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

如何引导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

一、谈如何引导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来欣[1](2021)在《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文中指出当代高职新生招生形势呈多元化、复杂化,生源基本来自普通学校产生的“学困生”。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并伴有对未来目标不清晰、个人职业规划没有方向,严重的同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等心理问题。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才、促进经济与发展的艰巨使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从角色理论视角出发,认为人从出生便扮演着相应的角色,随着年龄、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角色也在不断的转换。在不同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人们或多或少会出现角色转换困境。在新生入学后,他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生活方式,并要在短暂的大学期间快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自我角色转换。高职学校主要采用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普查、专业认知等活动帮助新生熟悉校园、适应大学生活。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生的陌生感,但由于形式单一枯燥,参与性差,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过程,无法从学生需求层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帮助新生解决角色转换困境问题。因此,在该背景下,笔者选取S高职学校以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研究,目的是帮助高职新生克服角色转换困境,快速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学生过渡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笔者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的困境与成因,结合新生的总体情况,从角色期望、角色领悟、角色目标转换、角色实践四个维度设计小组计划,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对服务对象的访谈、调查为新生角色转换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实践证明,高职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不仅具有必要性,对高职新生的未来职业引导也具重要意义;同时对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具有可持续性开展的必要。

曹广莹[2](2021)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为帮助大学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对自己的本科学习做合理的规划和安排,美国大学为新生设计和开展了贯穿一整年的大学新生教育活动,以便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并更好地获得大学学业的成功。美国大学新生教育起步较早,大学新生教育的实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采取文献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首先对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发展概况进行介绍。然后对公立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夏季桥项目、私立研究型大学哈佛大学新生研讨课、公立研究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同伴辅导等新生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得出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具有先行性与长期性、兼顾个人适应性与学术性、注重发挥同伴帮扶与互助作用、重视学生事务管理等特点。最后对比我国高校新生教育工作开展实际情况,为促进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的完善提出建议。开展大学新生教育研究对加快推动我国高校双一流高校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丰富学生事务管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刘萨仁[3](2021)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坚持以德育为根本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为努力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三全育人”,坚持把教育的灵魂交给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研究“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精英群体,他们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也承载着民族地区的未来,他们进入高校后能否在学习、生活、人际、心理等方面良好适应十分重要。本文以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特点、入学适应概念与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了“三全育人”视域宁夏高校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宁夏高校通过组织集中教育培训、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入学适应教育的渠道与方式,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方面努力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进、全方位发力。但部分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仍旧存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环境、心理变化方面的入学适应不良现象,这既有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自身和家长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要丰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育人队伍、建立覆盖本科学段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体系、探索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多方联动体制机制,促进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伏文倩[4](2021)在《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提升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 ——以M大学“相伴同行”小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体验大学生活。然而每年开学季,新生因人际冲突、不适应宿舍生活、选错专业等原因转学、退学、自杀者屡见不鲜。高校意识到了新生面临着适应的问题,也从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等多个角度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但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根本,学校更多的是从自身的声誉、管理便利程度等角度出发,着重干预学生的学习层面和安全层面,对于其它层面的干预流于形式且周期较短,没有抓住主要问题。在人的适应中,最主要的是人际适应,良好的人际适应性能够帮助新生更好地在学习、生活和环境等各方面进行适应。本文以哈贝马斯的语言行为理论和归因理论为基础,利用《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对M大学2020级大一新生进行多段抽样调查。通过抽样调查,发现2020级新生人际适应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高分学生并不多,女生的人际适应性相对比男生好,艺术生和文科生的人际适应性水平高于理科生,新生整体的人际归因性和信息传递性均低于理论中值。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依据理论基础及新生的实际需求制定了小组计划书,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介入干预。经过十次小组活动,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前后测数据比较分析,发现实验组的均分在十一个维度上均有所提高,且在自知性、吸纳性、信息传递性、移情性、调控性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在八个维度上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并不大,且在洞察性、反思性和移情性三个因子上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利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介入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新生的人际适应性,弥补学校在新生适应工作中周期较短、忽略学生需求的不足,与学校的新生适应工作相配合,能够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张佳蕾[5](2020)在《小组工作在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Y大学社工系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着高校扩招和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新生群体在不断壮大。大学的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学习方法、授课模式都与高中截然不同,步入大学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变化,致使大学新生群体感到难以适应。大学新生能否良好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这四年的成长与发展。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开展了校园适应教育工作。但总体上,存在时间短,教育模式传统的问题,一味的强调制度、纪律的重要性,没能从实质上帮助到大学新生良好适应校园生活。而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既能在一定程度帮助大学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又可以有效充实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内容,因此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的校园适应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以内蒙古Y大学2019级社工系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实地走访调查,深入了解大学新生入学后适应校园时存在哪些问题,分析他们适应不良的原因,有计划、具体的确定小组目标和制定相应的小组方案,并通过开展为期五次的小组活动,协助大学新生良好的适应校园生活。活动结束后,以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为主要的方式对小组活动成效进行评估。探索小组工作这一模式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群体的方案。从研究的成果证明:小组工作的方式具有趣味性强、创新性高、接受度广的特点,可以充分应用到提高大学新生校园适应能力中。同时,希望能把这种方式广泛推广和应用到高校新生校园适应的教育工作中。

全洁[6](2020)在《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对高等院校在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教学规模也不断扩大,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数量的倍增。在新的形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新生的学习适应新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的成效。由于大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中呈现出不同的学习适应性问题,而学习的不适应新表现尤为突出。辅导员在高校学生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是联系高校管理和学生活动的重要桥梁,他们的工作贯穿学生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对实现高校教学教育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希望探讨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大学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具体工作中,推进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新生能否更好使用大学学习生活,是大学教育成败的关键。本文首先通过借助现有文献的整理分析,提出2个研究问题问题。第一,辅导员开展哪些方面的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辅导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接纳程度如何,目前有哪些工作困境。第二,推动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范式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方法进入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路径。以这两个研究问题为主线,笔者以S大学为例,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辅导员在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现状,分析目前的工作困境。通过笔者在S大学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的具体工作,分析总结实践成效。经过分析总结,得出辅导员可以用学校社会工作方式的视角,新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得以有效缓解和解决,并尝试建立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视角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推进学校社会工作进入辅导员其它工作领域的实践可能。

王慧[7](2020)在《某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适应性反映个体应对新环境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本研究通过调查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提供依据,以降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发生风险。方法于2018年11月1日至11月15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971名大学一年级新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水平进行调查,结合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和领悟社会支持问卷(PSSS)、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以及自行设计的校园功能满意度调查问卷,评测大学新生一般资料、心理一致感、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家庭环境及对学校满意度等情况。采用Excel录入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的因素。结果1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总分为(108.68±13.07)分,对大学的认可程度、对大学的总体评价、情绪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各维度的均分分别为:(24.16±3.27)分、(27.97±4.98)分、(20.35±5.67)分、(15.33±2.68)分、(20.87±3.28)分。2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大学新生适应性总分、对大学的认可程度、对大学的总体评价在性别、独生子女、学生干部、专业、心理一致感、领悟社会支持、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怀度、对宿舍的满意度、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食堂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适应性在性别、独生子女、心理一致感、领悟社会支持、对宿舍的满意度、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食堂的满意度、对校园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适应性在性别、独生子女、学生干部、专业、心理一致感、领悟社会支持、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怀度、对宿舍的满意度、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食堂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际适应性在独生子女、学生干部、专业、心理一致感、领悟社会支持、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怀度、对宿舍的满意度、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食堂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线性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新生适应性总分与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心理一致感、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对食堂的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对宿舍的满意度、性别、是否学生干部、专业有关(P<0.05);(2)对大学的认可程度与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是否独生子女、心理一致感、家庭经济状况、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对食堂的满意度、家庭关怀度、性别、是否学生干部、专业有关(P<0.05);(3)对大学总体评价与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心理一致感、独生子女、对宿舍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家庭经济状况、对食堂的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性别有关(P<0.05);(4)大学新生情绪适应性与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独生子女、心理一致感、性别、对宿舍的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有关(P<0.05);(5)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与心理一致感、对图书馆的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对食堂的满意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对宿舍的满意度、家庭关怀度、性别、专业有关(P<0.05);(6)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与心理一致感、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独生子女、对宿舍的满意度、对食堂的满意度、家庭经济状况、领悟社会支持、是否学生干部、专业有关(P<0.05)。结论1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处于中等水平。2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心理一致感水平、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对食堂的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对宿舍的满意度、性别、是否学生干部、专业是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的影响因素。图0幅;表14个;参162篇。

杨丽丽[8](2020)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招录中职学校学生数量不断上升,数量的急剧增长带来一系列问题,学校适应便是其中之一。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已成为中职学生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学生对大学生活适应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状况及健康,还影响他们未来发展。学生经历由中职到高职的转校,面临和中职阶段不一样的学习生活,需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群体。帮助中职学生如何快速的转换角色过渡到高职阶段,不仅是中职学生自身所要考虑的,也是教育工作者及社会所关注的。了解中职升高职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状态,进一步分析中职升高职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特点,探索提高学校适应水平的方法,对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职毕业指导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并丰富职业学习阶段衔接过程中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了调研,用SPSS16.0进行分析,了解中职升高职新生的性别、学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与非留守、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差异,中职升高职新生以及与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之间的差异,对适应不良的中职升高职新生进一步访谈发现在学习适应、自我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校园适应、满意度适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并通过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的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8次干预;再次利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团体辅导后的实验组和未做干预的对照组进行测试,从问卷评估、被试主观评估、观察评估中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学校适应水平的影响。本研究结论如下:1.性别、民族、留守与非留守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中,差异不显着。2.文科与理工科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满意度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4.贫困与非贫困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人际关系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5.中职升高职新生、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上,差异显着,有着不同的适应特点;在学校适应上,差异不显着。6.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学校适应总体情况、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学校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方面,差异显着。7.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学校适应总体情况、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方面,差异显着。但是情绪适应、自我满意度适应方面,差异不显着。

张晓琳[9](2020)在《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A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作为后起之秀发展迅速,且招生数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实现自己的求学梦想。自高考录取制度改革以来,民办高校虽然获得与公办高校同批次录取考生的资格,但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多以低分学生为主。生源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新生在学习方面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其中,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动力不足、学业效能偏低、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惧学等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针对新生学习适应问题,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通常采取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谈心谈话和心理辅导等方式来解决,这些传统方法对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我效能作用有限。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通过开展互助性、成长性小组,利用组员间的分享、互动和支持,促进个人认知和行为的改变,以帮助组员摆脱困境,增进社会功能。因此,笔者尝试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引入民办高校新生群体中,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新生学习适应问题。通过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具有针对性的小组活动,以帮助民办高校新生摆脱学习适应不良困境,尽快度过适应期。本文以A校2019级新生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归纳和总结出新生存在的学习适应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组员的学习适应问题和需求进行评估后,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和环境适应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六次小组活动,即“初次相识”、“认知自我”、“经验分享”、“榜样力量”、“提升效能”和“成长进步”。评估活动效果可以发现,小组工作的介入使组员的自我认知变得清晰,学习态度变得积极,学业目标变得明确,学习动机有所增强,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自我效能感、时间规划和管理意识有所提升,学习生活已逐步走上正轨。实践证明,小组工作方法对解决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具有实效性和可行性,能为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新的模式和路径。

张宵[10](2020)在《中职新生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心理适应性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需要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出的必备的能力,而心理适应不良同样将导致诸多问题。其中,中职新生是心理适应问题的易感人群,与普通高中新生不同,中职生面临学业环境转变、心理生理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增加了其心理适应问题的复杂性。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干预课程缓解中职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提高其心理适应水平,并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首先,本研究使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素质分量表》对中职学校多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施测,从中选取同质性良好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其次,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职新生心理适应的现状,编制了一套专门针对中职新生的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实施干预。最后,经过八次系统的干预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实验班学生的课堂反馈对研究结果进行质性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实验班在学习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生活适应以及心理适应总分的后测平均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在学习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以及心理适应总分的延时后测平均分也显着高于对照班。通过对实验班四个维度分数在时间变量上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四个维度在时间变量主效应上均呈现显着差异。这说明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可以有效提升中职新生的心理适应性,并且干预效果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最短可以持续一个月。

二、谈如何引导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如何引导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新生
        (二)角色转换
        (三)小组工作
    四、理论基础
        (一)角色理论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内外研究
    一、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外研究
    二、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内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章 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困境与成因
    一、S学校新生特点
    二、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现状
    三、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的困境
        (一)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距离过大
        (二)角色认知模糊不清
        (三)角色转换目标不清晰
        (四)角色实践不积极
    四、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成因
        (一)学校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个体因素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研究
    一、小组工作方案的制定
        (一)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服务小组简介
        (二)小组目标
        (三)小组活动安排
    二、小组工作方案的介入
        (一)建立专业关系
        (二)缩小角色距离
        (三)领悟角色
        (四)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
        (五)角色实践
        (六)处理离别情绪
第五章 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的成效评估
    一、过程评估
        (一)角色期望方面效果评估
        (二)领悟角色方面效果评估
        (三)角色目标方面效果评估
        (四)角色实践方面效果评估
    二、结果评估
        (一)小组目标达成状况评估
        (二)小组满意度情况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一)高职新生需要进行角色转换干预
        (二)高职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需要持续性开展
        (三)高职新生需进行职业角色转换教育并明确职业方向
    二、反思
        (一)高职学生在服务项目中具有较多的娱乐化需求
        (二)角色扮演情景化使学生在角色上有更多体验
        (三)创造讨论与分享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塑造自信心有助于减少高职新生角色转换的困境
        (五)将社会工作融入高职学校体系有助于新生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2)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大学新生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节 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形成期(20 世纪初期)
        二、发展期(20 世纪60-80 年代)
        三、成熟期(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主要类型
        一、夏季桥模式
        二、新生研讨课模式
        三、同伴辅导模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内容
    第一节 夏季桥项目的主要内容与实施——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
        一、夏季桥项目目标
        二、夏季桥项目课程设置
        三、夏季桥项目学术期望
    第二节 新生研讨课项目的主要内容与实施——以哈佛大学为例
        一、新生研讨课课程目标
        二、新生研讨课课程安排
        三、新生研讨课课程反馈
    第三节 同伴辅导项目的主要内容与实施——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为例
        一、同伴辅导项目构成
        二、同伴导师要求职责
        三、同伴辅导项目成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特点及实践思考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的特点
        一、注重教育先行性与长期性
        二、兼顾个人适应性与学术性
        三、发挥同伴帮扶与互助作用
        四、重视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对我国的实践思考
        一、完善新生教育体系
        二、适当延长新生教育时间
        三、均衡经济支持与学术支持
        四、多样化新生教育支持主体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四、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 系统论
        (三) 认知理论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概述
    第一节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特点
        一、身心特点
        二、学习特点
        三、思想特点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概念
        一、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第三节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主要内容
        一、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二、对学习方式的适应
        三、对人际环境的适应
        四、对心理变化的适应
第二章 “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现状
    第一节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一、问卷基本情况
        二、访谈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三全育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一、全员育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二、全过程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三、全方位育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第三节 宁夏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开展入学适应教育的经验
        一、组织集中教育培训,助其顺利适应大学生活
        二、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促其融入大学生活
        三、多渠道助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
第三章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表现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表现
        一、生活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
        二、学习方式适应不良的表现
        三、人际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
        四、心理变化适应不良的表现
    第二节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自身的原因
        二、家长忽视了对子女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针对性不强
        四、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丰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育人队伍
        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原则
        二、强化辅导员骨干作用
        三、巩固任课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第二节 建立覆盖本科学段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体系
        一、推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系统化
        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融入课程教育
        三、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融入实践活动
    第三节 探索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多方联动体制机制
        一、建立组织、课程、活动三位—体大中心
        二、构建文化、实践、网络三位一体大空间
        三、设立心理、资助、创业三位一体大平台
参考文献
附录1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4)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提升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 ——以M大学“相伴同行”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人际适应性的概念与内涵
        (二)人际适应性的测量、现状与问题
        (三)人际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四)人际适应性的介入与干预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第二章 大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需求评估及方案设计
    一、“相伴同行”小组的实施背景
        (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调查结果
        (二)大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需求评估
        (三)小组工作介入大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可行性分析
    二、“相伴同行”小组的设计方案
        (一)小组目标
        (二)小组计划
        (三)组员招募
        (四)预计困难与解决方案
第三章 大一新生人际适应性小组介入过程及评估
    一、破冰——有缘千里来相会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二、沟通与表达——把我说给你听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三、倾听与理解——让我听见你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四、合作与冲突——打开心扉,携手同行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五、共情与反思——做情绪的主人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六、拒绝的艺术——学会说“不”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七、走近不同民族——民族一家亲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八、走近异性——知己知彼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九、赞美——让我为你唱一首歌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十、总结——相伴同行
        (一)本节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
        (二)小组计划书及过程展示
        (三)总结与反思
第四章 评估与总结
    一、评估
        (一)小组成员的满意度评估
        (二)实验组、对照组的人际适应性评估
        (三)督导的访谈评估
    二、总结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INA)
附录二 《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估表》
致谢

(5)小组工作在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Y大学社工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理论依据
        (一)“镜中我”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四、概念界定
        (一)校园适应
        (二)小组工作
第一章 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现状调查
    第一节 内蒙古Y大学新生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内蒙古Y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现状分析
    第三节 内蒙古Y大学开展校园适应工作的现状
第二章 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不良表现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不良的表现
        一、人际关系方面
        (一)与同学关系不亲密
        (二)与老师相处有距离感
        二、学习适应方面
        (一)教学方式的不适应
        (二)不懂得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三、生活管理方式
        (一)日常消费缺乏有效管理
        (二)作息时间不规律
    第二节 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一)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强
        (二)专业认知肤浅导致学习动机不明确
        (三)自我处理事务能力弱
        二、客观原因
        (一)父母对孩子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
        (二)高校新生校园适应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校园适应工作的策划
    第一节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校园适应工作的理论依据与优势分析
        一、同辈群体之间能产生积极影响
        二、能提升学习动力
        三、能促进小组成员的个人成长
    第二节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的筹备
        一、小组成员的招募
        二、需求评估
        三、小组目标以及计划制定
        四、资源的运用
第四章 小组活动的实施与评估
    第一节 小组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描述
        一、小组第一次活动
        二、小组第二次活动
        三、小组第三次活动
        四、小组第四次活动
        五、小组第五次活动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评估
        一、过程评估
        二、结果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目标
        3、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2、辅导员应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3、辅导员利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工作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学习适应性
        2、学校社会工作
    (二)理论基础
        1、人在情境中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本章小结
三、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现状与困境
    (一)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目的
    (二)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调查方法
    (三)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结果
        1、S大学辅导员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了解情况
        2、S大学辅导员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常用方法
        3、S大学辅导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接纳程度
    (四)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困境
        1、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方法较为单一
        2、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能力有待提升
        3、辅导员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本章小结
四、S大学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实践
    (一)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
        1、个案背景资料
        2、辅导员个案服务实施
        3、个案工作在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成效评估
    (二)小组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
        1、小组案例背景介绍
        2、辅导员工作计划过程
        3、学习成长小组实施过程
        4、小组工作在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成效评估
    本章小结
五、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分析与反思
    (一)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
        1、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第二阶段: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介入
        3、第三阶段:巩固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变化的成效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反思
        1、学校社会工作的反思
        2、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辅导员可以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得以有效缓解和解决
    (二)学校社会工作要主动在在辅导员工作中进行探索实践,建立更多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模式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处理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小组活动游戏操作规则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某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研究方案
        1.1.1 研究目标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处理
        1.1.5 质量控制
        1.1.6 伦理原则
    1.2 结果
        1.2.1 大学新生一般人口学特征
        1.2.2 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
        1.2.3 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单因素分析
        1.2.4 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多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
        1.3.2 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的因素分析
    1.4 小结
    1.5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
    2.1 适应性的概念
    2.2 大学新生适应性的测评工具
    2.3 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2.3.1 个体因素
        2.3.2 家庭因素
        2.3.3 学校因素
    2.4 大学生适应不良的危害
        2.4.1 人际交往障碍
        2.4.2 学业成绩不理想
        2.4.3 强迫症状、焦虑等负性情绪
    2.5 适应性在护理领域的研究
    2.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研究背景
        2.问题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学校适应的内涵研究
        2.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3 学校适应研究方法及测量工具
        4.团体心理辅导对学校适应教育或辅导的相关研究
        5.研究评价
    (四)概念界定
        1.学校适应
        2.中职升高职
        3.团体心理辅导
    (五)相关理论阐释
        1.团体动力学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工具
        1.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介绍及选用
        2.有关人口统计学信息的学生情况调查表
        3.有关中职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学生、教师、辅导员访谈提纲
        4.甑选团体心理辅导被试及有关学校适应不良学生访谈提纲
        5.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表
        6.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记录分析表
        7.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评表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测量法
        3.统计分析法
        4.访谈法
        5.实验法
        6.观察法
三、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调查研究
    (一)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人口统计变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1.不同性别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2.不同专业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3.不同民族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5.留守与非留守经历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6.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7.中职升高职学生、单招学生、高考学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二)调查结论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1.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自身学校适应情况分析
        2.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与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对比分析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
    (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依据
        1.学校适应问卷调查数据依据
        2.团体心理辅导前访谈依据
        3.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依据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与性质
        1.团体心理辅导目标
        2.团体心理辅导性质
    (三)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内容设计
        1.方案设计思路
        2.方案设计内容
    (四)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过程
    (五)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评估
        1.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问卷评估
        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被试主观评估
        3.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观察评估
    (六)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讨论与分析
        1.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关系适应的讨论
        2.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学习适应的讨论
        3.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校园适应的讨论
        4.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择业适应的讨论
        5.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情绪适应的讨论
        6.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自我适应的讨论
        7.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满意度适应的讨论
五、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新生适应调查问卷
    附录2 :中职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中职升高职学校适应的教师、辅导员访谈提纲
    附录4 :甄选团体心理辅导被试及有关学校适应不良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5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
    附录6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表
    附录7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评表
    附录8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记录分析表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A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法
        1.4.3 参与式观察法
        1.4.4 问卷调查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民办高校
        2.1.2 学习适应
        2.1.3 小组工作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行为理论
        2.2.2 社会学习理论
        2.2.3 优势视角理论
        2.2.4 小组动力学理论
第3章 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以A校为例
    3.1 调查对象
    3.2 问卷编制
    3.3 调查结果
        3.3.1 学习适应总体情况
        3.3.2 学习适应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方案
    4.1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1 必要性分析
        4.1.2 可行性分析
    4.2 小组工作介入基本方案
        4.2.1 组员招募与选取
        4.2.2 需求评估
        4.2.3 小组目标
        4.2.4 活动方案
第5章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5.1 第一次小组活动:初次相识,凝心聚力
    5.2 第二次小组活动:大学印象,认知自我
    5.3 第三次小组活动:经验分享,学业有方
    5.4 第四次小组活动:榜样力量,激发动力
    5.5 第五次小组活动:提升效能,规划目标
    5.6 第六次小组活动:成长进步,开启新旅程
第6章 小组工作评估
    6.1 过程评估
        6.1.1 组员参与情况
        6.1.2 每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6.2 结果评估
        6.2.1 小组满意度调查
        6.2.2 小组前后测结果
        6.2.3 小组工作后的访谈
第7章 总结与反思
    7.1 总结
    7.2 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中职新生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心理适应性
        1.2 中职生
    2 心理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2.1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理论研究
        2.2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调查报告
        2.3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经验总结
        2.4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量表编制
        2.5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
    3 心理健康课程相关研究
        3.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3.2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干预研究
    4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5 研究问题的提出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6 研究意义
        6.1 理论意义
        6.2 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2.1 测量工具
        2.2 干预方案
    3 实验设计
    4 研究程序
        4.1 前测
        4.2 实验处理
        4.3 后测
        4.4 无关变量的控制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中职新生心理适应性描述统计
    2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干预效果的量化分析
        2.1 实验班、对照班前测结果的同质性检验
        2.2 实验班前、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3 实验班、对照班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4 对照班的前、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5 实验班前测与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6 实验班后测与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7 对照班前测与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8 对照班后测与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9 实验班、对照班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10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效果的追踪分析
    3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干预效果的反馈
        3.1 “书山有路勤为径”主题课程反馈
        3.2 “合理归因”主题课程反馈
        3.3 “拥抱新生活”主题课程反馈
        3.4 “走向自立”主题课程反馈
        3.5 “你有问题我来帮”主题课程反馈
        3.6 “友谊天长地久”主题课程反馈
        3.7 “转变角度看问题”主题课程反馈
        3.8 “做情绪的主人”主题课程反馈
第四部分 讨论
    1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的效果分析
        1.1 基于成就动机理论设计的“书山有路勤为径”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2 基于归因理论设计的“合理归因”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3 基于适应水平理论设计的“拥抱新生活”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4 基于自立人格理论设计的“走向自立”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5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设计的“你有问题我来帮”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6 基于马斯洛人际关系理论设计的“友谊天长地久”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7 基于情绪ABC理论设计的“转变角度看问题”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8 基于Gross情绪调节过程理论设计的“做情绪的主人”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2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干预效果持续性分析
    3 研究的创新性
        3.1 研究对象的创新
        3.2 干预方案的创新
    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 建议
        5.1 学校方面:完善教育内容
        5.2 家庭方面:注重对中职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早期培养
        5.3 学生自身方面:构建身心共进的发展观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
    附录2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谈如何引导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D]. 来欣.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2]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研究[D]. 曹广莹.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D]. 刘萨仁.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4]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提升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 ——以M大学“相伴同行”小组为例[D]. 伏文倩.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小组工作在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Y大学社工系为例[D]. 张佳蕾.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全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某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王慧.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8)
  • [8]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D]. 杨丽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A校为例[D]. 张晓琳. 长春工业大学, 2020(11)
  • [10]中职新生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D]. 张宵.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如何引导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