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经济运行环境分析

今年经济运行环境分析

一、今年经济运行环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肖赛玥[1](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指出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郭春花,李亚静,关云鹤[2](2021)在《增速尚未完全恢复 行业仍需持续努力 中国纺联举行202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视频会》文中认为8月25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2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2021年上半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主要分行业经济运行新动态、新特点,研判了下半年运行走势,为各项行业工作提供信息参考。本次会议设1个主会场、22个分会场。

唐仁敏[3](2021)在《上半年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文中研究说明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7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综合司司长、委新闻发言人袁达,价格司司长万劲松出席发布会。金贤东介绍了上半年经济运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期评估、"十四五"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情况、中欧班列运行、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运行、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等六个方面情况。3位发布人就经济运行态势和宏观调控政策、

辛佳婧[4](2021)在《汉英同声传译中的简约现象研究 ——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为例》文中提出同声传译作为口译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译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因为同传活动的复杂性和译员本身的精力有限,且发言人在讲话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重复、犹豫等问题,所以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采用删繁就简的方法,用简洁清晰的目标语传递信息。本论文的研究语料为2020年国新办的三场新闻发布会,分别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新闻发布会、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会。内容涉及科技、经济和医疗卫生三个领域,口译时长共计208分55秒,转写后中英文共计约为6万8千余字。论文在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观察法及案例分析法,探讨新闻发布会语境下的简约现象即职业译员使用简约技巧的原因,具体表现及使用方法。论文进一步划分出五种省略法、三种简化法和两种概括法并分析了相应的具体表现。通过分析,研究发现:(1)简约现象存在于新闻发布会的语境中,同传译员会使用简约技巧对译语进行合理处理;(2)简约技巧主要表现为省略、简化和概括;(3)译员选择简约处理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源语的复杂性和语言的差异性等;主观上可能有出自于提升译文质量,减轻认知负荷的考虑。因此,本论文认为:(1)充足的译前准备、正确区分主次信息、适度的听说时差和及时的自我修正能够帮助译员合理分配精力并更好地使用简约技巧;(2)合理运用简约技巧能够减少主要信息的缺失,突出交际重点并减轻译者的认知负荷。

沈丁心[5](2021)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文中指出2020年9月,安倍晋三内阁闪电辞职,菅义伟接任,日本政治从此开启了“后安倍时代”。安倍晋三两次执掌日本政坛,创下了日本战后政治家最长执政记录。安倍时代已去,但却为日本政坛留下了诸多政治遗产,其中,安倍有关经济外交的构想、政策行动与成效,对日本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依然深远广泛。“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将向何方,格外引人注目。因此,从了解菅义伟政府外交政策取向和展望未来日本外交发展趋势的意义上,回顾与总结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自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渐趋展现为相对积极的态势。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促动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存的逐步发展与不断完善;同时,逆全球化的趋势,亦在相当程度上与全球化共生同行,在相当复杂的国际战略互动中展现出突出的影响。在上述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日本经济外交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在日本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经济外交相关变量之间的耦合与交叉互动等问题上,通过这项研究以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在新时代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特征与发展趋势,为我国对日外交乃至我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方向塑造等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日本官方数据和政府资料等为主要基础数据,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分析以安倍政府(第二次执政)时期为核心的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构想、实施内容、外延变化、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本文由绪论(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析)、正文(五章)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构成。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内生变化与外在变迁等作为问题导向,通过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明确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前提,为其后展开的有关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构想、具体政策实践、政策实施的模式建构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一章以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与释义为核心内容,通过对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外交研究的相应理论解读来建构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解读,不仅意在充实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认知,而且能为解读21世纪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指导理念提供更为明晰的线索与方法。如何有效评估日本经济外交的现状与未来趋势,需要充分发挥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外交研究理论的指引作用。本文第二章以时代演变中的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为主题,梳理与解读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历史与现状,厘清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内涵,特别是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与发展趋势的基本内涵。从纵向的视角分析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构想、布局的变化及其五大支柱(对外贸易、经济援助、对外投资、经济制裁、经济合作)的基本内涵与进展,以及与安倍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实施日本经济外交的具体战略构想与具体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日本在经济外交的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经贸外交、投资外交与援助外交,乃至制裁外交,例如签署CPTTP、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等等过程的分析,阐释经济外交与日本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的交互作用,展现日本经济外交在日本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第三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扩大为主题,通过对“大阪轨道”构想及其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东日本大地震后危机外交公关的经济外交实施案例的实证分析,具体阐述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而实现自身理念与政策实践升级的过程。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解读,是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章中对于“大阪轨道”的关注与研究,是针对日本外交整体实践中,基于主场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关联性互动,阐释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研究。同时,针对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专门性案例研究,以“谣传损害”背景下的经济外交作为分析案例,从另一个侧面充实了有关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论证过程。同时,本章对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比较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通过对比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阐释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本文第四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动因、特点与评价为主题。对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研究,本文的关注不单局限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本身,更注重在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产生的动机与深层原因等问题方面。基于国家治理与国家战略的双重视角,尝试重新认识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变化特点等问题。本文第五章以“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题,在综合分析日本经济外交嬗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构想、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展望,是分析、研究与评价日本外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之一。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不仅取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从国家治理到外交实践的相关构想与政策实践,而且与日本面临的外在国际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依据上述分析考察,本文尝试在结论部分提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本文尝试建构新的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通过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维度,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政策及其属性嬗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方位地考察日本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变化,转变现有日本外交研究的思维定势,实现日本外交研究的理论创新。本文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研究,是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继承、优化与拓展。第二,日本经济外交的内在构成与自身的逻辑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本国内外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地完善内涵,适时地扩展外延的有机整体。应对中国国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巨大变化,安倍政府重新认识和调整经济外交的价值与作用,是其现实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最明显体现。第三,本文在研究中特别关注了经济外交内涵变化与外延扩大的问题。诸如经济外交中的文化属性问题、公共外交与国际文化传播与经济外交政策的交叉融合问题等,为全面认识和把握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独立的思考。本文认为,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既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在21世纪日本国家外交实践中的延续,也是安倍政府在和平主义外交与文化产业立国等治国理念指导下,主动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外交实践过程。第四,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对日本经济外交特别是安倍经济外交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基础和政策动力,同时也决定了日本经济外交的特性与发展困局。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既给日本振兴经济与国际合作,重振国家自信提供了助力,同时也无法避免受到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国际认知等等的局限与约束,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无法摆脱既有的发展思路与框架,无法完全回应日本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后安倍时代”的日本经济外交能否摆脱困局,在日本经济与日本外交、日本国家转型与国际社会发展等等交汇过程中,继续发挥有效的链接与平衡作用,为日本的国力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持续观察。

魏莞月[6](2021)在《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 ——以联合办公为例》文中提出自从2015年我国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众创空间得以快速发展。大批初创型企业和团队选择入驻众创空间。相较于传统加速器和孵化器,众创空间不仅为空间使用者提供创业服务,还注重引导多方参与者进行资源分享。目前,联合办公是众创空间主要的形式,近年来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联合办公作为平台型企业,为空间参与者搭建了资源共享、社群共建的平台,促进多方主体的价值共创。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给以联合办公为代表的众创空间带来了巨大损失。许多空间面临无法复工、创客退租、资金周转困难等挑战。在突如其来的外部环境冲击下,部分空间却能够快速应对、积极调整,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由此,这些空间为什么能够呈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就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众创空间相关研究的情景集中于新冠疫情之前,现有研究主要围绕空间类型划分、基本功能和运营绩效展开。从创业生态系统展开的众创空间相关研究还很少,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空间生态系统核心运行机制进行讨论,实证研究成果还很缺乏。对于危机情形下的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还没有涉及。为弥补众创空间现有研究缺失,本文从创业生态系统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众创空间面对新冠疫情冲击的适应性机制。具体包含以下三个基本问题:(1)众创空间在疫情冲击下的适应过程包含哪些阶段?(2)空间适应外部环境冲击的各阶段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间有着怎样的关系?(3)空间多方参与主体间通过怎样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来应对疫情带来的危机?本文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的背景、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文章创新点;第二章对创业生态系统、众创空间、联合办公以及危机管理理论进行了文献梳理;第三章基于扎根理论探讨了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过程,提出包含网络恢复和网络重构的二阶段理论模型;第四章主要依据通过扎根理论提炼的适应过程理论框架以及相关文献,提出网络恢复阶段和网络重构阶段的研究假设;第五章介绍实证研究设计的具体过程,包含空间调研问卷的设计、各阶段关键变量的测量、大样本调研问卷收集以及主要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第六章汇报了二阶段适应过程模型的实证结果;第七章就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的实证结果展开讨论,对空间适应过程中关键因素间的关系以及空间多方参与主体如何协作应对疫情危机进行深度分析;第八章对适应性机制研究全文进行总结,并归纳理论贡献、实践启示和研究局限。对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的深入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疫情冲击下的空间适应过程包含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网络恢复和第二阶段网络重构阶段。在网络恢复阶段,空间危机应对能力通过合法性获取促进网络恢复的实现。空间危机应对能力包含四个维度,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行业特性有助于促进空间危机应对能力对合法性获取的影响。空间入驻企业组织间信任能够促进空间合法性获取对网络恢复的影响。入驻企业组织间信任包含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2)在空间适应过程的网络重构阶段,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以及空间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都能促进网络重构的实现。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包含三个维度,即关系管理能力、整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可直接或通过空间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的形式促进网络重构。空间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包含经济价值创造和社区品牌共建。制度支持能够促进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对价值共创的影响。(3)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扎根理论研究提出的二阶段适应过程理论模型。网络恢复阶段实证结果表明,空间危机应对能力有助于空间获得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的获取正向影响系统线下网络恢复;空间合法性获取在危机应对能力和线下网络恢复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行业特性在空间危机应对能力对于合法性获取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入驻企业组织间信任在空间合法性获取对线下网络恢复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4)网络重构阶段实证结果显示,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正向影响网络重构;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正向影响空间多方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空间多方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正向影响网络重构;空间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可通过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正向影响网络重构,价值共创发挥中介作用;制度支持没有在入驻企业动态能力对价值共创的影响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制度支持没有增强空间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在入驻企业动态能力与网络重构间的中介作用。(5)探讨了空间多方参与主体间价值共创的具体方式。个体在时间、空间与场景界限模糊的环境中将工作、休闲与社交三者融合为个体所在组织(团队)跨边界价值共创的实现创造了众多可能。不同组织通过自组织的方式与其他参与主体形成资源互补的协作关系,使得组织边界具有可渗透性,信息、资源等能够快捷地进行传递。空间中组织层面边界的开放、模糊与重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组织成员间深度交互的过程。空间参与主体间的相互影响使得空间整体更好地应对疫情冲击。本研究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提出疫情冲击情境下众创空间二阶段适应过程理论模型。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丰富了外部环境冲击情形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方面的研究成果,扩展了空间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相关研究,也为众创空间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实证检验了众创空间适应过程中网络恢复阶段各重要因素间的影响关系。网络恢复阶段的实证研究不仅分析了该阶段理论模型中的直接作用,还深入探讨了中介作用机制(引入中介变量政治合法性)和调节作用机制(引入调节变量行业特性与组织间信任),打开了创业生态系统初始适应阶段的理论“黑箱”。(3)实证检验了众创空间适应过程中网络重构阶段各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网络重构阶段的实证研究除了检验该阶段理论框架中的直接作用路径,还探讨了中介作用机制(引入中介变量价值共创)、调节作用机制(引入调节变量制度支持)以及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机制(检验制度支持是否增强了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有助于揭示网络重构的具体过程,丰富了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4)探讨了联合办公当中价值共创实现方式。基于个体层面工作、休闲与社交的融合以及组织层面边界的开放、模糊与重构,本文提出了空间价值共创具体方式。弥补了先前研究成果中对联合办公价值共创机理研究的缺失,也丰富了联合办公价值创造方式相关研究。

李治兵[7](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我国已完成了全国农村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由全面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战略,也将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因此,乡村振兴已成为下一步农村从基层党建到经济产业发展,再到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多项工作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方略,对民族地区下一步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统领指导意义。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地位突出,但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多重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文化、生态、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复合问题。在羌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业,对于在资源与环境硬约束背景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和政府有关乡村振兴的决议、规划、政策为指导,运用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按照“背景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咨询交流—重点突破”的思路,采用“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程序,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聚焦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的核心命题,明确研究的内容、思路,以此作为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梳理相关指导思想及理论,对乡村振兴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选取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性以及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全面勾画出其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综合运用既有研究成果、政府政策及田野调查资料,从产业、生态、文化、基层治理、收入五个方面构建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以老人村、桃坪村、坪头村等三个典型案例村寨,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剖析其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村寨旅游发展在产业融合、村民增收、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层党建等方面的成效,生成具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的村寨旅游发展经验。以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辨析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现实挑战,洞悉其在人力、土地、资金、管理、基层组织、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把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村民组织化、基层治理等纳入村寨旅游发展分析框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以及所有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的重大时代背景和统领方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村寨旅游应当并也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村治方面的要求。第二,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阶段,尽管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村寨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升级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对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区域宏观贡献与案例村寨的微观贡献的研究表明,村寨旅游是推进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之一。第三,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发展应树立新的资源利用与产业获益理念。第四,产业融合是促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良性发展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第五,构建劳动、经营、资本的多元化参与格局,其中落实与活用中央有关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重要政策,探索多样化土地流转,确保村民资本化参与旅游业及收益权利是一项重要新课题,也是巩固全面小康和推进乡村产业融合振兴的政策保证。第六,加强村级基层党建,探索村寨旅游业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并保证村民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快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村民自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良好村寨旅游秩序的重要途径。

国家发展改革委[8](2021)在《开年首场|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您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文中指出答记者问01总台央视财经记者:问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单,一方面中国经济保持了全年的正增长,GDP突破了百万亿,但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虽然经济的增长超出预期,但一些微观主体的感觉却不尽相同,请对此作出评价,谢谢。严鹏程:2020年中国经济在多重冲击下实现了稳定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GDP增长2.3%、

唐仁敏[9](2021)在《去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文中指出1月19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1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政研室主任袁达、综合司司长严鹏程等3位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介绍了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和稳投资、重点改革、新型城镇化、中欧班列等工作进展情况,并就经济运行态势和宏观调控政策、重点改革事项、重大项目建设、能源供应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价格运行情况、促消费政策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陈敏[10](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饮水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近40年来先后投资1.5万亿元、新建1100多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覆盖近10亿农村居民。从工程覆盖面看,我国应已全面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调查和统计显示,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饮水数量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价格上供高于求、质量上供低于求等矛盾问题处处存在(陈敏,2020)。一方面是有水供给但无人使用,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农村存在大量饮水工程被抛荒,供能闲置50%以上,水利部暗访统计也证实有50%左右的农村饮水工程表现为不可持续;长江水利科学院对重庆试点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评价,只有38.5%达到可持续标准。另一方面是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水用或者有人乱用水、浪费水的情况并存,大量农村居民依旧过着喝望天水的生活,包括部分工程覆盖范围的居民,也有居民挥霍着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免费水。可见,有工程覆盖≠有产品供给,有供给≠有效供给,百姓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村饮水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有供有需但非有效”的情况?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持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农村饮水制度安排?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目标有三:一是把握农村饮水供给的变动规律、本质属性、现实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二是明确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制约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具体制度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建议。研究思路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农村饮水的产品属性入手,以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明确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现实条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饮水制度设计冲突、农村饮水供给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农村饮水融资投入制度困境等维度,分析相关制度的缺陷及其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克服“泛市场化”“泛公益化”两种错误认识,进而构建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具有优先保障地位(第3章)。通过追溯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类似公共产品比较分析,可得到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基础性和致命性、垄断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区域性和差异性、资源性和流动性等本质属性和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织等阶段性特征,其需求具有钢性强、受众宽、空间大等特点,在农村所有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优先地位。(2)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第4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百姓饮水中市场需求部分和基本需求的市场有效部分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兜底保基本民生中作用,对基本需求中的市场失灵部分,应该由政府兜底保障,政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缺位。(3)市场失灵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体表现(第5章)。通过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推导当前11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可能存在的360种市场供需情形中,只有72种市场有效,这意味着理论上农村饮水市场80%会失灵,为政府参与农村饮水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4)改进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是政府当前破解农村饮水有效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第6、7、8章)。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饮水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考察搜集到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的38个农村饮水制度,发现之前以工程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制度难以适应新矛盾、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以分区定性、分段定责、分量计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制度体系,包括总供给-总销售制度(CS-CS制度)、阶段水价制度、城乡联动联调水价制度、“双通道”决策制度、专用水票“需求侧”直补制度、内部交叉补贴制度等,释放制度红利、巩固建设成果,既可提高投资效益,又可增强百姓福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提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按照覆盖范围和缺失危害程度标准,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分区(ABCD)设计理论,并发现农村饮水处于A区的优先地位。并按照供需关系和市场原则,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分区,划分了市场和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界限,发现农村饮水刚需部分(ac C)在农村公共产品保障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有助于回答“农村饮水安全是不是公共产品”“农村饮水为何需要优先供给”“如何厘清市场和政府在供给农村饮水职责的界限”等基本问题。(2)构建融合“价格控制”和“供求干预”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本文构建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把农村饮水需求分解为基本需求(公益品)和非基本需求(市场产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中的职责边界。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在减轻政府负担中压实政府责任、在增加企业责任中促进企业发展,把原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独木桥”路径变成“双通道”提供依据。(3)基于“卡尔-希克斯标准”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本文从定性制度、责任制度、融资制度等9个方面,考察了3个层面、38个农村饮水制度的效率,剖析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并按照“卡尔-希克斯标准”进行制度改进,创新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回答了“农民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政府该尽什么责、补多少钱”等长期困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的基本问题。

二、今年经济运行环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今年经济运行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单位文艺
        1.3.2 单位文艺组织
        1.3.3 单位文艺人
    1.4 理论基础
        1.4.1 结构功能主义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田野过程介绍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1.6.1 研究框架
        1.6.2 篇章结构
        1.6.3 阶段划分依据
    1.7 研究意义
        1.7.1 理论意义
        1.7.2 现实意义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小结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小结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小结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小结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小结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7.2.1 即时性实效
        7.2.2 阶段性实效
        7.2.3 积累性实效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增速尚未完全恢复 行业仍需持续努力 中国纺联举行202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视频会(论文提纲范文)

纺织行业:总体处于恢复阶段,下半年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棉纺织行业:设备利用率超疫情前水平
化纤行业:三个原因推动行业利润增长
印染行业:生产经营逐步趋于正常化
家纺行业:运行良好增速有所放缓
针织行业:产销衔接步入良性发展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盈利水平将回归正常
服装行业:呈现较好恢复性增长

(3)上半年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上半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
抓紧研究制定出台各领域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
中欧班列跑出了互利共赢“加速度”
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缓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全国范围内营商环境整体改善
经济恢复成效明显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切实保障电力迎峰度夏平稳有序
大宗商品价格将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有色金属储备投放稳定市场价格预期
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具有坚实基础
扎实推进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建设
有效稳妥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相关工作
着力引导外债资金用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推动我国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4)汉英同声传译中的简约现象研究 ——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CRONYM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1.3 Methodology of the Thesis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Development of SI
    2.2 Studies on S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ffort Model
    2.3 Studies of Concision at Home and Abroad
        2.3.1 Studies of concision at home
        2.3.2 Studies of concision abroad
    2.4 Related Studies on Press Conference of SCIO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n Introduction to Gile’s Effort Model
    3.2 An Introduction to Concision
        3.2.1 Definition of concision
        3.2.2 Classifications of concision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CONCISION IN CASE STUDY
    4.1 Omission
        4.1.1 Omission of known information
        4.1.2 Omission of false start
        4.1.3 Omission of similar expression
        4.1.4 Omission of unnecessary modifier
        4.1.5 Omission of repetition
    4.2 Simplification
        4.2.1 Abbreviation
        4.2.2 Substitution
        4.2.3 Fuzzy processing
    4.3 Generalization
        4.3.1 Generalization of elaboration
        4.3.2 Generalization of unclear expression
Chapter Five REASON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USAGE OFCONCISION
    5.1 Reasons for Concision
        5.1.1 Objective reasons
        5.1.2 Subjective reasons
    5.2 Strategies for the Usage of Concision
        5.2.1 Adequate preparation before interpreting
        5.2.2 Discern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formation
        5.2.3 Moderate EVS
        5.2.4 Self-repair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6.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Ⅰ The Press Conference on the Completion and Commissioning of the Bei 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50:31)
APPENDIXⅡ The Press Conference on China's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first half of 2020(58:00)
APPENDIXⅢ The Press Conference on White Paper "Fighting COVID-19: China in Action"(01:40:24)

(5)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延展
第二章 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核心内涵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时代嬗变
    第二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设想与实践
    第三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五大支柱与“三大经贸合作协定”
第三章 日本经济外交的外延扩大
    第一节 “大阪轨道”:日本经济外交的话语构建
    第二节 政府开发援助计划(ODA):日本经济外交的变异
    第三节 应对“谣传损害”的危机公关:日本经济外交的新范式
第四章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特点与局限性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国内外动因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局限性
第五章 “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趋势与展望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趋势与困境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 ——以联合办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众创空间发展现状
        1.1.2 联合办公发展现状
        1.1.3 新冠疫情对众创空间的冲击
    1.2 研究目的及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创业生态系统
        2.1.1 创业生态系统内涵与构成
        2.1.2 创业生态系统特征
        2.1.3 网络视角的创业生态系统
        2.1.4 复杂适应性系统(CAS)
        2.1.5 基于CAS的创业生态系统研究
    2.2 众创空间
        2.2.1 众创空间内涵
        2.2.2 众创空间分类
        2.2.3 众创空间的主要研究问题
    2.3 联合办公
    2.4 危机管理理论
    2.5 现有文献述评与研究缺失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过程模型
    3.1 扎根理论概述
    3.2 调研设计与调研对象
        3.2.1 调研目的及访谈提纲
        3.2.2 调研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3.3.1 数据收集
        3.3.2 数据编码过程
    3.4 理论模型构建
        3.4.1 开放编码
        3.4.2 主轴编码
        3.4.3 选择编码
        3.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5 理论模型阐释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假设
    4.1 相关理论
        4.1.1 制度理论
        4.1.2 动态能力理论
        4.1.3 资源依赖理论
    4.2 关键变量内涵及维度划分
        4.2.1 危机应对能力
        4.2.2 合法性获取
        4.2.3 行业特性
        4.2.4 组织间信任
        4.2.5 网络恢复
        4.2.6 动态能力
        4.2.7 价值共创
        4.2.8 制度支持
        4.2.9 网络重构
    4.3 网络恢复阶段假设
        4.3.1 危机应对能力与合法性获取
        4.3.2 合法性获取与网络恢复
        4.3.3 合法性获取的中介作用
        4.3.4 行业特性的调节作用
        4.3.5 组织间信任的调节作用
    4.4 网络重构阶段假设
        4.4.1 动态能力与网络重构
        4.4.2 动态能力与价值共创
        4.4.3 价值共创与网络重构
        4.4.4 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
        4.4.5 制度支持的调节作用
        4.4.6 价值共创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4.5 假设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相关文献查询
        5.1.2 初始问卷形成
        5.1.3 变量测度
    5.2 小样本预测试
    5.3 大样本数据收集
        5.3.1 数据采集过程
        5.3.2 问卷收集结果
    5.4 统计分析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结果
    6.1 样本特征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网络恢复阶段的实证结果
        6.3.1 网络恢复阶段模型的共同测量误差检验
        6.3.2 网络恢复阶段模型各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6.3.3 网络恢复阶段信度与效度检验
        6.3.4 网络恢复阶段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6.4 网络重构阶段的实证结果
        6.4.1 网络重构阶段模型的共同测量误差检验
        6.4.2 网络重构阶段模型各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6.4.3 网络重构阶段信度与效度检验
        6.4.4 网络重构阶段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6.5 两阶段模型稳健性检验
        6.5.1 网络恢复阶段模型稳健性检验
        6.5.2 网络重构阶段模型稳健性检验
    6.6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果讨论
    7.1 网络恢复阶段
        7.1.1 危机应对能力与合法性获取
        7.1.2 合法性获取与网络恢复
        7.1.3 合法性获取在危机应对能力与网络恢复间的中介作用
        7.1.4 行业特性对危机应对能力与合法性获取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7.1.5 组织间信任对合法性获取与网络恢复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7.1.6 控制变量与网络恢复
    7.2 网络重构阶段
        7.2.1 动态能力与网络重构
        7.2.2 动态能力与价值共创
        7.2.3 价值共创与网络重构
        7.2.4 价值共创在动态能力与网络重构间的中介作用
        7.2.5 制度支持对动态能力与价值共创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及价值共创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7.2.6 控制变量与网络重构
    7.3 访谈结果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理论贡献
    8.3 实践启示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众创空间访谈提纲
    附录二 理论模型构建阶段访谈基本情况
    附录三 众创空间正式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乡村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
        (三)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四)关于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
        (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业关系的研究
        (六)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1章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1.1 指导思想
        1.1.1 乡村振兴战略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1.2 理论基础
        1.2.1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
        1.2.2 乡村旅游理论
        1.2.3 产业融合理论
        1.2.4 乡村文化变迁与文化保护理论
        1.2.5 中国当代产权理论
    本章小结
第2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基本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
    2.1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概况
        2.1.1 羌族与岷江上游羌族地区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历史文化概况
        2.1.4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基本情况
        2.2.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数量和所属行政区划
        2.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风貌、地理分布
        2.2.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经济概况
        2.2.4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社会概况
    2.3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及其重要性分析
        2.3.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及其发展
        2.3.2 灾后旅游业振兴及其问题
        2.3.3 单一区域性扶贫、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及其问题
        2.3.4 部分羌族村寨面临的现实问题
        2.3.5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分析
    2.4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实施
        2.4.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全面小康基本实现
        2.4.2 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及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
        2.4.3 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4.4 合村并乡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2.4.5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2.4.6 全域旅游推进与村寨旅游发展
        2.4.7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的成绩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与条件
        3.1.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分类
        3.1.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
        3.1.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条件
    3.2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历程
        3.2.1 起步阶段(90年代初至中后期)
        3.2.2 初步发展阶段(1998 年—2008 年)
        3.2.3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3.3.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数量
        3.3.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供给能力及旅游收入
        3.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成效
    本章小结
第4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
    4.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可比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5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个案研究
    5.1 老人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1.1 老人村概况
        5.1.2 老人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1.3 老人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1.4 老人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桃坪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2.1 桃坪村概况
        5.2.2 桃坪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2.3 桃坪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2.4 桃坪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3 坪头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3.1 坪头村概况
        5.3.2 坪头村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5.3.3 坪头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3.4 坪头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4 三村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5.4.1 整体评价
        5.4.2 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经验
        6.1.1 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村寨旅游发展
        6.1.2 差异化的村寨旅游发展策略
        6.1.3 村寨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综合贡献效应
        6.1.4 不同类型的村寨旅游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存在差异
    6.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问题探析
        6.2.1 旅游业发展后劲乏力
        6.2.2 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6.2.3 旅游管理机制不完善
        6.2.4 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
    6.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人力资本欠缺
        6.3.2 土地资源制约
        6.3.3 资金制约
        6.3.4 自然灾害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6.3.5 产权制度不完善
        6.3.6 村寨原子化
    6.4 乡村振兴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4.1 村寨旅游发展思维转向
        6.4.2 探讨村寨旅游赋权及村民受益方案
        6.4.3 激发村寨旅游内生发展活力——多元化参与
        6.4.4 村民再组织与村寨旅游秩序的重塑
        6.4.5 加强旅游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6.4.6 争取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五:访谈纪要
    附录六: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8)开年首场|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您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答记者问

(9)去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
多重冲击下经济稳定恢复民生得到较好保障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发挥投资关键作用
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领域能源需求
今年有能力、有条件巩固经济稳定恢复态势
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积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价格不出现大幅上涨
进一步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10)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框架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1.4.1 数据来源
        1.4.2 数据处理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动态、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 研究动态
        2.1.1 文献综述
        2.1.2 研究述评
    2.2 基础理论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2.3 相关概念
        2.3.1 农村饮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3.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2.3.3 阶梯水价与阶段水价
第3章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3.1 发展历程
        3.1.1 安全标准演变历程
        3.1.2 规划法规完善历程
        3.1.3 水源管理制度变迁
    3.2 比较分析
        3.2.1 与城市饮水比较
        3.2.2 与农村公路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比较
        3.2.3 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类产品供给比较
    3.3 需求分析
        3.3.1 基础性需求:刚性强
        3.3.2 广泛性需求:受众宽
        3.3.3 发展性需求:空间大
    3.4 基本特征
        3.4.1 基础性和致命性
        3.4.2 垄断性和群体性
        3.4.3 阶段性和反复性
        3.4.4 区域性和差异性
        3.4.5 资源性和流动性
        3.4.6 分散性和季节性
    3.5 阶段特征
        3.5.1 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
        3.5.2 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
        3.5.3 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
        3.5.4 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
        3.5.5 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
        3.5.6 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4.1 制度创新的主流目标
        4.1.1 以居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4.1.2 形成闭环的制度体系
        4.1.3 遵循本质属性、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
    4.2 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法
        4.2.1 注重“卡尔多改进”追求效益最大化
        4.2.2 注重上下结合内外互动体现实用性
        4.2.3 注重前后比较左右借鉴凸显均衡性
    4.3 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4.3.1 统一的思想认识
        4.3.2 扎实的经济基础
        4.3.3 成功的经验借鉴
        4.3.4 庞大的工程系统
        4.3.5 归位的政府职能
    4.4 制度创新的内部条件
        4.4.1 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4.4.2 逐步异化的制度目标
        4.4.3 非均衡的制度效应
    4.5 制度创新的考核指标
    4.6 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
        4.6.1 市场有效的判断标准
        4.6.2 制度有效的制约因素
        4.6.3 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
        4.6.4 制度创新的现实局限
    4.7 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市场特征
    5.1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5.1.1 模型选择:三种常见市场分析模型比较
        5.1.2 模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
        5.1.3 模型说明:重要节点和区域
    5.2 质量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供给-需求分析
        5.2.1 基本类型
        5.2.2 有效性分析
    5.3 价格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成本-收益分析
        5.3.1 基本类型
        5.3.2 有效性分析
    5.4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有效性综合分析
        5.4.1 模型分析及结果
        5.4.2 主要特点
    5.5 调查数据分析
        5.5.1 抽样调查分析
        5.5.2 典型调查分析
        5.5.3 居民反馈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设计冲突及创新
    6.1 制度设计冲突的主要表现
        6.1.1 产品定性模糊化:混淆不准的定性制度
        6.1.2 供给质量理想化:高标低配的水质制度
        6.1.3 供水类型单一化:人畜同饮的供给制度
    6.2 制度设计失灵的内在机理
        6.2.1 定性制度失灵分析
        6.2.2 质量制度失灵分析
        6.2.3 分类制度失灵分析
    6.3 制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6.3.1 分区定性制度创新
        6.3.2 “双通道”决策制度创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及创新
    7.1 制度落地矛盾的主要表现
        7.1.1 责任落实基层化:“层层下移”的责任制度
        7.1.2 融资主体空心化:“补助”“配套”的融资制度
        7.1.3 运行管理公地化:抓大放小的运管制度
    7.2 制度落地矛盾的内在机理
        7.2.1 责任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2 融资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3 运管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3 责任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7.3.1 分段定责制度创新(CS-CS制度)
        7.3.2 创新绩效评价制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村饮水安全融资投入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创新
    8.1 融资投入两难的主要表现
        8.1.1 资金分配均等化:数人头的投入制度
        8.1.2 产品定价市场化:“以水养水”的定价制度
        8.1.3 运管补贴低效化:逆向刺激的补贴制度
    8.2 融资投入两难的内在机理
        8.2.1 投入制度失灵分析
        8.2.2 定价制度失灵分析
        8.2.3 补贴制度失灵分析
    8.3 融资投入制度创新思路
        8.3.1 “阶段水价”制度创新
        8.3.2 “需求侧补贴”制度创新
    8.4 算例
        8.4.1 现行制度导致工程荒废
        8.4.2 实行制度保基本运行
        8.4.3 创新制度多方受益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分区治理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治理失效的有效方式
        9.1.2 市场失灵是农村饮水安全市场供给的基本特征
        9.1.3 统筹推进是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必由之路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研)课题

四、今年经济运行环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2]增速尚未完全恢复 行业仍需持续努力 中国纺联举行202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视频会[J]. 郭春花,李亚静,关云鹤. 纺织服装周刊, 2021(32)
  • [3]上半年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J]. 唐仁敏. 中国经贸导刊, 2021(15)
  • [4]汉英同声传译中的简约现象研究 ——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为例[D]. 辛佳婧.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D]. 沈丁心. 外交学院, 2021(10)
  • [6]疫情冲击下众创空间适应性机制研究 ——以联合办公为例[D]. 魏莞月.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D]. 李治兵.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8]开年首场|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您最关心的热点问题![J]. 国家发展改革委. 经济管理文摘, 2021(03)
  • [9]去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J]. 唐仁敏. 中国经贸导刊, 2021(02)
  • [10]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标签:;  ;  ;  

今年经济运行环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