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粉媒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传粉媒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传粉昆虫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夏剑萍,徐红梅,卢宗荣,杨琼,刘力萍,郭毅,查玉平,洪承昊,张锐[1](2021)在《主要木本油料作物授粉技术研究现状及利用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木本油料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解决低产低效的瓶颈问题,综述了油茶、核桃、油用牡丹、油橄榄等主要木本油料作物授粉和授粉技术研究现状,提出开展人工授粉、家养蜂、野生传粉昆虫相结合的授粉技术利用策略,为探索建立木本油料产业绿色发展新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依据。

林安幸,谭珊,骆金初,代文魁,郭微,李永泉,杨光大,孙延军[2](2021)在《广州市典型公园绿地秋季蜜源植物与蜂蝶传粉昆虫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广州市8个公园内蜜源植物实地调查,探讨了广州市城市公园绿地秋季开花植物与蜂蝶类传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8个公园内秋季蜜源植物107种,隶属47科90属,65种植物处于花期;传粉者以蜂蝶类为主,在9:00—11:00时和13:00—15:00时是访花高峰时期,蜂类在各时段的访花频次高于蝶类;海珠湖公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及白云湖公园(东湖)的蜜源植物种类和传粉昆虫访花频次均高于其他公园;植物的花部特征和物候期对吸引传粉昆虫传粉存在一定影响。因此,根据园林植物的开花特性和传粉者吸引能力,合理应用园艺品种和外来植物,科学配置蜜源植物景观,有利于城市园林植物传粉,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罗鹏,黄欣,王广利[3](2021)在《油茶绿色防控区访花昆虫多样性及行为节律》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油茶病虫害绿色防控区访花昆虫物种组成及其行为节律,于2019—2020年采用循环路线调查法、定点观察法及追踪观测法,对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油茶病虫害绿色防控区的访花昆虫种类、数量及其活动规律和行为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访花昆虫共有47种,隶属于5目17科36属,以膜翅目和双翅目为主,其中以细黄胡蜂、油茶地蜂、大分舌蜂和黑带食蚜蝇数量最多,是该地区较好的油茶授粉昆虫,主要活动高峰在10∶00—11∶00、12∶00—13∶00。建议通过合理间种或套种,以及保留林下植物,适度控草,提高油茶林地的生态多样性,以保护和增加油茶林地访花昆虫种类及数量,提高油茶坐果率。

李浩[4](2021)在《农田景观格局对南疆枣园传粉昆虫群落组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克苏地区位处新疆南部,枣种植面积广产量高,是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随着城镇化和农业集约化的进程,南疆农田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作物布局的调整可能改变着环境中传粉昆虫的食物资源、栖息地及其对景观组成与配置的响应程度。本研究基于南疆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于2019年和2020年在阿克苏地区共选取29个枣园作为试验站点的中心枣园,采用陷阱法诱集传粉昆虫,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分析了枣园传粉昆虫对周边不同景观尺度(500、1000、1500和2000 m)下生境组成与配置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花期,景观组成对枣园传粉昆虫群落组成影响显着,但不同生境类型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除枣园外其他果园(苹果、梨、核桃等)和非作物生境(林带、田埂、休耕地等)比例的增加降低了中心枣园总体传粉昆虫、蜜蜂和野生蜂类传粉昆虫的丰富度,但有利于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增加;500 m景观尺度范围内小宗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促进了野生蜂类传粉昆虫丰富度和总体传粉昆虫的物种多样性;枣园比例的变化对传粉昆虫群落组成无显着影响。枣树花期时景观边缘密度在1000m尺度内对传粉昆虫物种丰富度有显着促进作用,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平均周长面积比对传粉昆虫群落组成无显着影响。在结实期,景观中生境组成和配置显着影响着枣园传粉昆虫的群落组成。其他果园和非作物生境比例的增加降低了总体传粉昆虫和野生蜂类传粉昆虫丰富度,且在较大景观尺度(1500、2000 m)下致使蜜蜂丰富度下降,随着其他果园和非作物生境比例增加总体传粉昆虫的均匀度有所提高;较小景观尺度(500 m)范围内小宗作物比例增加可促进总体传粉昆虫和野生蜂类传粉昆虫丰富度,提高总体传粉昆虫的群落多样性;枣树比例的增加不利于提高传粉昆虫多样性。较大尺度(1500 m和2000 m)下反映斑块形状参数的平均周长面积比增加时总体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增加,景观边缘密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在1000 m尺度内对传粉昆虫物种丰富度均有促进作用。综合上述结论,景观组成(果园、小宗作物和非作物生境)和景观配置(边缘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平均周长面积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传粉昆虫群落组成,合理配置农田景观格局、提高景观多样性对于传粉昆虫保育至关重要,上述发现对开展传粉昆虫保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发展适合南疆生产模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张红[5](2021)在《设施番茄花香气味对传粉蜂访花行为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花香气味在传粉蜂-植物互作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粉蜂对植物花香气味的本能行为反应和后天学习经历共同影响其访花行为。蜜蜂和熊蜂是农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粉蜂种,多种农作物的坐果结实和丰产栽培均依赖于蜜蜂和熊蜂传粉。和熊蜂相比,蜜蜂对番茄这一重要经济蔬菜作物的访花频率低、传粉效果差。目前,不同传粉蜂对番茄花香气味的行为响应方式以及番茄花香气味对传粉蜂访花行为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以西方蜜蜂和兰州熊蜂为实验对象,围绕不同传粉蜂对番茄花香气味的偏好响应这一科学问题,采用传粉生态学、昆虫行为学及化学生态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了不同传粉蜂对番茄花的采集行为特征及番茄花香气味对蜜蜂和熊蜂传粉行为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传粉蜂对设施番茄的访花行为特征。本研究系统观察了西方蜜蜂和兰州熊蜂在番茄日光温室内的进出巢活动规律、访花密度及采粉行为,结果发现2种蜂对温室番茄的访花行为存在显着差异。兰州熊蜂在番茄温室内不同花期的出巢工蜂数量(F2.340,124.041=4.042,P=0.015)及访花密度(F2.606,416.955=18.648,P<0.000)均显着高于西方蜜蜂,并且兰州熊蜂在番茄温室内采集花粉的工蜂比例显着高于西方蜜蜂(F1,53=80.216,P<0.000);西方蜜蜂对番茄花的采集积极性弱,随着番茄开花时间的推移,西方蜜蜂在番茄温室内的出巢工蜂数量(F1,3=18.58,P=0.04)及访花密度(F1,3=91.518,P=0.01)均呈现出显着下降趋势。2.不同传粉蜂对番茄花香气味的偏好响应。本研究分析了先天本能反应和后天经历如何影响西方蜜蜂和兰州熊蜂对番茄花香气味的偏好响应。结果发现获得食物回报的后天气味学习经历或者访花取食经历能够改变传粉蜂对花香气味的本能偏好。本实验中,无番茄接触或者访花经历的西方蜜蜂在Y型嗅觉仪中更偏好选择空白对照气味(χ2=4.829,P=0.028),无经验的兰州熊蜂未对花香气味和对照气味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偏好(χ2=2.400,P=0.121);但具备番茄访花经历的兰州熊蜂更偏好选择番茄花香气味(χ2=6.400,P=0.011),而具备番茄访花经历的西方蜜蜂仍偏好于选择空白对照气味(χ2=4.800,P=0.028);在喙伸实验中,传粉蜂在番茄花香气味和食物回报之间建立正向联系后,蜜蜂和熊蜂均对番茄花香气味表现出选择偏好性,并且蜜蜂对花香气味的学习速度(F1,800=4.950,P=0.026)及记忆能力(F1,240=10.169,P=0.002)均优于熊蜂。3.番茄花香气味学习对传粉蜂田间访花行为的影响。本研究评估了番茄花香气味-食物学习训练对西方蜜蜂在番茄温室内访花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对蜜蜂蜂群进行番茄花香气味学习训练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蜜蜂对温室番茄的采集积极性。本实验中,经过番茄花香气味学习的蜜蜂蜂群进入番茄温室后,蜜蜂工蜂出巢数量(F1.507,87.409=88.847,P=0.000)和对番茄的访花密度(F1.806,321.425=21.137,P<0.000)均显着高于未经过气味学习的蜂群;但同时也发现经过气味学习后的蜜蜂,对番茄花的采集积极性随着进入温室后工作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4.不同品种番茄花香气味及食物回报对传粉蜂访花行为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品种番茄的花香气味和花粉含量对兰州熊蜂访花行为的影响,发现当传粉蜂面对具有相同食物回报的开花植物时,花香气味对其采集策略的制定发挥着关键作用。本实验中,兰州熊蜂对不同品种番茄的访花密度(H=18.717,P<0.000)及传粉水平(χ2=41.997,P<0.000)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熊蜂对番茄“京丹小黄玉”的访花积极性显着低于其他三个品种;不同品种番茄的花粉含量(H=45.573,P=0.000)及花香气味组成(F3,14=1.716,P=0.0032)存在较大差异,“京丹小黄玉”和“千禧”花粉含量类似且少于另外两个品种,“京丹小黄玉”花香物质组成与其他三个品种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在Y型嗅觉仪中,兰州熊蜂仅对番茄“京丹小黄玉”的花香气味表现出了本能选择“厌恶性”(χ2=4.455,P=0.035)。通过GC-EAD及行为选择实验,只在番茄“京丹小黄玉”中发现了特异性活性物质-异佛尔酮,该挥发物对兰州熊蜂具有显着的驱避效果(χ2=5.565,P=0.018)。本研究表明,蜂类在访花过程中可以通过在花香气味-食物回报之间建立正向联系形成对该花香气味的选择偏好,从而提高其对开花植物的采集积极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阐明花香物质在传粉蜂-开花植物互作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也为实际生产中改善并提高农作物蜂传粉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韦小平,林平,王海,李应,黎华君,贺兴江[6](2020)在《贵州不同生境油茶林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及其优势种的访花行为》文中指出【目的】为科学保护和利用传粉昆虫资源,提高贵州油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踏查、定点观察、标准样株全天观察及彩色盘诱集等方法相结合,于2015-2017年连续3年对贵州低热地区、石漠化地区和高寒山区3类生境类型下油茶传粉昆虫的种类、多度与丰度、访花行为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贵州油茶林传粉昆虫由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4个目组成,其中,膜翅目昆虫占绝对优势。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和墨胸胡蜂(Vespa velutina nigrithorax Buysson)为贵州油茶主要的传粉昆虫;油茶地蜂为低热地区油茶的优势传粉昆虫,中华蜜蜂为高寒山区油茶的优势传粉昆虫,其数量变化随气候、油茶林下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油茶田间管理方法变化而变化。【结论】贵州油茶生产中,应结合传粉昆虫资源保护,补充种植蜜源或适量保留林下开花植物,为地蜂、胡蜂和蜜蜂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增加油茶林传粉昆虫多样性,提高油茶授粉率。

白光耀[7](2020)在《通辽市科尔沁区两种豆科作物田传粉昆虫多样性调查》文中指出对通辽市科尔沁区苜蓿田和大豆田常见传粉昆虫6个目的类群进行多样性调查,以明确当地大豆田与苜蓿田传粉昆虫的物种多样性组成、分析其特点及各自优势传粉类群,揭示不同气象因子对主要传粉昆虫类群发生数量动态的影响。可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传粉昆虫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还可为当地大豆与苜蓿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该地苜蓿田传粉昆虫共有30科65属95种,其中膜翅目9科22属40种,双翅目6科10属13种,鞘翅目6科15属20种,鳞翅目5科9属9种,半翅目2科6属7种,缨翅目2科3属6种。大豆田传粉昆虫有23科42属61种,其中膜翅目6科11属22种,双翅目6科9属12种,鞘翅目5科12属16种,鳞翅目3科3属3种,半翅目1科3属4种,缨翅目2科4属4种。两种豆科作物田各目传粉昆虫个体数量最多的物种组成极为相似,但其它物种存在较明显的区别。多样性分析显示苜蓿田传粉昆虫各目的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高于大豆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为苜蓿田高于大豆田;在鳞翅目、半翅目和缨翅目则是大豆田高于苜蓿田。对膜翅目与双翅目传粉昆虫的发生动态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年份,苜蓿田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的平均密度均高于大豆田这两类传粉昆虫的平均密度,峰值均出现在七月第三周,且膜翅目昆虫峰值密度显着高于双翅目密度。而大豆田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密度峰值出现在七月第四周。苜蓿田膜翅目与双翅目传粉昆虫的密度动态变化较为稳定,而大豆田传粉昆虫的密度动态变化较起伏。对不同气象因子与主要传粉昆虫类群的发生密度进行回归分析,显示大豆田膜翅目传粉昆虫发生密度与光照时长呈显着相关关系;双翅目传粉昆虫发生密度在两类作物田均与三个温度因子显着相关。总的来讲,苜蓿田传粉昆虫的多样性高于大豆田;膜翅目传粉蜂在大豆田发生密度与光照时长关系显着;双翅目传粉昆虫发生密度与温度因子显着相关。

周立垚[8](2019)在《人为干扰对传粉昆虫群落特征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国各地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为干扰已成为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对传粉昆虫群落内部原有的生存环境、物种组成、以及竞争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群落中优势类群原有生态位特征发生不同情况的改变,从而引起生物多样性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农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既是传粉服务、害虫控制、疾病防疫、食物供给等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条件,也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关健要素。传粉昆虫是主要的传粉媒介,更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授粉活动具有时空生态位补偿性。因此,准确评估人为干扰对传粉昆虫物种群落的影响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河南省巩义市为研究区,提取研究区1 m分辨率的数据源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可将本研究区划分为7种景观要素,分别是:林地、灌丛、农田、水域、公路、居民区、其他用地。在景观类型分类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依据人为干扰指数赋值表和干扰强度计算公式,将景观划分为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强度干扰3类干扰强度,在划分成为不同干扰强度的样地中,研究景观干扰强度情况并得出巩义市人为干扰分布图。本研究于2017年5月,采用彩色陷阱法(Colors pan traps)在巩义辖区内进行传粉昆虫取样,同时采用法瑞学派的取样方法对传粉昆虫周边植物群落调查,分析该研究内不同样地中,人为干扰对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及人为干扰对传粉昆虫优势类群生态位的影响。运用ArcGIS10.3软件处理分析景观数据,利用R软件进行物种多样性数据分析,应用SPSS.20对生态位宽度进行聚类分析,采用软件Excel for Mac平台软件进行制图。探讨不同干扰强度对传粉昆虫群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捕获传粉昆虫15431头,6目,134科,分属于双翅目类、膜翅目类、鞘翅目类、鳞翅目类、半翅目类与缨翅目类六种传粉类别,其中双翅目类(6471头)、膜翅目类(6098头)、鞘翅目类(1141头)为主要传粉昆虫,分别占总捕获量的34.83%、32.82%、6.14%。其他传粉功能类群占比8.88%。在总的捕获样本中,传粉昆虫优势类群为胡蜂科(Vespidae)、蠓科(Ceratopogonidea);常见类群有食蚜蝇科(Syrphidae)、丽蝇科(Calliphoridae)、蕈蚊科(Mycetophilidae)、蚤蝇科(Daphnia)、麻蝇科(Sarcophagidae)、胡蜂科(Vespidae)、蜜蜂科(Apoidea)、茧蜂科(Braconidea)、金龟子科(Sarabaeus)。(2)三种干扰强度类型中,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水平存在呈显着差异(P<0.05)。双翅目物种多样性水平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表现为:轻度干扰>强度干扰>中度干扰。膜翅目中,丰富度指数表现为中度干扰>轻度干扰>强度干扰,其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中度干扰>强度干扰>轻度干扰。鞘翅目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随着干扰强度的不断加深呈明显降低趋势。(3)各种类别的传份昆虫生态位宽度对干扰的响应不同。在双翅目群落中,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丽蝇科占据较低的生态位宽度,适应范围变窄,而蠓科、蕈蚊科生态位宽度变宽,蚤蝇科与食蚜蝇科的生态位宽度,随着干扰强度的加大表现为先变高后降低的走势;在不同干扰强度下,膜翅目的代表胡蜂科的生态宽度均居于前例,地位作用大,蜜蜂科的生态位宽度随着干扰强度的加深而不断增大,茧蜂科的生态位宽度随着干扰强度的增高而不断减窄;鞘翅目中的金龟子科的生态位宽度一直处于下层水平。(4)各种类别的传份昆虫生态位重叠对干扰的响应也不同,但在传粉昆虫类群中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双翅目群落中,所有类群的生态位重叠的均值,都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加深,呈现出先变大后变低的趋势,且蠓科、食蚜蝇科、蚤蝇科在中度干扰下分别达到最大重叠值;在膜翅目群落中,胡蜂科与其他物种生态位重叠的均值表现为中度干扰>轻度干扰>强度干扰,茧蜂科的生态位重叠在中度干扰下达到最高,蜜蜂科随着干扰强度加大,生态位重叠值不断增加;鞘翅目金龟子科在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强度干扰生态位重叠值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江霞[9](2019)在《接骨草花外蜜腺的生态学意义》文中指出接骨草(Sambucus javanica)是忍冬科(Caprifoliaceae)接骨木属(Sambucus Linn.)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至南部,在日本、缅甸、越南等地亦有分布。接骨草的花外蜜腺散生在花序上,初期呈黄色或橙红色,随着白色两性花的开放,花外蜜腺逐渐生长并分泌大量的花外蜜,吸引大量的蚂蚁拜访。本文以接骨草为研究材料,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选取两个自然种群进行双因素(阻隔蚂蚁和去除花外蜜腺)实验,对接骨草花外蜜腺吸引的蚂蚁多度,蚂蚁种类,活跃花外蜜腺数量和不同处理下接骨草的叶面积虫食率、花外蜜腺和蚂蚁访问对传粉昆虫(蜂类和蝇类)访花频率和繁殖适合度(结实率)的影响,蚂蚁访花对接骨草的传粉作用进行研究,旨在了解接骨草花外蜜腺的生态学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接骨草的繁殖生态学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群的花外蜜腺数量,蚂蚁数量差异显着(种群1 P<0.001,种群2 P<0.05),开花中期接骨草的活跃花外蜜腺数最多,两个种群开花中期的花外蜜腺数分别为41.70±11.05、24.80±9.95个/株;同一种群中,不同时期接骨草吸引的蚂蚁数量差异显着,活跃花外蜜腺数差异显着(种群1 P<0.001,种群2 P<0.05),开花中期接骨草花外蜜腺吸引蚂蚁数量最多,两个种群吸引的蚂蚁数量分别为4.57±2.86、1.49±1.15个。种群1主要吸引了4种蚂蚁,种群2主要有6种蚂蚁。2.种群1不去除花外蜜腺,不阻隔蚂蚁;不去除花外蜜腺,阻隔蚂蚁;去除花外蜜腺,不阻隔蚂蚁和去除花外蜜腺,阻隔蚂蚁四种处理的叶片虫食率分别为0.18±0.09、0.17±0.12、0.16±0.07、0.17±0.07;种群2分别为0.08±0.06、0.09±0.07、0.09±0.07、0.09±0.07。在实验期间,花外蜜腺与蚂蚁对接骨草叶面积虫食率无影响(P>0.13)。3.种群2不去除花外蜜腺,不阻隔蚂蚁;不去除花外蜜腺,阻隔蚂蚁;去除花外蜜腺,不阻隔蚂蚁和去除花外蜜腺,阻隔蚂蚁的接骨草蜂类访花频率分别为1.82±1.12、1.84±1.75、1.32±0.89、1.07±0.82次/15分钟,蝇类为0.30±0.47、0.15±0.21、0.15±0.20、0.21±0.23次/15分钟,总传粉昆虫访花频率为2.15±1.23、2.01±1.77、1.48±0.92、1.31±0.77次/15分钟。去除花外蜜腺对蜂类昆虫访花频率有显着影响(P<0.05),总传粉昆虫访花频率差异显着(P<0.001),蝇类昆虫传访花频率接近显着(P=0.076),蚂蚁对接骨草的不同的传粉昆虫访花频率和总传粉昆虫访花频率均无显着影响(所有P>0.42)。4.种群1不去除花外蜜腺,不阻隔蚂蚁;不去除花外蜜腺,阻隔蚂蚁;去除花外蜜腺,不阻隔蚂蚁和去除花外蜜腺,阻隔蚂蚁四种处理下接骨草单株结实率均值分别为0.65±0.13、0.70±0.12、0.50±0.18、0.52±0.15,花数分别为2657±1862、2663±1637、2510±1364、2472±952朵/株;种群2四种处理的接骨草单株结实率均值分别为0.56±0.12、0.58±0.10、0.39±0.12、0.39±0.11,花数分别为1201±952、1282±454、1342±554、1366±631朵/株。不去除花外蜜腺与去除花外蜜腺的接骨草结实率差异性显着(P<0.001);花外蜜腺与蚂蚁对接骨草的花数无影响(所有P>0.10);蚂蚁对接骨草的结实率无影响(P>0.21),种群间的接骨草结实率差异显着(P<0.001)。5.种群1不阻隔传粉昆虫,不阻隔蚂蚁;不阻隔传粉昆虫,阻隔蚂蚁;阻隔传粉昆虫,不阻隔蚂蚁;阻隔传粉昆虫,阻隔蚂蚁的接骨草枝条结实率均值分别为0.68±0.22、0.67±0.25、0.15±0.10、0.14±0.09。套袋阻隔传粉昆虫后,接骨草结实率显着降低(P<0.001),蚂蚁对接骨草结实率无显着影响(P>0.82)。综上所述,接骨草的花外蜜腺吸引了大量蚂蚁拜访,蚂蚁访问花外蜜腺对叶面积虫食率无影响,不支持普遍认为的保护假说,这可能与吸引的蚂蚁种类、多度,时间有关。接骨草的花外蜜腺能够吸引传粉昆虫,提高接骨草的繁殖适合度,蚂蚁对传粉昆虫访问频率无显着影响,花外蜜腺具有提高花展示的作用。蚂蚁在拜访花外蜜腺过程中,没有传粉作用,接骨草主要依靠蜂类、蝇类昆虫进行传粉,传粉昆虫不足时可能存在自动自交。

刘娅萌[10](2019)在《不同景观背景下传粉昆虫多样性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在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自然—半自然等非农生境镶嵌在农业景观生态系统中,非农生境的存在为传粉昆虫类群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适宜性栖息地与繁殖地、庇护所等资源,同时对维持农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水平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物和野生植物的授粉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传粉昆虫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粉昆虫类群可以通过自身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变化以及对环境的响应等可以反映出生态环境状况。由不同类型的半自然生境(如农田边界、片状林地、沟渠和树篱等)和集约化农业用地组成的景观镶嵌体,造就了多尺度水平上的异质性农业景观,异质性的存在对于维持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中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导致农业景观中的生境破碎化加剧,栖息地破坏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威胁,这是近些年来全球生物多样性骤减的重要原因。农业生态系统中,传粉昆虫多样性丧失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不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的稳定性。为探究较大景观尺度下传粉昆虫群落的多样性特征,本研究在豫西山地景观和豫东平原景观这一景观尺度下分别选取巩义市和民权县为研究区,以农田、人工林以及自然林三种生境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景观尺度和生境尺度上景观异质性水平对传粉昆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在景观尺度上,提取两个研究区的遥感图像进行矢量化分析,提取景观指数,制成土地利用分类图,探讨两个研究区的景观异质性差异特征。截取不同半径缓冲区,分析不同景观组成中传粉昆虫的最优尺度特征。野外采样分别于2017年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进行,利用三色陷阱诱捕法对两个研究区内的传粉昆虫进行取样。分析在生境尺度上,传粉昆虫多样性对景观异质性的响应变化以及不同研究区内传粉昆虫的季节动态变化。通过对不同景观异质性水平下传粉昆虫群落的多样性特征以及季节变化进行相关分析,进而探究传粉昆虫的类群特征对景观尺度的响应,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传粉昆虫群落的相关性,使用95%置信系数的区间和相关性程度(P值)来比较不同生境内优势类群传粉昆虫群落的相关性,来辨识不同生境中传粉昆虫生物多样性指示类群。景观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采用ARCGIS 10.3和Fragstats 4.0。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春季巩义研究区内累计捕获传粉昆虫18576头,共10个目,94科;秋季累计捕获传粉昆虫27167头,共9个目,88科。春季民权研究区内捕获传粉昆虫共计18518头,分为9个目,84科,秋季共捕获传粉昆虫18289头,共8个目,81科。主要的传粉昆虫功能群为双翅目(D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和鳞翅目(Lepidoptera);其中春季两个研究区共同存在的优势类群为胡蜂科(Vespidae)、蜜蜂科(Apidea),秋季则为胡蜂科、丽蝇科(Calliphoridae)。农田生境不同季节所捕获昆虫数量均为最多。春季两地的农田生境中均以双翅目蜜蜂科相对多度最高,个体数目最多;巩义研究区的自然林和人工林以双翅目胡蜂科个体数目最多;民权人工林以双翅目叶蜂科(Tenthredinidae)最多。秋季两地的农田生境中均表现为食蚜蝇科(Syrphidae)相对多度最高;巩义人工林和自然林优势类群分别为丽蝇科和蕈蚊科(Mycetophilidae),民权人工林中优势类群为拟食虫虻科(Mydaidae)为。春秋季传粉类群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双翅目和膜翅目。(2)景观异质性更高的巩义研究区维持了较高水平的传粉昆虫多样性水平。春秋季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巩义研究区传粉昆虫多样性、丰富度以及均匀度均显着高于民权研究区(P﹤0.05);但春季的民权研究区更有利于较多数量的传粉昆虫的分布,其中传粉昆虫在民权农田生境分布最多;两个研究区生境间,林地的传粉昆虫丰富度低于农田。秋季在局地尺度上,巩义人工林物种丰富度显着高于巩义自然林,在景观尺度上,巩义区内农田生境物种丰富度显着高于民权农田,而巩义人工林则显着高于民权林地。(3)从景观指数来看,巩义的景观异质性水平显着高于民权,生物多样性水平随着景观尺度的变化发生改变。在景观指数水平上,斑块密度指数(PD)、斑块丰富度指数(PR)以及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均表现为巩义大于民权。就景观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两个研究区内的CONTAG、PR、SHDI三个指数均表现为随着景观尺度的增大而增大,PD则表现为随着景观尺度的增大而减小。但民权研究区CONTAG、PD、PR、SHDI四个指数均显着小于巩义研究区。巩义研究区在2000m的特征尺度上,传粉昆虫多样性与景观指数的相关性最为显着,2000m的特征尺度可作为巩义传粉昆虫的最优特征尺度;民权则在500m特征尺度上,传粉昆虫多样性对景观的响应最为显着,故500m的特征尺度可作为民权传粉昆虫的最优特征尺度。(4)不同生境类型传粉昆虫主要功能群的指示作用存在差异。春秋季传粉昆虫主要功能群在生境中对传粉昆虫群落的响应也大有不同,鞘翅目和鳞翅目在秋季的巩义人工林中与传粉昆虫群落的相关性最为显着(P﹤0.01),春季的民权区内,双翅目、膜翅目以及鳞翅目均表现出在人工林中与传粉昆虫群落的相关性最为显着,且秋季鳞翅目在人工林中仍与传粉昆虫群落呈现显着相关。不论季节变化,鳞翅目均可作为人工林中的指示类群。景观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显着的,高水平的景观异质性以及较好的生境连通性都能更好的维持生物多样性水平。适当增加景观中生境的连通性,以及农业景观中非农生境的组成异质性,调整不同生境之间的构型异质性,对景观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能够有效的增加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中,保护半自然生境,优化景观组成和配置是实现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护农业景观生态功能的重要措施。同时在小尺度上关注不同昆虫群落,予以保护,争取最优化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

二、传粉昆虫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粉昆虫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主要木本油料作物授粉技术研究现状及利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蜜蜂授粉对作物的影响
2 木本油料作物授粉和授粉技术
    2.1 木本油料作物开花结果特性
    2.2 不同授粉措施及效果
        (1)授粉树配置。
        (2)人工授粉。
        (3)家养蜂授粉。
        (4)野生传粉昆虫研究。
3 木本油料作物授粉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与生产者授粉知识缺失。
    (2)授粉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制定不完善。
    (3)多学科联合攻关不足。
    (4)蜜蜂授粉服务业发展滞后。
4 木本粮油授粉技术策略
    (1)科学普及授粉知识。
    (2)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技术规程。
    (3)开展授粉技术研究。
    (4)推进授粉产业的发展。

(2)广州市典型公园绿地秋季蜜源植物与蜂蝶传粉昆虫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方选择
    1.2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秋季蜜源植物资源及传粉昆虫类型
    2.2 传粉昆虫访花行为时间
    2.3 蜜源植物的面积和开花特性对蜂蝶类传粉者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油茶绿色防控区访花昆虫多样性及行为节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其概况
    1.2 调查时间
    1.3 调查方法
        1.3.1 访花昆虫的种类和数量调查
        1.3.2 访花昆虫优势种访花行为观察
        1.3.3 标本鉴定
2 结果分析
    2.1 访花昆虫种类组成
    2.2 访花昆虫日活动节律
    2.3 主要访花昆虫的访花行为特点
        2.3.1 细黄胡蜂
        2.3.2 大分舌蜂
        2.3.3 油茶地蜂
        2.3.4 黑带食蚜蝇
3 讨论

(4)农田景观格局对南疆枣园传粉昆虫群落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传粉昆虫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1.2 农田景观对传粉昆虫的生态调控作用
        1.2.1 生境类型对传粉昆虫的影响
        1.2.2 景观组成与配置对传粉昆虫的影响
        1.2.3 人类活动对传粉昆虫的影响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农田景观对枣树花期传粉昆虫群落组成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站点
        2.1.2 枣园传粉昆虫诱集
        2.1.3 景观背景调查与分析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景观组成
        2.3.2 枣园花期传粉昆虫群落祖成
        2.3.3 农田景观对枣树花期传粉昆虫丰富度的影响
        2.3.4 农田景观对枣树花期传粉昆虫 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影响
        2.3.5 农田景观对枣树花期传粉昆虫 Pielou 均匀度指数的影响
        2.3.6 农田景观对枣树花期传粉昆虫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2.3.7 农田景观对枣树花期传粉昆虫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2.3.8 农田景观对枣树花期传粉昆虫优势度指数的影响
    2.4 讨论
第3章 农田景观对枣树结实期传粉昆虫群落组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站点
        3.1.2 传粉昆虫诱集
        3.1.3 景观背景调查与分析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传粉昆虫群落组成
        3.3.2 农田景观对枣树结实期传粉昆虫丰富度的影响
        3.3.3 农田景观对枣树结实期期传粉昆虫 Margalef 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影响
        3.3.4 农田景观对枣树结实期期传粉昆虫 Pielou 均匀度指数的影响
        3.3.5 农田景观对枣树结实期期传粉昆虫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3.6 农田景观对枣树结实期期传粉昆虫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3.7 农田景观对枣树结实期传粉昆虫优势度指数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设施番茄花香气味对传粉蜂访花行为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花香气味对传粉蜂的行为调控
        1.1.1 嗅觉信号在植物-昆虫传粉系统中的作用
        1.1.2 传粉蜂对植物花香气味的响应行为
        1.1.3 传粉蜂对植物花香气味的学习记忆能力
    1.2 植物花香气味与农作物传粉
        1.2.1 蜂类传粉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1.2.2 花香气味中影响蜂传粉行为的活性物质
        1.2.3 利用气味学习提高蜂传粉效率的方法
    1.3 设施番茄蜂传粉技术应用现状
        1.3.1 番茄传粉生态学基础
        1.3.2 设施番茄传粉技术发展历史
        1.3.3 我国设施番茄蜂传粉技术现状
    1.4 研究思路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传粉蜂对设施番茄的访花行为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传粉蜂在番茄温室内的日活动规律
        2.1.3 传粉蜂在番茄温室内的访花密度
        2.1.4 传粉蜂在番茄温室内的采粉行为
        2.1.5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传粉蜂在番茄温室内的日活动规律
        2.2.2 传粉蜂番茄温室内的访花密度
        2.2.3 传粉蜂在番茄温室内的采粉行为
    2.3 讨论
        2.3.1 影响传粉蜂访花行为的因子
        2.3.2 传粉蜂对开花植物的采集偏好
第三章 不同传粉蜂对番茄花香气味的偏好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番茄花香气味收集
        3.1.3 传粉蜂对番茄花香气味的选择行为
        3.1.4 传粉蜂对番茄花香物质的学习记忆行为
        3.1.5 番茄花香气味中影响传粉蜂行为的活性物质
        3.1.6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访花经历对传粉蜂响应番茄花香气味的影响
        3.2.2 传粉蜂对番茄花香气味的学习记忆行为
        3.2.3 学习经历对传粉蜂响应番茄花香气味的影响
        3.2.4 番茄花香气味中引起传粉蜂触角电位反应的活性物质
    3.3 讨论
        3.3.1 传粉蜂对花香气味的本能偏好
        3.3.2 后天经历对传粉蜂气味偏好的影响
第四章 番茄花香气味学习对传粉蜂田间访花行为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气味学习训练
        4.1.3 访花行为观察
        4.1.4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气味学习对传粉蜂出巢积极性影响
        4.2.2 气味学习对传粉蜂访花密度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气味学习对传粉蜂访花积极性的影响
        4.3.2 食物回报对传粉蜂气味记忆的影响
第五章 不同品种番茄花香气味及食物回报对传粉蜂访花行为的调控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传粉蜂对不同品种番茄访花行为观察
        5.1.3 不同品种番茄中花粉含量及花香气味比较
        5.1.4 传粉蜂对不同品种番茄花香气味的选择行为
        5.1.5 不同品种番茄花香气味中活性物质筛选
        5.1.6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传粉蜂对不同品种番茄的访花偏好性
        5.2.2 不同品种番茄花粉含量及花香气味的成分差异
        5.2.3 传粉蜂对不同品种番茄花香气味的响应行为
    5.3 讨论
        5.3.1 传粉蜂对农作物不同品种的采集偏好
        5.3.2 花香气味在传粉蜂访花过程中的作用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6)贵州不同生境油茶林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及其优势种的访花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研究方法
    1.1 调查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指标测定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贵州油茶林传粉昆虫种类组成
        2.1.1 油茶林传粉昆虫种类
        2.1.2 不同生境油茶林传粉昆虫种类分布
    2.2 油茶地蜂的访花行为
        2.2.1 筑巢行为
        2.2.2 访花行为
    2.3 中华蜜蜂访花行为
        2.3.1 活动规律
        2.3.2 单花停留时间
    2.4 传粉昆虫多样性
        2.4.1 贵州油茶传粉昆虫的多样性
        2.4.2 不同生境油茶林传粉昆虫的多样性
3 讨 论
4 结 论

(7)通辽市科尔沁区两种豆科作物田传粉昆虫多样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传粉昆虫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传粉昆虫
        1.3.2 膜翅目传粉昆虫进展
        1.3.3 双翅目传粉昆虫进展
        1.3.4 鞘翅目传粉昆虫进展
        1.3.5 其它传粉昆虫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材料来源
    2.3 调查和采集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作物田传粉昆虫主要类群组成(科或属级)
        3.1.1 苜蓿田传粉昆虫主要类群组成(科级)
        3.1.2 大豆田传粉昆虫主要类群组成(科或属级)
    3.2 两种豆科作物田传粉昆虫主要类群的物种多样性组成
        3.2.1 膜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1.1 苜蓿田膜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1.2 大豆田膜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2 双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2.1 苜蓿田双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2.2 大豆田双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3 鞘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3.1 苜蓿田鞘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3.2 大豆田鞘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4 鳞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4.1 苜蓿田鳞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4.2 大豆田鳞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5 半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5.1 苜蓿田半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5.2 大豆田半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6 缨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6.1 苜蓿田缨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6.2 大豆田缨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3 两种豆科作物田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分析
    3.4 两种豆科作物田盛花期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发生动态
        3.4.1 不同年份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密度发生动态
        3.4.2 同一年份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发生密度动态
    3.5 两种豆科作物田盛花期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4 讨论
    4.1 科尔沁区两种豆科作物田各类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4.2 科尔沁区两种豆科作物田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特点分析
    4.3 两种豆科作物田盛花期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发生密度的动态分析
    4.4 不同气象因子对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影响分析
5 结论
    5.1 明晰科尔沁区苜蓿田和大豆田各类传粉昆虫多样性组成
    5.2 科尔沁区苜蓿田和大豆田传粉昆虫多样性特点
    5.3 两种豆科作物田盛花期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发生动态
    5.4 两种豆科作物田盛花期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人为干扰对传粉昆虫群落特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人为干扰的研究现状
        1.3.2 传粉昆虫的研究现状
        1.3.3 人为干扰与传粉昆虫群落关系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气候
        2.1.4 生境与植被概况
    2.2 土地利用状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样地的设置
    3.2 样品采集与鉴定
    3.3 数据分析方法
        3.3.1 干扰强度定量化分析
        3.3.2 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
        3.3.3 优势种生态位分析
        3.3.4 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
4 干扰定量化分析
    4.1 遥感数据处理和景观类型划分
    4.2 干扰强度定量化
    4.3 干扰强度与海拔的关系
    4.4 不同干扰强度的主要生境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群落特征分析
    5.1 传粉昆虫群落组成
    5.2 不同干扰强度下传粉昆虫群落多样性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不同干扰强度对优势类群生态位的影响
    6.1 不同干扰强度对优势类群生态位宽度的影响
        6.1.1 对双翅目的影响
        6.1.2 对膜翅目的影响
        6.1.3 对鞘翅目的影响
        6.1.4 生态位聚类分析
    6.2 不同干扰强度对优势类群生态位重叠的影响
        6.2.1 对双翅目的影响
        6.2.2 对膜翅目的影响
        6.2.3 对鞘翅目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物种多样性与干扰强度关系
        7.1.2 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与干扰关系
        7.1.3 优势种群生态位重叠与干扰关系
    7.2 结论
    7.3 规划建议
    7.4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9)接骨草花外蜜腺的生态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文献综述
        1.1 花外蜜腺的研究现状
        1.1.1 花外蜜腺的形态结构研究
        1.1.2 花外蜜腺的生态学功能假说
        1.1.2.1 利用假说
        1.1.2.2 花部分散假说
        1.1.2.3 蚂蚁干扰假说
        1.1.2.4 保护假说
        1.1.2.5 营养假说
        1.1.3 花外蜜腺与蚂蚁促进传粉的作用
        1.2 植物繁殖适合度的研究进展
        1.3 接骨草的研究现状
        1.3.1 接骨草的基础性状
        1.3.2 接骨草的相关研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花外蜜腺和蚂蚁对接骨草繁殖适合度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蚂蚁种类和多度、活跃花外蜜腺数
        2.3.1.1 蚂蚁种类
        2.3.1.2 蚂蚁多度
        2.3.1.3 活跃花外蜜腺数
        2.3.2 叶面积虫食率
        2.3.3 植株高和花数
        2.3.3.1 植株高
        2.3.3.2 花数
        2.3.4 传粉昆虫访问频率
        2.3.5 结实率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蚂蚁种类、多度与活跃花外蜜腺数
        4.1.1 蚂蚁种类
        4.1.2 蚂蚁多度
        4.1.3 活跃花外蜜腺数
        4.2 叶面积虫食率
        4.2.1 实验前期
        4.2.2 实验后期
        4.2.3 后期与前期的差值
        4.3 植株高和花数
        4.3.1 植株高
        4.3.2 花数
        4.4 传粉昆虫访问频率
        4.4.1 蜂类的访问频率
        4.4.2 蝇类的访问频率
        4.4.3 总传粉昆虫访问频率
        4.5 结实率
    5 讨论
        5.1 花外蜜腺对蚂蚁的吸引作用
        5.2 花外蜜腺吸引蚂蚁的防御作用—保护假说
        5.3 花外蜜腺与蚂蚁对传粉昆虫访花频率的影响
        5.4 花外蜜腺与蚂蚁对接骨草繁殖适合度的影响
    6 小结
第三章 蚂蚁在接骨草中的传粉作用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传粉作用指标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蚂蚁对接骨草结实率的影响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章 创新与存在的问题
    1 创新
    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不同景观背景下传粉昆虫多样性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传粉昆虫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2.2 景观异质性的研究进展
        1.2.3 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貌类型
        2.1.2 气象气候
        2.1.3 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设置
    3.2 样品采集与鉴定
    3.3 数据分析
        3.3.1 景观背景分析
        3.3.2 传粉昆虫多样性特征分析
        3.3.4 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
4 景观异质性特征分析
    4.1 不同研究区景观特征分析
        4.1.1 巩义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
        4.1.2 民权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
    4.2 不同研究区景观异质性差异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传粉昆虫群落结构特征
    5.1 不同景观背景下传粉昆虫群落的组成特征及季节变化
        5.1.1 春季不同景观背景下传粉昆虫群落结构特征
        5.1.2 秋季不同景观背景下传粉昆虫群落结构特征
    5.2 不同景观背景下生境尺度传粉昆虫多样性特征
        5.2.1 春季传粉昆虫多样性特征
        5.2.2 秋季传粉昆虫多样性特征
    5.3 传粉昆虫群落分布特征的季节变化
    5.4 本章小结
6 不同生境类型优势类群分布特征
    6.1 巩义主要功能群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6.2 民权主要功能群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6.3 本章小结
7 传粉昆虫多样性对景观异质性的响应
    7.1 景观尺度传粉昆虫多样性特征分析
    7.2 景观异质性水平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尺度效应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讨论
        8.1.1 景观异质性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影响效应
        8.1.2 生境尺度传粉昆虫多样性特征分析以及季节动态变化
        8.1.3 不同生境类型传粉昆虫多样性的指示类群存在显着差异
    8.2 结论
    8.3 创新点
    8.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传粉昆虫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主要木本油料作物授粉技术研究现状及利用策略[J]. 夏剑萍,徐红梅,卢宗荣,杨琼,刘力萍,郭毅,查玉平,洪承昊,张锐. 湖北林业科技, 2021(05)
  • [2]广州市典型公园绿地秋季蜜源植物与蜂蝶传粉昆虫调查[J]. 林安幸,谭珊,骆金初,代文魁,郭微,李永泉,杨光大,孙延军.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05)
  • [3]油茶绿色防控区访花昆虫多样性及行为节律[J]. 罗鹏,黄欣,王广利. 福建林业科技, 2021(02)
  • [4]农田景观格局对南疆枣园传粉昆虫群落组成的影响[D]. 李浩.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5]设施番茄花香气味对传粉蜂访花行为的调控作用[D]. 张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6]贵州不同生境油茶林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及其优势种的访花行为[J]. 韦小平,林平,王海,李应,黎华君,贺兴江. 西南农业学报, 2020(10)
  • [7]通辽市科尔沁区两种豆科作物田传粉昆虫多样性调查[D]. 白光耀.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
  • [8]人为干扰对传粉昆虫群落特征影响研究[D]. 周立垚. 河南大学, 2019(01)
  • [9]接骨草花外蜜腺的生态学意义[D]. 江霞.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不同景观背景下传粉昆虫多样性特征分析[D]. 刘娅萌. 河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传粉媒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