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频分复用数字调制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数字调制技术

一、正交频分复用数字调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白旭天[1](2021)在《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卷积神经网络的OFDM信号调制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由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通信设备的日益复杂,电磁环境中出现了多种多样调制方式的通信信号。作为无线电频谱监测、认知无线电、软件无线电中的关键工作环节,通信信号调制方式识别是在缺乏先验信息和存在噪声干扰的情况下,分析接收信号样本获得其调制方式和其它调制参数的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是一种新型的多载波调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用领域中。在多种数字通信信号和噪声共同存在的复杂电磁空间环境中,将OFDM信号有效识别出来的困难较大,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因而本文将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深度学习方法引入到OFDM信号调制识别领域中,提出一种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和VGG-16卷积神经网络的OFDM信号调制识别算法,解决OFDM信号和单载波信号在低信噪比条件下的调制识别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数字通信的基本理论。分析了 MASK、MFSK、MPSK、MQAM等四种单载波调制信号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多载波调制系统的原理,给出了 OFDM调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模型;分析了通信信号循环平稳性的基本理论。2.介绍深度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理论。阐述了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和擅长领域,给出了与深度学习相关的三种技术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基础神经网络的模型、训练过程及过拟合问题处理方法,分析了激活函数及其特点。重点阐述了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CNN)的相关理论,依次介绍了 CNN的基本结构、主要特性、相关运算,分析了 CNN输出层中所使用的Softmax分类器。3.提出一种应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和VGG-16卷积神经网络的OFDM信号调制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通信信号具有周期为符号间隔的循环平稳性,对每个符号周期内的OFDM信号和几种单载波信号进行窗口长度为符号间隔的短时傅里叶变换(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转换为对应的时间-频率图像;然后,将时间-频率图像作为信号浅层特征送入VGG-16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中进行训练,网络卷积层、池化层自动提取OFDM信号和几种单载波信号的特征信息;最后,在网络输出层中选用Softmax分类器,完成OFDM信号与其他几种单载波信号的调制分类。仿真分析了算法的总体识别结果和算法的复杂度,从不同卷积核尺寸、不同激活函数、不同优化算法角度分析了该算法对调制识别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卷积神经网络的OFDM信号调制识别方法提高了 OFDM信号在低信噪比下的调制识别准确率,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周颖[2](2021)在《可见光通信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见光通信利用发光二极管提供无线网络连接,凭借宽带宽、高可靠、低成本、拥有丰富的频谱资源等优点正逐步赢得学术与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可见光通信通过高频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灭传输信息,接收端通过传感器接收光信号实现传输信息,调节信号的振幅实现调光控制。近年来,研究人员为提升系统性能,提出众多通信传输方案,本文主要围绕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的调光控制、基于预处理的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的通信传输系统以及该系统的调光控制方案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提出可调光方案。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方案具有高载波利用率,因此,对其进行融合可变开关键控的调光控制,通过调整可变开关键控占空比实现调光控制。融合调光控制的过程中,利用傅里叶变换性质,使可变开关键控不对信号传输带来干扰。在该方案中,融合可变开关键控将会使发送信号超出线性范围,提出时间选择性偏置,最终实现系统的调光控制与通信双重功能。仿真结果证实该调光方案可以实现较宽范围的调光,且不会信号传输造成影响。(2)虽然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能够提高系统的载波利用率,但在接收端,位于偶数子载波虚部的脉冲幅度调制离散多音存在噪声干扰,须引入噪声重构后才可接收,造成接收端复杂度增高。为消除接收端的干扰,本文提出基于预处理的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在发送端,利用发送信号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将削波噪声优先计算出,并且添加在发送端信息中,与在接收端产生的噪声相抵消,最终实现接收端两路信号之间无干扰,接收端可同时检测出两路信号且降低接收端系统复杂度。仿真结果证实该系统在实现接收端低复杂度的前提下,系统误码率性能不变。(3)本文提出的基于预处理的混合非对称限度光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其接收端具有低复杂度的优点,对该方案提出调光控制,以实现调光控制方案的低复杂度接收。与可调光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一样,本调光方案也利用安全性更高的可变开关键控进行调光控制,添加适当的时间选择性偏置,使得最终调光信号满足线性要求,最终实现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通信与调光控制功能。通过对本方案与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的调光控制方案之间的仿真对比分析可知,该方案在误码率性能上与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方案一样优良,相对于可调光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本方案接收端复杂度更低,接收设备续航能力更强。

蒋婷敏[3](2021)在《索引调制MIMO-OFDM系统设计及仿真》文中提出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演进,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成为了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th Generation,5G)上下行链路的基本传输机制,并起着关键支撑作用。MIMO-OFDM技术不仅具有很高的频谱利用率和传输速率,并且抵抗噪声、干扰以及多径效应的能力较强。然而,由于多天线、多载波结构存在的高昂射频开销、复杂信号处理以及较高信号峰均比(Peak-to-Average Power,PAPR)等固有缺陷,为MIMO-OFDM技术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带来了重要挑战。索引调制(Index Modulation,IM)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调制技术,通过利用天线、子载波、时隙等通信资源来承载信息,从而在多个维度上构建稀疏信号,有望提供更高效的MIMO-OFDM解决方案。本文以现有索引调制MIMO-OFDM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性能分析,进一步探索降低射频链数量及峰均比波动的索引调制MIMO-OFDM传输方案。为了降低多载波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 OFDM,SM-OFDM)系统的射频开销,论文第二章提出了基于偏移空间调制(Offset Spatial Modulation,OSM)的改进SM-OFDM方案,并基于不同天线选择方式给出单射频结构和多射频结构两种系统模型,通过预编码调整待发射调制数据的映射天线维度,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射频链数量的要求。此外,论文理论推导了所提系统的可达容量以及误码率上界,并理论分析了频偏干扰和限幅噪声对系统误码率性能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权衡空-频联合索引调制系统中射频开销、频谱效率以及系统性能指标,论文第三章将OSM技术扩展到了空-频联合索引调制系统中,分别从降低射频开销和提升频谱效率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单射频结构和双层频谱复用两种改进方案。针对频谱效率较高的广义空-频联合索引调制系统,提出了可灵活缩减射频链数量的改进方案,并给出两种天线集合选择方式,在射频成本和系统误码率性能之间提供了一个折中方案。为了进一步降低索引调制MIMO-OFDM系统的峰均比,提高放大器的工作效率,论文第四章研究了恒包络索引调制MIMO-OFDM传输技术。论文首先仿真分析了恒包络MIMO-OFDM的参数选择以及误码率性能。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融合了恒包络相位调制和索引调制技术的恒包络索引调制MIMO-OFDM系统模型,针对空域、频域和空-频域多域调制方法,研究了各系统的收发端设计和参数选择,探索恒包络索引调制MIMO-OFDM系统的应用潜力。

吴浩晨[4](2020)在《一种时分复用OFDM水声通信机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水声通信蓬勃发展,在国防军事领域具有重大战略地位,在资源探测、潜水活动等民用领域中也被广泛应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的频谱利用率高,抗多途能力强,通信速率高,适合应用于高速水声通信领域。本论文对一个时分复用OFDM水声通信机的设计与实现展开论述,并对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浅海的时变水声信道,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导频的信道估计方法,该技术利用轮流插入导频的信道估计策略,对不同频点的信道特征进行估计与加权处理,得到完整的信道特征并以此对接收信号进行补偿。然后提出了一种频时域联合的多普勒估计方法,首先利用每个符号中的单频信号进行初始多普勒估计,重新同步后再利用数据帧的时域长度进行残余多普勒估计与补偿。最后研究了分组交织、循环前缀与峰均比抑制等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和江上试验结果均证明,基于可变导频的信道估计技术可以较好的适应时变信道,优化系统性能。针对目前水声通信系统的通信时延较高的问题,采用时分复用技术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水声通信的信道资源。本文进行了水声时分复用通信的时隙分配研究,提出了一种低时延时分复用通信方案,通过复用同一个信道在远距目标间进行低时延数据传输,在通信速度与通信时延中取得了平衡。仿真研究证明,本文提出的交叉时隙分配法在较远距离的水声通信中具有较低的时延。本文对上述OFDM水声通信机进行了软硬件设计与算法实现。水声通信机由数字信号处理模块、AD/DA转换器、前置放大电路与功率放大电路组成,以TMS320C6748型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为核心的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具有较强的信号处理能力,前置放大电路对接收到的水声信号进行放大与滤波处理,功率放大电路对发射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以驱动发射换能器。算法层面上,本文对信号编解码算法、同步算法、信道估计算法和多普勒估计与补偿算法进行了实现,对缓存与算法的优化降低了系统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

朱宇恒[5](2020)在《基于混沌键控的数字调制技术研究及其FPGA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通信技术已经完全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及社会各方面融合在一起。在这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创新进步的时代,人们面临着日益巨大的信息安全隐患,这促使着通信技术的保密化研究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混沌系统以其具有的天然优良特性成为保密通信技术的宠儿,混沌调制通信技术随之诞生。面对未来巨大的业务流量及海量的设备接入,提高混沌调制技术的频谱利用率以满足日益稀缺的频谱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有着近乎理想的频带利用率等优点,因此使用OFDM技术对混沌调制技术进行优化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针对混沌键控数字调制技术的频谱利用率低等问题进行研究,并使用FPGA实现其关键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传统的混沌数字调制技术频谱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提出新型正交频分复用差分混沌移位键控(OFDM Differential Chaos Shift Keying,OFDM-DCSK)系统设计方案,发送信号经过DCSK调制后与OFDM系统级联进行多载波调制。提出新型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映射进行星座图优化,保证系统最小欧氏距离及最小相位间隔近似不变,并降低系统的峰值平均功率比。通过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传输条件下OFDM-DCSK系统相对传统的DCSK系统来说具有极高的频带利用率及误比特率性能优势,并且该设计方案对于混沌参考序列长度要求低,提升了混沌码元的传输速率。(2)针对OFDM-DCSK系统信息传输速率不高等问题,提出基于正交编码技术的高效OFDM-DCSK(High Efficiency OFDM-DCSK,HE-OFDM-DCSK)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使用正交编码帧结构来提升所携带的信息数量,并且使用新型QAM映射可以在保证误比特率性能近似不变的前提下使信息传输速率提升数倍。通过仿真结果表明,使用新型QAM的HE-OFDM-DCSK系统相比OFDM-DCSK系统具有近四倍的信息传输速率,但是二者的误比特率性能没有太大差异。(3)针对使用FPGA实现混沌系统的方法较少、部分混沌系统精度不足和开发低效等问题,提出基于FPGA的混沌系统通用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不仅具有精度高、易纠错以及抗混沌退化等优势,而且可以兼容所有的混沌系统。文中使用该设计方案对一维Logistic和三维Lorenz混沌系统进行逻辑实现并在FPGA平台验证其正确性,二者均可工作在100MHz的时钟频率下,并且可以从示波器看到正确的混沌系统吸引子相图。对于文中OFDM-DCSK系统设计方案的N点FFT/IFFT技术,优化提出了一种单级蝶形单元复用结构的浮点数基-2 FFT/IFFT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可以节省N倍的蝶形运算单元,并且相对定点数实现具有高计算精度、变换误差较低等优势。本文通信系统设计方案的FPGA部分实现可应用于无人机物理层保密通信等应用场景,可为使用混沌信号的各种保密通信系统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硬件实现方法。

陈梦蕾[6](2019)在《基于多载波的差分混沌移位键控调制在水声信道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海洋具有的重要军事、经济等战略地位,海洋高新技术的研究受到日益关注,海洋资源的开发对海洋信息传输提出重大需求。水声信道作为目前所知最严酷、复杂的无线通信信道,具有强多途干扰,频率扩展严重,高噪,窄带等特征。因此,鲁棒水声通信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水声信道存在的时变性和频变性问题,结合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码复用差分混沌移位键控技术,设计了两种新的多载波差分混沌调制系统。本文的主要创新工作总结如下:(1)提出了一种多载波差分混沌调制键控系统(Multi-carrier Code Shifted Differential Chaos Shift Keying-Ⅰ,MC-CS-DCSK-Ⅰ),该系统首先将参考信号与信息承载信号在时-频域上重叠,但在码域上正交,使信号具有良好的抗时变特性,接着将混沌调制后的符号码片加载到不同的子载波上,进一步使信号具备良好的抗符号间干扰的能力。相比于码复用差分混沌移位键控系统和多载波混沌调制系统,MC-CS-DCSK-Ⅰ系统具有更强的抗时-频双选择衰落的能力。最后,将系统应用于水声通信环境中,其展现出良好的鲁棒性。(2)针对MC-CS-DCSK-Ⅰ系统频谱效率不高、缺乏灵活性的问题,提出了多比特并行的多载波码复用混沌移位调制系统(Multi-carrier Code Shifted Differential Chaos Shift Keying-Ⅱ,MC-CS-DCSK-Ⅱ)该系统解耦扩频因子与子载波之间的联系,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提高了频带资源利用率。通过与传统多载波直接序列扩频系统以及MC-CS-DCSK-Ⅰ系统在时-频双选择性衰落信道下对比,结果表明MC-CS-DCSK-Ⅱ系统在一定多普勒频移范围内,具有比多载波直接序列扩频系统和MC-CS-DCSK-Ⅰ系统更好的性能。最后,将系统应用于水声通信环境中,其亦展现出良好的鲁棒性。(3)利用高斯近似法推导了 MC-CS-DCSK-Ⅰ/Ⅱ系统在高斯信道和多径Rayleigh衰落信道下的理论误比特率公式,从理论上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分析了MC-CS-DCSK-Ⅰ与MC-CS-DCSK-Ⅱ系统的峰均比性能,频谱效率以及复杂度,总结了两个系统各自优势。

谢爽[7](2019)在《Tone Reservation类OFDM系统的PAPR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适用于高速无线传输的多载波调制技术。它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多径衰落条件下,具有频谱效率高、抗多径衰落等优点。OFDM与生俱来的高峰均比问题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在许多文献中提出的很多的峰均比(PAPR)降低技术中,子载波预留技术已经受到了很多关注。该技术使用一些预留子载波来产生峰值减小信号以降低OFDM信号的峰均比。然而,获得优化的峰值减小信号需要解决一个二次约束的二次规划问题,其具有非常高昂的计算成本。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了研究。(1)设计了基于快速迭代收缩阈值算法(FISTA)的子载波预留(TR)方法,与以往的自适应幅度切削算法(AAC)和自适应缩放算法(AS)进行比较。自适应缩放算法有两个很明显的缺点,即最佳限幅电平的选择非常困难和不同的限幅电平导致不同的PAPR降低。自适应幅度切削算法解决了自适应缩放算法的这两个缺点,但是自适应幅度切削算法需要多个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逆变换(IFFT)进行计算以获得期望的PAPR降低,而且预留的子载波的幅度不受限制。与上述切削滤波技术不同,提出的快速迭代收缩阈值算法不需要切削和滤波,而且对预留子载波的幅度进行了限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其迭代只包括简单的矩阵和向量乘法。仿真表明,该算法可以获得更好的PAPR降低性能和较好的误码率性能。(2)设计了基于交替方向乘子算法(ADMM)的TR方法,它是一种高效的迭代方案,该算法可以对λ?2的近似算子给出一个精确解。在以往的文献中,只考虑了λ?的近似算子,该近似算子的计算只是一个截断解。在ADMM算法中,我们考虑了λ?2的近似算子,并且给出了其精确解。同时,该算法对于每步更新都具有显式的迭代公式,实施简单。与自适应幅度切削算法以及自适应缩放算法相比,我们所提出的交替方向乘子法不需要切削和滤波操作,也不会选择最佳削波阈值,而且主要由一对FFT-IFFT运算组成。与快速迭代收缩阈值算法相比,它们有着同样的计算复杂度,但是ADMM优化效果更好。

曹礼梅[8](2019)在《改进型OFDM系统的性能及传输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调制技术被广泛应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调制技术作为多载波传输方案的实现方式之一,凭借其频谱利用率高、数据传输速度快、抗窄带干扰性强、能有效对抗多径衰落等优势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OFDM是LTE的关键技术,在未来5G无线通信领域也将占据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发展的N-continuous OFDM技术通过改进符号的连续性,降低系统的频谱泄露,抑制旁瓣,降低干扰,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无线传输系统性能。本文主要围绕N-continuous OFDM技术展开研究,通过时/频域转换、前缀后缀的平滑信号改进机制、引入混沌映射等方面的改进,研究和分析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实现复杂度以及通信传输安全等性能。本文的具体工作分为下列四个方面:首先,研究分析了原始OFDM技术的实现原理、应用现状及研究意义,再着重阐述传统N-continuous 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对比两种技术间的不同,明确后者增加OFDM符号连续性达到旁瓣抑制效果的改进方法的可取之处,以及面对快速发展的通信技术,OFDM技术的当前的研究需求和研究方向做出分析。其次,借鉴几种对传统N-continuous OFDM技术的改进方法,提出一种更适合OFDM传输系统的改进型时域N-continuous符号填充OFDM技术。提出平滑修正信号,该修正信号是基于OFDM相邻两个符号间的关系得出的,再将该时域平滑修正信号用于N-continuous OFDM技术的符号,使得相邻符号具有连续性。另外还研究将平滑修正信号分别加入保护间隔、前缀、后缀以及前/后缀中的多种方案,拓展了对时域平滑修正信号的研究。然后,详细介绍混沌映射加密的原理和实现优势,并运用于原始OFDM系统,再分析混沌加密可以用于传统N-continuous OFDM和改进型时域N-continuous符号填充OFDM方法的理论和实现原理。证实到该改进型传输系统的安全传输合理性与可行性。最后,整体研究该系统,对改进型时域N-continuous符号填充OFDM传输系统进行完整的仿真,对多种参数进行恰当设置,研究了不同设定下系统传输特性,系统旁瓣抑制效果的影响、降低实现复杂度的优化、降低均峰功率比和实现复杂度影响,并且将混沌加密引入其中,形成一个具有既安全又易于实现且性能优良的完整系统。

马朝春[9](2019)在《基于SDR多波形传输发射机FPGA的实现与验证》文中认为本文来源于一项高超音速无线通信系统开发项目。该无线通信项目拟开发一套以SDR平台为实现基础的远距离多场景无线通信设备,以达到在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及高速移动环境中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无线通信系统,并能够有效地完成特定用户数据可靠传输的目的。本文围绕该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部分进行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FPGA开发实现,并对最终设计的发射机系统进行仿真测试与板级验证。OFDM调制有频谱效率高,灵活分配频谱资源,抗码间串扰,抗多径衰落,带宽易拓展等诸多优点。同时,OFDM调制也有功率峰均比过高等局限性。而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的OFDM调制技术(DFT-S-OFDM),作为一种单载波调制,能够有效降低功率峰均比。OFDM调制与DFT-S-OFDM调制各有其优点与劣势,在不同的场景之中各有其适用性。扩频技术作为无线通信领域常见的通信技术,具有优良的抗干扰、抗衰落和抗多径性能及频谱利用率高、多址通信等优点,能极大提高通信系统的抗截获和抗干扰能力。本文描述的发射机实现方案,采用OFDM与DFT-S-OFDM两种调制方式,并与有很强抗干扰能力的扩频技术结合在一起,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设计实现能同时支持正交扩频多载波(OS-MCM)和正交扩频单载波(OS-SCM)两种传输波形的发射机系统。发射机能够根据使用场景和使用要求的不同,实现基于正交扩频和OFDM调制的正交扩频多载波调制系统(OS-MCM),以及基于正交扩频和DFT-S-OFDM调制的正交扩频单载波调制系统(OS-SCM)之间的切换,从而满足系统在复杂的信道环境以及多场景使用时能够稳定地互通的要求。本文根据已经在MATLAB仿真平台上验证成功的发射机功能算法模块,并结合所在实验室开发的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用硬件描述语言完成该发射机各关键子模块的结构与算法在FPGA中的实现,并对该发射机的功能进行多种情况下的仿真验证。着重说明了整个方案核心的三个数据处理模块比特级处理模块、码片级处理模块、数据帧处理模块,这三个模块包括TBCC信道编码、QPSK星座映射、长度2048的扩频、OFDM调制,DFT-S-OFDM调制,加循环前缀,组帧等信号处理过程。在发射机的FPGA实现层面,首先是在FPGA实现了传输波形的关键子模块逻辑设计,以及整体发射系统的搭建,达到发射正交扩频多载波调制以及正交扩频单载波调制波形的要求,其次是对AD9361射频芯片进行配置,达到对发射数据速率,发射带宽等要求。在对发射机进行功能验证层面,通过Modelsim系统仿真、发射机单板板级验证、发射机接收机联合测试三种循序渐进又相互配合的测试方法,完成对系统的仿真验证工作。

王梦园[10](2019)在《OFDM系统中射频器件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LTE信号产生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射频器件作为通信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性能是影响通信系统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判定射频器件是否能符合某种通信标准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的测试方法中,往往利用示波器、频谱仪、矢量分析仪等测试仪对射频器件的不同参数进行单独测试,这样得出的测试结果无法反映射频模拟器件的整体性能,需要专业测试人员对多个参数进行复杂的对比分析才能得出结论。为了快速、直观、准确地评价无线通信芯片在移动通信应用中的性能表现,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射频器件测试方法,该方法独创信号源与分析仪合二为一的思想,集成GSM、EDGE、W-CDMA、HSPA+、LTE五种通信协议,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配置测试源,同时具有完整的通信系统信号分析功能,可解调ASK、FSK、PSK、QAM等各种数字调制信号,最终通过解调端的星座图及EVM值对测试结果做出判断。新型测试方法在测试过程中大幅度节约了仪器成本,测试过程更加便捷、测试结果更加直观,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及人为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文中以OFDM体系下的LTE信号源为代表对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为:1.对通信系统中的射频器件性能测试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通信系统的要求,提出一种新型射频器件测试方法,该方法无需逐个测试1dB压缩点、带内平坦度、IP3等参数,而是通过观测标准信号源通过待测器件后的星座图及EVM值,便捷且准确地获得射频器件的整体性能。在通信制式的选择上,本文以LTE信号源为代表对新型测试方法进行了全面的MATLAB软件仿真,从理论层次上验证了该测试方法的可行性。2.对OFDM无线通信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数字调制方式的方法及性能,深入研究了串并转换、IFFT/FFT、循环前缀及频谱成型等过程,基于MATLAB对OFDM过程中的关键模块及同步算法进行了仿真与分析,验证了OFDM算法的正确性,为LTE基带信号的硬件实现打下基础。3.对LTE测试信号源的产生与分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MATLAB的仿真分析与基于FPGA的硬件实现的研究方案。深入研究了LTE基带信号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过程,包括调制映射、资源映射及OFDM复用模块。利用MATLAB对业务信道、同步信道及基带信号进行仿真,并通过频谱图、时域波形、星座图、眼图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采用ALTERA系列芯片完成了LTE基带信号的FPGA硬件实现,并利用modelsim与Quartus进行级联调试,给出了各子模块及基带信号的时序图及结果分析。

二、正交频分复用数字调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交频分复用数字调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卷积神经网络的OFDM信号调制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通信信号调制识别的研究现状
        1.2.2 OFDM信号调制识别的研究现状
        1.2.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信号调制识别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2 数字通信基本理论
    2.1 单载波数字调制基本理论
        2.1.1 二进制单载波数字调制原理
        2.1.2 多进制单载波数字调制原理
    2.2 OFDM基本理论
        2.2.1 多载波调制系统原理
        2.2.2 OFDM调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2.2.3 OFDM调制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型
    2.3 通信信号循环平稳性基本理论
        2.3.1 一阶循环平稳理论
        2.3.2 二阶循环平稳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深度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理论
    3.1 深度学习简述
        3.1.1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
        3.1.2 深度学习发展历程
        3.1.3 深度学习擅长领域
    3.2 神经网络基础
        3.2.1 神经网络模型
        3.2.2 激活函数及其特点
        3.2.3 神经网络的训练
    3.3 卷积神经网络理论
        3.3.1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3.3.2 卷积神经网络的主要特性
        3.3.3 卷积神经网络的相关运算
        3.3.4 Softmax分类器
    3.4 本章小结
4 应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和VGG-16卷积神经网络的OFDM信号调制识别算法
    4.1 信号模型
    4.2 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理论的信号时频特征提取
        4.2.1 连续短时傅里叶变换
        4.2.2 离散短时傅里叶变换
    4.3 VGGNet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方法
    4.4 基于STFT和VGG-16网络模型的OFDM信号调制识别算法
        4.4.1 算法流程
        4.4.2 信号数据集和时间-频率图像生成
    4.5 实验仿真结果与分析
        4.5.1 算法总体识别结果
        4.5.2 不同卷积核尺寸识别结果对比分析
        4.5.3 不同激活函数识别结果对比分析
        4.5.4 不同优化算法识别结果对比分析
        4.5.5 算法复杂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可见光通信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可见光通信传输方案
    2.1 正交频分复用调制
        2.1.1 直流偏置光正交频分复用
        2.1.2 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
        2.1.3 脉冲幅度调制离散多音
        2.1.4 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
    2.2 调光控制
        2.2.1 脉冲宽度调制
        2.2.2 开关键控
        2.2.3 可变开关键控
        2.2.4 脉冲位置调制
        2.2.5 连续电流调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调光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
    3.1 可调光控制基本原理
    3.2 可调光控制系统构成
        3.2.1 发送端
        3.2.2 接收端
    3.3 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预处理的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
    4.1 基本原理
    4.2 系统构成
        4.2.1 发送端
        4.2.2 接收端
    4.3 复杂度分析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调光基于预处理的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
    5.1 融合可变开关键控的调光控制原理
    5.2 系统构成
        5.2.1 发送端
        5.2.2 接收端
    5.3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 学术论文
    2 发明专利
    3 参与的科研项目

(3)索引调制MIMO-OFDM系统设计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索引调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空域索引调制
        1.2.2 频域索引调制
        1.2.3 多域索引调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天线偏移的空间调制OFDM技术
    2.1 引言
    2.2 传统SM-OFDM系统介绍
    2.3 基于天线偏移的SM-OFDM系统设计
        2.3.1 单射频OSM-OFDM系统模型
        2.3.2 多射频OSM-OFDM系统模型
        2.3.3 仿真结果
    2.4 理论性能分析
        2.4.1 系统容量
        2.4.2 理论误码率
        2.4.3 频偏干扰分析
        2.4.4 限幅噪声分析
        2.4.5 仿真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天线偏移的空-频联合索引调制技术
    3.1 引言
    3.2 传统空-频联合索引调制系统介绍
        3.2.1 空-频联合索引调制系统模型
        3.2.2 广义空-频联合索引调制系统模型
        3.2.3 性能比较
    3.3 基于天线偏移的改进空-频索引调制系统设计
        3.3.1 单射频OSM-OFDM-IM系统模型
        3.3.2 双层OSM-OFDM-IM系统模型
        3.3.3 仿真结果
    3.4 基于天线偏移的改进KP-JSFIM系统设计
        3.4.1 系统模型
        3.4.2 射频天线集合选择方式
        3.4.3 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恒包络索引调制MIMO-OFDM系统
    4.1 引言
    4.2 恒包络MIMO-OFDM系统
        4.2.1 系统模型
        4.2.2 仿真结果
    4.3 恒包络索引调制MIMO-OFDM系统设计
        4.3.1 恒包络索引调制系统的发端设计
        4.3.2 接收端检测算法
        4.3.3 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一种时分复用OFDM水声通信机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声通信系统发展现状
        1.2.2 水声多用户通信与时分复用研究现状
    1.3 浅海水声信道特点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可变导频的OFDM通信方案研究
    2.1 OFDM通信方案
        2.1.1 原理推导
        2.1.2 信号结构
    2.2 可变导频信道估计
        2.2.1 导频插入方式
        2.2.2 可变导频信道估计方案
        2.2.3 最小二乘信道估计
    2.3 多普勒估计与补偿
        2.3.1 多子载波系统的多普勒频偏分析
        2.3.2 多普勒估计与补偿方案
    2.4 OFDM通信中的其它内容
        2.4.1 信道编码
        2.4.2 交织
        2.4.3 循环前缀
        2.4.4 峰均比抑制
    2.5 仿真研究
        2.5.1 可变导频信道估计
        2.5.2 多普勒估计与补偿
        2.5.3 信噪比要求
    2.6 实验与数据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OFDM的时分复用通信时隙规划
    3.1 时分复用水声通信技术
    3.2 低时延时分复用通信方案
        3.2.1 二次握手测距
        3.2.2 交叉时隙分配法
        3.2.3 重叠时隙分配法
        3.2.4 询问-应答式分配法
    3.3 性能分析与仿真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参数计算
        4.1.1 收发参数
        4.1.2 通信参数
    4.2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4.2.1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4.2.2 接收机设计
        4.2.3 发射机设计
    4.3 系统软件设计
        4.3.1 信号检测算法
        4.3.2 EDMA数据处理
        4.3.3 程序执行流程
    4.4 系统算法实现
        4.4.1 RS信道编解码实现
        4.4.2 信号同步算法实现
        4.4.3 信道估计算法
        4.4.4 多普勒估计算法
    4.5 系统优化
        4.5.1 系统缓存优化
        4.5.2 相关算法优化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混沌键控的数字调制技术研究及其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混沌调制及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沌调制技术
        1.2.2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1.3 工作内容及创新成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混沌数字调制及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2.1 混沌理论
        2.1.1 混沌定义及其特性
        2.1.2 经典混沌系统
    2.2 典型混沌键控数字调制系统
        2.2.1 DCSK
        2.2.2 CDSK
    2.3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2.3.1 正交性原理
        2.3.2 保护间隔技术
        2.3.3 峰值平均功率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FDM-DCSK调制技术研究
    3.1 OFDM-DCSK系统模型
        3.1.1 系统发射机结构
        3.1.2 系统接收机结构
    3.2 星座图优化
        3.2.1 改进QAM星座图
        3.2.2 新型QAM星座图
        3.2.3 系统PAPR性能
    3.3 OFDM-DCSK系统性能分析
        3.3.1 系统对比分析
        3.3.2 系统参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E-OFDM-DCSK调制技术研究
    4.1 HE-OFDM-DCSK系统模型
        4.1.1 正交编码DCSK调制结构
        4.1.2 正交编码DCSK解调结构
    4.2 正交编码帧
        4.2.1 正交编码
        4.2.2 正交编码帧结构
        4.2.3 信息传输效率
    4.3 HR-OFDM-DCSK系统性能分析
        4.3.1 系统对比分析
        4.3.2 系统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PGA的混沌键控数字调制关键技术实现
    5.1 浮点数运算模块设计及其FPGA实现
        5.1.1 浮点数原理
        5.1.2 浮点数运算模块设计方案
        5.1.3 逻辑实现及仿真验证
    5.2 基于FPGA的混沌系统通用设计方法
        5.2.1 混沌系统设计理论基础
        5.2.2 混沌系统通用设计方案
        5.2.3 逻辑实现及仿真验证
    5.3 FFT技术研究及其FPGA实现
        5.3.1 FFT基本原理
        5.3.2 基-2 FFT/IFFT设计方案
        5.3.3 逻辑实现及仿真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多载波的差分混沌移位键控调制在水声信道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水声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混沌扩频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混沌数字调制技术与多载波技术
    2.1 引言
    2.2 混沌理论概述
    2.3 混沌数字调制系统
        2.3.1 CSK系统
        2.3.2 DCSK系统
        2.3.3 CS-DCSK系统
    2.4 OFDM技术原理
    2.5 多载波扩频调制系统
        2.5.1 MC-DSSS系统
        2.5.2 MC-DCSK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载波码复用DCSK调制系统
    3.1 引言
    3.2 双选择性信道特征
        3.2.1 频率选择性
        3.2.2 时间选择性
        3.2.3 时频双选择性信道模型
    3.3 水声信道特性
        3.3.1 传播损失
        3.3.2 环境噪声
        3.3.3 多径与多普勒效应
        3.3.4 水声信道模型
    3.4 MC-CS-DCSK-Ⅰ系统模型
    3.5 性能分析
        3.5.1 BER性能分析
        3.5.2 PAPR分析
    3.6 仿真结果
        3.6.1 BER性能验证
        3.6.2 双选择性信道下系统性能
        3.6.3 PAPR性能
        3.6.4 水声信道下系统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比特并行MC-CS-DCSK调制系统
    4.1 引言
    4.2 MC-CS-DCSK-Ⅱ系统模型
    4.3 性能分析
        4.3.1 BER性能分析
        4.3.2 频谱效率分析
        4.3.3 复杂度分析
        4.3.4 PAPR分析
    4.4 仿真结果
        4.4.1 BER性能验证
        4.4.2 双选择性信道下系统性能
        4.4.3 PAPR性能
        4.4.4 水声信道下系统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Tone Reservation类OFDM系统的PAPR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文献综述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OFDM系统
    2.1 OFDM系统原理
        2.1.1 多载波调制技术
        2.1.2 OFDM系统基本原理与模型
        2.1.3 OFDM系统调制与解调
        2.1.4 保护间隔
    2.2 OFDM系统优缺点
        2.2.1 OFDM系统优点
        2.2.2 OFDM系统缺点
    2.3 OFDM系统的峰均比问题
        2.3.1 峰均比的定义
        2.3.2 峰均比的统计特性
        2.3.3 峰均比对OFDM系统的影响
    2.4 降低峰均比的方法概述
        2.4.1 降低峰均比的方法
        2.4.2 子载波预留降低OFDM系统峰均比
    2.5 降低OFDM系统峰均比技术的评判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FISTA算法降低OFDM系统的峰均比
    3.1 TR类抑制PAPR方法
    3.2 系统建模与优化目标分析
    3.3 FISTA算法原理
    3.4 FISTA算法设计
    3.5 FISTA算法抑制PAPR
    3.6 算法复杂度分析
    3.7 仿真结果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DMM算法降低OFDM系统的峰均比
    4.1 系统建模与优化目标分析
    4.2 ADMM算法原理
        4.2.1 近似算子
        4.2.2 ADMM算法解决的问题
    4.3 ADMM算法形式与停止准则
        4.3.1 ADMM算法形式
        4.3.2 ADMM算法停止准则
    4.4 ADMM算法抑制PAPR
    4.5 算法复杂度分析
    4.6 仿真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改进型OFDM系统的性能及传输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主要工作及创新性
    1.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OFDM及其改进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OFDM传输系统相关概念
        2.2.1 保护间隔
        2.2.2 循环前缀
        2.2.3 功率谱密度
        2.2.4 实现复杂度
        2.2.5 系统误码率
    2.3 OFDM的实现原理
    2.4 N-continuous OFDM的实现原理
        2.4.1 发射端模块
        2.4.2 接收端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进N-continuous OFDM的理论研究与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N-continuous OFDM技术的经典改进方法
        3.2.1 符号填充方法和准循环符号扩展方法的改进原理
        3.2.2 时域平滑处理方法的改进原理
    3.3 改进型时域NCSP-OFDM的原理与性能分析
        3.3.1 改进型时域NCSP-OFDM的实现原理
        3.3.2 改进型时域NCSP-OFDM可行性研究和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混沌映射的系统加密与分析
    4.1 引言
    4.2 混沌与加密的关系
        4.2.1 Logistic混沌映射原理分析
        4.2.2 改进型Logistic混沌映射原理分析
        4.2.3 多种混沌映射的实现方程
    4.3 OFDM系统在混沌加密下的建立与分析
    4.4 N-continuous OFDM系统在双重混沌加密下的建立与分析
    4.5 系统仿真与分析
        4.5.1 系统参数设定
        4.5.2 发射端仿真结果
        4.5.3 接收端仿真结果
        4.5.4 误码率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进型时域NCSP-OFDM安全传输系统实现与分析
    5.1 引言
    5.2 改进型时域NCSP-OFDM系统结构
        5.2.1 发射端模块
        5.2.2 接收端模块
    5.3 改进型时域NCSP-OFDM安全传输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5.3.1 功率谱密度PSD
        5.3.2 归一化干扰功率
        5.3.3 前/后缀的均方误差
        5.3.4 误码率
        5.3.5 实现复杂度
        5.3.6 安全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的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附录 缩略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基于SDR多波形传输发射机FPGA的实现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软件无线电概念与应用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OFDM和 DFT-S-OFDM技术基本原理与特点
    2.1 OFDM调制技术基本原理
        2.1.1 多载波调制技术
        2.1.2 OFDM调制技术特点
    2.2 OFDM系统的功率峰均比
        2.2.1 OFDM信号功率峰均比定义
        2.2.2 OFDM系统PAPR减小技术
    2.3 DFT-S-OFDM技术基本原理
        2.3.1 DFT-S-OFDM调制技术
        2.3.2 DFT-S-OFDM技术应用场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波形传输发射机方案设计与建模
    3.1 多波形传输发射机系统总体方案
    3.2 比特级处理方案设计
        3.2.1 信道编码
        3.2.2 符号映射
    3.3 码片级处理方案设计
        3.3.1 扩频
        3.3.2 DFT预编码
    3.4 符号级处理方案设计
        3.4.1 子载波映射
        3.4.2 IFFT处理
        3.4.3 插入CP
    3.5 数字前端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射机系统FPGA设计实现
    4.1 发射机系统SDR硬件平台
        4.1.1 发射机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介绍
        4.1.2 射频前端芯片AD9361 使用与配置
        4.1.3 发射机FPGA开发工具
    4.2 发射机FPGA实现总体方案
    4.3 关键模块的FPGA设计实现
        4.3.1 顶层模块
        4.3.2 比特级处理模块
        4.3.3 码片级处理模块
        4.3.4 符号级处理模块
        4.3.5 射频芯片配置模块
    4.4 资源占用与时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射机系统仿真验证测试
    5.1 系统整体仿真
        5.1.1 Modelsim仿真软件抓取信号数据
        5.1.2 MATLAB平台接收机解调仿真信号
        5.1.3 发射机算法定点化与FPGA实现的比较
        5.1.4 OFDM与 DFT-S-OFDM的 PAPR比较
    5.2 发射机单板下载测试
        5.2.1 MATLAB平台验证发射机板级信号
        5.2.2 发射机单板的EVM测试
    5.3 发射机接收机联合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OFDM系统中射频器件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LTE信号产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通信系统射频器件测试方法现状
        1.2.2 通信系统射频器件测试源现状
    1.3 论文安排
第二章 LTE关键算法及射频器件测试方法
    2.1 传统射频器件性能测试方法
    2.2 新型测试方法的设计
    2.3 数字通信系统调制技术
        2.3.1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2.3.2 数字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2.3.3 数字信号调制技术
        2.3.4 多址技术
        2.3.5 OFDM技术
        2.3.6 同步技术
    2.4 LTE物理资源分配
        2.4.1 上行物理资源
    2.5 LTE物理层信道
        2.5.1 物理层帧结构
        2.5.2 物理层信道结构
        2.5.3 物理层信道调制
        2.5.4 上行物理信道简介
        2.5.5 下行物理信道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TE的测试方法整体架构
    3.1 新型测试方法整体架构
    3.2 LTE系统功能分析
        3.2.1 LTE中的需求指标及相关协议
        3.2.2 LTE物理层相关参数
    3.3 LTE基带信号产生流程
        3.3.1 上行信道处理流程
        3.3.2 下行信道处理流程
    3.4 LTE测试源实现架构
    3.5 新型测试方法仿真及验证架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ATLAB的测试方法仿真及分析
    4.1 OFDM技术仿真
    4.2 同步技术仿真
        4.2.1 LTE同步过程
        4.2.2 主同步序列
        4.2.3 辅同步序列
    4.3 LTE下行信道仿真
    4.4 LTE系统下射频器件的测试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TE测试源硬件设计与实现
    5.1 FPGA开发环境及工具介绍
    5.2 映射BUF模块
    5.3 信道处理模块
        5.3.1 串并转换部分
        5.3.2 调制部分
    5.4 OFDM模块
    5.5 同步信号及参考信号模块
    5.6 基带信号系统级实现
        5.6.1 整体框图
        5.6.2 数据流及时钟
        5.6.3 基带信号产生及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正交频分复用数字调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卷积神经网络的OFDM信号调制识别方法研究[D]. 白旭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可见光通信混合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技术研究[D]. 周颖. 江南大学, 2021(01)
  • [3]索引调制MIMO-OFDM系统设计及仿真[D]. 蒋婷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一种时分复用OFDM水声通信机的设计与实现[D]. 吴浩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5]基于混沌键控的数字调制技术研究及其FPGA实现[D]. 朱宇恒.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基于多载波的差分混沌移位键控调制在水声信道下的研究[D]. 陈梦蕾. 厦门大学, 2019(07)
  • [7]Tone Reservation类OFDM系统的PAPR优化方法研究[D]. 谢爽.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8]改进型OFDM系统的性能及传输安全研究[D]. 曹礼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
  • [9]基于SDR多波形传输发射机FPGA的实现与验证[D]. 马朝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OFDM系统中射频器件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LTE信号产生与分析[D]. 王梦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正交频分复用数字调制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