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矢状入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

前矢状入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

一、前矢状入路结肠肌鞘内拖出治疗高位肛门闭锁(论文文献综述)

明安晓,李旭,刁美,叶茂,周瑞洁,李龙[1](2021)在《经脐单切口一期腹腔镜辅助直肠尿道瘘修补联合肛门成形术35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脐单切口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效果。方法 2013年6月~2019年6月我院对35例男性新生儿(入院时出生后1~3 d)行经脐单切口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术前均行逆行膀胱造影确定直肠尿道瘘位置,其中直肠膀胱颈部瘘4例,直肠前列腺部瘘14例,直肠尿道球部瘘17例。沿脐窝左侧弧行切开1.0 cm,提出乙状结肠,小切口切开乙状结肠近端,插管冲洗清除胎便,洗肠后双层缝合结肠切口;重新建立气腹,行经脐部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术后12~14 d经导尿管行逆行膀胱造影,或经膀胱造瘘口造影,了解有无尿道憩室及尿道瘘复发。术后定期随访患儿排便功能。结果 35例患儿均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45±12) min。术后排便时间1~3 d,术后进食时间3~5 d。术中无尿道损伤,术后无肛周感染,无尿道瘘复发,无尿道憩室,无直肠黏膜脱垂; 2例患儿术后结肠修补处穿孔,出现腹膜炎症状,术后第2、4天行横结肠造口,3个月后关瘘。35例患儿随访1~6年,中位随访4.5年,其中19例随访> 3年,对此19例患儿进行排便功能评价,17例有自主排便意识; 4例无污便,8例1级污便,5例2级污便,2例3级污便; 2例合并2级便秘,需间断使用开塞露辅助通便。结论经脐单切口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效果确切,短期并发症较少,远期排便功能满意。

李颀,张震,肖萍,马亚,闫淯淳,姜茜,李龙[2](2021)在《再次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初次根治术后中远期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先天性巨结肠初次根治术后因中远期并发症而再次手术的原因,总结手术方法并评估其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外科的37例因先天性巨结肠初次根治术后发生中远期并发症而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其中,男29例,女8例,男女比为3.625∶1;再次手术年龄为(3.8±2.4)岁,范围为9个月至12岁;初次根治手术年龄范围为4 d至6岁(本院4例,外院33例)。初次手术采用单纯经肛门根治术6例,腹腔镜辅助根治术16例,开腹手术15例。肛门直肠手术技术:外院患儿中,32例采用Soave-like技术,1例采用心形吻合技术;本院4例均采用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transanal rectal mucosectomy and partial internal anal sphincterectomy,TRM-PIAS)。再次手术原因:病变段残留19例,吻合口瘢痕狭窄5例,各种瘘管形成8例(直肠阴道瘘2例,高位复杂肛瘘4例,直肠舟状窝瘘1例,直肠尿道瘘1例),拖出肠管扭转3例,回盲部卡压梗阻1例,过长的肌鞘狭窄1例。再手术所采用的手术方式:采用腹腔镜或开腹辅助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肛门直肠手术技术采用经肛门直肠黏膜切除、TRM-PIAS法。本研究将术后随访时间满1年的24例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将12例结肠肛管吻合患儿作为组一,将12例回肠肛管吻合患儿作为组二;同样选取两组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将既往经一次腹腔镜辅助根治手术的常见型和短段型的37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作为对照组一,将既往经一次根治手术的33例全结肠型巨结肠患儿作为对照组二。将组一和对照组一,组二和对照组二,分别进行对比以评估预后。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根治手术34例(结肠肛管吻合20例,回肠肛管吻合12例,结肠肛管吻合+回肠瘘口还纳2例);分期手术3例(根治术后3~6个月关瘘)。其中腹腔镜手术12例;腹腔镜松解直肠后转开腹手术14例;开腹手术11例。手术时间范围为120~240 min;出血量范围为5~20 ml;术后住院时间范围为7~14 d。短期并发症为粘连肠梗阻1例,吻合口裂开1例。组一发生污粪的例数显着高于对照组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组二的污粪发生例数显着高于对照组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组二发生小肠结肠炎的例数显着低于对照组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其余各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一和组二患儿在术后均无吻合口狭窄、直肠黏膜脱垂、瘘管复发、尿潴留和尿失禁发生。结论对于先天性巨结肠初次根治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儿进行再次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术后效果较满意。

练涛峰,杜酉寅,樊亮[3](2021)在《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小儿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与分析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小儿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45例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患儿作为研究组,所有患儿均接受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其中有16例患儿同时行巨直肠切除术治疗;另选取同期因腹胀就诊的4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时对所有患儿进行肛管内超声检查与肛肠测压,对比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高压区长度;同时评价研究组肛门功能。结果:术后4例出现切口浅层裂开症状,11例出现直肠黏膜外翻;45例患儿中11例出现便秘,其中7例合并直肠扩张,4例合并脊髓栓系;另外34例患儿的肛门功能正常。通过肛管内超声检查并进行Starck评分发现有21例患儿的肛门括约肌出现轻度受损,另外24例患儿的肛门括约肌较为完整。研究组术后肛管静息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肛管高压区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组和肛门功能正常组肛管静息压、肛管高压区长度及括约肌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患儿施行一期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仍有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术前合并直肠扩张是造成患儿排便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合并直肠扩张患儿施行肛门成形术时可考虑施行直肠扩张切除术治疗。

肖辉[4](2019)在《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非编码RNA的表达谱研究及肛门直肠畸形Ⅰ期腹腔镜治疗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非编码RNA的表达谱研究目的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的发生机制目前仍未被阐明,目前认为其与基因因素有关,但目前尚未见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角度研究肛门直肠畸形发病机制中的报道。因此我们设计本实验,检测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中胎鼠后肠组织中非编码RNA的表达谱,采用Agilent芯片技术检测其相关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miRNAs,lncRNAs,mRNA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进一步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s,lncRNAs在肛门直肠畸形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探讨其在肛门直肠畸形胚胎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的分子作用机制,并结合肛门直肠畸形现有的研究现状,总结miRNAs和lncRNAs在肛门直肠畸形领域内的研究进展,为后续进一步阐明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方法以正常胎鼠为对照组,构建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作为实验组(n=6),分别搜集两组胎鼠末端1cm直肠组织,提取RNA,纯化,检测标本合格后,利用安捷伦(Agilent)全基因组芯片技术检测各组miRNAs,lncRNAs和mRNAs的表达谱,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以Fold-change值大于2倍以上变化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评价标准,筛选出显着差异表达的miRNAs,lncRNAs,mRNAs,并进行差异分析、聚类分析、靶基因预测,以及对靶基因的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以及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eomes)通路注释,最终可以得到miRNAs和lncRNAs参与肛门直肠畸形发病机制的一个生物信息图谱。结果对芯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行两组比较发现,差异表达的miRNAs有33个(Fold-change≥2;P<0.05),其中8个上调,25个下调;差异表达的lncRNAs有164个(Fold-change≥2;P<0.05),其中36个上调,128个下调;差异表达的mRNAs有 772 个(Fold-change≥2;P<0.05),其中 350 个上调,422 个下调。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肛门直肠畸形模型胎鼠组后肠组织中miRNAs,lncRNAs和mRNAs的表达谱发生显着差异改变,部分差异表达的mRNAs与现有的研究报道一致。通过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和lncRNAs与神经肌管分化、骨骼肌发育以及胚胎发育密切相关,这与肛门直肠畸形的病理特征相符。miRNAs和lncRNAs在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将为后续研究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新方向。第二部分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的疗效评价目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小儿外科领域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其发病率为1/5000,手术治疗是根治肛门直肠畸形的主要方式。而现阶段针对肛门直肠畸形的手术多采用三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ic-assisted anorectoplasty,LAARP),即结肠造瘘—肛门成形—瘘口关闭。整个手术周期长,患儿需要反复的麻醉和手术打击。正是基于该治疗现状,迫使生后早期纠正肛门直肠畸形,使患儿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长发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在传统三期腹腔镜肛门成形术(three-stage LAARP)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one-stage LAARP)的治疗探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之间于我中心成功实行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one-stage LAARP)的新生儿2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直肠尿道球部瘘12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8例。并与本中心同时期行三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three-stage LAARP)的36例患儿作疗效对比,其中直肠尿道球部瘘16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20例。通过对比一期腹腔镜手术组和三期腹腔镜手术组患儿的手术年龄,骶骨比例(sacrum ratio,SR),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排便功能等指标进行系统的评价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20例肛门直肠畸形新生儿均成功进行一期LAARP,两组患儿术中均无中转,术后均接受随访。接受一期腹腔镜手术组的患儿平均年龄为43.1±8.1(30-65 hours),而三期腹腔镜组接受根治术的平均年龄为4.9±1.2 months(3-7 months),两组在手术时年龄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一期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32.2±15.9 min,而三期腹腔镜组接受肛门成形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0.5±12.7 min(P=0.13)。两组患儿在骶骨比例(SR)、畸形类别、合并其他畸形、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术中均无血管、输尿管、尿道、输精管等副损伤。术后MRI证实直肠远端位于盆底肌中心。一期腹腔镜组18例患儿术后第一天开始自主排便(90%,18/20),与三期腹腔镜组术后建立自主排便的比例(94.4%,)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两组患儿均获得较好的自主排便运动,均在90%以上。两组患儿中均无持续污粪及Ⅲ级便秘情况的发生。结论对于肛门直肠畸形并直肠尿道瘘的新生儿,在严格筛选病例的条件下,可接受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可获得较满意疗效,与三期手术无明显差异,且能达到无瘢痕化目的,能节约医疗资源,提高患儿远期生活质量。

刁美,李龙,叶茂,管考平,魏延栋,郑伟[5](2017)在《新生儿一期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肛门成形术22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估新生儿一期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sitngle-incisionlaparoscopic-assisted anorectoplaty,SILAARP)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成功施行一期SILAARP新生儿2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8例,直肠尿道球部瘘14例;平均年龄42.1 h。术中经脐部2 cm切口,提出乙状结肠近端,于系膜缘对侧沿纵轴切口1 cm,置入16号肛管,经肛管注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抽吸远近端肠管至胎便完全清除。细针注射器穿刺扩张小肠抽吸积气,创造腹腔镜操作空间。经脐置入1个5 mm腹腔镜和2个3 mm传统腹腔镜手术器械,行肛门成形直肠尿道瘘修补术。并与本中心以往行三期SILAARP患儿22例行疗效对比。三期SILAARP患儿中,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6例,直肠尿道球部瘘16例,与一期SILAARP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果 22例患儿均成功施行一期SILAARP。平均手术时间2.4 h,腹腔镜辅助远端直肠拖出平均时间1.7 h。一期SILAARP患儿手术时间在肛门闭锁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患儿力(1.7±0.3)h,在肛门闭锁直肠尿道球部瘘患儿为(1.9±0.4)h;与三期患儿肛门闭锁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组1.8h和肛门闭锁直肠尿道球部瘘组1.9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2,P=0.9)。一期SILAARP患儿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333个月),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MR证实远端直肠置于盆底肌中心。20例患儿术后第1天即有排便,2例术后便秘患儿接受13个月间断洗肠治疗后可自主排便。结论新生儿一期SILAARP安全有效,使肛门闭锁治疗达到生后立即根治,"视觉无瘢痕"的高级微创目标,能提高患儿远期生活质量。

张翔,张宏伟[6](2017)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病理改变与手术方式》文中研究指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占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第一位,发病率约为1/5000[1]。肛门直肠畸形包括轻微的肛门位置开口异常及严重的泌尿生殖系统多发畸形。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男性稍多,严重畸形多见于男性。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来纠正肛门直肠畸形。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和对该病认识的提高,患儿术后肛门功能和远期生活质量已有了明显提高[2]。ARM

朱智新[7](2017)在《腹腔镜辅助三期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三期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的临床价值。方法 20例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通过腹腔镜辅助三期肛门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三期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肛门功能优良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三期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涛,武靖华,叶红英[8](2016)在《腹腔镜下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小儿高位直肠肛门畸形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小儿高位直肠肛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44例高位直肠肛门畸形患儿,在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患儿采用腹腔镜下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对照组患儿则采用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肛门功能评分、直肠肛管测压结果以及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肛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肛管测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最大肛管静息压和静息非对称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小儿高位直肠肛门畸形的疗效确切,相较于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的创伤更小,手术效果更好,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龙雪峰,李强辉,黄少华,周维模,吴昌耀,卢燕玲[9](2015)在《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进行腹腔镜辅助三期肛门成形术治疗的18例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为观察组,随机选择2005年10月至2014年12月的18例进行三期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然后将2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关瘘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肛门功能评分、直肠肛管测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好于对照组,关瘘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肛门功能评分及直肠肛管测压结果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禚保彪,张宏伟,殷易钰,马同胜,刘丰丽,曹慧,邹华新[10](2014)在《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在新生儿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32例高位肛门闭锁新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68例行前矢状入路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肌鞘内拖出组),64例行经典Pena手术(Pena手术组,分为结肠造口、肛门成形和关瘘三期手术)。术后进行门诊随访,采用Kelly评分评估术后肛门功能,通过排粪造影评估肛门直肠形态,并予以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术后2年,肌鞘内拖出组和Pena手术组分别有126例(75.0%)和54例(84.4%)患儿能良好控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鞘内拖出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Pena手术组[8.3%(14/168)比21.9%(14/64),P<0.05]。排粪造影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肛直肠角、肛管长度、骶直间距及直肠最大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肛管直肠测压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肛管高压区长度、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及直肠最大容量阈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可于新生儿期一期完成手术,其疗效与经典Pena手术相当,可避免多次手术,从而减少患儿痛苦及其家人经济负担,且术后便秘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前矢状入路结肠肌鞘内拖出治疗高位肛门闭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矢状入路结肠肌鞘内拖出治疗高位肛门闭锁(论文提纲范文)

(1)经脐单切口一期腹腔镜辅助直肠尿道瘘修补联合肛门成形术3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乙状结肠减压
        1.2.2 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
    1.3 疗效评价
2 结果
3 讨论

(3)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小儿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组术后情况观察
    2.2 两组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高压区长度比较
    2.3 便秘组和肛门功能正常组肛管静息压、肛管高压区长度及括约肌评分比较
3 讨论

(4)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非编码RNA的表达谱研究及肛门直肠畸形Ⅰ期腹腔镜治疗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非编码RNA的表达谱研究引言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的疗效评价引言
    1.引言
    2.资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仅列第一作者)

(6)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病理改变与手术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理改变
     (一) 肛周肌肉群发育情况
     (二) 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1. 骶髓改变:
        2. 肠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3. Cajal间质细胞发育情况:
        4. 其他神经相关因子与神经节细胞的关系:
        5. 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
     (三) 其他
二、手术治疗方式
三、展望

(7)腹腔镜辅助三期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出血量比较
    2.2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2.3 两组肛门功能比较
3 讨论

(9)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方法
    1.3评价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2组患儿的出血量比较
    2.2 2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比较
    2.3 2组患儿治疗后的肛门功能评分比较
    2.4 2组患儿关瘘治疗后的直肠肛管测压结果比较
    2.5并发症
3讨论

四、前矢状入路结肠肌鞘内拖出治疗高位肛门闭锁(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脐单切口一期腹腔镜辅助直肠尿道瘘修补联合肛门成形术35例[J]. 明安晓,李旭,刁美,叶茂,周瑞洁,李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1(11)
  • [2]再次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初次根治术后中远期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 李颀,张震,肖萍,马亚,闫淯淳,姜茜,李龙.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1(07)
  • [3]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小儿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的临床分析[J]. 练涛峰,杜酉寅,樊亮.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01)
  • [4]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模型非编码RNA的表达谱研究及肛门直肠畸形Ⅰ期腹腔镜治疗疗效评价[D]. 肖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5]新生儿一期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肛门成形术22例分析[J]. 刁美,李龙,叶茂,管考平,魏延栋,郑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7(09)
  • [6]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病理改变与手术方式[J]. 张翔,张宏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7(03)
  • [7]腹腔镜辅助三期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的临床价值[J]. 朱智新. 中国实用医药, 2017(09)
  • [8]腹腔镜下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小儿高位直肠肛门畸形的疗效评价[J]. 刘涛,武靖华,叶红英. 河北医学, 2016(07)
  • [9]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的临床价值[J]. 龙雪峰,李强辉,黄少华,周维模,吴昌耀,卢燕玲.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06)
  • [10]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J]. 禚保彪,张宏伟,殷易钰,马同胜,刘丰丽,曹慧,邹华新.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4(01)

标签:;  ;  ;  ;  ;  

前矢状入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