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领导体制改革探讨

医院领导体制改革探讨

一、医院领导体制改革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常广明,马强,孙冬莹,王永晨[1](2021)在《党对公立医院领导的历史演进、内在逻辑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党领导卫生健康战线的生力军,是党联系人民、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回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公立医院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演进历程,可挖掘其中清晰的内在逻辑:党的宗旨是公立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遵循,党的阶段性纲领是公立医院干事创业的动力之源,党的指导思想为公立医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公立医院发展的一切统领和根本保证。在当前不确定的医疗卫生环境下,公立医院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深化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集中体现,有助于构筑党领导下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中国道路。

郭儒雅,姜雪,周蕾,刘温文,金昌晓[2](2021)在《公立医院治理机制演变、问题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实现公立医院党的全面领导的关键制度。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党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对于促进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立医院治理机制的演变过程,基于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了公立医院领导体制转换的有效实施路径,发挥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推动医院的良性发展。

董成伟[3](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取得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成功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中国在世界上的“抢眼表现”,形成举世瞩目的“中国之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彰显举国体制的现实例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运用举国体制的强大制度威力,全民抗疫取得了战略性成果,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双胜利。后疫情时代,面临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亟需发挥举国体制这一重要法宝,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卡脖子”技术攻关,在新一轮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中占据优先位置,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深入探析举国体制的理论渊源,清晰梳理举国体制的逻辑演进,总结概括举国体制的运行机理,形成对于举国体制的科学认识,有助于拓展“中国之治”的学术话语表达,有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为独立自主进行重大科技攻关、成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高效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制度保障。为此,本文以近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详细论述了举国体制的基本概念、显着优势、原则属性、理论资源、发展历程、实践机理等内容,阐明了举国体制是实现全国人员、资源、组织、部门一盘棋,以快速动员和快速调集的方式,确保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保障和供应的制度安排。面对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深层次变革,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实践领域、实践基础、实践根基、基本经验和实践进路等问题,以更好阐明举国体制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引,明确举国体制的方向和任务,有助于为我国集中力量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制度保障。具体来说,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为全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基本概述。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的基本概念、显着优势、基本原则和基本属性,阐明了举国体制的内涵和外延,厘清了举国体制及其相关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理论内核,为举国体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理论渊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举国体制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也包含新时代健全和完善举国体制的总体意见及理论和实践的要求。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是指从制度生成、制度实践和制度比较等方面总结和概括举国体制的理论资源。第四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历史逻辑。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数字文明三个发展时期;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充分运用和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办成了许多大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举国体制是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制度优势,经历了制度建构和形成、发展和完善以及拓展和创新三个演进阶段。第五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实践逻辑。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的实践根基、内在机理、实践方法。举国体制的实践根基包括:政治根基、经济根基、文化根基和社会根基。举国体制的内在机理包括:组织构成、制度规范、方向原则。举国体制的实践方法包括:互动的责任网络格局、多部门协同、多领域合作、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科学的宏观调控。第六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未来发展思考。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如何坚持好和发展好举国体制:深化关于举国体制的认知和研究;夯实党领导举国体制的各项制度保障;夯实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总之,通过全面总结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论文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有力保证。通过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我们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办成了许多大事、难事、急事。二是中国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党和人民在实践中通过逐步探索而确立起来的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之后,举国体制的实践向度更加明确,制度框架逐步构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启,使举国体制的实践维度不断拓展,作用优势不断彰显,制度规范逐步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举国体制作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有了更多的现实例证,制度构建不断完善。三是举国体制显着优势集中体现在党带领人民进行重大科技攻关、重大工程建设、抗击自然灾害及新冠疫情防控等“大事”上。

穆希琳[4](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郝旭东[5](2021)在《“放管服”改革以来内蒙古抗震设防协同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以来,“放管服”改革的工作被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抗震设防管理的相关工作产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使得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更加规范,建设工程审批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企业投资成本也相应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取消了抗震设防的事前审批事项,监管方式也自然而然由事前监管的模式转向事中事后监管,监管模式的转变给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再加上2018年机构改革后,市县基层抗震设防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导致基层抗震设防要求落实与监管部门出现了履职不到位的情况,加重了抗震设防领域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而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怎么重建抗震设防监管机制,怎么厘清政府各部门职责,是当下自治区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抗震设防管理跨部门协同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如何理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抗震设防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重建抗震设防监管机制开展研究,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建立研究框架,尝试提出通过跨部门协同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对内蒙古自治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且指出了管理问题带来的非预期后果,通过分析得出横向、纵向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协同机制不完善就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借鉴了其他省份的管理经验,从跨部门协同的结构性安排、法律法规规制、标准协同、机制运行等几个方面给出了解决建议。

李佳芮,梁栓铭,谭雅茹,杨风,朱俊敏[6](2021)在《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核心地位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将党建工作融入医院领导核心,推动公立医院领导体制改革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当前公立医院领导体制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为现代医院领导体制改革提供政策支持,由此也确定了新形势下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核心地位,从而有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刘晓波[7](2021)在《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医联动”改革研究》文中指出“三医联动”就是实现我国医疗、医保和医药三个领域的改革联动,即用改革的办法实现集医疗体制、医保体制、医药体制的联动,打造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三医联动”改革的推进在不同的会议上都被提及,无论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举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还是在各医疗相关部委组织的医改会议上,均提到我国医疗改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医联动”的协调推进。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宣告胜利,人民实现了从温饱的基本需要向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这就与当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完善不相适应,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对于医疗改革的完善,以满足于人民群众对于享受高质量健康服务的社会需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持续推进“三医联动”,实现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注重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改革,规范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此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同时国务院又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健康中国建设理念。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体制、医保体制和医药体制于一体,且具有联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理念的践行,我国“三医联动”改革的方向就变的更加明确,即实现医疗体制、医保体制和医药体制改革的共同发力,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完整构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从党中央的提出以及从政府层面对于健康中国行动的践行,“三医联动”改革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一招。作为我国新医改的主要改革方略,从医疗改革、医保改革和医药改革各个领域的改革内容和成效以及其联动的内容和成效来分析“三医联动”改革举措推行的必要,这不仅对于国家整体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还对于解决医疗改革这一难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的解决办法。

宋晓娟[8](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研究说明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管淑慧[9](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王晓倩[10](2021)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工作发展对策探究 ——以S医院为例》文中提出伴随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化与“健康中国”等相关政策的逐步推行,病历电子化开始普遍实施,互联网远程医疗也随之向常态化趋势发展,大众健康意识同样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些变革对医院档案工作在辅助提升医院管理运营、提升医疗服务便利性、提炼医院文化、开发医疗档案以提升群众健康意识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上述背景下,医院档案工作愈发重要,承担着为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信息保障的重要作用。笔者运用实地调研法对S医院档案工作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剖析新医改政策对医院档案工作中产生的新诉求,笔者认为针对新医改政策下医院档案工作的开展若想在辅助医院运营以及发挥其社会公众价值上做出其应有贡献,亟需在医院职工档案意识、档案管理人员配置、档案管理制度、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方面进行提升与改善。最后笔者针对S医院存在的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提高全院档案意识、建立健全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培养、推进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医院档案开发与利用,以期使医院档案工作更好的辅助医院的运营与发展,尽可能的满足新医改的相关要求。

二、医院领导体制改革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领导体制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党对公立医院领导的历史演进、内在逻辑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党对公立医院领导的历史演进
    1.1 起步阶段:党组织统一领导医院工作(1949—1961年)
    1.2 雏形阶段: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1962—1965年)
    1.3 有动荡阶段:革命委员会领导医院工作(1966—1977年)
    1.4 恢复阶段: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1978—1984年)
    1.5 转变阶段:院长负责制(1985—2017年)
    1.6 回归阶段: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2018年至今)
2 党对公立医院领导的内在逻辑与启示
    2.1 党的宗旨是公立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遵循
    2.2 党的阶段性纲领是公立医院干事创业的动力之源
    2.3 党的指导思想为公立医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4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公立医院发展的一切统领和根本保证
3 结语

(2)公立医院治理机制演变、问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公立医院治理机制演变
    1.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年—1978年):国有国营阶段
        1.1 首长负责的“一长制”(1949年—1956年)。
        1.2 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1956年—1961年)。
        1.3 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1961年-1966年)。
        1.4 革命委员会领导体制(1966年—1978年)。
    2.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9年):公立医院扩大自主经营管理权后的盈利性经营阶段
        2.1 党委(总支、支部)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责任(1978年—1982年)。
        2.2 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1982年—1997年)。
        2.3 院长负责制(1997年—2017年)。
    3. 新医改时期(2009年—今):公立医院改革发展阶段。
        3.1 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作用)(2017年—2018年)。
        3.2 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2018年—今)。
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的重大时代意义
当前公立医院领导体制存在的现实问题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优化路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基本概述
    2.1 举国体制的基本概念
        2.1.1 举国体制的提出
        2.1.2 举国体制内涵的界定
    2.2 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
        2.2.1 独立自主进行重大科技攻关的显着优势
        2.2.2 成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显着优势
        2.2.3 高效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显着优势
    2.3 举国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属性
        2.3.1 举国体制的基本遵循
        2.3.2 举国体制的基本原则
        2.3.3 举国体制的基本属性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举国体制思想
        3.1.1 举国体制是国家治理思想的具体呈现
        3.1.2 举国体制是权威思想的集中体现
        3.1.3 举国体制是集权思想的时代映现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举国体制思想
        3.2.1 举国体制是党的独特优势的集中彰显
        3.2.2 举国体制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
        3.2.3 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的制度创新
    3.3 新时代健全和完善举国体制的理论和实践要求
        3.3.1 健全和发展举国体制的治理机制
        3.3.2 构建举国体制治理机制的话语体系
        3.3.3 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历史逻辑
    4.1 对文明史的通贯考察中,理解和传承举国体制
        4.1.1 农业文明时期的举国体制
        4.1.2 工业文明时期的举国体制
        4.1.3 数字文明时期的举国体制
    4.2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举国体制
        4.2.1 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重要经验
        4.2.2 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重要机制
        4.2.3 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重要法宝”
    4.3 对举国体制构建和演进的深刻把握中,创新和完善举国体制
        4.3.1 举国体制的构建和形成
        4.3.2 举国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4.3.3 举国体制的守正和创新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实践逻辑
    5.1 举国体制的实践根基
        5.1.1 政治根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1.2 经济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5.1.3 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1.4 社会根基:和谐稳定的社会治理
    5.2 举国体制的实践机制
        5.2.1 举国体制的组织构成
        5.2.2 举国体制的制度规范
        5.2.3 举国体制的基本要求
    5.3 举国体制的实践方法
        5.3.1 互动的责任网络格局
        5.3.2 多部门协同、多领域合作
        5.3.3 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科学的宏观调控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未来发展思考
    6.1 深化关于举国体制的认知和研究
        6.1.1 讲清楚举国体制视域内的“大事”
        6.1.2 引导社会公众充分理解和认识举国体制
        6.1.3 重视举国体制实践经验的总结
    6.2 夯实党领导举国体制的各项制度保障
        6.2.1 加强党对举国体制统一协调运行的领导机制
        6.2.2 巩固党对举国体制统一协调运行的组织保障
        6.2.3 完善党领导人民参与举国体制运行的体制机制
    6.3 发挥公有制经济对于举国体制的坚强支撑
        6.3.1 巩固公有制经济对举国体制的物质基础保障
        6.3.2 强化国有经济对举国体制的战略支撑作用
        6.3.3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举国体制的科技支撑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工会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1.2.3 互助互济
        1.2.4 工会互助制度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1.3.3 论文篇章结构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现实意义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国内文献回顾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2.2 国外文献回顾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2.3.1 学术贡献
        2.3.2 研究局限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放管服”改革以来内蒙古抗震设防协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框架和方法
        1.研究思路和内容
        3.可能的贡献与局限性
一、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阐述
    (一)基本概念阐释
        1.抗震设防
        2.地震安全性评价
        3.地震烈度
    (二)相关理论
        1.政府监管理论
        2.跨部门协同理论
二、内蒙古抗震设防管理现状
    (一)提高抗震设防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二)“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管理体制
        1.“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管理机构设置
        2.“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管理机构职责
        3.“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的监管
        4.“放管服”改革前的抗震设防执法机制
    (三)“放管服”改革以来的抗震设防管理
        1.抗震设防管理“放管服”以来行政审批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抗震设防管理“放管服”以来机构改革的主要措施
        3.抗震设防管理“放管服”改革的成效
三、“放管服”改革以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
        1.抗震设防要求落实监管不到位
        2.抗震设防工作遭到弱化
    (二)抗震设防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抗震设防管理部门间政策的横向不协同
        2.现有跨部门协同架构作用不明显
        3.抗震设防管理部门与非抗震设防管理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缺乏
        4.上下级抗震设防管理部门之间的纵向协同缺乏
        5.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四、其他地区抗震设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其他地区抗震设防管理体制和机制设置模式
        1.河南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规制模式
        2.河北省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和模式
        3.河北省基层市县地震部门或者机构设置模式
    (二)启示
        1.法律可操作性强可以明确政府和市场边界
        2.抗震设防联合竣工验收是事中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3.联合发文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法律的缺陷
        4.有序的行政管理体制可以推动履职尽责
五、抗震设防管理跨部门协同对策建议
    (一)加强跨部门结构性安排的协同
        1.优化现有跨部门横向协同机构的运行
        2.合理设置抗震设防纵向管理机构
    (二)加强抗震设防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协同
        1.多部门合作完善现有地震安全性评价规章
        2.加强一般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衔接
    (三)加强跨部门协同程序性的运行机制建设
        1.跨部门协同事项的认定
        2.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启动
        3.跨部门协同的具体形式
    (四)完善跨部门协同配套措施
        1.构建统一的审批监管平台
        2.建立建设工程施工图数字化联合审查系统
        3.建立监管信息共享管理制度
        4.培育协同意识
        5.提升协同能力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核心地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医院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
二、新时代背景下实行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三、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保证现代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础
四、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构建现代公立医院决策机制的基石
五、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其他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根本
六、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制约医院腐败的制度保障
七、结语

(7)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医联动”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医联动”改革的背景
    (一)健康中国行动的提出
    (二)人民对于健康的需求
    (三)新医改的需要
二、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医联动”改革的内容
    (一)医疗体制改革
        1.公立医院改革
        2.医疗收费改革
        3.分级诊疗体系
    (二)医保体制改革
        1.城乡医保改革
        2.医保覆盖范围扩大
        3.医保支付方式
    (三)医药体制改革
        1.药品集中采购
        2.药品种类调整
        3.医药资源的流通管理
    (四)“三医联动”的联动作用
三、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医联动”改革的成效
    (一)医疗改革的成效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显着增加
        2.现代医疗体制明显
    (二)医保改革的成效
        1.医保报销效果明显
        2.医保制度建立健全
    (三)医药改革的成效
        1.集中采购效果明显
        2.药品流通管理制度健全
    (四)“三医联动”的成效
四、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医联动”改革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存在问题
        1.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
        2.医保改革存在的问题
        3.医药改革存在的问题
        4.“三医联动”存在的问题
    (二)解决对策
        1.完善医疗保障
        2.优化医疗服务
        3.健全监管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10)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工作发展对策探究 ——以S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新医改政策及医院档案工作相关知识概述
    第一节 医院档案工作概述
        一、医院档案工作的特点
        二、医院档案工作的意义
    第二节 新医改政策内容
        一、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二、推进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
        三、进一步促进用药结构合理化
        四、深入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五、进一步完善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
        六、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新医改对医院档案工作的新诉求
        一、提升档案信息服务能力
        二、扩大档案信息服务范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S医院档案工作现状调研
    第一节 S医院档案管理现状
        一、S医院概述
        二、S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
    第二节 新医改背景下S医院档案工作现存问题
        一、档案管理意识相对淡薄
        二、档案管理人员配置有待优化
        三、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四、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开展力度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工作发展改进建议
    第一节 提高全院档案意识
        一、提升领导对医院档案重视程度
        二、提升全院职工档案意识
    第二节 建立健全医院档案管理制度
        一、医院档案管理制度与时俱进
        二、建立切实有效的医院档案管理考核制度
    第三节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培养
        一、解决业务量大与人员编制紧张的矛盾
        二、增强对在岗人员的专业培训
    第四节 推进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加大医院档案管理设施资金投入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好数字化资源的管理
        三、建立信息化安全体系
    第五节 进一步深化医院档案开发与利用工作
        一、充分挖掘医院各类档案资源价值
        二、医院多元化开展各类档案编研工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2017年颁布医疗文件
附录2 2009年至2020年医疗相关文件发布目录
附录3 访谈提纲
致谢

四、医院领导体制改革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党对公立医院领导的历史演进、内在逻辑及启示[J]. 常广明,马强,孙冬莹,王永晨. 中国医院管理, 2021(12)
  • [2]公立医院治理机制演变、问题与展望[J]. 郭儒雅,姜雪,周蕾,刘温文,金昌晓. 医院管理论坛, 2021(11)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研究[D]. 董成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4]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5]“放管服”改革以来内蒙古抗震设防协同管理研究[D]. 郝旭东.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核心地位探讨[J]. 李佳芮,梁栓铭,谭雅茹,杨风,朱俊敏. 河北企业, 2021(06)
  • [7]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医联动”改革研究[D]. 刘晓波. 渤海大学, 2021(02)
  • [8]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9]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10]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工作发展对策探究 ——以S医院为例[D]. 王晓倩. 黑龙江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医院领导体制改革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