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移栽技术

甘草移栽技术

一、甘草育苗移栽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1](2021)在《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文中认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其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丹参繁殖方式较多,常用的有芦头繁殖、根段繁殖和种子繁殖,尤以种子繁殖后育苗移栽所得丹参药材质量较佳,而随着市场对丹参药材质量和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育苗方式中土地利用率低、难以管理、育苗周期长、季节性强、种苗均一性差、种植的药材质量波动较大等缺点,已经严重制约了其种苗产业化发展,而工厂化育苗能够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率生产丹参种苗,并且有利于形成产业化。本研究针对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及其培育而成的穴盘苗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从而为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主要通过研究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的选择以及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评价,初步建立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结果显示,黑色穴盘育苗、白色泡沫穴盘漂浮育苗方式所得幼苗植株根系明显较传统种苗发达,且幼苗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综合效果较优,可作为企业进行丹参工厂化育苗的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研究综合得分正交结果显示,最优营养液水平组合为 KNO3 810 mg/L:CaC12 295 mg/L:NH4H2PO4 208 mg/L:MgSO4·7H2O 493 mg/L,最优基质水平组合为草炭:蛭石:珍珠岩为9:3:1。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规格一穴盘苗(株高≥5.88 cm,叶宽≥1.95 cm,叶片数≥8片)种植的丹参种苗存活率、产量、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效果最佳,生产中应尽量调整育苗条件,使其生产出达到规格一标准的丹参穴盘苗。(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主要通过动态取样方式研究了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以及地上部分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的积累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旺盛生长阶段均为5.10~9.20日,根部旺盛生长阶段均为8.15~9.20日;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药效成分中,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根部药效成分中,迷迭香酸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9.20日,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酮类成分含量(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均于6.14~8.15日以及11.5日左右积累较高,在4.19~11.5日从整体药效成分综合评价来看,丹参穴盘苗秋栽后根部药效成分积累高于春栽,药效成分综合得分较高的时间段均为6.14~9.20日以及11.5日左右。因此,考虑到产量因素,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可在当年或次年10月底至11月初采收丹参药材,并以穴盘苗秋栽采收的丹参药材效益最佳。(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了穴盘苗在两个移栽季节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在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产量以及不同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较传统种苗根条数和产量明显增加,且在相同部位(芦头、根部、须根)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也均明显优于传统种苗。而在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各自不同部位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穴盘苗春栽种植的丹参药材与传统种苗均为芦头>根部>须根,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则为芦头>须根>根部。(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主要通过大田区组设计,研究了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垄作覆膜与否以及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平作还是垄作,基本均随着密度的降低,丹参药材的单根干重均呈上升趋势,而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上升趋势;从药效成分综合评价上来看,穴盘苗在高、中密度下定植,垄作具有一定优势,在低密度下定植则平作具有一定优势。综合考虑产量和质量因素,丹参穴盘苗选用平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14.8株·m-2较为合适,选择垄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22.2株·m-2较为合适。穴盘苗垄作覆膜的丹参药材亩产干品较不覆膜处理仅增产14.06%,但药效成分却显着低于垄作不覆膜处理,其中药典规定的丹酚酸B含量垄作覆膜处理比不覆膜处理降低了 9.84%,丹参酮总量降低了 30.73%,因此,春季穴盘苗垄作定植宜采用不覆膜方式。9.16日刈割部分茎叶的丹参药材产量变化不大,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一定程度下降,但药效成分含量增加,因此,可在9月中旬对丹参部分茎叶(距地面10 cm以上部分)进行一次刈割,增获优质丹参茎叶资源的同时,保障丹参药材资源。

吕卉[2](2020)在《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甘草是甘肃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道地中药材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饲用及其食用价值。随着大面积连续多年的栽培,病害已经成为甘草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为明确甘肃省甘草主栽产区病害的发生、发展、危害病原与治理策略,本研究以甘肃省的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的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9年连续多年,开展了系列的温室、室内及田间试验,在确定病害种类及其病原菌的基础上,重点对主要病害的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对甘肃省17个县25个乡镇的栽培甘草的病害调查,共发现15种病害,其中真菌病害14种,寄生性菟丝子病害1种。发现世界新病害1种: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enodidymella glycyrrhizae sp.nov.);世界新记录寄主病害2种: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australis)和田野菟丝子病害(Cuscuta campestris);我国新记录寄主病害5种: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极细链格孢黑斑病(A.tenuissima)、菌核病(Sclerotium sp.)和葡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sp.)。确定了主要病害:锈病(Uromyces glycyrrhiz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alternata)、根腐病(Fusarium solani、F.oxysporum)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glycyrrhizae)。2、通过连续3年的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锈病、细交链格孢黑斑病、根腐病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锈病在河西瓜州县始发于5月初,高峰期为6月和9月,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69.1和49.83;而在陇中榆中县锈病的发生较晚,始发期一般在6月初,8~9月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10.73。细交链格孢黑斑病在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均从6月中旬开始发病,8~9月达到高峰期,两地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14.59和26.12。根腐病在瓜州县和榆中县两地均有发生,其中8~9月为瓜州县根腐的高发期,最大病情指数为22.46,而榆中县根腐病发生轻微。外亚隔孢壳叶斑病仅在榆中县发生,该病于每年5月发生,于7月时达到病害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36.56。3、通过对田间取样与室内测试分析,明确了锈病、叶斑病和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三种病害严重度的增加,其株高、根长、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最高损失达45.3%、70.3%、75.7%和66.6%;与粗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最高可减少43.7%;而与粗纤维、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最高分别可增加44.0%,44.3%,50.2%;与根部甘草酸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根腐病根部甘草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不同病害的发生,对18种氨基酸的含量影响存在差异。4、通过室内杀菌剂筛选和田间评定,初步明确了主要病害的化学防治措施。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EC对3种甘草叶斑类病原菌A.alternata,X.glycyrrhizae和L.australis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72%以上,其毒力EC50<0.2 mg/L。50%多菌灵对2种甘草根腐类病原F.oxysporium和F.solani的生长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均能达80%以上。在大田防治试验发现,25%粉锈宁WP2000~2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和43%戊唑醇SC3000倍液对甘草锈病防治率达81%以上;30%苯甲·丙环唑EC2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EC1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对黑斑病防治率达80%以上。

顾淑琴,王进明[3](2020)在《靖远县野生甘草资源调查及人工抚育研究综述》文中指出靖远县是甘肃省境内已知野生甘草资源存量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据实地调查,现有野生甘草资源2 000 hm2,主要分布在兴隆、永新、石门、双龙和若笠等乡镇的干旱山地、二阴山区。多年的掠夺性采挖,使野生甘草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对野生甘草生活习性和环境因子研究的基础上,将野生甘草种子采集和人工育苗栽培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出了甘草种苗人工繁育技术要点,并在人工管护和补植技术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和野生抚育示范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朱仁愿,丁爱华,李运,邱国玉,丁辉,李岩,张彩霞,刘光瑞[4](2019)在《兰州市中药材人工种植现状调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推进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精品化种植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6月-2018年12月,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通过电话与各区县农业局沟通、与有关乡镇政府联系和实地走访调查三种方式,对兰州市各区县中药材种植地中药材的品种、面积、产量和产值、栽培技术、加工方式等情况进行调研及统计,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药材种植的合理化建议。结果与结论:2018年全年,兰州市共有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21种,种植总面积约51万亩,年产量达17万吨,年产值超17亿元,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育苗移栽、覆膜或直接播种的形式,加工则以晾晒为主。兰州市人工种植中药材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特色品种突出、道地性得到保证、中药材种植与旅游相结合带动经济发展。但是也存在达不到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品种退化、基础研究落后、自然灾害严重等问题。建议兰州市应在加大宣传、扩大优势的同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展构建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强良好农业规范(GAP)意识,加强科学研究力度,探索中药材良种繁育技术,开展中药材保险,保障种植产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兰州市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精品化种植。

蔺菊芬,孙丽娜,严焕兰[5](2019)在《河西走廊地区甘草的塑料网格育苗技术》文中指出结合河西走廊地区甘草育苗现状和根系生长特点,借鉴塑料网格育苗技术优势,提出了河西走廊地区甘草的塑料网格育苗技术,为提高育苗质量、简化起苗操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白如霄,范守杰,罗静静,崔瑜,王赓起[6](2019)在《塔额盆地中药材引种筛选与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筛选适合塔额盆地种植的中药材品种,通过种子直播和育苗移栽的两种方式,对引进的8种中药材进行种植,最终通过产量、经济效益来分析这些中药材中,哪些品种适合本地种植。8种中药材中,发芽率和发芽时间均不同,发芽率介于15%~86%之间;发芽时间介于第四天至第十五天;产量最高的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其产量为894kg/亩;亩收益最高的为柴胡Bupleurum chinense,达到9 310元/亩。8种中药材中,柴胡、甘草、板蓝根Radix Isatidis和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为适合我区种植。

王进明,顾淑琴[7](2018)在《育苗方式对甘草种苗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育苗效率和成苗质量,本研究设置温室穴盘育苗、温室苗床育苗、露地育苗3种育苗方式分析其对甘草种苗出苗率、移栽成活率及株高、根长、叶片数、总鲜重等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后20 d时,温室苗床和穴盘育苗平均出苗率分别达到54.8%和53.8%,极显着高于露地出苗率31.4%(P<0.01);2)播后60 d移栽,温室内苗床和穴盘育苗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2.3%和91.1%,而传统露地苗为93.5%,但三者差异不显着(P>0.05);3)播种后传统露地苗各性状指标都高于温室苗,其中叶片数和总鲜重两指标表现最为明显。传统露地育苗种苗性状指标高,但育苗时间较长(近一年),占用耕地;而温室育苗生物量较低但出苗率较高,育苗时间短(约60d)。生产中可以采用温室苗床育苗绿体移栽技术来提高甘草育苗效率,降低育苗时间和土地成本。

王徐建[8](2017)在《甘草倾斜移栽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草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而且在食品工业中也有广泛的应用。随着甘草需求量的增加,野生甘草资源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工栽培甘草已成为解决甘草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直播法因其幼苗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根系深,在收获时难以挖掘。研究表明,甘草种植可以采用育苗移栽方式,收获时不需挖深,易于机械化收获作业,甘草能健康生长,品质好,产量高。育苗移栽是人工栽培甘草理想的栽培模式,且甘草倾斜移栽在适应性、产量方面优于水平移栽。因此本文结合甘草根苗育苗移栽的农艺要求设计了甘草倾斜移栽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早地移栽机和移栽农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计获得移栽用甘草根苗的尺寸参数,通过设计甘草根苗振动分离排序装置建立振动分苗排序的临界参数模型,经试验验证甘草根苗振动分离的可行性,为整机分苗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2、进行了甘草根苗倾斜移栽关键工作部件——甘草根苗水平投苗倾斜移栽开沟器理论研究、设计与试验。本文基于开沟器土壤回流特性利用解析法设计建立开沟器结构参数、工作参数与倾斜V行断面沟倾斜角度、沟底长度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倾斜V型断面沟倾斜角度的主要因素是开沟器土壤回流口角度,影响沟底长度的因素主次为开沟器作业深度、开沟器土壤回流口角度、开沟器翼板间距、土壤休止角、开沟器作业速度。所建数学模型理论和试验结果误差小于4%,该数学模型可用于实现特定要求的倾斜V型断面沟的开沟器的参数获取。通过投苗试验验证,开沟器作业速度为影响甘草根苗水平投苗移栽后甘草根苗倾斜角度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甘草移栽后甘草根苗倾斜角度参数模型,获得开沟器水平投苗优化参数公式,通过EDEM离散元仿真软件进行优化仿真试验,确定开沟器水平投苗优化参数公式可用来进行开沟器优化参数获取。经试验验证,为保证移栽后甘草根苗的倾斜角度,应选择甘草滞后投苗系数η≥1即甘草根苗投苗滞后投苗距离偏差E≥0。3、分析了甘草根苗倾斜移栽机提升装置提升状态模型确定提升装置能够实现无自锁提升的初始状态。设计了甘草根苗辅助分苗、输苗、投苗装置,并进行各部件空间结构配置。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甘草根苗倾斜移栽机,并进行了大田试验,4行甘草根苗倾斜移栽机作业质量良好,甘草根苗倾斜移栽后根苗株距满足甘草根苗移栽的农艺要求,且甘草根苗移栽株距、芽端深度误差均在5%以内,甘草根苗倾斜移栽机作业稳定性好。

李学斌,陈林,李国旗,安慧[9](2013)在《中国甘草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其繁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一种重要的食用、饲用及轻工业用原料商品。中国甘草以其独特的形、色、质、味及传统的有效运用,在世界市场享有盛誉。从甘草分类学、生物学特征概述了中国甘草资源的自然特性:在中国,甘草属植物约有29种6个变种,其中只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列入国家药典;甘草为深根性植物,主要通过地下水平根茎进行繁殖,由于其种子硬实率极高,自然状态下很少进行有性繁殖。从甘草的分布学特征、区划学特征和产区学特征阐述了甘草的生态学特征:甘草作为干旱地区的自然资源之一,生态幅度较宽,分布较广,亚洲中部古老而干旱的高原是其分布的中心,其中新疆、内蒙古、宁夏和甘肃是其主产区。通过种子繁殖、根茎无性繁殖和组培快繁分析了近年来甘草的繁殖技术的发展。同时,展望了建立多元化、科学化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是中国甘草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刘飞云[10](2012)在《人工种植甘草两种栽培方式对比分析》文中提出人工种植甘草主要有直播和育苗移栽等种植方式,本文通过多年实践,分析了2种栽培方式的特点,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二、甘草育苗移栽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草育苗移栽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丹参研究现状
    第三节 种植方式对作物的影响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第一节 丹参种子质量检验
    第二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
    第三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营养液筛选优化研究
    第四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基质筛选优化研究
    第五节 丹参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评价研究
    第六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第一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研究
    第二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第三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第一节 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与产量比较研究
    第二节 各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第一节 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第二节 穴盘苗垄作覆膜与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第三节 穴盘苗移栽后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草的概述
        2.1.1 甘草的命名和分类
        2.1.2 甘草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2.1.3 甘草的生态学特性
        2.1.4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1.5 甘草的用途
        2.1.6 甘草的栽培
    2.2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2.2.1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历史
        2.2.2 甘草真菌病害及其病原种类
        2.2.3 其它潜在微生物
        2.2.4 甘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2.2.5 甘草属病害防治
第三章 甘草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地点
        3.2.2 病害调查和采样
        3.2.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2.4 病原菌的鉴定
        3.2.5 致病性测定
        3.2.6 其它病害
    3.3 结果
        3.3.1 甘草病害种类
        3.3.2 甘草主要病害和病原
        3.3.3 其它菌株对甘草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病害及定点调查点的选择
        4.2.2 气象数据收集
        4.2.3 病害调查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3.1 甘草锈病的发生规律
        4.3.2 甘草黑斑病的发生规律
        4.3.3 甘草根腐病的发生规律
        4.3.4 甘草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4.3.5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4.4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样地及采集病株
        5.2.2 株高和生物量的测定
        5.2.3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5.2.4 无机元素的测定
        5.2.5 甘草酸和甘草苷的测定
        5.2.6 氨基酸的测定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病害对甘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5.3.2 病害对甘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5.3.3 病害对甘草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5.3.4 病害对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影响
        5.3.5 不同病害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率
        5.3.6 病害对甘草氨基酸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杀菌剂防治甘草病害的初步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2.1.1 供试菌株
        6.2.1.2 供试杀菌剂
        6.2.1.3 杀菌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6.2.1.4 测量方法
        6.2.2 田间杀菌剂药效试验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3.2 田间杀菌剂筛选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资助项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致谢

(3)靖远县野生甘草资源调查及人工抚育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野生甘草资源现状
    1.1 主要分布范围和存量
    1.2 分布规律
    1.3 分布密度
    1.4 病虫害发生情况
    1.5 品种鉴定
2 野生甘草植物学特性及生长发育进程
    2.1 野生甘草植物学特性
    2.2 野生甘草的生长发育规律
3 甘草种苗人工繁育研究
    3.1 育苗方式对出苗率、移栽成活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
    3.2 育苗地土壤对出苗率的影响
    3.3 播种期对甘草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3.4 甘草种苗繁育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4 野生甘草资源抚育试验研究
    4.1 野生资源封禁管护情况
    4.2 补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4.3 覆盖方式对甘草产籽量的影响
    4.4 移栽方式、移栽密度和采摘期对甘草生长、产量及种子质量的影响
    4.5 野生甘草资源抚育示范研究推广情况
    4.6 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情况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5.2 社会生态效益
6 后续人工抚育工作重点

(4)兰州市中药材人工种植现状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兰州市及其中药材种植基本信息
2 兰州市各辖区中药材种植现状
    2.1 七里河区中药材种植现状
    2.2 西固区中药材种植现状
    2.3 红古区中药材种植现状
    2.4 永登县中药材种植现状
    2.5 榆中县中药材种植现状
3 兰州市中药材种植品种分类信息
4 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4.1 优势
    4.2 存在的问题
5 发展建议
    5.1 加大宣传, 扩大优势
    5.2 对于存在问题, 有以下几点建议
        5.2.1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发展构建中药材种植基地
        5.2.2 加强良好农业规范 (GAP) 意识
        5.2.3 加强科学研究力度, 探索中药材良种繁育技术
        5.2.4 开展中药材保险, 保障种植产业发展

(5)河西走廊地区甘草的塑料网格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塑料网格育苗的技术亮点
    1.1 适应不同规模的种苗需求
    1.2 减少起苗伤根
    1.3 提高育苗质量
2 河西走廊地区甘草的塑料网格育苗技术
    2.1 育苗前期准备
        2.1.1 苗床的准备
        2.1.2 塑料网格苗床的制作
        2.1.3 浇水
    2.2 播种
        2.2.1 播前种子处理
        2.2.2 播种
    2.3 播后管理
    2.4 起苗移栽
3 结语

(6)塔额盆地中药材引种筛选与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中药材的出苗时间及出苗率
    2.2 不同中药材在两种种植模式下的保苗率
    2.3 不同中药材生物量
    2.4 中药材产量分析
    2.5 中药材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7)育苗方式对甘草种苗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种子处理
    1.4 试验设计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育苗方式对甘草出苗率和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2.2 育苗方式对甘草苗期株高的影响
    2.3 育苗方式对甘草苗期茎粗的影响
    2.4 育苗方式对甘草苗期根长的影响
    2.5 育苗方式对甘草苗期根粗的影响
    2.6 育苗方式对甘草苗期叶片数的影响
    2.7 育苗方式对甘草苗期植株鲜重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8)甘草倾斜移栽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移栽机械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国内甘草类长根茎作物移栽机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甘草根苗物理特性及开沟器作业土壤回流特性探究
    2.1 甘草根苗物理特性研究
    2.2 开沟器土壤回流特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草根苗振动分苗装置的设计及试验
    3.1 甘草根苗振动分苗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2 甘草根苗振动分苗装置的设计
    3.3 甘草根苗振动分苗装置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草倾斜移栽开沟器设计及试验
    4.1 开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4.2 倾斜移栽开沟器的参数设计
    4.3 开沟器投苗位置参数模型的建立
    4.4 开沟器倾斜V型断面沟成型土槽试验
    4.5 开沟器投苗试验
    4.6 甘草根苗倾斜投苗滞后投苗试验验证
    4.7 甘草根苗水平投苗滞后投苗试验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草根苗水平投苗理论分析及离散元仿真优化
    5.1 甘草根苗水平投苗倾斜移栽理论分析
    5.2 甘草根苗水平投苗倾斜移栽开沟器的优化
    5.3 离散元甘草根苗水平投苗倾斜移栽开沟器作业仿真可行性验证
    5.4 甘草水平投苗倾斜移栽开沟器离散元仿真优化设计
    5.5 甘草根苗水平投苗倾斜移栽开沟器的优化试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甘草倾斜移栽机设计与试验
    6.1 甘草倾斜移栽机作业流程图
    6.2 辅助分苗、输苗、投苗机构的设计
    6.3 平行四杆提升机构的设计
    6.4 附件设计
    6.5 液压系统的设计
    6.6 传动路线设计
    6.7 整机设计及田间试验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中国甘草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其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甘草资源的自然特征
    1.1 分类学特征
    1.2 生物学特征
2 甘草资源的生态学特征及其分布
    2.1 分布学特征
    2.2 区划学特征
    2.3 产区学特征
3 甘草的繁殖技术研究
    3.1 种子繁殖技术
        3.1.1 直播及其配套技术
        3.1.2 根茎无性繁殖技术
        3.1.3 组培快繁技术
4 甘草繁殖技术存在问题及其展望

(10)人工种植甘草两种栽培方式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甘草种植主要栽培方式
    1.1 直播
    1.2 育苗移栽
2 人工甘草种植栽培技术
    2.1 土地准备
    2.2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2.3 播种
    2.4 田间管理
        2.4.1 早期管理
        2.4.2 科学水肥运筹
    2.5 育苗移栽方法
    2.6 采收
3 两种栽培方式比较
    3.1 栽培管理
    3.2 产量表现
    3.3 品质比较
    3.4 两种方式效益比较
4 小结

四、甘草育苗移栽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D]. 王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D]. 吕卉. 兰州大学, 2020
  • [3]靖远县野生甘草资源调查及人工抚育研究综述[J]. 顾淑琴,王进明. 中国水土保持, 2020(06)
  • [4]兰州市中药材人工种植现状调研[J]. 朱仁愿,丁爱华,李运,邱国玉,丁辉,李岩,张彩霞,刘光瑞. 中国药房, 2019(11)
  • [5]河西走廊地区甘草的塑料网格育苗技术[J]. 蔺菊芬,孙丽娜,严焕兰.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9(02)
  • [6]塔额盆地中药材引种筛选与经济效益分析[J]. 白如霄,范守杰,罗静静,崔瑜,王赓起.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9(02)
  • [7]育苗方式对甘草种苗质量的影响[J]. 王进明,顾淑琴. 草业科学, 2018(01)
  • [8]甘草倾斜移栽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D]. 王徐建.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9]中国甘草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其繁殖技术研究[J]. 李学斌,陈林,李国旗,安慧.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4)
  • [10]人工种植甘草两种栽培方式对比分析[J]. 刘飞云. 新疆农垦科技, 2012(03)

标签:;  ;  ;  ;  ;  

甘草移栽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