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

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

一、双波长紫外分光度法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干方群,吴珂,马菲,杜昌文[1](2022)在《水体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硝酸盐是活性氮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形式,因此水体硝酸盐的检测在水体质量表征中一直备受关注。水体硝酸盐的常规检测主要是借助传统的分光光度法,这类方法经典权威,分析结果可靠,然而大都破坏样品、耗时、成本高,并且在硝酸盐定量分析中的干扰因素也较多。近年来,现代光谱技术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也已经在水体硝酸盐检测中有了较好的尝试,为海量水体质量信息的获取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在介绍了水体硝酸盐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就水体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现代光谱技术在水体硝酸盐检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归纳、分析和介绍,并指出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光谱(FTIR-ATR)可以实现快速适时的水体信息定量传感和质量监测,在水体硝酸盐的分析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柴利萍[2](2021)在《分光光度法分析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光光度法是食品、药品等领域分析中普遍应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文章对分光光度法随着新型显色剂的发现及各种技术的联用出现的新技术进行了评述。

任方涛[3](2020)在《基于紫外吸收光谱的水质硝酸盐氮含量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硝酸盐氮作为工业废水中的第二大污染物,其是衡量水体毒性和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传统的水质硝酸盐氮(NO3--N)检测过程繁琐、耗时长、成本高、易产生二次污染,难以满足水质监测的要求。在水资源匮乏的今天,提高水质监测是保证用水安全的重要一环。故本文针对紫外吸收光谱的水质硝酸盐氮检测进行以下研究工作。本文提出使用一种紫外光谱水质检测系统,并进行水质硝酸盐氮标准溶液的制备、光谱采集、训练集与预测集的合理划分。为了有效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对原始光谱进行平滑、标准正态变换、去趋势等6种预处理方法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多元线性回归(MLR)建立紫外全光谱法的线性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线性模型对于低浓度样本预测误差大,去趋势结合PLSR建立的紫外全光谱模型预测性能较佳。由于水质硝酸盐氮光谱数据与浓度值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基于PLS提取的主成分上建立了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非线性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经过PLS降维预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模型预测准确度。相比较于PLS-BPNN模型,PLS-RBFNN模型性能稳定、可调节参数少、误差小,适用于水质硝酸盐氮的非线性建模。通过光谱面积积分筛选出临界浓度值3mg/L,建立低浓度样本浓度值与光谱积分面积拟合的一元线性回归预测和高浓度样本PLS-RBF神经网络非线性预测的组合模型,并与PLSR模型和PLS-RBFNN模型相比较。结果显示,组合模型性能最佳,其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383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99%,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2967,三种参数为模型中最小,相对误差整体较小。相比较于单一模型,组合模型可以实现更准确地预测硝酸盐氮的含量,检测上限高达几百mg/L,并且对“三氮”的另外一种组分亚硝酸盐氮的检测具有一定适用性。鉴于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光谱的相似性,运用PLS-ELM建立一个二分类模型,识别率在一定程度上高达100%。

尚健[4](2020)在《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光度测量装置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微电子和光学技术迅速发展,集成高分辨率摄像头,高速处理器和多功能传感器模块的智能手机具备高清的图像采集和高速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基于智能手机的分析检测技术的便携式分析设备,有助于实现快速准确现场检测的目标。本论文开展了基于智能手机的比色检测装置改进与应用,提高了便携式比色分析装置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比率荧光法的便携式长光程吸光度测定装置与分析方法游离氯在工业上被广泛用作漂白剂和氧化剂,但须对其浓度进行严格监控,以避免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为便于现场检测游离氯,需要灵敏度高的便携式设备。在此,我们报道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比色分析装置,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游离氯与3,3,5,5-四甲基联苯胺溶液(pH=1.8)反应显色后,所得溶液加入到吸收光程为10 cm的比色皿中,利用蛋氨酸稳定的金纳米簇(Met-Au NCss)溶液的比率荧光信号,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其测定原理为以450 nm的激光束为光源,它首先穿过盛有Met-Au NCss溶液的荧光比色皿,所激发的Met-Au NCss的荧光强度,与激发光的强度成正比,随后该激光束穿过吸收比色皿,并被安放在吸收比色皿末端的三角镜反射回荧光比色皿,在不同位置激发出Met-Au NCss的荧光,其荧光强度与透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利用智能手机中的相机拍摄在参考区域和测量区域中的Met-Au NCs溶液的荧光图像,根据其强度比求得吸光池入射与透射光强比,进而计算吸光度。该利用比率荧光策略的吸光度测定方法,吸光度信号稳定,不受光源强度,荧光剂浓度、相机曝光参数的变化的影响。使用搭建的便携式装置所测量的吸光度,在0-1范围内遵循Lambert-Beer律。采用三角发射镜可使吸收光程加倍,并减小参考和测量荧光区域之间的距离。该长吸收光程比色装置的灵敏度比使用1厘米比色皿的分光光度计的灵敏度高一个数量级,具有便携性、灵敏度和可靠性的优点,可用于游离氯的现场分析。2.双波长法矫正便携式高通量比色池阵列的像差对吸光度测定的影响在本章的研究工作中,我们研发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高通量光度检测装置。当样品池为一组微型池构成的阵列时,因为各个小池相对于拍摄镜头的角度不尽相同,这样将造成不可忽略的测量误差。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通过在智能手机的照相机镜头前加装广角镜进行视野拓展外,利用双波长测定法,进一步消除采光角度和拍摄面积不均匀问题,提高了吸光度测定值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用黑色微孔板为双波长比色检测平台的每个通道实现均匀和隔离的照明分布,以避免光源串扰。所设计的高通量智能手机双波长比色光学平台可以实现检测40个样品的同时吸光度测量,以满足高通量筛选的需要。以溶解氧的测定为例,分别用碘量法、碘化钾-淀粉法和Mn(III)-EDTA显色,测试了该方法在不同波长区的可行性。3.内标法矫正光源强度衰减对便携式吸光度测定装置的影响可见比色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现场分析方法。为了减少肉眼测色阶的误差并提高灵敏度,我们设计了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长光程和自聚焦的便携式比色装置。其关键之处是以空管的亮度或低吸收波长处的强度作为内参照,校正光源强度衰减引起的基线漂移。其中具有自聚焦能力的流通式圆底比色管有助于简化便携式比色装置的设计和制备。该装置测量的吸光度在01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用N,N-二乙基对苯二胺作比色剂用于水样中游离氯的测定,线性范围为0.8-14μM,检出限为0.23μM。这种简单的比色装置具有灵敏度高、成本低,易于操作的优点,可满足现场分析的便携和可靠性要求。

苏逸菲[5](2019)在《两种偶氮探针的制备及其在微量铜和阿维菌素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偶氮类分子探针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近年来多被用于食品中重金属以及农药残留的检测。为了检测口蘑中微量铜的总量以及苹果中的农药阿维菌素的残留量,利用新合成的偶氮类分子3,5-二甲酸-4’-羟基偶氮苯为显色剂,建立了紫外可见光谱测量口蘑中微量铜总量的方法。此外,以偶氮类分子1,3,5-三(5’-对苯氧基偶氮)苯-1,3-二羧酸为荧光探针,建立了荧光光谱检测农药阿维菌素的残留量的新方法。采用“一锅法”合成两种偶氮探针:3,5-二甲酸-4’-羟基偶氮苯和1,3,5-三(5’-对苯氧基偶氮)苯-1,3-二羧酸。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电喷雾质谱的表征方法,确定了其组成和结构。研究了 3,5-二甲酸-4’-羟基偶氮苯的紫外可见光谱及其与铜(Ⅱ)的显色反应。在优化测定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口蘑中微量铜的单波长和双波长检测方法。单波长法的结果表明:以320 nm为检测波长,铜(Ⅱ)的质量浓度在0.21~2.5 μg·mL-1内遵从比尔定律,铜与显色剂形成1:1的配合物,加标回收率为97.0~101.3%,RSD为0.93~1.50%,检测限为0.064 μg·mL-1。双波长法的结果表明:以380nm为测定波长,以342nm为参比波长,铜(Ⅱ)的质量浓度在0.19~3.6 μg·mL-1内遵从比尔定律,加标回收率在99.5~100.4%之间、RSD为0.30~1.00%,检测限为0.059 μg·mL-1,两种方法测得口蘑中铜含量分别为5.80±0.49 mg·100g-1、5.89±0.05 mg·100g-1 与 ICP 检测结果 5.89±0.09 mg·100g-1 相近。在考察探针1,3,5-三(5’-对苯氧基偶氮)苯-1,3-二羧酸及加入阿维菌素后的荧光光谱的基础上,优化了苹果中阿维菌素残留测定的条件,最佳的测定条件为:荧光探针浓度为6.0×1 0-6 mol·L-1,缓冲溶液用量为0.80 mL,以420nm处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测定,其线性范围为4.4×10-3~6.0×10-2μg·mL-1。该方法的检测限为1.3×10-3μg·mL-1,定量限为 4.4×10-3 μg·mL-1,回收率为 98.8~103.1%,RSD 为 0.29~2.20%。本论文建立了检测口蘑中微量铜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及检测苹果中阿维菌素残留的荧光光谱法,因其操作简单、分析成本低、精密度和准确度高,有望用于食品中重金属以及农药残留的检测。

王雪霁[6](2019)在《基于复杂水体的硝酸盐浓度精细光谱定量分析与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水质监测相关研究。近年来,紫外可见光谱技术依据化学法标准并结合回归模型,以其测量程序简单,且可以在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基础上做到快速检测等优点,被广泛的用于水中硝酸盐及其它参数含量的测量。本文结合自主研发的双光路主动校正连续谱精细获取光谱仪,以全光谱精细分析技术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水质参数预测中的标准化数据采集流程、光谱数据预处理与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基于峰面积、偏最小二乘法、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等方法的预测性能,从建模区间优化、建模特征波长筛选、数据降维等角度提出了各类水体中硝酸盐浓度预测的优化算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对提出的算法及优化模型进行了验证。体现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预测水中硝酸盐浓度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套针对多样化水体的标准原始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待测样本光谱信息提取及光谱数据预处理。根据双光路主动校正连续谱精细获取光谱仪的特点,从包含光源、暗背景噪声的原始光谱数据中,突出了待测溶液中的硝酸盐的光谱信息,并结合硝酸盐的光谱特征及待测水体的类型,提出了分别适用于低浊度水体和高浊度水体的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案。(2)提出了间隔偏最小二乘法-峰面积(iPLS-PA)海水中硝酸盐浓度预测算法。针对目前海水中硝酸盐浓度预测的实际应用中采用的单波长法易受水样中其它物质的干扰的问题,提出采用特征峰面代替特征峰点,并嵌入iPLS进行吸光度区间选择的建模方法,同时,利用小麦岛典型海域海水样本对iPLS-PA算法进行建模验证,最终交叉验证的R2达到了0.9986。(3)提出了局部线性嵌入-反向传播神经网络(LLE-BPNN)高浊度色度水体中硝酸盐浓度预测算法。水体中过高的浊度和色度会使硝酸盐的特征光谱位置发生偏移,同时影响其吸光度与浓度间的线性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使用BPNN对此类水体中的硝酸盐浓度建模预测以提高预测精度,结合了LLE非线性降维,在保持光谱数据间局部特征的同时将BPNN建模的耗时大幅缩短。利用实验室配制的不同浊度色度及硝酸盐浓度的样本对提出的LLE-BPNN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对其中硝酸盐浓度交叉验证预测的R2由0.7274提升至0.9556,RMSECV由1.3259降低至0.6585,同时建模耗时由991.91s缩短至4.46s。

徐坤[7](2019)在《紫外吸收法COD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环境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水资源的污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水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膨胀的背景下一直面临巨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工、农业污水和生活废水乱排乱放现象严重,未经处理的废水在污染水体环境的同时也对整个生态结构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水质检测技术是通过测试水体物理、化学、生物指标来判断水体污染程度的技术,化学需氧量(COD)是其中的指标之一。COD通常是判断水样中有机物含量的参数,有机物含量越高水样被污染程度越严重。常见化学需氧量的检测方式是重铬酸钾法属于化学检测方法的一种,该方法虽然测量结果准确但需要的人工、时间成本较高,使用的化学试剂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本文介绍了化学需氧量常见的检测方法和国内外发展现状,随后重点介绍了本文使用的COD检测方法,紫外吸收法。通过对紫外吸收法的原理介绍提出了使用双波长检测技术减少悬浮物等浊度参数对COD检测的影响。设计了基于Czerny-Turner的非正交双光栅结构作为光学系统,通过光电转换电路、信号放大电路、二阶滤波电路的设计将光信号稳定转换并放大,利用以STM32F103微控制器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完成对电信号的采集、处理最终将COD数值显示、存储。最后配置COD、浊度标准溶液绘制本文COD检测标准曲线并拟合方程,可通过测量254nm和546nm处吸光度值可计算出排除浊度干扰的COD测量值,同时分析了氯离子和温度对COD检测的影响。通过对标准水样和实际水样的测量,本文系统测量相对误差分别为4.58%和9.8%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表明本文检测系统可实现COD浓度在0~1000mg/L的在线实时检测,适用于工厂、纺织厂污水、废水的排放检测。

何磊[8](2019)在《基于紫外光谱的水体硝酸盐氮预测模型及浊度补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硝酸盐氮污染是主要原因之一。水体中硝酸盐氮的含量过高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饮用水中含量过高时,硝酸盐氮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因此对此污染物的检测至关重要。紫外吸收光谱法可以实现硝酸盐氮的检测,具有检测速度快、不需要化学试剂辅助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通过实验室的紫外分光光度计采集硝酸盐氮、浊度、以及两者混合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课题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区间偏最小二乘算法(iPLS)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LS-SVM)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模型。通过所有样本的光谱积分分析,筛选出临界浓度值,将样本分低浓度与高浓度两个部分,分别建立不同的预测模型。低浓度样本光谱线性度较好,建立线性的iPLS的回归预测模型,高浓度样本光谱重叠严重,建立LS-SVM的预测模型,然后对iPLS与LS-SVM进行模型融合,并与其他几种定量分析模型进行了对比。该混合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与真实浓度值的相关系数的平方(R2)为0.9998,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428,平均绝对误差(MAE)为4.27%,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的定量分析模型。其次,考虑到紫外吸收光谱容易受到浊度的干扰,通过实验分析了硝酸盐氮与不同浊度的混合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光谱积分的浊度解算模型,通过分析混合溶液的归一化光谱,250260nm与335370nm波段的归一化光谱基本重叠,建立了这两个波段的光谱积分与浊度值的回归模型,通过此回归模型可以解算出混合溶液中的浊度值,进而进行相应的浊度补偿。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补偿曲线的硝酸盐氮浊度补偿方法。通过引入0到1之间的补偿系数k N(?)表征浊度对硝酸盐氮吸收谱的影响。根据实验采集的光谱数据求出不同浊度在硝酸盐氮主要吸收谱区的补偿系数,即可得到不同浊度的补偿曲线。通过浊度解算模型得到混合溶液中的浊度值之后,利用此浊度值的补偿曲线对硝酸盐氮吸收光谱进行浊度补偿,并与其他补偿方法进行了对比,补偿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张伟[9](2019)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的方法建立及与管碟法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庆大霉素是多组分混合物,在采用管碟法测定其含量时,常常存在标准品与样品之间不同质问题。因此,需要建立新的庆大霉素含量测定的方法并与管碟法进行比较。经过查阅文献,发现近年来庆大霉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有微生物检定法、旋光法、光谱法、色谱法等。与管碟法比较,旋光法与光谱法也可以测定庆大霉素全部组分的含量,但旋光法的灵敏度太低。通过对光谱法的比较分析,发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快速等优点,这可以作为建立庆大霉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方向。根据庆大霉素的化学性质,本文寻找到化学性质稳定的水杨醛试剂。经过试验发现,水杨醛与庆大霉素在常温下发生衍生化学反应,且衍生产物在400nm波长处有最大紫外可见吸收。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设计方法,优化反应条件。结果显示水杨醛与庆大霉素在pH5.5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经过50℃水浴20分钟,衍生产物的吸收度值最大,实验条件最佳。采用最佳实验条件,依据《中国药典》规定的指导原则,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的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本方法的特异性好;在280~519 U/ml的浓度范围内,衍生产物的吸光度值(A)与庆大霉素浓度值(C)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A=0.0007C+0.0186,R 值达到 0.999;平均回收率为 100.09±0.8%,RSD 为 0.7%(n=7);衍生产物在0~10分钟内稳定。同时,采用管碟法测定庆大霉素的含量。按照菌悬液制备、培养基制备、灭菌、供试液制备、双碟制备、滴加供试液、培养、抑菌圈测量的流程进行试验,并将测量的抑菌圈直径按照生物检定统计法进行可靠性检测、可信限率及效价计算。独立平行实验4次。结果显示,1次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检测参数试品间(F1)不符合判定要求;1次实验结果的可信限率为7.96%,不符合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标准规定(不超过7%)的要求;含量结果平均值为 101.10%,RSD 为 1.7%(n=4)。最后,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与管碟法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分别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与管碟法测定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中庆大霉素的含量,并将各自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然后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与管碟法的方法学验证结果、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中庆大霉素含量测定结果的显着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平均值为100.43%,RSD为1.2%(n=104);管碟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的平均值为101.10%,RSD为1.7%(n=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线性与范围为280~519 U/ml、线性关系R值为0.999、回收率为100.09%±0.8%、RSD为0.7%;管碟法的线性与范围为2~12 U/ml、回收率为100.80%±1.5%/98.7%±1.5%、RSD为1.7%;根据t分布检验法,在P<0.05的置信区间内,t=0.88,小于 1.98[t(0.05,106)]。本文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的方法,具有检测快速,操作方便的特点。同时方法的特异性好、灵敏度与准确度高、重现性好,但是衍生产物的稳定性欠佳。与管碟法比较,两个方法的结果无显着性差异,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准确性与重现性更优。因此,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满足庆大霉素含量测定的常量分析要求,能为控制其质量提供新的参考依据,进而保障庆大霉素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刘宏洋[10](2019)在《考虑润湿效应的吸光度光学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学检测是利用光学方法测定光学量或非光学量的一种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吸光度光学检测技术对化学实验研究中微量金属元素的测量;生物医药分析中蛋白质、糖类、酶及核酸的测定及食品安全分析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的吸光度光学检测技术在进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时,除受到漂噪音及电压等内源性干扰因素外,还受到由于润湿效应产生的弯曲液面对测量影响,从而影响测量精度。为了提高吸光度光学检测技术在快速定量测定时的准确性,本文针对弯曲液面对检测精度影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在考虑其影响情况下重新设计了吸光度检测系统的检测光路,最后通过搭建试验平台对本文设计进行实验验证。首先,从弯曲液面形成的机理出发对其液面表面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光学透射法对弯曲液面的基本方程Yong-Laplace Equation进行实验验证。然后从吸光度光学检测的理论依据及弯曲液面形成的机理出发研究了润湿效应下的弯曲液面对吸光度检测的影响,并对其影响进行描述与分析。其次,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从吸光度检测原理的成立条件出发,应用几何光学及光在反射与折射过程中能量的分配规律,重新设计了检测系统的检测光路,并在ZEMAX光学仿真软件的序列模式下对设计的检测光路进行建模,以检测光通过弯曲液面的能量损失为评价函数进行优化,在非序列模式下对优化的光路进行仿真,并对其检测光路进行评价。再次,根据前文设计的检测光路及实际的检测要求,对吸光度光学检测系统进行总体设计,主要包括检测光路的机械结构、硬件电路及控制系统设计。其中机械结构包括吸光度检测光路结构,传动系统结构;硬件包括运动控制电路,电源管理电路,通信电路设计,LED光源及硅光电池电路设计等;软件程序方面设计主要进行了 LED光源及硅光电池驱动程序设计,串口通信设计等。最后,根据前文设计的吸光度检测系统进行实验平台搭建,并从实验及行业标准在多个维度分别对本文中设计的检测光路系统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检测光路系统能更快,更准确对检测物质进行定量测定,且还具有稳定性好、抗干扰性强等优点。

二、双波长紫外分光度法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波长紫外分光度法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水体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 水体硝酸盐的检测方法
    2.1 光学分析法
        2.1.1 分光光度法
        1)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2)麝香草酚分光光度法
        3)紫外分光光度法
        4)还原法
        2.1.2 分子发光分析法
        2.1.3 光谱法
    2.2 色谱法
        2.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2.2 离子色谱法
    2.3 电化学法
        2.3.1 离子选择电极法
        2.3.2 极谱法
        2.3.3 毛细管电泳法
    2.4 现代光谱方法
3 结语与展望

(2)分光光度法分析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2 导数分光光度法
3 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4 薄层色谱分光光度法
5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3)基于紫外吸收光谱的水质硝酸盐氮含量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水资源概况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水质硝酸盐氮测定方法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进展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组织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2 光谱系统与光谱采集
    2.1 理论基础
        2.1.1 分子吸收光谱原理
        2.1.2 朗伯-比尔定律
        2.1.3 紫外光谱法的特点
    2.2 紫外分光光度计
        2.2.1 系统总体结构
        2.2.2 分光光度计类型
        2.2.3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原理
    2.3 实验仪器
    2.4 光谱采集
        2.4.1 实验室样本制备
        2.4.2 水质硝酸盐氮标准溶液配制
        2.4.3 水质硝酸盐氮光谱采集
    2.5 本章小结
3 紫外吸收光谱的水质硝酸盐氮线性预测模型
    3.1 光谱去噪方法与评价参数
        3.1.1 光谱去噪方法
        3.1.2 评价参数
    3.2 建模方法
        3.2.1 偏最小二乘法
        3.2.2 多元线性回归
    3.3 最佳去噪选择及主成分
        3.3.1 最佳去噪选择
        3.3.2 主成分
    3.4 建模结果
        3.4.1 PLS预测结果分析
        3.4.2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结果分析
    3.5 模型比较与结论
        3.5.1 定量模型评价参数
        3.5.2 评价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紫外吸收光谱的水质硝酸盐氮非线性预测模型
    4.1 光谱数据的选取及思路
    4.2 人工神经网络
    4.3 建模方法
        4.3.1 BP神经网络
        4.3.2 RBF神经网路
    4.4 BP神经网络仿真与实现
        4.4.1 BP神经网络参数选取
        4.4.2 预测结果分析
    4.5 RBF神经网络仿真与实现
        4.5.1 RBF神经网络参数选取
        4.5.2 预测结果分析
    4.6 模型比较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组合模型的建立及对比性研究
    5.1 组合模型
    5.2 组合模型与单一模型的对比分析
    5.3 最优模型的适用性
        5.3.1 水质亚硝酸盐氮光谱采集
        5.3.2 模型定量分析结果
    5.4 水质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分类识别研究
        5.4.1 ELM理论基础
        5.4.2 ELM分类识别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光度测量装置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智能手机
    1.2 基于智能手机的分析检测平台研究进展
        1.2.1 基于智能手机的分析方法的特点
        1.2.2 智能手机与荧光分析方法的联用
        1.2.3 智能手机与比色方法的联用
        1.2.4 智能手机与发光方法的联用
        1.2.5 智能手机与电化学方法的联用
    1.3 论文选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比率荧光的长光程便携式吸光度装置测定水中游离氯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Met-Au NCs的制备
        2.2.3 实际水样中的余氯的现场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智能手机的比率荧光装置的性能测试
        2.3.2 便携式比色装置的分析性能
        2.3.3 吸光度测量的零位调整
        2.3.4 激发源强度漂移对响应的影响
        2.3.5 荧光发光体浓度对吸光度的影响
        2.3.6 相机拍摄参数对吸光度的影响
        2.3.7 在实际水样中氯的现场分析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波长法矫正比色池阵列的非对等成像对吸光度测定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水样中溶解氧(DO)含量的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的测定
        3.2.3 基于智能手机的高通量比色装置现场测定水中溶解氧含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拍摄角度对光强度测定结果的影响
        3.3.2 参比溶液法校正拍摄角度的歧视效应
        3.3.3 双波长法校正拍摄角度的歧视效应
        3.3.4 光源强度对双波长法吸光度的影响
        3.3.5 碘量法测定溶解氧
        3.3.6 Mn(III)-EDTA光度法测定溶解氧
        3.3.7 碘化钾-淀粉光度法测定溶解氧
        3.3.8 利用高通量比色装置现场测定水样中溶解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标法矫正光源强度衰减对便携式吸光度测定装置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用空气内标法测定吸光度
        4.2.3 双波长法测量吸光度差值
        4.2.4 水样中游离氯的现场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流通式比色管的自聚焦性能
        4.3.2 便携式光度计中的遮光设计
        4.3.3 空气内标法的效果考察
        4.3.4 便携式比色仪的分析性能
        4.3.5 双波长模型下的差分比色法
        4.3.6 水样中游离氯的现场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参加课题
致谢

(5)两种偶氮探针的制备及其在微量铜和阿维菌素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铜检测研究进展
        1.1.1 检测方法
        1.1.2 分光光度法检测铜的偶氮显色剂
    1.2 农药残留检测研究进展
        1.2.1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1.2.2 荧光光谱法检测农药残留
        1.2.3 阿维菌素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3.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2 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2 基于偶氮结构的两种探针的合成及其表征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3,5-二甲酸甲酯-4'-羟基偶氮苯的合成
        2.2.2 3,5-二甲酸-4'-羟基偶氮苯的合成
        2.2.3 3,5-三(5'-对苯氧基偶氮)苯-1,3-二羧酸的合成
        2.2.4 偶氮化合物的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3,5-二甲酸甲酯-4'-羟基偶氮苯的合成与表征
        2.3.2 3,5-二甲酸-4'-羟基偶氮苯的合成与表征
        2.3.3 3,5-三(5'-对苯氧基偶氮)苯-1,3-二羧酸的合成与表征
        2.3.4 红外光谱测定结果分析
        2.3.5 紫外可见光谱测定结果分析
        2.3.6 核磁氢谱测定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紫外可见光谱法检测口蘑中的铜
    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标准溶液的配置
        3.2.2 样品前处理
        3.2.3 显色剂的配制
        3.2.4 单波长测定条件的优化
        3.2.5 双波长测定条件的优化
        3.2.6 ICP光谱仪检测口蘑中铜含量
        3.2.7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波长测定方法优化结果
        3.3.2 单波长方法学考察结果
        3.3.3 双波长方法学考察结果
        3.3.4 ICP方法学检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荧光光谱法检测苹果中的阿维菌素
    4.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4.2.2 苹果的前处理
        4.2.3 荧光探针的配制
        4.2.4 荧光光谱测定条件的优化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荧光光谱法定性定量原理
        4.3.2 荧光测定激发波长的选择
        4.3.3 介质酸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4.3.4 缓冲溶液用量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4.3.5 方法考察结果
        4.3.6 样品测定结果
        4.3.7 方法可行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取成果目录
致谢

(6)基于复杂水体的硝酸盐浓度精细光谱定量分析与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水质监测及意义
        1.1.2 常用监测方法
        1.1.3 紫外可见光谱吸收法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论文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光谱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2.1 传统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系统设计
    2.2 双光路主动校正连续谱精细获取光谱仪系统设计
    2.3 光谱数据采集软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始光谱数据预处理算法设计
    3.1 待测溶液光谱信息提取
    3.2 光谱数据预处理
        3.2.1 常用的预处理算法
        3.2.2 预处理算法选择
    3.3 水质光谱数据预处理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浊度水体中硝酸盐浓度预测方法设计
    4.1 自来水中硝酸盐浓度预测优化模型
        4.1.1 偏最小二乘法
        4.1.2 特征波长选择方法
        4.1.3 自来水中硝酸盐浓度预测模型优化流程
    4.2 海水中硝酸盐浓度预测算法设计
        4.2.1 光谱曲线的峰面积
        4.2.2 间隔偏最小二乘法
        4.2.3 基于iPLS-PA海水硝酸盐浓度的预测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浊度色度水体中硝酸盐浓度预测方法设计
    5.1 基于流形学习的数据降维方法
    5.2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5.2.1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结构
        5.2.2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5.2.3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参数设置
    5.3 高浊度色度溶液中LLE-BPNN硝酸盐浓度预测算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模型评价与验证应用
    6.1 模型评价方法
        6.1.1 交叉验证
        6.1.2 评价指标
    6.2 实验样本配制采集流程
        6.2.1 水样配制
        6.2.2 实验数据采集
    6.3 提出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6.3.1 自来水中硝酸盐浓度预测模型优化的验证
        6.3.2 iPLS-PA算法在小麦岛海水样本集中的验证
        6.3.3 LLE-BPNN算法在高浊度色度样本集中的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自来水样本浓度设置表
    Ⅱ.小麦岛海水样本浓度设置表
    Ⅲ.高浊度色度溶液样本浓度设置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紫外吸收法COD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化学需氧量
    1.3 化学需氧量常用的检测方法
        1.3.1 重铬酸钾法
        1.3.2 库伦滴定法
        1.3.3 密封消解法
        1.3.4 分光光度法
        1.3.5 紫外吸收法
    1.4 国内外紫外吸收法发展现状
        1.4.1 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产品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紫外吸收法测COD基础理论
    2.1 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2 Lambert-beer定律
    2.3 紫外吸收法检测COD原理
    2.4 双波长紫外吸收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D检测系统光学系统的研制
    3.1 光学系统结构
    3.2 光学器件的研究
        3.2.1 光源的选择
        3.2.2 单色器
        3.2.3 流通池
        3.2.4 光电接收装置
    3.3 光学系统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D检测系统的实现
    4.1 COD检测系统结构
    4.2 硬件电路系统
        4.2.1 光电转换电路
        4.2.2 二阶滤波电路
        4.2.3 信号放大电路
        4.2.4 电源电路
    4.3 嵌入式硬件系统
        4.3.1 嵌入式微控制器
        4.3.2 A/D转换器
        4.3.3 显示模块
    4.4 嵌入式软件系统
        4.4.1 Cortex-M3处理器内核
        4.4.2 RT-Thread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4.4.3 RT-Thread在STM32F103上的移植
        4.4.4 基于RT-Thread的COD检测系统设计
    4.5 水路系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误差分析
    5.1 标准曲线的建立
        5.1.1 COD与吸光度标准曲线
        5.1.2 浊度与吸光度标准曲线
        5.1.3 COD标准曲线的建立
    5.2 影响因素实验
        5.2.1 高氯水中COD的检测
        5.2.2 温度的影响
    5.3 实验分析
        5.3.1 误差分析实验
        5.3.2 重复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8)基于紫外光谱的水体硝酸盐氮预测模型及浊度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硝酸盐氮检测方法进展
        1.2.2 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和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紫外吸收光谱法水质检测原理
    2.1 分子吸收光谱原理
    2.2 紫外光谱法吸收原理
        2.2.1 朗伯-比尔定律
        2.2.2 朗伯-比尔定律偏离因素分析
    2.3 紫外吸收光谱采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谱分析与建模基础理论
    3.1 数据预处理
    3.2 建模算法
        3.2.1 多元线性回归
        3.2.2 主成分回归
        3.2.3 偏最小二乘回归
        3.2.4 支持向量机回归
        3.2.5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
    3.3 模型评价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紫外光谱的硝酸盐氮预测模型研究
    4.1 硝酸盐氮紫外吸收光谱
    4.2 硝酸盐氮双波长法回归分析
    4.3 基于紫外光谱的硝酸盐氮混合预测模型
        4.3.1 硝酸盐氮光谱积分分析
        4.3.2 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4.3.3 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4.3.4 混合预测模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紫外光谱的硝酸盐氮浊度补偿研究
    5.1 浊度溶液与混合溶液紫外吸收光谱
        5.1.1 浊度吸收光谱
        5.1.2 混合溶液吸收光谱
    5.2 浊度解算模型
        5.2.1 浊度归一化光谱分析
        5.2.2 基于光谱积分浊度解算模型
    5.3 基于补偿曲线的浊度补偿
        5.3.1 浊度补偿原理
        5.3.2 补偿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的方法建立及与管碟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庆大霉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 微生物检定法
        1.1 管碟法
        1.2 浊度法
    2 旋光法
    3 光谱法
        3.1 比浊光谱法
        3.2 间接原子吸收法
        3.3 荧光光谱法
        3.4 共振散射光谱法
        3.5 比色法
        3.6 紫外分光光度法
        3.6.1 衍生化法
        3.6.2 水解法
    4 色谱法
        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4.1.1 电化学液相色谱检测法
        4.1.2 紫外液相色谱法
        4.1.2.1 OPA衍生化法
        4.1.2.2 FMOC-Cl衍生化法
        4.1.3 荧光液相色谱法
        4.1.3.1 柱前衍生化法
        4.1.3.2 柱后衍生化法
        4.1.4 质谱法
        4.2 薄层色谱法
    5 毛细管电泳法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的方法建立及与管碟法的比较研究
    1 材料
        1.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材料
        1.1.1 试剂
        1.1.2 仪器
        1.1.3 试液、标准品溶液与样品溶液的制备
        1.2 管碟法材料
        1.2.1 试剂
        1.2.2 仪器
        1.2.3 试液、标准品溶液与样品溶液的制备
    2 方法
        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的方法建立
        2.1.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2.1.2 反应温度的选择
        2.1.3 溶剂的选择
        2.1.4 酸度的选择
        2.1.5 反应时间的选择
        2.1.6 衍生化产物的稳定性试验
        2.1.7 阴性对照试验
        2.1.8 回收率试验
        2.1.9 线性与范围
        2.1.10 精密度试验
        2.2 管碟法
        2.2.1 短小芽孢杆菌菌悬液的制备
        2.2.2 培养基的制备
        2.2.3 灭菌
        2.2.4 供试液制备
        2.2.5 双碟制备
        2.2.6 供试液滴加
        2.2.7 培养
        2.2.8 抑菌圈测量
        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与管碟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的比较
    3 结果
        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的方法建立
        3.1.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3.1.2 反应温度的选择
        3.1.3 酸度的选择
        3.1.4 溶剂的选择
        3.1.5 反应时间的选择
        3.1.6 衍生化产物的稳定性研究结果
        3.1.7 阴性对照试验结果
        3.1.8 回收率试验结果
        3.1.9 线性与范围结果
        3.1.10 精密度试验结果
        3.2 管碟法
        3.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与管碟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的比较
        3.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结果的比较
        3.3.2 管碟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结果的比较
        3.3.3 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4 讨论
        4.1 方法的选择
        4.1.1 比较方法—管碟法的选择
        4.1.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选择
        4.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的方法建立
        4.2.1 试剂的选择
        4.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4.2.3 标准曲线的制备与评价
        4.3 管碟法
        4.3.1 可靠性检测参数
        4.3.2 可信限率
        4.4 不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比较
        4.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与管碟法的优缺点比较
        4.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 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考虑润湿效应的吸光度光学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润湿效应下弯曲液面的研究现状
        1.2.2 吸光度光学检测技术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弯曲液面对吸光度光学检测的影响
    2.1 润湿效应下弯曲液面研究
        2.1.1 弯曲液面的表达式
        2.1.2 弯曲液面的表达式的实验验证
    2.2 吸光度光学检测系统的检测原理
    2.3 弯曲液面对吸光度检测系统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弯曲液面的检测光路设计及仿真
    3.1 检测光路的总体结构
    3.2 检测系统光路的准直设计
        3.2.1 非球面方程
        3.2.2 设计原理
        3.2.3 仿真分析
    3.3 检测光路的聚焦设计
        3.3.1 设计原理
        3.3.2 仿真分析
    3.4 检测光路ZEMAX仿真分析
        3.4.1 参量设计
        3.4.2 检测光路仿真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吸光度光学检测系统设计
    4.1 吸光度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4.1.1 总体系统构成
        4.1.2 检测系统工作流程
    4.2 检测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4.2.1 检测光路结构设计
        4.2.2 传动系统结构设计
    4.3 吸光度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4.3.1 控制中心电路设计
        4.3.2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4.3.3 通信电路设计
        4.3.4 LED灯和硅光电池电路设计
        4.3.5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
        4.3.6 LCD显示屏电路
    4.4 检测系统的控制程序设计
        4.4.1 串口通信设计与实现
        4.4.2 LED灯和硅光电池驱动程序的设计
        4.4.3 步进电机驱动程序的设计
        4.4.4 LCD驱动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测系统搭建与系统性能测试
    5.1 吸光度检测系统的搭建
    5.2 考虑润湿效应的光学检测系统对比实验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条件及过程
        5.2.3 实验结果分析
    5.3 光学检测系统的性能检测
        5.3.1 准确性性能测试
        5.3.2 重复性性能测试
        5.3.3 灵敏度性能测试
        5.3.4 通道差异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双波长紫外分光度法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体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干方群,吴珂,马菲,杜昌文.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2022
  • [2]分光光度法分析新技术研究[J]. 柴利萍. 化工时刊, 2021(03)
  • [3]基于紫外吸收光谱的水质硝酸盐氮含量检测技术研究[D]. 任方涛.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光度测量装置的研制与应用[D]. 尚健.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两种偶氮探针的制备及其在微量铜和阿维菌素检测中的应用[D]. 苏逸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1)
  • [6]基于复杂水体的硝酸盐浓度精细光谱定量分析与预测方法研究[D]. 王雪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9(05)
  • [7]紫外吸收法COD检测系统的研究[D]. 徐坤.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8]基于紫外光谱的水体硝酸盐氮预测模型及浊度补偿研究[D]. 何磊. 燕山大学, 2019(03)
  • [9]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庆大霉素含量的方法建立及与管碟法的比较研究[D]. 张伟. 扬州大学, 2019(02)
  • [10]考虑润湿效应的吸光度光学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 刘宏洋.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