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决策:走向民主化和科学化

政府决策:走向民主化和科学化

一、政府决策:迈向民主化科学化(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021)在《中国的民主》文中指出(2021年12月)前言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奋斗。100年来,党高举人民民主旗帜,领导人民在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近代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021)在《中国的民主》文中认为目 录前 言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二、具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周惠新,张继生[3](2022)在《“互联网+”体育教育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疫情时代,给"互联网+"体育教育线上线下虚实融合教学带来新的挑战,"体育教育治理"业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通过运用多元话语分析法、计算机辅助(NVivo12.0 Plus,Cite Space V)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互联网+"时代体育教育治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5G、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深度融合,凸显出现代体育教育的大数据思维、体验思维、O2O思维、极致思维等互联网思维烙印。在"互联网+"时代,体育教育教学空间应从封闭走向开放,体育教育公共服务从供给方走向需求侧,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从局部变革走向生态重构,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从结果考核走向过程监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从个人单向管理走向人机协同治理,助推体育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

刘建伟,许晴[4](2021)在《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研究:问题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义】随着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战略和理念的提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设计/方法】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比较和分析了学者关于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概念、特征、理论依据及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指出了在研究范式、方法等方面的不足之处。【结论/发现】未来深化相关研究的方向,包括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中国范式;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路径;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模式比较;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责任担当。

张立进[5](2021)在《制度领导力:要素构成、时代意义及提升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制度领导力研究自西方传入中国后,逐渐受到了政治学界的重视,成为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新维度。制度环境、制度组织、制度精神、制度能力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制度领导力。作为学术研究的新动向,制度领导力适应了中国共产党必然而又必须全面提升领导力的趋势和需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结果;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从"管理"迈向"治理"的内在要求;应对风险挑战的根本性选择。

郭旭红,武力[6](2021)在《从五年规划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编制和实施了14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正在实施中。党领导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实践,蕴涵着党独特的治国理政经验,体现了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五年规划的战略目标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主要内容表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制定方式彰显了党治国理政能力的逐步提高,实施效果展现了党治国理政效能的逐步提升。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起点,深刻总结党领导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基本经验,有助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张文杰[7](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易小倩[8](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立的发展成就研究》文中提出

马兴业[9](2021)在《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期间,四川省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强调指出要把社会体育组织建设成“政社分开、依法自治、权责分明”的现代化组织。达州市作为四川省地级市,坚持依法治体,多元互促的工作原则,聚焦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统筹建设,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体育事业单位为骨干、市级体育总会为助手、群众性和社会性体育健身组织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深入了解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现状,分析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和价值。研究发现,达州社会体育组织在健身指导、场地设施、信息传递、经费投入与制度建设方面都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社会体育组织作用的发挥效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限制,主要表现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和社会组织自身能力较弱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充分借助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鼓励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加大社会体育组织投入力度。颁布社会体育组织指导性政策文件,转变自上而下的社会体育组织建立方式。第二,社会体育组织需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建设,提高组织自身的运作能力。完善组织内部部门运营体系,明确管理权责。制定组织内部章程,健全组织章程条例,明细组织内部责任和职权。加强管理机制、服务保障机制、评估与反馈机制、监督机制等建设,促进社会体育组织民主化和管理科学化。第三,社会体育组织应重视组织成员队伍建设,提高组织自身专业化水平。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提升,提高国家级、二级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改变现阶段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偏多现状,提高社会体育组织自身专业化水平。第四,社会体育组织应丰富全民健身文化表达形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品牌。组织拍摄全民健身电影或宣传片,丰富体育文化理念创办体育文化品牌活动。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赛事,广泛运用各媒体平台,提升体育赛事知名度。第五,社会体育组织应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促进经费投入合理化。与政府、企业、学校等建立合作关系,鼓励社会体育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增强社会体育组织公共服务能力。建立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专项经费,做好各项目经费投入预期额度,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经费合理化。

高洁[10](2021)在《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中西方文化遗产管理的异同,对中西方各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文化遗产管理进行了梳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异同,通过比较来更好的认识自身,并探索可以借鉴的经验;二是将文化理论和跨文化理论应用在文化遗产管理的各个层面,尝试分析遗产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以及传统文化对遗产管理的深层影响。中西文化遗产管理的比较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比较分为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即中西方管理体系的静态对比和遗产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流;纵向对比即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遗产管理的横向比较从主体——利益相关者、客体一—文化遗产和介体——管理体制三个部分展开。西方是个宽泛的概念,从遗产管理的实践角度来看,这里的西方主要指西方的文化源头一—欧洲。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即纵向比较。欧洲的保护思想演变主要围绕“修复”一词展开,不同的修复原则和手段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对遗产价值的不同理解。保护中的“价值理性”关注“为何保护”,而“工具理性”关注“如何保护”,这两者构成了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中国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价值由谁决定?西方成熟的保护理念是否具有本土适应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从根源入手,既要了解遗产的传统文化价值,也要了解遗产对当代人的价值。案例部分以西班牙世界遗产为例,西班牙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因社会制度等原因曾落后于英美意等国,也曾经历过因保护理念变化而造成破坏的问题。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多元化上与中国具有相似性,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国的遗产保护开始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申报世界遗产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的影响,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理论也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的遗产保护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和制约,还需探索真正适合于中国的遗产发展之路。第二章是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建筑遗产中的体现。本章以建筑遗产为例,说明了不同材质与风格的建筑遗产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和核心价值。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风格雄壮威严;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显得纤细灵动,遗产建筑本体的差异性体现出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精神内核。中西管理思想也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本身就是治国安邦的理论,可以被称作“管理型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不断糅合其他文化特质,成为多个朝代管理大一统帝国的有效手段,这些管理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西方的管理思想起初是“见物不见人”的,没有将人的价值作为管理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也开始将管理中的人看作是复杂的个体,更接近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到了现代这个紧密相连的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日益显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拿来比较,但不存在统一的价值体系,文化不会向着同一个方向进化,只会在各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并存是发展的趋势,文化交流与互补必定会对世界的发展有所助益。第三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管理体制是遗产管理中的介体,连接起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遗产。在中国遗产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遗产地过度商业化、真实性受损、文化认同缺失、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以及对世界遗产的过度利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遗产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体制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我国的遗产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多种管理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但总体上还是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为主。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目标仍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由此导致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在遗产价值认知方面,管理者和民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尚需培养。在管理模式、资金来源、保护和管理的多元化参与等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遗产管理和旅游管理关系密切,相互交融,由于遗产也可以被看作是资源,如何合理利用遗产资源,避免空置和过度利用两个极端,是每个遗产地都要平衡的问题。第四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研究。利益相关者是遗产管理中的主体,包括管理者、保护者、经营者、社区居民、遗产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社会大众等。管理者与保护者有时是一体的,有时是多个主体,在我国政府是遗产管理责任的主要承担着者,但也不应忽视保护专家的作用。遗产经营者与遗产地居民是一对具有互动关系的主体,二者利益关系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者是受到各方关注的群体,中西方遗产旅游者在看待遗产价值和审美文化方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对真实性的追求上差异更为显着。如何平衡旅游业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也是中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遗产地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参与到景区经营中的社区居民往往会以旅游者的需求为目标。但遗产景区有其特殊性,它还担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任务,如果完全迎合大众游客的需求,遗产景区难以发挥它的全部功能。提升旅游的文化和精神层次,是现代文化和遗产旅游的发展方向。遗产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只有找到这些关系之间的平衡才能做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六、七章为案例研究。第五章比较了遗产活化和遗产数字化管理的中西理论与实践。“活化”是指对遗产的物质层面和价值层面所体现的文化加以“诠释—融合—重构”的过程。遗产的数字化既是主动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也是为了应对社会的改变而必须做出的选择。由于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与西方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齐头并进,并在应用领域超越了西方。故宫在遗产活化和数字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实践,收获了正向的社会反馈,这些经验也被其他文化机构所借鉴,对推广和传承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方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数字化、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讨论了技术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一些学者对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抱有谨慎的态度,反对技术决定论,认为工具应当为人的目的服务。遗产活化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方式都是要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之后,解码“文化基因”,然后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连接,给人以怀旧的体验或对文化的共鸣。第六章讨论了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了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古城与曲阜。这两处遗产都是各自国家的文化圣地,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它们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世代生活在历史城镇中的居民是那里的主人,历史城镇也是最能体现利益相关者关系的遗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曲阜和圣地亚哥古城同属于“文化圣地”,历史城镇常见的商业化倾向可能会削弱其神圣性和文化价值,也可能会出现“创造性破坏”的情况。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文化的解决方案,除了要注重物质遗产的保护,还要重视遗产的价值和文化符号,关注遗产地的地格和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保护传统和现代发展之间需要找到平衡,要考虑到住房、人口、就业、商业、环境、社区融合与文化认同等因素。未来曲阜的发展还要理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找到阻碍发展的症结,从而将更好的阐释和发扬儒家文化。第七章比较了两条文化线路遗产,分别是丝绸之路和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较新的一类,它突破了过去以点状为主的类型特征,在空间上做了延伸。同时也扩展了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避免了文化脉络的割裂,丰富了遗产参观者的活动内容与体验。这类遗产具有流动性和跨文化交流的特征,在管理上更是涉及到跨国的遗产管理,可以借鉴国际管理的经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经济的表现优于宏观经济发展,旅游业在这些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旅游减贫、带动就业等作用需进一步引导、扶持和彰显,文化旅游能够对丝绸之路的复兴发挥重要作用。创新点在于: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从文化的视角对遗产管理进行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切入点。文化遗产不是无本之木,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文化的传承,因此也要用延续的眼光去看待遗产,把文化遗产放置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和管理。其次,在研究思路与内容上,对比了两个空间——中国与西方,梳理了两个方向——横向与纵向,分析了三个组成部分——遗产管理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在案例部分探讨了三类具有遗产管理领域代表性和前沿性的文化遗产。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历史学、文化比较学、国际管理学、旅游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运用了文化与跨文化的理论,讨论了中西差异和经验借鉴,也探索了我国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之路。文化遗产是由一代又一代人选择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既取决于历史,也取决于当代和未来。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遗产除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了解西方遗产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身,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更要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文化遗产事业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进而使我国的文化遗产“走出去”,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政府决策:迈向民主化科学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府决策:迈向民主化科学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的民主(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二、具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
    (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六)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具有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
    (一)民主选举
    (二)民主协商
    (三)民主决策
    (四)民主管理
    (五)民主监督
四、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
    (一)人民享有广泛权利
    (二)人民民主参与不断扩大
    (三)国家治理高效
    (四)社会和谐稳定
    (五)权力运用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五、丰富人类政治文明形态
    (一)为人类民主事业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二)走符合国情的民主发展道路
    (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四)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结束语

(2)中国的民主(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二、具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
    (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六)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具有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
    (一)民主选举
    (二)民主协商
    (三)民主决策
    (四)民主管理
    (五)民主监督
四、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
    (一)人民享有广泛权利
    (二)人民民主参与不断扩大
    (三)国家治理高效
    (四)社会和谐稳定
    (五)权力运用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五、丰富人类政治文明形态
    (一)为人类民主事业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二)走符合国情的民主发展道路
    (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四)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结束语

(3)“互联网+”体育教育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育教育治理的科学内涵
    (一)何谓治理
    (二)体育教育治理的科学内涵
二、体育教育治理中的互联网思维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二)体育教育治理中的互联网思维
三、“互联网+”体育教育治理路径
    (一)体育教育教学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体育教育公共服务从供给方走向需求侧
    (三)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从局部变革走向生态重构
    (四)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从结果考核走向过程监管
    (五)体育教育管理模式从个人单向管治走向人机协同治理
四、结论

(5)制度领导力:要素构成、时代意义及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制度领导力的构成
    (一)制度环境
    (二)制度组织
    (三)制度精神
    (四)制度能力
三、制度领导力提出的时代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结果
    (二)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
    (三)从“管理”迈向“治理”的内在要求
    (四)应对风险挑战的根本性选择
四、制度领导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6)从五年规划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年规划的战略目标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二、五年规划的主要内容表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三、五年规划的制定方式展现了党治国理政能力的逐步提高
四、五年规划的实施效果彰显了党治国理政效能的逐步提升

(7)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1.3.1 德育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3.3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4.4.1 德育评价论
        4.4.2 德育效用论
        4.4.3 德才兼备论
        4.4.4 德育功能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6.3 小结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2.1.1 总体趋势分析
        2.1.2 文献来源分析
        2.1.3 主题分布分析
    2.2 关于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
        2.2.1 关于社会体育组织概念的研究
        2.2.2 关于社会体育组织角色定位的研究
        2.2.3 关于社会体育组织发展路径的研究
    2.3 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
        2.3.1 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概念的研究
        2.3.2 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政策的研究
        2.3.3 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组织架构的研究
        2.3.4 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内容的研究
    2.4 关于国外大众体育研究
    2.5 简要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基本概况
        4.1.1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基本属性
        4.1.2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区域分布
        4.1.3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成立时间分布
        4.1.4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项目类型分布
        4.1.5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成员情况
    4.2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认知状况
        4.2.1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内容认知情况
        4.2.2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对健身指导服务的认知情况
        4.2.3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对场地设施服务的认知情况
        4.2.4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对组织管理服务的认知情况
        4.2.5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对赛事活动服务的认知情况
        4.2.6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对组织保障服务的认知情况
    4.3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发挥现状
        4.3.1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组织管理现状
        4.3.2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
        4.3.3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全民健身信息宣传情况
        4.3.4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场地设施配备情况
        4.3.5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赛事组织及开展现状
        4.3.6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经费投入情况
        4.3.7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制度建设情况
    4.4 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承担的主要角色
        4.4.1 社会体育组织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重要供给者
        4.4.2 社会体育组织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执行者
        4.4.3 社会体育组织是人民意愿的表达者
    4.5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研究
        4.5.1 充分衔接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公共体育职能
        4.5.2 主动投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4.5.3 构建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与群众体育需求平台
        4.5.4 积极承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4.5.5 不断丰富全民健身经费来源
    4.6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作用发挥的现实困境
        4.6.1 对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低
        4.6.2 对社会体育组织的监管相对滞后
        4.6.3 社会体育组织经费来源渠道窄
        4.6.4 社会体育组织成员专业水平较低
        4.6.5 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不足
        4.6.6 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活动类型单一
        4.6.7 社会体育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失
    4.7 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作用优化路径
        4.7.1 健全组织管理机制,提升社会体育组织专业化水平
        4.7.2 完善服务保障机制,促进社会体育组织健康发展
        4.7.3 建设组织监督机制,激励社会体育组织科学化发展
        4.7.4 构建评估与反馈机制,营造社会体育组织良好的发展氛围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健身指导水平日益提高,体育指导员具有一定规模
        5.1.2 助力全民健身信息传递,体育文化传播初见成效
        5.1.3 提高了场地设施利用率,自建场地设施初步建立
        5.1.4 重视组织内部管理与运行,管理方式日益规范
        5.1.5 注重全民赛事的组织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日益丰富
        5.1.6 加强经费投入与制度建设,实施效果较为明显
    5.2 建议
        5.2.1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购买顶层设计,加大社会体育组织投入力度
        5.2.2 积极颁布政策指导性文件,激发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活力
        5.2.3 加强组织自身管理,提升社会体育组织公共服务能力
        5.2.4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体育组织自身专业化水平
        5.2.5 完善组织内部制度,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科学化
        5.2.6 丰富赛事活动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品牌
        5.2.7 扩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10)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四节 相关理论
        一、文化遗产价值判定标准
        二、文化遗产活化理论
        三、真实性理论
        四、文化认同理论
        五、跨文化理论
第一章 中西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比较
    第一节 欧洲遗产理论的发展阶段
        一、古典时期(17世纪前)
        二、17世纪至19世纪初期
        三、19世纪初期至19世纪90年代
        四、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中后期
        五、现代修复理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
        六、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常用词词义辨析
    第二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一、早期的修复实践(19世纪以前)
        二、19世纪的保护实践
        三、20世纪的遗产保护与管理
    第三节 中国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传统的修复实践(20世纪之前)
        二、现代遗产管理的萌芽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三、停滞期与摸索期(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四、现代遗产管理的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
        一、英法遗产管理的比较
        二、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遗产管理中的体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二、中国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三、中国的管理文化
    第二节 西方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一、西方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二、西方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三、西方的管理文化
    第三节 中西方建筑遗产特征及管理思想比较
        一、中西传统文化四个维度的比较
        二、中西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比较
        三、中西方管理文化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
    第一节 中国遗产管理体制
        一、我国遗产管理体制
        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三、我国遗产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第二节 西方遗产管理体制
        一、西方国家的遗产管理体制
        二、“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方法
        三、文化遗产的效益评价
        四、国际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框架
    第三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体制
        一、西班牙遗产保护机构
        二、西班牙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三、西班牙的特色保护措施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借鉴
        一、中西遗产管理法律框架的比较
        二、国际遗产管理理念的本土化问题
        三、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
        四、西方管理体制的借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
    第一节 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概述
        一、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
        二、遗产经营者
        三、遗产地社区居民
        四、遗产旅游者
        五、非政府组织
        六、社会大众
        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的比较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二、保护与科学的关系
    第三节 中西文化遗产经营者与社区居民的比较
        一、遗产经营者比较
        二、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比较
        三、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第四节 中西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比较
        一、中西方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追求差异
        二、中西方旅游者的审美差异
        三、遗产旅游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四、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故宫与西方博物馆: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第一节 案例部分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一、世界文化遗产
        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三、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全球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五、中国与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概况
    第二节 故宫博物院的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
        一、故宫概况
        二、故宫的遗产活化实践
        三、故宫的遗产数字化实践
    第三节 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活化与西方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
        一、阿尔罕布拉宫概况
        二、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利用
        三、西方遗产数字化研究
    第四节 中西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一、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
        二、博物馆的体验方式
        三、博物馆的创新之道
        四、遗产活化的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曲阜与圣地亚哥古城: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比较
    第一节 曲阜“三孔”及其遗产价值
        一、曲阜的历史变化
        二、曲阜的遗产价值
        三、曲阜的城市发展演变
    第二节 圣地亚哥古城的改造经验
        一、圣地亚哥的古城与新城
        二、圣地亚哥城市改造的经验
    第三节 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
        一、“圣地”类遗产的管理
        二、历史城镇的商业化问题
        三、两处圣地管理的异同
        四、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丝绸之路与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的开发与管理比较
    第一节 文化线路遗产
        一、文化线路遗产的提出
        二、文化线路遗产的价值
        三、线性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发展
        一、丝绸之路概况
        二、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
    第三节 朝圣之路的发展
        一、朝圣之路概况
        二、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
    第四节 欧洲的文化线路体系
        一、文化线路认定
        二、管理体系
        三、财政制度
    第五节 文化线路遗产的发展与管理比较
        一、“欧洲文化线路”的管理经验借鉴
        二、西班牙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借鉴
        三、我国发展文化线路遗产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基于文化视角的发现
    二、西方遗产管理体制借鉴
    三、案例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政府决策:迈向民主化科学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的民主[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人民周刊, 2021(23)
  • [2]中国的民主[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人民日报, 2021
  • [3]“互联网+”体育教育治理研究[J]. 周惠新,张继生. 当代教育论坛, 2022
  • [4]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研究:问题与展望[J]. 刘建伟,许晴.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05)
  • [5]制度领导力:要素构成、时代意义及提升路径[J]. 张立进. 党政研究, 2021(05)
  • [6]从五年规划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J]. 郭旭红,武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4)
  • [7]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8]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立的发展成就研究[D]. 易小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9]达州市社会体育组织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研究[D]. 马兴业.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10]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D]. 高洁. 山东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政府决策:走向民主化和科学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