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农村食物中毒数据分析及预防措施

肥城市农村食物中毒数据分析及预防措施

一、肥城市农村食物中毒资料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彦玲,李娟娟,余思洋,赵江,陈留萍,苏玮玮,刘志涛[1](2021)在《2010—2019年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2010—2019年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规律及特点,为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9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24起,发病6 115例,死亡2例;年均罹患率为7.96%,各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趋势2=3 244.44,P<0.01)。有毒植物毒素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总事件数的54.91%;死亡事件均由化学性因素引起。农村中、小学校是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发场所,3和11月份是高发月份;城市和农村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发病病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加工不当和误食误用是引起校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环节。结论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食源性疾病防控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有毒植物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食堂的管理和监督,规范从业人员,建立对餐饮业有效的监管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梁胜翔[2](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郭再娣[3](2020)在《追踪式干预对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保障个体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是保证经济社会良好运行的关键,是建设健康中国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食品安全也是一个广受消费者、生产者、学术界和监管部门关注的重要议题。食品安全涉及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本论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行为:理论构建、实证检验及干预实验》的支持,以全食物链中最后一个环节,即消费者购买、处理与食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健康信念模型、保护动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理论为研究基础,采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的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进行持续性追踪式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干预措施和建议。论文通过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阅读等方式,发现中国消费者在全食物链最后一个环节,即消费者购买、处理与食用环节并未充分认识并执行一个合格的食品安全“守门员”的角色。我国消费者更重视购买的食品安全质量,但是对于购买后进行处理的过程,往往处于消极状态。而发生在家庭中的食物中毒事件,其中的30%到40%是由于消费者不恰当的食物处理行为造成的。受统计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的影响,家庭中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量级更大。因此,中国消费者的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存在着巨大的隐患。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对中国城市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发现并总结了现阶段中国消费者的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现状,确定了中国消费者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高风险群体特征。在调研中国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处理行为的基础上,探索并实施了多周期、多对照组的干预实验,从干预重点、干预强度、干预渠道、干预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在基线调查中发现,我国居民的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的正确率较低。在购买环节考查受访者食品标签、选购偏好、运输包装、购买渠道四项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关注食品标签。女性、高教育水平、高家庭年收入更倾向选择安全的运输包装方式。在存储解冻环节的解冻环节,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正确率要低于澳大利亚、新西兰两个国家。在家庭食品准备环节,受访者的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与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居住地显着相关,农村受访者的得分正确率低于城市受访者。在剩菜处理环节,农村受访者正确率比城市受访者低10%到15.72%之间。基线调查中发现,居住在农村、低收入水平、低教育水平的人群是我国居民家庭不规范的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重点人群,这些人群也是需要干预的重点。在干预调研中发现,受访者在追踪式持续性的干预下,四个环节的答题正确率明显提高。干预不同强度的家庭食品安全干预效果显着。在受访者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得分和知识得分上,干预前问卷、四次干预后问卷、八次干预后问卷、十次干预后问卷两两之间的显着性系数均小于0.05,即不同干预之间的食品安全行为得分和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均存在显着差异。由此可知,持续性的追踪式干预显着提高农村受访者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得分。通过对线上线下两种干预渠道的效果对比,干预前后农村受访者的家庭食品安全行为得分和知识得分的增量并没有显着性差异。对于线上线下两种渠道的干预模式,在此次干预中,并没有体现出差别,即线上干预、线下干预均有效果,但是线上干预和线下干预的效果差别不显着。因此,对于农村居民的家庭食品安全干预,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选择合适的干预渠道。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一是选题创新。国内现阶段的家庭食品安全研究注重食品选购阶段,对家庭食品处理阶段的研究较少;而国外研究偏重家庭食品安全的干预内容、干预方式,鲜有动态性的、连续的干预研究。本研究以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为研究干预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与综合评价。二是研究方法创新。在对干预强度进行实证分析时,使用了追踪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三是理论体系的拓展。论文完善了家庭食品安全处理理论体系研究,为后来学者研究家庭食品安全处理的相关内容提供启示。本论文的研究为居民改善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路借鉴,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循证依据。

李柏谖[4](2020)在《甘肃省312岁儿童家长食品安全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兰州市和陇西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甘肃省兰州市和陇西县为例,了解甘肃省312岁儿童家长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分析对家长食品安全知信行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评价,探索切实有效的宣教干预手段,为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教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提升家长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选择兰州市和陇西县作为本次研究的城市点和农村点,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每个点分别抽取4所小学、2所幼儿园,每所学校以年级分层,每所小学随机抽取1个班级,每所幼儿园抽取2个班级,共调查家长3600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以及围绕食品购买、储存、处理等方面展开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问题。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家长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来检验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得分差异是否受到不同的社会人口参数(如教育水平、职业和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采用?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具体题目率的差异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法探究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三者间的相关性,采用四象限分析法确定食品安全教育的重点人群。结果:兰州市、陇西县3-12岁儿童家长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69.80%,各知识点的知晓率为3.44%95.58%之间,存在明显的知识死角,食品安全相关态度的正确持有率在41.30%96.30%之间,大多数家长(83.01%)对食品安全问题表示关注或非常关注,食品安全相关行为正确率具有率在18.25%92.38%之间。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居民地的家长食品安全知识及态度方面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越高,家庭经济水平越好,家长的食品安全认知情况也越好,城市家长的食品安全认知情况总体优于农村家长。四象限分析法结果显示;43.38%的家长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行为习惯,16.61%的家长在知识和行为两方面均有待提高。结论:1.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的要求,兰州市和陇西县家长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还有待提高,总体食品安全态度较为良好,83.01%的家长对食品安全问题表示关注,不同行为正确率差异较大。2.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家长知信行状况相对较好,女性优于男性、城市优于农村,家庭经济水平越高,知信行情况越良好。3.根据四象限分析法确定的第Ⅰ象限(知识、行为都较好)人群比例还有待提高,应根据不同象限人群的特点,提供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干预策略,促使其尽快提高自身食品安全知信行水平。

张瑶[5](2020)在《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幼儿的安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石,而幼儿的安全认知对幼儿在园安全、健康成长也起着关键性作用。近年来,网上报道的幼儿园安全事故频繁出现;而目前幼儿家长和教师也特别担心幼儿在园的安全状况,但事实上幼儿的安全认知是如何呢?另外目前关于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认知的研究缺乏,因此研究者想了解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的认知实际情况,并看其情况是否是与家长和教师所担心的一样。本研究通过前期的访谈,向幼儿家长和教师了解到他们所认为幼儿已掌握的幼儿园内安全的认知情况,以及他们所担心幼儿在幼儿园发生的安全事故情况,然后整理出幼儿园内的安全和危险情境,共分为生活安全、学习安全、玩耍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生活潜在危险、学习潜在危险和活动潜在危险等7个板块;再从许多幼儿安全绘本中查找了相关板块的情境图片,并筛选出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且易于理解的图片;经过预调研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幼儿园内的安全情境和危险情境共50个。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对贵州省黔东南州的6所幼儿园中174名大班幼儿及30名幼儿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大班幼儿对这50个情境图片的判断、原因解释和应对措施以及对“安全”和“危险”的概念定义和情境要素的认知来考察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的认知。研究者对大班幼儿的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编码归类,并对22410条回答进行了编码处理,得出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相关情境的原因解释共有十三种形式,分别为:不知道、无关想象、答非所问、错误解释、依据措施解释、依据外部因素解释、依据主观因素解释、依据价值判断解释、依据后果解释、依据客观需要解释、依据作用解释、依据直观的外部特征解释、依据感受和体验解释。而大班幼儿对危险情境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四种形式,分别为:无措施、措施错误、措施不完全正确、措施正确。大班幼儿对“安全”和“危险”的概念下定义的形式有八种,分别为不知道、认知错误、原词造句、具体举例、措施描述、结果描述、重要属性、正确定义。通过对大班幼儿的访谈内容进行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发现:1.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总体上良好;2.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危险的认知好于安全的认知,家长和教师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幼儿的安全认知能力;3.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判断正确率好于原因解释和应对措施;4.城市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稍好于农村大班幼儿;5.大班男孩和大班女孩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中没有太多差异,仅在情境的原因解释中,大班男孩的认知稍好于大班女孩。针对以上结论,并结合对幼儿园教师的访谈及幼儿园环境设施的观察,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从幼儿园环境、幼儿园安全管理、幼儿安全教育三个方面来提升幼儿的安全能力。

阴珊珊,孟祥鹏,乔雯[6](2019)在《2008~2018年泰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泰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系统》中的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泰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8年,泰安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63起,报告发病2 939例,死亡41例。无特别重大事件,重大事件23起,一般级别事件11起,未分级事件229起(占87.12%),传染病事件共174起(占66.16%)。每年5~8和11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学校是高发场所,不同类型学校主要突发事件类型不同。结论防控学校传染病突发是泰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工作重点,应结合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特点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张青磊[7](2018)在《我国公民安全研究》文中认为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发展的首要条件。公民安全与公民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公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另一方面公民面临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国家和公民已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幸福的首要价值性标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民对安全的要求日益增长,维护和保障公民安全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使保障公民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军事科技实力逐步增强,互利共赢的和平外交顺利推进,我国公民安全总体上得到较好保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相互交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境内不稳定因素与境外不稳定因素相互作用,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极端贫困问题、食品不安全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生产安全事故、盗窃诈骗类侵财性刑事犯罪、城镇化进程中的强征强拆、生态环境破坏、公权力腐败等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如何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是新时代推进公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新时代,我们必须从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的立场出发,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微观角度探寻克服公民安全困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同时,我们还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公民可持续安全理念,从宏观角度思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总体路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七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及研究问题的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正文第一章是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有关人的生存、人的财产、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和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及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等进行梳理分析,挖掘“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的理念、思想和观点,为科学界定公民安全做好理论铺垫。第二章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根据第一章对“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理念、思想和观点的梳理分析,结合学界对安全的不同界说,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明确公民安全的概念,核心内容和演绎路径,并分析探讨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和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的关系,为后文对我国公民安全进行系统分析奠定基础。该部分指出,公民安全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实际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免受来自内部或外界的非法侵害,以及所拥有的一种有保证或有保障的状态。公民生命安全、公民财产安全、公民自由安全是公民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公民安全的价值所在。将自由安全纳入公民安全核心内容突破了传统上认为公民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界限。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亦可称为公民安全的萌生条件。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伴生,但公民安全作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安全的一个研究领域则是20世纪90年代“人的安全”理念提出以后的事情,这说明公民安全提出、形成和发展是需要条件的。该部分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等五个方面发生的变化来分析探讨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第四章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从我国公民安全安全核心内容的三个层面对我国公民安全概况进行现实考量,即主要从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是本论文的重点。第五章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分析探讨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该部分从中国公民安全实际出发,按照“分——总”的思路提出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第一节主要是针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第二节主要是根据我国公民安全的总体概况,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对如何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进行了总体思考。通过“分——总”思路分别提出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共同保障和推进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最后一部分是结语,虽然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复杂多元,而且有些难以预测,但在中国共产党党、中国政府、社会力量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下,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会逐步得到解决或减少,公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完善。

廖红兵[8](2010)在《2001-2008年仁寿县53起农村食物中毒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仁寿县农村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仁寿县2001-2008年农村食物中毒进行分析。结果农村食物中毒发生53起,发病人数611人,发病率10.93%。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多见,占中毒起数的83.02%;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中毒食品以肉类为主。结论农村食物中毒以家庭宴席为主要中毒场所、以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家庭宴席卫生管理办法,加强以农村为主食品监督管理。

陈艳[9](2009)在《北京市朝阳区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水平现况调查,了解城乡居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的水平及获取途径;探讨影响城乡居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可能因素;为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干预措施和策略提供参考。方法1.定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定量研究。2008年10月,以北京市朝阳区城乡18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2000人进行面对面询问式的调查,其中城市1000人,农村1000人。问卷由“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干预研究”课题组设计,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灾害事件的应对”、“传染病暴发的应对”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等四个部分。采用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数据。2.定性研究:选取问卷调查抽样范围内18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160人作为访谈对象,每个居委会/行政村1组,每组10人。采用“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干预研究”课题组统一的访谈提纲进行深入访谈,访谈提纲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与技能相关的10个问题组成。结果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①问卷各指标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在0.655~1.000之间,P值均小于0.05。②问卷“灾害事件的应对”、“传染病暴发和食物中毒的应对”以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三部分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0,0.60和0.43。③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各指标符合专家和公众的共识。④对“灾害事件应对”部分的27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9个公因子,可解释该部分总体方差的53.6%。2.定量研究:①共问卷调查2000人,收回有效问卷1997份,有效率为99.85%。②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1:1.02,平均年龄45.4±14.6岁,汉族、初、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在婚者居多。③城乡居民应急准备“知信行”总体水平较低。对家庭应急准备的内容总知晓率为81.6%,对逃生包内需要的物品总知晓率为94.4%,城市居民的知晓率高于农村(P<0.01)。调查对象中认为自己所在的地区可能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事件的比例为59.8%;调查对象的家庭中逃生包和灭火器的储备率较低,只有2.5%的家庭有逃生包,7.3%的家庭有灭火器。城乡居民日常开展应急能力的学习和培训较少,经常和家人讨论如何应对灾害事件的人所占比例为13.1%;和家人一起进行过逃生演练的比例为6.4%,且城市的比例高于农村(P<0.01)。④调查对象对于地震逃生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总知晓率为89.4%,城乡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洪水逃生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知晓率为75.1%,城市知晓率高于农村(P<0.01);对于火灾逃生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总知晓率为88.7%,城市知晓率低于农村(P<0.01)。⑤城乡居民表示对本地区传染病发病情况非常关心的比例为66.0%,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流感、麻疹、禽流感、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总知晓率分别为91.3%、88.0%、80.2%、88.0%和60.3%。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对“非典”的知晓率低于农村(P<0.01),对麻疹和肺结核的知晓率均高于农村(P<0.01)。调查对象对伤寒、霍乱、鼠疫等消化道传染病的总知晓率分别为19.9%,77.1%和94.8%,城市居民对伤寒的知晓率高于农村(P<0.01),对霍乱的知晓率低于农村(P<0.01)。⑥调查对象对食物中毒应对的总知晓率为79.1%,城市的知晓率高于农村(P<0.01);对重大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2的总知晓率为85.9%,城乡的知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毒气袭击或化学品泄露时的正确逃生方向总知晓率为81.0%,城市知晓率高于农村(P<0.01)。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放射性事故的城市居民为457人(占城市居民的45.8%),农村为337人(占农村居民的33.7%);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放射性事故的794人中,“放射性事故应对方法”城乡的总知晓率为57.4%,城市的知晓率高于农村(P<0.01)。⑦城乡居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得分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地区、职业、文化程度、个人经历灾害情况、对传染病的关心程度、是否经常讨论灾害应对、是否进行过逃生演练等因素是影响得分情况的因素。⑧调查对象获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主要是电视、报纸/杂志和收音机。3.定性研究:①绝大部分的访谈者都表示听说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没有人能够全面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和种类,都只能够提到具体疾病或事件的名称。②大部分成员都认为自己经历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到最多的是“非典”和地震。③应对传染病暴发,各组都能讨论到隔离传染源、及时上报、加强环境和个人卫生等方面,但很少人能够提到如何隔离、具体上报哪些单位。④应对食物中毒,很少有人提到具体催吐办法,部分人提到要保留食物和呕吐物备检。⑤约一半的人提到准备应急所需物品,如食物、水、药品等,少数人能提到救生包/逃生包;很少人能够详细谈到制定逃生计划、获取相关知识信息。⑥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准备逃生包、需要学习逃生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⑦调查对象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和喜欢途径提到最多的都是电视,并且希望专业人士来完成培训工作。结论①调查资料来源可靠,设计的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反映居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的实际情况。②调查对象应对地震、火灾的知识知晓率较高,说明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能有效提高居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与技能水平。③调查对象应急准备意识不足,应急物资准备不充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亟待提高,尤其是麻疹、肺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应对食物中毒和应对放射性事故方面的知识和技能。④调查对象中经常和家人讨论如何应对灾害事件、进行过模拟演练的比例均较低,城乡居民获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和技能的途径较为单一。不仅如此,居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受地区、职业、文化程度、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居民的特点、需求,选用适宜的媒体开展针对性强、参与性强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小组讨论、演示、模拟演练等,有效增强居民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⑤应增强居民对应急物资储备的认识,研制、推广逃生自救包,让居民了解如何储备应急物品。

任军[10](2008)在《肥城市有机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历程,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实地调查肥城市有机农业发展基本条件,总结得出发展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最后结合肥城市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实际情况,形成有机农业发展对策,目的是推动肥城市有机农业快速发展。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表明“石油农业”已无法适应当前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需要。有机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将逐渐替代“石油农业”。有机农业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指标,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物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农业除具有传统农业特征外还具有持续性、集约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特征。国外有机农业发展成功经验表明:发展有机农业必须把握住建立有机食品国际认证体系和生产体系、塑造品牌、拓展消费市场、努力加大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大力推广有机农业高新科学技术、保障有机产品质量安全与稳定等要素,尤其是要做好认证体系的建立。国内有机农业发展经验表明:我国已初步建立有机食品国际认可的认证体系,生产初具规模,产品多为出口,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技术与物资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机食品的认证,有机生产基地和有机产品销售监督管理存在漏洞。对肥城市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环境质量状况、土壤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等全面调查总结得出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因素和制约因素。优势因素包括: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农业基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的政策保障、丰富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已成规模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快速发展的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旺盛的市场需求;制约因素包括:水资源短缺、化学农用品的大量使用、宣传力度不够,公众认识存在误区、市场培育与开发问题、价格问题、科技问题。根据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的教训和成功经验,结合肥城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本文首次提出肥城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三点对策建议:(1)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进而提出多条规划原则。为使肥城市有机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结合肥城市实际情况提出13条发展规划原则,并规划了有机农产品种植布局。(2)积极组织新型农业合作社,并对如何更好服务于有机农业发展提出相应完善措施。新型农业合作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不改变家庭财产关系和以农户或农场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前提下,农民通过自愿联合组成的,由入社农民共同所有、民主管理的企业来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自助、自治、自立的经济组织。为使新型农业合作社更好的服务于肥城市有机农业的发展,必须保护新型合作社的合法地位、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并加强业务指导。(3)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和服务有机农业发展。政府作为市场的仲裁者,为有效经济活动设定正确激励机制提供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帮助市场给出正确的信号。为使有机农业更好地发展,政府职能须从以下方面加以转变:组织产品宣传、技术培训等服务;组织和实施市场体系与质量监督机制建设;促进有效供给、保障有序发展;提供领导与政策创新。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多种惠农政策的实施,有机农业作为一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体系,必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农业与农产品的竞争力,这对打破绿色壁垒,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随着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机农业必将在肥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肥城市农村食物中毒资料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城市农村食物中毒资料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2010—2019年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情况
    2.2 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间分布
    2.3 学校食源性暴发事件地区1—12月分布
    2.4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学校类别
    2.5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食品
    2.6 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致病因素
    2.7 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引发环节
3 讨论

(2)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3)追踪式干预对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食品安全
    1.3.2 家庭食品安全
    1.3.3 干预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健康信念模型
    2.1.2 保护动机理论
    2.1.3 计划行为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2.3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及知识的基线调查
3.1 问卷设计
3.2 数据来源
3.3 结果分析
    3.3.1 样本分布特征
    3.3.2 消费者购买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3.3.3 消费者存储解冻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3.3.4 消费者准备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3.3.5 消费者剩菜处理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3.4 受访者的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
3.5 高风险群体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及知识的干预实验设计与实施
4.1 干预对象的选择
4.2 干预材料
4.3 干预实施过程
    4.3.1 干预实施主体
    4.3.2 干预实施主体管理
    4.3.3 干预主体实施干预的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及知识干预效果评价
5.1 受访者人口社会学特征
5.2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食品安全处理知识和行为的变化
    5.2.1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购买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5.2.2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存储解冻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5.2.3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准备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5.2.4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剩菜处理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5.3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得分情况
    5.3.1 调查问卷的评分标准
    5.3.2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得分情况
    5.3.3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食品安全处理知识得分情况
    5.3.4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得分变化情况
    5.3.5 农村居民受访者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的相关性分析
5.4 不同干预渠道的干预效果比较
    5.4.1 线下干预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得分情况
    5.4.2 线上干预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得分情况
    5.4.3 线上线下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知识和行为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甘肃省312岁儿童家长食品安全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兰州市和陇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食品安全概述
    1.2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3 “知信行”理论模式
    1.4 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知信行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 家长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情况
    3.3 不同人口学特征家长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总体得分情况
    3.4 不同人口学特征家长食品安全知识具体情况
    3.5 不同人口学特征家长食品安全态度具体情况
    3.6 不同人口学特征家长食品安全行为部分具体情况
    3.7 家长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
    3.8 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之间的关系
    3.9 分析确定应开展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第四章 讨论
    4.1 甘肃省3-12岁儿童家长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
    4.2 不同社会人口学儿童家长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因素
    4.3 家长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
    4.4 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
    4.5 健康教育重点人群的确定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幼儿园内的安全是教育的基石
        1.1.2 幼儿对安全、危险的认知是安全的支柱
        1.1.3 成人对幼儿安全认知的了解有偏差
        1.1.4 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缺乏
    1.2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2.3.1 理论意义
        1.2.3.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幼儿安全相关研究
        1.3.1.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1.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3 国内外相关述评研究
        1.3.2 幼儿安全认知相关研究
        1.3.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安全和危险
        1.4.2 幼儿园内的安全和危险
        1.4.3 安全认知和危险认知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访谈法
        2.1.2 观察法
    2.2 研究过程
        2.2.1 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确定
        2.2.2 预研究
        2.2.3 正式研究
        2.2.3.1 访谈提纲
        2.2.3.2 观察记录表
        2.2.4 访谈内容整理后形成编码工具
3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结果
    3.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判断情况
        3.1.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判断总体上认知比较好
        3.1.2 城市大班幼儿对50个情境的判断认知好于农村大班幼儿的判断认知
    3.2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情况
        3.2.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总体上稍好
        3.2.2 城市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总体情况稍好于农村大班幼儿
        3.2.3 大班男孩对部分情境的原因解释情况好于大班女孩
    3.3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危险情境的应对措施情况
        3.3.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危险情境的应对措施总体情况稍好
        3.3.2 城市大班幼儿对危险情境应对措施的总体情况稍好于农村大班幼儿
    3.4 大班幼儿对安全和危险概念、情境要素认知的情况
        3.4.1 大班幼儿对“安全”概念有所理解
        3.4.2 大班幼儿对安全地点要素认知的情况
        3.4.3 大班幼儿对安全时间要素认知的情况
        3.4.4 大班幼儿对安全人物要素认知的情况
        3.4.5 大班幼儿对“危险”概念有所理解
        3.4.6 大班幼儿对危险地点要素认知的情况
        3.4.7 大班幼儿对危险时间要素认知的情况
        3.4.8 大班幼儿对危险人物要素认知的情况
4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认知的情况分析
    4.1 幼儿方面
        4.1.1 幼儿的思维水平
        4.1.2 幼儿的生活经历
        4.1.3 幼儿的语言水平
        4.1.4 幼儿的性别差异
    4.2 幼儿园方面
        4.2.1 幼儿园环境设施
        4.2.2 幼儿园管理
        4.2.3 幼儿园安全教育
    4.3 家庭方面
        4.3.1 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缺失
        4.3.2 幼儿家长忽视了儿童的声音
5 结论
6 讨论与建议
    6.1 讨论
        6.1.1 家长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6.1.2 城市与农村幼儿存在差异,但农村幼儿的安全认知能力也不差
        6.1.3 幼儿教师的流动性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有一定影响
    6.2 建议
        6.2.1 幼儿园环境设施
        6.2.2 幼儿园安全管理
        6.2.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2.2.2 注重安全培训
        6.2.2.3 安全教育系统化,建立课程体系
        6.2.2.4 以多种形式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
        6.2.3 幼儿安全教育
        6.2.3.1 幼儿园教师
        6.2.3.2 幼儿家长
        6.2.3.3 综合建议
7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附录 三
附录 四
附录 五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2008~2018年泰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资料来源
        1.1.2 事件定义
        1.1.3 事件分级及分类
    1.2 方法
2 结果
    2.1 概况
    2.2 不同类别事件发生情况
    2.3 时间分布
    2.4 地区分布
    2.5 传染病病种分布
    2.6 学校事件发生场所分布
    2.7 学校事件类别分类
3 讨论

(7)我国公民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2.3 小结:公民安全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3 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3.2 研究问题的说明
        3.3 研究的内容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
第1章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
        1.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思想
        1.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财产的基本思想
        1.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
        1.1.4 小结: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蕴含人的安全理念
    1.2 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
        1.2.1 西方人的安全研究的历史溯源
        1.2.2 批判安全研究
        1.2.3 “人的安全”理论
        1.2.4 小结:批判安全与“人的安全”研究为界定公民安全提供思想滋养
    1.3 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
        1.3.1 中国民本思想蕴含的安全理念
        1.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安全理念
        1.3.3 小结: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为公民安全研究提供重要指引
    1.4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研究述评
第2章 公民安全的界定
    2.1 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2.1.1 安全的不同界说
        2.1.2 安全相关的主要概念
    2.2 公民安全的内涵
        2.2.1 公民安全的概念
        2.2.2 公民安全的内容
        2.2.3 公民安全的演绎路径
    2.3 公民安全的基本特征
    2.4 公民安全的实现条件
        2.4.1 国家善治
        2.4.2 社会和谐
        2.4.3 公民安全意识内化于心
        2.4.4 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2.5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之关系
        2.5.1 国家安全与公民安全“对立统一”
        2.5.2 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相互交织
        2.5.3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民安全“和而不同”
第3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
    3.1 政治环境
        3.1.1 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
        3.1.2 四大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3.1.3 “依法治国”的提出和完善
    3.2 经济环境
        3.2.1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3 社会环境
        3.3.1 社会异质性增加
        3.3.2 社会转型发展
    3.4 文化环境
        3.4.1 儒家文化的历史传承
        3.4.2 “以人为本”文化生态的建立
    3.5 国际环境
        3.5.1 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3.5.2 国际公约的规制
        3.5.3 世界人权斗争的影响
        3.5.4 联合国“人的安全”的提出
    3.6 小结
第4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实考量
    4.1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
        4.1.1 公民生命安全总体得到保障
        4.1.1.1 威胁生命安全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4.1.1.2 威胁生命安全的战乱因素总体得到控制
        4.1.2 公民财产安全基本实现
        4.1.2.1 公民财产稳步增长
        4.1.2.2 国家重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安全
        4.1.2.3 保障公民合法财产安全的法律比较完善
        4.1.3 公民自由安全逐步完善并落实
        4.1.3.1 公民真实自由逐步实现
        4.1.3.2 公民政治权利逐渐完善和落实
        4.1.3.3 公民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共同发展
    4.2 我国公民安全的主要困境
        4.2.1 公民生命安全面临的威胁
        4.2.1.1 贫困威胁依然存在
        4.2.1.2 食品不安全威胁突出
        4.2.1.3 重大疾病威胁加大
        4.2.1.4 生产安全事故威胁频现
        4.2.1.5 恐怖主义威胁增多
        4.2.2 公民财产安全遭遇的挑战
        4.2.2.1 强征强拆侵犯公民财产安全
        4.2.2.2 侵财犯罪损害公民财产安全
        4.2.3 公民自由安全存在的问题
        4.2.3.1 公民真实自由存在诸多短板
        4.2.3.2 侵犯公民自由安全的现象还存在
    4.3 我国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原因
        4.3.1 经济发展不科学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根本原因
        4.3.2 民主法治不完善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关键原因
        4.3.3 公民安全理念缺位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重要原因
        4.3.4 社会安全问题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直接原因
第5章 新时代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路径
    5.1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
        5.1.1 新时代我国公民生命安全威胁的应对
        5.1.1.1 以“精准扶贫”为指引,打赢扶贫攻坚战
        5.1.1.2 以“社会共治”为主线,保障公民食品安全
        5.1.1.3 以“预防”为中心,防控重大疾病威胁
        5.1.1.4 “规范”为导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灾难
        5.1.1.5 以“去极端化”为基础,打好反恐“组合拳”
        5.1.2 新时代我国公民财产安全挑战的化解
        5.1.2.1 以“法律”为准绳,杜绝强征强拆行为
        5.1.2.2 以“打防控”为举措,制止各类侵财犯罪
        5.1.3 新时代我国公民自由安全问题的处置
        5.1.3.1 以“发展”为根本,筑牢公民自由安全的基础
        5.1.3.2 以“制度”为核心,约束公权力对公民自由的侵害
    5.2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路径的总体思考
        5.2.1 正确架构政党、国家、社会与公民安全的关系
        5.2.1.1 突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公民安全的主导作用
        5.2.1.2 强化政府保障公民安全的主体作用
        5.2.1.3 发挥社会力量保护公民安全的重要作用
        5.2.2 全面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
        5.2.2.1 法治是保障公民安全的必由之路
        5.2.2.2 加快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建设
        5.2.3 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筑牢保障公民安全基础
        5.2.3.1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5.2.3.2 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5.2.4 科学发展军事实力和外交关系厚植保障公民安全优势
        5.2.4.1 强军兴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5.2.4.2 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外交关系
        5.2.5 提升公民安全意识,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5.2.5.1 努力提升公民安全意识
        5.2.5.2 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9)北京市朝阳区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综述
致谢
个人简介

(10)肥城市有机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内容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1 创新点
        1.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有机农业发展概述
    2.1 有机农业定义
    2.2 有机农业的特征
        2.2.1 持续性
        2.2.2 集约性
        2.2.3 高效性
        2.2.4 标准化
    2.3 有机农产品与非有机农产品的区别
        2.3.1 常规食品
        2.3.2 无公害食品
        2.3.3 绿色食品
        2.3.4 有机食品
    2.4 有机农业发展历程
        2.4.1 国外有机农业的发展
        2.4.2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
    2.5 有机农业最新的研究动向
3 肥城市有机农业发展基本条件和现状
    3.1 肥城市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
        3.1.4 水文
        3.1.5 土壤
        3.1.6 植被
        3.1.7 土地资源
        3.1.8 水资源
        3.1.9 生物资源
    3.2 肥城市社会经济概况和农业、畜牧业发展现状
        3.2.1 肥城市社会、经济概况
        3.2.2 肥城市常规农业及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3.2.3 肥城市农用化学品使用现状
        3.2.4 肥城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3.3 肥城市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
        3.3.1 肥城市环境质量现状
        3.3.2 肥城市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4 肥城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制约因素
    4.1 优势条件
        4.1.1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4.1.2 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农业基础
        4.1.3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4.1.4 丰富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
        4.1.5 已成规模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
        4.1.6 快速发展的有机食品基地和龙头企业
        4.1.7 旺盛的市场需求
    4.2 制约因素
        4.2.1 水资源短缺
        4.2.2 化学农用品的大量使用
        4.2.3 宣传力度不够,公众认识存在误区
        4.2.4 市场培育、开发问题
        4.2.5 价格问题
        4.2.6 科技问题
    4.3 公众调查
5 肥城市有机农业发展对策
    5.1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5.1.1 规划原则
        5.1.2 发展规划布局
    5.2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社
        5.2.1 农业合作社对有机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5.2.2 让新型农业合作社更好地服务有机农业发展
    5.3 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和服务有机农业发展
        5.3.1 组织产品宣传、技术培训等服务
        5.3.2 组织和实施市场体系与质量监督机制建设
        5.3.3 促进有效供给,保障有序发展
        5.3.4 提供领导与政策创新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词

四、肥城市农村食物中毒资料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2010—2019年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分析[J]. 杨彦玲,李娟娟,余思洋,赵江,陈留萍,苏玮玮,刘志涛. 职业与健康, 2021(08)
  • [2]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3]追踪式干预对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影响评价研究[D]. 郭再娣. 吉林大学, 2020(08)
  • [4]甘肃省312岁儿童家长食品安全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兰州市和陇西县为例[D]. 李柏谖. 兰州大学, 2020(01)
  • [5]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D]. 张瑶.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2008~2018年泰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 阴珊珊,孟祥鹏,乔雯. 预防医学论坛, 2019(08)
  • [7]我国公民安全研究[D]. 张青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8]2001-2008年仁寿县53起农村食物中毒分析及对策[J]. 廖红兵.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0(01)
  • [9]北京市朝阳区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调查研究[D]. 陈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06)
  • [10]肥城市有机农业发展研究[D]. 任军.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肥城市农村食物中毒数据分析及预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