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选题中树立素质教育观

在数学选题中树立素质教育观

一、在编选数学题中要树立素质教育观点(论文文献综述)

郝文娟[1](2021)在《教材插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际使用的调查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资源。2017年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应当要激发学生兴趣和发展学生语言技能。插图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有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等作用,显然研究者、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对其加以重视。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发现,关于教材插图的相关研究多数集中于教材插图的功能、教材插图的类别、教材插图的效应等,而关于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插图进行有效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本研究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并将双重编码理论和多媒体认知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对教材插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际使用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教师在使用教材插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促进教师进行有效插图教学。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具体表述为:(1)教师和学生对使用教材插图的态度如何?(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为了解决研究问题,首先对延安中学的26位教师和20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调查他们对使用教材插图的态度如何;其次,对其中的5位英语教师的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主要目的是探究教师在使用教材插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研究发现:虽然教师和学生对教材插图的认可度较高,但是对教材插图的利用度并不高。基于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进行分析,教师在使用教材插图辅助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忽略了“看”的重要性、教师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教师未深入挖掘插图信息以及教材插图的使用偏离教学目标。基于上述研究发现,针对教师在进行插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加强对新课标和插图相关理论的学习、教学时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插图使用策略的研究和学习、加强对插图教学实践的培训。

罗细花[2](2021)在《“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凯里市2所重点高中的调查分析》文中认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教学创新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式的满堂灌现象,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创新思维和主体地位无法体现,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模式。“一案到底”教学法以案例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案例生成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时效,具有思考角度广、案例全面系统、内容条理清晰等优势,符合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提高高中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教学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期检验“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的实际效果,分析其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此部分主要介绍了“一案到底”教学法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和创新及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概述。分别介绍了“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内涵,阐述了“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特点,并对“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的现状调查。本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详细总结并分析了“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的现状,确定了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调查方法与内容和对调查结果的详细统计分析。第四部分:“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首先是关于“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的主要成效,分析了其运用的实际效果;其次是“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以便为接下来的改进措施提供借鉴意义。第五部分:“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的改进策略。此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针对“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师教学观念层面、教学素质与技能层面和案例开发与认识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第六部分:“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实施的教学设计。此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一案到底”教学法的优点以及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详细地设计了“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有效运用的教学案例,以期完善“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

李欢[3](2020)在《民国时期(1922-1949)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戏剧选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教学也本应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由于戏剧本身文体的限制,戏剧选文在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中所占比例较小,也由于高考趋势等因素的影响,戏剧教学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并不尽如人意。毫无疑问,戏剧作品中蕴含的价值体系是其他文体形式替代不了的,然而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存在应然教学和实然教学差距大的矛盾,戏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不出其真正的魅力。民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尤其是这一时期的教育理念,一直为人称道,甚至出现“民国热”,对于一些过分追捧的观点我们虽不能完全认同,但我们或许可以理性的看待民国这个特殊时期的教育对我们当下教学的启示。经过百年的淘洗,仍然有一些教育理念适合于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这确是值得庆幸的。本论文旨在从民国时期的戏剧教学出发,寻求对解决当下戏剧教学问题有益的新思路。本论文主要依据北京图书馆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合编的《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利用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中国历史文献总库,以及国家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等进行资料的收集查阅,以便前期信息收集完整,为后期分析整理打好基础。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由、研究中会涉及到的概念以及相关时间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从民国高中的国文教材出发,分析戏剧选文的类型,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包括尊重历史的传统剧本、翻译的外国剧本、新兴的国内剧本,在整理的基础上分析选文的原因,这些原因涉及多个方面,需要从不同的主体出发去思考。第二章主要涉及具体的民国时期的戏剧教学,从教师、学生、其他三个方面来分析民国时期的戏剧教学,为使分析更加全面,在其他因素中,涵盖了社会演剧、课程标准、戏剧学校等多个方面。第三章主要是将民国时期的戏剧教学同当下高中的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先将当下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整理,而后结合一二章对民国时期戏剧教学的分析,得出在教育理念上的启示,和教学方法上的建议。

陈志清[4](2019)在《“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基于此背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一案到底”教学法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法,有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采用一个实例连接课堂知识,使课程内容脉络清晰、形象具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案到底”教学法作为顺应教育教学发展要求的方法越来越受思想政治教师的青睐。但目前“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的过程中存在案例内容与课本内容脱节、案例内容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等问题。因而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素质教育特色,探索运用一则案例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用一则案例联结课堂知识点,充分发挥“一案到底”优势的方式成为重要命题。因此深入探讨“一案到底”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状况尤为重要。本研究立足于“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首先,运用文献法,初步了解该教学法的内涵及其特性;同时,借助访谈法、问卷法等多种实证方法,并结合典型教学实例,梳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一案到底”教学法的运用状况,分析“一案到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中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一案到底”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剖析成因,并据此提出可行性、可复制性的优化策略,以期该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中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本研究主要内容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的相关理论,并论述了该项研究的可行性;第二部分是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现状;第三部分探讨“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主要针对“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不足之处,提出相关优化策略;最后一部分,根据研究结果,结合教材制定基于“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罗兰[5](2019)在《高中物理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研究 ——以力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中物理是学生普遍感觉难学的一门课程,虽然下了不少工夫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发现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物理教师面对的现实课题。本研究在了解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走访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把高中物理疑难问题划分成概念疑难问题、规律疑难问题、实验疑难问题和习题疑难问题等四个大类,对每一个类型的疑难问题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造成概念疑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物理概念本身特点、教师教法不当和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的针对性应对策略是“引入——建立——应用——联结”四步教学;造成规律疑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物理规律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片面理解和基础知识技能储备不足,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的针对性应对策略是“联结——探究——总结——应用”四步教学;造成实验疑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初、高中物理实验的难度跨度大、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做”实验的重要性、学校实验器材缺少或落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的针对性应对策略有:直观化策略和改进实验策略;造成习题疑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题目老旧、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有意识引导、学生解题方法不当,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的针对性应对策略有:分步讲解策略和翻转课堂式习题课;最后在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的基础上尝试对每一类疑难问题开展了教学设计,期望能对解决物理疑难问题的教学有所启发或借鉴。

周丽萍[6](2019)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诵读,是几千年来我国教育传统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刘勰赞美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从周到清,历代先贤皆视诵读为读书、写作、治学、修身的关键路径,促成了古代中国文士的兴盛、文学的璀璨、文化的灿烂和文明的绵延。诵读虽在近代受到西学和“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但在建国后的世纪之交,开始伴随“国学热”而重回大众视野。2017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颁布并实施,这是国家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2018年9月,为了进一步落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标志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诵读将再次结合时代发展特点,焕发新的活力,这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创新语文教学都有重要意义。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语言文字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目标。本文在此背景之下,以文化自信为研究视角,以诵读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诵读教学的理论逻辑,对小学语文诵读教学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诵读教学具有历史逻辑、科学逻辑以及文化逻辑。诵读不是一时兴起的产物,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具有深厚且悠久的历史依据。自商周至清朝诵读发展的历史梳理证明,诵读在古代语文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受到历代先贤的一直推崇,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趋向完善。当今时代诵读教学重新走进课堂,既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古代的教育家在自身的学习、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证明诵读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近现代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并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不仅证明了诵读教学的必要性、合理性、科学性,还证明了诵读教学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诵读教学是新时代的语文课堂上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根基,就有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保持民族独立性,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的可靠保证。泱泱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华夏儿女五千年的精神向往和追求,是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继承与弘扬。在诵读中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第二、童蒙时期是诵读教学的关键期。历代学者的经验证明,童蒙时期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期的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因而自古便有“蒙以养正”的教学主张。古代的蒙学教育对于新时代的小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无论是诵读的书籍内容还是诵读的教学方法,在新时代的语文课堂上都是语文教师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古代的文化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封建思想和伦理观念。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那个时代的特点,让学生明白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学会分辨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继承有益于新时代发展的精华文化。因此,诵读教学的实施,对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诵读教学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诵读教学虽一直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尤其是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诵读教学逐渐被社会大众所熟知,并举办过多种推广诵读教学的活动,但终因缺乏系统性和组织性,最终没能形成规模,建成相应的诵读品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颁布与实施,正式从中央文件的角度推广、支持以经典诵读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各领域,尤其是各类教育中的弘扬与发展。在科学技术在教学领域广泛应用的今天,拥有国家支持的诵读教学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的实施并不完善,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诵读是什么,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将诵读与朗读没有做出有效的区分,导致很多学生误以为诵读就是朗读,因而诵读教学的实践效果不并不理想,教师需要加强自身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借鉴前人的诵读教学经验,推动语文课堂中诵读教学的实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第四、诵读教学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一种区别于语文素质的新的教育理念,注重语文素质的养成过程和水平,从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品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着手。这与诵读教学的实施过程如出一辙。此外,诵读教学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全球化的发展不仅让我们有机会走出出去,也让别人有机会走进来。打造民族文化自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应对全球化冲击保持民族独立性最有效的举措。诵读教学虽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在新时代的今天,却是一种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在语文的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的以背诵为主的对传统古诗词文的考核,结合学生的诵读,检查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第五、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保障诵读教学的推广与实施。2018年9月25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诵读教学正式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意味着诵读经典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的文化主题。让全社会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亲近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深入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实施诵读教学是践行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诵读教学是经典诵读在学校推广实施的保证。学校是经典诵读实施的主阵地,在课堂上的诵读教学是其主渠道。语文教材中选录的经典古诗文是学生诵读的主要内容,在实际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可根据实际的诵读教学情况,扩大学生诵读内容的范围,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以“普通话诵经典,规范字书中华”,在中华儿女的心灵中烙上深深的中国印。

王明华[7](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与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案例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方法之一,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规律为依据,秉持主体性教育理念,遵循案例教学操作规范来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历经缓慢被关注到广泛受重视的过程。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1)国内学者从实践应用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实践应用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交流,提升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的实践效应。但拘囿于案例教学法的要求和局限,以及其应用支持体系的不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实效性受到部分教师的质疑,推广应用范围相对有限。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论文数量居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数量之首。(2)研究内容涵盖该教学法的意义、内涵、原则、步骤等多个方面,但存在对该教学法基础理论研究不系统、动态研究不全面,研究方法视角较为单一等不足。针对上述弊端,以问题为导向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系统探究是很有必要的。这既是对该教学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能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认识,也有助于增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支持体系的建构,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检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现实困境,反思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局限为逻辑起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和教学规范为依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案例教学法的根本属性和特质进行理论审视,力图厘清案例教学范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关联性,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特质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进而明晰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推进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为根本指导,以“理论依据阐释——现实困境检审——生成逻辑建构——教学理念透析——要素结构梳理——运行动力与策略分析”为思路和技术路线展开。综合采用了比较研究、跨学科交叉研究、文献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紧扣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特质及主体性教育理念,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生成逻辑、要素及其互动结构、教学原则、动力系统、运用策略。相较于已有成果,本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1)深入讨论了案例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适切性,分析了案例教学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适切性,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需求、思想特点的适切性,以及与教师的职能要求、素质要求的适切性。(2)深入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生成逻辑。充分关照和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鲜明的个性特征,即针对性、思想性、教育目的性以及对涉及价值判断或重大原则等问题的导向性,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终点。(3)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运行动力及策略。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运行,是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相互作用的过程。论文梳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操作应当遵循的基本程序,提出了情境体验策略、过程互动策略、意义建构策略三种运行策略。本研究得出的较新的观点:(1)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由六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不同阶段存在传递——接受、引导——交流、阐释——共享、反思——内化四种不同结构方式。(2)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体现的教学理念是彰显主体下的意义建构。具体表现为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可持续全面发展教学目的观;教学是认知、实践、发展相结合的开放式合作对话的教学过程观;尊师重学,师生是平等共创的对话伙伴的师生观;立足过程,关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评价观。其教学原则为多元有界前提下的融合共生,包括内容原理与生活世界相结合原则、教师主导与学生探究相统一原则、课程知识与意义世界的共生原则。(3)要从制度、资源与技术、团队等多方面来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支持体系。正如《学会教学》所言:“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策略和技术,它还应包括一种合乎逻辑的理论观点,即关于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的观念,包括这些理论或观点所推崇的师生行为与其他能带来不同学习行为类型的课堂结构。”(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就是要把握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和核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王超[8](2018)在《新中国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研究》文中提出语文课程并非一个静态的、封闭的自系统,而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开放话语系统。我国语文课程的流变历史,可谓一部记述话语转型冲突的历史。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程话语也存在着相应的变迁。每个时期的语文课程都有属于自身的特定话语,而不同时期的断裂处又存在着不同话语的转向,我国语文课程因而呈现出一种话语纷呈的复调景观。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各界对语文课程话语的责难不绝如屡,呈现出某些非理性倾向:批判或基于一种参照物落后的印象,或对以往语文课程话语缺乏一种“必要的温情与敬意”,或用个体生命的人文视角来否定社会群体的政治视角和理性的科学视角。当前这种脱离历史文化语境,盲目批评思想政治话语和科学话语,高度揄扬人文话语的研究倾向,使得语文课程话语面临着诸多危机。因此,为消除课程话语偏见、消解课程话语危机,我们有必要重新回顾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历史,审视当前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现实状况,洞察话语汰变背后所隐匿的文化征候和权力关系,并基于我国以往历史与当前现实及语文课程话语自身的特征,以期建构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课程话语体系。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主要分为五章,其基本架构如下:第一章,理论之基: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研究的理论基础。话语理论、理解理论为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研究提供了具有课程意蕴的观点与方法。话语理论通过话语分析法揭示话语中意识形态的渗入和权力的存在。语文课程话语研究适当借鉴话语理论及其话语分析方法,以话语文本、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剖析历史发展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关系。理解理论主要致力于理解文本的意义。语文课程话语研究借鉴其课程意蕴,通过对语文课程话语文本的理解,实现课程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探索话语的深层运行机制。可见,话语理论、理解理论为语文课程话语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拓展了语文课程话语的研究范畴和研究视角。第二章,历史考察:语文课程话语的流变脉络。话语本质上是社会的和历史的。语文课程话语的研究过程离不开对历史的考察,其生成与演变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产生与发展的。建国迄今,语文课程话语的流变脉络主要体现在三个历史时期及其相应的三类主导型课程话语。其一,建国时期(1949—1977)政治教化取向的语文课程话语。其二,新时期(1978—2000)知识能力取向的语文课程话语。其三,新课改(2001—迄今)人文素养取向的语文课程话语。不同时期的课程话语体现在语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这三个话语主题中,蕴含着强烈的时代特征。第三章,理性探析: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本质和特征。任何话语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课程话语一旦产生,就即刻受到社会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理性探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内在本质。语文课程话语的流变反映出社会需求的变化,展露出权力之间的博弈,潜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对语文课程话语流变背后的本质揭示,意在彰显“价值关涉”的取向,旨在揭示权力与意识形态是“真实知识”而非“错误知识”。其二,语文课程话语的多维特征。这一多维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话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构;课程话语的政治性、审美性与道德性的同构;课程话语的经典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同构。第四章,实然审视: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现状反思。随着新课改“以人为本”理念的推行,以“市场”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个性”与“主体性”得以肯定和弘扬,人文话语无疑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主流话语甚或霸权话语。以享乐至上的消费文化与以解构为主的西方后现代思潮也随即而至。那些“曾经被认为是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规范和真理”,正在遭受人们的质疑与解构,各种危机陆续出现。诸种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语文课程话语的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被误解的政治意识形态、被曲解的教师权威以及被解构的宏大叙事。其二,语文课程话语的理论困境。在借鉴西方课程理论的基础上,中国语文课程理论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西化引用与学科借用却深刻反映出语文课程话语的理论表述困境。而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的疏离、学术语言对日常语言的拒斥也深刻体现出语文课程话语的理论应用困境。其三,语文课程话语的实践迷失。这种实践迷失主要体现在个体性话语层面上,典型表现为教师话语的失却性生存、学生话语的泛人文性表达、民众话语的批判性狂欢等方面。第五章,应然建构: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发展态势。语文课程话语的应然建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语文课程话语的建构理念。建构理念主要有:消解霸权课程话语,构筑多元平衡课程话语;反思西方课程话语,建设本土性课程话语;规约个体性课程话语,提倡总体性课程话语。其二,语文课程话语的建构策略。具体而言,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社会、知识的多元整合;课程内容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核心价值观,基于并超越生活取向;课堂教学注重语言运用,促进平等对话,达成适度的视域融合。

马云[9](2018)在《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中自我监控能力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发展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问题解决的潜能。数学是研究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只能模仿教科书对现有的材料进行编码、加工和转换,无法对数学材料进行内化,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对数学活动中自我监控能力发展进行研究,从数学认知理论进行剖析,抓住数学问题解决的深层本质,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动态地把握学生数学学习;另一方面,数学基础教育在学生整个教育阶段具有特殊位置。随着高中核心素养的提出,初中与小学的核心素养要求也逐步在研究、修订过程中。对当前初中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发展进行探析,有利于为核心素养的理论提出现实依据。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采用分层抽样对湖北省襄阳市市区四所初级中学初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初中生问题解决中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总结影响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动机因素;以自我监控策略为指导,采用实验法进行自我监控训练,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数学学业成绩的差距,肯定自我监控训练的效果,从而为数学问题解决中自我监控能力发展建言献策。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自我监控能力的自主计划、自我检验与反思、自我调节与矫正三个维度处于中等水平。(2)学校教育环境影响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思想方法(方案)的推广和应用方面欠缺。(3)问题解决动机与初中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具有一致性(4)内部动机归因能有效的解释内部动机与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5)自我监控训练有利于促进数学学业成绩的提高;通过自我监控训练,学生的自主计划性、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推广与应用能力都得到提高因此,在促进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策略中提出以下五点:(1)保证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自主规划;(2)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自我检验与反思;(3)强化学生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促进数学思想方法的推广与应用;(4)激发学生问题解决的动机水平;(5)加强数学交流,长期坚持自我监控训练。具备自我监控能力是人的智力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个体解决问题、相互交往、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保证。

谭祥花[10](2018)在《基于教育立场的国民性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为实现救亡图存,实现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变,教育能不能改造国民性?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改造国民性?这两个问题一直是有识之士争论、探讨的主题。现代中国,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国民素养不断提高,但社会争议现象频发,国民素养不断遭到质疑,国民性改造问题被学者和专家成为热议话题。教育作为改造国民性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寄予厚望的所在。本文基于人性可塑性的理论基础上,站在教育的立场对国民性改造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对当下教育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反思和改进来改造国民性。本文聚焦于对当下不良国民性的反思与改造。重点探讨了教育改造国民性时存在的困境与原因。首先,论文分析了国民性的内涵、特点以及结构。在对社会事件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现代学者对不良国民性的判断,提出当下我国国民性存在的三个弱点,即:主体意识欠缺、规则意识不强、公共意识薄弱,并阐述了其存在的原因。在明确教育改造国民性的三个弱点的基础上,论文分析了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可能性。其次,通过对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内容、教育活动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教育在改造国民性时存在的三个问题,即:培养目标中国民性改造被遮蔽、课程教材内容中国民性改造内容受排挤、教育活动中国民性改造表层化。针对教育改造国民性时存在的三个问题,论文从教育者、教育本身、社会期望、教育评价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教育改造国民性时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活动、教师自身四个方面探讨了教育改造国民性的策略。教育与国民性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基于教育立场来看,教育是改造国民性的重要途径,国民性也影响着教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特殊活动,要主动承担改造国民性的重任,将国民性改造的内容融入到教育内容,教育者自身要有改造不良国民性自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改造国民性。

二、在编选数学题中要树立素质教育观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编选数学题中要树立素质教育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1)教材插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际使用的调查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教材插图的定义
    2.2 教材插图的分类
    2.3 插图教学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
        2.4.1 国外有关教材插图的研究
        2.4.2 国内有关教材插图的研究
第三章 理论依据
    3.1 双重编码理论
    3.2 多媒体认知理论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Excel软件
        4.3.2 调查问卷
        4.3.3 课堂观察表
    4.4 研究步骤
        4.4.1 前期准备阶段
        4.4.2 实施阶段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教材插图的呈现特点
        5.1.1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简介
        5.1.2 插图在教材中的呈现特点概述
    5.2 教师和学生对使用教材插图的态度
        5.2.1 师生对教材插图的认可度
        5.2.2 师生对教材插图实际使用的态度
    5.3 教师在使用教材插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发现
        6.1.1 师生对使用教材插图的态度
        6.1.2 教师在使用教材插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2 对插图教学的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材插图的使用态度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教材插图的使用态度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教师使用教材插图进行教学的课堂观察表
附录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凯里市2所重点高中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及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一)“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内涵
    (二)“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特点
        1.知识的连贯性
        2.思维的启发性
        3.学生的主体性
        4.视角的多样性
        5.案例的实践性
    (三)“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2.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有利于构建思政课高效课堂
二、“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与过程
        1.调查内容
        2.调查过程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2.教师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
三、“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的主要成效
        1.深受学生欢迎,助力教学效果
        2.引起深度思考,提高综合能力
        3.营造民主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4.颇受教师青睐,案例开发意识增强
    (二)“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开发耗费时间多
        2.课堂教学运用流于形式
        3.注重教学预设轻教学生成
        4.案例问题设计精准度不够
    (三)“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高中思政课“一案到底”案例资源匮乏
        2.教师对“一案到底”教学法的价值认识不足
        3.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够深入
        4.教师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技能不够成熟
四、“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的改进策略
    (一)教师合力开发整合案例资源
        1.通过集体备课实现案例资源共享
        2.创建“一案到底”案例资源库
        3.拓展教师交流与合作空间
    (二)提高对“一案到底”教学法价值的认识
        1.提高对“一案到底”案例编选价值的认识
        2.提高对“一案到底”教学实施价值的认识
    (三)树立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1.树立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观
        2.树立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观
        3.树立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观
    (四)提高教师“一案到底”教学能力
        1.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2.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水平
五、“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实施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设计
    (二)设计思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应用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民国时期(1922-1949)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对民国时期国文教材的相关研究
        (二)民国时期戏剧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研究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时期高中语文教材戏剧文本选文及特点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戏剧选文情况分析
        一、戏剧选文的类型分析
        二、影响选文的因素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戏剧理论类文章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及特点
    第一节 课堂戏剧教学的构建
        一、教师:戏剧课堂的引领者
        二、学生:戏剧课堂的参与者
        三、课标与社会:戏剧课堂的支持者
    第二节 高中戏剧教学特点
        一、“因时制宜,随机应变”——精读与略读
        二、“心、眼、口、耳并用”——生活与学习
        三、“重实际,重效率”——课内与课外
第三章 民国高中戏剧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当下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当代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新颖,但实践落实不到位
        二、文本拓展空间大,但课外指导不足
        三、教学低效,学习兴趣缺乏
    第二节 对当代戏剧教学的教育理念的启示
        一、转变对戏剧文本的轻视观念
        二、改变应试评价的教育理念
        三、转向连接社会形势
    第三节 对当代戏剧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形式与内涵兼顾
        二、基于教材与跳出教材
        三、因“师”制宜,因“生”施教
        四、理论奠基,应用实践
        五、排演戏剧,直观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概述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一案到底”教学的内涵
        (二) “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特征
    二、“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的理论依据
        (一) 建构主义理论
        (二)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三)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三、“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的可行性
        (一) 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 符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
        (三) 符合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二章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的现状
    一、“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 对学生的调查分析
        (二) 对教师的调查分析
    二、“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的成效
        (一) 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连贯地掌握知识
        (二) 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 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案例内容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本内容脱节
        (二) 案例内容超出高中学生理解范围
        (三) “一案到底”,案例内容较为单薄
第三章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一案到底”教学法自身的局限性
        (一)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案例匮乏
        (二)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案例开发难度大
    二、教师因素
        (一) 对“一案到底”教学法的认识不足
        (二) 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强
第四章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整合共享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资源
        (一) 加强教师集体备课,促进思想政治教学案例开发
        (二) 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实现思想政治案例资源共享
    二、转变观念,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素养
        (一) 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二) 转变思想政治案例选择观念,选编合适教学案例
第五章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内容
    二、设计思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高中物理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研究 ——以力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2章 高中物理疑难问题概述
    2.1 概念界定
    2.2 高中物理疑难问题的分类
第3章 高中物理疑难问题分布
第4章 高中物理疑难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4.1 高中物理概念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4.1.1 高中物理概念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
        4.1.2 高中物理概念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
    4.2 高中物理规律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4.2.1 高中物理规律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
        4.2.2 高中物理规律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
    4.3 高中物理实验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4.3.1 高中物理实验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
        4.3.2 高中物理实验疑难问题的教学策略
    4.4 高中物理习题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4.4.1 高中物理习题疑难问题的产生原因
        4.4.2 高中物理习题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5章 教学策略指导下教学设计
    5.1 高中物理“弹力”概念教学设计
    5.2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规律教学设计
    5.3 高中物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
    5.4 高中物理习题疑难问题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化自信:语文诵读教育的理论逻辑
    (一) 诵读的历史逻辑—传统的演绎与发展
    (二) 诵读的科学逻辑—生理心理的影响
    (三) 诵读的文化逻辑—信息时代的挑战
    小结
第二章 源头活水:童蒙诵读教材与诵读理论
    (一) 诵读教学理论的历史脉络
    (二) 诵读教材的历史进化
    (三) 诵读教学的时代意义
    小结
第三章 实践检验:诵读教学教材与案例分析
    (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数量分析
    (二)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词诵读特点分析
    (三) 小学诗词诵读现状分析
    (四) 小学诗词诵读教学案例分析
    (五) 诵读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小结
第四章 时代反思:诵读教学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 诵读启蒙—语言建构与应用
    (二) 诵读入门—思维发展与提升
    (三) 诵读强化—审美鉴赏与创造
    (四) 诵读前瞻—文化传承与理解
    小结
第五章 政策引导: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方案解读
    (一)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与诵读教材
    (二)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与诵读实践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诗词诵读篇目选录汇总表
附录二 人教版小学语文诗词诵读篇目选录汇总表
附录三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诵读篇目编选汇总表
附录四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诵读篇目编选汇总表
附录五 鲁教版小学诗词诵读篇目选录汇总表
附录六 经典诵读·国学课本诵读篇目汇总
附录七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
附录八 小学古典诗词诵读教学调查问卷
附录九 《春望》课堂实录(教师:孙双金)
附录十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
作者简历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国外案例教学法发展状况研究
        1.2.2 国内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
        1.2.3 国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1.2.4 国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研究
        1.2.5 研究不足及研究发展趋势
    1.3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2.1 基本概念
        2.1.1 课程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2.1.2 案例
        2.1.3 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原理、个别与一般方法论原理
        2.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灌输理论、活动载体理论
        2.2.3 中国共产党理论教育思想
        2.2.4 教学法理论:反省思维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知识借鉴与政策依据
        2.3.1 知识借鉴:阐释学相关理论
        2.3.2 政策依据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吁求
    3.1 检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现实困境
        3.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的困境
        3.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应用效果的困境
    3.2 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局限
        3.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自身的局限
        3.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外在的制约
    3.3 诘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如何突围
        3.3.1 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3.3.2 与课程性质和教学规范结合起来
    3.4 选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特质理论研究
        3.4.1 加强案例教学范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联性研究
        3.4.2 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特质的整体理解和把握研究
        3.4.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理论建构与实践推进的关系研究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生成逻辑及特征
    4.1 案例教学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适切性
        4.1.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
        4.1.2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内核
        4.1.3 教学法与课程教学适切性的具体表现
    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生成逻辑
        4.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生成的逻辑起点
        4.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生成的逻辑中介
        4.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生成的逻辑终点
    4.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特征
        4.3.1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4.3.2 区别于案例教学法在其它学科课程应用中的特征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观及教学原则
    5.1 教学观:彰显主体教育下的意义建构
        5.1.1 彰显主体、意义建构释义
        5.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观
        5.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观
        5.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师生观
        5.1.5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教学评价观
    5.2 教学原则:多元有界前提下的融合共生
        5.2.1 多元有界释义
        5.2.2 内容原理与生活世界相结合原则
        5.2.3 教师主导与学生探究相统一原则
        5.2.4 课程知识与意义世界的共生原则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要素及其互动结构
    6.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要素
        6.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特殊要素
        6.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一般要素
    6.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要素的互动结构
        6.2.1 传递—接受结构
        6.2.2 引导-交流结构
        6.2.3 阐释-共享结构
        6.2.4 反思-内化结构
第七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运行动力及策略
    7.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运行动力
        7.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运行的动力系统
        7.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运行程序
        7.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运行动力的“融合点”
    7.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运行策略
        7.2.1 情境体验策略
        7.2.2 过程互动策略
        7.2.3 意义建构策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新中国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课程话语的相关研究
        二、语文课程话语的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话语
        二、课程话语
        三、语文课程话语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理论之基: 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话语理论
        一、巴赫金的“对话与意识形态符号”理论
        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
        三、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社会”理论
        四、话语理论的共同特性及课程意蕴
    第二节 理解理论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解观
        二、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解观
        三、哈贝马斯的“兴趣与交往”理解观
        四、理解理论的共同特性及课程意蕴
第二章 历史考察:语文课程话语的流变脉络
    第一节 建国时期政治教化取向的语文课程话语(1949—1977)
        一、课程目标话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旨归
        二、课程内容话语:以革命伦理为主题
        三、课堂教学话语:以训诲为主导形式
    第二节 新时期知识能力取向的语文课程话语(1978—2000)
        一、课程目标话语:以知识能力为指向
        二、课程内容话语:以科学知识为导向
        三、课堂教学话语:以训练为主导形式
    第三节 新课改人文素养取向的语文课程话语(2001—迄今)
        一、课程目标话语:以语文素养为鹄的
        二、课程内容话语:以社会生活为题材
        三、课堂教学话语:以对话为主导形式
第三章 理性探析: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本质和特征
    第一节 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内在本质
        一、语文课程话语的流变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变化
        二、语文课程话语的流变展露出权力之间的博弈
        三、语文课程话语的流变潜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二节 语文课程话语的多维特征
        一、课程话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构
        二、课程话语的政治性、审美性与道德性的同构
        三、课程话语的经典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同构
第四章 实然审视: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现状反思
    第一节 语文课程话语的认同危机
        一、被误解的政治意识形态
        二、被曲解的教师权威
        三、被解构的宏大叙事
    第二节 语文课程话语的理论困境
        一、语文课程话语的理论表述困境
        二、语文课程话语的理论应用困境
    第三节 语文课程话语的实践迷失
        一、教师话语的失却性生存
        二、学生话语的泛人文性表达
        三、民众话语的批判性狂欢
第五章 应然建构: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发展态势
    第一节 语文课程话语的建构理念
        一、消解霸权课程话语,构筑多元平衡课程话语
        二、反思西方课程话语,建设本土性课程话语
        三、规约个体性课程话语,提倡总体性课程话语
    第二节 语文课程话语的建构策略
        一、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社会、知识的多元整合
        二、课程内容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核心价值观,基于并超越生活取向
        三、课堂教学注重语言运用,促进平等对话,达成适度的视域融合
结语未尽的话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中自我监控能力的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
二、数学问题解决中自我监控能力的理论概述
    (一)理论基础
    (二)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作用模式
    (三)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方法
    (四)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中自我监控能力的现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过程
    (三)结果与分析
五、影响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因素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过程
    (三)结果与分析
六、实验研究—自我监控训练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过程
    (三)结果与分析
七、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1.保证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自主规划
        2.强调学生的自我检验与反思
        3.强化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4.激发学生问题解决的动机水平
        5.长期坚持自我监控训练,加强数学交流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数学问题解决中自我监控能力问卷
    附录二 :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动机与态度问卷
    附录三 :初中生数学问题解答问卷
    附录四 :初中生数学学习问卷(初中二年级)
致谢

(10)基于教育立场的国民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我国国民性要素与结构的研究
        二、关于我国国民性优缺点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改造国民性途径的研究
        四、关于教育改造国民性有效性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意义
第二章 国民性的特征与理论流派
    第一节 国民性的结构和特征
        一、国民性的结构
        二、国民性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国国民性研究的理论流派
        一、优根辩护派
        二、劣根批判派
        三、折中调和派
第三章 我国国民性的弱点和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可能性
    第一节 我国国民性的弱点
        一、主体意识欠缺
        二、规则意识不强
        三、公共意识薄弱
    第二节 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可能性
        一、国民性形成过程的复杂性
        二、教育具有直接改造不良国民性的作用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间接推动国民性改造
        四、教育改造国民性的有限性
第四章 教育改造国民性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第一节 教育改造国民性存在的困境
        一、培养目标中国民性改造被遮蔽
        二、课程教材内容中国民性改造受排挤
        三、教育活动中对国民性改造的表层化
    第二节 教育改造国民性存在困境的原因
        一、教育者对国民性改造缺乏自觉性
        二、国民性改造的价值受功利化教育忽视
        三、社会“期望”对教育改造国民性产生的误导
        四、教育评价机制对国民性改造效果评价的缺陷
第五章 教育改造国民性的策略
    第一节 明确培养目标改造国民性的宗旨
    第二节 课程中适当反映国民性改造的内容
        一、丰富课程教材中的资源改造国民性
        二、开发课程资源改造国民性
    第三节 教育活动中深化国民性改造
        一、给予国民性深层次改造的空间
        二、打破改造国民性的单一维度
    第四节 提高教师改造国民性的能力
        一、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增设国民性改造内容
        二、在教师选聘和考核中渗透现代国民性格的考察
        三、加强在职教师国民性改造的自觉意识
        四、社会给予教师改造自身不良国民性的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在编选数学题中要树立素质教育观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教材插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际使用的调查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D]. 郝文娟. 延安大学, 2021(12)
  • [2]“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凯里市2所重点高中的调查分析[D]. 罗细花.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民国时期(1922-1949)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D]. 李欢.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研究[D]. 陈志清. 扬州大学, 2019(02)
  • [5]高中物理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研究 ——以力学为例[D]. 罗兰.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9(02)
  • [6]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D]. 周丽萍. 鲁东大学, 2019(12)
  •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D]. 王明华.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8]新中国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研究[D]. 王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9]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中自我监控能力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 马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10]基于教育立场的国民性改造研究[D]. 谭祥花.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在数学选题中树立素质教育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