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_2排放污染可以通过使用SETS工艺来限制

CO_2排放污染可以通过使用SETS工艺来限制

一、采用SETS工艺可限制CO_2排放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田龙[1](2021)在《过渡金属磷化物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宏[2](2020)在《钢铁冶炼过程污染气体排放检测系统改进和研究》文中指出作为重要经济产业的钢铁生产企业,在冶炼过程产生的污染气体成为了主要的污染来源。钢铁冶炼过程无法避免的产生污染气体,这些主要污染气体来源显然成为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困难。随着环保部对污染物排放管控的日益严格,加大对钢铁冶炼监督,责令钢铁冶炼过程要定期对环境的监测和大气排放污染气体的检测,归集越来越多的污染气体数据进行分析,方便对污染物排放的管理,也为环保决策提供依据。本文以钢铁企业为例,针对冶炼过程产生的污染气体的治理,对污染气体检测系统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钢铁冶炼排放的污染气体来源,介绍了钢铁企业排放污染气体的污染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检测系统总体框架设计。(2)比较各种检测技术,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设计检测流程,完成检测设备选型,同时对检测设备部分组件进行改进,使之更有效的进行污染气体的数据采集。选择无线网络中的Zig Bee技术进行组网,完成数据通信。(3)对冶炼过程产生的污染气体扩散模型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污染气体高斯扩散模型作为大气污染预测系统的计算模型,为数据分析提供计算方法。(4)对钢铁冶炼过程污染气体排放检测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利用西门子S7-300系列PLC实现现场设备控制,设计检测控制程序;利用WINCC组态软件进行模块界面设计,编辑可视化系统页面,实现信息的输出和管理。该系统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对污染气体数据进行检测,通过无线网络进行通信,能够对污染气体的污染源进行数据分析,对污染物的浓度分布进行统计,并结合电子地图实现污染预测,能够有效地提高钢铁企业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污染气体水平,从而帮助钢铁企业的管理部门降低污染气体的排放,以及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污染防控。

安东海[3](2020)在《准东煤基活性焦的汞吸附、脱附及回收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尤其燃煤烟气中汞的排放控制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由于发达的孔隙结构和丰富的官能团,活性炭喷射技术对Hg0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但是高昂的使用成本和低的机械强度限制了活性炭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活性焦具有机械强度高、价格低廉及容易获取等优势,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可替代活性炭的吸附剂。并且活性焦在环保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准东褐煤为原料,通过沉降炉快速定向制备吸汞特征准东煤基活性焦,进一步研究活性焦对Hg0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由于吸附后的活性焦孔隙和表面活性位会被Hg0占据,导致活性焦失去活性,现阶段对失去活性的活性焦进行填埋和堆放处理,但是,这些处理方式不仅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并且还会使资源产生浪费,失去活性的活性焦循环利用能够实现节约成本。因此,对失活活性焦再生性能进行研究,并且在解吸过程中对活性焦进行原位活化,探索不同解吸方式及再活化机理,其目的是增强活性焦再次吸附性能。由于Hg0及含汞化合物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对解吸出来的Hg0进行回收或者合成高附加值的含汞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通过以上研究,基本可以完成从吸汞活性焦的筛选到燃煤烟气中Hg0的吸附再到乏焦的解吸最后回收解吸出来的Hg0这一系列的工业应用的基础,对推进活性焦吸附燃煤烟气中汞的工艺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主要获得的结论如下:活性焦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会受到制备方法及制备工艺的影响,准东褐煤具有原料充足、挥发分高、含水量高及价格低廉等优势,是适合制备吸附Hg0活性焦的原材料,采用一维沉降炉通过炭化-活化一步法,获得具有优越物化性能的吸汞特征活性焦,孔隙结构主要以微孔为主,并且含有一定量的介孔,根据吸附动力学可知,介孔可以为吸附质提供吸附通道,微孔为吸附质提供吸附位,除此之外,准东煤基活性焦表面含有丰富的促进Hg0在活性焦表面发生化学吸附的官能团。因此,通过文中工况定向制备出具有优越吸汞性能的特征准东煤基活性焦。采用固定床对特征准东煤基活性焦吸附Hg0的微观吸附机理和不同气氛条件对Hg0吸附影响的微观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优化吸附参数,探究活性焦对Hg0强化吸附工况及机理。结果表明:H2O和SO2占据了活性焦的活性位和孔隙结构,导致活性焦对Hg0的吸附性能减弱;O2、O2+SO2及O2+H2O+SO2能够促进活性焦对Hg0的吸附。其促进机理主要是O2能够提高在活性焦表面的活性氧(O*),有利于增强Hg0在活性焦表面进行氧化吸附形成HgO。O2+SO2条件下,活性氧与吸附态的SO2(ads)发生反应生成SO3(ads),根据Gibbs自由能,Hg0、O*与SO3(ads)反应生成HgSO3(ads)可以自发进行,在O2气氛下,HgSO3(ads)不稳定,会进一步生成HgSO4(ads)。在O2+SO2+H2O条件下,其反应主要有两个反应路径,其一是O2和SO2吸附在活性焦表面形成吸附态的O2(ads)和SO2(ads),O2(ads)形成活性氧(O*),与SO2发生反应生成SO3(ads),进一步与H2O(ads)形成具有氧化能力强的H2SO4(ads)·nH2O,最后与 O*、Hg0 反应生成 HgSO4(ads)·nH2O。其二是 SO2(ads)与H2O(ads)反应生成H2SO3(ads),然后与O*、Hg0反应生成HgSO3(ads),进一步生成HgS04(ads)。为了能够提高活性焦对Hg0的吸附性能,确定了强化吸附的条件为吸附温度70℃,6%O2+8%H2O+800ppmSO2,根据吸附动力学计算结果显示,其最大吸附量为13.74 μg/g。强化吸附条件更能符合工业应用环境。以吸汞后的失活活性焦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高温和微波方式下解吸过程中对活性焦的影响以及汞的解吸规律。N2下作为解吸气,在高温解吸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增加,Hg0的解吸速率增加,炭消耗量和官能团分解量增加,炭消耗量为0.23%。在解吸曲线上主要在130℃和390℃有两个峰,说明Hg0在活性焦表面形成两种形态,在130℃处是物理吸附的汞,在390℃处,主要是HgO的分解峰。在微波解吸方式下,乏焦在5min内完成解吸,炭消耗量为0.12%。对解吸后的活性焦进行二次吸附,微波再生后的活性焦对Hg0的吸附性能大于高温后的活性焦的吸附性能,说明微波再生促进了活性焦对Hg0的再次吸附,主要原因是微波促进了活性焦微孔结构的增加,并且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表面官能团的分解。针对强化吸附后的活性焦在微波方法下进行解吸,并且对解吸后的活性焦的物化性质做了系统的研究。在解吸过程中化学吸附态的HgO-(C)和HgSO4(ads)·nH2O发生分解,活性焦上的炭与硫酸盐发生反应并伴随官能团的分解,其产物为Hg0、CO2和CO。并且在微波诱导下,HgSO4(ads)·nH2O与活性焦上的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单质硫。最后研究吸汞活性焦高温快速解吸过程中原位活化,主要系统考察了不同气氛下吸汞活性焦的解吸规律及活化机理,快速高温解吸方式能够缩短解吸时间到10 s,解吸温度为950℃,结果表明:N2、O2气氛解吸后的活性焦减少了对Hg0的再次吸附。H2O(g)、CO2和SFG增强了再生活性焦利于Hg0吸附的物化性质。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和引起二次污染,解吸出来的Hg0进行冷凝回收或者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含汞化合物。采用冰水混合物为冷凝介质,主要考察冷凝温度及载气量对回收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200mL/min、500mL/min、800mL/min、1000 mL/min 和 1200 mL/min 工况的冷凝效果分别为 72.36%,86.2%、68.45%、49.61%和 26.32%。5 ℃、0℃ 和-5℃ 回收效率为 65.24%、86.52%和 97.85%。随着冷凝温度的降低,Hg0的回收效率增加,在较低温下Hg0也具有一定的饱和蒸汽压,使汞蒸汽不能达到完全冷凝。此外,高附加值HgS和HgSe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合成,根据热力学计算,常温下Hg0与S/Se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小于零,说明该反应可以自发进行。S与Hg0能够在很低的温度下就能反应,反应速度快,Se与Hg0虽然能够自发进行,但是反应速度比较慢,需要高温下进行合成。O2对HgS和HgSe的合成促进作用不明显,SO2和H2O(g)很大程度的抑制化合物的合成。因此,解吸出来的Hg0要经过冷凝将SO2和H2O(g)进行分离,获得高纯度的Hg0,然后进一步深度固化。

陈天宇[4](2020)在《农业生物质气化关键问题及区域气化利用模式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我国全年的秸秆产量高达5.7亿吨标准煤,这部分能源如果能充分利用,可以较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目前的能源紧缺。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具有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率和环保效益,在农业生物质利用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但由于农业生物质高含量的碱金属、氯元素,热处理过程中容易引起设备腐蚀,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且农业生物质能量密度低,随季节变化大,分布分散,收集、运输、储存困难,如何提高单位产能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论文对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过程中碱金属(主要为K、Na)以及Cl元素的迁移特性、分布规律和形态转化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工艺与常用的沼气集中供气工艺从能值和区域利用模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大规模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为获得特定床料下不同运行参数下流化床富氧气化的规律和最佳工况,为农业生物质气化规模化利用提供参考,分别采用煅烧白云石和高铝矾土作为床料研究并获得了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规律。气化反应温度和氧体积浓度对煅烧白云石和高铝矾土两种床料下的秸秆气化特性影响规律一致;随当量比增加,当床料为煅烧白云石时,H2、CO及CH4浓度先增大后减小,CO2浓度先减小后增大,产气热值和气化效率均在当量比为0.22时达到最大值;当床料为高铝矾土时,气体组分浓度等均呈现单一变化趋势;采用煅烧白云石作为气化床料时,对焦油热裂解的催化效果更佳,并可吸附气体组分中的CO2,可燃气体的含量和气化效率更高,因而煅烧白云石比高铝矾土更有利于提高可燃气的品质。为有效防止床料结渣、实现HCl的深度脱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并获得了气化过程中碱金属、氯元素的赋存形态和迁移规律。Na、K在生物质低温灰中赋存形态含量按照水溶态、醋酸溶解态、盐酸溶解态、硅铝酸盐结合态依次递减,Na的总释放率与反应温度关系较复杂,释放率在50.2%~70.8%之间。700℃之前K受温度影响不大,当温度高于700℃,K释放率急剧增加;反应气氛对Na和K的迁移特性有着明显的影响,气化气氛下Na和K的释放量均高于热解气氛下Na和K的释放量,气氛对K元素释放量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对Na元素释放量的影响程度;随着氧体积浓度的升高,水溶态和醋酸铵态Na、K转化为其他两种形态。Cl元素在温度低于700℃对Na的释放具有明显的作用,而在高于700℃后对K的释放的影响比较明显。为避免农业生物质气化产生HCl对装置构件造成高温腐蚀和低温腐毁,研究并实现了中高温条件下气化气氛中HCl的深度脱除。选用自制类水滑石作为脱氯剂,在各焙烧温度下自制类水滑石脱氯剂均具有明显的层状水滑石结构,金属离子在层状结构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层间规整性;脱氯剂属于典型的介孔材料,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脱氯剂结构发生了部分改变,生成金属混合氧化物,碳氧化物以及少量的金属氧化物,且有部分结构稳定的尖晶石结构出现。在气化反应气氛下,当反应温度窗口在350~650℃时,脱氯剂对HCl的脱除效率均高于90%,在550℃达到最高,为95.12%。为进一步为农业生物质资源工业化推广提供理论参考,采用能值分析法评价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工艺和常用的农业生物质沼气集中供气工艺,并基于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和能值指标,从生产效率、自然环境支持力以及可持续性三个角度对两种工艺进行全面评估和比较,并通过分析能值指标构建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工艺的优化方案。富氧气化产气工艺和沼气集中供气工艺两种系统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小。富氧气化工艺的产出为1.50×1019 sej/a(太阳能焦耳/年),与能值总投入量一致,此系统处于稳定系统中。而沼气集中供气工艺产出为9.59×1018 sej/a,略低于能值的总投入量,需要借助于其他能值实现系统的稳定。为进一步提升生物质富氧气化工艺,引入了生物质两段式富氧气化系统优化方案。优化方案受自然环境的支持,对环境的依赖性降低、产气率升高,因此优化方案的可持续发展性更好。为秸秆气化利用工程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在能值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详尽考虑了人工费、燃气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研究沼气供气与两段式富氧气化工艺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获得了不同影响因素分别对两个系统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秸秆两段式高温气化的财务净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分别为:31.30万元,16.13%和6.47年,是区域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的优选方案。在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影响因素中,运行成本和燃气价格对财务净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的影响较大,意味着在推动秸秆利用市场化过程中,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补贴,为生物质气化大规模的工程应用提供指导和支持。

张超[5](2020)在《基于铁基质生物载体的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文中研究表明黑水具有污染物负荷高,水质和水量不稳定等特点,传统厌氧化粪池对黑水中COD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存在启动周期长,生物降解不完全,氮和磷的去除效果差等缺陷。普通好氧、厌氧工艺及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可大幅度降低黑水中的NH4+-N浓度,但该类工艺常由于有机碳源的限制使其出水中含有大量的NO3--N。目前,在黑水处理工艺的研究中,多采用多工艺组合,而鲜见对新技术的研究,导致黑水处理工艺复杂、占地面积大、投资高等问题。因此开发高效的适用于黑水水质特征的新型处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黑水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将铁碳微电解应用于传统化粪池的功能强化,以自主研发的铁基质生物载体为核心,将结合物化与生化反应耦合,实现黑水中总氮、总磷及COD处理的同步高效去除,开发出适于黑水处理的新技术。研究了化粪池启动成功后不同溶解氧(DO)、水力停留时间(HRT)、碳氮比(C/N 比)等因素对新型化粪池处理效能的影响,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二级处理标准为处理目标,优化出新型化粪池最佳运行参数及长期运行效果;通过脱氮动力学分析,探究最佳运行参数下探究总氮(TN)、溶解态有机氮(DON)、溶解态无机氮(DIN)、颗粒态有机氮(PON)以及吸附性氮(AN)在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最后对系统内的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解析,并建立体系的主要污染物降解机制。结果表明:(1)DO、HRT和C/N对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过程中NH4+-N和TN影响较大,对COD和TP去除率相对较小。当进水水质为NH4+-N浓度为160.0±20.0mg/L,COD 浓度为 1600.0±200.0mg/L,TP 浓度为 30.0±5.0mg/L,控制系统 DO=2.6mg/L、HRT=48h和C/N为6.8~8.1,新型化粪池对NH4+-N、TN、TP、COD去除率分别为91.38%、84.63%、94.04%和95.82%,出水可达城镇污水排放二级标准。(2)基于对新型化粪池反应器建立物料平衡方程和试验数据,推导出系统缺好氧铁基质生物载体池的动力学方程,并求解动力学参数,从而建立系统的生物脱氮动力学模式,好氧硝化动力学方程为:(?);缺氧反硝化动力学方程为NO3a=NO3bn-Cg-0.00389Xatcn。本研究新型化粪池脱氮过程中所求硝化、反硝化动力常数分别为0.00757和0.00389,表明体系对NH4+-N和NO3--N去除效果更强。(3)厌氧池A和B中TN分布相似,NH4+-N是DN的主要形态,分别占DN的97.93%和98.30%,PON是PN的主要组成成分,分别占PN的96.23%和97.26%,厌氧池A到B体系DN和PN对TN去除的贡献率为-77.00%和187.12%;好氧铁基质生物载体池中NO2--N是DN的主要形态,占DN的64.95%,PON是PN的主要形态,占PN的94.94%,DN和PN对TN去除的贡献率为79.93%和21.34%;缺氧铁基质生物载体池中NH4+-N是DN的主要组成部分,占DN的68.63%,PON是PN的主要形态,占PN的79.01%,DN和PN对TN去除的贡献率为72.44%和27.56%。厌氧池A和B中发生的氨化作用将有机氮转化为NH4+-N,好氧生物载体池以硝化反应为主,将体系NH4+-N转化为NO3--N和NO2--N,铁基质生物载体池内发生的反硝化反应对体系NO3--N和NO2--N进一步脱除。(4)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进一步分析体系脱氮除磷、以及COD的降解机制。Fe-C内电解与生物耦合的黑水脱氮机制主要包括生物或化学转化、传质过程,微电解强化ZVI供电子反应加速了[H]/Fe2+的供应,为自养反硝化菌提供电子供体,促进了氢/铁自养反硝化菌过程。系统属水平上氨化菌属有为芽孢杆菌(Bacillus)、Romboutsia;硝化菌属有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陶厄氏菌属(Thauer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反硝化菌属有嗜氢菌属(Hydrogenopha)、陶厄氏菌属(Thauera)、Thiobacillus菌属、Rhodanobacter菌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同时体系的Thiobacillus菌属、Rhodanobacter菌属、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芽孢杆菌(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除磷菌的存在实现体系磷的去除,微电解反应产生的Fe3+显着强化了系统对磷的固定。砂单孢菌属(Arenimonas)、Erysiplothri的存在降解体系 COD。图27组,表18个,参考文献94篇。

向悦[6](2020)在《基于环境政策距离-目标法的生命周期评价加权因子集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生命周期评价(LCA)是一种非常有力的环境管理工具,其经过40多年的研究发展,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技术框架,包括目标和范围定义、清单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结果解释四个部分。生命周期本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探索开发合适的LCIA方法以适用于特定的国家和地区。而LCIA中加权阶段加权因子的大小代表了环境目录的相对重要性,采用特定的加权方法,可以整合所有的环境目录及其评价结果,得到单一值用于代表总环境影响,有助于后续的决策分析。相较与常见的加权方法专家调查法和经济赋值法,基于政策的距离-目标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加权阶段的主观性,能够得到更加适应特定研究目的的本地化加权因子集;能够代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广泛的公众意识,从而使LCA体系作为一种决策支持和分析工具能够进一步发挥其优势性。本文应用基于环境政策的距离-目标法(Distant-to-target,DTT),选取了全球变暖潜势等7项环境目录,构建了适用于中国背景下LCA研究的生命周期评价加权因子集,并对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同时对构建结果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基于LCA实际案例,通过与现有研究中其他加权因子集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本研究构建的加权因子集的适用性和优势性。基于对我国现阶段资源环境政策的分析研究,提取政策目标并以2015年为基准年,2020、2030年为目标年,应用DTT方法,构建了一套加权因子集CWFs,其中相对重要性最高的环境目录为光化学臭氧合成潜势(16.7%、18.8%、21.8%),最低的环境目录为化石资源消耗潜势(12.0%、11.4%、9.4%)。CWFs与现有研究中其他加权因子集相比更加具有时效性。对构建的加权因子集CWFs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对于GWP、ODP、AP、EP、POCP、FDP、HT环境目录,敏感度最高的贡献物质依次为CO2、HCFC-22、SO2、NOX、煤燃烧排放的CO、天然气、砷。基于敏感性分析结果,应用可替代性政策,对已构建加权因子集作了补充修正,补充的加权因子包括GWP(0.87,0.80)、ODP(1.55,1.09)、AP(1.01,1.35)、EP(1.10,1.19)、POCP(0.97,2.00)、FDP(1.13,2.41)。补充的加权因子更加适用于国际环境视角下的LCA研究。基于污水处理行业、工业、农业代表性案例的生命周期评价,对比分析了本文构建的3组加权因子集CWFs(2015-2020)、CWFs(2020-2030)、CWFs(2015-2030)与现有研究中的其他4组加权因子集Europe(2010-2020)、EDIP 2003、Gloria 2007、CWFs(2000-2005)在案例LCA研究中的结果差异并进行了相关讨论。对模拟污水厂LCA案例GWP环境目录,应用CWFs(2000-2005)比CWFs(2015-2020)环境影响高14.29%,应用Gloria 2007比CWFs(2015-2020)环境影响高出近20倍,说明应用政策距离-目标法构建加权因子能够较好地克服加权阶段的主观性。对于于农业玉米生产LCA案例EP环境目录,Europe(2010-2020)加权环境影响值比应用CWFs(2015-2020)低12.20%,CWFs(2000-2005)加权环境影响值比CWFs(2015-2020)低近15%,表明了对于同一基准区域、利用同样科学方法构建的加权因子集,时效性是造成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张泽[7](2020)在《镍催化脱氧结合强酸断键异构制藻基生物航油的竞争反应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利用微藻油脂脱氧断键制取高品位的生物航空燃油,对于保障国家液体燃料能源安全和CO2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微藻油脂脱氧断键及异构化的催化反应中间过程尚不明晰,催化活性位点与反应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揭示;而且生物航空燃油的产物成分复杂,需要调控催化剂对于不同类别烃类产物的定向选择性。本文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剖析了镍金属活性位点催化脱氧结合强酸位点催化碳碳断键及异构化制藻基生物航油的竞争反应机制;通过构建改善催化剂的金属活性位点、酸性强度、孔隙结构等,提高了航油范围烃类产物的定向选择性并改善了产物成分分布。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揭示了藻基生物柴油最主要成分十六酸甲酯的加氢脱氧断键竞争反应机制,即镍金属活性位点催化脱氧生成十五烷、结合酸性位点催化碳碳断键或异构化生成航油范围烃类产物。计算分析表明:十六酸甲酯加氢脱氧转化生成十五烷的反应能垒最低,整体反应焓变为-130.2 k J/mol,低于通过氢解反应路径生成十六酸(-90.1 k J/mol)或通过直接脱羧反应路径生成十六烷(-68.6 k J/mol)。而在镍催化十六酸甲酯加氢脱氧过程中,加氢脱羧路径(排放CO2)的每一步反应能量均低于加氢脱羰路径(排放CO),其焓值差为49.6187.7 k J/mol,说明氧元素更倾向于以脱羧路径排放CO2的形式脱除。十五烷继续碳碳断键得到的产物分布中碳数为奇数的产物(2n-1,n=5、6、7、8)选择性高于碳数为偶数的产物(2n)选择性,这是由于偶数碳断裂位置的共价键比奇数碳断裂位置的共价键要长0.001%0.149%,并且键级要低0.012%1.697%。为提高反应安全性并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探究了以CO2气氛取代H2条件下饱和脂肪酸甲酯转化制生物航油的反应路径转变。热力学分析表明:十六酸甲酯存在从脂肪烃基团端以乙烷形式断键生成十四碳一烯酸甲酯的吸热反应路径。当反应温度升至470℃时,吉布斯自由能变从常温常压下的26.8 k J/mol降低到-7.0 k J/mol,使得反应状态从不可能变为可以进行正向自发反应。将磷钨酸(HPW)负载于镍基分子筛制成强酸性的双功能催化剂,使生物航油制备过程中的碳碳断键及异构化路径得到有效强化。发现磷钨酸位点能够将脱氧中间产物十五烯的化学吸附活化能从203.9 k J/mol显着降低到81.6 k J/mol。与分子筛酸性位点相比,磷钨酸位点化学吸附的十五烯中β-断键反应位点的键级低0.93%,形成碳正离子的Hirshfeld原子电荷分布达到0.0722,展现出对于断键异构反应更强的催化活性。采用脱硅方法在微孔Y分子筛的八面沸石结构中有效构造210 nm的介孔孔道,使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13.8%达到520.3 m2/g,比孔容积提高16.4%达到0.3182 cm3/g,航油范围烃类产物的选择性提高到64.8%。对比加氢脱羧、氢解、直接脱羧三条竞争反应路径发现:加氢脱羧主产物十五烷在液相产物中始终保持最高的相对含量。负载4%磷钨酸后,镍基梯度介孔Y分子筛催化剂的强酸量增加了30.6%,在连续加氢催化藻基生物柴油脱氧断键转化得到的生物航油中异构烷烃含量显着提高到32.5%,冰点由藻基生物柴油的2.08℃降至-35.54℃,有效增强了其低温流动特性。实测液相产物中奇数碳产物选择性高于相邻偶数碳产物选择性,气相产物中加氢脱羧副产物CO2选择性(19.7%)明显高于加氢脱羰副产物CO(5.6%),这与量子化学计算结果相符。采用比表面积更高、平均孔径更宽的介孔MCM-41分子筛为载体,能进一步提高磷钨酸负载量到20%,催化脱氧断键得到液相产物中航油范围烃类产物的总体选择性达到86.1%。为强化金属活性位点的分散性与稳定性,以镍金属有机骨架(Ni-BTC)的形式代替镍纳米颗粒进行负载,研制了新型的Ni-BTC@MCM-41双功能催化剂用于制生物航油。由于镍金属有机骨架中的镍原子间距(0.98 nm)比镍纳米颗粒中的镍原子间距(0.20 nm)更大,使十六酸甲酯反应物(最大宽度0.68 nm)能够穿过镍金属有机骨架晶面并更容易地接触到金属活性位点。镍添加量为2.5%的镍金属有机骨架负载于MCM-41分子筛(2.5Ni-BTC@MCM-41)制得催化剂虽然与负载镍纳米颗粒相比减少了75%的镍金属用量,却达到了更高的比表面积(1014.2 m2/g)和比孔容积(0.939 cm3/g),使十六酸甲酯催化加氢制生物航油的整体选择性提高到71.0%,其中链烷烃选择性显着提高到45.2%,芳烃选择性降低到8.7%。将Ni-BTC@MCM-41催化剂应用于CO2气氛下的催化转化,发现以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溶剂制得的催化剂在碳化后保持了最稳定的结构特性。将反应温度提高到470℃后实现了十六酸甲酯的转化率达到90.0%,航油范围烃类产物的选择性达到72.5%。

陈烨[8](2020)在《废弃印刷电路板热解特性及溴代污染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废弃印刷电路板(Waste printed circuit boards,WPCBs)是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拆解的主要产物之一,由铜箔、高分子树脂和玻璃纤维布等物质组成,包含大量的有价金属和毒性物质,兼具资源和污染双重属性。当前,WPCBs普遍采用机械破碎-重力分选工艺回收金属,该过程破碎能耗较高,而且会残留大量的非金属树脂粉末(Non-metallic fractions,NMFs),处置难度大。热解可以有效实现WPCBs的大幅减容和物质能量回收,然而WPCBs中溴代环氧树脂(Brominated epoxy resins,BERs)的分解会释放出大量溴代污染物,是形成二恶英等剧毒物质的主要前驱物。本文在建立适用于WPCBs热解动力学方法的基础上,研究预破碎-热解组合回收工艺,通过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分析了该工艺的能耗及环境影响;探究了基于亚临界水热预处理和碱性废渣共热解的两种WPCBs溴代污染物的高效控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WPCBs中NMFs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阐明了不同热解条件下NMFs三相产率、溴代污染物迁移和热解产物变化规律。在500℃时,热解油产率最大,达35.70 wt%。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溴代污染物从固相向气、液两相转移,在300-700℃范围内,热解残渣中的溴含量从98.56 wt%降低至4.74 wt%。苯酚、苯酚衍生物和双酚A是热解焦油的主要成分,具有潜在回收价值。相比于SKAS(Starink-Kissinger-Akahira-Sunose,SKAS)等转化率模型,离散分布活化能模型(Discrete distributed activation energy model,Discrete DAEM)被证明更适用于NMFs的热解动力学研究,在转化率0.01-0.99区间内,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在80.9-240.5 k J/mol和19.07-39.55 s-1区间内变化。热解动力学计算推测NMFs的热解体系由17个独立的一级反应构成。2、WPCBs预破碎-热解组合工艺优化及金属回收研究WPCBs的破碎粒度分布符合分形分布规律,机械破碎过程满足一级破碎动力学方程。当预破碎粒径4.0 cm,热解温度330℃时,预破碎-热解工艺能耗最低,综合回收效果最佳,此时铜和锡的回收率达92.38和99.80%。WPCBs层间破坏机制随热解温度升高不断变化,100-225℃时,WPCBs在热应力作用下物理结构遭到破坏;超过225℃后,WPCBs层间的化学交联作用逐渐消失;超过300℃后,WPCBs中BERs开始分解,少量位点因焊锡融化造成表面开裂;温度达500℃时,WPCBs中大部分BERs完成分解,层间结构破坏严重,层间结合力消失。结合武汉市WPCBs的处置情况,通过LCA分析对比功能单位WPCBs在预破碎-热解组合工艺和机械破碎-重力分选工艺回收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影响。结果表明:预破碎-热解组合工艺总环境影响潜力(5.53×10-4)小于机械破碎-重力分选工艺(1.11×10-3)。3、基于亚临界水热预处理的NMFs脱溴研究为有效控制WPCBs热解过程中溴代物的污染,开展基于碱性强化的亚临界水热预处理的NMFs脱溴研究。当水热处理温度250°C,水热反应时间3 h,液固比40:1m L/g,添加1 mol/L的Na OH作为添加剂时,NMFs脱溴效率达95.11%。NMFs中BERs在亚临界水热环境下的降解过程满足拟一级动力学方程。BERs的高效脱溴归因于双分子亲核取代过程,碱性添加剂电离产生的OH-亲核基团进攻BERs降解中间产物(2-溴苯酚)上的C-Br键,形成过渡态,通过电子转移实现Br-的脱除。密度泛函计算表明该过程能垒仅有15.9 kcal/mol,远小于C-Br键直接断裂键能(168.3 kcal/mol)。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在亚临界水热条件下,碱性添加剂阴阳离子间发生离子缔合,M+(M=Na和K)与OH-形成接触离子对,脱溴所需的自由阴、阳离子解离难度取决于碱性添加剂的阳离子半径,半径越大越易解离,脱溴效果越好。水热处理后NMFs残渣热解表观活化能显着降低,有机成分的分解区间由200-550°C降低至90-160°C。4、基于碱性废渣共热解的NMFs催化热解研究选取碱性废渣赤泥与NMFs共热解,发现赤泥中Fe2O3、Al2O3和CaCO3三种无机组分是影响NMFs催化热解的关键,阐明了各关键组分在NMFs热解过程中的同步固溴及催化裂解机理。赤泥添加量15 wt%时,热解固溴效果最佳,达89.55 wt%,此时Fe2O3和CaCO3通过形成Fe Br2和Ca Br2实现NMFs热解过程中溴的固定。密度泛函计算表明HBr在CaCO3、Fe2O3及Al2O3界面的吸附能分别是-5.85、-2.93和-1.99 eV,三种关键组分对于无机溴化物催化脱溴效果顺序为:CaCO3>Fe2O3>Al2O3。2-溴苯酚在CaCO3、Fe2O3及Al2O3界面的吸附能分别为-0.95、-1.05和-1.11 eV,三种关键组分对于有机溴化物催化脱溴效果顺序为:Al2O3>Fe2O3>CaCO3。关键组分通过催化四溴双酚A的直接分解过程促进热解油的轻质化,在CaCO3、Fe2O3和Al2O3三种添加剂结构表面,四溴双酚A直接分解(C-C键断裂)所需能量由4.50 eV分别降低至2.91、1.41和2.81 eV。本文的研究成果为WPCBs的热解资源化和溴代污染物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也为其它电子废弃物的综合回收提供参考。

刘飞燕[9](2020)在《微纤复合石墨烯基膜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湿式催化氧化含酚废水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污染。其中,含酚废水(如苯酚)具有来源广、毒性高以及难以降解等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尤为迫切。目前常见的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分离法、生物降解法以及化学处理法。其中,化学处理法中的湿式催化氧化法具有条件温和、处理浓度广泛以及反应快速高效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含酚废水的处理中。湿式催化氧化法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催化剂。目前,大量含酚废水湿式催化氧化研究集中在金属催化剂,虽然金属催化剂在湿式催化氧化反应中能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但是金属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会不可避免浸出金属活性组分,导致二次污染。因此,开发一种高效且稳定的石墨烯基催化剂,并设计基于该催化剂的含酚废水湿式催化氧化反应工艺是一项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纸状不锈钢微纤(PSSF)作为催化剂载体的研究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用于含酚废水处理的微纤复合石墨烯基催化剂,并考察了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基于该催化剂对苯酚的湿式催化氧化性能、稳定性、反应和失活机理以及催化氧化本征动力学。首先,研究了PSSF-Gr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苯酚的湿式催化氧化性能。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通过调控C2H2的流速、沉积时间及其沉积温度,成功制备了不同石墨烯厚度的PSSF-Gr催化剂。通过一系列现代表征技术证明了合成的石墨烯膜是紧密附着在PSSF载体上,并仍能保持催化剂的三维网状结构。单层石墨烯厚度的PSSF-Gr催化剂在连续湿式催化氧化苯酚的固定床反应器中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活性:苯酚转化率高达99%,总有机碳(TOC)转化率达73%。PSSF-Gr的催化活性归因于无金属催化剂Gr,且其催化机理是·OH的机理。该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连续反应72 h后催化剂仍然具有高催化活性,随着催化反应继续进行至96 h,该催化剂出现了明显的失活现象,通过一列表征手段证明失活的主要原因是石墨烯表面化学和结构的改变、苯酚和邻苯二酚的吸附、三维网状结构的腐蚀和坍塌。其次,研究了PSSF-Gr-NCNT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苯酚的湿式催化氧化性能。采用CVD法,通过调控开加热包的顺序、管堵位置、N2流速、C2H2的流速、三聚氰胺用量及其沉积温度,成功制备了PSSF-Gr-NCNT复合膜催化剂。通过一系列现代表征技术证明了合成的石墨烯膜是紧密附着在PSSF载体上,而N掺杂的碳纳米管是生长在石墨烯膜表面和三维网状结构的空隙。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PSSF-Gr-NCNT催化剂的N/C原子百分比为4.4%,其中复合膜催化剂上的石墨烯为七层N掺杂的石墨烯,碳纳米管为N掺杂的多壁碳纳米管。在湿式催化氧化的连续固定床反应器中,PSSF-Gr-NCNT的苯酚转化率达100%,TOC的转化率最高达43%,其催化活性稍高于相同厚度的PSSF-Gr催化剂,其主要原因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N掺杂增加了催化剂的电子转移。PSSF-Gr-NCNT催化剂的催化机理也是·OH机理。再次,研究了PSSF-Gr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苯酚的湿式催化氧化性能。采用CVD法,通过调控N2流速、H2流速、三聚氰胺用量及其沉积温度,成功制备了PSSF-NGr催化剂。通过一系列现代表征技术证明了合成的N掺杂的石墨烯膜是紧密附着在PSSF载体上,并仍能保持催化剂的三维网状结构。通过研究所有制备条件下PSSF-NGr的催化活性,发现PSSF-NGr上NGr的厚度和掺杂N的种类和含量影响催化性能,具有更低NGr的层数,高石墨N比例以及高的N/C比的PSSF-Gr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苯酚转化率达100%,TOC转化率最高达62%。PSSF-NGr催化剂的催化机理也是·OH机理。最后,研究了苯酚废水在微纤复合石墨烯固定床反应器上的湿式催化氧化反应本征动力学。通过考察石墨烯膜的厚度和进料流率对苯酚转化率的影响来消除催化反应的内外扩散。采用假设法的级数动力学模型对苯酚催化氧化反应的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苯酚在基于PSSF-Gr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上的湿式催化氧化反应是一级反应,并采用Arrhenius方程拟合计算得到反应活化能为106.06 k J mol-1。

师旭军[10](2020)在《弹性填料耦合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污水无出路问题,改善水环境污染的现状,本文探究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资源化工艺,以从聚酰胺与聚烯烃类中筛选出的抗老化、耐温及耐腐蚀的优质材料为弹性填料,研究装有弹性填料的ABR与未装弹性填料的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通过两组ABR装置的间歇启动、不同工况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稳定运行下对各项农灌污染物的去除和对营养物的保留转化,及对DOM的变化、厌氧颗粒污泥性能的“同步”对比实验,研究弹性填料对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影响,主要得到如下结论:通过逐级降低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 h、18 h、12 h的方式间歇启动两组ABR装置,装有弹性填料的ABR启动时间较未装填料的ABR减少了7 d,弹性填料有利于提高ABR对COD的去除率和缩短ABR的间歇启动时间;同时降低了ABR隔室的ORP,有利于形成厌氧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弹性填料能小幅度提高ABR隔室pH值和碱度,使厌氧环境保持适宜的pH范围,但对各隔室VFA浓度影响较小。在不同工况运行阶段,随着HRT在24 h、18 h、12 h的逐渐缩短,两组ABR装置对COD和SS的去除率出现小幅度的波动,但装有弹性填料的ABR在绝大多数时间内对COD和SS的去除率高于未装填料的ABR,对氮磷的去除率都较低且差异不大,弹性填料有利于提高ABR对COD和SS的去除率,增强ABR的抗水力冲击的能力。随着温度在35℃、25℃至16℃的降低过程中,两组ABR对COD、SS、总磷及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均出现下降,但弹性填料ABR对COD和SS去除率高于未装填料的ABR,弹性填料有利于ABR提高COD和SS的去除率及抗低温性能,对氮磷的去除率影响很小。有机负荷分别在0.25 kg/(m3·d)、0.33 kg/(m3·d)至0.42 kg/(m3·d)升高的过程中,两组ABR的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出现上升,对SS平均去除率降低,氮磷的去除率出现小幅度的上升,弹性填料有利于提高ABR对COD和SS去除率和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在稳定运行阶段,在HRT=24 h的条件下,两组ABR对COD的去除率分别是58.70%(有填料)、55.77%(无填料);对SS的去除率分别是88.42%(有填料)、83.65%(无填料);装有弹性填料的ABR前两隔室的氨氮的增加幅度相对后两隔室较大,两组ABR各隔室的总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及总磷的变化很小,对氮磷保留效果较好,弹性填料有助于提高ABR对COD和SS的去除率,出水满足均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在稳定运行阶段,两组ABR对LAS的去除率分别是40.96%(有填料)、39.16%(无填料);两组ABR对全盐量的去除率分别是10.97%(有填料)、6.38%(无填料);进水中各项重金属浓度较低,ABR出水中绝大多数农灌重金属指标(总砷、铅、铬及隔)低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弹性填料能提高ABR对LAS、全盐量及重金属的去除率,但对粪大肠菌群数的去除影响较小。对ABR离子色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表明,弹性填料能够提高ABR第一隔室内甲酸、乙酸、丙酸的浓度,对去除腐殖酸类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等物质有促进作用,但对于ABR各隔室内的DOM的组成影响很小。对ABR颗粒污泥的研究结果表明,弹性填料对ABR隔室厌氧颗粒污泥的粒径的改变不明显,通过扫描电镜可观察到两组ABR第一隔室颗粒污泥表面有大量丝状菌,在后续隔室中均有所减少,而胞外聚合物有所增加,在能谱仪元素分析中,两组ABR内颗粒污泥表面可测得Al、Na、P、Ca、As、Fe、Pb、Hg及C、N、O元素,其中C、N、O三种元素占比较大,相比未装弹性填料的ABR,装有弹性填料的ABR内颗粒污泥表面重金属元素占比较低。对填料生物膜的FTIR光谱分析中,推测出填料上附着的污泥内含有脂类、糖类及芳香类等有机物,弹性填料可增加ABR内的生物量。

二、采用SETS工艺可限制CO_2排放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SETS工艺可限制CO_2排放污染(论文提纲范文)

(2)钢铁冶炼过程污染气体排放检测系统改进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污染气体监测系统
    2.1 检测系统总体框架
        2.1.1 污染气体检测分析
        2.1.2 检测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2.2 检测系统的内容与要求
        2.2.1 气态污染物检测子系统
        2.2.2 颗粒污染物检测子系统
        2.2.3 烟气参数检测子系统
        2.2.4 气象数据监测子系统
    2.3 无线网络设计
    2.4 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2.4.1 分析仪器组成及校准
        2.4.2 采样系统设计
        2.4.3 烟气检测系统CEMS选型
3 钢铁冶炼过程污染气体扩散模型研究
    3.1 污染气体扩散模型介绍
        3.1.1 基于高斯理论的扩散模型
        3.1.2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扩散模型
        3.1.3 基于欧拉的扩散模型
    3.2 污染气体检测扩散模型的确定
    3.3 检测系统设计流程
    3.4 检测扩散模型参数的确定
        3.4.1 扩散参数的确定方法
        3.4.2 平均风速的确定方法
4 钢铁冶炼过程污染气体排放检测系统设计
    4.1 需求分析与模块设计
        4.1.1 系统需求分析
        4.1.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 下位机控制软件设计
        4.2.1 PLC及扩展模块选型
        4.2.2 检测系统的编程结构
        4.2.3 二恶英检测设计
        4.2.4 氢氧化物检测设计
        4.2.5 二氧化硫检测设计
        4.2.6 粉尘检测设计
        4.2.7 烟气温度检测设计
    4.3 上位机组态软件设计
        4.3.1 WINCC与 PLC的通信设计
        4.3.2 上位机组态画面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准东煤基活性焦的汞吸附、脱附及回收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汞的特性及应用
        1.1.2 汞污染来源及危害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燃煤电厂烟气中汞控制技术
        1.2.2 活性焦脱汞技术
        1.2.3 活性焦脱附再生技术
        1.2.4 汞的回收技术
    1.3 课题的提出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准东煤基吸汞特征活性焦的定向制备
    2.1 实验装置及方法
    2.2 制备工艺对活性焦的物化特性的影响
        2.2.1 活性焦化学元素演变
        2.2.2 活性焦物理性质分析
        2.2.3 促进汞吸附的表面官能团演变
    2.3 活性焦物化性质与吸附性能的关系
        2.3.1 不同活性焦对Hg~0吸附过程
        2.3.2 物理性质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3.3 表面化学性质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4 准东煤基活性焦定向制备反应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准东煤基活性焦对Hg~0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3.1 不同气氛对活性焦吸附Hg~0的影响
        3.1.1 O_2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1.2 SO_2+O_2对吸附性能影响
        3.1.3 SO_2+O_2+H_2O对吸附性能影响
        3.1.4 其他气氛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2 Hg~0的强化吸附性能及机理
        3.2.1 不同气氛活性焦对强化吸附性能的影响
        3.2.2 活性焦对Hg~0强化吸附机理
        3.2.3 Hg~0在活性焦上强化吸附模型及热力学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乏焦的解吸性能及机理研究
    4.1 实验装置及方法
    4.2 不同解吸方式对活性焦的影响
        4.2.1 吸Hg~0后活性焦的解吸过程
        4.2.2 活性焦物化性质的演变
        4.2.3 活性焦对Hg~0再吸附性能
        4.2.4 不同解吸条件下解吸机理分析
    4.3 微波对强化吸附后活性焦的影响
        4.3.1 强化吸附后活性焦的解吸过程
        4.3.2 活性焦物化性质的演变
        4.3.3 活性焦对Hg~0再次吸附性能
        4.3.4 强化吸附后活性焦的解吸机理
    4.4 高温快速解吸对活性的影响
        4.4.1 活性焦物化性质的演变
        4.4.2 活性焦对Hg~0的再吸附性能
        4.4.3 快速解吸过程中原位活化机理
    4.5 解吸过程中热力学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汞的回收及深度固化性能研究
    5.1 实验装置及方法
    5.2 冷凝回收Hg~0
        5.2.1 温度与饱和蒸气压的关系
        5.2.2 载气量对冷凝效率的影响
        5.2.3 冷凝温度与冷凝效率分析
    5.3 汞的深度固化
        5.3.1 反应工况对HgS合成的影响
        5.3.2 反应工况对HgSe合成的影响
        5.3.3 HgS及HgSe的热力学计算
    5.4 活性焦脱汞技术工业应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农业生物质气化关键问题及区域气化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农业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现状研究
        1.2.1 生物质利用现状研究
        1.2.2 生物质气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碱金属/氯元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农业生物质利用能值分析研究现状
        1.2.5 区域农业生物质利用模式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农业生物质流化床富氧气化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农业生物质流化床气化反应系统
        2.2.1 气体反应单元
        2.2.2 采样单元
        2.2.3 实验材料
        2.2.4 实验流程
        2.2.5 气化过程特性参数及气化效果评价指标
    2.3 实验工况对农业生物质气化特性的影响
        2.3.1 冷态运行实验确定关键参数
        2.3.1.1 加料速率标定
        2.3.1.2 布风板阻力
        2.3.1.3 临界流化速度
        2.3.2 气化温度对气化特性的影响
        2.3.3 当量比对气化特性的影响
        2.3.4 氧体积浓度对气化特性的影响
        2.3.5 床料对残炭的影响
        2.3.6 床料对焦油组分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气化过程中碱金属及氯元素的迁移特性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碱金属赋存形态测定
        3.2.4 氯元素测定
        3.2.5 释放率定义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农业生物质中碱金属赋存形态分析
        3.3.2 气化温度对碱金属释放率和赋存形态的影响
        3.3.3 反应气氛对碱金属释放率和赋存形态的影响
        3.3.4 气化温度对氯赋存形态的影响
        3.3.5 Cl元素在不同气化温度与碱金属释放关系
        3.3.6 Cl元素在不同气化气氛与碱金属释放关系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气化气氛中HCl气体的脱除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材料表征分析
        4.2.3 实验装置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脱氯脱氯剂表征结果分析
        4.3.1.1 脱氯剂SEM-EDX分析
        4.3.1.2 脱氯剂在不同焙烧温度下的XRD分析
        4.3.1.3 脱氯剂在不同焙烧温度下的傅里叶红外分析
        4.3.1.4 脱氯剂在不同焙烧温度下的孔隙结构表征分析
        4.3.2 脱氯剂脱氯热重结果分析
        4.3.3 脱氯剂气化条件下脱氯特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工艺能值分析
    5.1 引言
    5.2 能值理论
        5.2.1 系统能值流图和系统符号语言
        5.2.2 评价指标
        5.2.3 能值分析方法及步骤
        5.2.4 能值分析的优化途径分析
    5.3 能值分析计算
        5.3.1 数据资源
        5.3.2 能值分析表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能值投入产出分析
        5.4.2 能值指标分析
    5.5 秸秆富氧气化产气优化方案的能值分析
        5.5.1 秸秆两段式富氧气化
        5.5.2 优化方案的能值分析
        5.5.3 优化方案能值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区域秸秆气化利用模式研究
    6.1 引言
    6.2 秸秆资源化系统经济评价指标
        6.2.1 工程净现值计算
        6.2.2 工程内部收益率计算
        6.2.3 工程投资回收期
    6.3 秸秆资源化成本估算模型
    6.4 秸秆资源化单位经济半径模型构建
    6.5 秸秆资源化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
        6.5.1 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
        6.5.1.1 工程成本与收益分析
        6.5.1.2 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经济性影响因素研究
        6.5.1.2.1 固定成本对工程经济性影响
        6.5.1.2.2 运行成本对工程经济性影响
        6.5.1.2.3 沼气价格
        6.5.2 秸秆两段式富氧气化工艺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
        6.5.3 秸秆富氧气化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
        6.5.4 政策建议
    6.6 秸秆两段式气化工程实例概算
        6.6.1 秸秆收储成本
        6.6.2 秸秆两段式气化系统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之处
    7.3 论文不足之处及今后需要开展的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资助文/基金
致谢

(5)基于铁基质生物载体的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黑水的水质特点及研究现状
        1.1.1 黑水的水质特点及排放污染情况
        1.1.2 国内外黑水研究现状
    1.2 黑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1.2.1 厌氧处理工艺
        1.2.2 好氧处理工艺
        1.2.3 标准脱氮工艺
        1.2.4 高负荷处理工艺
        1.2.5 膜生物反应器(MBR)
    1.3 化粪池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3.1 国外对传统化粪池的改造
        1.3.2 化粪池处理污水的现状及产生的问题
        1.3.3 国内外化粪池中污泥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4 催化内电解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铁碳微电解体系脱氮机理
        1.4.2 铁碳微电解体系除磷机理
        1.4.3 铁碳微电解降解COD机理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
2 试验装置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装置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装置
    2.2 试验运行及处理水质
    2.3 试验试剂及水质指标检测
    2.4 微生物群落分析
        2.4.1 污泥样品采样
        2.4.2 DNA提取
        2.4.3 PCR
        2.4.4 高通量测序
3 新型化粪池对黑水的处理效能研究
    3.1 新型化粪池的研究
        3.1.1 启动过程中NH4+-N浓度的变化
        3.1.2 启动过程中COD浓度的变化
        3.1.3 启动过程中TP浓度的变化
    3.2 运行参数对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的影响
        3.2.1 DO对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的影响
        3.2.2 HRT对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的影响
        3.2.3 C/N比对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的影响
    3.3 新型化粪池黑水处理系统的长期运行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的脱氮动力学分析
    4.1 生物脱氮动力学模式的建立
        4.1.1 与模式有关的假设与限制
        4.1.2 物料平衡方程的建立
        4.1.3 硝化反应动力学模式
        4.1.4 反硝化的动力学模型
    4.2 动力学模式的预测与比较
    4.3 本章小结
5 新型化粪池黑水处理系统内氮素的迁移转化机理
    5.1 取样点分布
    5.2 黑水处理系统内氮物质转化规律研究
        5.2.1 新型化粪池污水中氮素的迁移转化规律
        5.2.2 新型化粪池底泥中氮素的迁移转化规律
        5.2.3 新型化粪池黑水处理中氮素的迁移转化机制
    5.3 新型化粪池体系的氮平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新型化粪池体系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6.1 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分析
    6.2 菌群多样性分析
    6.3 相似性分析
        6.3.1 主成分分析
        6.3.2 聚类分析
        6.3.3 维恩图分析
    6.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6.4.1 门、纲水平微生物群落分析
        6.4.2 属水平微生物群落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环境政策距离-目标法的生命周期评价加权因子集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LCA在国内外的应用研究现状
        1.2.2 LCA方法学的研究现状
        1.2.3 LCIA加权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法及工具
    2.1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CIA)方法框架
        2.1.1 环境目录的选取
        2.1.2 分类
        2.1.3 特征化
        2.1.4 标准化
        2.1.5 加权
    2.2 距离目标法
    2.3 本研究选定的环境目标政策
    2.4 LCI数据库及软件工具
        2.4.1 LCA数据库
        2.4.2 软件工具
第3章 基于距离目标法的LCA加权因子集构建
    3.1 引言
    3.2 各环境目录 LCA 加权因子的分析计算
        3.2.1 全球变暖潜势(GWP)权重因子计算
        3.2.2 臭氧消耗潜势(ODP)权重因子计算
        3.2.3 酸化潜势(AP)权重因子计算
        3.2.4 富营养化潜势(EP)权重因子计算
        3.2.5 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POCP)权重因子计算
        3.2.6 化石资源消耗(FDP)权重因子计算
        3.2.7 人体毒性(HT)权重因子计算
    3.3 不同加权因子集对比分析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加权因子修正
    4.1 引言
    4.2 已构建加权因子集敏感性分析
        4.2.1 GWP加权因子敏感性分析
        4.2.2 ODP加权因子敏感性分析
        4.2.3 AP加权因子敏感性分析
        4.2.4 FDP加权因子敏感性分析
        4.2.5 POCP加权因子敏感性分析
        4.2.6 EP加权因子敏感性分析
        4.2.7 HT加权因子敏感性分析
    4.3 主要贡献物质可替代性政策选择
    4.4 基于可替代性政策的加权因子集修正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加权因子集的案例应用对比研究
    5.1 引言
    5.2 各加权因子集介绍
    5.3 不同加权因子集在污水处理案例LCA中的应用
        5.3.1 模拟污水处理案例LCA
        5.3.2 不同加权因子集在污水处理案例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5.4 不同加权因子集在纯电动汽车LCA中的应用
        5.4.1 纯电动汽车案例LCA
        5.4.2 不同加权因子集在纯电动汽车案例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5.5 不同加权因子集在玉米生产案例LCA中的应用
        5.5.1 玉米生产案例LCA
        5.5.2 不同加权因子集在玉米生产案例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镍催化脱氧结合强酸断键异构制藻基生物航油的竞争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藻基生物油脂制备航空燃油的背景意义
        1.1.1 藻基生物航空燃油的产业前景及原料供应
        1.1.2 航空燃油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制备技术路线
    1.2 金属活性位点催化生物油脂脱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油脂脱氧的金属催化反应机理
        1.2.2 金属有机骨架促进生物油脂脱氧反应
    1.3 酸性位点催化生物油脂碳碳断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生物油脂碳碳断键的固体酸催化反应机理
        1.3.2 杂多酸促进生物油脂碳碳断键及异构化反应
    1.4 脱氧断键双功能催化制生物航空燃油研究进展
        1.4.1 量子化学计算应用于金属有机催化体系
        1.4.2 脱氧结合碳碳断键的双功能催化反应
        1.4.3 藻基生物航空燃油制备的瓶颈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法
    2.1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2.1.1 密度泛函理论
        2.1.2 计算软件
        2.1.3 泛函与基组选取
        2.1.4 并行计算资源
    2.2 实验原料
    2.3 实验设备
        2.3.1 高温高压加氢反应制生物航油系统
        2.3.2 CO_2气氛下脱氧断键催化反应评价系统
        2.3.3 连续加氢固定床催化反应制生物航油装置
        2.3.4 其他实验设备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双功能催化剂的微观表征测试方法
        2.4.2 脱氧断键气液相产物的测试分析方法
    2.5 数据分析与计算
3 分子筛脱硅构造梯度介孔催化十六酸甲酯脱氧断键制航油范围烃类燃料
    3.1 引言
    3.2 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案
        3.2.1 十六酸甲酯竞争反应分析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3.2.2 脱硅构造梯度介孔Y分子筛负载活性金属的实验及表征方法
        3.2.3 镍基梯度介孔Y分子筛催化脱氧断键的实验及分析方法
    3.3 量子化学计算镍金属催化十六酸甲酯的竞争反应机理
        3.3.1 镍催化作用下十六酸甲酯转化的竞争反应路径
        3.3.2 镍催化反应中间体活性位点的化学特性
        3.3.3 十六酸甲酯三条竞争反应路径的能垒分析
    3.4 脱硅构造梯度介孔Y分子筛负载活性金属制备催化剂
        3.4.1 NaOH处理时间对介孔构造的影响
        3.4.2 NaOH处理浓度对介孔构造的影响
    3.5 镍基梯度介孔Y分子筛催化十六酸甲酯转化制生物航油
        3.5.1 NaOH处理时间对镍基梯度介孔Y分子筛催化效果的影响
        3.5.2 NaOH处理浓度对镍基梯度介孔Y分子筛催化效果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梯度介孔分子筛负载磷钨酸提高生物航油范围的异构烷烃选择性
    4.1 引言
    4.2 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案
        4.2.1 加氢脱氧竞争反应及碳碳断键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4.2.2 负载磷钨酸的镍基梯度介孔Y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4.2.3 HPW-Ni/meso-Y催化脱氧断键制高异构烷烃生物航油的实验及分析方法
    4.3 量子化学计算藻基生物柴油脱氧断键反应机理
        4.3.1 镍与十六酸甲酯结合的催化反应活性位点分析
        4.3.2 镍催化加氢脱羧及加氢脱羰竞争反应路径
        4.3.3 镍催化加氢脱羧及加氢脱羰反应能垒分析
        4.3.4 碳碳断键反应活性位点分析
    4.4 负载磷钨酸的强酸性双功能催化剂的表征及实验
        4.4.1 负载磷钨酸的镍基梯度介孔Y分子筛催化剂的强酸特性
        4.4.2 藻基生物柴油连续流催化脱氧断键转化制高异构烷烃生物航油
    4.5 本章小结
5 高比表面积介孔分子筛提高磷钨酸负载量强化断键提高航油选择性
    5.1 引言
    5.2 实验方案
        5.2.1 酸性位点催化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5.2.2 负载磷钨酸的镍基MCM-41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5.2.3 HPW-Ni/MCM-41催化脱氧断键制生物航油的实验及分析方法
    5.3 量子化学计算酸性位点催化碳碳断键及异构化反应机理
        5.3.1 十六酸甲酯脱氧产物碳碳断键及异构化竞争反应路径分析
        5.3.2 杂多酸以及MCM-41的酸性位点化学吸附能垒计算
        5.3.3 反应物与酸性位点在催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规律
    5.4 磷钨酸修饰镍基介孔MCM-41分子筛催化十六酸甲酯高选择性转化制生物航油
        5.4.1 高比表面积强酸性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的表征
        5.4.2 HPW-Ni/MCM-41催化脱氧断键高选择性制生物航油
    5.5 本章小结
6 镍金属有机骨架改善介孔分子筛上镍原子分散特性提高航油范围烷烃选择性
    6.1 引言
    6.2 实验方案
        6.2.1 MCM-41分子筛负载镍金属有机骨架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6.2.2 负载Ni-BTC金属有机骨架的MCM-41分子筛催化脱氧断键的实验及分析方法
    6.3 负载Ni-BTC金属有机骨架纳米片层的MCM-41催化剂的表征
        6.3.1 Ni-BTC@MCM-41催化剂的孔隙及晶体结构
        6.3.2 Ni-BTC@MCM-41催化剂的镍原子能态分析
        6.3.3 Ni-BTC@MCM-41催化剂的表面官能团分析
        6.3.4 Ni-BTC@MCM-41催化剂中镍原子分布方式
    6.4 Ni-BTC@MCM-41催化脱氧断键提高生物航油范围的烷烃选择性
        6.4.1 镍金属有机骨架负载改善介孔分子筛的择形催化特性
        6.4.2 Ni-BTC@MCM-41催化十六酸甲酯转化制高烷烃选择性生物航油
        6.4.3 Ni-BTC@MCM-41催化得到生物航油产物的燃料特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CO_2气氛下Ni-BTC@MCM-41催化饱和脂肪酸甲酯脱氧断键的反应路径
    7.1 引言
    7.2 实验方案
        7.2.1 CO_2气氛下十六酸甲酯转化热力学分析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7.2.2 MCM-41不同制备方式负载镍金属有机骨架的实验及表征方法
        7.2.3 CO_2气氛下饱和脂肪酸甲酯脱氧断键的实验及分析方法
    7.3 CO_2气氛下十六酸甲酯脱氧断键路径的热力学分析
        7.3.1 CO_2气氛下饱和脂肪酸甲酯的转化路径
        7.3.2 H_2及CO_2气氛下饱和脂肪酸甲酯转化竞争路径的量子化学计算
        7.3.3 饱和脂肪酸甲酯在CO_2气氛下随反应温度升高的转化规律
    7.4 CO_2气氛下碳化Ni-BTC@MCM-41催化脱氧断键制生物航油
        7.4.1 不同制备方式得到碳化Ni-BTC@MCM-41催化剂的结构特性
        7.4.2 Ni-BTC@MCM-41催化剂结构与脱氧断键催化反应产物成分的相关关系
        7.4.3 碳化Ni-BTC@MCM-41催化剂的循环利用特性
    7.5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
    8.1 研究成果
    8.2 主要创新点
    8.3 工作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废弃印刷电路板热解特性及溴代污染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废弃印刷电路板组成及危害
    1.2 废弃印刷电路板综合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1.3 热解技术在废弃印刷电路板回收中的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论文主要内容
2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流程和实验设备
    2.3 化学分析方法
    2.4 材料表征手段
3 废弃印刷电路板热解动力学特性研究
    3.1 废弃印刷电路板NMFs热重分析
    3.2 废弃印刷电路板NMFs热解产物分析
    3.3 废弃印刷电路板NMFs热解动力学
    3.4 本章小结
4 废弃印刷电路板预破碎-热解组合工艺优化及金属回收研究
    4.1 废弃印刷电路板的破碎粒径分布特征
    4.2 预破碎粒径对金属回收的影响
    4.3 热解温度对金属回收的影响
    4.4 预破碎-热解组合回收工艺能耗分析及优化
    4.5 废弃印刷电路板热解回收过程溴代污染物的释放规律
    4.6 废弃印刷电路板热解破坏机理
    4.7 废弃印刷电路板预破碎-热解组合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亚临界水热预处理的废弃印刷电路板脱溴研究
    5.1 实验方案设计
    5.2 不同反应条件对废弃印刷电路板NMFs脱溴的影响
    5.3 废弃印刷电路板NMFs亚临界水热脱溴降解动力学
    5.4 废弃印刷电路板NMFs亚临界水热脱溴机理研究
    5.5 水热残渣表面性能及微观形貌表征
    5.6 水热预处理残渣热解特性研究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碱性废渣共热解固溴的废弃印刷电路板催化热解研究
    6.1 赤泥成分分析
    6.2 实验方案设计
    6.3 废弃印刷电路板溴代阻燃树脂降解路径分析
    6.4 废弃印刷电路板NMFs与碱性废渣共热解同步固溴机理研究
    6.5 基于密度泛函计算的NMFs与碱性废渣催化热解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术交流
    授权的国家专利
    参加的科研项目

(9)微纤复合石墨烯基膜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湿式催化氧化含酚废水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含酚废水的研究现状
        1.2.1 含酚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1.2.2 含酚废水的处理技术
        1.2.3 含酚废水的处理工艺
    1.3 石墨烯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1.3.1 石墨烯的性质
        1.3.2 石墨烯的制备
        1.3.3 石墨烯在含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微纤复合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1.4.1 微纤包覆材料
        1.4.2 微纤复合膜材料
    1.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PSSF载体的制备
        2.2.2 PSSF-Gr催化剂的制备
        2.2.3 PSSF-Gr-NCNT催化剂的制备
        2.2.4 PSSF-NGr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和分析方法
        2.3.1 表征分析手段
        2.3.2 催化性能测试
第三章 PSSF-Gr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
    3.1 前言
    3.2 PSSF载体的制备与表征
    3.3 PSSF-Gr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与表征
        3.3.1 C_2H_2流速的影响
        3.3.2 沉积时间的影响
        3.3.3 沉积温度的影响
    3.4 苯酚在PSSF-Gr催化剂上的湿式催化氧化反应
        3.4.1 石墨烯层数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3 进料流率的影响
        3.4.4 床层高度的影响
        3.4.5 反应机理
    3.5 PSSF-Gr的稳定性评价及失活机理
        3.5.1 稳定性评价
        3.5.2 失活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SSF-Gr-NCNT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
    4.1 前言
    4.2 PSSF-Gr-NCNT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与表征
        4.2.1 开加热包顺序的影响
        4.2.2 沉积温度的影响
        4.2.3 管堵位置的影响
        4.2.4 N_2流速的影响
        4.2.5 C_2H_2流速的影响
        4.2.6 三聚氰胺含量的影响
    4.3 苯酚在PSSF-Gr-NCNT催化剂的湿式催化氧化反应
        4.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2 进料流率的影响
        4.3.3 催化活性评价
        4.3.4 催化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SSF-NGr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
    5.1 前言
    5.2 PSSF-NGr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与表征
        5.2.1 N_2流速的影响
        5.2.2 三聚氰胺用量的影响
        5.2.3 沉积温度的影响
        5.2.4 H_2流速的影响
    5.3 苯酚在PSSF-NGr催化剂的湿式催化氧化反应
        5.3.1 N2流速的影响
        5.3.2 三聚氰胺的影响
        5.3.3 沉积温度的影响
        5.3.4 H_2流速的影响
        5.3.5 反应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苯酚在PSSF-Gr催化剂上的湿式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
    6.1 前言
    6.2 理论基础
        6.2.1 Power-rate Law动力学模型
        6.2.2 阿伦尼乌斯方程
    6.3 本征动力学
        6.3.1 内外扩散的消除
        6.3.2 本征动力学实验
    6.4 动力学模型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弹性填料耦合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农村污水治理与资源化
        1.2.1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2 污水资源化研究现状
    1.3 西北处理技术研究
        1.3.1 西北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
        1.3.2 西北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选择
    1.4 ABR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1.4.1 ABR应用研究现状
        1.4.2 HRT对 ABR污水处理影响的研究现状
        1.4.3 温度对ABR污水处理影响的研究现状
        1.4.4 负荷对ABR污水处理影响的研究现状
    1.5 填料和颗粒污泥的研究
        1.5.1 生物附着生长处理系统
        1.5.2 厌氧颗粒污泥系统
    1.6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实验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甘肃省农村生活污水水质调研
        2.2.2 接种污泥及实验水质
        2.2.3 实验填料
        2.2.4 实验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3 弹性填料对ABR间歇启动的影响研究
    3.1 启动条件
    3.2 弹性填料对ABR间歇启动的影响
        3.2.1 启动阶段COD去除的变化
        3.2.2 启动期pH值的变化
        3.2.3 启动期VFA及碱度的变化
        3.2.4 启动期ORP的变化
    3.3 本章小结
4 弹性填料对ABR不同工况运行影响研究
    4.1 不同HRT下弹性填料对ABR运行的影响
        4.1.1 实验条件
        4.1.2 COD在不同HRT下的变化分析
        4.1.3 SS在不同HRT下的变化分析
        4.1.4 TN在不同HRT下的变化分析
        4.1.5 TP在不同HRT下的变化分析
    4.2 不同温度下弹性填料对ABR运行的影响
        4.2.1 实验条件
        4.2.2 COD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分析
        4.2.3 SS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分析
        4.2.4 TN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分析
        4.2.5 TP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分析
    4.3 不同有机负荷下弹性填料对ABR运行的影响
        4.3.1 实验条件
        4.3.2 COD在不同有机负荷下的变化分析
        4.3.3 SS在不同有机负荷下的变化分析
        4.3.4 TN在不同有机负荷下的变化分析
        4.3.5 TP在不同有机负荷下的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弹性填料对ABR农灌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研究
    5.1 实验条件
    5.2 弹性填料对ABR去除常规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5.2.1 弹性填料对ABR去除COD的影响研究
        5.2.2 弹性填料对ABR去除SS影响研究
        5.2.3 弹性填料对ABR去除BOD5 的影响研究
    5.3 弹性填料对ABR农灌污染物去除影响研究
        5.3.1 弹性填料对ABR去除LAS的影响
        5.3.2 弹性填料对ABR去除重金属的影响
        5.3.3 弹性填料对ABR去除全盐量、氯化物和粪大肠菌群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弹性填料对ABR营养物保留和转化的影响研究
    6.1 实验条件
    6.2 弹性填料对ABR保氮保磷的影响
        6.2.1 农作物生长对氮和磷的利用
        6.2.2 弹性填料对ABR保留TN的影响
        6.2.3 弹性填料对ABR保留TP的影响
    6.3 弹性填料对ABR氮素转化的影响
        6.3.1 不同氮素形态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6.3.2 弹性填料对ABR氨氮浓度的影响
        6.3.3 弹性填料对ABR硝氮和亚硝氮浓度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弹性填料对ABR中 DOM的变化和厌氧颗粒污泥的影响
    7.1 弹性填料对ABR隔室离子色谱和三维荧光图谱影响
        7.1.1 两组ABR各隔室离子色谱解析
        7.1.2 弹性填料对ABR隔室DOM荧光组成的影响
        7.1.3 弹性填料对ABR隔室DOM三维荧光特征分析
    7.2 弹性填料对ABR的污泥形态的影响
    7.3 弹性填料对ABR的污泥粒径的影响
    7.4 污泥FTIR光谱影响分析
        7.4.1 傅里叶红外光谱
        7.4.2 弹性填料对ABR污泥FTIR光谱影响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采用SETS工艺可限制CO_2排放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 [1]过渡金属磷化物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D]. 田龙.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钢铁冶炼过程污染气体排放检测系统改进和研究[D]. 刘宏.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3]准东煤基活性焦的汞吸附、脱附及回收过程研究[D]. 安东海. 山东大学, 2020
  • [4]农业生物质气化关键问题及区域气化利用模式研究[D]. 陈天宇. 东南大学, 2020
  • [5]基于铁基质生物载体的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D]. 张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环境政策距离-目标法的生命周期评价加权因子集的构建及应用[D]. 向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镍催化脱氧结合强酸断键异构制藻基生物航油的竞争反应机理研究[D]. 张泽. 浙江大学, 2020(07)
  • [8]废弃印刷电路板热解特性及溴代污染物控制研究[D]. 陈烨.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9]微纤复合石墨烯基膜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湿式催化氧化含酚废水的应用基础研究[D]. 刘飞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10]弹性填料耦合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D]. 师旭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CO_2排放污染可以通过使用SETS工艺来限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