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树花深培生长动力学及计算机模拟

灰树花深培生长动力学及计算机模拟

一、灰树花深层培养的生长动力学与计算机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宗原[1](2021)在《基于黄酒发酵过程的建模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酿酒史中,黄酒是最悠久的酒种之一,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在国家大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各个制造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针对黄酒自动化的研究和应用,整体上都严重落后于啤酒、葡萄酒等酒业行业。目前大多数黄酒企业采用传统的黄酒酿造技术,虽然可以保留传统黄酒发酵的文化底蕴,但仅凭熟练工人师傅的经验逐渐不能适应工厂日益增长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黄酒酿造过程为研究对象,按照“参数辨识改进——三边发酵模型的建立——模型辨识和应用”思路对黄酒发酵过程进行建模和辨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蚁狮算法在解决高维非线性复杂函数时存在着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很难准确获取具有强泛化能力的模型参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蚁狮算法。当蚂蚁种群围绕蚁狮游走并试图到种群中心时用混沌扰动公式替换蚂蚁游走的位置公式,同时对围绕精英蚁狮游走的蚂蚁种群采用莱维飞行公式替换,以及在寻优过程中当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时,加入柯西变异对蚁狮算法进行改进。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蚁狮算法在收敛速度、寻优精度和稳定性等方面优于原蚁狮算法、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2)在双边发酵模型中,评估了改进后蚁狮算法的参数辨识效果。利用改进后的蚁狮算法对黄酒发酵过程的糖化(双边发酵)模型进行参数寻优,并与原始蚁狮算法、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蚁狮算法在寻优精度和稳定性有着显着优势,更适合用于黄酒发酵模型的参数进行辨识。(3)建立黄酒同时发酵、糖化和酸化(三边发酵)过程的模型,并利用改进后的蚁狮优化算法对三边模型进行寻优,获得最优控制策略。针对黄酒的发酵、糖化和酸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芳香酯和甘油等物质,其中乳酸和乙酸是影响黄酒口感的重要因素,是衡量黄酒品质的重要指标。利用采集到的数据建立黄酒三边发酵过程的模型,并对构建出的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与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 method)建立的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三边发酵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由于温度是影响酸化过程的重要因素,利用改进蚁狮算法在18℃、23℃、28℃、33℃对三边发酵模型中的参数进行寻优,用阿伦尼乌斯方程(Arrhenius equation)建立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模型,将得到的方程替代模型中的参数,建立由温度预测发酵产物浓度的混合模型,获得温度控制浓度曲线。(4)最后建立一套发酵控制系统,将优化的温度控制模型用于黄酒的三边发酵过程中。为了验证优化后的温度控制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开发发酵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以开发的软件为控制软件,利用得到的温度控制曲线为控制策略,对黄酒酿造过程进行控制,验证文中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利用计算机对基于多批次黄酒发酵数据建立模型并进行参数辨识,在保证酒精产量最大化的同时,控制影响黄酒口感的酸化产物的浓度。对提高黄酒品质的稳定性,推动黄酒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周彬[2](2018)在《桦褐孔菌液态发酵三种农产品原料生产菌丝体及多糖的研究》文中提出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一种珍稀的药用真菌,主要寄生在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树上,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如三萜类、多糖类、多酚类、木脂素类、黑色素类等,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如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野生桦褐孔菌生长极为缓慢,野生资源非常稀少,价格昂贵。液态发酵技术具有生产周期短、产量产率高、不受季节限制、发酵原料来源广泛等优点,可以作为获得桦褐孔菌菌丝原料及其他代谢产物的可靠途径。桦褐孔菌菌丝体的营养成分比较丰富,可以代替野生子实体以缓解野生桦褐孔菌子实体资源的不足。农副产品米粉、黄豆粉和麸皮的年产量高,营养成分丰富,其深加工开发与利用值得进一步探索,特别是价格较低的麸皮的高效高值化利用更需要研发新的技术。因此,本文的研究主题设定为利用桦褐孔菌液态发酵麸皮为主并适量添加米粉和黄豆粉的全料培养基获得菌丝和多糖,为可能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所述。(1)桦褐孔菌液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根据单因素和U24(245)均匀试验设计,研究了麸皮、米粉、黄豆粉、磷酸二氢钾和七水硫酸镁添加量对发酵指标的影响,利用SPSS软件对试验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菌丝干重和菌丝多糖重量的回归方程,并由此得出这两个指标下的最优培养基组成。在发酵条件确定为转速150r/min、温度28℃、时间7天的条件下,以菌丝干重为指标,100m L优化培养基组成为:麸皮4.8g、米粉2.4g、黄豆粉2.4g、磷酸二氢钾0.015g、七水硫酸镁0.015g,此时菌丝干重为3.679g;以菌丝多糖重量为指标,100mL优化培养基组成为:麸皮4.8g、米粉2.4g、黄豆粉2.4g、磷酸二氢钾0.36g、七水硫酸镁0.015g,此时菌丝多糖重量为0.250g。(2)桦褐孔菌液态发酵菌丝生长动力学模型对桦褐孔菌液态发酵生长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生长曲线近似为S型。根据U24(246)设计表开展了均匀设计试验,研究了麸皮、米粉、黄豆粉、磷酸二氢钾、七水硫酸镁和时间对发酵结果指标的影响,利用SPSS软件对试验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菌丝干重的经验动力学方程。根据菌丝生长经验动力学方程预测出U20(205)均匀设计表中20组试验的菌丝干重值,然后利用SPSS软件通过非线性回归求出Logistic模型中模型参数μm、Cx,max的表达式,从而得到了桦褐孔菌液态发酵菌丝生长理论动力学模型。(3)桦褐孔菌菌丝多糖的酶解加超声波提取通过多样本试验,在固定酶用量、料液比、酶解温度和pH的情况下,研究了酶解时间、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桦褐孔菌菌丝多糖得率的影响,利用SPSS软件对试验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了多糖得率回归模型。结合线性规划求解结果和试验数据,得到了多糖的较优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50,酶添加量3.0%,pH自然,酶解时间75min,超声功率300W,超声时间15min,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不低于7.2%。(4)桦褐孔菌菌丝多糖定性及菌丝体氨基酸组成和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对桦褐孔菌菌丝多糖的定性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多糖为非淀粉类多糖。对发酵菌丝体中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菌丝体中的氨基酸种类较多,含量较高,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为3.926g/100g干菌丝,含有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所得菌丝体中重金属和砷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菌丝体中重金属元素Pb、As、Cd含量分别为0.294mg/kg、0.0175mg/kg、0.0534mg/kg,Hg未检出,均低于保健食品限量标准,Cr含量为6.79mg/kg,需要调配或后处理降浓。

魏国香[3](2018)在《混菌发酵餐厨垃圾产乙醇最佳方式及其动力学探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在物质文化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认识和提高,在环境治理等问题上也更加地注重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的结合。餐厨垃圾是社会发展产生的副产物,其产量与日俱增,对社会生产和人民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餐厨垃圾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尤其含有蛋白质类,纤维素类,油脂类,淀粉类等物质,将其进行资源化处理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焦点。餐厨垃圾厌氧微生物发酵制乙醇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因为其具有较高的有机负荷承受能力及工艺简单等优点,更为重要的是在处理废弃物餐厨垃圾的同时也回收了其生物质能源。可以预见利用微生物发酵餐厨垃圾生产乙醇是今后大规模处理餐厨垃圾的一个主要方向。本研究利用实验室保存的乙醇菌群和纤维素分解菌群发酵餐厨垃圾生产乙醇,从发酵工艺优化、底物的消耗、产物变化、菌体生长等方面研究混菌发酵餐厨垃圾制乙醇体系,总结动力学规律,得到餐厨垃圾乙醇发酵动力学模型。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乙醇浓度、乙醇日产浓度及纤维素酶活,纤维素分解菌群和乙醇菌在餐厨垃圾中的共发酵培养最佳方式确定为:在不灭菌条件下,先加纤维素分解菌群发酵24 h后再加乙醇菌发酵餐厨垃圾的乙醇含量在发酵7 d后达到了最大值6.54%(v/v),同时乙醇日产浓度呈增加趋势,在发酵10 d的过程中半纤维素酶活始终≥33.12 U/mL,纤维素酶活也始终≥1.5 U/mL。灭菌条件下的同时添加纤维素分解菌群和乙醇菌群的餐厨垃圾共培养发酵方式的乙醇含量在发酵7 d后达到了 6.81%(v/v),乙醇日产浓度也相对比较高且比较稳定,发酵10 d,纤维素酶活在整个发酵过程中≧1.32 U/mL,半纤维素酶活≧20.44 U/mL,且在第7d达到了最大值35.69U/mL。(2)不灭菌条件下的先加纤维素分解菌群24 h后加乙醇菌发酵餐厨垃圾的菌体生长模型、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底物消耗的动力学模型方程分别为X(t)=4.32e0.141t/4.93+0.76e0.141t P(t)=11.34(4.32e0.141t/4.93+0.76e0.141t-0.76)S(t)=134-(4.32e0.141t/7.93+0.76e0.141t)-12.1ln(4.93+0.76e0.141t/5.69)式中X(t)为t时刻的菌体浓度,P(t)为t时刻的产物(乙醇)浓度,S(t)为t时刻的底物(糖类)浓度,t为时间(下同)。(3)灭菌条件下同时添加纤维素解菌群和乙醇菌发酵餐厨垃圾的菌体生长模型、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底物消耗的动力学模型方程分别为X(t)=7.46e0.123t/4.9+1.22e0.123t P(t)=18.53(7.46e0.123t/4.9+1.22e0.123t-1.22)S(t)-150=(7.46e0.123t/4.9-1.22e0.123t)12.48ln(4.9-1.22e0.123t/6.12)

黄忠[4](2017)在《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深层发酵菌丝体蛋白质的影响及机理初探》文中认为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是本课题组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灰树花菌丝体蛋白提取的工艺;在灰树液体发酵体系中加入天麻醇提液,研究天麻有效成分与灰树花发酵间的相互作用,阐明天麻有效成分影响灰树花菌丝体生长和灰树花胞外蛋白合成机理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情况;研究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菌丝体蛋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通过运用双向凝胶电泳对灰树花菌丝体差异蛋白进行分离,质谱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用成功鉴定的差异蛋白在蛋白质组学水平上解释可能造成发酵过程中各种生理生化指标明显变化的原因。为了获得提取率高的灰树花菌丝体蛋白,以灰树花菌丝体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提取灰树花菌丝体蛋白。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蛋白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95∶1(mL∶g),超声功率600 W,超声温度35℃,超声时间3 min,pH 10.5,在该条件下,灰树花菌丝体蛋白提取率为(5.10±0.04)%。在灰树花深层发酵体系中加入天麻醇提物,以灰树花生物量和胞外蛋白合成量为指标,对天麻醇提物的最优添加量进行优选;利用高效液相(HPLC)对天麻醇提物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天麻醇提物灭菌前后主要成分(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醇及巴利森甙)含量的变化,并研究其促进灰树花生物量和菌丝体胞外蛋白合成的关键成分在灰树花发酵体系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7%(体积分数)天麻醇提物可以促进灰树花菌丝体生长和胞外蛋白的合成,生物量和胞外蛋白合成量在发酵第11天时达到最大值;在天麻醇提物灭菌后,巴利森甙含量明显减少,天麻素含量明显增加;天麻醇提物加入灰树花发酵体系14d后,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含量均降低,但巴利森甙含量增加了161.11%。研究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菌丝体蛋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组(加入7%(v/v)天麻醇提物至灰树花发酵体系中)与对照组(未加入培养天麻醇提物至灰树花发酵体系中)培养11d后,灰树花菌丝体粗蛋白含量分别26.76±0.56g/100g和27.52±0.76g/100g,即实验组菌丝体单位质量内含的粗蛋白略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均低于Vc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浓度为1.0 mg/m L)均有一定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且实验组比对照组高15.51%(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浓度为0.8 mg/m L)均有一定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且实验组比对照组高23.96%(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浓度为0.8 mg/mL)均有一定的还原力且实验组比对照组高12.50%(p<0.05);这表明天麻醇提物可以促进灰树花菌丝体蛋白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基于双向凝胶电泳及质谱分析对天麻醇提物刺激灰树花深层发酵菌丝体差异性蛋白的筛选及鉴定。分别将处理和对照的双向电泳图片进行比较,进行差异蛋白筛选,对三次重复的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p值小于0.05的蛋白点则属于差异显着,差异蛋白筛选的标准:倍数变化大于2或小于0.5认为是差异蛋白。各差异比较组筛选到的差异表达蛋白数目: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68个差异蛋白,其中表达上调的蛋白28个,表达下调的蛋白40个。选取有代表性的18个差异点进行MALDI-TOF/TOF,将获得的PMF数据和肽序列数据通过Mascot在NCBInr数据库中搜索,与数据库中已知蛋白质肽段质量数据进行比对,成功鉴定的差异蛋白点13个,其中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点9个(成功鉴定为8种蛋白质),表达下调的差异蛋白点4个(成功鉴定为4种蛋白质)。表达上调的蛋白质有肌球蛋白调节性轻链cdc4、葡萄糖调节蛋白、ATP合酶δ亚基、细胞色素b5、热休克蛋白HSS1、热休克蛋白、A0H81-11392蛋白及过氧化物还原酶;表达下调的蛋白质有精氨酸酶、磷酸变位酶蛋白3、乙醛脱氢酶及烯醇化酶。

朱思洁[5](2017)在《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的组分及降血糖活性影响》文中提出本文主要是基于天麻醇提物中的主要成分影响灰树花深层发酵胞外多糖组分及其降血糖活性的机理研究。首先,对灰树花深层发酵得到的胞外粗多糖进行脱蛋白工艺优化,达到初步纯化灰树花胞外多糖的目的,为进一步纯化灰树花胞外多糖奠定基础。其次,采用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对不同发酵培养基所得多糖进行组分分离,初步探讨天麻有效成分参与灰树花发酵后其多糖的组分变化情况。最后,从酶学角度分析,天麻有效成分参与灰树花发酵后其多糖对a-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的影响,进而推断天麻有效成分参与灰树花发酵后其多糖的降血糖活性作用。实验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以脱蛋白效率和多糖损失率为指标对比了sevage法、酶法、三氯乙酸法三种脱蛋白方法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的脱蛋白效果。其中三氯乙酸法相对sevage法、酶法脱蛋白效果更好,脱蛋白效率为68.40%,多糖损失率为21.11%,最佳添加量为3%,经TCA法处理后的多糖通过紫外扫描检测,其结果显示在200600 nm范围内吸收明显减少,说明处理后的粗多糖溶液几乎不含蛋白质和核酸。此方法操作简单、切实可行,清除蛋白效果好,适用于灰树花胞外多糖中蛋白质的去除。不同培养基参与灰树花深层发酵获得GFP-1、GFP-2、GFP-3、GFP-4四种灰树花胞外多糖。四种多糖均可由超纯水洗脱出EPS-1中性多糖,用0.2 mol/L NaCl洗脱出EPS-2酸性多糖,0.5 mol/L NaCl洗脱出EPS-3酸性多糖。但天麻醇提物、对羟基苯甲醛和对羟基苯甲醇加入培养基发酵后所获得灰树花胞外多糖GFP-2、GFP-3、GFP-4均可由0.5 mol/L NaCl洗脱出EPS-4酸性多糖,且GFP-4中EPS-4增加得最多。天麻有效成分能够影响灰树花胞外多糖的量在各组分间的重新分布,且对羟基苯甲醛对灰树花代谢过程中胞外多糖组分的影响最大。在灰树花液态深层发酵系统中添加天麻有效成分获得四种灰树花胞外多糖GFP-1、GFP-2、GFP-3、GFP-4。分析GFP-1、GFP-2、GFP-3、GFP-4及阿卡波糖对α-葡萄糖苷酶半抑制浓度IC50从大到小顺序为:GFP-1>阿卡波糖>GFP-4>GFP-3>GFP-2。降血糖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GFP-2>GFP-3>GFP-4>阿卡波糖>GFP-1。说明常规培养基发酵培养的灰树花胞外多糖降血糖活性低于临床药物阿卡波糖。当分别向培养基添加天麻醇提物和其单一有效成分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后,所得灰树花胞外多糖降血糖活性均有所增加并且增加后的降血糖活性高于临床药物阿卡波糖,其中天麻醇提物的增效效果最好。

朱俊杰[6](2016)在《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深层发酵代谢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关于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深层发酵代谢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天麻醇提物各成分在灰树花发酵过程中的转化,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产胞外多糖的影响及其发酵动力学,灰树花发酵过程中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初步研究。研究和建立了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和巴利森甙定性和定量的检测方法,并分析了高压灭菌前后天麻醇提液主要成分的变化,天麻醇提液经过高压灭菌后的天麻素含量为14.6955 mg/g、对羟基苯甲醇含量为1.0857 mg/g、对羟基苯甲醛含量为1.9753mg/g、巴利森甙含量为2.0571 mg/g。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天麻醇提液对灰树花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添加量在7%(v/v)时(100 m L发酵液体系中添加7 mL的天麻醇提液),相当于100 m L发酵体系中约含有0.7 g天麻,此时灰树花菌丝体和胞外多糖(EPS)的产量达到最大,分别为3.35±0.09 g/L和444.24±17.76 mg/L。试验和评价了天麻醇提物中各单一成分对灰树花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添加依据为天麻醇提液添加量在7%(v/v)时所含有的各单一成分的含量。分别添加:Ⅰ天麻醇提物(7 g/L)、Ⅱ天麻素(103 mg/L)、Ⅲ对羟基苯甲醇(7.6 mg/L)、Ⅳ对羟基苯甲醛(13.8 mg/L)以及Ⅴ三种等质量的单一成分组合添加。结果表明:这五组实验相比于空白组(未添加)均能一定程度促进灰树花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其中第Ⅰ组和第Ⅴ组促进灰树花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效果基本一样且为最佳。第Ⅱ组次之。第Ⅲ组和第Ⅳ组不是很明显,然而通过计算灰树花胞外多糖生产率发现对羟基苯甲醛和对羟基苯甲醇相比于其他组更能提高菌丝体产胞外多糖的能力。试验和分析了天麻醇提液中各成分在灰树花发酵过程中含量的变化,每100 mL发酵液中天麻素从10.28 mg降到5.36 mg,降低了47.86%;对羟基苯甲醇从0.76 mg降到0.67 mg,下降了11.84%;对羟基苯甲醛从1.38 mg降到0.35 mg,下降了74.64%;而只有巴利森甙含量增加了,从1.44 mg升到了3.76 mg,提高了161.11%。并采用静息细胞转化实验来进一步揭示,灰树花发酵可以将对羟基苯甲醇和对羟基苯甲醛转化合成天麻素,可能的途径是对羟基苯甲醇在灰树花菌丝体悬浮液中被糖基化而合成天麻素,而对羟基苯甲醛在灰树花菌丝体悬浮液中先被还原成对羟基苯甲醇,然后再少量合成了天麻素。研究了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对羟基苯甲醇添加量为200 mg/L时对灰树花菌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合成的促进作用效果最明显,与空白组(未添加对羟基苯甲醇)分别提高了22.73%和10.24%。此外还进行了添加对羟基苯甲醇后灰树花发酵动力学研究,考察了发酵过程中菌丝量、残糖(还原糖)、胞外多糖、pH值、对羟基苯甲醇和天麻素含量的变化。研究了灰树花发酵工程中葡萄糖基转移酶的调控机制。葡萄糖基转移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而其热稳定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高温易失活。葡萄糖基转移酶最适pH为6,并且其即不耐酸也不耐碱,偏酸和偏碱的环境下酶也容易失活。

吴彩云[7](2016)在《对羟基苯甲醛等天麻成分对灰树花多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是基于天麻中主要成分影响灰树花多糖代谢的机理研究。首先,在灰树花发酵体系中添加天麻提取物,探索和分析中药天麻的添加对灰树花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其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天麻醇提取物中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和对羟基苯甲醛含量,并在灰树花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和对羟基苯甲醛纯品,探明这三种成分中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增效贡献力最大的成分。最后,动态测定发酵期间灰树花生物量、胞外多糖及其关键酶酶活力变化,从酶活角度论述天麻中主要成分促进灰树花胞外多糖生物合成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在灰树花发酵体系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75%天麻醇提取物,分析天麻醇提取物添加浓度对灰树花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5%天麻醇提取物添加量在3-9 g/L是均能显着促进灰树花菌体生长和提高胞外多糖产量(P<0.05),其中添加量为7 g/L时效果最佳,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分别达最大值1.366和2.196 g/L,与空白组比较,分别增加了78.54%和142.83%。采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溶液分别对天麻粉进行常温静置浸提和超声浸提后,用HPLC法测定天麻醇提取物中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和对羟基苯甲醛含量。常温浸提48h条件下,75%乙醇天麻醇提取物灭菌后的所测三种成分的提取效果最佳,其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和对羟基苯甲醛的含量分别为:5.4660、0.8317、1.5913(mg/g)。根据常温浸提48h条件下,灭菌后7g 75%天麻醇提取物中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和对羟基苯甲醛的含量,在灰树花深层发酵体系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这三种成分,结果表明:适宜质量浓度的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和对羟基苯甲醛均能促进灰树花菌体的生长和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其中对羟基苯甲醛添加量为0.15 g/L时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的促进作用效果最佳,其胞外多糖达最大值2.251 g/L,与空白组比较增加了40.53%。因此,对羟基苯甲醛是促进灰树花菌体的生长和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增效贡献力最大的天麻成分。比较分析0.15 g/L对羟基苯甲醛和7 g/L天麻醇提取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促进作用的结果表明,对羟基苯甲醛略低于天麻醇提取物。并且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对羟基苯甲醛的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均略低于天麻醇提取物。动态测定灰树花发酵过程中菌体生物量、胞外多糖产量、pH值、还原糖含量和对羟基苯甲醛含量变化发现,灰树花可充分利用营养物质(葡萄糖等)和天麻活性成分(对羟基苯甲醛)来促进自身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生物合成。在发酵培养的1-5d,菌体生长处于调整期,灰树花率先利用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和天麻活性成分(对羟基苯甲醛)来促进自身生长;在发酵的5-9d,菌体生长处于对数期,灰树花快速增长的同时通过多糖合成途径大量产胞外多糖;在发酵的9-13d,菌体生长处于稳定期,灰树花菌体生长达到饱和状态,基本不再产胞外多糖。在灰树花发酵体系中添加0.15 g/L对羟基苯甲醛和7 g/L天麻醇提取物,所测五种胞外多糖合关键酶均表现出高度酶活性,并且在发酵的第7d酶活力最大。除dTDP-鼠李糖合成酶系活力是对羟基苯甲醛实验组高于天麻醇提取物实验组外,其余酶活力(包括α-磷酸葡萄糖变位酶、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葡萄糖脱氢酶、dT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均是天麻醇提取物实验组最高。对羟基苯甲醛和天麻醇提取物主要是通过提高这五种关键酶活力来促进灰树花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本研究从酶活角度论述天麻中主要成分促进灰树花胞外多糖生物合成机理,选出胞外多糖合成关键酶,可为后期从基因水平研究此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陈潇筱[8](2016)在《发酵环境影响灰树花菌丝体生长和多糖合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液态培养过程中,发酵环境显着影响食药用真菌的菌丝体生长、形态及代谢产物合成等,同时食药用真菌菌丝体形态可能影响活性多糖结构,继而导致其生物活性差异。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食药用真菌,其多糖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和降血糖等活性。过去诸多研究多集中在灰树花菌丝体和胞外(内)多糖最大产量(率)为目标的液体培养条件优化和多糖/多糖复合物结构解析和活性评价,而对于培养条件对食药用真菌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体形态的影响,菌丝体形态对功能性多糖/多糖复合物合成过程中的作用等关键问题知之甚少。因此,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发酵环境调控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搅拌、通气量和添加无机微粒子等发酵环境因子对灰树花菌丝体生长及多糖合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0L发酵罐规模条件下,考察了搅拌转速和通气量对灰树花GF9801菌体形态和胞外多糖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通气量为0.50 vvm,搅拌转速为90 rpm条件下,发酵醪中菌球占52.23%;生物量与菌丝体多糖产量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2.49 g/L和0.12 g/g。搅拌转速120 rpm有利于胞外多糖的合成,其产量、生产强度分别为2.19 g/L、0.31 g/L·d,此时光滑菌球占主要部分,游离菌丝体和菌团各占20%左右。通气量1.0 vvm促进灰树花菌体的生长,生物量达到24.75 g/L,菌团比例最大。0.75 vvm对多糖的合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胞外多糖及菌丝体多糖产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2.32 g/L,0.32 g/g。说明中等的搅拌与通气量促进灰树花的生长,球状形态有利于其多糖的合成。(2)考察了在灰树花GF9801摇瓶培养过程中分别添加020 g/L的Al2O3(4875μm)和Talc(45μm)对灰树花菌体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2O3的添加能减小菌球的直径,S型菌体的比例随着添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最高为70.83%;3 g/L时生物量最大值为20.33 g/L,10 g/L与6 g/L分别达到胞外多糖及菌丝体多糖的最大值,为3.38 g/L和0.26 g/g。添加滑石粉后,菌球体积减小,且20 g/L时S型菌体比例最高达到75.41%;适宜浓度的滑石粉对灰树花的生物量和胞内外多糖产量有促进作用,6 g/L时生物量最高为19.25 g/L,胞外多糖产量也最高,为3.12 g/L;3 g/L时达到菌丝体多糖产量最大值,为0.24 g/g。本实验中添加氧化铝的效果优于滑石粉。(3)研究了不同发酵环境对灰树花多糖中单糖组成的影响。在不同搅拌、通气量的培养下,灰树花胞外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其含量均超过95%,并含有少量的阿拉伯糖和甘露糖。菌丝体多糖中葡萄糖与甘露糖占主要部分,阿拉伯糖相比胞外多糖中含量增加,并出现了少量的半乳糖。60 rpm下甘露糖含量最高为51.05%,阿拉伯糖比例最大值在0.75 vvm时达到,为14.02%。结果表明,搅拌和通气量对胞外多糖的组成影响不大,但对菌丝体多糖的单糖组成及比例有显着影响。分别添加020g/L的氧化铝与滑石粉后,灰树花胞外多糖中葡萄糖含量相比对照组均下降,且当两种微粒子的添加量为6 g/L时,胞外多糖中葡萄糖含量最低,滑石粉中仅为77.96%。添加一定浓度的微粒子促进了半乳糖的合成,其中,添加6 g/L的滑石粉时半乳糖比例达到16.77%。随着微粒子浓度的增加,菌丝体多糖中葡萄糖下降,添加20 g/L的氧化铝,葡萄糖含量最小仅为12.70%;而半乳糖含量升高,20 g/L的滑石粉中最高可达31.19%;阿拉伯糖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4)分析了发酵环境对灰树花多糖合成中相关酶的比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灰树花多糖中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的比例与其相关酶活的变化在不同的发酵环境中呈现了相似的变化规律。当60 rpm甘露糖含量最高时,GDP-甘露糖焦磷酸化酶(GMPPB)比酶活同组最高可达82 mU/mg;添加20 g/L的氧化铝后,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G)比酶活最低为68 mU/mg;UDP-葡萄糖-4-差向异构酶(UGE)的最大比酶活在添加20 g/L的滑石粉时达到,为165 mU/mg。磷酸葡萄糖异构酶(PGI)和GMPPB对甘露糖含量有重要的影响,UGPG与UGE分别对葡萄糖和半乳糖含量有重要的影响。

肖建华[9](2016)在《灰树花的培养特性与液体菌种栽培技术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对生物植被的研究逐渐深入。灰树花作为代表性的生物菌种不仅起着生态研究的作用,还可以满足食用和医用的需要,为了保证灰树花的可持续生长繁殖和人们生活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良好的培养和栽培。本文通过多种实验的方法简单的介绍了灰树花的培养特性,对灰树花液体菌种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赵霏[10](2016)在《灰树花多糖联合维生素C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与自噬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肝细胞性肝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且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临床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切除、TACE术、放化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但大多难以控制疾病的进展。化学药物治疗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但所应用的化疗药物对病人的毒副作用较大且疗效不高。因此研发既有抗癌活性同时毒副作用低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近些年从天然产物中提取有效抗肿瘤活性成分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灰树花多糖(Grifola frondosa polysaccharide,GFP)是从药食同源菌种灰树花子实体及菌丝体中提取出的一种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已有研究报道过GFP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较显着的抑制作用,且抗肿瘤效应的分子机制为诱导细胞凋亡。同时维生素C(Vitamin C,VC)也曾被报道过在体外实验中具有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和诱导骨髓基质细胞自噬的作用。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灰树花多糖抗肿瘤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同时对多糖抑瘤效应中凋亡的作用进行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来了解灰树花多糖抗肿瘤方面研究的现状并探讨多糖抗肿瘤主要的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实验研究。探讨联合应用灰树花多糖和维生素C对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的影响,验证二者在抗肿瘤效应上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此外阐明凋亡与自噬在联合用药治疗肝癌细胞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联合用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自噬发生的具体分子机制,为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用药,开拓临床治疗肝癌新思路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本研究首先对灰树花提取物生物活性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并应用可视化技术对灰树花多糖抗肿瘤研究的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其次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方法对灰树花多糖抑瘤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分析,探讨灰树花多糖抗肿瘤效应中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随后进行实验研究,对于从灰树花子实体中提取出来的多糖以及常规药物维生素C,采用MTT法分别检测单用药和联合用药后对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的影响;应用等效线图解法研究联合用药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寻求最佳联合用药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联合用药对细胞周期的影响;annexin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用倒置生物显微镜观察药物干预后smmc-7721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并进一步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hoechst33258凋亡荧光染色剂和mdc自噬荧光染色剂对细胞进行处理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发生情况;应用westernblotting(wb)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parp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akt和phospho-akt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比较全细胞蛋白和胞质蛋白中细胞色素c的表达量来判断此过程中是否有细胞色素c的释放;另外分别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中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活性变化情况。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检测细胞凋亡与自噬水平的改变,并探讨此过程中细胞遵循何种信号转导通路发生凋亡和自噬。结果: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在对灰树花提取物生物活性的诸多研究中,灰树花多糖的抗肿瘤效应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表明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是其发挥抑瘤效应的主要机制。实验结果显示,灰树花多糖和维生素c均可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等效线图解法分析结果表明小剂量的gfp(<0.6mg/ml)与vc联合应用时,二者具有协同增效抗肿瘤作用,根据mtt结果最终选定联合用药浓度为0.2mg/mlgfp联合0.3mmvc,此时联合用药对smmc-7721细胞抑制率为68.81%±1.12,高于单用gfp(16.03%±1.80)和vc(29.85%±1.02)。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后细胞发生g2/m期阻滞,且细胞凋亡率从对照组的3.22%±0.23上升至联合用药组的64.45%±1.41,而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gfp组的6.88倍和vc组的2.24倍。药物处理肝癌细胞24小时后,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下均可观察到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出现染色质边集、胞质疏松等早期凋亡现象,同时在胞质中可观察到有双层膜结构的自噬泡出现。hoechst33258染色后,gfp、vc及联合用药处理的细胞中均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核偏向一侧的凋亡细胞核变化情况。mdc染色后vc与联合用药干预后可在细胞胞质中见到荧光加强的自噬颗粒,且凋亡与自噬现象均是联合用药组更加明显。wb结果显示联合药物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降、caspase-3底物parp表达增强。同时对照组、gfp、vc与联合用药组四个组全细胞蛋白中的细胞色素c表达无差别,而除对照组外其余三个组细胞的胞质蛋白中细胞色素c表达增强,说明药物干预后细胞色素c释放到胞质中。此外,联合用药后细胞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性均增强。提示联合用药后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水平上升,且主要遵循内源性线粒体途径发生凋亡。wb结果同时显示,联合用药后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增强、自噬分子标志物LC3-II表达上调,LC3-II/LC3-I比例上升,说明细胞自噬活性增强,但在接下来的WB实验中,细胞总Akt和phospho-Akt蛋白表达均增强,说明经典负性调控的自噬信号转导途径PI3K/Akt/mTOR/p70S6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不参与此过程。结论: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灰树花多糖的抗肿瘤作用一直是其生物活性研究的重点。Meta分析结果也显示,多糖抑瘤效应主要的分子机制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进一步的实验结果提示,小剂量的GFP联合VC对肝癌细胞SMMC-7721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且二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药物干预后细胞的凋亡和自噬均被激活,药物一方面通过内源性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另一方面诱导细胞发生自噬,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的效应。

二、灰树花深层培养的生长动力学与计算机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灰树花深层培养的生长动力学与计算机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黄酒发酵过程的建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发酵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蚁狮算法研究现状
        1.2.3 饮料酒酸化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莱维飞行和柯西变异的蚁狮算法改进
    2.1 引言
    2.2 经典蚁狮算法
        2.2.1 蚁狮算法来源
        2.2.2 蚁狮算法的基本原理
        2.2.3 蚁狮算法流程
        2.2.4 蚁狮算法的时间复杂性分析
    2.3 蚁狮算法的改进
        2.3.1 Logistic混沌映射
        2.3.2 Levy飞行策略
        2.3.3 柯西变策略
        2.3.4 改进蚁狮算法流程
    2.4 基于测试函数的仿真及分析
        2.4.1 改进蚁狮算法全局寻优能力和稳定性比较
        2.4.2 改进蚁狮算法收敛性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蚁狮算法在黄酒发酵模型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黄酒双边发酵模型
        3.2.1 发酵过程的特点
        3.2.2 双边发酵过程的模型结构
    3.3 改进蚁狮算法在黄酒发酵过程模型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黄酒三边发酵理论的动力学模型建立
    4.1 引言
    4.2 发酵过程酸化问题的分析
        4.2.1 酸败的原因
        4.2.2 研究酸化过程的重要性
    4.3 建立同时糖化、发酵和酸化的三边发酵模型
        4.3.1 发酵动力学方程概述
        4.3.2 黄酒酸化过程的研究
        4.3.3 Monod方程建立三边发酵模型
        4.3.4 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三边发酵模型
    4.4 混合模型
        4.4.1 发酵实验环境
        4.4.2 发酵仿真实验
        4.4.3 不同温度下模型仿真参数取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酒发酵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5.1 引言
    5.2 系统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5.3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3.1 系统环境设计
        5.3.2 系统功能
        5.3.3 系统框架结构
    5.4 发酵采集与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论文工作小结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桦褐孔菌液态发酵三种农产品原料生产菌丝体及多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来源
    1.2 米粉、黄豆粉和麸皮简介
        1.2.1 米粉成分及其研究现状
        1.2.2 黄豆粉成分及其研究现状
        1.2.3 麸皮成分及其研究现状
        1.2.4 本课题组对麸皮研究概况
    1.3 桦褐孔菌研究介绍
        1.3.1 桦褐孔菌简介
        1.3.2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
        1.3.3 桦褐孔菌的药理作用
    1.4 桦褐孔菌的液态发酵
    1.5 发酵动力学模型概述
        1.5.1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
        1.5.2 产物合成动力学模型
        1.5.3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
    1.6 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
    1.7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创新点
第二章 InonotusobliquusCFCC83414液态发酵三种农产品培养基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设备
        2.2.2 培养基的配制
        2.2.3 培养方法
        2.2.4 测定方法
        2.2.5 试验方案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2.3.2 桦褐孔菌发酵培养基优化均匀试验结果
        2.3.3 桦褐孔菌发酵经验数学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nonotusobliquusCFCC83414液态发酵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设备
        3.2.2 培养基的配制
        3.2.3 培养方法
        3.2.4 测定方法
        3.2.5 试验方案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桦褐孔菌液态发酵的生长曲线
        3.3.2 桦褐孔菌发酵均匀试验结果
        3.3.3 菌丝干重经验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3.3.4 桦褐孔菌发酵理论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3.5 理论与经验动力学方程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酶解加超声波提取桦褐孔菌菌丝多糖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设备
        4.2.2 培养基的配制
        4.2.3 培养方法
        4.2.4 测定方法
        4.2.5 试验方案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试验结果
        4.3.2 多糖得率回归模型Y的建立方法一与分析
        4.3.3 多糖得率回归模型Y的建立方法二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桦褐孔菌菌丝多糖定性及菌丝体氨基酸和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设备
        5.2.2 培养基的配制
        5.2.3 培养方法
        5.2.4 试验方案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菌丝多糖的基本性质
        5.3.2 菌丝体氨基酸组成分析
        5.3.3 菌丝体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

(3)混菌发酵餐厨垃圾产乙醇最佳方式及其动力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餐厨垃圾基本概述
        1.1.1 餐厨垃圾的危害
        1.1.2 餐厨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1.1.3 餐厨垃圾资新兴资源化利用
    1.2 燃料乙醇
        1.2.1 化学合成燃料乙醇
        1.2.2 生物发酵生产燃料乙醇
        1.2.3 微生物发酵产乙醇
    1.3 发酵动力学模型
        1.3.1 细胞生长动力学模型
        1.3.2 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
        1.3.3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混菌共发酵培养餐厨垃圾方式探索
        2.1.1 培养基
        2.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3 乙醇蒸馏与检测
        2.1.4 共发酵实验方法
        2.1.5 乙醇日产浓度测定
    2.2 混菌餐厨发酵纤维素类酶活
        2.2.1 材料与样品
        2.2.2 仪器与试剂
        2.2.3 纤维素酶酶活性测定方法
        2.2.4 混菌发酵餐厨垃圾培养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计算
        2.2.5 半纤维素酶活测定
    2.3 混菌发酵餐厨垃圾产乙醇及乙醇菌发酵发酵餐厨垃圾产乙醇动力学实验
        2.3.1 材料与仪器
        2.3.2 实验方法
        2.3.3 相关分析方法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混菌共发酵培养餐厨垃圾方式探索结果
        3.1.1 乙醇标准曲线和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3.1.2 共发酵方式探究
        3.1.3 乙醇日产浓度测定
    3.2 混菌餐厨发酵纤维素类酶活测定
        3.2.1 不灭菌条件下纤维素酶活测定
        3.2.2 灭菌条件下的发酵纤维素酶活测定
        3.2.3 不灭菌条件下的半纤维素酶活测定
        3.2.4 灭菌条件下混菌发酵餐厨垃圾的半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3.2.5 确定最佳混菌发酵餐厨垃圾产乙醇的发酵方式
    3.3 混菌发酵餐厨垃圾产乙醇及乙醇菌发酵发酵餐厨垃圾产乙醇动力学结果
        3.3.1 pH测定
        3.3.2 含水率的测定
        3.3.3 乙醇发酵过程曲线
        3.3.4 建立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
        3.3.5 建立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
        3.3.6 建立底物消耗模型
4 讨论与总结
    4.1 讨论
        4.1.1 混菌共发酵餐厨垃圾的方式探索
        4.1.2 共发酵餐厨垃圾产乙醇的动力学实验
    4.2 结论
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深层发酵菌丝体蛋白质的影响及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药天麻的研究
        1.1.1 中药天麻的概述
        1.1.2 天麻化学成分及其药效作用
    1.2 真菌灰树花的研究
        1.2.1 真菌灰树花的概述
        1.2.2 灰树花化学成分及其药效作用
    1.3 微生物转化中药成分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波提取灰树花菌丝体蛋白工艺优化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灰树花菌株
        2.2.2 实验药品
        2.2.3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
        2.3.2 灰树花菌丝体的培养方法
        2.3.3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
        2.3.4 样品制备及其蛋白的提取
        2.3.5 单因素试验
        2.3.6 正交试验设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的制作
        2.4.2 单因素试验结果
        2.4.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深层发酵胞外蛋白合成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菌株与天麻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2.3 实验主要药品
    3.3 实验方法
        3.3.1 天麻预处理及制备天麻醇提物流程
        3.3.2 培养基制备及培养方法
        3.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4 胞外蛋白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3.3.5 生物量测定
        3.3.6 HPLC检测条件
        3.3.7 试验数据处理及绘图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标准曲线的制作
        3.4.2 天麻醇提物浓度对灰树花生物量和胞外蛋白的影响
        3.4.3 灰树花深层发酵过程中生物量和胞外蛋白的动态变化
        3.4.4 天麻醇提物主要成分分析
        3.4.5 天麻醇提物各成分在灰树花发酵前后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菌丝体蛋白抗氧化活性变化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种及天麻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药品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
        4.3.2 天麻预处理及制备天麻醇提物流程
        4.3.3 灰树花菌丝体的培养方法
        4.3.4 灰树花菌丝体粗蛋白的测定方法
        4.3.5 透析袋预处理
        4.3.6 灰树花菌丝体蛋白的提取方法
        4.3.7 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4.3.8 羟自由基(·OH)清除方法
        4.3.9 还原力测定方法
        4.3.10 实验数据处理及制图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灰树花菌丝体粗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4.4.2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比较
        4.4.3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比较
        4.4.4 还原力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菌丝体蛋白差异性表达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主要仪器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溶液的配置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制备
        5.3.2 样品蛋白浓度定量
        5.3.3 双向凝胶电泳(2-DE)操作流程
        5.3.4 质谱鉴定差异蛋白点操作流程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蛋白样品定量
        5.4.2 样品SDS-PAGE电泳预实验结果
        5.4.3 双向凝胶电泳(2-DE)差异蛋白标注及筛选
        5.4.4 实验鉴定结果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论文发表清单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5)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的组分及降血糖活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天麻及其化学成分
        1.2.1 天麻的概述
        1.2.2 天麻的活性成分
    1.3 真菌灰树花
        1.3.1 真菌灰树花的概述
        1.3.2 灰树花多糖的生物活性
        1.3.3 灰树花多糖的分离纯化
    1.4 中药提取物转化真菌研究进展
    1.5 真菌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进展
    1.6 立题背景及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灰树花胞外多糖脱蛋白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灰树花菌种
        2.2.2 实验药品
        2.2.3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斜面种子培养
        2.3.2 液体种子培养
        2.3.3 发酵培养基
        2.3.4 灰树花胞外多糖提取方法
        2.3.5 灰树花胞外粗多糖脱蛋白方法
        2.3.6 检测分析
        2.3.7 脱蛋白效率和多糖损失率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4.2 蛋白质标准曲线
        2.4.3 Sevage法脱蛋白效果
        2.4.4 木瓜蛋白酶脱蛋白效果
        2.4.5 三氯乙酸脱蛋白效果
        2.4.6 三种脱蛋白方法的效果对比
        2.4.7 紫外扫描的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麻有效成分参与发酵基质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组分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灰树花菌种与天麻
        3.2.2 实验主要药品
        3.2.3 实验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斜面种子培养
        3.3.2 液体种子培养
        3.3.3 发酵培养
        3.3.4 天麻提取物的制备
        3.3.5 灰树花胞外粗多糖分离纯化
        3.3.6 DEAE-52 离子交换层析法
        3.3.7 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灰树花胞外多糖组分分析
        3.4.2 天麻醇提物参与灰树花发酵胞外多糖组分分析
        3.4.3 对羟基苯甲醇参与灰树花发酵胞外多糖组分分析
        3.4.4 对羟基苯甲醛参与灰树花发酵胞外多糖组分分析
        3.4.5 不同灰树花胞外多糖各组分多糖含量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麻有效成分参与发酵基质对灰树花胞外多糖降血糖活性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天麻和灰树花菌种
        4.2.2 实验主要药品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斜面种子培养
        4.3.2 液体种子培养
        4.3.3 发酵培养
        4.3.4 天麻提取物的制备
        4.3.5 灰树花胞外粗多糖分离纯化
        4.3.6 a-葡萄糖苷酶活力测定
        4.3.7 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GFP-1 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
        4.4.2 GFP-2 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
        4.4.3 GFP-3 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
        4.4.4 GFP-4 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
        4.4.5 四种多糖和阿卡波糖对α-葡萄糖苷酶半抑制浓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深层发酵代谢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药用真菌的研究
    1.2 灰树花的研究
        1.2.1 灰树花的概述
        1.2.2 灰树花的药用价值
    1.3 天麻的研究
        1.3.1 天麻的概述
        1.3.2 天麻的成分及药用价值
    1.4 中药对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1.4.1 中药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
        1.4.2 中药对其他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1.5 微生物转化中药的研究进展
    1.6 微生物发酵转化中药的原理
    1.7 研究的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天麻醇提液的制备和主要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天麻
        2.2.2 实验药品
        2.2.3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天麻预处理
        2.3.2 制备天麻醇提物流程
        2.3.3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4 TLC检测条件
        2.3.5 HPLC检测条件
        2.3.6 标准曲线的制作
        2.3.7 精密度试验
        2.3.8 回收率试验
        2.3.9 天麻醇提物灭菌前后成分分析
        2.3.10 实验数据处理及绘图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天麻素标准曲线
        2.4.2 对羟基苯甲醇标准曲线
        2.4.3 对羟基苯甲醛标准曲线
        2.4.4 巴利森甙标准曲线
        2.4.5 精密度和稳定性考察
        2.4.6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试验
        2.4.7 TLC色谱图分析
        2.4.8 HPLC色谱图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菌株与天麻
        3.2.2 实验主要药品
        3.2.3 实验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
        3.3.2 培养方法
        3.3.3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3.3.4 胞外多糖(EPS)含量测定
        3.3.5 HPLC检测
        3.3.6 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胞外多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4.2 天麻的不同添加量对灰树花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3.4.3 天麻的不同成分对灰树花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天麻醇提物各成分在灰树花发酵过程中的转化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菌株与天麻
        4.2.2 实验主要药品
        4.2.3 实验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
        4.3.2 培养方法
        4.3.3 HPLC检测
        4.3.4 MS检测条件
        4.3.5 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天麻醇提物各成分在灰树花发酵过程中的变化
        4.4.2 静息细胞转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产胞外多糖的增效及其发酵动力学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
        5.2.1 菌株
        5.2.2 实验主要药品
        5.2.3 实验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培养基
        5.3.2 培养方法
        5.3.3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5.3.4 残糖的测定
        5.3.5 胞外多糖(EPS)含量测定
        5.3.6 p H 的测定
        5.3.7 HPLC检测
        5.3.8 统计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葡萄糖标准曲线
        5.4.2 不同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5.4.3 发酵动力学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灰树花发酵过程中葡萄糖基转移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
        6.2.1 菌株
        6.2.2 实验主要药品
        6.2.3 实验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培养基
        6.3.2 培养方法
        6.3.3 粗酶液的制备
        6.3.4 溶液配制
        6.3.5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6.3.6 酶活测定方法
        6.3.7 酶学性质研究
        6.3.8 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的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影响
        6.3.9 实验数据处理及绘图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6.4.2 葡萄糖基转移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6.4.3 葡萄糖基转移酶的热稳定性
        6.4.4 葡萄糖基转移酶的最适pH
        6.4.5 葡萄糖基转移酶的pH稳定性
        6.4.6 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的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论文创新点与展望
    7.1 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7)对羟基苯甲醛等天麻成分对灰树花多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天麻
        1.1.1 天麻概述
        1.1.2 天麻生物学特性
        1.1.3 天麻主要活性成分
        1.1.3.1 天麻素
        1.1.3.2 对羟基苯甲醇
        1.1.3.3 对羟基苯甲醛
    1.2 灰树花
        1.2.1 灰树花概述
        1.2.2 灰树花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1.2.3 灰树花生理特性
        1.2.4 灰树花营养成分及药用价值
    1.3 灰树花多糖
        1.3.1 灰树花多糖概述
        1.3.2 灰树花多糖生物活性
        1.3.2.1 抗肿瘤作用
        1.3.2.2 抗艾滋病作用
        1.3.2.3 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
        1.3.2.4 调节机体免疫活性作用
        1.3.2.5 其他生物活性
        1.3.3 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途径及其相关酶
    1.4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增产发酵调控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天麻提取物对灰树花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天麻
        2.2.2 灰树花菌种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4 实验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
        2.3.1.1 斜面培养基(PDA培养基)
        2.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2.3.1.3 发酵培养基
        2.3.2 培养方法
        2.3.2.1 斜面种子培养
        2.3.2.2 液体种子培养
        2.3.2.3 发酵培养
        2.3.3 天麻提取物的制备
        2.3.4 分析方法
        2.3.4.1 生物量的测定
        2.3.4.2 胞外多糖产量测定
        2.3.5 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0 两株灰树花菌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比较
        2.4.1 天麻粉对灰树花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2.4.2 天麻水提取物对灰树花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2.4.3 天麻醇提取物对灰树花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2.4.4 三种天麻处理方式下灰树花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比较
        2.4.5 三种处理方式下天麻中多糖含量比较
        2.4.6 75%天麻醇提取物对灰树花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麻成分的定量分析及其对灰树花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天麻
        3.2.2 灰树花菌种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4 实验药品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
        3.3.1.1 斜面培养基(PDA培养基)
        3.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3.3.1.3 发酵培养基
        3.3.2 培养方法
        3.3.2.1 斜面种子培养
        3.3.2.2 液体种子培养
        3.3.2.3 发酵培养
        3.3.3 天麻提取物的制备
        3.3.4 分析方法
        3.3.4.1 生物量的测定
        3.3.4.2 胞外多糖产量测定
        3.3.4.3 HPLC检测条件
        3.3.4.4 标准曲线制作
        3.3.5 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常温浸提天麻主要成分定量分析
        3.4.2 超声波浸提天麻主要成分定量分析
        3.4.3 两种提取方式的天麻主要成分含量比较
        3.4.4 实验组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比较
        3.4.5 天麻素对灰树花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3.4.6 对羟基苯甲醇对灰树花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3.4.7 对羟基苯甲醛对灰树花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3.4.8 3种天麻成分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比较
        3.4.9 天麻醇提取物和对羟基苯甲醛对胞外多糖合成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羟基苯甲醛和天麻醇提取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酶类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天麻
        4.2.2 灰树花菌种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4 实验药品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
        4.3.1.1 斜面培养基(PDA培养基)
        4.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4.3.1.3 发酵培养基
        4.3.2 培养方法
        4.3.2.1 斜面种子培养
        4.3.2.2 液体种子培养
        4.3.2.3 发酵培养
        4.3.3 天麻提取物的制备
        4.3.4 分析方法
        4.3.4.1 生物量的测定
        4.3.4.2 胞外多糖产量测定
        4.3.4.3 菌体细胞提取物制备
        4.3.4.4 蛋白质浓度测定
        4.3.4.5 酶活力测定
        4.3.5 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0 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动态变化
        4.4.1 pH值和还原糖含量动态变化
        4.4.2 对羟基苯甲醛吸收利用情况与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间的关系
        4.4.3 天麻醇提取物发酵过程中对羟基苯甲醛含量动态变化
        4.4.4 α-磷酸葡萄糖变位酶活力动态变化
        4.4.5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活力动态变化
        4.4.6 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UDP-葡萄糖脱氢酶活力动态变化
        4.4.7 dT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力和dTDP-鼠李糖合成酶系动态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声明

(8)发酵环境影响灰树花菌丝体生长和多糖合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食用真菌
    1.2 液体发酵中的菌体形态
        1.2.1 菌体形态的类别及其描述
        1.2.2 菌体形态与代谢产物的关系
        1.2.3 发酵条件对菌体形态的影响
    1.3 灰树花多糖概述
        1.3.1 灰树花多糖的提取及结构
        1.3.2 灰树花多糖的生物活性
        1.3.3 影响灰树花多糖产量的因素
    1.4 微生物多糖的生物合成
        1.4.1 微生物多糖的合成途径进展
        1.4.2 多糖生物合成中的相关酶系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搅拌转速和通气量对灰树花菌体生长及多糖产量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种
        2.2.2 材料与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制备
        2.3.2 培养方法
        2.3.3 分析方法
        2.3.4 搅拌转速对灰树花发酵性能的影响
        2.3.5 通气量对灰树花发酵性能的影响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观察方式下的菌体形态
        2.4.2 搅拌转速对灰树花发酵性能的影响
        2.4.3 通气量对灰树花发酵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机微粒子对灰树花菌体生长及多糖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菌种
        3.2.2 试剂
        3.2.3 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培养基的制备
        3.3.2 培养方法
        3.3.3 分析方法
        3.3.4 Al_2O_3对灰树花发酵性能的影响
        3.3.5 Talc对灰树花发酵性能的影响
        3.3.6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Al_2O_3对灰树花发酵性能的影响
        3.4.2 Talc对灰树花发酵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发酵环境下多糖组成及相关酶活的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单糖组成分析
        4.3.2 多糖合成中相关酶活的测定
        4.3.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混合标准单糖气相分析
        4.4.2 搅拌对灰树花多糖合成的影响
        4.4.3 通气量对灰树花多糖合成的影响
        4.4.4 Al_2O_3对灰树花多糖合成的影响
        4.4.5 Talc对灰树花多糖合成的影响
        4.4.6 灰树花多糖可能的合成途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9)灰树花的培养特性与液体菌种栽培技术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灰树花的培养特性
    1.1 实验材料
    1.2 研究方法
2 灰树花液体菌种的栽培技术
    2.1 一级种培养基的筛选
    2.2 二级液体菌落培养基的选择
    2.3 三级种栽培袋的制作与培养
3 实验结果
    3.1 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性
    3.2 不同温度对灰树花菌丝生长的影响
    3.3 不同p H值对灰树花菌丝生长的影响
4 结束语

(10)灰树花多糖联合维生素C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与自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Ⅰ 缩略词表Ⅱ 缩略词表Ⅲ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1.1 肝癌的研究现状
    1.2 中药及植物提取物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1.3 灰树花多糖抗肿瘤研究进展
    1.4 灰树花多糖抑瘤效应的机制研究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灰树花多糖抗肿瘤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二、方法
    2.1 数据获取
    2.2 数据处理及软件分析
    2.3 技术路线
三、结果
    3.1 历年发文数量
    3.2 频次最高的前20位关键词
    3.3 关键词网络关系分析
    3.4 发文最多的前10位期刊
    3.5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灰树花多糖抑瘤效应中凋亡作用的Meta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筛选
    1.3 数据提取
    1.4 软件分析
    1.5 技术路线
二、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2.3 Meta分析结果
    2.4 灰树花多糖对正常细胞增殖的影响
    2.5 纳入文献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灰树花多糖联合维生素C对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二、实验方法
    2.1 灰树花多糖的提取与检测
    2.2 SMMC-7721细胞的培养
    2.3 MTT法检测GFP与VC对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
    2.4 等效线图解法分析
    2.5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2.6 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胞周期
    2.7 统计学分析
    2.8 技术路线
三、实验结果
    3.1 提取出的灰树花多糖含量检测结果
    3.2 MTT法检测结果
    3.3 等效线图解法分析结果
    3.4 细胞凋亡率检测结果
    3.5 细胞周期检测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灰树花多糖联合维生素C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和自噬的分子机制
一、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二、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用药后细胞形态学观察
    2.3 细胞凋亡荧光染色
    2.4 MDC染色检测
    2.5 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2.6 相关自噬蛋白表达
    2.7 内参蛋白Western Blotting实验
    2.8 Caspase活性检测
    2.9 统计学分析
    2.10 技术路线
三、实验结果
    3.1 药物处理后细胞形态观察
    3.2 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
    3.3 MDC染色观察药物处理后细胞中自噬泡
    3.4 Bcl-2、Bax、PAPR、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
    3.5 caspase 活性检测
    3.6 Beclin-1、LC3、Akt、p-Akt蛋白表达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特色与创新
三、局限性与不足
四、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灰树花深层培养的生长动力学与计算机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黄酒发酵过程的建模与优化研究[D]. 宗原. 江南大学, 2021(01)
  • [2]桦褐孔菌液态发酵三种农产品原料生产菌丝体及多糖的研究[D]. 周彬. 江苏大学, 2018(02)
  • [3]混菌发酵餐厨垃圾产乙醇最佳方式及其动力学探究[D]. 魏国香.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深层发酵菌丝体蛋白质的影响及机理初探[D]. 黄忠. 贵州大学, 2017(05)
  • [5]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的组分及降血糖活性影响[D]. 朱思洁. 贵州大学, 2017(05)
  • [6]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深层发酵代谢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朱俊杰. 贵州大学, 2016(03)
  • [7]对羟基苯甲醛等天麻成分对灰树花多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吴彩云. 贵州大学, 2016(03)
  • [8]发酵环境影响灰树花菌丝体生长和多糖合成的研究[D]. 陈潇筱. 江苏大学, 2016(11)
  • [9]灰树花的培养特性与液体菌种栽培技术思考[J]. 肖建华. 花卉, 2016(08)
  • [10]灰树花多糖联合维生素C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与自噬的研究[D]. 赵霏. 兰州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灰树花深培生长动力学及计算机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