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M26的联合方案治疗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基于VM26的联合方案治疗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一、VM26为主联合方案治疗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朱彩云[1](2020)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恶性肿瘤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恶性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恶性肿瘤的治疗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然而恶性肿瘤的转移和耐药仍是目前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找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成为了治疗成败的关键。基于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理论,抗血管生成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阿帕替尼是一种针对VEGFR2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高度选择性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胞内ATP位点结合,抑制其磷酸化,阻断下游信号传导,发挥抗血管生成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目前,阿帕替尼除了应用于胃癌的治疗,在肺癌、乳腺癌、肝癌、肉瘤、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药物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阿帕替尼”或“apatinib”为关键词,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数据库,数据检索截止至2019年4月20日。纳入标准为:关于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研究的病例数≥10,研究的终点部分或全部包括: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AE)。使用 RStudio-3.5.1 对纳入文献的 ORR、DCR、PFS、OS、AE进行累积率的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共检出文献1260篇。排除基础研究、病例数少于10、非单药后线治疗、文献质量较差、重复文献、Meta分析等,最终纳入文献130篇,包括86篇中文文献和44篇英文文献。所纳入的文献中,胃癌45篇(n=3275),肺癌42篇(n=1567),乳腺癌15篇(n=600),结直肠癌8篇(n=246),肉瘤7篇(n=189),卵巢癌4篇(n=82),食管癌2篇(n=122),非霍奇金淋巴瘤2篇(n=52),甲状腺癌2篇(n=20),头颈部腺癌2篇(n=42),肝癌1篇(n=53)。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胃癌、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肉瘤、结直肠癌、卵巢癌、食管癌、非霍奇金淋巴瘤、甲状腺癌和头颈部腺癌的累积ORR分别为:1 8.6%(95%CI:0.151~0.221)、12.9%(95%CI:0.111~0.146)、13.9%(95%CI:0.081~0.197)、33.2%(95%CI:0.243~0.421)、25.1%(95%CI:0.188~0.315)、7.2%(95%CI:0.027~0.117)、43.8%(95%CI:0.331~0.545)、23.8%(95%CI:0.162~0.313)、38.0%(95%CI:0.249~0.510)、84.0%(95%CI:0.684~0.996)和39.1%(95%CI:0.242~0.540)。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胃癌、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肉瘤、结直肠癌、卵巢癌、食管癌、非霍奇金淋巴瘤、甲状腺癌和头颈部腺癌的累积DCR分别为:61.6%(95%CI:0.559~0.673)、68.9%(95%CI:0.650~0.729)、77.0%(95%CI:0.699~0.842)、69.5%(95%CI:0.604~0.787)、81.6%(95%CI:0.718~0.914)、61.6%(95%CI:0.488~0.744)、73.3%(95%CI:0.637~0.828)、75.5%(95%CI:0.678~0.831)、59.5%(95%CI:0.370~0.821)、97.0%(95%CI:0.867~1.000)和90.1%(95%CI:0.809~0.994)。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胃癌的3个月、6个月、9 个月、12 个月的累积 PFS 率分别为:56.0%(95%CI:0.489~0.630)、16.8%(96%CI:0.105~0.230)、5.9%(95%CI:0.036~0.082)、5.3%(95%CI:0.022~0.084);3 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5个月的累积OS率分别为:80.6%(95%CI:0.733~0.879)、40.2%(95%CI:0.274~0.530)、20.1%(95%CI:0.104~0.298)、19.7%(95%CI:0.109~0.284)、13.8%(95%CI:0.094~0.183)。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3个月、6个月、9 个月、12 个月的累积 PFS 率分别为 60.3%(95%CI:0.520~0.686)、24.1%(95%CI:0.177~0.306)、20.7%(95%CI:0.108~0.305)、4.6%(95%CI:0.000~0.092);3 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5个月的累积OS率分别为87.2%(95%CI:0.839~0.905)、53.4%(95%CI:0.433~0.636)、37.7%(95%CI:0.275~0.480)、27.3%(95%CI:0.154~0.392)、25.3%(95%CI:0.199~0.308)。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乳腺癌的3个月、6个月、9个月、12 个月的累积 PFS 率分别为:60.9%(95%CI:0.537~0.681)、31.3%(95%CI:0.200~0.425)、15.3%(95%CI:0.072~0.234)、7.0%(95%CI:0.016~0.125);3 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5个月的累积OS率分别为:88.5%(95%CI:0.818~0.952)、67.0%(95%CI:0.531~0.809)、49.2%(95%CI:0.358~0.626)、37.9%(95%CI:0.308~0.450)、34.2%(95%CI:0.157~0.527)。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肉瘤的3个月、6个月、9个月、12 个月的累积 PFS 率分别为:81.1%(95%CI:0.749~0.872)、52.5%(95%CI:0.378~0.673)、29.3%(95%CI:0.137~0.449)、16.0%(95%CI:0.015~0.305);3 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5个月的累积OS率分别为:99.5%(95%CI:0.976~1.000)、78.0%(95%CI:0.711~0.849)、65.7%(95%CI:0.491~0.823)、41.2%(95%CI:0.215~0.608)、33.2%(95%CI:0.114~0.550)。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3个月、6个月、9个月的累积PFS率分别为:62.0%(95%CI:0.451~0.789)、23.5%(95%CI:0.108~0.362)、18.4%(95%CI:0.068~0.301);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累积OS率分别为:94.9%(95%CI:0.873~1.000)、77.2%(95%CI:0.591~0.952)、53.3%(95%CI:0.443~0.622)、30.1%(95%CI:0.033~0.569)。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个月、6 个月、9 个月的累积 PFS 率分别为:87.3%(95%CI:0.783~0.963)、69.9%(95%CI:0.575~0.823)、54.0%(95%CI:0.406~0.675);3 个月、6 个月、9 个月、12 个月的累积OS 率分别为:99.1%(95%CI:0.952~1.000)、88.7%(95%CI:0.801~0.973)、69.8%(95%CI:0.575~0.822)、65.5%(95%CI:0.526~0.784)。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乏力、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血红蛋白降低、粘膜炎、出血、腹泻等,累积发生率分别为 40.2%(95%CI:0.359-0.446)、32.6%(95%CI:0.281~0.371)、29.9%(95%CI:0.260~0.338)、29.9%(95%CI:0.257~0.342)、27.9%(95%CI:0.219-0.339)、25.3%(95%CI:0.219~0.287)、23.7%(95%CI:0.190~0.283)、20.5%(95%CI:0.179~0.231)、19.4%(95%CI:0.154~0.234)、20.0%(95%CI:0.155~0.246)、18.9%(95%CI:0.152~0.225)、13.0%(95%CI:0.088~0.171)、12.6%(95%CI:0.105~0.148),其中 3/4 级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乏力、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血红蛋白降低、粘膜炎、出血、腹泻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9.9%(95%CI:0.083~0.114)、5.7%(95%CI:0.049~0.065)、5.3%(95%CI:0.042~0.065)、3.1%(95%CI:0.020~0.043)、4.3%(95%CI:0.032~0.055)、2.6%(95%CI:0.017~0.034)、3.8%(95%CI:0.026~0.051)、3.7%(95%CI:0.026~0.047)、2.9%(95%CI:0.014~0.044)、3.0%(95%CI:0.019~0.041)、3.9%(95%CI:0.024~0.054)、2.2%(95%CI:0.012~0.032)、2.0%(95%CI:0.011~0.028)。结论:1.阿帕替尼单药二线及以上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疗效,尤其是乳腺癌、肉瘤、食管癌、卵巢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头颈部腺癌和甲状腺癌。2.阿帕替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尤其是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和蛋白尿;阿帕替尼的严重不良反应(3/4级)发生率相对较低。3.阿帕替尼作为一种新兴的靶向药物,可以作为多种恶性肿瘤后线治疗的一种尝试。目的:晚期食管癌的一线治疗多以化疗为主,但总体治疗效果欠佳,且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化疗的毒副反应。本研究探讨阿帕替尼用于晚期食管癌后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患者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药物的毒副作用,为一线及以上标准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寻找可选择的治疗方法。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肿瘤科2017年03月至2019年06月期间收治的经过一线及以上标准方案治疗进展后,口服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的Ⅳ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患者每日口服阿帕替尼500/425/250mg,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停药,随访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本研究结束时间。统计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分别采用RECIST1.1和NCI-CTCAE4.0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一线治疗进展后选择阿帕替尼单药口服的Ⅳ期食管癌患者31例。1.近期疗效:部分缓解7例,疾病稳定14例,疾病进展10例,客观缓解率为22.6%,疾病控制率为67.7%。2.远期疗效:总体人群的中位PFS为2.5个月,中位OS为5.5个月3.阿帕替尼主要的副反应为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和粘膜炎,发生率分别为 25.8%(8/31)、22.6%(7/31)、16.1%(5/31)、12.9%(4/31);3/4 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4/31)。结论: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食管癌具有一定的疗效,药物耐受性好,可作为晚期食管癌患者一线及以上标准方案治疗进展后的一种治疗选择。

陈晓晨[2](2020)在《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淋巴瘤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血液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淋巴瘤异质性强,病理分型复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其中最常见的亚型,发病率约占所有淋巴瘤30%。R-CHOP方案作为标准一线方案应用临床,明显改善了DLBCL患者的疗效和生存,但复发难治(R/R)DLBCL仍然是临床面临的棘手问题。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治疗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T)的突破性进展,给R/R DLBC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是关键的免疫检查点分子之一。PD-1单抗治疗R/R霍奇金淋巴瘤的总反应率高达90%。然而,目前PD-1单抗治疗DLBCL的临床数据尚不多见,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此外,当前CAR-T治疗R/R DLBCL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国内外广泛开展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TIM-3)是另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文献报道,PD-1单抗治疗后,患者效应T细胞诱导性表达TIM-3上调,这可能是PD-1单抗继发性耐药的机制之一。本课题关注于免疫治疗R/R DLBCL,拟探究T细胞表达PD-1水平对于DLBCL的临床意义;分析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临床治疗R/R DLBCL患者的疗效、安全性、预测生物标记物及耐药机制;并进一步探索PD-1单抗和TIM-3单抗联合治疗B系淋巴瘤的疗效和免疫学机制,为未来相关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LBCL患者外周血(40例)和淋巴结(30例)T细胞亚群分布及其细胞表面PD-1表达情况;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浆(40例)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及动态演变。将患者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正常人群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对比,分析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在DLBC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DLBCL患者进行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亚组分析和生存分析,以进一步探究PD-1/PD-L1对DLBCL患者临床特征和生存的影响。(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患者,观察疗效和毒副反应情况;并应用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对患者淋巴结组织进行检测,以探寻PD-1靶向治疗相关的预测生物标记物;应用流式细胞仪监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达PD-1和TIM-3的动态变化,以进一步探究PD-1靶向治疗耐药与耗竭T细胞可能的相关机制。(3)建立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观察肿瘤成瘤率及生长速度;分别应用阻断性PD-1单抗单药和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方案治疗成瘤小鼠,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和生存情况;并应用CD8+磁珠分选、流式细胞仪、ELISA、CCK8等方法进一步探究PD-1+TIM-3单抗联合方案治疗的免疫学机制。研究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45.47±10.07%VS.61.91±10.52%,P=0.036),而CD8+T细胞比例则相应升高(43.99±9.32%VS.31.94±6.50%,P=0.045),且CD4+T细胞及CD8+T细胞表达PD-1水平均明显上调(CD4+PD-1+:16.30±4.58%VS.8.96±2.95%,P=0.017;CD8+PD-1+:18.12±5.43%VS.10.13±3.30,P=0.023)。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相比,DLBCL患者淋巴结CD3+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23.55±15.62%VS.56.65±10.36%,P=0.002);CD4+和CD8+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CD4+和CD8+T细胞表达PD-1水平均明显上调(CD4+PD-1+:45.95±11.61%VS.18.26±3.61%,P=0.001;CD8+PD-1+:55.11±13.45%VS.19.32±3.78%,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LBCL患者初诊时血浆可溶性PD-1明显上升(4.49±3.53ng/ml VS.0.47±0.36ng/ml,P=0.002),PD-L1水平也明显上升(1.21±1.03ng/ml VS.0.26±0.24ng/ml,P=0.039)。对DLBCL患者进行临床特征亚组分析显示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水平和患者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相关;生存分析显示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高表达组的OS和PFS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动态分析患者血浆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显示,其与患者病情状态密切相关。(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部分患者获得了明显疗效(PD-1单抗治疗ORR达33%;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ORR达72%),总体耐受性好,毒副反应较轻;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和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分析提示患者肿瘤染色体及基因突变程度高者对PD-1单抗治疗更加敏感(P<0.05);免疫组化提示肿瘤浸润T细胞数量或/和PD-L1表达高者,对PD-1单抗治疗反应更好(P<0.05)。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达PD-1和TIM-3呈动态变化,随着PD-1单抗治疗的进行,T细胞PD-1表达下调,但TIM-3表达上调,且疗效不佳组患者T细胞表达TIM-3上调更加明显(CD4+TIM-3+:29.12±3.52%VS.20.10±2.71%,P=0.001;CD8+TIM-3+:30.12±3.65%VS.19.93±3.52%,P=0.001)。(3)成功建立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组疗效和生存明显优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免疫学机制研究提示:PD-1单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相比,PD-1+TIM-3单抗联合组瘤体中CD8+T细胞浸润增加(30.12±2.15%VS.14.94±1.42%VS.4.99±0.95%,P=0.001),且其TIM-3表达明显下调(20.55±1.46%VS.60.14±2.98%VS.40.01±2.52%,P=0.001);体外T细胞功能学实验提示PD-1+TIM-3单抗联合组瘤体中CD8+T细胞增殖及杀伤能力明显强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P<0.05);凋亡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PD-1+TIM-3单抗联合组血浆IL-2、IFN-γ及TNF-α动态水平也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1)DLBCL患者T细胞表达PD-1上调和血浆可溶性PD-1/PD-L1水平升高在DLBCL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述指标与患者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及生存(OS/PFS)密切相关;患者血浆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动态变化与其病情状态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DLBCL病情监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总体耐受性好,毒副反应较轻,但仅对部分患者有效;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分析及免疫组化分析提示:患者肿瘤突变程度、肿瘤浸润T细胞数量和肿瘤微环境PD-L1表达等因素,与PD-1单抗疗效密切相关,提示上述指标有可能成为预测PD-1单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记物;PD-1单抗治疗后,患者效应T细胞将诱导性上调TIM-3分子表达,这可能是PD-1单抗继发性耐药的机制之一。(3)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中,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组的疗效及生存明显优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从而提示:PD-1单抗和TIM-3单抗联合应用能够发挥更强的抗肿瘤作用。免疫学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PD-1+TIM-3单抗联合可以抑制效应T细胞的TIM-3诱导性表达,并通过增强CD8+T细胞增殖及杀伤能力、抑制CD8+T细胞凋亡、上调多种因子表达(IL-2、IFN-γ及TNF-α)等机制,避免T细胞耗竭从而增强T细胞抗肿瘤效应。

肖霞[3](2020)在《改进的放疗分割方式联合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CD19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是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手段,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分析这部分患者特征,提出针对此部分患者的改进的CAR-T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患者疗效分析结果提示巨块型是CAR-T疗效不佳因素,设计巨块型B细胞淋巴瘤动物实验,采用放疗联合CAR-T细胞的措施,进一步分析放疗对免疫的影响的以及不同的放疗分割方式对CAR-T细胞疗效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研究,进一步阐明改进的放疗分割方式和CAR-T细胞治疗的最佳联合方式。材料和方法:纳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自2017年2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的34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第一部分: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检测CAR-T体内扩增数量,评估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第二部分:对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疾病特征分析,包括疾病的病理类型、输注CAR-T前的疾病状态、疾病分期、B症状、结外受累、巨块型(直径≥7cm)、骨髓受累、乳酸脱氢酶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不良遗传学、双打击或双表达以及CAR-T治疗是否为二线治疗或二线以上治疗因素,得出疗效不佳患者的特征,为此部分患者提出CAR-T细胞的联合治疗方案;第三部分:针对巨块型是CAR-T细胞疗效不佳的因素,设计放疗联合CAR-T细胞治疗的方案。1、制备CD19 CAR-T细胞和建立巨块型的小鼠模型;分别体内体外炎症CAR-T细胞对淋巴瘤细胞株的疗效。2、不同的放疗分割方式,包括常规的2Gy和大分割的4Gy,8Gy方式对免疫的影响,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放疗对白细胞,淋巴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CD8和Treg细胞的影响。3、不同分割方式的放疗联合CAR-T细胞治疗对CAR-T治疗巨块B细胞淋巴瘤疗效的影响,从肿瘤微环境以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情况分析可能的机制。4、放疗以及CAR-T细胞均可引起炎症反应,观察检测两者联合治疗的副反应,以及对副反应的管理。第四部分,从一个CAR-T细胞治疗后发生重症CRS的患者提出血浆置换能去除过多的细胞因子,快速缓解CRS相关症状。结果:第一部分: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1、患者输注CART细胞后,CR率为45.5%,ORR率为77.3%;2、外周血液中检测CD19 CAR-T细胞增殖,增殖的高峰在为治疗后7天(1~19天);外周血CAR-T细胞占总的T淋巴细胞的7.08%(2.23%~28.60%);3、CAR-T细胞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22例患者输注CART细胞后14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CRS,其中9例为1级CRS,4例为2级CRS,其中1例复发难治患者发生3级CRS,经糖皮质激素,白介素6抗体治疗后CRS得到控制。CRS多出现在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治疗有效的17例患者中发生CRS 14例,治疗无效的5例患者中均未发生CRS。在难治复发高肿瘤负荷患者发生CRS的严重程度比肿瘤负荷低患者程度高。第二部分: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后,分为有效组和疗效不佳组,分析这两组患者特征。1、这两组患者CD19 CAR-T细胞输注数量中位数分别为8.6(5.0~12.7)×106/kg和9.7(5.8~15.0)×106/kg,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54);外周血检测CAR-T细胞扩增数量,有效组和疗效不佳组CD19 CAR-T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10.28%(3.92~44.16%)和4.05%(0.92~28.63%),有效组比疗效不佳组CAR-T细胞扩增的比例更高,两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71)。2、分别对两组患者疾病的病理类型、输注CAR-T前的疾病状态、疾病分期、B症状、结外受累、巨块型(直径≥7cm)、骨髓受累、乳酸脱氢酶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不良遗传学、双打击或双表达以及CAR-T治疗是否为二线治疗或二线以上治疗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具有巨块型是影响CD19 CAR-T细胞疗效的不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巨块型肿物特征仍然是本组患者CD19 CAR-T细胞疗效不佳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5,OR=0.039)。第三部分:不同分割方式放疗联合CAR-T细胞治疗的动物实验。1、放疗不同程度的杀伤肿瘤细胞,但是不能根除肿瘤。不同的治疗组A组:2Gy×5次,B组:4Gy×5次和C组:8Gy×3次分割方式的X线照射。B和C组比A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在第7天和第14天,比较肿瘤体积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这三种分割方式不足以使体积300m3大小的肿瘤得以治愈,照射后2周肿瘤再次生长。2、确定放疗对免疫的影响以及与CAR-T细胞联合治疗时间。放疗后24小时白细胞即出现明显的下降,3天后回复至接近正常水平,7天后回复至正常。考虑到放疗对白细胞的作用时间短暂,与CAR-T细胞的联合方法中,于放疗后24小时即注射CAR-T细胞。放疗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大分割放疗对T细胞和B细胞明显的杀伤作用,两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67),而传统的分割方式对T,B细胞影响不大,可能与放疗次数少有关而不管何种方式的放疗都会使CD4/CD8比值上升,经过3~7天后恢复至正常水平,这可能是机体为逃避放疗引起的损伤的机制,外周血中Treg细胞在3~7天也会明显升高,起免疫抑制作用。3、不同分割放疗联合CAR-T的疗效。大分割放疗的联合方式能迅速的使瘤体缩小,治疗后第7天时肿瘤不能被测到,且延长了CAR-T细胞疗效时间,使小鼠生存期得到延长,A,B,C,D各组生存期分别是45天(39~69天),52天(39~70天),103天(78~182天)和100天(82~193天)。4、大分割放疗增强CAR-T细胞疗效的可能机制。单纯CAR-T组和2Gy组比较,浸润T淋巴细胞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P>0.05),说明传统的放疗方式不足以促进T淋巴细胞浸润肿瘤;但是大分割方式的放疗,可以对T淋巴细胞浸润肿瘤起促进作用,四组不同分割方式T淋巴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所占百分数分别为(2.13±0.11%),(2.77±0.21%)(7.63±0.49%)和(8.53±0.62%)。所有小鼠外周血中均能检测到CAR-T细胞,高峰时间为治疗后第2~7天,中位数为第3天;CD19 CAR-T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23.17%(7.92%~52.16%)和14.05%(5.90%~28.06%),大分割放疗比传统放疗组CAR-T细胞扩增的比例更高,两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63)。5、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疼痛分级和体重。出现不良反应的中位时间为输注后第1天(第0~7天)。出现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小鼠在2Gy组占2只,而4Gy组占5只,8Gy组有7只,其中8Gy组有1只小鼠在CAR-T治疗后1天疼痛级别4级,给予甲强龙干预后好转。每组患者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其中8Gy组最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第四部分:CAR-T细胞治疗后发生3级CRS的患者,常规糖皮质激素和白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后CRS无明显改善,出现精神障碍,血压下降及高热,检测细胞因子达高水平(IL-2R:7500U/ml,IL-6:1000pg/ml,IL-8:103pg/ml,IL-10:615pg/ml,TNF-a:40.6pg/ml,INF-γ:670.8ng/ml,CRP:232.8mg/L),应用血浆置换后3次后,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下降(IL-2R:7500U/ml,IL-6:43.1pg/ml,IL-8:64.2pg/ml,IL-10:11.7pg/ml,TNF-a:25.2pg/ml,INF-γ:31.2ng/ml,CRP:14.17mg/L),CRS相关临床表现迅速改善,血象恢复,骨髓缓解。结论:1、CD19 CAR-T是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治疗手段,副反应可控。2、B细胞淋巴瘤患者特征中巨块型是CAR-T细胞疗效不佳的因素。对具有疗效不佳特征的患者联合使用CAR-T细胞治疗有望使这部分患者受益。3、大分割的放疗方式联合CAR-T细胞治疗可改善巨块型B细胞淋巴瘤小鼠模型的疗效,延长生存,可能与增加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有关,需要注意的是两种联合治疗后副反应的管理。4、血浆置换疗法是治疗重症CRS的有效措施之一。

王苏[4](2019)在《喉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一以声嘶为主诉的主要累及喉旁间隙、室带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的诊断治疗为引线,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原发于喉部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表现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检索万方、pubMed、知网、SCI数据库,结合本文病例进行文献分析结果:本文报告的一名40岁女性患者,因声嘶入院,武汉同济医院电子喉镜示左室带、喉室隆起,遮盖左侧声带,表面光滑;武汉同济医院核磁共振增强报告示左侧杓会厌皱襞及双室带增厚、强化,伴喉室狭窄,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经手术切除病变,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为左侧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术后于血液科进一步诊治,行相关专科检查,未行放化疗治疗,随访1年余未复发。使用万方、知网、pubMed、SCI数据库检索2019年3月12日前发表的原发于喉部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中英文病例文献,目前已检索到相关文献中有完整病例的中文2篇,英文19篇,共21篇。结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系统,包括胃,眼,肺,甲状腺,皮肤,乳腺等,可导致喉部受累,但是原发于喉部的病例比较少见。MALT淋巴瘤单纯累及喉部时,以声门上区最常见;临床表现常见为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呼吸困难,缺乏特异性表现;诊断以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为主,辅以遗传学分析,影像学辅助明确病变部位共同诊断;需要与慢性炎症、喉癌、假性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结内和脾边缘区淋巴瘤及套细胞淋巴瘤等疾病相鉴别;治疗方面,早期喉部MALT淋巴瘤,可单纯活检或部分切除来定性诊断,再行放疗治疗;取材定性困难,手术对喉功能影响不大者,通过手术完全切除,可观察处理。

王丽[5](2019)在《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近10年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7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患者95例,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症状,病理分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例患者中,39例失访,56例回访,其中20例死亡。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1.71:1。小于60岁的患者有49例,占51.58%,大于60岁的患者有46例,占48.42%。肿物的大小上,小于3cm的有51例,大于3cm的有43例。通过卡方检验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物大小与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分型之间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部位上,以颈部最多见(38/95),其次为颌下及颏下区(22/95)。常见临床体征为无痛性肿大包块。71例首发症状为无痛性肿大包块,22例首发症状为疼痛或压痛的包块,2例以包块伴发热为首发症状。术前有CT检查的患者61例,CT平扫密度中位数为48HU。CT值与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RI检查有24例,其中2例无信号描述,另外22例MRI信号强度与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彩超检查有58例,结果显示肿块或淋巴结大部分是边界清,回声低。术前PET-CT检查有34例,PET-CT诊断皆为淋巴瘤,与病理检查相符,准确率100%。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非霍奇金淋巴瘤为90例(94.74%),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最常见的恶性淋巴瘤亚型;霍奇金淋巴瘤为5例(5.26%)。在随访的56例患者中,44例进行了化疗,化疗患者与非化疗患者的预后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上以颈部肿大淋巴结为首发症状,PET-CT诊断该病准确。病理上以弥漫大B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治疗以化疗为主,预后较好。

王杰松,杨瑜,何鸿鸣,林剑扬,郑艳彬,吴晖,陈道光,陈英,陈宁斌,邹思平,陈秀容,王畅[6](2018)在《P-Gemox方案与P-GDP方案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与培门冬酶联合GDP方案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3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接受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化疗(A组),38例接受培门冬酶联合GDP方案化疗(B组),均化疗46个周期。化疗4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并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化疗总有效率(RR)为77. 14%,B组RR为76. 32%,化疗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非鼻咽病变患者RR为66. 67%,与A组的76. 92%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B组发生结外或骨髓浸润的患者RR为94. 44%略高于A组的75. 00%,ⅢⅣ期的患者RR为86. 96%略高于A组的70. 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A组、B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 14%、50. 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培门冬酶联合GDP方案治疗NK/T细胞淋巴瘤可取得与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接近的疗效,尤其在发生结外或骨髓浸润、晚期患者中有一定的优势,不良反应可耐受,但仍应注意控制胃肠道反应。

冯晓宁[7](2018)在《105例腺体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疗效及预后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腺体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疗效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的105例初诊腺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本研究腺体淋巴瘤占同期初诊淋巴瘤的9.4%(105/1115);原发腺体淋巴瘤46例,占43.8%;男女比例0.98:1;中位发病年龄57岁(1780岁);105例腺体淋巴瘤中,Ⅰ/Ⅱ期患者56例占53.3%,与Ⅲ/Ⅳ期(46.7%)比例相当;70.5%(74例)患者无B症状、64.8%(68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但79.0%(83例)患者伴有β2微球蛋白升高;10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患者中,IPI评分以02分为主,占68.6%(70/102)。2.发病部位以头颈部腺体为主,占68.6%(72/105);病理类型以NHL为主,占97.1%(102/105);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占71.6%(73/102)。3.105例腺体淋巴瘤中,≥4疗程的患者共62例,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77.4%,其中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ORR为81.0%(47/58);≥4疗程的B细胞淋巴瘤中,靶向治疗组(R-CHOP/R-CHOP样)的ORR为93.1%(27/29),显着优于单纯化疗组(CHOP/CHOP样)的69.0%(20/29)(P=0.019);截至2016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33.5个月;失访10例,对持续随访的95例患者分析,存活率为71.6%;其中58例≥4疗程,存活率为79.3%(46/58),显着高于13疗程的55.2%(16/29)(P=0.019);以诊断到随访超过2年患者计算,≥4疗程患者的2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为90.7%(49/54),与13疗程的64.5%(20/3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4疗程的患者与13疗程的患者中位OS均未达到,但≥4疗程患者的生存时间显着优于13疗程患者(P=0.009)。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13)、存在B症状(P=0.043)、LDH水平升高(P=0.002)、IPI评分>2分(P=0.001)、分期为Ⅲ/Ⅳ(P=0.001)与不良OS相关。对年龄、分期、LDH水平、B症状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期是OS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腺体淋巴瘤的患者年龄轻(年龄≤65岁占78.1%),分期早(Ⅰ/Ⅱ期占53.3%)、症状轻(70.5%患者无全身B症状);2.腺体发病部位以头颈部(68.6%)为主,扁桃腺(43.8%)最常见;3.病理类型以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为主,最常见的为DLBCL(占全部腺体NHL的71.6%);4.大于等于4疗程、靶向治疗组的B细胞型淋巴瘤疗效好;5.单因素分析年龄>65岁、存在全身B症状、LDH水平升高、IPI评分>2分、分期为Ⅲ/Ⅳ与不良OS相关;多因素分析分期为腺体淋巴瘤OS的独立预后因素。

李元吉[8](2018)在《原发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特点及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模式、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韦氏环是指包含扁桃体、口咽、鼻咽、舌根以及软腭在内的环状淋巴组织,是头颈部淋巴瘤常见的发病部位。对于韦氏环应该归于结内部位或结外部位这一问题,迄今意见并不统一,现国际上把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划分于一类起源于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淋巴瘤,根据Ann-Ar bor分期系统,将其归属于结内器官。但是,也有研究以为韦氏环各解剖部位及病理特征更具有结外病变的特点。韦氏环淋巴瘤的疾病分布有所差异,国外报道韦氏环淋巴瘤占全部NHL患者的5%-10%,累及此环的霍奇金淋巴瘤(Hodg kin’s lymphoma,HL)少见;国内韦氏环NHL占全部NHL的19%,占原发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一半以上。目前相关指南认为,对Ⅰ、Ⅱ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治疗,在CHOP方案加利妥昔单抗的化疗基础上,是否进行累及野放疗都能作为临床治疗的选择。NK/T细胞淋巴瘤则采取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韦氏环作为头颈部淋巴瘤的常见发病部位,采用哪种治疗模式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分析原发韦氏环NHL的临床特点,并探讨韦氏环DLBCL的治疗模式、疗效与预后因素,提高对原发韦氏环NHL的认识。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住院的92例原发韦氏环NHL患者的病例资料。整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 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及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in,β2-MG)水平、治疗方法、转归等,并对DLBCL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92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49.5岁,以41岁50岁占比例最高,男女比例为1.3:1。原发部位是扁桃体的患者占比例最高为63.0%,其次是鼻咽(21.7%),口咽(4.3%),舌根(5.4%)及软腭(3.3%)。临床表现以咽部肿痛、咽部异物感、鼻塞多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DLBCL。DLBCL患者中早期(Ⅰ-Ⅱ期)患者有48例,接受联合放化疗与单纯化疗的患者CR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83),5年PFS分别是81.5%、68.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48),5年OS分别是92.6%,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接受CH OP/CHOP样±R方案与CHOP/CHOP样±R序贯DICE±R方案化疗的患者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5),两组5年PFS、OS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25,0.609);联合美罗华与未联合美罗华的患者CR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978),两组5年PFS、OS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779,0.882),但联合美罗华具有一定生存优势;达到CR与未达到CR的患者5年PFS、OS分别为86.7%、67.0%和90.0%、7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2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ECOG评分和LDH水平是影响早期DLBCL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ECOG评分是其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原发韦氏环NHL好发于中年人,男性较女性多见,最常见的部位是扁桃体,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DLBCL,临床表现与发病部位相关。2.联合放化疗对早期韦氏环DLBCL患者有生存获益。3.早期韦氏环DLBCL患者化疗后疗效是否达到CR对预后有重要影响。4.年龄、ECOG评分和LDH水平是影响早期韦氏环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而年龄和ECOG评分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宋建华[9](2017)在《~(18)F-FDG PET/CT对结外淋巴瘤的临床评估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淋巴瘤结外器官浸润的18F-FDG pEt/Ct表现目的:了解全身结外淋巴瘤的发生率、淋巴瘤不同病理类型对不同结外器官的累及情况,根据结外病灶的影像特点进行初步分型,根据不同器官特点进行分类,认识结外淋巴瘤治疗前后的18F-FDGPET/CT表现,以便能更好地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期。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04-2016.12期间的淋巴瘤患者共912例1725人次18F-FDG PET/CT检查,累及结外器官者共596例1065人次18F-FDG PET/CT检查,其中男347例,女249例,发病年龄53.3±17.0岁(1090岁)。均经病理。结果:1.912 例淋巴瘤中 NHL 占 88.5%(807/912),HL 占 11.5%(105/912),NHL 结外累及率69.1%(558/807),HL结外累及率36.2%(38/105),总体结外累及率65.4%(596/912)。2.结外累及发生率依次为胃肠道(179/596,30.0%)、鼻、咽部(161/596,27.0%)、骨(125/596,21.0%)、扁桃体(93/596,15.6%)、脾脏(77/596,12.9%)、肺(60/596,10.1%)等。其中原发性结外脏器淋巴瘤196例(196/596,32.9%),以胃肠道(99例)、扁桃体(20例)、中枢神经(16例)、鼻、咽部(15例)较多。3.淋巴瘤结外侵犯的常见病理类型主要有DLBCL(232/596,38.9%,同类结外侵犯率73.2%)、未分型NHL(77/596,12.9%,同类结外侵犯率61.1%)、MALT淋巴瘤(44/596,7.4%,同类结外侵犯率100%)、NK/T细胞淋巴瘤(42/596,7.0%,同类结外侵犯率100%)、未分型B细胞淋巴瘤(39/596,6.5%,同类结外侵犯率60.0%)、滤泡性淋巴瘤(34/596,5.7%,同类结外侵犯率57.6%)、未分型T细胞淋巴瘤(21/596,3.5%,同类结外侵犯率77.8%)等。4.结外淋巴瘤根据病灶分布可分为原发性与非原发性,根据具体器官病灶的影像表现分单发局灶型、多灶型(或弥漫型),这些分型之间在发生率、临床表现、治疗方式、预后方面具有一定差异,但在病灶本身的影像表现上无差异,CT均表现为较均匀密度肿块,根据发生脏器的不同而表现为等、略低、略高密度,较少坏死,一般无钙化,PET表现则根据病理类型及病灶大小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FDG摄取增高。全身多发病灶者易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5.根据不同器官的特点将全身淋巴瘤分为六大类:(1)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常为略高或等密度多发病灶并FDG摄取增高,易与其他肿瘤鉴别,周围神经病灶均为非原发性病灶,呈条状肿块,治疗后均可完全吸收;(2)鼻、咽部病灶常呈较弥漫性软组织增厚病灶,且大部为全身病灶的鼻、咽部累及,部分伴骨质破坏,治疗后可完全消失;(3)肺部病灶表现为多形性特点,需要和结核、其他肿瘤鉴别,治疗后可完全消失或遗留间质性改变;(4)胃肠道为最常见结外淋巴瘤侵犯部位,一半以上为原发性淋巴瘤,病灶常较弥漫,但不易造成梗阻,治疗后可完全消失;(5)骨淋巴瘤CT图像可见骨质破坏、骨质硬化或髓腔密度增高、或未见异常表现,PET表现为单发、多发或弥漫性FDG摄取增高,治疗后病灶可骨质硬化或不留痕迹;(6)其他脏器淋巴瘤主要为发生于全身实质性脏器的较均质软组织肿块,治疗后可完全消失。结论:结外淋巴瘤中绝大部分为NHL,好发病理类型主要为DLBCL、未分类NHL、MALT淋巴瘤等,受累器官以胃肠道、头颈部、骨骼受累为主。18F-FDG PET/CT能够良好评价淋巴瘤的结外侵犯状况,能准确区分原发与非原发性病灶,结合病灶局部表现及全身病灶分布能够较好地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为临床诊断、分期提供全面、准确、可靠的影像学证据。第二部分18F-FDG PET/CT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外病变的临床评价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DLBCL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7.04-2016.12期间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DLBCL结外浸润者18F-FDG PET/CT影像及完整临床资料共232例,其中男128例,女104例,平均年龄54.9±15.8岁;分析DLBCL对结外器官的累及情况。对其中110例行多次(2-9次)18F-FDG PET/CT检查者进行治疗后评价,包括对部分患者治疗中期的评价、初治者多种因素下的PFS和OS生存分析、对复发进展者的临床分析。结果:1.DLBCL常见结外累及器官依次为胃肠道(35.8%)、骨(19.4%)、鼻、咽部(18.5%)、扁桃体(17.7%)、脾脏(14.7%)、中枢神经(9.5%)、唾液腺(8.2%)、肺(6.5%)等。2.其中59例初治者进行了治疗中期18F-FDG PET/CT评价,将治疗中期及周期末疗效评价进行Kappa·检验,结果两者一致性良好(K=0.5450);利用分期、IHP疗效、IPI、Deauville、随访复发与否进行分层比较其SUVOmax、SUV2-4max、ASUVmax、ASUVmax%的差异,结果以 IHP 疗效及 Deauville 分层进行的比较在SUV2-4max、ΔSUVmax、ΔSUVmax%上有显着差异,以复发与否分层进行的SUVOmax、ΔSUVmax、ΔSUVmax%的比较有显着差异。以周期末疗效为标准对ΔSUVmax和ASUVmax%作ROC曲线,得:ΔSUVmax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P=0.005,ΔSUVmax最佳界值为6.2.此时的敏感度为78.3%,特异度为 100%;ΔSUVmax%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13,P=0.040,ΔSUVmax%的最佳界值为24.9%,敏感度为97.8%,特异度为75%;分别以二者最佳界值分组作PFS及OS生存分析,得ΔSUVmax≥6.2组PFS长于SUVmax<6.2组(P=0.023),二者OS之间无显着差异;而ASUVmax%≥24.9%组的PFS和OS均显着长于 ΔSUVmax%<24.9%组(P=0.000 及 P=0.002)。以 ΔSUVmax 及ΔSUVmax%界值进行分组的疗效评价结果与Deauville评分结果一致性良好(K值分别为 0.5851、0.4318,P<0.01)。3.对78例初治者分别以临床分期、是否原发、治疗效果、IPI、Deauville评分、是否干细胞移植、是否手术等因素分层进行PFS及OS生存分析。对于PFS,低分期组(Ⅰ期、Ⅱ期组)长于高分期组(Ⅲ期、Ⅳ期组)(P=0.033),原发组长于非原发组(P=0.031),有效组长于无效组(P=0.000),Deauville低分组(1-3分)长于高分组(4-5分)(P=0.000),但对所有因素作cox回归分析中仅有效与否及IPI分层对PFS有影响;对于OS,IPI低危组(0-2分)长于高危组(3-5分)(P=0.020),Deauville低分组(1-3分)长于高分组(4-5分)(P=0.013),OS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前述因素均对OS无显着影响,提示远期预测效果不佳。4.对45例复发进展者的临床分析,DLBCL的复发可发生于所有结外器官,也可仅是淋巴结复发;复发进展后再治有效率(CR+PR,51.1%)明显低于淋巴瘤初治时的有效率(73.3%),复发治疗后的PFS也显着短于初治时(配对t检验,P<0.01)。初治时手术选择率(33.3%,15/45)高,复发再治时干细胞移植选择率(57.8%,26/45)高,且干细胞移植者PFS长于未移植者(P=0.047),但移植与否对OS无明显影响。比较本组110例中复发与未复发者OS的差异,未复发者有更长OS的趋势,但差异并不显着。结论:DLBCL结外累及以胃肠道最多见。DLBCL的治疗中期评价能够较好地预测治疗效果并对预后产生影响,对于治疗反应差者可及时更改治疗方案,从而取得更好治疗效果;ΔSUVmax及ΔSUVmax%对PFS及OS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对初治者多种因素中仅疗效及IPI对PFS有预测价值,多种因素对远期效果OS均无显着影响,对复发再治疗者治疗有效率下降。18F-FDGPET/CT能够对淋巴瘤病程的各个时期进行评价分析,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患者总体病情。

蔡梦鑫[10](2016)在《儿童少见类型恶性肿瘤临床病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几种儿童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及软组肉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讨论相关诊疗进展。方法:收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自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4例及自1998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少见类型软组织肉瘤51例,分别回顾性分析患儿所有临床资料,讨论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6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3例、痘疱样淋巴瘤3例、儿童滤泡性淋巴瘤2例。以皮肤病变起病10例(71.4%),伴发热10例(71.4%),伴肝脾肿大7例(50%),14例均未发现骨髓及中枢浸润。无统一治疗方案,主要采用CHOP和/或类似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化疗方案,7例(50%)加用干扰素治疗。初治获得完全缓解10例(71.4%),未失访生存者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24-71个月)。2年OS及EFS分别为83.6%和57.1%。51例少见类型软组织肉瘤包括纤维肉瘤17例、滑膜肉瘤10例、肾外横纹肌样瘤9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6例、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3例、未分化肉瘤6例。首次确诊中位年龄5岁(1个月-13.5岁)。肿块最常见原发部位为四肢,其次为头颈部,分别占41.2%和19.6%。出现远处组织或器官受累12例,以骨转移最为常见。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123个月),初治获完全缓解44例,部分缓解3例,有效率92.2%。后续随访获持续缓解29例,复发13例。2年OS和EFS分别为87.8%和56.9%。手术是否完全切除是本组病例唯一预后影响因素。结论:本文几类儿童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骨髓/中枢浸润发生率低,病理诊断较困难。目前尚无统一有效治疗方案,运用类似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方案并加用干扰素治疗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痘疱样淋巴瘤及儿童滤泡性淋巴瘤预后相对良好。儿童少见类型软组织肉瘤主要以原发于四肢的肿块起病,以达到肿瘤完整切除为目标的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与预后密切相关。

二、VM26为主联合方案治疗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M26为主联合方案治疗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文献检索策略
        2、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3、文献筛选
        4、文献质量评价
        5、资料提取
        6、资料分析方法
    结果
        1、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及特征
        2、文献质量评价及发表偏倚
        3、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
        4、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预后分析
        5、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不良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阿帕替尼治疗单药后线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结果判定及观察指标
        4、统计分析
    结果
        1、病例一般资料
        2、近期疗效评价
        3、远期疗效评价
        4、不良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外周血和淋巴结中T细胞PD-1表达以及血浆中可溶性PD-1和PD-L1水平动态变化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外周血和淋巴结中T细胞PD-1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血浆中可溶性PD-1和PD-L1水平动态变化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PD-1阻断策略临床应用于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其预后生物标记物和耐药机制研究
    一、PD-1单抗临床应用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其预后生物标记物和耐药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PD-1基因敲减的CAR-CD19T细胞临床应用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
    一、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疗效观察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淋巴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改进的放疗分割方式联合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CD19 CAR-T治疗B细胞淋巴瘤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患者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情况
        1.2.2 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
        1.2.3 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CRS反应
    1.3 讨论
    1.4 小结
二、CD19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不佳因素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患者接受CD19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分析
        2.2.2 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不同疗效组患者疾病特征分析
        2.2.3 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2.3 讨论
    2.4 小结
三、不同的放疗分割方式联合CAR-T细胞治疗巨块型B细胞淋巴瘤小鼠模型疗效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细胞株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器材
        3.1.5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B细胞肿瘤细胞株的成瘤实验
        3.2.2 CD19 CAR-T 细胞体外对 Raji 细胞株的杀伤
        3.2.3 不同剂量的 X 射线对 A20 和 Raji 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杀伤能力
        3.2.4 不同的放疗分割方式对小鼠肿瘤体积的影响
        3.2.5 不同的放疗分割方式对成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的影响
        3.2.6 不同的放疗分割方式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3.2.7 不同分割方式的放疗联合 CAR-T 细胞对缩小 B 细胞淋巴瘤瘤体和生存期的影响
        3.2.8 放疗增加肿瘤浸润 T 细胞的作用
        3.2.9 不同分割方式的放疗对CAR-T细胞在小鼠体内增殖的影响
        3.2.10 不同分割方式放疗联合 CAR-T 细胞对小鼠的不良反应
    3.3 讨论
    3.4 小结
四、CAR-T 治疗后重症细胞因子综合征的治疗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输注CAR-T细胞后的不良反应及相应治疗
        4.2.2 血浆置换后患者炎性因子变化及CRS症状控制情况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国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现状与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喉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病例报告
    一、病史
    二、影像学资料
    三、组织病理学
    四、手术
    五、随访
    六、原发于喉部的 MALT 淋巴瘤的文献汇总
讨论
    一、临床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三、诊断
    四、鉴别诊断
    五、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性别与年龄的分布
    3.2 发病部位与症状
    3.3 影像检查
    3.4 病理分型
    3.5 治疗及预后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6)P-Gemox方案与P-GDP方案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
    1.4 安全性评估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比较
    2.2 不同病变特征近期疗效比较
    2.3 化疗安全性比较
3 讨论

(7)105例腺体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疗效及预后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淋巴瘤的特征
        2.1.1 概念
        2.1.2 流行病学特征
        2.1.3 分类特征
        2.1.4 治疗
    2.2 腺体淋巴瘤特征
        2.2.1 腺体概述
        2.2.2 腺体淋巴瘤概述
        2.2.3 头颈部腺体淋巴瘤
        2.2.4 除性腺外的胸腹部腺体淋巴瘤
        2.2.5 性腺淋巴瘤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病例
    3.2 入组标准
    3.3 治疗方案
    3.4 疗效评价标准
    3.5 随访
    3.6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临床特征
    4.2 腺体部位特征
    4.3 病理特征
    4.4 疗效特征
    4.5 预后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原发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特点及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模式、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18)F-FDG PET/CT对结外淋巴瘤的临床评估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淋巴瘤结外侵犯的~(18)F-FDG PET/CT影像表现
    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18)F-FDG PETCT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外病变的临床评价
    目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8)F-FDG PET/CT对淋田瘤的临床评价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10)儿童少见类型恶性肿瘤临床病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部分
    第一部分 儿童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远期随访分析
        1.儿童少见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概述
        1.1 非霍奇金淋巴瘤新分类
        1.2 非霍奇金淋巴瘤最新分期
        1.3 治疗进展
        2.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分析标准
        2.2 诊断及分期标准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判断标准
        2.5 严重并发症定义
        2.6 随访方法、截止日期及统计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特点
        3.3 治疗方案
        3.4 疗效评估及随访
        4.讨论
        4.1 关于发病率
        4.2 关于临床特点及诊断难度
        4.3 疾病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4.4 皮肤病变为主的几类NHL分期
        4.5 关于治疗
        5.结论
    第二部分 儿童少见类型软组织肉瘤临床病例远期随访分析
        1.儿童少见类型软组织肉瘤概述
        1.1 WHO2013软组织肉瘤分类
        1.2 非横纹肌软组织肉瘤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2.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分析标准
        2.2 病理分型标准
        2.3 临床分期及分组
        2.4 治疗方案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随访方法及截止日期
        2.7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特点
        3.3 治疗
        3.4 生存分析
        4.讨论
        4.1 软组织肉瘤发病率
        4.2 少见类型软组织肉瘤临床特点
        4.3 预后影响因素
        4.4 治疗策略
        4.5 治疗相关副反应
        5.结论
英文正文
    Part 1 Clinical analysis of rare types of NHL in children
        1 Background
        2 Patients and methods
        3 Results
        4 Discussion
        5 Conclution
    Part 2 Clinical analysis of rare types of soft tissue sarcoma in children
        1 Background
        2 Patients and methods
        3 Result
        4 Discussion
        5 Conclution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相关论文

四、VM26为主联合方案治疗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D]. 朱彩云. 扬州大学, 2020(04)
  • [2]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D]. 陈晓晨. 苏州大学, 2020(06)
  • [3]改进的放疗分割方式联合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作用研究[D]. 肖霞.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喉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分析[D]. 王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分析[D]. 王丽.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6]P-Gemox方案与P-GDP方案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比较[J]. 王杰松,杨瑜,何鸿鸣,林剑扬,郑艳彬,吴晖,陈道光,陈英,陈宁斌,邹思平,陈秀容,王畅. 安徽医学, 2018(10)
  • [7]105例腺体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疗效及预后特征分析[D]. 冯晓宁. 吉林大学, 2018(12)
  • [8]原发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特点及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模式、预后分析[D]. 李元吉. 郑州大学, 2018(11)
  • [9]~(18)F-FDG PET/CT对结外淋巴瘤的临床评估价值研究[D]. 宋建华.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8)
  • [10]儿童少见类型恶性肿瘤临床病例研究[D]. 蔡梦鑫.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基于VM26的联合方案治疗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