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一、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中华,徐倍倍,林松艳,王燕平,徐妙娣,唐军,姚红霞,储瑾[1](2008)在《中风复元方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中风复元方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证属气虚血瘀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基础治疗组、血塞通组、中风复元方组),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变化。结果:中风复元方组治疗后tPA含量显着提高,优于血塞通组和基础治疗组,而PAI含量降低,和血塞通及基础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血塞通组和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tPA、PAI含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风复元方通过调节患者的纤溶水平达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

蔡美华,赵振强[2](2005)在《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脑梗死的2级预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建锋[3](2002)在《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纤溶系统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 41例复发缺血性脑卒中、5 8例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 42例健康对照组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 1) ,纤溶酶原 (Plg) ,纤溶酶 (Plm)及纤维蛋白原 (Fig)含量。结果 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与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tPA 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lg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 ;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复发中风组明显高于初发中风组和对照组。TPA 1与房颤和中风家族史呈正相关 ;Plm与冠心病心绞痛呈正相关。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其中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加和纤溶功能的降低在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降低血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和纠正降低的血纤溶功能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方面有重要意义

韦再华[4](2002)在《近期感染引发的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和免疫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急性脑梗死已成为常见病之一。急性脑梗死是多危险因素性疾病,迄今为止的各类研究揭示高龄、遗传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患、TIA发作史、吸烟、饮酒、高血脂等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但这些危险因素是长期存在并相对稳定,而脑梗死发病却是突然的,且与这些危险因素的病情、病程无关。因此,急性脑梗死发作可能存在其他触发因素。国外资料显示在不分年龄组脑梗死中,梗死前1周约30%—35%发生过感染,显着高于非梗死组。提示期前感染可能是部分脑梗死的发病“扳机”,是部分病例发作的直接原因。期前感染诱发脑梗死的机理有待阐明。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感染导致免疫损伤为主线,以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及其介导的免疫反应做为研究的切入点,探讨近期感染与脑梗死发病机制。论证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在近期感染和脑梗死发病间的介导作用;确立近期感染与CIC的关联;证明CIC在脑梗死免疫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本研究是病例—对照基础上的病因分析研究。采取以医院病人为基础的,纵向与横向结合,描述性与分析性结合的研究方法。用免疫学指标对CIC,感染,脑梗 中文摘要死三者关系综合分析,分析其口 及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特征。 共收集脑梗死病例听例,全部病例均经头颅 CT或 MRI扫描证实。对照组83例,为同一医院,同时期的住院病人,排除现思感染肝、肾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年龄、性别和其他危险因素与病例组均衡。脑梗死病人中有近期感染史26例,无感染史71例。同时检测了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uIC)及相关免疫指标补体“、n、Clq禾C反应蛋白(mP)的含量。 然后用SASw)统计软件进厅分祈,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用卡方检验分析了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感染率;用方差分析法及两两比较法分析有/无感染史脑梗死两组间及对照组间CIC、C3、C4、CIq及CRP含量的差异;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CIC与感染和脑梗死的关联。 结果:经单因素hgistiC回归显示:感染①,2.67 ;95%CI,1.2 to 5.9),CIC(OR,1.08;95%CI,互.03 tol.12)和CRP(ORI.27;95%CI,1.16 tol.39)水平升高,Clq(OR,0.88;95%CI,0.83 t。0.93)和C3(OR,0.98;95%CI,0.96 to 0.99)及n(OR,队93;95讹1,0.89 to 0.9刀水平降低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后仅 CRP(OR,L 26;95%CI,1.12 tol.43)水平升高、C3(OR,0.98;95%CI,0.96 to 0.99)和 Clq(OR,0.88;95%CIO.82 to 0.94)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经卡方检验脑梗死组的近期感染率u6.8肋与对照组的近期感染率门.l们 比较有显着差异(x‘==6.07, 二 中文摘要 P狈.05人初发和再发脑梗死及不同类型脑梗死间的近期感 染率无显着差异。 经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分析显示两梗死组CIC测定值 均高于对照组[门.26士3.31)mg川l* 两脑梗死组 CIC 测定值比较,有感染史组[门.88士2.4)吧川]高于无感 染史组〔门.19 i 2.69)mg川」。两脑梗死组mP测定值均 高于对照组〔“.62士1.78)帕川」,但两脑梗死组间CRP 水平有感染史组I门.23土1.82)屿dl」与无感染史组 (①.gi士 2.04)叼/d」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脑梗死组中有 感染史组 Clq,C3,C4 水平[(7.24士 155)mg/dl], [(7.86士1.26)mg/dl],[(18.2士互.48)。g/dl]和无感染 史组Clg,C3,C4水平【(7.41士l.66)mm/dll,工(79.43 土 1.35)mg/dl」,〔(20.42士 1.55)。g/dl」明显低于对照组 【(11.22士1.82)。g/dl二,【(95.5士1.38)mg/dl」,【(25.12 土 1.29)mg川l*且差异有显着意义,但两脑梗死组间 Clq, C3,C4水平无显着性差异。 经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感染与 CIC有关扛刀.27, P=0.0008),与脑梗死发作有关(P=0.18,P=0.013)。脑 梗死与 CIC(r=0.3,p<0.0001),CRP(r=0.43,p<0.0001), Clq(r=-0.37,p=0.0001),C3(r=-0.26,p=0.0007), C4(r。-0.27, p=0.0004)水平有关。 结讫:感染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循环免疫复合 物贝乙C-反应蛋白、补体Clq、q、阑参与了脑梗死发 病;循环免疫复合物uIC)即与感染有关联又参与了脑梗 死的免疫损伤过程,则CIC很可能就是感染与脑梗死间的 介导物质。

苏启后,周德生,涂海军,雷洺,刘利娟,陈瑶,李中,蒋伟,黄辛迪,高晓峰[5](2022)在《脑梗死急性期影响因素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分析与转归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通过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计算出330名脑梗死患者的各新因子成分以及总体综合得分和综合排名,来试探性建立预测评估其临床严重程度、预后转归得分模型及确立各新主成分下最适区间的构想。方法:项目编制了纸质问卷"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与推广研究临床观察表",对脑卒中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收集,择取其中330例患者(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血尿酸)各数据进行主成分数据分析,再根据主成分得分和对应的权重线性加权求和得到主成分的综合得分模型。结果:提取主成分3个,组成新的3个新因子。根据主成分得分和对应的权重线性加权求和得到主成分的综合得分模型:F总=24.918/57.674×F1+17.08/57.674×F2+15.675/57.674×F3。根据各主成分的函数表达式计算出了330名患者各主成分得分值及排序结果,综合形成一张折线图,排名靠前者基本为3种主成分得分也都比较靠前或其单项主成分得分过高,排名靠后者,则与之相反。结论:体检指标中血压、血尿酸、甘油三酯、血糖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其中血压可能是影响脑梗死急性期预后与转归最大的相关因素。综合得分越高可能其脑梗死急性期的危险程度越高,其预后可能也越差,但是,得分越低,也并不代表其预后就越好,都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后期得分衡量区间确定可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风病)进行评分量化,并可进行验证研究,评判模型的准确度。并提出一推理:通过对某项新因子主成分综合得分升高或降低,使其达到转归与预后良好的预测得分区间,从而改善其预后与转归。根据综合得分模型提出一猜想: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综合得分等于0时,所有影响因素得分都相互抵消,其所有的影响因素是否也通过相互作用而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不产生综合作用,此时机体将不受机体内部研究影响因素的作用,使机体处于一种极度稳态,既不使疾病痊愈也不使疾病恶化。基于此,当建立正常人各项指标综合得分模型,其总得分等于0时,此时机体处于极度健康稳态状态。随着时间、空间、人间的变化,临床预测模型也需要不断进化、动态更新。

本刊编辑部[6](2021)在《西部医学2021年第33卷1~12期栏目文题分类索引》文中指出

二、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脑梗死的2级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栓前状态
    1.1 概念
    1.2 有关成分的变化
        1.2.1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分子标记物
        1.2.2 血小板激活的分子标记物
        1.2.3 凝血与抗凝血因子的分子标记物
        1.2.4 纤溶系统活化的分子标记物
    1.3 诊断标准
2 复发性脑梗死
    2.1 临床分类及诊断标准
    2.2 复发因素
3 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脑梗死的2级预防
    3.1 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脑梗死的2级预防的关系
    3.2 改善血栓前状态
4 未来研究的展望

(3)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1.2.2 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近期感染引发的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和免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近期感染引发的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和免疫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个人简历

(5)脑梗死急性期影响因素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分析与转归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诊断
    2 入组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一般资料
    4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适用性检验
    2 主成分数目
    3 主成分因子命名
    4 主成分得分矩阵
    5 主成分新因子综合得分和综合排名
讨 论
    1 脑梗死急性期主要影响因素
    2 因子影响结果
    3 综合得分0分猜想与得分区间推理设置
    4 临床预测模型的整合趋势
展望与不足

四、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风复元方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影响[J]. 王中华,徐倍倍,林松艳,王燕平,徐妙娣,唐军,姚红霞,储瑾.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5)
  • [2]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脑梗死的2级预防[J]. 蔡美华,赵振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5(02)
  • [3]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马建锋. 临床检验杂志, 2002(06)
  • [4]近期感染引发的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和免疫机制研究[D]. 韦再华. 河北医科大学, 2002(02)
  • [5]脑梗死急性期影响因素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分析与转归评价[J]. 苏启后,周德生,涂海军,雷洺,刘利娟,陈瑶,李中,蒋伟,黄辛迪,高晓峰.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
  • [6]西部医学2021年第33卷1~12期栏目文题分类索引[J]. 本刊编辑部. 西部医学, 2021(12)

标签:;  ;  ;  ;  ;  

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