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干河谷地区引种酿酒葡萄试验

岷江上游干河谷地区引种酿酒葡萄试验

一、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酿酒葡萄引种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邓全恩[1](2020)在《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机制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南方特色木本油料树种,兼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目前,我国油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造林和低产林改造面积逐年增加,区域间引种不可避免。作为秋冬季开花、虫媒授粉、自交不亲和的经济林树种,花期是油茶引种成败的关键。生产中发现油茶花芽对逆境敏感,高温干旱导致花期大幅延迟并影响成花质量。本研究在系统评价10个油茶品种适生性的基础上,以‘常德铁城一号’为材料研究油茶花器官发育对逆境的响应机制,并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器官发育的调控效应,旨在为油茶引种和生殖生长调控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0个油茶品种适生性评价。通过室内梯度低温胁迫和田间自然干旱胁迫,测定油茶品种耐寒和耐旱生理指标;通过田间观测、石蜡切片、生理实验、扫描电镜观测等方法获取油茶品种的花期、叶片结构、叶片生长势和花粉指标;通过对以上5大类(抗逆,花期,叶片结构,叶片生长势,花粉)指标的46个具体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选择关键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比较10个油茶品种在武汉地区的适生性。结果表明,油茶46个具体指标中始花期、耐寒、耐旱、栅海比、CTR、SR等11个指标具有代表性,10个油茶品种在武汉地区的适生性排序为:‘长林18号’‘XLC25’‘常德铁城一号’‘鄂油465’‘赣州油8号’‘XLC10’‘长林4号’‘赣州油6号’‘QY235’‘常林3号’。(2)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的形态及生理研究。通过显微观测,比较正常年份(2018年)和高温干旱年份(2019年)的花芽分化过程,定位‘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的关键时期并分析响应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年份花芽在雌雄蕊形成期开始出现生长停滞,在子房与花药形成期停滞减轻,在雌雄蕊成熟期开始恢复生长;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过程中花芽含水率、碳水化合物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激素含量也呈现出和休眠、抗逆反应一致的变化规律。(3)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的转录组学研究。对‘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关键时期(幼嫩花药期,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粉成熟期)进行转录组分析,探索油茶花器官发育的逆境响应调控机制。结果表明,4个花芽时期的转录组共组装成162,621条unigene,平均长度为 795.78 bp,N50 长度为 972 bp,GC 含量为 37.67%,75.11%的 unigene 注释到GO、KEGG、KOG、NR、NT、SwissProt 6大数据库。差异表达基因中生长速度(CYC、EXP)、物质能量代谢(PIP、G6PDH)、逆境响应(HSP、WRKY)、激素代谢(GA20ox、GAI、NCED、SNRK2)等和休眠相关的生物调控过程基因呈现规律性表达,MADS-box基因SVP,开花途径(VRN1、VIN3、Col、ELF)和开花整合因子(FLC、SOC)等其它和休眠相关的基因表达规律不明显。DYT、bHLH10、SERL1/2等和花粉不育相关的基因在花芽生长停滞的阶段表达量较高。以上结果说明‘常德铁城一号’花芽的适应性生长介于内休眠和生态休眠之间,是保证生殖生长正常进行的一种进化策略。(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花器官发育调控技术研究。在花器官发育的不同时期进行外源激素处理,通过调查分析花期、成花质量和生理指标变化,探究外源激素对油茶花器官发育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400mg·L-1赤霉素处理始花期最早且盛花期集中,150mg·L-1脱落酸处理始花期最晚。200mg·L-1生长素和150 mg·L-1脱落酸处理可明显提高花粉活力。400 mg·L-1赤霉素和200 mg-L-1生长素处理可增加花器官尺寸和花药数量。外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可提高花芽内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外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可以提高内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并降低脱落酸的含量。外源脱落酸处理可提高内源脱落酸的含量,降低内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可提高赤霉素合成基因GA20ox表达量,降低DELLA蛋白编码基因GAI的表达量。脱落酸处理则抑制GA20ox表达,促进GAI和脱落酸的合成基因NCED、受体基因ABF的表达。外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的花芽FLC和PHYA的表达量降低,而ABA处理的花芽中此两基因的表达量降低较慢。综上所述,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发生在雌雄蕊形成期到雌雄蕊成熟期,响应机制中包含细胞生长、物质能量代谢、抗逆反应、激素调控等和休眠相关的生物调控过程,其中激素是重要的调控物质,外源赤霉素、脱落酸和生长素可调控‘常德铁城一号’花期、开花样式和花粉活力,并使花芽内部碳水化合物含量、激素含量、基因表达呈现与花器官发育进程一致的改变。

鲁荣定主,培布,毛如志[2](2017)在《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酿酒葡萄栽培管理措施的研究》文中指出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是世界优秀优质酿酒葡萄产区和葡萄酒产区,目前对该区域的栽培管理措施研究较少。为促进和加强该区域酿酒葡萄栽培管理,本文从栽培模式的选择、生产干型和甜型葡萄酒的葡萄栽培管理、水肥管理和病害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发展提供参考。

毛如志[3](2016)在《香格里拉干旱河谷酿酒葡萄的种植生境及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香格里拉区域内金沙江和澜沧江干旱河谷,位于喜马拉雅山东麓的纵向岭谷藏民聚居区。十九世纪法国传教士带进葡萄种植和酿酒,百余年来逐步拓展扩大,尤其近年来种植结构调整,酿酒葡萄种植遍布整个干旱河谷,初步形成新的高原葡萄酒产区。但由于该区域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且海拔高、环境艰苦等因素,迄今尚未开展深入的系统研究。本论文系统地进行了香格里拉干旱河谷的生境特点、在其生境下酿酒葡萄生长发育规律、主要品种生产性状及品质特征的深入研究,旨在为香格里拉干旱河谷藏区发展葡萄酒产业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及创新如下:1、首次明确了香格里拉干旱河谷种植酿酒葡萄的生境条件。本论文通过10个葡萄种植园两年定点研究数据,并结合周边县、乡气象站多年积累数据,明确了与酿酒葡萄种植相关的生境条件。代表性试验点阿东村的测定结果表明:一是干旱气候特征突出,年均降雨量低298.8-596mm,年均蒸发量高9311 157mm;年均温温差大11.518.1,最高30.746.7℃,最低-6.9℃;年有效积温在1 086。C2 647.7 OC之间,年均总日照长2 3974 869h,年均紫外辐射强602-1 290W.m-2。二是典型砂石土壤,其容重(22.5 g.cm-3),石含量(6.448.5%),沙含量(30.780.1%),肥力水平适中,矿物质元素钙、镁、铜、锌、铁、锰、硼、硫等含量丰富。三是空气质量一级(AQI26),气压低(766-800hPa),,CO2浓度为0.020.04%,氧气含量低(19.720.3%),空气洁净度高污染少。四是灌溉水为雪融化水,水体化学需氧量低(8.4647.86 mg.L-1)、生化需氧量低(3.2657.9mg.L-1)、污染性有机物和大肠菌群含量低,蛔虫卵均未测出,达到国家一级水质的标准。该生境条件适宜酿酒葡萄种植,但河谷地质结构复杂、土地零碎化程度高、地域屏障大、交通不便,加之河谷流域长、海拔跨度大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也较为突出。2、明确了香格里拉干旱河谷酿酒葡萄的生长发育及品质特点。本论文通过两年定点试验研究,明确了干旱河谷主要酿酒葡萄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品质特征。主栽品种赤霞珠的布村试验点研究表明:一是生长期长,从葡萄萌发到采收的生长期为183d,分别比山东蓬莱和四川西昌长18d和12d。二是成熟期长,从果实转色到收获为92天,分别比山东蓬莱和四川西昌长44d和30d。三是葡萄病虫害发生轻微,霜霉病和白粉病部分年份偶有发生,病情指数仅在0.07以下,其他病虫害稀少。四是果实较小,平均横径和纵径分别为9.25 mm和8.26 mm,比山东蓬莱长宽分别小3.99mm和3.60 mm。五是葡萄品质较高,布村数据结果表明糖酸比为58.27,还原糖含量390.64 g.L-1,花色苷含量1.28 mg.g-1,比山东蓬莱和四川西昌糖酸比分别高40.07和23.61,还原糖含量分别高180.29 g.L-1和197.10 g.L-1,花色苷含量分别高0.42 mg.g-1和0.21 mg.g-1,香格里拉其他试验点的数据表现出丰富的特色。其他内含物如醇类、酚类等物质均有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香格里拉干旱河谷适宜发展优质酿酒葡萄产业。3、明确了香格里拉干旱河谷生境系统中主要酿酒葡萄品种的生产性状。该河谷海拔梯度变化较大,地域屏障大,微环境差异显着。本论文进行了不同海拔主要酿酒葡萄品种生产性状及品质的试验研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玫瑰蜜品种在河谷中部的2200米试验点生产现状及品质优良,在河谷边缘的1860m和2800米海拔试验点,因降雨较多或气温较低表现较差。2)赤霞珠品种选择了2000m、2235m和2635m三个海拔点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赤霞珠品种在三个海拔试验点的生产性状及品质均表现优良,总体适应性好,其中2235m和2635m两个海拔点的生长性状及品质表现更优良。3)霞多丽品种选择了2200m、2635m和2800m三个海拔点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霞多丽品种在2200m海拔点的性状及品质优良,而2800m海拔点表现较差。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干旱河谷生境条件与品种特性相耦合,充分发挥葡萄品质特色,为形成酒庄酒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4、阐释了香格里拉干旱河谷酿酒葡萄的产量与品质互作关系。本文试验研究了赤霞珠单株果穗数量与产量质量的相互关系,在同田条件下,设置了单株8、12、16和24果穗的4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产量随果穗增多而增加,果穗重量和果粒干重随产量增加而减少,品质成分如还原糖含量、黄酮类含量、花色苷含量随产量增加而显着降低。这也进一步表明,香格里拉干旱河谷生境条件下,控制产量是提高酿酒葡萄品质的重要措施。本论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香格里拉干旱河谷种植酿酒葡萄的生境条件,明确了其生境条件下酿酒葡萄的生长发育及品质特点,并明确了主要酿酒葡萄品种的生产性状,试验验证了控制产量是干旱河谷酿酒葡萄提高质量的重要措施。本研究结果不仅对香格里拉干旱河谷藏民聚居区发展葡萄酒产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且对地质结构复杂,土地零碎、地域屏障大、海拔跨度高、生境多样性等而形成的特色酒庄酒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鲁金星[4](2013)在《不同酿酒葡萄生理生化特性和解剖结构与抗冻性的关系》文中指出甘肃河西地区土地广袤,土壤富含钙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与糖分积累,而且病虫害发生较轻,是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生产的最佳地域之一。但该区域冬季较为寒冷,尤其是近年来春寒和冻害频发,已对酿酒葡萄生产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利用抗冻性极强的山葡萄做砧木进行酿酒葡萄营养系嫁接,培育和推广抗逆性较强的嫁接苗,是目前缓解和防止河西酿酒葡萄越冬冻害的一条有效途径。本试验主要选用优良砧木品种贝达、山葡萄北冰红与左优红、酿酒优良营养系黑比诺222、赤霞珠和维代尔等6个葡萄品种为试材,测定其低温胁迫和越冬自然降温过程中抗冻性相关指标,应用扫描电镜对比观测不同葡萄枝条组织结构的差异,旨在确定影响葡萄抗冻性的关键因子与抗冻性相适宜的组织结构,为酿酒葡萄抗冻性嫁接苗选育中砧木与接穗嫁接组合的选择与选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低温胁迫下,6个品种的相对电导率随着温度的降低均呈现出显着递增趋势,但增幅大小不同。MDA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上升,POD活性则逐步降低,SOD、CAT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可溶性糖和电导率的变化与葡萄品种抗冻性关系密切。通过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抗冻性大小依次为贝达>双优/贝达>双红/贝达>维代尔>赤霞珠>梅鹿辄。2.通过对贝达、北冰红、左优红和黑比诺2224个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结构指标的测定,得出贝达、北冰红、左优红三个极抗冻葡萄品种枝条平均木质部厚度、细胞内淀粉粒数、韧皮部细胞层数、韧皮部厚度、木质部和韧皮部所占枝条横切面的比率比不抗冻的黑比诺222分别高出83.34%、390.07%、61.66%、183.32%、88.63%、88.33%,木质部和韧皮部所占枝条横切面的比率与抗冻性的相关性分析R2为0.898*和0.291。表明葡萄枝条的木质部所占横截面的比率大小、木质部细胞淀粉粒数、韧皮部厚度是影响葡萄抗冻性强弱的重要因子。3.在越冬自然降温过程中,贝达、北冰红、左优红和黑比诺2224个葡萄品种枝条可溶性糖、蔗糖、果糖、脯氨酸、POD与丙二醛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641*、-0.676*、-0.689*、-0.640*和-0.886*。其中可溶性糖增长倍数最大,四个品种9月枝条的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4.43、21.19、20.00和19.60mg/g,到11月时分别增加了6.6、4.4、4.7和4.1倍。根据抗冻性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可溶性糖的特征向量最大为0.72,表明可溶性糖是品种间抗冻性差异的关键因子。

邱赛[5](2013)在《陕西合阳地区延迟出土对红地球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延迟栽培是一种能够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的栽培模式,合阳地区还没有建立该培模式。本研究以延迟出土的方法,推迟物候期,以期为合阳地区延迟栽培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的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以葡萄出土前白天覆盖草帘延迟红地球葡萄的出土时间。在2012年调查延迟出土对红地球葡萄物候期、主要病害发生情况、生长习性并重点调查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获得的结果如下:1.出土前白天覆盖草帘可以降低地表下20cm处的温度并减缓地温的升高速度,从而推迟葡萄的出土时间。白天覆盖草帘比不覆盖草帘的日平均地温低3~4℃,可以将红地球葡萄的出土时间推迟11d。2.延迟出土能够推迟红地球葡萄的物候期,将红地球葡萄的成熟时间推迟14d。延迟出土的红地球葡萄于4月9日出土,并于9月26日成熟,而正常出土的红地球葡萄萌于3月29日出土,成熟期为9月12日。3.2012年,延迟出土和正常出土的红地球葡萄发生的病害主要是叶片霜霉病和果实日灼病。霜霉病在延迟出土和正常出土的红地球葡萄叶片的发病情况无明显差异,但是延迟出土的红地球葡萄果实的日灼病比正常出土的葡萄严重。4.延迟出土的红地球葡萄的主要生长结果习性指标和正常出土的红地球葡萄无明显差异,主要体现两者萌芽率、结果枝百分率、结果系数和坐果率无明显差别。但是延迟出土的红地球葡萄由于日灼病较重,果穗重量轻且单株产量较低。5.延迟栽培不会降低红地球葡萄的果实品质。延迟出土对转色后红地球葡萄浆果中还原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不大,但是对果皮中总花色素含量、总酚含量和单宁含量有较大影响。而且果实成熟时,延迟出土和正常出土的红地球葡萄浆果中还原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硬度无明显差异,其还原糖含量为151.27~154.04g/L,可滴定酸含量为4.61~4.65g/L,糖酸比为31.5~32.5,可溶性固形物为15.8~15.9%,而果实硬度为3.8~4.3kg/cm2。但是延迟出土和正常出土的红地球葡萄浆果中VC含量以及果皮中总花色素含量、总酚含量和单宁含量有显着差异,前者葡萄浆果中VC含量、总花色素含量、总酚含量均高于后者,而单宁含量低于后者。延迟出土比正常出土的红地球葡萄果粒大、重量重、颜色一致且较深。但是延迟出土的红地球葡萄的果穗比正常出土的红地球葡萄轻且果穗较松散。转色后,红地球葡萄果皮中的主要花色苷为Pn-3-O-Glu,Cy-3-O-Glu和Pn-3-O-(6-O-Acet)-Glu,上述三种花色苷占到红地球葡萄果皮中花色苷总量的90%左右。延迟出土和正常出土的红地球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种类没有改变,但是延迟出土的葡萄果皮中花色苷含量均高于正常出土的红地球葡萄。

鲁金星,姜寒玉,李唯[6](2012)在《低温胁迫对砧木及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为了探明低温胁迫对砧木及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的影响,【方法】以甘肃紫轩葡萄酒业葡萄园中6种砧木及酿酒葡萄品种为试材,分别测定了在不同低温处理下各品种的电导率、可溶性糖、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结果表明,6个品种的相对电导率随着温度的降低均呈现出显着递增趋势;所有葡萄品种SOD、CAT含量变化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6种葡萄品种抗寒性关系密切的生理指标为可溶性糖和电导率,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判得到抗寒性大小依次为‘贝达’>‘双优’+‘贝达’>‘双红’+‘贝达’>‘维代尔’>‘赤霞珠’>‘梅鹿辄’。【结论】研究为酿酒葡萄的引种与栽培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陈海菊[7](2010)在《河北昌黎5个酿酒葡萄品种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河北省昌黎产区4个酿酒葡萄品种品丽珠(Cabernet Franc)、西拉(Syrah)、梅鹿特(Merlot)和马贝克(Malbec)为试验材料,以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对照品种,于2009年进行各品种的植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调查,测定了浆果成熟过程中糖、酸含量的变化和浆果品质,并进行了单品种酿造、葡萄酒成分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初步得出以下结果:1.系统描述了5个酿酒葡萄品种的叶、梢、花序、枝条和种子等植物学性状,植物学性状表现基本能反映各品种本身的特性。2.各品种均属于晚熟品种,从萌芽至采收均在160天以上,但梅鹿特比对照及其它品种短10天左右;生长结果习性中西拉和梅鹿特的萌芽率均高于对照品种赤霞珠,属高水平,其它品种属于中等水平;果枝率各品种低于赤霞珠,但仍属于高等水平;每结果枝果穗数各品种低于赤霞珠,除了马贝克较高属中等水平外,其它品种均较低属低水平;坐果率除西拉低于赤霞珠外,其它品种均高于赤霞珠,各品种坐果率均属于高等水平。从整体来看各品种在昌黎表现生长发育正常,生长结果习性能够满足生产需要。3.各品种果穗长度小于对照品种赤霞珠,果穗重量品丽珠高于赤霞珠,其它品种低于赤霞珠;果粒重量各品种均高于赤霞珠。果实颜色均较深,除西拉为深蓝黑色外,其它品种均为紫黑色。4.各品种转色后果实糖酸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成熟果实含糖量除马贝克相对较低为190.70g/L外,其它品种均高于200g/L,含酸量均在5g/L8g/L之间,糖酸比除马贝克相对较低为26.52以外,其它品种均高于30;出汁率西拉高于对照赤霞珠,其它品种低于赤霞珠,但差异不大。从浆果品质整体来看各品种均能酿造优质葡萄酒。5.葡萄酒残糖含量均在4g/L及其以下,符合干红葡萄酒的要求;酒度马贝克为11.9%,其它品种均高于12.5%,具有优质葡萄酒自然发酵所得高酒度的特点;含酸量在5.5g/L7.5g/L之间,并且酒度较高的含酸量相对也较高,符合口感平衡的要求,其它指标均在标准要求范围之内。6.根据生长特性、果实及酿酒品质来看,各供试品种综合性状优良,适合本地种植,但应对品质稍差的品种如马贝克加强管理,以达到产量与品质的最佳平衡。

颜雨[8](2010)在《河北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与品种区划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河北省142个气象站点连续30年(1979~2008年)的气候资料,并按照河北省气候特点和酿酒葡萄的生长习性,从热量和水分两个指标进行分析,采用无霜期、生长季干燥度和成熟季降水量作为区划指标对河北省进行酿酒葡萄气候区划;4~9月活动积温进行品种区划。根据区划结果利用ARCGIS软件做图。1河北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结果根据河北省的142个站点的气候资料,通过EXCEL计算无霜期,生长季干燥度和成熟季降水量,对河北省进行酿酒葡萄气候区划,并通过ARCGIS软件做图,将河北省划分为9个气候区。Ⅰ区:怀安、万全Ⅱ区:滦平Ⅲ区:承德、承德县Ⅳ区:张家口、怀来、涿鹿Ⅴ区:曲阳、新乐、赵县、柏乡、宁晋、内邱、涉县、涿州、高碑店、固安、永清、徐水、安新、望都、大城、河间、蠡县、肃宁、盐山、海兴、平乡、孟村、武强、景县、南皮、临西Ⅵ区:滦南、卢龙、秦皇岛、易县、大厂、廊坊、三河、香河、滦县、丰润、丰南、唐山、乐亭、昌黎、抚宁Ⅶ区:灵寿、行唐、晋州、正定、唐县、井陉、平山、定州、石家庄、无极、临漳、沙河、栾城、高邑、元氏、临城、隆尧、赞皇、邢台、巨鹿、任县、武安、南和、邯郸、曲周、峰峰、永年、魏县、磁县、广平、肥乡、成安、容城、霸州、保定、安国、饶阳、深州、安平、任丘、青县、沧州、献县、泊头、深泽、黄骅、广宗、新河、雄县、鸡泽、衡水、武邑、冀州、南宫、故城、枣强、阜城、东光、吴桥、威县、大名、馆陶、邱县Ⅷ区:满城、唐海、顺平Ⅸ区:藁城、辛集、清河2河北省酿酒葡萄品种区划结果在河北省气候区划的基础上,对河北省酿酒葡萄适宜栽培区的站点,计算4~9月活动积温,对河北省进行酿酒葡萄品种区划,分为5个栽培区域,结果如下:Ⅰ冷凉区(4~9月活动积温3000~3270℃):包括怀安、万全、滦平三地,适宜种植琼瑶浆、霞多丽、法国蓝、黑比诺等。Ⅱ冷温区(4~9月活动积温3271~3550℃):包括张家口、涿鹿、承德三地,适宜种植霞多丽、贵人香、白玉霓、西万尼、品丽珠、梅鹿特、西拉、桑娇维赛等。Ⅲ中温区(4~9月活动积温3551~3820℃):包括怀来、承德县、滦南、秦皇岛、抚宁、昌黎、唐海等地,适宜种植白玉霓、品丽珠、梅鹿特、赤霞珠、西拉、佳利酿、晚红蜜、龙眼等。Ⅳ暖温区(4~9月活动积温3821~4130℃):包括白玉霓、品丽珠、梅鹿特、赤霞珠、西拉、佳利酿、晚红蜜等。Ⅴ暖热区(4~9月活动积温4130℃以上):包括石家庄、邢台、巨鹿、邯郸、峰峰,适宜种植宝石、佳利酿等。

孙兰凤[9](2009)在《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果业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林果业以其较大的经济生态效益,较为广泛的从业人数和深远的产业开发前景,以及对社会需要和人民生活不可替代的必要性,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由此,近年我国林果业发展进入新一轮高潮,这就需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方式,以改变传统的片面追求的数量型的粗放经营模式。本文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己被全世界各国政府和广大人民所接受,并己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共同遵循的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的今天,强调林果业是在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倡一种对环境、对社会以及对人更为友好的方式和态度,来确保其具有可以继续发展的潜力和活力的问题。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又是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具体体现。新疆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由于种植栽培历史早,形成了众多的名特优果品。新疆特色林果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长足发展,己初具规模。目前,林果业己成为新疆仅次于粮食、棉花的第三大产业,2007年林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9.72%,2006年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经把林果业列为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以此带动新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广大果农增加收入。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是实现新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新疆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新疆虽为果品生产大省区,林果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发展水平。但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林果大区和支柱产业的地位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宏观背景下,如何协调种植业与林果业之间的关系,探寻把林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目前促进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实践需要与理论研究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审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林果业的发展问题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产业界的重视,很多省区都做了林果业发展规划,将林果业的发展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但是,林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尚很零散、缺乏系统性,对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或者是集中在以产业发展的不同环节的经验总结方面,或者是对产业发展对策等局部内容的研究与探讨,因此,建立系统的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丰富和发展产业经济理论、指导现代产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新疆特色林果业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除引言和结论与展望外,主要分为四部分:理论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产业实践,梳理了当前的林果业研究理论,探讨了林果业发展的理论及实践依据。主要阐述作为研究林果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等,并阐述之所以选择这些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世界林果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世界主要林果发达国家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从中提炼出林果业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新疆发展特色林果业提供借鉴,以此作为全文研究的大背景。基础篇:剖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对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定性及定量分析了新疆发展特色林果业具备的优势,剖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特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全文研究的另一背景。研究篇:对林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用来解释和分析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要素的“钻石模型”,探讨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在分析影响因素及借鉴林果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尝试地对林果业可持续法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提出了适合新疆区情的林果业发展战略;探寻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策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基地能力建设、加工能力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市场营销能力建设、灾害防控能力建设及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等问题,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李梅[10](2009)在《岷江上游辐射松人工林种质资源及土壤生物肥力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已有干旱河谷植被恢复与重建侧重于通过表形对抗性树种的引种和筛选,有关基因水平的种质资源研究,以及林地土壤生物肥力(Soil bio-fertility)恢复与重建研究略显不足,以至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效果不甚明显。结合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生态环境特性以及应正在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等需求,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的引种辐射松(Pinus radiata D.Don)进行了种质资源评价,进而通过辐射松与乡土树种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的抗旱性比较评价了辐射松在引种地的生态适应性,以及评价引种辐射松造林对林地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于汶川和理县1998~2004年间营造的辐射松人工林中,以典型抽样采集21份辐射松新梢针叶样本,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群落亲缘关系研究,评价辐射松人工林种质资源;以取自四川省阿坝州林科所(汶川县)营养袋育2a生引种辐射松、乡土树种油松幼苗,在四川农业大学温室大棚内以土壤盆栽方式按单因素试验设计进行较为系统的干旱梯度胁迫比较实验,研究其抗旱特性和机理;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的茂县、汶川和理县以空间代替时间,于环境条件等基本一致,而造林时期不同的林分中,选取10个不同林龄的辐射松林,林内设置20m×20m固定样地,进行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特性和人工林土壤生物肥力研究。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及相似区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低效林改造、迹地更新等生态建设提供优树选择和促进岷江上游引种辐射松林分种质资源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1份供试材料分析结果显示,以遗传相似系数GS0.8041为阈值,将21份材料分为3大类:第一大类为17个地理种源的辐射松,包括材料1~6、材料10~19和材料21,按引种地划分这17份供试材料覆盖了引自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和新西兰的辐射松,其中引自新西兰辐射松的供试材料达11个;第二大类为3个地理种源的辐射松,它们是材料7~9,均为引自新西兰的辐射松;第三大类仅为1个引自新西兰的辐射松,即材料20。表明近20a来,岷江上游引种辐射松的种质资源主要以来自新西兰的辐射松材料为主。以遗传相似系数GS0.8247为阈值,以上3大类中仅第一大类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类(Ⅰ1,Ⅰ2,Ⅰ3)。其中,Ⅰ1由材料1~6组成,而材料1和2、材料3和4无法区分,或差异不在所检测的SSR位点之内,可分别视为基因型相同;Ⅰ2由材料10~12组成;Ⅰ3由材料13~19和材料21组成,而材料15和17无法区分,可视为基因型相同。结果表明SSR分子标记技术能有效揭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引种辐射松人工林群落内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也表明群落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适宜性较广,利于种群繁衍。但3对样本材料(材料1和2、材料3和4、材料15和17)无法区分其遗传差异,或差异不在所检测的SSR位点之内,说明群落内的引种种源存在部分基因型相同,但却异名的现象,这不利于辐射松种质资源的评价、保存与开发利用。(2)对引种辐射松幼苗和乡土树种油松幼苗进行梯度干旱胁迫比较研究,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盆栽辐射松、油松幼苗的土壤含水量均呈不断下降趋势,且表现为胁迫前期下降速率快于后期。辐射松幼苗在处理24d时,土壤含水量为6.45%,失水率66.55%,日均失水2.77%;处理48d时,土壤含水量为4.48%,失水率76.76%,日均失水1.60%,此时幼苗干枯死亡。油松幼苗在处理24d时,土壤含水量为4.72%,失水率79.79%,日均失水3.32%;处理56d时土壤含水量降至3.21%,失水率82.26%,日均失水1.47%,此时幼苗逐渐死亡。表明辐射松、油松幼苗具较强抗旱性,但辐射松幼苗抗旱能力不及油松幼苗。整个干旱胁迫期间,两树种幼苗针叶形态均通过增加角质层、表皮、下皮层厚度来减少体内水分流失,以减少蒸腾;通过缩小自身叶肉细胞体积减轻失水带来细胞收缩产生的机械损伤,通过减小气孔开度减缓体内水分蒸腾速度,保持体内水分以利度过干旱。辐射松针叶角质层、表皮、下皮层厚度和组织紧密度分别增加了16.33%、72.23%、80.16%和88.02%;油松针叶的上述指标则分别增加了53.06%、74.91%、29.14%和73.85%。辐射松针叶的绿色折叠组织厚度和气孔开度分别下降了34.55%和45.11%;油松则分别下降了39.51%和32.62%。表明两树种叶片的解剖形态对干旱胁迫都具有较强的适应特性,但它们适应干旱的程度有所不同。(3)两树种幼苗在抵御干旱胁迫过程中,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缺、叶保水力(失水速率)等指标均表现出较大的变化,但变化程度有差异。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它们的相对含水量呈极显着降低,水分饱和亏缺均表现为上升,叶保水力(失水速率)在胁迫前期均快速下降,但随胁迫时间延长(24d后),辐射松幼苗叶保水力值呈迅速升高趋势(回升率94.84%),油松幼苗的该值升幅较小(回升率14.75%)。结果说明两树种均能通过降低相对含水量,增加细胞浓度以抵御干旱,而从水分饱和亏缺、叶保水力(失水速率)指标看,油松幼苗的抗旱性优于辐射松幼苗。(4)干旱胁迫对两树种幼苗体内的质膜透性(PMP)、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糖(WSS)、叶绿素含量(chla、chlb、chlab)等生化指标表现出较大影响。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两树种相对电导率都分别有所增加,辐射松在处理56d时与对照比增加了58.43%,油松增加了54.14%,胁迫前期增加不显着,后期各处理间差异达显着水平;MDA含量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均表现为先略下降,后有所上升的趋势;Pro、WSS、ABA含量在整个干旱胁迫实验期间均有增加,方差分析Pro、WSS、ABA增加达显着水平。表明两树种幼苗对干旱胁迫的机制基本一致。(5)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引种辐射松林地按造林时间不同选取立地条件相似的10个固定样地,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间序列研究:以样地Ⅰ(1991年造林)和样地Ⅱ(1992年造林)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样地Ⅸ(2004年造林)最低,并且各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秋季最高,春季和冬季次之,夏季含量最低。表明该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有随造林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6)微生物总量有随造林时间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样地Ⅱ的微生物总量最大(4.96×106个·g-1干土),样地Ⅷ(2003年造林)最低(1.33×106个·g-1干土)。微生物总量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Ⅱ(1992年造林,植被盖度10%)>Ⅰ(1991年造林,植被盖度20%)>Ⅲ(1998年造林,植被盖度70%)>Ⅶ(2003年造林,植被盖度25%)>Ⅳ(1998年造林,植被盖度15%)>Ⅴ(1999年造林,植被盖度15%)>Ⅸ(2004年造林,植被盖度10%)>Ⅹ(2005年造林,植被盖度2%)>Ⅵ(2002年造林,植被盖度30%)>Ⅷ(2003年造林,植被盖度5%)。也就是说随着造林时间的延长,林地土壤微生物总量和土壤生物肥力有提高的趋势。但因植被盖度的影响,个别样地特别是新造林地的土壤微生物总量与造林时间并未表现出完全的一致,表明影响土壤生态性质的因素存在复杂性。(7)微生物类群中各类微生物占微生物总量的比例为细菌(54.81~75.13%)>放线菌(24.87~46.38%)>固氮菌(3.03~5.06%)>真菌(0.03~0.14%)。总趋势显示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均为秋季最多,春季和冬季次之,夏季最少。各样地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变化有差异,但总体表现为秋季最高。各样地酶类活性表现为样地Ⅰ、Ⅱ的蔗糖酶活性与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Ⅹ最低;Ⅳ的酶活性最高,Ⅷ最低;Ⅰ的磷酸酶活性最高,Ⅸ最低。4种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土壤上层>下层。其中,脲酶活性在土壤上层是下层的1.102~3.251倍;磷酸酶活性在土壤上层是下层的1.389~5.471倍;蔗糖酶活性在土壤上层是下层的1.315~2.546倍;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土壤上层是下层的1.022~1.673倍。表明土壤酶类的活性各有特点,但总体趋势仍表现出造林时间越长,土壤酶活性越高,越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细菌与放线菌、固氮菌、过氧化氢酶均达极显着正相关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0.812、0.806、0.691;细菌与蔗糖酶达显着正相关水平,相关系数为0.691;放线菌与固氮菌、蔗糖酶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3、0.798,与过氧化氢酶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7;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81。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总体上存在着很好的正相关性。(8)对表征土壤生物肥力的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进行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线性组合主要是有机质、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细菌、放线菌等变量,占信息总量的44.96%,其特征值达4.047;第二主成分线性组合主要是真菌、固氮菌、细菌、放线菌等变量,占信息总量的27.74%,其特征值为2.497;第三主成分主要是磷酸酶、蔗糖酶等变量,占信息总量的17.33%,其特征值为1.560。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0.04%,表明可以其评价土壤生物肥力,综合评价结果为Ⅱ>Ⅰ>Ⅲ>Ⅳ>Ⅵ>Ⅶ>Ⅴ>Ⅹ>Ⅸ>Ⅷ。说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引种辐射松造林后,林地土壤微生物量与酶活性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和改善林地土壤质量的趋势。

二、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酿酒葡萄引种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酿酒葡萄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机制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油茶概述
        1.1.2 课题的提出
    1.2 油茶引种适生性评价研究
    1.3 油茶开花生物学对环境的响应
        1.3.1 油茶开花生物学研究
        1.3.2 油茶花期对环境的响应
        1.3.3 油茶花期及花期环境对产量的影响
    1.4 植物芽休眠的研究进展
        1.4.1 植物芽休眠类型
        1.4.2 植物芽休眠的机制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开花生物学的调控
        1.5.1 油茶花器官激素含量研究
        1.5.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花芽生长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10个油茶品种的适生性评价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花期观测
        2.2.2 耐寒(旱)性评价
        2.2.3 叶片抗逆表型指标
        2.2.4 叶片生长势指标
        2.2.5 花粉指标
        2.2.6 10个油茶品种引种后生长量观测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品种花期
        2.3.2 耐寒、耐旱性评价
        2.3.3 叶片抗逆表型指标
        2.3.4 叶片生长势指标
        2.3.5 花粉指标
        2.3.6 多指标相关性分析
        2.3.7 油茶品种适生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2.3.8 10个油茶品种引种后生长量观测
        2.3.9 油茶花芽分化后期适应性生长机制研究试验材料筛选
    2.4 结论与讨论
        2.4.1 油茶花期
        2.4.2 油茶耐寒性评价
        2.4.3 油茶耐旱性评价
        2.4.4 叶片抗逆表型指标
        2.4.5 叶片生长势指标
        2.4.6 花粉指标
        2.4.7 10个油茶品种引种后生长量观测
        2.4.8 品种推广建议
    2.5 小结
第三章 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形态及生理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采样方法
        3.2.2 指标检测方法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花芽形态指标
        3.3.2 花芽生理指标
    3.4 结论与讨论
        3.4.1 花芽形态指标
        3.4.2 花芽生理指标
    3.5 小结
第四章 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转录组学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RNA(Ribonucleic acid)提取与转录组测序
        4.2.2 转录组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4.2.3 差异基因表达验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油茶花芽的reads质量
        4.3.2 油茶花芽转录组组装与拼接
        4.3.3 油茶花芽基因功能注释
        4.3.4 ‘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时期划分
        4.3.5 ‘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机制研究
        4.3.6 qRT-PCR
    4.4 结论与讨论
        4.4.1 转录组unigene功能注释
        4.4.2 ‘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调控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花器官发育的调控技术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处理及采样日期
        5.2.2 处理方法
        5.2.3 调查指标
        5.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花期及成花质量
        5.3.2 生理指标
        5.3.3 基因表达
    5.4 结论与讨论
        5.4.1 花期及成花质量
        5.4.2 生理指标
        5.4.3 基因表达
    5.5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6.1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会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酿酒葡萄栽培管理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香格里拉酿酒葡萄的栽培管理技术
    (一)栽培模式的选择
    (二)干型和甜型葡萄酒的栽培管理技术
        1、第一年
        2、第二和第三年
        3、肥料和水分管理
        4、病害防治
二、结语

(3)香格里拉干旱河谷酿酒葡萄的种植生境及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外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酿酒葡萄的起源、进化和种植历史
        1.1.1 酿酒葡萄的起源和进化
        1.1.2 酿酒葡萄的种植历史
    1.2 世界酿酒葡萄的种植产区
        1.2.1 旧世界酿酒葡萄的种植产区
        1.2.2 新世界酿酒葡萄的种植产区
    1.3 酿酒葡萄种植区域的生境特征
    1.4 酿酒葡萄特征的研究
    1.5 酿酒葡萄区域规划的研究
    1.6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1.7 研究目的意义
    1.8 研究方案
第二章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酿酒葡萄园生态环境特征的研究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气象资料和大气成分的监测
        2.1.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1.4 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温度的测定
        2.1.5 水质的测定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和分析
        2.2.1 大气气象特征和成分分析
        2.2.2 土壤特征的分析
        2.2.3 土壤水分温度的特征
        2.2.4 水体特征的分析
    2.3 讨论
        2.3.1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气象因子和大气质量的特征
        2.3.2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土壤的质量特征
        2.3.3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灌溉水质质量的特征
    2.4 结论
第三章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酿酒葡萄生长发育及品质特征
    引言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葡萄园试验点的地理信息
        3.1.2 葡萄园栽培措施和物候期的调查
        3.1.3 葡萄园叶片的取样及处理
        3.1.4 葡萄园果实表观形态的差异
        3.1.5 葡萄园病害调查
        3.1.6 果实样品采集及后续处理
        3.1.7 果实品质和代谢组的分析
        3.1.8 数据分析
    3.2 分析与结果
        3.2.1 不同产区葡萄园物候期的差异
        3.2.2 不同产区病害特征
        3.2.3 不同产区果实的表观特征和差异
        3.2.4 不同产区叶片结构的表观特征和差异
        3.2.5 不同区域间葡萄内含物的差异
        3.2.6 不同海拔梯度间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差异分析
    3.3 讨论
        3.3.1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赤霞珠物候期的差异
        3.3.2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赤霞珠叶片和果实特征
        3.3.3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赤霞珠病害特征
        3.3.4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赤霞珠内含物特征
        3.3.5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代谢物特征
    3.4 结论
第四章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生境系统中主要酿酒葡萄品种的生产性状及品质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选择和品种
        4.1.2 试验品种和常规管理
        4.1.3 农艺数据和品质监测
        4.1.4 数据分析
    4.2 分析与结果
        4.2.1 不同品种在不同海拔物候期差异
        4.2.2 不同品种病害发生情况
        4.2.3 不同品种叶片结构特征的差异
        4.2.4 不同品种果实生物学性状的差异
        4.2.5 不同品种果实品质特征的差异
        4.2.6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干型葡萄酒原料原料采收期和参数
    4.3 讨论
        4.3.1 不同生境系统下玫瑰蜜生产性状及品质
        4.3.2 不同生境系统下赤霞珠生产性状及品质
        4.3.3 不同生境系统下霞多丽生产性状及品质
        4.3.4 不同生境系统下干型葡萄酒原料采收期和参数的确定
    4.4 结论
第五章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酿酒葡萄产量与品质互作关系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选择
        5.1.2 试验品种和常规管理
        5.1.3 农艺数据和品质监测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负载量对主栽酿酒葡萄品种浆果生物量特征
        5.2.2 不同负载量对主栽酿酒葡萄品种产量特征
        5.2.3 不同负载量对主栽酿酒葡萄品种浆果内含物特征的研究
        5.2.4 不同负载量对主栽酿酒葡萄品种浆果还原糖含量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酿酒葡萄区域规划及发展思路
    引言
    6.1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酿酒葡萄区域规划
    6.2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酿酒葡萄品种规划
    6.3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酿酒葡萄种植措施规划
    6.4 香格里拉干旱河谷酿酒葡萄发展思路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展望
    7.4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出版着作、技术专利和获奖情况
附表和图

(4)不同酿酒葡萄生理生化特性和解剖结构与抗冻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葡萄概况
        1.1 葡萄生长状况
        1.2 葡萄的生物学价值
        1.3 葡萄的繁殖
        1.4 葡萄产业现状
    2 植物抗冻性及其研究进展
        2.1 植物冻害
        2.2 植物的抗冻性
        2.3 植物抗冻性生理生化研究
        2.4 植物抗冻性形态解剖结构研究
        2.5 果树抗冻性研究
    3 葡萄的抗冻性研究进展
        3.1 葡萄生理生化抗冻性研究
        3.2 葡萄形态结构抗冻性研究
    4 提高葡萄抗冻性的措施
        4.1 抗冻锻炼
        4.2 培育新品种
        4.3 科学施肥
        4.4 科学的栽培措施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低温胁迫对砧木及酿酒葡萄枝条抗冻性的影响
    摘要
    1 引言
    2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材料
    3 材料处理及指标测定
        3.1 材料处理
        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 数据处理与方法
        4.1 实验数据的处理
        4.2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及综合评价
    5 结果与分析
        5.1 低温处理对不同酿酒葡萄品种相对电导率影响
        5.2 低温处理对不同酿酒葡萄品种 POD、SOD 活性的影响
        5.3 低温处理对不同酿酒葡萄品种 CAT 活性的影响
        5.4 低温处理对不同酿酒葡萄品种 MDA 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5.5 低温处理对不同酿酒葡萄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6 应用隶属函数法对 6 种酿酒葡萄抗冻性的综合评价
    6 讨论
第三章 葡萄组织结构与抗冻性的分析
    摘要
    1 引言
    2 实验材料来源及取样
    3 试验方法
        3.1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及观察
        3.2 扫描电镜样品制作及观察
        3.3 枝条解剖结构观测
    4 结果与分析
        4.1 枝条木质部占横切面的比率大小与不同品种抗冻性的关系
        4.2 枝条韧皮部占横切面的比率大小与不同品种抗冻性的关系
        4.3 枝条木质部厚度、细胞淀粉粒数与不同品种抗冻性的关系
        4.4 枝条韧皮部厚度、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度与不同品种抗冻性的关系
        4.5 叶片叶绿体结构差异与不同品种抗冻性的关系
        4.6 葡萄枝条不同结构指标的隶属函数分析
    5 讨论
第四章 自然降温过程中酿酒葡萄抗冻性关键因子研究
    摘要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计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地概况及取样
        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 数据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酿酒葡萄枝条不同时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5.2 酿酒葡萄枝条不同时期蔗糖含量变化
        5.3 酿酒葡萄枝条不同时期果糖含量变化
        5.4 酿酒葡萄枝条不同时期葡萄糖含量变化
        5.5 酿酒葡萄枝条不同时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5.6 酿酒葡萄枝条不同时期脯氨酸含量变化
        5.7 酿酒葡萄枝条不同时期丙二醛含量变化
        5.8 酿酒葡萄枝条不同时期 POD 活性变化
        5.9 酿酒葡萄枝条不同时期 SOD 活性变化
        5.10 酿酒葡萄枝条不同时期 CAT 活性变化
        5.11 不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5.12 葡萄抗冻性主成分分析
    6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陕西合阳地区延迟出土对红地球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延迟栽培概述
        1.1.1 葡萄延迟栽培的现状
        1.1.2 延迟栽培的主要方法措施及进展
        1.1.3 利用延迟出土推迟物候期
        1.1.4 延迟栽培的研究意义
    1.2 红地球葡萄栽培概述
        1.2.1 红地球葡萄简介
        1.2.2 红地球葡萄在我国的栽培情况
        1.2.3 红地球葡萄延迟栽培的优势
    1.3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和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栽培管理方式
    2.2 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方法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物候期以及相关地温、气温和降雨量调查
        3.1.1 物候期调查
        3.1.2 出土前覆盖草帘对地表下 20cm 处温度(地温)的影响
        3.1.3 气温和降雨量调查
    3.2 病虫害调查
        3.2.1 叶片病害调查
        3.2.2 果实病害调查
    3.3 生长习性调查
    3.4 延迟出土对红地球葡萄果实的影响
        3.4.1 延迟出土对转色后红地球葡萄果实的影响
        3.4.2 转色后红地球葡萄果皮花色苷的 HPLC 分析
        3.4.3 延迟出土对成熟红地球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图版说明
    附录 2 红地球葡萄转色后果皮花色苷液相图谱
致谢
作者简介

(6)低温胁迫对砧木及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材料
    1.2 材料处理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抗寒性综合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处理对不同酿酒葡萄品种相对电导率影响
    2.2 低温处理对不同酿酒葡萄品种POD、SOD活性的影响
    2.3 低温处理对不同酿酒葡萄品种CAT活性的影响
    2.4 低温处理对不同酿酒葡萄品种MDA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5 低温处理对不同酿酒葡萄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6 应用隶属函数法对6种酿酒葡萄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3 讨论

(7)河北昌黎5个酿酒葡萄品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性状研究
        1.1.1 葡萄植物学性状研究
        1.1.2 葡萄经济生物学性状研究
    1.2 酿酒葡萄的引种
    1.3 昌黎县酿酒葡萄产业现状
        1.3.1 自然条件
        1.3.2 酿酒葡萄栽培状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与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品种性状描述记载
        2.2.2 单酿试验
    2.3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学性状
        3.1.1 嫩梢、幼叶及新梢
        3.1.2 成熟叶片
        3.1.3 花序
        3.1.4 枝条
        3.1.5 种子性状
    3.2 生物学性状
        3.2.1 物候期
        3.2.2 生长结果习性
    3.3 果穗果粒性状
        3.3.1 果穗性状
        3.3.2 果粒性状
    3.4 葡萄浆果品质
        3.4.1 果实成熟过程中含糖量的变化
        3.4.2 果实成熟过程中含酸量的变化
        3.4.3 果实理化性状
    3.5 单酿试验
        3.5.1 各葡萄品种发酵曲线
        3.5.2 各品种葡萄酒化学指标
第四章 讨论
    4.1 酿酒葡萄品种植物学性状研究中的问题
    4.2 酿酒葡萄品种经济生物学性状研究中的问题
    4.3 葡萄品种及果实成熟度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各品种基本特征
    5.2 葡萄浆果成熟特性、品质及酿酒特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河北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与品种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葡萄栽培历史与现状
    1.2 葡萄生长各物候期分析
        1.2.1 伤流期(树液流动期)
        1.2.2 萌芽生长期
        1.2.3 开花期
        1.2.4 浆果生长期
        1.2.5 浆果成熟期
        1.2.6 休眠期
    1.3 葡萄对坏境条件的要求
        1.3.1 光照
        1.3.2 温度
        1.3.3 水分
        1.3.4 土壤
        1.3.5 其他因素
    1.4 国内外葡萄气候区划研究进展
        1.4.1 国外葡萄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1.4.2 我国葡萄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1.4.3 目前区划指标体系及指标存在的问题
    1.5 河北省气候特征及形成因素
        1.5.1 河北省气候特征
        1.5.2 影响河北省气候的主要因素
    1.6 河北省葡萄与葡萄酒发展概况
        1.6.1 河北省葡萄栽培概况
        1.6.2 河北省葡萄酒生产概况
    1.7 前人对河北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河北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
    2.1 河北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依据
        2.1.1 对酿酒葡萄栽培有利的条件
        2.1.2 对酿酒葡萄栽培不利的条件
    2.2 河北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
        2.2.1 热量指标——无霜期
        2.2.2 水分指标——生长季干燥度
        2.2.3 埋土防寒线
        2.2.5 成熟期降水量
    2.3 河北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结果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无霜期
        2.3.3 生长季干燥度
        2.3.4 埋土防寒线的确定
        2.3.5 成熟期降水量
        2.3.6 不适宜种植区确定
        2.3.7 河北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结果
        2.3.8 各区评价
    2.4 讨论
第三章 河北省酿酒葡萄品种区划
    3.1 酿酒葡萄品种
    3.2 酿酒葡萄品种区划指标
        3.2.1 有效积温
        3.2.2 活动积温
        3.2.3 光热指数
        3.2.4 温度纬度指数
        3.2.5 水热系数
    3.3 河北省酿酒葡萄品种区划指标
        3.3.1 河北省酿酒葡萄品种区划指标筛选
    3.4 河北省酿酒葡萄品种区划结果
        3.4.1 区划结果
        3.4.2 各区评价
    3.5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区划所用数据的缺失问题
    4.2 河北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
    4.3 河北省酿酒葡萄品种区划
    4.4 对河北省发展酿酒葡萄的建议
        4.4.1 发挥气候优势,利用气候资源
        4.4.2 防御气象灾害,坚持扬长避短
        4.4.3 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品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情况

(9)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主题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主题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有关林果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研究评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产业的含义
        1.4.2 特色产业的含义
        1.4.3 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产业
        1.4.4 林果业相关概念
    1.5 本文的研究范围
    1.6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7.1 可能的创新
        1.7.2 不足之处
    本章注释
2. 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比较优势理论
    2.3 竞争优势理论
    2.4 规模经济理论
    2.5 产业经济理论
        2.5.1 产业结构理论
        2.5.2 产业组织理论
        2.5.3 产业政策理论
    2.6 农业产业化理论
    本章注释
3. 国外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3.1 世界林果业发展概述
        3.1.1 世界林果产品生产及其加工概况
        3.1.2 世界果品贸易概况
    3.2 国外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3.2.1 国外林果业发展概况
        3.2.2 国外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3.2.3 国外林果业可持续发展对新疆的几点启示
    本章注释
4.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剖析
    4.1 新疆特色林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1.1 发展新疆特色林果业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4.1.2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助于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
        4.1.3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4.1.4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利于深化农村改革
        4.1.5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利于新疆生态环境的保护
    4.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特征分析
        4.2.1 供需矛盾性
        4.2.2 栽培的地域性
        4.2.3 劳动密集性
        4.2.4 产销安全性
        4.2.5 生态性
        4.2.6 市场需求多重性
        4.2.7 发展的不平衡性
        4.2.8 鲜活易损性
        4.2.9 复杂性
    4.3 新疆特色林果业比较优势分析
        4.3.1 比较优势的内涵
        4.3.3 新疆林果业比较优势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
    4.4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
        4.4.1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阶段分析
        4.4.2 新疆特色林果种植现状
        4.4.3 新疆特色林果贮藏加工现状
        4.4.4 新疆特色林果销售现状
        4.4.5 特色林果业对果农增收的贡献
    4.5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基地建设水平低
        4.5.2 林果产业结构不合理
        4.5.3 科技管理水平低
        4.5.4 生产技术难已突破
        4.5.5 产业化程度低
        4.5.6 市场营销能力弱
        4.5.7 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本章注释
5.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要素分析
    5.1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
        5.1.1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
        5.1.2 对波特“钻石模型”的评价
    5.2 可持续视角下的林果业发展“钻石模型”
    5.3 林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要素
        5.3.1 自然条件
        5.3.2 气候资源
        5.3.3 水资源
        5.3.4 土地资源
        5.3.5 生物资源
        5.3.6 林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要素分析结论
    5.4 林果业发展的经济要素
        5.4.1 资本资源
        5.4.2 市场因素
        5.4.3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
        5.4.4 林果产业结构
        5.4.5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
        5.4.6 果农收入
        5.4.7 品牌
        5.4.8 林果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结论
    5.5 林果业发展的社会要素
        5.5.1 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5.5.2 人力资源状况
        5.5.4 机械化
        5.5.5 果农组织
        5.5.6 基础设施
        5.5.7 林果业发展的社会要素分析结论
    5.6 林果业发展的环境要素
        5.6.1 生态环境
        5.6.2 自然灾害
        5.6.3 林果业发展的环境要素分析结论
    5.7 机遇
        5.7.1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
        5.7.2 西部大开发带来了发展机遇
        5.7.3 国家政策带来了发展机遇
        5.7.4 政策带来了发展机遇
        5.7.5 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带来机遇
        5.7.6 市场需求空间大
        5.7.7 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5.8 政府因素
        5.8.1 制度因素
        5.8.2 政府行为因素
    5.9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5.10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机理分析
        5.10.1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5.10.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小结
    本章注释
6.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6.1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必要性
        6.1.1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
        6.1.2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6.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6.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类型
        6.2.2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方法
        6.2.3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
        6.2.4 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6.2.5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6.2.6 层次总排序
        6.2.7 权重总排序小结
    6.3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6.3.1 评价的基本步骤
        6.3.2 评价的方法-目标值和指标基础数据的确定
        6.3.3 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模型
        6.3.4 结论和建议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7.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构想
    7.1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
        7.1.1 SWOT 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7.1.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SWOT 分析
    7.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战略原则
        7.2.1 指导思想
        7.2.2 战略原则
    7.3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重点
    7.4 战略规划
        7.4.1 主要果品品种规划
        7.4.2 主要果品种植基地区划布局
        7.4.3 主要果品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基地建设规划
        7.4.4 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7.5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选择
        7.5.1 政府驱动战略
        7.5.2 科技创新战略
        7.5.3 产业集群战略
        7.5.4 名牌果品战略
        7.5.5 人才战略
    本章注释
8.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8.1 发展模式概述
        8.1.1 模式的概念
        8.1.2 模式的特征
        8.1.3 模式的选择
    8.2 新疆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8.2.1 生态林果业模式
        8.2.2 绿色林果业模式
        8.2.3 休闲林果业模式
        8.2.4 设施林果业模式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9.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9.1 加强林果业基地能力建设
        9.1.1 优化区域布局和调优品种结构
        9.1.2 加强良种苗木繁育工作
        9.1.3 加强无公害、绿色果品基地建设
        9.1.4 加强出口果品基地建设
        9.1.5 加大林果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9.1.6 加强土地管理,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9.1.7 加强节水灌溉型林果业基地建设
    9.2 通过强化产业化提高林果业加工能力
        9.2.1 林果产业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9.2.2 林果业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9.2.3 加快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9.2.4 建立林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9.2.5 做好产后商品化处理
    9.3 加强林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9.3.1 创新林果业科技机制
        9.3.2 创新林果业科技体系
        9.3.3 创新科技管理方式
        9.3.4 创新科技人才政策
        9.3.5 积极推广林果业机械化
        9.3.6 加强林果业标准化建设
        9.3.7 建立林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体系
    9.4 加强林果业市场营销能力建设
        9.4.1 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9.4.2 实施果品品牌营销
        9.4.3 构建新的分销网络
        9.4.4 强化营销沟通
        9.4.5 制定有效的果品包装策略
        9.4.6 完善果品物流体系
        9.4.7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9.4.8 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
        9.4.9 组建果品产销战略联盟
    9.5 加快林果业灾害防控能力建设
        9.5.1 林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性特点
        9.5.2 新疆林果业灾害防控能力建设的目标
        9.5.3 新疆林果业灾害防控能力建设
    9.6 加快政府对林果业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9.6.1 发挥政府对新疆林果业的宏观调控作用
        9.6.2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10.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岷江上游辐射松人工林种质资源及土壤生物肥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辐射松引种研究
        1.1.1 辐射松的林学特性
        1.1.1.1 生物学特性
        1.1.1.2 生态学特性
        1.1.1.3 应用特性
        1.1.2 辐射松引种研究
    1.2 辐射松种质资源研究
        1.2.1 国外辐射松种质资源的研究
        1.2.2 分子标记在林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1.2.3 SSR的特性
    1.3 林木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1.3.1 干旱胁迫条件下林木的响应机制
        1.3.1.1 形态响应机制
        1.3.1.2 生理生化响应机制
        1.3.2 林木抗旱性评价指标
        1.3.2.1 形态与生长指标
        1.3.2.2 生理生化指标
        1.3.2.3 综合评价指标
        1.3.3 辐射松与油松抗旱性比较研究
    1.4 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研究
        1.4.1 林地土壤微生物与凋落物的关系研究
        1.4.2 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研究
    1.5 林地土壤酶研究
    1.6 林地土壤微生物与酶的关系研究
    1.7 辐射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与酶研究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主要研究内容与特色
        1.9.1 主要研究内容
        1.9.2 研究特色与创新
    1.10 技术路线
2 辐射松林分种质资源初步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2 采样
        2.1.3 总DNA提取、引物筛选、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2.1.4 凝胶电泳及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引物筛选与SSR多态性
        2.2.2 遗传相似度
        2.2.3 遗传距离分析
    2.3 讨论
3 辐射松、油松幼苗的抗旱机理与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1 确定测定指标
        3.1.3.2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干旱胁迫处理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
        3.2.2 干旱胁迫对针叶解剖形态的影响
        3.2.3 干旱胁迫对针叶生理生化的影响
        3.2.3.1 干旱胁迫下两树种幼苗的叶片水分生理与代谢
        3.2.3.2 干旱胁迫对两树种幼苗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3.2.3.3 干旱胁迫下两树种幼苗的渗透调节变化
        3.2.3.4 干旱胁迫对ABA的影响
        3.2.3.5 干旱胁迫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3.2.4 两树种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2.5 辐射松和油松抗旱性能综合评价
    3.3 讨论
4 辐射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4.1.2 土壤采样
        4.1.3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
        4.1.4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辐射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动态
        4.2.2 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
        4.2.2.1 土壤微生物总量
        4.2.2.2 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
        4.2.2.3 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动态
        4.2.2.4 不同造林时期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4.3 讨论
5 辐射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5.1.2 土壤采样
        5.1.3 土壤酶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
        5.2.1.1 脲酶
        5.2.1.2 蔗糖酶
        5.2.1.3 磷酸酶
        5.2.1.4 过氧化氢酶
        5.2.2 土壤酶活性垂直分布
    5.3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的相关性
    5.4 讨论
6 辐射松人工林土壤生物肥力的评价
    6.1 研究方法
        6.1.1 评价指标体系
        6.1.2 评价指标系数标准化
        6.1.3 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
    6.2 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计算
    6.3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四、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酿酒葡萄引种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机制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技术研究[D]. 邓全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2]香格里拉干旱河谷区酿酒葡萄栽培管理措施的研究[J]. 鲁荣定主,培布,毛如志. 食品安全导刊, 2017(09)
  • [3]香格里拉干旱河谷酿酒葡萄的种植生境及品质研究[D]. 毛如志. 云南农业大学, 2016(01)
  • [4]不同酿酒葡萄生理生化特性和解剖结构与抗冻性的关系[D]. 鲁金星.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5)
  • [5]陕西合阳地区延迟出土对红地球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D]. 邱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6]低温胁迫对砧木及酿酒葡萄枝条抗寒性的影响[J]. 鲁金星,姜寒玉,李唯. 果树学报, 2012(06)
  • [7]河北昌黎5个酿酒葡萄品种比较研究[D]. 陈海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8]河北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与品种区划研究[D]. 颜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9]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D]. 孙兰凤. 新疆大学, 2009(01)
  • [10]岷江上游辐射松人工林种质资源及土壤生物肥力评价[D]. 李梅.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岷江上游干河谷地区引种酿酒葡萄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