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自理能力与生活照料及对策

老年人自理能力与生活照料及对策

一、高龄老人自理能力和生活照料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谢梦雅[1](2021)在《西安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矛盾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粤阳[2](2021)在《雅江县老年农牧民养老困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

武秋凤[3](2020)在《社会支持视角下城市独居老人的个案研究 ——以中山市Y社区独居老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老年化趋势明显,由于家庭代际关系和养老观念的变化,独居老人这个群体越来越大,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弱,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也越来越差。而独居老人,特别是高龄、多病、失能的独居老人,他们生活中面临着比一般老人更为严重的一系列问题。随着独居老人孤独死甚至自杀惨剧的不断发生,独居老人的生存问题成了一个严峻的社会话题。笔者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出发,以独居老人为研究对象,探索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问题。笔者以中山市某区政府兜底的老年服务项目为依托,参与了多位独居老人的个案研究。在本文中以Y社区10位城市独居老人为样本,调查研究他们的基本情况、需求和社会支持状况。以2位较有代表性特点的城市独居老人为个案案主,研究个案介入对构建城市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⑴不同社会支持主体在满足独居老人不同需求时支持力度存在差异;⑵个案介入对构建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系统是必要的、有效的,但效果也是有限的。社会工作服务人员在对城市独居老人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实务过程中,要充分整合利用一切可挖掘的资源,帮助城市独居老人构建全面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考虑个案介入方法对构建城市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努力探求更好的方法和思路。

莫淑然[4](2020)在《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新旧模式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在2016年的15个试点城市开始了由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险试点工作,广州市是广东省唯一的长护险试点城市。2017年长护险作为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以长护险机构模式和长护险居家模式试行。在长护险未试点前我国多个城市结合自身的情况已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广州较早探索的家庭病床、老年护理专区模式两种旧模式目前也在同时实行。当前,广州市新旧四种模式并行,旧模式虽然不是政府重点发展的医养结合方向,但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积累不少地方特色的经验,而新模式作为政府推广的模式在政策上不完善,实施效果不太理想,主要表示为政策保障范围狭隘、政策在变化过程中未考虑到老年人的真切需求和对旧模式经验的借鉴。本文主要通过对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新旧四种模式的概况、服务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了解新旧四种模式的政策实施情况和优劣之处。再通过对已享受医养结合模式的老年人进行养老服务满意度调查,了解老年人对不同模式总体满意度情况,进一步探索影响不同模式总体满意度的因素,以及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的完善和医养结合养老政策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新旧模式的实行情况差异较大,各有优劣。政府重点推行新模式的发展,旧模式未有进一步推广甚至出现萎缩,旧模式的个人支出费用较新模式低,其中最低为家庭病床模式。在对新旧四种模式的政策了解的基础上设计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的问卷,通过与政策部门有合作的商业保险机构驻点人员向广州市新旧四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享受待遇的老年人派发并全程协助填写了235份问卷,回收23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3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别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满意度方面,旧模式较新模式总体满意度高,且与不同模式有关;设备、居住环境、卫生状况、膳食、医生技术、护士技术、护理人员技术、医生态度、护士态度、对护理人员态度的满意度共10项变量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影响;模式、年龄、退休金收入、有多少种慢性病、日常自理情况共5项因素影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根据本文的分析结论,提出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苏震宇[5](2020)在《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以上海市M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龄独居老人是拥有高龄及独居双重特征的特殊群体。高龄意味着身体机能弱于低龄老人,独居意味着缺少配偶乃至家庭的就近照料,这给家庭和社区带了巨大的照料压力。完全依靠传统的养老模式来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的赡养问题已然不可能,现有养老服务能够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但不能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的精神慰藉和应急响应需求,那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家庭和社会网络所提供的非正式支持来解决的。因此厘清非正式支持中的哪些因素对其生活会产生影响,有助于未来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照料的问题。本研究在非正式支持对老年人的影响以及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状况的既有文献基础上,以社会支持理论为问卷基础,延续理论为研究假设的理论基础,上海市Y区M社区独居老人为研究样本,对社区内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文章通过单因素分析对比了高龄独居老人及中低龄独居老人获得的非正式支持的差异。同时,利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子女的非正式支持和邻里及朋友提供的非正式支持对高龄度独居老人生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单因素回归中,高龄独居老人与中低龄独居老人在子女探望频率、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性别、文化程度以及个人收入方面存在差异。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仅考虑子女支持的模型中,家庭关注度高的高龄独居老人比家庭关注度低的老人更有可能认为当前生活状况非常好;在仅考虑邻里及朋友支持的模型中,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大的高龄独居老人比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小的老人更有可能认为当前生活状况非常好;当同时将两类因素纳入回归模型中时,我们发现子女居住地、家庭关注、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以及社会互动频率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存在显着的影响,在对比优势比后发现,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政策建议:加快基础性养老服务的创新与推广研究,帮助高龄独居老人扩大社会支持网络;结合社区微更新、旧区改造项目,加快老旧小区的适老性改造项目进度。

徐昆利[6](2019)在《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文中指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受损是老年人较为突出的一个健康问题,它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对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社会决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有效地防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受损。本文主要采用非概率取样方法中的简便取样方法对昆明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展开了调查,从多维角度分析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社会决定因素,并结合理论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制定干预措施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文献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从个体特征、疾病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网络等五大方面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具体讨论,以揭示各影响因素与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年龄、支气管炎、睡眠障碍、失眠状况、自评健康状况、职业、月收入、散步运动、家务劳动、与亲人的交流沟通、宗教组织活动的参与是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的主要因素。最后,在了解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状况的前提下,结合社会支持理论,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对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以改善和提升他们的健康状况,防止和降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受损或丧失。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应给予老年人政策上的扶持,完善老年人补贴制度,为老年人建立健康监测体系,加强长期护理保险法的出台和完善,制定健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满足功能受损老年人的需求。在中观层面,应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为老年人建立系统全面的康复服务网络,做好老年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并扩大老年人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范围。在微观层面,要充分发挥个人及家庭的补充作用,引导老年人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老年人对健康影响因素的认识,重视家庭的照护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支持。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促进老年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戴文静[7](2016)在《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社会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老龄化不断加强的进程中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所占比重逐年攀升,高龄空巢老人成为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最弱势群体,比较于其他年龄阶段的老人,高龄空巢老人因丧偶率高、身体机能严重下降等特殊性,日常生活照料问题成为其最突出最重要的问题,社会工作介入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的研究对弥补政府工作不足,稳定老龄化发展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社区为依托,研究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的方法介入到高龄空巢老人服务中的实践过程,通过入户探访的形式访问深圳市D社区40户48位高龄空巢老人而建立长效服务机制,进而开展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社区12位高龄空巢老人搜集研究资料,了解社区高龄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描述分析了D社区位高龄空巢老人现有生活照料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老人的物质生活充盈,健康生活照护、居家生活照护等基本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但精神生活照料比较贫乏。基于高龄空巢老人基本状况,本研究从社会工作介入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文章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基于老人基本需求,以“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运用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个案工作与服务对象建立一对一的辅导关系,小组工作促使组员在小组过程中良性互动形成互助支持网络,辅以个案辅导、小组介入的案例,通过案例描述、小组过程来阐述社会工作介入高龄空巢老人服务的成效。社会工作介入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境,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需求度高且是常态化的服务,社工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局限性,介入服务的时效性限制,社工流动性大,资源整合难度高,公众对社会工作知之甚少,混淆社工、义工、社区工作人员的关系,初期服务关系建立难度较大等原因,致使社工服务很难达到日常化的服务效果。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从提高公众对社会工作知晓度与认可度;清晰定位,提高社工服务的专业性以及社工介入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形成长期服务项目等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文章通过对社会工作介入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实务研究,在解决高龄空巢老人这个特殊群体所面临的问题方面给予实务性的对策与建议,而且社会工作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新路径新模式在各领域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任兰兰,吕静,冯梦龙[8](2016)在《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以高龄老人及其健康为核心关键词,通过对近30年核心期刊论文梳理后发现,高龄老人健康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自评健康、慢病患病及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人口学、老年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学是高龄老人健康研究的优势学科。高龄老人健康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呈现哪些新特点,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环境等对高龄老人寿命与健康影响程度如何,如何综合运用社会、经济、保健、社区服务等各项措施尽早干预,成为高龄老年人口健康研究下一步的主要方向。

符佳[9](2016)在《城乡老年人群依赖状况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高龄化、高龄人口女性化的特点,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规模达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5.5%,老年群体的生存状况亟待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关注和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老年人所依赖的社会支持的种类、来源和权重也在发生变化。通过研究变化的趋势和新的状况,分析老年人依赖的情况,了解老年人群的需求,可以为社会制定支持与服务老年群体的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本研究对老年人群的经济依赖、照料依赖和情感依赖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基于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数据,呈现城乡老年人群的依赖结构和依赖发生水平及其性别差异,并进一步探析依赖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老年人经济依赖的依赖水平最高,照料依赖的依赖水平最低,情感依赖的水平居中。城市老年女性和老年男性都是情感依赖水平最高,城市女性老人照料依赖水平最低,城市男性经济依赖水平最低。农村女性老人中,经济依赖水平最高,照料依赖水平最低,农村男性老人三个维度的依赖水平高低排序与农村女性一致。城乡老年依赖人群的依赖结构存在性别差异。老年女性的依赖程度高于男性。城市女性老年依赖人群中,情感依赖比重最高,照料依赖比重最低;城市男性老年依赖人群中,照料依赖比重最高,经济依赖比重最低;女性较男性对于经济依赖和情感依赖的程度更高,男性对于照料的依赖程度高于女性;城市女性老年依赖人群中发生三种依赖和两种依赖的比重均高于城市男性依赖人群,城市女性较城市男性更容易发生多重依赖,从而导致劣势的迭加。在农村女性老年依赖人群和农村男性老年依赖人群中,分别都是经济依赖比重最大,照料依赖比重最低,三种依赖程度的排序未呈现性别差异;男性对经济依赖和情感依赖的程度分别高于女性,对照料的依赖程度则低于女性的依赖程度;农村女性依赖人群发生三种依赖和一种依赖的人群比重高于农村男性依赖人群。人口学因素、社会经济地位相关属性和健康医疗因素是老年人群经济依赖、照料依赖和情感依赖的影响因素,城乡老年人群之间影响因素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经济依赖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城市女性和城市男性之间、农村女性和农村男性之间都受到多个共有因素的影响。照料依赖的性别差异较为明显,在年龄和自评健康状况这两个共有影响因素之外,城市女性照料依赖还受到文化程度和居住安排的影响,婚姻对城市男性照料依赖影响显着;居住安排是农村老年女性照料依赖的影响因素,而对农村老年男性影响不显着。情感依赖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最大,影响城市男性和城市女性老年人群情感依赖的因素各不相同,城市老年女性受年龄和文化程度影响,而城市老年男性的影响因素是婚姻和是否参加活动;居住安排和年龄因素对农村老年男性情感依赖有影响,对农村老年女性情感依赖影响不显着。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重点关注老年人群的经济依赖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精准投放社会福利资源。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广泛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模式,丰富社区活动,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度,重视其心理健康发展。均衡教育资源的分配,注重教育公平。

陈建兰[10](2012)在《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研究 ——以苏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按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标准,中国早在2000年即已迈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而老化速度快、老年人口基数大、未富先老等老龄化特征使得中国的养老负担尤为沉重。同时,改革开放后中国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又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中国的养老问题因此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在学术界对中国养老问题的研究中,对养老模式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素有家庭养老的传统,但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为维持和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就必须找到替代性的养老支持系统,事实上,新的、替代性的养老模式已经出现。本研究即江苏省苏州市为例,对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新出现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形响因素进行探讨。本研究建基于对苏州城市老人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研究发现,苏州城市家庭养老的功能确已弱化,这种弱化表现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三个方向。经济供养方面,超过一半的子女根本就不给父母现金,而在给钱的子女中,超过六成的子女给钱的额度在1500元以下;超过七成的子女给老年父母提供了实物支持,但其实物支持的额度则比较有限。生活照料方面,无论是ADL,的照料方面,还是在IADL的照料方面,以及生病时的照料方面,家庭养老都已经大大弱化了。因为总有三成左右的子女在老年父母需要时几乎不提供任何照料,还有超过两成的子女在父母需要时只是偶尔照料。精神慰藉方面,在子女对老年父母的尊重这一块,超过三成的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大事时不与父母商量。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精神慰藉方面,17.2%的同住子女与老年父母的交流情况不太理想,甚至较为疏远;在与父母保持联络的非同住子女中,有两至三成的子女因自身的原因无法定期、经常探望父母,也不经常打电话问候父母亲。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在中国城市社会出现了两种主要的替代性养老模式,这就是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的发展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三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但对社会养老而言,它目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供养这一块。苏州各项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其较高的待遇水平使得社会养老已经取代家庭养老,成为城市老人经济供养最重要的来源。因此,社会养老成为弱化掉的家庭经济供养功能的主要替代者。而对自我养老而言,则是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两个方面的发展较为突出。生活照料方面:就需要照料的老人而言,自我养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就不需要照料的老人而言,在ADL的照料方面,绝大部分老人生活自理;在IADL的照料方面,自我养老超过家庭养老居于第一位。精神慰藉方面:在老年人烦心事的倾诉对象这一块,总体而言,老年人的自我精神支持也已经超过了家庭的精神支持,居于第一位。自我养老与家庭养老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而此消彼长的态势,表明自我养老是弱化掉的家生活照料功能和精神慰藉功能的主要替代者。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的转变反映了制度文化的变迁.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产物,农耕社会特定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使得家庭养老历经数千载而依然存在。但当近代中国走上谋求现代化的道路尤其改苹开放以后,传统农耕社会的社会经济背景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社会化的大保障,于是,社会养老产生。同时,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崇尚自由、独立的社会,也孕育了自我养老。养老主体的意愿决定了未来社会养老会有较大的发展,而政府的所作所为则直接决定了这种发展能否真正实现。政府在社会养老的发展中要承担制定政策、财力支持、培育社会组织及监督管理的责任。

二、高龄老人自理能力和生活照料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龄老人自理能力和生活照料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3)社会支持视角下城市独居老人的个案研究 ——以中山市Y社区独居老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相关理论阐释
2 Y社区独居老人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分析
    2.1 Y社区及其独居老人的基本情况
    2.2 社区独居老人的问题和需求
3 Y社区独居老人的各种社会支持现状
    3.1 政府政策的支持
    3.2 社区机构的支持
    3.3 社会组织的支持
    3.4 亲人家属的支持
    3.5 朋友邻里的支持
    3.6 老人自身的支持
4 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个案介入(案例1)
    4.1 个案工作接案(案例1)
    4.2 个案工作预估(案例1)
    4.3 个案介入服务计划(案例1)
    4.4 个案介入过程(案例1)
    4.5 个案工作评估(案例1)
    4.6 结案(案例1)
5 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个案介入(案例2)
    5.1 个案工作接案(案例2)
    5.2 个案工作预估(案例2)
    5.3 个案介入服务计划(案例2)
    5.4 个案介入过程(案例2)
    5.5 个案工作评估(案例2)
    5.6 结案(案例2)
6 研究结论
    6.1 结论
    6.2 反思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新旧模式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核心概念与理论视角
        1.3.1 核心概念
        1.3.2 理论视角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关于医养结合的研究
        1.4.2 国内关于医养结合研究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新旧四种模式及现状
    2.1 广州市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背景与现状
        2.1.1 广州市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背景
        2.1.2 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
    2.2 分类与概述
        2.2.1 家庭病床门特项目的概述
        2.2.2 广州市老年护理专区的概述
        2.2.3 长期护理险机构模式的概述
        2.2.4 长期护理险居家模式的概述
    2.3 新旧四类模式基本情况的比较分析
        2.3.1 基本概况的比较
        2.3.2 四种模式实施背景的比较
        2.3.3 管理监督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旧四种模式的经济负担分析
    3.1 样本数据基本特征
    3.2 各类模式的费用结构分析
        3.2.1 关于年龄分布分析
        3.2.2 关于2016年至2018年人次的比较
        3.2.3 关于四类模式费用的比较与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旧四种模式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4.1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四种模式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研究
        4.1.1 调查对象
        4.1.2 问卷设计
        4.1.3 样本数据的采集
        4.1.4 数据结果
    4.2 四种模式优劣对比分析
        4.2.1 总体满意度调查基本情况
        4.2.2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总体满意度logistic回归分析
        4.2.3 不同模式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4.2.4 不同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服务总体满意度相关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新旧四种模式反映出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问题及成因
    5.1 广州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5.1.1 新模式与旧模式的衔接不佳
        5.1.2 新模式相比旧模式存在医养结合不佳的痛点
        5.1.3 监督管理漏洞多
        5.1.4 医养结合模式的实证调查较少
        5.1.5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新模式满意度不高且低于旧模式
        5.1.6 影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因素多且复杂
        5.1.7 医养结合自费部分占老年人整体收入比例较高
    5.2 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5.2.1 政策背景原因
        5.2.2 医养结合服务范围原因
        5.2.3 监督管理的原因
        5.2.4 待遇水平及经济水平原因
        5.2.5 医养机构原因
        5.2.6 服务对象原因
第六章 完善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6.1 政策设计及管理优化建议
        6.1.2 建立多渠道的反馈机制
        6.1.3 扩大医养结合模式的服务范围
        6.1.4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
    6.2 增大力度培养医养结合医护人员
    6.3 加大对医养结合机构的经济支持和投入
    6.4 医养结合多模式并行
    6.5 提高退休待遇
    6.6 提高老年人卫生保健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广州市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5)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以上海市M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高龄独居老人
        1.2.2 非正式支持
    1.3 理论基础
        1.3.1 延续理论
        1.3.2 社会支持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文章框架与分析框架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1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2.2 老年人非正式支持
    2.3 高龄独居老人
    2.4 文献述评
    2.5 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3.2 变量选取和设置
        3.2.1 被解释变量
        3.2.2 解释变量
        3.2.3 控制变量
    3.3 模型构建
    3.4 分析策略和方法
第四章 非正式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的基本概况
        4.1.1 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
        4.1.2 独居老人子女支持概况
        4.1.3 独居老人邻里及朋友支持概况
        4.1.4 独居老人控制因素概况
        4.1.5 小结
    4.2 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4.2.1 子女支持的单因素分析
        4.2.2 邻里及朋友支持单因素分析
        4.2.3 控制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2.4 小结
    4.3 非正式支持影响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4.3.1 子女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4.3.2 邻里及朋友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4.3.3 不同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4.3.4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意涵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意涵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老年人失能率不断上升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1.老年人健康状况研究现状
        2.测量工具研究现状
        3.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4.简要述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研究思路
        2.论文技术路线图
    (三)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的选择
        2.调查工具
        3.数据的收集与质量控制
    (四)分析工具
    (五)研究假设
    (六)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论文理论基础
    (一)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二)社会支持理论
四、调查对象的现状
    (一)老年人健康相关政策分析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状况
    (四)老年人患病情况
    (五)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情况
    (六)老年人个体生活方式
    (七)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状况
五、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1.个体特征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2.疾病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3.社会经济地位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4.个体生活方式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5.社会支持网络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二)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1.疾病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社会经济地位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个体生活方式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社会支持网络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三)小结
六、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作用机理分析
    (一)年龄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二)疾病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1.患病种类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功能障碍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三)社会经济地位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四)个体生活方式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1.家务劳动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体育锻炼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五)社会支持网络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1.亲人交流沟通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社会活动的参与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七、改善和提升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建议
    (一)宏观层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国家应建立健全的老年人补贴制度
        2.国家应加快长期护理保险法的出台和完善
        3.国家应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监测体系
    (二)中观层面: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
        1.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做好老年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2.为老年人建立系统全面的康复服务网络
        3.公共卫生研究者应扩大老年人研究范围
    (三)微观层面:充分发挥个人及家庭的补充作用
        1.引导老年人培养和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老年人应提高对健康影响因素的认识
        3.重视并发挥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护支持功能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7)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社会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选题依据
        1.3.1 理论依据
        1.3.2 现实依据
    1.4 国内外文献研究
        1.4.1 国内研究概况
        1.4.2 国外研究概况
        1.4.3 文献述评
    1.5 基本概念界定
        1.5.1 高龄空巢老人概念界定
        1.5.2 生活照料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实地调查法
        1.6.3 访谈法
第二章 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基本情况及生活照料问题
    2.1 社区高龄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2.1.1 健康管理方面
        2.1.2 经济来源方面
        2.1.3 日常照护方面
        2.1.4 社交娱乐方面
        2.1.5 精神状况方面
    2.2 D社区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现状
        2.2.1 D社区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内容与需求
        2.2.2 高龄空巢老人获得生活照料的来源
        2.2.3 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满意度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社会工作介入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必要性
        3.1.1 社工介入有利于提高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质量
        3.1.2 社工介入有利于提供更切合高龄空巢老人需求的服务
        3.1.3 社工介入有利于社区和谐发展建设
    3.2 社工介入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可行性
        3.2.1 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与技巧支撑
        3.2.2 专业介入的认可与支持
        3.2.3 资源整合与链接的突出优势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高龄空巢老人的实务工作
    4.1 个案工作的介入
        4.1.1 个案基本情况与问题预估
        4.1.2 个案服务目标与过程
        4.1.3 个案服务的成效评估与反思
    4.2 小组社会工作的介入
        4.2.1 小组组员背景及问题评估
        4.2.2 小组工作的目标与服务方案
        4.2.3 小组工作的成效评估与反思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高龄空巢老人服务的总结与建议
    5.1 社工介入服务的总结
        5.1.1 个案介入的总结
        5.1.2 小组介入的总结
    5.2 社工介入服务的建议
        5.2.1 形成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服务项目
        5.2.2 发挥社工服务的专业性
        5.2.3 提升社工介入服务的宣传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龄老人健康状况
二、高龄老人健康影响因素
三、结论

(9)城乡老年人群依赖状况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
        2.1.2 依赖
        2.1.3 老年依赖人群
    2.2 理论基础
        2.2.1 老年人需求理论
        2.2.2 社会性别理论
        2.2.3 社会分层理论
    2.3 国外相关研究
    2.4 国内相关研究
        2.4.1 经济依赖
        2.4.2 照料依赖
        2.4.3 情感依赖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
    3.2 研究假设
    3.3 技术路线
        3.3.1 数据来源
        3.3.2 年龄结构标准化
        3.3.3 变量设置
        3.3.4 研究方法
4. 研究对象和依赖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描述
    4.2 不同人口学因素下不同维度依赖发生水平的差异
    4.3 老年人群依赖水平的性别差异
    4.4 老年依赖人群的依赖结构的性别差异
        4.4.1 人口学因素的依赖发生状况
        4.4.2 老年依赖人群中依赖结构的性别差异
5. 老年人群经济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城市老年人群
        5.1.1 城市女性老年人群
        5.1.2 城市男性老年人群
    5.2 农村老年人群
        5.2.1 农村女性老年人群
        5.2.2 农村男性老年人群
    5.3 小结
6. 老年人群照料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城市老年人群
        6.1.1 城市女性老年人群
        6.1.2 城市男性老年人群
    6.2 农村老年人群
        6.2.1 农村女性老年人群
        6.2.2 农村男性老年人群
    6.3 小结
7. 老年人群情感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城市老年人群
        7.1.1 城市女性老年人群
        7.1.2 城市男性老年人群
    7.2 农村老年人群
        7.2.1 农村女性老年人群
        7.2.2 农村男性老年人群
    7.3 小结
8. 结论及讨论
    8.1 研究发现及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研究 ——以苏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 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来临
        (二) 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家庭结构的核心化
    二、文献综述
        (一) 养老模式的分类及相关界定
        (二) 几种主要的养老模式
        (三) 几种养老模式间的关系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态
        (一) 养老与养老模式
        (二) 养老模式的分类
        (三) 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与自我养老
        (四) 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
    二、研究方法
        (一) 问卷调查
        (二) 访谈
    三、样本的基本特征
    四、研究的分析框架与基本思路
第三章 城市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一、现阶段城市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一) 经济供养
        (二) 生活照料
        (三) 精神慰藉
    二、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影响因素
        (一) 家庭经济供养弱化的影响因素
        (二) 家庭生活照料弱化的影响因素
        (三) 家庭精神慰藉弱化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城市社会养老的发展:弱化的家庭养老的替代性选择之一
    一、现阶段城市社会养老的发展
        (一) 经济供养
        (二) 生活照料
        (三) 精神慰藉
    二、城市社会养老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机构养老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 社区养老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城市自我养老的发展:弱化的家庭养老的替代性选择之二
    一、现阶段城市自我养老的发展
        (一) 经济供养
        (二) 生活照料
        (三) 精神慰藉
    二、城市自我养老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经济自养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 生活自我照料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 精神自立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一) 家庭养老功能确已弱化
        (二) 社会养老是弱化掉的家庭经济供养功能的主要替代者
        (三) 自我养老是弱化掉的家庭生活照料功能和精神慰藉功能的主要替代者
    二、两点思考
        (一) 制度文化变迁: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自我养老
        (二) 政府在养老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苏州城市老人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对社区居家老人的访谈提纲
附录3 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和入住老人的访谈提纲
附录4 对居家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后记

四、高龄老人自理能力和生活照料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矛盾及其对策研究[D]. 谢梦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雅江县老年农牧民养老困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王粤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3]社会支持视角下城市独居老人的个案研究 ——以中山市Y社区独居老人为例[D]. 武秋凤.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广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新旧模式的比较分析[D]. 莫淑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以上海市M社区为例[D]. 苏震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D]. 徐昆利. 云南大学, 2019(02)
  • [7]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社会工作研究[D]. 戴文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8]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 任兰兰,吕静,冯梦龙.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07)
  • [9]城乡老年人群依赖状况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符佳. 西南财经大学, 2016(04)
  • [10]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研究 ——以苏州为例[D]. 陈建兰. 南京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老年人自理能力与生活照料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