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系列番茄新品种

“大王”系列番茄新品种

一、“达旺”系列番茄新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陈华[1](2018)在《米易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全国设施蔬菜发展迅速,米易早春设施蔬菜出现价格走低现象。为了提升米易蔬菜市场竞争力,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实地走访调查米易蔬菜种植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咨询统计、农业相关部门专家,了解到2017年米易县早春蔬菜种植4496hm2、其中采用钢架大棚种植蔬菜3696.7hm2,采用小拱棚种植蔬菜333.3hm2、露地种植面积466hm2,产量29.28万t,外销早春蔬菜27.82万t,外销率93%以上,平均单产63.82t/hm2以上,平均产值22.5万元/hm2,部分种类的大棚蔬菜每公顷收入可高达90万元。发现米易早春设施蔬菜当前生产存在种植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规模化实施标准化生产难度大、营销模式单一等问题。利用SWOT分析方法总结了米易发展早春设施蔬菜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总结出了米易早春蔬菜今后发展方向:延用稻?菜轮作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引导米易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加快早春蔬菜生产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开拓营销市场,推进电商、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逐步实施全程质量安全追溯和产品检验检测;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运营水平;开展规范化和品牌化包装,宣传和维护“阳光米易”区域公共品牌;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让米易蔬菜最终达到国家绿色或有机食品标准;结合乡村振兴和一二三产融合互动,打造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园区内严格按照“六统一”标准全面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开展蔬菜产前、产中、产后质量监管,保证和提升蔬菜产品安全和质量,最终达到示范带动全县早春设施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李文辉[2](2017)在《汉中市蔬菜工厂化育苗发展的思考》文中指出工厂化育苗是蔬菜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发展蔬菜基地及大型蔬菜示范园区的重要保证,也是引进蔬菜良种,推广蔬菜栽培新技术、新设备的重要载体。蔬菜产业是汉中市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全市2016年蔬菜面积6.51万hm2,设施蔬菜0.76万hm2。近年,汉中蔬菜工厂化育苗发展较快,但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农户接受程度较低,工厂化蔬菜商品苗市场占有率仅有6%。为全面了解汉中蔬菜工厂化育苗现状,合理规划汉中蔬菜产业,特别是蔬菜工厂化育苗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汉中蔬菜工厂化育苗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汉中市蔬菜工厂化育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汉中市蔬菜工厂化育苗发展对策。本研究主要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技术调研等调查方法,采用理论分析与调查结果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汉中蔬菜工厂化育苗开展调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汉中市蔬菜年种植面积60000 hm2左右,其中,播种面积较大的25种主要蔬菜种植总面积54226 hm2,25种主要蔬菜育苗移栽面积29409 hm2,占总面积的54.2%。番茄、茄子、甘蓝、西瓜、糯玉米、大葱、菜椒、线椒、西葫芦、芹菜10种蔬菜实现100%育苗移栽,黄瓜、大白菜、南瓜、丝瓜、豇豆、菜豆6种蔬菜育苗移栽面积在75%以上。目前汉中的蔬菜育苗体系分为:工厂化育苗中心、蔬菜育苗点、专业育苗户和农户自育;菜农自育苗设备以大棚、小拱棚为主,瓜类、豆类菜苗几乎全自育,茄果类菜苗自育苗占用苗量的80%。汉中市平川6县蔬菜工厂化育苗发展较好,其中汉台区拥有蔬菜育苗中心5个,面积22000㎡。(2)汉市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基本都采用纹洛3型设计,面积从2000-5000 m2不等,采用内外双遮阴方式,锅炉加热、湿帘降湿,智能化调控,缺乏补光设备、精准播种机、自动化装料机、基质蒸汽消毒机等配套基本设施设备;技术人才缺乏,平均每个育苗中心仅有2名技术人员;还未对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相关育苗温室设计、环境控制系统软件开发,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工厂化蔬菜育苗技术规范,育苗技术不成熟;全市菜苗需用量约2.75亿株,但工厂化育苗市场供应能力弱小,市场占有率仅为6%;蔬菜工厂化育苗成本投入高,投资回报周期长以及工厂化育苗企业提供的种苗质量无保证、后续服务不到位,商品种苗市场占有率有低,是制约汉中蔬菜工厂化育苗发展的主要因素。(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支持育苗企业优化育苗设施,引进配套先进设备;增加技术投入,组织区内相关技术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制定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培养经验丰富的专职育苗技术员,建立市县两级企业化运作的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做好农户需求与育苗企业对接工作,确保育苗种类和品种与市场需求一致;将政府宣传引导与企业市场开发有机结合,加大工厂化育苗推广力度;将蔬菜工厂化育苗与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结合,加大育苗补贴力度;同时健全育苗企业管理制度和技术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是推动汉中蔬菜工厂化育苗发展的重要途径。

熊雅楼[3](2016)在《中国甜柿‘鄂柿1号’自然和40℃温水脱涩前后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鄂柿1号’是在湖北省大别山区发现的一个中国原产完全甜柿(“中国甜柿”或C-PCNA)新种质。该品种果实大,种子少,栽培价值高于‘罗田甜柿’,但其自然脱涩特点和机理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中国甜柿‘鄂柿1号’为主要试材,以中国甜柿‘罗田甜柿’、日本甜柿(“日本原产完全甜柿”或J-PCNA)‘阳丰’和非完全甜柿‘磨盘柿’为对照,通过检测自然及40℃温水脱涩处理前后果实可溶性单宁含量变化,同时利用iTRAQ技术分析其蛋白组学差异,以期探讨中国甜柿‘鄂柿1号’自然脱涩特点及其可能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个柿品种不同时期单宁变化各不相同,‘罗田甜柿’、‘鄂柿1号’自然脱涩主要集中在20 WAF至25 WAF,远远晚于‘阳丰’(10 WAF)。‘罗田甜柿’、‘鄂柿1号’在10 WAF至15 WAF期间不溶性单宁含量相对前期迅速上升,且此时可溶性单宁含量下降,进一步验证‘鄂柿1号’自然脱涩既有“稀释效应”又存在“凝固效应”。2.‘鄂柿1号’果实不同处理条件下可溶性单宁含量变化不同,40℃温水处理使柿果在处理12 h后基本完成脱涩。且不可溶性单宁含量升高与可溶性单宁含量直线下降时期相对应。因此,初步推测‘鄂柿1号’40℃温水处理过程中亦存在“凝固效应”。3.通过iTRAQ技术共鉴定到4954个蛋白质类别数(protein group),2段以上不同肽段(unique peptide)覆盖的蛋白3041个,占全部蛋白的61.37%。其蛋白质分子量10-70 kDa;等电点4.7-7.4和7.9-9.5。以(F10)为内参,差异倍数为1.2为标准对所鉴定4954个蛋白质进行筛选,获得约500个差异蛋白。4.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鄂柿1号’自然脱涩与人工脱涩过程中均涉及一些与能量代谢相关、信号转导相关、内质网上蛋白质加工的代谢途径、与果实成熟、响应刺激相关等代谢途径。自然脱涩情况下主要涉及类黄酮合成,苯丙烷合成途径的下调表达,ABC转运模型,木质素代谢途径上调表达;而人工脱涩情况下主要是各种应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上调表达。综上所诉,‘鄂柿1号’自然脱涩和40℃温水脱涩均存在“凝固效应”;iTRAQ技术获得的4954个蛋白,差异蛋白所占比例为10%,数据结果较为理想;‘鄂柿1号’主要通过苯丙烷合成途径的下调表达及木质素代谢途径上调表达来完成自然脱涩。

陈泽雄[4](2016)在《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中绿原酸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又名山银花,是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在西部地区大面积种植。多酚类化合物是灰毡毛忍冬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s,CGA)是核心生物活性物质,因此提高绿原酸的产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绿原酸的含量、生物合成途径及分子机制成为研究热点。但关于忍冬属植物绿原酸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研究报道较少,目前尚未有灰毡毛忍冬中CGA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渝蕾一号”灰毡毛忍冬为材料,基于不同组织的转录组学数据,鉴定了CGA的生物合成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以及调控因子,同时研究了不同生长环境对多酚类化合物,特别是CGA产量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HPLC技术,对样品前处理、流动相及检测波长作了优化,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灰毡毛忍冬绿原酸、阿魏酸、香豆酸、咖啡酸、肉桂酸、芦丁和木犀草苷的方法。基于此方法,对不同花期、叶片及茎段样品中7种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作了检测,结果发现,花中绿原酸含量最高,其次是芦丁和木犀草苷。除香豆酸外,其余6种多酚物质均在不同花期内被检出,7种物质总量在二白期最高,幼蕾期最低。对叶片和茎段而言,嫩叶中绿原酸含量最高,且高于花中绿原酸含量,其次为嫩茎,随着组织老化,绿原酸含量迅速降低,但老叶中木犀草苷含量远高于所有其他组织和发育时期。(2)利用HPLC检测了绿原酸含量,发现CGA含量在不同的组织间差异显着:幼叶(YL)>幼茎(YS)>成熟花(MF)。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灰毡毛忍冬转录组数据,53,533,014个高质量的reads拼接形成76,453条unigenes。共有447条unigenes被归类到与绿原酸合成相关的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不同组织的RNA-seq结果表明,6831个基因在MF和YL中差异表达,691个基因在3种不同组织中均差异表达。本研究发现了CGA生物合成的两条可能途径,包含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羟基肉桂转移/羟基肉桂酰辅酶A奎尼酸转移酶(HCT/HQT)和香豆酸羟化酶(C3H)等重要酶。结合表达量与CGA含量的相关性,推测1个PAL、3个C4H和5个HCT/HQT基因为灰毡毛忍冬中绿原酸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14个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AP2、ERF、MYB、NAC、锌指蛋白)为潜在的绿原酸生物合成的调控因子。(3)优化了灰毡毛忍冬叶片离体再生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遗传转化方法;依据转录组数据库中的序列信息,克隆了Lm HQT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Lm HQT1与Ns HQT和Sl HQT高度同源;q RT-PCR结果表明,Lm HQT1在幼叶中表达量最高,显着高于其它组织,这与绿原酸含量结果一致;为了深入研究基因的功能,构建了Lm HQT1基因超表达载体并转化灰毡毛忍冬,结果发现,转基因植株中的绿原酸含量提高了约60%。(4)研究了不同光质处理对灰毡毛忍冬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发现红光下植株长势、生物量、茎生长及光合指标(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达到最高,表明红光促进植株生长和光合作用;研究了培养基上的不同激素配比对植株生长和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影响,筛选了最佳生长培养基(MB+1.0mg/L BA+1.0mg/L IBA)和最佳代谢培养基(MB+2.0mg/L BA+0.2mg/L IBA);研究了不同的激素配比与光质组合对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最佳代谢培养基上,红光最有利于酚类物质积累,白光则不利于积累;在最佳生长培养基上,白光和蓝光最有利于酚类物质的积累,绿光则不利于酚类积累。综上,该研究基于转录组学分析鉴定了灰毡毛忍冬绿原酸生物合成途径的重要功能基因和调控因子;系统建立了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并对关键基因HQT进行了功能分析;探索了不同的培养条件对多酚物质特别是绿原酸积累的调控;为阐明灰毡毛忍冬中绿原酸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及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亢升[5](2013)在《印度转基因棉之祸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曾以第一次"绿色革命"大大促进了其农业和农村的进步,给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以科技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典范。近些年来,印度又主要凭籍转基因技术力图实现第二次"绿色革命",再次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和民众福祉的提高。但是,在推广转基因高产棉种的过程中,不仅导致了印度农民的大面积贫困而且引发了大量农民的自杀,进而影响到其转基因农作物推广工程的实施。管窥印度转基因农作物推广和实现的近况、政府和民众的态度,反思其推广经验与教训,对我国新时期以科技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完善定有裨益。

董洁[6](2012)在《紫花苜蓿浓缩单宁合成途径中DFR和ANR基因的分离及遗传转化》文中研究指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它不仅产量高而且营养丰富,被誉为“牧草之王”。然而反刍动物大量采食后易发生臌胀病,严重限制了这种优良牧草在畜牧业中的利用与营养潜力的发挥。紫花苜蓿中的浓缩单宁(condensedtannins, CT)含量低是引起反刍动物臌胀病的原因,因此适量提高紫花苜蓿中单宁的含量,降低反刍动物臌胀病的发生几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试验主要研究紫花苜蓿浓缩单宁合成途径中的两个重要基因: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4-reductase,DFR)和花青素还原酶(anthocyanidin reductase,ANR),取得了如下进展:1.以紫花苜蓿荚果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方法克隆得到紫花苜蓿DFR基因的cDNA序列,该片段开放阅读框1020bp,编码339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所获得的序列与近缘植物的DFR基因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与蒺藜苜蓿达到97%,说明该基因为紫花苜蓿DFR基因,命名为MsDFR,并在Genbank中登陆JF931173。2.通过实时定量的方法揭示MsDFR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量。结果表明:MsDFR在荚果中的表达量最高。该基因的表达还受到高盐和干旱胁迫诱导,同时也受到外源激素GA诱导,以及伤害胁迫的诱导。3.构建表达载体pCAMBIA1302-MsDFR-GFP,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将质粒用基因枪轰击的方法转入洋葱表皮细胞,结果表明:MsDFR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4.构建表达载体pBI121-MsDFR-GUS,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期望得到MsDFR超量表达的转基因植株。经过后代的筛选培养和分子检测,确定MsDFR基因已经整合到拟南芥基因组中。MsDFR转基因植株中的浓缩单宁含量比对照植株有所提高,但是差异并不明显。5.以紫花苜蓿荚果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方法克隆得到紫花苜蓿ANR的cDNA序列,该片段开放阅读框为1017bp,338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该核苷酸序列与蒺藜苜蓿,三叶草,百脉根,红花菜豆等的ANR基因核苷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与蒺藜苜蓿达到95%。由此证实获得的序列是紫花苜蓿ANR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MsANR,并在Genbank中登陆HM754630。6. MsANR基因以单拷贝形式存在于紫花苜蓿基因组中,且该基因的DNA序列由六个外显子和五个内含子组成。7.采用染色体步移的方法得到了MsANR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包含TATA-box和激活元件CAAT-box。还有光感应元件:ACE、Box-4、BoxI、G-Box、GA-motif、GAG-motif、GT1-motif、Chs-Unit1ml、Sp1和TCT-motif。此外还有脱落酸响应元件ABRE;赤霉素响应元件GARE-motif和TATC-Box;MYB转录因子结合区域;ERF转录因子结合区域;抵御胁迫响应元件TC-rich repeats和抗氧化元件ARE。8.通过实时定量的方法揭示MsANR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量。结果表明:MsDFR在荚果中的表达量最高。该基因的表达量也受到高盐和干旱胁迫诱导,同时受到外源激素ABA和GA诱导,以及伤害和黑暗条件胁迫的诱导。9.构建表达载体pCAMBIA1302-MsANR-GFP,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采用PEG融合的方法转入拟南芥原生质体,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MsANR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10.将含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MsANR基因片段插入pET-30a(+)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0a-ANR,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该融合蛋白能高效表达。11.将构建的表达载体pCAMBIA1302-MsANR-GFP,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期望得到MsANR超量表达的转基因植株。经过后代植株的筛选培养和分子检测,确定MsANR基因已经整合到拟南芥基因组中。浓缩单宁的含量检测表明:转基因植株单宁含量显着高于对照植株。说明外源ANR基因的导入可能参与植物内源浓缩单宁的代谢合成,MsANR基因在单宁合成途径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季春梅[7](2011)在《瓜蚜侵染对黄瓜叶片次生代谢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瓜蚜是黄瓜最主要害虫之一,生产上以化学防治为主,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增加了产品农药残留,并加重了环境污染,培育抗蚜品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措施。本文以普通型有毛黄瓜及其无毛突变体,以及二者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利用黄瓜材料对瓜蚜抗性能力差异,研究了黄瓜的的抗性差异与其叶片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关系,旨在探索黄瓜对瓜蚜的生理生化抗性机理,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并为生产上选育抗蚜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田间自然侵染调查法对3个黄瓜材料进行抗蚜性鉴定,证明无毛黄瓜为高抗材料,有毛黄瓜为高感材料,F1黄瓜抗性界于二者之间。2受瓜蚜侵染诱导,三种黄瓜材料叶片代谢相关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感蚜材料相比,抗蚜材料上升快,峰值高,防御反应及时有效。这种诱导抗蚜性强弱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差异。未受瓜蚜危害时,抗、感蚜类型酶活性无明显差异;瓜蚜危害胁迫黄瓜酶活性升高,抗蚜类型受到瓜蚜危害诱导所产生的酶活性比感蚜类型高。SOD和CAT对抗蚜也起到一定防御性作用。无毛黄瓜和F1黄瓜PPO和PAL活性始终高于有毛黄瓜,无毛和有毛黄瓜幼苗POD和PPO活性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PAL和PPO活性变化与黄瓜抗蚜性密切相关,均可作为黄瓜抗蚜性鉴定的生化指标。3受瓜蚜侵染诱导,三种黄瓜材料叶片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三种黄瓜材料木质素、类黄酮含量变化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单宁和总酚含量变化表现为交替的上升下降。接种瓜蚜后,无毛黄瓜幼苗的木质素比F1黄瓜和有毛黄瓜分别高14.3%和128.5%。总酚积累量无毛黄瓜比有毛黄瓜和F1黄瓜分别高24.2%和4.9%;F1黄瓜类黄酮和单宁积累量最高。三种黄瓜材料单宁的积累量比较接近。由此可见,在瓜蚜刺吸危害过程中,木质素、总酚含量变化与黄瓜抗蚜性密切相关。而类黄酮和单宁含量变化与黄瓜抗蚜性关系不大。4受瓜蚜侵染诱导,F2代黄瓜材料叶片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上升。F2代无毛材料和有毛材料的总酚、类黄酮和单宁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F2代黄瓜次生代谢物变化规律与亲本相似。相比F2代有毛材料,F2代无毛材料表现出抗蚜优势,总酚、类黄酮和单宁的积累量分别高42.8%,30.3%,11.1%。由此可见,在瓜蚜危害过程中,黄瓜抗蚜性与总酚含量变化密切相关,而与类黄酮和单宁关系不大。

王延秀[8](2010)在《浓缩单宁合成的分子调控及紫花苜蓿遗传转化研究》文中认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质优良、营养丰富、适口性强,被誉为“饲草之王”,是亚洲、北美洲利用最广泛、最重要的豆科牧草。然而,反刍牲畜采食新鲜苜蓿后易引起臌胀病(bloat),影响到它在放牧方面的利用。一般认为,苜蓿叶片中浓缩单宁(condensed tannins, CT)含量低是引起反刍牲畜臌胀病的主要原因。通过遗传调控,促使叶片中CT合成和积累是苜蓿遗传育种的重要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CT的生物合成是通过莽草酸途径产生的苯丙氨酸经一系列反应最终形成,由众多酶参与。二氢黄酮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reductase, DFR)是其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调控DFR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改变CT的积累,但转基因紫花苜蓿中dfr的表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PNZIP (pharbitis nilleu zipper)启动子具有使基因在光合组织中高效表达,而在非光合组织中表达水平很低的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为了提高紫花苜蓿叶片以及茎等家畜采食器官中CT含量、获得抗臌胀病紫花苜蓿的种质新材料,本实验开展了DFR基因和PNZIP组织特异启动子的克隆、PNZIP启动子驱动的DFR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对紫花苜蓿遗传转化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以蒺藜苜蓿(Medicargo trunctula L.)幼果为试材,采用RT-PCR方法克隆到二氢黄酮还原酶(DFR)基因cDNA片段。该片段全长1018 bp,编码337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已注册的DFR基因同源性为99.8%。构建DFR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ETDFR, DFR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获得预期大小(39.8 kDa)的酶蛋白分子,说明克隆的DFR基因编码序列完整。2.采用PCR技术,从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 choisy Morninga Glory)基因组DNA中克隆到1487 bp的PNZIP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除含有一个典型的真核生物核心启动子区域(-60--10 bp)和多个TATA-box、CAAT-box等启动子元件外,还存在I-box、ACE、G-box、CAANNNNATC元件、Box-Ⅱ、CCAAT-盒等6类光效应元件,预示着在光合组织的生物代谢中具有调控作用。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作为报道基因,构建PNZIP启动子驱动的GFP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在转GFP基因烟草的绿色组织,尤其是叶肉、茎中都得到高效表达,说明表明所克隆的PNZIP启动子具有光合组织表达的特异性。3.以pBI121为基础载体,分别构建了组成型CaMV 35S启动子、光合组织特异型PNZIP启动子驱动的DFR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IDFR和pPNDFR。用含有pBIDFR、pPNDFR的农杆菌(EHA105)工程菌转化烟草(Nictiana tabacum L.)品种红花大金子(2n=4X=48),分别获得了27株和23株Kan抗性植株。采用正丁醇盐酸法测定了野生烟草(对照)、不同启动子驱动的DFR基因转化再生烟草的叶片、茎和根等器官中的CT含量,结果表明以组成型启动子驱动的DFR基因(pBIDFR)转化烟草各器官中CT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叶片中的含量达到4.27mg/g,比对照叶片中的CT含量高75%;而以光合组织特异表达启动子驱动的DFR基因(pPNDFR)转基因烟草的茎叶中CT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烟草,其中叶片中浓缩单宁含量达到4.01 mg/g,比对照叶片的含量高64.34%。说明PNZIP启动子的活性接近组成型启动子CaMV35S,但从能量角度考虑,PNZIP启动子驱动基因的表达模式更为经济。4.以苜蓿优良品种“中苜一号”为材料,研究了农杆菌工程菌pPNDFR/EAH105的转化体系,得出以5-7d龄子叶预培养3 d、采用OD6000.3的工程菌液侵染30 min和共培养3d的转化体系,抗性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70%。获取的抗性愈伤组织经过诱导,最终获得了6株抗性转基因植株和一批抗性不定芽。

姚英娟[9](2008)在《水菖蒲提取物杀虫活性及活性成分分析》文中指出为了明确水菖蒲对储粮害虫的杀虫活性及其活性成分,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研究了水菖蒲提取物对主要储粮害虫的活性;对提取物进行了分析、分离、鉴定和杀虫活性测试;研究了分离得到的活性化合物对主要储粮害虫的熏蒸活性;同时,对水菖蒲的超临界CO2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对水菖蒲的萃取温度、压力、时间及夹带剂的用量进行筛选,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采用药膜法,设置3种不同浓度比较了水菖蒲乙醇提取物对六种主要储粮害虫成虫的驱避和触杀活性。结果表明:水菖蒲提取物对6种试虫成虫均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3种处理浓度处理60h,对赤拟谷盗、杂拟谷盗和长角扁谷盗的平均驱避率均在90%以上,均达到Ⅴ级;而对谷蠹、玉米象和锯谷盗的驱避率为Ⅰ~Ⅴ级。驱避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赤拟谷盗>长角扁谷盗、杂拟谷盗>谷蠹>玉米象>锯谷盗。水菖蒲提取物对试虫的驱避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着降低。随着水菖蒲提取物处理浓度的降低,对试虫的驱避效果显着降低。水菖蒲提取物对6种试虫成虫均具有一定的触杀作用,0.31mg/cm2浓度处理96h后,玉米象、谷蠹、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长角扁谷盗、锯谷盗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56%、74.44%、10.15%、24.44%、100.00%、100.00%。水菖蒲提取物触杀活性由强到弱依次是长角扁谷盗>锯谷盗>玉米象>谷蠹>杂拟谷盗>赤拟谷盗。水菖蒲提取物对试虫的触杀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着增强。随着水菖蒲提取物处理浓度的降低,对试虫的触杀效果显着降低。2.为了确定水菖蒲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对水菖蒲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初步分离,利用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进行活性追踪。结果表明:活性部位为石油醚部位,314.54 gg/cm2的浓度处理4d后,对玉米象成虫的死亡率为100.00%。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水菖蒲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物进行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1和化合物3。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测定表明,化合物1为β-细辛醚(1,2,4-三甲氧基-5-(1-丙烯基)苯),化合物3为菖蒲螺酮(1-异丙基-4,8-二甲基螺[4.5]癸-2,7-二酮)。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表明,处理96h后,β-细辛醚、菖蒲螺酮对玉米象成虫的LD50分别为:28.03μg/cm2、158.00μg/cm2。3.为了确定水菖蒲活性成分β-细辛醚对主要储粮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了β-细辛醚对5种主要储粮害虫的熏蒸作用及对四纹豆象产卵、卵孵化率等的影响。β-细辛醚对玉米象卵熏蒸处理120h后,200μL/L的浓度处理后,对玉米象的种群抑制率达到了99.09%。对玉米象幼虫和蛹的熏蒸作用不明显。对玉米象成虫熏蒸24h,KC50为49.38μL/L,熏蒸120h后,LC50为17.82μL/L。β-细辛醚对谷蠹成虫熏蒸24h,KC50为102.96μL/L,熏蒸120h后,LC50为4.42μL/L。β-细辛醚对赤拟谷盗低龄幼虫的熏蒸效果要比高龄幼虫明显。当熏蒸浓度为200μL/L时,熏蒸120h后,蛹的校正死亡率为34.32%。β-细辛醚对赤拟谷盗成虫熏蒸24h的KC50为125.04μL/L,熏蒸120h后的LC50为116.48μL/L。β-细辛醚以200μL/L的浓度处理印度谷螟卵120h后,卵的孵化率仅为13.33%。β-细辛醚对印度谷螟幼虫具有一定熏蒸致死作用。β-细辛醚对印度谷螟蛹和成虫的熏蒸作用不明显。β-细辛醚熏蒸四纹豆象卵120h后,LC50为0.95μL/L。对四纹豆象幼虫以200μL/L的浓度处理后,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51.69%。对四纹豆象蛹的熏蒸作用不明显。对四纹豆象成虫熏蒸24h后,KC50为1.07μL/L,熏蒸120h后LC50为0.73μL/L。为了明确β-细辛醚对四纹豆象的作用机理,研究了β-细辛醚对四纹豆象成虫行为、产卵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β-细辛醚处理后的四纹豆象成虫行为主要表现为:兴奋→失去平衡→击倒→死亡,在实验处理浓度下,接触药剂64h后,试虫成虫全部死亡。用β-细辛醚处理后能够显着的减少试虫的交配次数,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试虫的交配次数减少;不同性别试虫对于β-细辛醚的反应不同,同样的条件下,处理雄虫比处理雌虫对交配竞争能力的影响更大。处理雌虫与未处理雄虫配对后和处理雄虫与未处理雌虫配对后,雌虫的产卵数均极显着低于对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雌虫的产卵数显着减少,但同样处理条件下,处理雌虫与未处理雄虫配对后和处理雄虫与未处理雌虫配对后,雌虫的产卵数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处理雌虫与未处理雄虫配对后和处理雄虫与未处理雌虫配对后,雌虫产卵的孵化率均显着低于对照,不同处理时间后卵的孵化率没有显着差异;但处理雌虫与未处理雄虫配对后卵的孵化率和处理雄虫与未处理雌虫配对后卵的孵化率之间没有显着差异。4.对水菖蒲中杀虫活性物质进行超临界CO2萃取,并以主要储粮害虫玉米象为对象,对其杀虫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萃取物对玉米象的杀虫活性为主要目标,以萃取物的得率为次要目标,对水菖蒲根茎杀虫活性物质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温度55℃,萃取压35MPa,萃取时间40min,乙醇用量为150mL/200g。优化后的萃取方案可达到4.12%,优化后的萃取物处理玉米象成虫4d后的LD50为27.26μg/cm2,触杀活性明显增加。

宋烨[10](2006)在《苹果加工品种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苹果加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加工品种资源的匮乏成为制约苹果加工产业发展的瓶颈。本实验室于1998年承担国家‘948’项目,先后从法国引入16个苹果制汁、酿酒品种,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本试验主要研究了这些加工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生物学特征,研究了主要品种果实糖代谢积累规律和酚类物质的组成及特性,结果如下:1.以法国加工苹果种质资源描述为基础,参照我国苹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测定了引入品种的植物学、农艺性状、加工性状和抗逆性,经过连续三年的记载,建立了酿酒品种(美那、苦开麦、甜麦、苦绯甘、大比耐、甜格力、小黄、贝当、酸王),制汁品种(瑞丹、瑞林、瑞星、上林、瑞连那、瑞拉、青苹)生物学性状的详细档案资料。2.利用12对微卫星(SSR)标记,研究了18个苹果加工品种和2个鲜食品种的遗传差异。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都表明,加工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酿酒品种与鲜食及制汁品种之间、我国小苹果与西欧小苹果之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而制汁品种与鲜食品种的遗传背景较为接近。3.利用聚类分析和主座标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加工品种的亲缘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4大类群:第一类是高酸品种酸王,该品种与其它加工品种相似系数均小于0.42;第二类是龙丰和铃铛果,都含有中国小苹果的遗传因子;第三类包括大比耐、苦绯甘、苦开麦、美那和甜格力,都是单宁含量较高的酿酒品种;第四类包括12个品种,主要是制汁品种和鲜食品种。各品种的相似系数分布在0.14~0.83之间。通过主坐标分析也将供试品种分为4大类群,但与聚类结果有所差别:酿酒苦品种美那单独一组;酸王、苦开麦、苦绯甘归为一组,龙丰和铃铛果仍为一类;其余品种聚为一类。4.不同苹果加工品种的糖类组成有明显差别,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与鲜食苹果类似,以果糖积累为优势,其次是葡萄糖、蔗糖,代表品种如瑞林,其成熟果实的果糖含量占总糖的53.58%,葡萄糖和蔗糖分别

二、“达旺”系列番茄新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达旺”系列番茄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米易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设施蔬菜现状
        1.3.1 国外设施蔬菜研究现状
        1.3.2 国内设施蔬菜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2 发展现状
    2.1 发展优势
        2.1.1 地理条件
        2.1.2 交通条件
        2.1.3 气候条件
        2.1.4 市场条件
    2.2 生产现状
        2.2.1 种植规模
        2.2.2 种植区域分布
        2.2.3 种植结构情况
        2.2.4 生产能力与市场营销
    2.3 生产组织模式
        2.3.1 农户散种自销模式
        2.3.2 家庭农场模式
        2.3.3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
        2.3.4 专业种植大户模式
        2.3.5 现代农业企业模式
    2.4 生产管理现状
        2.4.1 耕作制度
        2.4.2 主要种植种类
        2.4.3 育苗
        2.4.4 设施大棚覆盖材料
        2.4.5 栽培管理新技术应用与成效
        2.4.5.1 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与成效
        2.4.5.2 蔬菜嫁接技术应用与成效
        2.4.5.3 现代农业配套技术应用与成效
        2.4.6 商品化处理
        2.4.7 产品质量监管现状
3 存在的问题及SWOT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3.1.1 蔬菜种类单一,种植结构不合理
        3.1.2 标准化生产有待提高
        3.1.3 从事蔬菜生产的龙头企业少,辐带动力不强
        3.1.4 缺乏高端优势品牌蔬菜
    3.2 SWOT分析
        3.2.1 SWOT分析法
        3.2.2 SWOT分析
        3.2.2.1 优势分析
        3.2.2.2 劣势分析
        3.2.2.3 机会分析
        3.2.2.4 威胁分析
        3.2.3 SWOT分析综述
4 对策及建议
    4.1 继续推行稻菜轮作模式,实施安宁河谷粮经复合产业
    4.2 抓重点工程
        4.2.1 抓高效设施农业工程
        4.2.2 抓高产创建示范工程
        4.2.3 安宁河谷区土壤改良工程
    4.3 加强科技投入,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
    4.4 加强农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4.5 壮大生产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4.5.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5.2 引导土地有序流转
        4.5.3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4.5.4 建立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4.5.5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4.6 促进农业循环发展
    4.7 创建农产品信息平台,解决农民盲目种植的问题
        4.7.1 充分发挥益农信息社作用
        4.7.2 提高农民现代化生产销售意识
        4.7.3 建立全县蔬菜生产预警体系
    4.8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8.1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
        4.8.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4.8.3 强化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
        4.8.4 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4.8.5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
        4.8.6 提升品牌效益
        4.8.7 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机制
        4.8.8 健全农业综合执法联动体系
        4.8.9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
        4.8.10 健立风险预警和应急防控体系
        4.8.11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奖惩机制
    4.9 开拓销售市场
    4.10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汉中市蔬菜工厂化育苗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概念和特点
        1.1.1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概念
        1.1.2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特点
        1.1.3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2 国内外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1.2.1 国外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现状
        1.2.2 国内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现状
        1.2.3 蔬菜工厂化育苗的趋势
    1.3 陕西省蔬菜工厂化育苗发展现状
    1.4 本研究选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1.4.1 选题的背景
        1.4.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5.4 研究步骤
第二章 汉中市蔬菜工厂化育苗的优势和现状
    2.1 汉中市发展蔬菜工厂化育苗的优势
        2.1.1 政府重视,政策保障有力
        2.1.2 区位优势明显
        2.1.3 气候特点明显
        2.1.4 科技服务优势
    2.2 汉中市蔬菜产业和工厂化育苗的现状
        2.2.1 汉中市蔬菜产业发展概况
        2.2.2 汉中市蔬菜工厂化育苗概况
        2.2.3 汉中市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市场分析
    2.3 汉中市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流程
        2.3.1 育苗设施
        2.3.2 主要品种选择
        2.3.3 基质准备
        2.3.4 播种
        2.3.5 灌水
        2.3.6 催芽
        2.3.7 苗期管理
        2.3.8 适宜苗龄及出苗
第三章 汉中市蔬菜工厂化育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人才缺乏
    3.2 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水平低
    3.3 设施设备简单。
    3.4 工厂化育苗企业提供的种苗市场占有率有低
    3.5 商品苗质量需提高
    3.6 工厂化育苗企业服务未到位
    3.7 投入成本增加,投资回报周期拉长
第四章 对加快汉中市蔬菜工厂化育苗发展的建议
    4.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4.2 加快制定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
    4.3 建立市县两级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
    4.4 加大宣传力度
    4.5 育苗中心应加强自身建设
    4.6 加大对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补贴力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国甜柿‘鄂柿1号’自然和40℃温水脱涩前后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课题的提出
    1.2 前人研究进展
        1.2.1 柿园艺学分类
        1.2.2 柿单宁研究进展
        1.2.3 柿果脱涩机理研究进展
        1.2.4 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材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果实鲜重及单宁含量测定
        2.2.2 iTRAQ标记样品预处理及质谱分析
        2.2.3 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实发育期间单果重与单宁含量变化
        3.1.1 不同脱涩类型自然脱涩过程中柿果果重及单宁含量变化
        3.1.2 中国甜柿‘鄂柿1号’自然脱涩与人工脱涩过程中单宁含量变化
    3.2 蛋白质组学结果初步分析
        3.2.1‘鄂柿1号’不同处理蛋白样品质量检测结果
        3.2.2 iTRAQ标记结果及初步分析
    3.3 蛋白质组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1 层次聚类分析
        3.3.2 柿果实蛋白组GO功能注释
        3.3.3 GO富集分析
        3.3.4 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4 讨论
    4.1 中国甜柿‘鄂柿1号’自然与温水脱涩特点
    4.2 中国甜柿‘鄂柿1号’自然脱涩的可能机理分析
5 进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活动
致谢

(4)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中绿原酸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列表
1 绪论
    1.1 灰毡毛忍冬概述
        1.1.1 灰毡毛忍冬的生物学特性
        1.1.2 山银花与金银花的区别
        1.1.3 灰毡毛忍冬产业化现状
    1.2 植物多酚类化合物
        1.2.1 多酚类化合物概述
        1.2.2 多酚类化合物提取方法
        1.2.3 多酚类化合物检测方法
    1.3 植物绿原酸相关的研究进展
        1.3.1 绿原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1.3.2 绿原酸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
    1.4 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调控
        1.4.1 光质对次生代谢物合成的影响
        1.4.2 培养基条件对次生代谢物合成的影响
    1.5 本论文工作设想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灰毡毛忍冬多酚类物质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3 多酚类物质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3.2 流动相的选择
        2.3.3 前处理方法的确立
        2.3.4 检测结果及评价
        2.3.5 不同花期样本的检测
    2.4 结论
3 灰毡毛忍冬绿原酸生物合成途径转录组及表达谱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样品采集和制备
        3.2.2 不同组织绿原酸含量HPLC测定
        3.2.3 转录组分析
        3.2.4 基因表达谱分析
        3.2.5 qRT-PCR检测RNA-Seq数据的可靠性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灰毡毛忍冬不同组织绿原酸含量
        3.3.2 转录组数据de novo组装
        3.3.3 基因功能注释
        3.3.4 灰毡毛忍冬不同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分析概要
        3.3.5 灰毡毛忍冬不同组织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3.3.6 不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
        3.3.7 与绿原酸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3.4 讨论
    3.5 小结
4 灰毡毛忍冬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LmHQT1转基因鉴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LmHQT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及超表达载体构建
        4.2.2 灰毡毛忍冬叶片离体再生
        4.2.3 灰毡毛忍冬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4.2.4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4.2.5 转基因植株定量PCR检测
        4.2.6 转基因植株中CGA含量检测
    4.3 结果
        4.3.1 灰毡毛忍冬最佳再生体系筛选
        4.3.2 灰毡毛忍冬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4.3.3 LmHQT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克隆
        4.3.4 LmHQT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3.5 LmHQT1超表达植株的获得及鉴定
        4.3.6 超表达LmHQT1提高了植株的绿原酸含量
    4.4 讨论
    4.5 小结
5 不同光质对灰毡毛忍冬生长发育及酚酸产量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5.2.2 材料的处理及检测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不同光质处理对灰毡毛忍冬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5.3.2 不同激素配比及光质对灰毡毛忍冬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5.4 讨论
        5.4.1 不同光质对灰毡毛忍冬生理指标的影响
        5.4.2 不同的激素配比与光质组合影响灰毡毛忍冬次生代谢物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为通讯作者)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奖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E. 本文所用到的附录文件

(6)紫花苜蓿浓缩单宁合成途径中DFR和ANR基因的分离及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1.1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1.1.2 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
        1.1.3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1.2 紫花苜蓿抗臌胀病研究进展
        1.2.1 家畜臌胀病的发生机理
        1.2.2 缩合单宁的性质及生物合成
        1.2.3 紫花苜蓿抗臌胀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与转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紫花苜蓿 DFR 基因中间序列的克隆
        2.1.3 紫花苜蓿 DFR 基因 3’cDNA 的克隆
        2.1.4 紫花苜蓿 DFR 基因 5’cDNA 的克隆
        2.1.5 紫花苜蓿 DFR 基因全长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6 DFR 基因组 DNA 的结构分析
        2.1.7 Real-Time PCR 分析 DFR 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
        2.1.8 Real-Time PCR 检测 MsDFR 基因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量
        2.1.9 紫花苜蓿 DFR-GFP 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2.1.10 紫花苜蓿 DFR 基因转化拟南芥及初步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紫花苜蓿 DFR 基因全长 cDNA 的克隆
        2.2.2 MsDFR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MsDFR 基因结构分析
        2.2.4 Real-Time PCR 分析 MsDFR 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
        2.2.5 Real-Time PCR 分析不同逆境胁迫下 MsDFR 基因表达量
        2.2.6 紫花苜蓿 DFR-GFP 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2.2.7 MsDFR 基因转化拟南芥及初步检测
    2.3 讨论
第三章 花青素还原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转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紫花苜蓿 ANR 基因中间序列的克隆
        3.1.3 紫花苜蓿 ANR 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
        3.1.4 紫花苜蓿 ANR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1.5 ANR 基因组 DNA 的结构分析
        3.1.6 ANR 基因 Southern 杂交
        3.1.7 ANR 基因启动子 DNA 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3.1.8 Real-Time PCR 分析 ANR 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
        3.1.9 Real-Time PCR 检测 ANR 基因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量
        3.1.10 紫花苜蓿 ANR-GFP 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1.11 紫花苜蓿 ANR 基因的原核表达
        3.1.12 紫花苜蓿 ANR 基因转化拟南芥及初步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紫花苜蓿 ANR 基因全长 cDNA 的克隆
        3.2.2 紫花苜蓿 ANR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2.3 ANR 基因的结构分析
        3.2.4 ANR 基因 Southern 杂交
        3.2.5 ANR 基因启动子 DNA 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3.2.6 Real-Time PCR 分析 MsANR 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3.2.7 Real-Time PCR 分析 MsANR 基因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
        3.2.8 紫花苜蓿 ANR-GFP 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2.9 紫花苜蓿 ANR 基因的原核表达
        3.2.10 紫花苜蓿 ANR 基因转化拟南芥及初步检测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主要结论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瓜蚜侵染对黄瓜叶片次生代谢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黄瓜概述
    1.2 瓜蚜概述
        1.2.1 危害特点及症状
        1.2.2 形态特征
        1.2.3 生活习性
        1.2.4 瓜蚜的发生规律
        1.2.5 瓜蚜的寄主
        1.2.6 瓜蚜的天敌
    1.3 植物抗虫性研究
        1.3.1 植物源抗蚜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3.2 次生代谢物质对蚜虫行为的影响
        1.3.3 植物抗虫性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变化
        1.3.4 植物源抗蚜活性物质的应用发展前景
        1.3.5 植物次生物质在防治害虫中的作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取样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田间调查进行黄瓜材料抗性鉴定
        2.3.2 酶活性测定
        2.3.3 次生代谢物质的测定
        2.3.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蚜虫自然侵染情况调查
    3.2 瓜蚜侵染对黄瓜幼苗叶片酶活性诱导的影响
        3.2.1 瓜蚜侵染对SOD 活性的影响
        3.2.2 瓜蚜侵染对CAT 活性的影响
        3.2.3 瓜蚜侵染对PAL 活性的影响
        3.2.4 瓜蚜侵染对 POD 活性变化
        3.2.5 瓜蚜侵染对 PPO 活性的影响
    3.3 瓜蚜侵染对黄瓜幼苗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3.3.1 瓜蚜侵染对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3.2 瓜蚜侵染对单宁含量的影响
        3.3.3 瓜蚜侵染对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3.3.4 瓜蚜侵染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3.4 瓜蚜侵染对 F2 材料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3.4.1 瓜蚜侵染对类黄酮含量变化的影响
        3.4.2 瓜蚜侵染对单宁含量变化的影响
        3.4.3 瓜蚜侵染对总酚含量变化的影响
4 讨论
    4.1 无毛和普通有毛黄瓜幼苗抗蚜性差异
    4.2 瓜蚜危害对三种黄瓜材料幼苗叶片相关酶诱导的影响
        4.2.1 SOD 和CAT 活性变化与抗蚜性关系
        4.2.2 PPO、PAL、POD 活性变化与抗蚜性关系
    4.3 黄瓜幼苗叶片次生代谢物质与瓜蚜抗性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8)浓缩单宁合成的分子调控及紫花苜蓿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Ⅰ 文献综述
    1 臌胀病发生机理及影响因子
        1.1 臌胀病发生机制
        1.2 臌胀因子
        1.2.1 可溶性蛋白
        1.2.2 类脂物
        1.2.3 皂素
        1.2.4 果胶物质
        1.2.5 初始消化速率
        1.2.6 浓缩单宁
    2 苜蓿抗臌胀病育种进展
        2.1 低初始消化速率选择的苜蓿选择育种
        2.2 生物技术在苜蓿抗臌胀病育种中的应用
        2.3 基因工程在苜蓿抗臌胀病育种中的应用
    3 苜蓿的遗传转化研究
        3.1 苜蓿再生体系的研究
        3.2 苜蓿遗传转化的研究
    4 植物启动子研究进展
        4.1 组成型启动子
        4.2 诱导型启动子
        4.3 组织特异型启动子
Ⅱ 研究内容及意义
Ⅲ 技术路线
Ⅳ 实验部分
    第一章 PNZIP启动子的克隆及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菌株及质粒
        1.3 酶与试剂
        1.4 引物设计
        1.5 培养基
        1.6 缓冲液
        2实验方法
        2.1 裂叶牵牛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PNZIP基因启动子的扩增
        2.3 目的片段的回收
        2.4 目的片段与pGEM-T easy Vector载体的连接
        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2.5.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5.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6 小量碱法提取质粒
        2.7 重组质粒的滞后鉴定
        2.8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2.9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体系
        2.10 重组质粒的测序
        2.11 PNZIP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2 PNZIP启动子驱动的GFP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2.13 植物表达载体pPNGFP转化根癌农杆菌EHA105
        2.13.1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2.13.2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13.3 农杆菌工程菌的鉴定
        2.1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叶盘转化法
        2.14.1 工程菌准备
        2.14.2 受体材料准备
        2.14.3 转化
        2.14.4 转基因植株的PCR鉴定
        2.15 转基因烟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活性的检测
        3 结果分析
        3.1 裂叶牵牛基因组总DNA纯度及完整性
        3.2 PNZIP启动子的克隆
        3.3 PNZIP启动子的序列分析
        3.4 PNZIP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3.5 转录起始位点分析
        3.6 PNZIP启动子驱动的绿色荧光蛋白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3.7 pPNGFP转化农杆菌EHA105
        3.8 转化烟草植株的获得
        3.9 烟草器官组织中的荧光分析
        4 讨论
    第二章 二氢黄酮还原酶基因的克隆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载体与菌株
        1.3 酶与试剂
        1.4 引物设计
        1.5 培养基
        1.6 缓冲液
        2 实验方法
        2.1 蒺藜苜蓿RNA的提取和检测
        2.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3 PCR反应体系
        2.4 PCR产物的与pGEM-T easy Vector的连接、转化
        2.5 转化重组质粒的筛选鉴定
        2.5.1 重组质粒PCR鉴定
        2.5.2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2.6 DFR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6.1 DFR基因和pET-28a(+)线性片段的制备
        2.6.2 DFR基因和pET-28a(+)线性片段的连接反应体系
        2.6.3 重组子的转化与筛选
        2.6.4 重组子的鉴定
        2.7 DFR基因的原核表达
        2.8 原核表达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 结果与分析
        3.1 蒺藜苜蓿总RNA提取及完整性
        3.2 DFR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3.3 DFR基因的聚类分析
        3.4 DFR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3.5 DFR基因原核表达
        4 讨论
    第三章 二氢黄酮还原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1 方法
        1.1 植物表达载体pBIDFR、pPNDFR构建流程
        1.2 植物表达载体pBIDFR的构建
        1.2.1 DFR基因片段与线性pBI121的制备
        1.2.2 DFR基因片段与线性pBI121的连接
        1.2.3 重组质粒pBIDFR的鉴定
        1.3 植物表达载体pPNDFR的构建
        1.3.1 PNZIP启动子基因片段与线性pBIDFR的制备
        1.3.2 PNZIP启动子片段与线性pBIDFR的连接
        1.3.3 重组质粒pPNDFR的鉴定
        1.4 植物表达载体pBIDFR、pPNDFR转化农杆菌EHA105
        1.5 重组子pPNDFR/EHA105、pPNDFR/EHA105的鉴定
        2 结果分析
        2.1 植物表达载体pBIDFR的构建及检测
        2.2 植物表达载体pPNDFR的构建及检测
        2.3 植物表达载体pBIDFR、pPNDFR转化农杆菌
        3 讨论
        3.1 载体构建
        3.2 农杆菌工程菌的鉴定
    第四章 DFR在模式植物中的表达及功能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载体菌株
        1.2 方法
        1.2.1 培养基的准备
        1.2.2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
        1.2.3 转基因植株的PCR鉴定
        1.2.4 转基因烟草CT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工程菌对烟草的遗传转化
        2.2 PCR扩增检测结果
        2.3. 转基因烟草浓缩单宁含量测定
        3 讨论
    第五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PPNDFR转化紫花苜蓿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载体菌株
        1.3 酶与试剂
        1.4 基本培养基的准备
        2 方法
        2.1 农杆菌工程菌液的准备
        2.2 抗生素(Kan)有效工作浓度的筛选确定
        2.3 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2.3.1 外植体预培养对外植体转化出愈率的影响
        2.3.2 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对外植体转化出愈率的影响
        2.3.3 共培养时间对外植体转化出愈率的影响
        2.4 不定芽的选择分化
        2.5 不定芽的伸长、生根
        2.6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2.7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生素(Kan)有效工作浓度的筛选确定
        3.2 遗传转化体系优化试验
        3.2.1 外植体预培养对外植体转化出愈率的影响
        3.2.2 菌液浓度对外植体转化出愈率的影响
        3.2.3 共培养时间对外植体转化出愈率的影响
        3.3 抗性愈伤组织选择分化培养
        3.4 苜蓿抗性植株的获得
        3.6 苜蓿抗性植株的Southern杂交鉴定
        4 讨论
        4.1 卡那霉素选择压的确定
        4.2 遗传转化中预培养时间的确定
        4.3 遗传转化中农杆菌菌液浓度与侵染时间的确定
        4.4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4.5 选择分化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因素和选择压的确定
    结论
Ⅴ 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9)水菖蒲提取物杀虫活性及活性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性杀虫剂的作用方式的研究进展
        1.1 胃毒作用
        1.2 触杀作用
        1.3 熏蒸作用
        1.4 引诱作用
        1.5 忌避和拒食作用
        1.6 干扰昆虫正常的生长发育
    2 植物性杀虫剂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1 直接应用研究
        2.2 复配剂的应用研究
        2.3 植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以植物生物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合成筛选类似物,研发新农药
    3 植物性杀虫剂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3.1 生物碱(alkaloids)
        3.2 黄酮类(flavonoids)
        3.3 萜烯类(terpenes)
        3.4 光活化毒素类(Phototoxicity)
        3.5 其他化合物
    4 植物性杀虫剂研究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4.1 植物性杀虫剂应用存在的问题
        4.2 植物性杀虫剂发展前景的展望
    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创新点、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5.1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5.2 研究内容
        5.3 本研究的创新点
        5.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菖蒲根茎提取物对储粮害虫的生物活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菖蒲根茎提取物对主要储粮害虫的驱避作用
        2.2 水菖蒲根茎提取物对主要储粮害虫的触杀作用
    3 小结与讨论
        3.1 水菖蒲植物提取物对主要储粮害虫的驱避作用
        3.2 水菖蒲植物提取物对主要储粮害虫的触杀作用
        3.3 讨论
第三章 水菖蒲根茎提取物有效杀虫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菖蒲根茎提取物分离组分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
        2.2 活性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 两种活性单体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验证
    3 小结与讨论
        3.1 水菖蒲根茎提取物不同溶剂萃取物对玉米象的触杀作用
        3.2 石油醚萃取物柱层析初分馏分对玉米象的触杀作用
        3.3 活性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4 两种活性单体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验证
        3.5 讨论
第四章 活性物质β-细辛醚对几种主要储粮害虫的控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β-细辛醚对玉米象的熏蒸作用
        2.2 β-细辛醚对谷蠹的熏蒸作用
        2.3 β-细辛醚对赤拟谷盗的熏蒸作用
        2.4 β-细辛醚对印度谷螟的熏蒸作用
        2.5 β-细辛醚对四纹豆象的熏蒸作用
        2.6 β-细辛醚低剂量对四纹豆象行为、死亡率和繁殖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β-细辛醚对玉米象的熏蒸作用
        3.2 β-细辛醚对谷蠹的熏蒸作用
        3.3 β-细辛醚对赤拟谷盗的熏蒸作用
        3.4 β-细辛醚对印度谷螟的熏蒸作用
        3.5 β-细辛醚对四纹豆象的熏蒸作用
        3.6 β-细辛醚低剂量对四纹豆象行为、死亡率和繁殖的影响
        3.7 讨论
第五章 水菖蒲根茎活性物质超临界CO_2提取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药品
        1.2 供试昆虫
        1.3 萃取流程
        1.4 正交试验参数的确定
        1.5 正交试验设计
        1.6 触杀毒力测定方法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超临界CO_2萃取水菖蒲根茎正交试验参数的确定
        2.2 超临界CO_2萃取水菖蒲根茎正交试验
        2.3 最佳萃取条件的确定
        2.4 验证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3.1 超临界CO_2萃取水菖蒲根茎正交试验参数的确定
        3.2 超临界CO_2萃取水菖蒲根茎正交试验
        3.3 最佳萃取条件的确定及验证
        3.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加科研项目、参编着作与发表论文

(10)苹果加工品种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苹果加工产业现状
        1.1.1 世界苹果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1.1.2 我国苹果加工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1.2 苹果加工品种的特点及分类
    1.3 苹果加工品种育种及资源研究
        1.3.1 加工品种的育种研究
        1.3.2 果树种质资源的研究方法
        1.3.3 SSR 标记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1.4 果实中的糖代谢与其加工品质
        1.4.1 果实中的糖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1.4.2 果实中糖的种类、分布及代谢
        1.4.3 糖代谢酶对果实糖积累的影响
    1.5 苹果中的主要酚类物质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1.5.1 苹果中的主要酚类物质
        1.5.2 酚类物质对加工产品风味的影响
        1.5.3 酚类物质与加工产品的褐变
        1.5.4 酚类物质与加工产品的抗氧化性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1 加工苹果生物学性状调查
        2.1.2 苹果加工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2.1.3 苹果果实糖积累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研究
        2.1.4 加工苹果果实多酚的研究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苹果加工品种植物学测定方法
        2.3.2 苹果加工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2.3.3 果实中糖类测定
        2.3.4 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2.3.5 多酚的提取与测定
        2.3.6 多酚氧化酶与褐变度的测定
        2.3.7 多酚抗氧化效果的测定
        2.3.8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苹果加工品种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3.1.1 生物学性状的描述标准
        3.1.2 加工苹果的生物学性状描述
    3.2 苹果加工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 DNA 提取
        3.2.2 PCR 扩增结果分析
        3.2.3 加工品种遗传差异的聚类分析
        3.2.4 加工品种遗传差异的主坐标分析
    3.3 加工苹果品种糖积累与相关代谢酶活性
        3.3.1 苹果加工品种果实的糖积累
        3.3.2 苹果不同糖累积类型糖代谢酶活性变化
    3.4 加工品种果实多酚的组成及性质
        3.4.1 苹果果实多酚的提取与检测
        3.4.2 苹果加工品种果实多酚的含量和组成
        3.4.3 加工苹果果实褐变度与多酚氧化酶活性
        3.4.4 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性
4 讨论
    4.1 苹果酿酒品种发芽开花与积温需求
    4.2 苹果加工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4.2.1 加工苹果遗传资源差异
        4.2.2 主坐标分析与聚类分析结合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加工苹果糖积累与代谢酶活性的关系
        4.3.1 苹果果实糖积累的类型及意义
        4.3.2 苹果糖积累与代谢酶活性的关系
    4.4 苹果多酚与加工品质
        4.4.1 苹果加工品种的多酚组成
        4.4.2 果实的酶促褐变及其影响因素
        4.4.3 多酚与抗氧化性
        4.4.4 苹果多酚的开发与应用
    4.5 苹果加工品种的发展和利用前景
        4.5.1 苹果加工品种的发展潜力与优势
        4.5.2 苹果加工品种的选择利用
        4.5.3 加工品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5.4 加工品种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达旺”系列番茄新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米易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陈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2]汉中市蔬菜工厂化育苗发展的思考[D]. 李文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5)
  • [3]中国甜柿‘鄂柿1号’自然和40℃温水脱涩前后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D]. 熊雅楼.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4]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中绿原酸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技术研究[D]. 陈泽雄. 重庆大学, 2016(03)
  • [5]印度转基因棉之祸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亢升. 南亚研究季刊, 2013(02)
  • [6]紫花苜蓿浓缩单宁合成途径中DFR和ANR基因的分离及遗传转化[D]. 董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7]瓜蚜侵染对黄瓜叶片次生代谢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D]. 季春梅.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8]浓缩单宁合成的分子调控及紫花苜蓿遗传转化研究[D]. 王延秀.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6)
  • [9]水菖蒲提取物杀虫活性及活性成分分析[D]. 姚英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3)
  • [10]苹果加工品种生物学特性研究[D]. 宋烨.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大王”系列番茄新品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