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前牙横倒置种植牙正畸临床观察

上前牙横倒置种植牙正畸临床观察

一、横位和倒置埋伏上前牙移植正畸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郭娜[1](2021)在《上前牙埋伏阻生运用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讨上前牙埋伏阻生采用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上前牙埋伏阻生患者,均来源于本院2019年2月至2019年10月这一时间段,按治疗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外科导萌手术治疗,试验组给予口腔正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对治疗效果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显着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0.00%(P <0.05);试验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P <0.05);试验组对治疗效果总满意度为97.78%,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满意度的84.44%(P <0.05)。结论上前牙埋伏阻生采用口腔正畸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

武孝芬[2](2020)在《正畸治疗埋伏牙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对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法自行萌出的46颗埋伏牙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开窗,运用正畸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埋伏牙的发生情况、治疗后牙根长度的变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统计牵引成功率,分析影响开窗牵引治疗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探讨正畸治疗埋伏牙开窗牵引临床适应症的选择以及手术开窗的部位及时机。旨在为临床上埋伏牙的正畸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通过曲面断层片、CBCT等影像资料确诊的埋伏牙患者(第三磨牙除外)33例,初诊时年龄825周岁,平均13.6周岁,共计46颗埋伏牙。男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12.1周岁,共有埋伏牙22颗;女性18例,平均年龄14.9周岁,共有埋伏牙24颗。其中上颌尖牙21颗,上颌中切牙17颗,上颌侧切牙4颗,上颌第二前磨牙1颗,下颌第二前磨牙2颗,下颌第一前磨牙1颗。样本纳入标准:1、埋伏牙对侧同名恒牙已萌出超过六个月;2、牙齿完全埋伏于骨组织内,不能够自行萌出;3、X线片示根尖孔已闭合,或根尖孔未闭合但存在埋伏牙位置异常,不能正常萌出;4、无重度牙周疾病及外伤史;5、经患者签字同意后采用手术开窗正畸牵引治疗;6、排除拓展间隙后可自行萌出的埋伏牙。治疗开始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以及CBCT,运用mimics20.0软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观察埋伏牙的牙位、发育情况、埋伏深度以及与邻近组织的位置关系。运用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的方法治疗,治疗结束之后常规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判定治疗效果,记录埋伏牙牵引成功率。分析影响埋伏牙牵引成功的因素及其相关性。判定牵引成功标准为:埋伏牙齿完全牵出;牙根吸收小于根长的1/3;牙髓活力正常;松动度<2mm;牙龈退缩不超过牙根颈1/3;邻近组织无炎症反应;邻近牙齿无明显吸收。不符合以上标准记为失败。结果:1.本研究病例中,上颌尖牙的埋伏牙病例数最多,在埋伏牙总数中占45.7%,其次是上颌中切牙,占37%;上颌尖牙中,斜向阻生位最多见,在上颌尖牙埋伏牙总数中占66.7%;上颌中切牙中,水平阻生位最多见,在上颌中切牙埋伏牙总数中占47%;2.本研究中4颗前磨牙选择牙槽嵴顶切口(拔牙创)闭合牵引,42颗前牙中,19颗行唇侧开放牵引,4颗行唇侧闭合牵引,19颗行腭侧开放牵引。共计44颗埋伏牙牵引结果符合成功标准,其余2颗不符合成功标准,认定为失败;根尖孔闭合组10颗埋伏牙,2颗牵引失败,8颗牵引成功,其中1颗出现轻度牙根吸收(变化量<根长的1/3),根尖孔未闭合组36颗均牵引成功,未出现明显牙根吸收;3颗弯根埋伏牙,2颗牵引成功,1颗失败;观察牙龈外形恢复情况,牙槽嵴顶闭合牵引恢复效果最好,唇侧开放牵引牙龈外形恢复欠佳。3.运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开窗位置、牙根发育程度的牵引成功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根尖孔未闭合组较闭合组牵引成功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治疗对各个位置埋伏牙的治疗显着有效,对于水平低位合并多个埋伏牙阻生以及倒置阻生的埋伏牙患者需要谨慎牵引;2.根尖孔未闭合组较闭合组牵引成功率高,牙根尚未发育完全是埋伏牙牵引成功的有利因素,且对于合并牙根弯曲的埋伏牙,在牙根发育早期行牵引治疗有利于牙根在正常的位置继续发育完成。3.除第三磨牙和多生牙外,在正常牙位中,上颌尖牙的埋伏阻生最常见,其中以上颌尖牙的斜向阻生最为多见;其次是上颌中切牙的埋伏阻生,其中以上颌中切牙的水平阻生最为多见。

陈威[3](2020)在《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例7至10岁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患者(共计10颗),使用一种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进行牵引治疗,在牵引术前和术后即刻拍摄CBCT,术后对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治疗组)及对侧同名牙(对照组)进行牙髓电活力测试及牙周探诊,检查记录牙髓活力电测值、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以及唇腭侧牙龈高度,于CBCT软件上测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和术后牙根长度、根尖孔宽度、唇腭侧根管壁厚度并计算其变化值,同时测量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唇腭侧牙槽骨水平和牙槽骨厚度,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治疗成功率为100%。术后治疗组无松动、无牙龈红肿、牙龈退缩、牙髓坏死、牙周袋出现,但治疗组唇侧牙龈高度略高,其唇侧牙龈高度(10.58±0.45)mm高于对照组(9.47±0.31)mm(P<0.01)。牵引期间治疗组生长发育水平高于对照组:其根长变化量(2.80±1.09)mm及根尖孔变化量(1.79±0.59)mm,高于对照组(1.84±0.97)mm、(0.96±0.40)mm,且根尖孔变化量两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治疗组牙根发育迟滞,其根长(7.28±1.03)mm与对照组(9.80±1.46)mm相比较短(P<0.01),根尖孔宽度(2.18±0.63)mm与对照组(1.26±0.40)mm相比较大(P<0.01);牵引结束时,治疗组根长(10.08±0.63)mm仍短于对照组(11.75±0.90)mm(P<0.01),且唇侧牙槽骨水平(1.77±0.37)mm高于对照组(1.25±0.26)mm,差异显着(P<0.01)。腭侧牙槽骨水平治疗组(1.23±0.21)mm也高于对照组(1.05±0.15)mm,差异略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唇侧牙槽骨厚度(1.49±0.31)mm与对照组(1.80±0.11)mm相比较薄(P<0.01)。但两组在牙髓活力电测值、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腭侧牙龈高度、唇腭侧根管壁厚度及其变化值、术后根尖孔宽度、牙根长度变化值、腭侧牙槽骨厚度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牵引治疗能促进牙根发育,且治疗后牙周牙髓状况良好。

徐楠[4](2019)在《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分析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患病情况,丰富埋伏牙的临床资料;运用锥体束CT(CBCT),讨论埋伏上颌尖牙的常见位置及其邻切牙的吸收情况。方法: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正畸科就诊的患者,选择有错牙合畸形患者共3115例为研究对象,对埋伏牙的患病率、性别、年龄、埋伏牙位、埋伏牙数量等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研究;选择经曲面断层片观察,存在上颌尖牙埋伏但是不能确定其在上颌骨中位置及邻近切牙吸收情况的患者,通过CBCT,确定上颌骨中埋伏牙的位置、埋伏尖牙与临近切牙的相对位置情况及临近切牙是否发生了根吸收和吸收严重程度。结果:正畸门诊埋伏牙发病率13.7%,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颌埋伏牙发生率远高于下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上颌尖牙最多发,其次是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以单颗埋伏最多占67.8%。替牙期埋伏牙的发生率最高。上颌中切牙倒置埋伏占比25%。40个尖牙埋伏患者平均年龄16.8岁。邻牙吸收组的平均年龄18.5岁,邻牙未吸收组的平均年龄13.6岁。40个人共49个埋伏尖牙(单侧31人,双侧9人),女25人邻切牙吸收有11人,男共15人邻切牙吸收4人,唇侧34个占69.4%。造成临近切牙吸收的埋伏尖牙17个(34.7%)。49个埋伏尖牙位于2.3.4区34个占69.4%,0.1区15个(30.6%)。埋伏牙在上颌骨中位置不同,邻近切牙吸收的发生率也存在差异。结论:正畸门诊中患者埋伏牙的患病率为13.7%。男女之间无显着差异,在年龄上的差异明显,多集中在8-14岁。埋伏牙上颌尖牙患病率最高,其次是上颌中切牙。埋伏牙以单颗埋伏阻生为主。在发生位置上:埋伏牙以上颌多发,在左右侧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上颌尖牙,上颌中切牙埋伏都以单侧埋伏为主。上颌尖牙埋伏,多为单侧,常发生于唇侧,邻近切牙吸收发生率与埋伏尖牙的所处位置、性别、年龄有关,且侧切比中切牙更易发生吸收。正畸医生对埋伏牙的诊疗需要清晰的知道埋伏牙的位置和邻牙的情况,CBCT的临床应用给其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毛昼琦[5](2019)在《117例埋伏牙患者诊治策略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埋伏牙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制定出最佳的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治疗的117名埋伏牙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研究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通过归纳,统计和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埋伏牙在口腔颌面外科收治入院的患者比例为2.66%,男性大于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广泛,从6岁至76岁均可见,其中以青少年患者居多。117名患者包含了161颗埋伏牙。埋伏牙主要发生在上颌尖牙,其次依次是上颌切牙,下颌尖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上颌侧切牙等。萌出道的受阻是埋伏牙的最主要病因。50.31%的埋伏牙由外科拔除,31.68%的埋伏牙外科开窗导萌正畸牵引,牵引成功率较高。结论:埋伏牙阻生是牙列畸形矫治中较为复杂的情况,需通过外科正畸联合导萌治疗,以恢复完整牙列的美学形态和咬合功能等。埋伏阻生牙治疗计划应由正畸医师和口外医生共同制定,选择合理适应证,应用正畸技术结合外科手术,可有效矫治上颌埋伏牙。

林奕真[6](2018)在《双相磷酸钙(BCP)结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成骨性能的研究&病例报告》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双相磷酸钙(BCP)结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体外成骨性能的研究目的:探讨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双相磷酸钙(BCP)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结合对小鼠成骨前体细胞系MC3T3-E1体外成骨能力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体外检测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在rhBMP2与BCP联合作用下的迁移、增殖以及成骨分化特征。实验分为四组:1OmgBCP组,100ng/ml rhBMP2组,100ng/mlrhBMP2与BCP结合组,空白对照组。具体实验方法如下:1.MC3T3-E1细胞培养。2.扫描电镜观察BCP表面形貌。3.Transwell检测不同组别对MC3T3-E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4.CCK-8检测不同组别对MC3T3-E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5.ALP活性实验检测不同组别对MC3T3-E1细胞成骨活性的影响。6.茜素红染色实验检测不同组别对MC3T3-E1矿化能力的影响。7.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组别对MC3T3-E1细胞中成骨相关基因Runx2,COL-I,ALP,OCN的表达情况的影响,检测其成骨分化能力。结果:1.电镜扫描的结果显示BCP的颗粒表面粗糙,比较均匀,颗粒的大小约0.3-1 mm。2.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hBMP2组及rhBMP2+BCP结合组都具有促进细胞迁移的能力,但是这两组在细胞迁移能力上并没有显着的差异。3.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第1天各组细胞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差别,第3,5天rhBMP2+BCP结合组比单纯的rhBMP2组和单纯的BCP组细胞数量有显着的增加。4.ALP活性检测结果表明,rhBMP2+BCP结合组在第7天和第14天的ALP活性都明显大于rhBMP2组,其次是BCP组。5.茜素红染色实验结果显示,rhBMP2+BCP结合组,MC3T3-E1矿化能力较单纯的rhBMP2组和BCP组明显增强。表明联合组能够促进后期MC3T3-E1的矿化能力。6.RT-PCR实验显示rhBMP2+BCP结合组RUNX2的表达在第7,14天相对其他组有显着的增加,其中第7天的表达最多。COL-I的表达在第7天和第14天BCP组大于其他组。ALP的表达rhBMP2+BCP结合组相对其他组更多。OCN第7天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几乎表达,而在第14天rhBMP2+BCP结合组大于rhBMP2组和BCP组。结论:rhBMP2能增强MC3T3-E1细胞的迁移募集能力,与BCP结合后,细胞的迁移募集能力没有改变。其他组相比,rhBMP2+BCP结合组能显着的增加MC3T3-E1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成骨分化能力。第二部分:双相磷酸钙(BCP)结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体内成骨性能研究目的:探讨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双相磷酸钙(BCP)结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结合在大鼠股骨缺损模型中的体内成骨性能。材料和方法:制备大鼠股骨缺损模型,在股骨缺损中埋入以下分组材料:1)20咫rhBMP2 +BCP 组,2)50吨 rhBMP2 +BCP 组,3)100μg rhBMP2+BCP 组,4)BCP组。术后4周取材观察,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比较各组的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1.成功制备了大鼠股骨缺损模型。2.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实验组不同浓度的rhBMP2与BCP结合在骨缺损区均有新骨形成,而且随着rhBMP2浓度的升高,新骨生成量增多。结论:rhBMP2结合BCP对于大鼠的骨缺损区域具有良好的骨形成能力。

卢静,吴迪,汪娇娇,王胜国[7](2018)在《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阻生牙是指由于萌出位置不足或邻近各种组织的阻挡导致牙齿不能萌出至正常位置。轻微阻生时牙齿表现为迟萌或异位萌出,严重阻生时牙齿埋伏于黏膜或骨内称为埋伏阻生牙[1]。上颌尖牙埋伏阻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约为正畸门诊患者的2.05%[2-3],可引起邻牙牙根吸收、错合畸形,继发炎症、颌骨囊肿、压迫神经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等,尤其尖牙埋伏,对日后修复有很大影响,因为尖牙是修复中很好的基牙。埋伏牙的矫治

姜恩实[8](2016)在《多生牙埋伏阻生引起的颌骨囊肿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多生牙埋伏阻生引起的颌骨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为临床防治多生牙埋伏阻生引起的颌骨囊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本院口腔科自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以含牙囊肿和多生牙为诊断的患者中筛选埋伏多生牙引起的含牙囊肿26例,分析年龄分布、主要症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1.多生牙埋伏阻生引起的含牙囊肿26例,占132例含牙囊肿的19.7%,占53例上颌骨含牙囊肿的49.1%,占294例埋伏多生牙患者的8.8%。2.术前就诊时主要症状为局部肿胀膨隆14例(占53.8%),偶然发现或常规X线检查发现9例(占34.6%),肿胀伴疼痛为3例(占11.5%),患者病程最短1天,最长5年。3.26例均发生于上颌骨前牙区,其中病变累及磨牙区6例。累及上颌窦3例,累及鼻底4例,面部畸形2例,错(?)畸形2例,牙髓坏死8例。4.囊肿最大直径范围2-10cm,平均直径3.8cm,直径≤3cm的12例病例均为椭圆形;直径>3cm的14例病例中,10例呈分叶状(占71.4%),4例为椭圆形。26例中内含一颗多生牙24例(93.3%),含两颗多生牙的2例(6.7%)。5.行单纯囊肿刮治术18例,囊肿刮治术+人工骨植入术8例,26例中19例术后3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无1例复发。6.囊肿最大直径≤3cm的10例行单纯囊肿刮除术和囊肿刮除术+人工骨植入术2例,愈合等级均为“优”;囊肿最大直径>3cm行单纯囊肿刮除术8例,愈合等级2例为“优”,5例为“良”,1例为“差”,行囊肿刮治术+人工骨移植术6例中4例为“优”,1例为“良”,1例为“差”。结论:1.发现埋伏阻生的多生牙时,应早期拔除。2.多生牙引起的含牙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效果的评价上,曲面断层片检查有较大的意义。3.人工骨植入术用于大型颌骨囊肿的治疗时,可促进骨缺损的愈合,具有良好的疗效。

边可胤[9](2013)在《应用CBCT对青少年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定位分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精确定位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准确确定手术路径,指导手术拔除,评价CBCT指导临床拔除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价值。并对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特性,包括多生牙的数目、形态、大小、埋伏位置、生长方向、牙根是否弯曲、对邻近恒牙的影响以及患儿就诊原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2月10日~2013年3月25日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就诊于天津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的513例患儿,按纳入标准随机抽取其中158例患儿,共222颗多生牙为研究对象,术前对患儿进行常规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再行CBCT检查。通过CBCT三维重建影像,分析了解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特性,明确多生牙埋伏于上颌骨内的位置,与邻牙的位置关系,确定手术方案及手术路径,指导手术拔除埋伏多生牙。并应用Cramer V系数计算指标间的关联程度,对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本研究158例患儿,男性患儿124例,女性患儿34例,患病比例3.65:1,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158例患儿,年龄4-15岁。6-10岁年龄阶段占81.65%,主要因换牙时期出现上前牙不齐和上前牙间隙过大就诊;11~15岁年龄阶段,占8.67%,主要因正畸治疗时拍摄全口曲面断层意外发现;4-5岁年龄阶段,占9.49%,主要因治疗其他牙齿拍摄全口曲面断层意外发现。就诊年龄与就诊原因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本研究158例患儿,222颗多生牙,单颗多生牙102人,占64.56%;两颗多生牙52人,占32.91%;3颗多生牙为2人,占1.27%;4颗多生牙为2人,占1.27%。4.本研究222颗多生牙,锥形155颗,占69.82%;结节状64颗,占28.23%;侧切牙形3颗,占1.35%,就诊年龄与多生牙的形态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906)。5.本研究222颗多生牙的冠根长度8.4mm~20.4mm,牙冠宽度4.1mm~10.5mm。就诊年龄与多生牙大小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冠根长度p=0.266,牙冠宽度p=0.891),接诊性别与多生牙长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219),就诊性别与多生牙宽度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29),男性患儿的多生牙宽于女性患儿。6.本研究222颗多生牙的埋伏位置,腭侧弓埋伏173颗,占73.93%;牙弓内埋伏14颗,占6.31%;唇腭弓埋伏13颗,占5.41%;唇侧弓埋伏1颗,占0.45%。7.本研究222颗多生牙,倒置阻生95颗,占42.79%;横位阻生74颗,占33.33%;正位阻生33颗,占14.86%;正位不阻生10颗,占4.5%。8.本研究222颗多生牙,牙根不弯曲192颗,占86.49%;牙根弯曲30颗,占13.53%。术前明确牙根是否弯曲,能有效防止术中断根情况的发生。9.本研究222颗多生牙的临床分型,全部骨埋伏低位型(Ⅱ型)166颗,占74.77%;全部骨埋伏高位型(Ⅲ型)23颗,占10.36%;部分骨埋伏型(Ⅰ型)33颗,占14.86%。12岁以上患儿的多生牙以全部骨埋伏高位型(Ⅲ型)为主,6~8岁以全部骨埋伏低位型(Ⅱ型)为主,就诊年龄与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临床分型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埋伏多生牙如不及时拔除可由全部骨埋伏低位型(Ⅱ型)转化为全部骨埋伏高位型(Ⅲ型)。10.本研究222颗多生牙就诊年龄与对邻牙影响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对邻牙的影响表现为上颌中切牙间隙大、远中移位,侧切牙萌出间隙不足;上颌中切牙扭转、唇侧位、迟萌或阻生。11.本研究222颗多生牙术前经CBCT精确定位,确定手术入路,均顺利拔除。拔除多生牙的形态特征及位置与术前与经CBCT诊断一致性达100%,手术入路准确,创伤小,时间短,患儿痛苦小,术后并发症少。结论:1.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就诊年龄与就诊原因、临床分型以及对邻近恒牙的影响具有高度相关性,埋伏多生牙应早期发现,早期拔除,可以减低手术难度,减少对正常邻牙的影响。2.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就诊年龄与多生牙的大小不具有相关性,多生牙发育年龄大多早于恒中切牙。3. CBCT检查对于精确定位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指导手术入路的确定,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儿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唐慧[10](2013)在《上颌阻生尖牙的正畸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在临床中正畸导萌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方法,研究上颌尖牙阻生的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例左上尖牙阻生的AngleⅢ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女性,年龄20岁,汉族;骨性Ⅲ类,下颌骨发育过度,上颌骨正常;左侧上颌尖牙唇向高位阻生,左右侧上颌侧切牙及左上第一前磨牙反牙合,腭向错位;右侧磨牙近中尖对尖关系,左侧磨牙中性关系,上牙弓拥挤12.4mm,下牙弓拥挤4.7mm,前牙浅覆牙合浅覆盖,伴有上颌中线左偏2mm。上颌阻生尖牙的位置、阻生牙与周围软硬组织健康状况及适合使用的方法可根据上颌阻生尖牙的牙根发育情况、临床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得知。采用固定矫治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解除拥挤并用改良型Nance弓,利用上颌前腭部塑料基托、牙槽嵴以及硬腭黏膜作为支抗,牵引23阻生牙至正常牙列。以弹力橡皮链每月1mm左右的速度轻力牵引,施力为60g左右。同时采用德国BioQuick3.0金属自锁托槽,利用低摩擦自锁矫治技术排齐牙列,整平牙弓。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颌骨及上下前牙的唇倾度及侧面貌软组织的变化情况;拍摄X线曲面断层片观察23牙冠移动位置的变化及牙根吸收情况。结果:矫治疗程共20个月,改良型Nance弓有效的牵引了23移动到正常位置,并减少了磨牙支抗的丧失。拔牙矫治获得了足够的间隙来排齐上下牙列,纠正了中线及右侧Ⅲ类磨牙关系,改善了侧面貌。自锁矫治器有效的缩短了患者排齐整平牙列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患者对矫治效果满意。(1)该患者为成人,但矫治中Ⅲ类皮圈牵引及拔牙治疗使前牙唇倾度的变化使下颌骨向后下旋转,矫治结果显示SNB角减小及ANB角明显增大,低角及Ⅲ类面型得到改善。(2)拔牙矫治为23移动入列提供了足够的间隙,且改善了上前牙的唇倾度及调整了磨牙咬合关系。(3)矫治后23排入正常牙列,牙冠移动到牙槽骨中正常位置,与对侧正常萌出尖牙无差异,牙髓、牙龈、牙周健康,牙根没有明显吸收。(4)矫治过程中牵引23入列后,由于患者口腔卫生不佳,23唇侧牙龈轻度红肿,经牙周治疗后好转,牙龈炎症得到控制,牙龈形态正常。(5)患者整个矫治疗程20个月,自锁矫治技术相对缩短了埋伏牙治疗的疗程。结论:该病例通过改良型Nance弓作为支抗,成功牵引23入列,防止了左侧后牙前移占据拔牙间隙,减少了支抗丧失;通过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掩饰性治疗较好地改善了侧面貌,调整了磨牙关系及前牙唇倾度,解除了拥挤;自锁矫治技术成功缩短了患者排齐牙列所需时间,节省了患者的时间成本,使患者矫治过程中更为舒适,是一种有效的正畸治疗埋伏阻生牙的方法。

二、横位和倒置埋伏上前牙移植正畸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横位和倒置埋伏上前牙移植正畸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上前牙埋伏阻生运用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相比
    2.2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
    2.3 两组对治疗效果满意程度相比
3 讨论

(2)正畸治疗埋伏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设备和材料
    3.方法
        3.1 资料收集
        3.2 治疗过程
        3.2.1 制定治疗计划
        3.2.2 拓展间隙
        3.2.3 手术开窗
        3.2.4 正畸牵引
        3.2.5 调整咬合与保持
        3.3 统计分析
        3.3.1 埋伏牙的发生情况
        3.3.2 评价治疗效果
        3.3.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埋伏牙的发生情况
    2.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治疗埋伏牙的治疗效果
        2.1 牵引治疗结果
        2.2 治疗前后埋伏牙的牙根长度变化情况
        2.3 弯根埋伏牙的牵引情况
        2.4 牙龈外形的恢复情况
    3.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治疗埋伏牙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3.1 根尖孔闭合组与未闭合组埋伏牙牵引结果
        3.2 青少年组与成人组埋伏牙牵引结果
        3.3 男性组与女性组埋伏牙牵引结果
        3.4 唇侧开窗与腭侧开窗埋伏牙牵引结果
讨论
    1.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现状
    2.埋伏牙的病因
    3.埋伏牙的诊断
    4.埋伏牙的治疗
    5.埋伏牙牵引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年龄因素对埋伏牙牵引的影响
        5.2 牙根发育情况对埋伏牙牵引的影响
        5.3 埋伏牙位置对牵引结果的影响
        5.4 唇腭侧开窗对于埋伏牙牵引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论
典型病例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患病率
    1.2 致病因素
    1.3 诊断方法
    1.4 并发症
    1.5 治疗方法
        1.5.1 自体牙移植
        1.5.2 开窗助萌
        1.5.3 拔除术
        1.5.4 外科助萌联合正畸牵引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手术仪器和材料
    2.3 治疗方案
        2.3.1 资料获取
        2.3.2 定位
        2.3.3 术前准备
        2.3.4 助萌手术
        2.3.5 牵引治疗
    2.4 数据采集
        2.4.1 松动度检查
        2.4.2 牙髓电活力测试
        2.4.3 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及牙龈高度测量
        2.4.4 牙根长度
        2.4.5 根尖孔宽度
        2.4.6 唇腭侧根管壁厚度、牙槽骨板厚度、牙槽骨水平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成功率
    3.2 临床检查
    3.3 CBCT检查
        3.3.1 牙根状况
        3.3.2 牙周状况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5.1 牵引时机
    5.2 手术方式
    5.3 牵引力值和方向
    5.4 牵引方法
    5.5 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9 致谢
10 综述 上颌阻生中切牙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正畸患者埋伏牙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近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颌埋伏尖牙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117例埋伏牙患者诊治策略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埋伏牙的性别分布
    3.2 埋伏牙的年龄分布
    3.3 埋伏牙的牙位分布
    3.4 埋伏牙的颗数
    3.5 埋伏牙的病因分布
    3.6 埋伏牙的颌骨内埋伏的位置分布
    3.7 埋伏牙的治疗方式
    3.8 导萌牵引术后情况
4 讨论
    4.1 埋伏牙的分布
    4.2 埋伏牙的位置与定位
    4.3 埋伏牙的治疗
5 结论
6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双相磷酸钙(BCP)结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成骨性能的研究&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骨形态蛋白2 (BMP2)在骨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BCP结合rhBMP2体外成骨性能的研究
    1、实验目的
    2、数据分析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BCP结合rhBMP2体内成骨研究
    1、实验目的
    2、数据分析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正畸-种植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病例1
        第八部分:参考文献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病例5
    病例6
    病例7
    病例8
    病例9
    病例10
    病例11
        第八部分:参考文献
    病例12
    病例13
    病例14
临床工作总结
个人简历
发表的文章
致谢

(7)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
2 治疗的主要方案
    2.1 拔除
    2.2 助萌矫治法
    2.3 正畸-外科联合导萌
        2.3.1 外科暴露方式
        2.3.2 正畸牵引
        2.3.2. 1 支抗的设计
        2.3.2. 2 矫治力选择
        2.3.2. 3 复杂情况
        2.3.2.4影响因素
    2.4 自体牙移植
        2.4.1 适应证
        2.4.2 方法[26-27]
    2.5 不处理

(8)多生牙埋伏阻生引起的颌骨囊肿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术后随访及影像学评估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就诊症状及就诊时间
    3.3 发病部位、大小和形状
    3.4 治疗及随访情况
    3.5 术后影像学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致谢B

(9)应用CBCT对青少年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定位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试验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诊断标准
        1.2.1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埋伏位置
        1.2.2 临床分型
2 试验方法
    2.1 CBCT的拍摄
        2.1.1 拍摄设备及主要技术参数
        2.1.2 拍摄体位及方法
        2.1.3 三维重建技术
    2.2 图像资料的获取及处理
    2.3 参考平面的确定及三维测量项目
        2.3.1 参考平面的确定
        2.3.2 获取数据
        2.3.3 测量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一般情况
        4.1.1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患儿性别年龄
        4.1.2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发生颗数
    4.2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生长方向
    4.3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位置
    4.4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临床分型
    4.5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牙齿形态(锥形、结节状、切牙形)
    4.6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牙根形态(是否弯曲)
    4.7 上领前部埋伏多生牙对邻近中切牙的影响(恒中切牙的间隙过大、扭转移位和萌出受阻)
    4.8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位于上颌前部的区域
    4.9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大小(平均冠根长度、平均牙冠宽度)
5 相关性统计分析
    5.1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就诊年龄与就诊原因的相关性分析
    5.2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就诊年龄与埋伏多生牙的临床分型相关性分析
    5.3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就诊性别与埋伏多生牙发病颗数相关性分析
    5.4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就诊年龄与埋伏多生牙对邻近恒牙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5.5 不同年龄阶段多生牙大小的比较
    5.6 不同性别多生牙大小的比较
6 讨论
    6.1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患病情况
    6.2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数目
    6.3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牙齿形态(锥形、结节状、似侧切牙)
    6.4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位置
    6.5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生长方向
    6.6 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临床分型
    6.7 上颌埋伏多生牙对邻近中切牙的影响
    6.8 锥形束CT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上颌阻生尖牙的正畸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基本情况
        2.2 临床检查
        2.3 模型分析
        2.4 影像学检查
        2.5 诊断结果
    3. 鉴别诊断
        3.1 牙性Ⅲ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鉴别诊断
        3.2 功能性、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鉴别诊断
        3.3 骨性Ⅰ类、骨性Ⅲ类的鉴别诊断
    4. 问题列表
    5. 治疗目标
    6. 治疗计划
        6.1 治疗前准备
        6.2 治疗方案
    7. 治疗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材料
    8. 治疗过程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横位和倒置埋伏上前牙移植正畸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前牙埋伏阻生运用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观察[J]. 刘婷,郭娜. 中国医药指南, 2021(16)
  • [2]正畸治疗埋伏牙的临床研究[D]. 武孝芬.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3]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的临床研究[D]. 陈威.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D]. 徐楠. 郑州大学, 2019(07)
  • [5]117例埋伏牙患者诊治策略的回顾性分析[D]. 毛昼琦. 浙江大学, 2019(03)
  • [6]双相磷酸钙(BCP)结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成骨性能的研究&病例报告[D]. 林奕真. 武汉大学, 2018(01)
  • [7]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 卢静,吴迪,汪娇娇,王胜国. 现代医药卫生, 2018(02)
  • [8]多生牙埋伏阻生引起的颌骨囊肿的临床分析[D]. 姜恩实. 延边大学, 2016(05)
  • [9]应用CBCT对青少年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定位分型研究[D]. 边可胤.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10]上颌阻生尖牙的正畸治疗[D]. 唐慧.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上前牙横倒置种植牙正畸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