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业实施特殊定价时的均衡存在

一些企业实施特殊定价时的均衡存在

一、一些厂商实行特殊定价时的均衡存在性(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迪[1](2021)在《我国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法与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在逐步完善,政府对价格的管制逐渐放松,铁路运输企业参与运输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加快调整,货物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公转铁”政策也在向前推进。在当前政策形势及运输市场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在充分利用好货运定价权限的同时,铁路运输企业对货运定价方法及策略的优化调整,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从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关注我国铁路货运定价方法的优化改进,通过分析当前铁路货物运价体系架构及其优化方向,将复合两部定价方法引入铁路货运定价领域,提出基于货运作业过程和运输需求特点的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研究执行该定价模型对其他部门、行业以及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动态调整的铁路货运价格管理策略。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但为铁路货物运价的制定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也为调整货物运输定价策略、优化铁路货运价格体系和管理方式、提升铁路运输企业货运经营收益提供策略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铁路货物运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研究。围绕我国铁路货物运价管理体系、运价形成机制、计价形式、定价基础、差别定价结构等方面开展研究讨论,提出铁路企业货运价格改革的重点是改进货物运价定价方法,并从定价目标、计价形式、定价方法、差别定价等方面提出定价优化方向。(2)铁路货物运价计价形式和定价方法改进研究。在铁路运输企业收益最大化定价目标的前提下,对现行铁路货运定价进行计价形式和定价方法的改进,并基于铁路货物作业过程和运输需求差异,提出按照货物运输需求实行差别定价的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最后使用福利分析法检验并证明了两阶段复合定价的合理性。两阶段复合定价能够满足当前铁路货物运价体系的优化需求,并对计价形式、定价方法、差别定价等起到改进效果,能够帮助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增强铁路运输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及实现对货主的公平。(3)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式下,价格水平的变动影响研究。利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考察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及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效应;利用向量自回归思想,考察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货运价格间的联动关系。经检验,由定价方法改变而带来铁路货运价格水平的变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效应较广,但总体影响程度较低;对公路货运价格会产生持续、小强度的反向冲击影响。(4)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式下,铁路货运计价形式研究。对货物运输需求进行分析,使用需求函数和需求弹性检验了不同货物品类运输需求的差异性,研究设计铁路货物运价计价步骤和分品类运价率表设计方案,提出能够动态调整的铁路货物运价管理策略。本论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设计并构建了可应用于铁路货物运价计价过程的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是复合两部定价理论在铁路货运定价领域的应用扩展。(2)实证检验了铁路货运价格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为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及实施浮动价格策略提供新依据,进一步深化对铁路货运价格影响效应的研究。(3)解析并验证了铁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货运价格水平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铁路货运定价策略的发展革新提供研究参考。(4)分析并探讨了货运计价形式和定价方法变革对铁路企业价格管理方式的影响,提出突破既有运价号限制、按货物品名大类进行精细计价的两阶段复合定价方案,为铁路运输企业市场化定价提供了新途径。图18幅,表24个,参考文献125篇。

何井佑[2](2020)在《基于博弈论模型下的ES公司海外市场转移定价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实施“走出去”、“一带一路”等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经营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特别是国内许多从贴牌代加工向自有品牌转型的企业,但这类企业对海外市场转移定价认识不足,虽然部分企业有先见之明,在避税天堂建立一些子公司将利润转移出去,以及在制定转移定价时就关注了税务合规的影响,但这仅仅是转移定价策略作用的一部分,对跨国转移定价的利用还局限在税务层面上,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公司经营管理等方面利用较少。企业进入海外市场,面临的是全新的竞争环境,运用转移定价策略是其获得海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而实施合理的转移价格策略对其品牌发展和市场竞争十分重要。基于ES公司目前实施海外市场转移定价策略面临的现实情况,本文按照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归纳发现已有研究多集中在转移定价税务筹划以及税务合规等方面,而对于转移定价密切相关的企业战略、市场竞争、公司分权经营管理等方面关注不足,明确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并通过企业访谈、问卷调查发现,ES公司与转移定价相关的战略和市场竞争、转移定价的权利和转移定价的机制的评价中,均值都远低于中值4,表明大部分员工认为现有的转移定价策略在考虑这些方面上存在不足,有待改进;之后,通过运用博弈论相关知识,分析在转移定价策略时ES公司应如何考虑海外市场战略、市场竞争、公司分权等因素,并结合案例进行应用分析;最后,基于公司现状、博弈分析应用结果,为ES公司实施海外市场转移定价策略提出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完善ES公司的海外市场转移定价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本文将博弈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具有创新性,为此类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在考虑企业战略、市场区分、公司分权等方面因素时如何实施转移定价策略提供借鉴作用。

刘佳昊[3](2020)在《互联网平台企业定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社会,平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注意,互联网平台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经济主体。互联网平台企业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然而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诸多特征还有待进一步明确,若干负面因素也逐渐显现,例如大众对平台企业垄断市场、侵犯数据隐私、“大数据杀熟”等行为的担忧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对互联网平台企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经济主体参与市场活动的核心媒介,因此,本文以互联网平台企业定价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平台企业价格影响因素、网络时代定价新特征及定价相关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网络效应显着,且具有明显的双边市场特征,因此其定价基础以及价格影响因素均与传统企业有较大不同,表现为网络商品的定价不再依据边际成本定价法,平台的交易量不仅受到价格整体水平的影响,也与价格结构相关。文章首先对平台企业定价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对经典文献进行了较为完善的综述,文章分别建立了垄断市场和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平台企业定价数理模型,对企业定价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之后按照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划分,分别梳理了网络效应、用户数量、归属行为、需求弹性、收费方式、市场结构、差异程度与兼容选择等相关因素影响平台定价结构的机理与路径。在以上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还选取了在线酒店预订平台作为实证研究案例,通过重点访谈与回归分析相结合,验证了用户数量对平台定价决策的作用逻辑。文章还对互联网时代平台企业定价的若干新特征以及一系列非价格竞争策略进行了梳理研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本文对新时代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治理也提出若干建议,即政府应秉持审慎包容原则,为平台经济发展创造充足空间,企业应积极承担责任,在享受平台红利时也要担负更为广泛的责任,其他主体也应积极参与平台企业治理,从多方面监督平台经济发展。本文梳理总结了已有的平台企业研究,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定价影响因素进行了更为系统、完整的分析,并创新性地使用实证方法论证了相关问题,此外还补充了互联网时代平台企业定价的多个重要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也为同类型研究提供了借鉴。

段金利[4](2018)在《公立医院单病种定价方法及政府补偿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新医改进入“深水区”,医疗服务定价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医疗服务市场不同于普通商品市场,这主要根源于医疗服务市场存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当前实行的按项目收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由政府部门制定,但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的医疗服务项目数量却由医方决定,因此我国广泛存在大处方的过度医疗问题。由于医方掌握着政府、患者不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患者的疾病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基本上由医方决定的,因此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供方诱导需求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很多国家政府实行了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即存在医疗费用第三方支付的情况,这样患者对于医疗服务价格敏感性大大降低,也将导致来自需方的过度医疗道德风险。政府不进行干预的完全市场价格机制必然会导致医疗费用的飞速上涨。政府失灵表现如下,如果政府对医疗市场进行干预,特别是对医疗费用进行上线控制时,因为医疗产品是信任品,医疗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不易被患者和政府鉴定,医方会在降低医疗质量的情况下,保证利润,出现医疗不足的问题。医方还会存在推诿病重患者的现象,进行逆向选择。如何对医疗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成为了这个难题的关键所在,既要保证医疗服务产品的可及性和公平获得性,又要保证医疗机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成本,获取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在主动节约成本,保证医疗质量方面得到激励,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本文从福利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利用灰色理论、博弈论方法来研究按病种支付方式下的病种定价问题。针对按病种定价和政府补偿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基于病种需求、病种成本分析的单病种博弈定价和政府补偿模型。围绕医疗服务市场按病种定价和政府补偿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与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医疗服务需求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化,定量化的综述分析,提出了考虑交叉效应驱动的GM(1,N)的常见病种需求预测模型和基于时间序列的泰勒级数改进灰色马尔科夫链的特殊病种需求预测模型,实现了对常见病种和特殊病种需求的精准预测,为病种定价和政府补偿决策提供了病种需求上限约束。(2)针对病种成本的特点及我国现阶段病种成本核算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考虑医务人员知识型资本价值补偿的病种全成本核算方法,并提出了基于改进的灰色案例推理的病种成本预测模型,实现了对病种成本的精确预测,为病种定价和政府补偿决策提供了成本约束。(3)在需求、成本的分析基础上,分析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行为和病种定价的利益相关方政府、医疗机构的利益取向,提出了基于非合作博弈的病种定价和政府补偿模型。首先在不存在政府规制下建立了双寡头垄断下医疗机构价格质量序贯模型,然后构建了政府和医疗机构之间关于医疗服务病种定价和政府补偿的两阶段博弈模型,研究发现:由于医疗服务市场质量竞争削弱了价格竞争效应,序贯博弈的纳什均衡解低于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均衡解。当医疗机构的固定成本控制在某个范围时,政府双重规制下的均衡解优于医疗机构质量价格序贯博弈下的均衡解,从而从理论上证明了政府对医疗服务病种病种定价和政府补偿的双重规制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政府对医疗机构进行价格规制和财政补偿时,必须采取配套的市场准入控制机制,控制医疗机构规模。政府对于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偿应该实行两部歧视补偿法,第一部分是对医疗机构质量投资的固定成本进行补偿,避免实行按病种收费下的质量下降风险。第二部分是依据医疗市场该病种的需求密度和单位交通成本等因素进行补偿,避免医疗机构推诿重症患者。(4)基于医疗服务市场病种定价利益相关方的主体行为选择分析,提出了政府和患者结成的付费方联盟与医疗机构进行病种定价的讨价还价博弈。第一阶段,政府和患者结成的付费方联盟作为领导者,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作出病种价格最优决策,医疗机构作为追随者根据利润最大化作出医疗服务质量的最优决策,得到一种病种价格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斯坦伯格均衡解。第二阶段,医疗机构作为博弈的领导者,根据利润最大化做出医疗服务质量的最优决策,政府和患者结成的付费方联盟作为追随者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作出病种价格的最优决策,得到另一种病种价格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斯坦伯格均衡解。将这两种均衡解作为政府和患者结成的付费方联盟与医疗机构进行讨价还价博弈的初始解,根据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进行鲁宾斯坦博弈,得到鲁宾斯坦讨价还价博弈的均衡定价。最后根据社会无谓损失最小化,政府和患者来分摊病种医疗费用。研究发现病种的均衡定价除了与病种成本有直接关系外,还与病种需求价格弹性、患者质量偏好系数相关,政府补偿水平除了与病种成本直接相关外,还与患者风险规避系数相关。

程瓯[5](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刘佳丽[6](2013)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文中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电信、电力、民航、铁路等几大自然垄断行业密集展开政府监管改革,到本世纪初达到最高潮。此后,改革渐趋于平稳,并呈现出停滞的态势。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改革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是遵循传统分析范式,即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及监管手段的角度进行监管改革路径设计。据此,我国自然垄断监管改革在监管机构(主体)、监管对象(客体)、监管工具、手段及方法等几个方面均作出过大胆的改革与尝试。从2003年7月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中第一个专业性监管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建立,到从“所有制结构调整”、“引入竞争机制”和“企业治理结构”等不同侧面对监管客体进行改革,再到城市水务等公用事业产业对特许经营权招投标等激励性监管机制的广泛运用,改革不可谓不系统。从表面上看,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似乎已经面面俱到、无“制”可改。但是,自然垄断行业事故频发、问题不止、争议不断的事实表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而造成目前进入“胶着”状态的原因可能就是“主体、客体、手段”的分析范式:一方面,片面地将政府监管体系简单地肢解为主体、客体及手段三个板块难免存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另一方面,主体、客体与手段之间的关联互动性很难在现有分析框架内得以体现与关注。因此,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当务之急是破除以往基于“主体、客体、手段”片面的、局限的、平面式分析思维框架,重建一种全方位的、系统的、多维的、动态研究框架与分析范式,即以界区更准确、涵义更广泛、关联更紧密且能全面覆盖以往研究对象及其相互之间互动关系为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体系重新界区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三个功能模块,并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宗旨,探索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实现政府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本文的理论价值是: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围绕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的推进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新思路,即突破对监管主体、监管手段与监管客体的片面研究,建立在三者之间关系的适应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关于监管制度、监管体制、监管机制相互匹配问题这样一个更高层次的研究。其次,在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提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论,为政府监管理论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最后,将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研究置于法经济学语境下,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拓展政府监管理论的研究视野。本文的现实意义是:首先,进行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问题的创新研究,构建起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其次,触及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天花板,从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高度把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改革通盘加以考量,深化我国转轨时期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再次,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入手,一方面,为转型期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筛选更具本土适应性的个性化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实现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在更高层面上的推进。最后,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民营化、市场化进程,切实提高自然垄断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增加和公共利益提供现实保障。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创新性地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划分为监管迷信、监管质疑和监管重构三个阶段,继而提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改革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其次,构建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的理论基础。在清晰界定监管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构建功能耦合模型,探讨在理论层面上如何建立自然垄断行业最优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以及如何实现三者的功能耦合。再次,分别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改革历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展开论述,并提供国际经验借鉴。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在系统阐述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目标及现存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思路及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四:首先,在文献资料的梳理方面,一改以往学者对国外有关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研究按照时间顺序的简单铺陈。遵循监管思想史和监管改革史梳理并重的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发展与演变创新性地归结为三个阶段,即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监管迷信期、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监管质疑期和引入激励性监管的监管重构期。在充分咀嚼世界范围内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准确定位。其次,在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界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用“耦合”这一物理学概念,积极探索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三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关联,并因此形成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功能耦合”研究。再次,重塑监管理念,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将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作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通盘考量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最后,运用法经济学分析范式,解决新监管经经济学中理想化的最优监管机制设计向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制度安排转换的难题,弥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理论“供给”与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现实“需求”之间的缺口,同步做好与监管机制相适应的监管体制搭建、监管制度安排。

董亮,任剑新[7](2012)在《网络外部性与基于行为的区别定价》文中指出近年来,基于行为的区别定价成为区别定价领域研究的热点,但是这方面的文献却鲜有涉及到市场中存在着网络外部性的情形。在理性预期的假设下,本文通过一个两阶段双寡头博弈模型分析了网络外部性与基于行为的区别定价对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影响。在成熟市场上,网络外部性会对具有不同初始市场份额的厂商产生不同影响;在新兴市场上,无论厂商采取何种定价策略,网络外部性都会加剧市场上的竞争,导致厂商利润下降。与统一定价下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相比,基于行为的区别定价会加剧竞争从而导致厂商利润的下降,但是会造成较多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

李兵兵[8](2012)在《“金融极化”分析范式研究 ——对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新解》文中提出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普遍发展,金融中心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显着影响力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有关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但是迄今为止有关金融中心发展原因的解释都还有所不足。金融中心理论所要解答的基本问题是:金融中心为什么在此处而非彼处产生?哪种或哪些因素对金融中心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是如何发生的?论文对于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既有理论进行了回顾,对它们各自的不足进行了评析。通过对既有理论局限的反思,论文以金融发展理论以及经济极化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个关于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原因研究的新范式——金融极化分析范式。在该范式下,对引起(或导致)金融极化即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诸多原因进行了分析。论文认为,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区域金融极化的过程。金融极化是指在区域金融不平衡发展中,少数区域由于拥有各种有利条件,金融业因此获得快速发展,由此形成对周边区域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吸引金融资源大量流入,造成金融发展优势不断积累、扩大,最终金融发展水平显着超过周边地区,成为区域金融发展的增长极。论文共分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是导论,介绍有关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理论研究进展情况,指出各种理论存在的不足;提出论文研究思路。第二章,阐述金融发展理论中的有关内容以及经济极化理论的内容,作为论文金融极化分析范式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经济极化与金融极化之间作用机理进行分析。论文认为,经济极化与金融极化是一种彼此正向激励的过程,这种正向激励关系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四大机理体现,即实体经济渠道、金融经济渠道两种渠道,以及投资集聚效应、本地市场效应、资本吸入效应、信贷扩张效应四大机理。投资集聚效应、本地市场效应对应着实体经济渠道。投资集聚效应是指中心区域由于投资收益率较高从而吸引周边地区投资资金向中心区域流动;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在国际或区际贸易中,由于中心区域的出口大于进口,资金由周边区域稳定地流向中心区域。资本吸入效应、信贷扩张效应对应着金融经济渠道,资本吸入效应是指中心区域在资本市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等)拥有优势,因而能够通过资本市场从外界获得净资本流入,信贷扩张效应是指上述三种效应所吸引的资金经过商业银行系统后产生的货币倍增效应。第四章,对金融主体空间选择行为对金融极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论文认为,金融企业往往选择在资金流、人流、物流或信息流集中的地方;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一般具有同一性,因此金融企业在区位指向上具有很强的趋同性,这是金融企业集聚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那些经济高速增长的区域,以及大型商业或贸易中心,往往形成金融集聚。本部分还通过模型分析,从理论上揭示了金融市场空间结构演变的一些基本规律,阐明了区位优势、交通通信条件等因素在金融极化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五章,对金融创新对金融极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论文认为,金融创新对金融极化具有推进或强化作用。这种作用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金融创新直接带动中心区域金融竞争力的提高。其作用机制包括:金融创新通过增加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从而吸引货币资金流入;金融创新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业规模经济效益;金融创新还增强了金融业相对于实体经济的独立性,从而有利于巩固或强化既有金融中心的地位。二是通过刺激区域经济发展带动金融发展。金融创新不仅有利于区域货币供给能力的提高,在减少筹资成本、启动消费、降低风险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进而推动金融极化。第六章,对信息技术进步对金融极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论文认为,信息技术进步主要通过诱发金融创新、强化金融业规模经济优势、减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活跃度与金融市场资金转化功能等途径推动区域金融极化。第七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集聚经济对金融极化影响的分析。论文认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集聚经济对于金融极化的影响不仅在于能够对已经发生的金融集聚起强化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使早先形成的金融中心在竞争中拥有强大的先行者优势,从而其金融中心的地位难以为后起之秀所取代。二是对政治经济制度、法律环境、政策行为对金融极化影响的分析。论文认为,政治经济制度、法律环境、政策行为对金融极化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法律对金融极化的影响通过多种途径体现,良好的法律环境与产权保护有利于增进企业资本积累、优化资本结构、提高公司价值与市场交易效率。对于那些经济与金融发展领先的城市而言,其经济与金融的发达水平可能既是良好法治环境推动的结果,又是经济与金融发展在未来继续保持领先的重要优势。第八章,以上海、深圳市为例,通过对上海、深圳金融中心发展原因的分析,为金融极化论的主要理论观点提供实证支持。分析的结果较好地印证了论文的基本理论观点。

杨振宇[9](2012)在《中国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用事业是具有公益性的行业,它提供社会成员生产和生活必需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有着某种准公共品性质,社会每一个成员只要付出合理价格就有资格享受,但却又不能通过通常的市场渠道来进行令人满意的分配。负责分配这些商品和服务的组织,其市场权力首先来源于自然垄断的效率机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上述组织往往是通过法律制度由政府授予许可证从事准许范围内的经营,其运行性质和特征并不取决于所使用的资本的性质——公有的、私有的、或是混合所有制的。众所周知,公用事业还具有自然垄断性质,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公用行业涉及供电、燃气、供热、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关系公共服务,影响公众福利,关乎社会利益,肩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使命。而与此相对应的我国公用事业的一个基本现状是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合理的竞争机制,这与当前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具体表征为生产经营高度行政化,政企权利边界不清,缺乏制度化的激励约束,条块分割属地垄断,管辖壁垒阻隔,要素流动受限,地区发展差异程度高,资源利用和配置不均衡,普遍服务水平层次参差,产业总体运行绩效有待优化。因而,一个现实的迫切要求是以引入市场机制为目标的公用事业运行体制深层次变革,它既源于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又反过来为之服务。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已经把继续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任务,落实到以国企和垄断性行业改革为重点的战略上来。国家明确提出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的宏大目标,具体确定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发展的实施举措。这正是本命题立论的政策背景。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问题,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中的重大课题,它承载深化国企和公用行业改革、推动非公经济向垄断领域拓展等多重功能。问题关键在于,在已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基于市场经济的灵魂是竞争,或者说市场的核心要义是竞争机制,那么对应我国公用事业体制缺陷的症结在哪里?要怎么改?或者从更深的层次追问,它的运行机制是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不相适应,即其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具体矛盾何在?正确回归市场法则的切入点又该如何选择?治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市场导向改革的根本目标与出路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实践探索不断前行,更要理论回应与启示现实。事实上,我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转型以来,竞争性领域市场化改革发展的步伐迅猛,无论是商品或要素环节至今其市场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竞争领域产品与要素市场日渐发育成熟,无疑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节奏和趋势相适应的,实践表明,这一过程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于是,能否将市场的积极效应扩散延伸到垄断领域,自然成为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发展的急切诉求。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用市场调节这一经济的巨大推动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所用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从而充分调动市场机制的优势,发挥市场力量的长处,将市场自主、分散决策和再通过市场协调分散决策的内生禀赋,将竞争机制的正向效应,渗透、辐射、嫁接到自然垄断的公用事业,显然,这一过程需要一系列转换技术手段与孵化程序等中间转化环节,简单的模式移植或许会带来水土不服,反而增加改革的试错行程和纠错成本。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的一个理论的难题是,公用事业自然垄断的性质怎样与竞争机制有效兼容,即垄断如何实现有效的竞争。探索垄断行业竞争治理模式的命题,具体到我国的公用事业,其市场导向改革还涉及如何找到一种互促互补的协同推进力量,能够有效调和与自然垄断共生的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合意边界等五对矛盾关系。本命题研究旨在借助西方经济学市场理论关于垄断、竞争、规制以及产业组织等分析范式,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点,还原上述相互对立冲突的表象下内在概念与范畴辩证统一的真实逻辑,并且在理论工具的推演与实证的检验下,因应一时一地的具体条件,探索出均衡发展的合意的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路径,增进垄断的有效竞争概念范畴的理性认知,初步构建垄断的竞争治理理论逻辑体系的基本分析框架。本文通过公用事业市场化经验的国际比较,在还原政策环境、制度差异等现实约束的前提下,揭示了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实质是基于垄断的绩效潜能注入有效竞争机制,从而建构了一个自然垄断的合意市场边界,并最终以效率与福利的改进作检验和评价。概而言之,本文对于推动公用事业改革创新思路形成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核心在于:阐释私有化、泛市场化并非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的合理内涵和正确出路,比较公用事业要素市场化同产品(服务)市场化两种不同的市场化实现方式,论证提出产权多元化、民营化、FDI发展模式、跨区域运作、特许经营权竞争等要素市场化是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的有效路径。

李华伟[10](2012)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价格与市场结构规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按地区设置了铁路局并为其分配了局管内的铁路运输网络。为了适应运输网络分割化的局面,“政企合一”的铁道部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运输调度和收入清算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与基本的经济体制比较吻合,没有暴露出过多的问题和矛盾,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然而,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这种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展现,并不断地积累和放大。由于铁路运输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产业,国家对铁路运输业实施了严格的价格规制、并限制民营资本和外资的进入。改革开放后,公路和民航运输业迅速崛起,打破了铁路运输业的垄断地位。在这种背景下,铁路运输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逐渐丧失、建设资金匮乏等。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铁路运输业难以发挥“先行产业”和“基础产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反而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环节。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放松进入规制,引入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其他建设经营主体;对国家铁路(铁道部所有或控股)实施了“网运分离”和“主辅分离”形式的结构重组;放松价格规制,允许运输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区间内实行浮动运输价格。然而,这些规制改革都是在“政企合一”框架下实行的表层、间断、补丁式改革,既没有树立运输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也没有打破垄断、为引入市场机制创造条件。所以,规制改革也未能取得太多的成效。因此,对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价格与市场结构规制改革进行研究,为铁路运输业走出困境找到可行的路径,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通过分析铁路运输业技术经济属性,并结合我国铁路运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本文探究了铁路运输业规制改革的约束条件和目标。然后运用规制经济学、产业组织学等基本理论,求解出了相应的价格和市场结构规制改革方案。同时,本文也运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规制改革效果与规制目标之间的背离进行了考察,找出了规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其中,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工具方法、思路架构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对规制理论发展阶段中主要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析,并对现有文献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第三章对我国铁路运输业规制改革的约束条件和目标进行了研究。这些约束条件主要包括铁路运输业的基本属性、我国铁路运输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在分析这些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在规制改革目标方面,我国政府具有特殊的偏好:在追求经济性规制主要目标的同时,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目标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接下来的三章就是求解在这些约束条件下,为了实现规制目标所要采取的政策和手段。第四章对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价格规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对自然垄断产业各种定价方式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各自的优缺点,从而为研究我国铁路运输业价格规制改革打下理论基础。其次对我国铁路运输业价格规制改革的历程和现行的价格体系进行了梳理,并对价格规制改革的效果进行了实证考察,对现行价格体系引发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我国铁路运输业价格规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1)规制价格的制定不能仅仅以成本为导向,而应该充分考虑需求因素,更大范围地实施差别定价,包括高峰负荷定价、反映需求弹性和交叉弹性的定价方式等;(2)针对铁路运输企业缺乏降低成本和提高内部效率激励的情况,实施既能保持原有信息结构和规制结构、又能提高激励强度的最高限价规制;在铁路运输能力较为充足或其他运输方式竞争激烈的运输线路,尤其适用这种规制政策;(3)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保护公共利益,对公益性较强的线路与运输服务,政府应当承担供给责任,实施特许竞标规制,为服务付费或对企业进行补贴。第五章主要研究了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市场结构重组问题。首先对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准入、退出规制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市场准入规制的独特性问题。这个独特性是指:我国目前仍然处于资本短缺、人均资本存量较低的发展阶段,面对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铁道部缺乏提供足额运输服务所需要的资本,这也客观上要求打破垄断,引入新的企业进入铁路运输市场。其次对铁路运输业的市场结构规制改革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析。再次,对铁路运输业市场结构重组的目标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种重组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最后,提出了铁路运输业市场结构重组的路径及其规制政策:(1)市场结构重组应当采取政府强力推动和市场机制拉动的双重手段,一方面运用行政强制力对国家铁路进行结构重组,在短时间内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另一方面降低准入和退出壁垒,引入外部资本进入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形成有效率的市场结构;(2)实行不对称规制,扶持新进入者,使其早日具备与主导性企业开展有效竞争的能力;(3)实行激励性规制:对路网接入服务实施最高限价规制,提高路网企业的内部效率;对分割后形成的区域公司实行标尺竞争规制,降低企业的信息租金和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第六章对价格规制和市场准入规制的配套实施、规制制度的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价格和结构规制的配套实施、价格规制在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定低于成本的价格并禁止市场退出只能作为竞争性业务领域的一种短期策略,而在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则可能提高社会福利。运输方式之间价格规制的协调可以提高社会福利,所以政府应当放松铁路运输业价格规制。其次,在体制机制环境方面,提出了在“政企分离”的基础上将铁道部的行业管理职能并入交通运输部,对规制目标进行平衡和优化的建议。本文的主要贡献或者说可能的创新之处:(1)在分析经济性规制目标和铁路规制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运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铁路运输业规制改革的目标函数:政府在追求经济性规制主要目标的同时,出于保护公共利益和提高社会福利的目的,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目标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2)对我国铁路运输业价格规制改革的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深入地分析了现行价格规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详细、深入地对差别定价进行重点研究之后,提出了一个既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又可以提高市场绩效的“二分法”:政府承担公益性服务责任,实行具有较高激励强度的特许竞标规制,为公益性服务“买单”或对企业进行补贴;为了使价格充分反映需求因素,实施更大范围的差别定价;为了给予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内部效率的激励,实行具有较高激励强度的最高限价规制。(3)对我国铁路运输业市场结构规制改革的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对规制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析。在对结构重组的目标和各种改革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之后,提出了铁路运输业结构重组的路径和手段:政府强力推动+市场力量拉动,即运用政府强制力量对国家铁路进行结构重组,在短时间内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放松进入规制,引入新的企业,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有效率的市场结构。在“后重组时代”,本文也提出了政策建议:实行激励性接入定价以改变铁路运输业生产成本偏高和内部效率低下的局面;实行不对称规制,减少主导性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对新进入者的影响,使新进入企业尽早具备与主导性企业开展有效竞争的能力;对分割后形成的区域公司实行标尺竞争规制,以降低企业的信息租金和提高企业内部效率。(4)对价格与市场结构规制的配套实施进行了研究,认为二者的配套实施可以避免社会福利的恶化或者提高社会福利,国家应当放松铁路运输业的价格规制,对交通运输业实行同等程度的价格规制;在“政企分离”的基础上将铁道部的行业管理职能并入交通运输部,既可以树立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又可以协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规制与发展政策;平衡和优化规制目标,避免规制目标之间的冲突给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带来危害。

二、一些厂商实行特殊定价时的均衡存在性(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些厂商实行特殊定价时的均衡存在性(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法与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政府规制经济理论
        2.1.2 非线性定价
        2.1.3 两部定价
    2.2 文献综述
        2.2.1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改革研究
        2.2.2 铁路货运定价策略应用研究
3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管理研究
    3.1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体系
        3.1.1 我国铁路经营管理现状
        3.1.2 铁路货物运费管理权限现状
        3.1.3 我国铁路货物运费基本组成
    3.2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形成机制及计价形式
        3.2.1 铁路货物运价形成机制的演变过程
        3.2.2 铁路货物运输计价形式发展历程分析
    3.3 铁路货运定价基础及差别定价结构研究
        3.3.1 现行铁路货运的定价基础
        3.3.2 铁路货运差别定价结构
    3.4 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向研究
        3.4.1 明确铁路货运定价目标
        3.4.2 优化铁路货运计价形式
        3.4.3 改进铁路货运定价方法
        3.4.4 体现运输量的差别定价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作业过程和需求特点的铁路货运定价优化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铁路货物运价过渡优化方案:两阶段定价模型
        4.2.1 铁路货运计价形式优化研究
        4.2.2 自然垄断企业的定价方法比选
        4.2.3 铁路货运两阶段定价模型
    4.3 铁路货物运价最终优化方案: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
        4.3.1 铁路货物运价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型设计
        4.3.2 基于货物品类的定价菜单方案
    4.4 铁路货运两阶段复合定价模式下的福利比较
        4.4.1 基本分析框架
        4.4.2 最优统一两部定价
        4.4.3 最优复合两部定价
        4.4.4 福利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影响及联动关系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铁路货运价格调整的宏观影响研究
        5.2.1 基于投入产出的价格影响模型
        5.2.2 铁路货运价格波动影响效应研究
        5.2.3 铁路货运价格对价格的影响研究
    5.3 铁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货运价格的联动关系研究
        5.3.1 向量自回归理论
        5.3.2 公路、铁路货运价格联动关系模型
        5.3.3 公路、铁路货运价格的联动关系影响研究
    5.4 铁路货运价格调整影响的研究小结
        5.4.1 宏观方面影响
        5.4.2 中观方面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铁路货运价格管理策略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特征分析
        6.2.1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的差异分析
        6.2.2 货物运输需求差异的实证检验
        6.2.3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差异特征研究
    6.3 铁路货运分品类计价方案设计
        6.3.1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划分方案
        6.3.2 铁路货物运价分品类计价方案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2 本文的研究结论
    7.3 主要创新贡献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铁路货运杂费收费项目标准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博弈论模型下的ES公司海外市场转移定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创新
2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转移定价含义
        2.1.2 转移定价的方法
        2.1.3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2.1.4 博弈论经典模型
    2.2 理论基础
        2.2.1 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
        2.2.2 内部化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3.1 转移定价动机及目标研究
        2.3.2 转移定价的影响因素研究
        2.3.3 博弈论在转移定价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2.3.4 现有研究评述
3 ES公司海外市场转移定价策略现状及问题
    3.1 ES公司相关情况概述
        3.1.1 ES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3.1.2 ES公司组织架构
        3.1.3 ES公司市场地位及竞争力分析
        3.1.4 ES公司海外市场产品定位及对应的转移定价策略
    3.2 ES公司内部定价的模式及流程
        3.2.1 成本计价模式
        3.2.2 内部转移定价模式
        3.2.3 ES公司内部转移定价流程
    3.3 ES公司海外市场转移定价策略的问题
        3.3.1 ES公司海外市场转移定价问卷调查
        3.3.2 过分依赖低价争夺市场份额
        3.3.3 子公司经理人参与度较低
        3.3.4 ODM业务与自有品牌价格差距不明显
        3.3.5 转移定价相关的机制不健全
4 ES公司海外市场转移定价策略分析及应用优化
    4.1 基于市场最大化下转移定价策略分析
        4.1.1 基于市场最大化目标的博弈模型构建
        4.1.2 博弈论模型分析
        4.1.3 转移定价策略分析
    4.2 基于公司分权下转移定价策略分析
        4.2.1 分权-经理人参与制定
        4.2.2 集权-经理人未参与制定
        4.2.3 转移定价策略分析
    4.3 基于差别定价下转移定价策略分析
        4.3.1 基于海外市场差别定价博弈模型构建
        4.3.2 博弈论模型分析
        4.3.3 转移定价策略分析
    4.4 转移定价策略的应用优化
        4.4.1 市场最大化策略
        4.4.2 公司分权策略
        4.4.3 差别定价策略
5 ES公司海外市场转移定价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明确运用转移定价策略目标
    5.2 市场最大化转移定价策略
    5.3 公司分权转移定价策略
    5.4 差别定价转移定价策略
    5.5 转移定价机制
    5.6 制定转移策略流程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互联网平台企业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二、研究框架与结构
        三、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网络效应
        一、网络、网络外部性与网络效应
        二、网络效应分类
        三、互联网及网络效应的影响
    第二节 双边市场
        一、双边市场的定义
        二、双边市场的显着特征
    第三节 平台企业与平台定价
        一、平台企业定义及分类
        二、平台企业定价研究
        三、平台企业竞争策略
    第四节 平台治理及规制
        一、效率及福利研究
        二、平台治理及政府规制相关研究
第三章 基础框架与模型分析
    第一节 平台企业定价的基本模型分析
        一、垄断平台定价模型分析
        二、竞争平台定价模型分析
    第二节 互联网平台企业定价的影响因素
        一、需求侧影响因素
        二、供给侧影响因素
第四章 企业定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在线酒店预订平台为例
    第一节 理论与假设
        一、背景分析
        二、主要假设
    第二节 数据及变量
        一、数据选取
        二、描述性分析
        三、变量设定
    第三节 回归分析
        一、模型回归
        二、稳健性分析
    第四节 结果分析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平台企业定价的新特征
    第一节 直接网络效应更能发挥影响
        一、直接网络效应的模型分析
        二、直接网络效应的重要应用
        三、增强用户侧直接网络效应的影响
    第二节 个性化定价更为普遍
        一、个性化与价格歧视
        二、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个性化定价
        三、个性化定价的影响与治理
    第三节 愈加丰富的非价格竞争策略
        一、平台差异化
        二、转移成本与用户锁定
        三、产业融合与跨界竞争
第六章 互联网平台企业定价相关治理
    第一节 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新的治理挑战
        一、旧有问题产生新的挑战
        二、围绕定价的垄断治理存在争议
        三、平台企业的其他相关挑战
    第二节 互联网平台企业治理新思路
        一、政府审慎包容,为平台经济发展创造空间
        二、企业承担责任,创平台经济良好市场环境
        三、各方积极参与,多主体监督企业市场行为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公立医院单病种定价方法及政府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准公共产品定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单病种定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单病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和需求预测
    2.1 单病种需求的影响因素
        2.1.1 人口社会学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健康状况因素
        2.1.4 医疗保险因素
    2.2 基于Meta分析的我国病种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2.2.1 文献的检索
        2.2.2 数据提取
        2.2.3 Meta分析结果
    2.3 常见病种的需求预测
        2.3.1 灰色GM(1,N)模型
        2.3.2 具有交叉效应的GM(1,N)模型
        2.3.3 实例分析
    2.4 特殊病种的需求预测
        2.4.1 传统GM(1,1)灰色预测模型
        2.4.2 灰色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
        2.4.3 基于泰勒逼近的灰色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
        2.4.4 实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病种成本核算和预测
    3.1 单病种成本核算
        3.1.1 目标成本法
        3.1.2 实际成本法
        3.1.3 基于临床路径的标准成本法
        3.1.4 基于知识资本价值补偿的病种全成本核算
    3.2 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和案例推理的病种成本预测方法
        3.2.1 历史病例库的表示
        3.2.2 基于灰关联系数相似度的计算
        3.2.3 属性权重的优化
        3.2.4 病例库的匹配
        3.2.5 模型评估精度标准
        3.2.6 实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病种定价及政府补偿模型
    4.1 我国目前医疗服务定价存在的问题
        4.1.1 医疗服务定价结构的扭曲
        4.1.2 医疗服务定价主体的单一化
        4.1.3 医疗服务定价机制的不合理
    4.2 非合作博弈模型的构建
        4.2.1 模型的假设
        4.2.2 模型的求解
    4.3 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合作博弈的病种定价及政府补偿模型
    5.1 医疗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分析
        5.1.1 研究假设及基本模型
        5.1.2 医疗服务参与主体的博弈行为分析
        5.1.3 医患双方的内驱行为分析
    5.2 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合作博弈模型
        5.2.1 模型的描述和基本假设
        5.2.2 模型的构建
        5.2.3 模型的求解
    5.3 数值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5)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自然垄断理论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2.2 规制理论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2.2.2 规制俘获理论
        2.2.3 规制经济理论
    2.3 产业组织理论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6)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0.2.1 理论价值
        0.2.2 现实意义
    0.3 研究方法
        0.3.1 归纳与演绎分析
        0.3.2 比较研究
        0.3.3 案例分析
        0.3.4 博弈分析
        0.3.5 法经济学分析
        0.3.6 耦合分析
    0.4 研究内容和创新
        0.4.1 研究内容
        0.4.2 创新
第1章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文献综述
    1.1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
        1.1.1 监管迷信: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1.2 监管质疑: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1.3 监管重构:激励性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1.2 国内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
        1.2.1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手段的研究
        1.2.2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主体的研究
        1.2.3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的研究
    1.3 文献综述简评
第2章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分析
    2.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2.1.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内涵
        2.1.2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外延
    2.2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
        2.2.1 耦合的涵义
        2.2.2 耦合的理论模型
        2.2.3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理论分析框架
    2.3 法经济学语境下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体制与制度关系
        2.3.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法经济学解释
        2.3.2 法经济学语境下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
第3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分析
    3.1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
        3.1.1 自然垄断的动态性
        3.1.2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的嬗变
    3.2 主要发达国家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3.2.1 “全方位、立体式”放松监管改革
        3.2.2 垂直分解和剥离重组结合,引入竞争机制
        3.2.3 放开市场准入,为竞争开辟通道
        3.2.4 实行非对称监管,维护、保证公平竞争
        3.2.5 激励性监管机制的运用
        3.2.6 放松监管的成效
        3.2.7 关于自然垄断产业监管机制适用性的若干思考
    3.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分析
        3.3.1 价格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2 市场准入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3 激励性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3.3.4 非对称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第4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分析
    4.1 中国主要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实践
        4.1.1 电信产业:逐步走向监管下的竞争
        4.1.2 电力产业:弱监管下的强垄断
        4.1.3 铁路运输产业:政企双重角色缺位下的业内垄断
        4.1.4 航空运输产业:竞争下的过度监管
        4.1.5 邮政产业:垄断经营模式下的体制改革滞后
        4.1.6 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缺失下的公益性矛盾
    4.2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的基本类型、问题及成因
        4.2.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的基本类型
        4.2.2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4.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问题的成因
        4.3.1 行政体制缺陷
        4.3.2 监管体制自身的缺陷
    4.4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借鉴
        4.4.1 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4.4.2 监管机构的权力配置与协调
        4.4.3 监管机构的动态调整
        4.4.4 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督体系
        4.4.5 对中国的启示
第5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研究
    5.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法律制度框架
        5.1.1 针对监管主体考量的法律制度安排
        5.1.2 针对监管客体考量的法律制度安排
    5.2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5.2.1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制度与价格听证制度
        5.2.2 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5.2.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听证制度的改进
    5.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的若干缺陷
        5.3.1 监管体制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3.2 监管客体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3.3 监管机制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5.4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5.4.1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
        5.4.2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分析
        5.4.3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特点
        5.4.4 对中国的启示
第6章 完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政策建议
    6.1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目标
        6.1.1 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目标
        6.1.2 公平与效率的博弈与协调
        6.1.3 监管改革与城镇化步伐的同步
        6.1.4 消费者话语权的制度保障
        6.1.5 垄断一般和特殊的权衡
        6.1.6 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开阔的研究视角
    6.2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制约因素
        6.2.1 监管理念及理论发展的滞后
        6.2.2 并未真正破除的原有垄断格局和垄断利益
        6.2.3 “俘获”现象严重,监管执行不力
        6.2.4 政府职能转变迟缓
        6.2.5 法治的薄弱
        6.2.6 改革的参差不齐、互不配套
        6.2.7 转轨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压力
        6.2.8 国际竞争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压力
        6.2.9 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相背离
        6.2.10 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改革的不匹配
    6.3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新思路
        6.3.1 监管主体和监管客体的转化
        6.3.2 监管机制调整要求监管体制、监管制度的适应性变化
        6.2.3 监管制度、监管体制改革需要监管机制支撑
        6.3.4 监管体制传动、整合监管机制和监管制度
        6.3.5 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路径
    6.4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实施路径
        6.4.1 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通盘考量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与制度功能耦合问题
        6.4.2 完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设计,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
        6.4.3 搭建合理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衔接监管机制的实施与监管制度安排
        6.4.4 进一步健全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充分考量其与监管体制、机制的匹配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7)网络外部性与基于行为的区别定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二、假定及模型
三、成熟市场上的竞争:第二期
    (一) 局面Ⅰt=2:双寡头厂商都采取基于行为的区别定价
    (二) 局面Ⅰt=2与局面Ⅱt=2之间的比较
四、新兴市场上的竞争:第一期
    (一) 局面Ⅰt=1:双方都将在第二期采取基于行为的区别定价
    (二) 局面Ⅰt=1与局面Ⅱt=1之间的比较
五、结论

(8)“金融极化”分析范式研究 ——对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新解(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金融中心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与进展
    1.2 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主要理论及其局限性
        1.2.1 主要理论观点
        1.2.2 理论局限
    1.3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思路
        1.3.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3.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2 “金融极化”分析范式的理论基石
    2.1 金融发展理论中的有关观点
        2.1.1 内生金融发展理论
        2.1.2 制度因素的金融发展理论
        2.1.3 基于资源因素的金融发展理论
    2.2 区域经济极化理论
        2.2.1 经济极化理论的发展
        2.2.2 经济极化的各种动力机制
3 经济极化与金融极化
    3.1 金融极化的实体经济渠道
        3.1.1 投资集聚效应
        3.1.2 本地市场效应
        3.1.3 关于投资集聚效应与本地市场效应的一个模型推导
    3.2 金融极化的金融经济渠道
        3.2.1 资本吸入效应
        3.2.2 信贷扩张效应
    本章小结
4 金融主体空间行为与金融极化
    4.1 金融企业空间行为的一般分析
        4.1.1 金融企业经济技术特征的独特性
        4.1.2 金融企业区位取向分析
    4.2 匀质平原金融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4.2.1 基本假设
        4.2.2 金融市场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化
        4.2.3 放松有关假设后的情形
    4.3 非匀质平原金融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4.3.1 经济增长不平衡时的情形
        4.3.2 存在商业中心的情形
        4.3.3 其他情形
5 金融创新与金融极化
    5.1 金融创新的一般影响
    5.2 金融创新对于金融极化的影响
        5.2.1 金融创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
        5.2.2 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极化的路径
    本章小结
6 信息技术进步与金融极化
    6.1 信息技术进步的一般影响
        6.1.1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1.2 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6.2 信息技术进步对于金融极化的影响
        6.2.1 通过促进金融创新、强化规模经济推动金融极化
        6.2.2 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活跃度推进金融极化
        6.2.3 通过提升金融市场功能推动金融极化
7 其他引起金融极化的因素
    7.1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金融极化
        7.1.1 金融行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分析
        7.1.2 金融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对经济极化的影响
    7.2 政治经济制度、法律环境、政府行为与金融极化
        7.2.1 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7.2.2 法律环境的影响
        7.2.3 政府行为的影响
8 金融极化论的现实考察——以上海、深圳为例
    8.1 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实证分析
        8.1.1 上海金融中心形成发展的历史
        8.1.2 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动力分析
    8.2 深圳金融中心发展的实证分析
        8.2.1 深圳金融中心的迅速崛起
        8.2.2 深圳金融极化发展的动力分析
    小结
    本章结论
9 结束语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有待进步探讨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报送博士学位简况表(中文)
拫送博士学位简况表(英文)

(9)中国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学术构想与理论难点分析
第一章 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的逻辑基石:垄断理论综述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垄断-规制理论演进脉络
        一、 西方市场理论的垄断与竞争之争
        二、 西方规制经济理论嬗变的轨迹
        三、 可竞争市场理论和有效竞争概念下的竞争治理转向
        四、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公用事业私有化
    第二节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对自然垄断运行机理的分析
        一、 自然垄断的网络性、资产专用和可转移性
        二、 自然垄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三、 自然垄断的沉淀成本与进退壁垒
        四、 自然垄断的可维续性与潜在竞争者进入管制
        五、 公用事业市场化定价及价格管制
        六、 公用事业公营化与私营化的迭代
    第三节 西方理论的逻辑启示
        一、 垄断的市场化逻辑
        二、 西方理论的启示
第二章 公用事业运营管制及改革的国际经验比较探索
    第一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公用事业运行规制模式及其演变
        一、 英美全面私有化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二、 日本规制与竞争并存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三、 法国特许经营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四、 德国、瑞典等福利国家公营主导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五、 香港公用事业高效商业化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工业化及发展中国家公用事业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一、 改革的成功经验
        二、 改革的失败教训
    第三节 国外公用事业运行及改革实践的比较与探索
        一、 国外运行、改革模式比较
        二、 国外经验借鉴与探索
第三章 中国公用事业运行的体制现状及其垄断特征
    第一节 我国公用事业运营体制及监管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 计划配置模式的体制沿革及其向市场配置过渡的趋势
        二、 我国公用事业运营监管体系与政策思路的演变
    第二节 我国公用事业自然垄断运行特征的表现形式
        一、 国资单一产权结构与资本要素进入屏障
        二、 属地割据的行政垄断与区域渗透壁垒
        三、 纵向一体化与生产输送系统匹配性效率
    第三节 垄断经营方式对我国公用事业运行绩效的影响机制
        一、 规模经济效应与垄断集中的效率
        二、 行政垄断与普遍服务的福利保障
第四章 中国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产业组织运动的市场化改革总趋向
        一、 自然垄断国企市场主体地位的理性复归
        二、 竞争行业市场化改革经验及其延伸
        三、 市场化改革在自然垄断领域拓展的结合点
    第二节 利益约束与企业治理的制度缺陷
        一、 政企权能边界的产权关系问题
        二、 资产形成机制的瓶颈制约问题
        三、 权利配置监督的公司治理问题
        四、 区域分割垄断的要素流动问题
    第三节 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的内生动力
        一、 自然垄断国企盈利与社会效率
        二、 市场结构优化与产业竞争力升级
        三、 企业利益与普遍服务供给社会化
    第四节 改革目标与实现方式的多维度、综合性视角
        一、 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与有效竞争机制创设
        二、 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与多元目标体系构筑
        三、 绩效导向与“泛市场化”理论误区评析
    第五节 运行机制悖论: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需调和五对矛盾
        一、 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
        二、 垄断因素与竞争机制的冲突与兼容
        三、 国有成分与民营经济“进退”的合意度量
        四、 经济效率与社会福利价值目标的两难选择
        五、 外国资本控制与民族产业保护的利弊权衡
第五章 中国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要素市场化的改革指向
        一、 自然垄断适度集中与适度竞争的均衡过程
        二、 公用事业产品市场化与要素市场化的抉择
    第二节 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的产权路径
        一、 产权多元化与要素配置市场化的效率机制
        二、 产权制度改革与企业治理改善
        三、 所有权分散与经营权集中的制度效率
    第三节 公用事业民营化
        一、 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现实背景
        二、 民营化的实现方式及其效率机制
        三、 民营化的存在问题、对策与出路
    第四节 外资并购 FDI 模式
        一、 公用事业 FDI 发展模式的效率机制
        二、 FDI 对公用事业生产力的改进作用
        三、 FDI 下开放经济的创新效益
    第五节 公用事业跨区域运作与市场整合
        一、 跨区域兼并的要素市场化与有效竞争
        二、 大规模一体化兼并整合对效益的改进
        三、 市场整合下的产业区域协同效应
    第六节 特许经营权竞争与区域间比较竞争的机制设计
        一、 特许经营权竞标制度理论与实践探索
        二、 区域间比较竞争制度理论与实践探索
        三、 经营契约监督下公用事业的定价管制与听证制度
        四、 BOT 和 TOT、以及托管运营等竞争性特许模式
    第七节 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政策启示与展望
第六章 案例分析:中国水务行业市场导向改革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国水务产业外资并购与民营化的实践探索
        一、 我国水务产业发展现状
        二、 我国水务行业外资并购与民营化模式考察
        三、 我国水务业市场导向改革的政策绩效及前景
    第二节 深圳水务企业市场导向改革案例分析
        一、 跨国并购下的产权多元化改革
        二、 改革前后企业经济运行绩效对比分析
        三、 异地兼并跨区域整合的市场绩效
        四、 改革后经营理念、服务、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变化
        五、 优化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与改革的前景目标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附件

(10)我国铁路运输业价格与市场结构规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与工具
    1.4 研究的思路与构架
    1.5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2. 相关规制理论梳理和文献评析
    2.1 规制的内涵
        2.1.1 西方规制的概念
        2.1.2 规制经济学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
    2.2 规制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演进
        2.2.1 公共利益理论
        2.2.2 规制俘获理论
        2.2.3 规制经济理论
        2.2.4 新规制经济学
3. 我国铁路运输业规制改革的约束条件和目标
    3.1 铁路运输业属性分析
        3.1.1 自然垄断属性
        3.1.2 可竞争性
        3.1.3 俱乐部物品属性
    3.2 铁路运输业发展现状及其比较
        3.2.1 铁路运输业发展现状
        3.2.2 铁路运输业与其他运输方式发展的比较
    3.3 我国政府对铁路运输业特殊的规制目标
4. 我国铁路运输业价格规制改革研究
    4.1 自然垄断产业定价模型的梳理和评析
        4.1.1 自然垄断产业价格水平规制
        4.1.2 自然垄断产业价格结构规制
    4.2 铁路运输业价格规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
        4.2.1 铁路运输业价格规制改革的历程
        4.2.2 铁路运输业现行价格水平和结构
    4.3 铁路运输业价格规制改革效果的实证考察
        4.3.1 现行价格规制与规制目标的冲突
        4.3.2 现行价格规制其它不良后果
    4.4 铁路运输业现行价格体系的优化
        4.4.1 实行充分考虑需求因素的差别定价
        4.4.2 实施激励性规制
5. 我国铁路运输业市场结构规制改革研究
    5.1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准入规制分析
        5.1.1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准入规制政策——静态分析
        5.1.2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准入规制政策——动态分析
    5.2 铁路运输业市场结构变迁的实证考察
        5.2.1 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市场结构的变迁
        5.2.2 我国铁路运输业市场结构的变迁
    5.3 铁路运输业市场结构规制改革的目标与方案比较
        5.3.1 铁路运输业市场结构重组的内涵与目标
        5.3.2 铁路运输业市场结构重组方案的优劣比较
    5.4 铁路运输业市场结构重组的路径与规制政策
        5.4.1 我国铁路运输业市场结构重组的路径
        5.4.2 我国铁路运输业市场结构重组后的规制政策
6. 我国铁路运输业价格与市场结构规制改革的协调
    6.1 价格与市场结构规制配套实施的影响分析
        6.1.1 铁路运输业价格与市场结构规制配套实施的影响分析
        6.1.2 替代性运输方式价格与市场结构规制配套实施的影响分析
    6.2 铁路运输业价格与市场结构规制改革的制度环境优化
        6.2.1 推进“政企分开”
        6.2.2 成立“大部制”集权的规制机构
        6.2.3 调整政府规制目标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一些厂商实行特殊定价时的均衡存在性(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铁路货运定价优化方法与管理策略研究[D]. 张梦迪.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基于博弈论模型下的ES公司海外市场转移定价策略研究[D]. 何井佑.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3]互联网平台企业定价问题研究[D]. 刘佳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公立医院单病种定价方法及政府补偿研究[D]. 段金利. 福州大学, 2018(03)
  • [5]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6]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D]. 刘佳丽. 吉林大学, 2013(08)
  • [7]网络外部性与基于行为的区别定价[J]. 董亮,任剑新. 经济评论, 2012(05)
  • [8]“金融极化”分析范式研究 ——对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新解[D]. 李兵兵. 武汉大学, 2012(12)
  • [9]中国公用事业市场导向改革研究[D]. 杨振宇. 武汉大学, 2012(07)
  • [10]我国铁路运输业价格与市场结构规制改革研究[D]. 李华伟.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一些企业实施特殊定价时的均衡存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