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复杂伤病死因分析

1例复杂伤病死因分析

一、复杂的伤病并存死亡原因分析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魏鑫[1](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证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对比分析COPD患者及无COPD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证素特点差异,深化对COPD基础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提高对COPD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精准辨证,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更有效防范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2.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来自山东省中医院肺病科门诊及住院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根据有无COPD病史,分为COPD组和无COPD组,统计两组本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资料,参照朱文锋主编的《证素辨证学》提取(外)风、寒、(火)热、燥、痰、饮、湿、水停、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14种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及表、肺、心、脾、肾、肝6种中医病位证候要素,进行中医证素判定。另统计COPD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前后CAT评分、mMRC评分。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相关资料、中医证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进行差异性研究。3.研究结果(1)年龄、性别构成:本研究共纳入126例患者,无COPD组66例,COPD组60例。无COPD组男性21例,女性45例,男女比1:2.14,平均年龄(53.17±10.77)岁。COPD组男性48例,女性12例,男女比4:1,平均年龄(68.03±6.5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2)年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次数:无COPD组平均为(3.09±2.82)次,COPD组平均为(4.78±2.62)次。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平均病程:无COPD组<7天者31例,占46.97%,7~14天者26例,占39.39%,>14天者9例,占13.64%;COPD组病程<7天者1例,占1.67%,7~14天者27例,占45.00%,>14天者32例,占53.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本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体温:无COPD组,本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就诊时全部患者均出现发热症状,其中低热者23例,占34.85%,中度热者34,占51.52%,高热者9例,占13.64%;平均体温(38.34±0.58)℃;COPD组,本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就诊时未出现发热者8例,占13.33%,发热者52例,其中低热者23例,占38.33%,中度热者28例,占46.67%,高热者1例,占1.67%;平均体温(38.04±0.54)℃。两组均未出现超高热患者。(5)COPD组mMRC评分、CAT评分:COPD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前,mMRC评分平均值1.12±0.83,CAT评分平均值为5.98±3.6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mMRC评分平均值为1.85±3.65,CAT评分平均值为12.03±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病性证素特点:无COPD组依次为风(66,100.00%)、热(53,80.30%)、寒(50,75.76%)、气虚(43,65.12%)、痰(19,28.79%)、阴虚(17,25.76%)、湿(12,18.18%)、阳虚(11,16.67%)、气滞(6,6.67%),血瘀(2,3.03%),燥(1,1.52%)、血虚(1,1.52%)。COPD 组依次为风(60,100.00%)、寒(54,90.00%)、气虚(53,88.33%)、热(45,70.00%)、阳虚(39,65.00%)、阴虚(37,61.67%)、痰(36,60.00%)、湿(28,46.67%)、饮(14,23.33%)、血虚(13,21.67%)、气滞(12,20.00%)、血瘀(6,10.00%)、水停(1,1.67%)。证素组合方式无COPD组主要以三证素、四证素组合为主,COPD组主要以五证素、六证素、七证素组合为主。(7)病位证素特点:无COPD组依次为表(66,100.00%)、肺(46,69.70%)、心(5,7.58%)、肝(1,1.52%)、脾(1,1.52%)、肾(1,1.52%);COPD 组依次为表(60,100.00%)、肺(60,100.00%)、心(30,50.00%)、脾(25,41.67%)、肾(23,38.33%)、肝(2,3.33%)。病位证素组合方式:无COPD组以单一证素、二证素组合为主;COPD组以二证素、三证素、四证素组合为主。4.研究结论(1)从基本资料方面,COPD组较无COPD组患者男性比率高,年龄更大,且男性COPD患者,较女性COPD患者更容易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COPD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间存在相关性,COPD基础病的存在使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增多,病程延长;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加重COPD症状。(3)病性证素方面,无COPD基础病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机以实为主,包括风、寒、热。有COPD基础病的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机体同时存在外感病和内伤病证素,内伤病起决定性的作用,内外合邪为其发病机理,核心病机为虚实夹杂,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实为风、寒、热外感之邪,以及痰浊、水饮、瘀血内生之邪,治疗时应攻补兼施、标本兼顾。(4)病位证素方面,无COPD组以表、肺为主,COPD组以表、肺为首位,其次为心、脾、肾。COPD组较无COPD组涉及多个病变脏腑,在治疗时应在应用解表药基础上同时注意顾护脾、肾、心的功能。

郭小乐[2](2020)在《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借助张磊名医工作室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择肺系疾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领域内其学术特点、临证经验、组方用药规律。通过这些研究,客观公正的总结张老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张磊先生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方法: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通过搜集和整理张磊教授的学术着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年的门诊病例以及历代医家治疗肺系疾病的相关着作和论文,对多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数据挖掘,力求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结果:病因病机方面,总结出风、痰浊、热三个特点;诊断辨证方面,首先重视脏腑关系,其次重视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治法治则方面,总结出张老治肺十法,分别是:宣肺去壅、清肺泻热、涤肺祛浊、降肺下气、补肺益气、滋阴润肺、清肝肃肺、肺胃同治、肺肠同治、解毒通络;用药特点方面,总结出用药轻灵、量小力专,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亦润亦燥、相济相随,加减用药,随症而转四个特点。研究结论:本论文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张磊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由浅到深,从纵向方面,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凝练了张磊教授的学术思想,将其理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展现出来,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实际应用。

吕玉环[3](2020)在《《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以下简称《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是由山口大学大学院东亚研究科成员编着的国际经营管理类书籍,于2018年3月23日由日本中央经济社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国际视角出发,分三部分共14个章节阐述了以东亚国家为主的医疗福利制度的构建及医疗经营现状,主要介绍了东亚各国医疗制度基本情况、医疗经营及地区医疗福利状况。其中,第一部分“东亚各国医疗制度简介”主要从六个视角介绍了日本、韩国、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同时介绍了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与之进行比较;第二部分“医疗经营”主要从三个视角分别介绍了不同规模的公立医院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影响护士离职的因素、老后所需资金的推测分析;第三部分“地区医疗养老”则从五个视角分析了日本各地区预防医疗的动向、医疗地域变迁及其可持续性、地区全民医疗的公私协作及针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必要医疗合作。本书属于企业管理专业类书籍,其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医疗·福利系统的构建与相关设施的有效经营。以日本为首,从经营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考虑东亚医疗与养老的可持续性方案。本翻译报告通过分析原文,将专业术语和长句分为经济、医疗、护理3类。文中专业词汇表述严谨、准确,需要准确充分的把握原文信息,避免漏译、错译。为此,有必要在翻译过程中考虑中文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例如直译、变译、加注解释法等。此外,由于中日语言上的差异,且日语文章的逻辑性与汉语不同,因此翻译时语言的逻辑转换也是不可缺少的。原文的逻辑性如果直接套用在译文上,原文的本意可能会有所偏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翻译时需要通过逻辑补充、逻辑转换、逻辑重构等翻译方法来保障译文的逻辑性。此外,该文本由不同作者共同编着而成,所以各章节之间的语言表达存在差异,所以本翻译报告在保证译文内容准确的前提下,尽力还原作者的语境语气及写作风格?只有把握医疗、养老类书籍的文体特征,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其语言结构特色,并做到有的放矢,翻译出更为地道、专业的译文文本?本翻译实践报告参考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所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文本中所出现的专有名词、复杂长句等翻译重点及难点进行分析。对原文要遵守“信”,对译文要保证“达”,对译文表达要追求“雅”。原文主要是以医疗为研究目的的着作,在本次翻译中对“信、达、雅”的理解为:“信”是对原文的理解;“达”是译文与原文的契合度;“雅”是译文表述的可接受度。在实际进行翻译工作时,针对专业词汇采用了直译、变译及加注解释的翻译方法;针对文本翻译采用了逻辑增补、逻辑转换与逻辑重组的翻译策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保证行文流畅,处理好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结合上下文语境探究文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进而翻译出译文读者所能接受的文本。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对笔者所选文本的执笔机关、文本特点及在翻译过程中所参考的翻译理论进行简单介绍;第二章:主要从词语和句子两个方面结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进行分析,简析医疗经营类文本的翻译特点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第三章:此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及感想。随着现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快速发展,为促进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完善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医疗、福利制度相关书籍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翻译报告的目的是了解东亚各国的医疗及福利制度,分析原文语言的特征和表达的逻辑性。在此基础上,以编写专业且易懂的译文为目标。

吕巧弟[4](2020)在《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救治技术的大幅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治疗疾病逐渐转变为“治未病”,也就是对未知的疾病进行预防,人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体健康,社会健康和国家健康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成年人群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脑卒中的发病对患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患者失去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一蹶不振,社交活动无能为力,不但破坏了个人的生存能力,而且对家庭以及社会也带来了承重的负担。虽然在临床上有很多关于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但是各种方法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疗效。如埋针法是中医外治技术中的一种针刺疗法,历经数百年的不断实践证明,其针法安全可靠、疗效显着、无副作用,广大患者容易接受。目前中医学界对单独的埋针治疗脑卒中的探究尚无先例,需要后期不断地探索。本课题研究的是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康复作用,对收集到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对全套方案的有效性进行探究,为我国循证医学数据库补充关于综合干预脑卒中治疗的实践案例,以便于给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在甘肃省中医院经过严格的筛选,本研究总共选取符合实验标准的30名脑卒中患者,运用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实验组15名,对照组15名。实验组在以甘肃省中医院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上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7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天进行第2个疗程,共计两个疗程。对照组以甘肃省中医院治疗方案为准。在实验开始前对两组患者进行病情的记录,在实验第一个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病情进行记录,在实验第二个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记录,两组患者分别共记录三次。本课题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NDS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FAM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来进行客观的康复评定情况。分类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运用秩和检验。实验组采用埋针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取相应的点和区。一侧腕部为6个进针点,其选区位置在腕横纹上2寸处,环绕手腕一圈。起于掌面内侧(尺侧),止于掌面外后侧(桡侧),分别为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区、上5区和上6区。同腕部,一侧踝部有6个进针点,大约在踝部最高点3寸处,几乎与三阴交平行一圈处,起于内侧跟腱旋转止于外侧跟腱处,分别是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区、下5区以及下6区,埋针治疗每天1次,7天为一个疗程,休息两天进行第二个疗程,共两个疗程。实验组推拿方法:根据不同部位进行取穴,头面部取穴、上肢部位取穴、躯干部位取穴、下肢部位取穴。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采用按法、点法、揉法、拿法、滚法等相关手法进行推拿,推拿时间30分钟,一天1次,7天一疗程,休息两天进行第二个疗程,共2个疗程。实验组的康复训练,针对患者不同肌力分级,分为三种康复训练方案:完全被动训练(0级)、被动-助力训练(1-2级)、主动-助力训练(3-4级),每次训练时间为1小时,一天1次,7天一疗程,休息两天进行第二个疗程,共2个疗程。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在实验前对性别、年龄、病程经过统计学处理分析,两组患者在接受实验前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在实验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2.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VAS疼痛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无显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治疗方法能够对患者的活动疼痛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且效果优于对照组。3.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可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起到改善作用,且实验组好于对照组。4.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的恢复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能起到改善作用,且实验组好于对照组。5.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实验前与实验后患者的简化Fugl-Meyer(FAM)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简化Fugl-Meyer(FAM)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在运动功能的恢复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能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且实验组好于对照组。6.就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疗效。研究结论:1.埋针、推拿、康复训练均能够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疼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以及运动能力。2.埋针作为祖国传统的外治方法与推拿、康复训练三者相结合,能够使脑卒中患者的疼痛明显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益改善、神经功能逐渐恢复、运动能力大大增强。3.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三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疗效显着且安全可靠,是一种值得选用和推广的方法。

杨清煜[5](2020)在《基于BDNF-TrkB通路探讨文王一支笔对D-半乳糖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摘要】目的通过对大鼠进行皮下注射D-半乳糖(D-Galactose,D-gal),建立大鼠肝损伤的模型。用文王一支笔的提取物液进行干预,观察肝损伤大鼠肝组织相关蛋白和病理形态的改变,探讨文王一支笔对肝损伤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肝损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n=10)。对模型组、文王一支笔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大鼠分别进行100 mg/kg D-gal皮下注射构建肝损伤模型。同时,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与50、100、200 mg/kg文王一支笔溶液灌胃干预,阳性对照组给予0.05mg/kg亚硒酸钠灌胃处理。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持续42d。动物麻醉后灌注取材,采集心脏血检测血清ALT、AST、DBIL;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特异性酪氨酸激酶B受体(Tyrosinekinase receptor B,Trk B)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TUNEL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的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Bax、Bcl-2、Caspase-3、BDNF、Trkb蛋白的表达;硫代巴比妥酸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测定肝组织内MDA含量、SOD活性。结果1大鼠肝损伤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举止行为敏捷、灵活,毛发色泽明亮,进食和饮水如常,体重增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活动较少,毛发较稀疏,有脱毛表现,进食偏少。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和亚硒酸钠干预后,上述状态均有明显改善,体重也相对增加。2血清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和AST的活性和DBIL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说明D-gal对大鼠肝功能有明显的影响,提示D-gal诱导的肝损伤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活性降低(P<0.05),且DBIL的含量也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活性明显降低(P<0.05),且DBIL的含量也呈现显着降低的趋势(P<0.05)。3形态学变化:(1)大鼠肝脏解剖变化:正常组大鼠肝脏红润,表面光滑,富有弹性,并无病变;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泛黄;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大鼠的肝脏有所改善。(2)肝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正常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大而圆,无炎性浸润和病理变化。模型组肝损伤大鼠肝小叶结构不完整,排列紊乱,并出现细胞体积肿胀增大、变性、坏死等现象,可见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药物干预后,文王一支笔各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肝脏受损情况。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可见较为清晰的肝小叶结构,细胞排列相对整齐,且细胞体积肿胀增大、变性、坏死等情况有所减轻。(3)肝组织BDNF、Trk B的免疫组化结果:在正常组中,大鼠肝组织中无BDNF、Trk B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BDNF、Trk B阳性表达颗粒明显增多,呈特异性的黄色或棕黄色。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大鼠肝组织中BDNF、Trk B阳性表达颗粒降低,且呈现淡黄色。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中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BDNF、Trk B的阳性表达颗粒显着降低,且呈现微黄色。(4)TUNEL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细胞凋亡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凋亡细胞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中剂量组细胞凋亡叶显着降低(P<0.05)。4大鼠血清中SOD和MDA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肝组织中SOD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中剂量组肝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5 Western Blot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的Bcl-2表达量显着下降,Bax、Caspase-3的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提示肝损伤大鼠肝细胞凋亡显着。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的Bcl-2表达量均明显上升(P<0.05),BAX和Caspase-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正常组中BDNF、Trk B均无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内BDNF、Trk B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文王一支笔低、中、高剂量组和亚硒酸钠组的BDNF、Trk B的表达含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文王一支笔可以通过提高肝组织Bcl-2的表达、抑制Bax和Caspase-3的表达,提高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具有抑制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文王一支笔提取物对肝脏的保护可能与降低肝细胞BDNF和Trk B的表达有关。

宋健文,岳霞[6](2019)在《70例外伤后死亡法医学鉴定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伤后死亡案例鉴定中损伤、疾病及医疗损害参与死因关系的特点。方法:选取某鉴定中心近6年受理的涉及外伤后死亡70例死因鉴定案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70例案件中,损伤与疾病关系案例发生率高,男性与女性比例2:1,20~59岁青壮年占61.4%;2.损伤形式多为交通事故及高坠,疾病以心血管疾病最多,损伤后可并(继)发症多为继发性感染;3.伤后存活时间可能与伤者年龄、损伤的类型或伤后并发症有关;4.伤病关系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疾病为主、损伤为辅";5.3例外伤曾行医疗损害鉴定,认定医疗损害因素参与死因的案例有2例。结论:将外伤后死亡的参与因素分为四类有利于在指导外伤后死亡法医学鉴定,除了关注传统的伤病关系外,也应留意医疗损害因素,在分析该类检案中要全面的考虑,综合分析。

苗艳天[7](2018)在《215例肝功能异常住院患者的病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215例肝功能异常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病因构成及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上肝功异常患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以肝功能异常住院治疗的2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构成及临床特点。结果:1.本组215例肝功能异常住院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常规化验检查以及部分患者行肝脏病理检查,196例得到明确诊断,共涉及11种疾病,按构成比大小居前五位者依次为药物性肝损害87例(40.5%),病毒性肝炎26例(12.1%),自身免疫性肝病15例(7.0%),酒精性肝病13例(6.0%),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12例(5.6%),最终仍有19例未能明确诊断。明确诊断的病例中,通过肝脏病理检查明确病因18例,涉及6种疾病,依次为药物性肝损伤、Gilbert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2.本研究依病因构成比大小居前5位的各组疾病,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男性比例显着高于女性;药物性肝损伤和自身免疫性肝病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本研究依病因构成比大小居前5位的各组疾病,即药物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及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发病年龄高峰分别在40-60岁、40-70岁、50-70岁、40-60岁及70岁左右。4.本研究依病因构成比大小居前5位的各组疾病,多数患者有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黄疸,部分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有乏力、皮肤瘙痒及发热等;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部分有口干、眼干等,少数患者可无任何症状;酒精性肝病患者乏力较为明显;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均有明显黄疸,部分患者表现为腹痛。5.本研究依构成比大小居前5位的各组疾病,病毒性肝炎患者入院时的ALT、AST均明显高于其他四组疾病,ALP、γ-GT在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中升高最明显;TBil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升高幅度最小。结论:1.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其病因构成及临床特征不断发生变化。2.本研究196例患者诊断明确,共涉及11种疾病,构成比最高者为药物性肝损伤。3.临床仍有少部分肝功能异常病例通过常规化验检查难以明确病因,肝脏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门颖群[8](2018)在《超声技术在交通事故无创尸检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尸体解剖是法医学最经典的、最重要的检验手段,在暴力性死亡案件中,为了确定死因,寻找损伤证据,还原事件真相,尸体解剖必不可少。但是,传统的尸体解剖具有破坏性,普遍遭到遇难者家属的抵制和排斥,因而不得不采用尸表检验代替,这一情况在交通事故中尤为突出。尸表检验仅能观察到尸体表面的创口、皮肤擦挫伤和浅部骨折等少量信息,无法获取深部骨折、脏器伤害和体内出血情况,导致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丢失,从而无法做到公平、公正、科学客观的处理这些案件。为此,陆军军医大学从2009年率先在国内对交通亡人事故中的遇难者采用64排CT扫描和三维重建方法获取人体损伤细节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CT价格昂贵、设备庞大、维护保养复杂,无法随意移动,只能将遇难者遗体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扫描和分析,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因此探索一种新的便携式的无创解剖方法是一线法医多年的梦想。与X线、CT类似,超声波也可以穿透组织,获取尸体脏器、皮下组织、骨骼、甚至神经等诸多信息,且有成本低廉、便捷高效、操作简单等优点,不受场所的限制。为此,本文率先提出将便携式超声应用于无创解剖的方法,并利用动物创伤模型进行超声无创解剖的实验研究。本文利用新西兰兔建立动物撞击伤、气胸和骨折模型,过量麻醉剂致死后对实验动物尸体进行超声探查,并与解剖结果比对,试验超声无创解剖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动物撞击伤模型、气胸模型和锐器伤模型:选择健康新西兰兔,在BIM-Ⅰ型自制生物竖直撞击机下,采用重270g,直径50mm的钢球或重856g,直径40mm的钢管撞击机钢管在1.5m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撞击实验动物的胸腹部和下肢,建立典型动物胸腹腔撞击伤模型和下肢骨折模型;胸腔注射5-25ml空气模拟气胸;手术刀等刺扎上腹部模拟锐器伤。2)对实验动物尸体的胸腹腔及骨骼肌肉系统进行超声无创检查,主要的结论如下:超声能快速检出骨折,对无移位的肋骨骨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同时还能明确骨折周围肌肉组织损伤、血肿等;在标准切面下观察到心脏轮廓、各腔室分界和心肌层厚度;气胸时肺部声像的A线消失,出现更大更粗的多重反射伪影,心脏显影欠清晰;胸腹腔积液、肝实质内出血以及心包积血诊断准确性较高,且能粗略估计出血量;脏器内的金属异物在超声下都能被检出;肝内混入气体后实质回声中有散在的强回声光团。本文利用动物尸体模型验证了超声在无创解剖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超声下可探查到实验动物的部分胸腹部及下肢损伤,探查结果能够满足交通事故中法医学检验的部分要求,证明超声无创解剖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意义的。

张永强[9](2018)在《Narcotrend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烧伤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及不同麻醉深度对烧伤后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接近200万人被烧伤,其中5000人因此死亡,在意外死亡原因中排名第3位。严重烧伤不仅会导致皮肤及黏膜发生损伤,而且会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可能存在系统和器官代谢紊乱,并导致功能障碍。手术是烧伤创伤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切痂、削痂,皮肤移植术等,轻度烧伤麻醉治疗上并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局部组织如果发生严重烧伤而且面积大、出现了严重机体损伤,并发生代谢、血流动力学和内脏功能明显改变,将会给麻醉带来一定挑战。手术过程中维持理想的麻醉深度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麻醉深度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术后康复质量。麻醉过浅,可能会导致术中知晓,从而引起严重的创伤后遗症和心理健康问题;麻醉过深会增加心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Narcotrend是由德国Hannover医科大学开发的新型脑电深度检测系统,将一般的电极片贴在头部任意位置,即可采集分析当时的脑电信号,系统会自动分析Narcotrend分级并显示在彩色触摸屏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也是采用普通的电极片,但是需要贴在头部固定的位置,通过分析波形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而把代表不同麻醉深度的脑电信号区分开来。Narcotrend和BIS作为新型的麻醉深度监测系统,皆能较好地反映及调控麻醉深度,并在非烧伤患者术中麻醉得到证实。但尚有研究表明,BIS在其推荐的麻醉范围内发生术中知晓;Rundshagen等研究[1]表明Narcotrend在择期手术患者中,与传统的根据血流动力学调节麻醉深度的方法相比,除了对麻醉深度的维持更稳定之外,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品用量和改善术后恢复质量方面并未有优势。且由于重度烧伤患者常常因早期大量液体丢失而伴有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而经早期抗休克治疗后,部分患者早期需要行“焦痂切除术+植皮术”,对患者而言,这也是二次打击,容易导致术中发生心血管意外。因此,虽然Narcotrend和BIS为重度烧伤患者术中精确麻醉提供了可能,但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评估。同时,烧伤后引起的细胞因子和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氧自由基的产生、能量代谢障碍、钙离子稳态失衡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可以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终引起弥漫性脑水肿,发生脑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麻醉状态下脑代谢与麻醉深度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重度烧伤患者麻醉深度与脑代谢的关系以及是否对烧伤手术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尚无相关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Narcotrend和BIS在烧伤患者术中麻醉的应用意义,并探讨不同麻醉深度是否对烧伤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方法1.纳入重度烧伤患者需早期(<7天)行“焦痂切除术+植皮术”108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其中A组将Narcotrend麻醉深度分级控制在D0级至D2级;B组将BIS控制在35~65之间;C组采用传统方法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根据患者血压、心率、临床表现等维持麻醉深度)。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最大平均动脉压差、术中最大心率差、麻醉药品用量和术后恢复质量。2.将第一部分的B组患者术中根据BIS调节麻醉深度,重度组(High组)12例,BIS值为35~45;中度组(Middle组)12例,BIS值为46~55;轻度组(Low组)12例,BIS值为56~65。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结束时(T3)、拔除气管导管时(T4)采集血3ml,检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02)、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VD02)、脑氧摄取率(CE02)、颈静脉球乳酸含量(LV)、动脉乳酸含量(LA)、动脉-颈静脉球血乳酸含量差(AVDL)以及血清S-100β及NSE浓度变化,并在最后评价麻醉前与麻醉后24h的认知能力。结果1.与C组比较,A组和B组术中最大平均动脉压差显着降低(P<0.01);术中最大心率差显着降低(P<0.01);丙泊酚(P<0.01)和瑞芬太尼(P<0.01)用量显着降低;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显着降低(P<0.01)。B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显着短于C组(P<0.05),A组清醒拔管时间显着短于C组(P<0.05)。A组和B组相比,上述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02)的检测中,结果显示,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着升高(P<0.01),而随后在T3与T4时与T2比较明显下降(P<0.01),但T3与T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呈下降趋势,在T2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T3、T4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VD02)的检测中,结果显示,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着下降(P<0.01),而随后在T3与T4时又有着明显升高,与T2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但T3与T4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呈下降趋势,在T2时间点最为显着,组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T3与T4时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脑氧摄取率(CE02)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着下降(P<0.01),而在T3与T4时与T2比较明显升高(P<0.01),但T3与T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脑氧摄取率呈下降趋势,在T2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T3与T4则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颈静脉球乳酸含量LV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和T4时数值与T1比较显着升高(P<0.01)。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颈静脉球乳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在T3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此情况在T2和丁4时也存在,但其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6.在动脉乳酸含量(LA)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和T4时与T1比较显着升高(P<0.01)。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动脉乳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在T3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此情况在T2和T4也存在,但其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7.在脑乳酸产生量即动静脉乳酸含量差(AVDL)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着下降(P<0.01),在T3与T4时与T2比较又明显升高(P<0.01)。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动静脉乳酸含量差呈下降趋势,在T2与T3时间点High组较Low组和Middle组明显下降(P<0.01);T4时High组较Low组明显下降(P<0.01),但和Middle组相比其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8.在血清S-100β蛋白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T4时与T1比较其血清浓度显着升高(P<0.01),而随后在T3后逐渐下降,T4时与T3比较明显下降(P<0.01)。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呈下降趋势,在T3、T4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9.在血清NSE蛋白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时与T1比较血清NSE浓度显着升高(P<0.01),而随后在T3后逐渐下降,T4时与T3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比较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呈下降趋势,在T2、T3、T4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10.在对术前及术后24h各组认知能力的评价时发现,Low组患者术后24h与术前比较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Middle组和High组与术前比较其降低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术后24h的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比较时,发现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MMSE评分呈升高趋势,High组与Low组比较其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Middle组与Low组和High组比较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arcotrend和BIS有助于维持烧伤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品用量,改善术后恢复质量。2.通过监测BIS指导烧伤患者麻醉,能够更好调控麻醉深度,有助于预防和减轻脑损伤的发生。3.较深麻醉状态可减轻烧伤患者全麻后脑损伤,对大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曾浩天,冯宝圣,陈志合[10](2017)在《法医损伤与疾病关系分析》文中认为在法医学实践中,如何正确评价损伤、疾病在死因中所起的作用,往往成为这类检案对当事人进行量刑定罪及调处的关键。为探讨涉及损伤与疾病关系案例的特点,明确损伤与疾病在检案中的关系,划分损伤与疾病关系参与度原则,本文对有损伤参与的70例尸检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为这类案例的特点及其死因鉴定提供参考的依据。

二、复杂的伤病并存死亡原因分析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杂的伤病并存死亡原因分析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研究方法
    3. 诊断标准
    4. 研究流程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既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分析
    3. 本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分析
    4. COPD组mMRC评分、CAT评分分析
    5. 中医证素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基本资料分析
    2. 既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分析
    3. 本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分析
    4. COPD组mMRC评分、CAT评分分析
    5. 中医证素分析
    6. 创新点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研究现状
    一、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二、中医药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致谢
发表论文

(2)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张磊教授生平与治学
    1 简介
    2 学医经历与治学思想
        2.1 基牢根深,取法有源
        2.2 入学深造,初露峥嵘
        2.3 以人为本,仁心济世
        2.4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2.5 苍生大医,医德至上
        2.6 慈心不尽,心系中医
第二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证经验
    第一章 数据挖掘步骤
        1 研究目的
        2 技术类型
        3 技术路线
        4 资料和方法
    第二章 张磊教授治疗感冒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三章 张磊教授治疗鼻鼽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四章 张磊教授治疗咳嗽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五章 张磊教授治疗哮病和喘证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六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特色分型
        4 组方用药规律
        5 医案
    第七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1 中药频次统计
        2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3 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
        4 基于无监督熵聚类的新方分析
    第八章 张磊教授临床常用对药及角药分析
        1 麻黄与杏仁
        2 桑叶与杏仁
        3 麻黄与苏子
        4 苏子与当归
        5 半夏与陈皮
        6 白前与前胡
        7 沙参与麦冬
        8 桑白皮与地骨皮
        9 白僵蚕与蝉蜕
        10 苍耳子与辛夷
        11 党参与黄芪
        12 桔梗与木蝴蝶
        13 干姜、细辛与五味子
        14 桑叶、竹茹与丝瓜络
第三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
    1 病因病机学思想
        1.1 六淫邪气为患,风邪为首
        1.2 肺病多痰浊
        1.3 肺病多热
    2 诊断辨证学思想
        2.1 重视脏腑关系
        2.2 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
        2.3 注重辨主症与次症
    3 治疗学思想
        3.1 扶正祛邪,邪去正安
        3.2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3.3 十法灵动,法随证施
        3.4 组方用药特点
        3.4.1 用药轻灵,量小力专
        3.4.2 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3.4.3 亦润亦燥,相济相随
        3.4.4 加减变化,药随症转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3)《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翻訳任务の绍介
    1.1 原书の绍介
    1.2 原书の特徴
    1.3 厳复の翻訳理论
第二章 翻訳事例の分析
    2.1 语汇の翻訳
        2.1.1 医疗?福祉専门用语
        2.1.2 组织名称
        2.1.3 その他の语汇
    2.2 文の翻訳
        2.2.1 论理补完
        2.2.2 论理変换
        2.2.3 论理再构成
第三章 翻訳実践报告のまとめ
    3.1 翻訳実践のまとめ
    3.2 翻訳についての心得
参考文献
付録Ⅰ:原文
付録Ⅱ:訳文
谢辞

(4)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大政方针指引和对中医药日益重视
        1.1.2 广大的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迫切需求
        1.1.3 医疗方法手段要不断探索及创新的需要
        1.1.4 中医外治法具备无毒副作用的鲜明特色
        1.1.5 占死因首位脑卒中患者呈现的多发趋势
        1.1.6 埋针推拿康复训练首次组合治疗脑卒中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埋针
        2.1.2 推拿
        2.1.3 康复
        2.1.4 脑卒中
        2.1.5 康复训练
    2.2 脑卒中形成的病因
        2.2.1 脑卒中的诱发因素
        2.2.2 脑卒中的直接因素
    2.3 脑卒中中医外治技术治疗方法研究
        2.3.1 针灸治疗脑卒中
        2.3.2 推拿治疗脑卒中
        2.3.3 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
        2.3.4 其他针法治疗脑卒中
        2.3.5 中医其他特种治疗方法
        2.3.6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脑卒中
        2.3.7 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脑卒中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设计
        3.3.1 诊断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3 分期标准
        3.3.4 排除标准
        3.3.5 退出脱落标准
        3.3.6 疗效评定标准
    3.4 研究内容
        3.4.1 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
        3.4.2 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ADL)
        3.4.3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
        3.4.4 脑卒中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
    3.5 分组方法
    3.6 实施方案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4.2 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比较
    4.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
    4.4 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比较
    4.5 两组患者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
    4.6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4.7 两组患者回访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分析
        5.1.1 实验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5.1.2 实验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
        5.1.3 实验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
        5.1.4 实验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
        5.1.5 实验前后两组患者简化Fugl-Meyer(FAM)评分
        5.1.6 实验后两组患者的疗效与回访
    5.2 讨论
        5.2.1 康复治疗的基本原理
        5.2.2 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自然疗法的特色
        5.2.3 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的机理及作用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Doll,s 临床病例随机表
附录三 治疗记录
附录四 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
附录五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ADL)
附录六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标准
附录七 简化 Fugl~Meyer(FAM)评分表
附录八 实验仪器
附录九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基于BDNF-TrkB通路探讨文王一支笔对D-半乳糖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肝损伤的认识
    2 西医对肝损伤的认识
    3 BDNF-Trk B信号通路与肝损伤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7)215例肝功能异常住院患者的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收集资料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病因构成
    2.2 性别差异
    2.3 年龄差异
    2.4 临床特征
    2.5 实验室指标差异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超声技术在交通事故无创尸检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虚拟解剖
        1.3.2 超声胎儿尸体检验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课题创新性
2 交通伤特点与超声成像原理
    2.1 交通伤特点
    2.2 致伤机制与死因分析
    2.3 损伤评级
        2.3.1 简明创伤评级
        2.3.2 损伤严重度记分
        2.3.3 单一脏器损伤评价
    2.4 超声成像原理
    2.5 小结
3 动物撞击伤模型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设备
        3.1.2 试验方法及步骤
    3.2 实验结果
        3.2.1 下肢损伤表现
        3.2.2 肺损伤的表现
        3.2.3 心脏损伤表现
        3.2.4 肝脏损伤表现
    3.3 损伤模型特点分析
        3.3.1 撞击设备的特点
        3.3.2 模型建立的技术特点
        3.3.3 动物模型的特点
        3.3.4 动物模型损伤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下肢损伤的超声诊断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设备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1.3 实验分组
        4.1.4 动力学参数
    4.2 肌骨超声探查结果
    4.3 肌骨损伤诊断分析
        4.3.1 超声肌骨无创检验的可行性
        4.3.2 超声探查的局限性与不足
        4.3.3 与其他检验方法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胸部损伤的超声诊断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设备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5.2 胸部超声探查结果
        5.2.1 肺损伤超声诊断
        5.2.2 心脏损伤超声检验
        5.2.3 肋骨损伤超声检验
    5.3 胸部损伤诊断分析
        5.3.1 心脏损伤推断与局限性
        5.3.2 肺损伤推断与局限
        5.3.3 肋及肋软骨损伤鉴定
    5.4 本章小结
6 腹部损伤的超声诊断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设备与仪器
        6.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6.1.3 实验分组
        6.1.4 动力学参数
    6.2 腹部超声探查结果
        6.2.1 撞击损伤超声表现
        6.2.2 锐器伤超声表现
    6.3 腹部损伤诊断分析
        6.3.1 超声肝脏诊断能力
        6.3.2 锐器伤与超声异物诊断
        6.3.3 肝脏损伤的诊断意义与局限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9)Narcotrend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烧伤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及不同麻醉深度对烧伤后患者的脑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Narcotrend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烧伤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不同麻醉深度对烧伤后患者脑功能保护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麻醉深度监测仪在重度烧伤患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法医损伤与疾病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资料
2 伤后死亡时间
    2.1 伤后死亡时间与年龄分布关系
    2.2 伤后死亡时间与直接死因
    2.3 伤后死亡时间与并发症
3 伤病并存
    3.1 伤病并存的直接死因
    3.2 伤病并存的自身疾病
4 损伤与疾病的关系
    4.1 损伤与疾病关系的区分
    4.2 损伤与疾病关系的年龄分布
    4.3 伤后死亡时间与直接死因
    4.4 伤后死亡时间与并 (继) 发症
5 伤病并存
    5.1 伤病并存的直接死因
    5.2 伤病并存的自身疾病
6 损伤与疾病的关系
    6.1 单纯损伤致死
    6.2 损伤为主、疾病为辅
    6.3 疾病为主、损伤为辅
7 有关损伤与疾病关系的评定方法
8 损伤与疾病关系检案的法医学鉴定及注意事项

四、复杂的伤病并存死亡原因分析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证素分析[D]. 张魏鑫.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郭小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D]. 吕玉环.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研究[D]. 吕巧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BDNF-TrkB通路探讨文王一支笔对D-半乳糖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D]. 杨清煜. 湖北民族大学, 2020(02)
  • [6]70例外伤后死亡法医学鉴定的统计分析[J]. 宋健文,岳霞. 法制与社会, 2019(03)
  • [7]215例肝功能异常住院患者的病因分析[D]. 苗艳天. 山西医科大学, 2018(12)
  • [8]超声技术在交通事故无创尸检中的应用研究[D]. 门颖群. 重庆理工大学, 2018(12)
  • [9]Narcotrend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烧伤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及不同麻醉深度对烧伤后患者的脑保护作用[D]. 张永强. 郑州大学, 2018(01)
  • [10]法医损伤与疾病关系分析[J]. 曾浩天,冯宝圣,陈志合. 广东公安科技, 2017(01)

标签:;  ;  ;  

1例复杂伤病死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