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片弹簧设计概率优化研究

膜片弹簧设计概率优化研究

一、膜片弹簧设计的概率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琪[1](2020)在《中低压燃气调压器智能预警技术应用与优化》文中指出天然气作为城市现代化加速下不可或缺的清洁能源,在未来几十年中的仍将不断发展;近些年来,燃气事业发展迅速,随之出现的新技术、新规范也将在燃气行业内逐步应用。如何保障燃气输配过程中的平稳、安全一直是燃气领域研究的重点。燃气调压器是保障燃气正常输送至各级压力的重要结点,从高压气源至次高压管网、次高压管网至中压管网、中压管网至低压供应,中间层层递减,均是使用不同的调节压力级制的燃气调压器进行逐级输送,因此对燃气调压器的研究将在燃气安全技术以及保障用气高效平稳方面提供参考。首先针对燃气调压器工作原理和典型故障特征,深入研究调压器的故障诊断流程,优化故障诊断中的方法。探讨内部结构的不同的调压器,分析调压的过程和自控原理。通过现象探究其内部故障,找出解决方法和常用检修手段。其次,对燃气调压器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明显异常进行首要分析,即燃气调压器出口压力的故障表现特征,使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提炼出有效压力信息,应用能量值法和频谱特征法对分解出各个IMF分量进行阈值划分,以便于更准确、有效地将出口压力这一信号进行不同状态的区分。然后,针对调压器发生故障时无法探究内部构件具体故障的问题,提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燃气调压器故障诊断方法。通过分析调压器几种典型故障及表现特征,结合专家经验对先验信息进行概率统计;建立了贝叶斯故障诊断网络;以此统计燃气调压器的后验信息,即计算调压器具体故障的概率。比如,皮膜破损、主阀阀体密封处泄露等,进一步的研究内部的故障问题,可以优化人工拆解检修的流程,具有较高经济、实用价值。最后,总结出基于信息融合方式的燃气调压器故障诊断方法,即经验模态分解方法结合贝叶斯网络(EMD-BEYES)的燃气调压器故障诊断方法。应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调压器故障特征进行区分,然后利用贝叶斯网络的方法计算各个部件发生的概率。当燃气调压器发生故障需要检修时,对应调压器出现异常时的故障特征优先检查概率最高的故障节点。该方法优于以往的故障诊断方案,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提高故障识别的准确率,并且在诊断后的拆检修步骤中优化流程,在不断累积专家经验和历史故障的深入研究下,对于调压器故障诊断的智能化流程中做出进一步工程应用及推广。

范晓昉[2](2019)在《离合器波形片轴向非线性特性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汽车离合器从动盘总成是离合器的重要部件,起到接合平顺、衰减扭转振动的功能。波形片作为离合器从动盘总成中的轴向弹性零件,对离合器功能的发挥起到关键作用。当前对波形片的设计,主要通过反复修改参数-试验的逆向开发方式,导致波形片研发的周期长、通用性差等。本文针对波形片轴向非线性特性,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并研究了该特性的优化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离合器的组成和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波形片的试验验证方法。通过台架试验对波形片进行实测,分析了波形片对离合器接合与分离性能的影响,并对波形片的正向开发流程进行了梳理。2)基于变宽度悬臂板,对波形片轴向非线性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得到波形片所受到轴向载荷与轴向位移之间的关系。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波形片轴向受压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仿真与实测结果之间偏差的误差来源,修正有限元模型设置误差和实物几何误差,以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程度较高。3)基于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和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了结构参数对评价指标的灵敏度。综合灵敏度排名,识别出波形片的主要结构参数,作为波形片轴向非线性特性优化的设计变量。建立简化的波形片-摩擦片传热模型,研究了温度对波形片轴向非线性特性以及离合器转矩传递特性的影响。4)建立了波形片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构建了以波形片主要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轴向力与位移设计曲线与目标曲线之间卡方距离为响应的代理模型。通过多个中间数据点检测了模型预测卡方距离的准确性,与有限元模型计算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不超过5%。采用差分演化算法求解代理模型,获得主要结构参数取值的最优组合,使卡方距离数量级仅为10-3mm。本文的研究可为分析波形片轴向非线性特性,指导波形片结构参数的正向设计提供有效的方法,对提高波形片的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荆哲铖[3](2019)在《汽车列车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运输行业的蓬勃发展,汽车列车产量增加,因此对于半挂汽车列车的制动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液力缓速器的市场也随之日趋成熟与壮大。随着液力缓速器制动性能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与传统的气压制动系统所构成的联合制动系统的协调控制研究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联合制动系统领域已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但多局限于气压制动与再生制动、电磁制动、电涡流缓速器等其他形式的集成制动系统,对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组成的联合制动系统鲜有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学者们通常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制动作为两个独立的制动系统分别进行研究,而将两者作为一个有整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较少。因此,针对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本文展开以下研究:(1)建立了气压制动系统模型,通过该模型对迟滞特性进行了和仿真模拟和实车试验验证,从而验证了气压制动系统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仿真分析了制动迟滞对汽车列车气压制动系统制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动迟滞对制动效能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有负作用。为了改善汽车列车气压制动系统制动迟滞的现象,提出气压制动系统的结构改进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台架试验和道路试验。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案能够有效的改善甚至消除制动迟滞现象,并能从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两方面显着提高气压制动系统的制动效能,同时能够明显改善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2)介绍了液力缓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建立了液力缓速器制动力矩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液力缓速器各档位的制动力矩与传动轴转速的特性曲线,建立了新的制动力矩分段函数。针对前置于变速箱的液力缓速器,本文分析了此类缓速器对汽车列车制动力分配的影响,并对液力缓速器对汽车列车制动稳定性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液力缓速器能够缩短汽车列车的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但同时,液力缓速器恶化了制动系统迟滞特性,对制动时汽车列车的稳定性有负面影响,并且在低附着路面上,高档位的缓速器制动力介入可能会造成车辆的轻微抱死拖滑现象。(3)建立了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模型。将联合制动系统简化为双惯量系统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了液力缓速器输出转矩的动力学平衡方程、弹性轴模型和齿隙非线性模型,并分析了联合制动系统中非线性因素的产生机理。通过状态空间方程和传递函数绘制Bode图,分别分析了轴系弹性特征和齿隙非线性对联合制动系统耦合的影响,并根据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机理提出了主动补偿控制目标。基于混杂理论对联合制动系统状态进行估计,采用PID算法对轴系弹性进行主动补偿控制,基于滑膜控制算法对齿隙非线性进行主动补偿控制,并对控制算法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联合制动系统主动补偿控制降低了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提高了控制精度和控制品质。(4)分析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的混杂特性,设计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混杂系统切换规律;基于Petri网模型建立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混杂系统模型;证明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混杂系统在切换过程中的系统稳定性;以BP神经网络逆系统理论为基础设计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解耦控制器,并结合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补偿控制,设计了联合制动系统控制器;对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切换控制进行了仿真验证;基于遗传模糊免疫PID算法设计了半挂汽车列车长下坡工况恒速制动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5)构建了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测试平台,测试平台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实现了车辆行驶参数的检测与采集,并且实现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控制策略的搭载和运行;进行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实车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主动补偿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长下坡工况恒速制动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长下坡工况恒速制动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谭草[4](2018)在《一种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逐步成为新一代汽车发展方向的主导因素。其中执行器根据电子控制单元发出的控制命令实现相应的控制操作,直接决定了控制系统性能的优劣。同时直线执行器在质量、体积、响应、功率密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成为了直线驱动技术的研究热点。由于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对执行器的能耗、响应等性能的追求不断提高。对高性能、低能耗直线执行器的研究不仅符合市场的需求,也契合了国家节能环保发展战略,且充满了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仿真计算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性能、低能耗的电磁直线执行器结构,高效的执行器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有效的多物理场耦合动态特性分析方法,无位置传感器落座控制方法以及执行器在SCR(Selective Catalyst Reduction)计量泵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具有创新型结构的单线圈动铁式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建立了执行器控制方案与电磁场计算模型,分析了关键结构参数对执行器电磁力特性的影响规律。执行器的端部保持力能有效降低稳态时的能耗,通过结构参数的设计可以改善执行器力特性。为后续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的优化设计、动态特性分析以及电子控制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2)实现了高效的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结构参数的多目标优化。改进了遗传-粒子群混合优化算法,并对改进算法的性能进行了评估;针对体积限制下的SCR计量泵用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进行了多目标优化;通过试验验证了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执行器样件的性能。改进的分层遗传-粒子群算法有效克服了全局搜索能力与收敛速度的矛盾。通过优化设计,样件在±1.5mm行程的工作区域内的力-位移特性曲线具有较好的线性,动态响应时间为5.8ms;样件的启动力为185N,保持力为336N,启动力与保持力分别提升了 36%与87%。(3)建立并验证了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电磁-机械-温度耦合模型;基于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了执行器能耗组成与分布,其次分析了执行器温度场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而对温升限制下执行器电流控制模式的控制参数以及电流控制器进行了设计。执行器输入能量、铁损以及观测点温升的仿真与测试值的误差皆在5%以内,证明了耦合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衔铁铁损、外壳铁损及线圈铜损为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主要热源。另外,永磁体的极限工作温度是执行器工作温度极限的决定因素。(4)研究了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无位置传感器的衔铁位置估计技术,进而提出了一种针对具有端部保持力的执行器的无位置传感器落座控制方法。然后建立了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对控制方案进行仿真分析。最后通过试验证明了提出的落座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衔铁静止或者运动速度低的条件下衔铁位置估计精度较高,对触发点衔铁位置的估计精度在0.05mm以内。与无落座控制相比,在执行器响应时间增加6.8%的条件下,落座速度降低52.1%,衔铁落座的一次弹跳减小85.7%,二次弹跳得到了消除,工作噪声下降4dB。(5)设计了基于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以及三曲梁式簧片阀的SCR计量泵;分析了单向阀的通流能力、簧片刚度以及单向截止性能;搭建了计量泵流量特性测试平台并进行了相关测试。样件可实现0-3900mL/min尿素溶液的定量喷射,计量重复精度在5%以内。样件可调节的计量流量范围与现有直驱式计量泵相比具有显着的优势,满足SCR系统对计量泵的要求。

许敏[5](2018)在《膜片弹簧离合器结构优化与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合器作为保证各类汽车起步与换档平稳性的关键部件,其主要的作用是实现汽车动力的传递和切断。膜片弹簧由于其工作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结构比较简单,逐渐代替了传统形式的螺旋弹簧离合器,而且得到了汽车行业内的普遍运用。膜片弹簧是离合装置的关键组成部件,其主要机械性能的好坏对整个离合装置工作过程的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对关键原件膜片弹簧性能的优化设计逐渐成为汽车领域内研究的热点。目前,虽然在膜片弹簧多目标优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国内外学者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膜片弹簧的单目标优化研究。因为膜片弹簧的优化设计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多目标优化问题,不同的优化目标包含有不同的物理意义,同时其复杂度和相互之间的竞争性极大地增加了获得最优设计的难度。本论文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与fmincon函数的关于膜片弹簧原件的双目标优化设计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线性组合获取最终所需的目标函数。最后,结合优化后的参数建模并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证明了本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1)结合离合器的结构特点,对关键原件膜片弹簧进行了不同工作过程的系统分析,包含对膜片弹簧的加载形式、变形、工作位置的理论分析和相应的数学计算,分析其特性曲线,同时研究主要结构参数值的改变对特性曲线所产生的影响,实现对膜片弹簧力学模型的构建。(2)构建基于多目标优化的膜片弹簧数学模型。选取在磨损极限范围内变化平均值最小的弹簧压紧力作为第一优化目标;选取在分离行程中驾驶员作用于分离轴承装置上的分离力的平均值最小作为第二优化目标。分别采用fmincon函数与遗传算法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后得到两组基本参数值,经由分析对比得出采用遗传算法综合优化效果更佳。分析优化后选取的最佳结果可知膜片弹簧几何结构减小,在发生磨损后压紧力的值略有下降,不过载荷变形曲线在磨损极限范围内的平坦程度方面明显优于优化改进以前,这表明压紧力的稳定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3)本文采用建模软件,以计算优化后的选取的最佳参数值构建三维模型。并在Workbench中对所研究得对象进行仿真分析。由仿真结果得出分离指根部是此研究对象承受应力最大的部位,当此处的应力超过安全值时会发生断裂现象。经过计算校核60Si2MnA高精钢为材料的膜片弹簧的最大屈服强度值高于最大应力,证实了优化设计后参数的正确性。(4)以发动机的转速频率为参照值,分析研究优化后膜片弹簧1到12阶的固有频率值。其中刚性模态为1到6阶,7到12阶的固有频率均大于参照值可以保证膜片弹簧不会发生与发动机发生共振,验证了其与发动机工作的匹配性。

宋娜娜[6](2017)在《基于稳健可靠性的定值器结构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定值器是一种精密的气动减压阀,用于压力定值。运行工况和结构设计参数是影响定值器稳定性的两种因素,其中结构参数设计的不合理是造成定值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优化具有调压和稳压功能的定值器关键零部件结构参数的可靠性和稳健性,使定值器的运行性能对工况变化不敏感,对提高定值器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研究一种可以提高机械零件结构参数的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以某型号气液伺服边缘位置控制系统中用于控制气动信号的定值器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结构、功能、性能指标及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集成FMEA/FTA/FEA的定值器稳健参数辨识方法,根据定值器的工作原理和功能结构,基于故障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获得定值器的主要失效模式;基于故障树分析(FTA)确定提高定值器工作可靠性、降低失效概率的关键零部件;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FEA)软件模拟和分析各关键零部件的性能与设计变量间的线性关系,从而辨识出定值器的关键零部件及其稳健设计变量。根据定值器的工作原理和阀口结构,建立了阀口的流场分析模型。应用FLUENT软件对阀口处流场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并对阀口结构参数进行研究,更加直观地了解气体进入阀体内部的流动情况并得到定值器稳定状态下的阀口最佳结构参数。运用可靠性分析及可靠性灵敏度分析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一般可靠性优化设计和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基于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了定值器的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模型,应用MATLAB进行模型求解并与优化后的阀口处流场仿真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钟建明[7](2017)在《基于干式双离合器的车辆起步性能与控制方法的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式双离合器相比于湿式双离合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及传递效率高等优点,在汽车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以校企合作的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项目为依托,对基于干式双离合器的车辆起步性能与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分析国内外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基础上,根据干式离合器结构与工作原理,并结合膜片弹簧的工作特性,建立了基于干式双离合器分离轴承位移的离合器压盘压紧力数学模型及基于压盘压紧力的干式双离合器传递扭矩数学模型。(2)在分析干式离合器起步过程基础上,对干式双离合器共同参与起步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3)在建立干式双离合器车辆起步动力学模型基础上,进行了基于干式双离合器的车辆起步过程扭矩传递控制参数优化方法的仿真与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应用该优化方法,有利于降低冲击度及提高车辆的起步平稳性。(4)搭建试验台架,进行了干式双离合器扭矩传递特性试验,验证了基于干式双离合器的车辆起步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结合国内外汽车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研究现状,根据车辆起步过程干式离合器扭矩传递特性,对基于干式双离合器的车辆起步性能与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研究,其研究结果对提高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性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宋宏斌[8](2017)在《离合器膜片弹簧优化设计及仿真》文中研究表明离合器是汽车中的重要零件,它的性能对汽车使用有很大的影响。膜片弹簧是离合器中最重要的零件之一,它的非线性特点使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对离合器的使用具有重要影响。各国学者对膜片弹簧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多种优化目标模型,每种模型的目标和算法都不相同,这为膜片弹簧的优化提供了很多理论参考。本文,针对膜片弹簧优化时考虑了摩擦片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遗传算法工具箱进行多目标优化,提出了一种优化模型。本文对离合器中的膜片弹簧进行优化设计,考虑摩擦片和膜片弹簧之间的关系,在结合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因素,分别建立分目标函数并最终确定优化目标函数,建立一种优化模型来优化设计膜片弹簧并提高离合器的工作性能。在优化中,首先确定膜片弹簧的优化目标为在磨损范围内压紧力前后变化平均值最小。对于摩擦片选取的优化目标为接触面积最小,减少转动惯量。对于膜片弹簧和摩擦片的双目标优化,采用了线性加权法将两个优化目标转变为单目标优化,并得到了最终目标函数。使用MATLAB中的遗传算法工具箱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优解。优化后的膜片弹簧在磨损范围内优化前后压紧力变化减少,提高了压紧力的稳定性。该研究结果对汽车离合器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优化后的膜片弹簧,使用CATIA软件进行建模,并倒入ANSYS软件中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找出大端所受最大应力点,其值满足膜片弹簧材料使用性能,验证了此种优化的可行性。

申陶[9](2017)在《离合器膜片弹簧热结构耦合疲劳寿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膜片弹簧离合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变速器前箱体内环境温度较高,并且离合器分离/结合反复滑磨导致离合器本体温度升高,从而使得膜片弹簧受到温度的影响而提前出现疲劳破坏,严重影响汽车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因此,研究膜片弹簧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的真实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workbench中对离合器盖总成进行了参数化建模,建立了不同温度工况下的膜片弹簧温度场,采用有限元法对膜片弹簧进行了热-结构耦合仿真分析,分析了膜片弹簧在不同温度工况下的应力变化,并得到了膜片弹簧的疲劳破坏危险点,采用名义应力分析法,考虑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修正了材料的S-N曲线,得到了膜片弹簧的S-N曲线,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的切向应力值计算出了不同温度工况下的膜片弹簧的疲劳寿命。在非线性接触结构仿真得到的应力分布的基础上,采用workbench中的DOE优化分析模块,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了膜片弹簧不同结构参数对其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非线性规划优化算法,最终得到了膜片弹簧疲劳寿命最小时的结构参数。设计了离合器膜片弹簧疲劳寿命试验台的机械系统和测控系统,并完成了试验台上、下位机程序的编写。试验台由施耐德伺服电机提供动力,通过电缸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以模拟分离轴承工作状态。试验台采用了研华工控机作为系统的上位机,以LabWindows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开发测控软件,实现试验台数据测控,采用施耐德M218作为系统的下位机,控制伺服电机的转动。上位机与下位机采用Ethernet进行通讯,利用加热器对离合器进行加热以模拟膜片弹簧温度场,并通过在膜片弹簧分离指上粘贴应变片的方式测量不同温度工况下的膜片弹簧疲劳破坏点附近应力值,并结合S-N曲线计算得到了膜片弹簧的疲劳寿命,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利用试验台完成了分离行程为6mm时的膜片弹簧疲劳寿命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

宋宏斌,廉哲满[10](2017)在《基于遗传算法工具箱的膜片弹簧优化及仿真》文中提出针对离合器中的膜片弹簧工作特性,采用遗传算法工具箱,根据汽车离合器中摩擦片和膜片弹簧两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膜片弹簧进行优化.通过实例验证表明,优化后的膜片弹簧在磨损范围内前后压紧力变化减小,即提高了压紧力的稳定性,本文优化的结果可为汽车离合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二、膜片弹簧设计的概率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膜片弹簧设计的概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低压燃气调压器智能预警技术应用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第二章 燃气调压器作用机理及常见故障类型
    2.1 调压器分类
        2.1.1 按照作用原理
        2.1.2 按照用途或使用对象
        2.1.3 按出口压力分
        2.1.4 按流经调节元件的方向
        2.1.5 按失效后的状态
        2.1.6 中低压箱式调压器
    2.2 燃气调压器基本工作原理
    2.3 燃气调压器常见故障表现特征
        2.3.1 根据压力变化分析故障特征
        2.3.2 根据流量异常判断故障特征
        2.3.3 调压器喘振
    2.4 燃气调压器故障类型及相关检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燃气调压器故障信号特征提取
    3.1 燃气调压器故障数据集
    3.2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3.2.1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原理
        3.2.2 本征模态函数处理
    3.3 使用EMD方法提取信号特征
    3.4 优化信号特征提取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燃气调压器故障定位
    4.1 贝叶斯网络的基本概念
    4.2 建立燃气调压器故障贝叶斯网络拓扑模型
        4.2.1 获取先验信息
        4.2.2 映射关系的建立
        4.2.3 搭建贝叶斯网络
    4.3 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
    4.4 调压器的故障诊断定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EMD-BEYES的燃气调压器故障诊断
    5.1 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
        5.1.1 信号提取
        5.1.2 统计和分类
        5.1.3 深度诊断
    5.2 故障诊断流程
    5.3 结合专家打分的辅助判定
    5.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离合器波形片轴向非线性特性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 离合器波形片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离合器波形片性能测试及对离合器性能影响分析
    2.1 离合器及波形片的结构
        2.1.1 离合器组成及结构
        2.1.2 离合器工作原理及具体操作
        2.1.3 波形片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1.4 波形片正向开发流程
    2.2 波形片的试验验证方法
        2.2.1 从动盘总成轴向压缩特性试验
        2.2.2 从动盘总成轴向压缩耐久性试验
    2.3 波形片对离合器接合与分离性能影响
        2.3.1 离合器分离力模型
        2.3.2 波形片对离合器分离特性影响
        2.3.3 离合器传递转矩模型
        2.3.4 波形片对离合器转矩传递特性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波形片轴向非线性特性建模与分析
    3.1 波形片轴向非线性特性理论分析
        3.1.1 倾斜段自由端挠度推导
        3.1.2 倾斜段挠度与载荷计算
        3.1.3 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3.2 波形片轴向受压有限元模型
        3.2.1 网格划分与模型简化
        3.2.2 接触建立与边界条件
        3.2.3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
    3.3 波形片轴向受压有限元模型精细化
        3.3.1 误差来源分析
        3.3.2 有限元模型设置误差修正
        3.3.3 实物几何误差修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波形片性能与结构参数影响分析
    4.1 结构参数对轴向非线性特性灵敏度分析
        4.1.1 灵敏度分析评价指标
        4.1.2 试验设计分配方案
        4.1.3 主要结构参数识别
    4.2 温度对波形片轴向非线性特性影响
        4.2.1 波形片-摩擦片传热模型
        4.2.2 温升对波形片轴向非线性特性影响
        4.2.3 温升对离合器转矩传递特性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波形片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5.1 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
        5.1.1 设计曲线与目标曲线偏差量化
        5.1.2 响应面分析
        5.1.3 代理模型构建
    5.2 波形片轴向非线性特性优化
        5.2.1 差分演化算法优化过程
        5.2.2 波形片优化设计实例
    5.3 波形片结构改良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汽车列车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
        1.2.2 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特征
        1.2.3 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气压制动系统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研究
    2.1 汽车列车制动性评价指标
    2.2 气压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分析
        2.2.1 气压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机理分析
        2.2.2 气压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试验分析
        2.2.3 气压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仿真分析
        2.2.4 气压制动系统制动延迟特性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研究
    2.3 气压制动系统结构改进设计
    2.4 改进的气压制动系统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的仿真研究
        2.4.1 改进的气压制动系统建模
        2.4.2 改进的气压制动系统制动性仿真分析
    2.5 改进的气压制动系统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的试验验证
        2.5.1 台架试验
        2.5.2 实车道路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力缓速器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研究
    3.1 液力缓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3.1.1 液力缓速器结构
        3.1.2 液力缓速器工作原理
    3.2 液力缓速器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仿真分析
        3.2.1 液力缓速器制动力矩数学模型
        3.2.2 液力缓速器仿真模型
        3.2.3 液力缓速器对汽车列车制动力分配的影响
        3.2.4 液力缓速器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仿真分析
    3.3 液力缓速器对汽车列车制动性影响试验验证
        3.3.1 实车道路试验方案设计
        3.3.2 实车道路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特征研究
    4.1 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模型
        4.1.1 系统总体结构与基本假设
        4.1.2 液力缓速器动力学平衡方程
        4.1.3 弹性轴模型
        4.1.4 齿隙非线性模型
        4.1.5 车轮处动力学平衡方程
    4.2 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分析
        4.2.1 轴系弹性对联合制动系统耦合影响
        4.2.2 齿隙对联合制动系统耦合的影响
    4.3 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主动补偿控制研究
        4.3.1 联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主动补偿控制目标
        4.3.2 基于混杂系统理论的联合制动系统状态估计
        4.3.3 轴系弹性主动补偿控制研究
        4.3.4 齿隙非线性主动补偿控制研究
        4.3.5 主动补偿控制算法仿真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协调控制研究
    5.1 基于混杂动态系统的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研究
        5.1.1 联合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规律设计
        5.1.2 联合制动混杂特性建模
        5.1.3 联合制动混杂模型稳定性分析
        5.1.4 联合制动系统控制器设计
        5.1.5 联合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仿真验证
    5.2 基于遗传模糊免疫PID算法的恒速制动控制研究
        5.2.1 免疫PID算法
        5.2.2 模糊免疫PID算法
        5.2.3 遗传模糊免疫PID算法
        5.2.4 恒速制动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压制动与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试验验证
    6.1 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测试平台构建
        6.1.1 联合制动系统控制器硬件开发
        6.1.2 联合制动系统控制器软件开发
    6.2 联合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试验及结果分析
        6.2.1 制动模式切换试验
        6.2.2 制动模式切换试验结果分析
    6.3 联合制动系统恒速制动试验及结果分析
        6.3.1 恒速制动试验
        6.3.2 恒速制动试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成果

(4)一种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直线执行器研究综述
        1.2.1 结构研究现状
        1.2.2 性能研究方法
        1.2.3 电子控制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2 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的方案分析
    2.1 结构与磁路分析
        2.1.1 低能耗方案分析
        2.1.2 执行器结构与原理
        2.1.3 执行器磁路分析
    2.2 执行器控制方案设计
        2.2.1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2.2 功率驱动模块设计
    2.3 稳态电磁场模型建立
        2.3.1 电磁力计算分析
        2.3.2 电磁场数学模型
        2.3.3 电磁场有限元模型
    2.4 电磁场仿真分析
        2.4.1 衔铁对电磁力的影响
        2.4.2 永磁环对电磁力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多目标优化的研究
    3.1 设计目标分析
    3.2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
    3.3 分层遗传-粒子群算法
        3.3.1 算法改进
        3.3.2 算法流程
        3.3.3 数值实验及分析
    3.4 执行器力特性优化设计
        3.4.1 优化过程
        3.4.2 结果分析
    3.5 试验及分析
        3.5.1 测试系统及样件
        3.5.2 静态性能测试
        3.5.3 动态性能测试
        3.5.4 性能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的多物理场耦合动态特性研究
    4.1 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建立
        4.1.1 耦合关系分析
        4.1.2 瞬态电磁场建模
        4.1.3 能耗模型建立
        4.1.4 传热模型建立
    4.2 多物理场耦合模型验证
        4.2.1 测试系统组成
        4.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4.3 能耗定量分析
        4.3.1 能耗与运动的相互影响
        4.3.2 能耗随工作频率变化规律
        4.3.3 能耗分布规律
    4.4 温度场分析
        4.4.1 温升分布分析
        4.4.2 温升变化分析
    4.5 电流控制模式控制参数设计
        4.5.1 控制参数分析
        4.5.2 控制参数设计结果
    4.6 温升限制下电流控制器设计
        4.6.1 微分平坦属性分析
        4.6.2 电流曲线跟踪控制
    4.7 本章小结
5 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无位置传感器落座控制的研究
    5.1 落座控制方案分析
        5.1.1 落座评价指标分析
        5.1.2 落座控制方案建立
        5.1.3 落座控制参数影响分析
    5.2 无位置传感器落座控制方案分析
        5.2.1 无位置传感器技术分析
        5.2.2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案建立
    5.3 激励时间控制器设计
        5.3.1 正向激励段时间迭代学习控制
        5.3.2 落座控制段时间控制方案
    5.4 无位置传感器落座控制仿真分析
        5.4.1 仿真模型及验证
        5.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落座控制试验验证
        5.5.1 衔铁位置估计试验
        5.5.2 落座控制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的SCR计量泵的研究
    6.1 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的应用分析
        6.1.1 计量泵设计目标
        6.1.2 执行器应用实例
    6.2 SCR计量泵方案设计
        6.2.1 SCR系统方案分析
        6.2.2 结构与原理
        6.2.3 隔膜片设计
    6.3 单向阀设计及测试
        6.3.1 单向阀方案设计
        6.3.2 单向截止性能分析
        6.3.3 稳态通流能力分析
    6.4 SCR计量泵的试验研究
        6.4.1 计量泵测试系统
        6.4.2 连续工况测试与分析
        6.4.3 流量特性测试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情况

(5)膜片弹簧离合器结构优化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膜片弹簧研究现状
        1.2.2 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膜片弹簧离合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2.1 离合器的作用
    2.2 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类
    2.3 膜片弹簧离合器的总体构成
        2.3.1 离合器盖总成的结构
        2.3.2 从动盘总成的结构
        2.3.3 分离轴承总成的结构
    2.4 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2.5 膜片离合装置弹簧工作特征
    2.6 膜片弹簧离合器的工作要求
    2.7 本章小结
3 离合器膜片弹簧力学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3.1 膜片弹簧的工作情况
        3.1.1 膜片弹簧的形状
        3.1.2 膜片弹簧的力学模型
    3.2 膜片弹簧参数对载荷-变形的影响
        3.2.1 内截锥高度H的改变对特性曲线的影响
        3.2.2 弹簧片厚度h的改变对特性曲线的影响
    3.3 膜片弹簧的A-L法计算
        3.3.1 碟簧轴向剖面上点的切应力计算
        3.3.2 中性点处的圆周半径
        3.3.3 在外力F_1作用下弹簧大端变形量
        3.3.4 在外力F_2作用下弹簧大端变形量
        3.3.5 弹簧小端变形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膜片弹簧的结构优化
    4.1 Matlab简介
    4.2 多目标优化
        4.2.1 多目标优化概况
        4.2.2 多目标优化的Pareto最优解
        4.2.3 多目标优化求解方法
    4.3 遗传算法解决优化问题
        4.3.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4.3.2 遗传算法策略方法
    4.4 膜片弹簧的优化模型
        4.4.1 优化目标的选取
        4.4.2 优化设计的变量
        4.4.3 约束条件
    4.5 MATLAB求解与分析
        4.5.1 Fmincon函数优化结果与分析
        4.5.2 遗传算法优化结果与分析
        4.5.2.1 工具箱的介绍与参数设置
        4.5.2.2 GA多目标算法的优化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膜片弹簧的仿真分析
    5.1 关于ANSYS的介绍
        5.1.1 Workbench软件的特点
        5.1.2 Workbench求解流程
        5.1.3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5.2 膜片弹簧大端加载静态应力分析
        5.2.1 材料属性的定义
        5.2.3 对网格的划分
        5.2.4 边界条件
        5.2.5 仿真结果的分析
    5.3 膜片弹簧的模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稳健可靠性的定值器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定值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稳健可靠性设计的研究
        1.2.3 FLUENT发展概况及分析流程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基于稳健可靠性的定值器结构优化设计框架
    2.1 定值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定值器的主要功能及设计要求
        2.1.2 定值器的结构
        2.1.3 定值器的工作原理
        2.1.4 定值器的性能指标
    2.2 基于稳健可靠性的定值器结构优化设计框架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FMEA/FTA/FEA的定值器稳健参数辨识
    3.1 定值器的故障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
        3.1.1 定值器的FMEA分析过程
        3.1.2 定值器的FMEA分析报表
    3.2 定值器的故障树分析(FTA)
        3.2.1 FTA方法概述
        3.2.2 FTA/FMEA综合分析法
        3.2.3 基于FMEA/FTA的定值器系统分析
    3.3 基于有限元分析(FEA)的定值器稳健参数辨识
        3.3.1 弹簧有限元分析
        3.3.2 膜片有限元分析
        3.3.3 阀杆有限元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FLUENT的定值器阀口结构参数研究
    4.1 定值器阀口流场特性仿真
        4.1.1 建立阀口流场的数学物理模型
        4.1.2 建立阀口的仿真模型
        4.1.3 主要参数设定及计算
    4.2 定值器阀口结构参数流场仿真分析
        4.2.1 阀口开度
        4.2.2 阀口长度
        4.2.3 密封圈直径
    4.3 流场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定值器关键零部件的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
    5.1 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模型的建立
        5.1.1 可靠性优化设计
        5.1.2 可靠性灵敏度计算方法
        5.1.3 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模型的建立
    5.2 定值器关键零部件的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
        5.2.1 弹簧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
        5.2.2 膜片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
        5.2.3 阀杆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定值器的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
    6.1 多目标优化设计
        6.1.1 多目标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6.1.2 多目标非劣解概念
        6.1.3 多目标优化方法
        6.1.4 无量纲化方法
    6.2 定值器的多目标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
        6.2.1 定值器的多目标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框架
        6.2.2 定值器多目标稳健可靠性优化设计模型的建立
        6.2.3 定值器多目标稳健可靠性优化结果分析
    6.3 对优化后定值器阀口流场的仿真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8 参考文献
9 论文发表情况
10 致谢

(7)基于干式双离合器的车辆起步性能与控制方法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及现状
        1.2.1 国外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及现状
        1.2.2 国内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及现状
    1.3 双离合器的关键技术
        1.3.1 干式双离合器扭矩传递控制
        1.3.2 双离合器起步控制
        1.3.3 换档控制策略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干式双离合器扭矩传递特性分析
    2.1 干式双离合器的构造与原理
        2.1.1 推式膜片弹簧离合器工作原理分析
        2.1.2 拉式膜片弹簧离合器工作原理分析
        2.1.3 干式双离合器工作原理分析
    2.2 膜片弹簧的特性分析
        2.2.1 膜片弹簧的弹性特性分析
        2.2.2 膜片弹簧的工作特性分析
    2.3 干式双离合器扭矩传递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干式双离合器共同参与起步的控制方法研究
    3.1 车辆起步评价指标
        3.1.1 主观评价指标
        3.1.2 客观评价指标
    3.2 干式离合器起步过程及控制方法分析
    3.3 干式双离合器共同参与起步的控制方法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干式双离合器的车辆起步过程扭矩传递控制参数优化方法的仿真研究
    4.1 干式双离合器车辆起步过程建模
        4.1.1 发动机模型
        4.1.2 干式双离合器扭矩传递模型
        4.1.3 冲击度与滑摩功数学模型
    4.2 基于MATLAB/GADST工具箱的多目标优化算法
        4.2.1 MATLAB/GADST工具箱多目标优化算法
        4.2.2 干式双离合器起步过程扭矩传递控制参数的优化仿真研究
        4.2.3 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干式双离合器扭矩传递特性的试验与分析
    5.1 试验台架
    5.2 干式双离合器传递扭矩检测试验
        5.2.1 试验准备
        5.2.2 操作步骤
        5.2.3 试验结果分析
    5.3 干式双离合器起步过程扭矩传递特性台架试验
        5.3.1 试验准备
        5.3.2 试验步骤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离合器膜片弹簧优化设计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汽车离合器膜片弹簧研究动态
        1.2.1 汽车离合器发展史
        1.2.2 国内外膜片弹簧优化设计现状
        1.2.3 膜片弹簧有限元仿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膜片弹簧离合器
    2.1 膜片弹簧离合器结构
    2.2 膜片弹簧离合器工作原理
        2.2.1 膜片弹簧特性曲线分析
        2.2.2 膜片弹簧制造工艺
    2.3 膜片弹簧力学公式
        2.3.1 膜片弹簧任意一点A的应力
        2.3.2 膜片弹簧压紧力与大端变形关系
        2.3.3 膜片弹簧分离力与大端变形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优化设计及遗传算法概述
    3.1 优化设计发展
    3.2 优化设计模型
        3.2.1 优化设计变量
        3.2.2 优化设计约束条件
        3.2.3 优化设计目标函数
        3.2.4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3.3 遗传算法
        3.3.1 遗传算法优点
        3.3.2 遗传算法数学模型
        3.3.3 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膜片弹簧与摩擦片优化
    4.1 摩擦片力学性能
    4.2 膜片弹簧与摩擦片联合优化
        4.2.1 膜片弹簧和摩擦片运动关系
        4.2.2 优化设计变量
        4.2.3 优化约束条件
        4.2.4 线性加权法
        4.2.5 确定目标函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膜片弹簧有限元仿真分析
    5.1 ANSYS软件
    5.2 膜片弹簧大端加载仿真
        5.2.1 定义材料属性
        5.2.2 网格划分
        5.2.3 边界条件
        5.2.4 仿真结果分析
    5.3 膜片弹簧自由模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离合器膜片弹簧热结构耦合疲劳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膜片弹簧离合器简介
    1.3 膜片弹簧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膜片弹簧热-结构耦合仿真分析
    2.1 膜片弹簧载荷变形特性
        2.1.1 膜片弹簧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2.1.2 膜片弹簧应力-变形计算分析(A-L法)
    2.2 建立膜片弹簧工作状态的有限元模型
        2.2.1 有限元法概述
        2.2.2 Workbench软件简介
        2.2.3 建立离合器盖总成三维模型
        2.2.4 建立离合器盖总成有限元模型
        2.2.5 膜片弹簧工作过程静结构仿真分析
    2.3 膜片弹簧工作状态的热传递分析
    2.4 膜片弹簧的导热微分方程
    2.5 膜片弹簧热边界条件确定
        2.5.1 热传导系数的确定
        2.5.2 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
        2.5.3 热辐射的计算
    2.6 膜片弹簧热-结构耦合应力仿真分析
    2.7 膜片弹簧疲劳危险点确认
    2.8 本章小结
3 膜片弹簧疲劳寿命分析
    3.1 疲劳寿命基本理论
        3.1.1 疲劳定义
        3.1.2 疲劳损伤理论
        3.1.3 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
        3.1.4 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3.2 膜片弹簧疲劳寿命分析
        3.2.1 材料的S-N曲线
        3.2.2 膜片弹簧的S-N曲线
        3.2.3 疲劳寿命仿真分析
4 膜片弹簧结构优化
    4.1 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4.2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4.3 优化分析简介
        4.3.1 参数化建模简介
        4.3.2 实验设计分析
        4.3.3 Workbench优化分析步骤
    4.4 膜片弹簧的优化
        4.4.1 优化结构参数的选择
        4.4.2 参数化
        4.4.3 响应曲线分析
    4.5 优化结果
        4.5.1 拉格朗日二次规划法NLPQL概述
        4.5.2 实验设计DOE优化
    4.6 本章小结
5 膜片弹簧疲劳寿命试验台设计
    5.1 主机结构
    5.2 台架测控系统
        5.2.1 PLC
        5.2.2 数据采集卡
        5.2.3 应变片及采集系统
        5.2.4 伺服驱动器与驱动电机
        5.2.5 位移传感器
        5.2.6 电缸
    5.3 系统软件设计
    5.4 人机界面设计
    5.5 膜片弹簧热-结构耦合疲劳寿命试验
        5.5.1 试验原理与试验过程
        5.5.2 试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基于遗传算法工具箱的膜片弹簧优化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膜片弹簧的工作特性
    1.1 膜片弹簧的力学公式
    1.2 膜片弹簧载荷变形特性曲线
2 优化设计
    2.1 优化设计变量
    2.2 目标函数
    2.3 约束条件
3 基于遗传算法工具箱的优化
4 实例应用
5 结论

四、膜片弹簧设计的概率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低压燃气调压器智能预警技术应用与优化[D]. 李琪.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离合器波形片轴向非线性特性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D]. 范晓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汽车列车气压制动和液力缓速器联合制动系统协调控制研究[D]. 荆哲铖. 江苏大学, 2019(02)
  • [4]一种双作用电磁直线执行器的研究[D]. 谭草.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5]膜片弹簧离合器结构优化与仿真分析[D]. 许敏. 中北大学, 2018(08)
  • [6]基于稳健可靠性的定值器结构优化设计[D]. 宋娜娜.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4)
  • [7]基于干式双离合器的车辆起步性能与控制方法的仿真研究[D]. 钟建明. 吉林大学, 2017(10)
  • [8]离合器膜片弹簧优化设计及仿真[D]. 宋宏斌. 延边大学, 2017(01)
  • [9]离合器膜片弹簧热结构耦合疲劳寿命分析[D]. 申陶. 重庆理工大学, 2017(02)
  • [10]基于遗传算法工具箱的膜片弹簧优化及仿真[J]. 宋宏斌,廉哲满.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标签:;  ;  ;  ;  ;  

膜片弹簧设计概率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