FAF的诊断效能比较
    2.5 不同致病基因突变联合检测方式对FAF的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3)维甲酸诱导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背景
        1.1.2 维甲酸在心肌发育中关键的生理病理机制
        1.1.3 心肌致密化不全基础研究的意义
    1.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发现和命名
        1.2.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流行病学调查
        1.2.3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分类
        1.2.4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2.5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理解剖学
        1.2.6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
        1.2.7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1.2.7.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诊断
        1.2.7.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鉴别诊断
        1.2.8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治疗
        1.2.9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疗效与预后
        1.2.10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1.2.11 心肌致密化不全基础和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1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展望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建立心肌致密化不全动物模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小鼠
    2.3 实验方法
        2.3.1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给药前准备
        2.3.2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
        2.3.3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组织收集和组织病理学染色
        2.3.4 幼鼠心脏组织诊断标准与显微镜下观察
        2.3.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
    2.4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小鼠合笼后交配情况统计与分析
        2.4.2 小鼠合笼后交配后怀孕情况统计与分析
        2.4.3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孕鼠生产情况统计与分析
        2.4.4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出生幼鼠体重统计与分析
        2.4.5 RA干预组与对照组母鼠体重统计与分析
        2.4.6 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脏病理学结果与分析
    2.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建立技术路线
    2.6 本章讨论和结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心肌致密化不全相关蛋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实验小鼠
        3.2.3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前准备
        3.2.4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
        3.2.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心脏组织样品收集
        3.2.5.1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孕鼠及剖腹后幼鼠情况统计与分析
        3.2.5.2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幼鼠心脏组织样品收集与保存
    3.3 实验方法
        3.3.1 蛋白质提取和肽段酶解
        3.3.2 小鼠心脏组织样品TMT标记
        3.3.2.1 样品蛋白组TMT分析预实验
        3.3.2.2 蛋白组TMT分析正式实验
        3.3.3 肽段分级
        3.3.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数据采集
        3.3.5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分析
        3.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6.1 GO功能注释
        3.3.6.2 KEGG通路注释
        3.3.6.3 GO注释和KEGG注释的富集分析
        3.3.6.4 蛋白质聚类分析
        3.3.6.5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4 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心肌致密化不全相关蛋白结果分析
        3.4.1 主要结果和结论
        3.4.2 实验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4.2.1 蛋白质鉴定结果汇总
        3.4.2.2 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
        3.4.2.3 差异表达蛋白质聚类分析
        3.4.2.4 差异表达蛋白质GO功能富集分析
        3.4.2.5 差异表达蛋白质KEGG通路富集分析
        3.4.2.6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5 附件
        3.5.1 质量控制
        3.5.1.1 肽段离子质量偏差分布
        3.5.1.2 肽段离子得分分布
        3.5.1.3 蛋白质丰度比分布
        3.5.2 鉴定蛋白质和肽段特性
        3.5.2.1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5.2.2 蛋白质等电点分布
        3.5.2.3 肽段序列长度分布
        3.5.2.4 肽段序列覆盖度
        3.5.2.5 鉴定肽段数量分布
        3.5.3 数据库介绍
        3.5.3.1 NR数据库
        3.5.3.2 UniProt数据库
        3.5.3.3 GO数据库
        3.5.3.4 KEGG通路数据库
        3.5.3.5 STRING数据库
    3.6 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技术路线
    3.7 实验结果和讨论
        3.7.1 能量代谢讨论
        3.7.2 凝血功能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RM技术验证和定量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差异蛋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项目样品基本信息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蛋白提取
        4.3.2 蛋白酶解
        4.3.3 液相色谱平行反应监测质谱定量分析
        4.3.3.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3.3.2 高分辨平行反应监测质谱定量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目标肽段PRM检测结果分析
        4.4.2 差异蛋白表达量分析
        4.4.3 实验结果与结论
    4.5 差异蛋白结构及功能的讨论及分析
        4.5.1 激肽原1结构与功能
        4.5.2 α1抗胰蛋白酶结构与功能
        4.5.3 载脂蛋白AI结构与功能
        4.5.4 β2糖蛋白1结构与功能
        4.5.5 微管蛋白β4α链结构与功能
        4.5.6 通道蛋白4结构与功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5.2.1 针对本实验不足的补充研究
        5.2.2 针对本研究后续的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nup155和gle1在斑马鱼心脏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斑马鱼研究进展
    1.2 心房纤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1.3 NUP155和GLE1 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1.4 左右不对称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1.5 斑马鱼心脏发育相关基因
    1.6 斑马鱼心率相关基因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
    2.2 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2.3 质粒DNA以及酶连产物的转化
    2.4 DNA片段回收纯化
    2.5 质粒DNA的提取
    2.6 RNA探针的标记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2.8 显微注射技术
    2.9 原位杂交技术
    2.10 RNA提取
    2.11 RNA反转录
    2.12 nup155在斑马鱼中表达谱分析
    2.13 MO效果分析
    2.14 斑马鱼心率统计
    2.15 斑马鱼动作电位统计
    2.16 实验仪器和试剂
3 实验结果
    3.1 NUP155的保守性分析和斑马鱼中表达谱分析
    3.2 nup155-MO效果分析
    3.3 nup155和gle1 调控斑马鱼心脏形态的发生
    3.4 nup155和gle1 调控早期心肌细胞分化
    3.5 gle1调控斑马鱼胚胎左右不对称的发生
    3.6 nup155和gle1 调控斑马鱼的心脏的电生理活动
    3.7 nup155和gle1 对斑马鱼血管发育无影响
4 讨论
5 全文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本文所用到的主要缩略语

(5)克山病的预后及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克山病的分型和克山病病情趋势
    1.3 克山病预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克山病遗传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5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6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克山病全国和地方病情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全国克山病检出率和发病率
        2.3.2 全国克山病检出率和发病率的五年比较
        2.3.3 重点克山病病区的病情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克山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
        3.2.2 流行病区的选择依据
        3.2.3 随访方法和终点
        3.2.4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资料
        3.2.5 诊断标准
        3.2.6 数据统计和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一般临床特征
        3.3.2 胸片和心电图结果
        3.3.3 超声心动图结果
        3.3.4 随访结果
        3.3.4.1 一般情况
        3.3.4.2 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
    3.4 讨论
        3.4.1 克山病的流行特点
        3.4.2 克山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相关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克山病的致病基因的筛选和鉴定
    4.1 研究对象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散发克山病的调查与系谱分析
        4.2.3 样本的建库与测序
        4.2.4 数据分析流程与方法
        4.2.5 候选突变位点的验证方法
    4.3 数据统计和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患者的临床特征
        4.4.2 SEPHS2基因疑似致病突变筛查结果
        4.4.3 PIEZO1基因突变的筛查结果
        4.4.4 PCDHA10基因突变的筛查结果
        4.4.5 HELA基因突变的筛查结果
        4.4.6 硒相关蛋白基因突变的筛查结果
    4.5 讨论
        4.5.1 SEPHS2基因
        4.5.2 PIEZO1和PCDHA10以及HELZ基因
        4.5.3 克山病与基因多态性
        4.5.4 克山病与基因突变
        4.5.5 克山病患者中发现的基因上调与下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研究成果

(6)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房颤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致病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临床评估
    1.2 高通量二代测序检测
    1.3 生物信息分析及突变验证
2 结果
    2.1 先证者临床表现
    2.2 家系临床资料分析
    2.3 基因突变分析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

(8)快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心房颤动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炎症因子
2氧化应激
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4血管内皮功能及附壁血栓形成
5神经体液激素
6遗传因素

(10)生物学标记物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Logistic回归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阿托伐他汀预防房颤电复律后复发的系统综述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首次发现:房颤致病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 [1]CAV3基因W101C突变通过Atg3相关自噬促进心肌细胞肥大的分子遗传机制[D]. 付灵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2]高通量测序多基因检测对家族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J]. 刘俊,陈舒,应璇,叶晓霞,董扬,王文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04)
  • [3]维甲酸诱导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研究[D]. 曹菲.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4]nup155和gle1在斑马鱼心脏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D]. 王龙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克山病的预后及遗传学研究[D]. 颜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房颤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致病基因分析[J]. 杜媛,王娅,韩秀,韩克,马爱群,王亭忠.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8(10)
  • [7]中国肥厚型心肌病管理指南2017[J]. HeartFailureProfessionalCommiofChineseMedicalDocterAssociation;Eol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HeartFailureandCardiomyopathy.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 2017(02)
  • [8]快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指标分析[D]. 卢慧.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9]心房颤动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J]. 祁玉璟,郭雪娅. 中国循环杂志, 2015(08)
  • [10]生物学标记物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中的临床研究[D]. 祁玉璟. 兰州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首次发现:房颤致病基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