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首届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综述

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首届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综述

一、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综述之二(论文文献综述)

吕文婷[1](2021)在《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认知历程与特征分析》文中提出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相关文献和专着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诠释,以识别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认知现状和认知历程,并总结其认知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认知的发展脉络可大致划分为理论引入与争鸣(2000年至2006年)、理论吸收与应用(2007年至2016年)、理论批判与发展(2017年以后)三个阶段。总体而言,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认知呈现出理论型研究与应用型研究此消彼长、理论显扬与理论批判并存的特征。

贾琼[2](2021)在《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能够助推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档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清晰系统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文明传承,加强历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因此,以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内容组织、聚合与开发等相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数据化应用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推进的重点领域。一方面,用户对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获取的需求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政府、社会和个人对历史档案的政治需求、学术需求、文化需求愈发迫切,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等新特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格局,数字人文、数据挖掘、知识组织等理论方法正在广泛应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数据化加工、深度组织与实际应用等工作。但是面对卷帙浩繁、异构多元的历史档案资源,其深度聚合、语义互联、知识映射等问题的应用有效性有待解决。基于此,引入关联数据技术,构建实现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解决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在理论层面、技术应用层面和实践层面具有较强的研究空间和应用场景。本研究在历史档案资源价值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系统的梳理了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资源聚合、关联数据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具有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在明确本研究基本研究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以档案价值论、档案知识组织、数字人文等理论与方法作为指导,展开系统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关联数据技术驱动下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明确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关联强度、关联维度、关联阶度以及关联粒度四个维度,基于对历史档案资源层级的划分,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整体框架。其次,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对常用的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元数据标准选择的思路和步骤,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描述的元数据方案;在对历史档案知识分类、知识本体层级划分等工作的基础上,以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档案为案例对象进行元数据实例研究,并以盛宣怀档案为例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通过元数据元素识别、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等过程,实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的构建。第三,基于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进一步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语义化操作与发布流程,强化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方案的可操作性。第四,详尽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的主要功能,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服务平台。最后,针对目前历史档案资源服务现状,提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实施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模型构建、技术方案、实现路径等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为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对于激活历史档案价值实现,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满足政府、社会及个人的现实需求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王阮[3](2021)在《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数字人文在中国学界方兴未艾。数字人文对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好比在学术圈这个相对平静的湖水中投进一颗石子,泛起的涟漪会波及整个学术领域[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需加快文物藏品数字化保藏,推进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丝绸之路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数字博物馆建设[2]。在数字化浪潮中,人文活动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跨界融合,借助数字技术耕读人文知识,变革传统的人文研究范式,并赋予人文研究以新的活力。数字人文正在引领中国社会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身处数字环境的人们对历史档案文化的知识需求也愈加强烈。《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有效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鼓励开展口述历史档案、国家记忆和城市(乡村)记忆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等工作。口述历史档案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纽带,以记录时代变革、填补记录空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价值和功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世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洗淘,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濒临灭亡。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应用数字技术抢救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有关口述历史档案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虽然从启动时间看,我国研究起点较美国晚了近30年,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实践进展都缺少资源深度开发和知识挖掘,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但作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我国拥有相当丰富且数量庞大的人文资源亟待挖掘。在数字人文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人文技术方法检索、利用浩瀚繁杂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将其蕴含的丰富内部事实、数据和知识展现出来,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如何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进行深度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聚合与知识发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也将成为当下及未来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本文以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口述历史档案、知识发现的追本溯源,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实证研究等方法,结合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特征与属性,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探究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核心内容,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与知识图谱并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深入揭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元,将其蕴含的人、地、时、事等复杂内容关系予以揭示,辅助和支撑人文学者进行研究,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应用提供可操作性指导,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具体来说,核心内容包含4个部分。第3章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本章首先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进行分析,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进行概述,梳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然后,解析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功能要素、构成要素及功能要素关系,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最后,对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进行解构,包含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第4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纷繁浩杂,如何将零散杂乱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组织起来,就需要借助本体来实现。鉴于目前本领域尚未发现可复用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故而需要自建本体,这也是本领域的创新之处所在。本章作为第五章的铺垫,通过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呈现口述历史档案领域知识认可的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从知识组织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表示,并利用Protégé工具辅以实例可视化展示,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为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提供组织结构基础。第5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本体只是从组织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描述与揭示,而知识图谱是基于关联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聚合。本章首先提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构想,包含模式层和数据层,模式层既可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解析、本体与图数据库的映射规则以及关系界定入手;也可以直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源抽取所需要素。数据层包含信息抽取和知识融合两部分。然后介绍知识图谱存储和绘制工具。最后,基于第四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结构,引入实验数据源,采用目前主流的Neo4j图数据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从知识关联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聚合,构筑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网系,实现知识关联,为第六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奠定关系主线。第6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本章在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展示的基础上,基于知识图谱洞悉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关系,从多维视角深入挖掘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潜藏的丰富内部事实。具体包含:基于项目整体概况的知识发现、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以及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既可以细致展现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间人、地、时、事之间的知识关联,又可以探求涉及同一主题或具有相关关系的多个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之间的隐性关系,方便领域学者进行后续研究,以佐证本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数字人文大背景下,将以本体和知识图谱为代表的数字人文技术方法“引介”口述历史档案研究,实现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领域本体和知识图谱构建新突破,同时借助实例可视化展示,将人、地、时、事等内容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予以细粒度描述,从事件、时空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等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挖掘与多维知识发现,不仅丰富了多元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而且还推进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创新。在“技术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下,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提供了借鉴与可行指导,同时也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及可视化具体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框架参考,切实推动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

王佳佳[4](2020)在《社会记忆理论视阈下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许多学科从多个角度对运河的保护、利用和开发进行了研究,尽管档案界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相对而言,研究显示度较低。运河记忆档案作为运河文化研究、运河记忆构建的重要载体,对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是运河文化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研究围绕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的构建,以社会记忆理论为指导,建立起运河记忆构建“主体-中介-客体”分析框架,以由“证据”到“记忆”转变的档案研究范式作为逻辑起点,以构建运河记忆为目标,探讨运河记忆档案作为运河记忆构建中介的角色,如何连接运河记忆构建主体,完善运河记忆客体,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文献调研法、访谈法、分析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详细了解各档案馆运河记忆档案构建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尽管浙江省各形成主体和保管主体拥有数量相对丰富、类型相对齐全的运河记忆档案,但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构建研究却相对滞后,运河记忆档案鉴定、编研等工作还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运河记忆构建主体多元化不足、交互性不够、缺乏协同性,运河记忆构建中介的全面性、系统性、典型性不够,运河记忆客体碎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原因既有运河记忆档案管理分散等历史原因,同时也有理论指导不够、参与意识不强、管理机制及建设能力落后等原因。这些问题表明当前运河记忆档案构建仍然停留在较低层面,没有摆脱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影响,没有实现档案记忆理论下的“记忆自觉”。针对当前运河记忆档案构建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主体-中介-客体”的分析框架出发,提出需要从构建主体(档案馆)与构建中介(运河记忆档案)两个维度出发,加强档案馆运河记忆构建主体意识与能力建设,构建起以运河记忆档案为载体的运河记忆,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贡献档案的力量。

雷洁[5](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大数据时代和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下科研档案管理需要新方法和新手段。针对目前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科研知识关联度差、科研档案资源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型,从知识层面将科研档案资源中的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人员等要素与项目任务书、合同、研究报告中抽取的知识单元进行关联和融合,丰富科研档案的语义关系,推进科研档案管理系统提档升级,对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水平,支撑科研单位管理决策、科研档案智能管理、档案资源深度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与理论等,对科研档案管理模式、收集、加工以及存储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凝练科研档案管理深层次加工、多元化关联以及决策支撑等需求,为基于知识图谱开展科研档案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支持。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研究了用于科研档案管理的知识图谱构建过程。通过对知识图谱的构建要素(知识单元与语义关系)的综合分析,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总结了知识图谱的适用领域,为科研档案知识图谱的构建以及科研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奠定了基础。(2)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型。通过数据解析、深层次揭示以及实体抽取过程实现科研档案细粒度实体识别。结合Nanopublication与CERIF模型,设计科研档案资源描述体系,构建了科研档案多维度关联模型。基于本体编辑工具Protégé,使用资源描述框架RDF和OWL语言,继承利用EAD、DCMI等现有较为通用的元数据构建科研档案知识图谱模型,将人员、机构、成果等实体与科研档案资源知识层面的研究任务、实施方案等实体语义串联在一起。通过深层次知识融合与推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科研档案语义关联。(3)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原型。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型,构建了一个覆盖档案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包括数据解析层、智能识别层、语义关联层以及智能管理层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原型。以农业信息研究所科研档案为数据源,实现智能化采集与归档、自动抽取与关联以及语义增强等功能,提高了科研档案资源语义关联性,提升了科研档案管理效率。(4)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应用效果分析。为验证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的实用性,从知识识别粒度、知识多维关联度以及知识融合与利用程度等方面将基于知识谱图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与传统的档案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应用效果表明基于知识图谱科研档案管理的具有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席俊红[6](2020)在《基于CNKI的我国档案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CNKI收录的近三年共426篇档案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从学位论文选题的角度,对近三年档案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不同进层面行相关评述。首先对近三年档案学专业学位论文概况进行介绍,然后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分别得到近三年档案学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主题主要是档案服务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研究、社交媒体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研究、档案管理工作研究和档案文化研究等方面,研究热点包括数字档案资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档案的社会记忆功能研究、数字档案馆研究、电子文件研究等。其次对近三年档案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对使用频率靠前的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跨学科交流法进行了论述。最后本文通过将CNKI收录的近三年和2011-2013年、2014-2016年的档案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档案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四个发展趋势,即一是从关注“信息公开”到“档案服务”转移,回应社会关切;二是从关注“档案网站”向“社交媒体”转移,研究移动服务;三是档案的社会记忆功能和非遗档案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四是拓展学科研究视角,更关注跨学科融合。

张燕[7](2020)在《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档案与记忆共生相长,恒久绵长。“社会记忆”现已成为学界共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域。社会记忆再生产属于一种普遍性社会现象,档案领域为其重要领域和典型场域。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是近几年档案学界出现的新课题,以探索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在机制、参与社会再生产发展规律为问题导向。本文引入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汲取档案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营养,综合运用档案记忆理论、社会记忆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媒介传播理论等,从档案、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出发,深入阐释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实质、运作过程与作用机理,从学理上就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抽象与分析,并以变革中的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与分析语境,探讨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发展与推进机制。本研究采用“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范畴统摄多方面的档案实践,进一步提炼其概念、要素、结构、性质、功能、运行机理等,初步构建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档案记忆表现为从中介切入的“刻写”的社会记忆形态。档案记忆再生产是行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融文本形式、内容、意义再生产于一体,经由生成、加工到消费的往复更新过程,实现档案记忆的累积、更新、展演、传播与共享。作为一项典型的记忆实践活动,档案记忆再生产以记忆传承、社会治理、文化认同三大社会功能的发挥,作用于整体社会记忆再生产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借鉴文件连续体模式,本文构建了档案记忆再生产参与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将既往受忽视的媒体要素纳入其中,从档案记忆社会化、社会记忆档案化两个维度突出加工性和往复更新性。结合实践考察,本研究探析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以及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情境变化。档案记忆再生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时空,从古至今呈现出由封闭、分散、单一走向开放、系统、多元的演变轨迹。档案记忆再生产受档案记忆系统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媒介技术等外部因素,以及档案记忆再生产主体、档案记忆制度、档案记忆资源等内部因素。步入快速演进的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度嵌入社会结构,社会转型、国家治理、文化消费、媒体融合等社会情境的变化共同推动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发展。聚焦具体环节,本文深入解析档案记忆再生产在生成、加工、消费三方面的变化。档案记忆生成环境从传统、单一、单向度转向电子环境、竞争记忆场域和交互语境;生成主体从官方、精英走向民间、大众;生成对象从传统形态记忆转向数字记忆,并扩展到新媒体档案记忆、个体档案记忆。档案记忆加工目的趋向意义再生产,从注重史学研究到追求共享记忆;加工形态由文本到可视化,并以空间记忆和影像记忆为代表;加工方式转向数字化、叙事化、创意化、融合化。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由传统用户到数字消费者;消费对象从内容到注重情感、认同、价值等的意义消费,并成为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主要内容;消费方式转向数字化、个性化、品牌化、休闲化,消费途径趋向在线获取。本研究提炼概括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探究这一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推进机制。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在路径、取向、内容、方式、范围五方面,由单向性、生产性、凝固性、单一性、区域性转向多元化、消费性、流动化、融合化、全球化。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将产生多重影响,包括数字记忆迈向智能、媒体记忆加速融合、共享记忆趋向反思、社会记忆竞争加剧、社会记忆遗忘凸显。档案部门可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主旨、主体、客体、中介、关系等维度,实施价值引导、协同参与、消费者培育、多维叙事、媒体融合和伦理约束等六大机制,提升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能级,促进社会记忆及整个社会再生产。研究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蕴涵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深度关切。当下媒体融合浪潮方兴未艾,对档案领域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媒体不仅作为记忆中介,更作为重要的记忆机制作用于档案记忆再生产。本文将档案和档案工作视作一种社会建制,统摄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论域,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实践活动的热点问题予以回应,从理论层面进行抽象与建构,在丰富档案记忆理论研究的同时,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工作转型发展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熊华兰[8](2019)在《基于语义本体的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管理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数字档案资源是知识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知识层面上的管理是可行且必要的。“早在2001年冯惠玲教授就在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上提出,在夹缝时代,档案人员应该将职能重心从实体管理转向信息管理、知识管理。”(1)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字档案馆工程的开展,使数字档案资源数量迅猛增长,且呈现出分散、多样、异构的特点,形成诸多“资源孤岛”,与此同时,档案用户信息需求所呈现出的个性化、实时化、知识化等特点也给档案管理者的实践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语义本体是对领域知识的规范化和抽象化描述,可以清楚描述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并实现逻辑推理及语义关联,因此引进语义本体技术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契机,同时可以推动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向知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当前档案资源管理工作实践出发,以语义本体理论为技术基础,以数字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使用本体构建工具Protégé软件构建了基于语义本体的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管理模型,最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评剧资源作为应用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从而促进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管理。

滕春娥[9](2019)在《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和活态性,具有历史传承价值,是各民族祖先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体现着该民族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蕴,是无形的财富,是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科技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巨大冲击,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累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的冲击,甚至濒临灭亡。自此从世界范围到国家层面都在积极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固化的历史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态遗存,二者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见证了并将继续见证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史。我国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也是本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主要因素,是民族得以延续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文化因子,共同构成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在集体记忆的众多表现形式中,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最主要的两种形式。伴随着“世界记忆工程”以及我国各地纷纷出现的“城市记忆”工程、“乡村记忆”工程、企业记忆等,各地档案馆用摄影、照相等手段将城市的面貌进行全面的记录,对城市的旧貌进行抢救性的留存和保护,这也成为新时期档案馆的主要工作。档案学逐渐加入到社会记忆研究之中,遵循档案与记忆的联系,它作为人类记忆的延伸,是一种重要的记录载体和工具,在今天已成为建构社会记忆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成为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媒介。本文开展的“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这里“建档”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档案管理环节,亦不是一个静态的建档工作,而是将其视为动态的管理过程。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前期的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立档再到存储、保管、以及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传播整个过程。“建档”不仅仅有“建立档案”的意思,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即是用档案资源和档案方法、手段、档案工作、档案学理论去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物化以及进行科学管理,并最终达到非遗文化传播和传承的终极目标。本研究从社会记忆视角出发,遵循着什么是社会记忆,如何保护社会记忆,怎样传承社会记忆去构建研究框架。在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社会记忆理论、档案记忆观理论、档案鉴定理论、本体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论文的主体部分中,第一部分将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入社会记忆系统中,分析二者的文化和记忆质性和特点,论述二者的联系和共性,指出档案即是一种社会记忆形态,同时也是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媒介,指出了档案工作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密切相关性,同时,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法律依据和社会学意义。这也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依据和立意所在。第二部分阐明了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目标与逻辑结构、实施路径。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过程,即非遗档案的建构实际上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形成的整个过程——其具体的流程包括收集、整理、立档、存储、保管、开发与利用、传播等。第三部分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重点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本体知识组织方法,实现非遗资源异构数据的概念共享,以及非遗资源的语义描述和资源保护与传播。第四部分探讨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实例,论述了赫哲族非遗资源建档的过程、赫哲族非遗档案、赫哲族非遗资源本体知识构建,为其他非遗资源建档保护的开展提供了借鉴意义。第五部分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保障机制。从目前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将保障机制分为: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协调与发展保障、管理保障等几个方面。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首先将人文社科领域的其他理论思想和学术资源引入档案学,共同构成档案学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开启档案学的新人文主义研究。集民族学、社会学、文化遗产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社会记忆理论关照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问题。其次,增加新的学术资源和丰富档案学理论内涵。本文以文化作为逻辑起点,将档案、社会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为新时期的档案学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与丰富档案学理论内涵.实践价值包括第一,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族群记忆活的载体,维系着族群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让人们了解自己是谁,来自何方以及生活的意义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目前正处于现代化语境中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各少数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本民族本地区社会文化的永续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第二,为档案部门参与民族非遗保护实践工作提供指导,探寻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档案部门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使命和专业价值,自觉参与、融入到社会记忆的传承和保护中去,在记忆构筑中发挥积极作用。第三,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我国拥有着56个民族,其中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内涵,保护与传承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缺少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发展来说都将是重大的损失。我国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少数民族作为中华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更应关注他们的发展,守护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使他们在大家庭的发展中得到认可,得到尊重。

张斌,杨文,李子林[10](2019)在《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意义]构建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有利于优化档案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理念、途径、方式和方法,从而增强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在数字时代的竞争力,更好满足国家档案事业在数字时代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方法/过程]分析数字时代档案工作的新变化及其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环境和新问题;从思想理念、体制机制和过程方式层面,探讨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及优化。[结果/结论]提出基于数字时代的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包括更新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方向、优化知识结构和创新培养方式。

二、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综述之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综述之二(论文提纲范文)

(1)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认知历程与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1.2 数据分析方法。
2 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认知历程
    2.1 第一阶段:理论引入与争鸣阶段(2000年至2006年)。
        2.1.1 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初步引入。
        2.1.2 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早期质疑与批判。
        2.1.3 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关系探讨。
    2.2 第二阶段:理论吸收与应用阶段(2007年至2016年)。
        2.2.1 文件连续体理论内涵理解的分歧。
        2.2.2 文件连续体理论在应用型研究中的滥用。
    2.3 第三阶段:理论批判与发展阶段(2017年以后)。
        2.3.1 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的国际视角。
        2.3.2 文件连续体理论本土应用的多元化。
3 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特征
    3.1 理论型研究与应用型研究此消彼长。
    3.2 理论显扬与理论批判并存。

(2)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畴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2.1.2 档案资源聚合
        2.1.3 关联数据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2.1.4 研究述评
    2.2 相关理论
        2.2.1 档案价值论
        2.2.2 知识组织理论
        2.2.3 数字人文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
    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
        3.1.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
        3.1.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流程
        3.1.3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目标
    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的多维分析
        3.2.1 关联强度
        3.2.2 关联维度
        3.2.3 关联阶度
        3.2.4 关联粒度
    3.3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构建
        3.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层级划分
        3.3.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结构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
    4.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4.1.1 常用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比较分析
        4.1.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思路
        4.1.3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步骤
        4.1.4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
        4.1.5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实例
    4.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建模
        4.2.1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分类体系
        4.2.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的类型
        4.2.3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
        4.2.4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实例
    4.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4.3.1 元数据元素识别
        4.3.2 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
        4.3.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与聚合
    5.1 历史档案资源语义化处理
        5.1.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语义化转换
        5.1.2 历史档案资源RDF化过程
        5.1.3 历史档案资源实体语义关联关系识别
    5.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
        5.2.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URI命名
        5.2.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存储
        5.2.3 基于D2R的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
        5.2.4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实例
    5.3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聚合
        5.3.1 关联数据聚合方法
        5.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互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
    6.1 基于关联数据的聚合服务功能
        6.1.1 历史档案资源检索服务
        6.1.2 历史档案资源推荐服务
        6.1.3 历史档案资源可视化服务
    6.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服务平台结构设计
        6.2.1 存储层
        6.2.2 描述层
        6.2.3 服务层
        6.2.4 应用层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策略
    7.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实施策略
        7.1.1 实现多源异构历史档案资源采集方法
        7.1.2 建立多元协作的组织机制
        7.1.3 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
        7.1.4 提供泛在化关联数据应用服务
    7.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的保障机制
        7.2.1 政策保障
        7.2.2 技术保障
        7.2.3 人才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口述历史档案研究现状
        1.3.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口述历史档案
        2.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理论
        2.2.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含义
        2.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意义
        2.2.3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原则
    2.3 本体理论
        2.3.1 本体概念
        2.3.2 本体分类
        2.3.3 本体构建流程
        2.3.4 本体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2.4 知识发现理论
        2.4.1 知识发现定义
        2.4.2 知识发现过程
        2.4.3 知识发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
    3.1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分析
        3.1.1 数字人文时代的必然要求
        3.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需求
    3.2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与体系架构
        3.2.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
        3.2.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
    3.3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
        3.3.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
        3.3.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功能要素解析
        3.3.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要素及功能关系
        3.3.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构建
    3.4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解构
        3.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
        3.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
        3.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
    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原则
    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选择
    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抽取
    4.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模型设计
        4.4.1 术语词表构建
        4.4.2 确认类的等级体系,定义类和属性
        4.4.3 充实、修正本体
        4.4.4 本体模型转换
    4.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实例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
    5.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
    5.2 模式层组织
        5.2.1 本体解析
        5.2.2 本体与图数据库规则映射
        5.2.3 关系界定
    5.3 数据层组织
        5.3.1 信息抽取
        5.3.2 知识融合
    5.4 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化
        5.5.1 数据准备
        5.5.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模式层组织
        5.5.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数据层组织
        5.5.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5.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可视化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
    6.1 基于项目概况的知识发现
        6.1.1 整体—局部分布
        6.1.2 项目—时间分布
        6.1.3 项目—地点分布
    6.2 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
        6.2.1 事件—项目关系的知识发现
        6.2.2 事件—时间关系的知识发现
        6.2.3 事件—地点关系的知识发现
    6.3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6.3.1 基于口述项目本身的社会关系
        6.3.2 基于口述项目内容的社会关系
    6.4 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6.4.1 基于社会关系的人物空间分布分析
        6.4.2 基于任职经历的人物时空迁移轨迹分析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4)社会记忆理论视阈下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5.4 案例分析法
        1.5.5 分析归纳法
    1.6 本章小结
2 研究综述、案例分析及分析框架构建
    2.1 研究综述
        2.1.1 国内研究综述
        2.1.2 国外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2 案例分析
        2.2.1 案例分析
        2.2.2 经验启示
    2.3 分析框架构建
        2.3.1 分析框架理论基础
        2.3.2 分析框架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现状
    3.1 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数据调查
        3.1.1 运河概况与浙江段运河概况
        3.1.2 运河记忆档案调查情况汇总
    3.2 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保管现状
        3.2.1 运河记忆档案总体概况
        3.2.2 运河记忆档案具体情况
    3.3 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利用现状
        3.3.1 市级档案馆运河记忆档案利用现状
        3.3.2 区县级档案馆运河记忆档案利用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构建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问题分析
        4.1.1 构建主体问题分析
        4.1.2 构建中介问题分析
        4.1.3 构建客体问题分析
    4.2 问题原因分析
        4.2.1 理论指导与观念意识因素
        4.2.2 管理机制因素
        4.2.3 历史因素
        4.2.4 支撑因素
    4.3 本章小结
5 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构建对策建议
    5.1 加强运河记忆档案构建主体多元性建设
    5.2 加强运河记忆构建主体交互性建设
        5.2.1 加强纵向交互性建设
        5.2.2 加强横向交互性建设
    5.3 加强运河记忆档案构建主体协同性建设
        5.3.1 加强构建主体顶层设计
        5.3.2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5.4 加强档案馆面向运河记忆客体的构建能力建设
        5.4.1 运河记忆档案管理向“社会模式”转变
        5.4.2 培育档案工作者“记忆自觉”理念
        5.4.3 档案馆加强对运河记忆档案管理工作
    5.5 加强运河记忆档案构建中介建设
        5.5.1 运河记忆档案全面性建设
        5.5.2 运河记忆档案系统性建设
        5.5.3 运河记忆档案真实性建设
        5.5.4 运河记忆档案典型性建设
    5.6 加强运河记忆档案构建人才与技术支撑
        5.6.1 加强复合型档案人才培养
        5.6.2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录 1:访谈提纲 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馆藏建设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2:访谈记录表
    附录3:市级档案馆访谈文本资料(节选)
    附录4:区县级档案馆访谈文本资料(节选)

(5)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研档案管理方式变革
        1.1.2 科研档案价值驱动
        1.1.3 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条件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科研档案
        2.1.2 科研档案管理
        2.1.3 知识图谱相关概念
    2.2 国内外档案管理研究进展
        2.2.1 档案管理系统研究进展
        2.2.2 档案信息化标准研究进展
        2.2.3 数字化科研研究进展
        2.2.4 档案语义化研究进展
        2.2.5 相关管理模型对比与分析
    2.3 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和主要应用综述
        2.3.1 构建过程
        2.3.2 构建要素
        2.3.3 关键方法和技术
        2.3.4 主要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及需求分析
    3.1 科研档案管理调研对象选取
    3.2 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3.2.1 科研档案的管理模式
        3.2.2 科研档案收集与归档
        3.2.3 科研档案加工与组织
        3.2.4 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
    3.3 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科研档案资源完整性缺失
        3.3.2 科研档案资源组织关联方式单一
        3.3.3 科研档案资源融合与利用程度不高
    3.4 科研档案管理需求调研与分析
        3.4.1 深层次加工需求
        3.4.2 多元化关联需求
        3.4.3 决策支撑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型构建
    4.1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型设计思路
    4.2 科研档案细粒度实体识别
        4.2.1 科研档案数据解析
        4.2.2 科研档案深层次揭示
        4.2.3 科研档案实体抽取
    4.3 科研档案多维度关联模型构建
        4.3.1 科研档案知识组织方式选择
        4.3.2 科研档案资源描述体系设计
    4.4 科研档案深层次知识融合
        4.4.1 科研档案知识图谱模型构建
        4.4.2 科研档案知识融合与推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原型构建
    5.1 农业信息研究所科研档案管理现状与需求分析
        5.1.1 农业信息研究所科研档案管理现状
        5.1.2 农业信息研究所科研档案管理需求分析
    5.2 系统建设目标与原则
    5.3 构建基础与总体架构
        5.3.1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构建基础
        5.3.2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总体架构
    5.4 主要功能与关键技术
        5.4.1 智能采集与归档
        5.4.2 语义加工与智能解析
        5.4.3 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
        5.4.4 语义增强与知识更新
        5.4.5 智能审核与个性化推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6.1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的现实意义
        6.1.1 助力农业科研信息化发展
        6.1.2 推动中国农科院档案管理方式变革
        6.1.3 增强科研档案语义关联与利用程度
    6.2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6.2.1 知识识别粒度对比
        6.2.2 知识多维关联度对比
        6.2.3 知识融合与利用程度对比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6)基于CNKI的我国档案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2 我国近三年档案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概况分析
    2.1 近三年档案学硕士学位论文数量
    2.2 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分布情况
3 近三年档案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主题分析
    3.1 档案服务研究
    3.2 档案信息化研究
    3.3 社交媒体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研究
    3.4 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3.5 档案文化研究
4 近三年档案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热点分析
    4.1 数字档案资源研究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
    4.3 档案的社会记忆功能研究
    4.4 数字档案馆研究
    4.5 电子文件研究
    4.6 档案保护研究
5 近三年档案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方法分析
    5.1 文献研究法
    5.2 社会调查法
    5.3 比较研究法
    5.4 案例分析法
    5.5 跨学科交流法
6 档案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发展趋势分析
    6.1 从关注“信息公开”向“档案服务”转移,回应社会关切
    6.2 从关注“档案网站”向“社交媒体”转移,研究移动服务
    6.3 档案的社会记忆功能和非遗档案得到更广泛的重视
    6.4 拓展学科研究视角,更关注跨学科融合
7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1.2.1 主要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1 国外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2 国内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 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1 国外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2 国内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 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1 国外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2 国内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阐释
    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
        3.1.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双重维度
        3.1.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表现
        3.1.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比较分析
    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结构
        3.2.1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形式、内容与意义
        3.2.2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主体、客体与关系
        3.2.3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加工与消费
    3.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性质与功能
        3.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性质
        3.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功能
    3.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运行机理
        3.4.1 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启示
        3.4.2“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构建
        3.4.3“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内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与转型情境
    4.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
        4.1.1 古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2 近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3 现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演变轨迹
    4.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影响因素
        4.2.1 档案记忆系统外部环境因素
        4.2.2 档案记忆系统内部构成因素
        4.2.3 档案记忆再生产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4.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情境
        4.3.1 新媒体时代社会转型的发展
        4.3.2 新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的转变
        4.3.3 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的兴起
        4.3.4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变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转型
    5.1 档案记忆生成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5.1.1 档案记忆生成的内容与方式
        5.1.2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5.1.3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5.2 档案记忆生成环境的转变
        5.2.1 从传统环境到电子环境
        5.2.2 从单一场域到竞争记忆场域
        5.2.3 从单向语境到交互语境
    5.3 档案记忆生成主体的转变
        5.3.1 从官方走向民间
        5.3.2 从精英走向大众
    5.4 档案记忆生成对象的转变
        5.4.1 从传统记忆到数字记忆
        5.4.2 新媒体档案记忆的兴起
        5.4.3 个体档案记忆的显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加工转型
    6.1 档案记忆加工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6.1.1 档案记忆加工的内容与类型
        6.1.2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6.1.3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6.2 档案记忆加工目的的转变
        6.2.1 传统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
        6.2.2 从公共记忆到共享记忆
    6.3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转变
        6.3.1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社会化
        6.3.2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协同化
    6.4 档案记忆加工形态的转变
        6.4.1 档案记忆加工的视觉化转向
        6.4.2 档案记忆加工之影像生产
        6.4.3 档案记忆加工之空间生产
    6.5 档案记忆加工方式的转变
        6.5.1 档案记忆加工的数字化
        6.5.2 档案记忆加工的叙事化
        6.5.3 档案记忆加工的创意化
        6.5.4 档案记忆加工的融合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消费转型
    7.1 档案记忆消费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7.1.1 档案记忆消费的过程与特点
        7.1.2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7.1.3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7.2 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的转变
        7.2.1 从传统档案用户到数字消费者
        7.2.2 档案记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融合
    7.3 档案记忆消费对象的转变
        7.3.1 从档案记忆资源到记忆资本
        7.3.2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新动向
        7.3.3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边界
    7.4 档案记忆消费方式与途径的转变
        7.4.1 档案记忆的数字化消费成为基本方式
        7.4.2 档案记忆的个性化消费成为重要方式
        7.4.3 档案记忆的品牌化消费成为优选方式
        7.4.4 档案记忆的休闲化消费成为新兴方式
        7.4.5 档案记忆的在线消费成为主要途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影响与推进机制
    8.1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
        8.1.1 档案记忆再生产路径:单向性转向多元化
        8.1.2 档案记忆再生产取向:生产性转向消费性
        8.1.3 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容:凝固性转向流动化
        8.1.4 档案记忆再生产方式:单一性转向融合化
        8.1.5 档案记忆再生产范围:区域性转向全球化
    8.2 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
        8.2.1 数字记忆迈向智能
        8.2.2 媒体记忆加速融合
        8.2.3 共享记忆趋向理解
        8.2.4 社会记忆竞争加剧
        8.2.5 记忆遗忘冲突凸显
    8.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推进机制
        8.3.1 面向主旨的价值引导机制
        8.3.2 面向生成、加工主体的协同参与机制
        8.3.3 面向消费主体的消费者培育机制
        8.3.4 面向客体的多维叙事机制
        8.3.5 面向方式的媒体融合机制
        8.3.6 面向关系的伦理约束机制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8)基于语义本体的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管理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
        0.1.1 相关概念
        0.1.2 研究范畴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0.3.1 研究目的
        0.3.2 研究意义
    0.4 创新与不足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之处
1 构建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管理模型的技术基础
    1.1 语义本体和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管理概述
        1.1.1 语义本体概述
        1.1.2 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管理概述
    1.2 数字档案资源语义本体构建方法
        1.2.1 数字档案资源语义本体构建语言
        1.2.2 数字档案资源语义本体构建工具
        1.2.3 数字档案资源语义本体构建流程
    1.3 语义本体在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1.3.1 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转换
        1.3.2 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知识关联
        1.3.3 实现数字档案资源本体推理
2 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管理流程
    2.1 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转换与知识单元抽取
        2.1.1 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转换
        2.1.2 数字档案资源知识单元抽取
    2.2 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组织
        2.2.1 数字档案资源知识表示
        2.2.2 形成数字档案资源知识本体库
    2.3 数字档案资源知识应用
        2.3.1 数字档案资源智能检索
        2.3.2 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应用
3 基于语义本体的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3.1 数字档案资源知识获取层
        3.1.1 数字档案资源采集模块
        3.1.2 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转换模块
    3.2 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组织层
        3.2.1 数字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模块
        3.2.2 数字档案资源语义标注模块
        3.2.3 数字档案资源本体关联模块
    3.3 数字档案资源知识应用层
        3.3.1 数字档案资源语义推理模块
        3.3.2 数字档案资源智能检索模块
        3.3.3 数字档案资源知识创新模块
4 基于语义本体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管理模型应用实例
    4.1 评剧资源知识管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4.1.1 评剧资源知识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4.1.2 评剧资源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4.2 实验准备
        4.2.1 Protégé软件简介
        4.2.2 评剧资源采集
    4.3 评剧资源元数据转换及本体构建
        4.3.1 评剧资源元数据转换
        4.3.2 评剧资源本体构建
    4.4 评剧资源语义标注与本体关联
        4.4.1 评剧资源语义标注
        4.4.2 评剧资源本体关联
    4.5 评剧资源的检索与创新
        4.5.1 评剧资源智能检索
        4.5.2 评剧资源语义推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2.1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
        1.2.3 国内外档案学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框架结构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
        2.1.3 社会记忆的概念辨析
        2.1.4 档案记忆观的概念辨析
    2.2 社会记忆理论
        2.2.1 社会记忆理论的演化过程
        2.2.2 社会记忆理论的内容
    2.3 档案记忆观理论
        2.3.1 档案的基本属性
        2.3.2 档案记忆观的研究历程
        2.3.3 档案记忆观理论内涵
    2.4 档案鉴定理论
        2.4.1 档案鉴定理论内容及发展历程
        2.4.2 档案鉴定的类型
    2.5 本体理论
        2.5.1 本体的概念演变过程
        2.5.2 本体的组成要素与逻辑结构
        2.5.3 本体的分类
        2.5.4 本体描述语言与编辑工具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社会记忆学理阐释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的社会记忆视角
        3.1.1 档案记忆的特点与质性
        3.1.2 社会记忆中的档案形态
        3.1.3 非遗建档保护研究的中介切入式视角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的关系阐释
        3.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的联系
        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档案工作的功能互动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依据
        3.3.1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法律依据
        3.3.2 社会记忆视角下非遗建档保护学理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记忆视角下非遗建档保护的框架与建档流程
    4.1 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目标与框架
        4.1.1 建档保护的目标
        4.1.2 建档保护的逻辑结构与实施路径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流程
        4.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收集
        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鉴定
        4.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
        4.2.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档
        4.2.5 非遗档案的保管
        4.2.6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
        4.2.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4.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
    4.3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4.3.1 非遗本体档案
        4.3.2 非遗项目档案
        4.3.3 非遗传承人档案
        4.3.4 非遗口述档案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保护
    5.1 非遗档案资源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意义
        5.1.1 非遗档案资源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5.1.2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5.2 非遗档案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本体方法
        5.2.1 传统知识组织方法
        5.2.2 本体知识组织方法的特点及优势
        5.2.3 领域本体在知识库构建中的应用
    5.3 非遗档案资源的本体知识库构建
        5.3.1 非遗档案资源领域本体构建流程
        5.3.2 非遗档案资源核心概念体系
        5.3.3 非遗档案资源的语义化组织框架
        5.3.4 非遗资源语义化组织系统实现
    本章小结
第6章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实例分析
    6.1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6.1.1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6.1.2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保护
    6.2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6.2.1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
        6.2.2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
    6.3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字化
        6.3.1 赫哲族非遗领域本体元数据及核心元素的确定
        6.3.2 赫哲族非遗档案知识概念属性关系的建立
        6.3.3 赫哲族非遗档案资源实例添加
        6.3.4 赫哲族非遗档案资源本体protégé实现
        6.3.5 赫哲族非遗本体的检索
    本章小结
第7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保障机制
    7.1 非遗建档保护的政策保障
        7.1.1 非遗建档保护现有政策举要
        7.1.2 非遗建档保护政策制约因素
        7.1.3 非遗建档保护政策完善措施
    7.2 非遗建档保护的组织保障
        7.2.1 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7.2.2 加强非遗研究者的参与
        7.2.3 注重非遗传承人及地区民众的广泛参与
    7.3 非遗建档保护的协调发展保障
        7.3.1 处理好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7.3.2 处理好科学技术与非遗文化的相互融合
    7.4 非遗建档保护的管理保障
        7.4.1 加强非遗传承人的管理
        7.4.2 加强非遗地区文化管理
        7.4.3 加强非遗资金的管理
        7.4.4 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
        7.4.5 加强非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
        7.4.6 加强档案工作的能动作用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10)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字时代档案工作及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变化
    2.1 数字时代档案工作环境的快速变化促使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要应时调整培养目标
    2.2 数字时代档案管理对象的日益丰富倒逼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要及时优化培养内容
    2.3 数字时代档案资源管理方式的更迭要求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顺时更新培养理念
    2.4 数字时代档案人才素质的多元需求要求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合理调整培养计划
3 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及优化
    3.1 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理念
    3.2 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管理体制机制
    3.3 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与方式
4 数字时代下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4.1 立足数字时代更新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
    4.2 立足数字时代调整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
    4.3 立足数字时代优化档案学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
    4.4 立足数字时代创新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

四、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综述之二(论文参考文献)

  • [1]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认知历程与特征分析[J]. 吕文婷. 档案管理, 2021(06)
  • [2]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D]. 贾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3]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D]. 王阮. 吉林大学, 2021
  • [4]社会记忆理论视阈下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构建研究[D]. 王佳佳. 浙江大学, 2020(02)
  • [5]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研究[D]. 雷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基于CNKI的我国档案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D]. 席俊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0(07)
  • [7]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D]. 张燕. 上海大学, 2020(02)
  • [8]基于语义本体的数字档案资源知识管理模型研究[D]. 熊华兰. 辽宁大学, 2019(01)
  • [9]社会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D]. 滕春娥. 吉林大学, 2019(10)
  • [10]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张斌,杨文,李子林. 图书情报工作, 2019(01)

标签:;  ;  ;  ;  ;  

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首届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