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地区国槐引种育苗试验初报

内蒙古西部地区国槐引种育苗试验初报

一、内蒙古西部地区国槐引种育苗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薛頔[1](2020)在《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也是京津重要的生态屏障,因其生态脆弱、植被退化,政府部门力图快速恢复植被。面对这一需求,针对不同位置的不同生境及其群落演替阶段精准筛选出适宜生长的植物,对该区域人工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空间信息科学原理和地统计学方法,将样方调查数据和30m生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数据相结合,采用TWINSPAN模型划分该区域植物群落类型,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与沙地植物适宜性相关的生态环境因子;通过最大熵模型模拟各类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分布;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的加权评价模型得到各乔木生长适宜性分布;通过GIS空间分析刻画出各地块适宜恢复的植物种和顶级演替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具体结论如下:1.将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划分为8类群落,其中自然群落为分布于流动沙地的沙米、猪毛菜先锋群落,半流动沙地的披碱草、刺蓬等多年生草本群落,半固定沙地的以苔草、沙蒿等为建群种的灌草群落,固定沙地的以糙隐子草、羊草、沙蒿等为优势种的典型草原群落以及河泛地的芨芨草、地榆等群落;人工恢复的半固定沙地杨柴、黄柳等群落,固定沙地的飞播沙柳、柠条等群落,以及主要分布于沙地东部山地的樟子松、杨树人工林等。通过群落划分为不同演替阶段人工恢复植被精准提供适宜植物。2.以包含数据信息最大化且冗余最少为原则,筛选出影响该区域植物生长适宜性的生态环境因子为土壤p H(KCl)、土壤粘土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年均降水量、积温、无霜期、大气干燥度、日照时数、年蒸发量、风速、大气气压、相对湿度、坡度、坡向、高程此15个因子。通过筛选为模拟植物生长适宜性分布提供生态环境因子。3.依据当前阶段生态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布状况,苏尼特右旗及苏尼特左旗北部流动沙地海拔890~1305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扦插黄柳,海拔978~1305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设立沙米沙障,半流动沙地海拔890~1580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栽种雾冰藜、猪毛蒿;正镶白旗、正蓝旗及锡林浩特市北部半固定沙地迎风坡适宜栽种小叶锦鸡儿、冷蒿、沙柳等,背风坡海拔1060~1485m、坡度18°以下区域适宜栽植柠条、杨柴、沙打旺等,丘间沟谷洼地汇水地段适宜种植金莲花、地榆;正蓝旗东南部、克什克腾旗以及多伦县山地阴坡、半阴坡海拔1196~1818m、坡度25°以下区域适宜种植新疆杨、河北杨,阳坡、半阳坡海拔1196~1760m、坡度25°以下区域适宜种植樟子松。4.遵循沙地群落演替规律,结合沙地产业建设,筛选各类生境不同演替阶段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流动沙地种植黄柳、沙米;演替2a后进入一、二年生草本群落阶段,西部荒漠草原半流动沙地海拔890~1580m、坡度15°以下区域种植雾冰藜、猪毛蒿等,中部典型草原和东部草甸草原半流动沙地种植冰草、披碱草等乡土牧草封育保护;演替4a后到达多年生根基禾草群落阶段,半固定沙地适宜栽种小叶锦鸡儿、柠条、沙柳等灌木固定沙地;演替10a后荒漠草原以针茅属为主的多年生丛生禾草群落为演替顶级群落,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于固定沙地阳坡、半阳坡海拔1100~1980m、坡度40°以下区域栽植小叶锦鸡儿、沙蒿,阴坡、半阴坡栽植柠条、杨柴等,东北部及东南部山地阴坡、半阴坡种植新疆杨、河北杨,阳坡、半阳坡种植樟子松;演替15a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将以乔灌草混生的沙地榆疏林为演替顶级群落。

亓军红[2](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提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鲁仪增[3](2019)在《国槐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无性系分子鉴别》文中研究指明国槐(Sophora japonica Linn.)为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其根、枝、皮、叶、花、果中均含有黄酮类(flavonoids)成分,几乎全株入药。其中《中国药典》规定的中药槐米含有质芦丁(rutin,约13%28%)、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及其糖苷等成分;槐角中除含有上述成分外,还含有异黄酮类(isoflavones)物质等。国槐入药部位功能与成分不仅具有清热泻火、止血、降血压、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炎、镇痛、抗骨质疏松、抗肿瘤、明目益气等药理作用,还是重要的观赏树种及蜜源树种,在药用种质收集与挖掘、现代林业与景观生态的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其种质资源研究技术缺失、精准鉴定和系统评价不足。本论文旨在开发g SSR、EST-SSR和cp SSR标记的基础上,建立了国槐无性系分子鉴别技术及分子身份证数据库;对国槐古树及栽培群体进行STRUCTURE群体分析、分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与亲缘关系分析。研究表明,国槐古树及现代栽培群体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基于等位基因位点数目最大化策略筛选了186个无性系,可作为将来构建国槐核心种质的组成部分,提出了国槐种质资源收集与分类规范保护管理策略,为国槐种质资源的保护评价与创新利用提供了依据和支撑。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SSR引物开发、验证与筛选。基于磁珠富集及测序法,获得30条核基因组序列,设计41对g SSR引物,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复选28对,终选9对;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国槐无性系叶片de novo测序,从7520个EST-SSR位点中综合筛选并设计EST-SSR引物100对,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初选59对,复选30对,终选12对;使用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堇花槐叶绿体基因组de novo测序,从全基因组171个cp SSR位点中筛选、设计引物51对,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初选10对,复选为6对,终选3对。不同来源的引物、同一来源不同引物在遗传参数评估、亲缘关系分析及STRUCTURE亚群体划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宜选用双亲遗传标记及单亲遗传标记开展国槐相关研究。终选的3对cp SSR、9对g SSR和12对EST-SSR引物在槐属和马鞍树属的平均通用率达66%以上,其在5个国槐栽培群体100个个体中的位点多态性水平较高;但是变异较小,且主要来源于个体间(74%)、其次为群体内(22%),群体间最少(4%);亲缘关系较近,其中北京市国槐栽培群体与辽宁省国槐栽培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山东省国槐栽培群体、河南省国槐栽培群体、山西省国槐栽培群体的亲缘关系依次渐远。NJ法聚类将100个个体划分为2组,Ⅰ组包含17个个体,Ⅱ组包含83个个体,STRUCTURE分析也建议划为2个亚群体,国槐古树栽培群体内的迁入个体较少。(2)依据特异等位基因及等位基因鉴别国槐无性系。64个国槐无性系通过特异等位基因片段信息进行鉴别。24对SSR引物扩增等位基因片段长度的小值、大值和大小双值信息的鉴别能力依次增高,535个国槐无性系中的2个可能为异名同物。采用其中14对SSR高效引物组合构建了534个国槐无性系的分子身份信息数据库,并将其每个无性系的分子身份信息与档案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的二维码图形数据库。(3)开展国槐遗传多样性评价,制定保护利用策略。国槐古树存在明显的群体结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经度方向上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纬度方向上的遗传多样性。其中,经度方向上从西到东逐渐降低再稍微增高,遗传分化处于中低水平;纬度方向上自中部向南北方向降低,遗传分化水平总体较低,其变异来源于个体间(68%69%)、群体内(28%30%)和群体间(1%2%);国槐二级古树栽培群体与国槐一级古树栽培群体关系最近,与国槐的三级古树栽培群体、现代栽培无性系、栽培品种的亲缘关系依次渐远;分别加入白刺花和侧花槐2个同属外类群及来自美国和韩国的国槐种质资源之后,上述亲缘关系总体未变。其遗传距离较小、遗传一致度较大,其亲缘关系总体较近,可能来源于2个STRUCTURE亚群体。优树选择是其变异的主要利用途径,应采取原地保存与异地保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国槐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4)基于等位基因位点数目最大化策略、逐步聚类法及随机取样法构建了当前国槐种质资源样本的核心种质。基于等位基因位点数目最大化策略及逐步聚类法可以更好的获得国槐的核心种质。其中,基于等位基因位点数目最大化策略筛选的核心种质(186个无性系),其等位基因数量最高(378个),保留率达97.4%;其次为基于逐步聚类法获得的核心种质(155个无性系),其等位基因保留率达到95.8%。筛选的186个无性系在国槐原有种质的主坐标分布图、三维分布图中分布较均匀,t检验结果虽然未达到显着水平,但是相关数据支持等位基因位点数目最大化策略筛选的种质为国槐的重要种质,可作为将来国槐核心种质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龚雪梅[4](2019)在《木本彩叶植物引种适应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木本彩叶植物近年来在园林绿化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介绍了国内木本彩叶植物在种质资源调查、引种适应性研究、新品种选育、繁殖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木本彩叶植物引种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为加快彩叶树种在引种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王娟[5](2017)在《乌海沙漠城市14种植物引种驯化的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西部,三大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环绕乌海,北部没有山脉,西北风偏多,冬春季扬沙天气多,冬寒夏热,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质贫瘠,沙化严重。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乌海市园林树种单一的直接原因。低温、干旱、风沙多,是乌海市引种的限制因子。乌海市园林绿化可用树种少。原生植物品种虽丰富,当由于植株矮小,观赏性状不好,只有极少部分应用于园林绿化中。现有的乡土树种75种,分布于15个科29个属,常用于绿化景观的有41种。乔灌类品种单一,色彩单调,不丰富,已不能满足当地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在选择引种树种时,立足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并总结周边城市的绿化引种经验,按观叶、观花、观果及彩叶树种几类选择,优选出泡桐、梓树、楸树、银杏等14种树种,引进乌海市,对其进行引种驯化及适应性研究,通过对其抗寒性、抗风性、抗旱性、耐瘠薄性及观赏性指标的观察测试,以获得适合沙漠城市乌海地区生长的新的树种。1、综合性状表现优的树种有:泡桐、银杏、金叶榆、太阳李、西府海棠、金枝槐、龙桑、胶东卫矛。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2、综合性状表现中等的树种有:梓树、紫叶矮樱、红宝石海棠。适合在小气候好的环境下种植。3、综合性状表现差的树种有:楸树、金叶女贞、龙柏。不宜在乌海种植。本文创新点主要有:1、乌海市沙漠环境要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评价;2、所选树种从沙漠城市乌海市来说都是首次引进研究的;3、沙漠环境引种不仅要引种外地的,还要驯化本地野生品种。

柳新红[6](2011)在《白花树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油脂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国槐(Sophora japonica L.),小到中等乔木,是我国优良的材用、药用、食用和观赏树种。国槐自然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广泛引种栽培于世界其他各地。本研究在国槐浙江杭州、湖北孝感、陕西西安、陕西咸阳、北京、河南濮阳和山东泰安等7个群体中,各随机抽取130个单株作为采种样株,对其种子的长、宽、长宽比、表面积、体积和千粒重等6个性状作了观测分析,采用巢氏设计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性和聚类等统计分析,分析不同性状的表型变异及规律,试图为国槐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量化指标,为国槐遗传资源评价、保存和利用提供依据。以北京市丰台苗圃基地收集保存的国槐品种和无性系为试验材料,旨在探讨国槐DNA的提取和SRAP-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进一步开展国槐遗传资源的SRAP分析,在分子水平上鉴别品种与无性系及其亲缘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国槐种子的形态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5.24%-14.57%;6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6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3.11%,表明群体间遗传变异略高于群体内;种子形态性状与地理纬度和经度的相关程度较低。利用分析结果显示7个国槐群体可以分为3类:1)泰安群体;2)湖北孝感和北京群体;3)浙江杭州,西安,咸阳和河南濮阳聚为一类。研究发现,国槐种子没有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可能是长期地人为栽培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采样的不全面或不连续性造成的。2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国槐的最佳SRAP-PCR反应体系(20 uL):Taq聚合酶1.5 U,dNTPs 0.30 mmol/L,模板DNA 90 ng, Mg2+2.0 mmol/L,引物0.3 umol/L,ddH2O补至20 uL。3从120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对PCR产物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进行国槐品种与无性系的亲缘关系的分子识别研究。12对引物PCR扩增的条带大多集中在100bp-2000bp之间。在所获得的430条扩增条带,415条具有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6.60%,其中4对引物的多态性达到了100%。试验结果还表明,SRAP能检测国槐品种及无性系的多个遗传位点。采用Em9-Me12引物组合可以很好的区分国槐的不同品种及无性系,并建立了国槐的SRAP指纹图谱。4国槐品种和无性系的遗传相似系数(SM)为0.68-0.89,平均相似系数为0.73,说明国槐品种和无性系间的相似性比较高,遗传基础比较窄。基于遗传相似系数SM,按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对国槐品种和无性系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76处,将其分为4类,第二类为国槐4号和国槐35号;第三类为蝴蝶槐(S.japonica var.oligophylla Franch);第四类为龙爪槐(S.japonica var. pendula Loud.),曹州2号(S.japonica ’Caozhou 2’)和金叶国槐(S.japonica f.flavi-rameus);其余为第一类,第一类又可以分为两个亚组;蝴蝶槐(S.japonica var.oligophylla Franch)单独聚为第三类,表明不同叶型间的差距比较大。

赵名彦[7](2011)在《滨海盐碱地造林技术与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在滨海盐碱荒漠化地区进行生态恢复和绿化造林是十分困难和艰巨的工作。本文借鉴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在长期滨海地区盐渍土地区绿化造林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力图找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措施,对河北滨海盐碱地乃至更大范围的滨海盐碱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研究区位于河北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原中捷友谊农场一队)。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本文全面调查分析了开发区滨海盐碱地立地条件,同时结合植被调查的结果发现植被对土壤类型有着显着的指示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开发区不同立地条件的植被建设基本思路。二、通过对研究区土壤的多年跟踪监测和分析,将年内的土壤水盐动态依据蒸降比划分为4个阶段:春季强烈蒸发积盐期、夏季降雨淋溶期、秋季蒸发积盐期和冬季相对稳定期。并且根据室内土柱的模拟试验摸清了一维积水入渗条件下土壤盐分变化特征。三、为了丰富滨海盐碱地造林和植被建设的种质资源,引进了胡杨(Populus euphratica)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Rupr.)Maxim.)等11个乔灌木树种和8个柽柳(Tamarix chinensis)品种,并对其进行适应性研究。四、试验中应用并研究了四项盐碱荒漠化治理技术:土工排水体排水技术、集雨洗盐技术、隔盐层技术和表面覆盖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土工排水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林地的排水能力;集雨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降雨的利用效率;隔盐层对降低土体盐分含量的作用显着;四种表面覆盖处理抑盐的作用非常明显,促进了胡杨的生长。五、通过这几项技术的优化组合并根据盐碱地的特点从而总结出了两套优化造林技术模式:减蒸促排技术模式和集雨阻盐防蒸技术模式。通过实验观测和研究中发现:(1)减缓了土壤盐分的积聚,有效地降低了土壤含盐量;(2)有效的提高了乔木的瞬时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加大了获取以及利用光能和CO2的能力,光合生理响应能力得到加强;(3)有效地提高了乔木的存活率和生长量;(4)对离子的再分布作用非常显着,主要离子的含量都呈现减少的趋势;(5)土壤养分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氮素和磷素亏缺较为严重。

潘瑞萍,张宏武,武永胜,吴宏宇,张雁平[8](2009)在《河北杨、国槐等新树种引种试验》文中提出针对造林树种单一、病虫危害严重的局面,巴彦淖尔市从1998年开始引进河北杨和国槐等56个新树种。通过育苗试验和区域造林试验,按照抗寒性分级,采取苗期选择、造林选择和综合选择的方法,筛选出河北杨、国槐、白蜡、三北1号杨、桧柏、丁香、连翘、卫矛、红叶小檗等9个树种,不仅为河套地区及其类似区域的农防林、用材林建设和城镇道路绿化提供了新树种和相应管理技术,而且为该地区的树种选择和引种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国华[9](2009)在《河北滨海盐碱地和北京土石山区基盘法造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克服困难立地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种子发芽率低、树苗造林成活率低以及初期生长量较差的现象,在河北滨海盐碱地和北京土石山区造林试验中,采用局部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技术——保育基盘造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河北滨海盐碱地,通过修筑台田、挖排水沟、铺隔离层、基盘育苗、营养客土基盘移植树苗等综合措施,探讨河北滨海盐碱地基盘法造林技术。结果表明:种基盘具有一定阻隔盐碱的作用。2007年种基盘出苗率降序排列依次为Ⅲ、Ⅳ、Ⅱ、Ⅰ,即客土、草炭、蛭石和珍珠岩体积比为5∶1∶2∶2的种基盘出苗率最高,且蛭石和珍珠岩组合占优势的基盘配方出苗率高于草炭占优势的基盘配方。2008年试验中种基盘的出苗率主要因树种而异,就基盘配方而言,海藻肥对种基盘出苗率影响不显着,粘合剂对其影响显着。经过生长季节6,7,8,9月份连续观测,直到10月7日对基盘苗进行全面统计,存活率和生长状况良好的基盘苗为国槐,白蜡、臭椿和刺槐,其余4种存活率较低。说明河北滨海盐碱地适应性基盘树种主要为国槐,白蜡、臭椿和刺槐。营养客土基盘具有较强的阻隔盐碱的作用,能够为绿化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局部生长环境,营养客土基盘的内部养分环境受台田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一般台田土壤盐分在中度盐化或以下水平时,营养客土基盘内植物易取得高生长量,当台田土壤盐分为盐化或以上水平时,营养客土基盘内植物的生长量会有所下降,且与台田土壤盐化水平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对台田水盐动态情况的观测,初步得出台田土壤的水盐变化规律。台田水盐状况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4月和5月降水较少,蒸发强烈,土壤含水量相对较少,土壤水分变化波动性强,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土壤含盐量变化波动也较强,有升有降;6月,7月和8中旬降水充沛,土壤含水量达到年季上限水平,土壤含盐量明显的降低,脱盐显着;从8月中旬以后到9月和10月降水明显减少,土壤含盐量又逐渐增大。不同类式的台田水盐状态差异性显着,2007年的台田土壤平均含盐量从低到高依次为南北两条“十”字式、全铺式、对照式、南北两条加塑料布式、南北两条式,2008年的台田土壤平均含盐量从低到高依次为南北两条“十”字式、南北两条加塑料布式、全铺式、对照式、南北两条式。炉渣隔离层的排盐阻盐效果优于建筑垃圾。除此之外,在北京地区的低海拔石质山区对基盘育种造林方法的应用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9个树种在不同配方种基盘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试验,调查在同等生长条件下不同树种在播种后的出苗情况、生长情况,并对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预判和改善,然后对各树种在不同配方下生长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确定不同配方对树种的影响,从而找到最适合本地区进行基盘绿化技术的树种和方式。结果表明:9个树种在任意配方基盘下的成活率降势趋势是侧柏>元宝枫>刺槐>白皮松>火炬>白蜡>盐肤木>油松>桧柏。尤其是1—15号配方基盘下侧柏、元宝枫、刺槐、白皮松和火炬的成活率与白蜡、盐肤木、油松、桧柏的成活率差异显着(P<0.05),得出结论是侧柏、元宝枫、刺槐、白皮松、火炬是北京土石山区利用基盘技术造林较适宜树种,白蜡、盐肤木、油松、桧柏等不适宜采用基盘技术播种育苗造林。试验测试的9个树种,除桧柏外其他8个树种——侧柏、元宝枫、刺槐等其基盘苗成活率与化肥量方差分析差异显着,一般情况是基盘苗成活率与所添加的化肥量成负相关。试验设计的5种化肥量水平,侧柏基盘苗随着化肥量的增加成活率下降;元宝枫、刺槐、白皮松、火炬、白蜡基盘苗成活率在化肥量0、0.75、1.50 g·L-1处理下差异显着,当化肥量≥2.25 g·L-1,成活率差异不显着,表明基盘育苗阶段基盘中添加的化肥量在不超过1.5 g·L-1,才能保证幼苗阶段的成活率。通过分析,粘合剂对基盘苗成活率没有影响,化肥量≥2.25 g·L-1基盘苗成活率极低,化肥量≤1.50 g·L-1的基盘配方为较优基盘。通过对化肥量为1.50 g·L-1水平下不同基质配比的3、8、13、16—21号基盘树种成活率分析,16、19、20号配方成活率较高,3、8、13号配方次之,17、18、21号配方最低。在基盘种植后的3种处理方式,塑料薄膜覆盖、枯枝落叶覆盖和塑料瓶罩下的基盘苗成活率有明显差异,塑料薄膜覆盖优于其他两种管护措施。

姚晓洁[10](2008)在《合肥市乡土树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肥地区乡土树种资源丰富,但相关研究缺乏,目前尚无系统的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的研究成果,不能为合肥城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合肥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本课题运用植物群落学、植物分类学、地植物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合肥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的树种组成、四旁绿化树种和城市绿化树种调查,结合安徽植物志记载的安徽省树种资源现代分布区的分析,进而确定合肥市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名录。主要成果如下:1.合肥市天然次生林中的乡土树种有34科、58属、69种(含变种),其中裸子植物1种,被子植物68种;乔木30种、灌木27种、木质藤本12种,分别占总种数的43.5%、39.1%、17.4%;常绿5种,半常绿1种,落叶63种;常绿乔木1种,落叶乔木26种;常绿小乔木1种,落叶小乔木2种;常绿灌木1种,落叶灌木26种;常绿藤本2种,半常绿藤本1种,落叶藤本9种。2.合肥四旁绿化中的乡土树种有24科、31属、33种,其中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30种;乔木31种、灌木2种,分别占总种数的93.9%、6.1%;常绿8种,落叶25种;常绿乔木5种,落叶乔木22种;常绿小乔木2种,落叶小乔木2种;常绿灌木1种,落叶灌木1种。3.合肥城市绿化中的乡土树种有49科、87属、121种(含变种),其中裸子植物6种,被子植物115种;乔木72种、灌木41种、木质藤本8种,分别占总种数的59.5%、33.9%、6.6%;常绿27种,半常绿7种,落叶87种;常绿乔木12种,落叶乔木49种;常绿小乔木4种,落叶小乔木7种;常绿灌木8种,半常绿灌木6种,落叶灌木27种;常绿藤本3种,半常绿藤本1种,落叶藤本4种。4.合肥市现状中不存在而属于乡土树种的有49科、112属、222种(含变种),其中裸子植物1种,被子植物221种;乔木85种、灌木98种、木质藤本39种,分别占总种数的38.3%、44.1%、17.6%;常绿25种,半常绿9种,落叶188种;常绿乔木13种,落叶乔木45种;落叶小乔木27种;常绿灌木6种,半常绿灌木7种,落叶灌木85种;常绿藤本6种,半常绿藤本2种,落叶藤本31种。5.合肥共计有乡土树种71科、184属、377种(含变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7属、7种;被子植物67科、177属、370种。乔木164种、灌木157种、木质藤本56种,分别占总种数的43.5%、41.6%、14.9%。常绿53种,半常绿16种,落叶308种;常绿乔木25种,落叶乔木101种;常绿小乔木4种,落叶小乔木34种;常绿灌木14种,半常绿灌木13种,落叶灌木130种;常绿藤本10种,半常绿藤本3种,落叶藤本43种。

二、内蒙古西部地区国槐引种育苗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西部地区国槐引种育苗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沙地植物适宜性研究进展
        1.2.1 栽种试验阶段
        1.2.2 地理区划阶段
        1.2.3 定量分析阶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空间数据来源与处理
        2.2.2 样本数据调查与处理
3 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分类
    3.1 植物群落分类方法
    3.2 植物群落分类结果
4 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生态环境因子筛选
    4.1 沙地植物影响因子初选
    4.2 生态环境因子筛选方法
        4.2.1 植物适宜性影响因子筛选
        4.2.2 生态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4.3 生态环境因子筛选结果
5 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析
    5.1 灌草群落适宜生长空间分布初选
    5.2 各类植物群落主导生态环境因子提取
    5.3 各类植物群落生态环境因子适宜范围分析
    5.4 各类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地块精准空间分布
    5.5 浑善达克沙地灌草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5.6 各类生境灌草群落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5.7 本章小结
6 乔木种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析
    6.1 乔木种生长适宜性空间分布初选
    6.2 沙地乔木生态环境因子权重确定
        6.2.1 层次分析法定权
        6.2.2 熵权法定权
    6.3 生长适宜性生态环境因子等级划分
    6.4 各乔木种生态环境因子等级划分
    6.5 生长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与适宜性分级
    6.6 各乔木种生长适宜性地块精准空间分布
    6.7 浑善达克沙地乔木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6.8 本章小结
7 当前阶段适宜生长植物空间选择
    7.1 当前阶段适宜生长植物空间分布
    7.2 地块植物种生长适宜性空间查询
    7.3 地块植物种生长适宜性空间选择
8 不同演替阶段适宜植物空间布局
    8.1 不同群落演替阶段的植物适宜性
        8.1.1 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1.2 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1.3 草甸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2 沙地演替过程适宜植物种变化
    8.3 演替过程中地块适宜植物种空间选择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2)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3)国槐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无性系分子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植物种质资源鉴别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种质资源鉴别研究进展
        1.2.2 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核心种质构建研究进展
    1.3 国槐无性系鉴别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国槐的化石记录
        1.3.2 国槐及其种下单元的分类地位
        1.3.3 国槐SSR标记开发研究进展
        1.3.4 国槐无性系鉴别研究进展
        1.3.5 国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6 国槐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槐SSR分子标记开发及其多态性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国槐SSR引物设计方法
        2.1.5 不同类型国槐SSR引物筛选方法
        2.1.6 不同类型国槐SSR引物多态性验证及有效性评价方法
        2.1.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国槐gSSR特征及其引物开发
        2.2.2 国槐叶片转录组测序及EST-SSR引物开发
        2.2.3 基于堇花槐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的cpSSR引物开发
        2.2.4 不同类型国槐SSR引物设计
        2.2.5 国槐gSSR、EST-SSR和 cpSSR引物筛选
        2.2.6 国槐gSSR、EST-SSR和 cpSSR引物多态性验证
        2.2.7 国槐gSSR、EST-SSR和 cpSSR引物及其组合有效性评价
    2.3 讨论
        2.3.1 gSSR、EST-SSR和 cpSSR引物的开发与验证
        2.3.2 gSSR、EST-SSR和 cpSSR引物的有效性评价及筛选
        2.3.3 gSSR、EST-SSR和 cpSSR引物的通用性
        2.3.4 堇花槐的系统发育位置
    2.4 小结
第三章 国槐无性系鉴别及分子身份证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国槐gSSR、EST-SSR和 cpSSR引物等位基因分析
        3.2.2 国槐无性系鉴别分析
        3.2.3 国槐无性系分子身份证研建
        3.2.4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国槐无性系分子身份证构建
    3.3 讨论
        3.3.1 国槐指纹图谱与分子身份证
        3.3.2 基于SSR标记研制国槐分子身份证可行性及稳定性
        3.3.3 作物分子身份证构建软件的适用性
        3.3.4 分子身份证编制规则
        3.3.5 分子身份证的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国槐遗传多样性及其核心种质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采集范围的确定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国槐不同区域栽培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2.2 国槐不同类别群体亲缘关系分析
        4.2.3 基于SSR标记构建国槐核心种质
        4.2.4 国槐186份核心种质的来源、亲缘关系及其分子身份证
    4.3 讨论
        4.3.1 国槐现代栽培遗传多样中心
        4.3.2 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
        4.3.3 亚群体的个体组成及其特征
        4.3.4 国槐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5.4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木本彩叶植物引种适应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木本彩叶植物资源调查
2 木本彩叶植物引种适应性研究
3 木本彩叶植物品种选育
4 繁殖技术研究
    4.1 扦插
    4.2 嫁接
    4.3 组织培养技术
5 木本彩叶植物研究趋势

(5)乌海沙漠城市14种植物引种驯化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成果
        1.3.1 国外关于引种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引种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沙漠城市乌海市环境分析
    2.1 风
    2.2 水
    2.3 土
    2.4 光照
第3章.乌海市园林植物引种历程
    3.1 乌海历年来引种历史
        3.1.1 八十年代
        3.1.2 九十年代
        3.1.3 二零零零年后
    3.2 周边城市引种效果及与乌海比较
        3.2.1 周边城市气候比较
        3.2.2 周边城市土壤比较
        3.2.3 周边城市引种难点比较
        3.2.4 周边城市绿化树种及引种驯化效果
    3.3 城市发展的引种内外动力
        3.3.1 城市面积扩张,植物需求量增多
        3.3.2 城市人口增多,人们需求品味提升
        3.3.3 城市居住形态改变,工棚宿舍的宅前绿化转向居住区的集中绿地
        3.3.4 城市品质提升,公共绿地的增加对植物类型提出挑战
        3.3.5 城市格局战略的改变,植物类型由沙生转向土生再转向水生
    3.4 引种驯化对现有绿地景观效果的评价
第4章 乌海市乡土植物驯化研究
    4.1 原生植物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4.2 乡土植物应用现状
第5章 14 种园林植物引种驯化研究
    5.1 植物种类与场地选择
    5.2 环境分析
    5.3 引种效果评价标准
    5.4 引种树木驯化法
        5.4.1 耐寒抗风驯法
        5.4.2 耐旱驯法
        5.4.3 耐瘠薄驯法
    5.5 14 种植物引种表现评价
        5.5.1 引种树种物候期观测结果及分析
        5.5.2 引种树种抗寒抗风性表现
        5.5.3 引种树种抗旱性表现
        5.5.4 引种树种耐瘠薄性表现
        5.5.5 引种植物观赏性调查结果与分析
    5.6 引种植物综合性评价
    5.7 驯化后品种四季景观的美学价值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白花树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油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空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白花树地理分布及其气候、群落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花树在我国的分布
        2.2.2 白花树分布区气候特征
        2.2.3 白花树群落类型与组成
        2.2.4 群落主要特征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白花树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叶片样品采集
        3.1.2 表型性状测定与分析方法
        3.1.3 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1.4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变异
        3.2.2 表型性状群体间分化
        3.2.3 白花树表型变异特征
        3.2.4 白花树表型性状间相关关系
        3.2.5 白花树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3.2.6 表型聚类分析
        3.2.7 SRAP-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3.2.8 基于SRAP的扩增结果
        3.2.9 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3.2.10 群体间亲缘关系SRAP分析
    3.3 小结
        3.3.1 表型多样性
        3.3.2 SRAP标记揭示的白花树遗传多样性
        3.3.3 白花树群体的遗传分化与基因交流方式探讨
第四章 白花树地理种源苗期变异和光合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4.1.2 生长性状观测与分析方法
        4.1.3 光合光响应观测和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苗木生长量、生物量和形态的种源变异
        4.2.2 光合-光响应参数的种源差异
        4.2.3 主要光合参数对光合有效辐射响应的种源差异
        4.2.4 影响净光合速率生理因子的种源差异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产地种仁与种子油营养成分及理化特性
    5.1 试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5.1.1 材料和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种子物理参数比较
        5.2.2 种仁主要成分及其氨基酸、矿物质、苯甲酸含量的比较
        5.2.3 种子油成分比较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滨海盐碱地造林技术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盐渍土相关概念和理论
        1.2.1 盐渍土的概念及类型
        1.2.2 盐碱土分布
        1.2.3 滨海盐碱土的特征
    1.3 国内外滨海盐碱地治理技术进展
        1.3.1. 滨海农业生态工程
        1.3.2. 沿海林业生态工程
        1.3.3. 水利工程
        1.3.4. 生物改良技术及生物工程
        1.3.5. 化学改良技术
    1.4 盐碱土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水文与水资源
    2.4 气候
    2.5 土壤
    2.6 植被
    2.7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技术路线
4. 研究区立地条件和植被群落特征
    4.1. 研究意义
    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4.2.1. 调查方法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立地类型的划分
        4.3.2. 植物群落与立地类型的关系
        4.3.3. 不同立地类型的盐碱地造林意见
    4.4. 结论
5. 滨海盐碱土水盐动态研究
    5.1. 水盐运动大田试验
        5.1.1. 研究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滨海盐碱地盐分运动的室内模拟试验
        5.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结论
6. 引种筛选及适应性研究
    6.1. 引种选择的原则
    6.2. 造林树种的调查与筛选
    6.3. 引种适应性试验
        6.3.1. 胡杨在滨海盐碱地适应性
        6.3.2. 10种园林绿化树种在滨海盐碱地的适应性
        6.3.3. 不同柽柳种在滨海盐碱地的适应性
7. 造林关键工程技术及应用效果
    7.1. 铺设隔盐层
        7.1.1. 材料与设计
        7.1.2. 结果与分析
        7.1.3. 结论
    7.2. 表面覆盖
        7.2.1. 材料与方法
        7.2.2. 结果与分析
        7.2.3. 结论
    7.3. 集雨技术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暗管排水
        7.4.1. 土工排水体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
        7.4.2. 试验设计
        7.4.3. 结果与分析
        7.4.4. 结论
8. 滨海盐碱地造林优化技术模式与效果分析
    8.1. 优化技术模式
        8.1.1. 减蒸促排造林技术模式
        8.1.2. 集雨阻盐防蒸造林技术模式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布设
        8.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3.1. 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季节性动态
        8.3.2. 对土壤剖面盐分和水分的影响
        8.3.3 对树种光合和蒸腾特性的影响
        8.3.4. 模式的造林效果
        8.3.5. 土壤离子组成的变化
        8.3.6. 土壤养分的变化
    8.4. 结论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研究区立地条件和植被群落特征
        9.1.2. 滨海盐碱土水盐运动研究
        9.1.3. 引种筛选和适应性研究
        9.1.4. 关键造林技术措施和应用效果
        9.1.5. 滨海盐碱地造林优化技术模式及效果分析
    9.2.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河北杨、国槐等新树种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1.1 苗期试验区
    1.2 区域造林试验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育苗试验方法
        2.2.2 造林试验方法
        2.2.3 区域造林试验
        2.2.4 试验结果的调查方法
        2.2.5 树种选择的步骤
        2.2.6 选育标准
        2.2.7 选育方法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苗期选择的结果
    3.2 造林选择结果
    3.3 综合选择结果
4 区域造林试验结果
5 小结

(9)河北滨海盐碱地和北京土石山区基盘法造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国内外盐碱地治理研究现状和北方土石山区造林发展现状
    1.1 国内外盐碱地治理现状
        1.1.1 盐渍土的分布
        1.1.2 国内外盐渍土的研究现状
        1.1.3 滨海盐碱地的类型、分布和特征
    1.2 北方土石山区造林的研究现状
        1.2.1 封山育林技术
        1.2.2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技术
        1.2.3 经济林旱作栽培技术
    1.3 国内外基盘造林绿化技术研究概况
        1.3.1 基盘绿化技术研究现状
        1.3.2 科学发展的需要
        1.3.3 生产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需要
2.研究地区概况
    2.1 河北滨海盐碱地试验基地概况
    2.2 北京土石山区试验基地概况
3.研究技术途径
    3.1 研究内容
    3.2 重点解决的问题
    3.3 研究方法
        3.3.1 河北滨海盐碱地试验区的研究方法
        3.3.2 北京土石山区试验区的研究方法
        3.3.3 技术路线与步骤
    3.4 试验区的建立
        3.4.1 河北滨海盐碱地实验区
        3.4.2 北京土石山区实验区
    3.5 基盘制作与播种
        3.5.1 种基盘的制作
        3.5.2 选种和播种
4.河北滨海盐碱地基盘法造林技术试验研究
    4.1 河北滨海盐碱地试验台田水盐动态分布的研究
    4.2 河北滨海盐碱地优化种基盘配方的研究
    4.3 河北滨海盐碱地树种适应性的研究
    4.4 海藻肥和粘合剂对种基盘出苗率和生长情况分析
    4.5 营养客土大基盘和营养客土小基盘研究
        4.5.1 营养客土大基盘移植树苗生长状况
        4.5.2 营养客土小基盘移植桑树苗生长状况
5.北京土石山区基盘法造林技术试验研究
    5.1 北京土石山区基盘树种适应性的研究
    5.2 不同树种成活率影响因素分析
        5.2.1 粘合剂浓度对成活率的影响分析
        5.2.2 化肥量对成活率的影响分析
        5.2.3 小结与讨论
    5.3 北京土石山区优化基盘配方的研究
    5.4 不同管护措施的优劣比较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试验主要过程照片图解
    7.1 滨海盐碱地照片
    7.2 华北土石山区照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合肥市乡土树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乡土树种的研究
        1.1.1 国内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
        1.1.2 古树名木中乡土树种的调查研究
        1.1.3 乡土树种多样性现状的研究
        1.1.4 乡土树种地带性景观构成的研究
        1.1.5 乡土树种开发利用的研究
        1.1.6 乡土树种生长特性的研究
        1.1.7 乡土树种育种和改良的研究
        1.1.8 乡土树种造林的研究
    1.2 国外乡土树种的研究动态
2 前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2.1 合肥天然次生林乡土树种的调查研究
        2.2.2 合肥四旁绿化乡土树种的调查研究
        2.2.3 合肥城市绿化乡土树种的调查研究
        2.2.4 合肥现状已毁灭的原生乡土树种研究
3 研究地概况和方法
    3.1 合肥市自然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
        3.2.2 四旁绿化树种的调查方法
        3.2.3 城市绿化树种的调查方法
        3.2.4 合肥市现状已毁灭的原生乡土树种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天然次生林中乡土树种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1.1 天然次生林树种种类
        4.1.2 天然次生林中乡土树种的判定
        4.1.3 天然次生林中乡土树种的组成分析
    4.2 四旁绿化树种中乡土树种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四旁绿化树种种类
        4.2.2 四旁绿化树种中乡土树种的判定
        4.2.3 四旁绿化中乡土树种的组成分析
    4.3 城市绿化树种中乡土树种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3.1 城市绿化树种种类
        4.3.2 城市绿化中乡土树种的判定
        4.3.3 城市绿化中乡土树种的组成分析
    4.4 合肥市现状已毁灭的原生乡土树种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合肥现状已毁灭的原生乡土树种种类
        4.4.2 合肥现状已毁灭的原生乡土树种的组成分析
    4.5 合肥乡土树种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4.5.1 合肥乡土树种种类
        4.5.2 合肥乡土树种的组成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乡土树种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5.1.2 合肥乡土树种应用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3 合肥市乡土树种发展前景
        5.1.4 着重培育观赏性强的城市绿化型乡土树种
        5.1.5 合理开发应用乡土树种资源
    5.2 结论
        5.2.1 合肥市天然次生林中的乡土树种
        5.2.2 合肥市四旁绿化中的乡土树种
        5.2.3 合肥市城市绿化中的乡土树种
        5.2.4 合肥市现状已毁灭的原生乡土树种
        5.2.5 合肥市总的乡土树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内蒙古西部地区国槐引种育苗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D]. 薛頔.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国槐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无性系分子鉴别[D]. 鲁仪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4]木本彩叶植物引种适应性研究进展[J]. 龚雪梅.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6)
  • [5]乌海沙漠城市14种植物引种驯化的适应性研究[D]. 王娟. 天津大学, 2017(09)
  • [6]白花树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油脂特性研究[D]. 柳新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7]滨海盐碱地造林技术与效果研究[D]. 赵名彦.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8]河北杨、国槐等新树种引种试验[J]. 潘瑞萍,张宏武,武永胜,吴宏宇,张雁平.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9(03)
  • [9]河北滨海盐碱地和北京土石山区基盘法造林技术研究[D]. 李国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10]合肥市乡土树种的研究[D]. 姚晓洁. 安徽农业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内蒙古西部地区国槐引种育苗试验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