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昌隆缫丝厂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吉昌隆缫丝厂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继昌隆缫丝厂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皓冰[1](2021)在《继昌隆缫丝厂建厂时间考》文中研究说明继昌隆缫丝厂是我国第一家民办缫丝企业,常被引入一些中国近代史相关教材,其时间的正确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史料的发布和挖掘,曾经公认的建厂时间存在误差,应提前至1866年前后。在当时办厂非法、机器夺工人人之利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陈启源及相关官员主观调整建厂的开始时间。明确这个时间及社会环境对于研究近代企业的萌发及后期的企业转型都具有重要价值。

吴建新[2](2021)在《陈启沅和继昌隆若干史实的辩证和陈启沅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以往陈启沅和继昌隆研究中涉及的史实提出了新的见解,对以往的研究所忽视的陈启沅思想遗产做了分析。主要内容分为:第一部分,认为机器缫丝业兴起与旧式丝织业的冲突,并不是必然发生的,而是由商业环境决定的。此外认为继昌隆被准许迁回简村之后,世昌纶并没有复建继昌隆的规模。此外对陈启沅在澳门建立的缫丝厂、陈启沅的生卒年提出了新见解。上述观点都利用了作者搜集到的新材料为主要论据。第二部分研究了陈启沅的着作,分析了陈启沅的实业、科技思想,其次对陈启沅的慈善思想做了分析,并叙述了陈启沅的主要善行和对儿孙慈善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陈启沅的历史地位。

汪海云,朱彩琴[3](2020)在《以人为本 对话历史——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为例》文中提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历史事件、现象的背后就是人的活动。抽离了人的活动,历史会变得干瘪、缺乏灵动;脱离了人(学生),历史课堂会变得沉闷、低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

戴丽[4](2020)在《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发展的成就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都是以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两个过程”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基本理论框架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开启了对近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相继建立了“冲击-反应”、“传统-现代”、“中国中心论”等模式。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革命史范式引发争议,片面的“西方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遭到质疑,为适应当代中国改革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研究范式日益兴起。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节点,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研究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本文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由点及面,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作为统摄全文的框架,分别从技术条件(包括生产技术和劳动素质)与社会形式(包括资本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和资本积累)两个维度具体阐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并从二者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中厘清近代中国产生巨变的历史脉络,力求突破学界已有的点线研究。由表入里,围绕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具有的直接进步作用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考察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角度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力求避免将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思想单纯政治化、学术化。本文基本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论述起点,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为时间下限。首先,简要回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从孕育到创制再到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然后,分别就官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发生的时代变迁和呈现的特点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最后,指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在近代企业和社会生产中从早期的直接结合逐步向双向度互动演化。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共同组合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动态结构,二者相互作用的逻辑进路表现为,一方面,技术引入促进产业工人诞生,技术传播壮大产业工人规模,技术递进推动产业工人联合;另一方面,资本组织形式引发技术应用,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资本积累刺激技术创新。据此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核心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取得了一定发展且具有相对的进步性,直接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诞生和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中国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社会生产力条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近代中国并存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不发展两种状态,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生产方式广泛存在。事实上,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处于特殊阶段,其发展的事实才容易被传统封建制下的社会矛盾所掩盖。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较而言是一种历史进步,是应该被支持和肯定的新生事物。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才异常缓慢和艰难,才需要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发展清除封建残余。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不高,急需要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来代替机械化操作,才有了工人阶级高度的集中性。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给劳动者带来经济上的严重剥削、漫长的劳动时间和残酷的政治压迫,才有了无产阶级彻底反抗意志的觉醒和顽强斗争实践觉悟的提高。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才软弱无能,中国共产党才应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正是因为两种状态的并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才会不断走向反动对立面,科学社会主义才会进一步直抵人心。以工业化和商品化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长期存在和持续影响是中国的现实,变革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性课题。本文以历史缘由为起点,科学总结中国现代化思潮的历史经验,形成对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镜鉴,理性审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异同,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知。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应当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不断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活力,推动市场经济模式迈入新的层次和高度,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高效率和高质量发展。

吴建新[5](2018)在《陈启沅和继昌隆若干史实辩证和陈启沅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以往陈启沅和继昌隆研究中涉及的史实提出了新的见解,对以往的研究所忽视的陈启沅思想遗产做了分析。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传统观点认为机器缫丝业兴起与旧式丝织业发生冲突是根据商业环境决定的,而不一定是必然发生的。我认为继昌隆被准许迁回简村之后,世昌纶并没有复建继昌隆的规模。同时,对陈启沅在澳门建立的缫丝厂、陈启沅的生卒年提出了新见解。第二,通过研究陈启沅的着作,分析了陈启沅的实业、科技思想,对陈启沅的慈善思想、主要善行和对儿孙慈善思想的影响也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陈启沅的历史地位。

李建设[6](2018)在《在深入挖掘中凸显历史课堂的意蕴——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的教学实践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复习课不仅要着眼、着力于基础知识的夯实,更要反映学生能力提升的诉求,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若仅仅聚焦于知识点面面俱到的重复,学生循环往复的死记硬背,势必导致课堂乏味,学生后续乏力。复习课的有效落实,需要教师细心体察、观照学生课堂的情绪状态、参与度,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设计难易程度的基础上,又不失趣味性与思想性。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探究。本文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的教学,尝试以小切口、故事化的形式,构建新型历史复习课,并试图从中归纳相关设计策略。

张艳芹[7](2018)在《晚清传入中国的蚕业科技(1840-1911)》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四千年我国就有了养蚕活动。到春秋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蚕桑生产经验;发展到汉代,黄河流域成为我国蚕桑业的种植、发展中心;至宋元时期,蚕桑业的重心向南移至江南地区,江浙一带的丝织业较为繁盛;进入明清后,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山东、江浙、四川和广东成为我国蚕桑业的主要产区。到18世纪时近代科学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了,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建立起了近代农学体系,解决了一些蚕病的预防,欧洲的蚕丝业开始兴起。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展蚕桑教育,蚕桑业发展迅猛。我国的传统蚕桑业面对面对西方和日本同行的竞争,在国际市场上痛失利权,我国传统的蚕桑生产已不能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本文重点阐述了西方近代化蚕桑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之后,在国内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引进、接纳国外的先进技术改改进传统的蚕桑业的过程。通过派遣留学生、聘请外国教习、翻译蚕桑学书籍、兴办蚕桑学堂、引进机器缫丝设备等方法,我国的传统蚕丝业开始发生改变。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近代缫丝工业在部分地区建立起来。广东和上海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了机器缫丝厂最集中的地区。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蚕丝业一直都是机器缫丝和手工缫丝并行发展,手工缫制的土丝供应国内市场,厂丝则出口。本文还对国外近代蚕桑技术在我国传播和发展受到的阻碍及局限做了分析和总结。受到思想文化、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蚕丝业并没有完全实现近代化,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理论在国内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播和利用,但是在此过程中,我国的近代农业教育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蚕桑业也产生了大批的专业人才,这一切为民国时期国内的蚕桑业改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瞿商,许天成[8](2017)在《半工业化“复辟”的历史及其当代发展——以上海和珠三角两地缫丝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以及珠三角地区是中国传统手工缫丝业重地,同时也是较早引入蒸汽动力发展现代缫丝的地区之一。在这些地方,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各种因素,作为现代化最初尝试而引进的完全机械化缫丝工厂发展并不顺利。反而是那些采用半机械半手工生产的中间形态的缫丝厂较好地适应了行会等传统势力盛行,劳动力资源要素过剩,作为大机器工业生产配套的其他工业基础薄弱等的中国社会实际,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学界对此有过"中间经济"和"半工业化"的提法和总结。但所谈的也属于近代时期的乡村手工业的半工业化,在范围上未及详细和延展到城市,在时间上也略作延伸,未竟全功,殊为遗憾。回顾这段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历史,不仅有助于厘清中国工业化所经过的一种重要中间形态,还有助于理解当代仍然不断发生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中,有时甚至表现为技术水平倒退的"中间形态"的复辟现象。

张瑞琪[9](2017)在《继昌隆缫丝厂的兴衰研究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继昌隆缫丝厂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虽然有过一段时间的兴旺发展,但最终依然摆脱不了走向消亡的历史命运。继昌隆缫丝厂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的一帧典型缩影。本文分五个章节对继昌隆缫丝厂的兴衰历程进行考察研究。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研究方法与思路及创新点共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概述了继昌隆缫丝厂创办的时代背景、创办的有利条件和继昌隆缫丝厂创建时的简况。第三章对继昌隆缫丝厂的发展繁荣时期进行阐述,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继昌隆缫丝厂兴旺发展的原因。该时期的继昌隆缫丝厂因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获得不错的企业效益。进而分析了这一时期继昌隆缫丝厂兴旺发展的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说明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经营能够获得一定的发展。第四章阐述了继昌隆缫丝厂的衰败终结阶段,概括了继昌隆缫丝厂的发展因受到了传统丝业行会的威胁以及地方封建官员的查封,迁往澳门后折返,经过几次改名后彻底关闭的过程,并梳理出导致其衰败的多重因素。继昌隆缫丝厂的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第五章在继昌隆缫丝厂兴衰发展历程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几点历史启示,对新时期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家独立、主权完整是企业生存最重要的前提,企业的兴旺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对企业鼓励与扶持,是企业发展重要保障。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企关系,政府与企业之间能否实现良性互动,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自身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吉晓华[10](2014)在《从自梳女、金兰契看清末民初广东地区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一、自梳女与金兰契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习俗是女子婚前梳辫,婚后梳髻。所谓自梳女就是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女子。这一特殊风俗始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民初,主要出现在中国蚕丝业发达的广东顺德、番

二、继昌隆缫丝厂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昌隆缫丝厂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继昌隆缫丝厂建厂时间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归国”与“办厂”时间存疑
二、确切年份的考证
三、产生“年份模糊”的原因
四、结语

(4)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发展的成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1.2.1 本选题国外研究概述
        1.2.2 本选题国内研究概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
        1.3.1 本文研究视角与核心观点
        1.3.2 本文基本内容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1.4.2 总括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1.4.3 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主要内容
    2.1 生产方式
    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构成
        2.3.1 宏观层面
        2.3.2 微观层面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3.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酝酿(1840—1869年)
        3.1.1 新生产力出现
        3.1.2 原始资本积累
        3.1.3 产业工人诞生
    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创制(1870—1894年)
        3.2.1 扩大市场开放
        3.2.2 买办身份转变
        3.2.3 近代企业产生
    3.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的曲折发展(1895—1919年)
        3.3.1 实业环境改善
        3.3.2 近代企业发展
        3.3.3 发展中的曲折
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技术条件在近代中国的递进
    4.1 生产技术
        4.1.1 官营企业
        4.1.2 民营企业
    4.2 劳动素质
        4.2.1 官营企业
        4.2.2 民营企业
    4.3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技术条件在国际上的估量
        4.3.1 生产设备规模比较
        4.3.2 机械动力使用比较
        4.3.3 劳动生产效率比较
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社会形式在近代中国的演进
    5.1 资本组织形式
        5.1.1 官营企业
        5.1.2 民营企业
    5.2 组织管理
        5.2.1 官营企业
        5.2.2 民营企业
    5.3 资本积累
        5.3.1 官营企业
        5.3.2 民营企业
    5.4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社会形式在国际上的估量
        5.4.1 工业规模比较
        5.4.2 制度水平比较
        5.4.3 分配水平比较
6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作用
    6.1 直接促进无产阶级队伍的诞生和壮大
        6.1.1 技术引入促进产业工人诞生
        6.1.2 技术传播壮大产业工人规模
        6.1.3 技术递进推动产业工人联合
    6.2 一定程度上奠定现代中国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社会生产力条件
        6.2.1 资本组织形式引发技术应用
        6.2.2 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6.2.3 资本积累刺激技术创新
7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影响
    7.1 客观上奠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产生的社会条件
        7.1.1 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基础
        7.1.2 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7.1.3 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
    7.2 客观上奠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起始条件
        7.2.1 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经济条件
        7.2.2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优势
        7.2.3 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晚清传入中国的蚕业科技(1840-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史料来源
2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外蚕丝业的发展概况
    2.1 晚清中国的蚕丝业发展状况
        2.1.1 中国传统蚕桑体系的形成过程
        2.1.2 明清中国蚕桑中心之一——太湖地区
        2.1.3 明清中国蚕桑中心之二——珠江三角洲
        2.1.4 中国传统蚕桑技术之精华
    2.2 十九世纪世界蚕丝业发展及中外交流
        2.2.1 鸦片战争后中国蚕丝业的发展
        2.2.2 十九世纪前后中国的蚕丝出口变缓及原因
    2.3 世界蚕丝业发展概况
        2.3.1 中国蚕桑技术的外传
        2.3.2 近代科技在欧洲蚕丝业上的运用与国外蚕丝业的兴起
        2.3.3 微粒子病对世界蚕丝业的影响及其防治技术的产生
        2.3.4 日本蚕学改良与超过中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 欧洲传入的蚕丝生产技术
    3.1 机器缫丝设备、技艺的引进
    3.2 蚕书的译制——近代蚕学知识的传入
4 日本传入的蚕桑技术
    4.1 借鉴日本经验兴办蚕桑教育
        4.1.1 创办蚕业学堂培养专业人才
        4.1.2 派遣留学生与聘请日本教习
    4.2 向日本学习养蚕技术
        4.2.1 改良蚕种
        4.2.2 翻译日文蚕学书籍
        4.2.3 学习日式缫丝机
    5.西方近代蚕桑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阻碍及局限
        5.1 民间对近代缫丝机器的排斥及抵抗
        5.2 迷信思想阻碍了科学的传播
        5.3 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方面的原因
        5.4 推广的成本问题
    6.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半工业化“复辟”的历史及其当代发展——以上海和珠三角两地缫丝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的“半工业化”
     (一) 缫丝业成套工业化的尝试
        1. 上海华洋商人的初试
        2. 继昌隆之设与资本有机构成
        3.“汽机”的用途和“工业”的形式及其效率
     (二) 向工业化过渡
        1.“捣毁‘汽机’”的插曲
        2. 新式缫丝工业的曲折发展
        3. 向工业化迈进的趋势
三、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理论解释
四、当代的“中间形态”
     (一) “中间形态”自发复现及其现实原因
     (二) “成本论”在新旧历史时期的一致性
     (三) “中间形态”的未来

(9)继昌隆缫丝厂的兴衰研究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时期:1872-1874
    2.1 继昌隆创建的时代背景
        2.1.1 继昌隆创办的国际背景
        2.1.2 继昌隆创办的国内背景
    2.2 继昌隆创建的有利条件
        2.2.1 适宜的气候条件
        2.2.2 有利的贸易条件
        2.2.3 便利的交通条件
    2.3 继昌隆创建时的简况
        2.3.1 创办人陈启沅
        2.3.2 选址的考量
        2.3.3 雇工的招募
        2.3.4 资金的投入
第三章 继昌隆缫丝厂的发展兴旺时期:1874-1881
    3.1 继昌隆发展的概况
        3.1.1 企业管理方面
        3.1.2 市场销售方面
    3.2 继昌隆发展繁荣的自身因素
        3.2.1 改良缫丝技术
        3.2.2 克服地方的阻力
    3.3 继昌隆发展的外在因素
        3.3.1 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加
        3.3.2 较为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章 继昌隆缫丝厂的衰败终结时期:1881-1928
    4.1 继昌隆的衰败过程
        4.1.1 丝业行会手工业者的威胁
        4.1.2 迁址澳门后折返并最终衰败
    4.2 衰败的国际因素
        4.2.1 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4.2.2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4.3 衰败的国内因素
        4.3.1 不完整的国家主权
        4.3.2 行会矛盾重重
    4.4 衰败的自身因素
        4.4.1 危机管理意识薄弱
        4.4.2 生产设备不具有竞争力
第五章 继昌隆缫丝厂兴衰的历史启示
    5.1 企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5.1.1 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独立
        5.1.2 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
    5.2 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5.2.1 企业应主动寻求政府帮助
        5.2.2 政府应加强与企业联系
    5.3 企业自身应提高竞争力
        5.3.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3.2 积极开拓世界市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0)从自梳女、金兰契看清末民初广东地区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梳女与金兰契
二、广东地区近代产业女工的出现
三、独立的经济地位奠定了广东地区女性自梳的基础

四、继昌隆缫丝厂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继昌隆缫丝厂建厂时间考[J]. 刘皓冰. 文教资料, 2021(18)
  • [2]陈启沅和继昌隆若干史实的辩证和陈启沅思想研究[J]. 吴建新. 广州文博, 2021(00)
  • [3]以人为本 对话历史——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为例[J]. 汪海云,朱彩琴.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0(18)
  • [4]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中国发展的成就问题研究[D]. 戴丽.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9)
  • [5]陈启沅和继昌隆若干史实辩证和陈启沅思想研究[J]. 吴建新. 广州文博, 2018(00)
  • [6]在深入挖掘中凸显历史课堂的意蕴——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的教学实践探究[J]. 李建设.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8(11)
  • [7]晚清传入中国的蚕业科技(1840-1911)[D]. 张艳芹.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半工业化“复辟”的历史及其当代发展——以上海和珠三角两地缫丝业为例[J]. 瞿商,许天成. 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 2017(01)
  • [9]继昌隆缫丝厂的兴衰研究及其启示[D]. 张瑞琪.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10]从自梳女、金兰契看清末民初广东地区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J]. 吉晓华. 安徽史学, 2014(03)

标签:;  ;  ;  ;  ;  

吉昌隆缫丝厂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