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籼三系新组合畅优964的特性及制种技术

晚籼三系新组合畅优964的特性及制种技术

一、晚籼三系新组合昌优964种性特征与制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龙钦[1](2016)在《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的数量遗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利用五个不育系(天丰A、谷丰A、宜香1A、圣丰1A、圣丰2A)和5个恢复系(南恢716、南恢125、南恢516、南恢5648、南恢06)杂交,配组了25个组合,对亲本以及杂交组合的一些重要性状(8个农艺性状和9个米质性状)进行研究与分析,包括超亲优势、竞争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以及遗传率等方面,探讨亲本的配合力情况以及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从而为选育丰产、稳定、高抗以及优质的晚籼杂交稻新组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的25个组合中,不同性状的优势表现不一样,在农艺性状中,在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这三个农艺性状表现优异于亲本,且天丰A和谷丰A的杂交新组合的产量表现较优。此外,宜香1A、圣丰1A的杂交新组合在株高上都优于对照Ⅱ优明86(CK)。在米质性状中,母本在这些性状上的表达起重要作用,故在以这些米质性状优异指标为育种目标的话,优先考虑选择母本在这些性状上表达优异的种质资源。其中,以圣丰1A为母本的杂交新组合在米质性状上均表现较优。2.根据杂交新组合的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单穗长与穗总粒数、穗实粒数与结实率、穗总粒数与结实率这三个性状间呈现极显着相关性。株高与单穗长、千粒重与穗总粒数这两对性状间呈现显着正相关,而其他性状间相关性不显着。此外,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等这七个性状均表现正相关性,但均不显着。对于其杂种一代的单株产量的作用表现为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3.根据优势分析,不同性状的超亲优势表现不同,同一性状在不同组合中的超亲优势表现也不一致。不同性状所表现的竞争优势不同,同一性状不同组合间所表现的竞争优势也不相同。它们的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性状表现都比亲本优异。此外,南恢125和南恢5648所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的个数较多,且谷丰A/恢125的单株产量的竞争优势表现较优。4.根据配合力的分析,无论在农艺性状上还是米质性状上,均表现突出,同一种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的方差均大于该性状的特殊配合力的方差,这说明一般配合力在这些性状上的表现作用比特殊配合力的作用影响更大。同一个组合在不同性状之间、同一个性状在不同组合之间的特殊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不育系(天丰A、谷丰A、和圣丰2A)和恢复系(南恢125、南恢5648、南恢716)在这八个农艺性状上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在株高、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这些性状上起主导作用,而父本在单穗长、单株产量、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这些性状上起重要作用。母本以圣丰2A和父本以南恢125、南恢5648、南恢716在这九个米质性状中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来说表现较好,尤其是米质口感及外观上表现较优,可以作为理想的亲本选择。5.根据遗传率的分析,在农艺性状上,株高、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这些性状的表现,受环境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很容易通过对亲本的筛选来获得所期望的后代。在米质性状上,在长宽比、糙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这些性状上受环境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很容易通过对亲本的筛选来获得所期望的后代。

李晏军[2](2010)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文中研究表明杂交水稻作为一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一直领先世界已近50年,其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对中国,同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会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杂交水稻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虽相对较晚,却在中国极端艰辛的环境中诞生,这与中国当时社会的技术需要的强大推动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一直未能彻底摆脱饥饿的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爆发的大饥荒,又一次夺走了中国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粮食安全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稳定与存亡,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致力于选育水稻良种、提高粮食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为理顺杂交水稻技术发展脉络,文章回顾了中国五十年代水稻杂交育种研究的概况,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兴起做好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准备。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三系配套,在全国科研大协作之下,中国科技工作者实现了在科学上的重大突破,获得了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创新,不断攻克了三系配套关、良种选育关和制种关,使三系杂交籼稻在全国迅速大面积推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三系法育种研究还在上升阶段时,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了两系稻研究。水稻温光敏雄性不育现象的发现和温光敏不育系的育成,让两系法育种从科学设想成为现实。两系法育种从国家“863”科研立项到研究成功,历时也是近十年,同样是众多科研单位科研协作的结果。两系法育种从育种技术思路上由繁到简,成本大大降低,从高产目标向高产、优质、多抗综合目标转变。与三系法育种相比,两系法育种具有了明显的优越性,中国的稻作技术与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的提出,不仅是杂交水稻技术内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的稻作发展需要。超级稻育种的方法也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方法和分子生物技术方法等现代高新技术统一了起来,育种理念也从“高产优质多抗”向“绿色环保”理念转变。计划运作已历时15年,每个阶段的育种目标都如期实现。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必然以其杰出的成就,为解决新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稻,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节节推进,一直保持着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到优势利用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学科逐步建立。杂交水稻技术范式是支起整个学科的灵魂,“袁隆平思路”成为杂交水稻技术范式公认的理论基础,众多的科研人员创新的科研方法是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的基本内容,其范式的形成是在科研实践中由外在信息不断作用于科研系统,通过系统内科研人员的吸收、交流、创造与传播逐步形成的。在杂交水稻科研系统内部,有了共同的理论、方法、价值标准、科研目标以及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学术权威等。与其他学科的形成一样,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同样也经历了朦胧意识期、自觉认识期、整体把握期和综合发展期四个阶段。杂交水稻学科在中国发展近半个世纪,从其理论构架、学术队伍、知识信息及学术资料等方面都已经进入综合发展。杂交水稻科研队伍的发展是杂交水稻学科发展的核心,其科研队伍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上下承继、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其科研机构从国家到地方、从专门到综合已经发展成熟并不断壮大,杂交水稻研究成为一个能出成果、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的研究领域,在科研激励方面,杂交水稻科研人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誉,从社会地位、科研立项、科技奖励等方面都给予这个科研团队以最大的关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推广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杂交水稻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并不很高,这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从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来看,前期推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主要依靠的是国家行政手段实现的,国家粮食政策的宏观调控直接影响到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在80年代初期,成果推广与技术创新是同步的,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推广成绩显着,杂交水稻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农民种植杂交水稻增产增收;从9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的推广开始引进市场机制,产业化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转变,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并趋于稳定;超级稻的推广模式已臻成熟,在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必将杂交水稻产业化推上一个崭新阶段。从整体上来看,杂交水稻的推广阶段经历了指令性计划发展阶段、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阶段、完全市场化产业模式发展阶段,产业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科研与企业体系分离、市场经营无序、种子区域封锁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利用市场机制良性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的融合、打通产业化环节、加强整治市场、把好种子市场准入标准、宏观调控全局、改善供求平衡外,还需要面向“WTO”背景下的国际大环境,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将杂交水稻技术成果产业化融入国际化轨道,加速产业化发展。杂交水稻从1980年第一次与美国圆环种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开始走出国门,到现今已有8个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已经超300万公顷。中国作为杂交水稻的策源地,为国际培训了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人员,策划召开了5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会议。亚洲是世界水稻的主产区,也是中国杂交水稻主要推广的区域,目前在亚洲的推广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都已经大面积种植中国杂交水稻。非洲有着水稻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但其稻作水平却很低,大量的稻米需要进口。近几年,中国杂交水稻在几内亚、马里、赞比亚、塞拉利昂、马达加斯加、利比亚、尼日利亚等国试种增产效果显着,各国政府均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应该存在较大的推广潜力。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受到世界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将为改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但杂交水稻技术却已领跑世界近半个世纪,并还将继续领先世界。杂交水稻技术发明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国诞生绝非偶然,从技术的发明到技术成果的推广都离不开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由此,我们发展中国技术,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技术国情,选择适应本国条件又能取得最大成效的技术,同时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用社会的发展来带动技术的发展,孕育出更多土生土长的像杂交水稻技术一样的原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实现中国科技振兴。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功享誉世界。他科学研究的风格带动了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一批人,成就了杂交水稻科学事业,成为了当今时代科学精神的主音。其科学风格的形成既有他对水稻特有的洞察力、自身个性等Taste"的直接作用,也是杂交水稻科研实践的直接塑造。其超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始终贯穿于其科学实践中的创新品质构成了袁隆平科学风格的主要内容。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已经惠及全球,他的科学风格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科技人。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包括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三系法配套理论及技术规范的构建,建立了杂交水稻“从三系、两系到一系”育种理论的战略构想,提出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的一整套理论和技术路线并创新了核心种子生产等一系列技术,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研究袁隆平个人为国家创造的经济价值那是难以计算,获得的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文章采用有限的对照数据来论述基本问题。

黄利兴[3](2009)在《水稻系列不育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遗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稻瘟病是广泛发生在世界各稻区的一种最具毁灭性的真菌性病害。培育持久、广谱抗稻瘟病水稻系列不育系,并揭示其抗性遗传机理是杂交稻抗病育种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本文在评述水稻抗稻瘟病遗传和育种研究现状、阐述水稻品种与稻瘟菌互作机制、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测序的基础上,以一个历时22年成功育成的一个水稻不育系抗稻瘟病系谱为材料,进行其抗谱、与稻瘟菌互作、抗稻瘟病基因遗传及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相似性等方面研究,初步揭示水稻系列不育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遗传规律,为进一步有效利用和克隆其抗稻瘟病基因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苗期室内喷雾接菌鉴定和稻瘟病重发区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相结合的方法,以10个水稻系列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按NCII设计配制一套包括16个亲本和60个杂种一代为研究对象,利用20个来自福建省主要稻瘟病区有代表性的致病力强的菌株,并结合2个包括福建省龙岩市茶地乡和湖北省恩施州白果乡稻瘟病重发区田间自然诱发点的数据,探讨了其抗谱特征。发现从1995年成功育成福伊A,到2001年育成的夏丰A、谷丰A、昌丰A,再到2004年育成的安丰A、全丰A、长丰A、乐丰A、富丰A等9个抗稻瘟病不育系及其配制的54个杂种一代,对近年福建省流行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茶地和恩施的田间稻瘟病菌的群体毒力都具有很强的抗病反应,抗性频率均达100%,抗谱广,持续时间久,均含有显性主效抗瘟基因,对杂交稻均具有很强的显性抗瘟遗传效应;连丰A不育系及其配制的6个杂种一代,平均抗性频率为21.93%。在供试的6个水稻恢复系中,蜀恢527的抗性频率为72.3%,抗谱较广;明恢77、晚3、福恢13、明恢86、福恢5138等5个恢复系的抗性频率幅度为4.5%~13.6%,抗谱较窄。根据供试亲本抗瘟性系统聚类结果,可将16个亲本分成两大类型。第1大类为抗病类型,包括9个抗稻瘟病水稻不育系福伊A、夏丰A、谷丰A、昌丰A、安丰A、全丰A、长丰A、乐丰A、富丰A和1个中抗稻瘟病水稻恢复系蜀恢527。但福伊A、夏丰A等9个抗稻瘟病水稻不育系之间的抗病性表现差异不大,而与蜀恢527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第2大类为感病类型,包括1个感病水稻不育系连丰A及5个水稻恢复系明恢77、晚3、福恢13、明恢86、福恢5138。2.在抗谱分析的基础上,同样以上述10个水稻系列不育系为母本,6个恢复系为父本,按NCII设计配制一套包括16个亲本(P)、60个F1和60个F2的遗传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及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以22个稻瘟病菌株和稻瘟病重发区田间自然诱发点作为环境,深入探讨了水稻系列不育系与稻瘟菌互作的遗传基础。发现供试水稻品种抗瘟性的表现是由供试水稻品种中的抗瘟基因与稻瘟病菌株互作的结果。对供试水稻品种抗瘟性的遗传控制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基因加性效应、显性×菌株互作效应、显性效应、加性×菌株互作效应、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而不存在加性×加性上位性×菌株互作效应。夏丰A、昌丰A、安丰A、福伊A、乐丰A、长丰A、全丰A、富丰A、谷丰A等9个水稻不育系及蜀恢527的抗瘟性可以稳定地传递给后代,都能极显着地提高其后代的抗瘟性,在抗瘟性方面有很高的育种利用价值。供试水稻品种抗瘟性的加性基因遗传概率是非加性基因遗传概率的2.2倍,加性基因产生的抗瘟性可以稳定地传递给后代;普通狭义遗传力是互作狭义遗传力的6.4倍,显示在不同的稻瘟病菌株胁迫的环境条件进行水稻抗瘟性的选择是有效的。3.在抗稻瘟病水稻不育系系谱中,选用抗源谷农13、天谷B、福伊B、谷丰B、全丰B为材料,在一套以CO39为轮回亲本的6个近等基因系和1个感病对照丽江新团黑谷(LTH)的遗传背景下,人工分别组配了谷农13、天谷B、福伊B、谷丰B、全丰B与CO39近等基因系和感病对照的包括亲本(P)、F1、F2 3个世代的遗传材料,以3个稻瘟病菌株进行苗期室内喷雾接菌鉴定,应用经典遗传学分析方法研究该不育系系谱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及其等位性关系。发现谷农13、天谷B、福伊B、谷丰B和全丰B等5个亲本的抗瘟性都由显性基因控制。谷农13、福伊B、谷丰B和全丰B中都含有2对与CO39近等基因系中的Pi-1、Pi-2、Pi-3、Pi-4a、Pi-4b不等位的显性抗稻瘟病基因。天谷B中含有3对显性抗稻瘟病基因,它们都与Pi-1、Pi-2、Pi-4a、Pi-4b不等位,其中有1对与Pi-3等位。4.根据已知NBS-LRR类抗病基因结构中氨基酸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PR2和ER4,采用PCR方法对福伊A、谷丰A等10个水稻系列不育系,谷农13、V41B等11个亲本,及感稻瘟病对照丽江新团黑谷(LTH)的NBS-LRR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s)进行克隆、测序,分析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相似性关系。在供试材料中,共获得33个NBS-LRR类抗病基因的同源片段。其中,从谷农13、福伊A、地谷B、昌丰A、夏丰A、连丰A、乐丰A、V41B、龙特甫B、博白B、金23B等11亲本中各获得2个同源片段,从天谷B、谷丰A、安丰A、全丰A、长丰A、富丰A、LTH、R931022、Y20、Y27、Y12等11亲本中各获得1个同源片段。运用Clustal W方法和DNAstar软件对这些氨基酸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12类NBS-LRR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用DNAsis软件对这12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再次聚类分析,可分为9类NBS-LRR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其中,氨基酸片段间同源性最高达98.8%,最低仅为19.8%。

陈梅香,温玉珍[4](2006)在《杂交水稻新组合昌优964烟后高产制种技术》文中认为根据昌优964亲本特性及其在邵武市烟后制种实践,提出了该组合烟后高产制种技术。

黄利兴,游年顺,郑旋,郑长林,雷捷成,张以华,雷上平,潘玉卿[5](2006)在《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昌优964》文中指出昌优964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野败型不育系昌丰A与福恢964配组育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株叶形态好、生育期适中、穗大粒多、高产稳产、米质较优、后期转色好、适应性广、省肥易种、制种产量高等特点。2005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黄利兴,游年顺,雷捷成,张以华,雷上平,潘玉卿[6](2005)在《爪籼交恢复系福恢964的选育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福恢964选育的技术路线和选育过程。用爪哇稻BJ22选作母本,明恢63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杂交水稻恢复系福恢964,具有农艺性状优异、广亲和性较好、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高、所配组合表现突出等特点。用福恢964配制的组合福优964和昌优964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说明,利用爪籼杂交方式选育水稻恢复系,以扩大恢复系与不育系的遗传距离,进而实现部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增加每穗总粒数、提高组合的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着的效果。福恢964的生育期特性奇特,短日照处理或高温均能显着地缩短其生育期,属于弱感光型、基本营养生长性强、感温性较强的水稻。简要介绍福恢964所配组合的栽培技术要点。展现了进一步利用含有爪哇稻亲源的福恢964为主体亲本,选育超强恢复系,进而配制出超级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的广阔前景。

黄达彪[7](2004)在《晚籼三系新组合昌优964种性特征与制种技术》文中研究表明

二、晚籼三系新组合昌优964种性特征与制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籼三系新组合昌优964种性特征与制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的数量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晚籼杂交水稻的研究概况
        1.1 杂交水稻的发展
        1.2 晚籼杂交稻的研究现状
        1.3 晚籼杂交水稻亲本的选育
        1.4 晚籼杂交水稻的应用
    2 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的研究概况
        2.1 农艺性状的研究
        2.2 稻米品质的研究
    3 杂交水稻的配合力与遗传力的研究概况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数量遗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剂药品
        1.1.3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农艺性状的测定
        1.2.2 品质性状的测定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分析
        2.1.1 晚籼杂交水稻的亲本及其杂种一代的农艺性状分析
        2.1.2 晚籼杂交水稻的各农艺性状间的简单的相关性分析
        2.1.3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一代的超亲优势的分析
        2.1.4 晚籼杂交水稻的竞争优势分析
        2.1.4.1 晚籼杂交水稻的不同的杂种一代组合的平均竞争优势
        2.1.4.2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一代单株产量的竞争优势
        2.2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2.2.1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一代8个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2.2.2 晚籼杂交水稻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2.2.2.1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
        2.2.2.2 晚籼杂交水稻的恢复系及双亲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与其表型值的相关分析
        2.2.2.3 晚籼杂交水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其平均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2.2.3 晚籼杂交水稻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2.2.4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的遗传方差与群体配合力方差
        2.2.5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率估计
        2.3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
        2.3.1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的九个米质性状表现分析
        2.3.2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九个米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2.3.3 晚籼杂交水稻的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
        2.3.4 晚籼杂交水稻的米质性状的遗传方差与群体配合力方差
        2.3.5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的各米质性状的遗传率估计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一) 关于杂交水稻技术分时段的发展研究的着述
        (二) 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的专业着述
        (三) 关于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文献着述
        (四) 关于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及其技术推广的文献着述
        (五) 关于对袁隆平的研究
        (六) 关于各类媒体的科技新闻报道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 历史文献法
        (二) 历史逻辑法
        (三) 统计分析法
        (四) 实地调查访谈法
    五、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
第一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进程
    第一节 水稻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
        1.1 杂种优势理论研究概况
        1.2 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概况
    第二节 三系配套技术
        2.1 三系配套技术思路的确立
        2.2 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性的选育
        2.3 三系配套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两系配套技术
        3.1 温光敏核不育研究概况
        3.2 两系法制种程序及其优越性
    第四节 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4.1 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
        4.2 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
        4.3 超级稻选育概况
        4.4 绿色超级稻——水稻育种新概念
第二章 中国杂交水稻学科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学科队伍的发展与科研激励
        1.1 两院院十是学术团队的核心力量
        1.2 从科研协作中成长起来的学术中坚
        1.3 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育种专家
        1.4 快速成长的中青年学者
        1.5 科研激励
    第二节 学术研究机构的发展
        2.1 从课题组到协作组
        2.2 从省级研究机构到国家研究中心
        2.3 分中心机构的建立
        2.4 其他科研机构概况
    第三节 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
        3.1 第一阶段:朦胧意识期
        3.2 第二阶段:自觉认识期
        3.3 第三阶段:整体把握期
        3.4 第四阶段:综合发展期
第三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
    第一节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
        1.1 在试验、示范中积累经验
        1.2 在徘徊调整中稳妥发展
        1.3 在体系完善中全面推广
        1.4 在模式转变中稳定发展
        1.5 超级稻推广
    第二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进程
        2.1 指令性计划发展时期
        2.2 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时期
        2.3 市场化产业模式全面发展时期
        2.4 杂交种子繁制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解决科研与市场分离状况,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融合
        3.2 解决经营无序状态,保证杂交种子质量
        3.3 打破种子区域封锁,宏观调控供求失衡
        3.4 发挥技术领先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第四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外的推广
    第一节 技术交流与技术培训
        1.1 与国际水稻所(IRRI)的合作研究与启示
        1.2 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
        1.3 国际培训概况
    第二节 技术转让与技术开发
        2.1 对美国的技术转让与合作
        2.2 与印度的技术合作开发
        2.3 与印度尼西亚的技术合作开发
        2.4 与马来西亚等国的技术初步合作
    第三节 技术贸易与边境贸易
        3.1 对越南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3.2 对菲律宾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第四节 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
        4.1 对巴基斯坦的技术支持
        4.2 对缅甸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4.3 对孟加拉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4.4 对非洲大陆的技术援助
第五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明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需要的动因分析
        1.1 政治需要的推动
        1.2 经济需要的推动
    第二节 文化动因与饥饿启迪
        2.1 悠久的稻作历史
        2.2 传统文化的动因
        2.3 饥饿的启迪
    第三节 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
        3.1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3.2 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激励
        3.3 科研大协作的制度创新
    第四节 技术发明的内在动因
        4.1 无性杂交的尝试
        4.2 “人工去雄”方法的瓶颈
        4.3 品种间杂交育种的困惑
        4.4 远缘杂交方面的探索
第六章 “杂交水稻之父”的主要贡献
    第一节 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1.1 对自然的感悟力是袁隆平科学风格形成的基础
        1.2 个性心理是成就袁隆平科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1.3 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直接塑造了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1.4 创新意识是袁隆平科研创新的逻辑起点
        1.5 科研实践是袁隆平科学风格的外在表现
    第二节 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
        2.1 三系配套理论及其技术规范的构建
        2.2 完整地提出了“袁隆平思路”
        2.3 构建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
        2.4 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
    第三节 在科研方法上的主要贡献
        3.1 在科研实践中强化了观察和实验作用
        3.2 在技术创新中对逐步逼近法的运用
        3.3 在技术思路上的突破与类比联想法的妙用
        3.4 在科研实践中重视对直觉和灵感的把握
    第四节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1 巨大的经济效益
        4.2 显着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一) 专着类
    (二) 论文类
    (三) 学位论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立项
致谢

(3)水稻系列不育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稻瘟病菌研究进展
        1.1 稻瘟病菌的生理特性及稻瘟病发病规律
        1.2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与生理小种鉴定
        1.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
    2 水稻抗稻瘟病遗传研究进展
        2.1 水稻抗稻瘟病遗传
        2.2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
        2.3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
    3 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进展
        3.1 水稻稻瘟病抗源的收集与鉴定
        3.2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谱分析
        3.3 水稻抗稻瘟病持久抗性育种
        3.4 水稻抗稻瘟病细胞工程育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3.5 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及持久抗瘟亲本材料的创制
    4 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互作研究进展
        4.1 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互作的理论基础
        4.2 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互作研究进展
    5 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研究进展
        5.1 R 基因克隆及RGA 法的基本原理
        5.2 RGA 与R 基因之间的关系
        5.3 RGA 的应用
第一章 水稻系列不育系对稻瘟病的抗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品种
        1.1.2 实验地点、鉴定方式及供试菌株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稻瘟病菌株培养
        1.2.3 室内育苗及接种
        1.2.4 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育苗
        1.2.5 病斑调查与记载标准
        1.3 统计分析及抗性综合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系列不育系及恢复系对稻瘟病的抗谱分析
        2.2 水稻系列不育系配制的杂交水稻组合F_1 对稻瘟病的抗谱分析
        2.3 水稻系列不育系及其杂交水稻组合抗瘟性的系统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水稻系列不育系及其杂交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抗谱分析的意义
        3.2 水稻系列不育系及其杂交水稻品种抗瘟性系统聚类的重要性
第二章 水稻系列不育系与稻瘟菌互作的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品种
        1.1.2 实验地点、鉴定方式及供试菌株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稻瘟病菌株培养
        1.2.3 室内育苗及接种
        1.2.4 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育苗
        1.2.5 病斑调查与记载标准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瘟性的遗传方差分析
        2.2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瘟性的基因加性效应及显性效应分析
        2.3 水稻系列不育系所配制的杂交组合抗瘟性的显性效应分析
        2.4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瘟性的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分析
        2.5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瘟性的加性×菌株互作效应分析
        2.6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瘟性的显性×菌株互作效应分析
        2.7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瘟性的遗传力分析
    3 讨论
        3.1 水稻系列不育系与稻瘟病菌株互作研究的重要性
        3.2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瘟性的遗传力分析的意义
第三章 水稻系列不育系对稻瘟病的抗性基因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品种
        1.1.2 供试菌系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稻瘟病菌株培养
        1.2.3 育苗及接种
        1.2.4 病斑调查与记载标准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亲本对稻瘟病菌系的抗感反应
        2.2 供试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对数测定
        2.3 供试亲本与C039 近等基因系抗稻瘟病基因的等位性测定
    3 讨论
        3.1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稻瘟病基因与稻瘟病菌系的相互关系
        3.2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瘟基因与C039 近等基因系抗瘟基因的等位性关系
第四章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测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材料
        1.1.2 菌种及质粒
        1.1.3 生化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水稻总DNA 的提取
        1.2.2 PCR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2.3 RGA-PCR 扩增
        1.2.4 同源序列PCR 扩增产物的回收
        1.2.5 目的片段的克隆
        1.2.6 重组阳性克隆菌保存
        1.2.7 DNA 片段的测序
        1.3 序列的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总DNA 的提取
        2.1.1 水稻总DNA 浓度的测定
        2.1.2 水稻总DNA 紫外光检测结果
        2.2 同源目的片段的PCR 扩增
        2.2.1 PCR 扩增的优化体系
        2.2.2 目的片段的PCR 扩增
        2.3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克隆
        2.4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2.5 抗病基因同源片段的序列分析
        2.6 抗病基因同源片段的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
        2.7 抗病基因同源片段的氨基酸序列同源分析
        2.8 抗病基因同源片段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析
    3 讨论
        3.1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克隆分析的重要性
        3.2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病基因同源片段与抗稻瘟病基因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水稻系列不育系对稻瘟病的抗谱
        1.2 水稻系列不育系与稻瘟菌互作的遗传
        1.3 水稻系列不育系对稻瘟病的抗性基因遗传
        1.4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测序分析
    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2.1 研究材料的创新
        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3 展望
        3.1 水稻系列不育系配制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直接利用
        3.2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病基因的间接利用
        3.3 水稻系列不育系抗病基因的克隆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4)杂交水稻新组合昌优964烟后高产制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特征特性
2 主要制种技术措施
    2.1 选择适宜的抽穗扬花期, 确定双亲播差期
    2.2 培育多蘖壮秧, 搭好丰产苗架
        2.2.1 父本采取两段育秧, 增加花粉量
        2.2.2 母本培育适龄多蘖壮秧, 争取早生快发, 奠定丰产基础
    2.3 合理密植, 插足基本苗
    2.4 合理肥水管理, 培育高产群体
    2.5 及时预测调整花期, 适时适量喷施“九二○”
    2.6 及时防治病虫害
    2.7 严格去杂, 适时收获, 把好种子质量关

(5)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昌优964(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
    1.2 产量表现
    1.3 稻米品质
    1.4 抗 性
2 栽培技术要点
3 制种技术要点
    3.1 选择适宜的制种基地和抽穗扬花期, 合理安排播差期
    3.2 培育多蘖壮秧, 适时移栽
    3.3 合理密植, 插足基本苗
    3.4 加强肥水管理, 创建高产群体
    3.5 适时适量喷施“九二○”, 抓好人工辅助授粉

(6)爪籼交恢复系福恢964的选育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福恢964选育的技术路线和选育过程
2 福恢964的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优异
    2.2 生育期特性奇特
    2.3 广亲和性较好
    2.4 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高
3 福恢964所配的组合表现突出
    3.1 福优964
    4.1适时播种,培育适龄多蘖壮秧
    4.2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4.3 科学施肥,增穗增粒重
    4.4 加强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5 小结与讨论

(7)晚籼三系新组合昌优964种性特征与制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产量表现与种性特征
    1.1 产量表现
    1.2 生育期表现
    1.3 农艺性状
    1.4 稻米品质
    1.5 抗稻瘟病
2 栽培技术
    2.1 适时播种, 培育适龄壮秧
    2.2 合理密植, 栽足基本苗
    2.3 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3 制种技术
    3.1 选择适宜的制种基地, 合理安排播差期
    3.2 两段育秧, 培育丰产的苗架
    3.3 培育多蘖壮秧, 奠定高产基础
    3.4 采用相关的配套技术, 主攻高产的群体结构
    3.5 及时预测调整花期, 适时适量喷施“九二○”, 提高异交结实率和种子闭颖率
    3.6 注意病虫害防治, 严格防杂保纯, 确保高产稳产和种子质量

四、晚籼三系新组合昌优964种性特征与制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的数量遗传研究[D]. 刘龙钦.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 [2]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D]. 李晏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3]水稻系列不育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遗传研究[D]. 黄利兴.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0)
  • [4]杂交水稻新组合昌优964烟后高产制种技术[J]. 陈梅香,温玉珍. 杂交水稻, 2006(02)
  • [5]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昌优964[J]. 黄利兴,游年顺,郑旋,郑长林,雷捷成,张以华,雷上平,潘玉卿. 杂交水稻, 2006(02)
  • [6]爪籼交恢复系福恢964的选育与利用研究[J]. 黄利兴,游年顺,雷捷成,张以华,雷上平,潘玉卿. 中国农学通报, 2005(10)
  • [7]晚籼三系新组合昌优964种性特征与制种技术[J]. 黄达彪. 福建稻麦科技, 2004(04)

标签:;  ;  ;  ;  ;  

晚籼三系新组合畅优964的特性及制种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