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光控拓宽渠化路口的实用研究

两相光控拓宽渠化路口的实用研究

一、二相位灯控展宽渠化路口实用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余浩[1](2019)在《城际道路平面交叉空间设计与信号控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关中等一大批城市群的崛起,2017年国务院更是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概念,而“城际道路”正是随着我国各大城市群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概念,城际道路的定义为在城市规划区及规划影响区,连接县级及以上城市,兼具一定城市服务功能的公路。对于城际道路来说,除互通式立交外,大量的平面交叉是各类交通流进行集散、出入的场所。由于城际道路兼具城市道路和公路的功能,城际道路平面交叉处存在着车速快、转向交通量大、货车多、非机动车多等特点。因此,采用原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已不能完全满足交叉口的交通需求。所以,开展对城际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优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对国内典型城市群连接道路进行了调研,针对珠三角、长三角等几条典型城际道路进行了交叉口几何参数、交通量、渠化方式及信号控制方法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总结了城际道路平面交叉口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的交通特征,并根据交通冲突理论,分析了现有城际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冲突,提出城际道路平面交叉口现存的问题。其次,针对交叉口处大型车辆较多的问题,采用Vissim仿真软件根据不同设计车辆建立了不同型号的货车仿真模型,构建了城际道路平面交叉处饱和流率计算的基本模型,对城际道路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并根据换道模型计算了平面交叉最小间距。接着,考虑从空间上分离交通流,研究机动车在进口处的进口车道数和车道宽度,提出了基于提升饱和流率的左转专用车道的设置条件和方法,接着针对右转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安全性较低的问题,采用Autoturn仿真软件研究了各类货车的最小转向半径,并提出了货车占比较大的情况下增加非机动车右转安全性的方法与评价指标,为城际道路交叉口设计提供指导。然后,根据从时间上分离交通流的原理,对城际道路平面交叉信号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城际道路相位相序设计方法,分析了原有信号配时方法的不足。根据城际道路交通特征和交叉口渠化方式,构建了基于最小机动车延误、最小非机动车延误、最小停车次数和最大通行能力的多目标信号周期计算模型,并采用粒子群算法搭载Matlab软件进行求解。最后,针对典型的城际道路平面交叉——广深大道与新沙大道交叉口现存问题,提出了综合渠化方法和信号配时方案,并采用Vissim仿真系统验证优化效果,经过仿真模拟,交叉口的延误、停车次数、排队长度、行程时间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结果验证了论文方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郝盼[2](2016)在《过饱和交叉口排队溢出状态下排队优化模型研究》文中指出交通溢流是交通过饱和的一种具体形态,是车辆排队累积过程的某一阶段。对于过饱和拓宽交叉口,当发生车辆排队溢出展宽段时,展宽段与路段衔接处不同流向的车流发生阻滞,严重影响了车辆的顺畅通行。研究展宽段溢流的发生机理以及排队溢出信号优化控制策略是缓解溢流阻滞、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的着手点。本课题以单点过饱和交叉口为研究对象,以感应线圈的检测数据为基础,将交通波理论与传统的累积曲线法相结合,建立展宽段排队溢出识别方法,判断排队溢出时刻并给出过饱和阻滞系数的定义,以定量衡量发生过饱和溢流时进口道的绿灯使用效率。建立了展宽段排队溢出状态下排队长度随时间变量的转移函数,提出展宽段排队溢出持续时间和排队溢出最大长度的估计方法。分析展宽段外不同流向车流的交织作用机理,基于交通冲突理论和概率论分析排队溢出的流率特性,得出绿灯期间车流释放的衰减规律,预测各流向的车流阻塞概率以及车流消散图示。此外,针对展宽段排队溢出情况,为了降低展宽段与路段衔接处不同流向交通流的交织影响,在前述的研究基础之上,以排队溢出阻塞下的当量饱和流率、相位相序方案作为联合优化变量,提出了以最短时间内消除排队溢出为目标的动态优化控制策略,应用Synchro软件仿真验证了优化方法的有效性。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展宽段排队溢出的发生过程,为描述展宽段存储能力受限情况下的排队演化规律提供新的思路;提出一种对排队溢流阻塞进行优化的信号控制策略,丰富了实际交通工程应用中的通行权时空分配方法。

张树宁[3](2015)在《基于CAM的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量的迅速增长,港口进出口货物量激增,使得港口集疏运系统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对集疏运系统进行改造优化以提高其运行效率,从而提高港口运行效率,成为很多港口所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一些闸口、卡口等出入口,如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作为进出保税物流园区的咽喉位置,更是发生交通拥堵的瓶颈之一,特别是出口系统,其运营过程在高峰期存在的交通拥堵现象,成为制约港口集疏运系统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尤其是出口系统进行优化,主要内容为:(1)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系统分析:在讨论系统基本要素、环境因素和交通特点等的基础上,寻找系统问题所在,讨论分析了区域的机动车行驶动特性,确定了各个子系统和相关模型参数,为建立出口CAM提供可能。(2)保税物流园区出口CAM的建立:针对以大型货车为主,并有部分小型客车的港区交通流,采用交通流对称型双车道(symmetric two-lane Nagel-Schreckenberg,STNS)元胞自动机模型建立保税物流园区出口CAM,根据系统分析结果,定义各区域机动车行驶规则和各项参数,为仿真实验提供基础。(3)基于CAM的保税物流园区出口优化设计:针对天津港保税区已有交通问题和具体约束,提出关于出口卡口、交织区和交叉口的改造方案,应用已建立的CA模型进行仿真实验,综合考虑通行效率、通行时间、资金成本、系统匹配度四方面因素,建立出入口系统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实验各项指标的系统评价,确定最优设计方案。(4)基于CAM的保税物流园区管理措施优化:针对天津港保税区出口交通流时空分布严重不均衡特性,应用信号灯在线调整、VSM等技术手段对交叉口、卡口的时空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通过CAM仿真确定高峰期、非高峰期的适用管理方案。

周沛[4](2014)在《待行区交通信号控制策略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发展得相当快,小汽车保有量逐年上升,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高峰时段中心城区的主交叉口多处于饱和状态,车辆运行速度较低。交通拥挤造成了车辆出行延误增大、速度降低,而车辆在低速行驶环境下较常态行驶燃油消耗量增大,污染物排放量增多;交通拥挤容易诱发交通事故,而事故的发生又加剧拥堵,形成恶性循环。交通拥挤的加剧,导致了城市巨额的经济损失,制约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设置待行区是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如何合理设置待行区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从普通交叉口的相位设计与信号配时方案的流程与方法入手,分别提出左转待行区、直行待行区、综合待行区的信号控制策略及方法。论文提出了根据交叉口几何现状设立左转待行区的方法,并分析了设置左转待行区的临界流量条件,提出了左转待行区的相位设置方法及信号配时方案并总结出4种最常用的相位方案,在传统MAXBAND模型基础上提出考虑左转待行区的干道协调约束及协调模型。文章根据交叉口几何现状及相位相序设置设立直行待行区的方法与临界流量条件,通过对设置直行待行区前后的通行能力影响分析,得出无论设置哪种直行待行区,在不压缩直行相位时间的前提下,都能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结论。在左转及直行待行区的基础上研究直左待行区,并提出考虑直行待行区的干道协调约束及协调模型。论文提出了综合待行区的设置流程,通过通行能力分析,得出综合待行区的设置能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结论,并提出综合待行区相位相序设计及信号配时方法,通过对普通交叉口及设置综合待行区交叉口的延误分析得出设置综合待行区有利于减少交叉口的延误的结论。最后,文章通过3个实例的对文中理论进行VISSIM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设置待行区能减少车均停车时间、平均排队长度、车均延误等评价指标,且无法避免的增加了交叉口的停车次数。论文在普通交叉口相位相序的设计方法与流程、左转待行区、直行待行区、综合待行区的信号控制策略及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希望能为相关的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改善交通运行状况。

廖晓强[5](2013)在《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城市道路交通中的瓶颈部位,很多事故发生在交叉口及其附近,多数的交通拥堵现象也发生在交叉口附近。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相关线路乃至整个路网交通功能的发挥,它对于城市道路的机动性、通行能力、路网容量以及交通安全都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关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及提高路网的总体容量,如何对交叉口设计进行优化改善、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以交通流理论为基础,并在深入分析平面交叉口交通流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对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旨在寻求缓解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从交叉口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三大交通流特性出发,分析总结出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流的八大特征,以及各种特征对交叉口交通组织和渠化设计的影响和要求;并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形式及通行能力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出各种平面交叉口形式的主要缺陷和适用场合。其次,通过交通流特征分析,提出了不同形式的平面交叉口在不同情况下的渠化设计方法及其适用条件;以加权的方法建立了广义质量价值函数,构建了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交叉口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最后,以深圳市宝安区一区域交通改善项目为依托,增加了设计具体的交通调查方案,以交叉口渠化及信号设置现状为基础,结合文中所提出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区域范围内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优化方案,借助微观交通仿真工具VISSIM,论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唐彩梅[6](2009)在《基于功能需求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空间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依托于重庆科学技术项目《基于功能需求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方法研究》,通过对重庆市平面交叉口的几何条件、交通流量、交通事故、附属设施和交叉口交通管理情况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平面交叉口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为:通过对重庆市道路交叉口运行状况调研,分析了造成平面交叉口交通拥挤和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以及交叉口设计要素对交叉口通行能力和安全性的影响;采用视频技术和人工观测技术,研究交叉口空间范围内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行为,分析交通行为对交叉口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的影响;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交叉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这些影响指标进行综合量化,获得交叉口服务能力的综合量化指标;从通行能力匹配、通行效率、交通安全、环境和谐、附属设施布置等方面研究交叉口的空间设计方法;最后,建设性地提出了几种典型平面交叉口设计实例。

张毅媚,陈东光,赵宪尧[7](2005)在《对在中心城区建设大型立交桥的质疑与对策》文中认为针对当前某些城市在中心城区盲目建造大型立交桥的现象,从交通、环境、经济等方面对其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立交规划应以系统分析为指导,不宜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大型立交桥.平面交叉口有很大潜力和适应性,科学合理地设计高级渠化灯控平交路口可以满足城市道路的一般交通需求,而且能够营造出景色宜人的城市道路景观,确实必要时,也只宜规划建设城市简单立体交叉.

张毅媚,晏克非[8](2005)在《SIDRA在改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SIDRA软件是交叉口设计和评估的工具。首先分析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效率低下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然后以深圳某一交叉口为例,介绍了运用SIDRA软件评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方法。实例分析表明,SIDRA软件在确定交叉口交通拥挤的原因,在模拟改善措施对信号交叉口的影响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张毅媚,赵宪尧[9](2001)在《二相位灯控展宽渠化路口实用性研究》文中认为以海口市滨海大道─龙昆北路交叉口为例对交叉口的设计进行探索,提出二相位灯控展宽渠化交叉口方案.研究表明:科学的平面设计和交通组织、合理的信号配时能大幅度地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有效地减小交叉口延误,提高交叉口的服务水平,规范车辆行驶轨迹,同时在道路景观艺术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二相位灯控展宽渠化路口实用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相位灯控展宽渠化路口实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城际道路平面交叉空间设计与信号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际道路研究现状
        1.3.2 平面交叉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交通特性调研及分析
    2.1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交通组成及特性调研
        2.1.1 调研的目的
        2.1.2 调查路段
        2.1.3 调查方法
    2.2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的形式
    2.3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交通特性分析
        2.3.1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机动车特性分析
        2.3.2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非机动车特性分析
        2.3.3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行人特性分析
    2.4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交通冲突分析
        2.4.1 交通冲突的定义
        2.4.2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冲突点分析
        2.4.3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交通冲突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通行能力分析
    3.1 通行能力计算的意义
        3.1.1 车头时距
        3.1.2 饱和流率计算
    3.2 Vissim仿真系统简介
        3.2.1 Vissim的仿真原理
        3.2.2 设计车辆
    3.3 城际道路交叉口饱和流率计算模型
        3.3.1饱和流率计算模型仿真实验
        3.3.2 饱和流率计算模型的提出
        3.3.3 饱和流率计算模型实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交通组织及空间设计方法
    4.1 交叉口交通组织及空间设计概述
    4.2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进出口道设计及最小间距
        4.2.1 功能区最小长度
        4.2.2 非功能区最小长度
        4.2.3 最小间距的取值
    4.3 针对货车左转渠化方式
        4.3.1 设置货车专用转向车道的目的
        4.3.2 货车专用转向车道设置条件
        4.3.3 货车专用转向车道设置的形式
    4.4 针对货车右转渠化方式
        4.4.1 交叉口右转转弯半径
        4.4.2 交叉口右转视野盲区影响
    4.5 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4.5.1 非机动车渠化设计
        4.5.2 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协调设计
    4.6 行人交通组织
        4.6.1 行人渠化设计
        4.6.2 行人与机动车渠化协调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信号控制研究
    5.1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信号控制的意义
    5.2 相位相序设计
        5.2.1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信号相位设计的基本原则
        5.2.2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信号控制设计过程
        5.2.3 城际道路交叉口信号相位设计方法
    5.3 既有信号配时方法
        5.3.1 信号配时的基本参数
        5.3.2 Webster配时方法
        5.3.3 改进的Webster法
        5.3.4 单目标信号控制方法存在的不足
    5.4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信号控制模型
        5.4.1 周期时长影响因素
        5.4.2 模型组成
        5.4.3 最优周期模型的建立
        5.4.4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最优周期模型求解
        5.4.5 绿灯间隔时间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际道路平面交叉优化效果实例分析
    6.1 平面交叉概况
        6.1.1 平面交叉基本情况
        6.1.2 交叉口渠化方式设计
        6.1.3 交叉口交通量
        6.1.4 交叉口相位及信号配时
        6.1.5 交叉口存在的问题
    6.2 交叉口渠化
        6.2.1 交叉口渠化的方案
        6.2.2 交叉口渠化效果仿真验证
    6.3 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
        6.3.1 交通参数的计算
        6.3.2 Webster法信号配时计算
        6.3.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多目标信号配时
        6.3.4 算法仿真及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2)过饱和交叉口排队溢出状态下排队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展宽段的相关研究
        1.3.2 过饱和交通状态
        1.3.3 交通溢流
        1.3.4 排队模型的研究
        1.3.5 溢流信号控制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展宽段溢流特征分析
    2.1 展宽段的设置原则及方法
    2.2 过饱和交通状态的界定
    2.3 溢流阻塞特征分析
        2.3.1 溢流现象
        2.3.2 展宽段溢流阻塞特征
    2.4 展宽段溢流的影响
    2.5 左转车流空间优化方法
        2.5.1 左转车流交叉口渠化方法
        2.5.2 左转专用车道待转区的设置
        2.5.3 可变车道设置方法
        2.5.4 综合待行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通数据的分析和采集方案研究
    3.1 线圈检测器简介
    3.2 累积输入输出法
        3.2.1 传统的累计输入输出法
        3.2.2 基于排队溢出的检测器布设方案
    3.3 交通波理论
        3.3.1 交通波理论基本原理
        3.3.2 交通波理论分析
        3.3.3 基于线圈检测的排队长度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展宽段排队溢出演化模型
    4.1 排队溢出发生机理建模
        4.1.1 模型假设
        4.1.2 展宽段溢流的预测
        4.1.3 排队溢出状态下的排队模型
    4.2 排队溢出状态下的流率特性分析
        4.2.1 基于二项分布的阻塞概率
        4.2.2 单流向阻塞的受阻车辆期望值
    4.3 算例分析
        4.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4.3.2 数据调查
        4.3.3 仿真参数
        4.3.4 溢出排队实例分析
        4.3.5 溢出阻塞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排队溢出下的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5.1 过饱和状态下单点控制策略
    5.2 信号优化方法
        5.2.1 相位调整启动
        5.2.2 相序预设置
        5.2.3 当量饱和流率
        5.2.4 动态信号配时算法
    5.3 效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6.2 展望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3)基于CAM的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建立解析模型
        1.2.2 使用已有仿真软件
        1.2.3 采用元胞自动机建模
    1.3 研究内容
        1.3.1 本研究主要内容
        1.3.2 基本框架
第二章 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系统分析
    2.1 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要素分析
        2.1.1 外部道路子系统
        2.1.2 交叉口子系统
        2.1.3 交织区子系统
        2.1.4 卡口子系统
        2.1.5 内部道路子系统
    2.2 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环境因素分析
        2.2.1 交通需求
        2.2.2 车辆及其状态
        2.2.3 驾驶员状态
        2.2.4 天气状况
        2.2.5 卡口作业效率
    2.3 出入口系统基本特点
        2.3.1 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系统的特点
        2.3.2 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优化设计必要性分析
        2.3.3 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系统优化设计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 CAM
    3.1 研究对象
    3.2 外部道路子系统CAM
    3.3 内部道路子系统CAM
    3.4 交叉口 CAM
        3.4.1 元胞的构成
        3.4.2 CAM的运行
    3.5 物流园区卡口 CAM
        3.5.1 元胞的构成
        3.5.2 CAM的运行
第四章 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设计优化
    4.1 出入口优化设计的要求
    4.2 实验条件
    4.3 仿真实验
        4.3.1 模型标定
    4.4 仿真实验
        4.4.1 方案分析
        4.4.2 仿真实验
    4.5 评价分析
        4.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3 评价模型
        4.5.4 阈值的选取与级别的划分
        4.5.5 方案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管控优化
    5.1 出入口管控优化的基本要求
    5.2 实验条件
    5.3 实验及其分析
        5.3.1 高峰期优化实验及其分析
        5.3.2 非高峰期优化实验及其分析
    5.4 交叉口优化实验及其分析
        5.4.1 高峰期交叉口管理优化实验
        5.4.2 非高峰期交叉口管理优化实验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待行区交通信号控制策略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待行区研究现状
        1.3.2 交叉口信号优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普通交叉口信号控制技术方法
    2.1 交叉口相位设计方法
        2.1.1 设计流程
        2.1.2 设计方法
    2.2 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设计
        2.2.1 设计流程
        2.2.2 设计方法
    2.3 交叉口相位设计实例
        2.3.1 相位设计
        2.3.2 配时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左转待行区信号控制策略及方法
    3.1 左转专用道设置
        3.1.1 左转车流冲突点分析
        3.1.2 左转专用车道设计
        3.1.3 左转专用相位设计
    3.2 左转待行区设置
        3.2.1 左转待行区概述
        2.2.2 左转待行区设置几何条件
        3.2.3 左转待行区设置流量条件
    3.3 左转待行区信号控制方法
        3.3.1 左转待行区专用相位设计
        3.3.2 左转待行区相位配时设计
        3.3.3 左转待行区协调模型
    3.4 左转待行区设计实例
        3.4.1 交叉口几何现状
        3.4.2 交叉口流量分析与相位配时设置
        3.4.3 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直行待行区信号控制策略及方法
    4.1 直行待行区设置
        4.1.1 直行待行区概述
        4.1.2 直行待行区设置几何条件
        4.1.3 直行待行区设置流量条件
    4.2 直行待行区相位设置
        4.2.1 直行待行区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4.2.2 直左待行区综合设置研究
    4.3 直行待行区的协调模型
        4.3.1 同向左转同时放行
        4.3.2 行人同时放行
        4.3.3 横向左转同时放行
    4.4 直行待行区设计实例
        4.4.1 相位配时设置
        4.4.2 仿真验证
        4.4.3 左转及直行待行区比对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待行区信号控制策略及方法
    5.1 综合待行区设计思路
        5.1.1 综合待行区概述
        5.1.2 综合待行区设置流程
    5.2 综合待行区设置条件
        5.2.1 综合待行区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5.2.2 综合待行区设置流量条件
        5.2.3 综合待行区长度设置
    5.3 综合待行区信号控制方法
        5.3.1 综合待行区专用相位设计
        5.3.2 综合待行区相位配时设计
    5.4 延误分析
        5.4.1 普通交叉口延误分析
        5.4.2 综合待行区延误分析
    5.5 综合待行区设计实例
        5.5.1 交叉口几何现状
        5.5.2 交叉口流量分析与相位配时设置
        5.5.3 仿真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城市道路交叉口形式的发展现状
        1.2.1 信号灯控制平面交叉口
        1.2.2 平面环形交叉口
    1.3 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研究现状
        1.3.1 国外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研究现状
        1.3.2 国内道路平面交叉口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
2.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概念及其特征
    2.1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处非机动车运行特性
        2.2.1 非机动车流运行特性
        2.2.2 非机动车的间隙穿越特性
        2.2.3 非机动车的聚集特性
        2.2.4 非机动车的疏散特性
    2.3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处行人特性
        2.3.1 行人步行特性
        2.3.2 行人穿越车流影响因素分析
        2.3.3 行人交通流特性
    2.4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处机动车运行特性
        2.4.1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处车辆到达特征
        2.4.2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处的交通冲突特征
        2.4.3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处的时间延误特征
        2.4.4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瓶颈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形式划分与通行能力分析
    3.1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形式划分
    3.2 无信号灯控制平交交叉口
        3.2.1 无控制平交交叉口与全停牌控制平交交叉口
        3.2.2 二路停牌控制平交交叉口
    3.3 信号灯控制平交交叉口
    3.4 平面环形交叉口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
    4.1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概述
        4.1.1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概念
        4.1.2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思路
        4.1.3 道路交通组织原则
    4.2 平面交叉口交通冲突分析
        4.2.1 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冲突点的分布
        4.2.2 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冲突点的分布
    4.3 平面交叉口渠化组织
        4.3.1 交通渠化概述
        4.3.2 交叉口渠化目的与作用
        4.3.3 交叉口渠化设计流程
    4.4 平面交叉口信号控制和相位设计理论
        4.4.1 信号控制的基本概念
        4.4.2 信号控制方式的选择
        4.4.3 信号相位设计原则
        4.4.4 相序设计
    4.5 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方法
        4.5.1 平面交叉口宏观交通组织方法
        4.5.2 平面交叉口微观交通组织方法
    4.6 本章小结
5.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综合渠化设计
    5.1 概述
    5.2 平面交叉口空间渠化设计原则
        5.2.1 交通分离原则
        5.2.2 交通连续原则
        5.2.3 置右减速原则
        5.2.4 冲突点分离原则
    5.3 平面交叉口空间渠化设计措施
        5.3.1 车道功能划分
        5.3.2 人行横道
        5.3.3 交通岛
        5.3.4 导流线
    5.4 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的目标
    5.5 机动车道渠化设计
        5.5.1 平面交叉口进口车道设计
        5.5.2 渐变车道设计
        5.5.3 平面交叉口出口车道的设置
        5.5.4 交叉口内部区域的渠化设计
        5.5.5 交叉口外部结合辅助道路渠化
    5.6 非机动车的渠化设计
        5.6.1 非机动车渠化设计的理念
        5.6.2 非机动车的渠化设计方法
    5.7 近距离交叉口协调设计
        5.7.1 近距离交叉口展宽后渠化设计
        5.7.2 组合交叉口渠化设计
    5.8 平面交叉口渠化流程
    5.9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方案评价
        5.9.1 评价指标标定
        5.9.2 评价方法
    5.10 小结
6. 案例应用研究与分析
    6.1 交叉口实地调研
        6.1.1 调研内容
        6.1.2 调研结果整理与分析
        6.1.3 平面交叉口现状评价
    6.2 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方案
        6.2.1 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方案
        6.2.2 平面交叉口管控设计方案
    6.3 构建模拟结构及其评价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6)基于功能需求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空间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道路交通状况
        1.1.2 平面交叉口交通状况
    1.2 平面交叉口研究现状
        1.2.1 综合评价研究
        1.2.2 通行能力研究
        1.2.3 交通安全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平面交叉口使用状况调研及评价
    2.1 平面交叉口使用状况调查
        2.1.1 平面交叉口使用状况调查
        2.1.2 平面交叉口调研结果
        2.1.3 平面交叉口交通拥挤和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3.1 平面交叉口交通拥挤原因分析
        2.1.3.2 平面交叉口事故原因分析
    2.2 平面交叉口综合评价
        2.2.1 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
        2.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2.2.2.1 通行效率评价指标
        2.2.2.2 安全水平评价指标
        2.2.2.3 基础设施水平评价指标
        2.2.3 平面交叉口综合评价方法
        2.2.3.1 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
        2.2.3.2 评价指标权数和标准值的确定
        2.2.3.3 平面交叉口综合评价案例分析
        2.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面交叉口交通特性研究
    3.1 平面交叉口机动车交通特性分析
        3.1.1 信号交叉口机动车的车头时距
        3.1.1.1 车头时距的测量方法
        3.1.1.2 机动车道排队车头时距
        3.1.1.3 车辆组成对车头时距的影响
        3.1.2 摩托车的交通特性研究
        3.1.2.1 摩托车到达方式
        3.1.2.2 摩托车通过停车线的特征
    3.2 平面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研究
        3.2.1 行人过街速度分析
        3.2.1.1 交叉口行人过街速度的调查方法
        3.2.1.2 不同性别的行人的过街速度
        3.2.1.3 不同年龄段行人的过街速度
        3.2.1.4 不同数量人群的过街速度
        3.2.1.5 绿灯不同阶段的行人过街速度
        3.2.2 行人启动时间分析
        3.2.3 行人交通特征
        3.2.4 行人违章研究
        3.2.4.1 交叉口行人违章原因调查
        3.2.4.2 行人违章心理分析
    3.3 平面交叉口交通冲突特性研究
        3.3.1 交通冲突调查
        3.3.1.1 交通冲突的分类方法
        3.3.1.2 交通冲突参数及测定
        3.3.2 平面交叉口交通冲突特性研究
        3.3.2.1 十字形交叉口冲突特性
        3.3.2.2 左转车流的冲突
        3.2.2.3 右转车流的冲突
        3.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面交叉口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4.1 交叉口空间的限定
    4.2 交叉口的平面通行空间设计
        4.2.1 停车线和人行横道设计
        4.2.1.1 停车线的设计目标及约束条件
        4.2.1.2 人行横道设计
        4.2.2 交叉口外部区域设计
        4.2.2.1 车道功能划分
        4.2.2.2 车道宽度
        4.2.2.3 车道拓宽设计
        4.2.2.4 交叉口转弯半径设计
        4.2.2.5 交叉口中央分隔带设置
        4.2.3 交叉口内部通行区域设计
        4.2.3.1 渠化的原则
        4.2.3.2 详细设计
    4.3 交叉口的立体通行空间设计
        4.3.1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4.3.1.1 交通标志设计
        4.3.1.2 信号机的位置设置
        4.3.1.3 交通照明
        4.3.1.4 隔离设施
        4.3.2 附属设施设计
        4.3.2.1 交叉口内的绿化设计
        4.3.2.2 其他附属设施
    4.4 几种典型交叉口设计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SIDRA在改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平面交叉口分析软件SIDRA
    1.1 SIDRA软件
    1.2 常用软件及其特点
    1.3 交叉口交通评价指标
2 我国交叉口现状分析
    2.1 进口道设置不够合理
    2.2 信号灯配时不合理
3 平面交叉口改善措施
    3.1 优化平面几何设计
    3.2 优化交通组织设计
    3.3 优化配时
4 实例分析
    4.1 交叉口现状评价
    4.2 交叉口改善措施
    4.3 交叉口改善效果评价
5结束语

四、二相位灯控展宽渠化路口实用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际道路平面交叉空间设计与信号控制优化研究[D]. 余浩.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2]过饱和交叉口排队溢出状态下排队优化模型研究[D]. 郝盼.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4)
  • [3]基于CAM的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出入口优化设计研究[D]. 张树宁.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3)
  • [4]待行区交通信号控制策略及方法研究[D]. 周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5]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研究[D]. 廖晓强.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3)
  • [6]基于功能需求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空间设计方法研究[D]. 唐彩梅. 重庆交通大学, 2009(10)
  • [7]对在中心城区建设大型立交桥的质疑与对策[J]. 张毅媚,陈东光,赵宪尧.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5(02)
  • [8]SIDRA在改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中的应用[J]. 张毅媚,晏克非. 交通与计算机, 2005(03)
  • [9]二相位灯控展宽渠化路口实用性研究[J]. 张毅媚,赵宪尧.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2001(Z1)

标签:;  ;  ;  ;  ;  

两相光控拓宽渠化路口的实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