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主持电视节目的方式和主持人对现场的控制能力

浅析主持电视节目的方式和主持人对现场的控制能力

一、浅析电视节目主持方式及主持人的现场驾驭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郑广鑫[1](2021)在《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节目的蓬勃发展,“互动”成为网络视听内容的内核,多版本和衍生类网络访谈节目随之增加。网络访谈节目深受大众喜爱,在网络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究其原因,与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独特风格与语言策略密不可分,节目主持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从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出发,运用语用学中的语用策略等理论,以近三年受关注的网络访谈节目为研究语料,探究角色新特征背景下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用策略模式以及使用成因,并对其能力提升提出建议。研究发现,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通常会承担多重角色,角色新特征影响下语用策略丰富、立体、多样,灵活且富有变化。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用策略不仅增强了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表达,还强化了节目整体的传播效果。全文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讨论了研究缘起、国内外电视访谈节目主持和网络访谈节目主持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创新之处。本文以近三年网络上关注度高的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用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对象新、研究角度新。第二部分通过梳理网络访谈节目的发展历程,对网络访谈节目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概念、特点以及语用策略特征。第三部分从角色新特征视角入手,分析了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用策略。作为网络访谈节目的传播主体,主持人在节目中担当讲述者、引导者、探询者、倾听者、调控者多重角色。本章以此为基础,立足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角色新特征,讨论了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陈晓楠、窦文涛、高晓松、姜思达等人在不同角色定位下使用的语用策略。第四部分从言外环境和言内环境两个层面入手,分析了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的使用成因。这里既有宏观的社会语境、中观的媒介语境、微观的节目语境,同时也有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语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因素的分析。第五部分根据前文的研究,从外部媒介环境和内部发展空间两个方面对网络访谈主持人语用策略能力提升提出合理化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语。本文从语用策略视角分析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交际语言,深入研究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不同角色定位下的言语策略使用,既可以比较充分地探究在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使用问题,又可以更好地提升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效率。

熊艳[2](2020)在《新媒体背景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素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与社会领域耦合的日趋深化,新媒体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信息媒介,社会各界纷纷思索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电视节目主持人也不例外.就传统电视媒体而言,无论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对业态的重构,还是"数字孤岛"时代对传统电视媒体的传信隔绝,都对其业务造成了巨大挑战.相对来说,因缺乏与新媒体相适应的精准营销,电视媒介面临着大批客户流失的尴尬境地.在这一背景下,电视节目主持人如果仍然只是扮演以往制作体系中的"传声筒"角色,便无法乘上媒介融合的行业风口,帮助电视媒体走向未来.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除了要保持过硬的政治素养、学会在新媒体背景下展现自身专业性,还要刻苦钻研各项业务技能,如此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陈慧欣[3](2020)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角色转变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各种通信技术不断被开发与普及,媒体行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融媒体时代。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融媒体时代智能化、高交互性、多平台运行的媒介环境使得主持人的身份、言语规范及生物主体性受到了挑战;同时,主持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把握媒体融合的时代进程,通过不断的调整角色定位以及与受众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主持人更好的与时代接轨,也会使主持行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因此,主持人角色的转变迫在眉睫。本文旨在以主持人在融媒体环境下的时代特征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其角色转变具体表现及应对策略。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通过查阅理论资料和分析现有文献,梳理出融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人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整理总结出主持人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其次,运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传统主持人与融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人作比较研究,整理出融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的发展特征及其应对策略。最后,通过自身在媒体从业中参与负责的专题片《隰有好梨,稀有好梨》为研究对象,实践性地探讨主持人在一档节目中的角色转变,策划并执行了以脱贫攻坚特别栏目为垂直领域的新闻专题类融媒体录播方案,将互联网平台抖音视频与传统电视录播节目形式相结合,主持人室内演播厅与户外实景多重场地、多种主持风格相结合,以推动隰县脱贫攻坚工作为主题进行了毕业作品创作。本文通过以上结论及作品中主持人角色转变后对节目效果的积极影响,对融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策略,对于主持人行业在新时代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创新价值。

王明月[4](2020)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语言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保持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大、要求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化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传播的有力渠道肩负着引导受众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文化繁荣的重任。因为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意义的特殊性,其主持人需要依据节目定位、节目特点和传播目的把节目内容传播出去。让节目兼顾娱乐精神和文化特性,受众在观看节目时得到娱乐性和知识性的双重满足。本文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及优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结合作者担任主持人的毕业作品,探讨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作为文化类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首先要有足够的内在素养,这包括艺术素养和文学素养。文学修养是传播文化的基础,艺术素养决定了节目的质量和高度。主持人除将内在素养作为节目的底气外,在语言的表达上还有另外的重要一环,那就是语言的塑造。越来越多的主持人不再只做仅仅舞台上表达的人,而是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中,通过多年的主持经验把握舞台的效果和受众心理期待,从前期的内容策划到主持人语言的撰写,有了主持人的参与才会让被访问者感受到情感的力量,让节目的主题更能感染受众。主持人在有足够的素养基础上,强有力的语言塑造状态下,最后的语言表达是最后的关键一环,能说善问为节目打造文化意境,副语言的增强语言效果,共同作用为受众带来精彩的节目。

张楠[5](2020)在《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构成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大众选择和观看视频的习惯已经发生变化。全国电视观众规模、收视率不容乐观,观众总量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湖南卫视领衔的电视媒体收紧版权后,各大视频网站逐渐加强内容自治的战略模式,由此基于网络传播的综艺节目应运而生,卫视竞争演变成综艺节目的竞争。同时根据《2019年网络视频预测》可分析得出视频观看增长量正逐年递增,受众需求量增大,因此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数量呈增长趋势。在网络综艺节目中主持人与节目之间互生共存的现象更加明显,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主体,在节目的推广和传播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力决定深度和高度,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能力一方面决定节目质量的高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下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受众需求的转变,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与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略显差异。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在承接传统电视主持人能力的基础上,加入鲜明的时代特点,形成在网络平台下的主持人能力。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能力构成由五个分项组成,分别是政治文化素养能力、心理素养能力、思维能力、网络媒介素养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时本文将深入探讨分析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主持人的能力构成要素及其形成的原因和提升策略。全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对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的背景及其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确定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对主持人行业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一章对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及主持人能力进行概念界定,从而为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能力构成做好理论基础;第二章选取了热门主持人案例进行语料分析,阐述了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构成元素;第三章研究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构成的影响因素,阐述了时代语境、受众结构和主持人的综合素养对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产生的影响;第四章研究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能力提升策略,以期为当下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行业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杜雪[6](2020)在《广播新闻节目记者型主持人角色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地位不断提高,新闻节目主持人单一的职业角色已不能满足受众期待。无论在广播还是电视媒介领域,受众对记者型主持人的呼声都愈发强烈。记者型主持人最早出现于西方媒体。本文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特点及形势的梳理,发现我国记者型主持人发展与之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其中广播新闻节目记者型主持人发展不足。本文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我国记者型主持人的内涵、特点及其发展现状进行阐释,并对其传播实践中的角色定位、角色任务、角色能力和角色期待进行分析。本文采用个案对比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分别为浙江交通之声节目主持人孙婧、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业开创者爱德华·默罗,以及前央视着名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柴静。研究发现,在广播新闻节目中,记者型节主持人显然具有更高的节目创作能力和现场掌控能力,更深厚的新闻素养、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而西方媒体更擅长发挥记者型主持人的品牌效应,我国广播媒体对此仍需努力。目前我国广播新闻节目记者型主持人在传播实践中存在知识结构单一、脱离新闻现场等问题,未来发展仍有很大空间。本文提出了增强广播新闻节目记者型主持人角色认知、加强角色能力塑造、构建个人品牌等建议和策略。

邓丽君[7](2020)在《综艺节目主持人叙事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极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呈现出高度融合势态。从2019年第七届网络视听大会的研究成果看,综艺节目广受大众喜爱,在传媒影视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综艺节目以“寓教于乐”为宗旨,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将向真向善的社会行为通过电子媒介的语境呈现在屏幕上。而此类节目的广受欢迎与节目主持人的叙事模式关系密切。屏幕上有很多优质综艺节目主持人以故事化的社会角色鲜活存在其中,给受众带来心理慰藉。本文从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叙事角色出发,运用跨学科研究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其叙事策略及成因的讨论,探究综艺节目主持人情感共鸣、娱乐轻松、文化导向三种叙事模式。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叙事模式和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叙事研究现状、本文的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探讨了综艺节目主持人通过承担提问者、聆听者、共情者和施惠者角色,使用第三人称全知与限知以及第一人称限知叙事视角,引发节目嘉宾、受众的情感共鸣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的形成原因在于主客体的谈话促进了真情实感的流露,长期互动产生了移情效果。第三章主要讨论了综艺节目主持人娱乐轻松的叙事模式:主持人担任探索者、援助者、体验者和传承者等叙事角色,运用肢体语言强化节目戏剧性和创造正在进行时的身体叙事策略,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这种叙事模式的形成原由在于多元化叙事主体消解了主持人的中心地位和在社会转型时期受众群体的焦虑需要得到缓解。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综艺节目主持人文化导向的叙事模式:综艺节目主持人以说书人、点评者、幽默者和品鉴者等多个叙事角色,采用叙事语言的悬念感、情节点、微观性以及道具符号象征全新叙事时空的叙事策略,对受众进行文化引导。造成这种叙事模式的原因是,优秀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媒体责任意识与受众审美力的提升需求。第五章是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进行总结,并对节目主持叙事的发展之路进行了展望。

禤晓恬[8](2020)在《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探析 ——以毕业作品《井冈翠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是专门对文化事件、文化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和报道的电视节目。它具有文化性和知识性等特征,在当今社会获得了不可代替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受众需求的改变,该类节目在传播手法、内容和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上均有一定程度的体现。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既体现了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和文化内涵,又体现了节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本文以经典案例和笔者的毕业作品《井冈翠竹》为例,对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进行了专门探析。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毕业作品。第二部分探讨了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概念的界定和成因。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指,该类节目主持人长期在文化节目主持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并被受众喜爱、认同的语言特性。其形成受个人成长环境、媒介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第三部分结合当前优秀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探讨了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三种语言风格类型:繁缛与幽默交叉互融型、典雅与远奥交叉互融型、显附与新奇交叉互融型。第四部分从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两个角度,将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不同板块设置下的语言风格特征归纳为:文化性的主持语言,抒描型的配音语言,探讨式的采访语言,以及突出职业色彩的体态语,展现民族文化的服饰语,强化仪式感的镜头前交流语。第五部分探讨了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提升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增强文化认知,提高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沟通能力;坚守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塑造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品牌化。

刘洋[9](2019)在《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意蕴研究》文中提出有声语言,是指相对于无声语言,能发出声音的口头语言,它是自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的自然语言,是在人类信息传递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最为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运用有声语言所进行的人际交流与信息传递的方式即为有声语言表达,演讲、朗诵、谈判、辩论、报告、播音、主持、配音、解说、话务、导游、客服、评书、广播剧、有声读物、讲台授课、对外发言、同声传译、日常会话等等都可以统纳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范畴之中,相关人员通过对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手法的自如驾驭、充分运用,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业务需求,还可以为表达对象带来快慰的审美愉悦。今日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硬实力增强后,文化以及艺术等方面的软实力也同样有待提升。语言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工具,而且也是一门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审美地、艺术地运用语言,可以更好地恢弘语言的功能,从而使之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各个方面发挥最佳效能,并能够使人们时刻体会到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享受。当前,我国的语言及其艺术化的表达更是亟待被关注。从当前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研究的学科边界,奠定了其相应的学理基础,规范了研究范式,总结了部分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也尚未触及问题的本质核心。从学理层面上来说,当前研究成果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研究模式之中,单纯从话语表达的语言本身出发,探究语言背后的结构体系与现实应用,依旧是在语言学自身的理论生产与话语推演,并未在真正意义上触及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学理性探究。换句话说,按照上述研究范式所进行的研究与“语言表达艺术研究”可以完全等同,有意无意之间将“有声”这一重要话语前提人为忽略。在实践层面上来说,上述研究范式更多的纠结于具体技术经验的归纳总结,将带有形而上思辨性色彩的学理研究下降到形而下的具体可重复操作,偏离了学理研究的初衷,更难以有效实现学理性问题的突破与超越。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表达能力,对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研究也正在逐渐受到来自全社会多方面的重视。本论文正是以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意蕴为研究对象,引入中国古典诗乐美学思想和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作为依托资源、认识根基与阐释基石,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针对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表现、审美塑造、审美追求、审美效果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本文运用我国古代传统美学里的三个重要范畴“中”、“和”、“美”来梳理并厘清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创作主体、作品客体与传播效果之间的逻辑关联与审美特征,彰显其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和价值,并使三者在理论与实践上条理清晰、缜密严谨地有机融合,进而切实性地、初步性地探究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美学特质。在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口腔控制、用气发声、共鸣控制、弹性变化、内外部技巧运用等方面都要遵循“中”的美学原则,中规中矩、合情适度,过犹而不及,如是所生成的艺术作品才能达到“和”之境界、才能带给受众极佳的审美愉悦,实现“美于和”的交融,进而生发出“美”。由“中”而“和”、由“和”致“美”,递进衍生,因果关联,相辅相成。“中”、“和”、“美”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创作、作品、鉴赏之间所形成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便构成了一种有效的美学逻辑。对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探讨正处于起步阶段,所能依凭的资源并不充足,因此更应该从我国传统古典诗乐美学中汲取养分,进而从多重维度逐步展开研究。文中还对于一些有声语言表达实例进行了个案探讨与纵向论析,努力揭示并阐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已渐趋成为一种重要且独立的艺术形式,以此强调深入挖掘其审美意蕴的必要性,并建立起与之系统相对应的美学理论本柢。同时,为了更好地正面迎接来自迅猛发展的智能语音技术的冲击与挑战,更是亟待探讨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并给出关于其未来发展趋向的阐释,以便推动并促进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可持续繁荣。单纯地从理论层面亦或实践层面对其进行简单分析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希冀,只有在多学科话语资源综合并用的基础上完成方法更新和观念重构,才能真正实现对于研究瓶颈的根本超越。全文共分五部分。绪论通过对既往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研究范式的梳理考辨,在正负两个层面总结前期研究成果,提出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研究需要在重新定义其概念,重新规范其有效性范围,重新确立其所依托理论资源的基础上有效推进,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将中国古典诗乐美学理论引入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第一章通过透析“中”的基本内涵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创作的创作技巧与素养要求,系统论证“中”作为古典诗乐美学理想对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对创作者的美学规约。第二章通过考辨“和”的内涵确立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作品生成过程中的内在意蕴与外在价值,在中西关于“和”的观念差异比较与辨析中论证“和”作为古典诗乐美学理想对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在作品客体方面的美学意蕴生发。第三章通过对“美”的内涵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传播的系统性关联分析,探究“美”作为古典诗乐美学理想对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作品在传播效果方面的审美表现。第四章重点展开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考辨,透析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审美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并将讨论的落脚点放置在声语言表达艺术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发展的可能性。结语对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必要的学理展望,指出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不能仅局限于经验性归纳与规律性总结,更需要从思辨的维度进行体系性的理论建构和艺术本体性的文化研究;不能单方面依赖传统诗乐文化资源,更需要在此基础上有效对接当下,探究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使其适应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价值;需要跳出技术性模仿与技巧性重复的既定框架,从主体性创新的维度中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与实践突围,以丰富性情感的深刻呈现与艺术形式的持续创新实现审美意蕴的持续生发。

华军[10](2019)在《“传者善传”在有声语言传播中的实现 ——以电视播音主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传者善传”是一个涉及音乐学、传播学、播音学等多领域的跨学科概念。本文尝试结合有声语言传播的具体实践,并筛选了相关的调研统计数据,重点探讨传播者由内而外在“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二度创作过程中如何运用有声语言做到“传者善传”,立足于电视大众传播的语境,但又能充分汲取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的优势,并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传播路径引领和提升语言的传播品质,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本论文的第一部分着重介绍写作的基本背景以及方法、内容与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从传者和受众的角度阐释电视有声语言传播需要“传者善传”。第三部分侧重从传播语言、内容、形象、意识以及认知层面探讨“传者善传”在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的实践路径。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从趣乐为本、以和为归、由象生境这三个层级深刻阐释“传者善传”在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的审美取向。通过对有声语言表达先有感性后有知性、立足知性深挖理性、通过理性达到悟性的独特领悟,提升电视传播过程中有声语言的魅力,使有效传播更富有审美价值,在“音声化”的过程中,赋予有声语言生命的活力、思想的力量,使其具有“人性”的意蕴和“文化”的灵魂。论文第五部分站在当前融媒体的新形势下,前瞻性地探讨如何让电视有声语言传播更具时代感,为传播过程中“传者”如何“善传”指明了方向,以回应电视媒体和社会对有声语言传播艺术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浅析电视节目主持方式及主持人的现场驾驭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电视节目主持方式及主持人的现场驾驭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访谈节目主持研究综述
        二、国内电视访谈节目主持研究综述
        三、国内网络访谈节目主持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概述
    第一节 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界定
        一、网络访谈节目概念界定
        二、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概念界定
    第二节 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特征
        一、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界定
        二、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特征分析
第二章 角色新特征背景下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分析
    第一节 个性“讲述者”:纪录片样态下的新呈现形式
        一、闲聊式:即兴开场,语言简洁轻松
        二、抒情式:叙述传情,表达真挚生动
        三、总结式:归纳概括,巩固深化主题
        四、消解式:结尾解构,引发观众深思
    第二节 积极“引导者”:多元化场景中的新互动模式
        一、氛围营造:洞察现场,合理运用环境
        二、语境顺应:专注对话,善用交谈语境
        三、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话题逐步探索
        四、概括引导:抓住重点,突出语言核心
    第三节 智慧“探询者”:故事化背景下的新叙事方式
        一、直接式:开门见山,话题正面直击
        二、委婉式:幽默先行,提问迂回婉转
        三、螺旋式:边讲边问,话题环环相扣
        四、假设式:寓问于谈,启发嘉宾思考
    第四节 专注“倾听者”:平民化交谈中的新角色关系
        一、共情式:感同身受,保持理性与适度感性
        二、语空式:适当沉默,引发同情同理及同频
        三、肯定式:充分理解,及时对嘉宾进行反馈
        四、评析式:总结重点,对嘉宾话语给予分析
    第五节 适时“调控者”:主人翁意识下的新调度方法
        一、制造热点:引发争论,活跃现场氛围
        二、控制话轮转换:把持话轮,驾驭进程
        三、适时打断:即性应变,掌控现场节奏
        四、善用非语言符号:合理运用传递情感
第三章 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成因分析
    第一节 言外语境:传播环境更新催生话语策略变革
        一、社会语境:聚焦时代发展,话题设置多元化
        二、媒介语境:关注网络媒体,话语焦点差异化
        三、节目语境:突破空间壁垒,话语内容灵活化
    第二节 言内语境:网络语言环境助推语用策略转变
        一、语音:强调表达含义,激发观众兴趣
        二、词汇:突破用词习惯,扩大访谈效果
        三、语法:句式简洁多样,便于观众接受
第四章 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提升路径
    第一节 外部提升机制:塑造主持人业务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
        一、构建主持人立体化成长环境
        二、拓宽主持人多平台发展渠道
        三、重塑主持人跨媒介评价体系
    第二节 内部提升机制:打造主持人自我修养的内部发展空间
        一、树立品牌意识,提升社会竞争力
        二、加强理性思考,提高舆论传播力
        三、强化网络意识,增强话语影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近五年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访谈节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新媒体背景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新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面临的挑战
    (一)移动互联网构建大数据媒介业态
    (二)“数据孤岛”凸显电视媒体短板
    (三)精准营销缺失,客户流失严重
三、新媒体背景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
    (一)政治素养过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积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坚持“三贴近”原则
    (二)业务水平过硬,提升专业能力
        1.具备掌控现场的能力
        2.展现媒体人的专业立场
        3.具备兼顾语言艺术美感的表达能力
        4.充分考虑观众的感受,注重与观众的互动
    (三)发扬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刻苦钻研
        1.持续精进,永不满足
        2.转换思路,打破思维禁锢
    (四)具有引领性,提升共情力
        1.捕捉关键点,与观众产生认知共识和愉悦共鸣
        2.诠释人文精神,不断提高文学修养
        3.打磨语言,让语言具有感染力
    (五)传播正能量,扩大影响力
        1.从“泛娱乐化”到“审美娱乐”的转变
        2.提升媒介审美教育,培养观众的审美品位
        3.塑造良好的屏幕形象,努力成为正能量的代言人
    (六)提高写作能力,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七)提高记忆力,保持节目的连贯性
        1.激发兴趣
        2.投入情感
        3.突出重点
        4.讲究方法
    (八)注重即兴主持能力的养成,体现专业特质
        1.加强知识储备
        2.注重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3)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角色转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
        1.3.1 传统电视媒体现状分析
        1.3.2 融媒体研究现状
        1.3.3 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现状
    1.4 融媒体界定
        1.4.1 概念界定:融+媒体
        1.4.2 融媒体运用
    1.5 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发展现状
    2.1 主持人发展历史鸟瞰
    2.2 个性化主持
        2.2.1 语言风格个性
        2.2.2 气质风格个性
    2.3 互动性传播
        2.3.1 信息互动
        2.3.2 实时互动
    2.4 跨界主持人
第3章 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3.1 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挑战
        3.1.1 言语规范
        3.1.2 主体生物性
    3.2 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对策略
        3.2.1 夯实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3.2.2 打造自身品牌,扩大节目影响
        3.2.3 适应角色转换,融入节目之中
        3.2.4 全面提升业务,做到一专多能
第4章 《隰有好梨,稀有好梨》中主持人角色转变的创作实践
    4.1 《隰有好梨,稀有好梨》节目在融媒体环境下的运用分析
        4.1.1 节目拍摄背景
        4.1.2 拍摄人员的确定
        4.1.3 作品拍摄背景
    4.2 《隰有好梨,稀有好梨》中主持人角色转变的具体表现
        4.2.1 个性化主持
        4.2.2 互动性传播
        4.2.3 创新型融合
    4.3 《隰有好梨,稀有好梨》创作过程
        4.3.1 前期策划
        4.3.2 设计说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文化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语言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类电视节目概念的界定
        1.1.2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1.1.3 主持人语言艺术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化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内在素养研究
    2.1 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艺术素养
        2.1.1 艺术审美引领节目走向
        2.1.2 艺术积累影响节目风格
    2.2 主持人的文学素养
        2.2.1 汲取中国文化精髓推广华夏文化
        2.2.2 注重知识积累提升文化品味
        2.2.3 增加人生体验丰富人生阅历
第3章 文化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语言塑造
    3.1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参与感
        3.1.1 主持人参与节目的前期策划
        3.1.2 主持人的现场舞台表现
    3.2 主持人语言文字准备的研究
        3.2.1 开场白结束语的含蓄典雅
        3.2.2 访谈前话题的准备
第4章 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研究
    4.1 主持过程中的有声语言表达研究
        4.1.1 能说为节目增添韵味
        4.1.2 善问为节目增添交流性
    4.2 主持人副语言表达研究
        4.2.1 切换自如的体态语辅助语言的表达
        4.2.2 节目契合的客体语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第5章 毕业作品《诗经里》中主持人语言运用研究
    5.1 主持人在《诗经里》节目的参与感
    5.2 主持人录制前的文字准备
        5.2.1 开场语结束语的撰写
        5.2.2 访谈过程中问题的设计
        5.2.3 配音稿的撰写
    5.3 访谈过程中的表达应用
        5.3.1 节目中口语表达的应用
        5.3.2 节目中副语言的应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构成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综艺节目及主持人
    (二)主持人能力
二、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构成各元素及其关系
    (一)对主持人语言能力的要求
    (二)对主持人网络素养能力的要求
    (三)对主持人思维能力的要求
    (四)对主持人心理素质能力的要求
    (五)对主持人政治文化素养能力的要求
    (六)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构成的关系和权重
三、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构成的影响因素
    (一)时代语境对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的影响
    (二)受众结构对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的影响
    (三)综合素养对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的影响
四、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以语言能力为核心
    (二)以思维能力为基础
    (三)以心理素质能力为支撑
    (四)以综合能力为载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广播新闻节目记者型主持人角色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广播新闻节目的研究现状
        1.2.2 记者型主持人的研究现状
        1.2.3 广播新闻节目记者型主持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历程
    2.1 记者型主持人的内涵
        2.1.1 记者与节目主持人
        2.1.2 记者型主持人角色的界定
    2.2 西方记者型主持人的产生与发展
        2.2.1 西方记者型主持人的兴起
        2.2.2 西方记者型主持人的特点
    2.3 我国记者型主持人的产生与发展
        2.3.1 宏观层面:记者型主持人创作方式演变
        2.3.2 微观层面:记者型主持人角色构建演变
        2.3.3 我国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形势
3 广播新闻节目记者型主持人个案研究
    3.1 个案选取的标准及对比维度的建构
        3.1.1 个案选取的标准
        3.1.2 对比维度的建构
    3.2 中外广播新闻节目记者型主持人对比研究
        3.2.1 共性——角色能力构建:采编播一体化、现场化
        3.2.2 差异——角色定位构建:品牌效应
    3.3 广播与电视记者型主持人对比研究
        3.3.1 共性——角色定位、角色任务、角色期待
        3.3.2 差异——媒介性质对角色构建的影响
4 广播新闻节目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构建策略
    4.1 当前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存在的问题
        4.1.1 知识结构单一
        4.1.2 脱离新闻现场
    4.2 广播新闻节目记者型主持人的自我构建策略
        4.2.1 意识构建:准确的角色认知
        4.2.2 能力构建:采访、应变、舆论引导
    4.3 广播媒介的辅助构建策略
        4.3.1 角色定位构建:主持人品牌化
        4.3.2 体系构建:节目制作流程改革
5 结语
参考文献

(7)综艺节目主持人叙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叙事模式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关于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叙事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综艺节目主持人情感共鸣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主持人情感共鸣的叙事角色
        一、聆听者与共情者
        二、提问者与施惠者
        三、主持人情感共鸣叙事功能分析
    第二节 主持人情感共鸣的叙事策略
        一、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呈现节目的纪实性
        二、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还原节目的自然性
        三、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渲染节目的仪式感
    第三节 主持人情感共鸣叙事模式的成因
        一、谈话促进情感共鸣的真实感
        二、互动生成叙事主体的内模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艺节目主持人娱乐轻松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主持人娱乐轻松的叙事角色
        一、探索者与援助者
        二、体验者与传承者
        三、主持人娱乐轻松叙事功能分析
    第二节 主持人娱乐轻松的叙事策略
        一、主持人身体叙事强化节目的情节点
        二、主持人身体叙事创造正在进行时态
        三、受众对身体叙事突发性的期待心理
    第三节 主持人娱乐轻松叙事模式的成因
        一、多元化叙事主体消解主持人中心地位
        二、社会转型时期受众群的焦虑需要缓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艺节目主持人文化导向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主持人文化导向的叙事角色
        一、说书人与点评者
        二、幽默者与品鉴者
        三、主持人文化导向叙事功能分析
    第二节 主持人文化导向的叙事策略
        一、细节悬念和情节叙事技巧的适切运用
        二、道具符号象征全新叙事时间与空间集
    第三节 主持人文化导向叙事模式的成因
        一、内因: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韧度
        二、外因:媒体责任感与受众审美力的提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探析 ——以毕业作品《井冈翠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毕业作品《井冈翠竹》概述
第一章 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概述
    第一节 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界定
        一、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
        二、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第二节 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成因
        一、个人因素
        二、媒介因素
        三、社会因素
第二章 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类型
    第一节 繁缛与幽默交叉互融型
    第二节 典雅与远奥交叉互融型
    第三节 显附与新奇交叉互融型
第三章 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特点
    第一节 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有声语言风格特点
        一、主持语言:文化性
        二、配音语言:抒描型
        三、采访语言:探讨式
    第二节 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副语言风格特点
        一、体态语:突显职业色彩
        二、服饰语:展现民族文化
        三、镜头前交流语:强化仪式感
第四章 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提升策略
    第一节 增强文化认知,提高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沟通能力
    第二节 坚守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文化自信
    第三节 树立文化自觉,塑造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品牌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研究现状评析
    第二节 本研究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料的关联
        一、中国传统诗乐美学的理论资源
        二、将中国古典诗乐美学引入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合理性
        三、中国古典诗乐与现代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在功能上的高度相通性
        四、几个核心概念的界说
第一章 “中”: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对创作者的美学规约
    第一节 “中”的基本内涵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创作
        一、“中”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基本内涵
        二、“中”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创作
    第二节 “中”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创作技巧
        一、在口腔控制方面的审美塑造
        二、在用气发声方面的审美意图
        三、在共鸣控制和弹性变化上的审美追求
        四、在内外部技巧运用上的审美表现
    第三节 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中创作者的素养要求
        一、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有声语言表达主体自身的审美感受与心态调试
第二章 “和”: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在作品客体方面的美学意蕴
    第一节 “和”的内涵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作品的生成
        一、“和”作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基本内涵
        二、西方美学思想中的“和”及其中西差异之辨析
    第二节 “和”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
    第三节 “和”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外在价值
        一、以普通话为载体的大众传播范本
        二、兼具众美的信息传播价值
        三、强化传统的本根,弘扬我国软实力
第三章 “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作品在传播效果方面的审美表现
    第一节 “美”的内涵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传播
        一、“美”作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基本内涵
        二、西方美学范畴的“美”
        三、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作品的传播与“美”
    第二节 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中“美”的价值
第四章 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考辨
    第一节 由“中”而“和”、由“和”致“美”
        一、由“中”“和”“美”构成的美学逻辑
        二、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人文价值
    第二节 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教育
        一、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审美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二、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审美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三、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审美教育的实施与原则
        四、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审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三节 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与智能语音技术
        一、智能语音技术的蓬勃兴起与其存在的审美缺憾
        二、人声语言蕴含的审美因素与智能语音的受众亲和性问题
        三、人声语言的发音机理与表达方式对于智能语音技术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传者善传”在有声语言传播中的实现 ——以电视播音主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意义
2 有声语言传播格局中的“传者善传”
    2.1 有声语言传播的坚守与发展
    2.2 传者的赢效因素决定“善传”
    2.3 受众的地位心理要求“善传”
3 “传者善传”在有声语传播中的实现路径
    3.1 传播语言突出鲜明的个性
    3.2 传播内容强调现场的真实
    3.3 传播形象寻求准确的定位
    3.4 传播意识兼顾各方的配合
    3.5 传播认知做到正确的理解
4 “传者善传”在有声语言传播中的审美价值
    4.1 趣乐为本
    4.2 以和为归
    4.3 由象生境
5 融媒体生态下践行“传者善传”的新要求
    5.1 打造品牌平台
    5.2 锻造专家主持
    5.3 守住本土优势
注释
参考文献
附记

四、浅析电视节目主持方式及主持人的现场驾驭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语用策略研究[D]. 郑广鑫.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新媒体背景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素质研究[J]. 熊艳.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3]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角色转变的研究[D]. 陈慧欣. 西安工程大学, 2020(01)
  • [4]文化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语言艺术研究[D]. 王明月. 西安工程大学, 2020(01)
  • [5]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能力构成研究[D]. 张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广播新闻节目记者型主持人角色构建研究[D]. 杜雪.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7]综艺节目主持人叙事模式研究[D]. 邓丽君.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探析 ——以毕业作品《井冈翠竹》为例[D]. 禤晓恬.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意蕴研究[D]. 刘洋. 吉林大学, 2019(02)
  • [10]“传者善传”在有声语言传播中的实现 ——以电视播音主持为例[D]. 华军. 暨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浅析主持电视节目的方式和主持人对现场的控制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