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控制器-武器-美军信息化装备系统应用简述

传感器-控制器-武器-美军信息化装备系统应用简述

一、传感器—控制器—武器——美国陆军信息化装备系统运用管窥(论文文献综述)

郭佳[1](2020)在《地面无人系统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地面无人系统是坦克装甲车辆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各国装备研究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具有平台损毁无人员伤亡、可长期值守等特点。目前主要用于扫雷破障、武装巡逻、核生化探测、危险品运输、火力引导、通信中继和后装保障等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地面无人系统的分类、发展历程。梳理了地面无人系统关键技术体系,并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国内外差距,提出相应建议。展望了地面无人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田嘉懿[2](2019)在《低成本全捷联微型导弹制导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满足局部冲突、反恐作战等低烈度军事行动中对打击低价值、轻装甲目标并有效减小战斗部附带伤害的迫切现实需求,发展低成本全捷联微型导弹是目前精确制导武器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本文以低成本全捷联微型导弹为研究对象,针对全捷联制导体制中制导律严重依赖惯性制导信息、捷联导引头视场角约束以保证目标锁定、制导控制回路严重耦合、微型导弹姿态运动易受外界干扰等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了全捷联制导体制相关制导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提出了基于正切型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的视角约束制导律和基于对数型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的自适应视角约束制导律。针对捷联导引头视场角约束问题,从制导系统设计角度出发,将其建模为以弹目相对速度垂直于视线方向分量为受约束状态的非线性系统控制问题。针对这一部分状态受约束的非线性系统控制问题,基于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控制方法,分别提出了基于正切型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的视角约束制导律和基于对数型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的自适应视角约束制导律,并对整个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受约束状态的有界性进行了严格证明,以保证满足捷联导引头视角约束。提出了基于增强扩张状态观测器的鲁棒过载控制器设计方法。针对基于扰动抑制的控制方法中观测补偿对象的确定问题,首次提出了“不利干扰”概念,并构造了一模拟被控系统期望稳态的参考模型对作用于被控系统的“不利干扰”进行有效区分,进而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增强扩张状态观测器对其予以估计补偿。另一方面,对于基于扰动抑制的控制方法中等效输入扰动的存在性问题首次给出了严格理论证明,并通过引入等效输入扰动,使所提出的基于增强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控制方法进一步能够处理多源非匹配干扰,且可简便得直接确定干扰补偿增益为“-1”。基于上述方法,针对全捷联微型导弹姿态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增强扩张状态观测器的鲁棒过载控制器设计方法。开展了闭环制导控制联合仿真。依据所提出的基于正切型和对数型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的视角约束制导律,以及基于增强扩张状态观测器的鲁棒过载控制器设计方法,对一纵平面全捷联微型导弹模型设计了制导、控制系统,并分别就打击地面固定目标、非机动移动目标、机动移动目标三种实际应用背景,进行了标况闭环制导控制系统联合仿真和考虑大气参数偏差、弹体结构参数偏差、气动系数偏差以及风干扰条件下的蒙特卡洛拉偏实验,对所设计的制导、控制系统性能进行了充分考核与验证。建立了以体视线角为受约束状态并考虑舵机饱和的精细化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模型。不同于常用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模型,该模型建模中考虑了重力作用和导弹速度变化,剔除了常用模型中为构建严格反馈系统而引入但实际不可测量的攻角信息,并采用弹载加速度计可直接、精确测量得到的弹体系过载替换了常用的简化线性气动力模型,以使得能够对于弹体所受除重力以外所有作用力精确予以描述。上述精细化的建模改进措施使得所提出的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适用范围不再仅局限于导弹气动力变化平缓的无动力飞行段,且精细化建模也将有助于基于其设计得到的制导控制一体化控制器实现更高的打击命中精度。提出了基于积分型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的视场角约束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方法和基于输出向输入饱和转换的视场角约束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方法。基于纯追踪制导律和平行接近制导律,所提出的两种视场角约束制导控制一体化方法有效解决全捷联微型导弹制导控制回路耦合问题,实现了在无需惯性制导信息的条件下导引导弹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且基于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和输出向输入饱和转换技术的设计,也从理论上真正保证了体视线角的有界性,满足了全飞行弹道捷联导引头的视场角约束。此外,通过引入努斯鲍姆函数,所提出的两种视场角约束制导控制一体化方法能够有效避免舵面饱和问题的出现,同时对于控制指令起到了平滑滤波的作用,消除了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中采用符号函数所造成的高频抖振。论文对低成本全捷联微型导弹相关制导控制技术开展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其研究成果为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技术支撑和工程技术储备,对于导弹视角约束制导律设计、鲁棒姿态控制律设计以及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潘书阳[3](2019)在《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美国人工智能的军事运用》文中研究指明

保善英[4](2019)在《某型飞机计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完成计量确认并能持续控制测量过程而建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被称为计量保障体系。某型飞机作为我军新技术设备,其计量保障是装备技术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在通用的计量保障体系基础上,针对某型飞机建立其专用的计量保障体系,才能准确掌控某型飞机的技术完好性,确保某型飞机的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本文对某型飞机计量保障体系做了如下研究:(1)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标,研究了国内外在航空机型方面的计量保障模式,提出针对某型飞机建立其特有的计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2)先分析了某型飞机计量保障的总体需求,针对提出的总体需求研究设计了某型飞机计量保障体系架构,基于计量保障体系架构研究设计了的某型飞机系统和技术功能框架模型;(3)研究了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某型飞机计量保障工作的主要任务,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设计了某型飞机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计量保障工作的内容,提出推行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工作的建议;(4)研究了某型飞机不同阶段的可计量性,对可计量性参数进行分析后,研究设计了可计量性指标体系的确定方法,基于可计量性,研究设计了某型飞机扭矩传感器远程校准系统。

葛晨阳[5](2019)在《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自动装填装置以其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强等优点,已经成为大口径火炮的核心装备之一。其中,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伺服控制系统在火炮弹药自动装填装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作战方式对于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伺服控制系统的位置控制精度、响应速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某国防装备研制项目为背景,针对该项目工程设计的指标要求,首先研究和分析了火炮弹药自动装填系统中的回转式链传动药仓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建立其运动控制的数学模型。其次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策略;结合SVPWM算法、PI控制等方法设计了永磁同步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在双闭环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牛顿拉夫逊迭代法的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并且通过仿真验证其可行性。为了解决PID控制方法无法满足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位置跟踪精度要求的问题,提出适用于药仓伺服控制系统的自适应滑模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论证了该控制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搭建了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伺服系统的实验平台,当药仓处于不同载药量的情形下,进行位置跟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搭建的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伺服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具有较高的动态跟踪和稳态定位精度。本文所设计的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伺服控制系统能够在保证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达到设计指标的要求,提高了火炮自动装填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何蓓[6](2018)在《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武器系统的自主性能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自主武器系统出现在战场上。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意味着战场上有关武力使用的决定可能越来越无需人为干预、甚至完全由机器做出。这一特性不仅带来了武器装备、战争理论和作战模式的改变,引发国家力量对比产生变化,还会给国际安全带来深远的影响,对现有的国际法体系形成重大挑战。国际社会研究并考虑如何对自主武器系统进行规制已迫在眉睫。而中国由于现有的实际情况,更应该对自主武器系统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做好相应准备。本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阐述了研究自主武器系统的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自主武器系统进行术语界定并梳理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法律体系。在对已有的术语界定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本文从武装冲突法的角度将自主武器系统定义为: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在关键功能上具有自主性,无需人类干预能独立选定目标并发起攻击的武器系统。其中人工智能是其技术基础,自主性是其核心特性,武器系统是其所属类别。目前,具有自主性能的导弹防御系统、“哨兵”机器人以及无人机等武器系统已运用于多个国家的现役装备中,未来呈现出部署空间不断拓展、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武器自主性能的不断提升,不断冲击现有武力使用规则,加大了军备控制的难度。自主武器系统“隔离因素”所带来的距离上的安全感,降低了开战的门槛;技术上的优势使得进攻所需的成本小于防御,更是开启了拥有该项技术的一方先发制人和预防性打击的可能性。自主武器系统技术上的易扩散性会加大了军备控制的难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将引发国家力量对比产生变化,给国际安全带来深远的影响,对自主武器系统进行规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梳理现有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在内的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法律体系。国际法尚未形成专门的条约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现有国际法文件中所确立的规则和原则适用于自主武器系统。但这些国际法文件大多只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针对性不强。在国家层面直接对自主武器系统进行立法规制的国家有美国和英国。第三章主要是探讨自主武器系统对国际人道法的挑战。从武器控制法来看,虽然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条约禁止或限制自主武器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武器系统本身的合法性不受相关规则的约束。作为一个武器平台,自主武器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搭载被现有国际公约禁止或限制的武器类别。从作战行为法来看,自主武器系统虽然擅长定性分析,但其对战场环境不具有情境意识和能力,因而,实战中使用自主武器系统会对区分原则、比例原则和预防措施形成较大冲击。同时,将使用致命武力对人进行生杀予夺的决策权交于自主武器系统,与马尔顿条款所倡导的“人道原则”、“公众良知”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第四章主要探讨滥用自主武器系统的责任承担问题。自主武器系统的自主决策能力将被动的军事装备提升为主动的战斗员,也引发责任承担的困境。这一困境既有技术层面的因素又有法律层面的因素。未来智能化战争中,无论战斗机器人系统如何高度智能化,人作为战争的主导因素始终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人与战斗机器人的战场协作方式。要避免陷入将自主武器系统人格化的误区,在现有的国际法框架内,通过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对使用自主武器系统违反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道法的责任进行追究。第五章主要研究如何完善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规制。目前,由于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学界及各国对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规制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主张通过建立新条约事先立法的方式禁止自主武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也有人认为通过限制自主武器系统使用的具体情况和任务的方式就能解决自主武器系统的规制问题,无需专门立法。全球化加速了高科技武器应用的进程,促进国际社会对自主武器系统的关注是规制基础;把握军事必要与人道要求的动态平衡是立法要义;建立完善各国新武器法律审查机制是关键环节。构建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制度需以预防为主导、以安全为核心、以伦理为先导。在立法上采取软法——条约的两步走模式,对自主武器系统军事上的发展采取分级限制的方式。第六章主要讨论自主武器系统与中国。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军用人工智能武器引发的智能化军事革命浪潮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要积极应对,加强智能化国防建设,抢占国防科技制高点。同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还应积极参与自主武器系统国际规制进程,在国际合作基础下,积极推动相关军控谈判和制度建构,并在总体统筹规划下健全国内相关立法。结论认为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势不可挡,在短期内通过立法完全禁止或暂停其开发、使用是不明智的,可以通过政府间对话先制定软法性质的行为规范,待到时机成熟,采取限制类型与限制活动类型相结合方式,制定条约来进行规制。

王程远[7](2018)在《基于小型无人机平台的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战争早已是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斗样式,其作战空间更为广阔,参战装备更为复杂,战斗样式更为多元,战斗进程更为快速,这也决定了战争所需要的物资种类更多,消耗量更大,补给时间要求更为严格,传统“大锅饭”粗犷式的补给模式、补给时效和补给质量均无法满足战斗要求。同时,通信与指控装备作为信息化战争中连接各作战单元的神经,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战斗进程的发展,但在战场末端,传统通指装备保障中存在保障时间长、易受打击、运输成本高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以技术成熟的小型无人机平台为基础,进行战场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通指装备核心部件运输保障模式,并详细分析了该保障模式的可行性,设计了保障流程,提出了保障各阶段的实现方法,分析了保障效果,并通过实装、实地、实测、实飞的方式对保障效果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分析。论文研究表明,该保障模式具有成本低、速度快、战场适应能力强等优点,可大幅节约战场运输资源,提高作战效能,对提高装备战场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田季红[8](2018)在《地面无人系统技术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地面无人系统融合了动力、机动、控制、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高度融合、军民技术高度融合的典型产品。因其"高的环境和任务适应性"特点,成为变革未来战争模式的重要力量。2014年10月,美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TRADOC)的"美国陆军作战概念"一书中,附录

韩毅[9](2018)在《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文中提出伴随智能化科技热潮袭来,智能化战争也悄然逼近。智能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其被应用于军事也是世界军事技术革命演变的必然结果。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军在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处于落后地位,与其苦苦追赶,不如另辟蹊径。智能化战争也许就是这条捷径,虽然这不是一条毫无阻碍的坦荡大道,但却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由之路。虽然未来是难以预测的,但是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场即将到来的军事革命却又是意义非凡的。本文通过对智能化战争进行哲学视角的分析,首先从人类认识深入的必然产物、战争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科技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三个方面,讨论了智能化战争到来的时代必然性。其次,本文分析了智能化战争的本质属性及其全新的表现形式,并且研究了贯穿智能化战争全程的矛盾运动规律。此外,本文还探究了智能化战争中的主体与客体,特别讨论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素质、主客关系以及人与武器关系的变动。最后,本文从战争特性、战争思想、作战样式三个角度,对智能化战争的可能形态进行了设想,并且总结了智能化战争的四点应对之策。简而言之,全文旨在回答两大问题:一是如何认识智能化战争;二是如何应对智能化战争。

钱东,赵江,杨芸[10](2017)在《军用UUV发展方向与趋势(下)——美军用无人系统发展规划分析解读》文中指出(续前)5军用关键技术领域在无人系统的众多关键技术领域中,互操作性、自主性、通信、高级导航、有人-无人系统编组(MUM-T)、持久韧性及武器化等是军方最重视的技术,这些技术是联合作战的基础,且具有通用性,因此受到优先关注,是Do D投资的重点。5.1互操作性互操作性是实现系统集成、联合作战和网络化作战的基本前提,是无人系统融入作战网络的

二、传感器—控制器—武器——美国陆军信息化装备系统运用管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感器—控制器—武器——美国陆军信息化装备系统运用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1)地面无人系统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地面无人系统分类
2 地面无人系统发展历程
3 地面无人系统国内外研究情况
    3.1 国外地面无人系统研究现状
    3.2 国内地面无人系统研究现状
    3.3 国内外差距
        3.3.1 总体设计技术
        3.3.2 机动平台技术
        3.3.3 自主行为技术
        3.3.4 指挥控制技术
4 地面无人系统关键技术
5 地面无人系统发展趋势
    5.1 自主地面无人系统实用化进程加快
    5.2 探索地面有人—无人装备协同作战
    5.3 仿生地面无人系统的发展将倍受关注
6 地面无人系统发展建议
    6.1 地面无人系统总体设计技术方面
    6.2 地面无人机动平台技术方面
    6.3 地面无人系统自主行为技术方面
    6.4 地面无人系统指挥控制技术方面
7 结论

(2)低成本全捷联微型导弹制导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主要微型导弹
        1.2.2 全捷联制导体制制导信息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3 全捷联制导体制制导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的视角约束制导律设计
    引言
    2.1 问题阐述与制导模型的建立
        2.1.1 问题阐述
        2.1.2 制导模型的建立
    2.2 相关控制理论和改进函数简介
        2.2.1 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
        2.2.2 非对称光滑饱和函数
    2.3 基于正切型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的视角约束制导律设计
        2.3.1 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2.3.2 动态面控制器设计
        2.3.3 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2.4 基于对数型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的自适应视角约束制导律设计
        2.4.1 动态面控制器设计
        2.4.2 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2.5 常速度导弹模型仿真验证
        2.5.1 常速度导弹模型
        2.5.2 不同落角约束下打击固定目标仿真
        2.5.3 不同落角约束下打击移动目标仿真
        2.5.4 不同视角约束下打击移动目标仿真
    2.6 变速度导弹模型仿真验证
        2.6.1 变速度导弹模型
        2.6.2 考虑视角和落角约束的偏置比例导引制导律
        2.6.3 视角约束制导律修正
        2.6.4 打击地面固定目标模拟仿真
        2.6.5 打击地面非机动移动目标模拟仿真
        2.6.6 打击地面机动移动目标模拟仿真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增强扩张状态观测器的鲁棒过载控制器设计
    引言
    3.1 基于增强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控制方法
        3.1.1 基于广义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控制方法
        3.1.2 基于增强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控制方法
        3.1.3 稳定性和鲁棒性分析
    3.2 推广至多源非匹配干扰
        3.2.1 等效输入扰动的存在性证明
        3.2.2 改进的基于增强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控制方法
        3.2.3 稳定性和鲁棒性分析
    3.3 二阶非线性系统算例测试
        3.3.1 稳定被控输出于零
        3.3.2 跟踪参考信号
    3.4 工程实例验证
        3.4.1 通用非线性纵平面空空导弹模型
        3.4.2 基于增强扩张状态观测器的鲁棒过载控制器设计
        3.4.3 经典三回路过载控制器设计
        3.4.4 无扰性能仿真分析
        3.4.5 对参数不确定性的鲁棒性
        3.4.6 抑制外界干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闭环制导控制联合仿真
    引言
    4.1 全捷联微型导弹模型
    4.2 全捷联微型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
        4.2.1 制导系统设计
        4.2.2 控制系统设计
    4.3 打击地面固定目标模拟仿真
        4.3.1 标况仿真
        4.3.2 蒙特卡洛拉偏实验
    4.4 打击地面非机动移动目标模拟仿真
        4.4.1 标况仿真
        4.4.2 蒙特卡洛拉偏实验
    4.5 打击地面机动移动目标模拟仿真
        4.5.1 标况仿真
        4.5.2 蒙特卡洛拉偏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舵机饱和和视场角约束的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
    引言
    5.1 精细化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模型的建立
    5.2 相关控制理论和改进函数简介
        5.2.1 积分型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
        5.2.2 输出向输入饱和转换技术
        5.2.3 努斯鲍姆函数
    5.3 基于积分型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的视场角限制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
        5.3.1 控制目标
        5.3.2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设计
        5.3.3 齐次观测器设计
        5.3.4 动态面控制器设计
        5.3.5 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5.4 基于输出向输入饱和转换的视场角限制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
        5.4.1 控制目标
        5.4.2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设计
        5.4.3 齐次观测器设计
        5.4.4 动态面控制器设计
        5.4.5 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5.4.6 输出限制向输入饱和转换
    5.5 积分型视场角约束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仿真验证
        5.5.1 对数型障碍李亚普诺夫函数的视场角限制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简介
        5.5.2 常速度导弹模型仿真验证
        5.5.3 变速度导弹模型仿真验证
    5.6 基于输出向输入饱和转换的视场角约束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仿真验证
        5.6.1 打击地面固定目标模拟仿真
        5.6.2 打击地面非机动移动目标模拟仿真
        5.6.3 打击地面机动移动目标模拟仿真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引言
    6.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某型飞机计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航空计量保障情况
        1.2.2 国内航空计量保障情况溯源
        1.2.3 我国航空计量体系与先进的航空计量体系之间的差距
        1.2.4 建设先进的航空计量体系的重要性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某型飞机计量保障体系架构建立
    2.1 计量保障体系架构
        2.1.1 总体需求分析
        2.1.2 计量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2.1.3 计量法基础上的关键操作控制分析
        2.1.4 计量管理系统的设计
    2.2 计量保障体系架构基础上的系统和技术功能框架模型
        2.2.1 功能框架模型
        2.2.2 技术架构
        2.2.3 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2.2.4 信息建模技术
        2.2.5 集成技术
        2.2.6 服务组件技术
        2.2.7 条码技术
        2.2.8 工作流技术
    2.3 计量保障体系法制方面分析
    2.4 计量保障体系管理方面分析
        2.4.1 计量师系统
        2.4.2 计量监督管理体系
        2.4.3 计量信息管理平台
    2.5 计量保障体系技术方面
        2.5.1 计量溯源体系
        2.5.2 计量技术文件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某型飞机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
    3.1 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概念
    3.2 全寿命计量保障各阶段工作要求
        3.2.1 预研阶段
        3.2.2 论证阶段
        3.2.3 研制阶段
        3.2.4 试验阶段
        3.2.5 定型阶段
        3.2.6 使用阶段
        3.2.7 维修阶段
    3.3 某型飞机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工作
        3.3.1 各阶段计量保障要求
        3.3.2 计量保障主要工作内容
    3.4 推行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的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型飞机计量保障关键技术
    4.1 可计量性设计研究
        4.1.1 全寿命周期装备可计量性的要求分析
        4.1.2 装备可计量性项目参数分析
        4.1.3 可计量性设计流程
        4.1.4 可计量性模型
    4.2 某型飞机发动机风扇轴螺栓扭矩传感器远程校准系统
        4.2.1 远程校准系统的特点及基本结构
        4.2.2 扭矩传感器校准
        4.2.3 扭矩传感器的远程校准系统全面设计
        4.2.4 现场校准端方案设计
    4.3 基于二级维修体制的自主保障
    4.4 其他计量保障关键技术
        4.4.1 其他计量保障关键技术
        4.4.2 计量保障技术的发展方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弹药自动装填装置
        1.2.2 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技术
        1.2.3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的控制技术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的总体设计
    2.1 某大口径火炮弹药自动装填装置
    2.2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伺服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2.1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系统基本构成
        2.2.2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伺服系统工作流程
    2.3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伺服控制系统的建模
        2.3.1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机械链传动部分的建模
        2.3.2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电气控制部分的建模
        2.3.3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伺服控制系统建模
    2.4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伺服系统的设计要求
    2.5 本章小结
3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策略与仿真
    3.1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3.1.1 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3.1.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的比较
    3.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技术
    3.3 基于id=0 的双闭环PI控制器设计
        3.3.1 电流环PI控制器的设计
        3.3.2 速度环PI控制器的设计
    3.4 基于MTPA的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3.5 仿真模型的搭建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的位置控制方法与仿真
    4.1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的参数计算
        4.1.1 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阻尼系数的计算
        4.1.2 等效扰动力矩的计算
    4.2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的PID位置控制
        4.2.1 PID位置控制的仿真结果
        4.2.2 仿真过程和结果分析
    4.3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的自适应滑模控制
        4.3.1 滑模控制器的原理
        4.3.2 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设计
        4.3.3 自适应滑模控制的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实验平台的搭建与结果分析
    5.1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驱动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5.1.1 电机控制芯片选择和时钟电路设计
        5.1.2 通讯接口电路设计
        5.1.3 电压转换电路设计
        5.1.4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5.1.5 电流采样电路的设计
        5.1.6 编码器接口电路的设计
    5.2 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伺服系统实验平台的构建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满载实验结果分析
        5.3.2 半载实验结果分析
        5.3.3 空载实验结果分析
        5.3.4 实验结果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自主武器系统概述
    第一节 自主武器系统的术语界定
        一、已有的术语界定
        二、对已有术语界定的分析评价
        三、本文对自主武器系统的术语界定
    第二节 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概况
        一、自主武器系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二、现有自主武器系统的种类与技术性能
        三、自主武器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 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一、自主武器系统对武力使用规则的挑战
        二、自主武器系统对国际军控形势的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法律体系
    第一节 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
        一、主要国际法文件
        二、其他国际法文件
    第二节 相关国家关于自主武器系统的法律政策
        一、美国
        二、英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主武器系统对国际人道法的挑战
    第一节 自主武器系统对武器控制法的挑战
        一、国际条约
        二、国际习惯
    第二节 自主武器系统对作战行为法的挑战
        一、区分原则
        二、比例原则
        三、预防措施
    第三节 自主武器系统对马尔顿条款的挑战
        一、马尔顿条款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二、马尔顿条款对自主武器系统的限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滥用自主武器系统的责任承担
    第一节 惩治违法责任的理论基础
        一、国家责任
        二、个人责任
    第二节 自主武器系统引发的责任困境
        一、技术层面
        二、法律层面
    第三节 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一、责任认定的实质
        二、责任承担的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规制完善
    第一节 回顾与分析
        一、学界及各国对自主武器系统国际规制的态度
        二、立法主张的主要分歧
    第二节 路径与建议
        一、促进国际社会对自主武器系统的共同关注
        二、把握军事必要与人道要求的动态平衡
        三、建立完善新武器法律审查机制
    第三节 规制自主武器系统的立法展望
        一、立法模式
        二、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主武器系统与中国
    第一节 军用人工智能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一、军用人工智能推动新军事革命
        二、美俄军用人工智能发展状况
        三、中国智能化国防建设的基本情况
        四、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的对策思考
        一、在现有国际法框架内积极研制使用自主武器系统
        二、在国际合作基础下积极推动相关军控谈判和制度构建
        三、在总体统筹规划下健全国内相关立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基于小型无人机平台的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需求分析
    2.1 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特点
        2.1.1 保障覆盖地域广
        2.1.2 装备部件体积小、重量轻
        2.1.3 装备信息化程度高
    2.2 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需求
        2.2.1 保障速度快
        2.2.2 保障成本低
        2.2.3 保障精确度高
    2.3 地面运输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2.3.1 保障速度慢
        2.3.2 伤亡率高
        2.3.3 人员培养周期长
        2.3.4 运输成本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无人机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可行性分析
    3.1 小型无人机飞行平台技术优势分析
        3.1.1 无人机技术成熟
        3.1.2 无人机效费比优
        3.1.3 无人机隐蔽性好
        3.1.4 无人机操作人员训练成本低
    3.2 小型无人机平台保障可行性分析
        3.2.1 无人机环境适应能力分析
        3.2.2 无人机载重、续航能力分析
        3.2.3 通指装备部件保障可行性分析
        3.2.4 无人机抗反制、抗打击能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方法
    4.1 保障流程设计
    4.2 保障实现方法
        4.2.1 采集地理空间数据
        4.2.2 收集装备状态及补给需求
        4.2.3 选择无人机机载平台
        4.2.4 飞行航迹规划
        4.2.5 飞行状态监控
        4.2.6 任务效能评估
    4.3 保障效果分析
        4.3.1 通指装备部件抗冲击性分析
        4.3.2 无人机机载平台可靠性分析
        4.3.3 装备空中投送精准性分析
    4.4 无人机飞行故障分析处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验证
    5.1 试验验证理论描述
    5.2 试验投送任务载荷、机型及试验地域选择
        5.2.1 投送载荷选择
        5.2.2 机载平台选择
        5.2.3 试验地域选择
    5.3 无人机空投实验飞行验证
        5.3.1 多旋翼无人机飞行验证
        5.3.2 固定翼无人机飞行验证
    5.4 保障可行性验证
        5.4.1 装备空投保障精度验证
        5.4.2 无人机高海拔飞行验证
        5.4.3 多旋翼无人机抗外力扰动测试
        5.4.4 多旋翼无人机自身稳定性验证
        5.4.5 无人机高速上升、下降测试
        5.4.6 低温放电性能测试
        5.4.7 装备部件伞降冲击验证
        5.4.8 小型无人机声学隐身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概念辨析
        1.3.1 智能
        1.3.2 人工智能
        1.3.3 智能化战争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论文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智能化战争的时代背景
    2.1 人类认识深化的必然产物
        2.1.1 认识重心转向主体
        2.1.2 认识方法转向系统
        2.1.3 认识内容转向信息
    2.2 战争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
        2.2.1 战争形态演变的历史进程
        2.2.2 战争形态演变的相关特性
        2.2.3 战争形态演变的影响要素
    2.3 科技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2.3.1 信息化步入发展瓶颈
        2.3.2 智能化科技迅速兴起
        2.3.3 智能技术的军事应用
第三章 智能化战争的本质与表现
    3.1 智能化战争的本质属性
        3.1.1 战争的暴力对抗性
        3.1.2 战争的政治从属性
        3.1.3 战争的经济利益性
    3.2 智能化战争的全新表现形式
        3.2.1 新原理—毁伤机理新质化
        3.2.2 新成员—作战对象无人化
        3.2.3 新空间—战争空间虚拟化
    3.3 智能化战争中的矛盾运动
        3.3.1 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矛盾
        3.3.2 发起进攻与开展防御的矛盾
        3.3.3 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的矛盾
第四章 智能化战争的认识论问题
    4.1 智能化战争的主体
        4.1.1 主体地位的人机之争
        4.1.2 主体能力的复合提升
        4.1.3 主体素质的需求转变
    4.2 智能化战争的客体
        4.2.1 智能化战争客体的内涵
        4.2.2 智能化战争客体的特性
        4.2.3 智能化战争的主客关系
    4.3 智能化战争的中介
        4.3.1 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
        4.3.2 人与武器的发展图景
        4.3.3 人与武器的最优结合
第五章 智能化战争的形态设想
    5.1 智能化时代的战争特性
        5.1.1 态势认知自主化
        5.1.2 指挥控制协同化
        5.1.3 作战平台无人化
    5.2 智能化时代的战争思想
        5.2.1 不战思想
        5.2.2 慑战思想
        5.2.3 控战思想
    5.3 智能化时代的作战样式
        5.3.1 “蜂群式”攻击
        5.3.2 “分布式”杀伤
        5.3.3 “云联式”作战
第六章 智能化战争的应对之策
    6.1 提高智能化战争的认识能力
        6.1.1 认识战争系统的复杂特性
        6.1.2 认识复杂系统的应对之策
        6.1.3 认识智能战场的致胜机理
    6.2 更新智能化战争的思维方式
        6.2.1 大数据思维
        6.2.2 体系化思维
        6.2.3 虚拟化思维
    6.3 推进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6.3.1 军事技术发展要军民互融
        6.3.2 军事技术发展要道器并重
        6.3.3 军事技术发展要攻防俱全
    6.4 构建智能化军队的编制体制
        6.4.1 编制转型的驱动因素
        6.4.2 人机协同的优势所在
        6.4.3 人机协同的发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军用UUV发展方向与趋势(下)——美军用无人系统发展规划分析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5 军用关键技术领域
    5.1 互操作性
        5.1.1 互操作性的定义与内涵
        5.1.2 互操作性的需求层级
        5.1.3 互操作性的等级模型
        5.1.4 实现互操作性的措施
        5.1.5 互操作性标准
        5.1.6 互操作性与OA
        5.1.7 互操作性与模块化
    5.2 自主性
        5.2.1 自主性的定义与概念
        5.2.2 自主性等级
        5.2.3 实现自主性的关键能力和技术1) 理解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5.2.4 对自主性的作战牵引问题
        5.2.5 自主性能力的扩展——自主蜂群
        5.2.6 自主性的可信任度和自主权限问题
        5.2.7 美军的自主性发展规划
    5.3 通信
        5.3.1 现状及UMS通信面临的问题
        5.3.2 重点发展的通信技术1) 压缩技术
    5.4 高级导航
    5.6 持久韧性
        5.6.3 生存力
        5.6.4 结构和材料老化
        5.6.5 推进技术
    5.7 武器化
    5.8 UUV的一些特有问题
6 部队使用中面临的问题
    6.1 后勤保障
        6.1.1 可靠性和可维修性
        6.1.2 保障模式及其转型
        6.1.3 无人系统保障规划
        6.1.4 保障数据策略
        6.1.5 典型案例——MQ-9无人机保障的教训
    6.2 训练
    6.3 兵力结构
    6.4 发射与回收
        6.4.1 发射与回收的一般过程
        6.4.2 不同发射方式的优缺点
7 推动UUV发展的新兴技术
    7.1 推动无人系统技术发展的基础科学
    7.2 Do D重点投资的UMS通用技术
    7.3 美国研发中的关键技术
8 展望与启示
    8.1 展望
    8.2 启示
        8.2.1 积极探索新的无人系统作战理念和装备发展理念
        8.2.2 将互操作性、模块化和开放式平台作为无人系统采办的关键目标和主要约束
        8.2.3 建立统一的无人系统顶层管理机构和组织
        8.2.5 军民融合环境下的产品和技术竞争
        8.2.6 探索无人装备的新型保障模式和保障策略UUV等无人装备不同于传统主战武器:技
        8.2.7 同步开展无人系统作战运用研究
    8.3 结语

四、传感器—控制器—武器——美国陆军信息化装备系统运用管窥(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面无人系统研究综述[A]. 郭佳.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2020
  • [2]低成本全捷联微型导弹制导控制技术研究[D]. 田嘉懿.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3]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美国人工智能的军事运用[D]. 潘书阳.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4]某型飞机计量保障体系研究[D]. 保善英.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5]回转式链传动药仓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D]. 葛晨阳.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6]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 何蓓. 武汉大学, 2018(01)
  • [7]基于小型无人机平台的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方法研究[D]. 王程远. 国防科技大学, 2018
  • [8]地面无人系统技术发展趋势[J]. 田季红. 国外坦克, 2018(09)
  • [9]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D]. 韩毅.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10]军用UUV发展方向与趋势(下)——美军用无人系统发展规划分析解读[J]. 钱东,赵江,杨芸.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2017(03)

标签:;  ;  ;  

传感器-控制器-武器-美军信息化装备系统应用简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