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农业和国土资源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农业和国土资源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在农业和土地资源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焦曼文[1](2021)在《关中地区土地利用趋势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土地是人类离不开的根本自然资源。人类对土地利用管理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及所承载人口数量的多少,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对于研究区域未来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指导。本文选取陕西关中地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1995年、2005年、2018年遥感数据,采用GI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法、改进的CA-Markov模型,对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关中地区土地结构差异化较大,土地利用类型有以下几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占比很大。研究区城市经济发展很快,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得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热点区域为建设用地和耕地。水域、林地、草地面积也在小范围内存在波动。(2)通过对驱动力因素的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中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年末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三产占比,属社会经济范畴。第二主成分中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水资源量、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属于自然环境范畴。说明在关中地区土地建设利用过程中,已经从过去的保证物质生产需要进行建设规划,逐渐转变现在的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3)通过构建改进CA-Markov模型对2030年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发展趋势进行模拟预测。通过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未来关中地区耕地占比将不断减少,林地基本保持稳定,草地占比小幅下降,建设用地、水域面积不断增加,未利用土地保持稳定。

黄敬雯[2](2021)在《人地关系视角下昆明城市边缘乡村设计研究 ——以滇池东岸乡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边缘乡村是人地关系历时性演变的空间产物。城市边缘是城市的生长边界,也是国内大多数边缘乡村的消亡边界。城市的无序扩张挤压了乡村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加剧了乡村人地关系矛盾,造成了城市边缘乡村空心和空废的低迷现状。面对我国城市边缘乡村的失落和凋敝,亟须合理有效的乡村设计介入。本论文以人地关系视角研究昆明城市边缘乡村空间,通过描述一段时间内人类行为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的城乡关系变化,挖掘昆明城市边缘乡村特征和空间问题。本论文采取了形态分析法以及分类对比的研究方法,依托乡村设计研究内容,基于昆明城市边缘乡村特殊性,以滇池东岸的城市边缘乡村为例,将案例地的乡村分为休闲观光型,中间态型和日常生活型。同时将乡村空间层面的构成要素以面、线、点的形态划分为肌理、街巷、建筑、节点空间类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不同类型城市边缘乡村空间设计策略。本论文提出昆明城市边缘乡村设计的研究需要人地关系和城乡关系的视角引导,以“城乡共生”、“量体裁衣”、“控制力度”、“限制情境”、“预留弹性”的城市边缘乡村设计原则,通过“二次分类”,“制定不同乡村类型目标”和“空间要素拆解”的乡村设计方法,提出紧邻昆明城市增长边界以内的城市边缘乡村空间设计策略。

雷婷[3](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应用于遥感图像的变化检测是遥感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几十年来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以及研究人员提出了大量的变化检测算法,然而,这些算法大多数是基于传统的方法,传统方法要求对图像进行严格的校正、配准等处理,然后提取图像的特征信息,主要包括光谱、纹理等特征,最后通过设置合适的阈值或聚类方法划分变化像素与未变化像素,经过处理获得变化二值图。可以看出,传统方法对于数据的处理过程复杂,提取特征单一且缺乏对空间信息的考虑以及像素间的关系,易受阈值的好坏影响,因此,传统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容易受到噪音干扰、通用性较差、具有较高的误检率和漏检率等缺点。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深度学习算法被认为是遥感图像分析的一种方法选择。由于深度学习在其它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将神经网络引入到变化检测任务中,通过神经网络提取遥感图像的空间、光谱等有用的特征学习图像间的语义差异,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变化检测任务与语义分割网络在输入方式的不同,将图像对进行连接作为U型网络的输入进行训练。为了高效地学习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中丰富的地物细节等深层信息,引入了残差结构以增加网络的深度且不增加额外的网络参数,在下采样中使用卷积操作代替池化以减少关键特征的丢失,对图像使用直方图匹配减少对比度带来的影响,并针对变化检测任务中变化像素与未变化像素极不均衡的情况,设计了相应的损失函数。(2)针对图像对通过直接连接方式以适配到语义分割网络中存在跳跃连接无法获得原始图像中的细节信息问题,提出了一种共享参数的双分支网络用于遥感图像变化检测,通过共享信息有效的学习变化像素与未变化像素间的语义差异,并将迁移学习引入到特征提取网络中,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异信息的空间注意力机制,辅助网络着重对两张图像之间的差异信息的学习。(3)对双时相遥感图像变化检测中的输入方式进行了总结,并对三种遥感图像变化检测中的特征融合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对比双分支结构中的三种不同特征融合方式对变化检测任务的影响,并在表现最佳的特征融合方式中引入了双注意力机制,将通道注意力与空间注意力进行串联,使网络快速学习图像中的重点特征。最后,将上述研究内容进行实际应用,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变化检测系统。

任婷婷,辛庆强,吕猷,赵俊利[4](2020)在《内蒙古农业知识服务智库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内蒙古农业知识服务智库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在内蒙古智慧农业研究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技术示范。【方法】整个平台围绕农业各产业的指标本体构建。梳理各相关产业的指标本体体系以及指标量化数据,并对不同量化指标的多维度文本进行解读。【结果】平台以异构多维、多源大数据融通管理为基础支撑,围绕大数据报告智能化生成业务,通过建立内蒙古农业大数据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形成指标本体,基于本体实现了各种维度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利用。【结论】农业知识服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农业与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还可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技术技能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张雅宁[5](2020)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戴文婷[6](2020)在《东台市沿海滩涂开发过程中的政府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全国上下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要把总书记的指示贯彻到实处,真正建设起美丽中国。沿海滩涂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一环,更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台市沿海滩涂土地在江苏省滩涂土地范围内占比较重,自十二五规划以来,东台市政府对沿海滩涂进行围垦改造,并开始了对沿海滩涂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监管的摸索道路。虽然已经探索出一条能够将节约集约、用途管制以及严格管理三点体现出来的管理道路,但是,伴随着沿海滩涂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不断加大,政府部门在监管方面有不少的缺陷逐渐显露,政府对滩涂土地开发利用的监管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对现有的东台滩涂土地开发利用的监管情况进行分析,将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个能够让东台滩涂土地开发利用中政府监管的有效运行机制,从而使该地区沿海滩涂土地开发利用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该方面也是眼下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比较研究法,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东台市沿海滩涂土地开发利用中的政府监管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东台市沿海滩涂土地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监管部门对实际违法用地的处罚难度很大,多部门管理模式下争滩矛盾加剧,各部门之间协同差,职责分工不够明确,监管过程中缺少全局性和长效性的规划,考核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了东台市沿海滩涂开发利用过程中强化监管对策建议:(1)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合理利用;(2)健全法律法规,提高执法效力;(3)建立制约机制,落实责任追究;(4)明晰部门职权,加强部门配合;(5)做好空间规划,加强动态监管;(6)提升监管水平,严格监督考核。

梁小慧[7](2020)在《节约与集约:大数据视角下的广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估》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规模和数量大幅增长。但许多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低效蔓延、质量低下,侵占大量耕地,威胁生态系统,污染自然环境。当前我国资源分布不均、人地矛盾突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是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中尤为紧迫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探讨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用地效率的评价方法。传统上,评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方法多采用社会经济类评价方法。但是,传统数据多基于行政边界,而城市用地边界与行政边界差异巨大,评估的精细化程度有限。再者,城乡边界处于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传统方法难以准确刻划城乡边界。相较于传统方法,大数据支持下的综合评估方法,可弥补传统方法的一些缺陷。本文尝试开发了一种基于POI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的效率评估方法,该方法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空间分析方法,利用POI数据和泰森多边形法识别城市实体地域、推断城市的地块功能,从节约和集约维度分别建立评估标准,最后建立评估框架展开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节约集约的内涵和内在关联性。这是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第二章)。第二部分,构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估框架。首先,利用来自高德地图的POI数据和泰森多边形法识别城市实体地域,结合遥感识别的城市建设用地,本文重新定义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估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高德路网数据和POI数据推断城市的地块功能。这一步为接下来的效率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接着,从节约和集约维度来构建评估标准。其中,投入城市建设用地(遥感识别)充分利用程度和实体地域(POI识别)利用节约度用来构成节约维度的分析;POI密度和单位面积城市建设用地的投入产出强度用于计算各类用地的效率值,在这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将被用来确认对投入产出的匹配和生成权重值。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最终评估结果(第三章)。第三部分,以广东省为案例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对广东省选取21个地级市和20个县级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实证研究,验证各城市在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效率方面的水平,并在城市规模、地理区位方面开展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差异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省41市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存在以下特点:(1)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差异较大,大部分城市效率偏低。仅有26.83%的城市土地利用达到了高节约、高集约。(2)珠三角地区和粤东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优于粤西和粤北地区。(3)面积规模较大的城市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往往要高于规模较小的城市(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部分,依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针对四种类型(高节约高集约、低节约高集约、高节约低集约、低节约低集约),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路径和保障机制(第六章)。案例研究证实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方法可用于我国其他省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也可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投放提供参考。

罗源[8](2020)在《伊犁地区景观生态环境风险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景观生态环境风险评价以地表景观的变化作为评价的基础,通过分析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过程的耦合关联,构建景观生态环境风险指数,从多尺度和长时间序列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进行景观生态环境风险评价可以揭示区域内由于景观要素及其生态过程的改变而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伊犁地区地处干旱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但生态环境脆弱且敏感。近20年来,随着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伊犁地区景观环境的受干扰程度增加,使得该地区潜在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伊犁地区为研究对象,以该地区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5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对景观类型和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了提取和计算,并构建了景观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分析与评价了伊犁地区的2000-2018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与景观生态环境风险程度,以反映伊犁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同时,使用气候数据、高程数据和人为干扰度指数等信息,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探究景观生态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为伊犁地区后期生态环境保护、管治和生态环境风险规避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研究期内,草地和耕地是伊犁地区最主要的景观类型,占总面积的比例超过78%。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呈持续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水域和耕地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但不稳定,表现为波动状态。各种景观类型之间发生了强烈的转移,其中,草地的转出面积最大,转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0%。总体上看,近20年,伊犁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率为0.1299,整体景观格局变化较小。(2)整体上,研究区景观的分离度、连通性和破碎度均表现出上升趋势,不同类型景观的面积趋向均匀,斑块的形状变得更加复杂,整体景观格局具有多样化。在整体景观格局中,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景观的优势度呈上升趋势,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景观的优势度呈下降趋势。不同的景观类型在斑块的异质性、破碎度和形状的复杂程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研究期内,较高生态环境风险、中生态环境风险和较低生态环境风险在伊犁地区分布广泛。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生态环境风险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以低低聚集和高高聚集为主。在重心转移上,各生态环境风险等级在不同时间段,其转移方向和距离具有较大差异。各生态环境风险等级间的转化具有一定的规律,转出面积最多的是中生态环境风险,转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4%;而较高生态环境风险转移范围比较广,向其余各个等级均有转移发生;总体上,伊犁地区景观生态环境风险呈降低趋势。(4)在2000-2018年期间,伊犁地区景观生态环境风险与气温呈负相关,且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说明较高气温对于伊犁地区的景观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而较高降水量对于伊犁地区的景观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不同等级的生态环境风险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分布差异明显。人类活动也对伊犁地区景观生态环境风险具有一定影响,重干扰区域的景观生态环境风险最大,而中干扰区域的景观生态环境风险最低。

任晓燕[9](2020)在《1990-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展及其规模结构的时空演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群是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是人类活动和资源集聚的主要承载空间。未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将继续推进,预计到2035年城镇化率将升至75%,城市群区域的土地安全格局及生态环境将面临重大考验。研究城市群地域建设用地扩展及城市规模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对城市群地区未来的空间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城市群形成及演变的时空规律进行探索总结,有助于为中国城市群建设规划与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实证参考,并为世界城市密集区域的发展提供中国的经验和证据。2018年新颁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使关中平原城市群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现阶段关于城市群发展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已有大量的基础,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等发育成熟的城市群已为其他区域城市群的发展建设提供的了良好典范作用,而西部地区城市群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颁布有利于引领带动我国西部地区全方位的开发开放。本文立足当前我国城市群发展背景,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量化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整体及内部11个城市自1990年以来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规模、速度、强度、模式、重心及空间集聚特征的演变过程,并进一步审查分析了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体系内部的等级规模结构及人地发展的协调性的演变过程,总结了30年来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内在规律,弥补了关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用地时空演变方面的研究空白,以期为关中平原城市群未来的发展规划及空间治理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自1990年以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用地持续扩展,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30年间研究区建设用地总量增加了2818.926km2,同比增长了87%。三个扩展时期建设用地经历了由缓慢到快速再到高速的扩展过程,省际、各市间建设用地增速不同,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展规模总体呈现出“中部>东部>西部”的特征;(2)30年间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用地空间扩展模式未发生显着变化,“蔓延式”扩展始终起主导作用,“飞地式”及“填充式”扩展对总体的贡献值较低;(3)1990—2020年间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用地重心“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明显,“由北向南”转移趋势微弱,西北部建设用地空间扩展进程较慢且在总体建设用地中所占的份额较小,但随时间的变化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展的东西差异逐渐缩小。(4)研究期内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用地的空间聚集程度逐渐增强,基本形成了“城市群中、东部区县高高集聚,西北、西南欠发达区县低低集聚”的空间格局,建设用地空间增长的两极分化的现象突出;(5)研究期内关中平原城市群市体系位序—规模分布结构持续优化,城市体系发展比较完善,中间位序的城市数目较多,分布较合理,但低位序的城市发展稍显乏力,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整体呈现出由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发展趋势;(6)关中平原城市群常住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服从异速生长定律,人地发展经历了从同速到正异速生长的演变过程,城市群发展还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后期建设用地增长较为粗放,人地协调性较差。

杜晓彤[10](2020)在《基于“双评价”的县域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定技术方法研究 ——以什邡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发展的社会,时刻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的重大考验。放眼全局与未来,合理管控国土空间,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协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及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逐渐成为关注焦点。换言之,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内容,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基础。因此,必须开展国土空间“双评价”,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摸底国土空间禀赋条件,辅助空间规划底图“三区三线”的合理划定。在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的背景下,探索、改革、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本文以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为研究区,初步构建国土空间评价分析框架、模型方法、思路流程,理顺“双评价”—“三区三线”内在逻辑,形成技术链条。即基于三类空间导向,以30m×30m格网为基本评价单元,通过识别矩阵得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采用特尔斐赋权法对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加权求和,得到适宜性评价等级;运用Arcgis软件,在适宜性评价结果之上使用三维魔方识别空间属性,划分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空间以及有条件建设区;基于多规协调、融合的方法划分“三线”,将生态用地、基本农田保护、城镇建设用地视为刚性底线,进行空间冲突协调,最终得到什邡市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的试划成果。主要结论:什邡市城镇空间、农业空间以及生态空间分别占全域的12.80%、39.89%、47.31%,对应面积为105.02km2、327.28km2、388.18km2。空间属性以城镇建设为主的乡镇有方亭街道、皂角街道、洛水镇;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有隐峰镇、马井镇、南泉镇;以生态保护为主的乡镇有红白镇、蓥华镇、冰川镇。我国的空间规划发展至今,其开展的目的及意义被逐步深化。“双评价”—“三区三线”的内在逻辑不仅是前因后果,还是双向的传导机制,通过空间管控格局反观区域自然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辅助空间规划。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技术工作。深化落实“以水定人”的生态发展理念;坚持“以人定地”的耕地红线保护意识;思考解决“以地定城”的空间博弈问题,以实现多维资源“动态平衡”的现代国土空间规划。

二、遥感技术在农业和土地资源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遥感技术在农业和土地资源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关中地区土地利用趋势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
        1.3.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1.3.3 系统化理论
    1.4 技术方法
        1.4.1 遥感技术
        1.4.2 GIS技术
        1.4.3 模型分析法
    1.5 研究区概况
        1.5.1 位置与人口
        1.5.2 自然环境条件
        1.5.3 社会经济条件
    1.6 研究难点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运用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数据预处理
    2.1 数据来源
    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2.2.1 辐射定标
        2.2.2 大气校正
        2.2.3 影像合成及裁剪
        2.2.5 假彩色合成
    2.3 遥感影像解译
        2.3.1 构建土地利用分类标准
        2.3.2 遥感分类方法
    2.4 本章小结
3.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评价
    3.1 指数选取
    3.2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分析
    3.3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3.4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4.关中地区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
    4.1 驱动力主成分分析
        4.1.1 主成分分析模型
        4.1.2 主成分分析计算过程
    4.2 选取原则
    4.3 驱动力因素选取
    4.4 适应性分析
    4.5 共同度分析
    4.6 提取主成分
    4.7 指标分析
    4.8 本章小结
5.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
    5.1 模型选取
        5.1.1 CA-Markov模型
        5.1.2 改进CA-Markov模型
    5.2 模型构建步骤
    5.3 研究区模型构建过程与检验
        5.3.1 计算转移概率矩阵
        5.3.2 计算驱动力指标
        5.3.3 计算自相关系数及权重
        5.3.4 模型计算及结果对比
    5.4 基于驱动力的改进CA-Markov模型预测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2)人地关系视角下昆明城市边缘乡村设计研究 ——以滇池东岸乡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缘起乡村
    1.1 研究背景
        1.1.1 由农至乡
        1.1.2 逢机遘会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和维度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人地关系
        1.3.2 城市边缘乡村
        1.3.3 乡村设计
    1.4 研究方法
        1.4.1 形态分析法
        1.4.2 分类比较法
        1.4.3 观察访谈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径
第二章 城市边缘乡村研究
    2.1 城市边缘乡村辨析
        2.1.1 城市与城市边缘乡村
        2.1.2 其他乡村与城市边缘乡村
    2.2 城市边缘乡村特殊性
        2.2.1 城乡关系
        2.2.2 人地关系
    2.3 昆明城市边缘乡村特征
        2.3.1 空心化
        2.3.2 季节性
        2.3.3 多功能性
    2.4 昆明城市边缘乡村空间问题
        2.4.1 空间二元化
        2.4.2 空间碎片化
        2.4.3 空间同质化
    2.5 小结
第三章 滇池东岸的城市边缘乡村研究
    3.1 滇池东岸乡村概述
        3.1.1 总体情况
        3.1.2 空间情况
        3.1.3 村落异化
    3.2 分类原则和标准
        3.2.1 分类原则
        3.2.2 分类标准
    3.3 分类结果
        3.3.1 休闲观光型
        3.3.2 日常生活型
        3.3.3 中间态型
    3.4 滇池东岸的不同类型城市边缘乡村设计目标
        3.4.1 休闲观光型:提升特色空间内涵
        3.4.2 日常生活型:激活日常生活空间
        3.4.3 中间态型:挖掘乡村潜力空间
    3.5 小结
第四章 滇池东岸的城市边缘乡村设计策略
    4.1 肌理
        4.1.1 肌理概述
        4.1.2 形态分析
        4.1.3 传统·异化提炼
        4.1.4 肌理修整策略
    4.2 街巷
        4.2.1 街巷概述
        4.2.2 形态分析
        4.2.3 街巷类型
        4.2.4 街巷修整策略
    4.3 建筑
        4.3.1 建筑概述
        4.3.2 建筑分类
        4.3.3 元素提炼
        4.3.4 建筑修整策略
    4.4 节点
        4.4.1 节点概述
        4.4.2 节点分类
        4.4.3 节点修整策略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城乡“结婚”
    5.1 城市边缘乡村设计研究视角
    5.2 城市边缘乡村设计原则
        5.2.1 城乡共生
        5.2.2 量体裁衣
        5.2.3 控制力度
        5.2.4 限制情境
        5.2.5 预留弹性
    5.3 城市边缘乡村设计方法
        5.3.1 二次分类
        5.3.2 不同类型的设计目标制定
        5.3.3 空间要素拆解
    5.4 城市边缘乡村设计策略
        5.4.1 优化肌理局部空间
        5.4.2 提升街巷空间环境
        5.4.3 延续建筑多样性
        5.4.4 激活节点空间活力
    5.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表格索引
附录 D:访谈记录

(3)基于神经网络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基于传统方法的变化检测研究现状
        1.3.2 基于神经网络的变化检测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变化检测概念及内容
        2.1.1 变化检测概念
        2.1.2 变化检测内容
    2.2 变化检测的基本流程
        2.2.1 图像预处理
        2.2.2 变化特征选择与提取
        2.2.3 变化信息分析
        2.2.4 评价指标
    2.3 神经网络
        2.3.1 语义分割与卷积神经网络
        2.3.2 全卷积神经网络
        2.3.3 U型神经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语义分割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研究
    3.1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特点
    3.2 面向变化检测的损失函数
        3.2.1 交叉熵损失函数
        3.2.2 Tversky损失函数
    3.3 基于语义分割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模型
        3.3.1 残差结构
        3.3.2 下采样模块改进
        3.3.3 网络结构
    3.4 遥感图像处理
        3.4.1 实验数据集
        3.4.2 数据增强
        3.4.3 直方图匹配处理
    3.5 实验结果分析
        3.5.1 数据处理方法实验对比
        3.5.2 变化检测方法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孪生网络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孪生网络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模型
        4.2.1 基于ResNet的迁移学习
        4.2.2 面向变化检测的差异注意力机制
        4.2.3 网络模型整体框架
    4.3 实验及结果
        4.3.1 实验环境
        4.3.2 模型参数设置
        4.3.3 实验结果比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深度特征融合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面向变化检测的输入方式分析
    5.3 基于深度特征融合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模型
        5.3.1 特征提取方式
        5.3.2 深度变化特征融合
        5.3.3 面向特征差异的双注意力机制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特征融合方式结果与分析
        5.4.2 注意力机制结果与分析
    5.5 变化检测可视化展示
        5.5.1 功能模块介绍
        5.5.2 界面展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内蒙古农业知识服务智库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技术路线
3 平台整体技术架构
4 平台功能设计
    4.1 协同创新模块
        4.1.1协同研究
        4.1.2 机构知识仓库
    4.2 资源共享模块
        4.2.1 学术空间
        4.2.2 文档管理与实时共享
        4.2.3 大数据采集分析中心
    4.3 专家咨询服务模块
    4.4 农业遥感空间管理信息库模块
    4.5 建成农民职业教育多媒体资源库模块
5 研究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5.2 社会效益
    5.3 生态效益

(6)东台市沿海滩涂开发过程中的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沿海滩涂
        2.1.2 沿海滩涂土地开发利用监管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东台市沿海滩涂土地开发利用的政府监管现状
    3.1 东台市沿海滩涂土地开发利用现状
        3.1.1 东台沿海滩涂的历史演变
        3.1.2 东台市沿海滩涂土地开发利用成果
    3.2 东台市滩涂土地开发利用监管现状
        3.2.1 监管主体
        3.2.2 监管政策
        3.2.3 监管方法
        3.2.4 监管内容
第4章 东台市沿海滩涂土地开发利用中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及成因
    4.1 存在问题
        4.1.1 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4.1.2 违法用地处罚难
        4.1.3 争滩矛盾加剧
        4.1.4 部门之间协同差
        4.1.5 相关规划有缺陷
        4.1.6 考核监督不到位
    4.2 成因分析
        4.2.1 思想认识不充分
        4.2.2 法律法规不完备
        4.2.3 管理体制不健全
        4.2.4 管理职责不清晰
        4.2.5 土地规划不科学
        4.2.6 监督体制不完善
第5章 东台市滩涂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强化政府监管对策建议
    5.1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合理利用
    5.2 健全法律法规,提高执法效力
    5.3 建立制约机制,落实追究责任度
        5.3.1 建立监督制约机制
        5.3.2 多部门横向综合监管
    5.4 明晰部门职权,加强部门配合
    5.5 做好空间规划,加强动态监管
        5.5.1 事前防范
        5.5.2 事中跟踪
        5.5.3 事后处置
        5.5.4 规划监管
    5.6 提升监管水平,严格监督考核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节约与集约:大数据视角下的广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人地矛盾凸显
        1.1.2.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要求提升城市建设用地效率
        1.1.3.开放大数据的发展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提供新方法
    1.2.研究目的
    1.3.相关研究进展
        1.3.1.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1.3.2.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1.3.3.大数据在城市领域的研究进展
        1.3.4.综述小结
    1.4.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技术路线
        1.4.3.研究意义
        1.4.4.创新点
第二章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节约集约利用内涵研究
    2.1.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2.1.1.效率(efficiency)
        2.1.2.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2.2.节约集约用地
        2.2.1.为什么要节约集约用地
        2.2.2.节约集约用地理论基础
        2.2.3.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
    2.3.节约集约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内在关联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3.1.方法概述
    3.2.研究数据
        3.2.1.POI数据和道路数据
        3.2.2.遥感影像数据
        3.2.3.其它数据
    3.3.识别城市实体地域和城市用地功能
        3.3.1.POI识别实体地域
        3.3.2.高德路网和POI的城市用地类型识别
    3.4.节约和集约维度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方法
        3.4.1.节约维度评价方法
        3.4.2.集约维度评价方法
    3.5.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估
        3.5.1.指标归一化法
        3.5.2.综合评价法
    3.6.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城市实体地域和用地类型识别
    4.1.研究区域概况
        4.1.1.广东省概况
        4.1.2.广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4.2.城市实体地域提取结果
        4.2.1.识别结果
        4.2.2.城市分类
    4.3.城市用地类型识别结果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分析
    5.1.基于土地节约利用的广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
        5.1.1.投入的城市建设用地(遥感识别)利用质量差异分析
        5.1.2.实体地域(POI识别)利用节约度差异分析
    5.2.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广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
        5.2.1.城市建设用地的POI密度差异分析
        5.2.2.城市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强度结果分析
    5.3.广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综合结果分析
        5.3.1.综合结果分析
        5.3.2.节约利用效率、集约利用效率结果分析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节约集约的广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策略
    6.1.提升路径
    6.2.保障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7.2.成果期许与展望
        7.2.1.研究成果期许
        7.2.2.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8)伊犁地区景观生态环境风险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景观格局研究现状
        1.2.2 景观生态环境风险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社会经济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介绍
        2.2.2 数据预处理
        2.2.3 景观类型划分
        2.2.4 景观信息提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3.1.1 地统计分析
        3.1.2 空间自相关分析
        3.1.3 相关性分析
    3.2 景观生态环境风险模型
        3.2.1 生态样区划分
        3.2.2 景观格局指数选择
        3.2.3 景观指数计算
        3.2.4 景观生态环境风险模型构建
    3.3 其它方法
        3.3.1 转移矩阵
        3.3.2 重心迁移
        3.3.3 土地利用动态度
        3.3.4 分布指数
        3.3.5 人为干扰度指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1 景观结构与格局变化分析
        4.1.1 景观结构变化分析
        4.1.2 景观动态度分析
        4.1.3 景观转移矩阵分析
    4.2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4.2.1 基于斑块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4.2.2 基于整体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景观生态环境风险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5.1 景观生态环境风险时空变化分析
        5.1.1 景观生态环境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5.1.2 景观生态环境风险重心迁移分析
        5.1.3 景观生态环境风险转移分析
        5.1.4 景观生态环境风险空间自相关分析
    5.2 景观生态环境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5.2.1 自然因素
        5.2.2 人为因素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1990-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展及其规模结构的时空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群相关研究进展
        1.2.2 基于遥感的建设用地扩展研究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查阅法贯穿全文
        2.3.2 遥感技术奠定研究基础
        2.3.3 GIS空间分析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
        2.3.4 建设用地时空扩展定量分析指标
        2.3.5 分形理论——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及异速生长定律
第三章 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分析
    3.1 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展的总体特征
    3.2 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展的时序演变特征
        3.2.1 扩展规模演变
        3.2.2 扩展速度演变
        3.2.3 扩展强度演变
    3.3 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用地的空间演变特征
        3.3.1 扩展模式演变
        3.3.2 扩展重心演变
        3.3.3 建设用地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变规律
    3.4 建设用地扩展的驱动因素分析
        3.4.1 地理区位因素
        3.4.2 社会经济因素
        3.4.3 政策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平原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及人地异速生长研究
    4.1 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变
    4.2 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地异速生长关系研究
        4.2.1 城市群整体人地异速生长关系演变特征
        4.2.2 各城市人地异速生长演变特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基于“双评价”的县域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定技术方法研究 ——以什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评价基础性原则与技术路线
        2.2.1 评价基础性原则
        2.2.2 技术路线
    2.3 特色与创新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1.2 自然环境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土地利用现状
    3.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预处理
4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4.1 评价体系
    4.2 评价方法
        4.2.1 土地资源评价
        4.2.2 水资源评价
        4.2.3 环境评价
        4.2.4 生态评价
        4.2.5 灾害评价
    4.3 集成评价
    4.4 什邡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证研究分析
        4.4.1 实证研究
        4.4.2 结果分析
    4.5 评价方法小结
5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
        5.1.1 生态空间适宜性等级
        5.1.2 农业空间适宜性等级
        5.1.3 城镇空间适宜性等级
    5.2 什邡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实证研究分析
        5.2.1 实证研究
        5.2.2 结果分析
    5.3 评价方法小结
6 “三区三线”划定技术方法研究
    6.1 “三区三线”划分原则
    6.2 “三区”划定方法
        6.2.1 三维魔方划定思路
        6.2.2 判定规则
    6.3 “三线”划定方法
    6.4 什邡市“三区三线”划定
    6.5 划定技术总结
7 结论、讨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讨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四、遥感技术在农业和土地资源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中地区土地利用趋势评价研究[D]. 焦曼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人地关系视角下昆明城市边缘乡村设计研究 ——以滇池东岸乡村为例[D]. 黄敬雯.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神经网络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研究与应用[D]. 雷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内蒙古农业知识服务智库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 任婷婷,辛庆强,吕猷,赵俊利. 北方农业学报, 2020(06)
  •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D]. 张雅宁.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6]东台市沿海滩涂开发过程中的政府监管研究[D]. 戴文婷. 扬州大学, 2020(05)
  • [7]节约与集约:大数据视角下的广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估[D]. 梁小慧. 深圳大学, 2020(10)
  • [8]伊犁地区景观生态环境风险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罗源. 新疆大学, 2020(07)
  • [9]1990-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展及其规模结构的时空演变分析[D]. 任晓燕. 西北大学, 2020(02)
  • [10]基于“双评价”的县域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定技术方法研究 ——以什邡市为例[D]. 杜晓彤.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遥感技术在农业和国土资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