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盖层拖影效应成因机制新解

油气盖层拖影效应成因机制新解

一、油气封盖层中涂抹效应的成因机制新解(论文文献综述)

马文睿[1](2014)在《高邮凹陷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及油气成藏研究》文中认为高邮凹陷是苏北盆地各凹陷中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凹陷,具有极其重要的工业价值。近年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勘探实践的不断深入,新发现构造类油气圈闭的数量逐年下降,而发现的岩性圈闭数量则日益增加,勘探重点正在逐步从构造圈闭向岩性圈闭转变,因此在凹陷内通过沉积学、构造学方面的研究来寻找有利砂体和通过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来寻找油气藏成藏特征、规律进而帮助寻找有利圈闭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中生代晚白垩世—新生代古近纪断坳、断陷作用形成的陆相断陷湖盆,具有断层发育、构造复杂的特征;黄珏-马家嘴地区位于该凹陷西南端,与高邮凹陷大体上有相同的构造演化特征;由于研究区处在凹陷内的两条控凹断裂—真武、汉留断层的结合部,两组倾向相反的主断层使研究区构造体系更加复杂;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地层为一被断层复杂化的小型断块油气田,具有断块破碎、沉积砂体分布复杂、油气藏分布凌乱的特征,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该地区的勘探与开发。黄珏、马家嘴地区虽然在地理上相邻相连,但勘探开发中一直将黄珏、马家嘴两个地区分别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尚未对其构造、沉积、储层、油气藏进行过整体的研究,此次研究正是在在整合岩心、测井、岩石分析化验、地震、构造、地化等资料的基础上,从构造研究出发,对物源方向、沉积相、沉积砂体成因机制等有关沉积学方面内容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就成岩演化作用对储层影响进行探讨;结合沉积展布规律,对烃源岩、输导、油气藏形成过程、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常规的物源分析方法通常是利用矿物指标等对物源进行面上方向的分析,此次研究除利用沉积学法、岩石学法、重矿物法外,还通过“矿物定区、构造定向”的方法进行,综合了构造样式与物源输送的关系对物源进行细致刻画。通过地震剖面及断层平面组合形式识别出了断槽、断裂调节带、下切河谷等沟谷输送体系,以及断阶、陡坡型坡折输送体系;沟谷、坡折是碎屑物质输送的良好渠道,两类输送体系对沉积物的输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控制了沉积物输送的方向与沉积砂体的厚度;通过对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两个层段的重矿物、岩矿组分的分析,对沉积物的物源方向进行了面上的划分,认识到物源主要来自南、北、西三大方向;结合物源输送通道的研究,认为物源输送的具体细节是由构造活动背景下形成的沟谷、坡折带输送体系决定的,具有“构造控制沉积输送方向”的特点。基于点-线-面-体-时的研究过程和抓住重点、不放疑点的思想,对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具有“水体涨落控制沉积相类型”的特点。具体归纳为黄珏-马家嘴地区戴一段湖平面上升,发育了近源的近岸水下冲积扇沉积、湖泊沉积、滑塌-浊积扇沉积;戴二段水体逐步退去,发育了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湖泊沉积、滑塌-浊积扇沉积;在沉积构造与水动力条件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这些沉积砂体的成因机制。研究区戴南组地层中主要发育了牵引流和重力流影响下的沉积砂体。对比他人研究成果,对一些存疑的特殊沉积构造进行再研究,识别出了古震和古风暴作用的痕迹,很好地解释了黄珏-马家嘴湖区深凹中新发现的滑塌-浊积扇岩性油藏砂体的成因,认为“重力失衡、外力激发是滑塌-浊积扇发育的促因”,为该地区今后岩性油藏勘探开发提供了方向。通过单井剖面、联井剖面、平面、模式等的综合研究,对黄珏-马家嘴地区的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抛开地层单位的局限,将黄珏-马家嘴地区储层按埋深进行研究,通过对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储层物性特征和储层成岩演化阶段的研究,发现储层物性特征与储层所处的深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储层物性与所处层段的关系并不强,由于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各个层段所处的埋深不同,造成储层所处的温压场和地层水化学作用不同,储层所经历的成岩阶段也不尽相同;纵向上,处于成岩早A期-早B期的储层由于压实及胶结作用,储层物性随深度逐渐变差,而进入成岩中A期的储层受次生溶蚀等作用能够改造储层,使因压实作用减少的孔隙得到一定的恢复,因此成岩演化体现出埋深较深的黄-马东部地区成岩作用阶段高于埋深较浅的西部,同理南北两侧的成岩阶段高于中间的特征。沉积相对储层物性平面分布上的影响比较突出,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冲积扇扇中等沉积亚相发育的储层具有比其它亚相更好的物性特征。体现了“沉积相控制储层、深度控制成岩作用”。以早A、早B、中A、中B期四个成岩阶叠合Ⅱ、Ⅲ类储层类型对研究区储层进行“成岩-物性相”的研究和划分;其中有利储层主要为Ⅱ类储层,构成良好储集性能的储积体,这类储层在早、中成岩阶段都有出现。通过对盖层封闭能力和储、盖系统时空分部的分析,认为黄珏-马家嘴地区的多套储集层和盖层组合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形成了多套良好的储-盖组合。对整个凹陷内烃源岩层系进行了排查比对,认为阜四段烃源岩是凹陷戴南组主要的烃源岩层系,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为极好的烃源岩;结合油源对比资料的基础上,认为邵伯次凹发育的阜四段烃源岩是为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油气藏的供烃的主要烃源岩层系;通过对阜四段烃源岩Ro%、氯仿沥青“A”、HC、TOC、S1+S2等参数的研究,认为研究黄珏-马家嘴地区阜四段烃源岩具有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有机质演化程度高的特点,是研究区戴南组的主力供烃来源。油气成藏的特征的研究围绕着油气输导和保存的问题开展,输导体系,尤其是断层输导体系在断陷盆地油气成藏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骨架砂体、断层、不整合面以及三者的组合形式所形成的油气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各级断层在油气输导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一、二级断层活动时沟通烃源岩层系,静止期起到封堵作用;三、四级断层具有一定的控藏能力;静止期的三、四级断层封堵油气,活动期的三、四级断层调节再平衡油气分布。有利相带中沉积砂体的时空展布控制了油气藏的平面展布。可将油气成藏过程概括为“大断层切穿源岩主力输导,小断层阻断运移进行封闭;砂体约束油气平面展布、活动断层进行重新分配”。通过研究,认为发育于深湖区的滑塌-浊积扇有着良好的烃源岩-储层-盖层匹配关系,扇三角洲前缘以及近岸水下冲积扇扇端沉积在重力作用下失稳,发生滑落、崩塌及在古震-风暴激发下形成的“滑塌-浊积扇”将成为未来寻找岩性油气藏的重点和希望所在。

王立志[2](2013)在《塔中地区奥陶系基岩潜山天然气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塔中地区油气的保存条件,在充分利用地质、地震、测井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各层位油气藏的盖层发育与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厘定了塔中地区分别在石炭系、志留系、奥陶系发育有三套泥岩盖层,石炭系泥岩盖层在研究区内均有发育,它们具有发育厚度较大,平面分布较广,可覆盖全区,断层错断情况较少的宏观发育特点;而志留系泥岩盖层和奥陶系桑塔木组泥岩盖层的分布的局限性及断裂对盖层的破坏作用造成油气在垂向上的分布的多层性。从物性封闭特征分析研究了三套泥岩盖层的微观封闭性。首先通过实验分析发现泥岩盖层封闭能力强弱主要受到其纯度和压实成岩程度的制约,据该规律结合实测泥岩样品排替压力数据,建立了塔中地区泥岩实测排替压力数据与其埋深和泥质含量的乘积之间的关系,通过拟合公式对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盖层的排替压力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到其排替压力呈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特征,不同地区排替压力差别较大,东北部排替压力最大,达19.74MPa,西部排替压力最小,仅为2Mpa。通过对塔中地区断裂发育特征的研究,发现区域盖层的封闭能力也同断裂对盖层厚度和封闭能力的破坏程度有较大的关系:通过盖层和断穿盖层的断裂断距的相对大小可以评价油源断裂的垂向输导能力,为此我们引出盖层断接厚度的概念,其指盖层厚度减断穿盖层断裂断距,通过对塔中地区断穿桑塔木组泥岩盖层的断裂上下部位的油气显示情况的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桑塔木组盖层的有效断接厚度下限大致在170~190m之间。利用了兼顾断层岩压实成岩压力与压实成岩时间两方面因素影响的断层岩排替压力预测方法,对桑塔木组泥岩盖层内断层岩的封闭能力研究。综合以上对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盖层各方面封闭特征的研究,筛选出主要的盖层封闭能力评价参数,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网格化的方法,对塔中地区桑塔木组盖层封气能力进行定量计算。综合研究得到,桑塔木组泥岩盖层的综合封闭能力总体表现为中部低两翼高的特征,碳酸盐岩油气主要分布在桑塔木组泥岩盖层封气能力综合评价值>0.5的范围内。最后选取塔中26井、塔中11井、塔中1井,三个典型油气藏,通过盖层封闭能力演化、断裂对盖层破坏强度演化和断裂活动性、烃源岩演化之间的匹配关系,得到上奥陶统油气藏为奥陶系沉积末期形成,而志留系油气藏为泥盆系沉积早期形成,石炭系气藏为二叠系沉积中期形成,由此证明了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和油气的富集程度为盖层和断裂综合作用的结果。

史集建[3](2012)在《歧口凹陷盖层及其后期破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歧口凹陷油气的保存条件,在充分利用地质、地震、测井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各层位油气藏的盖层发育与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厘定了歧口凹陷沙一段中部和东营组二段地层是两套良好的区域盖层,它们具有发育厚度大,泥地比高,平面分布广,断层错断情况较少的宏观发育特点。然后本文系统的从物性封闭特征、压力封闭特征和烃浓度封闭特征三方面分析研究了两套区域盖层的微观封闭性。针对盖层的物性封闭,首先通过实验分析发现泥岩盖层封闭能力强弱主要受到其纯度和压实成岩程度的制约,据该规律结合实测泥岩样品排替压力数据,建立了歧口凹陷泥岩实测排替压力数据与其埋深和泥质含量的乘积之间的关系,通过拟合公式对沙一段中部和东二段两套区域盖层的排替压力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到两套区域盖层的排替压力均呈现由南向北高低相间的波动趋势,排替压力最大值分别为15MPa和7MPa。根据盖层压力封闭和烃浓度封闭机理,分别对两套区域盖层的超压发育分布特征和异常含气浓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深凹区盖层均具有较好的压力封闭和烃浓度封闭能力。通过对歧口凹陷断裂发育特征的研究,发现区域盖层的封闭能力也同断裂对盖层厚度和封闭能力的破坏程度有较大的关系:以泥岩盖层在断裂带内部塑性变形机理为基础,通过断裂内泥岩涂抹系数SSF值的变化与浅层油气分布的相关性,厘定了沙一段中部和东二段盖层连续性被断裂完全破坏的SSF下限值分别为3.6和1.5,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断裂带内盖层有效厚度评价公式,对沿断裂盖层有效厚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在研究区北部和深凹区内断裂带内部的盖层有效厚度较大,潜山构造带处断裂带内盖层有效厚度小或盖层完全破坏;针对断裂对盖层封闭能力的破坏程度,建立了兼顾断层岩压实成岩压力与压实成岩时间两方面因素影响的断层岩排替压力预测方法,并对两套区域盖层内断层岩的封闭能力研究后得到沙一段中部和东二段断层岩排替压力发育特征相似,凹陷内高于潜山构造带,分别主要处于2.5~5MPa和1~3MPa范围内。综合以上对歧口凹陷盖层各方面封闭特征的研究,筛选出主要的盖层封闭能力评价参数,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建立的符合该区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指标标准,采用网格化的方法,对两套区域盖层的综合封闭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沙一段中部区域盖层的综合封闭能力总体上处于好的等级,而东二段区域盖层的综合封闭能力较差,主要处于中等的级别,差级别的盖层在各潜山构造带且连接成带。两套区域盖层的综合封闭能力评价结果与目前油气的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最后选取港东油田和港西油田的典型油气藏,通过盖层封闭能力演化、断裂对盖层破坏强度演化和断裂活动性、烃源岩演化之间的匹配关系,得到浅部油气藏均为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形成,而深部油气藏为早期形成经后期调整形成,由此证明了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和油气的富集程度为盖层和断裂综合作用的结果。

高丽华[4](2011)在《惠民凹陷临南洼陷断块油气藏断层封堵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在石油地质成藏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对临南洼陷断层封堵的类型和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研究区断面附近地层的系统取样,探讨了成岩作用、深部流体以及动力变质作用对断层封堵的影响,并采用断层封闭系数和模糊数学等方法对研究区断层封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影响因素可分为断距、断移地层泥岩含量以及主应力三个因素。本文根据临南洼陷断层附近岩心详细取样分析,分别对岩性对接、泥岩涂抹、成岩作用、深部流体以及动力变质作用5个方面对断层封闭机理进行研究,重点是前人研究较少的成岩作用、深部流体以及动力变质作用等微观机理。通过取心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粘土矿物、全岩矿物、碳酸盐含量、同位素分析以及孔隙度、渗透率和压汞等测试,分析成岩作用对断层封堵的影响,以解释高砂地比情况下断层的封堵性。断层是流体运移的通道,不同温压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成岩相、自生矿物组合,其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因此,与正常砂岩相比,断层附近砂岩的自生矿物组合明显不同,物性明显变差,原因是碳酸盐胶结、粘土矿物胶结、沥青质和铁质胶结等成岩作用对储层的物性具有破坏作用。另外,与断层上盘目的层对接的下盘对接层往往是比较老的地层,两盘的压实程度不同,孔隙度和渗透率也不相同,因此,压实作用对断层封闭性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期次的深部流体,影响到沉积盆地尤其是断层附近的成岩作用。深部流体富含CO2、CO、H2、K+、Na+、卤素等,其中的K+、Mg2+的存在使碎屑岩、泥岩发生广泛的伊利石化、绿泥石化等;在C02流体参与下,碳酸盐岩发生白云岩化、铁白云岩化。这些化学反应均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在岩浆活动期熔融的岩浆沿断层运移,释放出所携带的C02与水反应形成HCO3-和H+,增加的酸度引起长石等不稳定矿物的溶蚀溶解,流体中的HC03’与溶蚀溶解形成的Ca2+、Mg2+、Fe3+十结合则形成铁白云石。深部流体引起以上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砂岩填系物的重新分配,大大降低了储层的物性,增加了断层的封堵能力。在断层活动中,上下两盘相对错动,在巨大的应力作用下断面两侧发生动力变质作用。如碎裂岩中长英质矿物颗粒被错移并形成棋盘格式构造、断面附近砂岩发生了具有S-C组构的糜棱岩化等。断裂发育初期,断裂带表现为张裂缝发育的脆性变形,断裂带的物性较好,断层对油气具有垂向输导作用;随着断裂活动的进一步加强,断面附近发生糜棱岩化,颗粒受力破碎直至研磨、粉碎成细粒的糜棱岩,孔隙度也由正常地层向断面附近糜棱岩的逐渐减小,对油气起侧向封堵作用;其后,随着断裂活动的消亡,胶结充填带的裂缝被碳酸盐胶结充填,使孔隙不再具有连通性,断裂带的物性变差,断层在垂向和侧向均具有较好的封堵能力。在综合考虑断层带泥岩含量、区域应力、流体压力、断面产状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断层封闭系数和断层封闭性模糊评价方法对断层封堵能力进行评价。断层所能封堵的油柱高度越高,则其封闭性越好;其所能封闭的油柱高度越低,则其封闭性较差。根据研究区大量实测数据分别回归出排驱压力与油柱高度、SGR、孔喉半径以及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泥岩含量与排驱压力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孔喉半径与排驱压力呈负相关关系,孔隙度和渗透率与排驱压力之间呈负相关性。断层是否具有封闭性,关键在于断层的活动时期与油气的运移时期的配置关系。惠民凹陷开始油气运移时间为东营末期,主要油气运移期为明化镇期—至今。当油气运移时断层处于静止期,断层在垂向上是封闭的,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当油气运移时断层仍旧活动时,在纵向上常常具有开启性,油气沿断裂自深部向浅部运移,在浅层适当的圈闭中聚集成藏,在垂向上形成多套含油层系。

白振华[5](2009)在《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天然气源岩与保存条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夏地区的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天然气源岩、气藏保存条件等问题阻碍了进一步勘探,天然气探明率不到4.5%。准噶尔西北缘沉积了二叠系和侏罗系多套烃源岩,有湖相泥岩、煤岩和煤系泥岩等,对有效气源岩的层位识别还存在问题。因其位于冲断带构造活动强烈地段,断裂发育使得油气易于散失,因此,保存条件是该区油气成藏的关键。通过对乌夏地区气源对比和保存条件的研究,明确了主力气源岩层和有利的保存单元,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指明了方向。乌夏地区天然气中烃类气体以甲烷为主,多数为湿气,以正构型和中间型为主,热演化程度较高。天然气富集轻碳同位素,从轻烃对比及碳同位素关系图版分析,主要为原油伴生气,有少量的凝析油伴生气和混合气成分,结合组分特征、成因类型与成熟度推测,该区气源岩主要为二叠系风城组,佳木河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也有一定贡献。分析了主要控气断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计算了断面泥岩涂抹系数和断面应力,运用模糊数学方法综合评价了断裂封闭性。结果表明断裂深部的封闭性要好于浅部的封闭性,乌尔禾地区的断裂封闭性要好于夏子街地区的东部,但差于夏子街地区西部的封闭性。运用盖层的排替压力、烃浓度封闭条件、沉积环境和连续性、岩性、成岩阶段等微观与宏观条件分析了盖层的封盖能力,利用灰色理论聚类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了盖层封盖能力。结果显示乌夏地区盖层总体上封盖能力较好,但不同地区封盖能力存在差异,南部斜坡带封盖性能最好,乌尔禾断褶区和夏子街断褶区西部封盖性能力次之,山前冲断带与乌夏冲断区封盖能力差。乌夏地区现今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古水文地质可以划分为4个旋回,8个阶段。二叠系以CaCl2水型为主,矿化度高,反映出一种封闭的环境,保存条件好;三叠系以NaHCO3型为主, CaCl2水型有所减少,地层水矿化度高值区与现今油气藏位置相吻合,反映地质环境相对封闭,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侏罗系为NaHCO3水型,矿化度值低,保存条件较差。综合各类水文地质信息划分了垂直水文带,白垩系和侏罗系属于自由交替带,三叠系和二叠系上统为交替阻滞带,二叠系下统及石炭系为交替停止带。根据断裂封闭性、盖层封盖能力综合评价,结合水文地质和其它地质条件,将各个保存条件叠合分析,划分了本地区有利天然气保存单元,明确了下一步勘探方向。

孙岩,陆现彩,舒良树,刘浩[6](2008)在《岩石中纳米粒子层的观察厘定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纳米粒子具有个体极小(≤100nm),大小均一,多元物质和功能繁多的特点。岩石剪切滑移面纳米粒子层最早发现于美国圣安德列斯断裂带的花岗质糜棱岩中,后相继在国内外一些地区的不同岩类中观察到。在剪切滑动作用下,具有圆度和球度的纳米粒子可被变异,并形成层状结构和各种构造型式。对岩石中纳米粒子层的成因有着不同的观点,我们倾向于剪切摩擦的主导作用,纳米粒子层可称谓摩擦-粘性薄层带。纳米级尺度粒子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效应是多种的、新奇的,因此,岩石纳米粒子层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有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内外都处在起步阶段。

李振生,刘德良,陶士振[7](2007)在《顺层断层对原岩层封闭能力的增强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顺层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实验研究了顺层断层岩的封闭能力.我们的数据证实,顺层断层具有较强的封闭能力,将大大地增强原岩层的封堵能力.其机理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压性的正应力;2)以韧性及粘性变形为主,因为非能干岩层易塑性流变;3)涂抹效应强;4)面理化组构,垂直面理方向的封闭能力大大增强.如果盖层中发育顺层断层,盖层的封盖能力将被大大改善,将能够封盖更大的油气高度或者流体压力,利于形成更大规模的油气藏.

梁兴[8](2006)在《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沉积盆地已不复存在,现今残存构造-沉积实体的基本性质是多旋回叠合构造改造型残留盆地,中燕山期以来的后造山期强大的陆内造山运动和盆山脱耦作用对印支期以前的海相沉积盆地和印支-早燕山期同造山期前陆盆地的强烈破坏与改造是南方海相盆地演化的重要特色。面对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盖层剥蚀严重、水文开启程度高的中国南方海相新区,“油气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与综合评价的关键。通过最近十年的南方海相勘探实践与系统总结,提出在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和勘探部署过程中引入并应用赋予具备整体封闭保存体系和含油气系统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指出含油气保存单元已经成为一种以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研究为核心的油气成藏研究体系,适合于构造复杂、水文开启程度高、断层发育的构造改造型残留盆地,这对南方海相有利勘探区块评价和勘探靶区优选既现实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有科学的理论意义。 认为南方海相油气能否得以成藏并保存到今,取决于整体构造框架下的宏观封闭保存体系、烃充注源、圈闭与储层、成藏要素在时空上的有效匹配关系等4个方面因素的有效匹配。明确提出整体封闭体系、圈闭、含油气目的层系是构成含油气保存单元的3个基本要素,可以从赋存油气藏目的层系之上的区域盖层覆盖程度、遮挡条件和封闭保存体系的顶界等3个方面入手圈定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分布范围。以整体封闭保存体系的有效区域盖层与含油气系统存在的成生关系为基础,将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出持续型、重建型(包括沉积重建型和构造重建型)、保持型、残留型(包括剥蚀残余型和构造肢解型)等4种基本类型。 提出了以现今含油气系统能否得以形成和保存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为核心进行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的新思路,强调在勘探初期阶段只能以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作为南方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的关键。强调整体封闭保存条件研究,应围绕盆地构造演化这个决定根本的主线,从区域盖层、烃充注源、储集层、圈闭等因素的“时空匹配”来动态地(正演)研究现今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展布,从含油气系统形成后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强弱、成藏时间早晚、区域盖层保存状况和水文地质条件、储层有机流体等方面来描述(反演)现今含油气系统赖以存在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以盖层、抬升剥蚀、褶皱断裂、岩浆活动等宏观性地质条件和油气流体、水文地质与水化学场、地温与地电化学等微观封存能力标志为手段进行含油气保存单元的综合评价。

孙岩,陆现彩,刘德良,舒良树,朱文斌,郭继春[9](2005)在《断裂剪切带厘米级磨砾和纳米级磨粒的发现、命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70年代初,在江苏江宁逆断层中发现了厘米(cm)级磨砾,这种磨粒通常在韧脆性断裂剪切带中都可能找到。80年代末,对美国加州深钻岩芯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时,在晚中生代花岗质糜棱岩滑移叶片中发现了纳米(nm)级超微球粒结构,球粒(2-5 nm)紧密聚集、定向明显。因其形成同滚动、研磨和剪切作用过程有关, 故将球形微粒称“磨粒”。嗣后,在陕北和黄海深钻岩芯石炭—二叠系泥岩滑移叶片中,也发现类同现象(微米-纳米级)。近年来又在郯庐断裂、日本中央构造线大型断裂带,以及南京幕府山寒武系至三叠系不同地层的各种剪切滑移构造中都发现了nm级磨粒构造。泥岩中含磨粒滑移层具有涂抹效应,起到油气封盖作用,这在陕北油气田已得到了验证。对其磨粒构造蕴藏的丰富地质信息,特别是在微观动力学方面(包括动热变质作用、流体渗散作用、颗粒自旋作用和地质催化作用等)应作进一步研究。

李振生,刘德良,杨晓勇[10](2005)在《库车前陆盆地断裂的控藏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库车前陆盆地发育多种性质的断裂,断裂对天然气的运移、聚集和储存的作用为:①库车盆地非能干层本身具有极强的封盖能力,而沿其发育的顺层断层和滑脱断层极大地增强了原来岩石的封盖能力。膏盐质断层岩与原岩相比,孔隙度降低5%,渗透率降低高达78%。②高角度的逆冲断层和横向走滑断层具有侧向分隔作用。③高角度的走滑断层和正断层具有垂向疏导作用,库车盆地北部,因走滑断层带多出露地表,油气容易沿其边部的裂隙带垂向运移至地表而散失,其附近无油气藏分布;盆地南部的前缘隆起,反向倾滑正断层居于第三系膏泥岩区域盖层之下,破坏了原生油气藏形成次生油气藏。④库车盆地断裂伴生褶皱提供了大量的构造圈闭条件;断裂派生节理主要发育在非能干层间夹的能干层中,改善其原有的储集性能。中国中西部许多地区与库车前陆盆地具有相似的地质条件,充分认识库车盆地断裂对天然气藏的控制作用,有助于其他相似地区的油气预测,提高油气藏发现的机遇。

二、油气封盖层中涂抹效应的成因机制新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气封盖层中涂抹效应的成因机制新解(论文提纲范文)

(1)高邮凹陷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及油气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基础研究
        1.2.2 沉积研究
        1.2.3 成藏研究
        1.2.4 主要工作流程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沉积学研究进展
        1.3.2 油气成藏研究进展
        1.3.3 存在问题和不足
    1.4 工作量和创新点
        1.4.1 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构造特征
        2.2.1 主要断裂体系
        2.2.2 构造演化史
    2.3 地层填充特征
        2.3.1 层序划分
        2.3.2 地层沉积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2.5 小结
第3章 物源、沉积相研究
    3.1 物源研究
        3.1.1 物源通道与沉积物搬运
        3.1.2 矿物成分与物源方向
        3.1.3 物源方向综合分析
    3.2 沉积相研究方法及步骤
        3.2.1 沉积相标志
        3.2.2 沉积相研究步骤
    3.3 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相研究
        3.3.1 扇三角洲沉积
        3.3.2 近岸水下冲积扇沉积
        3.3.3 滑塌-浊积扇
        3.3.4 湖泊沉积
    3.4 沉积砂体成因研究
        3.4.1 牵引流成因沉积砂体
        3.4.2 重力成因沉积砂体
        3.4.3 外力影响下的沉积砂体
        3.4.4 生物成因沉积记录
    3.5 沉积展布与演化
        3.5.1 沉积相展布
        3.5.2 沉积相演化
    3.6 沉积相模式
    3.7 小结
第4章 储盖组合研究
    4.1 储集层研究
        4.1.1 储集层岩石学特征
        4.1.2 储层成岩作用
        4.1.3 成岩阶段研究
        4.1.4 储层综合评价
        4.1.5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4.2 盖层研究
        4.2.1 泥岩盖层的分布特征及厚度
        4.2.2 泥岩盖层的封闭能力研究
        4.2.3 泥岩盖层的综合评价
    4.3 储盖组合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油气成藏研究
    5.1 烃源岩研究
        5.1.1 烃源岩发育层位及分布
        5.1.2 阜四段烃源岩特征
        5.1.3 阜四段烃源岩热演化及成熟度影响因素
        5.1.4 油-源亲缘性
    5.2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
        5.2.1 油气输导体系类型
        5.2.2 黄珏-马家嘴地区输导体系特征
        5.2.3 断层封闭性研究
        5.2.4 油气输导系统评价
    5.3 油气成藏研究
        5.3.1 成藏期次研究
        5.3.2 典型油气藏解剖
        5.3.3 油气成藏特征
        5.3.4 油气成藏模式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 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一、二段重矿物鉴定表
附表 2 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一段矿物组分百分含量鉴定表
附表 3 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二段矿物组分百分含量鉴定表
附表 4 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全岩衍射分析数据表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塔中地区奥陶系基岩潜山天然气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0.2.2 天然气藏盖层研究的发展趋势
        0.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工作量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
        0.3.3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1.2 沉积地层及环境
    1.3 油气藏类型及空间分布特点
        1.3.1 油气藏类型
        1.3.2 油气藏空间分布特点
    1.4 油气生储盖特征
        1.4.1 烃源岩条件
        1.4.2 储集层特征
        1.4.3 盖层特征
        1.4.4 生储盖组合特征
第二章 盖层宏观构成及其发育特征
    2.1 单井盖层发育特征(各层位油气藏盖层发育及分布特征)
    2.2 联井剖面盖层发育特征
    2.3 区域盖层分布特征
第三章 盖层微观封闭能力特征
    3.1 岩石排替压力预测
        3.1.1 影响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的主控因素
        3.1.2 岩石排替压力预测公式
    3.2 排替压力封闭特征
    3.3 天然气藏内部能量特征
第四章 断裂对盖层的破坏作用
    4.1 断裂对盖层宏观连续性的破坏
        4.1.1 断接厚度的引入
        4.1.2 有效断接厚度的界限及与油气分布层位的关系
        4.1.3 断裂对盖层破坏程度与油气产能的关系
    4.2 断层垂向封闭性评价
        4.2.1 断层垂向封闭性评价方法
        4.2.2 盖层内断层岩封闭能力评价
第五章 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
    5.1 盖层封气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5.2 盖层封气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六章 盖层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6.1 盖层宏观发育分布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6.1.1 断盖匹配类型
        6.1.2 断裂对盖层连续性的影响与油气富集层位的关系
    6.2 盖层封闭能力演化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3)歧口凹陷盖层及其后期破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及进展
        0.2.1 盖层研究现状及进展
        0.2.2 歧口凹陷勘探开发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1.1 歧口凹陷结构及其演化
        1.1.1 歧口凹陷宏观结构特征
        1.1.2 歧口凹陷构造演化特征
    1.2 断层系统发育特征
        1.2.1 继承性活动断层
        1.2.2 新生的走滑、伸展以及混合型断层
    1.3 沉积充填及地层接触关系
    1.4 油气藏类型及生储盖组合特征
        1.4.1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1.4.2 油气生储盖层特征
第二章 盖层宏观发育及分布特征
    2.1 各层位典型油气藏盖层发育及分布特征
        2.1.1 奥陶系气藏盖层分布及发育特征
        2.1.2 沙二段油气藏盖层分布及发育特征
        2.1.3 沙一段下部油气藏盖层分布及发育特征
        2.1.4 东营组油气藏盖层分布及发育特征
        2.1.5 馆陶组油气藏盖层分布及发育特征
        2.1.6 明化镇组油气藏盖层分布及发育特征
    2.2 区域盖层宏观发育分布特征
第三章 盖层微观封闭能力特征
    3.1 泥岩盖层各种微观封闭能力特征
        3.1.1 泥岩盖层物性封闭分布特征
        3.1.2 泥岩盖层压力封闭分布特征
        3.1.3 泥岩盖层烃浓度封闭分布特征
    3.2 油气藏内部能量特征
第四章 断裂对盖层的破坏作用
    4.1 断裂对盖层分布连续性的破坏作用
        4.1.1 断裂对盖层空间分布破坏作用的评价方法
        4.1.2 断裂对区域盖层空间分布连续性的破坏作用定量评价
    4.2 断裂对盖层封闭能力的破坏作用
        4.2.1 盖层内断层垂向封闭性定量评价方法
        4.2.2 盖层内断层岩封闭能力定量评价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盖层综合封闭能力评价
    5.1 盖层综合封闭能力评价方法
        5.1.1 盖层综合封闭能力评价参数确定
        5.1.2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5.2 区域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第六章 盖断时空配置关系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6.1 盖断空间匹配关系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6.1.1 港东油田
        6.1.2 港西油田
    6.2 盖层与断裂演化配置关系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6.2.1 形成不同储量丰度气藏所需盖层排替压力的标准厘定
        6.2.2 盖层封闭能力演化和断裂活动性匹配关系及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4)惠民凹陷临南洼陷断块油气藏断层封堵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0.4 论文主要工作量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1.1 地层发育特征
    1.2 断裂发育及活动特征
    1.3 构造演化历史
    1.4 岩浆活动特征
2 断层封堵机理及类型
    2.1 断层封堵原理
    2.2 断层封堵的影响因素
    2.3 断层封堵类型及机理
3 断层附近成岩作用封堵机理及评价
    3.1 临南洼陷成岩作用封闭实例分析
    3.2 断面附近地层与正常地层对比
    3.3 断面附近储层物性降低的成岩机理
    3.4 深部流体对断层封堵的影响
    3.5 成岩作用封堵评价
4 动力变质作用对断层封堵的影响
    4.1 断面附近岩层特征
    4.2 断面附近岩层动力变质特征
    4.3 动力变质作用对断层封堵的影响
5 断层封堵能力评价
    5.1 断层封闭系数法
    5.2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5.3 断层封堵能力及结果检验
    5.4 断层封闭性动态评价
6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科研成果

(5)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天然气源岩与保存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源对比研究现状
        1.2.2 保存条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2 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
        2.2.1 层序地层
        2.2.2 层序框架下的沉积体系及其展布
    2.3 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2.3.1 烃源岩特征
        2.3.2 储层特征
        2.3.3 盖层特征
        2.3.4 生储盖组合类型
        2.3.5 油气藏类型
第三章 天然气成因类型特征与源岩分析
    3.1 天然气分布特征
    3.2 天然气藏类型及特征
    3.3 天然气相对密度及干燥系数
        3.3.1 相对密度
        3.3.2 干燥系数
    3.4 烃类气体组分
    3.5 烷烃气碳同位素特征
    3.6 烃类正异构型特征
    3.7 天然气分布特征
        3.7.1 轻烃指纹对比
        3.7.2 C_7 轻烃组成
    3.8 天然气成因类型
    3.9 气源岩推断
    3.10 气源岩热演化及生气强度
第四章 断裂封闭性研究
    4.1 断裂特征
        4.1.1 断裂发育级别
        4.1.2 主要断裂特征
    4.2 断裂活动期与主要生烃期配置关系
    4.3 断裂封闭性分析
        4.3.1 主应力封堵
        4.3.2 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封堵
        4.3.3 断裂带泥岩涂抹封堵
    4.4 模糊综合评价
        4.4.1 层次分析确定权重系数
        4.4.2 单因素隶属度值
        4.4.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第五章 盖层封闭性评价
    5.1 盖层封闭性
        5.1.1 物性封闭
        5.1.2 超压封闭
        5.1.3 烃浓度封闭
    5.2 影响盖层封闭性因素
        5.2.1 盖层岩性
        5.2.2 盖层厚度与分布
        5.2.3 沉积环境及连续性
        5.2.4 成岩阶段
    5.3 盖层综合评价
第六章 水文地质条件
    6.1 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6.2 现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6.2.1 水型及矿化度
        6.2.2 钙镁系数与氯镁系数
        6.2.3 氯钠系数与脱硫酸系数
        6.2.4 水文地质垂直分带
第七章 保存单元评价与划分
    7.1 天然气保存单元
    7.2 油气保存单元类型
    7.3 保存单元评价方法
        7.3.1 构造运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7.3.2 断裂活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7.3.3 火山活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7.4 保存单元划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岩石中纳米粒子层的观察厘定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
    1.1 取样制样
    1.2 电镜观测
    1.3 模拟实验
2 观察厘定
    2.1 发现经过
    2.2 叠次出现
    2.3 圆度球度
3 成层成型
    3.1 颗粒变异
    3.2 层状结构
    3.3 成型构造
4 成因探讨
    4.1 剪切摩擦说
    4.2 高温冷凝说
5 地质意义
    5.1 理论方面
    5.2 实践方面

(7)顺层断层对原岩层封闭能力的增强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测试结果
    1.1 安徽肥东糜棱岩系列
    1.2 新疆库车膏岩系列
2 因素分析
    2.1 正应力以压性为主
    2.2 易塑性流变
    2.3 强涂抹效应
    2.4 面理化组构
3 结论

(8)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没有盆地,也就没有石油
    1.2 保存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与评价的关键
    1.3 含油气保存单元是南方海相勘探的基本单元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2 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与内涵
    2.1 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2.1.1 保存条件认识和重视较早
        2.1.2 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提出较晚
        2.1.3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应用
    2.2 客观地质条件的认知基础
        2.2.1 南方海相原型盆地不复存在,精确恢复也非常困难
        2.2.2 含油气保存单元是原始含油气系统演化的最终归宿
        2.2.3 现今含油气系统只能存在于封闭保存体系之中
        2.2.4 继承性保存和重建型新生构成海相含油气系统全貌
        2.2.5 晚期封闭保存体系是含油气保存单元的研究重点
        2.2.6 南方海相油气地质差异性十分明显
    2.3 定义与内涵
        2.3.1 赋予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
        2.3.2 含油气保存单元新概念的新特色
        2.3.3 含油气保存单元不等同于“沉积盆地”或区域构造单元
        2.3.4 含油气保存单元有别于含油气系统
        2.3.5 含油气保存单元区别于油气成藏组合和运聚单元
3 含油气保存单元构成要素和划分方法
    3.1 构成要素
        3.1.1 前人划分含油气保存单元主要依据
        3.1.2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基本构成要素
    3.2 划分方法
        3.2.1 划分步骤
        3.2.2 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方案
    3.3 非含油气保存单元
    3.4 含油气保存单元命名方式
4 含油气保存单元基本类型与叠置关系
    4.1 持续型
    4.2 重建型
    4.3 保持型
    4.4 残留型
    4.5 含油气保存单元演变及其叠置关系
5 含油气保存单元的评价思路与指标体系
    5.1 综合评价思路
        5.1.1 前人研究思路现状
        5.1.2 保存条件研究的重点内容与思路
    5.2 整体封闭保存条件
        5.2.1 整体封闭保存概念及其研究思路
        5.2.2 封盖层及其封盖作用
        5.2.2.1 油气散失原理与封盖层的封闭机理
        5.2.2.2 从封盖机理角度划分封盖层类型
        5.2.2.3 封盖层的空间展布分类
        5.2.2.4 影响封盖层封闭性能的主要因素
        5.2.2.5 封盖层的研究方法及其评价指标
        5.2.2.6 南方海相油气藏封盖层评价
        5.2.3 天然气系统形成后的构造运动强度
        5.2.3.1 没有区域盖层的地区含油气系统难得以保存
        5.2.3.2 岩浆活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5.2.3.3 断裂对圈闭封闭性的影响
        5.2.3.4 断层的封堵性研究
        5.2.4 水文地质条件
        5.2.4.1 水文演变原理
        5.2.4.2 地下水化学指标
        5.2.4.3 地下水化学垂直分带
        5.2.4.4 地下水横向水动力系统
        5.2.4.5 影响水化学分带的主要因素
        5.2.5 储层有机流体性质与物化特征
        5.2.5.1 储层中原油物性
        5.2.5.2 储层中天然气特征
        5.2.5.3 储层流体的地化特征
        5.2.5.4 油气化探
        5.2.6 天然气成藏时间
        5.2.7 生储盖组合的时空组合关系
        5.2.8 地层压力
    5.3 烃充注源
        5.3.1 重新评价烃源岩有效性
        5.3.2 注重烃源供给的多样性
        5.3.3 输导体系影响油气聚集
        5.3.4 古隆起和晚期成藏影响油气分布格局
    5.4 储集条件
        5.4.1 储集体的分类
        5.4.2 次生孔缝改善储集体的有效性
        5.4.3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5.5 圈闭条件
        5.5.1 古构造控制油气分布格架
        5.5.2 背斜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利于油气保存
        5.5.3 需要精细评价圈闭有效性
    5.6 因素归纳与保存条件评价指标
        5.6.1 因素类别分析
        5.6.2 油气保存条件评价指标系列
6 南方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及评价
    6.1 保存单元划分
    6.2 保存单元综合评价
        6.2.1 渝东-湘鄂西持续型至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6.2.1.1 渝东-湘鄂西地区基本油气成藏条件解剖
        6.2.1.2 方西和石柱持续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1.3 利川持续-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1.4 花果坪和桑-石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2 中下扬子区叠合盆地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6.2.2.1 江汉盆地南部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2.2 句容-海安区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2.3 南鄱阳坳陷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 滇黔桂区以构造肢解型为主的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
        6.2.3.1 楚雄盆地西北部构造肢解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2 楚雄盆地东北部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3 思茅坳陷构造肢解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4 南盘江坳陷保持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2.3.5 十万大山盆地沉积重建型与持续-剥蚀残余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6.3 分层次综合评价
        6.3.1 第一层次(Ⅰ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6.3.2 第二层次(Ⅱ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6.3.3 第三层次(Ⅲ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6.3.4 第四层次(Ⅳ类含油气保存单元)
7 结论与建议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断裂剪切带厘米级磨砾和纳米级磨粒的发现、命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磨砾的发现和命名
    1.1 韧脆性断层带
    1.2 力学结构分类
2 磨粒的发现和命名
    2.1 剪切性滑移面
    2.2 单体复体结构
3 油气地质意义
4 诠释磨粒理念

四、油气封盖层中涂抹效应的成因机制新解(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邮凹陷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沉积及油气成藏研究[D]. 马文睿. 同济大学, 2014(12)
  • [2]塔中地区奥陶系基岩潜山天然气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D]. 王立志. 东北石油大学, 2013(S2)
  • [3]歧口凹陷盖层及其后期破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D]. 史集建.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6)
  • [4]惠民凹陷临南洼陷断块油气藏断层封堵机理研究[D]. 高丽华.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
  • [5]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天然气源岩与保存条件研究[D]. 白振华.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6]岩石中纳米粒子层的观察厘定及其地质意义[J]. 孙岩,陆现彩,舒良树,刘浩. 地质力学学报, 2008(01)
  • [7]顺层断层对原岩层封闭能力的增强作用[J]. 李振生,刘德良,陶士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7(03)
  • [8]中国南方海相改造型盆地含油气保存单元综合评价[D]. 梁兴. 西南石油大学, 2006(01)
  • [9]断裂剪切带厘米级磨砾和纳米级磨粒的发现、命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孙岩,陆现彩,刘德良,舒良树,朱文斌,郭继春. 高校地质学报, 2005(04)
  • [10]库车前陆盆地断裂的控藏作用分析[A]. 李振生,刘德良,杨晓勇. 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 2005

标签:;  ;  ;  ;  

油气盖层拖影效应成因机制新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