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尚未发现艾滋病病例

朝鲜尚未发现艾滋病病例

一、朝鲜尚未发现艾滋病病例(论文文献综述)

毕九川[1](2021)在《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非典、埃博拉和新冠肺炎等多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外交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开始于非典疫期间期间经历了由“被动融入”到“探索性参与”的过程。中国基于国家安全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考虑,开始尝试建立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并强调国际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强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基于已有的地区多边框架和共识,建立应急卫生新机制,积极开展应急卫生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主要围绕争取国际理解支持和尽快恢复中外交往展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后非典时期,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双边和多边卫生外交不断发展。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的重要节点。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不仅早于世界卫生组织数月开展对外应急卫生援助,还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迅速启动国内应急卫生机制,创新应急卫生外交运转机制,强化全球应急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下开展多边应急卫生行动。在双边层面,除了对疫情国家开展史无前例的应急卫生援助外,中国还与美欧等国加强卫生合作。中国此次应急卫生外交取得了积极效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后埃博拉时期,中国卫生外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断扩大卫生外交范围,强化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卫生外交行动。新冠疫情是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兼顾国内与全球卫生安全,初步成熟。中国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应急卫生外交机制,从“三级联动”到“中央统筹—归口管理”,更加细化和完善。外交行动表现出引领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治理的特点。在多边层面,中国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全面合作,维护其权威;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全面开展多边磋商、交流与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强化与各国“云”交流;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应急卫生援助和发展合作。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取得显着成绩。应急卫生外交是中国外交和全球卫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呈现出立体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的发展趋势;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呈现出方向转变、区域扩大化、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因素、中国参与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

陈礼豪[2](2020)在《资讯、援助和规则 ——国际因素影响泰国卫生治理的三种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国贸易和人口流动等全球化要素的出现,既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随着世界各地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全球卫生形势也正变得日益复杂。因应这种变化,世界各国纷纷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卫生治理之路。泰国是中低收入国家中开拓卫生治理道路最成功的代表。国内发展和国际推动,被认为是泰国卫生治理获得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国际推动的本质,是国际行为主体参与泰国卫生治理,为其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国际推动因素影响泰国卫生的具体途径有三种,分别是卫生资讯全球化、卫生援助国际化和卫生规则跨国化。首先,卫生资讯的全球化,既使泰国借助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医学教育合作、现场流行病学合作和传染病研究合作,获得先进的疾病认识和医疗知识;又使泰国通过与全球和区域疾病监测网络的互动,获得各种突发卫生事件的情报。其次,卫生援助的国际化,丰富了泰国卫生援助的国际供应,为泰国干预突发卫生事件和建设长期卫生项目,提供了更充足和优质资金、人力、药品和设备等帮助。最后,卫生规则的跨国化,则为泰国的卫生治理提供建议,并对其特定的卫生行为进行规定,从全球、区域和国家的不同层次制定统一标准、规划发展目标、提供政策建议、限定政策选择、充当法理依据和行动框架。

昝瑞语[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洲的援助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向经济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为南南合作和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连心”,在加强政府间合作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中外民间交流合作。社会组织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在中国的对外援助与对外友好合作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在整合社会资源、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贡献颇多。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通过社会组织从事对外援助,既是提高援助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组织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成熟,其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取得较大成效。2016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开展对外交流,发挥社会组织在对外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环保等交流中的辅助配合作用,在民间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如何引导社会组织在民间对外交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中国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组织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鉴于中国社会组织已经具有较长时间援助非洲的基本经验,通过梳理总结其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援助领域、实践模式以及面对的现实考验等问题,可以为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对外援助,在中国对外民间交往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借鉴。论文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问题的理论资源,回顾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介绍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活动领域,分析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实践模式及影响,揭示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论文的框架结构由6个章节构成。第1章为绪论。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问题概述。这一章首先对社会组织、对外援助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然后阐述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宏观背景,即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中国的对外援助发展转型、中非友好合作不断深化、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最后,把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与发展两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第3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理论资源。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例如国际合作理论、社会共同体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例如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援助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中国特色慈善理论;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例如参与式发展理论、西方现代慈善理论、第三部门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本选题研究的理论资源。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工作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为参考借鉴。第4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活动领域。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主要活动领域包括人道主义类援助、医疗卫生类援助、教育类援助与能力培养类援助等4种主要援助类型和活动领域。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程虽然不长,但对非洲的援助涉及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显着成绩,这为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第5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模式影响。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实践模式主要有4种,即参与中国政府对非援助模式、与国际机构合作开展对非援助模式、与中资企业合作开展对非援助模式、独立开展对非援助模式等。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提升了中国援非能力、深化了中非间合作、提高了中国国际形象、改善了被援助地区的教育与医疗状况。第6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社会组织在援助非洲的过程中暴露出的自身问题,主要是公信力整体不高和海外行动能力不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也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制约,即对外援助相关法律政策缺失,对外援助舆论环境不佳,对外援助资金渠道有限,被援助国家情况复杂且对接单位能力差等。对此,必须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加强社会组织国际化的能力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对非援助的舆论环境,构建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资助网络,加强对受援助国家的国情研究。综上所述,论文的学术观点创新是:(1)论文强调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社会组织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对外援助转型发展、中非友好合作不断深化、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宏观背景。在此基础之上,把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与发展两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2)论文强调人道主义援助、医疗卫生援助、教育援助、能力培养,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主要活动领域;与中国政府合作模式、与国际机构合作模式、与海外中资企业合作模式、独立运作模式,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主要模式;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提升了中国援助非洲的能力、深化了中非间的合作内容、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了受援助地区的教育与医疗状况。(3)论文强调中国社会组织公信力整体不高、海外行动能力不强,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时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还存在着国内外环境的约束,即对外援助法律政策缺失、舆论环境不佳、资金渠道有限、受援助国情况复杂且对接单位能力不强等。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加强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组织对外援助的法律法规,营造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的舆论环境,构建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的资助网络,加强受援助国家的国情研究。从而,从整体上做到了学术观点的创新。

韦吴迪[4](2020)在《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全球流行概况及其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逃避杀伤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马尔尼菲篮状菌(T.marneffei,最初称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七种能够感染人类的温度双相真菌之一,好发于HIV/AIDS或者其他免疫缺陷人群中。一般认为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主要疫区为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然而近十年来该病疫情日益严峻,存在扩大趋势。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流行概况方面,缺乏相应的疾病监测系统,导致该病的全球流行病学分布和疾病负担没有得到系统而准确的描述;其次,缺乏相应的生态流行病学研究,影响其分布的驱动因素和潜在疫区尚未完全明确,难以实施针对性的群体干预措施。在临床治疗方面,预后较差,抗真菌治疗的病死率仍高达30%,且出院后还必须维持治疗半年以上,否则容易复发,这可能是因为马尔尼菲篮状菌存在一套特殊的宿主免疫逃避策略,有研究表明该免疫逃避过程是基于巨噬细胞产生的,但是具体机制也尚不明确,因此难以发开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案。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降低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本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描述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全球分布,结合相应的机器学习算法估计和预测其全球疾病负担。使用生态流行病学方法结合Maxent生态位模型进行驱动因素分析和潜在疫区预测。同时,利用巨噬细胞-马尔尼菲篮状菌体外感染模型研究其逃避宿主巨噬细胞免疫杀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全球流行概况方面,系统回顾1964年至2018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献报告的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病例。对病例特征进行描述,绘制全球分布地图。使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的HIV/AIDS人数和区域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报告患病率来估计疫情。使用贝叶斯回归模型预测截至2025年的疫情趋势。生态流行病学方面,使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环境变量、全球竹鼠分布、HIV/AIDS疫情等因素分析和预测全球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驱动因素以及潜在疫区分布。免疫逃避分子机制方面,利用巨噬细胞-马尔尼菲篮状菌体外感染模型研究马尔尼菲篮状菌利用巨噬细胞逃避抗真菌药物的杀伤。利用q PCR和流式细胞术探索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与THP-1巨噬细胞、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以及M1巨噬细胞M2极化的关系。运用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引起的THP-1巨噬细胞SOCS3蛋白、STAT6磷酸化表达的变化。构建SOCS3过表达的THP-1细胞系,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因子的表达,研究SOCS3蛋白在巨噬细胞极化中的作用。利用免疫共沉淀结合Western Blot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是否通过增强SOCS3蛋白自身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从而导致其降解。结果第一部分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全球流行分布1.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报告病例的基本特征。纳入705个研究,共报道24644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例。患者大多数为男性(74.40%),平均年龄为36.07±12.03岁;大多合并HIV感染(91.60%),CD4+T细胞数目绝大多数≤100个/μl(88.67%),多伴有发热(87.48%)和AST升高(82.63%)。真菌培养(91.73%)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患者大多预后良好(74.69%)。2.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全球报告病例趋势分析。全球与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相关的中英文文章数量在1973年到2013年之间迅速增加,而后显着下降。中英文文章报告的年平均病例数趋势与文章数类似,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全球分布GIS分析。33个国家/地区报告了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病例。来自亚洲的本土病例占99.4%,其中中国(72.6%),泰国(31.6%)和越南(8.8%)是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的26个省均报告了病例,其中广西、广东、云南是报告病例数最多的省份(79.8%)。中国、东南亚以及印度为传统疫区。除此之外的地区为输入性疫区,报告的病例除了多哥、加纳和南非报告的3例病例,均没有到传统疫区的旅游史。4.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疫情估计和预测。1990到2025年AIDS疫情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出现三个高峰。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疫情则平稳上升,仅出现一个高峰。中国和东南亚地区1990年到2018年累计的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病例数为216000(183000-255000)例,2019年到2025年累计的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病例数为147000(158000-173000)例。第二部分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生态流行病学分析1.全球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驱动因素分析。竹鼠分布、最温暖季度的平均温度、最湿月份的降水量、HIV/AIDS疫情和最干燥季度的平均温度是影响疫情分布的前5个重要因素。2.全球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潜在疫区预测。中国长江以南地区、长江以北部分地区(山东、山西、河北、北京和天津)、东南亚各国、中美洲、非洲西海岸、印度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南美洲东海岸、朝鲜半岛和日本是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潜在疫区。第三部分马尔尼菲篮状菌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逃避杀伤的机制1.马尔尼菲篮状菌利用巨噬细胞逃避两性霉素B的杀伤。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对THP-1巨噬细胞胞外的马尔尼菲篮状菌均显示出明显杀伤作用(p<0.05)。对于THP-1巨噬细胞胞内的马尔尼菲篮状菌,两性霉素B的杀伤能力显着弱于伊曲康唑(p<0.05)。2.巨噬细胞的抗马尔尼菲篮状菌能力与其极化状态有关。在吞噬能力方面,M1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最强,吞噬指数(PI)明显高于M0型或M2型巨噬细胞(p<0.05),而M2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最弱(p<0.05)。在杀伤能力方面,M1型巨噬细胞的杀伤能力最强(p<0.05),而M2型巨噬细胞的杀伤能力最弱(p<0.05)。在细胞因子表达方面,M1型巨噬细胞高表达TNF-α而低表达IL-10,而M2型巨噬细胞则相反。3.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能够诱导人巨噬细胞M2型极化。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组的IL-10均显着上调(p<0.05),而TNF-α在感染后12小时显着上调(p<0.05),感染后24h无显着性差异,在感染后48小时则显着下调(p<0.05)。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163和CD200R蛋白的表达在感染后三个时间点均显着上调(p<0.05)。此外,在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和THP-1来源的M1巨噬细胞均能看到类似现象。4.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影响THP-1巨噬细胞的SOCS3-STAT6通路。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THP-1巨噬细胞可导致SOCS3的m RNA水平在感染后12h显着上调(p<0.05),而在感染后24h和48h均显着下调(p<0.05)。SOCS3的蛋白水平在感染后的12h、24h和48h均出现显着下调(p<0.05)。此外在细胞被感染后的12h、24h和48h,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组的STAT6的磷酸化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5.过表达SOCS3可以促进THP-1巨噬细胞M1极化,增强抗真菌活性。TNF-α在SOCS3过表达的THP-1巨噬细胞显着升高(p<0.05)。SOCS3过表达组的IL-10的m RNA水平显着下调(p<0.05),而蛋白水平也呈现下调趋势;CD163阳性细胞数呈现下降趋势,平均荧光强度(MFI)显着下调(p<0.05);CD200R阳性细胞数也显着下调(p<0.05),然而平均荧光强度(MFI)无明显变化;STAT6的磷酸化水平也出现显着性下降(p<0.05)。SOCS3过表达的THP-1巨噬细胞对马尔尼菲篮状菌的吞噬能力(PI)和杀伤能力均显着大于其阴性对照组(p<0.05)。6.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通过增加SOCS3蛋白酪氨酸磷酸化从而诱导SOCS3蛋白的降解。与对照组相比,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组的SOCS3蛋白显着下调(p<0.05),同时SOCS3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p<0.05)。结论在全球化加剧、HIV/AIDS疫情上升、医源性免疫缺陷病不断出现以及驱动因素不完全明确的情况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疫区呈现扩大趋势,感染人数逐年上升。此外,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可以通过降解SOCS3蛋白,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逃避其免疫杀伤作用,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李莉莉[5](2019)在《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新发传染病与全球卫生安全挑战:印美研讨会综述》(引言至第三章)》文中认为自古以来,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就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随着抗生素、疫苗的研制成功和正式投入使用,许多长期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其发病率已大幅下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又再度面临着传染病肆虐的严重威胁。尤其是1987年以来,世界各地已发现了 30多种新型传染病,其中有些已在中国不断涌现。这些新发传染病往往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无论传入任何一个国家,都将严重影响该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2014年,西非多国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埃博拉疫情,该疫情还波及到了西非以外的西班牙及美国。此次疫情对人类健康和全球卫生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影响,然而,迄今尚未找到抑制此病毒的有效疫苗。因此亟需各国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发挥各国联合攻关的优势,以更好地应对和防控新发传染病疫情,保障全球卫生安全。在应对新发传染病和全球卫生安全问题方面,印度和美国有一定的科研合作基础并富有一定经验。然而,我国仍在探索某些新发传染病的治疗及防控方法,以竭力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我国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先进成果。因此,对国外相关书籍的译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以Indo-U.S.Workshop on Challenges of Emerging Infections and Global Health Safety:Summary of a Workshop(《新发传染病与全球卫生安全挑战:印美研讨会综述》)的引言至第三章作为翻译材料。原文主要介绍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新发传染病防控、生物安全和生物伦理及全球卫生安全等问题。译者运用了美国着名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并结合所译材料中的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本翻译报告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对翻译项目的介绍,包括背景、目的、意义及翻译项目中所运用的理论。第二章叙述了源文本的内容和语言风格。第三章主要从译前准备、译中和译后校对三个维度描述了翻译过程。第四章介绍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技巧。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主要涉及缩略语、被动句及长句。译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举例说明了如何采用增译、转译、切分、重组这四种翻译技巧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难题。第五章总结归纳了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教训,并指出有待解决的问题。译者希望本翻译报告能为对此类主题的医学信息感兴趣的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可欣[6](2019)在《2017全球结核病报告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报告是笔者基于参加2017全球结核病报告翻译项目所撰写,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汇、句子的翻译难点及恰当的处理办法进行总结和反思。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词汇层面,例如:缩写词、专业术语、一词多义的准确翻译,采用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参考平行文本、相关的医学文献、查阅词典以及采取加注法进行翻译;二是句子层面,例如:被动句、复杂长句的恰当翻译,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句子结构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语态转化法、语序调整法、拆分法,力求克服翻译难点,忠实、准确地翻译原文。

郭本龙[7](2019)在《某海港口岸传染病疫情传入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从最古老的瘟疫、流感到埃博拉、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传染病一直并将长期持续存在,并且给人类造成的伤亡不亚于战争。随着当前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口岸成为传染病防控的重要关口。从14世纪卫生检疫在意大利海港起源,到现在各国扩大到海、陆、空口岸,为保障各国自身安全,卫生检疫的职能在不断加强和延伸。我国的外贸海港口岸作为防止传染病的传入、传出以及保障口岸卫生安全的大门之一,对传染病疫情传入的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选取典型口岸进行相关的传染病防控研究,对提升我国海港口岸防控水平和安全等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北省检疫业务量最大的X口岸为研究对象,X口岸目前为河北检疫业务量最大的口岸,目前面临着登轮检疫人员不足,缺乏对船舶风险分析等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的公共卫生、医学统计、口岸卫生检疫理论和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及典型的口岸防控案例以及当前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然后对当前的传染病、传染病主管部门疫情汇报制度和围绕X口岸的业务量及当前的检疫现状进行论述,利用医学统计学中的半定量分析法,对X口岸近三年船舶检疫传染病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列出了影响X口岸船舶检疫传染病入侵的因素,经过计算,形成了风险评估表,并验证依据该表对高、中、低风险船舶进行分类的合理性,提出应依据该表不同风险的判定,对当前的船舶检疫方式加以改变,结合实际适当扩大电讯检疫比例,改变当前以靠泊检疫为主的检疫方式,形成经评估后采取电讯检疫、靠泊检疫、锚地检疫不同分类的的检疫工作模式,以期缓解X口岸当前人员不足、检疫缺乏针对性、检疫效率不高的现状,同时对X口岸现存主要检疫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供主管部门参考。

徐文姣[8](2019)在《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后,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交流日益密切,利益融合,依赖加深,在产生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全球卫生带来新的挑战。艾滋病、疟疾、结核以及非传染性疾病等的长期威胁未除,以“非典”、“埃博拉”、“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寨卡”等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及可能的跨国传播威胁又不期而至。显然,公共卫生问题早已不是一国内部事务,而是利害相连的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这迫使各国必须开展跨境卫生合作,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最主要行为体。但过往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研究的注意力大都集中于大国行为体,对中小国家的作用关注较少。加拿大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发达的中等国家,尽管其人口、军事、与外交实力有限,却对全球卫生治理作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甚至在某些特定领域发挥了领导作用。这一“中等国家扮演领导者角色”的现象值得探究。本研究以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为研究对象,以加拿大中等国家理论——“自由国际主义”为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重点探究加拿大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角色定位、路径选择以及影响其理念行为转变的各种因素。通过对加拿大参与创立世界卫生组织、推动制定《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发起《母婴儿童健康马斯科卡倡议》以及抗击“非典”和西非“埃博拉”疫情四个案例的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加拿大不仅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了全球卫生治理,而且在某些时期和特定领域内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体现在加拿大推动创立全球卫生治理机制、参与制定全球卫生规范、投入全球卫生援助以及支持全球卫生行动四大方面。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加拿大主要交替扮演了参与者和领导者这两种角色,并展示出对多边或有限多边合作路径的偏好。本研究认为加拿大对外政策理论中的自由国际主义理论可为这两种角色定位及其路径选择提供较为可信的诠释,而加拿大在参与者和领导者之间的角色互换则是国内外诸多影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表明,在全球卫生治理这个“低政治”领域,加拿大有意愿亦有能力担当主要推动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尽管这一角色在中等国家整体实力与资源限制的条件下难以维持其系统性和持续性,但这并不影响加拿大阶段性、选择性地发挥领导作用,对解决全球卫生治理的内在困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马爱静[9](2018)在《基于人群的我国结核病主要流行株的遗传特征和传播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我国结核病患病人数居全球第三,结核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四个重大传染病之一,结核病尤其是耐药结核病的流行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结核病疫情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所致,约占62%。近年来,我国已经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来控制结核病,然而当前结核病依然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为进一步有效控制结核病,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需要对结核病之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的遗传变异、进化和结核病的流行规律等进行研究,了解北京基因型菌株的遗传特征及传播规律对有效防控结核病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在结核病控制领域还有诸多的问题未进行系统的研究,比如我国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流行株的起源、进化和流行规律不明确,具有中国代表性的结核病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规律不清晰,尚未建立我国结核病发病和传播的数学模型,对于我国结核病主要流行株的毒力、致病性和耐药性等生物学特性以及流行和传播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如若能对于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会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我国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对结核病防控措施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目的通过基于人群的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研究,进一步验证和确定我国结核病的主要流行株,验证评估适合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的分型方法;通过全国横断面以及部分地区动态监测等研究,了解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流行及传播规律,为我国(尤其是北京基因型菌株广泛流行的地区)结核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分析北京基因型表型耐药与基因型的相关性,探索北京基因型及其亚型的区分对临床上抗结核药物使用的指导作用;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北京基因型与传播力相关的遗传特征,探索其流行与传播的遗传机制。方法1.对收集自全国31个省共70个监测点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通过与散在分布重复单位-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方法(VNTR-15以及VNTR-24)的分型效果做比较,评价联合SNP以及VNTR-15的基因分型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传播的追踪能力。2.应用联合SNP分型以及VNTR-15分型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分析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流行及其影响因素。3.应用联合SNP分型以及VNTR-15分型的方法,地区性(连续3年)动态监测北京基因型菌株流行规律的传播机制。4.应用固体药敏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表型,应用联合SNP分型以及VNTR-15分型的方法对我国四川省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分型,并分析基因型与耐药的相关性。5.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了解成簇北京基因型菌株的遗传特征,分析遗传机制对其广泛流行及传播的作用。结果1.对于北京基因型菌株,联合SNP以及VNTR-15基因分型方法的分辨力(HGI=0.9950)比 VNTR-15 的分辨力(HGI=0.9915)以及 VNTR24 的分辨力(HGI=0.9943)高;对于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其分辨力(HGI=0.9917)同样比 VNTR-15 的分辨力(HGI=0.9859)以及 VNTR24 的分辨力(HGI=0.9905)高;对于古代北京基因型菌株,VNTR24的分辨力(HGl=0.9989)高于联合SNP以及VNTR-15基因分型方法的分辨力(HGI=0.9980)以及VNTR-15的分辨力(HGI=0.9978)。2.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在全国的流行率为73.69%(1731/2349),其中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在全国的流行率为76.43%(1323/1731),古代北京基因型菌株在全国的流行率为23.57%(408/1731),优势菌株为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通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基因型及其亚型菌株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均匀(P<0.001;P<0.001)。北京基因型菌株比非北京基因型菌株的传播力强(P<0.001);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比古代北京基因型菌株的传播力强(P<0.001)。此外,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流行与MDR(P=0.028)以及链霉素耐药(P<0.001)存在正相关性。3.我国四川省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流行率为55.51%(489/881),其中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流行率为70.96%(347/881),古代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流行率为29.04%(142/881),优势菌株为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四川省各地区北京基因型及其亚型菌株的流行无统计学差异(P=0.117;P=0.311)。北京基因型菌株在复治患者中感染率更高,大约是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感染率的2倍(P=0.009,OR=1.984);北京基因型菌株更易发生近期传播,近期传播力约是非北京基因型菌株的3倍(P=0.005,OR=2.880)。比较现代北京基因型与古代北京基因型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相对于女性结核病患者,男性患者更容易感染现代型北京菌株(p=0.035);不同年龄分组之间的病人,其感染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以及古代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概率具有差异性(P=0.007)。不同年份之间北京基因型及其亚型菌株的流行率无明显变化(P=0.621;P=0.739);该地区2015年北京基因型菌株的近期传播率比2013年和2014年高;Bmyc10亚型在北京基因型菌株中占绝对优势。4.我国四川省结核病患者中,男性患者相对于女性患者更容易产生利福平耐药(P=0.034)以及耐多药现象(P=0.024)。另外,发生近期传播(成簇)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利福平耐药(P=0.007)、乙胺丁醇耐药(P=0.007)以及耐多药(P=0.002)。该地区北京基因型菌株相对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更容易发生利福平耐药(P=0.038)、异烟肼耐药(P=0.036)、乙胺丁醇耐药(P=0.003)以及耐多药(P=0.006),说明四川地区流行的北京基因型菌株和耐药存在正相关性。亚型Bmyc210与亚型Bmyc10的菌株在SM耐药、INH耐药、RFP耐药以及MDR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5.东亚分枝(北京基因型家系)的SNP及InDe1检出情况明显高于其他分枝;北京基因型菌株SNP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PE/PPE蛋白家族相关基因上;北京基因型菌株与H37Rv标准株遗传进化距离相隔比较远;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间遗传距离较近,古代北京基因型菌株间遗传距离较远。结论1.VNTR分型与SNP分型对北京基因型菌株流行与传播规律的研究中具有互补性,联合SNP和VNTR-15的分型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及其现代亚型菌株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建议使用联合SNP分型以及VNTR-15的基因分型方法在北京基因型菌株或者现代北京亚型菌株占优势的地区,用于追踪其近期传播模式和危险因素分析。在古代北京基因型菌株占主要流行株的地区,建议使用VNTR-24分型方法。2.本研究证明了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是我国的优势菌株;北京基因型及其现代亚型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分布不同;北京基因型菌株与SM耐药性以及MDR具有正相关性,且更具有扩散的潜在能力,提示北京基因型菌株可能存在耐药与传播的双重优势。同时,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以及古代北京基因型菌株之间的传播潜力以及链霉素耐药性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具有正相关性,更存在优势。3.结核分枝杆菌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是四川省流行的优势菌株;北京基因型菌株同时与成簇和耐药性具有正相关,表明该地区北京基因型菌株具有双重优势,耐药为其提供了更长传播感染的时间优势;男性患者、具有耐药现象的患者是近期传播(成簇)的危险因素;Bmyc10亚型比其他北京基因型菌株更容易发生近期传播,其由基因突变积累的表型变化可能是其适应性增强的原因。4.我国四川省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对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除达州大竹县外,其余4个监测点原发性耐药结核病的比重高于获得性耐药结核病;与非北京基因型相比,北京基因型菌株与利福平耐药、异烟肼耐药、乙胺丁醇耐药以及耐多药具有正相关性;Bmyc210亚型菌株更容易发生SM、INH、RFP耐药以及MDR。5.北京基因型菌株在PE/PPE蛋白家族区域存在高发突变,或许是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增强致病性和毒性的遗传机制,造成广泛流行的原因。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与古代北京基因型菌株相比,是相对近期进化而来的亚型,可能更容易发生传播(成簇)。

姜芸[10](2018)在《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文中指出澳大利亚自二战以来,十分重视周边外交,多年来已经成为太平洋岛屿地区规模最大的援助国。澳大利亚之所以对太平洋岛国采取援助外交政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地缘战略考量是根本原因;第二,太平洋岛国在民族独立之后的发展困局不利于大洋洲的整体稳定;第三,塑造国家形象、带动本国经贸和稳定周边环境等利益需求是澳大利亚重视周边外交的动因;第四,太平洋岛国对援助的严重依赖,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域外大国对太平洋岛国持续的援助投入,客观上促使澳大利亚进一步使用援助外交来维持本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领导力。在援助太平洋岛国的过程中,澳大利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援助体系。第一,基于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帮助贫困国家的宗旨,澳大利亚分别树立了政治、安全和人道主义等战略目标,以及稳定、减贫和经济增长等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第二,建设了一整套机制来有效贯彻上述目标,主要有:通过发布《莫尔兹比港宣言》和《凯恩斯协定》来确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则;利用官方规定、标准和法律法规等,来约束援助决策过程和参与各方;通过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外交贸易部、发展效率办公室、澳大利亚—太平洋技术学院和发展创新中心等援助执行和协调机构来保障援助能够顺利、有效、更好地实施。第三,整合援助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援助政策,并使用合适的援助方式。其中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环境保护等成为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重要内容,项目援助、技术援助和促贸援助是主要援助方式。第四,定期出具太平洋地区评估报告,及时评估援助成效。通过从援助国、受援国和第三方角度来分别评估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可以发现,澳大利亚虽然实现了大部分战略目标,但在援助理念、援助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首先,从援助国角度看,虽然澳大利亚通过对“有效治理”和“基础设施、贸易和私营部门发展”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在太平洋岛屿地区实现了主导性援助优势,取得重要政治和外交收益。不过,澳大利亚在国家形象收益方面未能取得有效进展。其次,从受援国角度看,通过多项教育和健康项目的推行,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岛国减贫方面的援助工作获得了各岛国领导人的认同。然而,虽然所罗门群岛“区域援所团任务”成功完成,使该岛国恢复了稳定,但该行动却引发了有关干涉岛国内政的争议。另外,“太平洋更紧密关系协定”谈判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不过能否真正促进岛国经济增长还不得而知。最后,从以经合组织和援助现实网络为代表的第三方来看,经合组织援助发展委员会总体上肯定了澳大利亚的援助工作,认为完善的援助管理体系是澳大利亚的优点,同时建议其加大使用合作伙伴行政系统的份额。援助现实网络通过持续关注澳大利亚援助政策的演变,以及执政党对其援助理念的影响,指出自由党领导下的澳大利亚在对外援助中正在更多地考虑本国利益,并呼吁澳大利亚应该更加重视太平洋岛国的减贫。总结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可以发现,从援助特点来看,近年来,在十四个太平洋岛国中,位于美拉尼西亚岛群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和斐济是澳大利亚的重点援助对象。有效治理、教育和健康/卫生等是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重点领域。从经验教训来看,自成体系的援助管理系统是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有效经验,但澳大利亚在该地区“回旋镖式”的援助却遭到太平洋岛国的普遍诟病。反思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澳大利亚需要在真正帮助太平洋岛国减贫和谋取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还需尽量避免政府更迭对援助政策连续性的影响。

二、朝鲜尚未发现艾滋病病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朝鲜尚未发现艾滋病病例(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和不足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案例选择说明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 卫生外交的演进与全球卫生外交
        一、卫生外交的演进
        二、全球卫生外交
    第二节 应急卫生外交
        一、应急管理与应急外交
        二、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与应急卫生外交
    第三节 中国卫生外交历程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
        一、中国卫生外交历程简要回顾
        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相关概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起步:应对非典疫情
    第一节 中国应对非典疫情概况
        一、最初预警和初步反应期
        二、全面卫生应急期
    第二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一、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交联动机制
        二、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事组
    第三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一、全球多边层面:与WHO合作
        二、区域多边层面:东亚东南亚区域合作
        三、双边应急卫生外交
    第四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一、非典疫情时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二、对后非典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04-201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应对埃博拉疫情
    第一节 埃博拉疫情及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一、埃博拉疫情概况
        二、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第二节 埃博拉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一、国务院联防联控的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二、对外应急援助机制
    第三节 中国“援非抗埃”的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一、中国“援非抗埃”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二、中国“援非抗埃”的双边应急卫生合作
    第四节 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一、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二、对后埃博拉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14-201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逐步成熟:应对新冠疫情
    第一节 新冠疫情及应对概况
        一、中国国内卫生应急期
        二、中国国内防控常态化与全球卫生应急期
    第二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一、国家元首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层面
        二、国务院层面
        三、外交部层面
    第三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全球与区域多边合作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与WHO全面合作
        二、全球大国协调:G20 框架内合作
        三、在东亚东南亚区域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四、全球多边与区域多边应急卫生合作的有机融合
    第四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双边援助与发展合作
        一、医疗技术双边援助和防疫能力合作
        二、应急医疗物资双边援助
        三、关于疫苗的双边援助与合作
    第五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评价
        一、有效促进疫情防控
        二、有力维护海外公民权益
        三、应急能力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四、建设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合作
        五、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发展
        一、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立体化
        二、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三、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专业化
    第二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变化
        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方向转变和地域范围的扩大化
        二、应急卫生外交的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
    第三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分析
        一、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自的特点
        二、全球卫生治理力量的影响
        三、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
        四、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能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2)资讯、援助和规则 ——国际因素影响泰国卫生治理的三种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假设
第一章 卫生资讯全球化与泰国卫生治理
    第一节 洛克菲勒基金会与泰国的国际医学教育合作
    第二节 美国疾控中心与泰国卫生部的国际医学研究合作
    第三节 全球性疾病监测平台与泰国的联系
    第四节 区域性疾病监测平台与泰国的联系
    小结
第二章 卫生援助国际化与泰国卫生治理
    第一节 泰国“抗艾”获得的国际卫生援助
    第二节 泰国“抗疟”获得的国际卫生援助
    第三节 泰国“控糖”获得的国际卫生援助
    第四节 泰国“控烟”获得的国际卫生援助
    小结
第三章 卫生规则跨国化与泰国卫生治理
    第一节 世卫组织规定与泰国卫生治理
    第二节 世贸组织与卫生相关的规定与泰国卫生治理
    第三节 东盟卫生文件与泰国卫生治理
    第四节 双边卫生文件与泰国卫生治理
    小结
结论
    一、全文回顾
    二、不足与反思
    三、延伸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洲的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及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框架结构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社会组织
        2.1.2 对外援助
    2.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客观背景
        2.2.1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2.2.2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
        2.2.3 中国对外援助发展转型
        2.2.4 中非友好合作不断深化
        2.2.5 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2.3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历程
        2.3.1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起步阶段
        2.3.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发展阶段
第3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国际合作理论
        3.1.2 社会共同体理论
        3.1.3 经济全球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对外援助理论
        3.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3.2.3 公益慈善理论
    3.3 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3.3.1 参与式发展理论
        3.3.2 西方现代慈善理论
        3.3.3 第三部门理论
第4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活动领域
    4.1 人道主义救援
        4.1.1 紧急救援
        4.1.2 日常援助
    4.2 医疗卫生援助
        4.2.1 基建与物资援助
        4.2.2 义诊活动
        4.2.3 防艾宣传和抗击疫病
        4.2.4 医疗技能培训
    4.3 教育援助
        4.3.1 援助教育基础设施
        4.3.2 学龄儿童营养改善
    4.4 能力培养
        4.4.1 社会组织能力培养
        4.4.2 个人发展能力培养
第5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模式与影响
    5.1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模式
        5.1.1 参与中国政府对非援助模式
        5.1.2 参与国际机构对非援助模式
        5.1.3 与中资企业合作援非模式
        5.1.4 独立运作援非模式
    5.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影响
        5.2.1 提升了中国援非能力
        5.2.2 深化了中非合作内容
        5.2.3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5.2.4 改善了受援地区教育和医疗状况
第6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 中国社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6.1.1 中国社会组织公信力整体不高
        6.1.2 中国社会组织海外行动能力不强
    6.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存在的国内外环境约束
        6.2.1 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法律政策缺失
        6.2.2 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舆论环境不佳
        6.2.3 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资金渠道有限
        6.2.4 受援国情况复杂且对接单位能力不强
    6.3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对策建议
        6.3.1 提升中国社会组织公信力
        6.3.2 加强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能力建设
        6.3.3 完善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法律法规
        6.3.4 营造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舆论环境
        6.3.5 构建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资助网络
        6.3.6 强化受援国国情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全球流行概况及其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逃避杀伤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全球流行概况
    1.实验材料和方法
    2.结果
第二部分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全球生态流行病学
    1.实验材料和方法
    2.结果
第三部分 马尔尼菲篮状菌促进巨噬细胞 M2 极化逃避杀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讨论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巨噬细胞悖论和巨噬细胞极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5)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新发传染病与全球卫生安全挑战:印美研讨会综述》(引言至第三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 Background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1.3 Theoretical Guidance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he Source Text
    2.1 Content
    2.2 Linguistic Features
Chapter Three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3.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3.2 While-translation
    3.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Difficulties and Techniqu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4.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4.2 TranslationTechniques
        4.2.1 Amplification
        4.2.2 Conversion
        4.2.3 Division
        4.2.4 Reorganiz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Experience and Lessons
    5.2 Problems to Be Solved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ppendix Ⅲ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简介

(6)2017全球结核病报告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项目描述
    2.1 项目背景
    2.2 项目要求
    2.3 项目文本特征
第三章 翻译项目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搜寻平行文本
        3.1.2 制定术语表
    3.2 翻译过程
        3.2.1 翻译计划制定
        3.2.2 翻译工具的选择
    3.3 译后事项
        3.3.1 自我审校
        3.3.2 公司审校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医学报告文本的词汇特点
        4.1.1 多专业缩写词
        4.1.2 多专业术语
        4.1.3 多一词多义
    4.2 医学报告文本的句法特点
        4.2.1 多被动句
        4.2.2 多复杂长句
    4.3 医学报告文本的词汇汉译方法
        4.3.1 专业缩写词的汉译方法
        4.3.2 专业术语的汉译方法
        4.3.3 一词多义的汉译方法
    4.4 医学报告文本的句法汉译方法
        4.4.1 被动句的汉译方法
        4.4.2 复杂长句的汉译方法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术语表)
附录二 (原文及译文)
附录三 (平行文本)

(7)某海港口岸传染病疫情传入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与研究对象
    1.2 文献综述
        1.2.1 传染病历史危害研究
        1.2.2 传染病传播途径因素研究
        1.2.3 我国海港口岸传染病防控现状
        1.2.4 风险分析理论的研究
        1.2.5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框架
第2章 传染病及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概述
    2.1 传染病概述
        2.1.1 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
        2.1.2 全球化时代的传染病危害及传播途径
    2.2 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概述
        2.2.1 传染病疫情防治主管部门及其职能
        2.2.2 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卫生条例2005
        2.2.3 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的相关立法
    2.3 公共卫生相关理论
        2.3.1 公共卫生的定义
        2.3.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3.3 疾病的三级预防
        2.3.4 信息偏倚分类
第3章 X口岸的目前检疫现状分析
    3.1 X口岸现状
    3.2 X口岸卫生检疫概况
    3.3 2016-2018年X口岸检疫数据
    3.4 X口岸检疫人员构成
    3.5 X口岸检疫典型案例
        3.5.1 “万海轮”发现1 例肺结核海员
        3.5.2 阳光轮发现两例肺结核海员合并乙型肝炎
        3.5.3 案例总结分析
    3.6 X口岸的检疫模式
第4章 X口岸传染病疫情传入风险现状分析
    4.1 每年传染病传入风险分析
    4.2 具体风险因素分析和评价样表设计
        4.2.1 分析说明
        4.2.2 来自不同国家疑似传染病海员传入风险分析
        4.2.3 来自不同船籍传入风险分析
        4.2.4 患者的年龄
        4.2.5 患病海员国籍
        4.2.6 船舶吨位的大小
    4.3 X口岸船舶携带传染病传入风险分析
第5章 X口岸传染病疫情检疫防控存在问题
    5.1 人员工作量大,检疫侧重点不明确,容易出现疏忽
    5.2 检疫人员专业配置不合理,缺乏定期和专项培训
    5.3 疑似病例排查中缺乏地方卫生部门和口岸保健中心支持
    5.4 部门沟通协调联防联控机制有待完善并加以改进
    5.5 信息发布及工作宣传欠缺,职能介绍不足
第6章 完善X口岸传染病疫情检疫的对策
    6.1 加强检疫针对性,开展船舶风险评估
    6.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强化人员培训
    6.3 合理优化现有公共资源,打造立体防控体系
    6.4 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机制,加强部门职能宣传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三、研究问题、假设和案例选取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五、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一章 全球卫生治理的源起、发展与内在困境
    第一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源起及基本要素
        一、全球卫生治理兴起的背景
        二、全球卫生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三、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对象
        四、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行为体
    第二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机制与规范
        一、国际卫生治理机制与规范的产生
        二、全球卫生治理机制与规范的发展
    第三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内在困境
        一、全球卫生领导权和协调机制模糊
        二、全球卫生资金投入不足
        三、全球卫生问责、监督和执行机制缺位
    小结
第二章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动机与目标
    第一节 加拿大自由国际主义理论思潮与其战后的国际行为
        一、自由国际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内涵
        二、自由国际主义理论对加拿大参与全球事务的影响
    第二节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动机
        一、维护国际、国家和人的安全
        二、建构良好海外形象与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推广国家价值观
    第三节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目标
        一、促进全人类健康和卫生平等的实现
        二、追求全球卫生大国和人道主义大国的地位
    小结
第三章 参与卫生机制的创立:加拿大与世界卫生组织
    第一节 加拿大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缘起
        一、早期国际卫生会议的召开
        二、二战前国际卫生组织的建立
        三、卫生问题纳入《联合国宪章》
    第二节 加拿大对世界卫生组织创立的推动
        一、加拿大在技术筹备委员会中的作用
        二、加拿大在国际卫生大会中的作用
        三、加拿大在临时委员会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与奇泽姆当选总干事
        一、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与总干事人选
        二、加拿大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
    小结
第四章 推动卫生规范的制定:加拿大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第一节 加拿大与《公约》的由来
        一、烟草使用危害及全球控烟挑战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控烟的早期努力
        三、加拿大对授权制定《公约》的倡导
    第二节 加拿大对《公约》制定的推动
        一、对《公约》制定的资助
        二、对《公约》谈判的推动
        三、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公约》制定的倡导
    第三节 《公约》的出台与加拿大的执行
        一、《公约》的出台及其意义
        二、加拿大对《公约》的执行
    小结
第五章 主导卫生援助与平等的实现: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
    第一节 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的缘起
        一、妇女儿童健康的意义及困境
        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妇女儿童健康
        三、“母婴儿童健康”设定为八国峰会关键议题
    第二节 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筹备
        一、筹划国内政策
        二、寻求国际共识
    第三节 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的出台
        一、《马斯科卡倡议》的出台
        二、加拿大在《马斯科卡倡议》中的领导作用
    第四节 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执行与跟进
        一、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执行
        二、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跟进
    小结
第六章 应对卫生危机:加拿大与“非典”和“埃博拉”疫情
    第一节 加拿大抗击“非典”疫情
        一、加拿大爆发“非典”疫情的应对与教训
        二、“非典”疫情暴露的国内公共卫生问题
        三、加拿大对遏制“非典”疫情的全球贡献
    第二节 国内卫生机制与国内外卫生安全战略的加强
        一、国内公共卫生机制的改革
        二、国家及全球卫生安全战略的加强
    第三节 加拿大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
        一、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原因与危害
        二、加拿大防范“埃博拉”疫情的国内举措
        三、加拿大遏制“埃博拉”疫情的国际作为
    小结
第七章 理论解释:加拿大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理念与行为
    第一节 自由国际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与路径选择
        一、自由国际主义下的参与者和领导者角色
        二、自由国际主义下的多边合作路径选择
        三、务实主义哲学与加拿大角色定位和路径选择的灵活性
    第二节 “推拉力”下的角色调整和路径转变
        一、国际因素
        二、国内政府因素
        三、国内社会因素
        四、医学研究与创新因素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9)基于人群的我国结核病主要流行株的遗传特征和传播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 优化与评估适合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的分型方法
    背景
    目的
    材料和方法
        1.菌株来源
        2.主要实验试剂
        3.主要仪器设备
        4.主要实验方法
    结果
        1.SNP分型与VNTR分型的互补性
        2.比较不同位点组合对北京基因型菌株的分辨力
        3.比较不同位点组合对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的分辨力
        4.比较不同位点组合对古代北京基因型菌株的分辨力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我国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流行及其影响因素
    背景
    目的
    材料和方法
        1.菌株来源
        2.主要实验试剂
        3.主要仪器设备
        4.主要实验方法
    结果
        1.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2.我国结核病主要流行株的遗传特征
        3.我国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流行情况
        4.北京基因型菌株的相关因素分析
        5.北京基因型亚型菌株的影响因素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流行规律的传播机制研究
    背景
    目的
    材料和方法
        1.菌株来源
        2.主要实验试剂
        3.主要仪器设备
        4.主要实验方法
    结果
        1.四川省结核分枝杆菌流行株的遗传特征分析
        2.四川省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流行及其亚型构成
        3.四川省北京基因型菌株的影响因素
        4.北京基因型亚型菌株的影响因素
        5.北京基因型菌株近期传播的影响因素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与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
    目的
    材料和方法
        1.菌株来源
        2.主要实验试剂
        3.主要仪器设备
        4.主要实验方法
    结果
        1.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情况
        2.耐药菌株的传播情况
        3.分析与耐药相关的影响因素
        4.基因型与耐药的相关性分析
        5.北京基因型各亚型菌株的病人耐药性比较
    讨论
    结论
第五部分 我国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流行株的遗传特征分析
    背景
    目的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流程
        2.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结果
        1.纳入菌株组成情况
        2.SNP、Indel检测及统计
        3.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的SNP和Indel调用
        4.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的系统进化分析
    讨论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耐药结核病的流行和监测现状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10)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梳理
    第一节 太平洋岛屿国家的界定
    第二节 对外援助的概念、分类和理论
        一、对外援助的概念和分类
        二、多维视角下的对外援助理论
第二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背景及原因
    第一节 历史背景与地缘战略背景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澳大利亚周边外交的影响
        二、《澳新协定》的签订和对太平洋岛屿的重视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因
        一、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利益考量
        二、太平洋岛国的发展困局
        三、岛国援助依赖与地区援助外交盛行
第三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与机制
    第一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
        一、服务于澳大利亚国家利益
        二、致力于帮助太平洋岛国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机制
        一、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则
        二、对外援助制度性建设
        三、对外援助执行与协调机构
第四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政策与方式
    第一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政策
        一、政治稳定方面:以所罗门群岛援助计划为例
        二、社会发展方面:以太平洋奖学金政策为例
        三、经济繁荣方面:以性别平等和妇女经济赋权政策为例
        四、环境保护方面:以气候变化政策为例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方式
        一、项目援助
        二、技术援助
        三、促贸援助
第五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成果评估
    第一节 基于援助国角度的评估
        一、政治收益:太平洋岛国民主治理和经济自由化
        二、外交收益: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影响力
        三、国家形象收益:千年发展目标进展和人道主义救灾
    第二节 基于受援国角度的评估
        一、维护太平洋岛国稳定方面
        二、支持太平洋岛国减贫方面
        三、促进太平洋岛国经济增长方面
    第三节 基于第三方角度的评估
        一、经合组织对澳大利亚援助的同行评议
        二、援助现实网络对澳大利亚援助的跟踪评估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朝鲜尚未发现艾滋病病例(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D]. 毕九川. 外交学院, 2021(10)
  • [2]资讯、援助和规则 ——国际因素影响泰国卫生治理的三种途径[D]. 陈礼豪. 暨南大学, 2020(04)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洲的援助研究[D]. 昝瑞语. 吉林大学, 2020(08)
  • [4]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全球流行概况及其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逃避杀伤的分子机制研究[D]. 韦吴迪. 广西医科大学, 2020
  • [5]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新发传染病与全球卫生安全挑战:印美研讨会综述》(引言至第三章)[D]. 李莉莉.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2017全球结核病报告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高可欣. 东华大学, 2019(01)
  • [7]某海港口岸传染病疫情传入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D]. 郭本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D]. 徐文姣.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9]基于人群的我国结核病主要流行株的遗传特征和传播规律研究[D]. 马爱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5)
  • [10]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D]. 姜芸.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朝鲜尚未发现艾滋病病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