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帮助3000名失业人员就业

云梦帮助3000名失业人员就业

一、云梦帮助3000失业人员上岗(论文文献综述)

潘贻挺[1](2021)在《温州三垟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喻修远[2](2020)在《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政府绩效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作为我国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纽带,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经开区的绩效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是引领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环节,是推进经开区发展的重要抓手。梳理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开发区概念的区分、影响开发区发展的因素以及开发区发展考核指标建设等方面来展开的,而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绩效评估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对绩效管理制度发展的法制化趋势、政府绩效管理评价机制、绩效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的。可以看出,特定针对经开区绩效管理与创新发展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从绩效管理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同绩效管理相关的激励理论、绩效管理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以及同经开区发展相关的增长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企业家政府理论,并建构了研究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与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历史回溯,我国经开区先后经历了从西方化到本土化,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为1984-1993年管理模糊,摸索发展阶段,1994-1999年规范管理,良性发展阶段,2000-2012年政策支持,高速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内外作用,转型发展阶段,这些历史印痕深刻影响着经开区的创新发展。从政策层面来看,三十年间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发改委以及各省市等单位多次发文支持经开区发展,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支撑。基于湖南省数据,文章构建了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地区GDP、实际开发面积、工业用地面积、拥有本科学历及以上人数、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地区GDP占所在地级市GDP比重、上交税金总额七个二级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湖南省八家国家级经开区2018年绩效排名由高到低分别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湘潭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岳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常德经开区、娄底经开区。同时,分别运用量表法、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H市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工作人员以及区内居民,自2015年H市经开区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切实提升了公众满意度、管理能力和效率,促进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了经开区经济快速全面发展。但在绩效管理理念认知上、绩效考核评估形式上、绩效考核评估主体上、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上还存在不足,并同时面临着绩效管理理念认知欠缺、绩效考核主体参与度不够、绩效考核评估模式不完善、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效果差、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等现实难题。这主要是因为经开区职工对绩效管理不够重视、区内缺乏专业的绩效考核工作人员,缺乏绩效政策经验以及人员问题引发的绩效指标设计科学性不足。立足H市的实地调查,经开区绩效管理的创新发展路径关键在于提升绩效文化“软环境”,强化绩效管理的理论意识;构建省级层面宏观评价体系,树立标杆意识与竞争意识;优化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考评过程管理;建立多元化考评主体机制,科学全面开展考评工作;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畅通绩效评估申诉机制;实行跟踪反馈,明确不同主体的考评责任;加强绩效人员的素质培训,提升绩效管理过程的严谨性;扩大绩效考核结果运用范围,倒逼绩效管理良性循环八个方面。在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上,文章选取了发展较好的七个开发区,并总结其发展的模式、主要特点、成效以及对我国经开区的经验启示。德国工业区的适时转型揭示了政府的重要作用,并应制定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加拿大工业区打造资源洼地,启示我国经开区应依托政策资源优势,打造人才、信息、工业洼地。新加坡工业区合理宏观布局,对优化我国经开区的产业布局和竞争格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波兰经济开发区大力推动就业的举措指明了当局政府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印度尼西亚经济开发区发展工业、吸引投资,启示我国经开区将投资和工业作为发展的两架马车。美国硅谷通过扶持大批中介咨询服务机构,重视知识产权,推动产权转让,政府侧重规划,健全教育培训,启示我国经开区要适当扶持、引进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促进经开区内企业发展效率,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及其流动性,注重高新人才培养。台湾新竹科技产业园引进中介机构负责连接企业与政府,并针对高新企业和人才实施税收优惠,启示在我国经开区内可适当引进中介机构,继续扩大针对高新企业和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总体而言,本文对经开区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政策渊源做了清晰梳理,提出了一套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经开区绩效评价科学方法。同时,立足对H市经开区的个案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经开区绩效管理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深层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了创新发展路径。在总结国内外先进开发区发展的经验上,提炼出了对我国经开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模式经验,从而为经开区的建设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发展动力。

陈孙毅[3](2020)在《社区矫正人员就业融入的问题与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嘉兴Y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社区矫正是采用非监禁的方式对罪犯进行教育和转化的刑法执行途径,相对传统的监所,执行地点在社区。在社区矫正方面的相关研究中,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和他们正式踏入社会后的就业问题也值得关注,如果他们的就业融入性不强,就业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则可能出现社会融入困境,再次走向犯罪道路。本文围绕研究选题,以挂职锻炼的形式开展课题调研,选取进行社区矫正试点探索的嘉兴Y市司法局,通过访谈、问卷等资料收集方法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对他们所反映的就业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嘉兴Y市在社区矫正人员的就业融入中从个体维度、社区维度、社会维度都做出相应的努力,但也发现社区矫正人员就业融入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论文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探讨社区矫正人员的就业融入问题:从个人层面看,个人就业观念影响就业融入进度、学历及专业技能影响就业融入准入门槛、年龄和身体条件影响就业融入基本条件、主观能动性影响就业融入发展方向、心理状态影响就业融入态度;从社会层面看,用人单位态度影响就业融入机会、社会支持影响就业融入广度、相关制度影响就业融入力度、就业政策指导影响就业融入效果、社会保障制度影响就业融入质量。由此,研究认为,社区矫正人员遇到的就业困扰既需要自我提升,也需要社会的关怀、政府的直接帮扶,多方面共同引导促进他们的就业融入,以实现社会工作视角的助人自助和促“境”美好。

陈润萱[4](2017)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我国高校在校人数逐年激增,而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也随之不断增长。根据最新统计的国家教育部数据,当前贫困大学生在我国的总数己超过600万,占总在校学生人数的20%-25%,其中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占总在校学生人数的8%-10%,同时80%以上的贫困大学生都来自农村地区。受社会各项资源缺乏的影响和自身条件的限定,又因为当前就业市场机制的不完善,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上每每处于弱势地方,而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相关不完全统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相较于高校平均就业率要低上约10%,而和非贫困生相比,其就业率要低17.6%。当前,虽然学术界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将增权理论引入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比较少,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本文拓展了贫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为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权力缺失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实证调查了解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需求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涉及不同增权主体的具体举措时,贫困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认知,但是总体而言贫困大学生对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自我这五个方面的各项举措都存在迫切的就业增权需求。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将增权理论及其实践模型引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促进中,并提出相应对策来构建多元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体系。这样有利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享受更多更公平的就业机会,且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结果公平,增强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信心。

赵丽江,龙开榜[5](2016)在《城乡治理的逻辑起点:分治与融合——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治理的地方经验》文中提出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湖北省社区治理方式的分析,提出目前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建设逻辑起点上较大的不同:城市社区治理的目标是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升其幸福指数,建设和谐社区;农村社区建设主要目标是进一步解决农民生计问题,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的新社区,则兼有满足农民"洗脚进城"的城市新生活的需要,又要解决新市民的生计问题。治理的组织资源及组织架构有所不同,实施多项零星社会工程,形成了城乡治理的多种模式。社区逐步成为公民积累个人社会资本的基础性场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空间。

汤闳淼[6](2016)在《社会权的确证与实现》文中认为权利是法学的基本范畴,社会权是社会法学的基本范畴。正是在社会权观念日渐深入的当下,其实现之诉求日益强烈,以保障社会权为使命的社会立法才得以迅速发达起来,社会法学理论也在此社会法制背景下得以繁荣发展。社会法是保障公民社会权之法,社会权是社会法学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从历史的维度来看,社会权观念伴生于人权思想,并逐步成为人权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可以说,社会权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深化并丰富了人权思想的内涵。人权思想的着眼点是如何妥切地定位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有关于社会权内涵、属性、种类等问题的纠葛,莫不源于对此关系的不同认识。本文尝试将社会权定义为:公民享有的请求国家积极作为以维持最低生存条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之目的的权利。并认为社会权具有自然权利与法律权利的双重内容,主观权利与客观法价值的双重性质,防御权与受益权的双重功能以及积极权利与消极权利的双重效力。从权利构造的角度来看,社会权的权利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在经济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或群体。社会权的义务主体是国家,主要指政府。国家需要为弱势群体获得社会的救济和保障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支持。社会权的基本内容是公民要求国家救助与帮扶的积极行为,以及保障最低生存条件的各种支持。社会权不仅是一种关于权利的思想理论,也是法律确立的对象。社会权的法律确立需要通过国际条约在国内法的转化、宪法层面国家义务的落实以及社会立法明确权利具体内容三个层面进行。首先,以《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为源流填补国内法中立法的空缺,尤其是集体劳动权,如罢工权、结社自由权等基本权利应该在国内法中予以确立。其次,在宪法层面,国家义务可以通过制度性保障、组织与程序保障和立法机关立法义务三个角度加以落实;在社会立法层面,编撰《社会法典》虽为一种理想化的期待,却是社会法立法体系化的表征,为此应完善社会给付相关立法和劳动基准立法,作为社会权实现的立法基础。促进社会权实现的动力因素和妨碍社会权实现的阻力因素同时并存。社会权的实现是民生改善的基本诉求,承载着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基本追求,更是人权保障的核心目标,这些积极因素大大推动了社会权的实现。反之,社会权实现的过程中面临着立法上、路径上以及救济上的阻力因素,妨碍了社会权的实现进程。人口政策调整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权保障面临着解决现实问题的新任务。其中,人口政策旨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缺乏和养老金紧缺等现实问题。实证表明,二孩政策出台后,人口数量增长有限、政策效果甚微。除了应提倡年轻人生育、鼓励老年人继续就业、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社会化之外,还应加强对特殊群体,如孕产妇、老年人相关社会权益的保障,推进人口政策的施行。尤其在延迟退休政策即将出台之际,强调对社会权的保障更具有现实意义。另外,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矛盾加剧,为协调劳资双方利益,可以考虑修改《劳动法》,应维持以劳动基准为最底线的强制性保障原则;适度修正《劳动合同法》中对企业规制过度的条款;在经济下行期,还应在保证既有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基础上,优化社会保障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效率,实现以集体协商法律机制、社会分层保护机制和社会权量化评估机制为核心的社会权保障机制,以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诸多现实问题,从而实现社会权保障、民生改善和经济的共同发展。社会权救济是社会权实现的最后一道屏障。目前,社会权救济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民事和行政救济途径。因受到诉讼主体、诉讼范围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社会权救济受阻。在私法领域,社会权作为宪法权利适用于司法裁判的案例有、但并不多见,大多案件主要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因此,可以考虑在民事审判中成立独立的社会法庭,而非社会法院,专门就社会权相关案件进行审理,提高审判效率和专业性。在公法领域,社会权作为一项给付请求权,应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明确社会立法中对公民最低生存条件保障的相关规定,通过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实现有效行政救济。最后,积极推行公益诉讼在社会法领域的适用,以构建公益诉讼机制,突破传统对社会权救济不足的困境,最终促进社会权的实现。

童苡萱[7](2015)在《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运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9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到体育产业将成为下一个“金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舶来品,自引进中国来发展速度飞快,我国体育舞蹈界人才也慢慢登上中外各赛事舞台,并形成一定规模,已成为一项时尚的运动广为普及,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消费者对其需求也日益旺盛。显而易见,作为体育产业这一“朝阳产业”范畴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舞蹈项目有待挖掘其潜在价值。体育舞蹈作为体育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当前体育舞蹈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体育舞蹈产业的分类,将其分为本体产业、中介产业和外围产业。其中,体育舞蹈竞赛市场与体育舞蹈培训市场属于体育舞蹈产业的本体产业,是当前体育舞蹈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因此,本文选取我国首都北京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运作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市场发展现状、体育舞蹈培训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综合分析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目前的基本现状,分析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一套合理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北京市乃至全国体育舞蹈市场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系统化的理论依据及参考,促进体育舞蹈市场更好、更快的良性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市场发展较乐观: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观众数量与日俱增;2、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市场赛事举办有着得天独厚的媒体媒介,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开发;3、北京市体育舞蹈培训市场健身俱乐部发展势头良好;4、北京市体育舞蹈培训市场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5、产业化发展是北京市体育舞蹈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6、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努力开发。

陈晓梅[8](2015)在《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以扬州琼花观社区为个案》文中提出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起,城市社区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舞台。城市社区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和实现方式,社区文化的发展变迁不仅蕴含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伟大成果,也积淀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面对中国文化中的中国民众,面对中国的文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其实质是一种文化根植过程。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从社区文化建设视角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就具有这样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证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本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具典型意义的传统文化社区——琼花观社区为研究样本,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结合起来,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实践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领域,关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城市社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实践。本文以纵向历史的研究视角,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琼花观社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内容、特点、经验、教训,研究评价各个时期通过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考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城市基层社区各个时期的影响,比较各历史时期社区文化建设的得失,研究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本文共有六章,绪论部分对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概况、基本概念厘定、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一章,对琼花观社区的形成过程与历史、革命遗产进行了论述。琼花观社区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近代以来的思想演进、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扬州的传播,为一批革命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土壤。该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成为了建国后社区文化建设丰厚的历史资源。第二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30年的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论述,这一阶段全面确立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围绕中心任务,全面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以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动员”形式,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十年文革,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健康发展。第三章,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迅速推进。城市开始重视对社区物态文化的保护和更新,大力发展居办经济,有力地改善了民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重要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充分发挥城市基层组织、基层党员干部的重要核心作用,使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第四章,进入新世纪,社区建设全面展开。在全市的古城保护工作中,琼花社区的物态历史文化价值凸显,社区保护理念下的居民参与,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形成了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合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进民生,提升社区福利,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先进文化要求融入社区文化建设,都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五章,作为全文的总结,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影响社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这三个层面,展望未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营养,当代的大众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活力,民生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所系,制度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保证,基层民主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人心。

热合木江·沙吾提[9](2014)在《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以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一系列民生理念和民生举措,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和精髓。我们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其观点一脉相承,其理念与时俱进,其举措深得民心。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对于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构建了理论、历程、成就、经验、战略和政策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使每一个问题研究都以新疆客观的历史和现实为分析前提,既能够初步论述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改善新疆民生的特殊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又能够给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者有些必要的、有价值的启示,使未来决策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全文五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理由与意义,梳理了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并对涉及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是民生问题的理论基础。着重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回顾,指出了国外和国内关于民生问题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通过对以上梳理本章重点论述中国共产党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而赢得人民拥护并取得全国政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民生实践,就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进程。从宏观上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基本概况,着重概括中国共产党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实践。首先对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条件、基本要求做了简要阐述;其次,对解放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解决民生问题的努力,解放后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开创和发展的进程等进行了分析。再次,分析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和实现新疆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认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事业的广阔的道路,新疆的改善民生、发展民生过程作为整个国家民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四章是总结分析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回顾新疆民生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地生活”的要求,客观总结和评价了人民生活、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新疆民生事业的发展成就,同时结合新疆区情分析新疆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欠发达、财政底子簿、公共服务方面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住房和社区服务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之间不均等的问题突出。民生问题在当前已成为新疆城乡社会矛盾多发凸显最基本的根源。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成为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五章是总结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包括: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第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保证。第三、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第四、文化繁荣是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第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政治保障。第六、改善新疆民生事业离不开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帮助。第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第八、发挥好新疆建设兵团在改善新疆民生中的作用。

丁惠炯[10](2013)在《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政策实施研究》文中提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管理者和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科研人才,更需要大量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技艺高超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内蒙古自治区是制造业大区,能否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强区战略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自治区却面临着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地区和产业分布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国内外实践的成功经验证明,在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政策的完善是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如何更好地完善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政策进行研究。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通过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搭建理论的框架,并据此深入剖析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所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而为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的完善提出建议。本文首先阐明了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及相关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并加以简要评价,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和研究的内容框架。其次,在对技能型人才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法律法规依据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总结概括了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制定和实施四个方面的有利因素(包括地域辽阔;人口文化程度呈提高趋势;第二产业形成了雄厚基础和鲜明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加快等);通过历史数据分析表明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预测了未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归纳出五个方面的不利因素(包括技能型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失衡;技能型人才的技能等级构成失衡;技能型人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层次偏低;技能型人才总量供给不足;技能型人才生态环境沙化等)。指出政府在制定、实施和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时,应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妥善回避和化解不利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取得跨越式的发展。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的实施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已经实施的政策及取得的成效,并针对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国内外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借鉴。本文认为,可资借鉴的国内外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的经验主要有:政府鼓励和引导、财政支持、科学规范的管理、促进和加强技能培养的“就业导向”和“校企合作”等等;国内外技能型人才使用政策的经验主要有:实施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薪酬福利水平和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等等。最后,在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培养和使用两方面全方位地提出了完善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相关政策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针对培养与使用“政策”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技能型人才相关政策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扩展了技能型人才研究的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对“培养”和“使用”的各自范畴进行了划分,便于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政策进行较为细致和清晰的研究,避免由于概念范畴上的交叉而引起研究的混乱;充分体现了欠发达地区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政策的特殊性,是在现有技能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基础上的拓展;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政策问题加以分析,较为准确地对内蒙古自治区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取得的成就及其缺失和成因进行有效地分析,等等。

二、云梦帮助3000失业人员上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梦帮助3000失业人员上岗(论文提纲范文)

(2)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2.1 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念及类型界定
    2.2 绩效管理内涵及构成要素
    2.3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2.3.1 激励理论
        2.3.2 绩效管理理论
        2.3.3 成本收益理论
    2.4 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理论机制分析
        2.4.1 绩效管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2.4.2 绩效管理对公共服务的作用机制
        2.4.3 绩效管理对社会管理的作用机制
    2.5 经开区相关理论基础
        2.5.1 增长极定理
        2.5.2 制度变迁理论
        2.5.3 企业家政府理论
    2.6 本文的理论构成体系
第3章 基于绩效管理视角的我国经开区发展进程
    3.1 我国经开区绩效发展的实践历程
        3.1.1 从西方化到本土化:经开区生成的内在逻辑
        3.1.2 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经开区发展的时期分野
    3.2 我国经开区的绩效管理政策梳理
        3.2.1 国家层面的经开区相关政策梳理
        3.2.2 湖南省相关政策梳理
    3.3 我国经开区绩效管理模式
        3.3.1 管委会主导的单一政府型
        3.3.2 管委会与开发总公司协同
        3.3.3 开发总公司为主
第4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研究设计
    4.1 总体设计与思路
    4.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运用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与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的契合性
        4.2.2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中的运用步骤
        4.2.3 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运用与经开区绩效管理创新研究
    4.3 问卷调查的实施
        4.3.1 样本的选择
        4.3.2 初测问卷的编制
        4.3.3 正式问卷的编制
        4.3.4 问卷发放
        4.3.5 信度与效度
    4.4 访谈的实施
        4.4.1 访谈方法
        4.4.2 访谈对象
        4.4.3 访谈提纲设计
        4.4.4 访谈资料处理
    4.5 量表的编制
        4.5.1 量表编制方法
        4.5.2 量表编制原则
        4.5.3 量表的修订
        4.5.4 量表内容
        4.5.5 量表发放与回收
        4.5.6 数据整理与录入
第5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湖南省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
    5.1 模型建构
        5.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1.2 确立最优指标集
        5.1.3 指标集的差序列运算
        5.1.4 计算灰色关联度,进行绩效排序
    5.2 指标体系建立
    5.3 数据收集与处理
    5.4 灰色关联度计算及绩效排序
第6章 湖南省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调查结果分析
    6.1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情况
        6.1.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6.1.2 科学设计考核方案
        6.1.3 以制度推进绩效管理规范化
        6.1.4 评估导向上民众本位
        6.1.5 评估对象上全面覆盖
        6.1.6 评估体系上科学分类
        6.1.7 结果运用上刚性有效
    6.2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问卷调查分析
        6.2.1 经开区问卷调查的样本选取与抽样方法
        6.2.2 领导量表调查情况分析
        6.2.3 中低层工作人员问卷样本情况分析
        6.2.4 居民问卷样本情况分析
        6.2.5 工作人员访谈情况分析
    6.3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成效与问题
        6.3.1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实施的成效
        6.3.2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存在的潜在问题
    6.4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4.1 面临的主要形势及问题
        6.4.2 原因分析
第7章 国内外先进开发区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7.1 适时推进转型:德国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7.2 打造资源洼地:加拿大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7.3 优化宏观布局:新加坡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7.4 政府推动就业:波兰经济开发区发展经验借鉴
    7.5 工业与投资并行:印度尼西亚经济特区发展经验借鉴
    7.6 立足高新产业:美国硅谷发展经验借鉴
    7.7 坚持技术推动:台湾新竹科技产业园发展经验借鉴
    7.8 国内外先进开发区发展经验借鉴总结
第8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创新发展路径
    8.1 深化经开区绩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激发经开区内在活力
        8.1.1 推进经开区绩效管理制度改革
        8.1.2 深化经开区“放管服”改革
    8.2 落实考评主体多元化机制,科学全面开展绩效考评工作
        8.2.1 切实引入公众作为经开区重要的考评主体之一
        8.2.2 重视绩效评估中第三方机构的重要作用
        8.2.3 加强绩效人员的素质培训,提升绩效管理过程的严谨性
        8.2.4 实行跟踪反馈,明确不同主体的考评责任
    8.3 构建宏观评价体系,树立地区间标杆意识与竞争意识
        8.3.1 树立标杆意识
        8.3.2 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8.3.3 强化竞先效应
    8.4 重视考核结果与绩效环境建设,倒逼绩效管理良性循环
        8.4.1 实现绩效考核结果的多重挂钩
        8.4.2 健全绩效评估的监督机制与申诉机制
        8.4.3 提升绩效文化“软环境”,实现绩效管理全员化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的结论
    9.2 未来展望:多重困境与路径选择
        9.2.1 方向问题:目标定位与时代需求的双向耦合
        9.2.2 管理问题:治理自主权与监管有效性的双向平衡
        9.2.3 发展问题:注重区域协调平衡及推行分类指导政策
        9.2.4 环境问题:侧重国家统一规划与公民环境的融合
    9.3 本文的不足以及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经开区绩效管理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 C:经开区绩效管理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 D:经开区绩效管理领导调查量表

(3)社区矫正人员就业融入的问题与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嘉兴Y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社区矫正研究
        二、就业融入问题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社区矫正
        二、就业融入
    第二节 社区矫正理论基础
        一、再社会化理论
        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章 嘉兴Y市社区矫正人员就业融入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第一节 嘉兴Y市社区矫正人员就业促进的主要做法
        一、嘉兴Y市司法局基本概况
        二、嘉兴Y市司法局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情况
    第二节 嘉兴Y市社区矫正人员就业融入的做法和成效
        一、对案主个人和家庭的赋能
        二、社区的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
        三、社会就业资源的整合
    第三节 嘉兴Y市社区矫正人员就业融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压力较大
        二、收入水平不高
        三、劳动强度较大
        四、就业稳定性不够
        五、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嘉兴Y市社区矫正人员就业融入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个体层面影响机制
        一、个人就业观念影响就业融入进度
        二、学历及专业技能影响就业融入准入门槛
        三、年龄和身体条件影响就业融入基本条件
        四、主观能动性影响就业融入发展方向
        五、心理状态影响就业融入态度
    第二节 社会层面影响机制
        一、用人单位态度影响就业融入机会
        二、社会支持影响就业融入广度
        三、相关制度影响就业融入力度
        四、就业政策指导影响就业融入效果
        五、社会保障制度影响就业融入质量
第五章 促进社区矫正人员就业融入的对策
    第一节 微观层面:个案管理
        一、提供就业指导
        二、优化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
    第二节 中观层面:社区在地支持
        一、做好社区矫正宣传倡导
        二、结合社区特点安排就业
        三、引导社会企业带动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四、加强相关社会组织的培育
    第三节 宏观层面:制度环境改善
        一、完善相关法律
        二、规范相关政策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社区矫正人员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增权的概念
        1.2.2 增权的层次
        1.2.3 增权的模式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增权研究
        1.3.2 国外贫困大学生就业研究
        1.3.3 国内增权研究
        1.3.4 国内贫困大学生就业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之处
第2章 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潜因分析及增权政策变革的必要性
    2.1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失权现状
        2.1.1“落实率”低
        2.1.2 就业成本高
        2.1.3 就业质量差
    2.2 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政策存在的问题
        2.2.1 对象较狭隘
        2.2.2 手段较简单
        2.2.3 主体较单一
    2.3 贫困大学生就业失权的潜因分析
        2.3.1 政府原因
        2.3.2 社会原因
        2.3.3 高校原因
        2.3.4 家庭原因
        2.3.5 自我原因
    2.4 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政策变革的必要性分析
        2.4.1 就业增权是广大贫困大学生的主观诉求
        2.4.2 就业增权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成才
        2.4.3 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是国家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
        2.4.4 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有利于改善民生和社会和谐
    2.5 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的两个模式
第3章 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需求现状的实证调查
    3.1 被试的选取
        3.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
        3.1.2 调查对象的经济状况
    3.2 问卷的编制
    3.3 数据管理与分析
    3.4 调查结果分析
        3.4.1 对政府部门增权举措的需求情况分析
        3.4.2 对高校增权举措的需求情况分析
        3.4.3 对用人单位增权举措的需求情况分析
        3.4.4 对家庭增权举措的需求情况分析
        3.4.5 对自身增权举措的需求情况分析
    3.5 调查结论
第4章 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体系的建构
    4.1 政府增权是前提
        4.1.1 完善就业政策
        4.1.2 优化相关制度
        4.1.3 制定资助政策
    4.2 社会增权是保障
        4.2.1 净化就业环境
        4.2.2 增加就业岗位
        4.2.3 完善就业服务
    4.3 高校增权是关键
        4.3.1 合理设置专业
        4.3.2 提升人才质量
        4.3.3 强化就业指导
    4.4 家庭增权是补充
        4.4.1 降低客观期望
        4.4.2 促进家庭交流
        4.4.3 争取多方支持
    4.5 自我增权是核心
        4.5.1 制定人生规划
        4.5.2 克服心理障碍
        4.5.3 提高综合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项目基金
致谢

(5)城乡治理的逻辑起点:分治与融合——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治理的地方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乡分治与融合的区域背景
二、因地制宜,多方动员社会力量协同建设城市幸福社区
    (一)传统城市老旧社区以完善社会保障及养老服务为工作重点
    (二)各个社区根据本区域特有的资源进行富有成效的社会协同
    (三)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增加公民社会资本,培养居民公共精神
    (四)适应信息化社会管理组织扁平化趋势,改革社区管理体制
三、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
    (一)民间组织成为推动乡村治理外生变量
    (二)合作社成为农村治理的宝贵组织资源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的体现
四、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过渡型社区建设
    (一)还建型社区治理模式
    (二)正在形成中的城乡一体化的新社区
    (三)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大举推进
五、实施零星社会工程推动城乡社区治理的渐进式发展
    (一)持续三年的“三万工程”
    (二)持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逐步改善农村社区的村容村貌
    (三)武汉背街小巷整治工程
六、城乡社区治理的前景:赋予社会更多的权力
    (一)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从城乡治理逻辑出发,渐进式地推进各类社区的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要引导、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6)社会权的确证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论文框架及结构图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权的多维解析
    一、社会权的历史之维
        (一)社会权的思想流变
        (二)社会权的制度演进
    二、社会权的概念之维
        (一)德日关于社会权概念的学说概览
        (二)国内关于社会权概念的观点梳理
        (三)本文关于社会权概念的基本主张
    三、社会权的属性之维
        (一)主观权利与客观权利的双重性质
        (二)自然权利与法定权利的双重内容
        (三)防御权与受益权的双重功能
        (四)积极权利与消极权利的双重效力
    四、社会权的构造之维
        (一)社会权的权利主体
        (二)社会权的义务主体
        (三)社会权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社会权的法律确立
    一、社会权的国际条约源流:国际条约的国内法转化
        (一)国际条约适用的具体问题
        (二)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现状——以《经社文公约》为例
        (三)具体权利内容的立法补充与矫正
    二、社会权在宪法层面的确立:国家义务的强化
        (一)制度性保障义务的宪法化
        (二)组织与程序保障义务的宪法化
        (三)立法机关立法义务的宪法化
    三、社会权的立法体系化:社会法典的编撰及立法完善
        (一)社会法立法模式的选择
        (二)社会给付相关立法的完善
        (三)劳动基准相关立法的完善
第三章 社会权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权实现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公平正义对社会权实现的内在驱动
        (二)民生改善对社会权实现的现实鞭策
        (三)社会政策对社会权实现的良性推动
    二、社会权实现的阻力因素分析
        (一)社会权实现的立法障碍
        (二)社会权实现的路径障碍
        (三)社会权实现的救济障碍
第四章 社会权实现的现实问题之考量
    一、人口政策调整下社会权实现之思考
        (一)人口政策的预期目的与现实分析
        (二)人口问题:社会权保障面对的新任务
        (三)延迟退休政策:对老年人退休权的重新审视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权实现之思考
        (一)经济下行:劳资双方利益协调与权益衡量
        (二)社会权保障应与经济发展互为目的和手段
        (三)经济新常态对社会权保障提出的新要求
    三、现实情境下社会权保障机制之思考
        (一)集体协商法律机制的完善
        (二)社会分层保护机制的确立
        (三)社会权量化评估机制的建构
第五章 社会权实现的救济路径
    一、社会权在私法领域的救济路径
        (一)社会权作为宪法权利的司法适用
        (二)社会权作为法律权利的民事诉讼救济之路
    二、社会权在公法领域的救济路径
        (一)行政诉讼中事前与事后救济的完善
        (二)社会权作为给付请求权的救济
    三、社会权救济的第三条道路——公益诉讼制度的引入
        (一)公益诉讼适用于社会权救济领域的必然性
        (二)公益诉讼适用于社会法领域的现状考察
        (三)社会权公益诉讼机制的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7)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社会发展对体育竞技运行模式带来的影响
        1.1.2 巨大的市场潜力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
        1.1.3 国家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发展体育产业
        1.1.4 体育舞蹈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1.1.5 体育舞蹈产业化发展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1.1.6 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体育舞蹈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2.2 国内体育舞蹈开展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舞蹈市场方面的研究
        2.2.2 体育舞蹈健身价值方面的研究
        2.2.3 体育舞蹈教学方面的研究
        2.2.4 体育舞蹈产业方面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舞蹈产业相关阐释
        4.1.1 体育舞蹈产业与体育舞蹈市场的产业化运作概念
        4.1.2 体育舞蹈产业的分类
        4.1.3 体育舞蹈市场的产业性价值
    4.2 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发展现状
        4.2.1 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市场发展现状
        4.2.2 北京市体育舞蹈培训市场发展现状
    4.3 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发展动力
        4.3.1 国民经济发展对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发展的影响性
        4.3.2 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4.3.3 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开发的可行性
        4.3.4 产业化发展是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开发的重要途径
        4.3.5 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社会意义与价值
        4.3.6 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开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4 市场经济背景下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进行产业化运作的思路分析
        4.4.1 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产业化运作的市场结构分析
        4.4.2 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进行产业化运作的优势、劣势分析
        4.4.3 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运作内容
        4.4.4 制定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方向定位
        4.4.5 制定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运作标准
        4.4.6 构建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发展运作模式
    4.5 推进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运作对策
        4.5.1 转变思维观念,树立新的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理念
        4.5.2 注重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培育和扶持,加快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4.5.3 立足社会,依托市场,强化体育舞蹈的“服务”功能
        4.5.4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4.5.5 制定和完善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发展配套政策
        4.5.6 规范并完善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以扬州琼花观社区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基本概念厘定
        (一) 社区
        (二) 文化
        (三) 社区文化及建设
        (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研究概况
        (一) 社区文化研究现状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区的形成及历史、革命遗产
    一、扬州的文化底蕴
    二、琼花观社区的形成
        (一) 从传说到文化景观
        (二) 从文化景观到公共社区
    三、历史遗产:琼花观社区的典型价值
        (一) 典型地反映了运河和盐业对城市风貌的塑造
        (二) 典型地反映了近代扬州思想的碰撞和演进
        (三) 典型地反映了教育转型
        (四) 典型地反映了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五) 典型地反映了扬州近代旧资本的转化
    四、革命遗产:建国前扬州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
第二章 前30年琼花观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49-1978)
    一、“街居制”:新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
        (一) 街居制的形成
        (二) 街居制行政化的加强
    二、全面确立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一) 区域物质文化形态的更新与再造
        (二) 宣传工作、思想改造和社会主义教育
        (三) 倡导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风尚
    三、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一) 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
        (二) 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教训
第三章 新时期琼花观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78-1999)
    一、“街居”制的恢复和发展
        (一) “街居”制的恢复和完善
        (二) “街居”制向社区制的过渡
    二、本阶段琼花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 新时期社区物态文化的变迁
        (二) 大力发展居办经济,成为扬州“第一居”
        (三)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
    三、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
第四章 新世纪琼花观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000—)
    一、全面展开社区建设
        (一) 建立社区居委会
        (二) 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实践
        (三) 深化社区服务
    二、社区在古城保护下的复兴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四、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
第五章 历史规律总结与未来路径探讨
    一、历史规律总结
    二、未来路径探讨
        (一) 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营养的土壤
        (二) 大众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活力
        (三) 民生工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所系
        (四) 制度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保证
        (五) 基层民主: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 主要内容
        二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三节 重点和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民生概念及民生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民生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一 “民生”一词的含义
        二 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
        三 民生问题的特征
    第二节 全面科学地认识民生问题
        一 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
        二 民生问题是社会问题
        三 民生问题是发展问题
        四 民生问题是政治问题
    第三节 民生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一 近现代西方国家民生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二 近现代中国民生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解放前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努力(1921~1949)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概况
        二 解放前新疆民生的概况
        三 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开端
        四 三区革命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五 新疆国民党民主派和平起义
        六 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
    第二节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艰辛探索(1949-1978)
        一 进行保护人民基本生存权和基本政治权利益为主的政治建设
        二 中国共产党把新疆各族人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三 “文化大革命”对新疆民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不断发展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开创(1978~1989)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丰富和发展(1989~2002)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全面推进(2002~2012)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新的发展(2012~至今)
第四章 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提高和改善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成就
        一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 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生活总体实现小康
        三 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生活质量显着提高
    第二节 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民生福祉和未来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二 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在民生需求中确立责任和使命
        三 职业教育恢复性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 “双语”教育蓬勃发展,为新疆的民生建设提供助力支撑
        五 “内高班”教育稳步发展,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民生关怀
        六 教育事业投入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七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公平事业取得新进步
    第三节 新疆就业保障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就业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
        二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三 就业渠道日益拓宽,就业结构逐渐优化
        四 就业政策日趋成熟,就业服务日益完善
        五 高校毕业生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六 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工作成效显着
        七 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有序、有效转移
    第四节 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初步发展
        二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
        三 医疗保险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保障
        四 新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五节 新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新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 新疆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 新时期新疆社会保障事业的工作重点
    第六节 新疆住房建设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居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
        二 “安居富民”工程,从抗震到富民
        三 “定居兴牧”民生工程,提高了牧区群众的生活
        四 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力促新疆和谐稳定
    第七节 新疆改善民生方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新疆改善民生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二 新疆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解决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对策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规律及特点
        一 各族人民当家做主是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政治前提
        二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改善民生的切实步骤
        三 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四 改善民生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
        五 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保障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
        二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保证
        三 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 文化繁荣是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
        五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政治保障
        六 改善新疆民生事业离不开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帮助
        七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八 发挥好新疆建设兵团在改善新疆民生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几点启示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改革开放宏伟事业
        二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 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思想,维护新疆政治大局稳定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政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 相关文献述评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简要评价
    三、 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 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 对内蒙古技能型人才“政策”进行了专门研究
        (二) 划分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概念范畴
        (三) 充分体现了欠发达地区相关政策问题的特殊性
        (四) 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对相关政策问题加以分析
    附: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与法规依据的阐释
    一、 核心概念内涵解析
        (一) 技能型人才内涵解析
        (二) 技能型人才培养内涵解析
        (三) 技能型人才使用内涵解析
        (四) 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
        (五) 技能型人才使用政策
        (六)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政府责任
    二、 基本理论依据阐述
        (一) 人力资本理论
        (二) 人才强国战略
    三、 培养与使用政策的法律法规依据
        (一) 中央的有关法律法规
        (二) 自治区地方政府规章
第二章 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政策的影响要素
    一、 有利要素
        (一) 地域辽阔
        (二) 人口文化程度呈提高趋势
        (三) 第二产业有着雄厚基础和鲜明特色
        (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加快
    二、 不利要素
        (一) 技能型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失衡
        (二) 技能型人才的技能等级构成失衡
        (三) 技能型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低
        (四) 技能型人才总量供给不足
        (五) 技能型人才生态环境沙化
    三、 利用有利要素、化解不利要素
        (一) 利用与发挥优势和机遇
        (二) 化解不利因素
    附录 2-1:“倒金字塔”向“正金字塔”结构转型问题的说明
    附录 2-2:分产业、分行业、分岗位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的依据和方法——以包头市为例
第三章 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分析
    一、 内蒙古现行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
        (一) 实施技能型人才振兴政策
        (二) 建立培训示范基地的政策
        (三) 完善“校企分工合作”培养模式的政策
        (四) 多渠道增加教育和培训经费的财政政策
        (五) 实施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
    二、 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实施的成效
        (一) 技能型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结构优化
        (二) 培养体系和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三) 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增强
    三、 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现存的问题
        (一) 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的导向尚需强化
        (三) 对技能培养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 “就业导向”培养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
        (五) “校企合作”模式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
    四、 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的借鉴
        (一) 对政府发挥培养主导作用的借鉴
        (二) 对财政投入机制的借鉴
        (三) 对职业教育科学、规范管理的借鉴
        (四) 对促进“就业导向”培养的借鉴
        (五) 对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
    五、 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的完善
        (一) 政府要进一步发挥技能培养的主导作用
        (二) 政府要建立健全更有效的财政投入机制
        (三) 政府对技能培养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
        (四) 完善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五) 为技能培养校企分工合作模式提供保障
第四章 内蒙古技能型人才使用政策分析
    一、 对技能型人才激励政策的分析
        (一) 内蒙古现行技能型人才激励政策
        (二) 激励政策实施的成效
        (三) 激励政策存在的缺失
        (四) 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政策经验的借鉴和启示
        (五) 技能型人才激励政策的完善
    二、 对技能型人才权益保障政策的分析
        (一) 内蒙古现行技能型人才权益保障政策
        (二) 技能型人才保障政策实施的成效
        (三) 技能型人才保障政策存在的缺失
        (四) 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政策经验的借鉴和启示
        (五) 技能型人才权益保障政策的完善
    三、 对技能型人才社会评价政策的分析
        (一) 内蒙古现行技能型人才社会评价政策
        (二) 技能型人才社会评价政策实施的成效
        (三) 技能型人才社会评价政策存在的缺失
        (四) 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政策经验的借鉴和启示
        (五) 技能型人才社会评价政策的完善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后记

四、云梦帮助3000失业人员上岗(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州三垟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潘贻挺.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D]. 喻修远. 湘潭大学, 2020(02)
  • [3]社区矫正人员就业融入的问题与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嘉兴Y市的实证分析[D]. 陈孙毅.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贫困大学生就业增权研究[D]. 陈润萱. 南华大学, 2017(04)
  • [5]城乡治理的逻辑起点:分治与融合——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治理的地方经验[J]. 赵丽江,龙开榜. 领导科学论坛, 2016(13)
  • [6]社会权的确证与实现[D]. 汤闳淼. 吉林大学, 2016(08)
  • [7]北京市体育舞蹈竞赛与培训市场的产业化运作研究[D]. 童苡萱. 北京体育大学, 2015(08)
  • [8]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以扬州琼花观社区为个案[D]. 陈晓梅. 扬州大学, 2015(10)
  • [9]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D]. 热合木江·沙吾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4)
  • [10]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政策实施研究[D]. 丁惠炯. 吉林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云梦帮助3000名失业人员就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